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务工法律常识

2024-05-19

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务工法律常识(共2篇)

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务工法律常识 篇1

外出务工人员维权常识讲稿

发言人:戈志菲 2010年6月15日

一、外出务工前的准备

1、了解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了解劳动者应承担的义务。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了解就业的基本要求。年满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才可外出打工。国家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建设领域的工作大都是强体力劳动,因此务工者必须身体健康,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慢性肝炎、癫痫(羊角风)等症的人不宜从事建设领域的工作。

二、签订劳动合同

1、什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

2、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3、劳动合同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4、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的事项: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学会辩认无效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是指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或者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无效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来确认的;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动者必须与劳务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资支付一般是按项目进度结算来支付工资的,因此,在合同中要明确按月支付和按进度支付的工资比例和绝对数;物业管理和环境卫生企业的工资一般都按月支付。但由于劳动时间比较长,或者要经常上早班、晚班,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因此,在合同中要明确加班或早、夜班的工资支付办法。

三、劳动工资

1、劳动工资的支付形式。工资支付应当以法定货币(即人民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可直接支付工资,也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有关协议或合同规定的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即支付工资;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必须 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2、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对其劳动所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我们国家实行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指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凡是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日延长时间或安排在休息日工作而不能补休的,均应支付给劳动者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或日工资标准150%、200%的工资;安排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支付给劳动者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或日工资标准300%的工资。建筑、市政施工和装饰装修企业一般实行的是不定时的包工制,劳动报酬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而支付的,因此,不按加班加点工资计算,除非在合同中另有约定(如提前完成工作的奖励标准)。

4、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法》以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有关规定,随意克扣劳动者工资。“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即在劳动者已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报酬)。

5、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法》以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规定,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无故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付薪时间而未支付劳动者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或者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拖欠或克扣工资,侵害劳动者工资报酬权益,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四、当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寻求帮助的途径

1、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问题发生分歧而引起的纠纷。劳动争议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续定以及劳动报酬、工作和休息时间、劳动保护、保险与福利、培训、奖惩等问题而引起的争议。

2、解决劳动争议的机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

3、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劳动争议的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诉讼。

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务工法律常识 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何有效地转移和安臵,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怎样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近期,薛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薛城区统计局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就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外出务工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全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及特点

全区总人口41.08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61%;农村外出务工总数3.76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2.5%。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2.41万人,占64.2%,人均月收入1050元。目前,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处在较为低级的层面上,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外出农民以青壮年为主,人员呈现稳定性。据调查,在全区外出务工人员中,20岁以下0.79万人,占21%;20—50岁的2.79万人,占74.2%;50岁以上的0.18万人,占5%,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且这部分人员外出务工基本是常年外出,相对稳定。

2、外出农民受教育程度平均较低,就业层次较低。在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0.55万人,占14.6%;初中文化程度的2.73万人,占72.6%;高中文化程度0.39万人,占10.4%;大中专及以上文化0.08万人,占2.1%。外出务工人员以1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从调查结果看,从事工业人员为

1.14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30%;从事建筑业人员为0.94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25%;从事交通运输业人员为0.38万人,占外出

务工人员10%; 从事批发零售业人员为0.27万人,占外出务工人

员7.2%;从事餐饮业人员为0.28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7.4%;从

事其它行业0.75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20.4%。从长远看,随着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外出务工人员必将越来越窄。

3、省内就业比重高,省外就业比重低,就业半径小。从调查

结果看,在2007年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中,省内就业的占85.9%,省外占14.1%。从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乡外区内占48%,区

外市内占25%,市外省内占12.9%,省外的仅占14.1%。我区农村

外出劳动力仍以市内就业为主,市外就业流向地主要为青岛、烟台

等胶东地区,省外就业主要流向地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说

明大部分农民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导致就业半径较小

4、外出农民以中低收入为主,增收存在制约性。由于文化素

质、劳动技能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500元以

下的有0.19万人,占5.1%;501元—800元的有0.81万人,占21.5%;

801元—1000元的有1.46万人,占38.8%;1001元—2000元的有

1.03万人,占27.4%;2001元以上的只有0.27万人,仅占7.2%,外出农民工仍以中低收入为主,其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影响了收入增

长的空间。

5、外出农民以亲友帮带为主,外出具有自发性。调查发现,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

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足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部分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

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

务工人员总数的9.8%,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6、外出务工镇街之间不平衡。通过调查,发现经济欠发达的南部镇街如沙沟、周营外出较多

分别为9855人和6800人。而出

2329人,省外的以周营镇居多为

占全区出省的比重为44%。常庄、,分别张范和临城外出人员较少

为4182人、3078人和580人。

二、发展外出劳务经济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1、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打工经济的渐趋成熟,打工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05年增加469元,增长10.5%,而同期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就

增加了86元,占绝对额的18.3%,起到了支撑作用。

2、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

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

高,许多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3、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从经济学观点看,劳动力的合理

流动、转移,改善劳动力与资本结合的比例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臵。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农民外出务工不

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臵。

4、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据统计,农村外出务工户收入高于无外出务工户收入15%,且外出务工户消费水平也高于无外出务工户16%,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消费档次,缩小了城乡差别,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三、制约我区农民外出务工的问题和因素

农村劳动力的双向转移,实现了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商品,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农民外出务工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据调查,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3%,而高中以上的只有12.7%,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9.8%。由于打工者少知识、缺技术,使得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职业。同时,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思想保守,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再创业精神。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2、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较低。当前在农民外出务工过

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创造了一些条件,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累计已安排农民工外出就业5.66万人次,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还很低。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尚处于一种自流状态。据调查,目前仍有373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未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8%,20周岁以下的人占了近五成,而且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相当繁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使得进城的农民工还无法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劳动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4、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当地一般都是文化水平较高、身体素质较好,且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下步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培训基地;三是加大职业培训宣传和力度,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

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从业收入。

2、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交流,保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联系畅通。一是政府应随时掌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了解外出人员数量、分布地区、工作状况、思想动态等方面情况,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应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政府和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信息。

3、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外出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二是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当地政府维权部门的联系,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坚持“送出去”与“请回来”并重。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

5、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的困难,可适当成立生产“互助组”,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400字作文大全五年级下一篇: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