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设计(共12篇)
本土设计 篇1
摘要:服装设计属于时尚型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 国内服装品牌越来越多的为了迎合国际潮流,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设计层面更多的偏向于向国际品牌学习, 而缺乏设计的原创性, 这种情况下, 除了具备与同类品牌的价格优势外, 毫无特色, 最终会因失去品牌的生命力而无法长久发展。本土设计创新就是能够保持品牌生命力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创新设计,服装品牌,本土设计
服装设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与市场消费需求的相互融合, 通常不仅仅要考虑设计的独创性, 同时还需要市场消费适应性, 主要指设计过程本身的独特之处要与外界市场及自身品牌的融合。
一、本土设计创新的共通性
本土化设计创新出发点就是本土文化特色在设计理念中的体现, 譬如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始终秉承本土化设计创新理念, 从“长江”、“黄河”系列到“西藏”、“西双版纳”系列等等都是采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 经过提纯从服装设计的角度彰显其特有的魅力, 也是这个原因才能保持其设计理念创新的持久不败, 同时也能保持创新的持久生命力。
当然, 在实际的品牌运作中, 市场化服装产品并不能太过于注重独创性, 需要通过与自身品牌理念的融合从而达到市场创新的效应, 同时也可以产生更为持久的经济效益。然而,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要在迎合品牌理念、风格以及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创新出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兼有共通的文化理解共性的设计作品或设计产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二、本土设计创新的突破性
对于本土设计的创新需要对地域文化的元素进行深度的提炼, 同时也能够体现设计师的创新能力。现在更多的设计师, 尤其是国内许多的服装品牌, 过多的注重采集与国际潮流相符合的, 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元素, 如夏季T恤图案的设计, 几乎没有很多能够体现我国的本土文化元素, 或者说在很多设计师严重并不具备商业价值, 而另外一些设计师在进行本土设计创新的时候却在实际表现的过程中缺乏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结果无法让消费者感知设计师的创新点, 从而也失去了市场商业价值。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所以使得更多的国内设计师在为服装品牌服务的过程中更多的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设计, 而无暇顾及本土设计创新的潜力和商业价值。更多的设计流程要么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国际潮流元素, 亦步亦趋, 不加思索、不加考证的复制, 仅仅从面料选择、色彩、工艺等方面根据自身品牌特点进行修改, 或者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畏首畏尾, 无法将本土设计元素与品牌风格很好的融合起来。
本土文化在服装设计的创新上应该是既要能够秉承中国文化韵味, 同时也要能够迎合时尚潮流, 这样才能够达到本土设计的创新特色。而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首先从设计师自身出发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有机会去进行创新实践。
第一, 要能够善于发现本土优秀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元素, 这是最基本的设计视角, 是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二, 要能够掌握潮流时尚发展的特点, 这是设计师能够了解市场, 能够根据品牌把握设计风格的基本要素;第三, 要具备对本土文化元素进行新的诠释、创新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才是能够真正体现本土文化创新最重要的部分。
面对目前越来越流行的服装定制品牌的出现, 也证实了个性化服饰不断扩大的市场前景。服装设计总少不了继承和借鉴, 但在将来的服装设计中更应该重视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方面能够延续本土特色文化元素的独特性, 使之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自己的品牌带来独创性, 更易于品牌的发展,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本土设计创新的可持续性
对于本土设计创新元素的探索是产生创新的动力, 面对国内各个品牌产品风格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 反而诸如dior、安娜苏等国际一线品牌反而越来越趋向于本土文化特色, 以不断为自己品牌注入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 同时又没有流失自身品牌原本的风格特点,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相反国内诸多品牌在进行本土设计创新的时候却原搬照抄, 令人感觉生硬、突兀, 不符合大众潮流, 自然无法成功。
设计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如何从品牌自身风格出发对本土文化基础进行挖掘, 一方面能够不使自身品牌风格变化过快, 丧失自身原有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特色元素, 使之成为自身品牌设计特点, 如柒牌男装、江南布衣等类似品牌。如此才能够在保证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本土设计创新的持续性发展, 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发扬, 对弘扬本土文化做出贡献。
本土设计 篇2
浅谈设计全球化与设计本土化
本人就当今设计界倍受关注的全球化、本土化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给予理论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提出全球化是一个本土多元化的统一体,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作 者:张雷]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江阴,214431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23)分类号:G05关键词:全球化 本土化 依存 融合 设计全球化
培养本土设计人才是关键 篇3
谢方明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纺织面料设计师这一新兴职业的概念与意义,并希望通过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正规培训,来提高从事纺织面料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帮助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纺织面料设计师项目负责人陈琦,对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的建立、发展,级别、工作方向以及知识和技能架构,以及鉴定的时间安排、鉴定题型、卷面结构、答题要求等在会上逐一做了详细介绍,让大家对这一新职业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据了解,此次培训参照《纺织面料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分别讲述各级别、各工作方向纺织面料设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介绍了职业资格鉴定涉及的七种题型及其解题要求、例题和答题技巧并设有答疑时间以解答学员提出的相关问题。课程的主讲老师均是《纺织面料设计师国家职业培训教程》的作者,主要有马崇启、荆妙蕾、杨昆、范晓虹等几位教授。
课程内容上,荆妙蕾老师对纺织面料设计师《基础知识》和机织物设计及设计实施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讲解,并对机织方向的学员进行了定向的辅导;马崇启老师讲解的课题则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纺织产品创新和机织物用纱量测算;范晓虹老师主要讲解了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的捕捉和应用以及流行色与色彩搭配的相关知识;杨昆老师对针织方向的学员进行了针织物设计及设计实施的专业辅导。
从设计美学角度探寻中国本土设计 篇4
一、设计美学的要素
那么, 究竟怎么样的设计才能称之为美的设计?这其中的标准是一成不变的吗?其实从设计美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 每个时代阶段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不一样的。在设计的萌芽时期, 也就是从人类的起源到金属时代的初期, “实用性”是这一时期的主导倾向;接着在手工业时期, 工业革命之前, 在一定技术因素的制约下, 手工劳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古典主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工业革命之后, 新旧文明发生冲突, 虽然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 但是古典美学规范仍是这个时期的主导原则。从1919年包豪斯成立到1972年为止, 人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 技术美学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可是伴随着技术的滥用,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出现了种种的问题,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 乃至人类的感情的失调等等。那么, 在我们进入了这个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时代, 设计美学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首先, 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特征。各种高科技的产生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 导致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型社会的到来。有人称之为“非物质社会”。那么, 在这个“非物质社会”中, 设计美学的因素又将发挥哪些变化呢?为了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笔者觉得, 可以将这些因素大体分为“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
(一) 物质因素。这一方面, 可以简单概括为构成设计美学的形态要素———形式、材料、结构、功能等。
(二) 非物质因素。在非物质社会, 构成设计美学的形态要素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例如, 形式和功能更多的依赖于技术性能;产品的结构也从一个封闭式系统走向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信息、数字化的蔓延, 体现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非物质特征。当然, 让设计取得根本性变化的一点是非物质因素的大力运用, 主要是关于人的精神需求方面的。除了物与人的关系和谐, 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和谐, 还具有一种更为潜在的内涵, “它建立在社会物质的丰富性和个性化增长的基础上, 着重考虑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的接受性与多维性。”设计美学的出发点不再是单一的外表“好看”, 还有更为深刻的“美”的发现与运用。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设计美学也正从“独白”走向一个集合物质、技术、风格、个性、信仰、习俗以及人的生理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多元世界。于是, 现代设计美学出现了强烈的民族化倾向。特别是在“后奥运时代”, 随着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 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中国本土设计。
二、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 其中包含着许多哲学设计。例如楚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的哲学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 楚人的哲学设计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已成为我国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哲学思想。其实, 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非常多的。除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以外, 中国的古典文学、审美精神, 及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如书画、篆刻、园林、诗词、戏剧、典故、传说等, 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如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这些都是我们当代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
在充分了解了中国本土文化之后, 才有可能将中国本土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那么, 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运用到我们现在的设计当中, 这是一个中国设计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本土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 体现设计的时代特征, 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堆砌。
这里, 笔者要举出一个颇受争议的例子, 就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当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标志展现在人们面前之后, 在中国设计界和民众之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其设计者郭春宁介绍, 他之所以将“印章”作为造型形式, 是因为印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代表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申奥标志“中国结”的作者陈绍华则态度鲜明地表示:“当会徽公布时, 我很诧异、很失望, 我为这个设计感到遗憾!把这样一个草率、儿戏的东西展示给世界, 并在奥运文化史上长期保留, 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很不相称。”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上说, 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在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设计概念和形式。所以, 本土设计最应把握的一点是要体现出时代性。中国本土设计不应只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复制和挪用, 更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那么, 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呢?本文认为, 首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变成与时代相结合的形式, 要植根于我们心中, 保持文化的认同。关于这一点, 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设计方面有不少结合当代审美成功的例子。例如, 香港设计师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招贴, 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 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 与龙形相结合, 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 表达了新时代北京的气象。所以, 除了要善于运用传统符号, 表达其深刻内涵之外, 我们还要做到设计思路中国化, 表现手法国际化, 还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
(二) 从形式和材料出发, 挖掘出传统元素中的情感因素。
在民间艺术中, 有不少优秀的产品艺术创作。而这些创作的源泉很多都是来自于情感表达的需求, 来自人们对亲人的关怀、对爱情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崇等。如母亲给子女的绣花鞋、肚兜、围脖、虎头帽等。唐家路教授说过:“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唤起人类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 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泰国的设计新秀Trimode三人工作室所设计的钻石椅。钻石在泰国是财富和生活安康的象征。所以钻石椅既表达了泰国民俗文化中的祈福愿望, 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 成为本土设计的典型。
(三) 科学与技术的创新。
正如李约瑟曾说过,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它的科学与技术的传统。在他协助编写的《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这本书中, 介绍了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世界的100个发明和发现。而“现代社会”所基于的发明和发现中, 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其中, 大多数发明可以说是极具价值的, 有的甚至发展成为经典。
摘要:本文从现代设计美学基本要素出发, 将这些要素划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而又对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本土设计应该如何去做, 提出了三点要素。总之, 设计应既富有现代感, 又要有民族性, 既展示世界设计发展的轨迹, 又要延续民族的文脉。
关键词:本土设计,民族性,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滕守尧, 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透析工业设计本土化走势论文 篇5
工业设计的本土化
1.工业设计现状从早期的美术工艺到“生产导向”的工业设计,再到“营销导向”的现代设计,工业设计活动在国内的应用己历数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迈入制造业大国行列,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全球化、标准化大潮之下,可口可乐、丰田、大众、苹果、麦当劳、阿迪达斯、宜家等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华传统文化却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大部分的工业制成品已经难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似乎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消失。虽然历史和文学课程、展览馆、博物馆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概观民族工业发展,无论生产设备、生产方式还是管理组织、技术标准、销售运营都已西化,工业设计更以西式制样为主,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大红旗”民族之风不再,江河之上悬索桥、斜拉桥千篇一律,皆西化使然。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当代的设计却较少传承过去的文化,两者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有效融合,这不能不引人深省。
2.本土化设计与中国工业设计“本土化”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是现代“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的产物。全球化强调在商品与科技力量支持下,全球市场、消费乃至文化、价值观和各民族的行为模式趋同发展。本土化则要求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本土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当代国际化的观点和意识,又可以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和含义。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国际化风潮中适当地应用本土化,成为现代工业设计追寻与努力的目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国际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认为,现代工业设计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本土文化支撑。今天,工业设计已经进入发展更自由、更多元化的时代。然而,国内很多设计师往往只注重创造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而忽视了每一款新产品的成功皆与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存在必然联系。反观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现状,在设计水平比较发达的基础上,他们各有特点,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化风格。所以,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各有千秋,Dior、Chanel、Givenchy、Galliano、Chloe不尽相同,奔驰、宝马、法拉利、保时捷各擅胜场。相比较而言,我国与世界工业设计大国之间的差距,不是能力,不是财力,而是设计理念。
中国设计的成功之路
1.西方近现代设计的“中国现象”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海内外华人走入国际设计舞台崭露头角的媒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进而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不仅能充分表现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国际化。“二战”以后,随着中国、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经济的先后崛起,世界兴起了东方风潮,东方风格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逐步得到西方设计师的认同,如设计形式、设计哲学或具有特色的民族元素的运用等。在国际设计领域和时尚舞台上,东方元素绽放的璀璨风采甚至已经影响到西方民众的社会精神层面。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元素深深吸引外国人的眼球。充满浓厚中国韵味的艺术作品和工业制成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利用,中国的美通过外国设计师的再创造,展现给了全世界。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从伦敦奥运会到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元素可以说大放异彩。
2.中国设计的突围与中国风格的形成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然而,我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国外设计师尚能把中国文化元素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很好地运用到设计中去,我国的设计师更应该继承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打造出真正属于本民族又能被国际社会认同的设计作品。这不仅是我国设计师的民族责任,也是我国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造型美感与产品功能。在传统文化随着人类的生活行为模式不断发生演化与变革的大趋势之下,如何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的特色与价值,将挑选、塑造、转译传统文化特征与现代产品创意相结合,将潜在的文化内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表现,使产品超越功能主义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为传统与经典赋予新生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与应用,这不仅是我国设计师的民族责任,也是我国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
(1)本土历史人文题材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设计是“巧思的创造,意匠的游戏”。设计的形式语言意在表现文化的深层含义,国际化的设计表达则可述说对时尚潮流的认同。本土、本民族的有意义、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文符图物往往正是设计的重要源泉,可以让传统与经典成为新潮与时尚。通过对本土历史人文环境的回溯和了解,将繁复、意义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为设计创作的表现,实现传统文化与本土特色的转型创新,是形成本土化设计形式的起点。
(2)深入挖掘本土风格的文化元素,寻求本土色彩和风格的视觉表达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特质之后,如何将文化特质的意义以设计的形式语言加以诠释、表现,叙述文化主题,赋予产品形式表现层面之上的文化附加值?首先,设计者必须寻求代表性文符图物作为设计创作的基础,要考虑寓意、表征、风格、材料、颜色等的整体协调性和选用的准则,形成设计思考的前提。其次,在明确设计目标之后,设计者可以加入创作理念,应用草图、模型和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在设计创新过程中精益求精。如此导向多元创作而又不失整体文化风格的途径,可呈现本土文化风格的独特个性。
(3)本土化制作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使用追求本土化风格,在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上,也必须因地制宜,针对本土风格加以选用,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例如,中国是竹的原产地,竹文化史堪比中国文明史。中国至今仍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以竹为材料和主题的工业产品在家具、餐具、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样,榫卯工艺是祖先留给国人的巨大财富,其构法始于木构造建筑,集大成于家具,成就了东方工艺文化特色。重新审视传统的榫卯结构,以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可以为传统榫卯工艺注入创新的活力。
助力本土设计师解决痛点 篇6
当下,本土设计师的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服装业进步的表现。“十几年前在国内,设计师不被重视,是因为当时国内服装业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国际流行统领着中国设计。当时的人们看到国外的就觉得是好的,所以服装企业只要模仿国外设计,就会有不错的收益。”索玛时服饰总经理仉桂梅在参加东方时尚中心举办的山东时尚联盟活动时说。但如今,国内服装业已经逐渐追赶上了国际水平,中国设计的发声时代已经到来。
有待成熟的市场环境和自身认知
而现实情况是,虽然消费趋势已经将设计师推向了台前,但当本土设计师直面市场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供应商问题。“实话说,虽然我们为中国原创力量的崛起而自豪,但是也确实发现了很多设计师在服装生产上的痛点。很多设计师品牌现在还只能算是小微企业,对于订单的小批量多款式要求,致使很多生产厂家不愿接单。”驰马拉链(无锡)有限公司山东区经理王定忠坦言,现在,驰马拉链虽然在接一些设计师的订单,但是多是基于支持中国原创的企业责任,这些订单几乎都处于零利润阶段。
而在销售环节,作为设计师品牌的重要终端,本土买手店很大一部分采取的是寄卖制,给了起步阶段的设计师更大压力,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降低了设计师品牌的准入门槛。
“由于寄卖制度降低了买手店的风险,所以很多买手店对于设计师品牌的挑选也相对宽松。我发现买断制的店内产品质量往往要好于寄卖制的买手店。”宁波ChauVOir餐饮时装集成买手总监徐铭澄说。这种看似较轻松的经营模式,对于设计师品牌的长远发展未必有好处。
此外,当下,一些本土买手店或相关平台的扣点也是设计师们起步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店的扣点甚至高达40%~50%。可以说,扣点和小批量订单的高成本,迫使设计师品牌提高了定价。”Gabrielle W(嘉柏·丽尔)品牌创始人王馨雨说。作为新生代青岛海归设计师,王馨雨2013年在伦敦注册了Gabrielle W品牌,在伦敦建立工作室的同时,将市场瞄准了国内海归人群。将设计落地,成了她这两年的努力重点。
除了外部商业环境有待成熟外,设计师自身与市场的挂钩也是重点。“设计并不只是自我表达,更需要采集市场需求热点,将自己的设计能力运用其中。”仉桂梅说。
“有时,设计更像一道减法题,发布秀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但当设计师回到市场时,则要把设计做得更精简、更实穿。”王馨雨说,这是本土设计师需要的思想转变,也是设计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内容。
为设计师创造线上线下运营平台
虽然由稚嫩转向成熟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但已经在逐渐转变的消费意识和商业环境,也在助力设计师的成长。“比如,关于成衣加工的问题,这两年,很多生产厂家的大订单减少了,设计师品牌订单开始逐渐引起他们的重视。与此同时,由掌握成熟技术、有着十数年工作经验的制版师组成的小型版师工作室,在各地纷纷出现。”王馨雨说,这样的工作室既能保证生产时间又能及时沟通,为起步阶段的设计师品牌带来了很大便利。
在东方时尚中心(OMC)的交流活动中,王馨雨找到几个版师工作室。“活动后,我分别提供了不同制作难度的设计给版师工作室,通过他们拿回来的样衣,来衡量合作方式。这样的交流不仅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也通过东方时尚中心这个平台,建立了更加稳固的信任和合作关系。”王馨雨说。
“其实,初期设计师品牌对接大型原材料供应商也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大家抱团联合、互为补充,组成长期不断的订单需求。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联合设计师力量、随时掌握设计师需求的平台。”王定忠说,“我们现在正在接触的东方时尚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而且随着平台的逐渐成长,其上承载的设计师力量也越发不容忽视。也许未来,设计师品牌掌握原料价格话语权指日可待。
“一般来说设计师是一个内在丰富、却不善于表达的群体,一个基于设计师需求而建立的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弊端。大家有机会沟通交流、交换信息,产生的无形推动力和潜在机遇很可观。”仉桂梅说。设计师平台的影响力可以有效缩短品牌的培养时间。
“自去年以来,东方时尚中心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定期活动,如邀请法国资深版师和中国十佳设计师前来传授经验,或者组织发布会和品牌推广活动,此外中心里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在各大品牌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服装人,与他们沟通总能学到各种经验。”王馨雨说。但最让她受益的则是,东方时尚中心组织的各种微信群,其中包括供应商、设计师、品牌、买手等,密切的交流让商机随处可见。“比如,我想采购某种特定印花的面料,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各地的厂家都会第一时间得知,还可以随时沟通。”王馨雨说。
东方时尚中心逐渐完善的线上线下设计师多维度服务平台,不仅吸引着王馨雨这样的年轻设计师,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设计师。9月份由东方时尚中心主办的GET WOW首届互联网时尚设计大赛,短短十天就吸引了1000多名设计师报名参赛,一方面说明独立设计师对平台的渴求是迫切的,另一方面说明东方时尚中心这个平台对设计师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由稚嫩转向成熟,从来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中国设计力量的成长也伴随着各种困扰,原料供应商不愿接订单、小批量生产难实现、市场需求难把控、品牌宣传费用高??本土设计师需要抱团,聚沙成塔,展现中国设计自己的力量。因此,一个可以全方位解决设计师痛点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景观设计中的本土化设计探讨 篇7
俞孔坚博士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定义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在设计中, 把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历史及文化连为一体是每个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然而, 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 人们往往找不到中国景观设计的定位, 迷茫于传统与现代的如何结合, 或者直接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国家, 出现了所谓的“欧陆风”、“欧式花园小区”、“法国风情”等。这种迷茫恰恰说明了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要有一种坚定而且能够发展下去的信念或思路, 而这个思路之一就是继承、发展中国景观设计中的“本土化”。
2“本土化”景观设计的内涵
2.1“本土化”的定义
“本土化”在英文中为, 即本国的、本地区的, 是特定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历史上的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今天景观设计重要的依据和形式的来源。我们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本土化的景观设计进行阐述,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土壤、水体等, 社会因素包括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审美倾向等, 即本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 这是设计中应该把握的重要因素, 是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2“人”是景观形成的“内在者”, 是参与者、创造者和使用者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区域, 一个地区的景观形成是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脉决定了这地区的审美意识, 由此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经验。这样, 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与该地区整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 视觉上的舒适感和熟悉感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
2.3 中外关于“本土化”设计理论的论述
本土化的地区主义创作思想最早由蒙德福在国际主义风格泛滥的年代力排众议提出来的。以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问世, 地区主义被重新挖掘出来, 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 尤其在景观设计领域中, “本土化”成为重要的话题。
英国的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倡“真正”的地域主义思想, 他拒绝浪漫的怀旧, 坚决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在他看来, 地域不是个人美学爱好的场所, 而要企图全新认识景观的真正意义, 在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在于土地的更新与保护, 以维持动植物的栖身之所, 从而接近生活的真实性。由此得出, 景观设计要体现它的地域性与本土化, 就要接近、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的真实条件, 同时反映该地区文化的现状, 并应给人以归属感。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在景观三元论的论述中, 也体现了本土化景观设计的要求。“三元论”, 一是形态问题, 就是景观研究存在于大地表面物质的环境, 形态包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景象。二是关于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 与其形态是相对独立的, 指的是客观上构成景观和风景园林的物质环境及其要素。三是研究人在整个景观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前两点体现了本土化的自然因素, 第三点体现它的社会性因素。
3 如何实现“本土化”的景观设计
3.1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在几千年发展史上,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同西亚体系、欧洲体系并驾齐驱。从它的演变发展来看, 一直作为一种欣赏纯自然, 物以言志的形式, 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我们不应该仅仅学习它的设计符号, 应该继承它的思想本质——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语言。
我们不仅可以将自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的对象, 还可以放宽视野, 将更加广阔的自然, 包括田园景观和国土景观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对象并形成设计语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 设计师可依据这种广泛区域内的特征, 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 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 也是属于中国的。
3.2 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合理借鉴
对待西方的景观设计, 要看到它文化发展的“渊与源”, 不能把它当作任意抄袭利用的符号来对待。要从盲目追随西方的设计中摆脱出来, 认识到“现代化”并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全面认同, 而是对后工业社会的选择, 它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的选择, 一条民族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上,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摆脱对民族文化的庸俗理解和模仿, 立足于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使设计融入环境, 融入到人的行为整体。
3.3 景观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设计必须现代化, 对待传统文化, 我们要创新, 只有创造性的继承, 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情、民情, 满足人的要求。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博士提出了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乡土景观是当地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上的自然及人文过程的适应的物质形态的表露, 利用和回避风的形式、利用和回避太阳光的形式、利用和回避水的形式、利用和回避动物及人流的形式、以及多样化的乡土形式所给人的独特体验都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浅析设计中的本土化设计理念 篇8
1 本土化设计
本土化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也不同。本土化设计是将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人的心理需求相互结合、相互应用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普遍存在于设计的各个类型中。以下列举本土化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以此说明本土化设计理念是设计的有力依据。
1.1 服装设计中的本土化
服装设计是解决生活中人们穿着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创作行为。本土化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为:通过分析当地人的购买心理趋向和生活方式, 运用服装的流行色彩及元素, 研究服装的功能, 调查、分析服装原材料的流行特色和供应情况, 从而设计出满足当地人需求的服装。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擅长形与色的含蓄, 喜欢稳重、典雅、大方的服装设计风格。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陪同主席出访英国穿的有少量刺绣装饰的白色裙子套装和带有中山装风格的蓝色立领长裙, 都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的融合。而西方人崇尚人体美, 喜欢用服饰表现个性, 以吸引异性的注意, 因此偏爱新奇、浪漫、艳丽、开放的服装设计风格。
1.2 产品设计中的本土化
产品设计主要是通过多种元素, 比如线条、符号、色彩等的组合将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不同, 人们对产品的形态、材质、色彩、结构、功能、情感的感受与需求也不尽相同。本土化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为:探究使用者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性和使用产品的具体操作, 设计出满足使用者功能与外观需求的产品。比如美国的冰箱多为对开门, 且容积多在400 L以上。这是因为美国人大都住在所谓的“联排别墅”, 厨房面积都很大, 而且快速消费品非常多。而我国的冰箱容积集中在300 L以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住房大都较小, 且烹饪熟食, 注重材料的新鲜, 距离菜场近, 购买方便。
1.3 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化
建筑设计主要是通过用图纸形式的表现手法将预先设想的方案予以实施, 并解决在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使建筑满足人们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需求。本土化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为: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及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屋顶形式, 室内、外环境与当地人文风俗、自然环境融合, 使内部空间符合人的居住习惯。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 用现代化的钢结构体系来表达我国古典建筑密檐塔神韵。与上海林立的摩天楼相比, 日本则因其多地震的地理环境, 抗震成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其民居大多低矮且为木结构。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 在房屋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震动时, 可以更好地释放力量, 较大程度地保护生命, 减少财产损失。
2 本土化设计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品牌要想在国际上立足, 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制订本土化战略。这就表明, 企业必须要做到将自己当作目标市场中的一份子, 且积极融合当地的文化特征。
2.1 提炼本土元素
通过调查本土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 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 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以满足消费者对功能、外观、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2.2 流程本土化
文化元素不应该仅运用在产品的设计上, 在其他方面也应该让消费者感受到文化的存在, 比如在整个生产、制造、消费及使用体验的环节。核心设计师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决定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企业可以通过争抢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来研究本土化, 也可以通过适应本土的营销网络和渠道中的经销商等来实现营销方式的本土化。
3“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本土化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的需求为衡量一切外部事物的基本标准, 注重人性、人格和能力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本土化设计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相关的各种影响要素等, 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 还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4 结束语
设计需要创新, 而创新要有一定的依据, 本土化设计就是创新设计的有力根据。不论是服装设计、产品设计, 还是建筑设计, 都是建立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 经济、科技水平等的基础上, 以满足本土人群的生活需求为目的, 以“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核心。因此, 本土化设计理念普遍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也可以说, 设计中处处体现着本土化设计理念。企业可以通过调查与研究当地的文化习俗提取本土元素, 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 从流程的本土化入手实现品牌的本土化, 进而实现全球化。
摘要:中国品牌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需对本土化进行研究。从本土化设计理念入手, 通过列举本土化设计在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说明本土化设计已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并通过介绍本土化设计策略来指导品牌实现本土化。
关键词:本土化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君顺, 王文中.浅析本土化设计[J].轻工机械, 2005 (03) :15-16.
本土文脉是城市设计的灵魂 篇9
“文脉”,更多的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继承。城市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区分不同城市的重要标志。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
2. 城市本土文脉包含的要素
在人们的概念里,觉得本土文脉就是一个跟本土文化有关的东西。其实不然,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显型的、隐型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本土文脉的范畴。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自然地理、天文气象、地质水文等,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因为不同的城市气候、地理环境等影响了本土的传统建筑格局和空间形态。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例如山地丘陵地形的城市往往被分割成若干单独用地,城市依山就势呈现出立体自由布局的山城特色,并形成相应的本土文化。
2.2 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城市文脉中最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的因素。因为,城市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是城市更新的根本推动力,经济要素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类型和城市的形态演变。正如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新的产业形态完全重塑了很多欧美大城市的空间形态。
2.3 文化要素
城市不单单是有秩序感的空间外壳和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功能体,它蕴含了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存留于城市里,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本土文脉的人文方面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影响人们对城市形象感知的关键。
3. 本土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具个性的风貌,城市风貌包括了一个城市的物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而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在其风貌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试想,如果城市风貌建设不尊重本土文脉,我们的城市发展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了。
2006年9月的多哈亚运会将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给各国选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明白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一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不一样,景观中就会有不一样的符号。本土文化可以让我们从西方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找到自己城市的缩影和亮点。“立新”不必“破旧”,拿来主义必须要建立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这样才能加强城市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本土气息,增强景观语言的感染力。譬如:日本的园林景观。日本人最初的造园手法是向我们中国学习的,但他们不是照搬回国,而是根据本国国情和地理条件,并融入禅宗思想,创新得到目前享誉国际好评的日本园林。
在城市设计中尊重了本土文脉,实质上就是挖掘城市的“魂”。把握了本土文脉就是把握了城市的“魂”。
4. 本土文脉促使城市个性的发扬
快速发展的重庆,广大居民对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更加渴望接近自然,享受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龙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重庆市民的需求,其开发的楼盘在注重风格多样性的情况下,还因地制宜,将楼盘景观与当地文脉相结合,相继推出了有本土文化内涵的西式住宅楼盘。例如:水晶郦城——保留原生态地形,观山水——充分抓住重庆的水文、地理特色,紫都城——人们向往童话般的生活,大城小院——邻里般和谐的生活,江与城——述说重庆这座滨江城市的故事等楼盘,获得了市民的认同、喜好。这些楼盘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龙湖在进行楼盘创新的同时,充分尊重了重庆的本土文脉。这也是龙湖楼盘在重庆经久不衰的秘诀。
那么,在国外本土文脉是如何升华城市建设呢?莫斯科地铁站的内部装饰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大厅内到处充满了莫斯科当地的民族风情。同时,地铁内还以当地名人、历史事件为建造的主题。当地人说:“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显而易见,地铁已经成为俄罗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俄罗斯现代城市风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城市景观设计只有尊重了本土文脉,才可能真正升华城市建设。
本土文脉是城市设计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脉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纵观设计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脉背景和传统文脉根基。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保留这些本土文脉,使得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和城市个性。
结语
近年来,关于本土文脉的保护与延续的研究作为寻求城市个性与风格的途径,以及实现自然、经济、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方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本土文脉等同于本土文化,文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的是灵魂的角色。城市文脉丰富的创作内涵已经深深的渗透到城市设计的各个领域。
摘要:本文从文脉的定义及其文脉各要素对文脉的影响, 阐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脉, 本土文脉的差异必然导致城市风貌的多元化。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一定要因地制宜, 尊重城市本土文脉。
屋顶花园的本土化设计研究 篇10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 大面积的绿地被高耸的建筑楼群所取代。城市缺少了植被绿化, 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逐渐下降。而开发绿色空间是改善都市生态环境的途径之一, 为此, 必须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建造城市生态园林做起。无论是新落成的建筑还是老建筑, 都需要进行园林绿化, 把更多的绿色空间引入到建筑空间中。当今的建筑科学和风景园林科学,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屋顶花园这样的空间垂直绿色设计不仅可以实现低碳生活, 同时也美化了空间。
一、屋顶花园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一) 屋顶花园的历史
屋顶花园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物, 城围, 桥梁等的天台、露台、屋顶或者假山的山体上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1]。其实屋顶花园不是现代建筑的衍生物,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 尼布甲尼撒 (公元前605-公元前562) 为了取悦他的妻子 (波斯国的一位公主) , 不惜重金下令堆筑土山, 并用石柱、石板、砖块、铅饼等垒起每边长125米, 高达25米的台子, 并在台子上层层建造宫室, 处处种植花草树木。此外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悬空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2]。
(二) 屋顶花园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建造新的建筑群的时候, 设计之初就把建造屋顶花园的问题考虑在内。现如今屋顶花园的建造技术与艺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 特别是向来重视绿化的日本和拥有世界第一座屋顶绿化设施的德国, 其建造水平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一般来说, 日本设计的楼房除了加大阳台以提高绿化面积外, 还有将建筑顶层做成开放式的, 使屋顶连成一片, 这样就会形成宽敞的高空场地, 居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屋顶养花种草。而德国则在建筑的造型和结构上做足文章, 将其建成阶梯式或是金字塔式, 并在这个形式的基础之上布置屋顶花园, 使绿化与建筑融为一体, 增强观赏性。
近几年来, 我国有一部分大城市也开始营造屋顶花园, 设计师们同样在建筑设计中将屋顶绿化视为设计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屋顶花园不仅仅可以节约土地, 加大城市的绿化空间, 更主要的是改善了人居环境[3]。但是对于多数城市来说, 大部分建筑还是戴着黑帽子, 原因是对楼顶的处理只是在预制板上面做了隔热防水层, 许多人还没有将屋顶这块大面积区域利用起来, 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有资料显示, 一个城市假如都将屋顶做了绿化处理, 那么这个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将会降低70%, 由此可见, 建造屋顶花园是倡导低碳生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4]。
二、屋顶花园的作用
屋顶花园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 不仅为城市空间增添了绿色景观,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是节约土地资源, 开发第二城市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 提供公共的休憩空间
久居建筑密集的城市之中, 被工业化、商业化的气息所包围, 人们不免会感到压抑, 将屋顶空间充分利用, 进行绿化处理, 不仅可以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见图2.1) , 使人们可以进一步亲近大自然, 还可以为城市建筑增添一份艺术魅力[5]。这主要体现了屋顶花园的实用性与美观性。
(二) 具有隔热保温, 节能的作用
当今的建筑基本都是平屋面建筑, 屋顶结构常常会因屋面防水层的温度效应而受到破坏,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屋顶结构的热胀冷缩, 从而使建筑出现裂缝, 导致雨水的渗入。没有绿化植被覆盖的平屋顶, 在夏季往往长时间被阳光直射, 屋顶的表面温度会超过大气温度, 反之到了冬季, 其就会低于大气温度。久而久之, 建筑材料由于温度的反复变化, 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寿命会相应缩短。
从科学性来讲, 如果将屋顶做了绿化处理, 植物通过蒸发水分, 消耗掉大量的热能, 可以调节夏、冬两季建筑的温度, 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构件起到了保护作用[6]。有资料显示, 夏季种植层下的屋顶表面温度只有20至25℃, 种植层有效地阻止了屋顶表面温度的升高, 从而降低了屋面下的室内温度, 同时也节约了室内的耗电量, 达到了节能的目的[7]。
(三) 具有隔音降噪的作用
植物具有吸收声波的作用, 经过绿化处理后的屋顶, 可以降低从上空传来的噪声, 起到隔音降噪的效果。根据霍希尔·施密德的研究, 绿化后的屋顶与砾屋顶相比, 可减低噪声20至30dB[8]。屋顶土层有12cm厚时隔音大约为40dB, 有20cm厚时隔音大约为46dB[9]。
(四) 具有储水作用, 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城建局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 地表都会因为建筑物而形成封闭的区域。按照惯例, 屋顶的雨水都会通过排水装置引到排水渠, 之后会输送到澄清池或者其他人工排水设施中, 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地下水的严重减少, 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形成恶性循环。
屋顶花园中种植基质和植物对雨水的截流和吸收, 使屋顶花园的雨水排放量明显减少, 进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10]。尤其是在南方城市, 到了雨季, 大量的降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排泄, 同时也造成了城市洪水暴发的隐患, 假如屋顶种植了植物, 就会提高储水能力, 减少雨水的下泄。屋顶没有做绿化处理, 就会有80%的雨水流入下水道, 绿化之后的屋顶, 会保留将近50%的雨水, 之后雨水会被植物吸收, 在空气中蒸发, 从而减轻了下水道的排水压力[11] (见图2.3) 。
三、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的设计思想来自陆地花园, 但是却与陆地花园有所区别, 它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设计手法和陆地花园相似, 但是它更多地考虑了建筑的承载能力, 在满足建筑承重要求的前提下, 还要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生态效应、艺术效应等, 因为屋顶花园受到区域的限制, 不可能像陆地花园一样各种植被应有尽有, 所以设计师要把握好特定人群的心理特点, 在特定的环境中设计特定的屋顶花园。屋顶花园设计的成败, 关键在于屋顶的荷载、种植土、屋顶结构的选型、排水设施、植物的选配与种植设计等问题。
(一) 增强安全意识
我们在建造一般的花园时, 往往不需要考虑地面承重的问题。但在屋顶上建造花园, 则需要考虑诸多安全因素。这里不单指的是建筑自身的安全, 还包括人身安全。
屋顶花园的附加重量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的安全。在建造之前, 我们应该对建筑的技术资料做一次全面的审查, 再将花园及其附属设施的重量和最大的游人承载量一并计算在内, 做到万无一失。另外, 屋顶花园必须设有牢固的防护措施, 周围一定要做安全防护栏, 防止游人与物体落下[12]。为了保证游人的视野通透, 一般不建议用墙体来做围栏。
(二) 强调生态实用
我国建筑群密集, 建造屋顶花园的目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来进行绿化,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改善城市中的局部小气候, 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空间。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 要建造不同性质的屋顶花园。比如, 宾馆是为了给客人提供一个休息的空间, 科研单位是以科研活动为主体。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建筑, 都应该将绿化工作放在第一位。如果植物绿化的覆盖率低, 就不能真正地发挥其生态效应, 一般来说, 屋顶花园的绿化覆盖率应该在50%至70%之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13]。
除此之外, 屋顶的防水层也是要注意的问题, 屋顶花园的建造是在防水层的表面进行施工, 小品种植、工程施工等很容易破坏防水层,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彰显艺术效果
虽然屋顶花园的空间较之一般的陆地花园空间小了很多, 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仍有众多的因素需要考虑。所以在如此有限的空间中, 景观设计一定要做到精美而不小气, 以植物造景为主, 对于各种小品的选配、尺度和种植的位置要经过仔细的推敲, 同时还要注意小品的尺度与建筑本身的比例关系, 在形式上要保持协调[14]。屋顶花园的色彩要与建筑单一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植物以绿色为主, 选择适当色彩明快的花卉, 突出景观效应。
(四) 合理谨慎投资
屋顶花园的设计成功与否不在于其效果如何, 主要是效果与投资是否平衡, 屋顶花园虽然比一般的花园面积上小了很多, 但其实投资却很高。设计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周全的考虑, 屋顶花园的后期维护也要投入财力与人力, 设计师也应该考虑如何方便地进行后期养护管理, 节约施工成本, 只有造价合理才能使屋顶花园在城市生活中普及[15]。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 火热的城市建设活动与随之而来的土地利用问题, 以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6]。我们在屋顶花园方面的建造技术与材料还赶不上一些欧美国家, 而且我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及研究, 这直接体现在屋顶花园的形式, 一味地复古, 在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中摇摆不定。但是, 建造屋顶花园在我国城市中越来越普及, 这正是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和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 是一个好的现象。屋顶花园彰显了我们的城市文明, 创造了新的生活环境文化,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 从未停止过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的追求。有朝一日, 全新的艺术理念和突破性的技术将会让本土化的屋顶花园设计走上国际舞台。
注释
1[1][3]吉文丽等.屋顶花园发展现状及北方屋顶绿化植物选择与种植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03)
2[2][4][5][6][9]毛龙生等.人工地面植物造景.垂直绿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12页, 12页, 13页, 14页, 15页
3[7][13]索云艳.浅谈屋顶绿化的规划设计[J].北京农业, 2010 (30)
4[10][11][12][14][15]王志民.我国屋顶花园设计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 2007 (05)
中国设计师如何传承本土文化? 篇11
“中西合璧”是几年来梁云飞一直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孜孜追求的目标。
“其实很多业主对室内设计的风格并没有强性的要求,只是要求室内设计效果要舒适。”梁云飞认为,即便在实际的室内设计工作中,有些业主要求欧式、美式等风格,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完全可以在满足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保留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做到中西结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室内设计行业非常浮躁。很多设计师存在抄袭、模仿国外设计、大师作品的通病,缺乏原创设计。
梁云飞认为,国内室内设计领域流行“欧美风”,很多人排斥中式设计,将其原因归结为业主是错误的观念。 “由于多年来没有坚持创新,人们一谈中式风格的印象就是花格窗、红木家具。实际上,设计师保留中国传统,更多的是指文化,并不是说硬性把中式装修搬过来用。比如柔软沙发在古代的中式风格里就没有,可能就不符合现在人们生活的需要,舒服性能不够,作为设计师要灵活考虑。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这些元素。比如琴棋书画,若能在一个空间里展示出来也是中国文化,色彩的典型代表,黑红灰白这些颜色的运用也可以将整个空间氛围营造出中式的感觉。”
而造成抄袭模仿的本质原因一方面是快速以求经济利益所趋使,而更重要的是设计师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民族责任感,而是存在着应付意识。 “如果中国的设计师具有超前意识,都苛求发展中国文化,同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念,中国的室内设计作品会慢慢越来越好。”梁云飞说。
在梁云飞的作品里主要体现了古典新中式、现代欧式、现代简约等风格。他认为,一个空间要想表现好,并不一定非得很奢华,非得大耗资本。比如现在崇尚重装饰轻装修,很简单的装修,若是软装设计到位的话,整体设计也会非常漂亮。真正一个豪宅的体现除了装修可能有些华丽的部分外,更多的是其人际功能设计绝对舒适。档次材料再高,如果布局不舒适,也达不到豪宅的要求。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本土语言运用 篇12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本土语言”指的是什么。“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
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 既“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复古”的思潮, 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化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整个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后出现的多元化的, 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
我国有着极其完备的历史叙述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从未经历过较完全的殖民化过程, 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从未消失过。因此, 发掘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在社会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这将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课题。
“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精髓在于它所激发的种种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它所展示的语言、生存领域的丰富性。这里所提供的“对话”是一种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 可以产生极其丰富话语交流。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不是一个僵化的立场, 它只有在多种话语的多元共生中才可能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声音, 多种风格和语言的交响。这不是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 而是大家在互相的关切中共享思维的快乐。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前景、一种理论和创造。只要它不排斥、压抑其他话语, 不把自身看作绝对的“权威性”的理论, 它就具有广阔的未来。但如果正处在不理智的学习状态的我们完全无选择的接受了西方设计语言, 那么我们自己的差异性和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也可能在这一话语中被同化和吸纳, 使之悄然地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成为屈从的、片面的东西。所以, 一方面, 艺术设计的“国际化风格”已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 但另一方面, 这一风格价值本身的可靠性又不断地受到质疑。在中国有多少叫好不叫卖的设计出现?又有多少只能用来评奖的设计作品呢?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了诱惑和戏剧性选择的时代。艺术设计语言的困惑以及在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彷徨无依的困境构成了设计的困惑。一面是工业化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紧张, 一面是幽雅古朴的文明传统的流逝;一面是无法控制的浪潮, 一面是忧伤和明丽的追忆。古老传统的丧失是痛苦而迷乱的, 而对新生活的渴望又诱惑着每个人做出明确的抉择和判断。
那么“本土语言”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在哪呢?就在于它的贴切、合理与生动。“本土语言”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 直白的意识形态话语, 而是与商品化的语言、生存状态相联系的, 但又将一种伦理价值溶入其中的话语, 一种为商业价值所支配的伦理化的书写。它成功地缝合了商业价值、伦理价值间出现的裂痕。它重新确立我们自身的“位置”, 重新唤醒我们的批判的, 清醒的意识, 而不是沉溺于西方的神话。
2 怎样重构我们的本土设计语言?
首先, “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建设, 应该把对西方大师理论在我们自身的表达习惯基础上的适用性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由本土的语言、生存状态中发现西方理论的盲点, 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艺术的裂痕与差异间发现新的洞见。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质疑策略”, 也就是通过对西方理论与本土语言间无法弥合的差异的识别和分析, 找出西方理论作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的局限, 找出它背后依据的意识形态的死结, 找出其一相情愿的, 削足适履的一份困境。
其次, 我们应该把“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创造视为一项迫切的工作, 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重构策略”, 也就是在对第一世界的质疑的基础上, 运用本土的新的理论创造以理解艺术设计。这是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性的产生, 是本土话语实践的展开, 是在第一世界理论的盲点和不见之处打开新的视域, 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呈示。它不是一种统一的和绝对的新的替代性的理论, 它不具有“取代”和“消灭”西方理论的宏愿, 它是理论的增殖, 而不是理论的更替。它是在对第一世界话语的反思和质疑的基础上, 重新把理论的空域置于本土文化之中, 把来自于本土语言的特征与新鲜经验中的契机以及其有生命力的点加以扩大和加深。
在与西方理论的不停的对话中创造本土性的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项艰难的艺术使命。但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在世界性的设计潮流中展示我们本土文化艺术的全部可能性。
当人们观看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 他们是希望在作品中寻找到能够关照自身的熟悉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存在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里。但是它还不能完全是我们朝夕相处的生活, 还必须的经过整理和改良后和我们已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人们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会视而不见, 所以这种设计语言必须在保持熟悉感的基础上, 改变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习惯。实际上在我看来, 一幅设计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在寻找着和它相同的人群进行表达和共鸣, 万能语言本身就是对语言特异性的否定, 这就好比一个设计师的品质, 实际上一个人的品质被无数人悄悄的拥有着, 就像那种泥土般的质朴能感染我们的整个民族一样, 我们必定有我们共同的和共通的东西, 那才是我们思想交流和心灵共鸣的前提和基础。“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正是这种共同品质的最直接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采用这样的语言, 就是为了获得通俗易懂而且不言而喻的传达效果。
3 结语
这不是我们常见的由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的简单的宣传, 而是由语言、生存的具体状态出发的理论性的探讨。随着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 我们艺术的“本土语言”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
摘要:当一种表达方式附属于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时, 它就被称为好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 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 然而, 思想居住在语言里, 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 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 也是我们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
关键词:表达方式,设计思想,本土语言
参考文献
【本土设计】推荐阅读: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08-17
本土化包装设计09-09
玻璃设计的本土化研究10-27
UI设计的本土化研究07-08
透析工业设计本土化走势论文11-24
本土体育07-15
本土教材07-16
本土建筑07-20
我国本土10-20
本土超市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