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培训

2024-11-01

劳动力转移培训(精选12篇)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1

1 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及项目开发的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自2004年至今已有10个年头, 各镇及街道成校都面临着心的困惑, 发现招生已越来越难, 对于开办同一个项目, 以往招生人数爆满, 然而现在却要到村里拉人, 人家还不情愿来, 面对这种现状, 引发了一些思考, 原先的项目是否不再符合老百姓口味呢?其实, 查阅以往年头的培训项目记录, 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有些已经有了七八年了, 没什么变化。显然, 项目的开发首先要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同时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1 时代性

任何一个项目的存在都应与老百姓的需求分不开, 而老百姓的需求与时代紧密相联系的, 什么样的时代应就有什么样的需求。当今, 电脑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已密不可分, 因此电脑培训已成为一个常规项目, 但电脑培训的项目随时代悄然在发生着变化。自2004年的头几年, 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 正是人们兴趣所浓, 比如打字、word、excel、ppt制作等, 但之后我们的需要在升级了, 电脑的应用软件也就在升级了, 随之就出现了flash制作、photoshop工具应用、美图秀秀应用、网页制作与设计等, 很明显随着网络时代逐步深入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及各个领域, 网络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培训已成为人们新的需求热点。这些变化无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学校档案中记载着烹饪培训在2004年已开始, 当时的招生非常顺畅, 老百姓纷纷踊跃前来到校报名, 也火了好几个年头, 然而今年到村里招生, 报名人数只有38人, 其中才15人可享受政府补贴。同样也在今年开办了一个淘宝创业培训班, 不到两个星期就有110多为人数纷纷要求报名, 其中70几位能享受到政府补贴,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任何一个项目都应是对老百姓带来实惠的, 有用的可操作的。比方摩托车、电动车等维修技术培训, 老百姓学了就能自己开一家维修店赚钱, 又如美容化妆师培训、面点师培训、电子电工培训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但理论性强, 文化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之类不适合在农村老百姓中开办, 农村老百姓文化层次较低, 大多只有初中文化, 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因此农村中开展的项目要求可操作的, 具体的, 文化要求低一点的。家政服务培训、电脑操作培训、汽车维修工培训、插花培训等等即实用又可操作。

1.3 创新性与前瞻性

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 社会的迅猛发展, 知识的不断更新, 观念的不断变化, 竞争的不断激烈,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这已经摆在大家面前的事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 很多人已经知道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备三项技能:电脑、驾驶、英语。一些有眼光的培训学校或机构就顺时推出了这三项培训项目, 领先占据了市场, 正因为这种前瞻性的估计, 开劈了新的市场, 带来了惊喜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需要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这样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众所周知, 马云是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 他就具有时代创新性与远大的目光, 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已深深扎入到全世界老百姓的生活、工作中。为此, 马云被著名的“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未来领袖”、被美国亚洲商业协会选为“商业领袖”, 是50年来第一位成为《福布斯》封面人物的中国企业家。项目的开发已不再传统式, 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与灿烂阳光来激活整个时代, 创新思维与投向远方的目光会打造出美好的未来。

以上讲到的对于项目开发的思考与研究, 那么接下来谈谈在培训中经常碰到的棘手的管理问题, 针对成人人群这一特殊的对象, 要提高他们的出勤率及如何吸引他们到课堂里来, 来了不走, 也就是班级管理已成为培训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2 培训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培训管理包括了学员管理、教学管理与教学设备设施管理。其中学员管理就涉及到学员出勤情况、学习效果、考试合格率等。教学管理有对授课老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教法管理等。而对于教学设备设施管理就要做到设备的及时调试与维修。我们发现前两项是相互关联, 并且教学管理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堂好的课纵然吸引学员久久不离开课堂, 因此, 对教学管理的教材教法做出以下探讨:

2.1 反复教学

农村老百姓文化层次低, 接受能力较差, 因此课堂内容讲一遍之后, 仍有一部分人没听懂, 这时需要反复讲解, 直到大家都听懂为止。

2.2 课堂复习

成人大多在家是没有功夫复习, 因此复习还是要放到课堂里完成, 也可照顾到课堂上每一个学员, 对于上堂课请假的学员得到了重新上课的一次机会。

2.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通常会把一堂课的内容先给大家集体讲解, 然后让学员自行学习操练, 有问题的学员可以向老师直接提问, 这种集中与分散的结合是考虑到成人人群基础的参差不齐, 以照顾到了每一个学员。

2.4 教学内容分块

成人都有个家了, 请假很难免, 把教学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小块, 这样即便某个学员没有来, 也不会影响下堂课的听课效果。学校在一次计算机高级工培训中, 就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块, 即计算机使用、word、excel、ppt、photoshop、动画制作、网络操作、复习考试, 而每一块内容又分成了一个个小块。分块的教学, 使复杂的教学内容化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 等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2.5 分层教学

针对成人人群的基础各不相同, 采用分层教学是必要的。课堂内容难度呈现阶梯式, 对于不同的人要求掌握的程度可以不相同。让每个学员学有所获, 基础较弱的学员可以掌握简单的, 基础的部分, 而一般的学员可以掌握难度中等的, 基础好的学员那么就可以学得深一点, 这样让每个学员都能吃得上, 也能吃得饱。

2.6 小测试巩固

小小测试可以巩固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员对学习的主动性。

2.7 内容插入式教学

一次在淘宝创业培训班遇到这样的情况, 到身份证、照片上传等待审核需要几天时间, 那么接下来的空档就可把平面设计的内容插入进去,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效益。

2.8 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固然重要, 但面对抽象, 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员望而却步, 但对于可实践, 可操作的内容, 学员往往容易接受。而且在实践教学之后, 学员已经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与对知识的理解, 这时候再来讲解理论, 效果就会更好。

综合以上的八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得来说根据成人教育特殊性, 作为一个成教工作者随时关注着整个培训动态, 特别是课堂动态, 发现问题提醒和指导授课教师及时做出调整,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学员更易接受, 让课堂效益提高。

[3]吉大鹏.基于实时分布式数据库的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研究[J].可编程控

参考文献

[1]王继山, 李纯斌,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开发与培训管理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1.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2

1、每1—3月准备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关申报材料和方案,并报州扶贫办审定,由州办报省报审定批准。

2、3—6月协调培训单位(县职校)做好开展培训的一切准备,做好劳动力培训前期相关服务工作。

3、6—12月按计划组织协调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要求向县扶贫办报送季度资金使用情况和培训情况,组织工作人员对培训机构进行督促检查,培训每期不少于1次。按要求向上级部门(州扶贫办)报送相关季度报表,督查情况及时上报州扶贫办,对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和完善。

4、12月培训单位报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和自查报告,县扶贫办做好年终工作总结和自查报告,进行自查自评,并按要求报州扶贫办和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考核测评。

5、实施次年1—2月培训单位进行自查并完善相关工作(建立凭证档案、数据档案和图像档案),根据自查完成情况向县扶贫开发办提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

6、2月县扶贫办做好相关检查验收准备:请示县人民政府抽调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县第一纪工委、扶贫、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验收工作组;备好相关资料(州财政、州扶贫办下达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文件、检查验收卡、劳动力转移培训调查表、培训单位季报表)

7、2—3月县扶贫办根据县人民政府检查验收的文件要求,组织好抽调组成的相关人员到培训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内容:资金使用、培训完成情况、培训人员就业率、档案整理和管理情况等方面。8、3月县扶贫办做好验收资料归档管理,并向州扶贫办报送验收报告,向州扶贫办提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由州扶贫办抽查检查验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基本国情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长期坚持不变,农户平均规模不足10亩,农村人口又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由初期向中期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转移最快的是农民。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由农村转向小城镇,大批农民跨地域流动,很多农民变成了市民、工人、商人、民营企业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新格局

我们洮南市有25%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仅从事市场流通业的农民就达万余人,这些新型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本质的区别。仅去年就有1900余人进城务工经商、外出打工及出国劳务,其收入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是,还存在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向城镇的二、三产业转移,由于文化信息较闭塞,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使得年轻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的现象。我们职教中心(农广校、农机校、卫校、电视大学、技工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形成多轮“转移培训”的新格局。

三、在开展“转移培训”工作中,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

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根据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特点,积极聘请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

在转移培训中,为了适应市场对农民工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开设了农机驾驶、农机修理、家政服务、酒店服务员、焊工、钳工、建筑等专业,确保每个参训农民工都能掌握外出打工的一技之长,确保每个农民工都实现就业。

在转移培训中,学校特别重视搞好学员跟踪服务,学校为每一个学员建立了学籍档案,记录了学员的就业方向、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

农机专业技术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部分,最近几年,每年培训农机驾驶人员1200多人,劳动技能培训500多人,阳光工程培训350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技术的人才。

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劳动力转移选择了就业平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素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降低了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洮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篇4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而且, 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 2004年, 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 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 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 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 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 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 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 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 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 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 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知识所限, 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 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 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 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 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 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 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 培训1个农民工, 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 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 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 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 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 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 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 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 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 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 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时间过长,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 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 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 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 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 而是人云亦云, 盲目设置专业,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 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 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 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 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 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 坑蒙拐骗, 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 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 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 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列入议事日程。同时,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 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 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 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 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因此,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 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 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 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 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 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 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 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 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 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 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 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 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 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 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 为解决这一矛盾, 应进行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 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 精心布置, 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 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 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 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突出重点,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 进而形成品牌。另外,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 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 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 创新办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 应以短期培训为主, 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 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 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 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 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 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 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 采取“订单式”培训, 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 一要以就业为导向, 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 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 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 顺利就业, 又拥有现代思想, 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 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 确保培训质量。

5. 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 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 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 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 保障教师福利待遇, 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 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 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 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 有所为, 有所不为, 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突出重点, 狠抓培训质量, 创建特色,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07, (8)

[2]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3]周燕等: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3)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5

两年来,枣阳市妇联紧紧围绕省、市提出的“开展农民大培训,推动农民大转移,实现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探索出妇联、学校、企业、妇女四方对接的工作路子,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长期、稳定、高收入就业,效果显著。两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共举办各类农村妇女培训转移培训班12期,培训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678人。

一、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培训,强力推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一是纳入目标管理。我们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作为考核各级妇联工作的重点内容。2007年“三八”表彰先进妇女组织和个人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票否决”考核内容,凡是没有完成此项工作任务的,一律不能评先进。二是召开专项工作会议。2007年“三八”表彰大会结束后,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全市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会议,妇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布臵此项工作。三是下发培训工作通知。我们以枣妇发[2007]7号文件通知,要求各地妇联组织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到农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每年至少组织30名妇女参加培训学习,培训时间达到2-3周。四是制订奖励制度。为确保培训扎实有效,枣阳市妇联拿出一定经费对此项工作进行奖励。各地妇联每组织一名妇女参加培训学习给予30元奖励,每年超额完成任务的,按每超额完成1名奖励50元,年终对工作出色的给于综合奖。五是加强检查督导工作。加强对枣阳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学校的管理,定期检查培训内容、输出方案、制度建设情况、台帐建立情况,确保培训质量,符合现代就业的需要,对按受培训的妇女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建立培训输出档案,做到一季度一汇总、半年一通报。

二、打造培训品牌,彰显特色,强力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我们在向广东中山市等地输出妇女劳动力的同时,认真走访了当地的知名企业,调查了解单位用人需求,并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建立输出基地,开展订单培训、特色培训、综合培训,因需培训的工作思路。由妇联组织人,学校培训人,企业接受人,妇女愿参与,真正让妇女走得出去,沉得下来,增加收入,转移致富。一是建立输出基地,开展订单培训。我们先后在中山、福建、苏州、深圳等地企业建立了输出基地,根据企业所需开展培训。我们先后与企业定向培训了缝纫工和服装打板员等订单培训。2006年至2007年全市共输出订单培训人员560人,缝纫工定单培训一期,组织120 名农村妇女参加了为期15天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进入广东省中山市元菱成衣制衣厂工作,月薪可达1500元。2007年为福建省富贵鸟集团 70名电车工,为东莞市旺鑫手代厂培训了60名员工。二是开展特色培训。2006年6月,市妇联举办了一期家政培训班,由各地妇联主席带队,共组织80多名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参加了为期10天的家政培训。市政府副市长邱光秀参加开班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开班典礼上,市妇联还向培训基地进赠送了1500多份《妇女法进万家知识竞赛读本》和《家政服务员培训实务》等书籍资料。培训结束评选出18名优秀学员,市妇联举行了欢送学员外出务工仪式,将近20名学员输送到广东中山、深圳等地务工。2006年11月1日,省政府在襄樊召开劳务经济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场会,我们的培训转移基地作为主要观摩现场,我们联合枣阳市阳光办、枣阳市财政局举办了“秋季妇女劳动力培训班”,并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有148名妇女参加了培训输出,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称赞。三是开展因需培训。针对有些妇女在农忙时做农活,在农闲时想学技能、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的情况,我们常年开设电车缝纫、服装裁剪、家政、家电、美容美发、烹饪、电脑等不同种类的免费培训,让她们自由选择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妇女的致富技能,让她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敢于外出务工,勇于自主创业,增强了她们增收致富的信心。

三、强化工作实效,创新方式,强力拉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了给广大农村妇女搭建一个工作平台,让更多的妇女走出去,成为经济战场的主角,我们注重工作实效,创新工作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得到实惠。一是开展金秋“送技能、送岗位”下乡活动。2007年9月13日,正值金秋农忙时节,市妇联为了不误农时,组织市阳光办、市明月职校、沿海5家企业到太平镇开展金秋送技能、送岗位下乡活动,太平镇500多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培训和现场岗位招聘活动,活动现场为参训学员发放了市妇联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卡600张,《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和《妇女法》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受到了妇女群众的广泛欢迎。二是组织招聘活动,搭建就业平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至初九枣阳市妇联、枣阳市就业局都开展大型“迎新春、送岗位”和“开放广场招聘会”活动。2005年、2006年、2007年市妇联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迎新春、送岗位”劳务招聘会活动,参加招聘的妇女达7000人次,转移输出妇女870多人。三是多途径广泛宣传。第一是通过媒体宣传。我们联合市就业局,根据招工动向,在电视上打滚动字幕,让更多想出去工作的妇女了解招聘信息,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第二是组织宣传车,在全市各地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发放宣传单。第三是深入基层宣传发动。2007年10月至12月,市妇联主席胡贤丽带领专班,深入全市18个镇、处、区宣传督办此项工作,要求各地妇联要抓住农闲之机,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学习。

四、实行跟踪服务,增强实效,强力优化农村妇女就业环境。为了让输出去的妇女能够安心工作,我们严把服务质量关, 为广大妇女提供全程服务。对输出去的妇女劳动力实行跟踪服务,定期电话联系,还在全市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一是抓转移前维权知识教育。针对农村妇女群体的特殊性,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搞好转移就业服务的同时,培训课程中增加了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社交礼仪、普通话等授课内容,既教她们职业技能,又教她们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本领。二是抓转移后跟踪维权服务。对每个转移就业的学员,我们发放了联系卡,向她们告知培训基地和市妇联办公室电话号码,嘱咐她们外出务工遇到问题及时联系。我们还对每一个学员建立了档案,掌握了转移学员的就业单位、联系方式等,并用电话、专访等方式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她们的工资能否得到及时兑现,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问题,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平林镇宋集村24岁的女孩罗红梅曾在沿海打过几年工,因没有一技之长,吃了不少苦头。在各级妇联的宣传引导下,罗红梅走进了枣阳市明月职校裁剪班。3个月培训期间,罗红梅学习认真,又能吃苦,锤炼自己的本领,被推选为裁剪班班长,结业时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罗红梅第二次来到深圳,进了深圳市布吉服装厂。我们多次通过电话回访,得知她现在工作很顺心,月工资已达1500元以上。现年27岁的南城史岗村妇女檀凤云,在培训基地学习美容美发后,于去年10月在南城大商园北100米处开了美容美发店。为了扶持檀凤云开好店,培训基地免费为她作了门店招牌,市妇联也多次去看望鼓励她,使她更坚定了干一番事业的信心。现在檀凤云的门店生意红红火火,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三是开展枣阳市“联通杯”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2006年我们对全市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档案,开展了帮扶活动。2007年5月30日,枣阳市妇联在枣阳宾馆举行了“联通杯”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仪式。本次活动得到了枣阳市十多家企业的力支持,应征到360名爱心妈妈,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难题。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范景玉,市政府副市长、市妇儿工委主任邱光秀同志也带头结对牵手帮扶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妈妈们得知情况后,纷纷打来感谢电话!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6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几年来,湖南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务仍然艰巨。文章从实地调查入手,分析了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好地开展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 培训 对策

[作者简介]方小斌(1966- ),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叶玲(1979-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毛尚华(1965- ),男,湖南津市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宣传部部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湖南 长沙 41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2007-2008年度立项课题“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08ZZ29)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11-03

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和“市民”角色的转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逐步提高。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近五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转移培训,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试图对湖南省实施的各种转移培训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整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源,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推动湖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

一、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3年就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提出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到目前为止,湖南省政府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主要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省农业厅的“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扶贫办的“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教育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以及省委统战部的温暖工程农民培训等,每个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和管理办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除省教育厅开展的免费培训以外,湖南省其他政府层面开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使用财政资金总计7.1475亿元人民币,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8.5万人。(见表1)

二、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五年来,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对于提高湖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树立劳务品牌、促进湖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几年来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和比较,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其一,培训覆盖面小,人数偏少。湖南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根据《2008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6845.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59.95万人,农村劳动力2998.74万人;2008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含本乡镇)1208万人。除去已外出务工的农民,仍有近800万人需要寻找转移门路。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而据省农业厅的统计,2007年一年中,接受过1个月以内短期培训的农民占8.95%,接受初级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占2.29%,接受中级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占0.77%,没有接受过培训的高达82.41%。相对于庞大的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而言,参加培训的比例太低,人数偏少,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

其二,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面广量大的培训市场很不适应。转移就业人员中,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如此之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是目前湖南开展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课题组对全省118个贫困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7.35%的村干部认为影响转移培训的主要因素是经费问题。5年来,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和温暖工程社会捐助在内,全省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经费不到7.5亿元人民币。此外,补助标准也明显偏低,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阳光工程”短期培训每人仅补助500元,这与培训成本有较大的差距,很容易造成培训走过场,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雨露计划”中专学历教育培训模式3年扶贫口径每生只补助1800元,而同类培训中,广东和甘肃两省2007年扶贫补助的标准均达到了3400元(三年制)和2500元(两年制)。省教育厅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由于没有政府的投入,靠职业院校贴钱,很难真正得到可持续开展。

其三,培训质量不高,监管不力。由于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实施培训的机构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和教学管理上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只讲经济效益,不注重培训质量,严重影响培训声誉。部分财政补助经费未用到农民身上,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项目操作远远没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由于受经费和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培训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培训项目,培训走过场甚至只造名册不实施培训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经过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和从未接受过培训的并没有显著差异。从整体上说,培训的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技术素质不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其四,有效需求不足,培训市场不够活跃。由于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的制约,农民大多比较保守,对参加培训的作用了解不深,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同时,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对各类培训的宣传和引导不够,缺乏有效手段,加上经费的限制,宣传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以至于造成有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出现由于报名人数少而完不成培训计划任务的情况,使有限的培训经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五,培训资源分散,整合空间很大。目前转移培训呈现多部门管理和实施的格局,每个政府部门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培训资金。不同的转移培训项目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实施途径,虽然体现了培训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由于重复、交叉带来的浪费和矛盾。比如,省扶贫开发办实施的是面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培训,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也实施了“湘西地区技能扶贫培训工程”。如何打破部门限制、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周强省长2009年1月12日在省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强对湖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化解城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总体上说,建议湖南省尽快完善转移培训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对未(拟)转移人员、已转移人员和预备劳动力分别建立培训平台,加强监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应尽快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农办牵头,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开发办以及省教育厅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调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协调全省转移培训工作,拟订规划,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健全转移培训体系,理清职责,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靠哪一个部门和机构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其二,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对政府层面实施的转移培训调整职责分工。根据近五年的培训实践,结合已实施转移培训项目各自的特点,我们建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要以打造湖南省“劳务品牌”为主,面向全省,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据初步统计,湖南省目前返乡农民工达280万人,其中五成以上的为建筑工人和一线普工,有近四成的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再就业能力。省扶贫开发办主要针对贫困县和比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继续采取已在全省贫困地区推广并已产生良好效果的以“工学交替”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模式。从今年起,国家将贫困线标准从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全省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将由54.8万人增加到194.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5%,转移培训任务更加艰巨。省教育厅应以预备劳动力技术教育培训为主,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让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就业。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初中后、高中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约为225万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省农业厅主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不再承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见13页表2)

其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为转移培训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一是省政府要呼吁和争取中央财政增加对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培训农民工存在省级之间的溢出效应,实际上是为全国提供“公共物品”,成本应该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如果能在4万亿财政扩张计划中安排2000亿,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培训一亿农民,尽管只占5%的份额,但会给转移培训市场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湖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中央财政在下拨经费时应予以倾斜。二是要加大省级财政对转移培训的支付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有识之士、慈善组织和慈善家为农民培训和转移提供资助,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资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局面。通过财政拨一些、部门拿一些、培训机构让一些、社会筹一些等途径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基金,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要提高补助的标准,对各类培训进行科学的成本测算,补贴培训机构的合理支出,推动培训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培训质量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技术、师资、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优势,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开展转移培训。劳动部门实施的转移培训应把培训机构扩展到高职院校,不应只局限于在所属的技工院校和民办机构中招标选择。各培训机构必须与用人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把教学质量摆在第一位。对于开展短期培训的机构,重点要抓好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教师必须取得订单企业认可的培训资格证,且至少掌握两个从业岗位或工种的技能才能上岗执教。同时,企业也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在培训时,校企共同制订完整灵活的教学计划,合作开发培训工种教材;要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与投入,用人单位要提供部分实训设备;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按职业标准培养人才,重视学员动手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把是否通过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考证作为衡量学员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因此,对于短期培训的农民,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比职业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要重视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他们进入工厂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从长远来看,随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性培训和短期培训应慢慢退出市场,6个月的技能培训和2年或3年学历教育培训应作为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对于学历教育模式,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着力培养一批知识更全面、技能更强、发展后劲更足的人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永久转移。

其五,加强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物价等部门要严格对培训单位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审查,严禁对受训农民实行滥收费。承担培训的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全省应建立一套选拔、监控、评估、退出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以稳定就业率、就业单位满意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过程监控和质量监控,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开发网上监管系统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套取国家资金、重复报账的现象。对违规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乱收费的培训机构,除追回资金外,取消其培训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整治和规范招生市场。农民观念的改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培训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宣传培训的实际效果,宣传典型案例,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接受技能培训,解决培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大力整治和规范招生市场,解决目前存在的区域封锁以及利用不正当手段买卖生源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可以考虑在对参与转移培训的机构进行严格把关的基础上,采取类似高考招生的形式,向全省统一发布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工种、培训人数、培训期限、转移就业去向等信息,由农民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其七,加强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对转移务工人员的培训。从长远来看,由于拟转移劳动力、预备劳动力以及返乡劳动力都已纳入目前转移培训覆盖范围,如何做好已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完成向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对于跨省转移的农民工,省政府应通过相应渠道建立与输入地的协调机制,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培训,形成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企业与农民工多赢的局面。劳动力输入地政府应树立大局观念,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和引导外来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使他们在务工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让他们能安心留在当地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地政府还应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对员工的培训责任。同时,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培训投入,加强对转移农民工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当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50%以上, 总体文化层次偏低, 劳动力以初中、高中及以下为主, 而且, 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 稍富即安, 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严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收入。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 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 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 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知识所限, 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 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 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 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 培训时间短,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深度不够,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 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 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时间短, 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 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专业技能培训, 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教学中很少涉及到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心理辅导等知识, 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 培训深度不够,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三) 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 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 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 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奇缺, 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

(四) 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 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 对于这类人员再推介就业问题, 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 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机制。

三、加强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进一步明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关系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实际制订短期实施计划, 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 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细化政策措施。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抓紧抓好。

(二) 建立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 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 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

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国家或地方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 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 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 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 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 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三)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

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 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面向社会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公开选择认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 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 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 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 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突出重点,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特色和优势, 进而形成品牌。

(四) 结合农村劳动力需要, 改革培训内容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8

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委员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单位, 由于管理部门众多、缺乏有效协调, 互不隶属, 造成培训工作不统一、不协调, 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 农民可供选择的培训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 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加大政府及培训机构的引导、宣传工作, 避免培训的供给和需求脱节。

2 培训机构不合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技能培训、短期培训。培训机构需要相应的培训资质、办学场地和相应设备、授课老师应有相应资格, 但现实中有不少机构不具备以上资格, 而是以挣钱为培训目的, 不以传授技术为目的的培训机构, 则很难担当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任。有的培训机构利用学校假期, 租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聘请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 这样的培训效果也不会好。

3 培训课时不足,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是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传授技术需要一个教与学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学时让学员来学习和掌握。有些培训机构为了为了挣钱, 而大大缩减培训学时。对培训内容泛泛而谈、不深入、不实用, 造成学而无用, 浪费了大量资金与精力, 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4 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 有的地区没有给予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同时在政策上缺乏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从而影响了农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情。尤其乡镇培训机构的财政经费不能正常足额发放, 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时培训资金拨付到各个培训点后, 培训部门并没有将培训费用全部用于培训, 有的购置了大量设备, 进行了建设房屋;有的培训点按人定额收取技能鉴定费;有的给培训教师增加了福利等。这样大大降低了补助标准, 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5 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质量不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种职业培训, 为了使农民脱离农村进入城市, 进入工厂企业成为工人。而要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蜕变, 需要掌握熟练的技能知识, 因此, 对职业培训要求高。有的培训点只注重专业知识培训, 并不注重技能知识培训。有的教师只为了完成任务, 不问学员是否真正学到知识。这样使培训后的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6 培训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教低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职业技能, 致使他们在转移的过程中找不到工作。而现有的培训模式时间较短、内容少、操作训练不足, 农民接受的培训不能满足农民对技能的需求。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的转移。

7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目前, 在苏北农村, 仍然是以小学和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作为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主体, 受过高中和中专教育的人口较少。即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仍然处在低等偏上层次, 没有达到较高层次。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学习科技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 使得他们不易学习农技推广知识。虽然近年来通过教育培训, 农民工整体技能素质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 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就业渠道过于狭窄, 一般多从事简单、粗重和危险的体力劳动。并且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易集中,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8 农民自身障碍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乡镇、县城。农民参加培训, 需要解决交通、食宿问题。并且经过培训后, 农民收益能否增长是个未知数。农民担心学习后没有任何益处, 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如果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直接参加数据控制、电子信息, 智能化机器设备操作等培训, 培训效果不会好。不可能掌握培训内容的原理, 不可能深入的学习下去。如果要获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参加培训的学员应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

农民认识不到位, 自觉性差。由于受小农经济等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 一部分农民不愿离家到外地工作, 对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还有农民担心参加培训而耽误了挣钱。

农民缺乏竞争意识, 且苏北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找工作怕苦、怕脏、怕累, 既想要工作轻闲体面, 还要高工资, 没有进取精神。这些想法的存在阻碍了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9 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缺乏积极性

企业成立的目的是追求利润, 企业不盈利就无法生存。企业进行农民培训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需要花费本来是生产的工作时间。而且把熟练的工人培训出来, 有可能工人就另谋高就, 跳槽到高薪企业去了。企业管理者会对企业是否实施企业培训加以整体考虑, 往往会权衡其利弊, 经过对比, 大部分企业都不愿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系统培训。

摘要:随着苏北城镇化得进一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推广应用, 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出现。要将这样现象充分利用好、引导好, 进行技能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术, 脱农入城, 脱地入厂。虽然, 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9

一、 新疆农民工人力资源现状

据2008年底新疆农民工统计, 新疆有近200万农民工, 40岁以下青壮年达到61.3%;男性102.6万人, 占51.3%;女性97.4万人, 占48.7%。2008年新疆农民工受教育年限为7.95年, 比全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0.2年, 农民工文化程度达到初二毕业水平, 农民工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 其中:初中占48.8%、小学占31.8%。与全国和四大地区平均水平相比, 新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于西部地区, 但低于全国0.07年, 低于东部0.55年, 低于中部0.16年, 低于东北部0.44年, 总体新疆农民工文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农民工转移培训的必要性

新疆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尤其南疆少数民族较多, 受语言、民族传统、习俗等影响, 出外谋职难度更大, 如果不经培训只能从事一些收入低、重体力劳动, 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 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当前受“7.5”事件、金融危机影响, 大量返乡农民工要确保他们返乡后的家庭收入与生活水平不下降, 有再次上岗的能力, 农民工培训刻不容缓。

正确认识农民工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意义和作用, 是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关键。负责劳动力转移部门要树立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观念, 为农民工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 引导农民工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培训务工致富的典型事例, 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工转变观念, 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积极踊跃参加培训。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提高、观念转变, 参与的人就会更多, 农民工培训事业也就会快速发展。正所谓“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不是责任感, 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三、农民工转移中培训问题分析

“2005年, 新疆全区转移就业67.46万人 (次) , 2006年转移就业120万人 (次) , 2007年转移就业144.85万人 (次) , 年均增长30%以上。”从2003年6部委下发的《2003年—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到200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相关政策共有13个, 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做出了明确要求。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表明国家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是重视的, 各地政府也相继制订了农民工培训目标和实施规划, 完善农民工培训政策和制度, 并且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管理组织, 建立了农民工培训机构体系, 使大批农民工得到了非农技能的培训,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农民工培训中,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1. 政策宣传不到位, 使农民工没有及时掌握培训信息。

新疆地域广阔, 少数民族受语言障碍, 获得培训信息途径单一、方式落后, 许多农民不了解政府组织实施的农民工培训工程, 对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给予的优惠政策、 外出保障等情况了解甚少。据调查, 多数农民不知道国家有针对农民的 “绿色证书工程” 、“技能就业计划” 、“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加拿大基金”“素质工程” 等项目, 对当地政府还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及措施等情况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对培训热情不高, 培训机构招不到学员, 导致教育资源闲置。

2.培训管理机制不顺畅, 使培训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据调查,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多种部门的参与, 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但同时由于政出多门, 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和规划, 致使各部门办学规模小, 专业重复, 浪费资源;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对口, 严重脱节, 不注重实践, 课程设置呆板,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影响了农民工就业。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力求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力和创业能力, 从而能够顺利“找饭碗”或“造饭碗”, 因此, 农民工“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 注意应用而不重视理论”, 他们一般是“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需要什么学什么”, 学以致用。

3.教育培训合法权益的常规机制不健全。

基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 造成我国农村普通教育发展滞后, 职业教育质量低下, 其结果是直接影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起点。同时,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严重失衡, 由此培养出的劳动者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80% 以上由政府设立的农村职业学校都面临着资金、师资和生源的三重短缺, 加之多数企业组织的角色缺位, 使目前开展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 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导致培训费用过高, 农民工难以承受。

四、农民工转移中培训对策研究

新疆共有13个民族, 各民族受教育程度、语言障碍、宗教信仰等等都制约劳动力转移, 培训难度较大, 牵涉面较广, 如何合理、有序、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是各级培训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1.强化政府管理机制, 完善培训制度。

一是对培训资金落实监督。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部门要按照管培分离的原则, 加强对 “阳光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做到公开、公正。财政、审计、监察和农委要加强 “阳光工程”补贴资金管理、监督, 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严防培训资金挤占和挪用, 保证培训工作规范化,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各地转移办之间要协调一致。政府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其中密切相关的有农业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财政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开展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时, 由于不同政府部门, 各自为政、 条块分割, 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和规划, 致使各部门办学规模小、专业重复, 形成 “九龙治水, 天下大旱” 的局面。如果各地转移办协调统一, 对同工种一同培训, 同内容网络培训不但可以节约培训成本, 还能提高培训效果。

2.建立多元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质量。

第一, 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在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基础上, 建设一批规模大、层次高、专业性强的培训 “龙头基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专业优势的教师, 加快培训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升级, 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 搞好培训基地硬件设施的更新与配套,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基地要积极与企业合作, 广泛建立高层次、高水平实训基地。建立政府主导、职业学校与农村中学的联动机制, 创新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新方法, 开展以农村潜在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把长期培训计划与短期培训任务相结合, 使培训工作长期有效。第二, 人才培训与人力培训相结合。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是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促进稳定就业的关键环节, 因此, 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 并提高培训规模和质量。在培训对象上, 要以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潜在劳动力、农村退伍军人为重点, 使他们走出校门和军营后都学到一技之长, 并且把他们作为农村劳动力人才储备。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程度低, 年龄大的劳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用技术培训, 使他们培训完就能上岗。第三, 技能培训与用工单位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按照输入地就业岗位的要求, 灵活设置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模式上, 以节约农民培训成本, 方便农民参加培训为原则, 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效率。

3.借鉴国际培训经验。

目前,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英国1998 年提出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 并得到联邦政府及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丹麦的“调动个人积极性, ‘胡萝卜’与‘大棒’双管齐下”。不管是哪种培训方式, 我们要取长补短, 根据地区差异, 受教育程度, 民族风俗习惯等, 制定自己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与目标, 构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总之,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 培训不但是为了劳动力更好的就业、增加收入, 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 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不是技能培训内容, 更多的是对平等的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 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看法。同时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 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参考文献

[1]邓寒竹.困境与对策—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思考[J].经济师, 2009 (3) .

[2]刘奉越.农民工培训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 2009 (2) .

[3]冯俭.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

[4]辛超.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8) .

浅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篇10

近期媒体报导称, 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 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 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 希望用工荒得以缓解。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的研究结果显示, 支持中国令人吃惊的经济崛起的“人口红利”时代行将结束, 取而代之的将是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我们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 应该如何培训剩余劳动力, 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时应当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一、管理灵活, 务求实效

1.学员管理灵活。采取“来去自由”的自愿原则, 鼓励农民参加培训,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要取消年龄、户籍、就业等方面的限制, 简化手续, 入学不考试, 但凡是想获得相应的文凭或技术等级证书, 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 考试应以技能操作为主。

2.教学时间灵活。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不作统一的规定, 根据农民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学制。一是正值农闲季节, 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 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 可以参加培训, 学制灵活, 长短不限。

3.引入学分制和模块化培训课程。对于较复杂的培训内容, 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单元, 每通过一次学习, 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通过若干单元的学习完成一定系统的学习内容。最后, 通过统一考核, 发给毕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4.建立教育培训“记录”制度。教育培训记录农民工转移前后接受教育的情况、获得职业资格的情况和工作经历等, 以提高社会的认可程度和有效性, 同时更方便他们流动。

二、培训方法, 务求实效

我们青口镇有连云港东霞制衣有限公司、南京恒宇制衣有限公司、赣榆少玲服装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 我们对农民培训通过“一看二练三提高”的培训方法, 使学员不仅掌握了服装专业技能, 而且提高了学员的创新意识。

“一看”就是培训教师在理论精讲的基础上详细进行讲解, 将每一个细节、技巧、关键等充分展示给学员, 使其能听懂、看懂, 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和重复性, 突出重点, 强化难点。将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认识。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培养了学员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练”就是深入加强实践训练, 重复性实践、周期性实践、分段式实践、间隔性实践、竞赛性实践、学员示范性实践、教师示范性实践等交替进行。“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 只有这样艰苦的、科学的实践, 才能使学员掌握所有的知识, 使理论知识融汇于实践之中并得到巩固提高。

“三提高”就是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 推进培训工作的不断实施。一是培训教师定期举办技能竞赛, 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竞赛内容, 教师评定结果, 表彰先进, 关心帮助后进;二是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使后进学员得到同伴的热情、认真、细致的帮助, 有利于共同提高, 推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增进了学员间的友谊, 培养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三是定期举行学员自主设计服装展示活动, 即学员群体服装展示、学员个体服装展示活动。培训教师从中发现创新型、拓展型人才, 以点带面推动培训教学的开展;四是建立学员作品展示区。每届学员设计创作的服装作品择优收藏, 标记设计者姓名、性别、年龄、款式特点、就业岗位等信息, 供新学员观摩, 这样既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 又培养了学员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员的上进心。

实践证明, “一看二练三提高”培训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提高服装专业学员的专业技能, 能将学员创新素质贯穿于该培训教学之中, 使学员学习目的明确、潜能激发、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为学员掌握技能立足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 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中, 我们的培训方法是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户辅导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长效产业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建造精品园与大面积发展相结合, 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创业素质, 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农民培训特点的新途径,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摘要:我国大约有5.31亿农村劳动力, 目前农村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只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约1.5亿的就业岗位, 还有大约3.8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 目前大约有1.2亿的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找到劳动岗位。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是劳动技能低下, 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 应该从学员的管理方面, 从培训的方法方面务求实效, 以期达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初探 篇11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农村中职学校须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本文以农村开设淘宝课堂,借助职教平台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对新时期农村电商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言献策。

一、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许多地方政府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优化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农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形势,加速农民市民化,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淘宝课堂的课程设置

1.按学员特点分角色培养

推行淘宝课堂培训,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安置作用是肯定的,而且,其吸纳作用体现的角度也是多元的。在农村淘宝发展过程中,无论哪种类型的电商,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都具有多层次、全面性等特点。

2.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情景式的课程体系

上林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团队的教师们认真分析了淘宝店铺经营的各种工作任务、子情境和相应工作过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淘宝课堂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1)购物体验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注册会员、支付宝账号、开通网银、熟悉网上购物程序及网上购物、网店策划、网店注册等,培养学生熟悉网上购物环境、网店策划、网店注册的能力,主要学习网上购物、网店策划、网店注册等课程。

(2)网店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商品拍照及布光、使用光影魔术手处理图像、使用Photoshop美化图像、网店页面布局、店铺美化、商品上架及上架工具使用等,培养学生商品拍照及图像处理、店铺装修、商品上架的能力,主要学习数码照相及图像美化技术、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等课程。

(3)商品销售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网上洽谈及商品销售、商品验收确认及评价、商品退换、橱窗推荐位推广、论坛及博客推广、SEO推广与促销推广、客户服务、客户礼品赠送、商品包装、物流配送及费用确定等,培养学生网上商品销售、店铺推广、客户服务、商品配送的能力,主要学习网上销售、网店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玩转物流等课程。

(4)店铺管理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人事及财务管理、卖场纠纷处理及店员管理、商品采购、供应商及库存管理、店铺经营方向决策等,培养学生网店核心管理实务的能力,主要学习网店经营管理等课程。

3.针对性设计农村淘宝课程包

根据培训学员的地域背景,特别设定了农村淘宝课程包,可作为选修的项目由学员自定义选择。课程包里含有:《农产品行业开店流程》《农产品新手卖家技巧》《农产品品牌建设技巧》等课程。选修课程按学分制计,在考核时,学员在网络上的实际销售业绩可以折合成学分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

三、农村淘宝课堂管理制度

1.完善减免学费

学习成本问题是农民学员关注的焦点,并直接影响他们的最终选择。政府要给予适当政策和经济扶持,建议将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在农村职校中推广,可以在学校开通“绿色通道”,或者发动民间资本鼓励企业奖学金制和特困学生学费减免制,并出台针对农民学员的减免学费制度及生活补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发放“职业教育券”,把资金投向每位农民学员,通过凭券自主择校的方式促进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的合理竞争,进而提高农村职校的教育质量。

2.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将教学与生产结合在一起,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加入、优势互补、资源利用、利益共享,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促进企业经济、科研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校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利用淘宝这一有效的平台,学校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而企业也可以在淘宝这一平台上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得到人才与效益的双赢。

3.创新学习管理

要达到让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提供坚定的条件保障,不仅让学生“进得来”还得让他们“读得起”“出得去”,因此对农民学员的学习管理必须创新。采用全日制与业余制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远程教育与现场指导组合等符合农民学员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大胆革新技能认证与技能转换的学分制,积极探索工读结合的弹性学制,吸引他们就学,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建设性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要求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总而言之,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与新要求,是职业教育变革的永恒方向。中职学校致力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既是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学理念的彰显,亦是现代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延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承担巨大的成本。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和用工成本的提高,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职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产生强大的“倒逼”作用。职业院校开招农民学员,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缓解社会矛盾、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一定的作用,不仅能化解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而且能解决农民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促进“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新时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日益凸显。社会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将收到相应的回报,这既是农村职校的社会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篇12

1.1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与工业产业化进程相比,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可以进一步融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镇和农村户籍制度的差异, 进一步使得城乡居民之间出现身份的差异,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和风险, 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影响。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 进一步削弱了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以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 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进一步导致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出现差异。四是在就业市场上, 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者随着城市失业人数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另外,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 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 进一步增加了许多人再就业的难度;而贸易和技术职业等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奇缺。

1.2 农民工就业环境不宽松

在行业、工种等方面, 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务工的限制有所放宽, 并且出现逐步取消的趋势, 但是限制依然存在, 甚至在制度方面还存在限制, 歧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象依然没有消除。对于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来说, 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解放思想、制度、物质、技术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1.3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存在差距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为: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农民工工资, 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规定的工作时间, 卫生条件和劳动环境非常恶劣, 不按有关规定或通过欺瞒等手段和农民工签订霸王合同等。

1.4 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

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依然比较薄弱, 对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来说, 许多企业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金进一步转嫁给农民工形成超额利润, 进而加剧了资本的积累, 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程度。

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转移培训积极性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营造良好氛围

在转移培训方面, 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宣传的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 以及其他的广告媒体等面向农村地区进行招生, 在转移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等方面, 针对农民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对于培训后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重点宣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扩大宣传的广度和宣传的深度,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效果要让农民进行充分的了解,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对那些接受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人员进行跟踪, 尤其是加大对于外出创业取得成绩的典范的宣传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以及参与训的热情。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类培训单位、企业等, 进一步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表彰活动, 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营造舆论氛围,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

2.2 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在补贴力度方面, 应适当倾斜照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采取措施提高补贴的标准, 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相比, 避免出现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标准过低,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流失组织培训的生源。地方政府需要在政府常态性工作规划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好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 并且将其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 另一方面引导用人企业提高出资的比例, 另外鼓励社会捐资,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个人出资数额, 进而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提高培训质量, 增强就业技能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中,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积极吸纳较好的培训单位进行参与,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打造良好的培训品牌, 进一步吸引农民参与培训。在组织培训活动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综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 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师, 按照就近培训, 就地转移、就近安排的模式组织培训。为了农民便于接受培训, 通常情况下将培训办到村镇, 甚至农民的家门口, 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参与培训提供便利。通过建立和完善订单模式培训、用工企业参与培训的运行机制,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摸索出先培训后输出、定向委培的培训模式,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培训促输出, 以输出促增收,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 提高农民的收入。

2.4 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农民就业

通过对广大参训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政策, 进一步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对于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逐步的改善。同时建立和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政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健全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使农民个人自觉自愿地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积极推进市场准入机制, 以及劳动力预备制度, 对于持证上岗制度要严格落实,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单位树立使用合格劳务人员的意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用工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贫困等原因而不能进行参训鉴定的农民, 通常情况下需要实施费用减免政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完善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简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手续, 加强管理政府各部门对口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 促使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努力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劳务风险降到最低, 使参训农民能及时的、舒心的、安全的、充分的就业。要及时出台政策法规, 严厉打击那些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犯罪分子,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务工劳动报酬、工伤索赔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劳动、法律等方面援助, 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的合法权益, 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 2007.

[2]农业部.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S] (农办科[2009]5O号) .

上一篇:微拉伸测试下一篇:人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