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24-06-0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精选1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1

摘要: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 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指出了目前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职业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而且, 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 2004年, 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 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 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 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 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 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 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 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 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 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 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知识所限, 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 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 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 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 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 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 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 培训1个农民工, 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 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 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 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 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 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 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 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 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 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 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时间过长,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 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 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 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 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 而是人云亦云, 盲目设置专业,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 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 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 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 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 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 坑蒙拐骗, 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 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 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 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列入议事日程。同时,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 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 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 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 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因此,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 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 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 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 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 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 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 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 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 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 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 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 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 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 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 为解决这一矛盾, 应进行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 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 精心布置, 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 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 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 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突出重点,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 进而形成品牌。另外,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 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 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 创新办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 应以短期培训为主, 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 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 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 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 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 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 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 采取“订单式”培训, 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 一要以就业为导向, 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 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 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 顺利就业, 又拥有现代思想, 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 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 确保培训质量。

5. 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 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 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 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 保障教师福利待遇, 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 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 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 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 有所为, 有所不为, 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突出重点, 狠抓培训质量, 创建特色,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07, (8)

[2]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3]周燕等: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3)

[4]林 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八种模式[J].成人教育, 2006,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2

学校于2009年8月开始实施本培训计划,至2009年5月完成培训人数共400人。专业为中式烹调183人,电焊工217人,获职业资格证书 371 人,获证率93%,省外就业215人,其余大部分在省内就业。在校本部共培训193人,其中中式烹调师66人,电焊工127人;在宁利乡共培训147人,其中中式烹调师82人,电焊工65人;在红桥乡和红旗社区共培训60人,其中中式烹调师35人,电焊工25人。

2009使用省拨经费20万元,报台帐20万元;使用市拨经费10万元,报账10万元。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

二、转培计划切实,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效果好

1、培训计划切实。培训前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计划,培训工作按计划开展,做到有条不紊,实实在在。

2、送教下乡,就地培训。学校具有多年送教下乡的办学经验,把这种经验引入到转移培训的机制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师资队伍驻扎在乡镇,把培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放在乡镇所在地,贴近农村,方便农民。如此就地培训,送教下乡,能够大大增加学员数量和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后效果很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培训新路子。

3、灵活的培训时间,多种多样的招培方式,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参培学员的数量。学校选择的培训时间,主要在彝年和春节前后。选择这段时间,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可以参加培训。加上培训内容实在、实用,送教到家门口,方便了学员,因此招生报名十分踊跃,培训点一般都超计划地进行。学校采用的招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依托乡、村干部,联合劳务输出中介经纪人,委托招生,联合招生,就地培训,就地考核鉴定。学校非常注重培训内容,开设的培训课程较多,除了专业课外,还开设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常识、法律法规等内容。

4、积极探索储备培训。××县职中在培训过程中,对少数台帐外的学员也进行培训。这部分学员暂时不准备外出务工,但有机会时也会外出或在当地就业。因此对他们进行超前培训,把他们列入储备培训计划中,也同样值得去探索。

三、做好学员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通过培训后,部分学员能在当地自主创业。学中式烹调的学员,有的在乡镇所在地、旅游区开起了食店,如红桥乡的向军丽、詹玉菊等学员,分别在红桥、泸沽湖开食店,实现了自主创业;有些学电焊的学员,自筹资金开起了铺子,如忽建新、代建华等学员,分别在县城、新营盘乡开了电焊铺子。如电焊班学员郑明华,经培训后到攀枝花市找到工作,老板包吃住外的月工资是2800元。自主创业的学员,他们的收入高于一般的外出打工者,而且还能带动其他学员就业,以创业促就业,是一种比较好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员自主创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特别是在今年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学员能够自主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给予大力扶持。

利用学校优势,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给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进行实用技术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历来是学校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是学校已经开展的教学工作。2009年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红桥乡西瓢落自然村的返乡农民工郑绍松家开办了一个禽类孵化场和土鸡生态养殖场。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郑绍松购进了微电脑全自动孵化机,修建了脱温室。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郑绍松就成功地孵化出当地土鸡,并放养在生态养殖场中,而且通过销售脱温鸡苗,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土鸡孵化的成功,必将带动一些返乡农户养殖土鸡,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今后学校还要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试点工作,比如很快就要实施的天麻有性繁殖等项目,将会惠及更多的农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将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做好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工作。

四、经费使用

省拨经费20万元和市拨经费1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400人,主要用于学员食宿补助、学员技能鉴定费用、培训教材费、外聘教师授课费等。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详见财务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五、工作体会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很多农村贫困劳动力,有离开土地、外出脱贫的强烈愿望,又因没有技能不能长久在外立足和发展。我们的培训工作,就是将“体能型”转向“技能型”,从根本上提高转移效益。

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创业行为,是农民外出务工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实力和经营思路的农民工具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愿望,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学校适时地引导农民工寻找到适合个人特点、有前景、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有效地将返乡农民工打工时掌握和积累的资源与家乡农业资源特色融合起来,就能够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步伐。

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贫困劳动力为对象,以学校教学机构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增收为目标,强化培训与转移相结合,注重扩大示范效果,为××县的转移培训工作开展探索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在转移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训和就业后,一大批人在经济上改变了家境,同时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也在转变,转移示范工作的效益是明显的。

学校通过调查,在本市、县内的很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较多,因此在下一的培训工作中,学校将增加新的培训工种,如钢筋工、砌筑工、混泥土工、架子工等,以此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收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基本国情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长期坚持不变,农户平均规模不足10亩,农村人口又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由初期向中期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转移最快的是农民。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由农村转向小城镇,大批农民跨地域流动,很多农民变成了市民、工人、商人、民营企业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新格局

我们洮南市有25%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仅从事市场流通业的农民就达万余人,这些新型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本质的区别。仅去年就有1900余人进城务工经商、外出打工及出国劳务,其收入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是,还存在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向城镇的二、三产业转移,由于文化信息较闭塞,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使得年轻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的现象。我们职教中心(农广校、农机校、卫校、电视大学、技工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形成多轮“转移培训”的新格局。

三、在开展“转移培训”工作中,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

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根据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特点,积极聘请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

在转移培训中,为了适应市场对农民工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开设了农机驾驶、农机修理、家政服务、酒店服务员、焊工、钳工、建筑等专业,确保每个参训农民工都能掌握外出打工的一技之长,确保每个农民工都实现就业。

在转移培训中,学校特别重视搞好学员跟踪服务,学校为每一个学员建立了学籍档案,记录了学员的就业方向、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

农机专业技术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部分,最近几年,每年培训农机驾驶人员1200多人,劳动技能培训500多人,阳光工程培训350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技术的人才。

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劳动力转移选择了就业平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素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降低了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洮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自2004年至今已有10个年头, 各镇及街道成校都面临着心的困惑, 发现招生已越来越难, 对于开办同一个项目, 以往招生人数爆满, 然而现在却要到村里拉人, 人家还不情愿来, 面对这种现状, 引发了一些思考, 原先的项目是否不再符合老百姓口味呢?其实, 查阅以往年头的培训项目记录, 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有些已经有了七八年了, 没什么变化。显然, 项目的开发首先要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同时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1 时代性

任何一个项目的存在都应与老百姓的需求分不开, 而老百姓的需求与时代紧密相联系的, 什么样的时代应就有什么样的需求。当今, 电脑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已密不可分, 因此电脑培训已成为一个常规项目, 但电脑培训的项目随时代悄然在发生着变化。自2004年的头几年, 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 正是人们兴趣所浓, 比如打字、word、excel、ppt制作等, 但之后我们的需要在升级了, 电脑的应用软件也就在升级了, 随之就出现了flash制作、photoshop工具应用、美图秀秀应用、网页制作与设计等, 很明显随着网络时代逐步深入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及各个领域, 网络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培训已成为人们新的需求热点。这些变化无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学校档案中记载着烹饪培训在2004年已开始, 当时的招生非常顺畅, 老百姓纷纷踊跃前来到校报名, 也火了好几个年头, 然而今年到村里招生, 报名人数只有38人, 其中才15人可享受政府补贴。同样也在今年开办了一个淘宝创业培训班, 不到两个星期就有110多为人数纷纷要求报名, 其中70几位能享受到政府补贴,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任何一个项目都应是对老百姓带来实惠的, 有用的可操作的。比方摩托车、电动车等维修技术培训, 老百姓学了就能自己开一家维修店赚钱, 又如美容化妆师培训、面点师培训、电子电工培训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但理论性强, 文化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之类不适合在农村老百姓中开办, 农村老百姓文化层次较低, 大多只有初中文化, 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因此农村中开展的项目要求可操作的, 具体的, 文化要求低一点的。家政服务培训、电脑操作培训、汽车维修工培训、插花培训等等即实用又可操作。

1.3 创新性与前瞻性

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 社会的迅猛发展, 知识的不断更新, 观念的不断变化, 竞争的不断激烈,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这已经摆在大家面前的事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 很多人已经知道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备三项技能:电脑、驾驶、英语。一些有眼光的培训学校或机构就顺时推出了这三项培训项目, 领先占据了市场, 正因为这种前瞻性的估计, 开劈了新的市场, 带来了惊喜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需要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这样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众所周知, 马云是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 他就具有时代创新性与远大的目光, 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已深深扎入到全世界老百姓的生活、工作中。为此, 马云被著名的“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未来领袖”、被美国亚洲商业协会选为“商业领袖”, 是50年来第一位成为《福布斯》封面人物的中国企业家。项目的开发已不再传统式, 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与灿烂阳光来激活整个时代, 创新思维与投向远方的目光会打造出美好的未来。

以上讲到的对于项目开发的思考与研究, 那么接下来谈谈在培训中经常碰到的棘手的管理问题, 针对成人人群这一特殊的对象, 要提高他们的出勤率及如何吸引他们到课堂里来, 来了不走, 也就是班级管理已成为培训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2 培训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培训管理包括了学员管理、教学管理与教学设备设施管理。其中学员管理就涉及到学员出勤情况、学习效果、考试合格率等。教学管理有对授课老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教法管理等。而对于教学设备设施管理就要做到设备的及时调试与维修。我们发现前两项是相互关联, 并且教学管理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堂好的课纵然吸引学员久久不离开课堂, 因此, 对教学管理的教材教法做出以下探讨:

2.1 反复教学

农村老百姓文化层次低, 接受能力较差, 因此课堂内容讲一遍之后, 仍有一部分人没听懂, 这时需要反复讲解, 直到大家都听懂为止。

2.2 课堂复习

成人大多在家是没有功夫复习, 因此复习还是要放到课堂里完成, 也可照顾到课堂上每一个学员, 对于上堂课请假的学员得到了重新上课的一次机会。

2.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通常会把一堂课的内容先给大家集体讲解, 然后让学员自行学习操练, 有问题的学员可以向老师直接提问, 这种集中与分散的结合是考虑到成人人群基础的参差不齐, 以照顾到了每一个学员。

2.4 教学内容分块

成人都有个家了, 请假很难免, 把教学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小块, 这样即便某个学员没有来, 也不会影响下堂课的听课效果。学校在一次计算机高级工培训中, 就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块, 即计算机使用、word、excel、ppt、photoshop、动画制作、网络操作、复习考试, 而每一块内容又分成了一个个小块。分块的教学, 使复杂的教学内容化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 等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2.5 分层教学

针对成人人群的基础各不相同, 采用分层教学是必要的。课堂内容难度呈现阶梯式, 对于不同的人要求掌握的程度可以不相同。让每个学员学有所获, 基础较弱的学员可以掌握简单的, 基础的部分, 而一般的学员可以掌握难度中等的, 基础好的学员那么就可以学得深一点, 这样让每个学员都能吃得上, 也能吃得饱。

2.6 小测试巩固

小小测试可以巩固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员对学习的主动性。

2.7 内容插入式教学

一次在淘宝创业培训班遇到这样的情况, 到身份证、照片上传等待审核需要几天时间, 那么接下来的空档就可把平面设计的内容插入进去,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效益。

2.8 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固然重要, 但面对抽象, 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员望而却步, 但对于可实践, 可操作的内容, 学员往往容易接受。而且在实践教学之后, 学员已经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与对知识的理解, 这时候再来讲解理论, 效果就会更好。

综合以上的八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得来说根据成人教育特殊性, 作为一个成教工作者随时关注着整个培训动态, 特别是课堂动态, 发现问题提醒和指导授课教师及时做出调整,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学员更易接受, 让课堂效益提高。

[3]吉大鹏.基于实时分布式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研究[J].可编程控

参考文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 篇5

探索农村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不同地域转移的劳动力教育培训

(一)立足农村,实施就地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地转移教育培训,使其适应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开发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约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改造水平,可以解决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内部就业。

针对农村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如商贸镇、工业镇等),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所需要的教育培训,在农村金融业、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为农业提供各种技术培训与服务,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合理分流,实施跨地区转移的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吸纳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同,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实用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可以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的转移。

(三)对外输出,实施跨国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国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际劳务合作培训是实现劳动力对外输出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培训部门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向国外进行劳务输出为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打开了向境外输送劳动力的渠道。

二、劳动力转移的订单培训

劳动力转移订单培训,按照订单部门划分,可分为政府订单培训、企业订单培训和劳务派遣培训三大类。

(一)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开展政府订单培训

1.“阳光工程”培训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六部委制定的《-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从起,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在输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

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在“阳光工程”培训中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支撑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相应的职业岗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实行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黑龙江省共培训农民工51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30万人,技能性培训21万人。

2.订单委托培训

黑龙江省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它是一种“订单、定点、定向”劳动力培训模式。

由东北农业大学牵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等十所省内高等农业院校组成服务联合体统一实施。

大学生生源来自农村高中阶段毕业生,经村级公开推荐、县(区)人民政府同意,由省招考办单独组织考试,再由指定的10所高等农业院校根据考试成绩和招生计划进行录取,免收学生学费,学费由省级政府和学校共同负担。

为我省农村培养有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能带动群众致富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

(二)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订单培训

1.“三单制”的农民培训模式

农业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实训基地和师资优势,通过调查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结合农民实际,联合用工企业确定并下发培训菜单,让企业主持招生工作,针对性地培训技能。

培训的费用由政府埋单,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上岗证书,企业包安置就业,这种学校出菜单、企业订菜单、政府来埋单的“三单制”培训模式既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又保证了培训质量,企业欢迎,农民工满意。

2.“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3+1”培训模式,就是“乡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培训学校+用工单位”模式。

即由乡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就业服务部门与培训学校携手合作,利用职业技能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和生源优势,以用工单位需要的用工条件为教学内容,以农村青年劳动力中的初高中新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为培训对象,从而实现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机制。

3.“培训订单式、教学菜单式、就业递进式”培训模式

培训订单式是指先有用人单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进行培训的模式,为企业培养大量“拿来就用”的人才。

教学菜单式,即培训学校教学与农民要学的技能相结合,培训学校提供各种培训项目的“培训菜单”,由农民根据爱好和特长自己选择所学技能。

就业递进式,就是经过培训已经进入企业上岗的农民,由企业对其骨干进行“提升式”培训,经过再次培训成为骨干或进入企业管理层或离岗自主创业。

4.“农民培训资助卡订单培训”模式

该种培训模式也是一种扶贫培训模式,是以贫困农民为招生对象,通过发放农民培训资助卡的形式,采取企业定岗、社会出资、学校培训的一种劳动力转移订单培训模式。

这种订单式培训模式就是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

为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学校要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

同时,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出优势。

(三)劳务派遣培训

劳务派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劳务派遣培训是一种就业目标十分明确的劳务输出培训,它以职业院校为依托,根据用工单位需要,以实用性为原则,实行订单式培训。

培训形式上,可以实行“政府引导、扶贫补贴、贷款参训、就业还贷”的模式;就业形式上,实行劳务派遣制。

这是一种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就业制度,使就业、维权和劳保更有保障。

三、不同内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即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对农民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社会公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农民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掌握并熟悉求职渠道,提高求职就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实施。

(二)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

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基本途径。

职业院校做好定向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政策宣传,设置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工种;二是制定培训大纲,确定实施方案,编写配套的培训教材;三是配备一支思想过硬、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师资队伍;四是加强职业技能站的建设,完善培训条件,强化实践技能。

(三)产业转移培训

1.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培养、帮助人们创办实业。

职业院校具有雄厚的智力和人力教育资源优势,应承担起对农民创业培训的责任,加强对农民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使更多的谋业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帮助农民结合所掌握的技能选择适合社会需要和个人条件并易于创业的领域、目标和方式等,让职业院校成为培养青年农民创业者的摇篮。

2.在乡镇中培植农民创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在乡镇中培植农民创业,走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另一基本途径。

在乡镇中培植农民创业,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吸纳农村劳动力。

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文件政策,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培植农民到小城镇创业;改革土地制度,促使农民创业;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加快转移步伐。

为农民创业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农民转移到乡镇创业。

3.结合农户兼业化的普及需要,进行兼业技术培训与服务

促进农户兼业化的就地普及是农民创业培植的另一措施。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有就地兼业、并且与农副业相关的就地兼业能力,能用各种技术和技能从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应满足农户对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技术培训与服务需求,立足于当地经济特色,结合产、供、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改革培训方法和内容。

一是要做好市场调查,开设农民急需的培训项目。

二是开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兼业教育。

三是开展农民创业试点,帮助农民创业。

四是积极开办创业培训班,进行创业技术培训。

五是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

4.积极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且大部分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采取多种模式,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创业能力,促进其就业和创业。

四、不同覆盖范围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

传统教育培训模式是指依靠固定的基地和专门培训人员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形式,该种培训模式覆盖范围小,受到资源、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为了形成更大的培训规模,实际中采用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招收劳动力,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就业。

(二)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是采用ICT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计算机教室实现网络教学方式为主,辅以光盘、教材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对农村劳动力实施“面对面”的远程培训。

可通过集中授课、网上学习、业余自修、实习相结合方式,保证培训质量。

该种培训模式能够大幅度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迅速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用工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开展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一是要解决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问题。

二是要解决实践技能的学习问题。

三是要解决学员的就业问题。

(三)劳务经纪人培训模式

劳务经纪人培训模式就是通过对农村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输出宣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务经纪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使之能够组织和带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创造了一大批劳务输出品牌,例如,重庆市的石龙技工,黑龙江的“龙哥龙妹”等,有的还注册了劳务品牌商标,有效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翮.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02.

[2]李文娟.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01.

[3]申家龙.分工协作是完善农村职教体系的基本途径[J].职教论坛,/0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6

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前不久正式启动,今年计划培训250万农民,中央财政对每人给予100元培训补助。

该工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术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要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民身上,要向社会公布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收费标准、资金补助等情况,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确保受训农民能够实现转移就业。(北京 何增明)

北京市取消“包工头”

在北京市建委前不久出台的《北京市建设工程劳动管理若干规定》中规定,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取消“包工头”。民工统一由劳务公司管理,所有民工都要和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多少、何时发放都要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务公司把各自管理的民工姓名、身份证号、上岗证号、劳动合同号提供给市建委上网公布。(北京 梁琦)

贵州取消不合理涉农收费

从今年4月起,贵州省取消了28项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并降低3项收费标准。

取消的28项收费涉及教育、计生、劳动、民政、公安、农业、国土、建设8个部门及乡、村部门不合理的收费,包括课外活动费、结业证费、计划内二孩社会抚养费、生育证工本费、出省劳务人员跟踪服务费、未婚证费、户口核对费、土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此外,贵州省物价局还降低3项涉农收费标准,分别是:县(区)以下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登记工本费由60元/套降为40元/套、林业部门收取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费由50元/证降为40元/证、国土部门收取的对农民个人采矿许可证年审费由100元/年(含工本费)降为50元/年(含工本费)。(贵州 肖克)

广州“请”农民进城就业

为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出台了三项优惠措施。

职业证书补贴措施。凡本市籍的就业年限农民,参加本区、本镇职业培训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200元由政府补贴给培训机构;经培训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被企业录用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者,按每人100元补贴给培训机构,对广州市139个贫困村的富余农民,由区、镇给予免费就业培训。

鼓励农村积极帮助农民转业的政策。凡介绍本村富余农民找到工作,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00元补贴给村委会或用于对村干部的奖励。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7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措施和做法

1.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培训———突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2004年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 (农科教发[2004]4号) , 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坚持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培训项目当前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阳光工程的内容: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 培训时间一般为15~90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 安排培训内容, 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 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的职业技能。

阳光工程的资金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培训工作, 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 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 再由省级财政结合本级安排的资金逐级下拨, 补贴给受训农民或培训单位。补助资金不能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和技能鉴定开支, 不得用于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的项目工作经费。

1.2 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行业转移培训———强调经营管理

农业部制订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 在全国实施培训农民的五大工程: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二是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五是农业远程培训工程。

以上五大培训工程除第四项外, 主要是针对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技能, 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的培训。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障碍因素分析

2.1 农民自身障碍

其一, 农民的基础教育不足, 减弱了培训效果。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仅相当于刚读初二的水平, 远未达到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直接参加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维修, 操作智能化机器设备等培训的效果会怎样。其二, 农民对培训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培训信息和职业指导规划。其三, 农民对于培训缺乏积极性。

2.2 用工单位因素

其一, 员工流动性高, 使用工单位面临员工培训后流失的风险。正是由于对员工流失的担心, 用工单位唯恐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对员工进行培训, 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不愿培训农民工。其二,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使用工单位能够轻易挑选到合乎要求的员工, 因此, 用工单位没有再花费时间、金钱培训员工的必要。加上培训后流失的风险, 多数情况下, 他们宁肯以高工资招聘熟练的技术工, 也不提供培训。其三, 激烈的市场竞争, 用工单位为压缩成本而不愿提供培训。

2.3 体制性障碍

其一, 国家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财政拨款少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责权不对等, 相互推卸责任, 管理者缺位, 劳务输入地不愿承担培训;管理人员缺乏培训管理专业技能, 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不够敏感。其二, 培训机制不顺。作为承担农民培训主体的职业学校 (学院) , 由于得到政府的补贴有限, 不能“赚钱”, 直接导致培训开展的消极应对, 起不到真正提高农民技能的作用。另外, 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缺乏针对性, 导致的后果是农民培训后感觉作用不大。其三, 其它培训机构不发达。当前, 政府倡导开展的培训主要在县、乡两级, 对于地级及以上的大、中城市缺乏明确政策支持。其四, 户籍制度限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存在, 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但是无法享受当地医疗、失业、教育等多种社会保障。尽管不少省市出台了针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免费岗位培训, 但是农民工并不能享受, 而被排除在外。

2.4 社会因素

其一, 轻农思想的存在。长久以来, 进城农民遭受歧视。认为他们没文化、不讲卫生、偷拿抢打、道德低下者大有人在。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实施的以农补工, 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促进经济发展、工业腾飞, 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农村为城镇建设, 农民为城镇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其二, 农民工就业渠道狭窄。由于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导致社会和用工单位对技术工人存在偏见。农民工很难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 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脑力劳动少的现代制造业、服务性行业。就业渠道狭窄, 使得他们选择培训内容时面临种种限制。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性建议及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形成机制

财政支持农民培训, 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 是一项重要的“绿箱”政策。所以, 各级政府应把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强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且一定时期内, 保证培训财政投入增长率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 完善培训条件, 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

3.2 培训模式创新———市场激励为主、政府引导为辅

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 对于效率的过分追求会伤害社会公平;而过于追求公平, 又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对两者进行权衡, 此处提出由当前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激励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政府退出培训市场, 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政府应该在法律、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植。

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 政府由向培训机构发放补贴转为向参培农民直补, 商业培训机构按市场价格收费。对参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一方面可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经费层层下拨的环节, 节省由此造成的行政办公费用及避免权力寻租。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培训机构, 为了形成良好的声誉, 招徕更多参培学员, 扩大市场份额, 提供的培训内容必须与市场需求密切接轨, 组织经营必须高效并努力节省管理成本, 以提高竞争力。完全靠市场化运作的好处显而易见———优胜劣汰, 经过培训市场检验后, 能够生存下去, 并能良好运转的培训机构, 在盈利的同时, 完成了政府希望达成的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生活、经营管理能力的任务。当然, 直接受益人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这种做法可谓一举三得, 值得推广。

第二, 企业、行业协会、专门组织等对农民工的培训, 政府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优惠。如已经实行的企业用于培训农民工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 免收税款, 但目前的措施仍然起不到激励用工单位的作用, 其组织培训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对行业协会、相关基金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等开展农民培训,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应提供资金、技术、人力支持。

第三, 逐步改变目前政府主导、一家独大的农民培训体制, 鼓励、引导更多合格的企业和个人开展培训业务。鼓励各界力量参与其中, 形成“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局面, 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自动选拔机制, 形成畅通、有效的竞争机制, 是未来农民培训工作的趋势。

3.3 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工作

职业认证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促使人们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经统一标准的考核, 获得认证;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一种信号作用———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职业技能要高于未获得认证的人, 这类似于文凭的信号作用。但是, 务必确保认证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要有效评估培训效果, 必须建立规范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避免“裁判踢球”, 即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 不自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应当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提供鉴定评级。

3.4 培训要在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同时开展, 分层培训

从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关系看, 农民工输出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 但其输出的农民工往往是所在地区文化程度最高, 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今后, 一方面, 要继续扩大劳动力输出地的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规模, 通过市场化提高培训质量, 形成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要开展劳动力输入地的农民工培训。当前由于多种原因, 劳动力输入地农民工培训几乎一片空白, 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近2亿的农民工为输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却无法享受培训, 提高自身素质,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外, 对于参加培训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应当逐步实施分层培训。如技能型的初、中、高级培训班等。

3.5 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劳务输入地提供的各种培训的对象往往是具有本地户口的公民, 而将外地农民工排除在外。户籍制度的存在已经50余年, 早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就业, 同样的岗位, 却与当地居民具有两种不同的身份, 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改革当前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有利于公平竞争,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针对我国地区间差异大的特点, 可以先从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改革, 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分必要, 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相关的障碍因素, 包括农民自身障碍, 用工单位因素, 体制性障碍以及社会因素, 基于对障碍因素的分析, 本文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培训模式创新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行措施,障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姬雄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J].特区经济, 2006, (8) .

[2]常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经济论坛, 2006, (5)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当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50%以上, 总体文化层次偏低, 劳动力以初中、高中及以下为主, 而且, 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 稍富即安, 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严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收入。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 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 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 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知识所限, 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 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 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 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 培训时间短,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深度不够,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 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 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时间短, 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 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专业技能培训, 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教学中很少涉及到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心理辅导等知识, 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 培训深度不够,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三) 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 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 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 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奇缺, 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

(四) 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 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 对于这类人员再推介就业问题, 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 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机制。

三、加强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进一步明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关系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实际制订短期实施计划, 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 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细化政策措施。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抓紧抓好。

(二) 建立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 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 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

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国家或地方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 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 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 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 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 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三)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

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 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面向社会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公开选择认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 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 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 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 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突出重点,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特色和优势, 进而形成品牌。

(四) 结合农村劳动力需要, 改革培训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9

一、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有农业局、农委、扶贫办、人社局、财政局等单位, 由于缺乏有效协调, 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情况, 使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2. 培训机构不合规。

有些培训点是无培训资质、无办学场地和相应设备、授课老师无相应资格的“三无”机构, 培训时则利用学校假期, 租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聘请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 使培训机构成为临时拼凑机构。

3. 培训课时不足,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部分培训班的办班时间达不到规定的210课时, 培训的对象也大部分是放假的学生, 他们利用假期免费学点东西, 开学后继续返校上课, 并不是需要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就业的对象。

4. 职业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质量不高。

职业培训时只注重了专业知识培训, 未注重公共知识培训。教师只求完成任务, 不求学员是否学到知识, 培训后的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措施

针对上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领导机制。

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或劳动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 统筹规划, 集中资金, 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统一下达培训任务和计划, 各地各部门实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使职业培训工作效益最大化。

2. 清理和完善职业培训市场体系。对不合规的职业培训机构

要在体制上进行完善, 扭转“三无”现状。严格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程序, 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 提高培训质量和搞好培训后的引导安置工作。

3. 强化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和下岗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培训, 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4. 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

不但要对参训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还要对参训学员进行法律知识、生活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 以提高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

5. 提前介入, 跟踪监督。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提前介入, 动态跟踪, 加强对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 对每次开办的培训教学情况开展不定期检查, 要求培训机构提供学员通讯联络方式, 随时进行电话抽查, 避免弄虚作假套取培训专项资金。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市劳动培训中心) ■

浅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篇10

近期媒体报导称, 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 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 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 希望用工荒得以缓解。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的研究结果显示, 支持中国令人吃惊的经济崛起的“人口红利”时代行将结束, 取而代之的将是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我们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 应该如何培训剩余劳动力, 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时应当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一、管理灵活, 务求实效

1.学员管理灵活。采取“来去自由”的自愿原则, 鼓励农民参加培训,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要取消年龄、户籍、就业等方面的限制, 简化手续, 入学不考试, 但凡是想获得相应的文凭或技术等级证书, 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 考试应以技能操作为主。

2.教学时间灵活。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不作统一的规定, 根据农民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学制。一是正值农闲季节, 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 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 可以参加培训, 学制灵活, 长短不限。

3.引入学分制和模块化培训课程。对于较复杂的培训内容, 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单元, 每通过一次学习, 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通过若干单元的学习完成一定系统的学习内容。最后, 通过统一考核, 发给毕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4.建立教育培训“记录”制度。教育培训记录农民工转移前后接受教育的情况、获得职业资格的情况和工作经历等, 以提高社会的认可程度和有效性, 同时更方便他们流动。

二、培训方法, 务求实效

我们青口镇有连云港东霞制衣有限公司、南京恒宇制衣有限公司、赣榆少玲服装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 我们对农民培训通过“一看二练三提高”的培训方法, 使学员不仅掌握了服装专业技能, 而且提高了学员的创新意识。

“一看”就是培训教师在理论精讲的基础上详细进行讲解, 将每一个细节、技巧、关键等充分展示给学员, 使其能听懂、看懂, 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和重复性, 突出重点, 强化难点。将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认识。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培养了学员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练”就是深入加强实践训练, 重复性实践、周期性实践、分段式实践、间隔性实践、竞赛性实践、学员示范性实践、教师示范性实践等交替进行。“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 只有这样艰苦的、科学的实践, 才能使学员掌握所有的知识, 使理论知识融汇于实践之中并得到巩固提高。

“三提高”就是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 推进培训工作的不断实施。一是培训教师定期举办技能竞赛, 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竞赛内容, 教师评定结果, 表彰先进, 关心帮助后进;二是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使后进学员得到同伴的热情、认真、细致的帮助, 有利于共同提高, 推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增进了学员间的友谊, 培养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三是定期举行学员自主设计服装展示活动, 即学员群体服装展示、学员个体服装展示活动。培训教师从中发现创新型、拓展型人才, 以点带面推动培训教学的开展;四是建立学员作品展示区。每届学员设计创作的服装作品择优收藏, 标记设计者姓名、性别、年龄、款式特点、就业岗位等信息, 供新学员观摩, 这样既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 又培养了学员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员的上进心。

实践证明, “一看二练三提高”培训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提高服装专业学员的专业技能, 能将学员创新素质贯穿于该培训教学之中, 使学员学习目的明确、潜能激发、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为学员掌握技能立足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 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中, 我们的培训方法是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户辅导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长效产业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建造精品园与大面积发展相结合, 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创业素质, 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农民培训特点的新途径,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摘要:我国大约有5.31亿农村劳动力, 目前农村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只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约1.5亿的就业岗位, 还有大约3.8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 目前大约有1.2亿的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找到劳动岗位。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是劳动技能低下, 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 应该从学员的管理方面, 从培训的方法方面务求实效, 以期达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11

一、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主客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一方面培训机构的培训理念、培训目标模糊。另一方面农民对政策了解不深,培训动机模糊。由于有些地方对国家有关政策宣传不够,致使农民对国家的培训政策、培训宗旨等一知半解甚至误解。农民参加培训,有的是主动报名、有的是村干部指派、也有的是“随大流”。有的没有把培训看作是提高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拓展就业的难得机会,而是把培训当成自己应该享受的福利,白白浪费培训资源等等。

2、培训与转移就业、职业技能考核等衔接不够。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只是按照国家的有关精神匆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前缺少前期调研准备,未能从当前就业市场的用工需求、农民自身素质基础和现实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专业。培训机构安排培训内容,也主要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现有的师资、场所等条件,能开设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加上培训一般是考试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缺乏与之相应的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资格鉴定考核的配套安排和激励机制,对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效果不明显。

3、培训层次普遍较低,初级培训多中高级培训少。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较多的是初级基础培训,如岗前培训、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等。适合的参培对象也多是较低文化层次和年龄偏大的群体。对于仍然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村新成长的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学的劳动力考虑较少,尤其是对于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现有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学历和中高级技能培训的需求,很难与他们的追求和抱负对接,导致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实惠。

4、培训机构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这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一些培训机构看到有利可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培训质量。有的借着培训乱收费:有的为了获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补助,片面扩大培训规模,师资、班级管理等都跟不上,导致培训走了过场。

二、对于新时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思考

1、加强宣传,提高各方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惠及千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要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好办实,需要所有参与方共同努力。组织实施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学员参训的积极性、自觉性,引导农民端正培训动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社会透明度。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构要从对国家和受培训农民负责任的角度出发,以最终让受培训者提高再就业能力、实现再就业或提高就业层次、增加收入为目标,切实达到培训效果。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他们参加培训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直接收益群体虽然是农民,但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的支付能力,尽量让农民少出或不出费用,从而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多提供配套资金,加大办学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资金缺口依然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统一资金管理、理顺培训管理体制,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而造成培训资源浪费的新途径,用足用好有限的宝贵资金。

3、抓好训前调研、训中管理和训后跟踪反馈。建立训前、训中、训后联动机制。训前充分调查摸底。围绕就业组织实施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组织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认定和培训的督查。制定完善工作责任制和奖惩制。严格规范定点培训机构竞争和淘汰机制。管理部门除抓好对各培训基地的日常监督检查验收外,更要加强对培训过程中的监督,随时收集学员反映的问题,同时建立农民与用工单位意见反馈制度。培训机构应该只有在学员考试合格以后才可以取得培训经费补贴。

4、立足不同群体,加强分类培训。不同群体农村劳动力由于其现有的文化水平、现实的就业情况以及年龄等的差异,其培训的需求各不相同,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分类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和脱离农业实现转移就业的两部分。针对不同群体,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教、学、考三个环节。培训学校坚持把促进就业和增收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学校一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师备课、上课,抽查教师备课、上课情况,开通正常的学员反馈渠道,随时了解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果。二要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实践操作培训有困难的学校要加强与相关职业院校特别是较近企业的联合,充分利用企业现成的人力、设备、厂房等资源,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环节的优势,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三要加强学员管理。实行专人跟班负责制,严格学员考勤,对于到课率不达标的取消其参培和考试资格,从而提高学员参学的到课率。四要严格考试考核。学员培训结束后,统一组织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考试考核,规范考试程序,严格考场纪律,考试合格以后颁发相应的证书。

参考文献

[1] 孙秋,崔嵬,周丕东,张佩.毕节试验区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SWOT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12:262-267.

[2] 柳劲松.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圈农民工技能培训效率研究——来自湖北77个区县的数据实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7-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1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劳动力是指年龄在十六岁以上能够从事集体经济组织, 农业劳动或家庭副业劳动的劳动力。目前富余劳动力有两种转移方式, 一种是产业转移, 主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是区域转移, 主要向生产力高的地区转移。

政府企业及培训机构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一系列培训, 可以提高其从事某一方面的技术和能力, 也能够改进其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后的态度和行为。对农民来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他们学习了知识和技能, 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对企业来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雇佣员工的质量, 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化了劳动力资源质量, 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且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育培训资源不足, 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 我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各种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部分农业职业中学及县广播电视学校。调查显示, 我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数量正逐年减少。其原因不外乎税费改革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现有的四种培训机构几乎集中在县里或乡镇上举行培训班, 村上的农民文化学校则形同虚设。再加上部分贫困农民无力支付或者没有补助经费来参加培训工作。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培训工作难以继续开展的原因。2002年以后, 出台了部分文件明确组织实施培训工作的开展, 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的难度还是很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健全培训体系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价值。

2. 重视程度不够, 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乡镇府并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政府工作日程, 制定明确的原则规范培训工作。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同时扮演项目的规划者、监督者、实施者、评价者, 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培训实效评价困难。这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农民教育上明显不足。再加上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和整个社会关心度不够, 形成了一股轻落实、重检查的形式风气。以整个中国地域来说, 东部培训工作质量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培训机构的缺乏和资金的缺乏成为了影响不少地区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偏低, 培训规模较小

部分农民主张“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不求上进, 也有一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难以承担培训学习的费用, 甚至有一些农民让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现象, 甚至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而城市劳动力市场有56%的岗位要求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46%的岗位要求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由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较低, 从农业转至建筑业、工业、餐饮业、商业等其他行业就业培训的时候往往难以适应。这也就导致了用工单位招不到想要的人, 而大批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对策

(一) 整合培训资源, 推动市场化发展

政府以管理为主, 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而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一批管理规范、功能齐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 也可以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对进城农民开展文化技术培训。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生活素质, 可以号召和利用社区和行业的自有教育培训资源, 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文明城市生活的培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规范培训过程, 不断提高劳动力培训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盲目性, 同时推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化发展。

(二) 加强立法工作, 改善运作机制

县级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立足于县城内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特色的地方法规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好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 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金筹措力度, 积极争取资金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 社会各类教育资源相互协调合作的培训体系。在人员上可以实现责任制, 领导亲自挂帅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 基本形成完整的镇、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应该脚踏实地, 落实到部门, 落实到个人, 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查收验收的标准, 并积极做好监督工作。

三、总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作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上一篇:卫生保健专业下一篇:同病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