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节目

2024-09-07

本土节目(精选11篇)

本土节目 篇1

2014年3月13日, 升级改版后以全新面貌呈现的《相亲相爱·开启你的秘密》在广西影视频道与观众正式见面, 作为一档专属于广西人的强档相亲节目, 一直倍受当地各界媒体和受众的关注, 在众多同类节目中想要脱颖而出, 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相亲相爱·开启你的秘密》融入更多的地方元素和创新思维, 牢牢地锁住观众的视线, 今天我们就以它为例, 浅谈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的本土化思维。

一、地方台创办相亲节目的必要

相亲节目登上电视荧屏多年, 直到2010年江苏卫视创办的《非诚勿扰》, 一举掀起新一轮巨浪, 从此也开启了电视相亲节目的真人秀阶段。随着各大卫视相亲节目的火爆, 也为承办这样的节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以说策划、制作、运营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社会问题“剩男剩女”的出现, 指向性很强的地域性地方电视台创办相亲节目, 已是必然!在大趋势的召唤下, 《相亲相爱》是广西影视频道对地面频道模式化节目的尝试与创新。

二、强化本土思维, 创新与突破, 将真人秀进行到底

《相亲相爱》团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优势有选择地模仿, 根据众多相亲节目在广西的收视表现, 以及对广西观众收视习惯和口味的调查, 升级版《相亲相爱·开启你的秘密》应声而出, 节目流程清晰、定位精准、环节设计到位, 首次采用360度全景舞美, 把600平米演播室进行了彻底改造, 节目六个主打环节, 光是秘密行李箱打开瞬间就设计了8个分切镜头, 每一场录像, 斯坦尼康和摇臂的设计镜头也达到了10个以上。仅女嘉宾身后的矩阵灯就用了上千盏, 选择环节用的灯光也采用了新颖的灯带式设计, 以及针对十位女嘉宾特别布置的定点光都是在广西台的首创。

《相亲相爱》有着一套完整而且严格的模式化节目生产手册, 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大卫视节目生产的主要形式。正因为如此, 它打造了一个专业的节目生产团队, 保证了每一期节目水准达到最高要求, 保证了本季《相亲相爱》节目内容的升华与创新。

本季主题“以爱之名—开启你不能说的秘密”, 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作为广西唯一一档真诚沟通互动交友节目, 收视在原有忠实观众基础上又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频频创下新高的好成绩。“人不可貌相”仅凭短短的一面之缘, 你如何能够通过对方的只言片语, 更多地了解TA的性情、品格、爱好、理念?这一直是《相亲相爱》努力的方向。在每期节目中, 充分融入本地习俗、本地文化、本地潮流多元素, 专业团队结合嘉宾的个性特点策划不同的热门话题:女强人、奇葩爱情观、金钱观、宅男女、异地恋等一些婚恋爱情的话题, 深入挖掘嘉宾故事及特点, 结合这些话题蕴藏在嘉宾的VCR短片里, 让这些视频传达更贴近生活, 让大家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快地了解嘉宾。

本季核心——“以爱之名—开启你不能说的秘密”, 每位来到这个舞台的嘉宾都将带着一个“秘密旅行箱”, 里面装着他们将要在台上分享的“秘密”, 这些秘密都关乎男女嘉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他或者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或者是一个让人难以容忍的怪癖、有或者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身份。这是《相亲相爱》舞台上最充满悬念的, 也是最抓人眼球的亮点!制造话题, 提升观众的互动。

《相亲相爱》的舞台上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来自福建的男嘉宾在节目里公开宣传自己绝对不吃广西的米粉, 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关于“米粉”的口水大战——主流媒体“新浪广西”、“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等微博和微信大号纷纷发声, 本地微信公众平台“南宁圈”还有桂林、柳州、百色、东兴等区内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也一并加入了讨论阵营。——来自南宁吃货网的网友吐槽:“哥, 米粉是广西的精髓, 你不吃不如别来广西”……“你说广西的米粉难以下咽, 看看我们广西米粉的这几种粉, 你都吃过没有!!没有吃过就别在这里啊叽啊咗!”另外, 国内知名弹幕视频网站Ac Fun也主动收录话题视频, 最初2小时内的点击播放量突破2000次!一周时间里, 所有微博微信的总阅读量已超过48.5万, 话题视频在腾讯视频的点击播放量高达5.4万次!

一碗米粉就能引发网络大战, 《相亲相爱》可谓是将真人秀的概念玩味十足, 没有演员、没有编导以及没有剧情的节目, 百分百原汁原味, 在《相亲相爱》的舞台上, 每一期都在上演着真实故事。例如, 网络调查显示, 接近一半的男人和前女友藕断丝连——你是这样的男人吗?如果是, 你完了!被《相亲相爱》10位女嘉宾围攻的滋味最深有体会的, 恐怕就是男嘉宾梁晓辰了!在经历激烈的“沟通”后颓然离场, 女神嘉宾语出惊人:“世界上有两种生物最让人讨厌, 一种是现男友的前女友, 第二种是前男友的现女友!”言辞虽犀利, 却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支持, 事实证明矛盾面前男女立场很难统一, 幸福是需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 这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网络讨论久久未能平息。

三、全媒体合作, 联动造势, 增强竞争优势

一个电视节目是否成功, 除了节目本身的制作, 还有就是对于节目的宣传, 联合各大媒体、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推送连续报道, 无论是播前预热还是播后的讨论, 借助这些平台不间断地实时发布的特性, 高频率与观众产生互动, 以此准确把握节目受众的心理, 同时, 线下活动造势效果也非常好, 在不同的社区、地点征集嘉宾, 以及在户外举办多次单身交友联谊会。例如, 梦之岛百货 (新梦) 广场举行的《“919爱长久”》、联手时代电影大世界打造光棍节《“丝袜衬衫”主题派对》等等主题活动火热举行, 各种趣味游戏乐翻天, 扩大影响力, 提高节目质量, 培养了大批忠实粉丝。

节目开播不到一年的时间, 就有近百位嘉宾参与节目, 其中十三对牵手成功, 有两对已经登记结婚。

四、结束语

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想做一档好的电视相亲节目已属不易, 地方电视台在平台局限下要做好相亲节目是难上加难, 但只有找到自身地域特点、优势, 把地域文化与电视节目融合, 扬长避短, 定能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摘要:2014年3月13日, 一档升级版的电视相亲节目《相亲相爱》在广西影视频道开播, 在电视相亲节目火爆、各个电视台竞相推出的今天, 作为一档地方电视台的相亲类节目, 融入地方元素、加强本土文化思维, 以此来与其他同类型节目作区分,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相亲节目,本土思维

本土节目 篇2

近年来,从省级卫视到地方台都纷纷推出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了避免同质化,节目制作方进行了多种尝试,力求在节目中因地制宜、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美食类真人秀节目怎么做,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2016年,大理市电视台在美食类真人秀节目中,在节目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参与性上进行了本土化尝试,开启了原创之路。

一、在美食节目中挖掘文化内涵,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

中华美食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美食往往与文化相连,中国的不少菜肴,往往有文化蕴含其中。筷箸纷纭之际,一段文化的风味便从舌尖直达心底。此外,美味的食物能唤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情感共鸣,我们的味觉与视觉、听觉一样,总能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传达至人的内心,甚至灵魂深处。就美食节目而言,观众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美味的菜肴,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档美食类真人秀节目,只有“秀”是远远不够的,制作美食的过程、菜品的历史故事更能吸引观众。在我台开办的美食真人秀《我是大厨》中,一期以表现“家乡味道”为主题的节目,在我们的编导和参赛方做了充分的前期策划和准备后,其中一方参赛队选取了大理地区一道传统的民间美食——“砂锅泡皮炖泥鳅”。记得美食家蔡澜说过:“所谓的名菜佳肴,不过就是家常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变成了经典。”“砂锅泡皮炖泥鳅”即是如此。我们的这道参赛菜选取家常食材,有大理人常见的泥鳅、泡皮、蒜苗、大蒜、豆腐,有产自大理洱海的海菜、芋花,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样食材虽然普通,但却都是大理味十足,甚至连做菜用的器皿用的都是大理砂锅之乡——祥云县的“老土锅”。在食材置办和美食制作过程中,家乡那份熟悉的味道萦绕其间,队员间不时聊起幼时自己的阿爸阿妈做这道菜时的种种场景,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饮食文化在节目中得以一一展现。这些类似的节目处理,所要展示的内容,并非只是菜肴的面貌,而是背后蕴含的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底蕴,这一道看似简单的菜肴,其取材和烹饪过程中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养生等理念。本期节目制作播出后,不少观众留言:节目做出了大理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触动了游子心底最柔软的那一份乡愁。

二、在地域特色上做文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众口难调,一些极具地域性的节目往往成为大台的弱项,而这恰恰为地方台所开辟的各种带地域特色的节目增加了可靠有效的节目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间。有一定地域特色内容的节目成为地方台特别是县级电视台不可忽视的优势,我们可以将这种优势应用于美食类真人秀节目中。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菜,大理是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地区,有秀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风,民族风情浓郁,因此大理的饮食文化也相当丰富,餐饮品种多样并各具地域特色。在大理有很多的美食,地方特色菜更是种类繁多、深受大家喜爱,像邓川的乳扇、弥渡的卷蹄、宾川的海稍鱼,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菜,说到火腿,大家会想到大理州云龙县的诺邓,说到好吃的“粑粑”,就想到大理市的喜洲古镇,这些小吃、菜肴已经成了地域性的标志。而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特色菜的制作者,他们手艺不一,但所做的菜肴都具有家乡的味道。在大理市电视台《我是大厨》开播之际,我们就考虑要做一季极具地域性的美食真人秀节目,为了让节目内容更具挑战性,我们的命题是:使用相同的食材做出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最终,两支参赛团队同样以“鸡”为主材,做出了风味迥异的“漾濞赶马鸡”和“永平黄焖鸡”。节目摄制过程中,两队参赛队员分别带领我们的摄像师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寻找原生态、最健康的食材,从镜头中我们能感受到各队队员面对美食的一种生活态度,漾濞县历史悠久的马帮文化与永平县豪爽醇香的饮食文化在节目中也得以展现。因为这两道烹饪手法、口感风味各不相同的“漾濞赶马鸡”和“永平黄焖鸡”,观众加深了美食印象,并通过节目了解了漾濞县和永平县不同的地域文化,节目内涵和观赏性得到大幅提升。

三、当地观众直接参与节目互动

真人秀的主体是人,而且是所谓的“真实的人”或者说非角色扮演的真实状态下的人。因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参与者是普通人,观众才会感到节目具有亲和力和接近性,观众对与自己情况更接近的普通人会投以更多的关注。让当地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形成互动,让观众从被动到主动,这无疑是将来各种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因为有了“互动”,观众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第一受众,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来,电视的功能也才能被大大强化。

《我是大厨》(第一季)邀请了大理州内各知名、优秀餐饮企业的大厨参加节目拍摄。参与节目拍摄的大厨们都是以厨师为职业的普通人,节目中,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各有各的拿手绝活,节目播出后,观众从荧屏上看到了身边熟悉的餐厅大厨们的真实表现,大大缩短了节目的距离感,观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大大加强。在后几期的节目中,我们继续与观众加强互动,制作节目宣传片花在我台综合频道滚动播出,并请节目合作企业为参赛选手提供奖品,刺激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让当地观众直接参与到美食真人秀节目中来,形成互动,不仅办活了我们的节目,也见证了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地方台本土化尝试的成功。

总之,地方电视台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应紧扣地域、地方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文化、乡土元素,充分调动本土受众参与,才能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站稳脚跟,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地方台要善于依托本土资源办节目 篇3

引言:近一时期,在地方台频道节目结构的问题上,有一种讨论很值得关注,那就是线性节目与非线性节目的比例,日播与周播节目的定位。从新闻立台的角度出发,当然是日播新闻资讯节目越多越好,因为新闻节目播出频率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更新,不仅可以尽快形成频道特色,更可以为广告市场开发提供可利用资源。但是地方台家底所限不可能把所有节目都办成日播节目,那么必要的周播节目办什么、怎么办?就很值得把量。

前一时期,张家口电视台《警方在线》(周播)、《每日口菜》(日播)两个联办栏目的开办,让我们看到了依托本土资源办节目、办好节目的希望,坚定了进一步大胆尝试的信心。

一、地方台要取得生存必须依托本土文化,只有把当地文化挖掘好、利用好,才能赢得受众的情感接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某一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口菜”以本地食材为原料,结合当地传统工艺吸纳了许多其它先进的做工和技艺,体现了张垣文化的包容性和拓展性。

在每期《每日口菜》节目内容编辑中,我们摒弃了过去那种“教你做菜”的老套路,以厨艺展示为主线,穿插介绍餐饮背后的民俗风情和这些地方菜的烹饪方法和演变,再辅以古曲音乐背景,并邀请市楹联协会会长张旭岩先生结合每道菜的特点赋诗一首,如《怀安上汤鸡豆丝》有诗云:银丝带雨落天池,几缕馨香春风知。地道口味张垣菜,怀安上汤鸡豆丝。《蔚州八大碗》:八碗迎宾座上珍,堆红簇碧蔚州春。最喜千年名声远,大厨尽是播春人。这样不仅可以使观众欣赏口菜靓丽的外表,更可以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具知识性、服务性、欣赏性,成为一档高品位的饮食文化节目,这样的节目在收视率上也自然错不了。

二、地方台要赢得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和节目模式,依托本土资源叫好卖座。《警方在线》和《每日口菜》节目的顺利开播,我们与市公安局、市商务局、餐饮业协会及众多企业相互配合与支持,体现了依托社会资源精办节目、办好节目的创新实践。

《警方在线》栏目通过警方报道的形式,对张家口市公安民生警务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进行专题报道。节目还充分依托上级媒体,与河北卫视《警方报道》栏目进行了全面嫁接,《桥西分局24小时告破杀人碎尸案》、《赤城县破获绑架案》、《高新分局校园安全建设》等期节目被采用;通过省台推荐,《我市破获一起雇凶杀人案》、《张家口重拳出击打掉地下赌博窝点》等还分别在央视新闻、法制频道播出;省公安厅网站对每期节目都进行了视频上挂。详实的内容,丰富的编排,广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近距离地报道了全市公安工作,市公安局长潘静苏评价为:这个节目充分体现了亲民、为民的和谐警民关系,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群众喜闻乐见的警民互动交流平台,不但干警们喜欢,百姓也爱看。

《每日口菜》开播以来不断受到食家和市民的追捧,许多酒店慕名而來相邀为其设计拍摄。据商家反映,节目播出后宣传的菜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营业绩增幅明显,商家看到了电视媒体宣传的独特魅力,过去很难增加的餐饮业电视广告投入,通过这个平台具备了深入开发的有利条件。

事实证明,不论日播节目,还是周播节目,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解决好“观众爱看什么”、“节目办给谁看”这两个问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忠诚的收视市场份额,才能赢得作为本地主流媒体,应该具备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地方台要增强实力必须增强运营本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做强事业做大产业。过去我们也合作了一些节目,而且基本上都是周播节目,播出压力不大,但个别的还是由于种种原因“夭折”了。从积极意义上讲,每个合办节目都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为我们占据了一片资源,养活了一批人员,没有开发利用好主要原因是我们自身运营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还不能依托其做强事业做大产业。

《警方在线》、《每日口菜》两个栏目的开办,使我们在电视实践中所获得的心得颇多。按照预想,《每日口菜》在播出一定时期后,将推出系列DVD光盘节目,争取列入政府馈赠礼品目录名单,把这一张垣文化中的奇葩推向更高、更远。随着节目的不断深入,筹划明年继续推出新栏目《每日口福》,拓展报道领域和深度,并依托其母体《民生630》,做张家口电视台每年一度的“美食节”,吸引、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把这一品牌节目彻底作响。《警方在线》栏目年底可否与市公安局合作,在年底搞一场主题活动,盘点一年来我市公安工作的亮点,推出典型人物和集体,实现媒体和部门两个效益的双赢。还有与我们已有合作的农业、环保、交通、残联等部门,以及众多还没有合作机会的行业、企业,都可精心谋划一批大的宣传合作项目,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本土资源。

作为地方电视媒体,我们虽“文化人扎堆儿”,团队的营销意识和能力却都不强,简单拿节目内容换取创收的“小打小闹”思想仍然存在。必须解放思想,打开这个困扰思路开阔的“总阀门儿”,一手抓着事业,一心必须想着产业。想方设法让栏目走出去,通过栏目的内容延伸,真正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去,不要怕刚起步时候规模小,事情少,只要坚定把节目上一个个的小摊子做成生机勃勃的“健康有机体”,就能逐步形成集群,进而最终变成大产业。

作者单位:于澎 张家口电视台文艺部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篇4

一、真人秀的启程

真人秀起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 一开始用的就是普通人, 当时因为演员工会和作家工会很难搞定, 演员出演费用太高, 电视台开始找普通人拍节目, 一方面是节省成本, 另一方面是普通人没有加入工会, 减少了很多麻烦。早期真人秀成功的原因是非专业演员的自然表现, 加上他们普通人的身份, 观众更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在早期中国的真人秀中, 我们依然可见这样的例子, 2000年最早的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 广东卫视大胆使用素人进入户外真人秀节目中, 开启户外真人秀先河, 第一届《生存大挑战》给中国带来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新形式, 在国内各地乃至国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 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从2006年开始, 各家电视台开始在真人秀领域展开竞争, 原本的唯电视剧核心主义开始动摇, 中国内地涌现出一系列电视真人秀节目, 出现了大量的职场真人秀节目, 如《创智赢家》、《天生我才》, 这些节目切合时代需要, 展现中国年青一代的求职需求, 与此同时还有相亲类节目《玫瑰之约》、教育类真人秀《成龙计划》。进入到2010年, 中国真人秀节目进入新时期, 出现现象级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非诚勿扰》于2010年1月15日在江苏卫视开播, 引起全国性的广泛关注, 其收视率最高达到4.93%, 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了3.53%的平均收视率, 2012年《非诚勿扰》创造了中国电视节目有史以来最高冠名费5亿元。2010年—2012年, 中国电视市场是相亲节目的竞技场, 超过30档不同类型的相亲节目在各个电视台播放, 从此中国的综艺节目进入到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竞争中, 这种竞争给了中国电视市场全新的面貌。

二、真人秀的引进与本土化

2013年, 中国各大上星卫视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也意识到了真人秀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纷纷引进国外真人秀版权, 如浙江卫视引进荷兰的“THE VOICE”, 进入本土后改造为《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引进韩国的《I AM A SINGER》, 改为《我是歌手》;东方卫视从美国引进《American Idol》, 改为《中国梦之声》, 上述列举的还只是音乐竞技类节目, 在亲子类节目、户外冒险类节目中, 中国各大电视台从美国、英国、荷兰、韩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引进版权, 进行本土重造。那么, 引进就解决全部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本身来自于国外的综艺节目经中国编剧和导演之手, 有的被中国观众喜闻乐见, 甚至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 有的却呈现出水土不服, 难以被中国观众认可。

中国引进真人秀节目后, 有三大问题有待解决——版权、选人、编剧。

(1) 版权困境

近几年来, 真人秀版权纠纷不断, 最有名的当属东方卫视和央视就《极限挑战》引出的版权纠纷。《极限挑战》是东方卫视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类综艺节目, 自2015年6月14日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 成为东方卫视的主打综艺节目, 但从同年8月13日开始, 《极限挑战》连续停播三周, 在圈内引起轩然大波, 原因是版权纠纷。

在《极限挑战》火热播放之际, 韩国MBC电视台就指出, 该节目抄袭其王牌节目《无限挑战》, 指责《极限挑战》从名字到游戏环节都有严重的抄袭迹象, 面对这样的指责, 东方卫视难以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也有他的难言之隐, 问题就出在东方卫视并未取得《无限挑战》的海外版权。那为什么卫视不愿购买版权呢?主要原因出在广告商身上。众所周知, 广告投放是综艺节目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档节目通常靠冠名和特约就能摊平成本, 不过广告商并不是随便投钱, 而是倾向于选择热播风险小的综艺节目。对于卫视而言, 播出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确实有很大风险, 因为现在都是季播节目, 时间跨度比较长, 一旦收视率不好, 很难掉头, 而模仿热播的综艺节目风险就会小很多, 为了节省早期成本, 卫视不会购买版权, 而是直接模仿海外真人秀节目, 在国内取得较优的收视率和口碑之后吸引广告商的投入, 卫视之间的竞争和广告商这种只投热门节目的心态, 导致真人秀节目在版权上恶性循环。

(2) 明星选人

真人秀节目最早出现在美国, 那个时期节目选择的大部分是普通人, 而真人秀节目进入中国之后, 我们很难见到普通人的面孔, 节目组邀请的大部分都是明星。在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中, 黄渤的片酬达到一季4800万元, 据说黄渤仔细研究过韩国原版, 对节目要求的表现点非常清楚, 故而天价报酬也可理解, 然而并非高价就等于高收视率。2015年9月12日开播的《挑战者联盟》中, 浙江卫视给范冰冰的加盟费达到6000万元一季的天价,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高的明星加盟费, 而6000万元的加盟费有没有让《挑战者联盟》出彩, 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节目的收视效果并不与明星的加盟费成正比。有趣的是, 深圳卫视《极速前进》曾力邀范冰冰加盟, 然而范爷的6000万价码吓退了节目组, 权衡之下, 花了2500万元请来邓紫棋。在第二季《极速前进》播出过半之时, 网上对于邓紫棋个人负面话题的谈论居高不下, 2500万元花在邓紫棋身上就是为了向观众展示邓氏傻笑?真人秀在明星选择上, “贵”这条路上走得实在是太远了, 一档真人秀应该是参与人员与节目本身的融洽合作, 明星自身必须要有与节目相融合的气质, 一味地找当红明星来吸引观众, 注定不能长久。

(3) 编剧难行

2013年后, 中国大量从韩国引进真人秀节目。韩式编剧在节目策划阶段有两个主要作用:节目创意敲定和选手、参与者的磨合。编剧需要考虑来自剧本的需求、明星本人的意愿, 以及观众对于明星的要求——观众的审美品味, 筛选出一部分人, 按照剧本的要求策划每个明星的形象, 编剧团队会根据个人特质调整环节设置, 使其个人特质能够在每一个节目环节中得到充分发挥。鲜明的个性搭配上为其量身定制的剧情, 使得节目更有观赏性。

《偶像来了》是湖南卫视于7月25日暑期档开设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也是引进韩国的版权, 其中邀请了来自各个地区和各个年代的中国著名女明星, 从最老的林青霞到新兴的年轻“钢琴公主”欧阳娜娜, 年龄层次从60岁到15岁, 几乎符合所有年龄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林青霞的加入应该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 但是因为林青霞地位太过于崇高, 整个节目的编排无论是节目游戏设置或者选手交流上, 都是以林青霞为中心, 整个《偶像来了》变成《林青霞来了》, 编剧没有认真开发每一个选手的亮点, 只是将林青霞作为最大卖点进行编排, 使得节目失去了多元素的意义。

一台真人秀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上出演着自己的真人秀, 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内心, 真实展现出自我, 是每一个真人秀节目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颜颖.《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制作及创新》[J].新闻传播, 2014 (6) .

[2]尹鸿、冉儒学.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本土节目 篇5

关键词:综艺节目 本土化改造 海外版权 创新 核心

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进程中,模仿或借鉴境海外同类的优秀节目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12-2013年,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多家电视台都引进了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创造了许多优秀且观众喜爱的电视综艺节目,如《梦想合唱团》、《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星跳水立方》、《最美和声》、《中国梦之声》等,都是在引进的版权节目基础上改造而来,极受观众喜爱,使我国电视荧幕得到了极大丰富,促进了我国电视产业的繁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在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适应中国媒介环境、满足观众需求等。只有走创新之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才是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之根本。

▲▲一、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分析

2010年后,以海外综艺节目版权为基础的改造节目大量充斥着电视荧幕,让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荧屏更加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近些年,我国综艺节目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之所以这样,主要在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限娱令),要求每家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不得超过两个。在限娱令要求下,电视台不得不按照要求对综艺节目作出相应的调整,受此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作为最能凝聚观众收视的一种节目形态,必定是各大电视台之间竞争最为激烈之地,加之,黄金时段综艺节目数量的减少,更是加剧了这种竞争。二是,综艺节目模式之间的竞争。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电视观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和多层次,原有的综艺节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无形中加剧了综艺节目竞争,只有进行节目模式创新。

从媒介经营角度看,创作新节目的成本较高、风险又大,短时间内很难创作出精品。加之,激烈的电视综艺节目竞争环境让很多电视工作者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研发创意,围绕“创意”创作新节目。相比之下,引进的海外综艺节目版权无论是节目创新、拍摄技术还是制播运作,或是其它方面都比较成熟和丰富,可少走弯路,提高市场竞争力,所以引进海外节目资源无疑成了各大电视台参与竞争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就目前来看,全国也有数十家电视台购买了海外综艺节目版权,虽然这种方式有助于探究国际电视综艺的核心规制与提升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者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文化、审美、收视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节目进入国内后的“命运”各不相同。例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爸爸,我们去哪儿》,一经播出便极受欢迎,被观众视为零差评的综艺节目,这是以往的节目不曾达到的,成为当下热议话题。同时,收视率集集攀升,市场份额达20%以上,为电视台带来了巨大收益。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在于本土化改造的好。

▲▲二、引进海外综艺节目版权本土化改造分析

引进节目版权,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目模式引入,更是一整套娴熟管理操作系统及成熟制作流程的引入。通过引入版权,学习如何制作、如何剪辑、如何运作,以及先进的节目理念和、模式和经验等,可以激发本土综艺节目的原创力和提高制作者的整体水平。仅是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需要结合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媒介环境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了解构成综艺节目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综艺节目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包括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哪些有别于其它节目的内容,以及节目资源配置、节目原创性及被模仿的难易程度。要想形成核心竞争力,单纯地复制节目模式是不行的,要从节目内容、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海外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创新改造,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突破“山寨”局限,与国际接轨,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从而吸引观众,抓住受众群体。

第二,把握综艺节目的内核。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观众在收看的时候不仅能获得感官满足,某种程度上还能满足其情感需求。从这一层面来看,综艺节目的内核就是它所要表达的观念、情感、感受等内容,倘若是观众所需要的东西,就能产生吸引观众的巨大能量。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者们要把握综艺节目的内核,而是否能准确把握则在于丰富的细节和文化支撑。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引进后,必须基于市场分析、竞争形势、目标观众等信息进一步开发节目深度和广度,传递积极、正面、健康的价值、观念等,为社会带来“正”效应。《爸爸去哪儿》如此受欢迎,正是在于节目传递的父子之情,暖暖的、酸酸的,既有感动、温馨,又有泪点、笑点,引领着观众的情绪和思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综艺节目只有在内容、创意、制作等方面下功夫,把节目做好、做精,具备区别于其它综艺节目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并受到喜爱。在海外综艺版权本土化改造上同样如此,不单单是模仿,还要学习、创新,才能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林.各大卫视五成以上引进海外版权 业内人士解读[N].新京报,2012-10-19.

[2]逯杉南.“真人秀”节目移植我國本土所面临的本土选择.绥化学院学报[J],2012,4,67-69.

[3]高宪春.从“洋模式”克隆到“本土化”创新——论中国广电媒体“本土化”策略的现实出路.电视研究[J],2012, 4, 39-42.

[4]李默.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化策略.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2,3,86-88.

广播节目策划如何体现本土化 篇6

社会需要, 是人类社会、也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对于广播媒体来说, 创造发展机遇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了与适应受众的现实需要或潜在需要, 这是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的出发点之一。随着受众接受需求的不断变化, 我们的广播频率、栏目与节目同样应是开放型、动态式的, 不断加以有效调整, 以适应社会的各种新发展、新需求。搞广播电视节目策划, 就要善于发现和适应这些变化。而本土化, 则正是适应这些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们在做广播节目策划时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就地方媒体而言, 其所传播的内容多具地域特色、大都是本地发生的人和事。要在节目策划中体现本土化, 就要在追求自身的个性特色的同时, 把重点放在传播地方文化的内容上, 多创出以本土化、通俗化和个性化的品牌栏目。不断跟踪分析各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态势, 结合地方实际, 不断创新节目形式, 增强节目的有效传播, 从而提升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广播节目策划的本土化首先应体现在新闻的本土化。新闻本土化是新闻节目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挖掘, 对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 以及采用适合本土观众口味的节目形式。新闻节目追求本土化既有社会转型和受众需求重心变化的原因, 同时也是媒体争夺细分市场的直接结果。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策划中, 应该警惕将新闻“本土化”简单地同“本地话”划等号的倾向, 强调在内容上挖掘本地新闻的深度和地区文化的精髓, 在非本地信息中寻求本地化的读解, 从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增强表现力, 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 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泼生动的节目形式和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

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探究 篇7

1 新时期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转型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政治形态,因此引进的娱乐节目不能被直接使用,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尤其是在节目内容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一档电视娱乐节目在引进初期会对原来节目有一定程度的模仿,尤其是在节目形式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但是,这个模仿时期往往不会太长,在一段时间后节目制作方就会要求对节目进行新的改造,让其以新的、更加符合我国观众需求的面貌重新出现,让其具有我国娱乐节目特色。这一过程往往被称作“本土化改造”。

对引进的娱乐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革,一方面是基于观众的接受因素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政策因素的需要,例如,广电总局出台的“限娱令”,对选秀类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带来了促进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电视台陆续的引进了多档娱乐节目,这些娱乐节目也是类型多样,如知识竞赛类《开心辞典》,表演选秀类《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达人秀》,职场选拔类《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社交谈话类《非诚勿扰》等。在这些引进的娱乐节目中,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本土化较为成功的案例。

2 当前引进国外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不同方式

2.1 观摩、模仿、借鉴

当前,我国引进国外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最常用的途径是“观摩,模仿,借鉴”。采用这样的途径引进国外电视娱乐节目不用购买版权,而是通过观摩国外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对节目中有吸引力的节目内容和有趣的节目形式进行模仿,然后将国外娱乐节目制作成功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制定关于新的娱乐节目的策划。

采用这一途径引进国外娱乐节目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这一节目是对美国的一档选秀节目一《美国偶像》的模仿。《超级女声》所走的路线基本上与《美国偶像》相同,都是“平民路线”,降低了选手参赛的门槛并由观众投票来决定选手的胜负,这一路线开创了我国选秀节目新的局面,让观众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娱乐节目中。而在赛区设置、比赛规则、环节设定等方面,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来的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一切都使《超级女声》这一档娱乐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收视热潮。

2.2 购买版权,合作制作

随着各类娱乐节目的开播,各大电视台越来越看到了娱乐节目在争夺高收视率的重要地位。而对于一个娱乐节目来说,好的节目创意更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许多有实力的电视台,在引进国外电视娱乐节目时,往往会选择“购买版权,合作制作”的途径。选择这种途径,一方面可避免版权纠纷,另一方面可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办好节目的核心创意和行之有效的制作方案。避免在探索上花费太多时间。

近年来,我国所引进的大多数娱乐节目都购买了版权,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和《奔跑吧兄弟》,这些节目的摄制都获得了原版节目编导人员的指导,拍摄过程比较顺利,也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3 电视节目模式本土化所面临的困境

3.1 资源短缺与节目市场化对于创意产业的阻碍

不同的频道承担不同的任务,虽然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任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于电视节目资源短缺的我国来说,这样的分配会导致过多粗制滥造的节目充斥人们的生活。在众多粗制滥造的节目当中,有很多由国外引进的节目。这些节目大多是为了迎合观众需求,但是却有缺少资金支持,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3.2 我国电视节目娱乐性对娱乐节目价值观的困境

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我国的一些电视节目越来越注重娱乐性,而忽略了节目的内涵,但是过于注重娱乐性电视节目必将走入困境。这在《快乐女声》和《中国达人秀》这两档选秀节目中有深刻的体现。《快乐女声》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女声》的改版,并不只是以选手竞赛为重点,还夹杂了各种关于选手的杂志拍摄、住宿拍摄等等来引人注目,这种娱乐性虽然能在短时期内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却缺少长久的吸引力,难以带给受众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中国达人秀》在展示选手的风采的同时,也通过评委的点评对选手的吃苦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引领了正确的价值观。

4 本土化特色视域下我国电视娱乐发展策略

4.1 突出强调流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引进的娱乐节目往往是属于流行文化,要想使流行文化获得发展土壤,必须给其增加本土文化色彩,让流行文化更加接地气,与人们生活相互关联。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在录制每一期的时候,都会为节目增添当地色彩。如在洛阳录节目的时候,将洛阳“花城”的美誉代入,整期节目都有花相关。

4.2 强化百姓意识,坚持走贴近生活的娱乐路线

强化百姓意识,坚持走贴近生活的娱乐路线是娱乐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保障。任何节目只有走贴近群众生活的路线,才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让群众感到亲切。《超级女声》作为一档选秀节目,之所以获得广泛的关注,就是因为拉近了与观众的关系,将选手的命运交给观众。

4.3 走城际合作之路,扩大栏目影响力

一档娱乐节目若想扩大影响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要尝试着走城际合作之路,与多个城市合作,突破单个城市的禁锢。如湖南卫视每年的跨年演唱会,就不仅仅的局限于长沙一个地点,而是与台北、首尔等城市连线,共办演唱会,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4.4 整合媒体优势,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整合媒体优势,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是电视台娱乐节目提高收益的最佳措施。在这一方面,湖南卫视的做法值得各大电视台借鉴。湖南卫视的各个娱乐节目除了在湖南卫视播出外,其版权概不出售。观众要想下载,要想重复观看必须通过芒果TV,这样就可以为电视台增加额外的高收益。而湖南卫视每当新节目的宣传,湖南卫视都与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5 结语

引进国外综艺节目虽然是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措施。但为了让其能够长期发挥提高收视率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让引进来的综艺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符合我国观众的口味和习惯。只有随着观众观看需求的转变而调整的节目才能够得到观众的长期青睐,而始终固守原来模式的综艺节目势必会让观众厌烦,最终落被停播的下场。因此,各电视台必须克服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让引进的电视娱乐节目完成本土化转型。

摘要:近年来,以韩国为代表的国外各类娱乐节目进入了大众视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国内各大电视台纷纷向其取经,引进了各类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无一不引起收视狂潮。目前,国外电视娱乐节目的引入成为各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一大措施。但随着广电总局“限娱令”的颁布,各电视台所引进的综艺娱乐节目势必要进行改版,实现本土化转型。因此,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转型现状进行分析,为其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策略,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困境,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肖平.国外电视节目策划原理与观众细分[J].当代传播,2007(1).

民生新闻节目本土化的发展与追求 篇8

关键词:民生新闻节目,本土化,发展,追求

民生新闻栏目近年来蓬勃发展, 方兴未艾, 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电视事业中的反映。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关注民生, 报道民生, 是电视媒体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而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 必须因地制宜, 突出自身特色, 在栏目“本土化”上下功夫, 写好“民生”大文章。只有秉承“人文主义”和“平民精神”的理念, 才能让民生新闻在发展提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民生新闻本土化势在必行

民生新闻节目风起云涌, 大浪淘沙过后, 一些栏目大红大紫, 成为收视的保证, 如湖南卫视的 《晚间新闻》, 北京台的 《元元说话》, 江苏台 《南京零距离》 等等。而不少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则悄悄走向没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报道形式的同质化, 导致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风格趋于雷同僵化。

如何办好观众爱看的民生新闻节目?只有走进观众的内心, 探求他们的真实心理, 才是栏目成功的基石。由于县级电视台的收视覆盖面仅限于本地, 收视群狭窄, 他们中一部分老龄观众对地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度。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加, 融入第二故乡的心理需求。因此走民生新闻本土化之路, 成为县级电视台做好民生新闻的现实路径。

播报本地新闻, 评说百姓话题, 讲解人文事。节目追求说新闻、评时事、讲故事的风格, 充分体现本土、人文、服务的特色。赢得了关注度和美誉度。观众的厚爱和热捧, 正是源于节目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充分地接了“地气”。

二、民生新闻本土化的追求

1.对本土文化的传承

眼下, 频道、栏目正步入细分化时代, 观众的收视需求也变得复杂多元。民生新闻本土化应充分考虑本地观众的心理和需求, 着力打造人文特色。除了主打新闻板块外, 如要播出具有地区特色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禁忌语等地方性词汇, 通过主持人的阐述与点评, 配故事或传说, 达到传承地方语言的目的。利用讲述地区的民间传说和人文掌故, 特邀地方艺人担纲嘉宾主持, 采用幽默风趣、说笑逗侃的表现方式进行讲述。这样, 把本土新闻与地域人文历史熔于一炉, 打包组合, 吃惯了新闻快餐的观众了解到厚重的地域文化, 满足了观众多元化深层次的收视需求。

2.对思想内涵的挖掘

民生新闻的看点不能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上, 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搞笑取乐的感官层上, 而要在思想观念上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一个栏目每天得到信息不外乎是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小事, 这家水管被堵, 那条道路失修。如某栏目曾经报道过一位年轻人扶起跌倒的老人这桩事, 记者不仅仅从好人好事这样的角度去报道, 而是透过事件本身, 联想到了彭宇案, 以及后来出现的很多地方老人摔倒后无人救助的尴尬现象, 把事件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考量。在还原事件的同时, 记者还对小伙子的“义无反顾”作出了点评, 也拷问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扶起跌倒的老人, 你能做到吗?”这样节目既有厚度也有深度, 既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 也引导了观众对社会道义和责任的自省和反思。节目播出后, 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如策划推出了本地区好人、温暖年度人物系列, 通过挖掘一个个典型人物和小人物的内心情怀, 把城市最温暖最动人的表情给予呈现宣扬, 传递了积极向上、慈爱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3.对品牌价值的提升

民生新闻节目多如牛毛, 如何在观众心目中成为首选或必看的节目?实践告诉我们:必须靠品牌经营来吸引观众。而品牌栏目打造与主持人的培养必须同步发展。可以说, 栏目赋予了主持人一个让观众认识和熟知的平台, 而一旦主持人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后, 又成为栏目的一个品牌和标志, 反过来又能提升栏目的关注度。栏目成就一个主持人, 而一个主持人也可以擦亮一个栏目的品牌。一个栏目不单纯是一档电视类民生节目, 应成为地区文化的品牌, 这也应当是民生新闻节目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如何作为

民生新闻电视采访是“面对面”的沟通, 对采访和被采访双方来说, 是心灵的碰撞, 又是思想的交锋。曾几何时, 我们的电视记者一直都躲在屏幕后, 由摄像拍摄、记者写解说词、播音员配音等, 电视记者在现场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但是, 随着观众对民生新闻报道的现场性、直接性要求越来越高, 以及民生新闻电视现场报道越来越多的出现, 记者在不同情景中的采访能力, 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应该说, 记者的现场话语和行为是媒介的有机延伸, 它既是记者获取事实的手段, 也是构成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

记者的现场话语和行为是媒介的有机延伸, 它既是记者获取事实的手段, 也是构成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场采访报道是声音形象信息的兼容, 摄像机如实记录了采访中的报道和提问, 记录了被采访者的回答。除有声语言信息传播外, 有采访双方的体态语言及空间环境和氛围, 让受众从人物神态上体察出其内心的思想情感。

1.要选择好采访环境

任何新闻都有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 都是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里进行的。民生新闻现场采访应在事件进行的现场, 从视觉形象上让观众对事件本身有直观印象。有的事件现场人声嘈杂, 为保证语言传播效果, 要尽量避开喧哗声集中的地方, 不要现场声压过采访讲话声, 可用定向话筒以避免杂音干拢。比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 记者们用他们手中的镜头和话筒通过对大楼被撞, 现场采访当事人、群众, 对废墟的拍摄报道, 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场景, 让每一位受众看过之后, 都产生了一种对恐怖袭击者的憎恨和对现实的思考;除环境外, 现场是报道中最重要的要素。

2.要用好体态语言

现场采访中记者自已的体态语言也会对记者出镜形象及完成采访起到一定助推作用。电视记者的外貌体态、举止神情、穿戴装饰等体态语言和自身的气质、风度、修养和知识水平, 亦反映其思维的敏捷程度。记者的仪表风度和有声语言一样直接影响观众的第一感官。电视记者无须表演, 但应善于控制自己的举止行动, 得体大方、稳定严谨, 才能给观众以信任感和认同感, 从而使观众从情感上接受。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对记者而言具有透视心灵的作用。记者面对采访对象, 应让人感到目光亲切、友好, 使人感到慰藉。服饰打扮, 应和现场环境气氛相吻合。如报道体育比赛现场, 运动式的服装会使运动员感到亲切, 也适合运动式的环境。如果在救火现场穿一身笔挺的西服或套装, 就会使人感到格格不入而产生距离感。出镜记者的穿着要尽量接近被采访者, 如果是女记者也不宜浓妆艳抹、戴过于耀眼的首饰, 这些都是有助于消除对方与记者心理距离的有效方法。

3.要选择好采访的方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不同采访内容可选择不同的采访方式。我们通常使用的采访方式有座谈式、走步式、追随式、随意式等。这些不同方式的选择都要依据采访的主题、环境、采访对象的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而定。随着电视实践的发展, 现场采访的生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同时, 它也对电视记者提高自身文化和业务素质, 培养新闻敏感性和社会鉴别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最能体现记者的功力和才学。通过民生新闻节目来关注人、展示人、尊重人、爱护人。民生新闻节目要用人性的视角, 少一点主题强加, 多一层平视, 多一些理解, 多一份宽厚与爱。真诚地面对观众, 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电视记者的工作准则和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谢芳;记者采访工作中的提问与倾听[J];新闻传播;2013年08期

[2]何荣强;记者如何做好采访工作[J];网友世界;2014年04期

[3]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2014年19期

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篇9

一、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引进

(1) 境外版权类节目的界定。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属性, 也即版权属性。境外版权是版权属性组成方式之一, 而电视节目的版权交易已成为国内外电视节目在传统的“出售受众”换取广告投入、出售节目内容、以节目为载体成立相关的观众俱乐部等三种营销方式之外的一种崭新的节目交易方式, 这是一种崭新的节目营销方式, 即出售节目形态的版权, 其也就成了现在的各大电视台竞相引用的方式之一。它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节目营销方式之一, 也是娱乐节目策划播出收视的保证。购买有智慧含量和创新品质的先进而有效的电视娱乐节目, 并经过本土化的改造, 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电视娱乐节目, 较之自行研发全新的电视娱乐节目, 要经济、快捷的多。因此, 对境外版权的节目引进, 已经成为各国电视业以低成本研发电视娱乐节目, 以及直接引进成品电视娱乐节目之外的一种有益和有效的补充。

(2) 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引进的必然性。西方文化来势汹汹, 势必会给开放中的中国带来不小的冲击, 而随着此番娱乐风潮, 我国各大电视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国多家卫视推出了新的综艺节目, 但是节目质量却不令人满意。近几年来, 随着从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快乐女声》《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的热播, 带来新的娱乐风潮, 一些热门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年代秀》《舞动奇迹》等也是从国外购买的, 很多电视台开始竞相模仿其节目形态来博得一席之地, 按照目前来看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版权成了一种趋势, 而模仿也已成为一股热流。在这种模式中, 境外版权除了能带来好的策划和收视之外, 其还变成直面电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本土化

(1) 境外版权类节目的本土化过程。本土化是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意的根本源泉。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需要从境外的各类节目模式当中, 汲取营养, 汲取经验, 借鉴创意元素。但是, 这些所谓的模式创意能够被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拿来的前提是电视人对本土受众需求的充分理解, 对本土文化特性的深刻领悟。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绝大多数的引进节目都是因为引进之后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宣告失败, 但是卫视之间的收视率大战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各大卫视盲目迷恋西方, 盲目引进电视剧, 造成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吃了亏。姑且不论引进电视节目是好还是坏, 引进电视节目如何本土化却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国外的电视节目, 就美国的电视节目而言, 笔者认为过于注重感官的刺激, 通过感官的刺激得到收视, 其实会有点肤浅, 在中国则需要加入一点内涵的东西, 当然就像和音乐一样, 感官的刺激是人类的共同的东西, 是无国界的, 但如若体现本土化的精神, 则可以加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生于斯长与斯的这块大地, 才是创意的真正源泉。

(2) 本土化过程中的引入和借鉴问题。在引入节目模式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当中, 我们需要对照本土的文化价值系统与电视环境, 从合理性、可行性两个角度来同时考量境外节目模式是否值得引入, 是否具备可借鉴、可改造的空间。而衡量一个引入的节目模式有无取得成功的本土化改造, 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第一, 该模式体现的价值内涵, 是否融入本土的文化价值当中, 实现文化生态的适应。第二, 该模式的具体操作实践, 是否能够成功移植到本土的电视节目当中, 实现产业生态的适应。一个实现了成功的本土化改造的节目模式, 应该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三、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近年来, 我们对境外节目模式的引进和借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不少新出节目对境外的节目模式进行了充分吸收和借鉴。那么在引入和借鉴国外电视节目模式过程当中, 如何进行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改造, 如何通过结合本土资源的创意整合, 实现已有模式的本土创新等问题,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梳理。

(1) 正视“本土文化”, 注重合理性。在引进欧美电视节目模式的时候, 往往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合理性。因为, 欧美的电视节目, 其生长的文化背景与生于东方的我国文化有着太大的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理念与情感偏好上有很多对立面, 如西方人崇尚个性, 强调个体价值, 东方人崇尚整体, 强调集体归属;西方人尚求异, 东方人尚求同;西方人喜欢直露的表达, 东方人喜欢含蓄的表达等等, 不一而足。而这些无疑和传统的东方文化和本土的深灰主流价值观念冲突, 如果不加鉴别地引入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个别选秀节目在引入国外选秀节目模式的同时, 没有注意筛选和甄别, 将境外选秀节目模式中的“糟粕”也一并全盘吸收, 如进行恶性炒作, 或者过分强调竞争的功利性, 突出奖金设置的诱惑力等, 使得选秀节目在收视疲劳的同时更是背上了不佳的声音。这些显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我国观众群的文化价值判断, 也不适合本土的社会文化土壤。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 我们也沐浴在现代的价值理念之中, 不管是衣食住行, 还是思想与文化产品, 已然现代化的中国与“世界”的差异性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另一方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相比西方文化, 中国有着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可以说, 多元共生、和谐共存、包容宽厚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而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正是文化竞争力之所在。所以在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形态的同时, 要对即将在我国本土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重组再创造, 使其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

(2) 关注“本土”注重自主创新。目前来看, 这种直接从海外版权引进的策略, 确实让国内观众“大饱眼福”。可是, 随着进口节目的大量引进, 不仅诸多“地方性”会消失, 而且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恐怕也会越来越少。当然, 在全球化时代, 分享进口节目所携带的价值理念与维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并非两难的选择。随着电视台之间的综艺节目大战愈演愈烈, 从境外引进优质综艺节目版权, 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已成荧屏潮流。仅2011年上半年, 国内卫视已斥巨资引进6档英国综艺节目, 海外综艺节目已占据了国内荧屏的半壁江山。而国内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观众收视习惯决定了引进海外节目必须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 所以, 各大卫视在引进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后, 在原有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 会增加一些本土化的改造, 以符合国内观众的胃口。

引进节目应该体现我们的一些社会环境, 比如在用语、文字、表达方式上都应体现, 在舞台设计、灯光、音乐上面尽量用一些体现生活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引进的节目在内容, 环节设置, 拍摄手法、语言风格、炮制方法、表现手段、主持人风格等方面应该要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 欣赏水平, 社会生活等。要体现出我们的差异化, 体现出我们的创新与不同。节目的主体要体现主旋律, 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主题应健康。大气的设计, 宏大的场面, 质感的画面给予观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缩小与国外的制作差距, 提高我们自己的创作能力, 这是每个节目都应该必备的。如此, 我们完全有能力研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 只要善于学习、不迷信权威, 就会打开“文化自觉”的大门, 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

(3) 开发境外版权节目的“本土市场”, 注重全局观。要实现开发境外版权节目的“本土市场”这一策略, 就需要有一种很强的本土市场全局观, 运用本土的制作团队、人才资源、宣传资源、合作资源、受众平台等多方面市场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布局, 从而从境外版权节目模式创新走向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市场。例如, 湖南卫视从《超级女声》开始, 一条产业链正悄然形成。在这条产业链上, 投资方、制作方、广告代理方、短信服务等依托这一节目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即使引进国外版权节目, 也要更多的根据本土化市场的需要来进行布局改造, 立足本土电视节目市场的资源整合, 最后创作出的节目模式就更有可能在本土市场当中获得原创价值。

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需要创新并大胆突破。上述三种策略并不是完全使用于所有的电视娱乐节目和机构。不过只要根据自身需求, 立足本土市场, 从引进节目模式的创新出发, 实现点的突破, 就能够形成有特性的娱乐节目, 最终完成从个别节目创新走向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布局。

参考文献

[1]孙小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突围[J].电影评介, 2011 (20) .

[2]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78.

本土节目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本土化趋势

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在电视工作者的努力下经历了从最初的广告时段本土化到本地化的配音和字幕,再到节目的本地化制作,也就是所谓的深度本土化这三个阶段。本土化的程度越来越深,细节做的越来越好。文章详细分析了本土化的定义以及“本土化”在广播电视产业中的定义;详细介绍了本土化中的“节目的本地化制作”这个阶段;从我国对“引进来”的电视广播电视节目的“主题”、“节目板块”、“现场气氛营造”三个方面的本土化改造,讲述了我国电视从业者在“引进来”的过程中的学习和创新;最后告诫所有的媒体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节目的改造要适应我国文化背景,引进节目要通过合法的版权购买途径,最重要的是不要在长期的“引进”国外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对国外节目的依赖性而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本地化节目制作

本地化节目制作这是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引进方式,也是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实力雄厚的电视台把国外电视广播电视节目“引进来”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是从国外电视机构购买优秀节目的版权和全套制作方式后再到国内根据中国观众的特殊性重新来制作节目。一般来说,节目的制作商会为我们配备专业团队来打造根植于我们国内市场的运营和制作模式,将这档节目作为引入频道的新品牌进行重新打造。这种引进方式是对节目适应性改造最高的方式,它将节目完全进行了符合我国受众市场的本土化全新制作,实现了完全的文化改正。使得像欧美这样的和我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制作出来的节目在我国拥有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视神话。近几年,随着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原来由于资金不足处于劣势的电视台也纷纷迎头赶上,采用这种本地化制作的深度本土化方式来奠定自己的频道地位,比如:安徽卫视、山东卫视、湖北卫视、东南卫视、旅游卫视、天津卫视等等。本地化的节目制作作为深度的本土化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采纳。

二、我国电视广播电视节目“引进来”的背景

从上面对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分阶段的发展概况分析来看,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风风火火,每一个阶段都有风光无限的时候,都创造了收视的神话和传奇,可以说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从诞生以来就开始引领中国观众的娱乐潮流。众所周知,电视广播电视节目发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他们可以说是这类节目的鼻祖,早在20世纪的中上期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其实不单是中国从欧美等西方国家引进广播电视节目,日韩等一些媒体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也有大量的节目引自于西方国家。中国引自于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大,种类也很多,基本上涵盖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各种类型,比如益智类的《幸运52》、《以一敌百》、《一站到底》等,真人秀《快乐女声》、《舞动奇迹》、《中国达人秀》等。从引进的国家来看,不光是从欧美等电视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引进,也从和我们起步差不多的日韩等国家有大量的引进,但以欧美为主。从引进的主体来看,范围很广,除了中央媒体央视外,几乎各个省级卫视媒体都有大量的引进节目。由此可见,中国的电视广播电视节目从境外“引进来”的数量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频繁。

三、广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本土化趋势

1. 本土化之“文化适应”

世界范围内有多种多样的民族和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存在基础,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地區在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国家的受众的喜好、口味和收视习惯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在国外热播,粉丝无数就选择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两国文化的差异,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去酌情选择,即使要引进国外的热播节目,也要在引进来后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本土化改造,让引进来的这颗“种子”适应了我们这片文化的土壤它才能茁壮的成长起来。每个国家的观众都有他们特有的收视习惯,有他们喜好的节目形态,如果节目的主题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节目中就没有能打动观众,能深入到观众灵魂深处的东西,那么观众就不会忠于节目,最终节目就难逃“下课”的命运。所以,广播电视节目的本土化一定要做到“文化的适应”。

2. 本土化之“自主创新”

我国的电视媒体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较晚,加上受到当时经济条件落后、科技水平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视产业的发展在开始几年非常缓慢。在我们自身原创力不高的情况下,很多电视台选择了从国外引进综艺娱乐节目。我们在引进国外综艺娱乐节目的时候,不能停止我们自身对节目创新的探索,我们不能把“引进来”作为长久之计,要想成为文化的大国,要想获得电视荧屏的自主,我们必须要有自己核心的创造团队,打造真正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节目样态。

四、结语

综上,中国电视发展60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 已经慢慢的学会了处理解读外来节目和合理的本土化融合之间关系,我们也慢慢的从单纯的模仿像深度本土化也就是“本地化”制作的过渡,希望我们的电视人能更加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早日制作出真正属于我们的,符合观众需求的,高水准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让我们的电视荧屏真正拥有“中国范儿”。

参考文献:

[1] 康灿华.国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本土节目 篇11

随着超级选秀类节目的消退, “什么样的真人秀节目才能抓住中国观众的心”是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 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一、真人秀节目在东方卫视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003年, 东方卫视以《我型我秀》开始了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与同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相比, 《我型我秀》在节目定位、评委人气、形式创新、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显逊色。该节目遵循现场无观众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创新点, 但也导致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大大降低。

2005年, 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我国第一档全程直播的创业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该节目和日常工作结合较紧密, 观众可从优秀选手身上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成为当年真人秀节目的一大亮点。

2006年, 东方卫视推出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以定位于男人秀的独特视角在众多选秀节目中杀出重围, 成为2006年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金时间的收视率一度盖过《超级女声》。然而到2007年, 才艺平平、个性平平的阴柔美男, 不时爆出的丑闻、黑幕, 引来观众越来越多的批评。

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泛滥让舞蹈选秀有了看点, 2006年《舞林大会》登陆东方卫视。该节目以明星秀舞为主要内容, 以明星在舞台上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的核心。根据当年《上海真人秀节目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 东方卫视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计为1.2亿元, 《舞林大会》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4.6亿元。《舞林大会》无疑取得了媒体、明星、观众乃至广告商多赢的局面, 并带动了一批真人秀电视节目由“平民秀”转向“明星秀”。2008年, 《舞林大会》舞台更豪华, 服装更讲究, 但高投入却没有带来预期的高回报。究其原因, 仍在节目煽情过度而创新不足。

同是2006年, 《舞林大会》创下收视新高后, 原班制作人马又在新闻娱乐频道同时段推出新节目《绝代双骄》。节目邀请主持人和明星进行情歌对唱, 使用“明星+歌唱”的简单套路并未讨好到观众, 并与当时湖南卫视的《名声大振》太过相似, 让观众倒了胃口。

2007年, 东方卫视推出《明星大练冰》, 把节目现场换成冰场, 明星们的卖力演出反而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些观众以看明星摔跤为乐, 明星假摔、退赛、拉票等事件不断爆出, 真人秀类节目似乎仅剩娱乐而已。

2008年, 东方卫视开始着力于真人秀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本土化, 《笑林大会》诞生了。它以振兴上海滑稽戏为目的, 集结了老中青三代滑稽笑星和草根艺人, 旨在选出“上海十大笑星”。不过, 效果必然比不过《舞林大会》的星光璀璨, 滑稽老将们“倾巢而出”也让人感叹上海滑稽戏新秀匮乏。一些青年滑稽演员暴露的问题也频频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不由质疑从中选出的所谓笑星, 对于上海的滑稽戏事业有何益处?但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暴露出社会问题并引发人们思考的责任算是尽到了。

同年, 东方卫视将目标锁定电视机前的中老年妈妈们, 推出《年轻几岁》这档以“综艺+纪实”形式的全新节目。每期有两位主角登场, 通过专家团队从外形到内心, 从发型到服装, 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打造, 帮助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年轻几岁》重点关注普通百姓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让主角变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在变年轻的过程中, 他或她会遭遇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能否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脱胎换骨?两人中谁能变得更年轻、更自信?节目结束时揭开悬念, 两位嘉宾在演播室现场展现他们的华丽转身, 在家人亲友的祝福中完成身心蜕变。《年轻几岁》为主角包装的全过程, 就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全面的“美丽课程”, 成为沪上中老年女士喜爱的一道荧屏心灵鸡汤。以此为标志, 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走向观众细分化道路。

二、真人秀节目本土化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方卫视为代表,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存在不少问题, 发人深思。

1. 问题及原因

①同质化严重

在上文的梳理中不难发现, 2007年, 仅东方卫视就推出《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明星大练冰》四档选秀类节目。电视屏幕表面热闹纷呈, 实则暗藏危机。在密集与雷同的狂轰滥炸之下, 观众的收视热情被分散掉了。导致节目同质化的原因是:

创新能力的匮乏。《舞林大会》取得成功后, 其他电视台也纷纷大批量推出“明星+X”这种方式。明星牌打得过频后需要更新改版, 但绞尽脑汁还是变不出新招。因此, 模仿借鉴海外电视节目成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但简单照搬并不能满足本地观众。人们的娱乐需求是多元的, 雷同的节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改变了电视栏目正常的优胜劣汰步伐。

经济利益的驱动。电视选秀制造了一个个收视率记录, 制造了一批批粉丝团体, 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东方卫视, 火爆一时的《东方夜谭》迫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的压力让出黄金档, 随后停播。真人秀节目不应该就是金钱和娱乐, 观众期待看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②以“现丑”为争取收视率的法宝之一

许多观众都直言不讳地表示最爱看PK环节和评委麻辣点评, 其原因在于一部分观众对“审丑”比“审美”有着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如《明星大练冰》中爱看明星摔跤) , 这里面有观众自身的原因, 而媒体不但没能引导观众形成健康向上的欣赏观念, 还去迎合其口味, 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从好男儿大比童年苦事到舞林明星们纷纷“真心话大冒险”, 眼泪成为赚取眼球的必杀工具。娱乐圈的潜规则在选秀类节目中显露无余, 有时故意放纵各种负面消息的传播, 黑幕传说似乎让这些选秀节目愈发红火, 每一次纠纷、自爆、传闻, 都能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 节目和选手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往复, 曝光率随即节节上升。

2. 变革对策

以上问题暴露出不少真人秀类节目过多关注的是“秀”, 而“真人”即真实的人格人性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扭曲了。如何正视失败, 寻求变革, 以获进一步发展呢?

①差异化创新

目前, 我国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需要对节目进行差异化创新。东方卫视在此方面一直快速积极地应对。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时, 推出明星舞蹈大赛、滑冰大赛;在靓丽女性选手充斥眼球时, 把花样美男们呈现到观众面前……但这种差异易被复制, 因此, 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节目的探索已在进行, 如《笑林大会》的举办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还有一类是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比较接近的真人秀节目, 在国内还不太多,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创业类节目, 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体验类节目, 如《年轻几岁》、《十字街头》、《缘来一家人》等。改变形象、找保姆等本地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真需求”, 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中的“新创意”。参与者将由“贩卖”隐私转向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观众则由“窥私”的角色成为参与者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见证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体验。因此, 体验式节目是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出发的本土化真人秀电视节目。

除了在节目类型上的差异化创新之外, 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也要避免扎堆, 以利于开辟出真人秀电视节目新的黄金时段。

②提升节目品牌价值

选秀类节目已进入成熟期, 而生活类真人秀节目还处于成长期。对前者, 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加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如《舞林大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高收视率带动东方卫视广告费一路上扬。但巩固知名度与提升美誉度同样重要, 需要在原有节目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此外, 负面信息对品牌价值有害无益, 网络时代, 对负面消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

③加强对节目的监督管理

对真人秀节目的监管虽有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 但归根结蒂还是要靠传媒人的自我监控, 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可以组织专业观众成立评测团, 针对低俗或煽情内容, 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并反馈给相应媒体及媒介从业者, 由此形成外部意见压力。其次, 评测团可以收集观众意见, 分析观众收视的价值取向, 为节目提供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④建立跨媒体互动平台

【本土节目】推荐阅读:

本土体育07-15

本土教材07-16

本土建筑07-20

我国本土10-20

本土超市05-23

本土设计06-04

本土教育06-21

本土元素06-29

本土零售08-03

本土理论08-09

上一篇:医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下一篇:m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