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劳动力

2024-10-04

广西农村劳动力(共10篇)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就业,农民到城市中就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实证分析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引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一些结论。

关键词:异质性劳动力,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引言

本文将利用在广西各地市农村走访调研所得数据,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异质性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得出一些结论。

1 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1.1 影响因素及假设提出

本文将选以下因素对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影响和作用方向分为:家庭收入水平、年龄、观念、性别、制度几方面。

1.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1.2.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梧州等14个市。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400位农村外出务工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80份,最终有效问卷265份。

1.2.2 描述性分析

在广西农村外出务工者中,“中南地区所占百分比”为72.5%,其中广东占到了77.01%。广西离广东很近,而且两地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相似,更重要的是广东外资小规模企业很多,对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不高,广西农村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外出务工者把广东作为他们外出务工的首选地。在广西区内城市务工的比例为21.94%,这表明一些广西农民工还是愿意留在本区就业,在区内就业对文化要求不是很高,而且回家方便,近几年就业机会也较多。

2 实证检验

2.1 模型设计

本文选择建立模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因此选择用二元回归模型比较合适。

其公式为:

公式中:P为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发生的概率;a为常数项,与xi无关;bi为回归系数,exp为因素xi对P的贡献量;xi为各影响因素。

2.2 变量说明

本文将农村异质性劳动力是否意愿外出务工作为因变量,设因变量为Y,把影响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设为自变量x,则家庭收入水平(x1),年龄(x2),观念(x3),性别(x4),制度(x5)。

2.3 模型计量结果

本研究采用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处理。

注:其中“*”“**”“***”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水平。

在回归分析中,概率p>1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高,概率p<1则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低,由表1中的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水平(x1)发生的概率>1,且在1%水平上显著;年龄(x2)和观念(x3)发生比率>1,且在5%水平上显著;制度(x5)的概率也>1,且在10%水平上显著。性别(x4)的概率>1,但并不显著。

为便于分析,将家庭收入水平分为低、中、高,6000元以下为低,6000~12000元为中,12000以上为高。年龄分为年轻、中年,30岁以下为年轻,30岁以上为中年。通过二元回归处理,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2.4 计量模型分析

对模型回归结果的分析如下:从以上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影响因素的不同情况对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情况是不同的。

2.4.1 家庭收入因素分析

家庭收入水平低,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为0.30;家庭收入水平高。则发生转移的概率为4.51,说明异质性劳动力的为了追求高的家庭收入,因而转移的概率高。

2.4.2 年龄因素分析

一般异质性劳动力的年龄越小,越希望外出务工;异质性劳动力的年龄越大,外出务工的意愿越弱。从表2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发生转移的概率为2.22,而中年人为0.52,说明异质性劳动力越年轻越容易发生转移。

2.4.3 观念因素分析

表2中,观念保守的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为0.58,而观念开放的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为4.54,从中可以看出,异质性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对其是否选择外出务工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4.4 性别因素分析

在表2中,性别对农村异质性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也有一定的影响,男性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为1.52,女性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为1.13,略低于男性。从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女性,说明男性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

2.4.5 户籍制度因素分析

农村异质性劳动力务工地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情况对异质性劳动力是否发生转移有重要影响。在异质性劳动力务工地制度完善与不完善的情况下,其发生转移的概率为1.32和0.65。说明务工地不完善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可能会对异质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起到阻碍和制约的作用。

3 主要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家庭收入水平和观念是影响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异质性劳动力的家庭收入水平与其是否发生转移呈负相关,异质性劳动力的观念与其是否发生转移呈正相关。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异质性劳动力就想走出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具有较低文化程度的异质性劳动力思想就比较保守,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因而可以得出:思想观念越开放,则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则越大。

年龄与异质性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呈负相关:年轻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是中年异质性劳动力发生转移的4倍多。年轻人相较于中年人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越高,越愿意转移出去。

性别对异质性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十分显著。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倡导男女平等,女性也能够平等的获得读书的机会,所以男女的文化程度差别不大,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就差不多。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与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这是因为对于具有不同文化程度的异质性劳动力而言,他们所关心与了解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的程度就不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异质性劳动力愿意转移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较完善的地区,而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异质性劳动力就觉得无所谓。

参考文献

[1]何帆,任保平.异质性劳动力转移假说的理论分析及其中国的实证检验:1996-2006[J].农业技术经济,2009(1):58-66.

[2]张广胜.周娟.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38-42.

[3]张式恩.劳动力的异质性与城乡劳动力转移[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2):90-93.

[4]周端明.农业劳动力的异质性:乡城人口流动理论不应忽视的因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7):43-45.

[5]杜鹰.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社会出版社,1997.

[6]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2

编号

劳 动 合 同 书(娱乐餐饮行业)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地 址:

性 质:

联系电话:

乙方(劳动者)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居民身份证号码:

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合同类型和期限

第一条 甲、乙双方选择以下第 种形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一)有固定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无固定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法定的或本合同所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止。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止。

试用期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期限为 天。

二、工作内容

第二条 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同意从事 岗位(工种)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工种)。

第三条 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四条 乙方实行 工时制。

(一)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甲方安排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甲方由于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二)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

(三)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甲方应采取适当的工作、休息方式,以便于乙方完成生产、工作任务,保证乙方基本的休息权利。

第五条 甲方延长乙方工作时间,应依法安排乙方同等时间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第六条 乙方在合同期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休息、休假的权利。甲方应保证乙方每周至少休息1天。

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七条 甲方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并按国家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第八条 甲方有义务负责对乙方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五、劳动报酬

第九条 乙方试用期的工资标准为 元/月。

第十条 乙方试用期满后,甲方应根据本单位的工资制度,确定乙方实行以下第 种工资形式:

(一)实行计时或岗位工资的,每月标准工资为 元。

(二)实行计件工资的,计件单价为 元。

(三)实行提成工资的,每月底薪为 元,双方约定的提成比例为。

(四)其他工资形式。具体约定在本合同第 条中明确。

第十一条 甲方每月 日以法定货币形式足额支付乙方工资,甲方支付乙方工资,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最低工资的规定。

第十二条 甲方安排乙方延长日工作时间,应支付不低于乙方工资150%的工资报酬;安排乙方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支付不低于乙方工资200%的工资报酬;安排乙方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乙方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第十三条 甲方安排乙方在每日22时到次日6时工作的,每个夜班补贴 元。

第十四条 非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停工、歇业,未超过一个月的,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乙方工资;超过一个月未安排乙方工作的,甲方应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的标准支付乙方生活费。第十五条 乙方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丧假等假期期间,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标准,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乙方工资。

六、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第十六条 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由甲方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甲乙双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为乙方办理社会保险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待遇、工伤待遇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第十八条 乙方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各项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生育保险政策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甲方为乙方提供以下福利待遇:1、2、3、4、5、七、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第二十条 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向乙方公示。

第二十一条 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二条 乙方有权拒绝甲方安排违法、不道德或损害乙方身心健康的工作,并有权提出批评或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第二十三条 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甲方对乙方的个人资料,未经乙方的同意,不得公开和泄露。第二十四条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行政处理、经济处罚等,直至解除本合同。

八、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续订

第二十五条 订立劳动合同时,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乙方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乙方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或其他财物,不得强迫乙方集资入股,也不得扣押乙方的身份证等证件。第二十六条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或解除本合同。第二十七条 甲方解除本合同,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第二十八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劳动教养的。

第二十九条 乙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甲方应当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三十一条 本合同期满即终止。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劳动合同。

第三十二条 本合同期满后,未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仍存在劳动关系,乙方要求续订劳动合同,双方就续订的劳动合同期限协商不一致时,续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从签字之日起不得少于12个月,乙方符合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应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九、经济补偿与赔偿

第三十三条 甲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乙方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足额支付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第三十四条 甲方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25%的经济补偿金。

第三十五条 甲方解除乙方劳动合同,除本合同第二十八条规定情形外,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支付乙方经济补偿金。

第三十六条 乙方违反规定或本合同的约定解除本合同,对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赔偿甲方下列损失:

1、由甲方出资培训和招接收的人员,为其支付培训费和招收录用费;

2、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本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十、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违反本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元。第三十八条 其他违约责任:1、2、3、4、5、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九条 经协商,双方就其他事项作如下约定:1、2、3、4、5、十二、劳动争议处理

第四十条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或本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三、其他

第四十一条 以下专项协议和规章制度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一)(二)

(三)第四十二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协商解决;与今后国家和地方新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相悖的,按新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签名)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鉴证机关:(公章)

鉴证日期: 年 月 日 劳 动 合 同 续 订 书

甲、乙双方原签订的劳动合同已于 动合同为 期限合同,期限自

甲方:(盖 章)乙方:(签名)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期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续订合同,续订的劳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劳 动 合 同 变 更 书

由于 的原因,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一致,同意对 年 月 日签订的劳动合同书作如下变更:

变更的相关条款自 年 月 日起生效。

甲方:(盖 章)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签名)

年 月 日

乙方:(签名)

广西劳动力市场招聘信息 篇3

GD110101广州丰彩集团招聘装订技工、计件技工:17-40岁,月薪2600至3500元,包食宿。

GD110102珠海藤仓电装有限公司招聘机控、QC岗位工人:16-30岁,月薪2500-3000元。

GX110107广西罗城玉器木业有限公司招聘带锯工人、机拼工人、砂光工人、贴面工人、热压机工人、锯边工人、锅炉工人、叉车工人、机修工人、板条加工工人:16-45岁,计件工资,月薪1500-4000元。

GD110108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机械、机电、制冷、电子、数控、模具等岗位工人:18岁以上,身体健康,两班工作制,计件工资,月薪2100-4000元。

GD110109伟创力珠海工业园招聘生产工:16岁以上,月薪2700元左右。

GD110114广东顺德美的制冷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招聘生产工:18-25岁,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16广东顺德格兰仕微波炉制造公司招聘生产工:16-45岁,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22深圳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招聘餐厅服务员、咨客厨工、后勤维修工:月薪2600元左右。

GD110125深圳市苏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净慧芬公司招聘客服专员、茶艺师、保安、保洁员、绿化工:18-35岁,月薪2500元左右。

GD110129广东千石家电(惠州)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45岁,月薪3000元左右。

GD110132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40岁,月薪2500元左右。

GD110133惠州惠阳中建电讯制品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40岁,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36广东大地通讯集团招聘储备店长、客户代表、门店核算员、门店仓管员: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37東莞安美时电子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7-35岁,月薪2000元以上。

GD110140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招聘客户服务工程师:20-35岁,月薪2000-6000元。

ZJ110152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临海基地招聘操作员:18-35岁,月薪2200元左右。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4

1 当前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特征

贺州市农村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小、总体建设水平不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 不能起到聚集效应。目前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本地和其他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并以向其他地区转移为主。

1.1 测算方法

本文以《广西统计年鉴》为基础, 运用以下公式分析出当前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体方法为:

其中, RSL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 IL、SL分别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量, TL表示城镇人口就业量, OTL表示转移到其他地区的人数1。

等号左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等号右边可以理解为转移到本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量及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数量。

1.2 测算结果

根据以上测算方法, 估计出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及不同转移方向的比重。如表1所示。

1.2.1 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 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根据表1可以看出, 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 2005年达到120.8万人, 2009年为145.22万人, 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164.94万人。而相对年份的贺州总人口分别为210.47万人、223.88万人和233.2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分别为57.4%、64.87%和70.71%。对于像贺州这样小城市, 如此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于总人口数量而言, 规模表现出过于庞大。

除此之外, 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速较快。除了2005和2008年数量有所下降外, 其他年份都在增长, 增长速度最低是3.691%、最高达到8.685%, 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为4.85%。1.2.2向本市转移的数量偏少, 但转移速度呈递增趋势。向本地区转移人数维持在21万人到34万人之间, 2005年为22.29万人、2008年为33.7万人、2011年32.95万人。占剩余总量的比重平均为21.37%。转移规模和比重相对较低。

经过对向本地区转移数量的增长速度进行趋势拟合之后发现, 向本市转移速度呈向上递增的趋势特征。向本市转移的人数平均每年转移28.799万人、标准差为5.249511, 变异系数为0.1823。

1.2.3 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数量巨大, 而转移速度呈下降趋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转移到其他地区的人数2005为98.51万人、2008年101.81万人、2011年为131.99万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人数是转移到本市人数的2.5到5.0倍。转移数量巨大, 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除此之外, 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数量呈现出的另外一个特征是, 速度呈下降的趋势。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人数平均每年转移104.685万人, 标准差为14.43032, 变异系数为0.137845。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弊端

2.1 劳动力结构失衡, 农业现代化受到制约

同我国其他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结构类似, 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人员中, 青壮年占据绝对比例, 其中63%都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这造成了贺州市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留下来继续务农的劳动力主要以老、妇为主, 一方面因为农村失去大量的青壮年, 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接受过基础教育, 能够较为快速地接受农业科学技术,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由于这部分劳动力大量地向外转移, 造成农业科技发展, 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制约。

2.2 农村社会问题尖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年龄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18~35岁, 其次是36~59岁。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转移, 农村社会问题突出。一是“留守儿童”问题。2010年贺州共有51418名留守儿童, 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8.25%。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亲情、监护不够,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不良。二是“留守妇女”问题。2012年仅仅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里太屯共有留守妇女1000多人。这些留守妇女的负担过重, 既要抚养孩子照顾老人, 又要负责农业生产。三是“留守老人”问题。贺州市农村居民中少数民族居多,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子女数量较多、年龄相差极少。留守老人除了忙于生活和生产之外, 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照顾留守儿童。平均每位老人照顾3名儿童, 多的有5位。这些突出表现了农村社会问题的尖锐化。

2.3 民族文化传承受到阻碍

贺州市少数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而这些民族主要集中在贺州市农村。因此贺州市农村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历史悠久, 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有文化的青壮年是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人, 由于他们的外出转移, 使得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受到阻碍。以侬垌节为例, 由于青壮年向其他地区转移, 节日活动没有以前丰富, 像舞龙、唱山歌、民族舞蹈等活动现在很少见。所以这些典型的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消失, 传承受到阻碍。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转移空间测算及可行性分析

3.1 向本地转移空间测算

测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的方法是吸收弹性。弹性是指因变量的变动对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弹性是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动率对总产值的变动率的敏感程度。计算方法为:

其中, △RSL/RSL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长率, △GDP/GDP表示地区总产值增长率, E表示吸收弹性。吸收弹性大意味着吸收能力强, 吸收弹性小意味着吸收能力弱。

从表2可以看出, 贺州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弹性平均值为1.6502, 即贺州市总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平均增加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2.2万人。其他地区对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弹性平均值为0.3015, 与贺州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相比相对较低, 总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新增吸收剩余劳动力0.4万人。

从吸收弹性变异系数来看, 贺州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变异系数为0.66698, 其他地区对贺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弹性的变异系数为0.828028。从变异系数的比较中可以知道, 贺州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与其他地区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相对稳定。

3.2 向本地转移可行性分析

3.2.1 贺州市对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大。

由吸收弹性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 贺州市对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对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从正式建市以来贺州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剔除价格因素之后, 从2003年开始个别年份GDP每年能达到两位数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9.86%。贺州市经济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 借助后发优势, 学习和吸收了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 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其次, 地理位置优越, 贺州地处粤湘桂三地交界, 交通便利, 尤其是各条高速开通后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三,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 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加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平均每年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21.692万人。所以, 贺州市具有大量吸收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3.2.2 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 贺州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环境不断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贺州市居民消费支出为7764元,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78%, 到2011年消费支出达到10488元。其中食品支出比例为40%左右, 服装、服务类支出比例上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二产业比重为46%、第三产业为32%、第一产业为22%。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资源有60多种, 探明储量的共有28种, 稀土、饰面花岗岩、饰面大理岩、硅灰石等到保有资源量居广西第一位。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仅2010年工业企业数量就达到213家。企业获利能力较强, 2011年利润总额为10.43亿元, 与上年相比增长39.25%。旅游资源丰富, 不少为国家4A景区, 旅游外汇收入2011年达到6323.7万美元。经济环境的改善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区转移的有利契机,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3.2.3 政府对返乡劳动力就业的大力支持。

随着发达地区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大量企业向内地转移;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地区转移的生活、医疗和子女教育开支的加大, 出现了大量返乡人员。2007年仅贺州市钟山县就有1000多人返乡。政府对返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2010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作为今后政府工作重点, 加强对其就业的引导和服务, 积极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并且多部门合作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 培训机构数量增加到7个, 培训内容涉及到病虫害专业防治、果桑茶园艺、畜禽养殖技术、农村经纪、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等多方面市场需求的技术, 平均每人补助380元。促进了返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区转移途径的选择

4.1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及商品流通业

物流业及商品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就业者的文化水平、技术等要求不是很高, 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该领域就业。依托区位优势, 加大仓储配送、运输装卸、货物代理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组织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重点培育现代物流示范企业, 以贺州市为例, 重点培育城北物流园区、贺州汽车交易商贸中心等物流设施, 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2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不仅能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同时房地产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贺州市知名的房地产企业有:贺州大通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贺州市房地产开发公司、桂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宏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金泰粮油等。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资金、政策支持及市场建设不完善等。因此加大房地产业对贺州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使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应加强对房地产业的金融支持, 鼓励民间资本融资、制定宽松政策、推进市场不断完善, 最终使房地产业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4.3 挖掘旅游资源, 推进贺州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层次性,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更为明显。贺州市旅游资源丰富, 目前已开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十八水景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景区、贺州温泉景区、黄姚古镇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紫云仙境景区等, 其中还有玉印浮山、临贺故城、客家围屋、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由于国内游客旅游消费偏好发生改变, 更多人除了对山水景色的游览外, 更多游客表现出了对地方风俗和民俗的较高关注度, 所以在现有旅游景区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将文化、民俗等更好地融入到旅游产业中, 在以森林度假、自然生态、温泉疗养为主的旅游业突出民族风情旅游。发展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和娱乐等, 所以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和政策支持。道路建设目前贺州已经基本完成, 相关的安全和环境保护设施应快速建设。政策方面, 实行税收支持、降低旅游企业收费标准 (水电等费用) 、旅游项目用地的支持等。

4.4 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 提高培训质量

劳动力培训是加快其快速转移的有效措施, 贺州市共有以下几家培训机构:贺州腾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八步区农机校、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富川分校、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学校、富川瑶族自治县就业服务中心、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桂管理区分校。这些学校基本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 加大培训力度需要大量财政支出,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应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中的投资, 从而增加培训机构数量, 满足劳动力需求。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中在城市而非农村, 所以单纯强调培训内容以农业为主, 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好地在城市就业。培训内容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扩大培训内容 (电器修理、汽车维修、厨师、机械制冷加工、裁剪缝纫等) 。

4.5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 降低转移成本

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是维护这些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基本权益的制度。目前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同样遇到了一些应得收入过低、工资拖欠、健康、子女教育支出过高、工作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损害了劳动力基本权益, 同时增加了转移成本。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障人数少, 参保项目仍以新农合为主。所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方面, 应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监管, 切实保障劳动力权益, 建立政府、企业缴纳主体, 减轻劳动力负担, 进一步缩小与城镇居民保障差异;增加保障内容, 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伤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子女教育保障等;加大社会保障知识宣传,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保障的意识, 保护自身权益。

总之, 在较为深入地分析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 及不同转移方式的吸收能力的基础上, 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是转移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荣.贺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实证分析及预测[J].市场论坛, 2012 (2) .

[2]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3) .

[3]王兆刚.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责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2) .

[4]邱长生, 张成君, 沈忠明, 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关系的理论分析[J].农村经济, 2008 (12) .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5

利用1958-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20国家气候中心的动力延伸预报产品,运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求取预报关键区内的`空间特征向量及其时间系数,结合相似离度方法查找与预报月份相似的个例,进而作出广西月降水量预报.独立样本试验证明,利用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制作的区域月降水预报比利用前期实况高度距平场相关区域制作的预报效果更好.

作 者:何慧 金龙 覃志年 陈见 He Hui Jin Long Qin Zhinian Chen Jian 作者单位:何慧,覃志年,He Hui,Qin Zhinian(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

金龙,Jin Long(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南宁,530022)

陈见,Chen Jian(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南宁,530022)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6

一、参与农民培训是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作用形式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培训项目, 如:“春风行动”、“阳光工程”、“农民党员实用技术”、“百万农民就业培训”、“双零”等;第二类是职业技术学校自行开展的短期培训班 (非农类) 。在政府主导的培训项目中, 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承担了“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2008年, 容县共举办农民工培训班82期, 培训达8478人, 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500人,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7086人, 完成年度任务的108%, 被列为全区劳动保障工作重点联系县;横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1500人, 培训后学员转移就业率超过80%。在阳光工程带动下, 2008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20.52万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34.2%。通过阳光工程就业的学员人均月收入1109元, 比上年增加133元, 比未经培训转移就业人员平均月增136元, 比当地务农农民高出329元 (1) 。

二、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作用

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来实现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缓解当地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农村新增劳动力以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的青少年为主, 他们赋闲在家成为新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对职技校参培农村人口的问卷, 86%的受访者有非农就业倾向。据统计, 2007年横县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约5000人 (大部分为农村人口) , 而容县2008年新增农村劳动力有7086人, 庞大的新增劳动力单凭政府力量来解决是很沉重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参与, 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有利于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到非农类岗位就业的意愿;同时, 培训还延长了劳动力的就业年限, 推迟他们结婚的年龄、减少早婚早育现象, 进而降低将来农村新增劳动力的速度和数量, 有利于缓解新增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二) 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 有利于扩宽就业领域, 增加就业机会

在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学历以初中为主, 他们就业难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能”。同时大量技能型大中专生涌入市场, 加剧了就业竞争, 这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学校的技能培训。培训设置的技能多样化, 以非农类为主, 改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类产业转移的单一方式。问卷调查显示, 大部分参培人员认同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有助于提高技能 (横县83%, 容县60%) , 认为培训对就业有帮助 (横县86%, 容县63%) , 因为培训教授了他们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相对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 他们在岗位上就业时限更长、更稳定。

(三)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转移

参加和未曾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最明显的是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更加有序和合理。农村人口本身缺乏非农类技能, 缺少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多是盲目、无序地流动到城镇随便找份工作;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后, 他们掌握了一定技能, 对本技能和社会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了解有所增加, 一定程度保证了他们在城镇就业的有序性和合理性, 减少了“回流”现象的发生。

(四) 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减少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1)

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比较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既解决了当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减少了企业招工的成本, 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减少其外地转移的成本。在容县, 电子行业发展迅速, 是当地的支柱产业。2008年, 容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企业输送电子、数控、电焊工等紧缺工种人数达2500多人, 其中有1800多人在当地电子企业就业。据统计, 该县企业共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力7.5万多人。在横县, 当地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在校理论学习, 在厂实践学习”培训模式, 既解决了政府培训补贴不足的问题, 又保证了免费培训的顺利开展, 使更多农民受惠,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五) 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 (2)

职业技术学校不仅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还积极为学员推荐就业。2008年, 容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00人, 并将其介绍到广东或当地企业, 随着收入渠道的改变, 他们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据统计, 2008年容县全年劳务输出累计达到13.3万人, 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12.28亿元,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30元, 同比增长12.4%。

(六) 有利于开拓农民视野、加强其自身素养, 保障其安全就业

调查显示, 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以18岁左右的青年为主, 他们渴望到外地就业, 但又对维权和职业操守缺乏必要的认识。为此, 职业技术学校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引导性培训, 其内容有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和寻找就业岗位等。这种引导性培训,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自身法律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并开拓视野;同时, 学校推荐就业, 也减少了农民找工作的盲目性, 降低了他们转移就业的风险和找工作的成本。

三、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 农民参培积极性有限, 培训生源范围狭窄

由于宣传不足和农民自身认识的限制, 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培训生源不足, 生源范围十分狭窄。在受访的123名受训者 (包括长期与短期培训) 中, 有89.4%在18岁以下, 大部分为当地初中应届毕业生, 农民参培积极性有限。

现阶段, 培训费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对参加长期和短期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都有资金补助, 但参培农民还要缴纳一部分培训费用。由于支付能力有限, 在横县和容县的调查中, 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培训费用过高, 这是制约培训生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持证上岗政策落实不力, 也是制约农民参培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调查中笔者了解到, 虽然各县都有持证上岗的规定, 但是由于监管不力, 不少企业急功近利, 大量录用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廉价劳动力, “持证上岗”流于形式, 不利于农民主动参加职业技术培训。

政府对培训补贴的设置也有待完善。在横县, 学校对未结业的学员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政府只根据结业的学员人数给予职业技术学校相应的培训补贴, 导致学校利益受损, 影响了学校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二) 缺乏深度培训及学员心理辅导

现有的农民培训多走“短平快”路线, 主要教授简单技能, 农民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考虑开展二次培训或多次培训。

在校企培训模式中, 到企业参加培训的以16岁左右的学生为主, 他们进入企业时, 在角色上总被当作企业的学徒或半员工, 但他们心智尚未走出校园, 需要相应人员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 并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但目前这类人员的配置是缺失的, 加上有些企业工作繁重, 学员的身心健康和利益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三) 教学条件不足, 影响培训质量

高质量的培训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条件, 其中, 师资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设施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上都远不能满足要求, 严重制约了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

调查显示, 县域职业技术学校高学历老师很少, 教学方法比较缺乏灵活性, 影响了农民培训质量。在两县的问卷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学员认为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闲暇时间太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资水平有待改善。

教学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 这是县域职业技术学校遇到的又一困难。在两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47.6%的受访学员认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设备和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比如, 一职业学校数控机床实训室仅有6台机器, 每台6~8人操作, 很难保证所有学员能动手操作, 该校家用电器维修操作室也仅有11台陈旧的黑白电视机, 而一般一个班有30~35人;有些职业技术学校靠租赁住宅楼房为校区, 缺少文体活动场所和图书馆。教学设施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四) 缺乏教学效果的规范化考核

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检验。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和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达标合格率对农民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但并没有评判合格的具体标准, 考量合格的程序不明确, 考核、监督主体缺位。在两县的调查中发现, 职业技术学校对学员的考核较为随意, 培训质量如何定位完全是由培训学校说了算, 缺乏系统、规范的考核步骤和办法。

(五) 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特点脱钩, 订单培训没有形成规模

不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不一定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特点, 导致各学校专业趋同 (多数是电子电脑数控等专业) 。容县多电子、加工等企业, 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专业对口较多, 因此当地的校企合作发展较好。横县现已形成花茶加工、制糖、淀粉等6个农业龙头型产业, 但当地职业技术学校设置培训的技能没有一个是针对龙头型产业开设的, 培训出来的学员没能对应当地企业需要的技术, 企业自然不会下订单。进不了当地企业的学员只能到外地就业。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可以为企业培训劳动力, 却没有合作企业;而企业想进行员工培训, 却没有培训机构的支持。

四、强化农民培训功能, 提升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一) 政府:要落实培训的相关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让群众认识到培训的必需性, 并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让农民了解培训工程, 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培训工程的目的及对转移就业的意义, 鼓励更多的农民参加就业前的培训, 扩大培训生源;二是引导农民合理选择培训项目, 减少培训盲目性, 避免发生学员只因“免费”而参培, 辍学或结业后不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 学校: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校企联合、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校校联办和订单式培养等培训模式, 是学校利用外部资源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 这些培训模式, 一是可利用企业的资源弥补教学设备和经费不足, 并有利于扩展学员的实训和就业推荐基地, 缓解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费用不足的矛盾,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质量;二是有助于解决学员结业后的就业问题;三是 (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69页) 可为企业生产需要而培训相应技术人员, 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学校要重视与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合作,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实现自我发展。

(三) 规范考核和监督程序,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政府和学校要重视对学员掌握技能的水准进行综合评价和科学鉴定, 应细化考核标准和步骤, 同时引入第三力量监督考核, 并通过政策或下达文件付诸实施, 把考核和监督纳入正规的培训环节。同时, 要强化政府和学校的责任, 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绩效挂钩,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各方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确保培训质量。

(四) 关注参培农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 在培训过程中, 加强对教师在心理和健康方面的培训;第二, 增设心理辅导员, 落实相应人员负责;第三, 鼓励教师积极地、定期地和学员沟通, 给予心理辅导;第四, 在校企培训中, 对学员制定合适的实操量和工作时间表, 严禁对他们超时超量安排实操。

(五) 落实跟踪服务, 促进就业

调查发现, 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缺少对推荐就业学员的跟踪服务, 难以提供学员就业后的信息。一些外出务工者反映:学校推荐的就业岗位不是很好, 与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关。掌握学员就业走向是学校更好实现推荐就业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通过定期跟踪服务确定推荐就业学员就业后的情况, 同时建立档案管理, 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以保证真正实现转移就业。

(六) 建立台账, 动态管理

职业技术学校可借鉴容县的“双零”工作方法 (即对全县“双零”家庭、被征地农民进行分类统计和建立基础台账, 对这些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 利用自己的资源建立网络平台, 对每一位参培的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情况、未就业原因、技能特长、培训愿望和择业意向等, 并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求职,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晓华, 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黄荣春, 等.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4]杨世明.职业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策划及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7 (4) .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济采用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及其增长模式,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经济水平,但这是以破坏生态毁坏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大。时至今日,我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严重破坏,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为主要技术手段,以保护和节约资源为取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过去大量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根本变革,也是目前解决我国环境约束,能源制约的根本性出路。

2 广西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9年,全区GDP达到7500亿元,达到7759.2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8.67亿元,全区人均GDP达到14911元,由于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努力完善产业布局,不断提升产业水平。2009年全区工业生产总值2863.84亿元,增长9%。农林牧渔总产值为2377.2亿元,增长63.5%。但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模式不恰当,广西的污染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305507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7.63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184亿立方米,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9万吨,烟尘排放总量4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8.9万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也将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广西处于我国西南对外的窗口,承担着我国西南边境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但是广西因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植被较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非常严重,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因此在广西这样的地方,既要做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要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3 当前广西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践

3.1 糖业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糖业一直以废水、废渣、废气产生量大,被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检测监督对象。同时,制糖行业一直因为水耗电耗能耗太高而被列为国家重点节能改造行业。消除污染、节约资源、建立生态糖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广西贵糖集团是广西糖业的支柱产业,是广西糖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锋,同时也是中国糖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先者。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循环经济,利用“3R”原则,以及各种废弃物的生物学性质,达到废弃物的重复再利用,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联系,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即是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贵糖集团生产中的循环经济生态链条(如图1),不仅实现了污染排放的减少,还大大的提高了经济收益。

循环经济链条中的循环如下:首先制糖厂向蔗农购买原材料甘蔗生产糖产品:制糖厂生产的有机糖进入低聚果糖生态链,生产工业和生活糖产品;制糖厂的废弃物产品蔗渣则进入造纸系统,作为造纸厂的原料生产生活或文化用纸产品;制糖厂的副产品废蜜糖则进入酒精制造系统,作为酒精生产的原材料;酒精生产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则用来生产复合肥的原材料;生产的复合肥则提供给蔗农作为生产甘蔗的生产资料。从上面的图1可以看出来,蔗农的农田与制糖厂、酒精厂就如同一条封闭的生态循环链条,各个生产单位即生产产品,又给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既节约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又节约了购买原材料的成本。同时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循环经济,使得各种废弃物都能达到有效充分的利用,对广西其他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在经济收益方面,贵糖集团发展的循环经济,甘蔗制糖废弃物达到充分利用,大大减少了企业购买原材料的费用,据不完全统计,贵糖制糖产品的生产总值占企业总生产总值的30%多,也就是其他废弃物副产品生产的产品总值占总产值的60%多,远远超过了糖业本身所创造的价值,为贵糖收益的增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环境保护方面,贵糖工业园造纸的原材料来自于制糖副产品废弃物甘蔗渣,如果产纸一吨需要3.5吨的甘蔗渣来计算,产纸20万吨则需要70万吨甘蔗渣,按照0.75立方米的木材可以替代一吨甘蔗渣来计算,则产纸20万吨则至少砍伐50万立方米的木材,也就是说利用废甘蔗渣可以保留至少50万亩的深林资源。

贵糖企业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企业内部成为能源、原料、生产的一个封闭式循环系统,达到污染最小化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生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贵糖企业也发挥自身原有的优势,不断拓展原有的产业链,既带动经济效益提高,又促进环境保护。贵糖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广西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甘蔗和产糖省区,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广西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贵糖循环经济模式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广西的很多制糖企业也采用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制糖业循环经济,极大的推进了广西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广西纸业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造纸业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之一,也是传统工业中的污染大户,2006年,广西造纸业的COD排放占全区COD排放比例的11.34%,为全区第二大COD污染排放行业。COD排放强度上升较快,每吨产品排放的COD从2005年的77.92千克上升到102.6千克,为全区排放强度最高的行业。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其特征是少开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生产中低排放三废。即在生产中遵循“3R”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造纸业作为污染大户,其发展将加速森林资源的稀缺。为了更好的解决造纸业发展与森林资源稀缺的主要矛盾,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推行造纸业“林浆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造纸业“林浆纸一体化”也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形式,即将原有分离的林业、纸浆、造纸三个生产环节整合起来,造纸企业自己解决生产的原材料——木材问题,也即承担起造林的任务。在造纸过程中做到低排放,形成以纸养林,林业促进造纸发展的生产格局,是推进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

为了摆脱造纸业过去那种污染大户的形象,使其向现代工业转变,使造纸业即能满足人们生活对纸品需求不断扩大的需要,又实现低排放、资源循环使用、保护环境的目的。印尼金光集团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在2005年投资500亿人民币,把广西建成中国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基地。2006年,由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和广西高峰林浆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斯道拉恩索(广西)浆纸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启动广西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两大造纸外资企业在广西开展了“林浆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林地、制浆企业、造纸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原本分离的三类企业连成一个封闭的生产链条,实现了造纸与造林结合,造纸与制浆结合,造林与纸浆结合的一个工业新格局。在企业内部大大的节约了交易费用,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的一体化生产,将木材——纸品——生产中的副产品——再生纸品形成一条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链,即提高了经济收益,又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得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两大造纸巨头在广西的实践将广西造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对充分发挥广西林业资源优势,促进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保障造纸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截至2009年底,全区已拥有制浆造纸企业200多家,纸及纸板产量200万吨,约占全国的2%,产值150亿元。广西已初步形成了以北海、防城港和钦州为基地的北部湾沿岸造纸产业带,现在,全区还有一大批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实施中。

3.3 广西农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农村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这一区域以农民聚落的许多村落为中心形成,包括了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大面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据统计,2009年广西有乡村人口2978万,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61.86%,他们分布在全自治区23.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落在1126个乡镇、17.42万个村庄里。相对城市而言,广西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两大迫切需求。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西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广西继上世纪80年代推出“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之后,从2003年起,又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在十个以上的县、百个以上的乡、千个以上的村、万个以上的农户中,示范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实现生态富民),稳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走出大产业、大生态、大循环、高科技、快致富的发展之路。几年来,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创新了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培育发展了一批生态优势产业,结出了丰硕成果,每年为农民带来超过15亿元的新增收入。比较典型的是恭城县“养殖—沼气—种植”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即将饲养的牲畜、家禽的粪便排入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民生活的照明和炊事能源,沼气池里的沼渣和沼液则进入田地作为肥料。田地生产的农作物提供给饲养的家禽和牲畜,这样的生态链,即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能为农民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恭城县也在2007年被联合国评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广西北流市的生态家园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沼气建设同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五改十化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农业增效、新农村建设相集合,实现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废水、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重复利用。北流市也因此被定为“全国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市”;田阳的生态文明村模式——在“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和沼气一池五改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行人畜分居,促进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农村无生活垃圾、无牲畜粪便、无淤泥、无污水等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底,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71万座,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72处,小型沼气工程2005处。建成的沼气池正常运转,每年可为106万多农户提供优质燃料4.24亿m3,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66.6万吨,可节约薪柴212万吨,节省打柴工日近5300万个,保护有林地面积265万亩。每年还可提供2650万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为农民增收节支约15.9亿元,全区约有424万农民直接受益。

4 促进广西经济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动力机制

4.1 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高科技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网络培训,提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科学揭示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与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广西已经出现了一些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十分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比如贵港糖业、东园家酒、恭城和北流地区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等,充分发挥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

4.2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

由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较高的资金投入,使得很多企业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积极性去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因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周期长、高风险的存在,现有的金融机构对投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地区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效果,使得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地区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方面,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增长机制,利用贴息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地区给予资金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

4.3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

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出台广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条例,抓紧制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更要从政府层面形成行动,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循环经济的行业和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污染排放的法规与标准,实现无污染产品的标识制度,强化对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减排等指标的监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是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利用税收和补贴等多种形式激励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地区的积极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发展规划和战略指导。

4.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向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09年,广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6%。2009年,我国的服务业的比重为42.9%,按照世界银行数据,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1%,广西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滞后于低收入国家服务业的比重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制约着社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为深入实施环境立省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广西循环经济的发展。

摘要:分析当前广西在糖业、造纸业、农村生态方面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践,并就广西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动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世锦.我国增长模式的转型压力与战略选择[J].理论动态,2005(12):12-14

[2]杜世勋,曹利军.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式与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6-10

[3]彭易成,张霞.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5(7):23-25

[4]廖红.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新思考[J].中国发展,2002(2):21-23

[5]农卓恩,等.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制度的构建与政策的取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10):3-5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8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其中, 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 鲜明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十年, 广西人民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创造了以《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优异业绩和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初步建立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天,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 我们要以十八大报告为动力, 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创造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业绩。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进一步增强广西文化创造活力, 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结合“学习践行广西精神”活动, 焕发广西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造活力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生。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和睦相处, 合作交融、团结互助, 创造了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以及以广西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广西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伟大的贡献。以“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为标志的广西精神, 是广西文化的精髓, 是广西人民的形象标志。弘扬广西精神, 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活动, 对于提升广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 焕发文化创造活力, 强化广西文化软实力, 意义重大。

二是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科学综合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来源于劳动者的思想力、创新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思想力量。文化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作支撑, 文化创新实践必须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升华, 才能成为稳定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库, 能够给劳动者提供思想武库和智慧引擎, 能够在党委、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参谋部、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辅助作用。大力发展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是充分焕发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广西文化体制改革有成绩,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但如何保持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作用, 进一步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在磨合和调整之中, 在体制、政策的范围内还有发挥文化工作者创造活力的空间。这需要我们的管理者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文化发展环境, 调整文化政策, 改善管理方法, 从而调动起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 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四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实力。发展文化产业, 使文化不再仅仅是软实力, 而变为了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硬实力, 从而不仅增加了经济的新增长点, 而且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 并以强大的实力, 增进文化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推进了文化更有力的传播, 实现更广泛的影响, 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广西农村劳动力 篇9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29日, 是由香港中华电力与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两方按70:30股权比例投资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外商电力投资项目。

建设成广西的能源基地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防城港电厂的建设与运营, 是继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首个落成的大型电力基建项目。公司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策略性地段, 协助防城港发展成能源基地, 并有助促进其他重工业发展, 拥有广西最大的电厂专用煤码头, 广西首家获得长期、大量及稳定进口煤供应的电力企业。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与泰国Banpu能源集团旗下的印度尼西亚煤炭出口商PT Indominco Mandiri公司达成长期、大量及稳定的国外燃煤协议。作为广西首家获得国外燃煤直接供应的电厂,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的海外购煤协议, 能有效的缓解国内电煤的生产及运输压力, 提高广西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使广西实现煤炭多渠道供应和能源形式多元化策略。

公司秉承香港中电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运作, 机构合理, 人员精简, 企业位于防城港市企沙镇赤沙村, 整个项目规划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 分两期兴建。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60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每年可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提供60亿千瓦时的电能, 是国家重点电力建设工程, 也是广西“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公司投产以来, 满足了防城港市及广西的电力需求, 优化了广西电源布局结构, 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目前规划装机2×660MW的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

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主要投资方香港中电集团具有丰富的国际购煤经验, 针对广西缺乏煤炭资源的特点, 通过与外商签订长期燃煤供应合同, 在电厂设计时考虑了可燃烧国外及国内煤的锅炉, 并配套建设了一个10万吨级的专用卸煤码头和一艘9万吨级的专用煤船, 目前均已投入使用。长期、充足的可靠煤源为电厂持续稳定的发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其输出线路为500KV超高压骨干电网, 具备向省外供电的条件, 为南方电网的输配电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继承了中电集团百年历史的先进管理经验, 注重环境保护, 采用高效的超临界燃煤机组, 发电煤耗低, 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发电机组亦配置脱硫装置及低氮燃烧技术, 大大降低二氧化硫及氧化氮的排放, 电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广西处于一流领先水平, 以崭新技术使发电过程在高压下进行, 令水超过其临界点, 无须经过沸点而直接由液体状态转化成蒸气, 推动涡轮发电, 令燃料的效率提高, 即减少每度电产生过程中的排放量。

在发挥其经济效益方面,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除连接广西电网外, 还连接南方电网, 具有支撑西电东送网架, 确保西电东送容量的重要作用, 并有助改善广西及南方电网的系统稳定性, 有助加快广西北部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并且提升防城港市成为能源基地的地位, 有力于防城港市的经济发展。建成有助改善防城港市及广西的电力供应, 加快临海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在工程建设期间,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聘请当地大量人员就业, 对当地劳动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司现有员工300多名, 吸收了来自区内外的各类人才。2008年初的雪灾期间, 刚投产的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凭着其拥有海外煤供应的优势, 为广西供应超预期三倍的电量, 约占同期全区火电供电量的五分之一, 全力支持区政府的救援工作。2009年底至2010年初面对广西50年来罕见的秋冬春连旱,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发电机组稳定可靠, 超额完成发电任务, 为防灾抗旱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2011年汛期广西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和20年来最严重的电力紧缺, 公司作为优秀企业公民的代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想方设法多购电煤, 目前储煤量近50万吨, 确保发电机组可满发电35天以上。

2005年5月29日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开工典礼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创建之初就建立了义工组织, 组织了包括探望福利院孤寡老人与儿童, 与希望小学开展互助活动, 援助爱心超市, 深入社区学校讲解用电知识, 解决社区群众用电安全隐患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广西区内, 公司先后捐赠70万元建设了赤沙希望小学及牛路希望小学, 并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及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还经常向校方捐赠文具及体育用品、购买远程教育设备等。另外, 在股东中电集团的领导下, 公司在南宁举办的以环保为主题的“中电新力量”活动已经连续开展3年, 活动在南宁市教育局及各中学引起了较大反响, 激发了学生对环保的关注和认识,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每年, 中电的员工都会在厂区内外进行植物等绿化活动, 藉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美化厂区环境。

广西农村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篇10

(一) 广西农村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要发展广西的农村绿色物流, 就要认清广西目前的物流和经济现状,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目前广西的物流现状是:

1. 人们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绿色物流或者说是物流的重要性。

在我国,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人们虽然比较重视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 也开始重视绿色食品绿色营销等问题。但对于物品实体的流动过程——物流这个环节却重视不够, 对于新产生不久的绿色物流少有关注, 关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更没有了。

2. 目前广西的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并没有和广西的实质

情况相符合, 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 其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 流通人力资本高, 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 交通与信息发达, 它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 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因此, 城市作为物流活动的汇聚地, 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 对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物流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广西区内各城市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 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不尽相同, 符合广西特点的物流模式也尚未形成。

3.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 服务质量不够高。

近几年来, 广西物流业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市场不规范的现象。广西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管理物流企业的部门, 而市场上存在许多的经营管理不是很规范的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虽然多, 但是真正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并不多, 所以也就没有相关的环境处理设施, 不顾生态环境而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这使得货主的风险大大增加, 规范的物流企业运作难以维持, 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威胁。同时, 广西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标准化不高的现象。

4. 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单一, 设施布置不合理, 企业之间没有有效的合作与配合。

市场上的物流企业虽然注册的是物流公司, 但是它们所提供的只是很单一的物流服务, 还没涉及全程的物流服务。比如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而且其服务的专业程度和质量也不高。很少有物流企业对物流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方案设计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有全面的了解。

5.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物流运作成本高。

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 都需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做保障。农村道路状况差, 物流运费就高;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就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 鲜活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 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6. 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与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相伴而行的, 已经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而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拥有全面物流知识的人才的支撑。广西的物流企业要想获得长效发展, 必须拥有一大批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当前广西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 教育手段落后, 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 绿色物流的特点和内涵

1. 绿色物流的特点。

绿色物流就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 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 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要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传统关系, 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 去设计和建立一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物流系统, 这要求我们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关注。

2. 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的内涵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和物流管理活动中, 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接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 强调物流系统效率、企业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综合利用型的生产方式。它的目标就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它具体是指在物流活动中, 整个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物质或者其他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害作用, 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废弃物都要经过加工处理, 使之重新回到生产消费领域, 或者经过处理后安全的排放到自然界中去。它必须要用现代的机械设备, 完美的管理理念, 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监控。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强调了对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的关注, 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

(三) 广西农村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绿色物流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 冲破传统的物流经营模式, 首先要从构成物流活动的几大基本要素——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装卸搬运;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 集约资源, 探索新出路;要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通过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使得物流程序达到一个更精简优化的层次。

1. 绿色运输。

运输作为物流的核心活动, 同时也是物流作业耗用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方面, 所以最需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运输所倡导的就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 减少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 以实现节能减排缩短路程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 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泄漏, 以免环境造成危害。

(1) 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指使用多种运输方式, 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各自的内在经济在最低的成本条件下提供综合性服务。把不同的运输方式综合起来, 达到减少成本的提高效率的目的。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开支, 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自觉的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选择最优的运输路线, 两者合理的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 实现了运输一体化, 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 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使得产品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与优势, 保证了整个运输过程的流畅。减少能源的消耗。

(2) 发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 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根据用户要求, 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 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共同配送可以减少车辆的使用量, 尽量提高车辆的满载度,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实现规模经济。同时, 可以避免错综复杂的交通运输, 取得缓解交通, 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发展绿色物流, 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 以节约能源, 防止环境污染。

(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目前, 多品种少批量是经济需求的趋势。而要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 需要有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顺畅可靠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完善的信息网络不仅能使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订单, 而且还能使企业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本。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 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企业间还有良好的信息合作信息平台, 将各种信息进行统一整合管理, 统一调配使用, 各企业互通有无,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绿色物流的管理目标。

(4) 构建“绿色通道”。1995年国务院题出“菜篮子工程”, 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即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的“绿色通道”。该工程可以扩大至农村农产品的运输上。各部门应给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予适当的减少或免除部分的交通运费, 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捷通畅的运输环境。避免农产品在运输途中发生变质,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2. 绿色仓储。

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 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 会增加运输的次数, 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 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 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 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 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 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是实现绿色储存的重要方面, 如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技术。

3. 绿色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承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 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称为搬运, 两者全称装卸搬运。装卸是跨越运输和物流设施而进行的, 发生在输送、储存、包装前后的商品取放活动。是完成物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实施绿色装卸要求物品在装卸过程中应当给予正确的装卸, 避免商品体的损坏, 从而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有还物质造成环境污染。另外, 绿色装卸还要求企业尽量消除无效搬运, 提高搬运的活性, 合理利用现代化机械, 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节省企业的人力, 资源, 时间成本。

4. 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 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 易回收复用, 再循环利用, 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绿色包装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使用绿色无毒的材料作为包装的原料。包装材料不能对所包装的物品、人体、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

(2) 包装材料要容易处理。尽量使用容易降解, 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或是在处理的时候不会再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做包装材料。

(3) 包装的设计也要尽量绿色化。有利于绿色环保知识的传播。把绿色的消费理念带给更多的消费者。

5. 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 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绿色物流强调的是物流全程的绿色化, 流通加工作为物流的一个环节也同样要走绿色的道路。流通加工是生产的一个过程,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

(1) 设立一个专业的加工中心, 转变传统的加工模式, 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 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设立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进行集中加工集体配送。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主体, 向前延伸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向后延伸到连锁经营, 创造“生产基地+交易市场+连锁超市”的“一体两翼”农产品现代流通加工模式。

(2) 尽量的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料或污染物。达到产品本身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生产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影响。有效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和流通市场标准化。

6. 绿色物流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各个环节所产生或所需要的信息, 贯穿着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它与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构成整个物流活动, 保障整个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要想合理的组织顺畅有效的物流活动, 使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做到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 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 物流才能通达顺畅。在发运商品时, 必须首先掌握货源的多少, 了解运量、运能的大小, 才能加强车船的衔接工作。离开了车船和运能的正确信息, 就无法准确、及时地把商品发运出去。在安排商品储存时, 也必须掌握进仓商品的数量、品种以及商品的重量、体积等信息, 同时要了解各仓库的空余仓位的情况, 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仓容, 发挥仓库的使用效能。在组织装卸活动时, 只有了解到商品的品种、数量、到货方式以及商品的包装状况, 才能做到及时装卸。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信息, 不但不能做到及时装卸, 还会因商品体积过大, 装卸机构不能适应造成无法进仓、影响发运的被动局面。为了使商业企业的物流活动正常而又有秩序地进行, 必须保证物流信息畅通。物流信息的任何阻塞都将导致物流混乱, 严重影响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率。物流信息对物流企业的运作有如此大的作用, 我们更应该倡导收集信息过程的绿色化。信息的收集输入、储存、传输、处理、输出等的环节要严格把关, 准确、及时的处理好。

7. 发展废弃物物流。

将物流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 消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 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生产企业如炼钢产生的废渣、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水, 社会上废弃的家电、电脑、电池以及其他各种垃圾等这些废弃物对本企业已没有再利用的价值, 但如果不妥善加以处理, 就会妨碍生产的发展甚至造成环境污染。从环境的角度看, 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 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实际上, 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巨大的需求和过度的索取使资源消耗的速度与日俱增。回收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 是资源再生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环节, 废弃物物流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有力保障。

(四) 结束语

绿色物流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企业把绿色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项活动中去, 充分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政府要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措施,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 创建广西的现代绿色物流, 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 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 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 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加紧发展绿色物流, 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实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 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物流活动进行考核评价, 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 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利于广西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广西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殷德顺.绿色物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用探讨[J].2007.8.

[3]韩美贵, 张兆同.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思考[J].2005.2.

[4]岳云康.农村物流发展及其体系结构建设的思考[J].2008.10.

上一篇:宁波数字电视存储系统下一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