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2025-01-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精选10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1

关于组织实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讲话

明确任务坚定信心扎实有效地把“阳光工程”推向深入

同志们: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阳光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各市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六部门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确定了任务目标,制定了保障措施和实施工作方案,为阳光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召开了启动仪式。省阳光工程启动仪式召开以后,秦皇岛、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十个市已召开了市级启动仪式,邢台所有的县也全部启动,有力地扩大了阳光工程的社会影响。三是确定了试点单位。各市按照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认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试点县、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坚持认定原则、严守认定条件、严格认定程序,确定了创业培训试点县个、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个,为搞好阳光工程试点工作创造了条件。四是筹措了资金。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为了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主动与财政部门协调,取得了较好成效。邯郸、唐山、衡水、邢台、廊坊、张家口等市已确定了用于培训补助的资金已落实,确保了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另外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的专项培训补助资金补助标准,明确了引导性培训补助的标准。五是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帐。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按照《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意见》的要求,分别规范了引导性培训台账、技能性培训台账、创业培训台帐以及就业台帐,从而保障了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有章可循,使全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廊坊、邢台还对本市的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摸清了底数。我省阳光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肯定,部工作信息专题刊发了我省阳光工程的做法。在××年中国职协年会上,林永三副部长对我省阳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各省代表一致认为我省阳光工程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资金到位,值得借鉴和推广。该项工作也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务必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省各市“阳光工程”进展不平衡,个别市虽转发了号文件但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二是个别市存在等靠思想,工作主动性不高。三是部分市县缺乏工作经费,影响了工作进度。四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为使阳光工程更加扎实、有效、规范地运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深入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注重落实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市务必提高认识,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一要保证政策落实。要将国家和省确定的一系列惠泽农民的培训政策落实到位。二要保证资金落实。目前,国家和省级资金已到位,省资金分配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很快下达各市。各市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尽快到位。三要保证组织落实。各市、县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抓好阳光工程工作,力争在年阳光工程实施期间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四要保证措施落实。要使季报、督导、检查等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今年底,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将把各市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各市政府。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各市要按照号文件要求,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基地签订任务责任书,并要求各基地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台账资料;要把基地的培训收费标准和国家补贴标准张贴上墙,确保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足额用到农民身上;及后培训要统一使用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或开发的教材,尤其是引导性教材,全省务必统一,要将各市使用引导性教材的数量作为对各市开展引导性培训的统计考核依据。要将国家印制的阳光工程宣传品在培训基地统一张贴,以扩大阳光工程的影响;各市要按照要求按季上报阳光工程进展情况。

三、公开公正,选好基地

筛选和认定培训基地,是关系到阳光工程能否完成、培训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地认定基地,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目前还没有完成基地认定工作的市请务于月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 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1,2]。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1.1 重要意义

宝鸡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 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该市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2 政策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发[2004]1号) 对做好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培训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从2004年起, 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2 宝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现状分析

宝鸡市辖3区9县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741个行政村, 总人口378万人, 农民276万余人,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65万余人 (其中劳动年限内人口数141万人) 。全市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47家, 2008—2010年分别完成培训任务12 939、9 942、9 700人。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 每年根据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基地进行调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工业化建设加快, 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培训, 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转变, 由服务城市发展向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的成效

3.1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宝鸡市阳光工程立足宝鸡, 面向全国, 围绕第二、第三产业急需人才大力开展转移技能培训, 使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告别土地走向城市。凤翔县城关镇大辛村9组某学员, 2006年参加宝鸡市凤翔好貌学校阳光工程服装加工专业培训, 结业安置到西安市第一针织服装厂工作, 2009年通过省外事部门考核作为服装加工研修生去约旦打工, 年收入达7万元人民币。

3.2 提升产品品牌化

宝鸡市阳光工程培训围绕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开展培训, 一些几近失传的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并形成产品, 走上市场;还有一些地方传统工艺产品在设计、制作、生产上添加了时代元素, 受到市场的青睐;更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千阳县农广校龙泉寺村农村手工艺人培训班某学员, 通过培训, 掌握了双头驴、绣花驴、二龙戏珠挂片、莲生子挂片、四神挂片、鱼耳枕、玉兔望月挂片、八卦五毒挂片、五毒马夹、猪童鞋、绣花裹肚、福禄寿喜、双鱼包太阳鸟壁挂、老虎枕、孔雀灯制作等技能, 全年共制作300件, 纯收入3 000多元。在其带领下, 全村有125名妇女开始制作工艺品, 年总收入37.5万元, 人均年收入2 000多元。与此同时, 还组建成立了天龙刺绣专业合作社, 吸收社员125人, 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布艺品进行了全新设计、创作和包装, 设计开发出布艺软雕、布艺刺绣、布贴画等新品90多种, 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设立营销点10个, 确定营销人员10多名, 该合作社制作的布艺品福禄寿喜、双鱼包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 布艺刺绣品五毒马夹、青蛙壁挂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和三等奖。

3.3 增加农民收入

麟游县常羊乡紫石崖村某村民, 通过培训, 养猪水平明显提高, 兴办了现代化养猪场, 养猪规模由培训前的60头扩大至200头, 实现纯收入20 520元。2009年全市共推广优质果蔬、畜禽饲养、民间工艺制作等技术50多项, 节本增效3 000多万元。据统计, 参加培训比没有培训的农民平均增收500元/户以上, 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提高。千阳县继红学校开办的段家湾村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班某学员, 在参加完培训后, 创办了农家乐, 月收入1.3万元, 年可创收15万元, 带动地方新开办农家乐4家, 年可收入70多万元, 带动就业人数30多人, 成为受训人员中的佼佼者。

3.4 提高农民素质

通过阳光工程培训, 学员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团结协作、关爱社会扶危济困、创新进取意识以及文明礼仪行为有了极大的提高与进步, 他们明礼崇信、遵纪守法、热爱生活, 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在成长, 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如千阳县寇家河乡坡头村某村民在北京做家政服务, 以西部农家女的勤劳、善良、聪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并被国务院授予“优秀农民工”称号。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较大, 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能的人才稀缺, 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偏低和人力资源的贫乏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 解决这一庞大低层次文化群体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术技能问题是农民科学技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

4.2 集中教育难度大

一是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集中教育难度大;二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 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 还要照顾老人小孩;三是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及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大部分农民有小富即安的心理, 接受教育处于被动状态, 教育难度较大。

4.3 农业职业成人学校办学条件差

大部分农业职业成人学校基础条件较差, 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农业职业成人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 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 有些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缺乏必要的实验实习基地,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削弱了办学吸引力。

5 实施对策

5.1 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 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业才能有质的转变。阳光工程针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性人才[3]。

5.2 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培养

阳光工程培训要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 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和农村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5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 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 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 率先发家致富, 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 兴办实体, 繁荣农村市场, 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5.3 方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应采取课堂讲座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注意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 将农民亟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三是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培训阵地, 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 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5.4 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在培训形式上, 要采用农民培训学习式、教师拉动式、网络自助式、协会带动式、能人示范式等多种培训模式, 多层次、多项目地培训新型农民[4];要加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并且结合产业、开发、订单农业、科技园示范、新技术推广等展开培训, 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村新生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摘要:阐述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意义及政策依据, 以宝鸡市为例论述了阳光工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效, 分析了目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保证阳光工程培训质量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成效,问题,对策,陕西宝鸡

参考文献

[1]陈时生.论农机技术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395-396.

[2]黄家念, 李朝昌.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397-398.

[3]韩晓跃, 高卫志, 邓涛.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99.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3

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前不久正式启动,今年计划培训250万农民,中央财政对每人给予100元培训补助。

该工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术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要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民身上,要向社会公布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收费标准、资金补助等情况,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确保受训农民能够实现转移就业。(北京 何增明)

北京市取消“包工头”

在北京市建委前不久出台的《北京市建设工程劳动管理若干规定》中规定,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取消“包工头”。民工统一由劳务公司管理,所有民工都要和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多少、何时发放都要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务公司把各自管理的民工姓名、身份证号、上岗证号、劳动合同号提供给市建委上网公布。(北京 梁琦)

贵州取消不合理涉农收费

从今年4月起,贵州省取消了28项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并降低3项收费标准。

取消的28项收费涉及教育、计生、劳动、民政、公安、农业、国土、建设8个部门及乡、村部门不合理的收费,包括课外活动费、结业证费、计划内二孩社会抚养费、生育证工本费、出省劳务人员跟踪服务费、未婚证费、户口核对费、土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此外,贵州省物价局还降低3项涉农收费标准,分别是:县(区)以下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登记工本费由60元/套降为40元/套、林业部门收取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费由50元/证降为40元/证、国土部门收取的对农民个人采矿许可证年审费由100元/年(含工本费)降为50元/年(含工本费)。(贵州 肖克)

广州“请”农民进城就业

为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出台了三项优惠措施。

职业证书补贴措施。凡本市籍的就业年限农民,参加本区、本镇职业培训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200元由政府补贴给培训机构;经培训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被企业录用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者,按每人100元补贴给培训机构,对广州市139个贫困村的富余农民,由区、镇给予免费就业培训。

鼓励农村积极帮助农民转业的政策。凡介绍本村富余农民找到工作,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00元补贴给村委会或用于对村干部的奖励。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4

为了切实做好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县委、政府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创建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关键,坚持内转与外输结合,创业与就业并举,实行全方位、多渠道转移,初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流动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格局。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我乡的劳务输出工作,乡人民政府对乡劳务输出领导小组作了适当的调整,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乡党政综合办、纪委办、劳保所、司法所、农技站、扶贫办、水管站、林业站、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劳保所,由耿招华任办公室主任、严忠琴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有支书总负责,副主任负责本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培训、维权救助和宣传发动等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按照县政府和县农村人力资源办要求,2011年全乡要完成大面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人、引导性转移培训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万元以上,净收入万元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引导。乡劳保所和各村要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宣传单、出板报和书写标

语等方式,广泛宣传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时了解、收集和发布准确、详实的务工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

(二)加强基础管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健全各类基础台账。对各村劳动力输出情况逐户调查、登记,建立台账,摸清每个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创业和就业或参加培训的意向。积极与乡内企业联系,健全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定期向社会提供企业所缺工种,缺工人数,用工条件和提供的报酬,保险福利待遇,用工期限等信息,为供需双方自由选择提供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三)精心组织培训。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和用工需求,突出重点,选准培训专业,计划开设专业培训班期,培训人数人,以乡社会服务中心牵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5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根据上级阳光办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指示精神,**市农委本着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共同促进、按需分配、抚优抚强、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创新模式,全力做好阳光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目前,2590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全部结束,超额完成国家培训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增产增收,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将一年来的阳光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超额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市阳光工程培训任务247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77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700人。实际完成培训259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890人:农民信息员培训9期,计385人;渔业船员培训4期,计234人;肥料配方师培训2期,计118人;病虫专业防治员培训2期,计153人。农业专项培训1700人:玉米种植技术培训11期,计900人;水稻种植培训11期,800人。

2、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做好生源组织发动

为了做好生源组织发动工作,成立了阳光工程培训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为切实搞好本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小组根据培训工作日程及进展情况,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调度,总结和部署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阳光培训工程培训基地领导带队,每天奔赴各镇、村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学员招收情况。通过各级努力,生源发动工作进展较顺利,整个培训结束后,实际参训人员超过2590人。

三、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服务,确保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健全制度促使阳光工程培训规范化。根据阳光工程培训五项制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规范培训工作,确保学员的学习效率。一方面确保学员的理论学习,严格按照上级规范安排理论授课,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确保学员的实践,按照实践课时的安排认真实践,教师跟课辅导,保证学员学习实践安全。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微机管理。

4、规范经使用。

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相关支出。由市财政直接下拔到培训基地,市纪检委,财政局,劳转办对培训基地资金使用严格管理,严禁培训基地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行为。

五、科学种田省时、省力、省钱、增收。

几年来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朋友普遍反映,通过专家的讲解、指导,不误农时了,不浪费工了,不乱用化肥、农药了,省钱了,还增收了。

六、探索实施阳光工程工作新思路、培训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阳光工程培训质量

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员,有针对性的授课,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是学习实践相结合。为加强师资力量,我们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阳光工程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名,中级职称教师10名。各科专业教师针对各自教科内容专门撰写了授课笔记并制作了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把培训重点内容系统地编制成学员能看易懂、形象直观的演示课件,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6

一、我县农村青年劳动力总体状况

1、我县农村青年的规模与结构。根据全面统计,20xx年我县14—35岁农村青年6.6万余人。其中男性占53.5%,女性46.5%。其中17—40岁外出务工青年占40%左右,2、我县农村青年转移状况与特征。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青年转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农村青年转移数量增加。近几年,我县农村青年外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外出青年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道“风景线。

特征之二:农村青年转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村青年的转移中,具备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唱主角,是主力军,占到8o%以上。这些人头脑灵,接受新事物快,到外面闯荡见世面、学技术的欲望高,去外地谋求职业的机会大。特征之三:工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青年转移的主要行业。在20xx年,农村青年转移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和低层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主要流向为深圳、东莞、广州、上海、福州、北海等发达地区,占到70%以上。

特征之四:我县青年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3、农村青年转移的积极作用。农村青年向非农产业的大转移,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村青年以其工资要求低、就业期望值不高、勤劳能干、能吃苦等特点,增强了在城市就业的竞争性,这对促使我县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推动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农村青年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是脏、苦、累和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而提供的是城市居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医护、环卫、建筑等特殊服务,对方便城市人民生活,适应社会化服务需要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农村青年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之间劳动要素相互吸弓l和互动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在城市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技术等人力资源积累,通过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青年就业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外出农村青年的年平均纯收入为3000元左右,比全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约高出1500元左右。同时,外出青年返回农村,又将城市的生活方式、观念及有关信息带回农村,对于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上为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做了观念和物质的准备。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县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以县农业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配置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专业、人数、时间、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年有规划,月有安排,有底数的步步推进。

(二)、狠抓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为将我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好,工程领导小组认真对县内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审核,通过对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培训经验的对比,认定三都县劳动就业办和三都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我县培训基地,这两个培训基地有一定的培训经验、培训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能提高培训人员素质,保证受训农民的转移就业。得到认定后,这两个基地及时地安排人员,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购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调研,有的放矢搞好培训近年来,我县每年都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农村青年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从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大农村青年致富成才的愿望更为强烈,60%以上农村青年认为增收无门路,其原因,67%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技术,37%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资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是解决技术和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60%以上青年希望外出务工。

(四)实行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率。我县采取整合社会资源,借机发展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培训形式。与企业的培训基地联合,由企业出就业岗位,出培训设施设备,出技术力量,就业办负责招生、教学和管理,共同建立集吃、住、教学于一体,同时容纳几十人的培训基地,如由深圳市爱德康珠宝首饰公司、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深圳运发集团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创办了技工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多名大龄农民工集体就业的好成绩。这种培训方式是我县与外地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企业合作的硕果,我们借助这些公司的技能设备和师资力量举办培训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我县培训基地教师和企业培训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现深圳市爱德康珠宝首饰公司已招收农村劳动力学员96名,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已招收440名。

(五)加强培训管理,搞好跟踪服务。搞好农民工转移就业跟踪服务是转移农村青年剩余青年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充实完善,每个月都进行就业培训跟踪服务。首先是搞好信息服务,一是与企业建立了信息联系制度,经常性地了解输送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二是加强与乡镇就业指导站联系,引导广大青年合理流动,与法律服务站共同维护外出务工青年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帮助等。其次,是协调党政及有关部门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或在家领办项目提供政策、资金、物资帮助。再次,营造氛围,对外出务工青年典型、青年星火带头人、返乡创业的青年典型进行大力表彰和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上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措施、办法等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营造一个为转移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服务的好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运用多种方式,拓展就业渠道 实现转移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以县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拓展就业渠道,使培训工作实打实,不走过场。为了能妥善解决参加培训人员的就业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多次深入21个乡镇的劳务站进行调查研究,联系用工单位;其次,运用电视、广播、粘贴广告等多种传媒方式刊登信息。第三,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把县乡村三级劳务联络捆绑在一起,实行资源共享,打造就业平台;第四,建立培训就业中心,专人负责就业工作。针对我县属劳动力输出地区的情况,就地为培训的劳动力找婆家,一个人一个人的落实,已为部分人就地找到致富的岗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健全报帐机制,实行专款专用 我县的“阳光工程”项目款由县财政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共同管理,培训基地将招收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对合格的农民工,由培训基地及工程办的人员共同送达厂家,经过企业一个月的岗前培训,上岗就业,由接收企业提供签字盖章认可接收人员名单,县财政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根据就业人员数量按比例将补助款拨付给培训基地。这样就有效地督促了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提高所招收的农民工的就业率。

三、取得的成效

(一)培训与转移情况

今年我县共培训8期、6oo人,完成了今年转移培训任务,就业办共转移培训536人,职教中心共转移培训64人,主要转移到深圳市、东莞市等,培训专业有电工电子、机械制造、驾驶员、乘务员等。其中深圳市爱得康珠宝首饰公司接收96人,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接收440人,深圳市运输发展集团公司接收64人。

(二)农民工就业情况 今年转移的60o名农民工,主要从事首饰加工、电子设备制造和客运驾乘等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轻,而薪酬却相对高一些,据第一批赴爱得康珠宝首饰公司就业的农民工反馈的信息,他们的月工资在800—1000元左右,由于受过一定的培训,有的农民工已升为领班、组长,就业环境相对稳定。

(三)效益

1、经济效益由于采取了系统的培训,所输送的农民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今年输送的600名农民工全部得到就业,月工资比自行进厂就业的工人高15o元左右,月纯收入若按最低400元计算,600名工人每年收入将达290万元左右。这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及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效益由于培训转移的农民工就业有保障,且收入相对较高,对其他的农民工震动极大,第二批输送进厂就业后,来报名参与培训的农民显著增加,由于培训经费和名额有限,我县筛选了一些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组织培训,剩余的则输送进其他一些厂家就业。通过有效转移,增加了农民工的收入,扩大了民工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技术等人力资源积累,通过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全县发展不平衡,好坏差距明显加大,个别乡镇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二是对转移培训认识不高,还没有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发展机遇,拓展职能的高度来抓,部分乡镇分校畏难情绪还很大,工作力度不够;三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条件还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缺乏独立开展培训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 力量;四是招生、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机构还不健全,业务工作还不成熟;五是跨区输出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些问题将在明年工作中努力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篇7

1.1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与工业产业化进程相比,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可以进一步融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镇和农村户籍制度的差异, 进一步使得城乡居民之间出现身份的差异,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和风险, 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影响。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 进一步削弱了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以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 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进一步导致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出现差异。四是在就业市场上, 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者随着城市失业人数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另外,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 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 进一步增加了许多人再就业的难度;而贸易和技术职业等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奇缺。

1.2 农民工就业环境不宽松

在行业、工种等方面, 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务工的限制有所放宽, 并且出现逐步取消的趋势, 但是限制依然存在, 甚至在制度方面还存在限制, 歧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象依然没有消除。对于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来说, 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解放思想、制度、物质、技术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1.3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存在差距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为: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农民工工资, 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规定的工作时间, 卫生条件和劳动环境非常恶劣, 不按有关规定或通过欺瞒等手段和农民工签订霸王合同等。

1.4 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

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依然比较薄弱, 对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来说, 许多企业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金进一步转嫁给农民工形成超额利润, 进而加剧了资本的积累, 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程度。

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转移培训积极性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营造良好氛围

在转移培训方面, 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宣传的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 以及其他的广告媒体等面向农村地区进行招生, 在转移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等方面, 针对农民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对于培训后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重点宣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扩大宣传的广度和宣传的深度,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效果要让农民进行充分的了解,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对那些接受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人员进行跟踪, 尤其是加大对于外出创业取得成绩的典范的宣传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以及参与训的热情。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类培训单位、企业等, 进一步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表彰活动, 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营造舆论氛围,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

2.2 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在补贴力度方面, 应适当倾斜照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采取措施提高补贴的标准, 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相比, 避免出现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标准过低,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流失组织培训的生源。地方政府需要在政府常态性工作规划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好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 并且将其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 另一方面引导用人企业提高出资的比例, 另外鼓励社会捐资,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个人出资数额, 进而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提高培训质量, 增强就业技能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中,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积极吸纳较好的培训单位进行参与,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打造良好的培训品牌, 进一步吸引农民参与培训。在组织培训活动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综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 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师, 按照就近培训, 就地转移、就近安排的模式组织培训。为了农民便于接受培训, 通常情况下将培训办到村镇, 甚至农民的家门口, 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参与培训提供便利。通过建立和完善订单模式培训、用工企业参与培训的运行机制,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摸索出先培训后输出、定向委培的培训模式,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培训促输出, 以输出促增收,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 提高农民的收入。

2.4 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农民就业

通过对广大参训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政策, 进一步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对于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逐步的改善。同时建立和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政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健全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使农民个人自觉自愿地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积极推进市场准入机制, 以及劳动力预备制度, 对于持证上岗制度要严格落实,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单位树立使用合格劳务人员的意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用工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贫困等原因而不能进行参训鉴定的农民, 通常情况下需要实施费用减免政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完善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简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手续, 加强管理政府各部门对口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 促使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努力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劳务风险降到最低, 使参训农民能及时的、舒心的、安全的、充分的就业。要及时出台政策法规, 严厉打击那些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犯罪分子,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务工劳动报酬、工伤索赔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劳动、法律等方面援助, 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的合法权益, 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 2007.

[2]农业部.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S] (农办科[2009]5O号) .

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探索

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农村许多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顺利实现了就业转移,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笔者在跟踪调查近三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较低,有的培训班甚至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1.培训内容与女性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吻合

目前农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较多地考虑了适合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有培训愿望的女性劳动力往往只能参与男性劳动力的培训。譬如,现在企业紧缺的电气焊、起重机操作工、车工等工种培训。目前,县级培训中心、市县级中职校培训处都是围绕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社会培训,参训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以笔者学校2013年培训情况为例,一年中为企业培训了300多位起重机操作工,而女性劳动力为零。有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使得女劳动力即便参加了也难以达到技能水平,很难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2.农村女性劳动力缺乏参训的主动性

调查发现,时下在农村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意识。年青的女性劳动力还有要通过参加培训改变现状的追求,愿意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已建立家庭并有小孩的中年妇女,则受到家庭的牵累而不愿离开家门参加培训。有些年龄稍大的如40岁左右的妇女则觉得自己基础差,对学习工科类的实用技术毫无兴趣,宁可守住自己家中那点责任田,也不愿意参与培训学习。

3.培训地点不方便

据调查资料分析,县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基本上都设置在县城,这主要是考虑到师资的聘请、硬件設备方便取用等方面的条件。但这样的安排却给女性劳动力多了几点困难,一是她们要考虑到诸如带小孩、必要的家务活等方面的家庭负担问题,难以数天离开家庭;二是增加了交通费、必要的生活费、住宿费等项开支。

二、引导女性劳动力实现转移培训的对策

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技能的实用性,并且能够与顺利就业挂起钩来,切实让她们看到参加培训的好处,看到可以实现致富的希望。

1.送教上门,把培训办在家门口

对于一些涉及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工种,使得“送教上门”成为可能,因为其职业工种不需携带笨重的机械类设备,只需教师下乡以及携带轻便的示教器材就可以了。前几年,笔者所在县培训中心已开始考虑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会同乡镇成技校根据农村地域分布,举办一些服务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并把培训地点设在乡镇成技校,实行送教上门。培训办在家门口,使得许多女性劳动力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挤出时间参加培训活动。

2.多举办符合女性劳动能力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要想吸引女性劳动力参加培训,首先就要考虑举办适合女性能力的职业工种。我们曾举办过服装加工、面点制作、计算机操作、网店等工种,参训者中女性就占了多数,而且由于这些工种职业特色浓厚,学成了可以直接找一份工作,或者自己独立操作走创业之路,实用性强。有的妇女说:“面点制作太实用了,学会了即使不到外面去做,在家里也可改善家庭生活”。而出勤率高的是如何开“网店”的培训,她们所追求的是学会了自己也可以开个“网店”,当回小老板。

3.以“代加工”为抓手,提升培训质量

在用工紧张时,许多企业会把一些容易组装的活外包给个人加工,取名为“代加工”,最典型的是电子部件的组装。这类活儿对农村青年女性劳动力来说比较适应,设备投入不多,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胜任。如县培训中心承接了某摩托车企业“转向灯”电子模块电路的安装项目,然后由笔者学校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接手“代加工”的工作。由于代加工的工作可以在家里去做,干活、家庭两不误,而且干活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招生容易,学员学得认真。

4.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让她们看到希望

许多女性学员是抱着学点有用技术、找点事做的心态参加培训的,培训如果能够做到与就业结合起来,那培训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如为配合松阳当地茶产业的加工需求,学校曾举办了适合农村男、女性劳动力能力要求的“茶叶制作工”的培训,女性劳动力参加比例达到了40%,培训结束后大部分都被茶厂聘用。这种培训后就能找到事做的培训形式,很受女性劳动力的欢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实施细则 篇9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情况及“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邓州市大力宣传贯彻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和2005年“省委一号”、“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狠抓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三抓”带动(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四轮”驱动(中小企业、城镇建设、市场流通、特色农业),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走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农业总产值7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19.7%,粮食面积213万亩,总产达69.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跨入全省10强,全国200强县市行列。现就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和“中央、省、市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邓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29个乡(镇、办),572个行政村,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86万,按现有土地承载能力计算,农村需要劳动力约30万人,除去现有30万外出打工人员,尚有近30万人亟待转移。去年以来,邓州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培训,狠抓输出,打造品牌,从而使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我市承担“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任务1500名,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名,转移1358人,培训转移率达90.5%。2005年我市承担“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0人,引导性培训4000人,目前已召开会议,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已认定的10家培训机构正在填写上报项目申请书,项目招投标工作将在近日举行。预计7月上旬可全面启动今年的“阳光工程”工作。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亲自抓。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培训工作,先后下发了《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邓政[2004]18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业局等部门2004―2010年邓州市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邓政办 [2004]39号)文件、《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邓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邓政文[2004]37号)文件。制订了《“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细则》,从而形成了由农业局牵头,财政、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参与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有培训单位参加的工作现场会,由各单位汇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介绍本单位在培训输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由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归纳整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订下步规划。在召开现场会的基础上,定期编制简报,印发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各乡镇办。

3、强化监控,确保效果。我们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的操作规程,实施监控。首先,实行招生汇报制。培训基地每招一个专业或一期新生,必须及时报“阳光工程”办公室,“阳光工程”办公室对招生简章、收费标准、合同等进行审查,对不按规定招生的限期改正;其次,实行月报制。每月月底,培训基地要按时上报培训台帐和就业台帐,同时汇报下步培训计划,培训措施。第三,实行点名制。培训基地自开学之日起五日内,由“阳光工程”办公室派专人进行点名,每次点名情况都有培训基地负责人签名备案,并以此做为拨付经费的一项重要依据。第四,实行跟踪服务。“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培训基地提供的培训就业台帐,定期进行电话采访,并记录在案。第五,严格奖罚。“阳光工程”办公室规定,对培训基地实行硬性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监控,如培训转移率不低于85%,达不到这个指标,按比例扣减补助资金。对于培训转移速度慢的基地在11月上旬调减培训指标,分配给转移培训工作好的基地。

“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邓州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州市已把劳务经济列入中心工作之一,“四大家”各抽出一位领导分管此项工作。目前,我市劳务经济专题工作会议已经召开,市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劳务经济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和《邓州市劳动力培训工作方案》。从6月20日开始,全市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劳务经济宣传月活动,可以说,邓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热潮已经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邓州市财力有限,致使“阳光工程”办公经费落实不足,办公条件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由于“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刚刚起步,管理和培训单位缺乏经验,致使工作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对象不够准确,培训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1、以规范操作为重点,加强全过程监管服务,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2、以“阳光工程”为引导带动,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力量加入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输出质量。

3、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阳光工程”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使其在劳务经济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掀起邓州劳务经济新热潮。

二、2004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及2005年“省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2004年以来,我市把”三农“工作当作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2005年“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邓州市委、市政府对落实“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精心组织,采取得力措施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抽调干部1766人,分别派驻29个乡(镇、办)的578个行政村,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周”活动。主要负责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宣传落实好“中央一号”、“省委一号”文件,并发放“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有关宣传资料。二是走访贫困户,并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所包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公路建设规划。

(二)积极落实支农政策,全面兑现惠农政策

为确保国家支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免税和直补政策的落实。为了保证粮食直补发放到户,市政府多次抽调纪检、监察、农负办、农税办等有关人员,分赴全市29个乡镇督促检查落实。2004年降税后,亩均减税25.9元,人均减免42.1元,全市总计减税5800万元;在减税的基础上粮食每亩补助11.18元,全市补贴2489万元;同时,认真做好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作,全市补贴金额达20万元。2005年全省开始免征农业税,我市免除农业税1.35亿元,并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的政策不变。至5月底前,我市粮食补贴资金2508万元已全实到户;又经多方筹集大型农机补贴3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345万元,已全部到位,良种补贴项目已基本得到省农业厅确定,预计补贴500余万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谋划思路,制定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培育壮大林、牧、烟、棉为主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优质麦种植已发展到135万亩,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林业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林业总面积达47万亩,板材加工企业103家。林业产业化的格局已初现雏形。畜牧、棉花、烟叶等产业均保持快速增长。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按照“城乡一体,优势互补,以城带镇(乡)促城”的思路,做强做优做美市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和重要举措来抓,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在鼓励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规模项目占地优惠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彻底放开放活。为扶优扶强,我们选择了六和饲料公司等规模骨干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挂牌保护。四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了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在全市农口系统抽调百名技术人员分包100个村,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近几年,全市培训绿证学员1.3万人,这些学员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领头人。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抓好村村通工程。全市规划村村通油路工程435个行政村1399.99公里。计划今年完成全部路基工程,铺油或修筑水泥路面800公里以上,2006年完成所有遗留任务。目前,全市已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674.909万元,已处理路基1278公里,已修通328.6公里(其中:水泥路178.5公里,沥青路150.1公里)。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用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旱保1.3万亩,小流域治理60平方公里,节水浇灌 1.5万亩,新增除涝5.6万亩,解决人畜吃水1.1万人。三是投资400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四是实施村村上网工程。全市已发展农村电话11.96万门,57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宽带可接入行政村145个,光纤可覆盖行政村318个,可拨号上网的行政村545个,通过整合广电、电信网络资源,电信、电视、计算机、远程教育四网融合,预计年底可实现村村上网。五是积极发放小额贷款,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我们积极协调市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农民“不用请、不用送,只凭一张信用证”,即可申请到小额贷款。到目前,我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1亿元,支持农户8000户,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资金难问题。

三、贯彻落实“市委一号”文件情况

今年以来,邓州市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市委一号”文件,大力推进了邓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基地建设,形成适度规模

邓州市把搞好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集中精力抓基地、强支柱、兴特色。2005年夏收优质专用小麦135万亩,总产达4.5亿公斤,“双低”油菜17万亩,总产0.25亿公斤,秋播优质专用玉米20万亩,优质脱毒红薯15万亩。种植棉花45万亩(其中彩棉2万亩),花生55万亩,.芝麻10万亩,蔬菜61万亩(其中小椒35万亩,莲菜2万亩),烟叶5万亩,药材4万亩,已发展林地47万亩,其中速生杨树37万亩,畜产品产量达13.87万吨(肉8.5万吨,蛋5.1万吨,奶0.27万吨)。

(二)面向市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邓州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当作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力培植壮大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主要有南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正兴纺织有限公司、邓州金叶公司、久友面粉有限公司等,扶持其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其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能力。二是大力培育有雏形、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如油料加工企业邓州市永盛油脂公司、饲料加工企业六和饲料有限公司等,通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使这些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成 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大力引进新兴龙企业。如彩棉加工的雪阳彩棉有限公司,板材加工的北园胶合板厂、穰东纸业有限公司,新建秸秆发电厂等,这些企业的建立,开辟了邓州市农产品加工新领域。

(三)加大培育力度,完善市场体系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介绍 篇10

一、政府推动,部门联动

二、抓创新,建基地全市各县(区)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大省市间的劳务对接,巩固和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不断向市外、省外延伸。主动到输入地考察,邀请省外用工企业到我市考察,通过考察、洽谈和建立办事机构,有选择的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务合作协议,拓展拓宽输出领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输出工作。

耿马、云县、镇康、永德等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用工需求量较多的上海、大连、深圳、广州、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部门达成长期的劳务合作协议,与劳务对接的方式开展劳务输出。市劳动力培训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用工单位请到市内搞对接,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商谈,就长期开展劳务输出合作达成了协议,输出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内的各类用工企业或机构。

开展好基地建设。为做好输入地劳务用工信息审查,把好劳务人员思想关、技术关和健康关,协同用人单位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市的云县县委、政府在务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输入地深圳市,采取以派驻的方式,选派科级干部进驻深圳市华发电子厂,协助企业做好劳务人员的管理工作。永德县政府在输出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劳务工作办事处,长期开展劳务输出信息采集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了输入地的培训基地。同时全市在8县(区)建立输出基地,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配套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劳动保障、妇联、科协等部门建立起了由市统筹,以县为中心,辐射乡村的劳务输出和培训基地,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三、摸底数,抓宣传为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数,更好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我们通过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保证用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摸底调查工作,各县(区)利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各乡镇和社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对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富余劳动力情况清、底数明,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依据。有的县还派人深入到各村寨,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向农村广泛宣传和讲解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

四、抓培训、促就业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市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市劳动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心,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家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5%。为具有民族技艺的农村青年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艺术就业途径。

五、树品牌,促输出我市充分发挥“临沧保姆、保安和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的优势,抓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家住xx市云县茂兰镇的19岁小姑娘郭字英,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广州市作小保姆,她的雇主是一名有两岁小孩的广州市律师。郭字英到广州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诸多不适应的困难,学会了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用燃气炉、电饭煲、洗衣机等家政技能服务劳动。她每天能从居住地小区到两公里外的幼儿园接送雇主家的小孩,并能独立到农贸市场买菜,成了一名地道的“广州通”。雇主高兴地说:“云县籍的小保姆在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花园小区有7-8个。她们纯朴、踏实,雇主用着放心,在小区里口碑很好。希望临沧市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更多年轻、勤劳、有上进心的小姑娘到广州打工做保姆。相信以临沧人的质朴和勤劳,在广州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市桑嘎艺术团输往广东东莞常平的佤族歌舞表演队伍,自进驻当地隐贤山庄后,每天表演两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他们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陶醉于他们异乡风情和全新的动感体验。该团还先后到江苏、青岛、宁波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和旅游宣传促销演出,并向广西桂林的“乐满地”、杭州的“野生动物世界”、广州的“世界大观”输送了大批的佤族舞蹈表演人员,所输出人员供不应求,已成功地为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烟台市中华历史文化园、云南映象剧组等输送了800多名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目前的司岗里艺术团、桑嘎艺术团、李江平艺术团等歌舞团队成为我市佤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剧院、公园、酒店等公共娱乐场所,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宣传展示临沧市丰富多彩的佤文化艺术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临沧市以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品牌。

近期我市组织输往广东的48名贫困山区女孩,在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后,通过考核全部受聘上岗,目前已成为该公司的初级家政服务员,是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有组织输出的第一批具有职业资质的“保姆”,为进一步打造劳务品牌,拓展“临沧保姆”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劳动力输出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六、抓组织,打基础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信息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全市原有17家劳动力输出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并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抓好中介组织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来。先后批准成立了临沧万鑫劳务公司、汉先科技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所、青年人才培训中心和青年职业介绍中心,壮大了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为齐心协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抓劳务转移工作,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我们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前提,广泛宣传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关键,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劳务转移的基础,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是提高稳固率的根本保证。

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与其他州市相比,无论是从组织力度,还是组织输出的数量上、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的帮助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贯彻传达好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好文章,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更加有效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开创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消防安全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重新审视识字写字教学理念,改革识字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