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制约因素与建议的论文(共2篇)
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制约因素与建议的论文 篇1
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制约因素与建议的论文
人力资源被誉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中女性人力资源是社会总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得到了持续的开发,但开发水平极不平衡,在城市里,女性人力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男女机会趋于平等,但在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农村女性在接受人力资源开发上遇到不公正待遇,力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且进展缓慢。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劳务输出的较多的省区之一,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广西大量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儿童、妇女、老人,俗称“613899”部队。人力资源的素质低和人力资本的存量少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有利于维护广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当前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和问题
(一)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养不高
广西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根据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广西乡村 6 岁以上女性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为 7.61%,小学文化占46.62,初中文化占 40.21%,高中及以上文化占5.56%.而同期乡村 6 岁以上男性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仅为 2.46%,小学文化占 39.52%,初中文化占 48.96%,高中及以上文化占 9.06%.可以看出,广西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比农村男性受教育程度要低得多。
(二)政治参与程度不高,话语权不够
农村女性干部在基层公共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广西加强了农村女性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担任农村“两委”的女性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广西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比例仍然不高,女性在基层管理和决策中的“话语权”不够。根据《2013 年度广西妇女发展状况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3 年,广西全区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 18.3%,其中村委会主任中女性的比重为 7.2%;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 44.4%.
(三)身体素质不高,健康状况欠佳
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农村女性从事生产经营,照顾家庭,培育子女的前提。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广西农村孕妇死亡率 14.7/10 万,高于广西城市孕产妇死亡率 12.9/10 万。有学者近期对广西某县农村育龄期妇女病普查,结果发现农村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 37.51%.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女性倾向于早婚早孕,对卫生健康知识缺乏了解,对母婴保健不够重视,影响到她们的身体素质。由于大量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女性承担起了主要的农业活动、家庭抚养和赡养责任,长期以往积劳成疾。
(四)接受培训少,专业技能差
接受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农村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然而广西农村女性接受培训的机会和自主意愿不高。据统计,2013 年,广西全区培训农村社会结业人数为 37969 人,而同期相邻省份广东的农村劳动者接受培训人数高达 187219人,大约是广西的 5 倍。在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者中,占主要的是男性,女性比例并不高,据有关学者实地调研发现女性仅占 40%左右。
(五)外出务工经历少,社会经验不足
广西长期是劳务输出大区,根据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680 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 59.1%,女性劳动力占 40.9%.由此可知,广西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主要以男性为主,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机会并不多,这也致使广西多数农村女性的阅历少,社会经验不够,缺少在实践工作里“干中学”的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宝贵机会。
二、制约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一)自我因素:农村子女自我发展意识较弱
由于广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中,信息传播比较闭塞,农村女性与外界交往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造成了农村女性狭隘保守的思想观念,其“等、靠、要”的心态比较严重,在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多的农村女性习惯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少长远打算,不太愿意挑战和开发自己,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不够,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继而影响了她们的个人的就业和创业。
(二)家庭因素: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
当前,男女平等在我国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且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然而由于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贫困文化的影响,广西农村地区家庭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农村家庭的宗族家支观念和刻板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比较强,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例如广西彝族至今还有“缺不得粮食、少不了家支”的男性为主的传宗接代思想。家庭重男轻女思想的盛行,致使广西农村女性有从小就很少的受教育和其它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三)社会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开发的又一因素。广西属于西部地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也就意味着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容纳农村女性就业的人数十分有限。在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但就广西而言,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不高,特别是城镇郊区第三产业规模小、力量分散,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这也就意味着广西农村女性在当地实践工作里“干中学”的提升机会不多。
(四)制度因素:农村教育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可以说是影响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农村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民生工程,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出于政绩工程的考虑,一些落后地区在面对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上,往往会减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落后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此外,广西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还不够,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远落后于城市,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广西农村女性卫生健康的需求。一些地方病、流行病、妇科病在广西农村女性群体中比较普遍,还有相当多的农村贫困女性在重大疾病面前因高额的医药费而无能为力。在某些民族地区农村女性由于无法享受到较高质量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或难以承受其高额的医疗成本,在健康问题上过度迷信于巫师法术,致使贻误最佳治疗时期而加重病情。
三、促进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资,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是提升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农村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基础义务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两大部分。在基础义务教育上,要继续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上的投入,进一步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适当加大对农村女童的校园生活补贴。特别是要保障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努力提高整个广西农村女性受教育年限。职业教育方面,除了一贯的加大对农村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习费用补贴外,还应该降低农村女生进入职业院校入学的门槛和标准,让更多的农村女生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就成人职业教育而言,要依托各地区的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女性的特点和专长,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劳动职业技能素养。
(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提高农村女性健康水平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对于增强广西农村女性身体素质来说意义重大。一是要合理分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充分照顾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乡村基础医护人员在常见病方面的诊治能力,让大多数农村女性能够在“家门口”解决一般性常见的身体健康问题。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活动,继续扩大母婴健康“两免一补”幸福工程、农村女性“两癌”免费检查项目、母亲健康快车项目等项目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村女性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成果。三是积极促进广西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规范民族医药行业秩序。民族医药是各少数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创立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在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卫生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积极推进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组织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工作,规范民族医药行业秩序,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的非法行医行为。
(三)营造良好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一是要深化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等方式宣扬男女平等思想,要在广大农村地区解除思想观念的桎梏、突破认识固化的篱笆,破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消除性别歧视的观念,塑造多元的农村女性形象,营造有利于广西农村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激励广大农村女性积极投身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当中。二是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做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各类社会资源向农村女性群体倾斜,建立专门针对广西农村女性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对农村女性就业和创业的培训与指导,促进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
(四)加强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女性话语权
首先,以妇联为代表的妇女组织是政府了解和沟通农村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应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广西各级妇联组织应立足于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从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农村女性就业服务热线”、“农村女性法律援助中心”等农村女性专项服务渠道,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其次,应加强农村女性经济组织建设。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形势、市场的需求以及不同民族农村女性的特点,建立形式多样的基层农村女性经济合作社,一方面农村女性可以通过闲暇时间来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继续在农村从事农活,照顾家庭。最后,还应该鼓励农村女性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继续提高广西农村“两委”的女性以及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干部的数量和比例,维护农村女性干部在选拔、任用和晋升上不受歧视,要让更多的农村女性群体广泛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提高农村女性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丽阳。17342 名农村育龄期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营养保健,2012,(10)。
[2]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 2013[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3]黄约,江燕娟。基于性别平等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教育救助[J].浙江学刊,2009,(01)。
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制约因素与建议的论文 篇2
然而, 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将深刻影响到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因此, 本文在掌握我国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 以我国农村体育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现状为出发点, 从系统的角度对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尽可能的去寻找减少其制约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更好地促进农村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查阅近年国内核心期刊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文献, 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从中提取精华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咨询有关社会体育和农村体育研究方面的专家,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1.2.3 系统分析法
通过对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从而有针对性的找寻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2 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历史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较大, 农村社会、经济等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 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也不例外。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其深刻、久远的历史背景。
2.1.1 历史屏障——“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制度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 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就逐渐形成了“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二元经济体制”格局。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国家实行人为的城乡隔离政策, 固定农业人口, 来保证粮食供给, 同时避免劳动力大规模地涌入城市, 其本意是适应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的需要。这一制度的实施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这种改革似乎并没有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 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乡二元的传统制度安排下, 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 优先发展, 而农村体育则由县、乡 (镇) 财政负责, 投入不足, 使得城乡体育差别的不平等要素流动加剧, 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获得的体育福利性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因此,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传统制度安排是造成了我国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最大历史屏障。
2.1.2 基础薄弱—农村体育发展政策的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 但是, 由于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城市对经济发展贡献大, 而农村对经济发展贡献小。因而各级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 农业发展并非始终如一地排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这就造成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落后, 也造成了我国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在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和实施政策中, 形成了“重竞技, 轻群体”的发展路子。从举国体制的正式形成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标志我国的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进入了全面协调发展的阶段。但事实上, 社会体育得到了一些重视, 而竞技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政策中心。
在社会体育发展政策性动力不足的情况下, 农村体育却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弱点和难点。国家曾颁布过一些发展农村体育的文件, 但由于政策规定性不强, 引导作用弱化, 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体育资源的现有存量不足, 特色体育资源边缘化, 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薄弱, 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滞后, 弱化了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
2.2 宏观政策
首先, 在我们国家, 所有与体育有关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有利于城市体育的发展, 而农村体育往往被轻视, 很多偏远农村根本没有锻炼的活动场所和任何体育经费。但是城市体育却有很好的政策作保障, 场地、资金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其次, 农村居民对保持健康手段的选择上, 睡眠、饮食等基本生活方式是农村居民保持健康的主要手段, 而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保持健康手段的人却很少。而城市居民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却很多, 这是由于城市居民文化和生活水平较高, 自然就对于医疗卫生、体育锻炼和营养补充等更加看重。再次, 各城市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群众体育管理机构, 还设立了群众体育的专 (兼) 职机构和配备人员。而在农村, 还很少见到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和机构, 乡镇尚且如此, 具体到村庄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看出, 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比较, 在国家政策中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明显的处于劣势地位。因此, 一定程度上说, 现行宏观政策仍没有打破“重竞技体育、轻社会体育”、“重城市体育、轻农村体育”的局面, 势必对开发与配置农村体育资源产生误导影响。近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活动, 农村体育资源正在逐渐得到开发, 国家也通过宏观调控对农村体育资源实施配置。然而, 改变农村体育落后的现状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需要持久的政策支持。
2.3 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 纯收入少,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也成为阻碍农村体育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因素。
2.3.1 农村体育资源的存量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据调查,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 学校基本都有锻炼场地而且对城市居民开放, 那么除学校外, 社区的锻炼场所也有较多, 据统计:有篮球场的社区占32.4%, 有网球场的社区占12.6%, 有羽毛球场的社区占28.7%, 24.3%的社区有其它场地设施。虽然这些数据已经远高于农村。在大部分农村, 农村学校的锻炼场地基本上就是整个农村的锻炼场地, 并且多数场地基本上就是篮球场和乒乓球场或者就是一块空地, 极不规范, 器材也残缺不全, 因此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影响。由于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 农村与城市体育资源的存量也表现出较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分布极不均匀。
因此, 一般情况下, 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体育资源的存量就丰富;反之, 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 体育资源的存量就较贫乏。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
2.3.2 农村体育消费的水平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我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 (运动服装类、体育器材类) 为主, 参与型消费 (健身消费类、体育医疗类) 、观赏型消费 (门票观赏类、报刊图书类) 为辅。其中有83%的农村居民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 有11.6%的农村居民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200元之间, 有5.4%的年平均消费在200元以上。而且, 在影响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因素中, 经济收入是首要因素 (42.2%) , 其次是没有时间 (25.1%) , 第三位的是缺乏消费场所 (18.5%) , 以上分析表明了提高经济收入是提升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首要条件。
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体育消费水平, 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又决定居民收入水平。一般来说, 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体育影响力的主要表现。其中, 从有关资料发现,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2.4 农村居民群体素质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农民空闲下来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了, 而且可以自由支配。但是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程度偏低, 观念落后, 农村组织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又较少, 扭秧歌、划旱船、踩高翘等民俗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已经越来越少, 甚至在一些农村已经很难看到, 结果导致一些封建腐朽思想乘虚而入。
2.4.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虽然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了, 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 现时期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乡村农民思想解放的步伐缓慢, 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农村居民生活理念、以及精神风貌比较陈旧, 造成现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难以深入农村居民的意识中, 这些必然制约对农村体育资源的需求和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速度。
2.4.2 农村居民健身观念落后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居民只占有很少的体育资源, 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 对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 缺乏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身体健康, 没有疾病的中青年人, 由于务工与务农繁忙, 如果没有组织, 他们是极少参加健身活动的。农村居民中认为没病就不需要锻炼, 他们的健康意识还停留在没病就代表身体健康的水平上, 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 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就是“不务正业”。这一切都表明农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和落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历史因素、宏观政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农村居民群体素质因素是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主要制约因素;历史因素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制度和农村体育发展政策的滞后两个方面;“轻农村体育、重城市体育”的宏观政策因素也制约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体育资源的存量配置以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与健身观念落后作为农民居民群体素质因素的两个方面制约着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
3.2 建议
第一, 强化农村体育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第二, 健全体育与健康观念的引导机制, 激发农民健身需求, 增强农民健身意识;第三, 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提升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效率。
摘要: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在农村体育资源的宏观布局、农村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系统分析等方法, 在掌握我国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 以我国农村体育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现状为出发点, 从系统的角度对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历史因素、宏观政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农村居民群体素质因素是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其制约因素提出三点建议, 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体育资源,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黄英.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酌根本路径[J].鞍山社会科学, 2008, 29 (2) :88~91.
[2]田雨普, 等.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J].体育学刊, 2008, 25 (1) :6~8.
[3]胡庆山, 王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5.
[4]于军, 范世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制约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44 (5) :36~39.
【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制约因素与建议的论文】推荐阅读:
广西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问题与对策研究08-10
广西农村劳动力10-04
广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09-14
2018广西农村信用社招聘岗位报考要求10-26
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对策08-26
农村女性资源07-19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07-27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