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精选8篇)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篇1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的精神,针对我市工矿城市的特点,提出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按照摸清底子、制定计划、组织培训、介绍就业、实现转移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结合我市工业城市的特点,立足本地转移和季节转移,统筹发展常年转移,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新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有组织有秩序转移。
二、目标任务
计划全市每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力争到年,全市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的重要部分。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机构设置
⒈市、乡镇分别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市级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同时加挂“个旧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牌子,从农业局及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工作,并定期召开联系会议,互通信息,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⒉充分发挥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增加农村劳务开发职能,并设专人负责
具体工作。对本辖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进行调查建档,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跟踪管理服务。
⒊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上报体系,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工作。
⒋在市政府驻昆办事处加挂“个旧市在昆务工人员服务处”牌子,增加劳务输出的职能,并设专人负责在该地区对务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本文转载自网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⒈由市农业局牵头,劳动保障、教育、科协、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制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规划,以乡镇为主组织实施。
⒉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原则。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及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 的培训体系。
()农业部门和科协分别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机学校对农民开展二、三产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门和各乡镇利用职业中学、农村中学等为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妇联、共青团、公安、司法等部门利用各种短训开展引导性培训。
⒊鼓励和支持个旧地区有条件的各类教育培训单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地认定办法》的有关要求,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对个旧地区有条件的培训单位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申报认定。被认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的协调和指导下,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基地可以申请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政府扶持资金,并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
场
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切实发挥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了解可就业农民的情况和企业需求情况,及时向农民介绍就业信息,城乡联动,逐步建立集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劳动力中心市场,形成劳动力市场网络。
⒉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顿和规范中介市场,坚决取缔发表虚假信息、骗取钱财的介绍所。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如红河州银海技术学校、百帮职业介绍所等职业介绍机构和培训机构,增强职业介绍机构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对在推荐介绍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介组织,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四)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激励机制
⒈从××年起,对统一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并安排转移就业的培训机构,每培训并转移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由培训机构统一办理给予农民工培训费元的帮助。
⒉对个旧地区企业一次性招收人以上农民工并签订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市政府安排资金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表彰奖励。
⒊对中介机构等服务组织,一年内介绍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州外就业并签订年以上劳动合同满人以上的,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每介绍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市政府给予元的表彰奖励。本文转载自网
⒋市扶贫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应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小额信贷资金,对外出务工经费困难的农户实施小额信贷扶持,帮助农民工解决务工路途车船费、务工期内第一月基本生活费等费用。
⒌对驻外办事处由市政府统一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使之具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条件。
⒍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干部带队外出务工。对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的乡镇,可试行由机关、站、所工作人员或青年后备干部、妇联、共青团干部等组织并带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办法,以消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恐惧心理。对组织并带领人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内稳定率达以上的,除务工收入归己外,原工资全额发放。对成绩显著的由市、乡镇政府酌情奖励。
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市政府对乡镇的考核,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组织对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对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出成绩的乡镇和部门,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五)放宽农民工城镇落户政策
对进入城镇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劳动力,可根据本
人意愿办理城市、城镇常驻户口,允许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户口迁入。各相关部门严禁向农民工乱收费,坚决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不得违法扣留农民工的身份证、毕业证、暂住证等。
(六)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办经营权
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对保留农民身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得收回其承包地。支持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农民工不愿继续承包的土地,可在办理相关手续后,由村集体收回重新发包,避免土地抛荒。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在规定承担的有关税费外,向外出务工的农民收取其它费用。
(七)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卫生、安监等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
劳动居住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市辖区内用工单位要认真执行《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与农村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标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转移就业后农村劳动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
(八)建立农民工的综合管理机制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劳动力输出地的乡镇政府要主动做好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劳动力输入较集中的地区,应有专人定期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收集相关信息,提供相关服务。具备条件的地区,应成立相应的党团组织。本文转载自网
(九)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和督导
各乡镇政府、群团组织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
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浓厚舆论氛围,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指导,定期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供稿:市农业局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篇2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 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 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 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 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 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解决就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之道。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 农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的大量减少, 农村人口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减少,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从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的人口越来越多, 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一部分青、中年人外出务工, 但在一些中小乡镇中根本不难看到“闲置”劳动力的存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阻碍
1、制度障碍
首先, 我国所建立的劳务输出机制还不完整。据了解, 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 特别是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农民的就业往往被忽视。其次, 农民工务工缺失正规的劳动合同, 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的情况下, 劳动合同的缺失会让他们在就业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局势。
2、农村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 文化层次低, 基本技能缺乏, 严重制约了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机会。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 使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 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 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 即只能干脏、苦、累、出力型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 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低下, 同时, 可以选择的转移和安置的空间相对狭小。
3、其他障碍
例如:一些社会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 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以及规模都远远的超过了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 是城市居民特有的优越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 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 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还有一些障碍, 比如政策政策制定上的缺陷等等。
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的统筹
首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规范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等,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路子。第二, 健全农民工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 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工业化加速期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命题, 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问题。第三, 一方面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为城乡劳动力统筹问题同经济增长命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另一方面, 工业化越深入, 技术及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相对越强劲, 产业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度相对越高, 而劳动密集度相对会下降, 因而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创造的就业机会会相对减少。所以除了以一定的增长速度支撑城乡就业的统筹外, 必须注重发展性措施, 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对城乡劳动力统筹的意义。
2、抓好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工作
通过农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 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含量, 使农业向着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联户甚至联社联村进行集约经营, 连片建造日光暖棚, 延长耕作时间, 联户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规模经营, 从而增加农业内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在大农业内部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在粮食供求平衡的同时, 把着眼点放到扩大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药材业的发展上, 形成新型的经济结构, 并使其最终成为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彻底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篇3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支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转移主体的素质约束,文化约束,择业空间约束及信息约束等,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转移规模。本文尝试提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约束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支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其实就是农村失业者,他们与城市失业者的区别,在于其失业的隐性化。根据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失业状态。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存在巨大的堡垒,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农业部门的隐蔽失业现象突出,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在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在十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仍以1000万人的速度在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的民工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压力,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少、层次底、盲动性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一,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转移任务日趋严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据有关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5亿多人,而根据我国现有耕作土地面积来看,大概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耕作方式的更新,集约经营的推广,使大量劳动力脱离土地,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还会进一步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正在从“兼业型”向“分离型”转变。改革开放初期,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随着开放程度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业劳动力在向其他行业转移的过程中,逐步由“兼业型”向“分离型”转变,从城市就业大军中的“游击队”逐步成为“正规军”。
第三,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看,改革之初以至整个80年代,农村劳动力以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为主,转移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90年代在乡镇企业继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数量增加、流动的范围扩大。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第二、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从转移人员就业情况上看,从事加工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二、三产业的人员较多。
二、制约我国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主体的素质约束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待输出的劳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有一技之长更少。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技术型、智力型的劳动力却难以及时大量提供,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少地方的劳动力输出停留在靠体力、干重活的低层次阶段。一方面,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存在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技术型、智力型劳动力的供给严重短缺,因此,其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的、就业面窄的简单劳动,对于大量要求文化技术的复杂劳动则 “望工兴叹”,眼睁睁地失掉一些就业机会。
2、缺乏对劳动技能的培训——文化约束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资源发展极不平衡。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城镇人口就业技术教育,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社会办学,技能考核等方面缺乏与农村劳务输出相适应的系统规划和管理;缺乏对劳动技能培训的总体规划,特别是缺乏与输出地用工需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培训计划。这一切,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较弱。另外,随着目前城市就业竞争的异常激烈,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文化素质较低的农业劳动者要与占有多方优势的城市劳动力竞争,肯定处于不利地位。
3、择业空间的狭小
一方面,城市就业空间在缩小。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市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下岗职工已开始问鼎。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的进入空间。同时,同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而城市工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因此,城市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就相对缩小。
4、信息约束
在我国,待转移劳动力常常会面临信息的制约。其信息的获取目前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因此,在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地区分布来看,多为就近转移,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风险较大。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难免也会造成劳动力的盲目转移。在缺乏正确、合理的指导下,易形成盲目的、自发的、无序的民工潮。加之平时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对劳动供求信息了解不多,且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缺乏充分考虑,使不少希望自谋出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得偿所愿,而无组织、无秩序的转移,也常常会造成劳动力待工时间长、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
5、制度制约
但现行政策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受许多制度的制约,农民工受歧视现象仍很普遍。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等制度和子女教育、人身安全、工资待遇等问题与城镇人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相差甚远,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三、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潜力,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投入,使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组织把市场和农户连接起来,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部门就业的新局面。总之,要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2、 强化职业培训,保障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由于文化程度低下,农村劳动者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队伍,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质低的地区。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亦工亦农的不稳定状态,引导农村劳动力稳定的职业化转移。
3、搭建服务平台,保障劳动力转移有序
劳力盲目转移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构建如下相关平台。如:建立管理服务平台,创建劳动力资源库,为正确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点,开展招生与宣传,定期发布各种信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与用工需求信息对接;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开发和启动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微机化动态跟踪管理,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服务基础。
4、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的载体
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是现有条件下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电力、交通、供水等行业的发展,而且对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商品消费需求,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和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增强其集聚功能和辐射力,为农民进镇创业创造条件,使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
参考文献:
[1]张宏,任海军.关于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城镇化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⑴.
[2]周冰,马宁.中国平滑式转型启动的经济学原理.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⑵.
[3]廖乐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⑴.
[4]仇保兴.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再认识.城市发展研究,2005,⑹.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调研组. 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经济日报,2006-2-6.
[6]任保平,洪银兴.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述评.学术月刊,2004,(4)
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 篇4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安徽省而言,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农民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民收入较低,外出转移就业的收入预期较高等原因,导致安徽省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省.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业流向 路径 影响
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同时农业人口占世界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强,所以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探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途径,安徽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大背景;第二部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途径。第三部分讨论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一、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背景
1、安徽省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以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土地承包责任状为突破口,掀起了安徽乃至全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30多年来,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取得了丰硕成就。农林牧渔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等主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丰富多样,告别短缺,实现了总量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增强和农副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农业机械配套率大大提高,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年年增加,农机化作业率显著提高。解放农业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的同时,却使得安徽省农村外出务工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3、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直接因素
因素一:人口的持续增长
近年来人口众多及持续增长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已越来越明显,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又达到一新的水平,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难题,更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因素二: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
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当中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加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较落后,其中就教育而言,农村里的孩子读书的后天条件就不够优越,这就直接导致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不够高,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农二代”。在知识技能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当中这些人有很小部分可能会在农村务农,大部分都会进城务工。此外还有一些6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人由于对外出转移就业的收入预期较高而进入城市务工。这些人群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市的“主力部队”。
二、安徽省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
1、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而且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更加活跃。而安徽省地处东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我省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一般都往邻近省市转移,主要相对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但随着长三角洲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从珠三角区域向长三角区域转移,转移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等。
2、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省有1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以60—7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向省外转移900多万人。从从事行业看,转移人员就业主要进入第二、三产业,多数集中在建筑业、纺织业、服装、制鞋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工作集中体现着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技术要求低,人力资本投入少,需要廉价劳动力等特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就业性别看,男性相对集中在建筑、采掘、制造等劳动强度大的部门,女性相对集中在电子、服装、玩具、餐饮服务业等劳动时间长的部门。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劳动力供需关系脱节。据调查,我省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6:60:14。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占外出就业劳动力的2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但外出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由于文化和技术素质偏低,劳动力主要集中流向脏、累、重、险等行业或工种内,难以进入较高级行业和岗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和就业层次低的问题。
三、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1、留守儿童问题
在我省约有400万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发达城市务工,基本都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进行隔代监护。这样对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由于自身原因可能无暇顾及这些,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另外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隐患。
2、空巢老人问题
同留守儿童一样,空巢老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对一些年迈的老人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其中出现了如下问题:1)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老人生活状况偏差,部分老人生活较为困难。2)部分“空巢老人”身患多种疾病,健康状况堪忧。3))“空巢老人”医疗保险参保率不高,加重了患病者本人及其家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4)侵害“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5)“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
3、务工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问题
相对于发达城市的“上等”人群而言,这些务工人员属于弱势群体。问题主要有:农民工文
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较差;对就业信息的利用能力弱。转移的盲目性大,就业的稳定性小;思想观念保守,目光比较短浅。针对农民工乱收费现象严重,如超标准收取卫生清扫保洁费,擅自收取综合管理费、宣传管理手册工本费等。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政府主办的劳动保障培训基地收费公示不符合规定。农民工存在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的问题,“年初找工作跑断腿,年关讨工钱愁死人”,他们只能等待和忍耐,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仅能进一步全面提升我省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劳动力技能水平,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低层次就业向高层次就业转变,而且能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社会稳定。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不仅能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我省“861”行动、“皖江大发展”、“皖北大开发”、“实施东向发展和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全面实施。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加快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和农村全面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安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构想和“和谐安徽”的现实选择。对促进我省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社会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2)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经济学家,2007(5)
(3)赵武,蔡宏波.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检察日报 张春蕾
(5)周捷.河北农村流动人口群体特征[J].关注政府,2008,(10).(6)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问卷调查 篇5
您好!我是重庆大学的学生,我现在再进行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概论的寒假调查。很感谢您在百忙中参加我的调查,这是一份匿名的调查报告,不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如实地按照上面的要求填写,再次感谢。
调查地点:重庆市云阳县乡(镇)村
调查时间:2014年月日
1,您的年龄是()
A,20~30B,30~40C,40~50D,50~60
2,您家中有()口人
3,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4,家庭人口()人;劳动力()个;学生()人;不足16岁()人;61岁以上()人。
5,你家居住地距中心(集贸)镇或市场()公里,交通:方便/不方便?
6.2005年你家收入大约有元,其中来自农业的占全家收入的%,你家收入水平在本村处于 上等/中等/下等 水平?
7.你本人的文化程度是受过专业技术培训?
8.你 有/无 外出打工经历?有的话:最早开始于年。2013年外出天,总共的务工收入大约有元。你2013年在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
9.20013年,你家有1个月及以上共天,外出地是,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是。
10.如果外出打工,一般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工作:
A.亲戚朋友介绍B.同乡介绍C.中介机构或有关组织D.自己盲目去找E.其他
11.外出期间,?子女是由谁照看:父母在老家照看 / 随自己同去打工地 ?
12.你选择外出打工的主要动因(可多选):。
A.在家收入太低B.家里劳力多C.开开眼界,便于施展一技之长
D.别人都外出,受其影响E.其它(可填写)
13.你认为哪些因素在外出打工中最重要(依重要程度排序,可多选)。
A.收入高B.离家近C.所在地生活习惯接近D.风险小E.工作稳定F.熟人多J.能发挥特长
14.你感觉进城打工或是回乡探亲交通成本高?一般来回的花费是 元。与用工方签定《劳动合同》?如果不签,你的感觉 受
骗?在实际打工经历中 是/否 真的感觉《劳动合同》没用?不签的原因:在自己/在用工方?用工方 有/无 给你交“养老保险金、失业金、医疗金、公积金”等四项?如果交,你知道你的帐户上有元。
16.在打工期间,你遇到过强制超时
劳动的情况?
17.在你及家人外出劳务人员中遇到当地执法机关或工头雇用的保安的非礼(诸如
被抓、被打、被罚)现象?有/无 遇到克扣或拖欠工钱经历?有的话20013年共拖欠元。
18.在外打工时你感觉受到歧视?有的话,表现在:。
A.找工作时B.在朋友眼里C.在领导眼里
D.在酒店消费时E.在商场购物时F.其它
19.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你 是/否 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或自家的合法权益不受别人侵犯。
20. 外出打工?没有外出的主要原因(可选3个)。
A.家里劳力少B.对外面不熟悉,担心找不到工作C.担心外面不安全
D.缺乏外出费用E.村里无外出习惯F.其它体内容)
21.如果你不外出打工,在家里是/否有工作可以提高你的收入?有的话,是
22,你所了解的在家乡有那些工作可以增加收入,属于下面那个行业
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篇6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突出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工业园区就业这个战略任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定两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的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转移就业,要看成效、看成果,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市区内外转移就业并重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组织有引导到工业园区就业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是要做到“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就业转移的力度。就是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出来就业,这既是我区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加大就业引导的力度。就是要适应市场规律、运用政策杠杆、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力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就业。要鼓励经过长期在外务工、训练有素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土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特长用于临川,成为本土创业的“领头羊”。三是加大就业对接的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对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签订两个合同。一个合同就是要组织引导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定就业招聘合同,这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不放,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落实。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定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这项工作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落实。区内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要按照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大力推进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三)加强三项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要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我区劳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乡镇开展劳动保障事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我区全面建立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实,为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推进其他劳动保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建立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就是要求工业园区企业和工业企业,还包括其他企业,都要建立好劳动用工和管理需求台账,在我区建立的劳动保障网络平台上定期发布用工需求信息。要通过建立台账,做到三个“清清楚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清清楚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清清楚楚,定向培训要求清清楚楚,然后实行有针对性的用工服务。三是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现在我们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少,有很好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训与本区就业需求脱节。为培训而培训,而不是培训与促进本区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二是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源没有在有效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通、挂钩,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提高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的能力和实际效果。区内的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和培训资源都要有序地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工种(专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网络服务平台发布培训信息。
(四)建立四个对接机制。一是建立劳动用工的对接机制。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台帐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定向培训的对接机制。根据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对接。三是建立资金、资源、政策整合的对接机制。就是要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整合,把资金、资源和政策真正用好,用到真正促进转移就业上去,用到定向就业培训上去。要整合好培训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定向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实行定点授牌,按照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定向培训;要把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好,防止资金分流,防止资金分散,不要搞小而散、小而低的重复建设。要整合政策,建立鼓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平台。四是建立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现有的政策、资源、资金对定向培训就业的实际效果要进行绩效评估。财政资金用于就业培训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政策延续还是紧缩的依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联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和考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资源配置、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五)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导就业、激励就业、扶持就业、对接就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对我区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各类培训机构按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等,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是要落实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政策。要通过政策的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二是要建立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工业园区和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在政策资助定向培训上,在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使用上、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在银企挂钩合作的选择推荐上、在有关税费政策的优惠上要给予倾斜。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解决“留不住”的问题,要合理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三是建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区外务工人员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返乡创业投资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四是要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五是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的政策。认真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一步用好、落实好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合作培训,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倾斜。就业培训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优劣要有激励和处罚办法,对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向要有区别和倾斜,着重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新疆,城镇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影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北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 城乡发展差异巨大, 农村劳动力的纯收入一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2年为例,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4元, 只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的80.8%。而新疆南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水土资源匮乏, 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度最深的地区。如何拓展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是帮助新疆脱贫、促进农民增收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是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
1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增长快、分布不均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 少数民族固有的生育观念和国家特殊生育政策使新疆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常年居高不下。2012年, 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4.95‰, 而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则高达10.84‰, 而南疆一些地州竟高达20‰以上。这样的高增长率必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不断扩大。据统计, 2011年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301.81万人[1]。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 主要集中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南疆地区。而汉族人口较多的北疆及兵团不仅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 而且有较大的季节性用工不足。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低
衡量一个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的高低,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纯收入所占的比重是一个重要指标。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为1008元, 只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8%, 而全国的这一比重在2010年就已达到了34%, 说明新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 难以转移。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多发生于农业内部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 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 即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而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却与此有很大差异。据有关调查,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一产业, 转移后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占70.3%, 从事第二产业的占9.8%, 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9.9%[2]。
2 新疆城镇结构现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不高, 除劳动力自身民族、语言、宗教、素质等方面的局限及贫困文化、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外,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新疆城镇化发展缓慢及城镇结构不合理, 导致城镇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
新疆的城镇化建设经过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 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却依然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末, 新疆总人口2232.78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981.98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98%, 依然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8.62个百分点。而新疆城镇化发展在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上的不合理, 更使得新疆城镇化未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造成了新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及第一产业。
2.1 城镇规模结构出现断层, 吸纳劳动力的中心作用未发挥
依据一般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9年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的人口数量来衡量新疆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的规模等级:新疆特大城市一个 (乌鲁木齐市) , 大城市缺失, 中等规模城市9个, 10~20万人口规模城镇6个, 5~10万人口规模城镇23个, 2~5万人口规模城镇31个, 2万人以下城镇17个。依据中心地理论分析, 新疆首位城市过大, 大城市比重偏低, 中小城市比例过高, 全区缺乏大型次级规模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相当数量第三极中心城市的衔接, 城镇规模结构断层明显。新疆城市规模结构不完善, 大大削弱了特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严重影响了城镇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使得城镇的功能难以依次逐层传递, 城镇的聚集程度和规模效应较差, 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中心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2.2 城镇分布结构不均, 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新疆总面积达166.50万平方公里, 却仅有943个城镇, 城镇密度5.66个/万平方公里, 远远低于全国61.85个/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而且还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 北疆、南疆和东疆三大地区间城镇分布不均。北疆地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 城镇密度为9.43个/万平方公里, 城市数量占全疆的57.14%, 己基本形成了特大城市乌鲁木齐, 中等城市石河子、伊宁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市, 以及小城市博乐市、阿勒泰市、塔城市、阜康市、乌苏市、五家渠市为基础的不同等级的城市体系。相比较而言, 南疆和东疆两个地区的城镇分布以零散分布的中小城市为主, 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城镇密度分别仅为4.78个/万平方公里和3.29个/万平方公里。而且因山脉、沙漠、戈壁等天然屏障的阻隔及绿洲生态环境的限制, 新疆城镇间距离普遍较远。新疆各城市间的平均距离为958公里, 县与县的平均距离为112公里[3]。此种城镇分布状况明显造成了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城市与城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远距离。而南疆落后的交通状况、远距离带来的高额交通成本和就业信息缺乏及长期处于闭塞环境引起的对陌生环境的本能恐惧, 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大幅提升, 这成为制约其自发向城镇转移的一道高门槛。
2.3 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困难
2011年, 新疆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结构为17.23∶48.8∶33.97, 虽与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 结构不够优化, 但工业发展速度较快。按照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规律, 工业化发展初期, 主要以资本投入少、依赖农业积累的轻工业为主, 之后逐渐发展为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导的阶段, 最后才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重工业发展阶段。而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以轻工业为主, 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可以被吸收到工业产业中, 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日本“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结合模式及台湾模式, 都成功完成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但新疆的工业化道路与此大相径庭, 主要依靠国家的大量投资, 起步于采掘工业, 建立起了以石油、石油化工为主导的资源型重工业体系, 忽视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缺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此种工业发展模式需要的更多是大量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需求却相对较小。这无疑把文化素质不高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挡在了第二产业之外。
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小, 那么,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否可重点依靠第三产业呢?新疆除少数发展较快的县市外, 大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仍然是为农业和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 第三产业并不发达。其中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很有限, 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身的整体素质不高及其他原因, 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较小的民营企业与个体单位, 这些企业与单位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环境。
3 优化新疆城镇结构, 促进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1 协调新疆城镇规模和空间格局,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新疆小城镇过多、缺少区域性中心城市, 削弱了特大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新疆应协调大、中、小城镇比例, 形成等级规模有序、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化体系。
3.1.1 逐步发展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
巩固乌鲁木齐作为特大城市对全疆的辐射带动作用, 力争把乌鲁木齐都市圈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城镇群, 再建成10个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中心城市和一批地区中心城市,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以新疆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1.2 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与中心城市相比, 中小型城镇靠近农村, 农民进入成本低、风险小。应高度重视中小城镇对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分流作用, 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城镇创业, 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3.1.3 完善城乡交通网络
加快南疆地区、边境地区交通设施建设, 加强与天山北坡发达城市、内地及国外主要城市的交通通道建设, 构筑贯通城乡的便捷交通网络, 促进人员交流和物资流动, 尽可能地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时的交通成本和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感。
3.2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 提升二、三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3.2.1 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利用国家扶持新疆扩大对内开放的优惠政策, 尤其是国家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疆转移的机遇, 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关系, 逐步使新疆成为国际贸易中转站、对外出口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 积极培育轻工和出口导向产业、商贸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升工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3.2.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导向, 体制创新为动力, 优化服务业务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消费性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 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巨大的吸纳力。
参考文献
[1]高敏, 朱美玲.新疆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劣势及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7) .
[2]王康熙.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7) .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篇8
查及对策思考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近年来,以引导从事小吃业为重点,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迎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些肤浅的探讨。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截止去年底,本县农村总人口人,劳动力人。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人,占全县农
村劳动力的.%,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占.%。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向外、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据初步统计,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以经营小吃为主的餐饮业占.%;工建运业占.%;纯打工业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年的∶.∶.调整为现在的.∶.∶.。说明农村劳动力已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流向。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亲朋好友影响、介绍和政府发动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从流向分布看,在省外的人,占.%;在本省市外的人,占.%;在本市内的人,占.%;在境外的人占.%。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州、闽南以及市各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情况。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其中人均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元,占人均纯收入的.%。农
民以外出经营小吃为主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和支撑点。同时,他们的务工收入资金大多数都回流本乡本土注入城镇新村建设和投资、入股办厂。
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出就业、就职的好坏。年,全县共培训人,其中小吃培训期人,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在文化、法律、安全、卫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强宣传发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手段。年,通过各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发动,依托个指导服务站和个职业介绍窗口,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了人走出山门。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就业或创
业的典型,并把政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政府统筹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时间跨度长的长期任务,而且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去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共有来自福州、泉州等地家企业参加,推出就业岗位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单位家、人,有家企业与名求职者签订用工协议,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必须搞好政府统筹,多方协调配合,才能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保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营造更加宽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证。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
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才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出务工者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更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小吃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次层的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劳务市场不够完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苦于没有技能,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业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或只是短期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匆上路,经营生存能力较弱。目前外出务工者中,由政府组织的比重很小,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仍然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小吃业经营者,外出时比较盲目,道听途说某个地区效益好就涌向该地区,造成市场区域性饱和,互相挤压,影响了经营效益;有的缺乏对市场正确的判断,盲目投资,亏本无功而返。、管理和监督难度较大。一是行业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缺乏组织性,属于自由式、松散型的外出务工,给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比如,小吃业,有的未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培训、办理有
关证照或随意受让和转让小吃注册商标牌,同时行业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对原料、质量、卫生等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维权工作难度大。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骚扰事件时有发生,难以查处。比如,在外小吃业主之间的无序竞争与“面霸”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侵害合法者经营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且呈上升的趋势。年,县小吃办接到各地业主投诉多起,今年一季度这类投诉已达多起。三是相关政策难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便于躲避计划生育,给两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跟踪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受户籍管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无法解决,只好将子女放在原户籍所在地就读,出现“留守孩”等新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缀学,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给农村劳动力转
移造成负面影响。、转移载体承受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即它的流动取决于工资收入高低导向,而工资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吸纳劳动力载体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转移有三大去向:企业、小城镇、大中城市。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减缓农村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民就地转移的有效载体。就而言,近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占gdp的.%、.%,工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除了城区和夏茂、青州、青州镇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他集镇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尤其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
整体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大计,强化教育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宣传方式。大多数农民的价值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不足,单靠传统的宣传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更不是办法,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实惠。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农村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出路不是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是务工务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搞好布局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速效的手段。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对小吃
从事人员系统性、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宣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内部就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分工分业,促使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加工业和流通业等非农产业的一条捷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且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限于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实际出发,应当立足竹业、畜牧业、茶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如三和食品、青竹集团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07-22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材料10-24
加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报告01-13
各具特色的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11-16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07-28
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自检自查报告07-17
富余劳动力08-0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06
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06-01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交流材料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