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设计(精选12篇)
雕塑设计 篇1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缺失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当然, 孤立地指导教师进行“‘我设计’教学”, 也可能是无效的, 还需要教师自我、学校以及县区以上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相互整体联动, 特别是区域性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建立与运行, 才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成长。
雕塑设计 篇2
甲方:
乙方:
经双方探讨研究并确定,甲方委托乙方设计__________浮雕及圆雕方案。
一、设计概况:
甲方自愿将位于________________,浮雕________平米,圆雕________,委托给乙方进行规划设计。
二、设计要求:
甲方对设计初稿认可后,乙方再进行深入的设计图纸创作。甲方可提出修改要求,至满意为止。(设计图纸比例__________)
三、设计费用:
乙方以浮雕______元/平米,圆雕______元/个收取设计费。(包含设计草图,最终设计图纸)
四、设计期限:
该雕塑设计时间___________天。(收到第一笔设计款开始计算时间。如有意外情况,日期顺延。)
五、付款方式:
1、自本委托书书签定之日(即2010年月日),甲方付给乙方总设计款的40﹪(即_______元);
2、最终设计图纸完成并经双方认可后,甲方付给乙方总设计款的60﹪(即_______元)。
六、艺术质量:
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艺术品质进行设计工作,按质保量完成上述雕塑设计图纸,并达到甲方相关要求。
七、双方责任:
双方应履行上述针对各自的职责,乙方按时完工,甲方按时付款,共同推进此项目的顺利进行。除遇不可抗拒之因素外,双方确认按本委托书执行。
此合同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应。
甲方签字(盖章):乙方签字(盖章):
雕塑设计 篇3
关键词:伦理 设计伦理 管理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20-02
一 问题提出:设计伦理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一)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丰裕社会工业化生产促生设计及无处不在,但设计中的异化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产品包装过度、使用寿命过短、更新换代过快,产品过剩生产、传媒过度渲染等等,当人们为当代设计的进步与发展而自豪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些怪现象及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与人类历史进程中,作为设计师,非常有必要对与设计有关的伦理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1 现实异化。设计的造物活动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一次性产品的开发设计过度消耗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如今,节约能源、保护资源是对设计活动符合生态发展的基本伦理要求。
2 管理缺位。设计伦理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时下被外在的炫技忽略了设计的本质,教育泛化、管理缺位、设计个性化造物活动中缺少控制和管理,随意随性的行为随处可见,急需重拾设计道德与社会责任。
3 伦常乖舛。设计的一切活动都以有益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为目的。设计伦理和社会职责是人们创造性活动首先要思考的,而非单纯的技术开发与产品设计,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违背、偏离伦常,违反生态自然规律。
(二)设计伦理的提出
1 伦理是人类基于理性上的认识,就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形成的常理。伦理学是以道德和道德关系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设计伦理学是通过人和社会的伦理意识,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段,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迄今一直被学术界和设计界所关切的课题。设计伦理(Design Ethics)的观点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来的,巴巴纳克明确地提出了设计的三个主要问题:(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2)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3)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基于设计伦理的设计管理是探讨人性及人、自然与社会理想的现实关系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设计伦理强调设计要综合考虑人、社会、环境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探讨和管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之初性本善,人心向善是伦理和一切设计活动的初始,有道云: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道出了教育的至善本质,也可以说是基本的伦理价值,而设计的伦理价值正是设计超越功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更高道德层面上的价值,既所谓的“至善”。设计伦理就是设计师自我的道德良心和职业操守,是伦理道德尺度的内化及设计师至善意愿的初衷。
二 生态伦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伦理的指向与回应的进路
现代及后现代的伦理立场是对人的思考越来越自我和物化。从集体走向个体、从抽象走向具体,后现代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性深层次的关照、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人性道德伦理为前提、以传统哲学思想为导向、以系统科学管理为辅引,重新建构和谐的、秩序化的设计伦理关系,这也是设计发展一个新的价值指向和进路。
(二)绿色设计是设计伦理的基本要求
绿色设计是指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包括了尊重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个方面。是人类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享受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设计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环境设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以环境设计来正向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护和加强了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也是调节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型伦理规范。设计改变生存,为生存而设计。以设计维护着生态伦理的常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 人性关照: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
(一)设计伦理的原则
设计伦理的理论体系涉及设计活动的不同角度和层面,设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对人和设计活动起着规范和掌控作用。在设计领域中,设计伦理与形式主义的冲突和矛盾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例如,现代主义从开始提出“形式服从功能”,到后来提出“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再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以形式追求为中心,伦理性和目的性被淡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伦理重新被强调,坚持设计“实用、经济、美观”和符合“伦理”的基本原则,让设计重回设计本身和体现人本主义的伦理思想。
(二)人性化的设计观
设计师在造物的同时,也构建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设计中把“人”作为一个首要条件来考虑,体现设计的功能性与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性化设计”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注重产品的内涵设计在完善的产品功能中渗透平等、正直、关爱等人类伦理道德的优秀思想,让人感受到人道主义的本善与真情。
nlc202309010715
四 管理突围:普世价值的设计伦理
(一)人性化的管理观
1 设计伦理是以人为本的,人类总是希望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希望有理想的信念而不是虚度一生。人性化管理从“生理、心理、心灵”三方面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要求;同时又有“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对长远目标的考虑、对人生价值的考虑”三个社会属性的考量。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设计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才能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更能发挥人性潜能的设计管理和目标。人的社会属性受心灵支配,而心灵则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人类社会属性产生的源泉,可以通过人类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得到丰富,完成伦理的进程。逐步以理性简约的生活方式、良性持续的制造方式、适度节约的消费方式,构建人性化设计管理的伦理体系。从这个意义讲“管理”即“伦理”,反过来也可以说“伦理”既“管理”。人性化管理之道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以人为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认识,它是一切管理方法赖以建立的基础。制定什么样的管理制度,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都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观。设计师的人性首先是个性的,对个性的尊重是进行设计管理的基础,进而形成和而不同的设计管理文化。
2 人性是管理的道。人性决定人心、人心是人性的反映,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大都是由于管理者对员工的错误认识造成的。管理技能缺乏道的承载,则技巧都是苍白的,只有从人性本质上思考和行为,才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正途和捷径。
3 人性是管理的归属点。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则必须关注员工的发展。企业的抱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赚钱,还在于以企业为载体,改变员工的人格和心灵,让人心得以归属,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实现设计师的个人志趣和自我价值。
(二)伦理化的管理观
伦理是根基、管理是基石。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管理过程都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人性,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行全方位的伦理管理。其宗旨就是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形成一系列管理与伦理结合的“管理伦理化”或“伦理管理化”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伦理化管理观”。
(三)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设计管理
设计需要标准、管理需要制度;个体需要自由、组织需要纪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定性、量化、目标、科学的绩效考核,形成了规范化管理的体系结构与成事定理的对应关系。设计管理过程中除了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之外,创造性是设计活动的源泉。如果设计管理过于强调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会抑制设计师的个性、打击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适度掌控制度的弹性来协调管理对人约束的消极影响。好的设计,好的设计管理,更要有好的标准。好的标准是尺子,可以衡量设计的好坏和适合度,可以解决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个性与标准相冲突的问题。
(四)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伦理来建立普世价值和伦理道德
设计伦理道德是设计行为规范的至上标准。从他律到自律,设计师肩负着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并通过设计伦理来建立普世价值和伦理道德,形成新的设计评价标准和伦理规范。设计伦理规范就是设计行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如何通过对设计行为的规范使之成为符合设计伦理要求的行为。“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职责,也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设计师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才更有意义。
结论
设计伦理的根本宗旨是什么?设计师应如何遵循设计伦理?如何进行自身设计运动的管理?设计道德是设计的生命底线,设计伦理是设计的生态底线。设计要以自身特有的语意改善社会道德环境,营造健康可持续的设计生态和公平友好的社会生活。以大众的利益需求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以“无上智慧的伦理、无边愿行的职责、无限慈悲的道德、无尽孝道的反哺”的境界为“无为而治”的设计伦理要求。设计伦理,是生态友好的设计;设计管理,是和谐发展的伦理。设计不仅造物更入世生心,对人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赋予更多的善意,切实构建人与理想世界的现实关系,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让设计伦理普度众生、恩泽社会。
浅析企业园区景观雕塑设计方法 篇4
本案例是建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西飞集团公司园区内的西飞行政广场, 在广场景观设计中需要建造一些公共雕塑来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位和宣传企业的历史文化。
在对西飞行政广场公共雕塑进行设计前期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工作, 通过到现场实地调研、到企业的展厅进行观摩和学习、到企业相关部门收集各类企业宣传资料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之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通过对收集起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梳理、总结, 最后总结出反映该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等设计主题进行深入设计。
进过多次反复修改深化设计, 最后确定在该行政广场上设计一个主雕塑和8根文化柱, 其中8根文化柱来反映企业的发展历程, 主雕塑来反映该企业独特的企业特色。下面针对其中的主雕塑和文化柱进行深入有重点地分析设计构思来说明在设计此类企业园区景观雕塑如何设计。主雕塑《翔》的设计创意是以体现西飞企业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为宗旨, 形体造型意向性强, 使人联想到飞机制造工业的意念, 红色雕塑主体催人奋进并有直上云霄的动势, 体现西飞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主雕塑上面的白色云带象征五十年大庆, 三层次表现, 同时也体现企业的三个发展时期。主雕塑15.8米高度截取后两位58数字暗喻西飞58年建厂的时间特性。主雕塑所对方向为南偏西角度, 中国传统的方位应为“人”门, 也体现西飞人气旺盛、企业自然兴旺发达。基座分为三个层次, 两个踏步的圆盘象征企业的发展时期, 第三个层次为主雕塑, 象征着企业的腾飞。
广场上的8根文化柱总体设计创意是材质均为不锈钢, 高度8米, 直径1.2米, 数量8根, 浮雕部分高度为4米, 每根文化柱在1.8米处设计一标牌说明。浮雕采用不锈钢加工制作, 表明分为亚光、喷沙和镜面等手法进行加工处理, 其颜色与飞机色彩接近更能彰显飞机制造的企业特色。通过不同高低层次处理效果体现西飞企业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涵。8根文化柱取8的数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吉数;8也象征了八个方位, 寓意八方人才汇聚西飞共铸企业辉煌发展。8根文化柱子面南的半围合感具有抱阳聚气避阴的风水美学思想, 又衬托出主雕塑的恢宏壮美。
企业文化柱上的浮雕方案设计是根据企业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构思设计的, 第一阶段为创业阶段 (1958——1977年) 2根;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 (转型阶段) (1978——1997年) 2根;第三阶段为建设新西飞 (腾飞发展) (1998——至今) 3根;第四阶段构思为未来篇反映国际知名的航空企业集团1根。浮雕方案的设计将收集起来的资料运用平面构成、版式设计等设计原理巧妙设计, 画面点、线、面构成新颖, 构图饱满、层次丰富, 而且考虑到图案卷成圆柱时的衔接问题。
其中, 针对第一阶段的第一根文化柱反映制作轰六大中型轰炸机为内容, 整个方案的构成采取中心部位设计几个渐变圆形寓意企业如朝阳蓬勃上升, 中间的圆形内部中心设计企业标志代表企业形象, 四周围绕着五角星和平鸽寓意企业的军工性质和飞翔特点。方案主要部位分别设计了轰六的顶视、正视和仰视图来表现轰六主题。辅助一些机器电路板、导弹、高科技高分子和星星的纹样丰富了画面的同时也表现了企业高技术特征。第二根文化柱反映主题是运七、运八飞机, 画面中心重要位置以地球为主背景寓意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面向全世界, 地球周围上半部设计成一系列星星和座椅寓意运七初期为军用后来变为民用的主题。下半部采用阶梯表现企业逐步发展越来越好, 尾翼和机器构件局部表现了企业的特色。地球的最上方图形为此文化柱表现主题——运七飞机形象, 左下角和右上角采用运八飞机正面图和侧面图来表现大吨位运八飞机, 背景采用太阳装饰图案和日月同辉的装饰图寓意企业与日语同辉。四周辅以尾翼、卫星、机器构件等来表现飞机特征。第三根文化柱反映轰六发展挂导弹主题, 方案主要位置设计正面轰六飞机视觉冲击力很强, 背景的光芒和地球寓意企业世界发展方向。主体上面是企业标志, 左上方是轰六飞机的侧面辅以和平鸽、高分子等体现轰六高科技和飞腾特点。下方是一排导弹节奏感很强, 周围的螺旋桨、机头、电路线等变形图案体现了飞机企业特征。最后, 简略说明一下后面四根文化柱设计主题, 第四根文化柱反映了运七支线飞机飞行航线, 180条航线, 70多架飞机批量生产交付使用, 合作生产麦道MD90以及民品主题;第五根文化柱反映了企业中外技术合作、交流、制造实力提高以及中国飞豹主题;第六根文化柱反映了企业新支线飞机ARJ21以及中国飞豹主题;第七根文化柱反映了企业西飞新家园、转包上台阶 (A320机翼) 以及新支线飞机ARJ21主题;第八根文化柱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篇、走向世界和数字化时代。
通过对本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 我们在设计此类企业园区景观雕塑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总结如下:第一、深入调研, 收集反映与企业历史与文化相关第一手资料, 然后对资料深入分析总结提炼设计主题。第二、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雕塑的具体周围环境来设计雕塑的材质、色彩、尺度和加工方式。第三、雕塑的方位设计应当参考传统风水学理论进行设计;系列雕塑设计应当考虑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宇.企业文化与雕塑艺术的有益尝试[J].雕塑.2005 (2)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交互设计 篇5
按照我的理解,场景、任务、用户可以称之为设计的三要素,每一个设计实际上都是试图去帮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的。同样的设计遇到不一样的场景就会有不一样的方式,从Web设计到移动产品设计亦然。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从Web设计到移动产品设计你感觉最大的差异点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当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移动生态系统也是迥异与互联网生态圈的。移动生态系统可想象成拥有许多层的系统,每一层都依赖于其他层,他们相互依存构成了无缝的端到端的体验。
运营商在最底层,他们是移动生态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他们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维护与用户的关系;运营商运营着无线网络,而网络能力同时也受制于设备与与天线的类型;而由于不同设备对工业标准解释的不同直接早就了移动生态系统最大的挑战,移动设备碎片化;软件与服务要在设备上运行就需要有平台,移动平台主要分为授权平台、专有平台、开源平台,其中我们熟知的有Java ME、iphone、Balckberry、android等;移动平台通常是与他所运行的操作系统绑定在一起的,比如symbain、Windows Mobile、ios、android;而开发者通常能够访问到的就是这些平台的应用程序框架并以不同的语言来开发应用程序。
在移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有意无意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某个层面,而哪怕用户只想在移动端做极其简单的事情比如“访问我的博客”,都必须通过这些层,所以,这导致整个的移动环境十分复杂,整个移动产品设计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也相对更甚。
移动产品设计之使用场景的变化
(图片来源:Tapworthy)
没有了舒服的人体工程学座椅,只有拥挤的车厢或者顶着烈日的街头;没有了灵活的鼠标和舒服的键盘,只有晃动的屏幕和方寸间的按钮;你不再是一边放着歌一边刷着网页,而是希望能够迅速的找到你想去的那个店铺;你也不会成天挂在线上,而是会经常担心这个月的流量是不是又超标了……
这种场景的变化呈现给我们的是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不断的碎片时间的消耗,用户越来越没有耐心。这看起来挺糟糕的,可实际上也是好事,这种使用场景的变化会迫使你放弃做类似Web端大而全的产品设计的想法。相反的,你会聚焦去解决用户在某一个碎片时间段里的需求。这种更聚焦的“单核思维”需要贯穿与整个移动产品设计中(详见:更多的限制,更简单的设计),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备的变化
你的用户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访问你的应用?这个问题是每个设计师在设计最初需要思考的。你的用户所使用的设备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虑,如操作系统、使用的网络环境、设备的分辨率等,这些信息都必须被综合起来考虑,最终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对没错,这就是移动产品设计中臭名昭著但又很好玩的“适配”。2个同时使用android手机的人在使用同样一个应用程序的时候可能体验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而即使同样都使用iphone但是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体验也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去考虑…..
当然,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探讨一下,那就是不同平台直接的设计借鉴与移植。我的感觉是ios与android完全可以按照同样的一套架构去设计,只是在具体的交互方式上按照不同平台的特性去做就OK。比如同样是删除在ios上是左右滑动在android上是长按。
另外,这种硬件设备的变化也是移动产品设计与Web产品设计一个很大的差异。在移动产品设计上,一定要充分利用设备本身去完成设计。相对Web产品而言,移动设备自身提供了很多硬件能力,比如光感、磁阻、陀螺仪、….对这些能力的运用是移动产品设计的起点(详见:移动产品设计之硬件能力)。
移动产品设计之交互方式的变化
整个移动产品的的交互过程可以概括为,用户触发某个任务跟客户端发生交互,客户端将该任务反馈给服务端,服务端向后端请求数据并做数据拼接同时反馈结果给客户端,客户端将最终结果展现给用户。当然,某些复杂的任务实际上需要客户端向服务端并发数次的请求。
考虑与服务器端的交互并不是移动产品设计所独有的,但是却是移动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需要设计师去“设计”的交互。因为这关乎3个事情,对用户流量的消耗和用户操作的流畅性,同时也是对客户端性能的一个考验。 这是我认为目前移动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最重要最根本的地方,保证客户端性能的稳定性,用户可以在低网速条件下顺畅的操作,同时尽可能的帮助用户节省流量,而UI层面的体验问题反倒是其次的。twitter和foursquare不论是在ios和android甚至symbain上都没有花哨的界面,但是他们仍然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最优秀应用。
同时,从键盘机到触屏机再到多点触控甚至于目前的语音助理,我们发现移动端的人机交互方式在不断的演进。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越是高端的移动设备用户的“惰性”反而越强,用户期望能够使用更低成本的交互更快速的完成任务,这也是移动产品设计必须要面对同时也是移动产品设计师最能有成就感的地方。
最后,单就手机端产品设计而言,对于移动平台的选择
雕塑明天·雕塑未来 篇6
当然,对于当下年轻的—代雕塑家来说,身处在微博、微信的时代,置身于图像与景观所营建的外部世界,尤其在—个由3D打印开启的时代语境下,他们感知外部现实的方式,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以及自身的创作观念都将愈加地丰富,也将更为个人化、多样化。
就第三届“明天”雕塑奖而言,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其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普遍反映出“形式上的自觉”,参展的大部分雕塑家善于挖掘材料自身的表现力,作品有较强的制作感。在形式表达方面,大致又划分为两种倾向:—种是“有意味的形式”,即重视自身的造型与风格化的特征,强调作品的结构与空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另—种是“观念化的形式”。所谓“观念化的形式”就是雕塑家在作品形式表达的过程中重新予以观念化,如对形式表达的日常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强调,或者改变既有的物质或材料的形状,以解构的方式完成作品形式的重构。
其次,作品中大量地使用“现成品”,重视挖掘媒介自身的表现力。第三点,重视培养创作作品时的方法意识,不管成熟与否,方法论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点,普遍追求观念化的表达,但部分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第五点,追求作品的实验性,在媒介与形态层面,寻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用“泛雕塑”去描绘似乎更为准确。
不过,在三百多位申请者的作品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作品只有语言,但没有个性;只有形式,但没有内涵;只有观念,但没有问题意识。
再有,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学院雕塑,或具象雕塑方面推陈出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多少会让我们对既有的雕塑教学予以反思。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天中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如何能让作品有强烈的“在场”感,有鲜明的个性,并赋予其人文意识,对于绝大部分年轻的雕塑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在一切表达时间的词语中,“明天”——总是代表着某种未知的可能和改变,尤其是在今天莫测的现实境遇面前,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令人怀揣希望。
而对于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三届“明天”雕塑奖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行进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去言说某种价值判断,而是能生成更多的可能性。它的意义也正在于,通过这一平台,让我们敬畏时间,期待未来。
当代雕塑设计综合材料的运用研究 篇7
当代雕塑的多元化发展并不排斥传统材料、传统工艺的运用, 相反, 传统材料及工艺在材料的文化隐喻上为当代雕塑的多元化准备了更加丰富的条件, 使雕塑艺术更加绚丽多彩。材料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 材料的工艺技术日益精湛。现在人类的技术已使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在传统雕塑材料与现代雕塑材料同存的今天, 材料的优劣好坏是没有可比性的, 由于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各自在物理属性和时代的文化属性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只有把材料放到具体的创作中来探讨才有意义。
当今社会综合材料作品与过去相比受到更多雕塑爱好者普遍的接受, 在客户和收藏家中已是非常流行了, 许多景观设计和广场雕塑也运用很多。当你使用不同材料的时候, 也能创造非常有趣的效果。综合材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无疑已成为收藏家们购买的对象。
合材料雕塑是指二种或二种以上材料同时运用于一件雕塑作品中, 它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 是材料的本身特点构成雕塑作品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材料雕塑”的概念提出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 在90年代开始逐步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时以北京作为前卫艺术的中心逐步扩展到全国许多城市。雕塑逐渐突破传统写实为主的表现形式, 材料性雕塑成为艺术工作者与时代相呼应的艺术语言, 当时的许多艺术家都进行雕塑材料的尝试, 用综合材料创作雕塑来表现自身与社会的价值。
2 综合材料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
人是高级动物, 对客观事物有超强的感知、分析能力。物体不同的形态、色彩、声音能够引起各种不同的心里感受。如看到一根直线材料和一根曲线材料时, 心理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直线给人紧张、单调、枯燥感, 而曲线则给人灵活、轻松、圆满的心理感受。从生理学上解释这是由于人的眼球随直线运动时, 控制眼球的肌肉要持续同一个方向所以感觉比较紧张。而看曲线时眼球的运动产生缓慢、自然的弧度变化则感觉比较放松。此外, 当我们同时看到几个不同形状几何形时, 三角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牢固的心理暗示。因为三角形相比其它多边形只需要固定最少的角就可以保持形状的不变。材料的特质同样以这种生理、心理上的抽象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雕塑作品中。雕塑《五月的风》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 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及热情奔放的红色调表现旋转升腾的“风”之形态, 借以表现升腾的民族力量, 让人产生生理、心理上的共鸣。另一件环境雕塑《韵》, 其流动的线条与闪亮的不锈钢材质唤起人们对水的纯净、柔滑、灵动的心理感受, 而这种视觉感受又与后面连绵起伏给人以厚重坚固三角形状的山体成鲜明的对比, 雕塑为静谧的山水增添了几分动感。这是作者的刻意处理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受到材料对心里、生理的触动。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对人的生理, 心理产生不同作用。
3 综合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发展前景
综合材料雕塑艺术所带来的视觉感受的不同, 已为许多雕塑家去探索和研究。它的力量在于它首先改变了我们以往传统对雕塑作品的审美习惯, 然后才自下而上地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 赢得了雕塑艺术家们的推崇与喜爱,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多种需求, 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选择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艺术实践通过综合材料的物理形态传达出一定的生命意味。现成品材料与拼贴的运用, 是现代雕塑设计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亲近自然向往自然的本性复苏。许多综合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拓展了雕塑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 将各种材质的可能性充分发掘出来。
当代雕塑综合材料的创作实验在中国起步较晚, 最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在国内迅速兴起并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但是, 材料雕塑的发展仍面临着来自社会一些保守意识的困扰。因此, 还需要雕塑家敢于打破传统艺术的旧格局, 大胆创新, 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和推动其向前发展。材料是一种物质, 它没有任何意识的存在, 要让材料发挥作用在于雕塑家主体对材料客体的作用———发现和挖掘。雕塑家应当合理地、艺术性、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大胆运用新材料和新工艺, 提高对材料的敏感性、巧妙地选择运用材料, 赋予各类材料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是也赋予作品以新的思想内涵。对于新材料的运用, 不应该只是一种新材料的堆砌, 而应该从新材料中寻找到一种全新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 必须在新技术和传统语言的交融中找到与人民大众审美向度相一致的结合点, 使作品与广大群众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时, 找到新的美与丑的诠释方式及人们内心深处对当代艺术审美意识的最佳契合点。当代雕塑家在创作新的雕塑艺术作品时, 将作品的观念完美地用当代的材料阐释出来, 必将极大地丰富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 也更能满足当代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正龙著.雕塑学[J].立体材料艺术探索,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雕塑设计 篇8
1 产品设计的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
1.1 产品的功能设计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决定因素, 它决定着产品的造型。但产品的功能又不是决定产品造型的唯一因素, 而且产品的功能与造型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产品的造型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状况有其自身独特的实现方法和手段, 如对同一功能的产品, 可以通过多种造型形态实现其功能。但是, 产品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产品的造型设计不能与产品的功能设计相矛盾, 不能以造型为基本出发点, 必须考虑产品所担负的最基本的使命, 即完成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产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产品造型体现产品的一定功能和特性, 并通过造型设计表达出该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方法, 或能通过造型的肌理方向和表面质地、色彩来表达该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造型特征还能表现产品的象征性, 其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
由于产品设计要兼顾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表现形式, 其中功能是基础, 形式实现的装饰功能, 使设计与实用、情感、舒适等各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产品以美观的外形结构和丰富的色彩以及材质向消费者传播审美的信息, 以满足消费者对审美的需要, 并促成消费的实现。
1.2 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物质逐渐丰富,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 产品形态的完美与否以及产品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产品的造型由形状、色彩、结构、材料、质感等因素构成, 但主要强调以上元素整合后产品的整体造型的形象意义。
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色彩具有主动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 能先于造型而影响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一件色彩搭配良好的产品可以打动人心, 让产品更加好用好卖。因此, 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 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对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品的结构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 合理的结构设计, 尤其是力学、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技术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品的使用性能、优化产品的外观形状, 以给人新颖、独特的视觉感受和操作使用上的便利。
1.3 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的关系
产品的功能与结构形式的统一体现在结构体现功能, 即通过产品结构形式的合理设计, 集中体现或附加产品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是产品原本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也可以是通过结构技术设计所实现的新功能, 新的材质的出现与成型工艺的发展, 能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引起技术革命。
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决定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 产品的外形要附合产品的结构, 因此产品的外形设计要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因为只有在附合产品功能及结构的基础上造型才有意义, 内部结构的合理设计要尽量满足产品外形的需要, 使外形与结构的完美配合为产品的后续设计提供良好的开端。
2 产品设计的体验设计
任何产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 由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来开看, 可将产品设计的发展阶段依次分为生存需求设计、舒适需求设计、情感需求设计三个过程。产品设计的侧重点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层面做出调整, 所谓的侧重点就是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诉求。生存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功能, 即产品设计应满足消费者对该产品最基本的功能诉求;舒适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实用性, 即产品设计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还应使产品具有易操作、少故障、易维修等实用性诉求;而情感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消费者体验, 即使用户在使用或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以上分析是根据消费者的阶梯形需求发展而来的, 其中功能性在最底部, 实用性在中间, 而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在顶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将消费者体验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能够更全面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各方面的需求。
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产品设计, 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让消费者的体验结果为产品设计指引方向, 让产品设计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在消费者体验设计中, 体验要先于设计, 即强调设计要尽可能多的为人着想。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的使用和操作需求, 而不能仅凭借设计师的不切实际的灵感来完成设计方案。只有在产品中尽量多的融入人性化的元素, 才能使其最终成为成功的、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相反的, 若一开始就忽略了实际情况, 忽略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忽略了消费者在产品设计中所占的主导位置, 就会使产品的设计工作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而成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体验设计的意义在于, 在充分全面的考虑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前提下, 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凋整和修改, 确保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之后, 能产生更多的令人愉悦的体验感受而不是令人反感的体验感受, 从而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起更多的信任感而不是失望感。
3 结语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产品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观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 更多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本文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体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影响。消费者体验设计的引入,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出发, 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 让消费者的意见和体验成为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出发点和着重点。
参考文献
[1]吕伟.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设计[J].科技资讯, 2009 (31) .
[2]薛丹丹.产品设计中的色彩选择与搭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1) .
数字软件技术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篇9
AUTOCAD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CAD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 C A D) , 但凡做过建筑相关行业的设计师都知道它。它是计算机图形软件应用中的重要技术。所谓CAD技术, 就是将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精准数值完美地转换成一种图形, 来为设计领域服务的一门技术。它不仅可以绘制出精确的工程图纸, 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三维功能来实现初级的三维空间建构。
在雕塑设计中AUTO CAD的应用主要还是停留在平面图纸上, 虽然它具备初级的三维功能, 但是AUTOCAD的三维功能远远不能达到设计形态复杂的雕塑的要求, 但是它具备了其他三维软件所不具备的精准绘制图纸的功能, 在后期的预算、设计制作中发挥着评价和计算的作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数据精准、效率高。在CAD制图中, 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徒手绘制雕塑工程图中的比例尺, 可以完全按照雕塑原本的高度和宽度进行绘制, 这样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比例计算的时间,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若由人工完成, 则速度慢, 效率低。
(二) 便于存档管理。我们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模型设计之后, 它还只是停留在图纸的阶段, 在施工和造价计算上, 并不能作为一个标准存在。这时AUTOCAD就可以通过它的三维锁定功能绘制出雕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各个视角的尺寸以及各个面的体积和尺寸, 从而大大加快预算的速度, 提高准确程度。
(三) 方便修改。一个雕塑设计方案出炉之后, 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最终确定, 这就涉及到了修改方案。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图纸进行不同的命名和建档, 这样不仅有利于随时调取方案进行修改, 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存档的准确程度。手工制图的图纸存档复杂而且工作量非常大。
3DS MAX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3D Studio Max被广泛应用于空间设计和雕塑设计当中, 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可视化动态设计、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可视化设计, 都是通过3DS MAX强大的建模和渲染功能将设计方案从图纸上升级到了三维空间的具体设计上。它强大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更加优秀的设计平台, 它制作出的设计方案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雕塑设计中3DS MAX主要在雕塑场景可视化、雕塑材质渲染可视化、雕塑成型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3DS MAX在建模和渲染表现方面的优势。
3D MAX的建模方式主要有: (1) 多边形建模。多边形建模是通过点线面的拟合, 利用点构成线, 由三角形面和四边形面来构成体块的建模方法, 由此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的三维物体。通过3DS MAX为我们提供的延展、切割、挤出、焊接、塌陷等工具我们就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地制作出模型。通常在建筑和复杂场景中运用这种建模方式。 (2) NURBS建模。它特别适用于工业设计和精度要求高的设计, 由于曲线建模的数据量大, 精度要求高, 所以除了工业设计之外, 很少有人拿它来制作概念性的设计方案。当然不同的设计对软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制作工业设计和精度要求非常高的模型上, NURBS曲线建模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3) 细分曲面技术。它既不同于多边形建模不容易生成光滑的表面, 也不同于N U R B S曲线建模对拓扑和精度要求很高, 它结合了两种建模方式的优点, 也改进了两种建模方式的缺点。细分曲面建模技术既可以满足设计中的自由灵活程度, 不被各种数据和线段搞得眼花缭乱, 也突破了多边形建模只能是硬邦邦的四边形、三角形的建模方法。
3D MAX拥有强大的材质和灯光系统, 配合模拟物理光源的VRAY渲染器, 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出雕塑本身的材质, 例如钢结构、石材、木材以及泥土等等。而且可以为雕塑设计营造一个更加趋于完美的现实场景, 加上3D MAX开放的可写插件平台, 我们可以将山川、河流、森林、大气、火焰等一切自然界中的场景放入到设计场景中, 为我们的雕塑设计添色增彩。
ZBRUSH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虽然3 D M A X有良好的插件开放性和成像成型技术, 但是, 作为一款系统庞杂的软件, 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在制作更为复杂的雕塑模型的时候, 3D MAX就显得有些笨拙和缺乏实效性。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 数字雕刻技术诞生了。这种新型的建模技术, 有着易操作、实效性强、可视性强的特点。这种应用技术的出现, 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三维成型的可能。目前数字雕刻的主流软件是pixol zbrush。
pixol zbrush计算机三维雕刻造型软件, 在环境和公共艺术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三维建模的点线面建模的局限, 简单易用而且可以实时预览设计作品, 大大提高了设计的互动性, 更加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在雕塑和浮雕设计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实时互动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pixol zbrush没有诞生之前, 数字雕塑分为概念设计和数字实现两大部分, 概念设计基本上都是由艺术家绘制出草图和图纸, 然后转交给技术人员开始数字实现过程, 数字实现过程包括三维模型、材质设定, 后期合成和数控设备的操作等工作。然而大多数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对数字技术的庞杂系统望而却步, 导致概念设计和数字实现两大部分不能良好地衔接, 设计师通常只负责手绘草图等一两项前期工作, 而后续流程由于操作十分复杂和漫长, 设计师无法直接介入, 只能由专门负责技术的人员来实现。概念设计和数字实现两部分工作相对分离, 就容易导致成品的视觉效果偏离原先的设计风格。近年来出现的三维雕刻造型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艺术家介入视觉效果制作流程的瓶颈。
pixol zbrush数字雕塑相较于传统雕塑技法而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 在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存档, 容易调整;不受温度、材质等条件的制约;也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储多个原始方案来修改。
(二) 易上手。只需一个带有压感的数字绘图板, 和一台配置相对不错的PC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pixol zbrush提供了上百种数字雕刻模式, 还给我们提供了几十种雕塑材质。pixol zbrush还有遮罩、镜像、平铺等功能, 方便各种类型的雕刻。
(三) 在传统雕塑中, 我们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角度是不容易的, 但是数字雕刻技术可以让我们对雕塑进行360度的水平翻转移动, 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设置灯光和照明。这就方便了我们在不同角度观察和创作。
雕塑设计 篇10
一、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
时光荏苒, 书籍设计在我国走过了漫漫长路。从最初丰子恺引入“装帧”一词, 一直发展到现在提倡的书籍整体设计;从最初触碰书籍装帧, 开始用二维的思考方式来美化书籍的外部形式, 直至它发展成为独立完整的学科, 开始进行平面之外的研究与探索。随着网络、影视、数码等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 单一的平面化书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追求, 传统的书籍装帧也满足不了书籍整体视觉传达的需要, 于是书籍设计取代了书籍装帧。书籍设计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设计, 这是整个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如视觉传达设计取代平面设计, 由此给予我们更宽广的视界。
基于此, 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来探索书籍设计的新方法, 或是从形式, 或是从文化, 或是从书的材质等等, 像“概念书”这种以形表意的新型书籍也开始频繁出现。对于书, 我们的体会随着观念与技术的发展, 越发的轻松与活泼, 而生硬死板的书籍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书籍的样式颇多, 其中不乏吸引人眼球的另类书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风头正盛的电子书, 不知在人们的心目中, 这种书是否也被纳入书籍的范围中。电子书既无翻阅时的触感, 又无阅读时的油墨味, 处处体现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谈“和”
“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论语》
关于“和”的解释, 在数学领域就是两个或若干个数相加在一起的一个数值, 从语法上分析则是连词。在中文中有“和气生财”、“鸾凤和鸣”、“和衷共济”等成语, 《孟子》中也有我们熟知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之类彰显“和”的古训, 而《论语》中的“礼之用, 和为贵”则体现出“太和”的观念。我们也可以通过“和”来对设计进行诠释, 把“太和”观念或者是“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在设计之中, 就是把所有应用在实践中的各个元素聚集在一起, 把它们“和”起来。这意味着贯穿设计的各种元素必须在各种对立中寻找统一, 尽可能地让设计更完整。这说来好似简单, 做起来却非常不易。
如何才能在书籍设计中做到“和”?在当代书籍设计中, 我们尤为重视书籍的整体设计。六年一度的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的获奖书籍的四条标准为: (1) 书籍装帧的各部分如护封、封面、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和字体等, 要达到美学上的和谐一致。 (2) 装帧形式与书籍内容统一。 (3) 最高艺术质量。 (4) 最高技术质量。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 设计书籍不只是之前简单地做一下“表面文章”, 而要从书的内容、结构、框架开始剖析, 了解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 继而根据时代背景或其倾向, 来做书籍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不单单是形式上的, 而是由内而外、形神兼备的。
受后现代美学的影响, 极简主义的出现, 特别是近几年包豪斯再度受到追捧, 黑白两色在设计中的运用越发频繁。而在这方面, 日本的设计更加出彩, 这个有些极端的民族运用黑和白这两个亘古的元素所设计出的书籍更显庄重, 赋予传统文化设计以理性之美。日本自古就有“和”之说, 日本设计师更是在设计中追寻着“和风”而前进, 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创意、东方与西方、绚烂与雅致被杂糅到了一起, 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审美规范。
但对于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而言, 借鉴日本的设计经验, 即把这个原是指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和”应用于设计实非易事。首先, 做书籍设计最重要的是通过有的放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 把书籍中要传达的信息以最准确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这要求设计者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 能在书籍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将其结构、色彩、文字及版式做一个最好的融合。以文字为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即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读者也是通过文字来接受书籍所传达的信息, 如何编辑文字以及文字在书籍中的表现方式, 就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但很多书籍设计者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而是更注重奢华的外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先生说:“好书, 有趣, 有益”。对于这样一个要求——“有趣”, 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本书中最有趣最精彩的地方, 其目的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升华其形式。读者在购买书的时候, 不仅仅是购买这本书的内在价值或信息资料, 还有书籍背后的创意理念及经过设计之后书籍所带给人的美的启示和愉悦感。读者和设计者产生互动和交流也是可以通过书籍来实现的。
其次, 做书籍设计要考虑到有形有势, 形与势虽皆为表, 世人重表轻里确实为常见。从大方向来说, 形与势适用于任何设计对象,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因为它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个工业发达的社会, 功能性已经不是决定消费者进行选择的唯一条件, 符合心意的外表有时才是触发消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类的设计师, 他们专门投消费者所好, 为商业而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自我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和”在这样的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化解矛盾、创造平衡。而回归到书籍设计中, 它就要符合时代主题, 充分发挥商业因素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书籍不仅仅是文化, 也是一种商品, 作为消费者的读者, 也在挑选具有最大价值的消费品, 这个商品包含着书籍的内容与形式。书籍的价值有一部分是由设计师决定的, 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符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与理念, 此为人、我之和;书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意蕴与电脑影像技术的结合, 此为中、西互融, 古今之和;在书籍设计中, 设计者应该把握各个元素形与势的和谐、结构与色彩的和谐、商业与观念甚至读者的心理与书籍内容等各种微妙的和谐。
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装订书籍, 不在华美饰观, 而要护帙有道, 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 精致端正, 方为第一。”
《藏书纪要》·明
当今社会, 什么都讲究“以人为本”, 书籍设计同样如此, 从书本的大小、重量, 纸张的质感、颜色、触感, 到文字的排版、留白及页码的设计, 都需要处处留意, 以符合人们日常的阅读习惯。杉浦康平先生提出了书籍的“五感”问题, 意在说明书籍带给了人除书籍内容以外的感受, 这就是人与书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科技发展至今, 大多数人依然否定多媒体、电子书、互联网将要取代传统书籍的重要原因。虽然书籍本身的不便携性和信息量小成为了它的致命弱点, 因而制约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书本在手中翻阅的感觉。读书读得舒服, 品书品的尽兴, 读书是在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是一种情感的交融, 一种生活的感悟。
书籍设计追求审美和功能之间的和谐。在书店我们常常看到过于形式化的书籍, 外表华丽而内容泛泛, 这是现在书籍市场上比较严重的问题。世间精神永存, 而非形式, 若无思想, 一切设计皆为空谈, 这样的书迟早也会湮埋在时间的沙漠里。设计作为一种思想, 在书籍中尤为突出, 在“五感”的基础之上, 我们发现了书籍设计的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一本好书, 要内外兼修。但是设计过度有时也是存在的, 就如过度包装一样, 书籍的设计也要恰到好处才好。书本清高之物, 无需俗物来饰, 这也应该是“书卷气”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 设计师完全可以用简练的元素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特种纸的应用必然会给书籍增色不少, 亦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但是过于依赖这种特殊的载体而忽视设计本身的意义, 就会使设计流于空泛。之前谈到做书籍设计要符合时代主题, 在这个力求环保的社会, 设计师是否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来做设计呢?事实上, 环保意识应存在于每一个设计师的头脑中, 这种公共道德理念是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这种理念会跟随其作品传递给受众, 因此环保意识和设计理念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和谐的共鸣。而特种纸的应用首先便带来了纸张浪费的问题, 继而就是特种纸应用后所带来的书籍成本的增加, 接下来还会让一些不成熟的设计者投机取巧地以特种纸来带替设计, 造成三重浪费, 这就是环保理念与特种纸应用在书籍设计中的不和。虽然书籍市场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但我们并不是要把特种纸全盘否定, 因为特种纸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甚至是嗅觉感受和听觉感受, 是单纯设计所做不到的。对于优秀的设计者来说, 特种纸的应用是使书籍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一种手段。
令人扼腕的是, 社会的不良风气确实带动了奢侈图书这个行业, 更加夸张的书籍包装, 真金白银的书签, 似乎使得送礼送书既风雅又不落俗套, 真可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了。
让我们记住古人说的话, “装订书籍, 不在华美饰观, 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 厚薄得宜, 精致端庄, 方为第一。”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 我们需要让书籍设计多一分纯粹, 让书籍返璞归真, 让书籍回归其最本真的质朴。
艺术引发设计, 缺陷引发设计, 虽然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设计师们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正如上文所说, 未来的书籍设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孔繁敏.文化的多元交融与竞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S1期
[2]李丛芹.吕敬人教授访谈录[J].装饰, 2005 (08)
[3]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欧阳应霁.设计私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未设计的设计 篇11
日照山海天阳光海岸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约2km长的海岸公园,由19个单体建筑组成,包括游客中心、商店、电影院、餐厅、健身设施、公共浴室、洗手间及一个酒店会所。
公园的北段与南段由一个广场相接,广场正对城市主干道——太公三路,是旅游旺季大量人流进入公园的集散地。游客中心紧邻广场,位于广场南端,承担着整个区域的旅游服务功能。游客中心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地上部分体量较小,有些是独立的商店,有些是与地下功能相结合及采光、通风、入口于一体的空间。地上由19个单体建筑组成,为整片区域提供商店,电影院,餐厅,健身设施,公共浴室及洗手间等功能。游客由东侧进入广场,可由三条坡度平缓的阶梯空间进入地下空间,或经由地上单体围合形成的四条小径蜿蜒走向海滩。
整个游客中心地上建筑采用同一原形(protoype)发展而成,因体量大小,功能决定其开放程度,形成一系列变形(variations)。这些变形以各种朝向组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组织形式(configuration),从而产生一系列“未设计”的空间形态。
建筑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最大化贴合几何形式的方式,形成内部无柱空间。参数化技术在各个设计阶段的应用,给建筑设计从构思到施工一些新的可能。在方案构思阶段,参数化设计不仅应用于造型过程,在群体组织的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结构优化方面,参数化技术的应用使复杂结构形体能够由普通钢结构公司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运用参数化技术对立面面板进行优化,用有限的面板种类生成丰富变化的效果。
在中国现阶段的施工条件下,技巧性应用参数化设计的技术与手段,“低技”参数化成为我们的实践策略。
雕塑设计 篇12
关键词:景观雕塑,城市形象,城市发展,协调发展
一、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可以从城市的文化、自然景观和历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 但是, 城市景观雕塑能够给人们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 从而给人们留下最直观的城市印象, 因此, 城市景观雕塑是人们了解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能够使得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文化, 当人们看到城市景观雕塑时, 能够自然地将景观雕塑与城市的文化进行关联。因此,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形象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第一, 我国的各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而城市景观雕塑是根据特定的城市文化进行设计的, 因此城市景观雕塑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 城市景观雕塑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方面, 人们通过观看一个城市的景观雕塑, 能够回想起这座城市经历的历史变迁, 能够看到一个城市曾经的历史风貌。所以说,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的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
(二)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经济形象的提升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重要产物, 因此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经济形象同样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第一, 城市景观雕塑可以帮助城市树立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该城市寻求发展,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第二, 城市景观雕塑能够为该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开发, 同时还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交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因此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协助城市的经济发展, 进而对提升城市的经济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环境形象的提升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景观雕塑在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了城市的环境因素, 因此对于城市的环境形象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第一, 一些沿海城市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如青岛是我国一个沿海城市, 其景观雕塑设计能够体现出青岛碧海蓝天的环境形象, 从而满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进一步提升了一个城市的环境形象;第二, 在一些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气候, 不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艺术效果的完美统一。
二、促进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与城市形象协调发展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经济和环境形象起到了提升作用, 因此需要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与城市形象的协调发展, 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意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 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 在对城市景观雕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第二,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协调性, 现代的城市景观雕塑需要体现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塑造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形象。
(二) 注重城市个性特色的展示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需要依靠一定的文化背景, 需要突出城市的整体风格, 注重城市个性特色的展示,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与城市形象协调发展的景观雕塑。为此, 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充分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 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城市景观雕塑, 才能促进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突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第二,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 避免进行生硬的模仿。在一些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 生硬地引入西方建筑的特点, 模仿气息过于严重, 使得城市缺乏民族色彩, 同时也不具有整体特色。
(三) 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和活力
城市景观雕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 必须要对城市景观雕塑进行更好的设计。第一, 以城市文化为重要载体, 同时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文化气息, 使得城市景观雕塑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而且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第二,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其他文化的重要影响, 因此, 可以在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 合理引入其他文化元素, 进而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城市在发展中的无限活力。
(四) 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设计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为此,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在充分了解城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 使得景观雕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色调等相得益彰, 将城市景观雕塑特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突出城市的自然景观, 更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环境形象;第二,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陆娟.中国城市景观艺术的意境研究[D].东南大学, 2007.30.
[2]黄力夫.城市机关的雕塑设计——“景物共生”[J].重庆邮电大学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雕塑设计】推荐阅读:
雕塑设计合同样本12-16
校园雕塑设计说明10-28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07-13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10-02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05-22
雕塑基础07-22
雕塑应用10-15
雕塑作品10-17
雕塑公园10-19
景观雕塑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