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应用

2024-10-15

雕塑应用(共12篇)

雕塑应用 篇1

1 霍去病墓雕塑之概况

霍去病墓坐落于东距西安四十多公里的茂陵一带,是汉武帝刘彻为了纪念其青年爱将霍去病的卓越功绩而下旨建造的。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死后,“为冢像祁连山”,将其墓冢视为西通西域,北击匈奴途中的名山祁连山,以为其功业的永久纪念。

霍去病墓的外观比起其周边的帝王及嫔妃陵寝,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其上草木丛生,巨石竖立,与其说是墓,倒不如说更像一座小山。而此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从汉代一直保存至今的一组古代大型墓葬石刻。

这批石刻,全部使用整块的巨大岩石,依照石块本来的形质,以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刻画出诸如马、牛、鱼等等祁连山区常见的动物,以及野人等古人认为的山中怪物。

置于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乃是该组纪念碑式群雕中的代表之作。这件高168厘米的主题雕刻中,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而置于马四蹄之间的匈奴败兵,则向每一个看到它的人昭示着这位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的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极为醒目。

“跃马”前蹄奋起,造型劲健,头部刻画概括生动。“卧马”引劲仰首,前腿一曲一伸,呈现出即将腾身而起的瞬间姿态。前面则明显作了夸张处理。“卧牛”体量较大,耳部紧贴脖子,没有多余的细节,显得浑然一体,生动地体现出,粗笨而温顺的牯牛安详反刍的神态。“卧象”的形体处理手法同前,头部简炼。“伏虎”作匍匐状,机警地注视着前方,身上的斑纹做阴刻处理,尾部紧贴身体,回避了肢节,更显得整体。“怪兽食羊”、“野人搏斗”、“石人”这几件作品与前面叙述的作品在手法上是不一样的,是以浮雕与线刻混合的手法,在天然大石块上就着石面的凹凸周转着刻出来的,这些作品生动传神,大刀阔斧地直取对象神态之最动人处,弥漫着东方艺术的神韵。

2 霍去病墓雕塑原理之阐释

略览霍去病墓石雕群,会让观者顿生古朴、厚重、大器的感觉。紧紧贴在地面的造型,团块性的体态,粗犷豪放的线条,都能让参观者嗅到汉代沙场那兵戎相见的英雄气息,领略中国艺术重写意而略形的艺术理念。但是,倘若深究起来,到底是这组石雕中的哪些特质和其采用的创作原理导致了它所体现出来的感官效果呢?这就有必要对它的美学原理以及创作理念进行剖析与提炼,并用这个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今后的各种艺术创作之中。

经笔者归纳,至少有以下两种原理以及理念能够在这组汉代石雕作品中找寻到踪迹。

2.1 法贵天真,强调天然美

这实际上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与儒家大相径庭,它崇尚的是不事人工雕琢的美,一种天然的“大美”。

有时强调合规律中的自由不拘束于严格的规矩、法度、重视从规矩、法度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中去自然而然地获取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美就是一种以天然取胜的美。

霍去病墓石雕最大的特点是对原材料外形的充分利用。依天然石块的形势,做到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所以,创作者往往是等到看到原料后,才临时确定下来要雕造什么主题,要塑造什么形态。这种方法很像玉石雕刻工艺“相石”的技巧,不过这些汉代石刻是直接在山野中选择类似动物形态的石料构思而成的,选石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艺术家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大自然创造的美,再发挥雕刻技巧的功能以补造化之不足,使自然造化所蕴含的形象得以显现。它是大写意的,不过多过细的加工处理的,其中以鱼、蛙、蟾、野猪的石雕尤为简练,只是在石面上寥寥几凿,便刻成了与原石料大致相似的动物形象。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在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中,经常有把一个人们所熟悉的形象同一个特定的物质外形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他把这种心理活动过程称为“投射”(projection)。贡布里希在论述投射心理时,进一步解释道,人们偶然在一根树干中、在一堆泥土上或在其他的事物上发现了它的形象与某种事物的轮廓很相似,或者稍加修改看上去就会像某种事物,在注意到这点之后,人们就试图通过增加或减少的办法来使其成为人们所希望的某种形象[1]。当我们欣赏这组石雕作品的时候,从他们粗犷的线条和顺石势而变化的图案中,我们不难推测出,汉代的创作者,其实也经历了贡布里希所提及的这一心路历程。

2.2 团块效果—避免支离破碎的细节表现

霍去病墓动物石雕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注重石雕作品的整体感和团块效果,而有意识的略去石雕造型的四肢、耳朵等等细节表现,让这些细节融合于整个身体造型之中,从而使得整批作品丰厚、敦实而庄重无比,散发出浓郁的西汉特有的厚重风格。

团块效果使得作品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了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比如这组作品中的《马踏匈奴》,一批矍铄的高头大马怒目前方,而在马的四肢中间,本应是空出空间,表现四肢的,可是汉代的创造者巧妙的在四肢空当处安排了一个蜷缩于立马之下的匈奴战士。这样一来,立马严严实实地压伏在匈奴人之上,四肢与匈奴战士紧紧相接,浑然成为整体,既增强了西汉人征服匈奴的纪念意义,又使得雕凿的工程量大大降低,甚至用今天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这种忽略细节的团块造型,比起摩尔、布郎库希等大家之作,其精髓之呈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重要的一条美学原理,实在是启迪后辈艺术家们的宝贵教材。

3 其原理在动物雕塑课以及陶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该项目的研究状况与本人的研究特色

在国内的动物雕塑领域,已经有学者对于汉代雕塑艺术,乃至霍去病墓石雕艺术有过深入研究,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北京现代雕塑家刘焕章,他是最早着手研究汉代雕塑艺术的人,并且他还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石雕、木雕作品之中。而刘焕章在中央美院的同班同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则在陶艺领域里首先引进了汉代雕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如今硕果累累。

与上述两位相比,本人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存在着下述特点:1.本人研究成果的应用,直接落实于本科雕塑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2.本人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营养;3.本人作品与前面二位的最大不同是具有团块状,避免了支离破碎的细节表现。

3.2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原理在动物雕塑课及创作方面的应用

汉代霍去病墓的很大的一个特点是简洁概括,产生得那么早居然极似西方现代艺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作品题材大多以动物为主,俨然是中国古典雕塑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最佳契合,研究并运用它,对于动物雕塑的创作与教学,意义不容小觑。

在霍去病墓造像当中,你能够找到布朗库西雕塑的简洁,阿尔普雕塑的优美,亨利摩尔雕塑的厚重大器。很多外国的雕塑家在看过本人融入研究成果而创作的雕塑作品后,都立刻联想起上述这些西方现代雕塑大师的种种特点,尤其是团块状效果,非常值得他们在今后的作品中借鉴引入。

在团块状效果的引用上,本人一般多把动物雕塑的造型处理成卧姿或是伏姿状态,这就如同霍去病墓雕塑群中的卧牛和伏虎作品。但是,如非要设计成站姿,本人也会在动物的四肢中间填补上一只小崽,就如同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马踏匈奴作品把匈奴残将的造型安排于立马的四肢之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它保证了整个作品的明快感,避免了支离破碎地细节展现,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作品的厚重与沉稳,让所要表现的动物,通过形态散发出未被驯服的粗野气质,让动物雕塑获得自己应该有的神韵和灵魂。另外,让学生熟悉并消化吸收“法贵天真”的尊重材料的原理以及“团块状”的造型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类动物雕塑应当如何去做,比如说怎样收集资料,怎样处理资料,怎样选择资料,怎么构图,怎么处理动物的四肢,以及尾巴、耳朵等等细节。处理好这些细节后,又该如何去夸张变形。当然实施以上这些,需要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学生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因为以上谈的那些属于风格一类,之所以选择这种风格,为什么选择这种风格,前文已述,所以不一一赘述。在学生基本功过硬的情况下,引入“法贵天真”原理和“团块状”造型原理,实质上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作品的整体关系,避免因细节表现而造成的破碎感。

3.3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原理在陶艺教学方面的应用

在本科雕塑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方面,引入霍去病墓石雕群艺术原理中的“法贵天真”原理和“团块效果”原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于霍去病墓石雕中有很多西方现代艺术的基本因素,同时又无处不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音调,所以以此为基点,让学生由此入手,形象且准确的掌握动物雕塑和动物陶艺的一些基本原理,并由此展开而学习相应的陶艺知识,是一条很好的教学路径,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创作。其次,就是体现在制作动物陶艺的工艺方面,引入团块效果会给动物陶艺的翻模环节带来极大的方便。比如我们要做一头象,立姿造型时,象有四条腿,而为了翻这四条腿就会出现八块模子,模子的数量增加就会增加作品的创作难度,与工艺的复杂程度,从而降低作品的成功率。如果象卧着就不需要那八块模具,且不要接坯、修坯,作品制作起来就简单多了,减少了工艺的复杂性,而且包装运输也会更为简单方便。(注:现代陶艺一般为单件,陶制的好掏空,且烧出来不会裂,而瓷制的因烧制温度太高,掏出来的东西会开裂,可用模具,将其视为一种手段,用完砸碎模具,作品数量越少越好。当然瓷烧制温度高也能做单件,只是方法不一样)

4 结论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它与当今世界的现代艺术作一横向比较的话,除具备许多共同点外,在许多方面优于西方现代艺术,比如手法简练、概括、形神兼备、粗犷雄浑、古拙天真、充满着气势与力量,突出地显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研究该石雕群的艺术原理,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动物雕塑和陶艺的创作与教学工作中去,对于创作思路的突破,对于教学思路的革新,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常宁生著.权利与荣耀,罗马帝国与中国汉代雕塑艺术比较,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雕塑应用 篇2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一、教材分析

(一)、确定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点拨学生阅读与理解、观察与感受、分析与评价,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建立自信。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确定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鉴赏与推介。

2、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三)、教材处理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本课虽受篇幅的限制,但是仍以较大的容量介绍了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有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有浑圆天成大气磅礴的汉代杰出的石雕群、还有精彩纷呈的石窟寺雕塑群以及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内

容丰富,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内容方面调整为:秦兵马俑、汉石雕略有增加,四大名窟各有重点,晋祠美少女重点欣赏一件作品.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导读、导看、导思、导说、导疑„„教师主导,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为了吸引学生,教学中考虑增加视频使用量。

(二)、学法设计

带着问题阅读与观赏、讨论与探究、质疑与答疑、鉴赏实践„„

分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课内学习课题,以邻座为探讨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对表现出色者为小组计分,以赛促学。

(三)、手段选用

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课前二至三分钟等学生时)

1、课前等学生时边看视频《赛马》、中国旅游标志图案和《马踏飞燕》图片,边听音乐《赛马》,边与学生聊天——你看过哪些雕塑作品?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名的雕塑是什么雕塑?

2、上课后通过问题“你知道什么雕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吗? 导入探究课题《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二)探究部分

(开始部分约2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课开始部分(关键词、重点句),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陵墓为什么会产生恢宏的雕塑群?

2、宗教雕塑主要是什么题材?

师生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秦汉陵墓为什么会产生恢宏的雕塑群?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期望死后升天,仍能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生前不惜巨资修建陵墓。墓前:石柱、石人、石兽等;墓室中:陶俑、铜俑等。(播放图片)

2、宗教雕塑主要是什么题材?

宗教教义和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播放图片)。

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均以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而成为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

师活动:话题——发现秦兵马俑——简介: 1974年3月29日,陕西农民杨志发在西杨村打井的时候一撅头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史无前例的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约8000件兵马俑阵容整齐、紧密排列,还有600匹战马佣、125辆兵车„„

探究一: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约8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回答问题:秦陵兵马俑是怎么编排的?秦陵兵马俑采用了什么手法?

教师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讲问题回答完整(播图片)。

解释“致广大,尽精微”。(播图片)

教师活动: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细节刻画精心细致、真实生动。

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活动:陶马群、战车同样精彩绝伦——图片演示

教师活动: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整体和局部图片。请学生讨论:你怎样向别人推介秦兵马俑——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从整体上看是什么特征?从局部上看又是什么特征?显示了秦国的哪些方面? 师生生活动:一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自由补充。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可谓“致广大,尽精微。” 那么,秦朝过后是哪个朝代呢? 探究二: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约8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说说霍去病是谁?汉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教师活动:听学生简介霍去病。汉代石雕。播放《卧象》图片,引导学生鉴赏。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师生结论:汉俑写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鉴赏,《伏虎》和《卧马》石雕作品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教师活动: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 学生活动: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教师活动:播放“三匹马”——秦马俑、汉《马踏匈奴》、汉《马踏飞燕》,你喜欢哪匹马?为什么?

学生活动:发表感受。

教师活动:听学生说,引导、点拨学生说。

探究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约16分钟)

学生活动:分四小组分别阅读:

1、敦煌石窟、2、云岗石窟、3、龙门石窟、4麦积山石窟内容。准备分别说说四大石窟各自以哪种雕塑形式为主。

师生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说透。分别鉴赏四大石窟雕塑

教师活动:简介 敦煌石窟:孰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泥胎彩塑。

教师活动:播放敦煌194窟彩塑,简介佛坛形制。

师生活动:分别播放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唐代人物造型特点。

教师活动: 简介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51000尊。

师生活动:播放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北魏佛像特点。

教师活动:简介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石雕。师生活动:播放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唐代大佛造像特点。

教师活动:简介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

师生活动:播放麦积山127窟菩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北魏造像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不同朝代的菩萨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不通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说说它们的造型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发表意见,探究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陕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约4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说说那群美丽的少女。

教师活动:简介晋祠圣母殿。听学生说那群美丽的少女。播放图片,引导学生鉴赏。她们的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三)小结(以下2分钟)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本课受时间的限制,主要鉴赏了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和浑圆天成大气磅礴的汉代杰出的石雕群、还有精彩纷呈的石窟寺雕塑群以及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

(四)、课外学习活动

P68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致广大,尽精微——写实

汉俑——圆浑天成、质朴雄浑、大气磅礴——写意

敦煌石窟-——泥胎彩塑

石窟寺雕塑 云冈石窟 ——石刻造像 精彩纷呈

龙门石窟——石雕

麦积山石窟——泥塑和石胎泥塑

山西宋代彩塑少女——栩栩如生、一美千年

当代雕塑创作中装置艺术应用研究 篇3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与创作实践,在我逐渐体会到当代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谓“雕塑”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生长,雕塑的表现语言的面目似乎越来越模糊,当代艺术对于传统艺术语言的颠覆与重构深深的影响到了每一个雕塑创作者,而其中装置艺术在当代雕塑中的井喷式的广泛应用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还在艺术语言探索阶段的我希望通过这篇文字以相对简单的概念重新梳理当代雕塑创作中装置艺术应用的大体脉络。

“雕塑”这个词,两个字简洁的道出了这种艺术形式最为原始的概念,“雕”是为减少、铲去,而“塑”意为增添、塑造。两个字基本上涵盖了传统雕塑的基本表现手法,从米开朗琪罗到罗丹、这几乎就是雕塑艺术的标准注解,时值当代,和所有艺术一样随着科技、文化、生产方式的进步,传统艺术发生了本质的蜕变。1910年马塞尔.杜尚展出了惊世骇俗的当代雕塑作品《泉》,首次以工业现成品作为艺术作品,彻底颠覆了或者说重新定义了实体空间艺术语言的含义,自那以来传统与当代似乎成了泾渭分明的被割裂开研究的两个艺术领域,传统雕塑讲求技法而当代装置艺术重视概念与信息传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随着城市化建设,传统雕塑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冲击,装置艺术语言在当代雕塑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深刻的改变着我们雕塑创作的理念。那么我们怎么看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关系,以装置艺术作为雕塑新的表达方式的核心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按照雕塑艺术的规律重新审视这个年轻的艺术门类---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由于材料没有限制和重视展示效果的原因,它的诞生不仅使得雕塑、绘画、公共艺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的界限被打破,还引进了“将观众带入作品内、与作品互动、成为作品一部分的全新艺术理念。

装置艺术的最初形态就是源于雕塑对于材料的探索,杜尚的《泉》是将小便池这种工业制成品替换掉了传统雕塑体,被同时替掉的还有雕塑由工艺性,传统雕塑多年发展出的精湛技艺被瞬间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纯粹的主题表达。反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进程,1979和1980年两届“星星美展”,其中我们能感受到雕塑家开始对于传统雕塑创作形式的不满足和材料方面的尝试已经开始,随后以谷文达的《静则生灵》(1985)、张永见的《新文物——猩红匣子》(1986)、徐冰的《天书》(1987), 以及顾德鑫80年代后期具有雕塑形态的装置作品应运而生,中国艺术家很快领悟了1985年劳申柏格(Rauschenberg)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作品中对于波普艺术的诠释并加以探索,90年代装置艺术在当代雕塑中的应用真正成熟起来1994年中央美院画廊举办的 “雕塑1994——中央美院 雕塑五人展”。隋建国、傅中望、展望、张永见、姜杰这 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有强烈的当代文化诉求,而 且其语言表述也非常个人化。对于当代雕塑后来的 发展来说,这个展览首先触及到了雕塑与装置的边界问题。

大多数中国的当代雕塑家经历过从具象写实到抽象到形式到媒介转变的过程。而我在西安的这几年学习生涯中对于传统雕塑形式也感到材料语言逐渐显得苍白,急需扩充新的表现形式,而对于展览效果的忽视也往往成为我们学生实验性创作的硬伤,一个想法从形成到实现为艺术作品不仅需要平常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装置艺术不仅在材料上扩展了雕塑语言的边界,更在其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创作理念上带来了革新,近些年来多媒体技术、新的造型科技(如3d打印技术)、互动式艺术等多种有科技含量的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雕塑作品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艺术家的创意较之前表现艺术主题的单一方式转变意境、感受的直观传递,空间造型艺术表现力的极大增强也造就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繁荣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向京、曹晖等。

在另一方面雕塑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都是以艺术家个人的努力工作、作坊式的生产完成的,但在当代装置艺术本身的材料广度和对于科技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化生产终于可以为艺术创作服务,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拿出自己的方案找合适的厂家进行生产的创作形式已经成为常态,艺术的表现也越来越不仰仗于艺术家手中的工具,不需过于估计实现作品的难度,而是更专注于作品本身的思想层面,这一点在雕塑创作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雕塑家可以真正的解放双手去完成更大、更关注艺术表现本身的作品。这一点两者正如同传统架上绘画与当代绘画的关系、纸上艺术与数码艺术、绘画与摄影、前者与后者不是简单替代和淘汰,传统艺术手段永远有其一席之地,新的艺术表性形式的介入不仅能扩容传统雕塑的创作空间,更加能改变雕塑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路,以更好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最后我们回到开始时对于“诗歌”和“杂草”的表述,这使我想起另一句话,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说法: “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而“诗歌就是以言辞建树存在”。诗是一场对话, 不仅要求能说, 而且要求能听,雕塑艺术表现形式的根本在于其利用空间中的实体表达出的思想性,这也为我们在当代的语境下重新思考雕塑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这篇文章对于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装置艺术应用思路提供帮助。

数字技术在景观雕塑中的应用 篇4

1. 景观雕塑的内涵

景观雕塑是环境规划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景观雕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表达出特定的内涵, 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常常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景观雕塑讲究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自然意境、人文意境和艺术意境。自然意境, 就是讲究景观雕塑的设计、选址、方向等等设计都要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协调, 达到环境的整体性统一;人文意境, 这种意境旨在表达一种文化, 在雕塑本身中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特点, 例如自由女神像就传神地表达出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三是艺术意境, 也就是运用技术手段达到一种不一般的艺术效果。

景观雕塑依照其功能的不同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和陈列式雕塑等等。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但是归根结底, 景观雕塑都是环境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设计成为一个主题鲜明、搭配完美的环境。

2.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同现代艺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从数字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 它就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1982年, Auto Desk研发了Auto CAD软件, 这种软件的设计之初原本是为了解决产品结构的设计问题, 但是, 它所具有的图形编辑功能却被赋予了艺术层面的意义, 从此图纸的设计开始有了辅助手段, 人们不再需要完全依靠手工绘制图纸。而当3d MAX开始引入艺术行业之后, 人们可以在广告、雕塑等行业进行三维产品的设计, 这使得设计类图纸产生了质的变化。Photoshop的引入, 给平面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二维图像进行设计, 但相比于Auto CAD, 它又引入了图层、蒙版、通道等技术, 在原图基础上生成新的图形。Photoshop软件在功能上的全面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让其在各类艺术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了20年的发展, 数字技术已经能够为艺术设计类行业提供丰富的手段,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 Maya、softimage、After effect等数字设计类软件层出不穷, 成功完成了数字手段向艺术内涵的转化。

3. 数字技术在景观雕塑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在艺术行业的成功应用, 证明了在景观雕塑中, 数字技术也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数字技术在景观雕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数字技术有助于把握景观雕塑整体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过, 景观雕塑不仅仅是单独的雕塑设计, 它需要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整体协调的意境中表达雕塑的主题。而在传统的雕塑设计中, 图纸都是手工绘图, 在这样的图纸中就无法把景观雕塑的真实效果完全表现出来。

现代数字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应用3D技术, 不但能够建立立体的雕塑模型, 并且还能通过技术处理模拟出在整个环境规划中雕塑的特征。这样, 就可以直观地根据审美要求, 调整雕塑的形态、色彩位置等因素, 从而达到雕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统一。现代的数字技术完全有能力真实地模拟出景观雕塑的真实形态。应用数字技术预先模拟景观效果, 是景观设计的一大飞跃。

3.2 数字技术能够提高景观雕塑的工作效率

数字技术提高景观雕塑的工作效率,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2.1 节约制图时间, 提高精确度

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 一大特征就是简化了工作程序, 节省了工作效率。举个例子, 在传统的纸面设计中, 画一个立方体需要综合考量立方体的呈现在纸面上的比例、光线、角度等综合因素, 而在简单的数字技术中, 则只需要输入具体的数值, 立方体就可以直接建立, 并且画图更加精确。而在设计结构稍微复杂的椎体、多面体等时, 也只需要简单的拖拽、旋转操作;又如, 某条弧线设计不合理时, 传统作业方法通常要擦掉重画, 而应用数字技术, 只需要鼠标拖动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合适的弧线, 等等。可见, 数字技术在设计阶段的便捷性, 大大节约了设计期的工作时间。

3.2.2 一次性设计完成

前面也提到过, 应用数字技术能够在设计阶段模拟景观雕塑及其周围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 设计阶段就能够完美地得到最完美的景观设计方案, 可以完全按照设计进行景观建设, 使园林建设工程能够一次性完成, 不必再进行过多的改动。

3.3 数字技术为景观雕塑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数字技术自从1982年的Auto CAD开始, 已经有了20余年的经验积累。在这20年中, 数字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它不光能进行图形设计和3D画面模拟, 还能够帮助艺术家模拟出能够想象到的任意造型, 有些软件还能够在平面图上做出有趣的操作, 现代的数字技术已经比较全面, 在景观雕塑的设计上已经发挥得游刃有余, 使用数字技术, 艺术家和雕塑师们能够把传统雕塑看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3.4 数字技术能够对景观雕塑的可行性进行准确评估

景观雕塑是设计者设计出的, 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需要建设成实体, 因此设计者不能像其他艺术家一样天马行空, 在设计时, 需要一定程度考虑雕塑的可行性。

应用数字技术, 不光能够进行雕塑设计, 还能够虚拟出景观雕塑的材料属性, 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雕塑本身的受力特点和结构特点, 根据材料、体积准确估算出景观雕塑的成本, 等等。在这些基础上, 来评估设计出来的景观雕塑是否可行。

4. 结语

数字技术在景观雕塑中的应用是这个时代科技与景观雕塑艺术结合的产物, 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增加景观雕塑的工作效率。同时, 不仅不会影响审美效果, 更能够在整体设计上更加和谐。随着科技的发展, 数字技术势必在景观雕塑中作用越来越大, 成为景观雕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岭江.论数字技术在景观雕塑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2) :126-127

[2]车雨珂;崔佳;张宠;边超.现代数字技术在大型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 2012, (12) :37-40

雕塑应用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某某某,我抽取的题目是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时间、教学程序这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 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三、学情分析

这时候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使他们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我会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作为了解,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上了很多,普偏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同学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二)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并亲手创作,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导入探究课题

我先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让学生思考我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设计原因:创设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尽快领会新课意图,愉快的接受课题。

(二)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我采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得出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会拿秦始皇兵马俑整体和局部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艺术特点。并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得出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最后,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设计原因:先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加上中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欣赏汉俑图片,让学生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并让学生讨论2分钟,自由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得出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汉霍去病墓石刻图片,让学生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然后我会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并让学生回答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四)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我提出思考题:A、四大石窟是什么,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B、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分析知识点。

(五)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带领学生欣赏并分析《晋祠圣母殿侍女立像》。

(六)课堂测试

1、不同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说说他们的造型特征?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问同学们谈谈你最喜欢的古代雕塑作品是什么?以及喜欢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

浅谈雕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篇6

摘要:本文对雕塑的类型、设置及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述,对雕塑在园林景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园林雕塑应用成败的关键是要与园林的主题密切相关、与环境的协调及最佳观赏效果。

关键词:雕塑;园林设计;应用;园林雕塑

引言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今天人们更加重视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最大化地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花园化、园林化,而园林雕塑作为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不仅充实着园林,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雕塑、公众、园林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共鸣。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不仅仅是绿化和美化,还对环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园林雕塑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魅力,它或以独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或以丰富的内涵向人们表达深刻的意义。

1.园林雕塑概念解析

园林雕塑是现代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等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的公共艺术就是指城市雕塑。景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地的室外雕塑。它大致可以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娱乐性、宗教性五类。景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景观雕塑要充分的融入到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反映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装点出城市最美丽的一面,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以城市景观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

2.雕塑设计在景观环境中面临主要问题

2.1雕塑形式与内容的冲突

雕塑作品的形式就是造型,材质,色彩元素。它包含两个密切联系着的元素:一是雕塑的内部结构,即雕塑的各种形体的内容联系结构组织;二是形体的外观,即形象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形状体积,或者雕塑作品形体手段的外在线条,体面,肌理,色彩关系。不同雕塑内容的设计诉求要求雕塑设计与之匹配的雕塑外载的形体,雕塑语言,雕塑形式,在成功和完美的雕塑作品里,雕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完全统一,相互作用的。

2.2雕塑内容与生态环境冲突

雕塑作品是空间环境艺术和视觉环境艺术,它与周围生态建筑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雕塑与建筑在形式风格、空间体量、环境文化等方面互为影响,互相渗透,因此,处于同一环境空间中的建筑雕塑在风格上应该和谐统一对立。雕塑与生态绿化同时出现环境中的,雕塑必须与该绿化环境在形体形式上产生整体的联系和呼应。就是在雕塑与绿化在植物培植,体量,形态,色彩上加以选择,否则就会导致雕塑作品与绿化环境形成冲突。

2.3雕塑体量与环境空间冲突

雕塑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大小比例关系。环境空间中体量过大或过小的雕塑都不可能给人以最愉悦的心理体验。根据人的视距与视域的正确比例,雕塑高度(H)与人的视点到雕塑的距离(S)应该满足以下关系:2H≤S≤3H。雕塑作品的体量大小,要求雕塑设计者对环境现场有充分的了解和踏勘。

2.4雕塑作品形式雷同,缺乏不同空间景观雕塑的差异化。

雕塑因为所处空间不同具备功能性,要有差异性,例如:陵墓雕塑,园林雕塑,宗教雕塑,装饰雕塑,校园雕塑,城市道路雕塑,商业街区雕塑,住宅小区雕塑,等各种城市空间雕塑,以其独特的空间功能特点对雕塑设计有严格差异的要求。作为景观元素之一的雕塑作品,要有空间不同的差异性又要有艺术作品的共性。“雕塑应该反映景观环境的差异化、社会和商业及中国传统文化共性需求”。因此雕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设计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商业现象,政治现象,同时也是人精神需求的映射,更是时尚,文學,戏剧性的人文情怀。不同景观下,不同雕塑,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应该有不同差异的雕塑形象。

2.5雕塑缺乏设计,材质低劣、制作粗糙

杜绝雕塑公司在雕塑设计中凭空臆造大量一致的雕塑仿品,被很多业主因为雕塑造价的问题买来立在了城市里,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选用了不宜用的材料制作,材质低劣和设计制作粗糙而给雕塑质量造成影响,给雕塑行业带来极坏声誉。雕塑设计者应怀着对业主负责,对社会市民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设计作品,缺乏思想深度的雕塑抄袭,离开同大众交流互动的设计只能是视觉垃圾。雕塑设计应有较高设计水平,较高艺术造型水平。

3.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色彩与光影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物质需要,也存在强烈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对美的追求。色彩与光影是创造气氛所必需的。色彩的应用往往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在环境中,雕塑采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置色彩鲜艳的雕塑,会给人带来醒目、清晰的感觉,如放置色彩暗淡的雕塑会给人带来厚重、质朴的感觉。色彩运用要注意暖色具有扩张感和动感,冷色具有收缩感和静感。光是物体的生命。园林雕塑位于室外,受自然光线的影响较大,每年、每季、每时的光线都不同。作为光源的太阳、月亮或灯光等,照射在雕塑上会使雕塑在形象与体积上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放置位置,雕塑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在园林雕塑中要结合周围环境的采光度、光源方向等因素,创造出丰富的时相、季相变化。以夜景为主的雕塑则更多考虑灯光的效果。日本有件雕塑《交叉的空间构造》,作品由95个直径14。2米的水晶球构成。作者把一个“水晶细胞”裂变为95个,构成了结构复杂多变的城堡,进入城堡内部就像进入水晶宫,透过玻璃的光线变得五光十色。这是一件很受儿童喜欢的作品,它在审美功能中融入了实用功能。

4.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人类的亲和力

园林空间作为满足人们休息、游赏、活动的余遐空间,它是现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场所,其空间和景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娱乐性。

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富有回味的雕塑,它既是欣赏客体,同时又是交流对象。所以园林雕塑在选题时,应注重轻松愉快的主题。雕塑小品通常与所在环境的空间和景观要素结合,以夸张的小动物或拟人化的小品作为小尺度空间中的主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平时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东西的尺度增大,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营造出诙谐有趣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将一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观之中。这些人物景观雕塑所反映的大多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人,动作也极为自然,这种手法拉近了环境与游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感。

5.现代雕塑艺术与园林设计

现代雕塑与城市园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雕塑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几乎和文明同时诞生。原始的陶俑雕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它们距今已有万年以上的悠远历史”。现代雕塑对城市园林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雕塑走向室外,扩大尺度并且使用各种自然材料。位于湖北襄十高速公路的绿地中的方向盘雕塑,硕大、醒目的矗立在高速公路一侧的开阔空间中,使原本空旷的高速路在感觉上缩短了距离,又平添了生气。雕塑以他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和构造结构,让人们远近视角都能感受到它的气势和活力,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空间关系中。人们喜欢好的园林景观也喜欢好雕塑,都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富有现代趣味的雕塑作品来装点人们的生话环境。

6.结束语

空间和人性,是现代艺术家追问的永恒主题。现代园林雕塑创造的空间不是徒具功能外壳或只具精美装饰的空间界面,雕塑空间设计的生命在于,物质围合而构成的空间内容应具有人性化因素。现代园林雕塑在题材上和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抽象的、写实的,但都不能明确表达什么,只有雕塑本身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它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人们觉得有种亲切感、交流感,这才达到了园林雕塑的真正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曾艳·园林设计中如何体现艺术性【J】艺术传媒2009(8):263

[2]何征·雕塑艺术在园林中的体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207—211

[3]何镇海,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的协调性,雕塑,1998(2);

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 篇7

1. 数字信息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效用分析

发达的信息产业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支撑国家国民经济高速运转地重要支柱产业。高效稳定的信息数字技术是保证雕塑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在我教育成就不断高速跃进地今天, 数字信息技术是拉动艺术产业快速增长地重要马车之一。随着我国教育对雕塑艺术教学不断的侧重, 数字成像技术为雕塑的直观描述和表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各地的艺术教学机构, 信息产业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数字信息成像体系和制度建设, 加大信息开放工作力度, 有效保障和促进数字技术为雕塑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面对数字技术与雕塑教学协调模式不健全的现实状况, 光有监督机构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重视, 在信息数字模式开发系统设计开发之初就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建设做好辅助体系的服务工作, 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长久稳定, 高效安全, 为雕塑教学工作服务好。

2. 信息数字技术与雕塑教学的规划分析

信息数字系统的结构设计本质上就是通过科学方法的综合性分析, 充分考虑外界的影响因素, 进行机构设计的优化选择从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系统工程的安全性, 可靠性, 合理性。在具体细化分析背景的要求之下, 通过系统工程设计师设计出合理的系统规范设计, 充分考虑可变和工程可控性的因素从而提高系统工程的合理性, 防止造成系统工程的混乱。在系统与雕塑教学协调化搭配的使用模式, 要从系统的角度充分为教学工作服务好, 与教学发展的情况要相互使适用, 一般情况下, 与教学搭配适用要满足以下的性能规范:

2.1 教学适用过程中设计的安全性

所谓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是指在不影响系统工程正常施工的前提下, 系统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一定的防灾害性能。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突发状况下面前有一定的防控强度。安全性是系统工程建设的刚性要求, 任何系统的建设都要将设计的安全性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只有安全性搭配好才能充分的为教学服务。

2.2 教学适用过程中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经济性建立在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的, 只有保证了教学结构搭配模式的安全性, 才能够考虑信息系统工程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一般的情况下, 首先要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条件和设计前景规划, 进而为教学工作创造出良好的服务系统工程。

2.3 教学数字技术设计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一般科学定义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可靠性, 不仅包括系统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功能的强大性, 也包括系统结构设计的长期稳定性, 安全时效性、以及耐久性, 并且耐久性是衡量一项系统可靠与否的标志。系统结构在一定的使用年限上和一定的外界影响条件下, 实现预定功能发生的概率, 在信息领域被称之为系统结构的弹性度。因此, 要想全方面的提高系统工程使用效果需求, 在系统的设计中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其设计结构的有效期限从而进行良好模拟使用环境分析, 进而有效提高其结构的安全性能, 促进雕塑教学工作的长期有效和健康发展。要对设计的数字技术进行全面的设计计算和系统模拟化分析。通常情况下, 要考核系统计算项目是否达标, 是否符合设计需求。及时排除细节性的计算错误, 避免因为计算失误而造成重大的经济财产损失。要建立全方位, 多层次的实际设计计算体系, 保证系统质量的达标。

3. 结语

随着我国雕塑教学事业不断的发展, 就需要结合现代数字技术的手段, 充分运用到雕像教学工作中去, 协调搭配彼此的教学要素, 促进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学生的艺术雕刻技术。

参考文献

[1]罗瑾.多媒体技术辅助雕塑教学的思考[J].大家.2011 (05) .

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 篇8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创作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也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象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写实主义的手法给环境注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诸如以上这么多成功的大师作品足可以给我们这些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带来莫大的启迪。借鉴前辈艺术家们经典的创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才能设计或应用得好“雕塑”,我觉得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应充分理解并且紧密结合城市的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来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城市文脉相统一。

2)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其所处环境及周边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应很好地结合、利用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共同彰显城市文化。

3)作为建筑设计师,更应该注意雕塑设计的比例与尺度,应尽可能地使雕塑与建筑或环境在比例上协调起来,这也是雕塑、环境、人群与建筑在尺度上的联系,尽量使这种和谐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4)注重雕塑设计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5)对于设计雕塑来说,还应特别注意选材,一般作为城市雕塑使用最多的材质是石材、铸铜和不锈钢,不同的雕塑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技术技法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比如反映历史题材,采用写实手法的雕塑适宜使用铸铜的工艺和材质;反映当代题材,采用抽象技法的雕塑适宜使用锻造的工艺,锻造的材料使用最多的是不锈钢。

6)最后还应该注意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不同的材料维护的方法不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水刷洗,使用含化学成分的洗涤剂会损坏雕塑。例如汉白玉材质疏松,不宜经常刷洗,否则线条模糊,石材风化,极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将越来越快。建设文明城市、打造特色城市、发掘文脉城市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雕塑设计虽然只是城市环境设计中一个方面的内容,但雕塑无论从形式或内涵均与城市的环境质量及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雕塑作品对彰显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文明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阿纳森.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胡金黎.雕塑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传统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篇9

要探讨传统雕塑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创造性应用, 我们首先应该理清当代雕塑对传统雕塑在概念和外延上进行了哪些突破、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来发展的, 传统艺术在现代人的眼里, 只能够当成是一种神秘的, 不可触摸的艺术, 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现代艺术则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更平民化。现代艺术的实用价值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常常把人弄的烦躁疲惫, 这时的现、当代油画作品就有着温暖港湾、心灵慰藉的作用, 设想一下, 经过了忙碌的一天, 回到家, 你是更愿意欣赏那些传统的、大多和教堂神灵有关的油画, 还是更愿意看那些有着现代气息, 有着清新淡雅的色彩, 富有感情的现代油画呢?

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大融合及其“百家争鸣”

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觉, 是灵感。这种感受是微妙的感受、可爱的感受, 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你, 这是艺术。”

在当今的社会中, 美术教育不可以教条化, 不可以太过于死板, 不能片面地认为传统的、规规矩矩的东西就是对的, 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是无价的, 同时艺术也是有感情的, 艺术就是画家感情的一种宣泄。或许, 在一幅油画上随意的泼上色彩, 即使没有任何的造型, 没有任何的色彩搭配之说, 但那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或许艺术家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这种随意泼上颜料, 毫无拘束的、不受任何形式限制的心情。我们不能把这种情感的表达看成是故意的炒作、哗众取宠, 因为它也是带有情感的艺术, 只不过每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艺术应该是没有标准的, 有标准的那不叫艺术, 雕塑的材料语言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又了哪些新的语言探索, 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传统材料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研究, 方能更有效的发现和认识其在创作中的可能性。

首先, 当代雕塑对体积、体量观念上与传统雕塑不同。在当代雕塑创作中, 强调雕塑的体积和通过体积塑造强调空间占有的传统观念被打破, 以前用作检验标准的体量感认识在当下不再是唯一标准, 抑或在一些雕塑中不能再作为评价标准。一些现成品雕塑、装置雕塑、光雕塑等其制作过程无雕也无塑, 当代雕塑创作对体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 而是更多的关注虚拟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探索。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在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上用沙石制作直径为160米, 长1500米的《螺旋状防波堤》, 这件作品采用开放的形体和空间构思, 打破了传统雕塑形体的自我封闭, 将空间向更为广阔的范围延伸。空间的开放可以借用任何环境硬件以及与公众的互动, 使作品成为艺术家营造的一个有意味的氛围。形与空间互动, 情与景互动, 作品与观众互动。此时, 传统雕塑创作中用作检验标准的体积、体量对艺术品已无能为力。

其次, 当代雕塑对光、色、环境等的追求的多样化。传统雕塑除开西方在一定时期内对色彩有所排斥, 追求纯粹的体积追求“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之外, 大多数时间里是和色彩相结合的。当代雕塑不仅重新认识色彩的价值, 并且使色彩跳出对自然地模仿或为叙述主题服务, 使雕塑的色彩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形式。光线、环境因素都成为雕塑创作中和体积一样优先考虑的内容, 不再仅仅为表现体量服务。在一些三维激光作品和装置作品中, 光、明暗甚至声音成为雕塑的主体, 取代了材料表现和真实的体量关系。

另外, 雕塑从“凝固的舞蹈”演变为“跳动的音符”, 追求

艺术没有对错之分, 不管是传统艺术的那种严谨、神秘, 还是现代艺术的抽象化、几何化、个性化, 只要是画家用情感表达出来的东西, 那就叫艺术, 不能说谁是对的, 谁就是错的。对于现代油画中出现的诸多流派, 甚至有的可能还未有一个流派的名称, 我们都应该从正面去看待它们, 因为古往今来, 每一种油画流派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争议的, 这是不可避免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应该大融合, 和谐发展, 文化是“百家争鸣”的, 艺术也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每一种艺术的风格都代表了那一个时期, 都是价值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多注重创造性的东西, 有情感的东西, 不管是什么风格, 那都是画家对生活的理解, 都是对灵魂的诠释, 生活是艺术的, 换句话说, 生活就是一门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只有在大融合且“百家争鸣”的情况下, 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斌.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 (07) .

[2]许静涛.徐沛君.传媒与当代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 (03) .[3]舒可文.相信艺术还是相信艺术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马舒婷 (1989.2—) 女, 江苏人,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生命感的表现。伴随着电子影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及雕塑家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表达方式的探索, 雕塑艺术自身的边界得到拓展。如入围北京奥运雕塑项目的由艺术家拉尔方索创作的《风中之舞》, 雕塑借助的风的力量, 在空间中起伏摆动, 产生形体上的变化和空间中的位移。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态的审美观念, 从另一角度阐释了雕塑艺术静和动的相对性。

再有, 当代雕塑在创作上更加注重综合材料和表现方式的应用, 往往一件作品上不止应用一种材料或一种表现方式。传统雕塑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对材料应用方式的单一局限了艺术家对形式创新的追求和准确艺术观念的表达, 在创作中, 艺术家更多的尝试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材料与表现方式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带来了综合表现方式的创新。

鉴于当代雕塑在概念、外延上的延伸和对材料使用观念的上述变化, 我们在使用传统材料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层次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 我们应该首先认识材料的性能和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从单纯的削弱作品的叙事性, 突出材料在作品中的主体地位, 从材料本身的性能入手, 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有属性和对人的心理印象这两方面来思考艺术创作, 了解手头的材料, 充分发掘它潜在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具体创作需求, 选择材料某方面性能, 为预设的艺术效果服务。我们以木材为例——在材料性能上, 木材本身具有纹理不同的木纹结构, 不同的木材又具有不同的颜色, 比如楠木的深褐色, 乌木的黑色, 柏木的中黄色等,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木材的纹理和颜色进行预先的考虑对于作品的最终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木材又具有可燃烧的特点, 燃烧后的碳化、表面的龟裂、颜色的改变, 这些现象都是木材特有的属性, 有着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木材又具有良好的天然造型和极强的可加工性, 既为我们根据木材本身的纹理、造型、质地进行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又为我们为木材掺入加工后的人工效果提供了方便。比如乌木本身在底下潮湿的环境中埋藏久远造成其表层纹理多变且常以不同的造型出现, 为我们因势造型提供了方便。

在心理感受上, 木材给人首先是生命感,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人们通常会用木材来借喻人, 比如榆木疙瘩、光棍、恶棍、古板等等的形容词汇。木材的另外一个心理感受是温暖感, 这种感受能在我们选用的木质家具、地板的应用上得以体现, 木门前我们会觉得温暖、润泽, 同时会感觉门后的主人和蔼容易亲近, 如果换做铁门则冰凉、沉稳, 甚或让我们觉得门后的主人比较严苛、不苟言笑。

第二个层次, 建立在对材料的性能和心理感受理解的基础之上, 在创作中我们便可以很好的利用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材质特征, 以及材料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方面的因素, 进行强化、平衡或错位的处理, 或者利用当代雕塑对传统雕塑在材料应用和在雕塑艺术概念和外延上的拓展, 合理的利用光、环境、自然力等要素或综合利用以上要素进行创作。在方法上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式, 强化某方面的物理性能。强调性能是建立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心理感受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的, 同时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可能性研究, 最大限度加工材料, 产生想要的效果。作品如艺术家卡普尔2004年为芝加哥世纪公园创作的《云门》不锈钢雕塑, 充分利用材料的高度反光性能, 捕捉了整个广场和周围的环境, 弧线的造型, 扭曲了投影其上面的天、地、人的景象, 将整个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变形为光怪陆离的超现实世界, 并且这个超现实世界似乎正在被雕塑底部的凹陷形成的漩涡慢慢吞噬。通过雕塑表面观众看到了一个扭曲旋转的空间, 雕塑的尺寸在观众的心理层面无限放大, 人们就在身处的现实空间与心理的虚拟空间徘徊, 陷入沉思。

第二种方式, 肌理的对比。肌理是传统材料的一大特点, 不同的材料肌理各不相同。对肌理的兴趣是吸引我们探究一件作品的原因之一1。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的肌理特征如作品表面的硬度、粗糙、光滑、尖锐等视觉效果会在人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 像折断的木块形成的锯齿状裂痕给人以折损、有危险、锋利、怕刺伤的感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加工手段会带来不同的肌理效果和和心理感受, 我们可以利用造型方法的不同、利用人工加工和随机产生的肌理效果的对比、自然与工业肌理效果的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对比、肌理特点和由此而来的对作品最终效果的积极作用, 为我们的雕塑创作服务。如四川美院艺术家徐光福老师的木雕作品《莎翁意象》恰到好处的利用了乌木埋藏地下所形成的自然肌理与人工雕琢打磨的肌理之间的对比关系, 自然纹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是无法模拟的, 同时他把局部的精雕细琢与大形结合的很到位。作品“西南乡土风格很重, 然而在形与形的组合、人的内心感受方面又不失当代之风”2。

第三种方式, 传统材料与光、色、环境的结合。我们进行传统雕塑和当代雕塑的比较时已经看到了当代雕塑在光、色、环境等方面的利用上与传统雕塑的不同, 在进行雕塑创作时, 应积极调动各种因素, 配合材料强化艺术感染力。光线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我们看清物体, 它是极富表现力的因素, 根据光线的角度和强度以及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变换, 与合适的传统材料进行配合, 置于合适的展示环境中, 会强化最终的艺术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强化材料的质感与自然光线的关系、反射环境的光线或倒影自然、利用光线的方向与材料造型的合理搭配、人造光源与传统材料肌理的对比等方式进行尝试。

第四种方式, 利用自然力使传统材料与时间结合。瓦尔特·德·玛利亚曾说过“艺术家用泥土创作的同时, 还用时间来创作。”这句话不仅表明了材料与时间的关系, 而且强调了时间因素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在雕塑创作中我们可以灵活的利用自然力和时间对材料造成的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影响, 将其最为雕塑创作的一部分进行利用。艺术家约翰·威伦比彻的作品《燃烧的四面体》用粗木横放四面叠加构成类似金字塔的外形。展出过程中他将作品点燃, 木材由最初的微微冒烟, 到火焰熊熊燃烧直至变为灰烬, 整个作品在木质造型燃烧的过程中完成, 部分由人控制, 部分随机产生, 作品中间空心和逐渐缩小的顶部创造了烟囱般的效果, 使得气流向上升腾带动新鲜空气从底部进入增强火势。但木材燃烧的实际过程和燃烧的时间是无法控制的。它戏剧般的效果使人联想到生命与死亡、历史与湮灭、存在与虚无。

第五种方式, 利用心理错位获得审美愉悦。材料的表面特征常常引起我们伸手触摸的欲望, 通过触摸我们能够准确的感知对象。当我们不能触摸艺术品时, 对作品的印象就只能来源于我们的视觉, 我们可以灵活的应用视觉容易受到表面效果欺骗的现象, 对该材料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做与传统感受不同的呈现, 造成心理错位, 从而加强深化艺术表现特征, 让观众产生奇妙的“原来如此”的感受。

雕塑应用 篇10

本钢管雕塑属于景观构筑物, 位于盘锦市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兴辽路-红海滩大桥东西端两侧。构筑物以风帆造型的抽象化艺术处理为总体轮廓, 表面肌理以辽河三角洲湿地植物———芦苇为装饰元素, 予以艺术提炼。共计4组, 每组形式、尺寸均相同, 分别位于红海滩大桥12、30号桥墩两侧, 互为镜像关系。主体结构采用Q235B钢管, 基础采用桩基础。总高度约38m, 下部支点最大跨度约12.3m。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

2 模型建立及分析结果

2.1 主体钢管结构建模

首先对建筑提供的cad图进行简化处理, 把表面装饰杆件及装饰面板去除, 分别手算作为恒载输入模型。同时根据各个管件中心交叉点的坐标建立3维cad模型, 确认无误后利用Midas/gen的导入功能导入Midas中。导入时注意cad模型和Midas模型坐标系及单位的统一。钢管雕塑的各个构件均采用梁单元模拟, 其中部分单元需要释放端部约束以便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模型共采用节点188个, 梁单元222个。竖向主管件采用钢管P900x25 (下段) 及P900x20 (上段) , 水平管件及下部斜撑采用钢管P600x16边界条件为:下部各杆件均假设嵌固于基础中, 即固端约束, 如图2所示。

2.2 计算中所采用荷载及参数

恒载:管件自重按照程序默认的方式计算, 表面装饰杆件及面板重量经手动计算后折算成线荷载在各个水平管上输入。

活载:取规范活荷载0.5k N/m2和按照当地气象条件计算的雪载及考虑裹冰情况的较不利值输入。

风载:分别按照X及Y向输入, 考虑到本雕塑位于河谷, 故对风荷载做了适当加大。其他参数按照勘察报告提供数据输入。

2.3 计算结果

(1) 位移:荷载组合作用下的位移见图3。由图3及数据可看出, 顶部最大位移为276mm。满足《高耸结构设计规范》1/75的要求。

(2) 各工况下组合应力最大值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柱为主受力构件, 但应力最大处并不在柱底, 而在柱子中部和上部, 故柱子变截面位置应避开应力最大处。同时可以看出离得最近的两根柱子应力值较大故在设计时做了适当加强 (内部灌了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水平杆件和斜撑应力比较符合预期, 同时也均满足规范要求。

2.4 屈曲分析

由于本工程柱子为空间倾斜且为弧形, 为了了解整体在恒活及风荷载下的稳定性, 故又进行了整体钢架的屈曲分析。屈曲分析时以恒、活、风载为初始荷载, 结果如表所示:

可以看出, 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储备, 满足要求。

3 结论

由于本工程空间造型复杂, 无法通过常规的软件进行分析, 故采用了Midas/gen有限软件进行了建模和分析。通过分析表明, 风荷载为主要控制工况, 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均满足要求, 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有针对性的对受力较大的两根柱子加强。

参考文献

[1]GB500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

[2]GB50135-2006,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雕塑明天·雕塑未来 篇11

当然,对于当下年轻的—代雕塑家来说,身处在微博、微信的时代,置身于图像与景观所营建的外部世界,尤其在—个由3D打印开启的时代语境下,他们感知外部现实的方式,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以及自身的创作观念都将愈加地丰富,也将更为个人化、多样化。

就第三届“明天”雕塑奖而言,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其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普遍反映出“形式上的自觉”,参展的大部分雕塑家善于挖掘材料自身的表现力,作品有较强的制作感。在形式表达方面,大致又划分为两种倾向:—种是“有意味的形式”,即重视自身的造型与风格化的特征,强调作品的结构与空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另—种是“观念化的形式”。所谓“观念化的形式”就是雕塑家在作品形式表达的过程中重新予以观念化,如对形式表达的日常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强调,或者改变既有的物质或材料的形状,以解构的方式完成作品形式的重构。

其次,作品中大量地使用“现成品”,重视挖掘媒介自身的表现力。第三点,重视培养创作作品时的方法意识,不管成熟与否,方法论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点,普遍追求观念化的表达,但部分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第五点,追求作品的实验性,在媒介与形态层面,寻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用“泛雕塑”去描绘似乎更为准确。

不过,在三百多位申请者的作品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作品只有语言,但没有个性;只有形式,但没有内涵;只有观念,但没有问题意识。

再有,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学院雕塑,或具象雕塑方面推陈出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多少会让我们对既有的雕塑教学予以反思。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天中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如何能让作品有强烈的“在场”感,有鲜明的个性,并赋予其人文意识,对于绝大部分年轻的雕塑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在一切表达时间的词语中,“明天”——总是代表着某种未知的可能和改变,尤其是在今天莫测的现实境遇面前,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令人怀揣希望。

而对于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三届“明天”雕塑奖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行进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去言说某种价值判断,而是能生成更多的可能性。它的意义也正在于,通过这一平台,让我们敬畏时间,期待未来。

浅谈留白美学在公共雕塑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留白,美学,公共雕塑,设计

一、留白美学

留白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 与儒、道、佛颇有渊源。儒家强调回归本真, 不饰雕琢, 孔子有言“丹漆不文, 白玉不雕, 珠宝不饰”, 强调自然美、朴实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留白美学的起源, 他说“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首先肯定了空白的价值。而后庄子继承和发扬了其思想,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提出“得意而忘言”的观点, 指出了无声、无形的境界。这与佛教禅宗“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的思想如出一辙, 六祖惠能所言“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追求的便是物我合一的虚空境界, 虚空中观万境, 言不尽意, 这也正是留白美学的至高境界。

所以说, “白”并非简单的“无”, 借用无印良品的一句标语即是“无, 亦所有”。美学家宗白华认为, 以虚为虚, 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 景物就是死的, 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 化实为虚, 就有无穷的意味, 幽远的境界。所以, 虚白不是死的空间, 是创化万物的“道”。“白”中间自有一种无声、无形、无言之美, 留白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 所以有许多意, 尽在不言中。简而言之, 无比有更加耐人寻味, 更加彰显意境, 东坡所言“静故了群山, 空故纳万物”形容留白美学再贴切不过了。

留白美学受到历代艺术创作者的重视, 被广泛应用于创作中, 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喜欢画“一角”之景, 宋代画家夏圭, 善用秃笔, 构图常取半边, 以此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于是国画界便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书法更是讲究“枯湿布白”, 要求“计白当黑”;文学创作上面也强调意在言外, 王维的诗画被评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音乐上面, “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无”胜“有”, 更是余味无穷;中国园林建造善用“以小观大”的手法, 注重山水结合, 虚实相生。下面笔者谈谈公共雕塑中的留白运用。

二、公共雕塑中的留白

雕塑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其设计应公共性与艺术性并重。留白美学已被广大的艺术家所接纳与认同, 其在公共雕塑上面的应用也很广泛, 笔者将其概括为造型留白、意境留白、颜色留白三个方面。

1、造型留白

造型留白是指雕塑通过不完整的造型给受众想象空间, 达到以无胜有, 以简胜繁的效果。例如北京大明公园里一系列的剪纸雕塑就是采用镂空的留白手法, 既塑造出一种别致的美感, 也能增加层次感, 实现雕像与环境更好的融合。透过空白处, 你可观行人来往, 亦或远景近景, 实景虚景。长沙和平广场上的雕塑, 采用正负形相结合的留白手法, 虚与实结合, 相得益彰。英国泰晤士河南岸的塔桥附近, 有一个游泳男子造型的巨大雕塑。虽然整个雕塑只显示了人体的一个局部, 但却不影响观众对情境的把握。留白可以带动我们的想象, 就如断臂丝毫不影响维纳丝的美丽, 反而平添了几分神秘。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 正是对造型留白最好的注释。

2、意境留白

意境留白即国画中的“藏境”手法, 艺术家将其思想和内涵隐于雕塑作品之中, 预留给了观众一部分的想象空间。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整个艺术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造, 这个创造过程就产生了多种可能性, 正如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艺术家通过意境留白可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效果。雕塑家陈文令设计的《红色记忆》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俯首微笑的红孩儿似乎在和每一位路过的游人问候示好, 抑或是你能想象一群快乐的孩子正在他脚下欢闹, 他被欢愉的情绪所感染。雕像的表情, 仿佛传达了很多个故事、多幅场景。再比如著名雕像拉奥孔, 观者从拉奥孔的脸上找不到任何痛苦的表情, 艺术家将他极度痛苦、愤怒的情绪隐藏在雕像的心中, 每一块肌肉中, 每一段线条中。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正如古人所说“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

3、颜色留白

色彩在任何一个艺术创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可将其分为自然色彩与人造色彩, 二者本身并无优劣之分。留白在色彩上的体现并不是指用白色来造型, 而是设计师不主观的添加颜色, 尊重材质、采用材质本身的颜色, 正如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说“当我把需要用到的材料摊开, 在我了然之前颜色便已就绪了。”

公共雕塑创作中所用到的材质包括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树脂、纤维以及综合材料等, 每一种材质都有它独特的审美感, 设计师只要对材质赋予的美加以利用, 便能呈现出自然而又别致的作品。如美国华尔街上的大铜牛, 铜质被游人摸得蹭亮, 反而多了一种情趣。高蒂的作品中也有很多采用颜色留白的优秀设计, 居埃尔公园里处处是融于建筑的雕塑, 那些雕塑用铁片、毛石、镜面、碎瓦残陶等以马赛克形式制成, 并保留了其原始色泽, 瓦罐瓷盘在高蒂看来都是可雕可塑的, 他将材料原始的美放大到极致, 恰恰是这种看似不经雕琢的色泽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

三、留白对公共雕塑设计的意义

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性, 要保证与其他公共景观能够融入到一起。留白的应用首先在视觉方面增加了整个景观的层次感, 虚实空间处理得更加生动。雕塑的留白处若有若无的景致能够给予观众一个独特的观赏角度, 同时运用留白的雕塑本就是依托环境而生, 它对环境的依赖性比一般的雕塑更重, 也将环境装点得更加别致。

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卡尔·考西卡说:“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 并成为一部作品存在下去, 其原因就在于作品需要解释, 需要在多义中工作。”每个人对眼前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留白正是提供一个这样的空间, 让观众从被动的去接受变为主动的去思考。而观众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往往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及情感阅历, 然后对号入座, 这种思考会很容易引起观赏者与雕塑之间的共鸣, 从而在心理上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并且促进二者进一步交流。雕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这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 便是互动。

雕塑设计源自于生活, 并且高于生活。留白的应用有助于设计对生活形态的概括、提炼、升华, 并且能够增加雕塑的趣味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李耳, 周庄.老子庄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2][唐]惠能.六祖坛经[M].徐文明, 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3]宗白华.美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雕塑应用】推荐阅读:

雕塑基础07-22

景观雕塑05-12

雕塑课程05-30

传统雕塑06-07

雕塑技术07-08

建筑雕塑07-09

生态雕塑08-08

希腊雕塑08-28

环境雕塑09-25

雕塑材料09-28

上一篇:语音教学方法下一篇:酒店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