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共8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 篇1
抓行业 求发展 促转移 保和谐
大营街镇农民工工作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06年11月1日
大营街镇辖区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镇域面积132.3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镇辖区总人口45676人,其中农业人口43772人,农村劳动力16至50周岁的23111人,16至59周岁的25531人,企业内从业人员18556人(一产业128人,二产业13337人,三产业5091),企业外从业人员7438人,共计25994人,外乡镇到本乡镇从业人员3000多人,本乡镇到外乡镇从业人员1000多人。全镇有耕地面积20147亩,人均耕地0.46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1.2亿元,其中:农业收入1.4亿无,占总收入的3.3%;第二产业收入28.4亿元,占总收入的69%;第三产业收入11.4亿元,占总收入的27.7%;地方财政收入49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2元。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连结城乡经济的重要因素。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作,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我镇坚持“强工、活商、富民”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我镇紧紧围绕发展转变观念。围绕产业抓好培训,抓好培训实现转移,抓好转移促进 增收。积极贯彻执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开展各项涉及农民工的工作。
主要做法:
一、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1、围绕产业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工作。
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观念保守,技能单一,知识面窄的有效手段。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我镇农民工有一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心中的期望往往大于现实的承受力,“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也有些,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很大的客观困难,为此,我们围绕大营街辖区内的产业项目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第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协助村委会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学生小手拉大手进行源头宣传;深入企业进行具体宣传。内容包括“阳光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对象、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等等。使大家知道培训有政策、培训有补贴、培训有出路,树立了“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财富”的观念。
第二、开展协调服务工作,发挥纽带作用。
为了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地转移”,我们积极走访用人单位,增加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结合本镇的产业特点,加强与培训机构的联系,努力开展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一方面开展强化培训,我们先后组织了汇龙生态园、映月潭温泉的全体员工进行强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普通话、服务礼仪、职工维权等,培训人员585人。通过培训、考核,原本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的农村劳动 力,不但增强了服务技能,提高了服务水平,同时大部分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得到了企业和参训人员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开展定单培训,在了解到汇龙科技有限公司及锦苑酒店因项目新建需要新招员工后,我们及时组织238人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根据单位的需要,结合行业标准进行科学制定,培训合格后全部输入单位。其次是帮助企业做好内部培训,由于“阳光工程”的指标有限,在培训任务完成后,我们给需要培训的单位联系培训老师及机构,让其及时得到培训,如高香福满园和映月潭温泉,培训人数140人。最后,做好零散人员的引导性培训,对于分布在村、组的劳动力,由于他们的兴趣和培训要求各不相同,要达到开班的人数在我镇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为了不当误时间,我们及时引导他们与培训机构取得联系,让其尽早参加培训。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及服务工作,我镇今年较大的“定单培训”和“强化培训”共计5期,培训合作格人数963人,完成任务数的192.6%。使农民工的观念得到了一定转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业务技术得到了增强。更可贵的是,通过他们培训后的宣传,使其周边的亲朋好友了解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镇情做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工作。
今年是我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较有利的一年,在镇党委、镇政府努力下,我镇今年新上了几个大的项目,创造了有利的就业条件。但是,农村劳动力“等、要、靠”的依赖思想仍然存在,存在“不敢走出去、不会走出去、不愿走出去”的问题。为此,我们按照“你 招工我帮忙,你求职我服务”的理念,为企业及农民工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结合实际,努力开展各项转移就业工作。
第一、抽调工作人员,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做到机构有保障,经费有保障,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使我镇的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不充分就业人数有一个明确的数据,做到了“家底清”。
第二、强化信息建设。建立信息发布栏,免费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包括向内和向外发布,做到方便企业;其次,积极到市区人才交流中心及用人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及时把信息发布至村、组一级,使劳动力能尽早了解到就业信息,做到信息有保障。
第三、坚持以培训促就业。努力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企业缺少什么,我们培训什么,争取培训一个,合格一个,转移一个。通过强化培训,保证其就业的长久性;通过定向培训,使培训人员全部转移就业,做到培训有实效。
第四、通过劳动组为企业代办劳动保障相关方面的工作,如:劳动合同的代签,社会保险的协办,各种优惠政策的解答,做到服务有保障,增强与企业的感性联系,最终达到动员企业多吸收本地农村劳动力。
通过以上相关措施,有效保证了我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今年我镇农村劳动力镇内转移1327人。完成任务数的294.89%。
二、开展劳动保障维权工作,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开展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工作,督促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根据玉红人劳[2006]12号文件精神要求,针对大营街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上门为企业办理年审,克服厌战情绪及应付现象的发生,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6月底),共办理年审220户,涉及劳动者9611人,发放宣传材料200多份,普法培训人数205人。同时,结合年审,按照《云南省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办法》开展对参审企业进行诚信等级评价工作,经过筛选,报评单位12户。使企业在管理中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逐步形成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观念。
2、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做好案件受理处理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切身权益。
根据上级有关工作安排,认真开展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禁止使用童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及工资支付情况的专项检查;贯彻云南省劳动用工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开展用工登记,积极宣传《关于调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意见》的通知精神。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公平对待”的原则,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其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做好举报及投诉登记工作,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收取押金、使用童工等突出的问题;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督促用工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制度不完备、不合法,劳动合同不规范,不为职工缴 纳社会保险,工资待遇低于法定标准等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情节严重的,做出书面整改通知,做好立案备案登记,配合区法规监察科进行严肃查处。今年共接待法律咨询60多人次,开展劳动合同专项检查1次,禁止使用童工及未成年工检查1次,审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155件,受理劳动投诉案件9件,立案7件,调解7件,结案7件,涉及劳动者73人,涉及金额26882元,补签劳动合同360人。有效的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扩大了劳动法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3、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宣传动员服务工作。
社会保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当前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我们认真研究分析,本着服务基层,面向社会,为了职工,方便企业的宗旨,按照加强宣传搞好服务的思路,主动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今年年初借用镇党代会的机会,向参会广大代表发放宣材料100多份,目的是通过他们向身边及影响范围内的广大职工及企业进行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借用劳动执法年审及各种检查活动的时机,向企业及其职工进行宣传,发放宣传材料500多份,最终使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特别是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对于需要或愿意参保的用人单位,我们积极为其做好服务工作,包括劳动合同的代签、代审及社会保险的代办等。经过努力,至今新增参保社会工伤保险3户,参保人数84人,计划参保企业3户,涉及职工人数近300多人。
4、强化服务,积极做好劳动保障的其它工作。第一、帮助企业做好劳动合同的初审、代审工作,尽可能方便企业,节约成本,体现执政为民的原则,今年代审劳动合同350份。
第二、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初审工作,及时把优惠证发到下岗职工手中,保证其按时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今年发放优惠证6份。
第三、做好退休人员的认证工作,保证退休金的准时、准确发放,今年办理退休人员认证20多份。同时,积极配合区退管中心做好本辖区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帮助解决退休人员的会议及活动地点,今年协助区退管中心举办座谈会4期。
第四、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镇共招收255名农民工子女就读并保证其相应权利。
做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以上工作仅仅是大营街近期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许多工作还有待收进,我镇清楚的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需要探索新思路、拓展新途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农民工的工作力度,坚持公平对待,依法维权,大力推进输出组织化、就业技能化、服务人体化,为农民工就业开辟广阔空间。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 篇2
1近年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做法:
1. 落实和完善责任机制, 加强政策鼓励。
自2003年起, 厦门市把“农培转移”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 从制度上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管理机制。并于2006年9月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鼓励上, 劳动保障部门积极与市委农办、市财政局等部门联系,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既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优先培训、招用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 又鼓励涉外劳务机构优先组织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国际劳务市场, 并根据情况予以财政补贴。2006年起又对农村大龄劳动力实现就业给予一定补贴。从完善责任机制和政策鼓励双管齐下, 有效地促进厦门市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进行。
2. 充分发挥基层力量。
依托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农村就业协管员的力量, 充分发挥其调查摸底、宣传政策、便民服务的作用, 使村民不出村就能得到及时、便捷、免费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认定工作,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厦门市有290名 (含农场) 农村就业协管员负责协助就业服务工作。
3. 举行专场招聘会。
自2003年起市、区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了近180场专场招聘会, 有6000多家企业参加, 共提供了33万个工作岗位。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要, 很多专场招聘会在镇政府所在地甚至到行政村举行, 做到送岗位到基层, 方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找工作。
4. 加强联系寻岗位, 转变企业用工观念。
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深入企业搜集用工岗位信息, 争取企业的支持与配合, 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企业转变观念, 以人为本, 强化人性化管理, 改善用工环境, 降低劳动强度,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为员工缴交社保费。
5. 加大培训力度, 进一步开拓劳务输出市场。
继续发挥各区就业训练中心的培训优势以及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成果的方式, 加大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并自己组织培训, 并协助他们办理培训认定手续, 确保企业能够更好的享受培训补助政策, 提高企业用好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转移模式, 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6. 形成区域性特色, 促进转移工作。
经过近六年来的工作实践, 各区都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形成特色, 如思明区、海沧区对用人单位采取为所招用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以最低缴费标准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外来员工标准的差额部分给予补贴;集美区的新村与飞鹏运动器材公司, 翔安马巷村与洪氏企业进行村企挂钩、派村干部到企业参与管理所在地的农村劳动力;湖里区实行对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奖励措施等等。
7. 完善就业管理信息网络促转移。
厦门市就业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集劳动力市场管理、失业人员就业 (再就业) 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劳动合同管理等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是一个覆盖市、区、街道 (镇) 、社区的四级网络系统, 已覆盖至6个区37个街道 (镇) 200个社区, 现接入网点数250多个, 并正在向各行政村延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厦门市岛外各区的工作重点。目前网络系统实现了培训结业证书打印、网上开班审批、培训学员管理、补贴费计算等功能。同时也避免了同一人员多次参加培训享受优惠的现象, 准确掌握全市参加农培的富余劳动力的情况, 为农培补贴的发放提供了更方便和更真实的数据。
8. 提供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村大龄劳动力实现就业。
为帮助农村大龄劳动力 (女40周岁、男45周岁以上) 实现转移就业, 厦门市采取提供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的措施, 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开展, 由各个行政村负责提供卫生协管员、治安协管员、市场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 集中安置农村大龄劳动力。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一行政村安排公益性岗位四名 (具体岗位根据各行政村实际情况设置) , 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 每增加500人增设1个公益性岗位。对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 每月发放工资补贴400元。
9. 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
对企业招用本市农村大龄劳动力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以及缴纳社会保险的, 按照外来员工参保标准, 对企业缴交社会保险应支出部分进行补贴。
1 0. 积极开展厦门市环东海域渔民整治转移就业工作。
随着厦门市环东海域整治力度的加大, 2006年7月起厦门市加快渔民上岸就业服务工作, 仅2006年至今共举办了100多场专场招聘会, 有1500多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万多个, 17000多名渔民与企业达成求职意向。除此之外, 对渔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成为重中之中, 市劳动保障局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环东海域退养渔民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 对退养渔民参加转移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障。市劳动保障局还结合渔民特色, 大力推进退养渔民创业推介工程, 多渠道促进渔民就业的途径。
2今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 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稳定, 工作流动性大;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积极性不强, 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维权意识不够;农村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存在问题, 厦门市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几点建议:
1.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 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是县城和镇的吸纳能力不强。提高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 首先是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 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 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 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吸纳能力;其次是要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 使乡镇企业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环境。
2.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 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 通过实现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政策包括:一、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治理机构, 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二、要建立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 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调节数量供给, 带动质量提高。三、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建立以市级公共职业介绍中心为主体, 以县级公共职业介绍所为依托, 形成县、乡、村三级公共劳动力服务网络。四、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 打击非法劳动力市场, 使劳动力市场真正成为沟通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法规、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按时支付劳动报酬, 遵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 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六、建立促进就业的小额贷款制度。七、综合运用税收和保障政策促进就业。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失业”能力。首先, 要把基础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提高财政中的教育经费的比例;其次, 要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再次, 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 要针对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变化, 充分利用劳动、就业、教育部门的师资、技术和设施,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 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切实提高被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 为城市企业培育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 进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篇3
一、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城镇居民失业人员持续增加,给农民工就业带来冲击。过去在城镇从事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的主要是农民工,如今,城镇下岗职工也开始涉足。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岗位流失增加,用工需求减少。三是城镇吸纳就业数量减少。河南省资源型工业比重大,恢复比较迟缓,这些企业用工需求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不发达,城镇整体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工资水平偏低。
(二)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有关部门统计,71.8%的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即使已签订合同的农民工,不少人也不清楚合同内容,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拖欠、扣发工资现象时有发生。问卷调查显示,23%的农民工不同程度地被拖欠过工资,有些企业还存在克扣和变相克扣现象。三是劳动安全生产条件恶劣。据调查统计,外出务工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占62.2%。这些行业普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隐患突出,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四是利益诉求和维护渠道不畅通。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只涵盖城镇就业人口。虽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企业用工交纳养老、工伤保险作了一些规定,但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并未执行,以工期为时限的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更是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普遍偏低。
(四)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农民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仍然较低,在文化、技能等方面还不适应非农产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愿望不强、培训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
(五)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程度低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部分地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制尚未理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滞后,就业信息、培训信息传递滞后,农民工不能就近就业,外出就业随意性、盲目性大。
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和建议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一是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等形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其加快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更多地承接沿海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更多地吸纳富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引导农村企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建立大批工业集聚区,鼓励企业在城镇、在集聚区发展,转移农民就近就业。要积极发展城镇,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省外、境外劳务输出,以减轻省内就业压力。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出台符合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实现社会基本保障的全覆盖。二是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为外来工维权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依据。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侵犯外来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四是建立综合执法机制,把企业的不良行为纳入信用记录,与企业年检、贷款等挂钩。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的组织领导
一是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健全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各级政府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供求信息,引导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有效流动。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四)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 篇4
料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材料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自治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检查组一行的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将轮台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轮台县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辖8乡4镇3个农牧场、64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名,其
中富余劳动力名,今年自治州下达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2120人,劳动力转移收入550万元,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90元;全县干部总数3785名,其中县级干部34人,科级干部446人,少数民族干部2313人,女干部1481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农业总产值39149万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1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812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经济总收入2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全县牲畜年未存栏万头。近几年,随着塔里木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轮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加快了轮台的发展步伐。对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充分发挥油地协作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农业、水利资源优势,打破城乡界线,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县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做法
加强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对此,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事关轮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县乡两级都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或政府一名副职领导任副组长,主抓此项工作,建立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转移工作,听取各乡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县委、政府领导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农民家中,调查研究,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了解掌握农民对外出务工的想法,并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四是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组建了轮台县劳务输出服务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针对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不愿走出家门是当前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个思想障碍。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体和去年以来开展的部门干部包乡住村工作等方式,向广大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本乡本村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和国家相关政策、致富途径等,引导他们放下锄头,走向市场,并在全县范围积极营造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农牧民走出家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正常开展。
强化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支持
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走出了农家院落,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下,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强化培训,对大
多数外出农民工做到了先培训、后就业。在乡村,主要开展以果树栽培、牲畜养殖、餐饮服务、农机具操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牧民技能,增强农牧民闯市场的能力;在城镇,主要开展以家庭保洁、餐饮、护理、维修等易就业行业的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名。多措并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宽阔的平台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机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放开、放手、放活的原则,按照稳粮、增棉、兴畜牧、上园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城乡一体,三业并举,推进结构性调整,形成产业化的工作格局,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目前,全县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质 的变化,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一、二、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调整到的::。以农区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和以轮南白杏为主的林果业,特别是围绕畜牧业兴建一批饲料、皮毛、肉食、奶制品加工销售的流通企业和围绕杏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可以说,轮台现正从传统的农业县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化城市迈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314国道和南疆铁路横惯本县大多数乡镇与沙漠公路交汇点的地缘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上路服务,沿路发展餐饮业、商贸流通业等。比如阳霞镇作为自治区20个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紧紧依托农贸市场、干
鲜果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三大市场有利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集贸市场拥有120个稳定商业点,1080个摊位,每逢星期天有近1000个商品交易摊点,其中60%为本地农民,月收入75万元;干鲜果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近200人,年销售干鲜果1000余吨,年交易额500多万元;煤炭批发市场销售点100多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销售煤炭近10000吨,交易额达到200万元。在集镇区及各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个体工商户达到500余户。拓展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了《中共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到开发区及工业区从
事二、三产业,给予减免1-3年的税费;凡在县城内购买房屋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办理城镇户口,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截止,我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34户,从业人员5034人,注册资金3669万元,私营企业发展100户,从业人员1371人,注册资金858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家门进城务工经商,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也为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制定了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民充当农村经纪人,担负起推销农副产品的重任。比如大道南乡亚格巴
克村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免征三提五统和义务工,极大地提高了富余劳动力出门务工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轮台县实际,紧紧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仅就引进工业企业19家,吸引外部资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6670万元,比1997年增长%。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这无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开发,各类企业的入驻投产,每年为我县提供约个就业岗位,这不仅缓解了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压力,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围绕石油产业,开展多渠道、全方位
服务,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是立足石油搞创收。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乡镇都主动地与石油建立共建单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自家农田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跟随石油队伍,开展全方位的支油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围绕支油服务,从事保安、保洁、环卫、餐饮、宾馆服务的各类人员3000余人;从事公路养护、油气管道维护、机械修理等人员约人;从事石油勘探挖坑口的人员有1000余人,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数为轮台县的农村富余人员。在此方面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增加农牧民收入。阿克萨来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较好,该乡自去年与胜利油田黄河固井公司轮台分公司合作,组织60余名农民10天装卸水泥3000吨,每人挣了350元。今年双方签订了1万吨的水泥装卸协议,仅此一项乡农民可实现增收50元。该乡
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劳务输出,许多农民尝到了外出务工的甜头,由引导变为自发行为,现在全乡有260人长期在外务工,加上零星在外打工的已有700余名农牧民,劳务收入人均达148元。二是立足农业内部搞创收。鉴于我县种植业领域劳动力滞留过多的状况,我们引导农民由从事种植业转向从事养植业、林果业,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不断扩大养植业、林果业吸纳农民从业的能力。积极鼓励农村的一些贫困户、劳动力富余户给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和少部分种植业大户打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比如大道南乡的养植大户有大小牲畜头,常年雇佣名农民工,包吃包住,年劳动报酬在四千元左右;哈尔巴克乡种棉大户每年在拾花季节都要雇佣本乡乃至邻近乡村的数拾名农民摘花,摘花收入一般在两千元左右。三是走出去搞创收。县人事劳动部门在做好县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区内外发达地
区建立劳务需求信息网络,及时通过劳动力市场予以发布,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先后向乌鲁木齐等地区输送保安60余人、话务员40余人、服务员40余人。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自治区推进农户小额信贷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开展劳务创收的自觉性;三是健全乡镇劳务输出机构,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组织开展劳务创收和引导
劳动力有序流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农民外出谋生技能;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忧,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篇5
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
1、“三进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切实把“三进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抓紧、抓好,达到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2、农民实用技术下乡集中活动。我校下村进行宣传,特作横幅15幅,参加活动的农业技术教师3人,接受咨询1万人次,发放法律、技术和农资产品等资料1万份,其中包括《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城务工指南》等。目前,在全镇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xx人次。
3、进一步搞好农村“大喇叭进村”下乡进村试点工作
“大喇叭进村”工程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送到农民家中,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方便的形式,学到农业科技、法律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掌握致富本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校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广播迅速送进千家万户。现已配备各类科技图书200册,每个试点村赠送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录音磁带,及时组织收听“大喇叭”广播,深受广大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欢迎。结合产业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镇下坛村突出反季节蔬菜和特种养殖、区域特色产业,播放以温室特菜、瓜、果、食用菌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主要组织播放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及农事指导等内容,播报市场信息与行情,介绍致富经验及典型。运用科技录音带下乡播放等形式,使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及时将新技术、市场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利用农村冬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培训单位,采取进村入户的培训方式,根据行政村优势及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原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民身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有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培训内容:重点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2、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通过采取进村入户、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讲授、现场示范、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目前,我校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xx余人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双带”本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摆上首要位置重点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半年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08人,在过程中我校与贵州省六枝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我校学习一年的理论课,由六技学佼派专业教师来我校上课。并开设了三个特色专业。现对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实施阳光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培训费、实习费、住宿费。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行了“三个一工程”,即:学员人手一本务工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入学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上写上学员身份证号参训学员还要在通知书上按上手印)。
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招生办法、培训券发放名单进行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为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劳动力转移”,给农民兄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校开展了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全镇33个村庄进行了集中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张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100余份。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发布招生简章,做到了统一招生简章;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报名办法。
3、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按照“政府推动、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管理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营造培训环境。筛选确定了贵州省机械技工学校、马岭职业学校、县职业中学、承担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二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
4、加强项目管理,督促规范操作
相关培训机构首先进行项目申请,培训办在项目申请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培训办有关人员到培训机构给学员上第一节课,讲解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知识及意义、操作办法,同时还给学员提出了搞好培训、实现就业的有关要求,在培训结业后达到稳定转移就业。
5、精心组织搞好转移
培训办通过精心组织,转移输出了二批外出务工人员,共组织输出人员208余人。并为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就外出务工要掌握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培训办教师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务工手册,最后祝愿大家好好工作,勿忘龙山,宣传龙山,为龙山的明天多做贡献。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只是一种短期的培训,农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是很肤浅的。
2、经费不足。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仍然纳入目标考核,与其他经济工作和主要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的能力,确保年度目标圆满完成。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经验和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3、以返乡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者和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篇6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
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2、年龄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看,16-25岁占25%,26-40岁占36%,41-50岁占30%,51-60岁占9%。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占62%,41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占38%。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3.5万人,占21%;初中文化程度8.7万人,占53%;高中学历4.2万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0.17万人,占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和培训状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本地为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3.16万人,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6%。农民以季节性务工为主,多为兼业,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劳动力。绝大多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中,我县始终坚
持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机构转移并重、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的原则。调研发现,千方百计组织农民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促使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县社会保障平台的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机制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向县外输出转移就业的方式上更加合理有序。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自发转移的占转移总数的29.9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70.05%。
***县长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指导思想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
动”、“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月”等大型活动,同时每月10日、25日定期组织召开招聘会,活动场次多,声势大,影响广,效果好。特别是在“春风行动”中,相继举办了近10余场次专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招聘活动,共有11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8600个,约有1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8000余名人员达成了就业意向。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在结合县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意向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劳动力中已参加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的人员有1321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2%,占劳动力总数的3.7%;有各类培训意愿的人员26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培训意愿主要集中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工、计算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工种。
近年来,***县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依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1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教学点,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教学点授课,送教下乡,通过半脱产及农闲时集中学习、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等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植场、养殖场,指导学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目前共送教下乡500余次,培训学员3200多人,培育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户200多家。在构建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县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健全申报、考察、评审、公示等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择优认定一批培
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各级各类定点培训基地,根据已有优势工种,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相对集中培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工种,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时间偏长。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达到36.4%,有43.8%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5%的人工作时间是10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的占7.8%,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3.6%的农民工愿意加班,原因分别是“挣更多的钱”、“可以工作得更好”以及“把工作当乐趣”。68.9%的农村劳动力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休假和休息的时间没有改变,加班情况非常普遍,有近半数的农民工不了解带
薪年假,超出法定劳动天数和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企业依然存在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县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根据行业的不同分别为:商贸物流运输业平均年收入28736元;建筑市政行业平均年收入27960元;制造加工业平均年收入18300元;文化旅游服务业平均年收入16100元;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年收入9700元。工资构成多为基本底薪和计件工资组成。同岗位与城镇职工收入比在忽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情况下基本相同。91.6%的企业加班加点工资发放及时,无拖欠克扣现象。根据我县实际调查统计,县内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降低14.5%。
3、农民工劳动管理状况。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装卸、产品加工、保安、服务员、保姆、园林绿化等
工种。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发布和实施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标准等,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在对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上,84.7%的企业能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得合法权益,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同工同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用工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60%以上与用人单位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有关,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巩固和维护劳动关系是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目前我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3%,平均劳动合同期限为1.5年,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平均为2—4个月,在
合同试用期内80.6%的用工单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农民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每年150—180起左右,占争议总数的54.8%,引发的主要原因多为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同酬、不同权;企业变相提高劳动等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等。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力度,95%以上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全面享受五项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多数企业不愿给农民工投保。二是由于城乡两种保险制度难于对接,导致农民工不愿参保。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没有自愿参保的意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率分别为61%、57.8%和73%,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医疗
和生育保险。
5、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部分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发,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同等,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困难。
相当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疫、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纳入到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医院和正规诊所一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正规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正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就业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推行措施。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强化相关部门和实施单位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2、制定法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几年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取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在农民工就业准入上,取消了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
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创造良好舆论导向。
3、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严格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抓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二是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除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三是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社
会保障部门和企业要依法确保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四是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五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第一、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按照“开发省内、巩固烟台、开拓上海、发展省外”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务工地的市场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巩固老的用工基地,发展新的用工单位。
第二、围绕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的建设,将农村就业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农村,逐步形成了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为龙头,乡镇保障平台为纽带,村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为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最需要援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引导他们实现非农产业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县农民工中16岁~33岁的占到了54%,有19.07万人,其中女性大约8.7万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在加工制造业、安保和物流运输业等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业、纺织制衣业、食品加工业等企业里,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愿望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相适应,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填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职业岗位,完成和实现了社会职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融入基本情况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此外,工资增长缓慢,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依然严重,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有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使他们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800~2500元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
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下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措施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增强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强制力,提高参保率。以《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配套政策,使转移接续手续更加便捷和便利。加强政府监管,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感。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短期利益与中长期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参保的自觉性。第二、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在继续强化经济政策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农民工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
业化技能对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的能力。第三、进一步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褒扬新生代农民工在创造财富、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广泛宣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引导全社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内心歧视、社会偏见和心理隔阂,真正把全社会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var para_count=1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 篇7
近年来,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密切配合,以统筹城乡就业为目标,以解决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眼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并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要求,从机构组织、教育培训、就业信息、权益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积极改进工作作风,为农民工外出打工架桥铺路,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促进就业和市场调节就业的职能作用,农民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至2010年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76.3万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47.9万人。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科学、考评公正、奖惩分明的目标责任体系
抓好目标责任的制定和落实是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工作开展、确保任务完成的有效手段。郑州市人社局党委每年对就业目标任务执行考核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目标分解制度,层层进行细化分解。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能量化的一律量化,不能量化的主要工作用定性任务考评,力求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简明扼要、便于操作。要求将目标落实到人,每周有计划、有报告,每月有月报,每季度有总结,保证考核的真实与准确。建立严格的责任奖惩制度,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予以表彰,作为年度评先的重要内容,对目标责任制完成不好的进行批评,并取消部门参加评先的资格。
二、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农民工工作落实
做好农民工工作是统筹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农民工工作政策体系。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工作的具体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为落实农民工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本着统筹城乡就业基本方针,全面向农民工开放,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实行免费服务。把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免费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发放相关材料,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收集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并落实农民工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把经费列入预算,保证必须的工作经费。三是研究制定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快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营造有利于劳务输出工作的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立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围绕培训、服务、管理和维权等方面工作,与输入地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实体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建立双向对接机制;发展劳务协作,开发劳务市场,获取劳务订单,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输出,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程度;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劳务公司、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与输入地劳务公司、培训机构等市场经济组织开展劳务协作;结合当地人文和经济发展特点,制定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对培训品牌、服务品牌的扶持和劳务品牌的推介,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2010年,郑州市人社局相关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进度,确保农民工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召开全市农民工工作座谈会。2010年4月份召开了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分管农民工工作的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会上下发了《郑州市2010年农民工工作要点》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2010年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二是坚持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2010年5月份召开了郑州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为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协调职能,主动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工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联席会议当好“参谋”。三是将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为把实事办实、办好,郑州市人社局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和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的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实现责任到人、责任到乡镇、到社区,层层抓落实。依托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平台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动态监管。
三、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农民工的特点,逐步推广以“面向市场、定向培训、突出技能、长短结合”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积极开展跨区域培训协作;开展就近定向培训,结合现有的培训资源,积极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活动,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系统培训;指导培训机构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结合企业紧缺工种开设专业,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
2010年,郑州市人社局提出对返乡农民工“抓培训、保就业、促创业”的三步走思路,努力做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回流已成为事实,该局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鼓励农民和外出务工有成就者返乡创业,这些人外出打工学到了一定的技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是家乡建设的有用之人。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向发展蔬菜规模种植与加工、畜牧养殖、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同时,该局对就业困难的农民实施小额贷款,利息按政策规定给予优惠,改善创业环境,从贷款、培训、简化申请手续等诸多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支持他们在家乡继续创业。一年来,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进度,农民工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1个县被人社部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3名农民工被评为“豫籍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428人,占年度目标任务10万人的112.4%,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72030人,占年度补贴培训任务5万人的144.1%。
四、狠抓就业维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格要求用人单位认真执行劳动合同订立和履行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防止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发生。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积极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在宣传中,坚持把政策宣传与典型案例、上街宣传与深入企业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有关工资政策。针对灵活就业人员中以小时工为主要形式的非全日制用工日益增多的实际情况,坚决按照《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者的小时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制止部分企业压低职工的工资,使低收入者能够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研究 篇8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基本概念
1.直接成本。由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直接花费称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转移费用(又称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转移费用指因外出就业而异地转移所形成的交通费、职业介绍信息费、学习培训费和变卖旧房屋、购置新住宅带来的损失费用等。生存费用指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即生活费用。本文中该部分费用并非外出者(进城者)在转入地再生产劳动力必须的全部费用,而是指在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额。因为,即使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出农村,而是在原地工作、生活,同样需要消费,也必须花费一定生活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并不构成其转移的直接成本。只有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生活费用的差额才是由异地转移所引起,才能构成农民异地就业的成本。
2.机会成本。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机会成本,即由于异地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一般包括农民在家务农收入和农闲期间的短期务工收入。该部分成本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如果机会成本过高,或者说农村劳动力通过在家务农或务工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实例分析
依据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在郑州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所做调查,农民工人均务工收入为6451.2元,而其总成本额为5579.08元(含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其务工净收入只有872.1元,各项具体数值见表1、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后,仍然获得了纯收入,即实现的转移纯收入为872.1元,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实现的比在农村务农以及从事非农活动所获收入高出的净收入。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要转移,要从农村走向城市,其原因就在于转移能为农村劳动力带来更大的收入,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从经济学角度讲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分配的进一步优化。
由表1中我们还发现,农民工在外务工收入完全来自于工资费用,而无任何福利收入,该项收入为零。这说明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民工的收入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什么呈现兼业性、季节性的特点,农民们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是因为务农收入是他们收入的基本保障。
通过表1、表2中农民工务工成本的具体构成,还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成本较高;直接成本中生存费用所占比例较大;机会成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也较大;政府各种办证费、管理费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根本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时所需要承担的各种转移总成本过高,从而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净收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实际提高。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减少各种办证收费,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政府不合理的“办证”收费行为,不仅直接“卡死”了一些农民的进城通道,而且还通过增大农民外出成本和降低农民收益率,提高了“门槛”,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减少各种不合理的办证收费势在必行。
第二,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相对减少农民支付的成本。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率较低的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改善培训和办学条件,降低农民学习、培训费用,减轻农民获得技能的成本支出,提高外出就业净收益,增强其外出务工的动力。通过改进教学培训模式,调整培训计划,使之更能适应农民外出就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把沉没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家庭和土地转向依靠社会和制度。在城市,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已经离土离乡但还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也能享有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网络的保障,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抵抗就业风险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第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对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增强其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
第五,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紧进行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立法工作,重点加快制定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最低工资标准、户籍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等直接导致农民工转移成本升高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推荐阅读: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材料10-2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0-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01-1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07-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06
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06-01
关于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会议的通知11-26
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报告11-14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