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2024-07-27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精选10篇)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篇1

舒尔茨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针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现实中,中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将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妇女,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要求。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保持农村发展、稳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留守人员中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广大妇女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成为了建设新农村的一支强大生力军。目前,我国有4.8亿的农村劳动力,妇女劳动力已占到了65%以上。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劳动者中,女性劳力占半数以上;在1 400万农村商业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中,女性约占1/3;在农业生产总值中,农村妇女创造的产值占50%~60%[1]。她们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和掌握农业技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素质,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妇女地位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妇女的参政比例和决策的影响力。妇女参政、议政的情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妇女解放程度的重要显示器和最直观的信号灯,是妇女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准。妇女参政、议政也是国际妇女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县、乡镇一级女性领导增长比例为42.5%,88.4%和80%。所有县(市)和50%的乡镇都配备了女领导干部[2]。让农村妇女在体察民情、反馈民意、建言献策等农村各项事务中充分表达和体现自己的意志,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妇女干部在农村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妇女参政水平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1.3 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从对农村妇女生育状况的调查来看,一般是文化程度与结婚年龄成正比,而与生育胎次成反比。文化素质高的妇女,比较重视自身和下一代文化素质的提高,她们对孩子的数量选择转变为对孩子的素质选择上,她们的原则是:提高素质,晚婚晚育。而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不多的妇女,忽视人口质量,生育意愿强烈,她们认为生育就是贡献,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中国农村,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尚未得到足够发育,农民子女的成长或社会化仍然更多地依赖家庭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抚育几乎完全落到母亲身上,而农村妇女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为初中毕业及以下,基本无力教育、辅导孩子,而且也没有引导、教育孩子的思想意识。

世界银行组织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1 a,其生育率即可降低5%~10%。而且,母亲对婴儿的天生智力和体力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更多地来源于母亲,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多地受母亲的影响。所以,农村妇女文化素质高低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下一代人口质量。另一方面,以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积极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引导她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乡风文明的实现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2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作为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不足

2.1.1 政府投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特征。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投资。而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从1952~1990年,国家对初等教育的投资年均40%用于女性,对中等教育投资年均35%用于女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年均27%用于女性。

2.1.2 农村家庭对女性人力资源投资缺乏动力

许多农村家庭歧视女孩,让其较早从事经济活动,甚至借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力,致使农村女孩辍学比例很高。

2.1.3 农村女性自身人力资本投资观念淡薄

调查表明,农村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未能继续求学的第一个原因竟是“自己不想上”。据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女性求学和升学的阻力并不是需要在家照顾弟妹做帮手,而是因为很多人都以为女孩不是上学的料,对女性不能享有与男性同等受教育权的问题不以为然。

2.2 受教育程度不高

根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的比例是41.2%,比男性低21.9个百分点;而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不高,严重低于男性。在我国,影响农村妇女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的旧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女子无才就是德”“男主外、女主内”“重男轻女”等旧观念仍在潜移默化地阻挠着农村妇女主动寻求教育机会。在家庭中,相当部分的农村父母仍然持有女孩没有必要学那么多的文化。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女到男家的婚嫁习俗,也使得相当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在女儿身上进行教育投资是不经济的。因此,当家庭经济不足以供给子女上学时,女性往往就成了牺牲品[3]。

2.3 民主政治参与程度低,政治观念淡薄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农村女性参政比率低于城市女性,而且也低于农村的男性。在农村,总体而言妇女参政基本上还处于“要我参政”而非“我要参政”的状态。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妇女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矛盾等,导致农村妇女参政意识比较的淡薄。另一方面,培养选拔机制不健全,也使得农村参政女性比率较低。大部分农村女性既缺乏竞争意识又缺乏竞争能力,因而其社会地位不高。全国1 178个村委会样本中,还有24.1%的村委会中没有女性,57.6%的党支部没有女委员[4]。

2.4 健康水平较低

健康是人体生理机能运转的能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人才资源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女性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相对而言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差的。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地方病、流行病和妇科病患病率高,病残人口比例较高,相对死亡率较高。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女性享受的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03年城乡孕产妇每10万人中的死亡人数分别为393人和760人,2007年分别为276人和654人,城乡差距比较大,说明农村女性享受的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要大大低于城市女性。

3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考

3.1 把“大力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战略,增强开发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中国农村的特殊重要地位,把开发和利用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最基本战略。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源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妇女缺乏教育有可能导致几代人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其具体表现为“儿童健康不良、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高生育率—儿童健康不良”,而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将有助于打破这一循环。第二,根据国际经验,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推迟生育,这不仅会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而且还会使父母有更大的意愿和能力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女性人力资源,就要强化政府行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政府应把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行为和责任,尤其是各级妇联组织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农村妇女尽快实现角色的新定位[5]。各级财政、农业、科技、教育、林业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给予适当倾斜。要把农村女性人口质量指标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干部业绩的一个硬指标。要加强对男女平等、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加快推进男女平等的进程,抑制和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3.2 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要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需要多元的投资主体支持。从而拓宽筹资渠道。目前,主要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家庭、社会组织,需要其在教育、医疗保健、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投资。具体投资模式为:

3.3 发展农村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劳动力受教育时间平均增加1 a,国民生产总值会增加9%。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6]。

3.3.1 抓好农村妇女的基础教育

这是提高未来农村妇女素质的基础。目前,农村妇女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

3.3.2 要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

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妇女实施分层培训。第一个层面是对有能力出家门的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开展缝纫、电子、家政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就业竞争能力。第二个层面是对留在家里的农村从业妇女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妇联可以专门抽调女性专业人才,组建“巾帼志愿者队伍”,根据各乡村妇女的实际需要,组织她们深入到实地授课。第三个层面是对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妇女,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本领。同时,面向各层面的广大农村妇女,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培育出一批科技型、创业型的新型农村妇女,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能的创业女能手。

3.4 改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

加大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力度,既是对腐朽、落后思想的有力回击,也是更有效发挥农村妇女主力作用的重要保证[7]。

3.4.1 鼓励农村妇女树立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明确妇女参政、议政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观念对自身的束缚,积极参与村庄的民主管理,与男性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4.2 加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选举法的学习宣传

建立妇女利益表达机制,调动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妇女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3.4.3 有关部门要关心和支持女村官的成长

树立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的形象和威信,把优秀妇女推举到管理岗位上来,发挥妇女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妇女“学习型”干部队伍,使她们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半边天”。

3.4.4 要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比例

在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中,确保农村妇女在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长等村级组织中占有一定比例,使更多的妇女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中,通过农村妇女自身的努力,真正达到维护农村妇女权益的目的。

3.5 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健康权益,提高其身体素质

健康设施和服务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没有强健的身体,就不能充分发挥体力和智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农村妇女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妇女健康观念。要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完善卫生服务网,做好预防保健的综合服务,防止和减少农村妇女的妇科病、地方病,预防残疾。加强产科建设,创造住院分娩条件,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住院分娩确有困难的边远地区,要努力做到接生消毒,降低生病率和死亡率。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妇女享受卫生保健的水准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甄敬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妇女当撑“半边天”[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2):34-37.

[2]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5):33-37.

[3]莫文秀.中国妇女教育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1-34.

[4]蒋培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J].广西妇女,2006(11):20-21.

[5]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1-54.

[6]邓爱秀,成剑英.农村妇女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7):18-22.

[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5-48.

[8]赵琳琳.妇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85-87.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篇2

内容摘要 : 由于资源不足、政治权利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严重贫困,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所以,加大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由于投资主体的成本收益不同,使得投资个人和地方政府投资乏力,对此,本文认为,在前两种投资主体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成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

关 键 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中央政府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f Country Female In China

WangYingMei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Of PLA,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shortage ofresource andpolitical right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to cause the shortage of human capital of country female in china.Increasing the input of the human capital is the key to help the country area overcome the question.But ,because the investment subjects are different ,the remarkable different will exist in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refore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country area and individuals lack the motivation and capability i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think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become the main subject of investment of country female in china.Key words:Country femaleHuman capital investmentThe central government

一、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贫困的恶性循环

不同的资源供给,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发展的支持,也可以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我国农村居民发展资源普遍相对不足的今天,资源拥有状况将形成一个群体发展的约束与支持。从两性间的资源配置来看,尽管农村妇女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但比较男性而言,女性的发展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因而,同农村男性相比,我国农村女性相对贫困化。

1、政治权利贫困。经济贫困是社会权利贫困的表现和反映,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即是社会权利的贫困。据考察,社会权利的贫困就是指一批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无法享受社会和法律公认的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政治、教育、健康、名誉、休闲、被赡养、以及平等的性别权利,而且由于他们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被削弱或剥夺而导致相对或绝对的经济贫困。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缺 1

乏性别意识保障,无法满足为贫困女性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尤其是处于更弱势的女童要求。因而,权利不足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女性陷于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资本贫困。贫困不仅源自缺乏、剥夺和排斥,而且深受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在中国尤其如此。“除经济因素以外,造成农村妇女贫穷的原因还有僵硬的社会认定的性别角色,妇女获得权力、教育、培训和生产资源的机会有限以及其它所出现的导致家庭不稳定的诸因素。” [1]中国是社会关系十分通达的社会,谋求建立有质量的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们当作占有社会资源、获取发展机会的主要捷径之一,关系网络也因此转化为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本,并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处于性别弱势缺乏有效社会关系资本支持与保护的农村女性便会容易陷入贫困或者继续在困境中挣扎。

3、心理素质贫困。在调查中发现,女性农民大多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感情脆弱,适应能力差,出门在外谋取没有保障的生活,很少有满足感和快乐感。所以,大多数农村妇女对外就业缺乏动力和信心。

4、能力贫困。目前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大多没有技术专长,素质不高。“小学以下文化占52 % ,初中文化占36 % ,高中文化占10 % ,大专以上文化占2.0 %。妇女文盲半文盲占文盲总数的61.2 %。在辍学、失学儿童中,女童占60 %以上,妇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8 年。”[2]并且农村女婴的死亡率高于城市、患生殖病农村成年女性较多,很多农村女性还存在衣食不足、营养不良等问题,甚至一些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整体素质严重不足。

总之,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村女性贫困根源的考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心理和人文素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下的贫困恶性循环:“权力贫困、社会资本贫困、主体动力不足→文教落后、医疗条件差→人口素质低下→能力不足→从而陷入“贫困陷阱”。此循环中的人口素质低下即是人力资本贫困。从其所处循环位置上看,也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贫困处于核心地位。

二、人力资本投资是我国农村女性“脱贫致富”的关键

在上述 “贫困恶性循环”图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贫困循环最为核心的因素。因此,在当前我国“增强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大好环境下,在相对政治权力和传统性别观念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若要使农村女性尽快摆脱贫困,除了要继续加大物质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其人力资本的投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60 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建立。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以及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等。他把人力资本投资描述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他认为国民收入的某些重要增长是由于增加了教育投资这种人力资本而造成的。同时他利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 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比率高达33 %,这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针对一些经济学家将传统农业落后状况归咎于农民缺乏理性的生产、投资和市场的观点,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之所以落后,并不是因为农民缺乏理性的意识,而是因为在传统农业中缺乏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以贝克尔、墨非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贝克尔、墨非等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率,人力资本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会产生“杠杆”的作用, 即用较小的人力资本可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效果, 这种杠杆原理可以通过资本投资原理中的杠杆系数来表现人力资本的收效或损失:

收益变动率(P1-P)/P

人力资本杠杆系数=收益变动率

投资量变动率

(P1P)/P

(I1I)I

P/P

I/I =即DHL =

其中, DHL—Degree of Human Lever为人力资本杠杆系数;P1、P 分别为报告期收益和基期收益;I1、I分别为报告期投资额和基期投资额。可见, 人力资本投资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 将提高人力资源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 %以上,随着农村劳动方式的变化,妇女已占农业生产劳动力的60 %以上, 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大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已引起我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根据鹿立的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3],“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村妇女收入和弥补以往农村妇女教育投入不足的作用是巨大和深远的,其后发效应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凸现,农村妇女技术培训目前在山东经过几年努力己深入基层,形成制度,见到实效,如泰安郊区,自1995年泰安市妇联实施每年组织万名农村妇女科普培训的‘万名工程’, 以农函大为依托,“九五”期间共培养5 万名农村妇女函大生, 46200 名妇女获得农广校、农函大毕(结)业证书, 2 万名妇女获绿色证书, 8000 名妇女获农民技术员职称, 80% 以上妇女劳力掌握两项以上实用技术。截至1999 年末全地区各乡镇共成立‘三八’科技致富协会88 个, 专业技术研究会121 个, 建立各类‘妇’字号基地90 个, 科技示范基地60 个。目前全村550 户农户, 已建大棚180 个, 这些大棚80% 以上以妇女为主进行管理, 年棚产值平均1万元以上。技术培训带来的增收实效和‘全新’的劳作方式(‘全新’是对十分闭塞的农村妇女而言),还深刻触动了千百年来忽视农村女性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传统社会规范, 尤其是深刻改变了农村女性自身学技术学文化的自我意识。”

根据苏群、刘华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4] “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极其重要的因素。通过边际分析得知,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和具有小学文化的人相比,受过初中和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人的外出概率有明显提高,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外出就业的机会相应增加17.84个百分点,高中及高中以上 则多出15.42个百分点,两者外出就业机会相应增加额度均大于15个百分点。”“同时说明对农村而言,加大九年基础教育事业的实施力度,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将更加有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

笔者根据多年的调查进一步得知,沿海农村女性和内陆农村女性在经济收入、家庭地位、外在气质和生育孩子等生活观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她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效应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也就是人力资本储备和增量不同。

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我国农村女性生活水平、远离贫困的关键。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从根本上打破农村女性贫困的恶性循环,并形成以下效应:加强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出生率下降并新生儿素质相对较高、融入城市率相对提高→收入增加→社会生活丰富、人文素养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中各投资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分为个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为主体的三种投资形式。虽然目前理论界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中个人投入的份额, 因为,对于个人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个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都相当大,个人理所当然应当负担一部分成本,这一观点和“市场机制”的内容基本相同,其核心乃是“谁受益谁付款”这一原则。但对于我国农村女性,其偏弱的经济和社会现况决定了当前个人和地方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投资乏力,加大中央政府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仍是当前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方面。

1、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从理论上讲,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投资方式。但在现实中, 农村地区相对贫穷,广大农民投资子女的资金有限,低层次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现代化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与推广,教育投入能为个人带来追加收入的经济现象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充分体现;还有,妇女有照顾家庭和小孩的特殊责任,大部分妇女只能就近从事非农业劳动,即使外出打工也一般选择离家较近的区域。而且多数妇女的打工经历发生在结婚之前,婚后,她们一般不能自由地外出打工。并且女性农民大多感情脆弱,适应能力差,缺乏外出打工的动力,因此,孕育下一代的生理特点、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太大也阻碍了农民个人对其本人的投资力度。同时,我国目前仍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制”、“男女村民二元分制”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分层,使得农村地区转移出去的女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女市民享受同工同酬的公民待遇,并且在教育小孩、生育保障等方面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些现实都降低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广大农民个人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使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因此,无论从经济能力上还是从动因上,目前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具备以私人投资为主导的条件。

2、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地方政府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由于作为一级政府组织既有一定的财力权力同时又财力权力有限,再加上其视野及其关注问题角度的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同样从动因上和能力上都会存在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乏力问题。可以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从短期来看,若地方政府专设款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影响了对男性劳动力的投入,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有所提高,那么这部分劳动力为了能够获得更高收入往往很可能会到外地去寻找工作机会,这样,对于作为投资主体的当地政府,从短期来看,在损失了稀缺的人力资本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投入成本的补偿。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劳动力转移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从地方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转移出去的女性劳动力从

长期上看会为地方政府带来“资本回流”和“智力回流”效应。因为虽然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女性更有机会和能力迁移到外地打工,但又由于她们天生就负有抚育小孩的责任和照顾父母的义务,且怀旧心结较重,她们进城打工大多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一定年限之后,就会回家(如到结婚年龄)。所以,女性外出打工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回流, 既包括物质资本回流, 即大量汇款流入农村, 也包括人力资本回流,即在外流动的女性民工形成回乡创业群体。尽管回乡投资并不是回流的主体, 但回乡创业者的女性总数也不容忽视。许多女性打工者返回农村, 把打工的积蓄、熟练技能和市场阅历用于经营特色农业、创办乡镇企业和商业, 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外出女性劳动力通过资本回流效应和流动示范效应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与收入的正相关效应,也必然促进农村女性对自身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这样,循环往复。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资本回流”和“智力回流”毕竟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是否回流(如在城里结婚定居)以及回流率是多少也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其效果具有迟滞性和间接性,且不易测定和考核,加上干部任期制的缺陷 ,往往会促使权力有限的地方政府更加热衷于注重短期收益,而对见效相对较慢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往往不予关注。因此,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往往会得出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的结论,同时更由于受有限财政实力的约束,地方政府同样从动因上和能力上都会存在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乏力。

3、中央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既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又是收益主体,不存在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的不对称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通过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农民阶层性别平衡流动、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问题,并且女性人力资本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并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溢出效应。从长远看, 众所周知,女性人口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乃至全民族素质的优劣。因为女性肩负着人类自身生产、哺育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是个体接触社会的起点,在农村尤其如此。因为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住房较差,可供利用的传媒较少,接触的环境有限,母亲和子女在时间和空间是最接近的人,也是最亲近的人,所以母亲的知识素养、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的知识构成,性情品性的培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用十分显著。因此可以说,加大农村女性群体人力资本投入,对提升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公正,整合社会资源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还有,从本质上说,由于生理原因而增加的农村女性就业成本,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毕竟怀孕也好,分娩、哺乳也罢,都是人类自我繁衍、延续必不可少的生理基础。换言之,是女性以她们的身体承担、维系着最主要的人类存续责任。显然,女性为这种责任而付出的代价,不能由她们独自“埋单”,社会、政府都有义务给予分担、补偿。而且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关键是在知识、信息、科技上的差距,本质根源是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因此,作为我国劳动者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女性劳动者,如果其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就等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启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对推动社会的向前会起到加速度的作用。而且从现实上看,我国中央政府在降低农村女性就业成本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比较,在很多方面确实还差距很大。因此,责无旁贷,我国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并成为其主要的投资主体。

四、简要结语

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是使农村女性和农村地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但由于个人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中投资主体和收益的不对称,使得农村女性处于极为边缘化的发展地位。为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和和谐发展,中央政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控,在前两种投资主体不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情况下,成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关于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有性别意识的农村女性教育保障体系。农村女性教育经费应有财政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被随意截留、挪用,同时把实现义务教育制度落到实处,并纳入法制轨道,减少直至消灭新的文盲、半文盲。罗尔斯在著名的《正义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所有的社会需求都应该实行平均分配,除非某些不平等分配“有利于那些最不利的社会成员”。[5]二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女性保健投资力度。国家应为完善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建立针对农村女性卫生保健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健全生育的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启动对育有女婴家庭给予一定补助工程。三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女性心理疏理工作,强化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四是要加大农村女性迁移资本投资力度。要成立引导和吸引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专门机构。为她们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社会保障、住房供给、子女上学、法律保护等等服务,使农村女性人才市场层次化、网络化,从而形成农村女性人才的对流。因为只有当女性农民工稳定下来之后,她们的家庭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工人和市民,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注释:

[1]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2000,P32-33。

[2] 何新芳,《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4期,第43页。

[3]鹿立:《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5期,第42-43页。

[4]苏群、刘华:《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第42页。

[5]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M].译林出版社。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贝克尔: 《人力资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及其治理 篇3

摘要: 农村女性贫困的实质是其在接受教育、价值观念、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贫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造成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境地的原因既有来自个体微观系统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也有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以及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倡导文化自觉、提高农村女性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水平,改变家庭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是治理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农村女性;文化贫困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91-05

一、问题的提出

女性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瓦伦丁·M·莫格哈登博士最先提出了“贫困女性化”概念,分析了贫困女性化的原因和趋势[1]。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也指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2005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发布消息称我国贫困人口中有60%是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2010年中国妇女研究会举办的“社会性别与贫困”论坛发布会再次提出,我国女性贫困化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女性贫困具体表现为:女性参与教育、政治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和比例明显少于男性,她们的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文化消费等权利明显不足。确切地说农村女性贫困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困。因为文化贫困很难用数字量化和衡量,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重心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忽视文化贫困治理” [2],因而一直难以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贫困。文化贫困容易产生,从而加剧经济贫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结构性改变?导致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后果是什么?如何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将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置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之下,分析并尝试解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社区等)看成类似生物周围的生态系统,强调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人与生活周围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发生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自生来就有与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活的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他用公式 D=f(PE)阐明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关系,指出D (Development)即发展,P(People)即人,E (Environment)即环境,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这些环境系统从主到次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生理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中观系统是指家庭、群体等组织,宏观系统一般指大的社会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个体微观系统受到中观系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还受诸如社区、社区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样微观系统对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有学者将这一生态环境又做了具体归类:即“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滋养性的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给个人。不友善的环境则缺乏或扭曲了资源支持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3]。依此,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并非完全是经济原因所致,更主要是长期不友善的环境的压迫及资源享受不公等原因所致。生态系统理论主张提供多层面、多元化的全人服务,为研究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措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框架,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从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成因,思考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建议。

三、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及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一)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

联合国开发署在《1997 年人类发展报告》 中正式提出“文化贫困”(human poverty)概念。报告指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经济贫困,更深刻的是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知识缺乏、参与不足、能力低下、素质不高、权利无法保障、健康状况差等的“文化贫困”。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明文指出:贫困不仅表现为饥饿、寒冷、无助,远离政治生活、绝望、没有尊严同样也是贫困。2000年联合国开发署进一步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发展能力的丧失,包括文盲、营养不良、预期寿命不足、母亲健康恶化、可控疾病感染,其间接衡量指标包括缺乏获取维持基本生活能力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能源、卫生、教育、通信、饮用水)的途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4]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并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学者秦存强等[5]人分析指出文化贫困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中国农村实事表明,女性较之男性往往更易陷于贫困,即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农村男性群体的事实存在[5]。 而且从本质上看,农村女性贫困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她们更多的是处于文化贫困状态。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就指这一特殊群体或个人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

作为占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女性,她们的文化贫困不仅在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传递,对其后代产生难以克服的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总根源,消除女性文化贫困,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提升农村女性个人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1.个体微观系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导致其主体意识缺失、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个体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或决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在分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及成因时,需要深入分析微观系统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许多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是她们受剥削的根本,也是她们无法摆脱弱势地位的症结。因为从生理因素上看,女性较之男性,肌肉生长较为细腻,骨骼较小,力气不足。由此限制农村女性多数只能留守农村,导致农村女性不仅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而且生活范围、生活内容也十分狭窄和单一,进而致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低、眼界狭窄、自卑心严重等心理偏差。在这样的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的互相影响下,逐渐走向自闭,拒绝社会交往,进而逐渐被限制在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之外,而农村女性这种参与公共生活不足的状态又导致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加重了其自卑心理。此外,农村女性自我认知生理性别意识的弱者定位,使女性人格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她们缺乏自主、自立意识,缺乏独立开辟事业的精神。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事业又会导致其经济收入的有限和不足。这种物质贫困、经济贫困致使其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使其陷入视野狭窄、缺少主体意识、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境地。

2. 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文化贫困状态。家庭系统和社区系统是对农村女性生存发展状态影响较大的中观系统。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农村女性婚前、婚后都很难获得对家庭的土地、财产的支配权力,接受教育权也极易被剥夺。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农村家庭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较深,重男轻女依然存在,导致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禁忌,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造成了深刻影响。中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女性人口中,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农村妇女总数的609%,远远高于城镇妇女227%的水平。农村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文化比例分别为677%、670%、512%,均高于农村男性相应的323%、330%、488%的水平;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中,农村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73%,远低于农村男性612%和727%的水平”[6]。 农村教育的男女差异,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女性易于陷入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2)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使农村财产仅由男性子嗣继承,子女随父姓,婚嫁从夫居,对女性的经济状况与地位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要求已婚妇女退回承包地,或规定出嫁女的户口所在地进而剥夺其土地分配权[7]。 同时,从夫居的家庭体制导致了女性社会网络资源的流失和弱化,农村女性一旦陷入困境,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

3.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使农村女性处于“失权”文化贫困状态。在探讨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过程中,应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将其放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分析。纵观农村女性生活的宏观环境,发现问题表现在:(1)农村女性可参与分配的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如社会性别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8]。 农村女性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待遇集中体现在物质资源、受教育培训资源以及社会参与资源不足等方面。这些都表明农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资源和占有发展机会。(2)农村女性可消费的文化资源有限。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一些贫困地区没有科技文化图书阅览室,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广播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更没有针对农村女性特点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来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科技技能的获得[8]。 农村贫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3)二元分割的体制限制了农村女性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9]。 由于二元结构制的存在,尤其是现代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大多数农村女性无法随丈夫一起进城,不得不留守农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消磨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致使农村女性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分割,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发展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村女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上社会性别歧视的存在,限制了农村女性个体的发展,使之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处于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文化贫困状态。

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治理途径

(一)微观层面: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激发农村女性文化自觉,培养其主体意识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问题来自个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失衡,强调从服务对象的生态环境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价值理念源于生活内容的基本观点,要改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状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解决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使女性从实实在在的主人地位上产生主体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开展竞争;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帮助农村女性进行角色塑造,从而成为主体价值发展的导向与支撑。

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与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撑,是激活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女性的解放和发展关键在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即女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贫困”呈正相关关系,即拥有文化自觉意识会使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了解自身的文化处境,进而促使其主动获取和接受先进文化。反之,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缺乏或不足,会极大影响或制约主体文化落后状况的改变。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女性长期以来习惯于“别人的附庸”这一畸形社会角色。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对策就是要不断提高女性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水平,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积极宣传健康、文明、进步的女性性别意识,努力实现农村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通过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培养反文化贫困主体的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能力,使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良好的现代性别意识,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其命运的自觉愿望,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进而真正帮助其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脱贫。

(二)中观层面:改变家庭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发展农村教育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弱势群体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家庭——社会”联动互动体系。研究与事实表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村女性智力开发的主要障碍。家庭生活和政治公共领域的决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0]。 多数农村家庭血缘的逻辑依然是,只有男性后代才能绵延宗族,而女孩是外姓人,“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受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农村女孩从小就受家庭的歧视,受教育权力被剥夺,导致女性受水平普遍较低。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需要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层面开展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教育,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每个家庭,让“男女平等”理念从村民生活层面深入村民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女性的氛围,向农村女性和男性宣传社会性别意识,唤起农村家庭性别平等意识。同时,在社会性别意识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电视、广播等媒介积极介入,形成倡导性别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

2.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消除文化贫困根源。保障农村女性实现文化脱贫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鉴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分布不合理以及男女参与学习的性别差异等因素,应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工作:一是发展女童教育,消除“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并通过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安排确保农村女童教育机会得到真正的实现;二是发展多样的农村社区文化[11],通过潜移默化使其受到文化的熏陶;三要加强农村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获取经济收入的本领。

3.通过政策法规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农村女性应有权力的剥夺。对于无法可依的家庭问题,国家有义务在保证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不受损害原则下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女性实现功能性活动自由的困扰;坚持有法必依的原则,特别是在关于土地分配与补偿的问题上,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回应女性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受损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女性合法权益。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如农村女性土地承包权被剥夺、财产权受侵害等问题。

(三)宏观层面:性别取向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的根本保障

依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宏观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其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的解决尤为必要。

1.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制定和调整具有性别取向的公共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贫困女性免受生存危机的磨难,这既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贫困女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作为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有责任调整资源配置,在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基础上,把性别意识和性别和谐理论纳入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过程,切实制定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救助、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并适时地调整、修正公共政策以消除对女性的不利影响,形成有利于性别和谐的政策环境。

2.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享有劳动权利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贫困女性的扶持力度。国家不仅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而且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优先对农村女性进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资。政府在增加教育经费时,应保证对农村女性教育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她们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举办各类诸如扫盲夜校、农村夜校等,提高农村女性整体素质。同时,制订有利于贫困妇女的扶贫措施,保障贫困女性的资源供给。帮助、支持农村贫困女性实施扶贫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资金向农村贫困女性倾斜。

参考文献:

[1]瓦伦丁·M·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M].马元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3.

[2]黄帅,李丹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贫困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0(6):7578.

[3]张璐璐.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探微[J].黑河学刊,2013(4):181183.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5.

[5]秦存强,郁大海,支秋霞.当代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9(5):108110.

[6]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2000年中国人口普[EB/OL].[20080717].http://www.hbwomen.org.cn/2008-07/17/cms647995article.shtml.

[7]谢志强,李慧英.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78.

[8]金梅,祝平燕.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22.

[9]石扬令.试论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3538.

[10]王淑婕,解彩霞.中国贫困女性化的社会制度根源——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36.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篇4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标志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机械化经营不断涌现。这样一来,农村就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笔者对单县终兴镇、徐寨镇、黄岗镇、郭村镇等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填写问卷、电话咨询等方式,再对调研结果梳理分析后发现,剩余的男性劳动力大都分流到城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将近75% 的剩余的女性劳动力继续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妇女,除了农忙时间,大都是闲着,要么闲聊天,要么打牌打发时间。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既能让这部分剩余女性劳动力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呢? 最近几年,农村悄然兴起的“农业家政”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好途径。

二、“农业家政”的悄然兴起

所谓“农业家政”就是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自发组织起来,应农民的需求,成群结队到缺劳力农户家中进行有偿帮助,处理一些农活的农业组织。

“农业家政”的出现促使一种新的行业“农业职工”诞生。它有别于过去劳动力互换性质的互助组,更和封建社会的“长工”、“短工”和“佣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了市场经济对传统小农经济的渗透和改革。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家政”应大有可为。

但是,目前它还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处于未成熟、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加快规模农业发展,解决农业季节性用工短缺,光靠农村自发形成的“农业家政”服务队还远远不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农业家政”服务模式。

三、创新“农业家政”的新途径

1. 创新“农业家政”服务模式,实现自发、无组织到自觉、有组织的转变。由于“农业家政”形成的自发性,往往存在着服务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组织无序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日益发展的广大农村市场以及农村城镇化的飞速发展,这种低层次的“农业家政”已滞后于、落后于和不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而且她们大都没有培训经历。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现有2400 多万家政服务人员,90% 为女性,主要为女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不高,普遍缺乏上岗前培训[1]。

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变“农业家政”自下而上的无组织涣散状态,转变为自上而下的政府宏观管理、顶层设计、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一方面,乡镇政府所在地要派遣专门的管理人员做好农村留守妇女的信息注册工作以及农村的用工需求信息,经常下乡调研,及时做好这部分人的管理工作,改变涣散状态。在“农业家政工人”与用户的需求对接、农民劳动技能的提升、特色“农业家政”服务项目拓展等方面做好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农业家政工”技能培训、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要从农业家政工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按年龄、性别和工种对他们分类、分层培训,建立专业化农业家政队伍,打造诸如“技术家政”、“销售家政”、“科技家政”、“信息家政”、“农村留守老年护理家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家政”、“农村月嫂家政”等特色农业家政项目,改变“农业家政”服务形式单一的现象,丰富“农业家政”服务内容。

2. 创办公司,实现农业家政“公司化经营、员工制管理”。目前,农业家政工人存在职业认同感缺乏、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还仅仅局限于“出卖劳力”式的服务,缺乏“提供服务”式的服务意识[2]。

因此,创办“农业家政”公司,对农业家政工人实行“员工制”管理是有效的方法。农业家政工人统一进入家政公司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合同化经营,实行统一的社保、医保、养老待遇。做到薪酬统一发放、劳动保险统一上缴、统一管理。这样,“农业家政工人”就成为有组织、有身份的“单位人”,无形之下,就提高了其身份地位、提升了其幸福指数,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的突破。一方面,这有利于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能够有效实施规范化管理,有利于职业认同感,增强工作责任感。她们会工作得安心,服务得用心。另一方面,实行员工制是职业化的标志,将其纳入职工系列,使她们不再被边缘化,不再是“保姆”“佣人”,而是光荣的“劳动者”,这是一场观念和体制的变革[3]。

因此,政府一是要在农业家政公司成立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要积极创新“农业家政”服务模式,鼓励建立“农业家政”中介组织,探索成立“农业家政服务公司”,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个管理下成立公司,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而且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形成常规机制,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二是搭建“三位一体”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助力“农业家政”健康发展。“三位一体”是指以农业家政公司为主体,以农村市场需求和农业家政服务团队为两翼。农业家政公司要根据农业市场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家政服务人员,必要时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和学习,可以组织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以适应实际需要。三是要充分利用电话、QQ群、短信、微信、博客等现代化交流方式,积极搭建农业家政公司和用工大户之间的“信息桥”,解决用工者和农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向需要用工的大户进行推荐介绍,让双方握上手,实现用工与找工紧密对接和有效衔接。实现“农活有人干,农民有活干”,解决“农户用工荒、农民找活难”的瓶颈。

3. 实行“公司+ 农户”模式,开发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公司+ 农户”模式是20 世纪90 年代风靡一时的全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它是将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户企业“双赢”、“双丰收”的经营模式[4]。目前,“农业家政工”也是一群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农民工人,我们不妨借鉴“公司+ 农户”这种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把它嫁接到农业家政经营模式中去,把目前农村中剩余的女性劳动力开发好、利用好、管理好。

笔者通过在单县的一些乡镇走访发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公司+ 农户”的经营企业,终兴镇高楼行政村帽子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吸纳了周围村庄的女性剩余劳动力,或者在工厂内劳动,或者把原料拿回家中去做工,制成成品后交回厂内。通过这种方式,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不用外出打工,空闲时间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和土地,真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只是他们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经营模式还比较单一,还缺乏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系统谋划。但是这种做法毕竟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探索“农业家政”经营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在新时期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开发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创新“农业家政”经营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帽子厂,我们可以延伸到适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适合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多个领域。

农村女性艾灸创业故事 篇5

从从事电商期间注册了这个连我自己都看不出名号的个人公众号以来,分享的半年期间我的粉丝一路长到3万人。真的,想到这,小Q的内心无法用言语表达此时的心情,不是激动,而是惭愧。

因为小Q只是一个农村来的女孩子,在南充这个三,四线小城里,文化不高、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地方,就是一个刚落角点都不稳的年轻人,那时候做事轻率,自由懒惰,随波逐流的充斥着我整个人。为何这样说呢?

那得从的北京房产开始说,20第一次接触销售,为了想兼顾家庭,回到南充,从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人员开始,短短3个月时间坐上销售总监。于是,从此爱上互联网、爱上销售,再到后来萌生创业的想法。随着父母的年老,孩子的长大,我也加入了拥有三座大山的行列,房贷、车贷、生活开支等等全部压在我和爱人头上。在工资永远比物价涨得慢的时候,我创业的意念越来越强。

然后我电商做了一半,注册这个个人公众号就是做电商时注册的,虽然做了销售,却是三心二意,没远见,急功近利。后来朋友介绍了一个小项目(食品推广)就走上了创业的路。接着就放弃了这个平台,没有再更新,真心很抱歉,很愧疚,对不起平台上的每一位关注我的粉丝。

再到上半年,我接触了微商。也找了一个产品在做,但一个月下来,也只能挣个生活费。因为不专业,带你进门的领路人是收了你的钱,发给你产品后,就再也没有后信,于是到后来就越做越没激情,没信心。甚至到后来的排斥微商。所以我之前的创业小项目每年下半年都还在继续,虽然很苦很累。直到20下半年我才接触了艾艾贴这个产品,在说这个之前,还是来说说我之前的项目吧。

之前的创业项目是一个四川特产,一个单品,每年下半年9月份开始销售,持续了3年,那几个月,早上7点起,晚上10点回到仓库,清货,备货,没有一个晚上12点睡过觉。几个月里日复一日,经疲力尽,岁月的风霜在不知不觉中爬上额头。随着孩子快进小学,功课无人辅导,调皮,鼻炎严重(我们不在家,有点感冒老人就买药给小孩子吃,反反复复,身体越来越差,不爱吃饭,易感冒,然后就落下了严重鼻炎),加上父母身体不再健壮,体弱多病,我不得不考虑要回归家庭。

一次又是孩子生病,鼻炎又犯,流浓鼻涕,吃了药也不见好,然后就带去中医院看病。那天运气好,遇到一位老中医值班。他说:“这个没法根治,只能让孩子吃好点,抵抗力好了,孩子不感冒就不会了。”然后就推荐了艾条,说:“艾灸灸身柱可以强身健体。”当时连续做了三次,到第四天,我发现孩子的浓鼻涕变成了清鼻涕,也越来越少。那时内心是激动的。后来只要感冒我就带去中医院看。平时去网上和药店也买了艾条回来给孩子艾灸。过程中孩子多次被艾灰掉身上烫伤,弄得孩子听艾灸就怕(传统艾条手持要稳,而且离皮肤距离也很难控制)然后到后来我发现我的初中同学在深圳做艾艾贴,看着比较方便,听她说了效果,买来用了两盒,发现方便多了。年年底,本身我在做微商,然后就拿了20盒艾艾贴成为了公司的县级代理。其实,当时是看到她发的很多案例,抱着试试的心态,也因为想给孩子调理好身体。

我儿子在幼儿园最后一学期,春天和夏天,我在家三天两头就给他艾灸,儿子感冒,妈妈手风湿,颈椎痛都用了艾艾贴,很神奇,渐渐地我儿子感冒也少了,也不再是鼻涕虫,我爸和我妈都说艾灸后很舒服。于是,渐渐地,我认同了艾艾贴的产品。就跟同学说升市级代理提货180盒。开始推广。

记得我的第一个顾客是来自法国的一名华侨,她平时去美容院艾灸,知道艾灸的好处,第一次购买了5盒用了不错,然后就拿了20盒,我托朋友从深圳给她寄出去,运费约700多元。

第二个顾客,是一位美女买来给妈妈调理风湿关节炎积液,看过很多医生,因吃了不少药,阿姨说胃都不好了。然后就选择中医按摩,火疗,做完就舒服些。那时候因为我在家带孩子有时间,因为阿姨也是我第一位线下顾客,所以她拿了20盒我就答应亲自帮她上家里调理。其实,当时也是有私心,主要想看看产品效果是不是像团队说的那么好。结果三个月过去了,阿姨腿消肿了,也不痛了,精神痪发。阿姨特别肯定艾艾贴。

第三个线下案例:是一位邻居阿姨,她是因为腰椎和劲椎痛,我也亲手调理了一个月,刚好艾灸到排病反应了,她因为有事,后来我又投入了下半年的生意就断开没有再调理了。很遗憾。因为她一个人在家,没人帮忙。

在边给顾客调理看到了效果以后,然后相继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朋友圈做推广,发现好多朋友都认可艾灸。然后跟我买来体验,只要坚持艾灸的都收到了好的调理效果。比如:上海调理关节炎的阿姨、西安的姐姐调理肩周炎、重庆的美女调理妇科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了不少的艾灸知识,不懂得由团队推荐人一对一辅导,参加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请艾灸界泰斗谢延杰老师的嫡孙给我们做艾灸专业知识培训)。

到了十月份,上一个项目正式开工,然后就淡了平台和微信的推广。直到去年底,受经济影响,我的食品效益出现了严重下滑,入不敷出之时,我和爱人一起决定今年清完货正式全心全意做艾艾贴项目。

因为这一年当中,我每天都在关注艾艾贴的发展和进步,平台的完善,商学院的组建,代理们的激情,最主要的是我非常认同公司的理念,爱,责任,梦想。也看到了和我一起进来的好多代理都已上了总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尤其是女性。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业者,也是一个可以让草根逆袭的平台,一个不论背景,不论身份公平竟争的平台,也是一份传递艾的好事业。

我的目标:

1.今年招100名代理(其中10个省代,30个市代,70个县代)

2.南充,广安在明年要开设至少两个养生店,艾灸体验馆

我爱人懂足底按摩,现在去北京学习加工作,我俩的任务是,我做推广,他学习中医按摩,然后在南充开店,帮助更多的人。

3.此公众平台将开设原创文章推广,如果你是一位写作爱好者,不论哪方面的都可以联系我,欢迎来投稿。

4.高薪招聘一位助理,打理平台相关事务,欢迎有意者联系我。

5.当然更重要的是想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传递这份爱。欢迎你来咨询。

最后,感谢在看此文的朋友,谢谢您的支持和一直关注,从今天开始,我会分享更好的文章给大家!感恩一路上有您!感谢!万分感谢!

如果将此文章转发至您的朋友圈或推荐三个好友的,我将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免费包邮 。直接加小Q微信V我吧!

创业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一、眼光

商场如战场,这个瞬息万变的商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产生变化,很多时候一个政策,就会改变市场的导向。创业者的眼光很重要,要看到商机,并且抢占先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业者必须具备这一点,如果没有远见,不能在眼花缭乱的项目中找到商机,那么企业就很难长远发展,毕竟自己是公司的大脑,如果决策失误了,那么肯定会满盘皆输。

二、创新

现在的商场变化是很大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前景的方向,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什么产品是可以一直占据市场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变的越来越快,市场上可能每一分钟都会出现很多新产品。创新,突破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有的,每个企业要成长,就要能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根据市场的变化去改变自己的项目,去迎合市场。不能够改变市场,那么只能顺应着市场的改变去改变,谁能抢在所有人的前头创造出更多的东西,那么就会成功。

三、坚持

这个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要有的,因为创业道路上永远是坎坷多是平坦,每一个坎都是要跨过去的,跨不过去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前功尽弃。甚至夸张一点,就是所有人都要放弃的时候,自己也不可以放弃,哪怕是到最后一秒,也不可以放弃,坚持才有可能成功,不坚持就意味着一定会失败。

四、定位

市场定位的定义是企业或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确定的位置,对于开店创业来说,市场定位可以为创业者清晰明确的显示不同的产品,或项目安排在不同位置上产生的差异效果。从理论上来说,市场定位也可以称为错位经营,了解掌控市场定位可以让创业者在目标市场取得创业优势。对于开店创业者来说,不仅仅要看到蛋糕有多大,还要因具体情况不同而酌情考虑,不要盲从。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篇6

一、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 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小学以下文化占52%, 初中文化占36%, 高中文化占10%, 大专以上文化占2.0%, 妇女文盲半文盲占文盲总数的61.2%。在辍学、失学儿童中, 女童占60%以上, 妇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8年”。[1]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未能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偏低, 为女性受教育而投入的资源偏少。农村妇女文盲率高、女童的受教育水平低, 这对她们的经济机遇和社会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二) 农村女性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在“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文化熏陶下, 农村女性缺乏成就动机和强烈的竞争精神及社会参与意识, 在独立性、事业心、成就感等方面存在自卑心理, 大部分妇女只能就近从事非农业劳动, 即使外出打工也一般选择离家较近的区域。而且多数妇女的打工经历发生在结婚之前, 婚后她们一般不能自由地外出打工。并且女性农民大多感情脆弱, 适应能力差, 缺乏外出打工的动力。这种传统文化思想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的心理障碍, 也是限制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主要因素。

(三) 职业选择狭窄, 社会地位不高。

根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我国女性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比率分别为68.72%、14.01%和17.36%, 从全国看, 就业妇女中有83%是体力劳动者。我国农村逐渐女性化, 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女性在业人口从事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农村妇女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多, 从事复杂劳动和技术性劳动的少;相对于农村男劳动力来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是较小的, 尽管其增长速度正在逐年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到城市以后, 在就业和收入方面都表现出与男性流动劳动力不同的方面。她们更多地就业于商贸经营、饮食服务和家政服务等领域, 而这一领域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 这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较低, 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较少, 自身素质难以有大幅度提高, 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

(四) 政治素质较低, 政治观念淡漠。

农村女性基本上不了解也不关心国家大事, 只关心自己的身边事, 这对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建设是不利的。从整体上看, 我国女性在国家议会中的比例较低, 我国女性的政治素质较低, 妇女参政能力较弱, 男女两性参政比例较大。农村女性由于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在政治观念方面尤其淡漠, 其参政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参看表1。

资料来源: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4年[2]

(五) 健康水平较低。

健康是人体生理机能运转的能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 是人才资源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我国女性的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性, 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资料显示, 女性中的患病人数也随年龄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在25~64岁之间,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2至5个百分点。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般的家庭, 尤其是农村家庭的有限支出和有限食品会首先满足男子的需要, 女性的生活质量被降低到最低程度, 甚至被“习惯性地”忽略, 特别是成年农村女性营养不良, 不仅体质和劳动效率下降, 而且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发育和健康。

二、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经济因素。

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我国农村经济普遍比较落后, 农村家庭本身也无法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因此,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物质基础薄弱, 经济条件落后, 一直是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瓶颈”。

(二) 思想因素。

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下, 很多农村女性还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她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受这种思想的束缚, 农村女性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才能, 导致了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在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仍然存在对女性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传统文化观念严重制约了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三) 教育因素。

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其中女性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男性。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体制僵化, 教学手段落后, 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教育事业长期落后和发展受阻。据IBM公布的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 “1999年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在参评的47个国家中排第27位, 而我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12.8美元, 排第46位, 与人均教育支出最高的挪威 (2683.5美元) 相差上百倍。”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其中女性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男性, 而受影响最大的则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女童。因此, 受教育因素的制约成为女性成才的基础性障碍。

(四) 政治因素。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受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平等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而女性经济和社会平等地位的实现又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紧密相连的。决策实体缺乏足够的农村女性代表, 政策的制定中缺少农村女性的声音, 是抑制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另一重大障碍, 它直接影响女性群体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的表达, 直接影响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 对社会资源支配权的实现。

三、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解决措施

(一) 增加教育投入, 切实保障农村女性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我国自1992年8月正式实施“春蕾计划”, 其目的是帮助失学、辍学女童重返校园。截止1998年底, “春蕾计划”已累计救助失学女童90万人次。但相对于女童的教育需求来说, “春蕾计划”所能提供的帮助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增加专项教育经费用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 并注意向女童倾斜。这对于提高农村女性人口文化技术水平和增加她们的人力资本存量是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教育是妇女自立的阶梯, 也是提高农村女性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农村女性作为当前中国农业的主干, 她们受教育的状况及程度, 无疑将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 促进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各种形式启发农村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觉醒, 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争取自身的各项权利, 包括受教育权。因为, 农村女性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消除或减轻传统文化中消极思想给女性精神上带来的压力, 从而增强她们自我解放的自主意识, 提高她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勇气和能力;注重对妇女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培训。农村妇女若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科技文化水平低的状态, 那么自身的发展将仍继续受到限制, 与男性在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相比仍处于劣势。只有人力素质提高了, 妇女才有可能改变原来所处的环境, 打破传统性别模式的影响, 与男性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 实现自我价值。

(三) 加强职业教育, 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途径, 也是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形式。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所以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发展农村女性的职业教育上。首先要发展各类适应农村女性参加的成人业余教育, 尽快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技术素质, 逐步成为一支以中高级技术等级为主的女性人力资源队伍。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妇女能就业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领域, 消除职业上的性别歧视, 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据统计, 2000年全国农村有4, 000多万妇女接受了农业高新技术培训。

(四) 努力改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健康状况。

健康投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量事实表明, 投资于人力资源, 包括女性人力资源的卫生保健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因此, 在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过程中, 应该将妇女儿童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 努力做到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健康促进三位一体, 努力改善农村女性的健康状况。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农村女性的生存环境,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村尽快脱贫, 增加农村女性的家庭收入, 使她们具备一定的营养条件和就医条件, 以提高她们的保健意识和就医行为。

(五) 完善有关法律机制, 切实保障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权益。

国家宪法和法律皆贯穿着女性权利与义务平等的立法原则, 要真正落实到位,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行为和素质, 同时还需要各级职能部门和各相关方面通力合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开发和使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纳入人才战略的总体规划, 协调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扩大农村女性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层面, 提高其参与能力。建立起合理配套的保护农村女性的政治、体制、法制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结构优化, 真正享有合法权益, 保证农村女性人力资源顺利迎接挑战而提供宽松发展环境和完善女性人才市场加强人才流动, 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促进农村女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人尽其才。

四、结语

解决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靠女性自己, 二靠社会环境。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旧有观念、积极向上并增强自我开发意识, 同时, 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关系到我国农业化的进程,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新芳.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4, 4:43~44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152~156

[3].张李玺, 张丽?.中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 3:48~50

[4].孙兰.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J].渝西学院学报, 2003, 1:80~84

[5].王英梅.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10:45~48

[6].李玫, 曾敏.贵州女性人力资源发展探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6, 1:58~59

[7].汤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开发农村人力资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6:16~18

[8].陈娜娜, 杨文选, 魏战刚.有效提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3:6~8

[9].刘常慧, 刘海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2:66~68

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篇7

关键词:女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目前, 我国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例为82.1%, 比男性高17.4个百分点, 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 较男性而言, 存量和质量都较低。这无疑将影响到河北农村经济和农村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河北省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一) 农村女性受教育方面

1、文化程度低, 文盲率高。

2006年末, 全省农业从业人员2, 243.40万人, 其中, 男性占44.0%, 女性占56.0%。2006年国家抽样调查各地区按性别分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 河北女性的文盲率比北京、天津等发达城市高, 同时比男性高出近两倍, 这些女性文盲多在农村, 而从教育水平看, 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较男性偏低。这与发展农业、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 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措施很不适应。

2、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 农村女性未能享受均等的教育条件。

在农村过于强调正规基础教育, 忽视了职业培训, 而未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实际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对农村从业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推广上, 男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重是女性的3~4倍。有学者调查显示, 相对于农村男性而言, 农村妇女近3年参加培训或进修的人数比农村男性少5.0%, 而没有参加的比农村男性多5.0%。农村妇女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于农村男性。

(二) 卫生保健方面。

健康是人体生理机能运转的能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 是人才资源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下将利用2005年河北省妇女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中期监测统计报告、历年人口和卫生统计资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调查结果对河北省农村女性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1、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

2005年住院分娩率为88.55%, 比2000年的85.4%提高3.15个百分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6.13%, 比2000年的82.0%提高4.13个百分点, 200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3.22%, 其中城市为90.37%、农村为83.31%, 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49.56/10万, 其中城市为14.33/10万, 农村为56.53/10万, 分别比2000年下降17.87/10万和1.57/10万。

2、卫生保健服务环节薄弱。

河北人口众多, 卫生资源有限, 到2001年人均卫生费用仅有403元, 每千人拥有医生1.7人, 每千人拥有床位2.4张,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说, 河北妇女儿童得到的卫生保健服务还是低水平的, 在广大农村, 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还比较薄弱, 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强。

(三) 政治素质较低, 政治观念淡漠。

从整体上看, 河北女性的政治素质较低, 妇女参政能力较弱, 男女两性参政比例较大。尽管近几年河北省人大代表中女性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0.87%提高到2005年的22.43%, 提升了1.56个百分点, 省级政协委员中女性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4.99%提高到2005年的19.31%, 提升了4.32个百分点, 但相对于男性来说, 还是比例太小, 同时, 农村女性由于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在政治观念方面尤其淡漠, 其参政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在农村基层组织中, 女性的参与率偏低, 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多于男性, 而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偏低, 这对新农村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四) 职业选择狭窄, 社会地位不高。

河北省农村逐渐女性化, 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女性在业人口从事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农村妇女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多, 从事复杂劳动和技术性劳动的少;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55.68万人, 其中男性占75.7%, 女性占24.3%。相对于农村男劳动力来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是较小的, 尽管其增长速度正在逐年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到城市以后, 在就业和收入方面都表现出与男性流动劳动力不同的方面。她们更多地就业于商贸经营、饮食服务和家政服务等领域, 而这一领域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 这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较低, 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较少, 自身素质难以有大幅度提高, 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

二、河北省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投资方面

1、政府投资不足。

2003年河北省科教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6.8%, 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4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2%) 3.6个百分点, 但如考虑到人口总量因素, 以人均科教文卫支出指标衡量, 河北的人力资本财政投资水平则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在31个省市区中处于第22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11.4元/人) , 为54.9元/人, 最高者北京是河北的4.7倍。尽管近几年河北省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 但占总财政的比例和人均水平没有多大提高。

2、家庭投资不足。

2006年31个省区农村家庭收支统计表明, 河北农村家庭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31个省市中排名22位, 说明河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不高。居民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强度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而家庭收入状况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 家庭收入就高, 反之则低。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高低。河北农村经济不发达决定了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从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就更加不够。农村家庭在女性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这反过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农村女性自身人力资本投资观念淡薄。

农村女性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危险的。女性自身丧失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 农村女性人口的素质将急剧下降, 进而影响到下一代和整个农村的人口素质。传统的性别教育规范根深蒂固并具有极强的传递性, 以至许多女孩自身对上学不感兴趣。农村女性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淡薄, 缺乏投资的动力。

(三) 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薄弱。

河北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基础比较薄弱, 办学条件较差, 质量不高,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方职业学校招生困难,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缩小,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河北职业教育学校相对河北农村庞大的学生数量来说数量较少, 非教育部门和民办学校比例较小。薄弱的职业技能教育, 使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女性接受培训的机会更少, 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更加缺乏。

(四) 河北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严重。

河北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是制约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并不是说劳动者完全不可能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 而是说这种流动有着较高的成本, 劳动者从一个市场进入另一个市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或者说不同劳动力市场有进入或退出壁垒。在河北, 农村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

1、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

2005年全省乡村劳动力达到2, 806万人, 比2000年增加了99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劳动力1, 565万人, 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43.8%, 但其增加值却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4%。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困难, 就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 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 吸纳能力正在逐步减弱;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就业能力比较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依然存在, 河北小城镇人口比重还只有17%, 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3%, 河北农村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东部省份的差距更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难, 城镇化水平低。

2、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割。

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市场上性别隔离现象的存在, 使得农村女性劳动者进入城市正规部门的可能性极小, 从而导致很多农村女性放弃了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努力。对于农村女性来说, 她们要么从事农业生产, 要么到乡村工业或服务业部门就业, 部分也进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 但她们从事的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脏、累、低工资的工作, 能够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十分稀少。她们流动的范围仅限于农村和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同时, 由于进入高收入部门的可能性较低, 她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普遍较低, 这就降低了农村女性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也扼杀了她们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这样, 在农村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五) 农村女性健康程度不高, 农村妇女医疗保健工作不足。

2005年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为1.98%, 农村仅为0.75%, 全省平均1.16%。在农村, 特别是偏远山区, 孕产妇因贫困不能住院分娩, 或传统观念作怪而不愿住院分娩是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同时,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提供服务的能力较差, 也是孕产妇死亡率偏高的影响因素之一。还有就是城镇流动人口、城乡结合部, 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特别是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难以开展, 孕产妇死亡难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为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分享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04.

[2]钟涨宝, 汪萍, 李义波.农村妇女教育地位研究[J].理论月刊, 2003.6.

[3]马京奎.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R].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2003.

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研究综述 篇8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生存状况

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存状况研究方面,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政策制定者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女性劳动力主要分为流动者和留守者两类。

农村女性流动到城市以后, 其主体意识和权力意识开始发育, 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在社会化过程中, 她们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逐步融入城市的主流, 但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边缘化问题。姜秀花 (2003) 在研究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问题时指出, 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边缘人心态更突出。被城市排斥和排斥农村的双重排斥使农村流动妇女, 尤其是分散在城市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农村妇女, 形成了强烈的边缘人心态。她们多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出来, 散落在城市的一隅, 脱离了农村原有的社会组织和血地缘保护, 但又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系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之外, 成为组织边缘人和社会生活边缘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边缘化生存现状主要表现在:就业渠道与就业形式非正式化、职业角色边缘化、生存身份的边缘化、社会保障边缘化、社会地位边缘化、婚姻与情感边缘化 (陆福兴, 2007) 。

农村女性来到城市后, 受过去职业习惯的影响, 特别是缺少与城市劳动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约有一半的流动妇女没有工作, 只是在家料理家务或照顾孩子, 即使有工作的也主要局限在个体商业、生产运输业和服务行业, 职业层次较流出前虽有一定的上移, 但仍处于工资收入比较低、缺乏福利保障和职业发展潜力有限的工作领域 (叶文振, 2005) 。

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研究中都倾向认为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和缺乏安全感是压在“留守妇女”心头的“三座山”。肖慧欣 (2007) 认为,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员绝大多数为男性, 而他们的妻子只能留守在家乡。留守女性肩负着家庭的重任, 扮演了多种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扮演的角色, 她们承受着双重负担, 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角色多重, 劳动强度更大, 留守妇女生理、心理问题突出, 身心健康令人堪忧。在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下, 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幸福感不强 (周庆行等, 2007) 。

作为半流动家庭, 留守妇女的婚姻问题一直以来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丈夫外出打工后, 留守妇女身心疲惫, 夫妻沟通减少, 导致婚姻危机, 离婚现象增多 (罗忆源, 2004) 。

二、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 我们应当注意到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于平均水平的事实, 这就使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 有效开拓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加大, 但转移数量依然落后于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商业、饮食和服务业, 因为这些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对劳动力的体力、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以年轻女性为主, 以25岁为转折点, 随着年龄增大, 转移困难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村女性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王东平等, 2009) 。

在转移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对策方面主要有: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 同时创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 (侯俊香, 2004) ;注重导向性宣传, 促进观念转变, 充分发挥政府、妇联、各种媒体的宣传导向性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和新型就业观念的培训, 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 (刘霞, 2007) ;顺应市场基本规律和运作特点开发就业岗位, 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如, 通过培训单位和用工企业结合的模式、中介公司和媒体联手的方式来增加女性劳动力的转移量 (刘霞, 2009)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市场化的各个环节中寻求吸纳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 加快小城镇建设, 挖掘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 (黄芳, 2007) 。

三、农村女性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 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农村女性教育是农村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王兆锋等 (2007) 以湖北省农村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基本研究资料, 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倾向性、变化趋势以及对农村女性教育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具有较强性别偏好, 农村女性教育地位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尤其是家庭和父母的因素。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 这种重视程度的差异也必将影响农村女性教育机会和能够接受教育的程度, 从而造成农村男女两性教育地位的不平等局面。

陈慧平 (2007) 指出, 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 她分析了发展农村女性教育的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系统要素, 并针对不同情况, 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郑曦 (2006) 提出,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述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女性素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如将性别意识培训融入农村女性职业教育, 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专业咨询和就业技能培训, 加强文化技术培训, 提高农村女性的整体素质以及提供小额贷款来帮助农村女性发展农业生产等, 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推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主张注重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 调整优化从业结构, 充分发挥农村女性的优势潜力来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

龚继红 (2007) 主张注重显性和隐性制度的安排, 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 从女童开始, 狠抓基础教育, 严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模式, 实施终身教育战略。

四、农村女性权益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的关注, 农村妇女权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心。农村妇女仍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 她们的民主政治权利、婚姻家庭权益、健康权保障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包括参政在内的各方面积极参与, 农村女性参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参与意识强, 当选比例低;在村庄政治中女性明显处于配角地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综合素质还不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同时, 传统观念、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女性的参政意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妇女组织的作用都是影响农村女性参政的重要因素, 走出农村女性的参政困境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女性参政意识, 建立健全农村女性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机制, 提高农村女性干部的素质等 (时树菁, 2008) 。

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往往与其在婚姻家庭中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王彩芳 (2007) 在对农村妇女婚姻自主权、生育权、家庭事务决策权、财产权等农村女性家庭地位权利的调查中发现, 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实际享有的权利与国家法律规定的距离还比较远, 男女不平等现象在农村地区的婚姻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 农村妇女在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还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提高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主要在于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 培养权利意识, 加强宣传和维权服务, 唤起和维护她们的权利意识。

在农村女性健康权研究方面, 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改善了农村女性的医疗状况, 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农村女性高参合率、低就诊率的矛盾现象。这是农村中社会性别问题的存在所致, 具体表现为三点:农村女性自愿参合的积极性并不高, “大病统筹”下导致农村女性的各种杂病小病被忽视, 农村女性地位较低导致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忽视。因此, 应将性别意识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 有步骤地将“大病统筹”模式过渡到“小病统筹”, 为农村妇女建立健康档案, 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保健意识 (王财玉, 2009) 。

五、主要结论与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逐步上升, 关于农村女性生存状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 这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尽管当前研究已经对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给予了足够重视, 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1、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上述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表明, 我国农村女性生存现状包括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健康状况、家庭地位、政治参与、土地权利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但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农村妇女的生存现状, 只是对其生存现状的某个或者多个方面进行零散、局部的研究。

2、区域间的对比研究比较缺乏。

目前已有的研究, 多是针对某个地区的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没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农村妇女生存现状的差异及原因。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篇9

根据欧盟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资料显示, 在欧盟的成员国中, 商场、超市就业人员有六成以上是女性, 这一比例大大超过欧盟所职业就业总人数中女性所占的比例, 其中波罗的海三国 (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 的比例最高。在我国, 这个比例更高, 一些地区甚至达到了80%。一直以来, 女性人力资源随着商场、超市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卖场的一线力量, 是商场企业人力资源的绝对主力军, 也是其宝贵财富。因此, 商场企业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商场的经营好坏与发展前途。本文通过对当前商场企业女性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商场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实现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商场企业职业女性的生存现状

据笔者在长沙市几个商场、超市的走访与调查, 发现商场企业女性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 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这些被称为“女性农民工”的群体, 一方面由于学历不高、对职业的预期不高在职业发展上往往难以突破;另一方面, 由于她们在生活上的琐事较多、精神上牵挂分居的丈夫与孩子……她们遇到的困难远比男性多, 她们在工作上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商场企业女性从业者的职位普遍偏低。在商场从业人员中, 女性高层管理人员很少, 绝大部分处在商场的一线工作岗位。在笔者调查的几个大型商场 (沃尔玛、春天百货、王府井百货、友谊商店、通城商业广场、平和堂百货、新一佳、家乐福等) 的普通职员中女性从业者的人数要远远高于男性从业者, 然而, 在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 笔者发现, 女性员工的人数却微乎其微, 从普通员工到高层管理者, 商场企业女性员工所占的比例呈倒金字塔形——越是高层, 女性的身影越少。

第二, 商场企业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矛盾上难以平衡。由于商场企业的性质是“服务”, 属于服务行业, 其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时间, 通常在大家都休息的时间里, 商场要营业, 员工要一如既往的工作, 因此, 商场企业从业人员没有黄金周、也没有节假日, 往往这些时间她们更忙。而这些意味着商场的从业人员无法在家人放假休息的时候与他们共度节假日, 据笔者了解, 除部分离家较近的女性员工可以与家人共度节假日外, 大部分的商场企业女性从业者 (不论是普通员工, 还是高层管理者) 甚至连春节都无法和家人团圆。此外, 由于商场企业的工作量很大, 尤其是在节假日, 员工更是要加班加点的给大家服务,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商场女性从业人员在工作与家庭产生矛盾:要做一个贤妻良母, 就势必要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专心于工作, 又难以顾全家庭。

第三, 商场企业女性人员受到不公平待遇。由于女性与男性存在生理差异, 女性可能因生育、照顾家庭等原因暂时离开工作岗位, 而等她们重返工作岗位后, 先前的人力资本很可能减少, 严重的甚至失去作用, 这些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商场企业女性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同时还会对商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 一些商场企业所有者在招聘和选拔一些重要的职位时, 就会考虑到这一层面的问题, 往往有意无意的回避女性, 倾向于男性。此外, 由于受到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影响, 女性地位并未全面的得到提升, 在一些领域 (或者是在一部分人的眼里) 女性在工作、升迁方面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对待。

三、商场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实现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使商场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实现健康发展, 单靠女性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社会、商场企业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商场在开发女性人力资源, 显现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 其重点是要通过采取科学的招聘策略、构建与完善培训体系、薪酬福利制度, 并针对女性人力资源的特点进行特殊的管理。

第一, 商场企业要采取科学的招聘策略。笔者认为在商场企业在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招聘时, 要尽量做到招聘中的公平、公正, 做到男女平等。通常商场业的工作, 都要经过必要的培训, 新进来的员工才能够真正胜任工作岗位, 所以, 对于商场企业而言, 在招聘时特别是在招聘管理人员时应做到男女平等, 不应该排斥女性, 也不应该对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等进行明显的限制。

第二, 商场企业对女性员工的培训应与男性一致。不论是在什么领域, 男、女员工人力资本投资机会的分配均等是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要求。尤其是对于商场企业而言, 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主力军, 她们对于商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企业在对本商场女性员工进行培训时, 一方面要根据商场企业的需求并结合员工的职业发展, 让员工和企业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只有这样的培训才能实现“双赢”;另一方面, 要根据商场的具体情况结合女性员工的自身特点设计员工培训计划、方法与培训内容。

第三, 商场企业要采取公平的考核与晋升制度。考核是对员工的综合评价, 它为公平地执行员工晋升、加薪、奖罚等一系列人事决策提供确切的事实依据。考核往往包括两个方面 (素质评价和业绩评价) , 商场企业在对员工考核时要做到全面、科学、公正。从商场企业来说, 应给予女性员工与男性员工均等的工作待遇和升迁机会, 要做到绩效考核、晋升制度上的机会均等, 工作安排中的公正性, 报酬、福利待遇与男性相同。

第四, 针对女性人力资源要采取特殊管理策略。

(1) 确保女性人力资本不贬值。生理差异是造成女性人力资本贬值的重要因素, 在女性整个的职业生涯中, 由于绝大多数女性都会经历孕期、产期、哺乳期以及更年期等几个时期, 这无疑会破坏女性职业生涯的连贯性, 对女性自身事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 对于商场的女性员工, 商场企业要多与之联系, 即使因特殊原因暂离工作岗位, 也应随时保持联系 (具体形式可以有定期培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交流等等) 。通过联系使商场企业的女性职员能够即使的了解企业以及行业的现状, 使人力资本得到保值, 甚至增值。

(2) 倾听商场企业的女性人力资源心声。商场企业的女性员工不少都是已婚妇女, 这些女性女性肩负着家庭与事业的两副重担, 两个角色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 有时候难免将生活中的不快带到工作中, 因此商场企业要在充分考虑企业状况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的给予她们关注与理解。相对男性而言, 女性更需要感情交流与分享, 企业通过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使她们缓解压力, 甚至使女性职员的压力变为动力, 保持她们有最佳的工作状态, 带着饱满的精力去迎接工作的挑战。

(3) 对于商场女性的管理方式要尽量“人情味”, 养育孩子使得女性在社会结构网络中的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获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针对女性特点更需要弹性工作制, 在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由。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 激励理论也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战略性的“弹性工作制”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在我国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试行该种制度的工厂和企业, 商场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女性员工的自身特点, 为女性员工量身订做弹性工作时间, 使女性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解放女性所创设目标的逐步实现,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的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工作岗位, 这些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愈显现。无庸置疑, 商场、超市其独特性质在吸纳女性就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直以来都是卖场的主力军, 但是她们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对当前商场、超市女性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商场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实现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即通过采取科学的招聘策略、构建与完善培训体系、薪酬福利制度, 并针对女性人力资源特殊的管理策略等措施, 来促进大型商场、超市女性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场类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孙健敏译: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7版

[2]赵慧军: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2)

[3]胡仙芝:基于性别公平基础上的就业政策及其改革——以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为视角[J].北京:新视野, 2006, (5)

[4]曾静: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女性员工工作压力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研究 篇10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由于生物学因素和后天性风险等原因, 男性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要高于同期女性老年人口, 使得老龄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占大多数, 而且随着年龄层的增高, 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呈现“老龄人口女性化”的趋势。因此, 老年女性问题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就开始上升。截至2005年底, 中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亿人, 达到10055万, 比2000年多1183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7%。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达到5938万人, 占整个农村人口的7.35%。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规模约是城市的两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根据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所得数据, 2000年中国60岁以上女性人口达到6660万人, 占同龄段老年人口总数的51.2%, 80岁以上女性人口达到744万人, 占同龄段高龄人口的62.1%, 接近2/3。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 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近60%, 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女性已达到4500万以上, 其比例约占农村老年人口的55%。因此, 农村老年女性问题是中国老年女性问题的重点。

老年人口总体上是弱势群体, 最容易陷入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保障老年人口生活等老年福利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将无法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并最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与城市相比,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更大, 这预示着新世纪农村老龄问题将会比城市更严重, 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不可否认,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越来越快, 但农村整体状况的改善是否意味着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福利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福利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由于老年女性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数量多, 老年女性又受到性别和年龄双重歧视, 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老年女性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 老年女性中的大多数又居住在农村, 农村老年女性这个群体处于弱中之弱的地位, 她们的生活福利问题更应值得关注。

同时,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急剧发展, 如何切实地保障日益庞大的老年女性的合法权益, 满足她们的特殊生存和发展需求,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发展战略目标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老龄社会政策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 充分关注老年女性, 尤其是农村老年女性的特殊需求, 已经成为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前刻不容缓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与问题

中国妇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它起步的初期给予农村女性的关注是极其有限的 (高小贤, 1997) 。早期的农村妇女研究多集中在婚姻家庭领域, 主要关注的焦点是买卖婚姻, 妇女外流和拐卖妇女等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有一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妇女变化及妇女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研究。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老年人群的生活等相关问题引起了相关组织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995年世妇会以后,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了老年女性 (徐勤、王莉莉、伍小兰, 2005) 。已有的研究内容涉及老年女性的各个方面, 包括居住方式、经济、健康、婚姻、家庭、养老、权益、价值、心理、社会参与、体育锻炼、退休年龄等一般性问题, 还有农村老人、孤寡老人、同居、家庭暴力等新问题和特殊群体问题。研究不断深入, 专题性研究增多, 研究角度从单纯的人口学研究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 从单纯的研究老年女性生活状况转向解决老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社会政策研究等。

(一) 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状况

关注和研究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问题, 那么观察、调查, 进而客观、准确地描述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的生存、生活状况就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村人口生活福利一般指农民对生活的满足状况, 即不仅在衣、食、住、医等物质方面能得到满足, 而且有各种娱乐和社会交往, 有心思体验人生的乐趣, 可以过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可见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福利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 发现直接关注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生活福利的文章比较少, 这方面的信息多数反映在对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女性化和老年贫困问题的研究内容中。

一般将农村老年人口福利划分为物质、情感、社会地位、政治和文化娱乐5个层面 (王习明, 2006) 。运用这5个指标体系调查发现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呈现无钱就医、情感关注不足、社会地位下降、文化娱乐缺乏等现状 (陈恒彬, 2007) 。

当前虽然农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农村老年女性面临着思维单纯、价值守旧、社会隔离、代沟加剧、精神空虚、信仰盲目、情感孤单与再婚障碍等许多精神情感问题 (崔学华, 2007) 。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状况呈现出身体素质差、健康状况不佳, 文化素质低, 就业结构单一, 思想观念陈旧, 家庭和社会地位低, 医疗服务、精神服务缺乏等特征, 老人们没有发展型福利 (柳玉芝、楚军红, 1996;刘东发, 2002;蔡荷芳, 2005;程文娟, 2007) 。

近年来, 对老年女性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研究进一步深入, 注意到了老年女性问题存在环境的城乡不同, 并引入了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 (黄鹂, 2007) 。

研究表明老年妇女的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主要由缘于亲缘的亲情关系构成, 社会支持需求广泛, 经济供养渠道多样, 需要照顾项目分布多样, 生活照料者由不同社会角色承担, 精神慰藉与亲情需求强烈 (郅玉玲, 2006) 。但老年人选择需求的方式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王雁, 2001) 。

从对以上主要文献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的生活福利状况较差, 但对其特征描述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已有文献中学者们对这一对象的描述一般均集中在人们常识能观察到的几个方面, 或研究的侧重点上。而且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将老年女性问题中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群体来进行宏观的、定性的研究, 针对农村老年女性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的生活福利状况及其特征是贯穿于个体生活涉及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诸多领域的一个复杂的现象。对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 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改善对策

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的问题上主要是两个思路。一个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另一个是发展农村老年人经济组织, 如成立老年基金、老年人经济实体等。

有学者认为构建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政策支持体系是解决中国老年女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姚远、米峙, 2005;张辉, 2006) , 认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使得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贾云竹, 2007) 。

研究表明近年来虽然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徐道稳, 2006) 。应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相关法规, 建立综合性的农村社会福利机构, 如敬老院集中供养和亲属或近邻代养等措施来发展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 (周志凯, 2005、2006) 。

有学者提出依托地缘纽带构建居住共同体, 将政府和民间作用有机结合, 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发展的福利需要, 即所谓“新型地域共同体”的设想 (李凤月, 2006) 。

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与休闲娱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调查发现老年女性在村庄老年协会活动中几乎是缺席的 (甘满堂, 2008) 。

总之, 与其他老龄问题相比, 农村老年女性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重视。对老龄问题、老年女性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城镇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上, 对农村老年女性问题的研究尚处空白。首先是专题性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被置于其他老龄问题研究之中;其次是缺少有关农村老年女性问题的专门性社会调查的个案和第一手的实证资料, 因为中国农村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 农村老年女性的生活状态也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三、研究展望

目前国内有关农村人口生活福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口经济状况的调查分析;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所面临的挑战与影响因素;农村社会化养老方式的探索等几个方面。但是以农村老年女性这个群体为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较少。而对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研究的成果是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基础,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 笔者对目前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研究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 更新观念

当前研究中大多注重生活福利的经济方面, 忽视农村和农村老年人自身实际福利的需要, 特别是精神福利的需求, 所以应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 在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研究中树立物质和精神双需求的理念。

(二) 尊重差异

在研究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时应考虑老年女性的生活环境, 因为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同质总体, 不同个体对生活福利需求的差别迥异。生活环境作为对生活福利起烘托和支撑作用的客观存在, 其差异性同样会影响生活福利的其他要素。所以要深入农村, 扎实开展田野调查, 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 构建指标体系

构建一套以个人为单位, 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 以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生活福利的某个具体方面为线索, 如经济供养 (衣、食、住、医等物质方面) 、生活照料 (日常照料、关心等支持方面) 和情感慰藉 (心理、情感交流、社会地位、政治参与、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 等, 用于评价个体生活福利状况的指标体系。这样既可以标准化数据采集的口径和数据处理的程序, 也有利于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可保证对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给予客观、准确的描述和反映。

(四) 分析因素, 研究模式

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 应重点研究影响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的因素, 研究与目前中国农村经济, 或某一区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福利模式, 进而提出改善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的政策建议。

摘要:农村老年女性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对中国老龄社会状况进行了分析, 重点评述有关中国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与其他老龄问题相比, 农村老年女性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重视。对老龄问题、老年女性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城镇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上。同时, 文章对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研究的内容、方法等提出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R].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下一篇:无子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