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2024-10-02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共10篇)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篇1

一、德化陶瓷的概念及发展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陶瓷文化就是从这里诞生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制作出了德化陶瓷,在宋唐明清时期德化陶瓷发展的最为昌盛,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作品美观具有文化价值,传承至今。德化陶瓷最早是在德化县制造出来的,因此得名。唐宋时期,制作出的青釉器、白瓷、青瓷都非常精致,许多西方的文人学者都对其爱不释手,此后德化瓷器被当做商品大量出口。明代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德化瓷艺人,他叫何朝宗,他的制瓷艺术非常精湛,他利用刮、接、贴、塑、雕等八种技法,采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来制作外观精美的德化瓷器,是中国白瓷艺术家的代表之一,推动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另外,郑和下西洋时将中国的德化陶瓷带到了国外,马可·波罗在福建旅游时对当地的德化陶瓷赞赏有加,并将其带回海外,德化陶瓷的流通促进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明代属于德化陶瓷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此时中国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水平,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陶瓷艺术家的坚持下,德化陶瓷业再次复苏,优秀的艺术设计和风格,使得德化陶瓷在市场上闪耀着新的光芒。

二、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设计

后唐长兴四年,德化陶瓷艺术在福建省德化县初步形成。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实践寻求更好更高效的制陶方法,后来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不断的经验总结德化陶瓷艺术的第一本巨作《陶业法》就此诞生。第一批德化陶瓷雕塑名家将德化陶瓷艺术传播致海内外,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和赞扬,从此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就此发展开来。到了明代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德化陶瓷雕塑的创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雕塑大师何朝宗将雕塑艺术彻底融入陶瓷中,开创了陶瓷雕塑的一个新纪元。

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设计特点鲜明,线条流畅圆润、整体均匀柔和、做工精巧细致表达出一种简洁生动的艺术风格。通过研读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其制作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材料,直接人工将其塑造成型即可。另一种先制作出模具,再进行拓印或注浆工序即可成型。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烧制出日用器皿,这是最早的德化陶瓷,在当时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些器皿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装饰、供器等。设计者在设计日常生活用具时,充分考虑了陶瓷的材料及陶瓷加工技术的特点,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或再创造,使得德化陶瓷雕塑的形态更美观、更多样化。德化陶瓷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自身的外观美、材料的上乘以及设计制造者的精湛技巧,优秀的传统造型包括狮首筒形瓶、筒形双螭壶、犀角杯等,这些陶瓷雕塑造型精美别致,加工工艺较难,样式独特,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和观赏价值。

德化陶瓷雕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德化陶瓷选材、制作技巧和外形的要求都相当高,加工工艺比较繁琐和细致,和其他的许多作品相比,德化陶瓷雕塑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其作品的生命力更强。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胎釉材料,德化陶瓷雕塑的好坏基本上由胎釉的质量来决定,在制作和加工时必须十分注意作品的形体和釉面。胎釉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陶瓷雕塑的品质,在加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才能使得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更完美的展现出来。

2.许多优秀的德化陶瓷雕塑都源自于设计者特殊的灵感,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抓住作品的整体布局,按照丰富的想象进行设计造型。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精心细致的揣摩,能准确掌握事物的比例,事物的形态特征,从而设计创造出好的陶瓷雕塑作品,使得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的更强。

3.设计者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设计者在创造人物雕塑时,都会牢牢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了解,从而使得雕塑更形象。德化陶瓷的工序繁多就意味着工人的制作雕塑时必须严谨,才能使得陶瓷雕塑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德化陶瓷促进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其雕塑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种雕塑形式,设计者在设计雕塑作品时下了很大功夫,多采用传统雕塑形式,对其进行革新,将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德化陶瓷多为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德化陶瓷雕塑在世界上都具有非凡的成就。

三、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

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可以从雕塑的胎釉特点、陶瓷雕塑的造型以及陶瓷雕塑历史价值来分析,这些特性就是其审美特性,常反映出陶瓷雕塑的好坏,主要表现如下:

1.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特点

在我国明末清初,德化陶瓷雕塑发生了新的转变,胎釉的变化带动了德化陶瓷雕塑业的发展,在烧制德化陶瓷雕塑的时候由于其窑炉结构的变化、配方原料的升级以及烧成气氛的不断变化,其色泽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德化陶瓷雕塑的观赏价值大大提高,传统的陶瓷雕塑的色泽多为乳白色,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演变逐渐变为含有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的白釉的质地非常坚实,后来得到广泛应用,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性质成为其审美的主要特征。

2.德化陶瓷雕塑的造型

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繁杂,这就意味着其品种非常多,许多的陶瓷雕塑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做陈设观赏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深知远销海外。德化陶瓷雕塑之所以这么畅销是由于其精美的外观造型,其造型繁多,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外部形态上,形态的多样性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设计者在设计陶瓷雕塑的造型时多将当时流行的元素和形式融入到雕塑中,无论尺寸大小其加工工艺都是非常细致的。

3.德化陶瓷雕塑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德化陶瓷也有“白建”的流称,这是对德化陶瓷的一种片面看法,德化陶瓷雕塑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是相当大的。德化陶瓷雕塑在中国古代就已得到应用,宫廷常用其做装饰用,随着陶瓷雕塑业的兴起和大力发展,德化陶瓷雕塑远销海外,成为国内外最后欢迎的装饰用品之一,德化陶瓷雕塑的流通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味,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流通和发展。同时,由于各时代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陶瓷雕塑作品的时候将当时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使得陶瓷雕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结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德化陶瓷雕塑的市场前景受到其艺术设计和审美特征的影响,致力于陶瓷雕塑设计的艺术家们只有对传统的德化陶瓷雕塑进行研究,在传统艺术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造,充分考虑到陶瓷雕塑的内涵,对其设计加工进行不断的钻研,才能使得德化陶瓷的发展更加迅速和平稳。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

[2]邱振亮,中国美术史[J].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3]黄振辉,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精雅创作画苑,2002(30).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2010.

浅谈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方向 篇2

关键词:陶瓷雕塑;设计方向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国家。但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人们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改造,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韵味,更多地被融入了现代经济的因素,这对于历史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不利的,它使得原来发展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它的历史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新时期的到来,有关传统文化负责人必须尽快完善传统文化产品的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对历史古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而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要以陶瓷雕塑发展为例。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陶瓷雕塑品一般是指具有立体感、独立性、可触摸的陶瓷雕塑制品。它的生产过程包括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制而成。本文我们探讨的就是我们国家当代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方向。

1 我国古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文化史以及现状

1.1 招贴设计的文化史

在我国,陶瓷雕塑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时街边小摊贩的叫卖到两宋时期的“传单”,毫无疑问,都是会用到陶瓷产品。在最初时候,人们烧制瓷器主要是为了用来盛放各种各样的物品,所以对于陶瓷产品来说它并没有什么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雕塑产品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发展,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瓷器产品。陶瓷雕塑也是一种文化。根据陶瓷雕塑产品种类的不同,瓷器图案不仅能宣传某类东西的作用以及价值,也能引领时尚的潮流,向人们告知當前社会的流行趋势。陶瓷雕塑的艺术性还可以向社会各界传达某一精神,某一价值观,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陶瓷雕塑产品艺术设计方面,我们应当本着“立足传统,面向世界”的原则,从我们民族文化和传统图形当中寻求灵感,获取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尊重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保留其吸引人的方面,使其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及兴趣。同时我们也应该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加入设计中,让设计更具有世界性,充满不同的风采。

1.2 招贴设计的发展现状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发展到现在,慢慢呈现出民族化和传统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的设计师逐渐会在设计中考虑加入本国传统图画元素,会从传统文化和图画中找寻灵感。设计师们会深入研究传统图形的特点以及内涵,发掘传统图形可以呈现在设计中的潜能。这样一来,一方面能从传统图形中吸取养分,使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更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传统图形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艺术特性和地方特性运用于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之后,也能更好地传播陶瓷雕塑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以及精神。

虽然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源于古代中国,但我们不能一味遵循古代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无数的创意供人选择。我们应当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应用于招贴设计中,向全世界传播属于中国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继承就不能全面发展,我们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继承的态度。想要更好地将传统图形元素应用于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富含深意的一些图案或者器具。但不能纯粹模仿,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否则就无法赋予设计灵性,只会表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沉重感。

2 中国传统图案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1 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丰富的设计理念以及想法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是中国民族美学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一大艺术,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设计想法及理念。在传统图案中设计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对称美和均衡美,复杂的还有繁复美和乱序美。中国传统图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通过图案来寄托某种情感,类似“松鹤延年”“牡丹富贵”之类的图案便是其中的典例。若是能将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合理应用于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去,必将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云纹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很多中国古代陶瓷雕塑作品中都能看到云纹的大量应用,如各种铜器,陶器,建筑,石刻以及壁画上。云纹拥有各种形态的魅力,不论是抽象的云纹,还是生动自然的云纹,都饱含着传统的审美。这一切都是源于中国先民对“云”这一自然现象的深入认识,中国先民由此赋予了云纹深刻的文化内涵。

2.2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变迁中慢慢发展出来的,是劳动人民从传统文化,民间习俗,自然景色,动物植物之中总结而来的,具有美好的寓意,表达了古代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而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商业手段,它需要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商业价值,更应该向人们展示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层面的状态。所以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加入传统图案元素,利用传统图案能够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寓意可以更好地表达陶瓷雕塑的设计理念,从而可以更为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更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被大众人们更容易记忆,所以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时需要高度精炼,使造型简练美观。而传统图案看起来美观的同时也比较繁复,所以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图案都可以应用于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这就需要设计师自我判断,对传统图案进行筛选。作为设计师必须能够抓住可以用于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技术的传统图案的精髓并融会贯通。而要想抓住传统元素的精髓,则需要不断的学习。因此将中国传统图案融入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创造出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以推动和延续中华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3 结语

对于我国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的设计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国家对于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护体制,导致很多种类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在传承过程中消失或受损害,这是当前陶瓷雕塑艺术品传承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各地政府对于自己地区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这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十分不利。总而言之,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吸取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发展未来陶艺的基础,追求艺术的真谛是发展陶艺创作的灵魂,只有建立在此两点的基础上,才能将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多样化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兴星.现代陶瓷雕塑的个性化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4(05).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篇3

设计的本身是人类解决物与人之间关系的造物活动。可以说人类从制造第一件工具起就已经包含了设计因素, 我们称这种活动为“造物”。所以, 人类造物的开始也就是人类设计史的开始。远古时期的陶器雕塑创制是中国陶瓷雕塑最初的雏形。那时人们没有设计的理念, 制作陶器也仅是因为生活所需。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人吃饱穿足后, 就想到怎样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此时, 最早的意识的“设计”概念便应运而生。人类大脑里开始想做什么样的器型是美的以及在其上面做何种装饰等等, 这就是设计。“爱美之心”古人皆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那时的“首饰”或是储藏食物用的器皿等, 都有美的意念在其中, 同时也发现多种装饰纹样如秦代的动物纹瓦当。社会的进步, 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带动着精神层面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则是真正艺术理念的慢慢滋生。新石器时代的先人将自己对当时原始社会的恐惧、兴喜等诸多感情释放到陶器中, 秦汉时期的为了陪葬而创制的秦始皇兵马俑, 到宋代瓷塑取代陶塑使陶瓷雕塑真正成为艺术品, 当时的人们根据社会或自身的需要创作出了一件件旷世奇作, 每件都是艺术精品。在我看来, 陶瓷雕塑与绘画、书法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艺术, 但更想强调的是, 中国陶瓷雕塑也同时是与设计相连的。从设计的角度看, 设计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其宗旨就是为人服务, 原则上追求功能第一, 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实用性。原始人类在开始制作陶器时主要意识是为了实用, 以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在器物上进行刻划装饰到明代绚丽至极的彩瓷, 这些足以说明“人为本”的思想是由人类的“本能”使然, 尽管这种“本能”可能根本就是无意识的, 但谋划、思考这本身就是设计, 设计在这片土壤上已经开始萌芽;从艺术的角度看陶瓷雕塑是雕塑艺术中的一个分支, 它既有着雕塑艺术的共同特点与规律, 也有着自身特有的个性。原始社会遗留下的陶塑器物中, 以审美为生产目的的并不多, 然而在今日都毫无例外的成为艺术精品。个人认为, 陶瓷雕塑与生俱来就带有“设计”与“艺术”的双重品性, 并且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这个品性在, 只不过会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偏艺术性质多一些或是偏设计性质多一些而已。仰韶文化的“人面渔纹网纹盆”, 其纹样既可以说是造型艺术, 但也可以用当代的设计概念就理解其装饰性。秦时期的瓦当纹样直到现在还是研究装饰的重点。宋元时期瓷塑成为陶瓷雕塑的主流, 这时人类的“有意识”的审美这里得到发扬光大, 当代人所了解的真正“艺术”在那时普遍流行起来。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 原始社会的陶塑创作绝大部分都是按照当时人类日常生活所见的而作, 例如植物、动物、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那时创作的陶器可能不像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塑华丽、精致, 但一定是具有最朴实的情感, 给人亲近的感觉, 与生活的联系也最紧密, 是纯粹的“生活艺术”。

现今, 陶瓷雕塑的设计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更为紧密了, 用艺术设计这个词给陶瓷雕塑加以定性丝毫不为过, 现代的陶瓷雕塑既有纯粹的为了视觉上“美”的感受而作, 但不也乏一些日用瓷与陶瓷雕塑结合的“新式瓷塑”, 也可以理解为产品设计, 例如花插设计, 设计师用陶瓷作为材料, 造型手法千姿百态, 如花瓣状、几何形等, 或运用镂空、浮雕等装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 这就是设计与艺术的结合, 这样作品, 既有了视觉上美的享受, 也同样有它的实用性, 美与功能融为一体。现当代的艺术是设计化的艺术, 设计则是艺术化的设计。其实“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设计本身就是艺术创造, 所以张道一先生说:“‘造物艺术’也就是‘设计艺术’。”

现如今的艺术已不再是高高在上, 它已进入人的日常生活中, 但如何更好的进入生活则是要多加考虑的。作为设计来讲, 服务于人是天经地义, 而艺术也同样要服务于人民大众。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是被人供奉, 更不是仅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外在”的“奢侈品”, 其内在才是立根之本。这些种种原则就使得现在的陶瓷雕塑越来越贴近生活, 如将一些雕塑手法运用到生活所必须的笔筒、茶具等日用瓷上, 只有这样的发展, 生活才会因为有了艺术而丰富多彩;艺术也由于进入了生活而焕发其强大的生命力。生活因为设计艺术而变得美好, 设计艺术也因为有了生活这一“活泉”而生生不息。在我看来, 设计与艺术两者之间没有的具体划分界限, 这也促使一个新的名词—“设计艺术”广为流传。无论艺术还是设计, 目的都是使人发现生活中的美, 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设计需要实用性、观赏性, 传统艺术即传统工艺美术同样需要, 设计更加需要增加“使用”的过程中“附加值”, 一种”满足感”或“愉悦感”, 就像艺术首先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张道一先生在《造物的艺术论》中总结出工艺美术具有的四大特点:“资生、安适、美目、怡神”, 同时还指出:“作为工艺美术的品物, 实用是第一性的, 审美是第二性的。但是, 对于人民生活来说, 两者却是同时发挥着作用, 很难排除次第。”

陶瓷雕塑设计目前发展的不足一面我们也同样要关注。我认为, 现在很多瓷塑多是为了商业目的而作, “华而不实”是这类作品的通病, 徒有“外表”却没有其内在的精神, 瓷塑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还没有成为一定的趋势, 只是少数。“功能”与“美观”的关系本可以是兼得但现在还处于矛盾状态, 张道一先生在谈到此关系是说:“艺术设计的目的怎么能抛开‘功能’不管呢?然而功能的发挥是有极限的。所谓‘物尽其用’、‘物以致用’, 也就达到了目的。一条裤子两条腿, 一个杯子能盛水, 只要合于用, 用的方便, 并没有什么奥妙。中外古今的设计千千万万, 同类物品层出不穷, 决不是单纯为了功能的发挥, 其变化的多样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情趣与审美。成为人的一种追求, 是对于物质兼精神的双重追求, 而且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的历程来看, 这种追求永也不会停止, 永也不会衰竭。”在我看来很多艺术都缺少一些实用性, 当然艺术主要就是用来欣赏, 但我想说, 即使纯粹的观赏, 我宁愿去选择一些能够打动我心灵的艺术品, 例如孟福伟老师的《生死时速》, 展现了当时在汶川地震中挽救生命的大爱, 与死神较量不服输的精神。这种震撼来自于内心。难道艺术不应该像设计一样即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并且简单易懂吗?一个作品别人一眼看上去不懂艺术家表达的是什么, 这样的作品就真的成功吗?“别人看不懂的即是艺术”这条谬论应该得以矫正。

无论“艺术”还是“设计”, 都是人创造的, 目的就是为了人能更好的活着。陶瓷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只有让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更加融入我们的内心, 与我们产生更多的关系才

东巴画画法初探

易立平张志宏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东巴画是一种古老的画种, 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主要有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等绘画形式。本文主要从这三种形式的画法上做一个初探, 使这古老的绘画形式能不断创新, 发挥时代的光彩。

关键词:东巴画;画法;初探

本文系云南云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 (2010Y460) “东巴画工艺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纳西东巴画历史源远流长, 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具特色的美术遗产。提到东巴绘画, 往往与宗教分不开, 但是, 这种“宗教”又与寺庙、道观、教堂等从事的宗教活动有所区别, 他与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有着某种关联, 与纳西族人的吃饭、穿衣联系紧密。在古代,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 纳西族人民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他们的智力朦胧未开, 分不清自然力和人的区别, 于是便把自然力人格化, 变成了超自然地神灵。这种神灵无处不在, 贯穿人的一生, 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 在那个时代, 纳西人的生活与宗教是完全分不开的, 两者完全融为一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 便出现了专门从事与神灵沟通的人群“东巴”, 东巴类似于道教中的道士, 佛教中的和尚等。主要是为人们祈福、超度亡灵等。要与神灵沟通就需要一定的媒介, 于是便产生了像灶塔、木牌画、卷轴画等绘画形式的祭祀媒介, 久而久之, 便形成的一定的模式保留下来。今天, 我们走进纳西族居住的村庄, 我们也可随处看到这些独具特色的祭祀物件仍然屹立在大地之上。

纳西族东巴在做祈福、超度亡灵等仪式时要绘制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等形象, 并对他们进行膜拜与祭祀, 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 统称“东巴画”。他与我国金代至元、明、清时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 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而绘的“水陆画”从技法、社会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东巴画大致可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三类。在此, 就这几种形式的绘画从绘画技法作初步探讨, 以求进一步揭秘东巴画画法的特点。

一、木牌画画法

东巴木牌画, 纳西语叫做“课牌”, 主要用于东巴在东巴教仪式中祭祀风神、署神等所用。因为木牌画便于取材和绘制, 而且易于用于户外, 用在祭祀风神、署神等仪式中, 因此木牌画的使用非常的广泛。在祭祀时, 东巴们把涂画着各种鬼神形象的木牌竖立在祭场的四周, 这样东巴祭师们在这里就可以通过这些画着鬼神的木牌与天上的神灵沟通了。

东巴木牌画的制作有着其特定的语言形式, 从木牌的制作、内容的选取上都有着一定的含义, 在此就木牌画中木牌的制作、绘制内容以及绘制步骤做一个简单的探析。

1. 木牌的制做

在传统东巴仪式前, 东巴们常从百姓房前屋后可方便取得的瓦片、树木等, 根据仪式的需要, 用刀斧砍制成长约70—110厘米、宽约15—20厘米的木牌, 根据神牌和鬼牌的要求进行削制, 神牌头顶削尖, 从形状上分为7种;从宗教角度分为5种, 从材料上分为3种。祭祀神灵所用的木牌, 顶端削成尖头, 借东巴文中“天”字之意形, 表达神灵圣洁崇高, 居住于天上神界之意, 这类木牌只能绘制活动于苍天以内, 大地之上的神鬼。而祭祀鬼怪会在这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艺术门类中,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更好的“为人服务”!

的木牌, 按东巴文“地”字的形状做成平顶, 预示木牌所画之鬼怪是生活在地下, 绝不能画天上的神, 连生活于地上的鬼也不能出现在这类木牌画中。无论是神牌还是鬼牌, 其底部都要削尖, 以便于在祭祀时把牌子插入地下, 并把要绘图的一面打磨光滑, 用以绘制东巴木牌画。根据选取木材时木材大小的不同, 木牌大小没有严格限制。

2. 绘制内容

东巴画的绘制中一般都有固定的套路, 并根据相应的画谱“冬模”1中的记载选取仪式所需用到的神鬼形象, 并介绍了绘制这些神灵或鬼时的步骤及要求。绘制在天上的神灵时, 一般在顶部绘制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及东巴八宝等祥瑞图案。木牌的中心绘制主神的形象, 在他周围画上与之相对应的辅神、道具、坐骑等。木牌的下部一般都用东巴文字写上仪式中对该神祈祷的文字。绘制鬼牌时一般在顶部画上木栅栏, 寓意将鬼怪阻拦在地下, 不得闯入人间。在木栅栏的下方绘制所要祭祀的鬼的形象, 最后用东巴文字写上祭祀的内容。这些绘制木牌画的套路既有宗教上的含义, 也为木牌画起到了很好的装饰点缀作用。

东巴画的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内容安排, 却在构图上形成了严格的点、线、面的构图形式。主体物 (鬼神) 画于木牌的主要位置, 从造型上夸张, 从画法上夸大。而作为点缀的日月星辰、文字等相对较小, 形成了一组主次、大小、疏密的对比, 从而使整个木牌既严肃又活泼, 并形成了具有装饰美感的艺术品。

3. 绘制步骤

一般东巴在作画前都不打草稿, 直接用竹笔或蒿笔沾取墨汁在制作好了的木板上用勾线的方法直接绘制构图, 勾线时注意线条的质量。线描在中国画中有“十八描”之称, 也就是有很多种描法, 东巴画的线描没有这么多的描绘形式, 一般木牌画采用铁线描的描法, 其线条追求“屋漏痕、锥画沙”的质量效果。在描绘时一般保留木板本来的色泽直接作画, 但也可以在绘制神牌时先涂一层白色做底, 然后再在木排上绘制。绘制鬼牌时, 也可以先涂上黑色做底, 然后再绘制的方法。墨色勾线完成后, 用平涂的方法对神牌涂上鲜艳的色彩。早期的木牌画颜色都是植物颜料, 上色时直接用红、黄、蓝等原色调胶平涂即可, 因此早期的东巴木牌画色彩都比较艳丽, 且色彩保持时间长。色彩的搭配以主观色彩为主, 达到画面整体协调、美观即可, 不同于东晋顾恺之的绘画上色要“随类赋彩”的要求。但在绘制鬼牌时是绝对不上色的, 以表达鬼界的暗淡。

二、纸牌画画法

纸牌画纳西语称为“子高勒”, 是指在占卜时所用的纸牌和东巴所戴的五佛冠。纸牌因其轻便易带的特点, 常为东巴祭师所用。

1. 纸牌的制作

纸牌画一般采用东巴纸为材料, 为增加纸牌的质量和厚度, 一般都是将两张东巴纸粘在一起使用。纸牌的长度一般约30—40厘米, 宽度约15—20厘米, 根据纸牌的用途不同而出现不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齐彪著.—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12

[2].张道一著:《造物的艺术论》, 福建美术出版社, 1989年

[3].张道一, 《论设计》之《厘情“设计”理念》, 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3年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篇4

[关键词] 传统美学思想;中国传统雕塑;当代陶瓷雕塑创作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是基于先秦美学思想。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此时还没有专门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生发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儒家始祖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质”与“文”的关系。孔子认为,应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的核心,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反映了道教的基本美学,体现在特定的审美标准中,是把所谓的朴素、无为、淡泊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随后,楚骚美学与禅宗美学思想的整合,是对儒、道两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楚骚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奇葩,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中期出现的禅宗美学思想,在继承儒、道、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美的产生归于“物与心”的统一。

二、中国历代传统雕塑形式的审美特点

1.秦代雕塑高度写实,刻画生动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注重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总体风格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标志着明器雕塑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重大飞跃。它规模大、数量多,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现物件的写实风格。每个秦俑的形象都不雷同,均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将各自神态表现得生动传神。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雕塑风格的代表,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写实的风格来表现现实对象。兵马俑陶塑和真正实物等大,军队队列完全按照当时的阵容设计。兵马俑的制作者忠实于简朴的写实态度,准确表达物象的特征,特别是头像的表现堪称完美,生动形象的军官和士兵雕塑显然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观察的体现。兵马俑虽然注重写实,并大量生产,但每一个都是精心创作,完全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在外观上,每一个俑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留着胡须的老兵表现得坚毅无畏,嘴上无须的年轻战士充满活力等,构成了人物表现力丰富的军队阵列。相比同为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希腊雕塑艺术,虽然在人物的动作、肌肉线条刻画等方面,秦代雕塑较为不及,但在人性的刻画上却更胜一筹。

秦陵的大陶马,也是非常突出的制作。竖立的双耳,贯注的眼睛,昂举的头颈,矫健的四肢,以及剪鬃缚尾的装束,无不表现出机警神韵,一旦驰骋起来,必然显出疾若闪电的动势。在这里,战马不单纯是军阵的组成部分,它们那雄骏的神态,还相应地补充了武士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

秦俑雕塑在审美上很有特点,它注重现实,却不复制现实;严格坚持对象的实际外观与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表现对象的真实性,并融入创作者的艺术理想。

2.汉代雕塑注重造型多样性和写意结合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于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于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袒膊赤足,眉飞色舞抱鼓表演的《说唱俑》。

一般而言,汉代雕塑自然质朴,强调对象外部张力和运动感,具有强壮的肢体美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们将写意和个性化的技艺融在一起,表现得自然和有趣。

汉代雕塑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人与熊》等,这些作品强调块面的整体把握,在处理方法上更注重点、线、面的有效组合,注意各细节元素的巧妙构成关系。同时,汉代雕塑在内容上创造性地将人物、文化、生活、政治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层次有序,集中统筹安排,结合个人风格的独立的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触历史。

比如《马踏匈奴》,是伫立在汉朝大将霍去病墓前的雕塑,为的是纪念他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作品表现了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雕塑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具有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马踏匈奴》,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又含有象征主义的构思。在两千多年前,先辈雕刻家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用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艺术丰碑。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艺术质朴、深沉、雄大风格的典范。

3.传统美学思想对雕塑形式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具有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尤其是信奉“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一直是中国审美的核心。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

如《跃马》《马踏匈奴》等赞美英雄战功的雕塑,较之于西方直接以主人骑马或立像雕塑表现更富于诗性的想象。东汉时期,青铜雕塑《马踏飞燕》就充满了曲线美、流动美、力量美,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艺术家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汉代《说唱俑》等反映了作者的瞬息思维和捕捉能力,堪称神品。南朝时期的辟邪则具有诡魅的抽象意味,与原始图腾、楚汉浪漫同属一个造型体系,通过对比因素在视觉上造成体量的庞大、凝重、厚硕,时时蓄聚着冲击张力的感觉。盛唐风格的《陶女俑》上我们可以窥见《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中一样的丰神绰约的体态和雍容华贵的盛唐气息。女俑的身体直立,在圆浑的整体中蕴含着自然生动的微妙变化,几条犀利的线条将衣纹概括地表现出来,头上是厚重饱满的发髻,映衬着饱满圆润的脸颊,嘴角透露出恬淡的微笑。雕塑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工笔画一样流畅的造型和线条的节奏,这使雕塑极具诗意和神韵。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关注人物面部刻画,雕像的色彩,塑绘组合,相得益彰;注重形式生动,雕塑语言简洁,达到高层次的美;经常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栩栩如生的作品,突出鲜明的特点,追求艺术魅力。不可否认,雕塑是现实的投影,但其撼人心处,正在于华夏民族将汪洋恣肆的想象气魄凝结于此。神意的瞬间,细节的捕捉,生命的真实,无不洋溢着浓郁雄浑的情韵。

三、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在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中仍然有着充分的延续和体现。

1.在当代陶瓷雕塑中运用传统写意手法来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讲求东方式的意境美,即传统的写意手法。意境的审美与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有着很大的联系。参悟自然界的事物,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训练。道家的“大象无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传统哲学观念影响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思超越世俗,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可以说写意是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观。比如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就主要采用了传统写意的表现方式。在当代陶瓷雕塑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寻求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写意陶瓷雕塑,例如吕品昌的《中国写意》、刘远长的《楚魂》等。

此外,从很多当代陶瓷雕塑家的作品中都可以领略到写意精神的精粹所在。形态的夸张意象,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以及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这些构成了写意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如陶艺家吕品昌的《阿福》就是相当东方式的写意手法作品,其线与体的聚合、神与形的抒发都体现了东方式的美。作品造型独特,借助民间具有吉祥寓意的形象,使作品具有古典美。阿福系列的体态,含蓄而耐人寻味的面容,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认为:“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和有能力的,应给人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感受。”《阿福》就是这种有生命的作品。

还有其他许多当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创作者,也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的文化品格,他们将传统雕塑审美思想有机地融入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甚至大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巧妙地利用现代工艺产生不同的效果,达到既保留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艺术前卫性的目的。

2.当代陶瓷雕塑运用粗质材料以多种手法来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人物很多用粗质黏土为原料,造型严谨,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兵马俑作品就是这类典型,这类雕塑在当代也得到传承和发扬。陶瓷雕塑材料多为粗糙的黏土或其他材料,很多雕塑人物造型夸张,但细节精致,风格鲜明,使得雕塑外在形式和内涵相得益彰。在很多当代陶瓷雕塑中,很多都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美学思想,展示和表达当代人的真实情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雕塑创作者对生活、生命、世界的感悟。西方风格与传统审美思想的融合,使得当代陶瓷雕塑更具生机和活力。

比如《惊蛰》这个陶塑作品,女人高昂的头部,歇斯底里的行动,似乎挣扎又不痛苦的压抑感,粗制黏土带来的质感及融合现代性的艺术表达,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和魅力。

3.当代陶瓷雕塑运用造型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当代陶瓷雕塑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许多审美思想,比如传统雕塑中的造型,乃至很早就出现的装置艺术的萌芽。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的石马都可以看作装置艺术的萌芽。当代陶瓷雕塑,装置已经越来越独立化,越来越具有自身演绎的轨道和方法,而且它也成为当代被广泛接受、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一些大型展场、大型活动、大的空间中,装置和装置化的陶瓷雕塑屡屡亮相。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形式与观念的两者结合要求甚高,并不是现成品的自然堆砌就能够获得雕塑感或观念意图,里面有着艺术家智慧的浓缩,特别是作为观念主体的艺术家常常在雕塑形式的突破中显现着自身的观念表达。

《记忆》这个作品,作者塑造了一个无头无臂的女性形象,是当代陶瓷雕塑运用造型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一个例子。旗袍是代表中国大多数女性的符号,女性形象与沙发两者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造型,体现了现代、舒适、权力、金钱、性等元素,给人们带去了诸多反思和观念的冲击。

中国古代雕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蕴含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宝藏。因此,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面,我们也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参考文献

[1]鲁虹.中国当代美术图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3]张景辉,邓和清,刘海峰.陶瓷雕塑[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吕品昌.中国当代陶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5]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万永勇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篇5

景德镇现代陶瓷雕塑形成了以人物为主要造型的发展方向,在处理方面既有德化瓷雕细腻逼真,形态生动准确,衣纹凹凸流畅飘逸之风,又有石湾瓷雕雄浑粗狂,阳刚之美。如著名陶艺家周国桢的陶瓷雕塑作品极具灵气与爱心,婉约中透着旷达豪宕、大气慷慨之质,柔美中蕴含刚健遒劲,富丽秀美而不俗媚。从产业化的角度而言,陶艺大家们的作品基本都可称为孤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体现的是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收藏价值等价值,是作为一个精神产品的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推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制约了景德镇陶瓷雕塑产业化的发展。首先,缺少规模效应,其表现在主要以雕塑瓷厂为依托下的小作坊为主,而且大厂拿单小厂加工的现象也很普遍。况且,企业规模较小的厂家如果拿到份额较大的订单,只有通过和一些作坊合作才能如期完成订单。其次,缺乏创新观念,其表现在品种单一,创作方向绝大多数都是以传统的佛像题材为主题,延袭传统技法,以雕塑瓷厂为例,全厂绝大多数作坊仍然制作观音、达摩、如来与关公等偶像,一些原本很有气势的雕塑被重彩精描后变得精神不振,冲淡了雕塑固有的美感,给人一种扎纸彩绘般庸俗的感觉。然而,刘远长大师推陈出新的创意瓷雕“哈哈罗汉”,却立刻引发抢购热潮,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后可以说是拯救了半个雕塑瓷厂。由此可见,产业化力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艺术家的标杆作用对陶瓷雕塑产业化发展与经营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第三,销售模式不够完善,市场较混乱。其表现为拍卖会赝品较多,扰乱了正常的交易市场秩序,市场上缺乏有实力的代理经销商,过分的炒作导致价格虚高,大批量生产热门产品,导致应酬品充斥市场,精品难求。

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景德镇陶瓷雕塑缺乏的是创意理念,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在景德镇具备有潜力的资源主要有:一、在景德镇从事艺术创作的高等院校的师生。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包括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这些人的特点是有相应的艺术理论基础,勇于尝试多样化风格的艺术创作。在此群体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些资深艺术家们,他们既有艺术创作理论又有艺术实践,大多以原创作品进行限量销售。二、景德镇本地成长的陶瓷艺术家。这些人在景德镇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经历,最为突出的是以遵循古典陶瓷艺术原则为创作特征,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同样受到国内收藏者的关注。三、以自由职业的身份来到景德镇从事艺术创作。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以自身的能力和作品在景德镇陶瓷商业圈取得一席之地。另外,在景德镇从事艺术创作的还有外地的艺术团体,他们在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影响下,设立陶艺工作室,参与陶艺创作,以其不同的艺术视角为景德镇多元的陶瓷文化带来新的创作理念。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雕塑产业化发展要素

设计感是陶瓷雕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品呈现的首要环节,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以传统雕塑模式为依托,借助其他雕塑技法的精华,以其丰富的可塑性的特点,为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与制作施展空间。而陶瓷雕塑与日用产品的结合,为产品造型开拓了新的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增强,人们热衷于一些造型优美,富有时代感并能与艺术巧妙结合的产品,如“法兰瓷”以柔美的造型与精致的雕塑配饰,打造出新兴理念的产品。它的设计要素拉近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升了设计者在设计日常生活用品中的观念,注重了人的创意理念。

产品与品牌的定位是陶瓷雕塑产业化发展的另外的重要因素,产品定位要适应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群体。陶瓷雕塑产品以其纯朴的质地、丰富的泥色,自然古朴的韵味,满足了现代人们对生活环境渴望轻松自然的心理审美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市场与国际接轨愈加密切,作为文化市场之一的陶瓷雕塑,更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效益。

市场销售也是影响陶瓷雕塑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在销售的环节中,企业应该研究出更有利于的其发展的模式,比如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开发研究产品市场,打造不同档次的陶瓷雕塑产品,适应购买者的消费需求。

三、景德镇陶瓷雕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议

首先,景德镇目前只有个别大企业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大部分的小企业和个体都以延袭传统或模仿他人的作品,导致设计者与企业的分离,脱离了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鼓励设计者利用版权交易与企业合作,推出极具有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瓷雕塑产品。

其次,把创意文化引入陶瓷雕塑设计当中,利用景德镇的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旅游优势、社会优势,从整体上提升陶瓷雕塑在陶瓷文化中的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时尚元素在产品中的注入为陶瓷雕塑设计写下了新的篇章,如在陶瓷雕塑设计中融入“萌文化”的元素,体现了当今文化背景与人们的情感诉求,有利于做到艺术性与技术结合,达到和谐的统一。最后,根据政策和市场适时做出设计观念的调整,占据有力的市场形势。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陶瓷旅游空间的号召,在政策上和潜在的市场发展中有了前提保障,需要创作者适应市场打造出个性化的陶瓷旅游产品。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发展要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把创新融入到陶瓷雕塑设计中,充分发掘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抛开固定模式与保守眼光,系统规划陶瓷雕塑市场,走产业化之路及多元化的经济形势要求,又是发展景德镇陶瓷雕塑的重要途径。

摘要:作为一门用泥土说话的艺术,陶瓷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沿袭了中国艺术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目前在景德镇市场上流通的陶瓷雕塑大多延袭传统的设计主体、题材与表现技法,创新的作品较少,导致模仿、抄袭、质量低劣、缺乏创意的“东西”大量涌入市场,对现代陶瓷雕塑的产业化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从景德镇现代陶瓷雕塑的现状、发展要素以及发展模式三方面,分析景德镇现代陶瓷雕塑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雕塑,产业化,设计,市场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36-147.

[2]金文伟.周国桢陶瓷雕塑艺术再认识[J].装饰,2003(7).

谈现代陶瓷雕塑创作 篇6

陶瓷雕塑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发展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淳朴、雄浑、稚拙的艺术风格和飘逸、淡泊、天真的美学风范,是其他艺术所无法取代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世界里具有独特气质的艺术脉络。自20世纪初以来,人们开始探索中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其间经历了下列几个历史时期:新中国建立前学习、借鉴与移植欧洲绘画界的写实艺术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借鉴、模仿苏维埃政权下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时期;改革开放后,学习、借鉴、演练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西方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西方当代以学院派为主的绘画艺术时期。

二、陶瓷的分类

(一)按制品层面分——彩雕与素雕

陶瓷雕塑隶属于陶瓷装饰艺术范畴。具体而言,是陶瓷装饰艺术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性质的立体的陶瓷雕塑作品。陶瓷雕塑需要下列多道工序方可完成:模印工序、镶嵌工艺、手工镂工艺、手工捏塑工序、堆塑工序、雕刻工艺、高温焙烧等。从制作层面而言,陶瓷雕塑可分为下列几种、捏雕、镂雕、浮雕、圆雕等。从制品层面而言,可分为彩雕和素雕两种。

(二)按时代来分——传统陶瓷雕塑与现代陶瓷雕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者主要分为两类:传统陶瓷雕塑与现代陶瓷雕塑。传统陶瓷雕塑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雕塑语言融入到陶瓷艺术中,赋予传统陶瓷雕塑新的艺术生命力。现代陶瓷雕塑则是借鉴西方的雕塑创作手法与思想观念,创作出一些抽象、前卫、时尚、现代的陶瓷雕塑作品,这类作品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突出作品的审美性。传统陶瓷雕塑对雕塑内容的选择、对人物动作的设计更多的是针对一些普遍性的社会观念,而现代陶瓷雕塑更注重个人观念的表达,更重视陶瓷雕塑创作者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

三、陶瓷雕塑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陶瓷制作工艺也随之不断进步。传统的陶瓷雕塑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落后生产工艺的制约,无法全面的表达制作者的创作理念,而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不够细致。现代化的创作技术给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国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们也与日俱增,陶瓷艺术已经不再是离我们较远的关上艺术了,而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主要归功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让陶瓷制作方法变得简单化,传统陶瓷艺术之所以离普通人的生活较远,主要就是因为其复杂的制作手法。先进的创作技术虽然让陶瓷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不能因为创作技术的进步,就忽视了传统制作方法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要端正心态,运用先进的创作技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理念,展现作品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将创作与艺术完美结合,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精神享受。

四、现代化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特点

(一)追求时尚

所谓“时尚”在词典中的定义为“当时的风尚”,也就是在某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中所流行的一种风气,也就是一种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审美观。时尚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发展中寻求变化,不只是服装、造型、摄影等方面的设计,而是对当今社会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够引领人们的时尚品味,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就要紧跟当今的时尚步伐,设计师们要充分掌握先进的理念,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们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将物质与精神进行相互融合,创造出众多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二)视觉形象性与心灵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性。其中,像雕塑艺术作品尤甚:视觉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无需任何中间环节的过渡,就可以引发欣赏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就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艺术形态层面而言,陶瓷雕塑是可视性和可触摸性很强的立体艺术作品。从实体性艺术的三度空间而言,陶瓷雕塑是唯一能够在三度空间中如实展现审美空间的艺术作品: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距离等来欣赏同一件雕塑艺术作品。此外:陶瓷雕塑作品还具有绘画艺术作品不曾具备的体量感;雕塑作品还会给欣赏者带来有别于文学作品间接艺术形象欣赏的直接艺术形象欣赏;陶瓷雕塑作品还会给欣赏者带来有别于音乐“零度”艺术形象欣赏的全方位实体艺术欣赏;陶瓷雕塑作品给欣赏者带来的是有别于舞蹈动态形象欣赏的定势艺术形象欣赏。当然,陶瓷雕塑艺术作品也与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是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综上所述,陶瓷雕塑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触觉艺术作品,更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实体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神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三)人性化的极大彰显

较之此前的陶瓷雕塑创作,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已经发生了下列巨大变化:从此前的重视传统形式转变为重视雕塑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品格意志等。如此巨大的转变,彰显了陶瓷雕塑所蕴含着的人性化特质和陶瓷雕塑艺术家的自身精神价值。尤其在当代学院派艺术家的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因为我国很多艺术院校的陶瓷雕塑家都受过严格的高等艺术教育,所以,这些陶瓷雕塑家在下列各个层面,均有很高的造诣:陶瓷艺术专业理论层面;陶瓷艺术作品审美品位层面;陶瓷艺术作品评判层面等。所以,当代陶瓷雕塑家们几乎都能从个人情感和个人审美趣味出发,运用所有能满足自己创作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创作出多元化的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作品。由此,我国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充满着个性化语言和个性化符号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文兵,闻袖君.浅谈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趋势[J].佛山陶瓷.2008(07).

[2]郑君洁.陶瓷艺术的现代性审美创作探析[J].品牌.2014(01)

[3]陈玲范,杨希文.浅谈陶瓷塑造型艺术创作[J].山东陶瓷.2002(03)

[3]李振华,黄蔚.浅谈景德镇陶瓷雕塑自成熟以来的艺术及时代特性[J].陶瓷研究.2010(02).

[5]邵长宗.浅析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佛山陶瓷.2013年01期

浅谈现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 篇7

一、陶瓷雕塑的特点

陶瓷雕塑是在吸收了装饰、绘画等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 其强烈的表现力与艺术美感造就了陶瓷雕塑的独特个性。陶瓷雕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陶瓷雕塑题材广泛

陶瓷雕塑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一个好的陶瓷雕塑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与创作者的共鸣。因此陶瓷雕塑可以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如吉祥如意、岁岁平安、传统神话人物等, 这都是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有的陶瓷雕塑创作者坚持所谓的“艺术”路线, 他们牵强的为作品赋予所谓的内涵, 但其内涵却与造型几乎无关联, 根本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一个好的陶瓷雕塑是需要社会基础的, 是要从社会生活中提取题材的。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拓宽陶瓷雕塑的题材来源, 才能不断地创作出好的陶瓷雕塑作品。

2、陶瓷雕塑的审美性高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 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陶瓷雕塑艺术作为陶瓷艺术的分支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这也是陶瓷受到人们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使用了现代常用的创作构思和技术条件, 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 特别是陶瓷雕塑既可以用于家庭的私人观赏收藏, 也可以用在城市公共场所建设, 使得陶瓷雕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3、陶瓷雕塑作品内蕴情感

一般来说艺术品的创作不仅是为了审美要求, 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艺术品来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有时候在于艺术情感的表达方面, 用一种静态的、抓取人或事件的瞬间能够极好的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有的动态表现形式 (比如说对某人、某事的完全记述) 反而不能很好地表现。陶瓷雕塑通常是以一种静态表现形式, 能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这是其他很多艺术形式无法具备的特点。

4、陶瓷雕塑装饰性很强

虽然陶瓷雕塑具有很强的情感内涵, 但是随着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陶瓷雕塑的造型越来越趋向于装饰化风格:它通过特殊的雕塑造型对生活中的人、事件、事物进行抽象表现, 同时具有装饰的作用。人们在观赏陶瓷雕塑时既可以欣赏其独特的造型艺术, 同时还可以体味蕴含于雕塑中的意向情感, 是一种“内外结合”美的艺术。

二、现代陶瓷的表现手法

陶瓷雕塑的特点比较多, 这使得现代陶瓷雕塑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同时由于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也使得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多元素、多样化的趋势。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在陶瓷雕塑中比较有特点的表现手法:

1、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

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 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神”而轻“形”:即不对事物进行细致清晰的描绘, 而是采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 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 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及表现。如《独钓寒江图》, 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 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 只是突出了一个人在垂钓, 将“独”的意境突出到最大化。现代陶瓷雕塑受传统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的影响, 也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陶瓷雕塑创作中来。这一手法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写意”手法在陶瓷肌理中的运用

在陶瓷雕塑的过程中, 陶瓷雕塑肌理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陶瓷雕塑作品的水平。陶瓷肌理主要分为材料肌理与制作肌理。材料肌理主要是指陶瓷雕塑在制作过程中受到的技术条件影响所形成的纹理, 包括材料中的化学成分、瓷窑温度、冷却快慢等;制作肌理则是指制作者通过有意识的对陶瓷雕塑表面进行操作形成特殊的纹理表现。在陶瓷雕塑的材料肌理中, 可以通过利用材料原有的纹理、形状或是改变材料成分使陶瓷雕塑作品呈现出一种粗犷、自然的气息;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陶瓷的制作肌理, 如刻画、打磨、挤压等方式使陶瓷雕塑作品具有“意象”情感表现。

(2) 、“写意”手法在陶瓷雕塑造型中的运用

现代陶瓷雕塑的造型手法非常多, 造型手法会对整个作品的风格形成极大的影响。在目前的很多陶瓷雕塑作品中, 制作者用一种类似于传统中国画的简单的线条勾勒的方法, 以简洁、直接的方法对作品进行造型, 使作品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和意境。比如说陶瓷雕塑的泥片造型中, 制作者通过对泥片的干湿、硬度进行简洁的修整, 使陶瓷雕塑作品具有流畅的线条感、粗犷的自然感, 突出表现人的神态特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孙家钵的《睡美人》。

(3) 、“写意”手法在陶瓷雕塑的审美中的运用。

一个有“意境”的艺术品, 其审美的艺术性要远远超出那些只有外观而没有内涵的作品。而一件运用了“意境”的陶瓷雕塑作品则会使其摆脱原有造型、材料等的限制, 充满神韵, 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现代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中运用了“写意”手法的并不少, 比如说姚永康老师《世纪娃》系列作品, 都是充分运用了“写意”手法。

现代陶瓷雕塑作品中对于“写意”手法的使用是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陶瓷文化完美相融合的体现, 这使现代陶瓷雕塑作品更具内涵魅力, 是一个非常值得运用借鉴的表现手法。

2、陶瓷雕塑中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

虽然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有自身的特点, 但是现代审美对艺术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更多的文化元素、多层次的表现手法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而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在现代陶瓷雕塑中的应用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的结果。

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超写实主义起源于美国, 并从美国扩张影响到全世界。超写实主义的出现是基于发达的科学技术, 超写实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逼真程度极高, 将客观进行极致写实, 如同真实场景或是真人, 这种风格最初主要表现在绘画印刷和雕塑中, 后逐渐被应用到各种艺术创作中。超写实主义在陶瓷雕塑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超写实主义在陶瓷釉色使用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陶瓷中釉的使用长达几千年, 而且釉色极为丰富, 不同的釉色使陶瓷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超写实主义的影响下, 在陶瓷雕塑制作中使用逼真色泽的釉色, 使陶瓷雕塑作品的外观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超现实主义在陶瓷釉色使用,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玛丽莲·莱文在20世纪70年代用一件几乎无法分辨真假的陶瓷“皮夹克”, 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2) 、超写实主义在陶瓷彩绘中的表现

在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中, 有的制作者为了“对客观进行极致刻画”, 在陶瓷雕塑彩绘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客观色彩的还原, 使成型后的陶瓷雕塑上的绘画场景与客观几乎无差别, 让人无法分辨真假。

此外在陶瓷雕塑的成型、装饰等方面都有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陶瓷雕塑因其高度的逼真性, 也受到很广泛的欢迎。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陶瓷雕塑作品也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因此在陶瓷雕塑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同时注重对陶瓷雕塑表现手法进行创新, 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色彩、造型风格, 创作出更多高水准的陶瓷雕塑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葆年.塑造基础与陶瓷雕塑[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1.

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分析 篇8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现状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现状进行分析:

1、陶瓷雕塑成品审美要求方面

传统陶瓷雕塑成品的审美要求主要在于, 其将完美、毫无缺憾的成品作为精美陶瓷雕塑的评判标准。而在现代陶瓷雕塑中, 人们并不认为缺憾或瑕疵是陶瓷雕塑成品的败笔, 而是将其作为该陶瓷雕塑的独特标志, 形成一种独特形式的美感。这种审美要求的变化为陶瓷雕塑的创造者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

2、制作工艺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陶瓷雕塑制作的设备、工具的功能和种类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陶瓷雕塑的制作质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对于创作者而言, 制作工艺的良性发展使得他们的创作理念不再受限。现代制作工艺的应用为观赏者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优秀陶瓷雕塑作品。

3、材质方面

就材质方面而言, 基于传统观念的陶瓷雕塑材质评判标准为:材质质感最佳的陶瓷雕塑属于上品。而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而言, 这种评判标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忽视质感的情况下, 创作者将材质能否实现自身创作理念的表达作为一种新的判别标准。

4、创作观念方面

与以往相比, 我国目前的陶瓷雕塑创作环境十分自由。因此, 陶瓷雕塑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原型选择主要集中在神化人物及民间故事等方面。而在开放性、包容性创作观念的影响下, 创作者的创作范围发生显著增加, 其选择原型的种类更加丰富。

二、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 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多元化特点

现代陶瓷雕塑的多元化特点主要是基于原型选择范围产生的。相对于传统陶瓷雕塑而言, 现代陶瓷雕塑的用途不再被限制在宗教、供奉这种小范围领域中。因此, 在当前背景中, 现代陶瓷雕塑的可选择原型数量发生了显著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讲, 现代陶瓷雕塑的原型选择空间是无限的。无论是街边卖水果的小贩, 还是对面轰鸣声大震的建筑工地, 亦或是路边被寒风摧残的仅剩一片叶子的银杏树, 这些景象或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者陶瓷雕塑的原型。多元性特点的产生使得不同观赏者的审美差异得到了有效满足[2]。

2、功用审美性特点

传统陶瓷雕塑的产生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就现代陶瓷雕塑而言, 其在该方面的艺术特点逐渐转变为功用审美性特点。即, 人们大多处于某种目的作出相应的陶瓷雕塑购买决策。而在购买选择过程中, 陶瓷雕塑作品能否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同样是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从选择结果的角度分析, 如果某种陶瓷雕塑仅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功用需求, 但与其审美需求不符, 则该消费者购买该陶瓷雕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3、个性化特点

现代陶瓷雕塑的个性化特点是基于创作者产生的。在传统陶瓷雕塑创作中, 创作者更加注重创作数量、陶瓷雕塑成品完整程度等因素的追求。而在当前开放性、多元性环境中, 创作者的个性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他们不再认为千篇一律是提升陶瓷雕塑创作质量的可行方法。现代创作者希望他们所创作出的每一个陶瓷雕塑都是与众不同的。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该作品与自身以往创作作品中, 还体现在与其他创作者陶瓷雕塑作品的比较中。

对于观赏者而言, 现代陶瓷雕塑个性化艺术特点的产生为他们形成陶瓷雕塑作品选择偏好、判断陶瓷雕塑创作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人文性特点

传统陶瓷雕塑更加注重材料及成品本身。而创作者的意图、精神以及思想在陶瓷雕塑中占据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在实际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通常会在获得某种灵感之后, 按照灵感规划陶瓷雕塑的创作思路, 通过陶土形态、各类材料和工具的融合应用, 将灵感和创作理念表达出来。从本质角度来讲, 可以将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看成是创作者灵感从形成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最终陶瓷雕塑成品都属于实现创作者意图的表达工具。对于观赏者来说, 他们同样乐于从现代陶瓷雕塑的观赏过程中判断出该作品属于哪位艺术家。因此, 现代陶瓷雕塑人文性艺术特点的产生, 提升了陶瓷雕塑的内含价值。

5、时尚性特点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娱乐行业的兴起使得人们的时尚需求发生了显著增加。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 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在现代陶瓷雕塑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因此, 时尚性特点逐渐发展为现代陶瓷雕塑的一大特点。例如, 当目前时尚风向为不对称元素时, 市场中会随之出现大量造型、图案不对称的陶瓷雕塑作品。由于现代陶瓷雕塑能够满足人们的时尚追求, 因此这类艺术品的受众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时尚性特点的存在在促进陶瓷雕塑质量提升的同时, 也为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6、创新性特点

创新性特点是现代陶瓷雕塑主要的艺术特点。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陶瓷雕塑创作的以下几种方面:第一, 原型选用方面。传统陶瓷雕塑创作对原型的真实还原, 而现代陶瓷雕塑更加注重原型的转化创新。例如, 同样以猫头鹰为原型, 传统陶瓷雕塑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而现代陶瓷雕塑可能增大了猫头鹰头部的比例, 这种夸张创作手法的应用可以为观赏者带来别样的观赏体验。第二, 制作手法工艺方面。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现代陶瓷雕塑带来了更多的制作手法工艺。将新型手法工艺应用在创作过程中, 可以使得陶瓷雕塑成品展示出更加新颖独特的美感[3]。

7、自然性特点

从表面来看, 传统陶瓷雕塑的匠气较重, 其创作过程追求利用相关材料和工艺形成脱离材料之外的全新作品。就该方面而言,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更加符合返璞归真的理念, 自然性特点成了人们的主要追求。陶瓷雕塑的细腻材质、柔美特征逐渐被抛弃, 创作者更希望通过自然元素的应用将这种天然的美学风貌展现出来, 带给观赏者具有自然美丽的艺术品。

8、美学风格独特性特点

现代陶瓷雕塑与传统陶瓷雕塑在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相比之下, 现代陶瓷雕塑讲求通过创作成品本身的静态性形象为观赏者提供动态的视觉享受。因此, 观赏者在观赏现代陶瓷雕塑成品的过程中, 静态、动态融合的独特美学风格更容易使其与创作者形成思想共鸣。

三、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特点的实例分析

由于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数量较多, 这里只结合几种陶瓷雕塑作品对主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1、周国祯的《猫头鹰》

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为创新性特点。与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不同, 该作品的眼睛位置更加立体有神。对于观赏者而言, 仿佛一眼望去, 就会被猫头鹰的眼神勾住, 成为它的猎物。

2、姚永康的《世纪娃》

就这种现代陶瓷雕塑作品而言, 其具备的艺术特点主要是多元化特点。这种特点是从该作品的原型选择方面体现出来的。有别于传统陶瓷雕塑, 它的题材既不属于历史人物, 也并为神话宗教人物。《世纪娃》这个陶瓷雕塑作品是依据当时所处时代创作出来的。

四、结论

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 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主要包含功用审美性特点、多元性特点、自然性特点以及人文性特点等。对于观赏者来说, 现代陶瓷雕塑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其在观察陶瓷雕塑作品的过程中, 更容易与作品本身、创作者产生共鸣。

摘要:在我国古代时期, 陶瓷雕塑就已经发展为重要的装饰工具和收藏对象。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 现代陶瓷雕塑产生了一些变化。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当前制作工艺、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引发的。本文从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现状入手, 对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1]苏大昕.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管窥[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08:41-43.

[2]徐金宝.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J].佛山陶瓷, 2015, 12:57-58.

陶瓷雕塑制作手法的创新 篇9

关键词:陶瓷雕塑;制作手法;创新

1 陶瓷雕塑的发展史

作为中国的瓷都——景德镇,其制作陶瓷雕塑的历史相当的悠久。据史料记载,陶瓷雕塑在中国的隋朝就已经出现并开始制作,品种包括狮、象等。到了宋代,随着制作的品种日渐增多。制陶的工艺水平也大大提高,陶瓷雕塑的其特色逐渐发展得整体豪放、雄健有凝重感。直至明代,随着景德镇发明适合于陶瓷雕塑加彩的五彩颜色后,整体在塑造技巧上也逐渐开始随着简朴慢慢过渡到精致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陶瓷雕塑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陶瓷雕塑物,而其又以瓷佛最为出名。行至清代,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渐增多,出现了大批专门从事陶瓷雕塑生产的作坊,当然相应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大量的人才涌入使陶瓷雕塑在这一时期的产品种类也更为俱全,甚至其中的有捏雕、圆雕、镂雕、锒雕、浮雕的陶瓷雕塑达到了达官显贵之间家家必备的地步,与此同时,景德镇也成了我国重要的瓷雕产区之一,其所产的瓷雕,甚至广销国内外。在清代,由于当时时代所限,当时人们的审美观都在单纯地追求着工艺技术上的工巧,不可避免的致使景德镇的瓷雕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繁缛、华丽的加彩瓷雕的风行一时。在那时不论是康熙的五彩、矾红的描金,还是雍正、乾隆以来以粉彩为主色调的瓷雕加彩方面,几乎除去面部、手足不加彩或者少加彩外,其余的地方几乎饰满各种色调,现在看来当时的瓷雕都不能“未免有伧俗气象”。时间到了近代,景德镇中的瓷雕制作技艺开始有新的提高。民國时期的瓷雕代表人物就是福建游蛮子(或作游长子)制作的最为著名,按现在的说法其引领当时瓷雕的风向潮流,甚至达到制作的每一器出,就会被景德镇上所有的瓷雕艺人争相模仿,也群起仿效。于是在福建瓷雕艺术风格的影响中,景德镇的瓷雕艺术风格中又开新派。直至新中国成立30余年来,景德镇瓷雕的风格开始逐渐形成稳定,其生产面貌也焕然一新,景德镇瓷雕的产量之高,工艺之精,瓷质之好,品种之多,国内外的市场前景的广阔,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渐繁荣,当今的陶瓷雕塑艺坛,可谓是人才辈出,风格多样,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繁华局面。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跟着改变,不管我对陶瓷雕塑手法的创新是否赞成,陶瓷雕塑也会朝着更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新的风向,风格的产生是必要的。

2 制作时手法的表现

何为创新,就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运用已知的信息,再经过不断的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但是陶瓷雕塑是不同于石刻,铜刻,木刻,玉琢等的,其也不等同于泥塑和石膏塑形。我们知道瓷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所雕塑的作品,必须经过一道工序——高温烧成。一件精美的瓷雕作品,不仅要保证其在塑造过程中不被破损,还必须经高提温烧炼后方能成型,但这两道工序一个不注意就会出现缺陷。因此,雕塑作品的制作,首先必须考虑到在烧炼过程中的干燥收缩作用,防止裂纹斑点后才能使它保持高品质。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成型手法和装饰手法这两种。成型手法:也就是指分为两种模式的直接成型和间接成型。在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中,其体现了对传统陶瓷肌理成型方法的拆解和对传统陶瓷成型方法的借用和体悟,于是重构而成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装饰手法的新发现、对材质本身的直接借用、反借用等三个方面的装饰表现手法。

因此,我们陶瓷雕塑艺术家就要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要对现有手法的创新就必须在创造过程中在原有的表现和制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陶瓷雕塑的领悟来进行,重新构建我们对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理念,而这些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在其的制作环节。

(1)手工自然成型。当陶瓷艺术家们直接用双手来对模型时,其主要方法为:泥条盘筑,泥片成型和泥板镶接等三种当今自然手工成型是目前最自由的一种创作手法,直接手工盘筑的成型不仅有着浓厚的泥土风味,还能表现出其别样的生命度、个性、直率、追求随机性,保持并显露其明显的手工性,而在造型方面,虽不能保持其规整有序,比例对称,必须多角度的发掘其拥有的多种空间形态,在材料方面,不问粗细优劣,只是在创造中重视体现捏、塑造、刻、雕等成型手法,除以上手法外还不时应用挖、填、补、堆等手法,不仅将雕塑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其不仅表现出整一、简洁,更可贵的是这些可以很方便地在传统的手工成型中汲取精华,将多种手段应用到创造活动中,只有那种对传统文化达到深刻领悟,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那种敏锐的适度感。而这些往往又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那么为了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何不采用新的工具比方说拉胚车和轮盘胚车的机械化,甚至在烧制的环节都可以使用燃气煤炉等现代化机械控制温度,或者在制作环节加入电脑制作的部件模型用以固定,压型等。

(2)模具成型。市面上的成片的翻模印坯的作品无意是最为经济化做法的制作方法之一,因为这种成型方式比较适合成品批量生产,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但不可避免的这样的作品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不仅有时毫无新意可言,也没有什么独特性。但这种方法对瓷器的市场化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小范围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3D打印系统对比较精品的瓷雕进行量化,向唐三彩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器物进行,倘若顾客拥有一件虽然是成套成型的雕塑瓷作品,但由于它的造型优美,形式古朴、流畅,也就会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和居家办公摆放。同时,它也是对现存的少数的珍品的致敬,是对传统的文化的认可,也会提升其艺术价值。

(3)装饰的表现手法。在传统的陶瓷雕塑创作中,装饰手法、材料的应用都将成为关键,而我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装饰手法的新发现的反借用。比如在装饰手法上追求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等。像一些瓷雕上釉色的缺陷,选择不合理的原料在高温烧制后出现的缺点等,正确的利用这些现象,就可以在制作时为自己的作品添加更有趣的灵感来源和风采等。

3 结束语

当然本文开篇所讲的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产生时代以此背景为切入点,就可以梳理归纳在当今时代以学院派为主的陶瓷雕塑创作,所具有的特点与现状,并合理的从理论角度分析其特色与形成原因,虽然只是表现手法的创新,但我们并不能对传统的制陶工艺提出太大改动,这种创新必须是依存在对古代瓷雕制作的深刻理解上,这样,我们才不会弄巧成拙,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有突破传统的决心,还要继续探寻中国古代陶瓷雕塑中蕴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包林平,张仁保.谈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J].陶瓷研究,2011(02).

[2] 张书畅.论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篇10

在艺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 人们的审美也趋向于多元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我国的陶瓷艺术从古至今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审美需求也逐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用陶瓷雕塑作装饰。在我国陶瓷雕塑装饰发展期间, 人们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再创造, 有效促进了陶瓷雕塑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设计师们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设计师自身的创作手法充分体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设计师们通过全新的观念和丰富的想象使得陶瓷雕塑的种类和形式更丰富, 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不仅如此, 他们还对陶瓷雕塑的材料进行研究, 力图研究出不仅美观并且性能好的作品。设计师们对陶瓷雕塑的设计理念直接体现在作品的外观和性能上, 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以精湛的工艺设计创造出优秀的陶瓷雕塑艺术装饰作品。

一、陶瓷雕塑的概念

在当今社会, 陶瓷雕塑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所谓陶瓷雕塑, 就是指用陶瓷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烧制而成的雕塑作品, 其形式和颜色都具有多样性, 其尺寸的大小不同决定了陶瓷雕塑应该放置的位置也是不同的。陶瓷雕塑作装饰用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 不仅可以作室内家居装饰, 还可以作室外环艺装饰,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人们的生活, 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 也有许多陶瓷雕塑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我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历史悠久, 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应用了陶瓷雕塑作为装饰, 例如秦朝的兵马俑、汉代的瓦当、许多古建筑的屋檐等, 都是由陶瓷材料制成的, 陶瓷雕塑成为一种环保实用的艺术装饰,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二、陶瓷雕塑的装饰艺术

我国是一个陶瓷大国, 陶瓷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我国的陶瓷雕塑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 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时代象征, 能够反映出当时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社会伦理等。从古至今, 在陶瓷雕塑的设计和功能上都在不断革新和发展, 人们对陶瓷雕塑的功能性和装饰性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 设计师们在陶瓷雕塑的外形设计和功能改造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一直致力于创造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陶瓷雕塑, 通过对雕塑的形态美和功能性的研究, 将二者进行综合分析, 对陶瓷雕塑进行全新的解释, 从而创造出装饰性良好且功能性强的陶瓷雕塑装饰作品。当今的设计师们在创作陶瓷雕塑的时候, 将个人的创作思想和相应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体现在陶瓷雕塑的造型和功能上, 而外观是其最直观的体现, 他们把陶瓷材料当做创作媒介, 就其装饰功能而言来进行设计创造, 根据环境和人们的需要, 采用泥、火、釉将其进行创造, 成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雕塑, 作品能够表现人们的个性、情感、理想, 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作装饰用的陶瓷雕塑材料一般不讲究粗细优劣, 主要是看材料的质感特性, 根据其特性制造出不同的装饰作品。在陶瓷雕塑装饰制作方面, 制作方法繁多, 在制作的过程中多追求偶然性和随机性, 制造者更注重对手工制作痕迹的保留。陶瓷雕塑具有装饰艺术价值, 因此在它的造型方面, 人们并不主张完全一致的造型和规整有序的图案, 不对称比例反而更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我国古代传统的陶瓷雕塑的设计创作中, 由于烧制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作品的缺陷, 例如造型方面和釉色方面的缺陷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他们认为这样的缺陷造成了陶瓷雕塑的不完整、不齐全, 缺乏美感, 从而被人们列为次品的行列。但在现代的陶瓷雕塑则认为这种缺陷是一种形态美, 设计师们通常通过这种新的创作风格来对陶瓷雕塑进行设计创作, 把人们曾经认为残缺的东西看成是对美的另一种发现, 从而使得陶瓷雕塑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装饰艺术价值。

三、陶瓷雕塑的装饰作用

在我国古代, 陶瓷雕塑就被应用于装饰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陶瓷雕塑被主要应用于建筑业和主冥用陶这两个方面。隋唐时期, 最出名的陶瓷装饰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被誉为“陶瓷雕塑中的瑰宝”, 深受人们的喜爱。魏晋南北朝是瓷器发展最为昌盛的时代, 此时被称为瓷器时代。到了隋代, 青瓷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白瓷, 此时多用青瓷雕塑作装饰, 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 我国在各时期都采用了具有该时代特色的陶瓷雕塑作装饰, 综合分析所有的陶瓷雕塑装饰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类是讲究图案美的陶瓷雕塑器皿, 设计者通常都具有超强的艺术思想, 从而制出图案精美的陶瓷器皿;二类是以在陶瓷雕塑器皿上进行中国画的绘画, 使其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三类是将陶瓷雕塑的整体外观进行改造, 使其更美观、更实用。

现代社会将陶瓷雕塑当做一种非常普遍的装饰品, 能有效传达中国文化特色, 是我国的瑰宝。陶瓷雕塑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 我国都将陶瓷雕塑当做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销售到全国乃至整个世界, 陶瓷雕塑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装饰品, 可作为商品进行流通, 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

四、陶瓷雕塑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陶瓷雕塑一直在不断革新和发展, 上世期80年代陶瓷雕塑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型期。当时的文艺界深受学潮思想的影响, 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许多艺术开始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 在艺术设计中采用全新的创作形式, 将自己的精神意识融入到创作的艺术作品中,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陶瓷雕塑的革新。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陶瓷大国, 陶瓷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是一种能长久保存的文化产物, 能良好记录一定的历史现状, 与此同时, 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设计师们在陶瓷雕塑的工艺和艺术上进行互相交流, 陶瓷雕塑的发展相对其他的艺术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现代的陶瓷艺术家们对陶瓷雕塑进行了全新的创造, 他们在陶艺创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对新材料、新手法以及新观念等进行细致的研究, 从而有效促进了陶瓷雕塑的发展。

总结

在我国陶瓷雕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革新和发展, 它不仅具有传统的实用价值, 并且具有观赏价值。设计师们在碱性陶瓷雕塑的创造时, 将个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都融入到作品中, 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 从而使得陶瓷雕塑取得了现代性特征的开放。创作者通常将陶瓷雕塑当做一种介质, 通过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使得陶瓷雕塑更具有魅力和价值, 是个人品味的象征。多样化的陶瓷雕塑作品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艺术装饰品, 同时, 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增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2010.

[2]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 2005.

[3]邱振亮, 中国美术史[J].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重视学习下一篇: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