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2024-07-07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共3篇)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1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 要: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的低粘度、高扩散系数和液体的高密度,且化学惰性,无毒无腐蚀,临界状态容易实现,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境友好溶剂。本文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超临界流体沉淀技术、化学反应介质、取代传统工艺助剂和溶剂等方面就目前的现状做了简介,指出了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绿色溶剂;萃取;沉淀;化学反应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 简称SCF),是指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之上的流体。这种流体具有气体的低粘度、高扩散系数和液体的高密度特性,对许多物质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而且其溶解能力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极为敏感,易于调节。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目前化学工业、涂料、油漆、泡沫塑料、机械、微电子等行业使用的挥发性有机溶剂所带来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对一些性能优良且环境友好的超临界流体的应用研究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尤其是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超临界流体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以来,以其环保、高效等显著特性迅速超越了传统技术。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的不断加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绿色化学、清洁生产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超临界技术在国内外迅猛发展,在食品、化工、香料、环保、纳米材料、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取得了众多的重要成果。常见的超临界流体中,由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性和无腐蚀性,不易燃和不爆炸,临界状态容易实现,而且其临界温度(31.1 ℃)接近常温,对食品及医药中香气成分、生理活性物质、酶及蛋白质等热敏性物质无破坏作用,因而,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应用研究尤为广泛。

化学过程工业中许多反应、抽提、分离和其他操作均涉及使用有机溶剂,但其会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常规有机溶剂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此外,有机溶剂有可能破坏臭氧层而受到限制。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传统有机溶剂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二氧化碳不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虽然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如果它从环境中抽取,应用于过程中,然后再返回到环境中,则不会造成温室气体效应。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不断增多的商业化应用潜力。与许多有机溶剂不同,超临界二氧化碳不可燃。它为惰性、无毒,具有适中的临界常数。二氧化碳:临界温度为31.1℃,接近常温,用于对温度敏感的材料有吸引力。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 MPa。由于其分子非极性,故液态的二氧化碳对极性物质的溶解能力极低,而对低极性和非极性物质却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对非极性或疏水性纤维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如果把二氧化碳置于封闭体系中升温和加压后,当温度和压力超过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1℃)和临界压力(7.39 MPa)即超过临界点后,则二氧化碳就转变为超临界流体状态。由于它不同于气体、液体和固体,故将这种液体状态称为超临界流体。处于超临界流体的二氧化碳:和气体一样,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容器中,通过控制压力,可以达到和液体一样大小的密度(0.3 g/cm 以上),它对物体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比气体大得多,甚至比液体还要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密度是气体的数百倍,接近于液体,但其粘度又和气体相等,它的扩散系数是气体的l%左右,但又比液体大数百倍,这就是溶解分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的物质易扩散、渗透能力强的原因所在。1超临界流体特性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简称SCF)是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高密度流体,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的双重特性,密度接近于液体,粘度和扩散系 1

数接近于气体,渗透性好。目前,有文献报道的超临界流体大致有几十种,最为常见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均具有价廉易得、安全无毒等特点,应用较为广泛。

2超临界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溶剂有优于普通溶剂的特性。如:可用超临界 CO2取代老溶剂氟里昂,作为氟代丙烯酸酯单体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溶剂,气产率高,而且产物易于分离;在三乙胺或三乙胺/甲醇存在下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酸或甲酸衍生物的反应在超临界CO2中进行时,其反应速率明显大于在其他溶剂中进行时的速率。由于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性质,使得超临界技术正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绿色工艺”,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超临界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超临界流体萃取

在临界点附近的超临界流体,操作温度或操作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超临流体密度的很大变化,从而可导致其溶解能力高达几个数量级的变化。超临界CO2 萃取即是在低温或高压(高密度)条件下,溶解出所需的成分,然后提高温度或降低压力,在低密度条件下使萃取出来的成分与萃取剂分离,从而实现超临界CO2 萃取分离过程。

食品工业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主要用于从天然中提取各种脂溶有效成分,其提取率优于有机溶剂萃取,且无溶剂残留,为纯天然产品。现已成功提取的物质有啤酒花浸膏、咖啡因、亚麻酸、农副产品植物油脂(如小麦胚芽油、米糠油、玉米油、大蒜油、洋葱油、姜油、橄榄壳油、辣椒萃取物、胡椒萃取物、花椒提取物、蛋黄油、鱼油(EPA、DHA)等)、植物种子油料(如沙棘、黑加仑、大豆、可可豆、松子油、向日葵、棕榈、咖啡豆等油脂)、天然色素(辣椒红、玉米黄、番茄红、紫草色素等)等。例如: 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成功开发了从啤酒花提取啤酒花浸膏、从桂花提取桂花浸膏、红豆杉中提取紫杉醇、紫草中提取紫草素、小麦胚芽里提取胚芽油、黑加仑里提取籽油 沙棘植物中提取沙棘油 干辣椒中提取辣椒红色素等系列产品的加工工艺。医药领域中,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米油沙棘油、维生素E、紫杉醇、银杏黄酮、人参皂苷、马钱子碱、青蒿素等多种药用成分。在工业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方面, Hurren和Fu报道了利用超临界CO2萃取从金属加工业产生的油泥中回收金属和切削油。传统采用挤压或离心方法能将污泥中含油量降至10~ 15%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则可降至1%以下,并且回收的油相当洁净,可直接再次使用。还有油泥中金属粉末也能全部回收,而此前只能作为废物进行填埋处理。

2.2 超临界流体沉淀(supercritical fluid precipitation SFP)

早在1879年,Hannay等人就发现,当SCF溶液快速降压膨胀(RESS)时,溶液中的溶质会象雪花一样在气体中沉淀。但是,RESS这一现象真正得到人们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Krukonis预测到了这一现象的实用价值,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随后,Battelle研究所发展了RESS成核结晶技术并使这一过程在实验室得以实现。该方法利用SCF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变化这一特性,把溶质溶解在SCF中,然后使溶液通过一毛细喷嘴高速喷入一常压沉淀设备内,SCF由于压力降低而迅速膨胀成气态,其对溶质的溶解度迅速降低,溶液过饱和度迅速增大,致使溶质结晶沉淀出超细粒子,经过滤装置可收集到不含溶剂之洁净的超细粒子产品。人们在对采用RESS技术制备超细微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发现,虽然RESS具有过程简单、操作容易等许多优点,但是当成核物质在SCF(如CO2)中难溶解或不溶解时,则不宜采用该法。

目前SEP 技术涉及的研究领域有无机、有机、高分子材料及药物等的超细化;药物的维球化、微胶囊化、纳米悬浮液的制备,易爆物质的粉碎,膜制备及粒子涂层等。如:Elvassore 等人将胰岛素与可生物分解的聚合物(聚L- 丙交换脂或聚乙烯乙二

醇)溶解在二氯甲烷与二甲基亚砜组成的混合溶剂中,以SF-CO2为抗溶剂成功地制备出了平均尺寸分别为0.5- 2um、400- 600nm,粒度分布窄,残留溶剂消除彻底且内部均匀混有保持着高的药用活性胰岛素的聚合物微球或纳米球;通过严格控制温度、压力、流量聚合物样品等操作条件,可以得到表面光滑、内部结构坚实且重现性高的不团聚、不絮凝的内部均匀混有胰岛素的聚合物纳米球。

2.3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作为反应介质

超临界流体作为反应介质,具有许多优越性。首先是具有气体的特征:粘度小,扩散性能好,易于和其它气体互溶,传质与传热性能好;同时又具有液体的密度和强溶解度,易于通过调节压力、温度。控制流体的密度、介电常数、粘度和扩散系数。常用的有超临界水反应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水及二氧化碳均系对环境无污染的介质,超临界流体反应工程属于绿色产业的应用技术,宜于在2l世纪的新兴产业中推广。近几年,在超lI缶界流体技术应用于反应工程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测定均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和溶剂效应,以及寻求新的应用对象;研究非均相催化和生物催化反应的一般行为,以及拓宽其应用范围;物料的转化和分解反应;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等。

2.4 用于取代传统工艺助剂或溶剂

超临界CO2可以很好地溶解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化合物,若添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则如聚合物、重油、石蜡、蛋白质等许多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可以在超临界CO2 中溶解,因此,以超临界CO2 代替传统工业溶剂,减少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4.1 超临界CO2喷漆技术

涂料中使用的挥发性有机溶剂,不仅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而且可污染大气和水源,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使用环境友好的超临界CO2代替传统喷漆过程中的快挥发溶剂,而仅保留原溶剂总量1/ 3~1/ 5 的慢挥发溶剂,可获得良好的喷漆质量。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喷漆系统能大大减少环境污染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同时改善施工环境,有利于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4.2 超临界CO2清洗技术

在机械、电子、医药和干洗等行业中普遍采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来进行清洗,带来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和人身危害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工业材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较低,为此,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J.M.Desimore 等人设计了一种含氟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可使聚合物、重油、石蜡、蛋白质等许多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因此可使用超临界CO2代替传统有机溶剂作为工业清洗剂。超临界CO2清洗技术一方面可减少有毒有机物的排放,不污染环境,另外与用水或溶剂常规清洗相比,可降低清洗费用,清洗部件不需干燥处理,可缩短清洗时间。

3.前景与展望

综上所述,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作为新型的绿色溶剂,不但可以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而且能够为反应分子提供新的分子环境,使反应的选择性转化率得到改变和提高,或使分离提纯等过程较容易进行。因此,绿色溶剂的研究已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并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如何增强其商业可行性及预防污染在未来对化学家的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每一位化学家需要知道如何设计生产程序,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预防环境问题及解决那些环境问题上,并重视选择合适溶剂,我们相信,绿色溶剂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春天。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水作为反应介质,来破坏有机物质的一种新型氧化技术.文章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特性和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原理以及其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概况.作 者:易怀昌    王华接    陆超华    Yi Huaichang    Wang Huajie    Lu Chaohua  作者单位: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222 期 刊:广东化工   Journal: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10, 37(2) 分类号:X5 关键词: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原理    污泥处理    应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3

班级:油工08-4 学号:080201140407 姓名:丁艳雪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 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 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机理

1、降粘作用

二氧化碳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能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可降低到原粘度的1/10左右。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提高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膨胀作用

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是驱油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

4、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

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混相效应

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二氧化碳与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二氧化碳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

6、分子扩散作用

多数情况下,二氧化碳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分子的扩散过程很缓慢,特别是水相将油相与二氧化碳气相隔开时,水相阻碍了二氧化碳分子向油相中的扩散并且完全抑制了轻质烃从油相释放到二氧化碳中,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使二氧化碳分子充分扩散到油相中。

7、降低界面张力

二氧化碳混相驱中,二氧化碳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或使其汽化,从而降低界面张力。

8、溶解气驱作用

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原油中具有溶解气驱的作用。降压采油机理与溶解气驱相似,随着压力下降,二氧化碳从液体中逸出,液体内产生气体驱动力,提高了驱油效果。另外,一些二氧化碳驱油后,占据了一定的孔隙空间,成为束缚气,也可使原油增产。

9、提高渗透率作用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碳酸水与油藏的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氢盐。碳酸氢盐易溶于水,导致碳酸盐尤其是井筒周围的大量水和二氧化碳通过的碳酸岩渗透率提高,使地层渗透率得以改善,上述作用可使砂岩渗透率提高5%-15%,同时二氧化碳还有利于抑制粘土膨胀。另外,二氧化碳-水混合物由于酸化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出无机垢堵塞、疏通油流通道、恢复单井产能。

(二)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几种方式

1、连续注二氧化碳气体

2、注碳酸水(ORCO)

2、二氧化碳气体或液体段塞后紧跟着注水

4、二氧化碳气体或液体段塞后交替注水和二氧化碳气体(WAG)

5、同时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优点

1、在能源紧缺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二氧化碳驱油有着非常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有关部门应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加快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

2、二氧化碳驱油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根据油田地质情况的不同,每增产1 t原油约需1~4.2t二氧化碳,可增产油田总

储量约l0%的原油。

3、适合二氧化碳驱油的油藏储量就非常可观

4、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油率提高显著等优点

5、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还能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四)二氧化碳驱油的油藏条件

根据大量的矿场试验,总结出适应二氧化碳驱油油藏的基本条件是:油层的岩性可以是灰岩、白云岩或砂岩等,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的碳酸可以溶蚀钙盐等,提高底层渗透率;二氧化碳你驱油油藏一般埋深在600-3500米,油层温度一般低于120℃,油层厚度大于3米;油层的破裂压力大于要求的注入压力,防止地层的压裂,影响驱油效果;油层具有大的空隙体积以便与二氧化碳接触,渗透率一般大于5个毫达西.(五)二氧化碳驱油效果

大庆油田从1985年开始,为改善厚油层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在三个区块开展了小规模矿场试验。注气采取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进行,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根据对采出气采集气样分析结果及生产井反映动态变化,试验区内80%~90% 左右的生产井已见到了注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油层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使萨南原油粘度下降35%,使原油体积膨胀3.2%。

1、CO2注入后,原油粘度下降,原油轻质组份增加.分子量减小。原油这一性质的变化,反映了CO2对原油轻组份的萃取及使原油粘度下降的机理。

2、试验区内含水稳中有降,产油量增加,延长了油田的开采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试验区日产油量由注气前12t上升到26t,水油比由40降到17,日产原油为注气前的2.2倍,日增原油l4t。中心井注气前含水92.2%,注气后(1994年7月)最低降到84.4%,下降7.4个百分点。产液量由每天的55t上升到63t,日产原油由4.3t上升到9.6t,水油比由11.5降到5.6。日产原油为注气前的2.2倍。

3、调整了生产井的产出剖面。注气前(1994年4月),全井有效厚度7.1m,只有底部2.8m有效厚度产液69t,含水92.5%。注气后(1 994年1月)较注气前产液韶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注气前上部有4.3m油层不产液.注气后产液量66.2t.占垒井产液量的85.3%,可见注气后产液剖面得到显著改善。

4、CO2突破后,产出债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钙镁离子明显增加。钙离子增加到6~lO倍,镁离子增加到5~9倍,钙、镁离子增加,说明二氧化碳驱有垢质产生。

5、生产井产出液中氯离子和矿化度增加。注气后较注气前氯离子增加到39%,矿化度增加到82%。这说明二氧化碳对水驱剩余油具有驱替作用,井可增加新的出油部位,提高了采收率。

(六)二氧化碳驱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最早从1953年开始对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研究。1967年前苏联石油科学研究院在图依马津油田的亚历山德罗夫区块进行了工业性基础试验。尽管这些油藏的地质条件不同,但都取得了好的应用效果。

而美国是二氧化碳驱发展最快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二氧化碳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气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美国目前 正在实施的混二氧化碳相驱项目有64个。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体积二氧化碳约占烃类孔隙体积的30%,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12%。

近年来,加拿大和土耳其对二氧化碳驱开采重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土耳其大规模的采用驱替二氧化碳重油,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加拿大也从实验上证实二氧化碳一旦溶解在原油中就可使原油粘度降低,并且可以把粘度降低到用蒸气驱替的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东部主要产油区二氧化碳气源较少,但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却一直没有停止。注二氧化碳技术在油田的应用越来越多,已在江苏、中原、大庆、胜利等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

我国对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例如,大庆油田利用炼油厂加氢车间的副产品——高纯度二氧化碳 96% 进行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矿场试验。虽然该矿场试验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的气窜影响了波及效率, 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降低含水率、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针对胜利油田特超稠油油藏黏度大、埋藏深 , 从 2005 年起胜利采油院与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合作 , 在郑

411、T826等特超稠油区开始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的试验 , 首次把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结合起来应用于热力采油 ,并据此展开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不断提高热采配套工艺技术水平。

2009年5月22日,在大庆油田公司榆树林油田树101二氧化碳驱油区块和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研究二室获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攻关试验在这个油田外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今年,这个油田已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纳入战略储备技术,扩大二氧化碳产能建设和驱油试验区规模,并逐步将试验区从外围油田向老区油田延伸。截至5月26日,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攻关试验累计增油已超过4000吨。

(七)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

1、温度与压力条件的变化导致CO2浓度降低,使蜡和沥青质从原油中沉淀析出

2、油井CO,气窜

3、油井与油田设备的腐蚀

4、CO2的有效输送

5、工艺成本高

6、油田附近没有CO2气源或者供应量不足

(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 二氧化碳驱油是一项成熟的采油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有近80个。美国是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开展最多的国家,每年注入油藏的二氧化碳量约为2000万~3000万吨,其中300万吨来自煤气化厂和化肥厂的废气。

据“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第二次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结果,二氧化碳在我国石油开采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我国现已探明的63.2亿吨低渗透油藏原油储量,尤其是其中50%左右尚未动用的储量,运用二氧化碳驱比水驱具有更明显的技术优势。

可以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二氧化碳将成为我国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资源。

(九)结论与建议

从大庆油田几年的现场试验研究情况看,二氧化碳驱油的工艺技术是可行的,见到了一定的驱油效果。但要将二氧化碳驱大面积应用于油田生产,除了要解决大型压缩机等地面设备和井下管柱工具防腐问题外,还要考虑当地是否有天然的二氧化碳气源。在抽田开发过程中,结合油田实际,综合评价二氧化碳驱、聚合物驱、三元混相驱、天然气驱、蒸汽吞吐等三采措施,选择最适宜本油田开发生产的驱油技术。

参考文献:

[1] CO2驱提高采收率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陈志超,李刚,尚小东,尹艳梅

[2] CO2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王雅如,高树生,赵玉昆

[3] 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文乔

[4] 大港油田开展二氧化碳驱油的前景分析/王天明,王春艳,樊万鹏

[5] 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取得进展/王志田,陈庆

[6] 二氧化碳驱/金佩强摘译自 《SPE 23564》

[7] 二氧化碳驱油/中外石油科技

[8] 科技动态/第10期 第109页

[9] 石油工程科技/第33页

上一篇:《拉德斯基进行曲》教学反思下一篇:打情骂俏幽默搞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