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通用10篇)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1
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城市, 也有很多新兴的城镇, 但随着时间与历史的流逝, 最终能够留下的都是带着情感的记忆。最早提出情感化设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教授, 其论述与实践的领域主要是产品设计, 即在设计中赋予产品以情感, 使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得以唤起参与者的心理感受。情感化设计的理论与策略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 也正因为情感化的融入, 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
湖州长兴县人民广场在40年的变迁过程中, 经历过体育运动场式的初建, 见证过“文革”时期的辛酸, 也曾经作为长兴唯一的市民集散地伴随过一代人的成长和记忆, 如今, 老人民广场带着深深的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担负起更多的职责, 情感化的景观设计似乎更能体现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场所的积极风貌。 (图1)
1 情感化设计的氛围构成
对于氛围的理解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主体对于客体环境所产生的直接心理感知与感受。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要给人一种“场所精神”的氛围感受, 而不是纯粹“机械展示”式的被动接受。[1]每一个场所的特质与秉性注定在其设计中应具备独特的地域与艺术氛围, 由此来唤起场所的记忆情感。在对氛围的情感化设计中能够做到的就是“运用能表达和传递的各种要素制造氛围, 将设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静态’演变到‘动态’、从‘观看’转化到‘被看’。”[2]城市景观空间场所的氛围设计有着多样多变的丰富手法, 主要是通过对于空间布局、造型陈设、材质质感、色彩声音等触动受众对环境的情感建立, 促使感知与体验的形成。
任何场所的形成与发展都源于精神的需求, 这个需求有基本的形式上的, 也有深层次的内心的。长兴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老人民广场的变迁”, 有对人民广场的情感描述, 如“对老广场的印象, 除了正义和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以外, 伴随人们成长的也有快乐和童趣。” [3]这些来自受众的表述很合理的成为长兴人民广场景观设计的支点。长兴的魅力源于自然, 源于绿色, 长兴人民广场的氛围设计主要是展现长兴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 展示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文化的传承。大地艺术的地貌设计语言成为广场的中心, 天然大型毛石取自于本域, 代表着本土自然, 造型艺术的摆放让人们可坐可憩, 可观可用, 写实与抽象的手法将本土自然文化氛围描述得尽量生动与实用。 (图2) 长兴自古的植物美景与丰富的水文化造就了其纯天然的自然姿态, 设计中仅仅是轻描淡写却也情感流露得透彻, 记忆中的那片樱花林依旧光影婆娑, 日益生机勃勃。 (图3)
2 参与性的情感化设计
城市景观广场是服务于大众的城市公共空间, 情感化的参与性成为城市景观广场存在的重要价值。人是情感活动的载体, 有人的聚集活动, 即所谓的人气, 才有场所存在的意义、内容和情感, 才有因为情感化的参与性而生成的独特景观。参与性活动决定着场所的具体功能和特性, 活动类型的不同所需要的空间也有所不同, 产生的情感自然也有所不同。如今多元而丰富的市民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多元与复合, 绿地、花园、铺装、游憩设施等等迎合着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受众, 互动空间与设施的融入不仅提供传统的观赏休憩功能, 更是提出了互动交流的全新享受。
场所的记忆其实是对生活情节的记忆, 事件、场景、体验都是人们参与场所形成的情感。体验式的广场景观设计是对场所空间的制造, 是营造人与自然最直接联系的过程。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 为参与性所设计的空间和设施多彩而丰富, 吸引着不同的参与者。从传统流于记忆中的放风筝、休憩到如今流行的广场舞、车展, 参与性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文明发展过程促进着众多城市生活方式的发生。 (图4) 情感化的参与性设计内容影响着广场景观的设施与空间形式构成, 对于场所的设计已不能仅仅考虑形式问题, 重要的是应基于空间赋予场所有趣而生动的内容实质。在设计中多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感, 创造吸引人们走入公共空间的冲动, 释放压力, 享受生活, 由此留住美好记忆。
3安全性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的设计策略离不开人的参与, 以人为本的设计首先需要确保的是其安全性。安全性的实质在于消除隐患, 防止事故及伤害, 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建立场所空间所必须考虑的要素组成。在情感化的安全性设计中, 严格遵守设计规范与注重设计细节是主要方法。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情感化设计时应将设计规范与安全化严格作为科学依据, 尤其是水系驳岸、坡道踏步等与安全息息相关的设施, 在规范之内灵活应用、挖掘创新。当然, 除了依据设计规范之外, 提升景观设计品质与情感的另一方法是注重设计细节。细节决定品质, 设计的细节通常成为传递情感, 温暖人心的地方。
在研究实践安全性设计之前, 充分了解分析大众的常见行为是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 步行与儿童的游戏成为广场安全性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步行是人们进入公共环境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 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5]步行需要情感的关怀, 其中安全、不受阻碍的自由行进是情感化的最基本要求。在设计长兴人民广场滨水空间的步行体系时, 考虑到安全性与体验性并重的可能, 采用了平整并放宽亲水步行道的设计, 退后驳岸, 用台地结合台阶的手法处理高差。如此设计可以使得滨水空间平整宽阔, 充分拓展人们的亲水性, 退后的台地台阶步道式高差处理让危险的陡坡变为顺畅便利的上下行步行系统。宽阔的台阶配合滨水步道的小舞台设计, 能为小型演出与观众的观看提供必要场所, 由此, 情感化的安全性在设计中得以强调和体现。
城市公共广场空间如果能够吸引儿童参与游戏活动, 相伴而来的则是成年人无微不至的观望与看护, 正因如此, 公共空间中会形成自发性的游动的安全监视网络。建造者希望用设计的手段干预、引导……为此特别设立固定的儿童游戏区, 而孩子们却顽皮地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道路或者街边绿地甚至施工工地上玩耍。[5]在长兴广场的设计中, 尊重儿童天然的亲自然特性, 广场的中心景观用大地艺术的手法布置可玩可赏可憩的天然大型河石。消除河石的尖锐棱角, 石块的高度也选择为适合成年人坐下休憩的尺寸, 形状各异的河石围合形成有趣的可流动的活动场所, 铺装肌理设计也适应儿童的跑跳天性。 (图5) 对于城市广场的情感化安全性设计, 根据儿童喜欢游走的活泼天性, 不能仅仅将设计圈定在固定场所, 而是应该考虑儿童与看护大人的行为游动, 营建一个倾注关怀, 能够吸引儿童游戏与成人看护的流动和逗留空间。
4 综述
城市景观广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结构与特征, 自然环境能够赋予广场外在的形态, 而精神环境则能给予广场以内在生命。作为城市特有的公共空间类型, 城市景观广场的生动性情感化能够延续城市现有的肌理和文脉。现存的景观是过去进程的结果, 同时是将来景观形成的基础。[5]真正赋予景观以情感化才能代表时代文化, 尊重场所精神, 重视场所生命力, 使得城市景观广场设计成为保证景观历史延续, 充满人情味儿的情感化场所, 城市魅力也由此形成。
摘要:情感是人作为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态度与感知, 是人们因环境或是事件所充盈身心的真实感受。正因为情感化的融入, 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承载空间所要展现与表达的不仅是多元与积极的情感, 更是场所自身厚重的文化历史与记忆的积淀。
关键词:情感化,城市景观广场,氛围,参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镇源.氛围:由展览看空间的艺术性[J].新建筑, 2009 (1) .
[2]张菁.展示设计与设计展示: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J].新建筑, 2009 (1) .
[3]http://cxnews.zjol.com.cn/cxnews/system/2013/03/28/016256916.shtml
[4]约翰·拉腾伯里著, 蔡红译.生长的建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第30页.
[5]诺曼·K·布思, 詹姆斯·E·希斯著, 彭晓烈译.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第135页.
[6]Hannes palang etc.Holistic aspects in landscape development:a scenario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50) .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2
“公共分享椅”此款设计,很好的分割了空间,大大提高了公共座椅的利用率,同时,椅面可翻转不同朝向,可欣赏不同风景,也可解决雨后椅面积水问题,更可贵的是,设计观念注重于培养人与人之间热心分享的良好心态,大力推动社会成员创建和谐环境。
关键词:公共分享椅;分割空间;模块化;创新设计
一、现状分析
从大范围城市环境来看,在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人口与社会资源、公共设施的不匹配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空间问题。根据资源网数据,福建省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1)人均占有量低,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2)宜林地多;(3)沿水域地区多,滩涂广阔,这些特点使得福州市民拥能有大面积的江滨公园,平日可充分满足市民娱乐、健身、聚会活动等需求,但当节假日时,全城市民蜂拥而至,公园设施供应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公共座椅数量上的需求幅度变化比较剧烈,如何按需转化是一大难题。公共座椅作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之一,对它的改善、提高其合理性,不仅关系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门面与形象、智慧与生机。对于福建正大力推广的“清新福建”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和旅游事业来说更是重要的添色之笔,对公共座椅的合理设计与开发,能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从公共长椅本身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在平时使用时确实会遇到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1.间隔放置的一整排公共长椅上都零星的坐着一两个人,有的是情侣、有的是母子,甚至有人把脚放在座位上,一人占了两三个位子,本可以坐下更多人的长椅,但因陌生人间存在的安全距离,晚来寻位的人为避免尴尬或产生不必要的争执,也很知趣的不会再硬凑上去与已经坐在长椅上的人分享座位,只能另觅它处。
2.福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福州天气多变,特别是夏季,下雨往往时间短、雨量大,雨后清凉舒爽、空气更是清新怡人,十分适合市民进行户外活动。但这样的大雨量容易造成积水,使公共座椅因积水无法使用,更甚者因长期积水造成腐蚀、损坏。
3.带小孩的父母在公共场所经常有意外发生,因父母与他人交谈,孩子在身后玩耍,未能很好的看护。座椅不能选择朝向会带来不便,有时小朋友只是摔倒,或擦伤,但万一孩子遭遇拐卖或跑丢,后果不堪设想,本来开心出游,变成乐极生悲,此时除了提高孩子与父母的警惕之外,从设施上也应尽力改进。
而以上三大问题若单单靠增加座椅数量或其他方式都无法很好地解决,且在工作日时人流量并不大,增加的座椅没有发挥其存在的意义,反而是一种浪费,不但耗费开支,过多的座椅也太占空间,破坏了原本美好的景致。
二、“公共分享椅”的创意
(一)以竹为材
竹制品在过去的福州城是很常见的,它的好处多多,不言而喻。同样对于现代社会,竹制品不仅环保且极具地域特色,其独有的东方美是世界上其他地域人十分欣赏的。大力推广竹制品的应用是符合国际性的产品设计发展观念。
(二)模块化设计
此款名为“公共分享椅”的设计,正是传承了特有的传统工艺,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利用竹制材料加工成等腰三角结构的竹框。使用者坐在竹框构成的椅面上,等腰三角竹框与金属圆管配合,使椅面可翻转。等腰三角竹筐的两条等腰边可以选择任意一面使用,从而改变座位朝向。这样一来可根据需要,把多余竹条框分给别人,比如很明显,小孩与成年人重量差距大,所需的椅面宽度不同,假设成人需要4条竹框构成椅面,少儿可能只需两条,那么如图1上图,一张长椅可供两对亲子使用;二来,如果有情侣或一对夫妇坐在长椅上时,变换方向来分割空间,能让其他坐在长椅上的人更自在。“公共分享椅”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座椅模块化,将整体与部分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以灵活的使用方式在公共场所中为相互陌生的人或者说是相互陌生的群体提供更多有效的休息空间,大大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减少心理尴尬,提高座椅使用率。
(三)翻转椅面设计
沿江公园处处好风景,变换座椅朝向更加方便游客观赏风景,变化的座位演化出多种使用方式与行为方式,具有可玩性。福州的各大江滨公园座椅或面朝走道或背靠儿童娱乐设施,又或是背靠江景,总之不可变换的座椅朝向会给有不同需求的游人带来不便。比如带小孩的父母,想要随时调整方向观察孩子动向,传统座椅只能靠费力的扭曲身体来实现,而此款“公共座椅”就可配合家长随时转换方向面向孩子,及时的察看孩子的安全,降低事故率。
另外,福州气候雨水充足,尤其夏季,大雨来得快去得快,天气多变。而雨后空气清新,真是看江游园的好时机,传统座椅在雨后有积水,给使用造成困难和麻烦,而可翻转的椅面解决了积水问题,当一面有积水时可翻转另一面朝上使用,给游客带来便利。
三、情感化设计概念与导入
情感化的设计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对于情感化的需求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希望在玩游戏的时候能有更多的任务提示,或者当我的电源不足时能够提醒我赶紧充电。这些都是对于系统的更加拟人化的需求,因为人类天生对于机器的恐惧和陌生,我们不喜欢冷冰冰的机器,我们喜欢交流。
在数字时代,人与人直面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弱,面对面交流对话机会越来越少,邻里间、朋友间、甚至亲人、爱人间,许多交互模式都被网络取代,无法取代的行为在很多时候就直接被忽略了,所以越来越多人不知道邻居家姓什么,甚至有人在需要帮助时,无人理会。但现代人并不是不喜欢交流,反而更渴望自我的发声,微信、微博都是我们在无固定对象交流时的自我娱乐方式。原来的对话被各种即时消息软件替代,其最大的好处比如:避免尴尬,人们非常受用,在网上交谈时我们会用到一些商家提供的、制作精良、情感丰富、且表达到位的表情,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会真正用自己的表情表达所思所想,人类的情感与善良被戒备心紧紧包裹,少有机会展露,使得交际、交流能力退化,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我们都成为了“低头族”,心理上越来越孤独,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人间温情”需要展示的平台,新时代的我们不能一直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欢笑哭泣。
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寻找和解决生活的问题,通过对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改变或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公共分享椅”的设计理念导入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重在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热心分享的良好心态,人间的友爱与温情在一次次分享的过程中体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激发正能量,促进人们用实际行动增加交流,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四、工艺与技术
此款设计以竹材制作,竹子可再生、可降解,是一种自然的环保材料。竹制椅面的工艺从传统的竹椅中衍生而来,充分利用了竹子的材质特性,体现出对我国传统竹器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竹制部分基本保持原材料本身,不做多余加工。在工艺技术方面,其具有可实现性,对技艺要求不高,结构简单、明了,生产中没有特别困难的环节,可进行批量生产。
金属钢架部分,简约且具设计感,在保证其能稳定牢固的支撑竹制椅面的前提下不添加多余元素,节省材料。
五、结语
福州人口众多,属于我国超级大城市之一,此款“公共分享椅”的设计十分适合福州市民热爱的、流量较大的江滨公园。沿江公共座椅投放,解决了公园里的公共设施在平日里可以基本满足人流要求,但在节假日就会明显不足的问题。应用“公共分享椅”不用增加座椅数量,而是采用空间分割和模块化座椅的方式,巧妙有效的提高现座椅使用效率,增加使用人数,既有实用性,也有趣味性。
以“分享”的方式促进人际间的交流与关爱,这样兼具人文关爱与环保的设计具有实际的商业价值。如今许多传统手工业者放弃祖传技艺另谋生路,例如手工竹艺,旧时福州街头巷尾的竹制品店,而今却很难再寻,零星的也是藤椅店。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相信是许多人不愿看到的。对本产品的业开发,既能促进福州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在今天民间手工艺日渐凋零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资助、维持手工艺人的手艺传承,可以推动传统民间手工艺技术的当代发展。
此“公共分享椅“设计,以高效的使用率满足变化幅度较大的游客数量和游客的实际需求,带动公园文化品味的提升,与“清新福建”的城市形象相互呼应,可营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福州城市江滨文化;让来访福州的游客除了三坊七巷之外还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到福州的现代化,游古访今,全面了解福建人的智慧、热情与友善;福建山水文化的清新、秀美,留下良好及深刻的印象和口耳相传的有趣谈资。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300.
[2]王琥,等主编.中国设计全集卷9·餐饮类编·食具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
[3]王琥,等主编.中国设计全集卷1 ·建筑类编·人居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
[4]赵得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5]过伟敏.城市的“道具”——户外家具的设计思考[J].家具,2007,(03):25-27.
[6]张炳展.现代家具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根[J].家具,1987,(02):18-23.
[7][美]诺曼著.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城市小学生情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篇3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安徽省滁州市市区内两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200名学生,包括四年级68人,五年级66人,六年级66人。其中男学生为79人,女学生为69人。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问卷为148份,有效问卷率70.4%。
二、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城市小学生的情感状况进行调查。借鉴陈婷的《武汉市在学流动青少年情感状况调查问卷》,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情感价值观、家庭情感关系、学校及社会情感状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城市小学生情感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城市小学生情感价值观现状与分析
(1)在“对国庆62周年阅兵的反应”的调查中,91%的城市小学生表示“非常自豪”,4%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了不起”,剩下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带给他们的是什么感受。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你关不关心钓鱼岛这一类的重大事情?”的调查中,84.6%的城市小学生表示不同程度的关心。这总体上说明城市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从社会广泛提倡的某些情感方面价值标准的调查来看,超过95%的城市小学生对社会的基本情感,如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互爱、应该具有爱国精神、荣辱观等情感上表示同意的看法(具体数据见表1)。
%
调查显示:在情感价值观的问题上,将每项的非常同意的比例与同意的比例相加统一看做赞同该项所占的比例,得到赞同该情感方面价值观的比例范围为70.9%~99.3%,也就是说城市小学生情感方面的价值观状况还是比较好的。此结果与陈宁、黄洪基在2010年“上海市2 283名‘90后’在情感方面的调查”所了解到的热爱祖国、有责任心、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情况比较符合。这说明滁州城市小学生情感方面价值观的状态普遍比较好,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比较符合。然而与前面的情感方面的价值观状况相比,城市小学生对涉及应该帮助他人的情感价值标准上就没有前者那么赞同。再看在“应该帮助那些身体不方便的或者乞讨者”的问题上有23%的城市小学生表示漠不关心的态度,关于人们情感交往的基础“人们的交往不该基于利益交换的原则上”调查上,有27.7%以上的城市小学生表示出漠不关心及不同意的看法。由此我们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可以着重强调对他人帮助的重要意义。
2.城市小学生家庭情感关系现状与分析
(1)在“你与爸爸的关系”和“你与妈妈的关系”的调查中,有48.3%的人与爸爸的关系一般甚至是不好,有30.1%的人与妈妈关系一般甚至是不好,这也直接导致在“你觉得你父母对你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哪种类型”的调查中有56%的学生选择放任型,这可能与学生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而无暇关心子女有关系。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间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讲,“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消级拒绝型和溺爱型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发展呈显著正相关;不安型与积极品质的总体发展上呈显著负相关”。[3]
(2)在“你与爸爸”和“你与妈妈”沟通情况的调查中,有30.2%的学生选择与爸爸或妈妈“有时沟通”和“很少沟通”。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你有烦心事时最想跟谁倾诉”的调查中,有78%小学生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倾诉,而不是自己的父母。从这个分析得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比较缺乏,也提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注重家校合作。
3.城市小学生学校及社会情感现状与分析
学生的学校及社会情感状况主要从消除消极情绪的情况、感受积极方面情绪情况与处理应激情感的方式以及个体自我评价的感受这四个部分来分析。
(1)消极情感状况与分析。在调查城市小学生消极方面情感状况的时候,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环境下小学生对自身的消极否定的体验、自己认为所遭遇的障碍难题、批评、不安、烦躁、焦虑等细化的情感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去处理这些细化的情感等状况。这个部分的情况设计了9个问题进行调查,对每个问题的答案从是非常符合到较符合的比例进行相加,比例越高,就表明城市小学生与所调查的消极方面的情感状况越相符,他的消极方面的情感状况越不好。得到符合的比例范围为14.2%~39.8%(具体见表2)。这说明滁州市小学生的消极方面的情感状况位于一般水平。尽管此结果与实际表现的城市小学生情感淡漠的状况还存在某些悬殊,但这也启示我们必须要更加注重城市小学生在消除消极情绪方面上所存在的问题。
%
(2)积极情感状况与分析。积极情感状态是城市小学生对他们周围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并健康的心理状态,此状态包含体会愉悦心情与快乐感、体会社会荣辱观和社会责任感三方面(具体如表3所示)。
%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小学生在自己是否幸福和是否快乐的调查中,高达66.9%的城市小学生很清楚地表明自己现在的情绪状况是比较高兴、快乐的,而有18%左右的城市小学生则说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不难看出,城市小学生这个整体的幸福感还是比较强的,但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说不清楚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此外,只有59.5%的城市小学生有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的意识,城市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没有很好形成。从城市小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来看,更好地帮助城市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应激的情感处理方式状况与分析。情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外界应激反应所引起的情感的处理方式。本调查主要通过对城市小学生面对不良刺激所引发的情感应对情况,来研究城市小学生所内化的情感意识与情感知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城市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行为(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
从调查发现,有20%左右的城市小学生还具有很多的“说不清楚”,少数学生表现出不合理的情感应激方式,因此,城市小学生应激的情感处理方式仍然是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留意小学生的情感变化,尤其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应注意加强学生应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情感处理方式的能力。
(4)自我评价感受状况与分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调查的重点是城市小学生“对自我特征的认识和对自我形象的评价两个方面,包括对自身特点、性格特征的认识;对自己在父母、老师及同学等重要他人眼中形象的认识及对自己行为表现的主观评价”。[2]调查发现城市小学生在“重要他人”眼中的印象不是很好。城市小学生表明在他们父母眼中的自我形象好的人占总体的比例为84%,在同学眼中的形象是“一般”甚至是差的人占39%,而在老师眼中的形象是“一般”甚至是差的人高达48%,城市小学生对自我形象的感知状况比较消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调查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小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模糊,积极情感的体验性不强,消极情感的控制欲消除方式不当,应激情感处理方式有待加强。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加强学校情感教育和家校合作来促进城市小学生的情感社会化。
1.父母转变教养方式,注重亲情教育
父母在物质上满足子女教育和生活需求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子女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转变教养方式,重视亲情教育,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在关心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心其内心的感受,能够体谅和理解彼此。通过各种家庭活动来增强子女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自己、自己的父母或子女过生日等重要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形式让子女感到家庭的温暖,学会感恩和理解父母;同时父母也要学会理解自己子女的内心感受,学会控制自己不良情绪。
2.学校改进情感教育,注重情感体验
学校在重视小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理论教学,树立明确的情感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4];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扩大情感教育的广度,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既包括在专门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情感教育,也包括在数学、语文、体育、音乐等课程中尽情渗透情感教育,还包括在课堂教学中以及课下的师生交流所产生的情感互动。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相应的情感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
3.加强家校有效沟通,促进学生情感社会化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4
一、社区情感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社区情感是社区的社会心理要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社区情感包括以下基本情感: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熟知感、信任感、安全感、荣誉感、亲密感、依恋感等,其中社区归属感是核心,是在其它基本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情感的内涵与特征具有历史条件的特点,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传统社区情感具有较高的对外排斥性、狭隘性和家族封闭性的特点,而建立在现代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区情感则具备同情心、博爱、开明、自由、民主等情感理念。尽管传统社区情感与现代社区情感在内容与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内容即社区成员间情感和谐,相互间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相互间能给以情感上的温暖、 安慰与寄托 ,具有给人类提供情感精神家园的功能。综上所述,社区情感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表现为成员之间能否和谐相处,能否相互信任等;第二个层面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感情,包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在社区中生活是否具备荣誉感和安全感等。就第一个层面来说,社区情感是社区成员健康、和谐幸福地生活的基础,只有社区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帮助和扶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就第二个层面来说,社区情感是建设现代化的和谐社区的保证,只有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信赖社区,社区凝聚力才能够形成,社区共同体才能够存在并向着健康状态发展。
二、社区情感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
如上所述,社区情感对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到来,我国社会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所特有的天然情感日益丧失、随之而来的是曾作为人类情感精神家园的社区的遗失,直接体现为社会成员社区情感的缺失。社区情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家庭伦理道德的沦丧,主要表现为孝道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老人抱怨子女的不孝。另一方面,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相互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处在同一个社区的成员多年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社区中式屡见不鲜的事实。再一方面,社区成员对社区成员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主要表现为社区成员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内部,对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社区情感缺失不仅使社区建设受到阻碍,还将导致社区成员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对于社区的发展来说,危害表现为三点,一社区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使得社区丧失其情感与精神所具有的调节功能;二社区情感隔离导致社区舆论发育不足 ,使社区舆论不能起到塑造正面社区情感、价值观的作用 ,使其对社区进行整合的功能不足 ,进而可引发普遍的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社区道德沦丧、社区安全问题等;三社区情感隔离造成社区凝聚力不强,导致整个社区建设的合力不足、 社区建设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这三方面严重危害了社区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正常运作。对于社区成员来说,社区情感的缺失会导致其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安全感指“个体在身体或心理上免遭社会性不利因素的损害或免受不安焦虑的存在状态”。在这个定义中,特别地强调了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安全的威胁,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体面临的不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社会。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缺乏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对于财产丢失的恐惧心理,在行动上体现为社区成员不会将自己财物放置在社区公共场所,任何时候都会紧锁房门;社区居民安全感缺失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对于陌生人甚至熟人的极度不信任,这在现代城市社区表现得相当突出,一些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沟通不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成员拒绝工作人员入户。
三、社区情感建设的路径探索
社区情感是维系社区的重要基础,而社区情感缺失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可能会造成越来越严重危害的事实。在社会成员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社会环境下,在“高度异质性”的社区内构建有凝聚力的社区情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社区情感建设不仅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社区情感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社区情感建设:
第一,改善社区服务,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许多社区成员之所以对社区归属感是他们根本感受不到社区对于他们的意义,体会不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而造成这种感觉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成员提供的服务不够,日常工作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的,这一传统的工作模式增加了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务机构的距离。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树立社区成员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是社区文明程度的高低,在生存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社区成员从工作岗位上辛苦归来之后,在社区内进行娱乐放松的需求非常强烈。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是社区成员之间互动和沟通的主要方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了解,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可以增进其社区意识。
第三,减少行政干预,发扬社区民主与自由。社区民主与自由式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关注社区发展、实现社区自治的前提。但由于社区长期以来被当做政府管理的最基层,社区的事务都是遵循上级的命令而很少征求社区成员的意见,导致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非常薄弱,对社区事务缺乏关心。因此行政力量应该从社区退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工作者应该发扬民主与自由的原则,鼓励社区成员一起参与社区事务。
第四,推进社区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社区成员社区情感的缺失的原因在于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面前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选择和判断能力。因此,应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来帮助社区成员树立美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道德资本的作用,核心在于培养社区成员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注意形式,应通过社区宣传栏、社区文化活动等多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总之,城市社区情感建设是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开展城市社区情感建设路径也将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长期主题。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东北某城市选取同意参加本研究的2所学校。从一~六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 被选中班级的所有儿童家长参与此项研究。共调查小学生家长1 364名, 获得合格问卷1 200份, 有效率为88. 0%。其中父亲259名 ( 21.6% ) , 母亲899名 ( 74.9%) , 其他家庭成员42名 ( 3.5%) 。1 200名小学生中, 男生618名 ( 51.5%) , 女生582名 ( 48.5%) ; 平均年龄 ( 9.35±1.99) 岁。
1.2方法调查内容包括: ( 1) 一般人口学指标及儿童情感忽视的可能影响因素, 如儿童的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儿童学习成绩, 父母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 家庭类型及家庭经济状况等; ( 2) 父母对子女情感忽视情况, 本研究情感忽视条目的形成, 参照相关文献[3,4], 并在研究小组内进行了反复讨论。该量表共10个条目, 采用0~4级计分, “4”表示从不, “3”表示很少, “2”表示有时, “1”表示经常, “0”表示“几乎总是”; 得分越高, 表示父母越不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量表包括以下条目: 和孩子聊天;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 认真回答; 当孩子受到伤害或害怕时, 安慰孩子; 认真听孩子说话; 认可孩子的努力, 表扬孩子;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支持孩子; 拥抱孩子; 与孩子一起运动、游戏或娱乐; 从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10个条目中有1个及以上条目得分>2分即定义为情感忽视。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 并校对。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得分和百分率, 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讨父母对子女情感忽视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小学生情感忽视的发生情况1 200名小学生的情感忽视率为31.3%, 总情感忽视得分为 ( 11.15±6.23) 分。男、女生情感忽视率和情感忽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情感忽视率及情感忽视得分各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 且年级越高, 情感忽视率和情感忽视得分均越高。见表1。
2.2小学生情感忽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童年期受虐经历、父母对情感忽视的认识对小学生情感忽视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见表2。
2.3小学生情感忽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小学生是否被情感忽视为因变量 ( 无=0, 有=1) , 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 ( 儿童学习成绩: 好=1, 中=2, 差=3; 父/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 高中及以上=2; 父母婚姻状况: 在婚= 1, 离异 /分居 /父亲或母亲去世 = 2; 家庭经济条件:富有=1, 中等=2, 贫困=3; 父母童年期受虐经历: 无=0, 有 = 1; 父母对情感忽视的认识: 积极亲子互动重要= 0, 积极亲子互动不重要 = 1)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进入方程的标准α=0.05, 剔除的标准β= 0.10。结果显示, 儿童学习成绩差, 母亲文化程度低, 父母离异/分居/父亲或母亲去世, 父母童年期有受虐经历以及父母认为积极亲子互动不重要, 孩子受到情感忽视的报告率更高 ( P值均<0.05) 。见表3。
3 讨论
1981年, 国际儿童福利联合会将家庭成员忽视儿童的行为明确界定为儿童虐待的主要类型。1984年, Wolock提出“Neglect of Neglect” ( 对忽视的忽视) 的警告[5]。2009年,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公布2007年已证实儿童虐待受害者超过79.4万人, 其中忽视率为59.0%, 儿童忽视是最常见的虐待类型[3]。
目前, 关于儿童情感忽视的研究较少, 潘建平等[6]应用中国城市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全国12个省中抽取2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共调查4 057名小学生, 结果显示6~8岁儿童情感忽视报告率为12.7%, 9~11岁情感忽视报告率为10. 1%。年晶[7]对哈尔滨市824名四、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中存在情感忽视儿童为301名, 占总人数的36.5%。本研究显示东北某城市1 200名小学生总情感忽视率为31.3%, 由于情感忽视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使各研究结果难以进行相互比较, 但是己有的研究结果提示儿童情感忽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应当引起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中男女生情感忽视率分别为33.2%, 29.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情感忽视率有随年级增高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发展, “重男轻女”的思想已逐渐淡化, 且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 且刚进入校园, 家长会给予较多的关注, 随着年级增长, 孩子渐渐适应, 家长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成绩与升学情况, 从而造成情感上的忽视。
本研究显示, 儿童学习成绩差、母亲文化程度低、父母离异/分居/父亲或母亲去世、父母童年期有受虐经历以及父母认为积极亲子互动不重要是孩子受到情感忽视的危险因素。孟庆跃等[8]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影响父母忽视行为的主要因素。母亲文化程度越低, 孩子就越容易受到情感忽视, 与国内研究基本一致[9]。通常儿童在生活或感情上都会更加依赖母亲, 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会更注意方法, 能够更加有效与孩子沟通交流, 也更易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而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往往忙于生计, 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沟通, 从而造成情感忽视。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忽视, 家庭的完整和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晶琦[10]研究发现有童年期被羞辱经历的父母更容易对自己的子女实施精神虐待; 国外有研究认为童年期受到躯体虐待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轻、重度躯体虐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11]。马亚婷等[12]认为家长亲子互动态度与家长对儿童的虐待可能性存在关联。有研究显示父母认识到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策略之一[13]。本研究发现父母对情感忽视有正确的认识, 认为积极亲子互动重要是孩子受到情感忽视的保护因素, 提示通过干预提高父母积极亲子互动的意识有可能降低儿童情感忽视的报告率。
研究证明情感虐待与忽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儿童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儿童的健康发展关乎一个家庭乃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儿童情感忽视问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因此, 应该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儿童情感忽视的认识, 提高父母素质, 改变父母的教养态度,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6
1 形态语义在产品设计中的探索
产品语义学通过对产品的使用界面、视觉形式和外在形态的语义方式给以具象化的表达, 使得使用者理解和领会产品的信息, 因而产品设计的感觉要素, 知觉要素和情感要素构成了产品形态特有的符号系统, 即产品形态语义。其中, 感觉要素即为对人的刺激, 包括颜色、造型、材料、外形与构成、比例与关系、空间与速度的层次与顺序等。知觉要素可以理解为在形态被有意识的强调后, 引发了使用者与产品形态间关于心理层次上的共鸣效应, 这也是一种因审美而产生的愉悦感。情感要素包括感知性情感和社会伦理性情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产生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主观体验, 不仅与人的自然性需求有关, 也同样与人的社会性需求有关。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之外, 对外观造型上的美观、舒适、人性化、情感化等需求更为注重, 产品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产品,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表达情绪和感性的产品而存在。 产品设计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 其产品语义也在向复杂化和内涵化发展。 从美学角度出发, 越来越多的现代产品形态凸显出不同的设计特点, 如运动知觉的张力表现, 产品在表象之外以某种动力形式存在于眼前, 可以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运动感, 一个具有明显张力倾向的造型可以给人带来雕塑般的强烈视觉感染力。 又如内外平衡的关联性整体, 一个完整的产品形态应该是一种有机结合的体系, 由相互依存的各种元素构成一个关联性整体, 同时各种心理力之平衡关系也十分重要。 当然, 不是说一个平衡的体系就能够构成一个完美的形态, 还需要在平衡的状态下产生某种意义, 以更好的烘托其内力之间的一致性。
2 产品形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2.1 形态要素中的情感语言
大多数人对于很多事物有着本能的喜爱感, 如女性喜欢钻石般的璀璨晶莹, 旅人欣赏途中一片抹绿的景色, 因而自然形态所构成情感语言能够引发与人的感官体验相关的生理愉悦。人对自然中所出现的各种图式以及形态具有一种本能的解析行为, 这些符合美学原则的形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使得人们在探索新奇事物的过程中很快就学会运用这种形态的规律, 添加人的认知属性后创造出优美的设计。
辨识形态所构成的情感语言能够引起与人的情绪反应相关的心理愉悦, 例如颜色可以触发或紧张或平和的情绪, 曲线暗示着柔美, 杂乱的棱角可能导致负面的感觉, 这些最直接的情绪反应具有直观性、短暂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所产生的快乐、忧愁、兴奋、愤怒、乐观、恐惧等情绪内容构成了感性情感系统, 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 应当尽量避免负面的辨识形态, 凸显整个形态的积极情绪, 以达到在认知的过程中让产品成为一个亲密而又熟悉的朋友的目的。
2.2 形态与限定要素之间的情感互动
除了形态要素所表达的情感化语言之外, 产品形态与功能要素、结构要素和材质要素等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样可以触发使用者心中的情感, 完整无误的释放出产品的内在精神。
情感体验不仅仅与产品的形态有关, 还包括通过造型与使用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形式追随功能”与“ 形式追随情感”的口号并不冲突, 二者的平衡点体现在人与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效用, 通过运用美的规律可以探寻物和环境之间物质功能的合理性, 从而研究物和环境与人的关系中人的心理反应, 以达成设计出与人感官相愉悦的功能原则。
材质与结构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设计一开始就需要考虑一定的结构方案与材料的选用以保证形态的使用要求, 其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和结构的立体表达给使用者丰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和象征意义, 配合形态的潜在引导将会更贴切的与设计主题和内容融合一体。
3 产品形态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3.1 自然造型的仿生与模拟
自然是人类创造的源泉, 人类最早的造物活动就是以自然生物为蓝本所进行的设计, 从生存需求开始到表达某种审美意义的模仿, 再至形态仿生到形态重构, 都产生了大量的设计灵感, 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
在对产品形态进行设计时, 通过借用仿生与模拟自然形态的造型, 以直接唤醒人们心中的生理愉悦感和引发美的情感体验, 可参照下列步骤:分析某些自然造型形态语义, 寻找其特征中最具本质的要素;对某些视觉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 以强调要表现的主体内容;在初步形态基础上进行反复推敲, 以创造出新的多次元造型形态, 明确风格与特征;最后根据消费者典型的情趣和性情特征, 修饰之对应的相似特征要素, 确定最终形态。
3.2 辨识设计引发共鸣
合理的辨识形态能够缓解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初次见面的陌生感, 并迅速的建立亲密的情感体验, 共鸣式的辨识形态则更加强调了使用者能够将身心沉浸于产品的形态之中, 以DIY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产品具体的造型要求。 共鸣式的形态设计一般包括三个内容:分析使用者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承担好设计师的全局任务, 明确和充分尊重使用者的权利;以最佳途径让使用者能够不受限制的自我发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 完成设计的目的。
在文艺心理学中, 共鸣指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亦指欣赏者由于自身思想情感与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相一致, 从而被深深打动, 体验到了一种情绪上所激动。为一种主观体验, 共鸣式的辨识形态的产生需要主客体一致的审美前提, 从产品形态设计的角度考虑, 则要求产品的形态造型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仅仅形式上, 内容上也同样需要拥有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具备的以上前提后, 将会产生一种由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张力平衡而带来的心理共鸣, 使得主客体相互契合并进入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使用者在使用产品和欣赏产品的同时全身心的投入产品所要呈现的场景、主题、氛围, 体会到或欢笑或哭泣的情感, 沉浸于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微妙的情境之中。
4 总结
设计师和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涉及面是十分广泛的, 随着人们感性购物的行为趋势的发展, 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将更为被重视, 因此开拓设计形态语义学角度下情感化设计新的研究领域, 探讨可行的产品形态情感化设计方法, 对于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让产品具有更好的“ 亲和力”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摘要:现代产品设计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功能、结构和技术等方面因素, 更需要情感化的设计去满足人的内心需求, 本文从设计形态语义学的角度出发, 简要分析了产品设计的形态语义研究, 归纳了产品形态设计中的情感因子, 对产品形态的情感化设计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期望拓展情感化设计新的探索领域。
关键词:产品,形态语义,情感化设计,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倪翰, 宋良荣, 李文嘉.论艺术符号化的现代厨房产品形态语义[J].包装工程, 2007 (05) .
[2][美]苏珊·朗格, 滕守尧 (译) .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3]丁俊武, 杨东涛, 曹亚东, 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工程设计学报, 2010 (2) .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7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界面设计,情感,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类别不再局限于物质性的实体,也包涵了非物质性产品。由于现代主义的极端理性观点,使得设计成为冰冷的代言词,缺少温暖的人情味。而后现代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展来,并将泾渭分明的理性化的科学与感性化的艺术相结合,运用到非物质设计中。
一、情感化对于网络界面设计的影响
1. 物质设计的形式法则
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思想,成为现代主义设计所信赖教义。但是,这种恪守客观规律,追求极致的结构合理性,完全偏向物质产品的理性原理,忽视了情感化因素,设计中缺少“人性味”。
2. 非物质设计的提出和发展
现如今,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其蓬勃的生命力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其无比的威力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界面设计成为一种新的典型符号,成为信息交互传达的新媒介。
从目前发展看来,非物质设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离开了传统固化的物质性设计。例如: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它不是传统中的纸和笔,而是通过计算机绘图命令和数据制作来传达设计的感受,并且更加快捷,便捷,准确。可见它不是物质的,但是能感受到它传达的信息与情感的体验。汤因比提出:具有无生命性的物质,被人类开发创造出来的功能样式具有非物质性因素。二是引出另一部分含义:基于物质创造出非物质性元素的设计。在工业化的社会,物质形式的表达着重功能的考虑。而在非物质设计中,物质形式的表达不禁锢与功能的开发,更侧重为“情感”进行设计。非物质设计是透过冰冷的物质层面,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而进行的美的设计。
二、网络界面的设计法则
网络界面以图文并茂形式的形式展现,表达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设计的美感设计的美感主要凸显在“图”上,而非“文”上。在界面设计里,它结合了艺术美感与交互的沟通,从中渗透出不同的情感因素。
1. 非物质设计中“功能追逐形式美”法则
网络界面是给用户的情感形成共鸣的体验设计。以往的物质设计坚持“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法则,这一定律在非物质设计中显得不准确。在非物质设计中是以情感性为重心,以功能性为基础,用形式激发功能。运用社会认知学、色彩美学等理论知识,并且以用户需要为主,吸引用户的眼球,引发心灵的共鸣。
2. 积极情绪对人的作用影响网络界面设计情感趋势
情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有时甚至能左右人的决策行为。非物质设计最终的目的也在于将使用户在愉快的心情下,准确高效的使用工具,在情感层次上给用户安抚,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从而潜移默化地诱发潜在的使用者购买欲望。所以,将“情感化设计”入到交互界面设计,不仅符合网络界设计的根本要求,也更好的体现在非物质设计中,功能也可以追逐形式美,用形式去激发功能的理论。
三、情感化设计在实际网络界面设计上的应用
在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中,对于物质设计提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对于非物质设计的网络界面设计,也可以从这三种水平进行探讨。但与物质设计不同,网络界面设计更重要本能水平设计。
1. 非物质设计中的网络界面本能水平
本能水平的设计侧重于产品外观的最初效果。情感是人类独有的本能。视觉的感受是本能水平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本能水平的本质指的就是即刻的情感感受。
在界面设计中,要吸引使用者并给使用者带来愉快、轻松、舒畅等直观的心理感受的界面。所谓的视觉元素,就是从色彩、图形等对界面设计进行归纳与分析,对艺术风格进行深层次探究表达。设计者运用视觉法则来传达设计理念,传达给用户清晰的信息。
色彩、图形等元素能够情感本能的刺激和反应。在视觉世界中,色彩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它可以瞬间改变人的思维与情绪。计算机屏幕的发光成像和普通视觉成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色彩的搭配要深思熟虑。
图形就是形、情、意的结合体。虽然图形和语言是不同的两个领域,但是图形也可传达信息。由此可以引申出,图形是一个思维的体现和人机交往的媒介,它是一种吸引浏览用户的重要手段。
2. 非物质设计中的网络界面本行为水平
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究效用。唐纳德·A·诺曼,把行为水平的设计分为:功功能性、易用性、可行性和物理感受。在非物质设计的界面设计中,侧重易懂性和物理感受。
“如果你与交互的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水平,那就违背了你的信任,你会责备它,不久你就会生它的气”这一连锁情绪反应也适用于交互界面设计中。一个好的交互界面在完成用户良好感觉后,需要连续的反馈。若界面没有够很好的引导用户需要的资源,人们会感到沮丧和失去控制,消极情绪也变产生。因此,交互界面设计应该让每个交互行为都是愉快的、有价值的。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交互力量,开发积极情绪,把负面情绪减少到最低。
3. 非物质设计中的网络界面反思水平
网络设计反思水平侧重于信息的传达与物品的相关意义引申。它描述了一个具体形象以及反馈给他人的品味印象。在非物质设计中,强调一种精神因素为主体的设计。因此设计者,想要带给用户一种什么氛围,都是靠反思水平的不断摸索进行。
四、结语
功能是具有理性的,而情感是感性的,用户对于交互界面大多注重的是第一感觉。情绪会改变人脑解决问题的方式,情感甚至可以改变对认知价值的判断,而美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感受,这高于物质的生理追求,是更深层次的追求,是一种“非物质”需求。而在非物质的网络生活中,人们仅靠技术连线充实生活,缺乏对原始人际关系的关怀。在技术化操作的层层界面中,寻找真正能够担负情感的寄托,设计的目标始终定位于唤起用户的心灵感受中。设计师的职责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通过色彩和图形的设计,抓住用户的瞬间积极的感受,运用积极情感促进用户的学习工作,拓展用户对这一应用好感及深层次了解的欲望。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三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饶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家居产品的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家居产品的设计中越来越需要注重情感化设计。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家居产品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家居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的策略, 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能够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家居产品设计的情感化设计是指, 在家居产品具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赋予家居产品以情感内涵, 从而能够使家居产品为人们传达出某种情感因素。这种情感的传达能够和人们的某种情感产生共鸣, 进而触动人们的情感世界, 使人们接受这种产品设计并喜爱这种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具有积极性、大众性、深刻性、象征性的特点, 它的设计要素包括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美学法则、艺术因素等。情感化设计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情感的需求和人的精神的需要, 它的目的是通过在设计中运用情感化设计的方式, 设计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 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三、家居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 人们认为家居产品设计所关注的是它的技术以及它所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但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家居产品的情感因素。家居产品的设计, 除了要满足人们生活使用的功能之外, 还要注重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使得家居产品能够在最大限度的范围之内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与空间。情感是一种人为因素, 在家居产品设计中, 设计师如果融入情感因素, 那么产品就不再是单纯的物了, 产品便会产生亲和力, 产品设计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总之,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情感需求的设计理念, 最终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还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享受, 使人们获得内心愉快的审美体验, 让人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情趣。
四、家居产品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注重人与物的交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物质生产资料不断的丰富,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 审美情趣也相应的提高。对于家居设计, 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居产品的使用功能, 更加注重家居设计能否给人们以情感体验, 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 倡导自然与环保。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步骤加快, 生活压力增大, 在人们的工作之余, 渴望走进自然, 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除自然界之外, 家里也是人们放松的重要场所, 因此, 在家居设计中, 人们更加关注自然与环保。比如, 宜家家居在产品设计的时候, 将宁静自然的北欧现代生活方式作为进行产品设计的理念与源泉, 注重回归自然, 注重环保, 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3. 设计的个性化追求。
个性化需求在年轻人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年轻人希望通过个性化的家居产品设计实现自己的某些追求, 以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 在家居产品设计的时候, 要根据不同人的需求, 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产品, 满足人们的需求。
五、家居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运用及需要采取的策略
1. 情感化设计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在家居产品设计的实践中, 很多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情感设计, 通过情感设计, 给人们以美感和享受。比如, 在壁纸设计的时候, 将暖气片上方的壁纸设计成花朵状, 利用热敏感油墨的特征, 让壁纸在冷暖之间变换情调。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当人们忙碌的工作一天之后, 回家打开门一看, 家里全是盛开的花朵, 心情便会立即舒畅起来, 立即变得轻松起来。在这种设计中, 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人的情感需求, 并将人们的情感需求巧妙的运用于家居产品的设计中, 从而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外, 在家居灯光的设计中, 有些设计师以灯泡为鸟, 支架为林, 模仿鸟类的各种形态, 把握鸟类林立枝头的各种形态。这样的设计, 使得每个家庭都感觉自己处在大自然, 聆听鸟类的欢声笑语, 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2. 提高家居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的策略
第一, 坚持人道主义设计理念。比如, 宜家家居在设计的时候, 坚持人道主义的设计理念, 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不断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对家居提出的要求。宜家家具不仅实用, 而且朴实, 结构严谨, 考虑周到而且优雅别致, 各式各样的家具应有尽有, 尊重传统的价值, 偏爱天然的材料, 达到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第二, 产品的个性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卡通或仿生等造型来体现。在家居产品设计的时候, 利用了各种元素来进行造型设计包括实用功能性设计, 例如, 人称“设计鬼才”的菲利浦·斯塔克 (Philippe Starck) , 在全球设计界享有极高声望。从那举世惊绝的蜘蛛形的榨柠檬器, 到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新居装饰;从微软的“star ck”光电鼠标等他的典藏级设计品——外星人榨汁机和Bubble Club椅, 都是轰动设计界的超级创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品不再被人们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形态, 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要求, 往往更加注重情感愉悦和精神享受。
第三, 注重家居产品色彩的运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 色彩对人的兴趣、爱好、情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家居设计的时候, 要注重色彩的运用。比如, 红色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觉、蓝色带给人们以宁静和遐想、白色给人以浪漫和干净的感觉、黑色让人感到深邃和沉稳。因此, 在家居设计的时候, 要根据不同颜色的特点, 恰当的选用色彩, 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宜家家居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对色彩的选用, 重视色彩的最佳选配, 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第四, 注重家居产品材质的自然和环保。现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比较大, 在业余时间渴望亲近自然。因此, 在家居设计的时候, 需要注重自然和环保。宜家家居十分注重产品设计的自然和环保, 满足人们渴望走近自然、享受自然界宁静的生活。重视对自然材质的运用, 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调节室内冷暖湿热, 给人们居住以舒适感, 给人们心理上以亲切感, 创造和谐的氛围, 满足人们需求, 赢得人们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孙泓, 黄琳.产品设计中物质要素的情感化及设计策略[J].河南科技, 2010 (2)
[2] (美) DonaldA,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李劲.情感化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4]张乐凯, 刘娟.浅析家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 2010 (5)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 篇9
关键词:情感化;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企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简单称为形象设计,是一种宣传品牌价值和品牌信息的宣传手段。形象设计是给予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起初只停留在符号的形式上。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经济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升,使品牌形象设计包含的层面也愈来愈多和饱满。今天的品牌形象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要向人们传递的即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物质的使用,更包含精神的体验。在产品逐渐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特性大同小异,唯有通过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
1 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产品纷繁的现代社会,新旧产品的交替速度非常快。如何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市场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好的品牌形象设计将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扎根市场地位,稳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额,同时也是企业迈向世界品牌的前提条件。品牌形象的设计,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要正视其重要程度。品牌形象的良好树立,除了具备品牌文化的根基外,还应具备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2 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
品牌形象设计由于存在商业目的,很多设计者把品牌纯粹包装成为适合商业竞争的手段,一味只考虑视觉上的出众与稀奇,造成华而不实、空泛无实质的形象呈现。这样的形象设计,往往只能如昙花一现。目前很多企业的形象设计,往往是设计师的个人创作,没有围绕以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为创作主体,只是单纯地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为设计目的,缺乏品牌情感化介入以及文化渗透。
3 品牌形象设计的情感化融入
3.1 何为情感化设计
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讲到,情感化设计即为三个层面:本能(Visceral)水平、行为(Behavioral)水平和反思(Reflective)水平。本能水平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第一印象,即观察和理解,形象如果贴切消费者的思维,则能引起关注、喜欢甚至是接受。行为水平讲究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应考虑一定的人体工学设计。反思水平与产品的意义相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较复杂且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书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可能引起消费的惊喜,产生购买冲动。[1]
3.2 情感化设计的特点
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主张设计应将重点放于用户,即“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人最大的特征即为情感化,设计者应从心理学的方向探索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日常行为、思维。在探索情感化设计中提升品牌的形象设计。
3.3 情感化设计融入品牌形象
情感化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增值的效用,正确运用好这一设计方式可以为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形象,为占据市场份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运用设计师的智慧创造一种情感的桥梁,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以人为出发点,综合思考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是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具备的探索性研究。
情感设计不是简单置入,不是孤立的。[2]情感化设计离不开消费者与物之间的交互行为,在交互中形成体验感受,升华到一种情感交流。具备情感化的产品,除了发挥其功效外,最重要地是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此时它不单单是一件产品或某一个器物,它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茶具的使用、品茶的过程,已不是简单的解渴行为,更多的是人们通过这些器物以及特有的使用方式,使人建立一种情愫,体会文化的同时交流情感。
3.4 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现代的情感化设计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以产品功能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也将是今后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通过设计转化和体现出来。在设计中,融入故事、材质、色彩、光影等各种载体来体现情感化的元素和理念,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情感化设计、用户感受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质量等问题,要在设计中把握一个合理的度,适当地融入其中,融入少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化体验;融入过多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过度追求产品的精神层面而忽视设计本身。
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还应该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然而,由于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来,对消费者没有正确了解并深入研究进行设计。
4 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情感化设计是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品牌形象应融入情感化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与作用,是牵制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唯有具备情感化设计的品牌形象设计,才能使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与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丁俊武,杨东涛,曹亚东,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南京:工程设计学报,2010.
[2]刘碧霞.论情感设计在商业性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5.
[3]宋明亮.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日用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6.
[4]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6]利兹·法雷利.品牌形象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探究 篇10
关键词:家具设计,情感,以人为本
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 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现代家具设计越来越强调技术性和材料性,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家具的情感性, 存在着模式化、过于现代简约等问题。因此, 现代家具设计中应考虑家具与人之间的精神与情感的互动交流, 更多体现人们的情感表达, 使其成为一种“感性产品”, 这将是家具设计的趋势所在。
家具的造型是人们对家具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现在家具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家具的本质实用功能, 还应该包涵深刻思想, 以作为人们的情感载体。家具造型上的设计情感主要体现在家具造型的亲和力表达方面。设计师利用模仿自然界中的万物造型, 体现生命运动的成长轨迹, 以寄托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从自然界中寻找亲密感, 以花草、树木等为原型进行设计, 生动、活泼、有趣的造型能激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点滴的记忆。特别是在快速生活节奏今天, 人们更将情感开始寄情于自然。出于情感对自然的需求, 转化为家具设计的模仿自然物造型, 这便使家具具有新奇怪异的形状以及多元的色彩, 满足消费者对大自然迷恋的情感, 如花型沙发、唇形的座椅等,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满足消费者热爱自然、追求情调的情感需要。还有一种家具设计是添加中国传统元素的。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吸引人们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全球化趋同的影响狭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作用, 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 才不会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失去自己的根基, 所以要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在家具设计中寻找文化的亲和力, 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家具的造型, 不是表面几个传统元素的拼接, 而应该根据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融入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精神, 真正体现一种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色彩是反映人内心情感的独特符号, 色彩是一种富于象征性的元素符号。在家具设计经历了从复杂的曲线型向直线型转变、从框架式结构向板式结构发展后, 似乎就没有了更进一步的变化, 这与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一矛盾, 设计师们提出了色彩造型的概念。当形体造型能力逐渐消弱时, 代之而起的是色彩这一造型要素。色彩可提高家具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人们选购家具首先注重的是家具的色彩, 对于造型、材质、做工相同或相近的家具, 谁的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 谁就会占领市场而成为畅销商品。和谐的色彩能够提升家具的审美价值。人们普遍要求家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 还要有更大的观赏价值, 而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因此, 家具色彩的情感化设计十分重要。
家具的色彩设计应注意其适用性, 以满足特定功能的需要。家具颜色的选择和搭配组合要能满足家具使用的目的。家具的属性虽然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但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家具的色彩设计妨碍到其实用性的实现, 给消费者带来某种不便, 那么家具色彩无论设计得如何美观, 从整体意义上看, 都是失败的设计。反之, 家具色彩设计若能遵循适用性原则, 则会增添家具的审美价值, 因为“功能的最佳体现本身就是一种美”。以餐桌为例, 餐桌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进餐, 但色彩学告诉我们, 灰色、黄色、紫色和青绿色等可能会使人减小食欲, 甚至倒胃口;蓝色、绿色可能使人减少进食, 但不会影响胃口;棕色、棕黄、肉色则能增进食欲等等。因此, 在进行餐桌色彩设计时, 应遵循适用性原则而选用后两种颜色及其组合。其次家具的色彩设计要注意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在进行家具色彩设计时要有整体意识, 注重发挥家具色彩的整体效应。家具的色彩设计要富有创造性。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异, 在进行家具设计时要针对其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差异, 设计有差异性色彩的家具。
作为人类情感的特定媒介, 材质本身也隐含着与人类心理对应的情感信息。一般情况下质地粗糙的材质给人以朴实、自然、亲切、温暖的感觉, 质地细腻的材质给人以高贵、冷艳、华丽、活泼的感觉。同类表面状态的材质, 由于质地不同, 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表面粗糙的材质, 如皮毛和毛石, 前者触感柔软、富有人情味, 后者坚硬、厚重。表面光滑细腻的材质, 如丝绸和玻璃也存在软硬、轻重等感觉差异。这些都会使城市家具带上或多或少的情感倾向。
材质的情感个性就像颜料的色彩一样。运用材质进行产品设计与作画很相似, 都是为了表达一定创意, 塑造一定角色形象。材质的相互配合也会产生对比、和谐、运动、统一等意义。一种好的设计有时亦需要好的材质来渲染, 诱使人去想象和体会, 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现代设计意念让传统的自然材料与现代人更为贴近。我们知道, 不同材料与工艺的感觉, 大都直接来源于各种材料对人视觉上的不同剌激, 而这些材料外表的肌理效果, (如疏朗与密集、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随意与工整等) 通过视觉和触觉影响到观赏者审美主体的心理。触觉是人们认识材料质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触摸来感觉材料的软硬、轻重、厚薄、粗滑等, 人们自古以来就对粗犷、柔软、温暖的自然材料有亲近感, 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它。而对冰冷、刚硬、厚重的人造材料有漠视感。材料视觉肌理表情是指材料表面诉诸视觉的组织构造, 包括材质、纹理等, 它是客观存在的材料表面形式, 它代表材料表面的质感, 体现材料属性的形态。肌理不仅能丰富家具的形态, 还具有动态的、表现的审美特征和体现人类对美的创造性本能。材料的肌理除了由于材料内部构造形成的表面效果之外, 还可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再加工, 使材料的表面产生新的肌理效果, 使肌理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是通过材料表面的不同图案纹样、不同的题材风格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视觉感受。这种来源于人触觉的心理反应, 在现代家具设计中被很好地运用。产品的材质美, 主要体现在科技、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中。
在家具设计中, 材质美感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产品的艺术风格和人对产品的感受。优秀的设计离不开优美材质, 但这并不表示材质的美感可以凌驾于其它的设计要素之上, 产品美感都是造型、材质、功能、风格的平衡与和谐。家具是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既是物质文化的主体, 又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是构成家具文化的基本成分。家具材质的情感个性就像颜料的色彩一样。运用材质进行产品设计与作画非常相似, 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意, 塑造一定角色形象。材质的相互配合也会产生对比、和谐、运动及统一等意义。一个好的设计有时亦需要好的材质来渲染, 诱使人去想象和体会, 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不同材料与工艺的感觉, 大都直接来源于各种材料对人视觉上的不同剌激, 而这些材料外表的肌理效果, 通过视觉和触觉影响到观赏者审美主体的心理。
一件家具的比例和尺度决定了这件家具有多大。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古典主义美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 即1:1.618。这种比例在视觉上最容易辨认, 因而是美的, 比例不涉及具体的尺寸, 黄金比是符合一定的数学关系的最和谐比例, 因此始终是设计师追求美的构图的重要手段。
尺度涉及具体的尺寸大小, 即家具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相对关系。设计师运用尺度的原理, 可以创造出高大庄重、轻巧秀美等或粗狂或纤细等不同尺度感的家具。模度与自然和艺术都有关系, 是柯布西耶主张的设计法则。模度反映在人体的比例分割上, 发展了一个逐渐决定尺度的度量方法。这个推算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 从茶几设计到衣柜设计, 运用模度可推算家具设计中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变化关系。如室内家具的尺度、结构、形态要适合人的尺度, 具有一定的风味和情调, 使人们感受到清新悦目。家具陈设要灵巧、有序、井然。在空间局限的情况下, 应避免硕大的尺度。比例尺度和模度的创作基础都是“以人为本”的, 也是强调人性的情感家具的创作基础。
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情感为导向的体验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趋势。现代家具应该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 科学技术给现代家具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的情感因素是家具富于美感, 充满情趣和活力, 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人们对家具的喜恶取决于很多因素,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 人们对于情感、关爱等设计语言特别敏感。这是时代富于家具的特征, 家具设计应该更加注意主观性的需要即情感需要, 进而设计出能说出人们“心声”的家具产品。
参考文献
[1]张玉萍, 周勇, 文智.家具产品中的情趣设计[J].长沙: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6, 8
[2]徐钊.材料在装饰艺术中的美感属性和内在气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24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
[4][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 程进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6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推荐阅读:
城市雕塑的情感05-29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07-13
城市雕塑类型07-09
城市雕塑现状09-29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05-09
传承文化的城市雕塑09-29
文化艺术城市雕塑10-12
公共雕塑与城市的融合11-11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05-10
城市雕塑的现状与发展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