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糖皮质激素

2024-07-06

口服糖皮质激素(通用12篇)

口服糖皮质激素 篇1

《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创议》以及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协会一致认同, 糖皮质激素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有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治疗效率,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1]。但是对于口服糖皮质激素在AECPOP治疗上是否有效, 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 本次试验的目的便是探究口服糖皮质激素对AECPOP的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AECPOD患者100例,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 (n=50) 与对照组 (n=50) 。其中试验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 (62±5) 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 年龄 (63±4)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COPD诊疗指南》的标准确认这些患者全部符合AECPOD的基本症状[2], 患者存在气促加重、痰量增多及转为脓痰3项症状中的至少2项,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别为Ⅲ或Ⅳ级。这100例患者都无过敏以及哮喘等疾病, 可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 在患者住院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方法:对两组均采取吸氧、抗感染以及支气管扩张等常规护理治疗, 对于试验组采取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在服用过激素之后服用安慰剂。对照组仅服用安慰剂进行常规治疗, 疗程均为7 d。

观察指标: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肺功能FEV1、血气分析等方面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1.0进行数据分析, 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利用t检验进行检验, 各组差异利用方差进行分析, 当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FEV1/FVC和PEF, 见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气比较, 见表2。

两组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较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良反应, 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血糖升高, 但是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好恢复正常。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4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情况, 但是经过检验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AECPOD治疗的患者, 在经过1周的治疗之后, 患者的肺功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治疗后动脉的血气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治疗的时间也大大缩减。导致气道以及肺实质出现改变的主要原因是COPD的特征性发生了改变, 此时CPOD的嗜酸性粒细胞要高出平常30多倍[3]。根据这一特点, 利用激素进行治疗AECPOD的机制主要有缓解患者气道出现的炎症、降低患者气道的反应、减少气道受限等。在这次试验过程中, 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只有1例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 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只有2%, 进而也证明了利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AECPOD治疗时较为安全的, 但是因为有患者存在复发的情况, 在利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反复治疗的时候, 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等症状。少量短期的激素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是较为安全的, 但是长期的激素治疗会导致激素在患者体内的积累, 最容易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就是血糖升高。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POD) 的疗效。方法:2012-2013年收治AECPOD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50例, 试验组采取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 对两组在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和血气进行观测记录。结果: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的肺功能以及血气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P<0.05) 。结论: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AECPOD有效。

关键词:口服糖皮质激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疗效

参考文献

[1]甄宝怡, 王强.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4 (7) :65-6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2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0 (8) :8-17.

[3]刘永萍, 周玉兰.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4 (3) :73-75.

口服糖皮质激素 篇2

一.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它的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品种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此导致的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导致的耐药病原菌的增加不仅使医疗费用增高,而且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1.滥用情况分析

1.1把抗生素当作“常规武器”

有一些医生和患者总是把“炎变”和抗生素连在一起,处方时常把抗生素当作首选的常规武器,狂轰滥炸。其实许多炎变和细菌并无关系,如扭伤引起局部肿胀是无菌性炎症,一般感冒许多是病毒性感染,连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也不都是细菌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应在有细菌感染时才有意义。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无菌可抗,而患者往往付出巨大的代价。1.2 把抗生素当作“预防药”

所谓抗生素的预防用药,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感染扩散或病原体入侵,即在病原体构成全身性感染的威胁时,所采用的主动治疗,而不是为了怕发生感染和为了放心所采用的所谓的预防用药。而现在有些医生不管有菌无菌,只要患者来到医院,就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但这种预防性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1.3 加大剂量,“多多益善”

有的患者为求速效,擅自增加药量。但是药效学研究证明,不是所有药 物的剂量和效应都是成正比的,相反,许多药物加量后毒副作用相应增加,有的还会产生积蓄中毒,这样到适得其反了。1.4 实行“大包围”治疗方式

有的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机制认识不清,无药敏作指导,又急于求成,就实行大包围治疗方式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认为药物品种越多,保险系数越大,总有一种药物是对症的。但是,这样的“大包围”治疗方式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不到积极作用,还会导致菌群紊乱、耐药细菌增加或严重的二重感染,往往较难治愈。1.5长期用药,“打持久战”

有的慢性病病程较长,用药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但长期服用一种药会 对身体产生危害,如长期服用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可对肝脏产生损害;服用阿司匹林易导致出血性中风和胃溃疡,并且在同一病房内医院流行菌株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耐药性,还会造成新的感染。1.6 药物配伍混乱

抗生素之间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合理,往往造成两药作用的相互拮抗甚至发生危险。如β-内酰胺和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联用,前者为杀菌剂,后者为活菌剂,两药同时使用前者使后者的疗效降低,所以两者应该分开服用。此外,如果患者使用茶碱缓释片,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菌药,后者使茶碱缓释片代谢减少,导致茶碱药物浓度增高,引起中毒,甚至死亡。1.7 药物用法不合理

临床上较常见的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钠除外),大部分是1天1次给药方法,这种给药方法是不正确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杀菌药,除少数品种外,大多半衰期短,静滴后血药浓度下降很快,较难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若采用1天1次静滴,每次2-3 h,使致病菌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接触抗菌药物,继续得到繁殖,而成熟的细菌,β—内酰胺类药物又不易将其杀灭,结果使有效的抗生素未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既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易产生细菌耐药,客观上造成浪费。

1.8 随“症”服药

有的患者常自备一些抗生素在家,只要身体不适,就服用一些抗生素,症状减轻就停用。还有的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不如实向医院陈述病情,点名用药,不遵医嘱,不按疗程、不懂科学用药知识,任意更换药物品种,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或者缩短用药间隔,重复用药等,一般1天应用3次的药物,他们不是按照间隔8小时来用,而是跟随三顿饭来服,这样既产生耐药性,又易耽误病情,是十分有害的。

2.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1.1耐药菌株的广泛产生

由于微生物突变,再加上广泛使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因而形成了耐药菌株,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不再敏感或敏感度大大降低,所以在正常使用的剂量范围内不再有效。根据目前对耐药性的研究,细菌的耐药性可由其遗传信息“传染”给敏感细菌,使这些敏感细菌也成为耐药菌株,而造成耐药性菌株的播散。此外,过去认为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近年来也产生了耐药性,并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此,专家呼吁要制止抗生素的滥用。1.2严重的毒副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时,常发生毒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甚至耳聋及肾功能衰竭。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可影响儿童牙齿的发育。喹诺酮类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影响生长期的骨骼发育等。1.3 过敏反应

很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物疹、药物热等,但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多见的是青霉素。但其他抗生素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根据近年的临床报道,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亦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不要使用。以免发生意外。1.4 二重感染

在目前临床治疗中往往采用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或采用广谱抗生素,因而使体内的敏感细菌均被杀死或抑制,使一些不敏感的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在体内造成菌群失调,称为二重感染。由于不是敏感的微生物,所以常用抗生素往往无法控制,引起严重后果。其中最常见的为真菌和耐药菌的感染。1.5 经济损失

广谱抗菌药物长期应用,影响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造成=重感染,病人花销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来治疗疾病,还有大量出口产品因抗生素含量超标而被退回销毁或转内销,使国家、企业造成名誉上及经济上的损失。

二.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该激素分泌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调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根据其血浆半衰期分短、中、长效三类。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去炎松。长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及时合理应用,可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但是,临床上滥用此类激素的情况比较严重,不仅造成了药物浪费,而且导致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

对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核酸、水和电解质等代谢均有影响;允许作用:即为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退热作用;增强应激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滥用情况分析

1.1常规用作解热药以降低体温

由于糖皮质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对热原的反应,并且能抑制白细胞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因此具有解热作用。但它并无杀菌能力,如果是由某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此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病原体而退热,应该使用足量的抗生素作基本治疗。否则将导致炎症扩散,感染加重,发热也不能控制。临床上已有发热性疾病滥用糖皮质激素导致严重后果的报道,应该引以为戒。1.2用于预防输液反应

有些医生经常在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利用其抗过敏作用,预防和减轻输液反应。但是这些激素本身也有致过敏的情况,且以过敏性皮疹最常见。1.3误把激素作为抗生素使用

这种情况在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最为常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期的渗出,也可抑制炎症后期的增生,加之具有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因此在急慢性感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激素类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并无抑制作用,且由于其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机体防御功能,反而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以至增加治疗的难度,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1.4作为改善胃肠功能的药物使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可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应用会加重或诱发溃疡,还可影响糖、蛋白质和电解质的代谢,对生长发育、伤口愈合等也有不良影响。1.5滥用于慢性疾病

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等,这类疾病的病程较长,需长期治疗,故滥用情况尤为突出。1.6局部治疗滥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氟轻松软膏等,有止痒、抗炎消肿、抗增生作用,治疗某些皮肤病效果显著,但使用不当会使皮肤萎缩干裂、毛细血管扩张,出现深色红斑、环状斑块或丘疹、渗液、脓疱、溃疡、脱屑、鱼鳞样改变、多毛症及皮炎等不良反应。

3.滥用的后果

3.1 库欣综合征: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俗称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浮肿、高血压、糖尿等。

3.2 诱发感染加重: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往往求效心切,把激素当成“退热药”,结果患者表面上解除了发热,但感染却扩散,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3.3 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

3.4 由于水、钠潴留和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3.5 由于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其合成,增加钙、磷的排泄等,导致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难愈合等。

3.6 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和负氮平衡,导致生长发育迟缓。3.8 可诱发或加重神经精神病。

3.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长期使用激素引起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黏附于血管壁上,阻塞软骨下的终末动脉,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4.合理应用原则

4.1 严格掌握适应症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严重感染并发的毒血症、急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各种原因的休克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的替代疗法。4.2 严格掌握禁忌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角膜溃疡、心力衰竭、精神病、肥胖性糖尿病、慢性营养不良等患者应禁忌。此外,病毒性感染、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腰腿痛者应慎用。4.3 合理选择,足量足疗程

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激素,并安排好用法、用量及疗程。在抢救严重危及生命的适应症时,用量要足;为使患者及时度过危险期,可采用短期冲击疗法,病情稳定后务必逐渐减量;对停药后易复发的疾病,疗程一定要足;可短期用药者应避免长期应用。采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观察疗效和副作用、并发症,以便及时调整剂量,早作处理。4.4 及时应用其他辅助药物

如果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及时给予促皮质激素,以防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同时给予补钾、补钙,并限制钠盐的摄入量。4.5逐渐减量

应逐步减量停药,以防引起旧病复发或出现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减退。

5.结语

糖皮质激素的信号转导系统 篇3

关键词:受体及信号转导(Receptor And Signal Transdution);糖皮质激素(GC); 糖皮质激素受体(GR);MAPK信号传导通路

中图分类号:R45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21-04

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甾体类激素,通过膜受体快速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主要涉及ERK,JNK/SAPK和P38等MAPK家族的重要成员。GC在许多细胞中对ERK起抑制作用;在不同的细胞中,GC能激活JNK或抑制其活性,即具有一定的细胞特异性;GC还直接或间接地激活P38途径。GC激活MAPK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抑制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介导细胞的凋亡等。GC与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选择性地启动GC依赖性基因网络,从而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许多非受体类蛋白质参与了GC信号通路的转导,其中,GR协同调节因子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协同调节因子主要通过改变染色质构型,介导GR与其它转录因子和调节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基因的转录,构成了GC信号通路的一个新环节。本文就该类因子在GC信号通路中的地位、组成与分类、作用机制与结构特点、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及GR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MAPK信号传导通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因能使微管连接蛋白(MAP)的丝/苏氨酸磷酸化而被发现。它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哺乳动物中的MAPK家族包括4个亚族:ERK,SAPK/JNK,P38 MAPK,以及新发现的ERKS/BMK1(酵母中还有第5个亚族ERK3/4)。这些激酶的信号通路具有高度保守性,即通过3个激酶的级联反应将信号从细胞外传至细胞核。据报道ERK可能与生理性信号传导有关,而P38和JNK/SAPK则主要参与伤害性应激信号的传导。MAPK被激活后有3个去向:①留在胞质中,激活其它蛋白激酶;②使细胞骨架成分磷酸化;③转位入核,磷酸化转录因子,

调控基因表达。如果外界刺激过强,信号转导通路则导向细胞凋亡。

2 GC对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

近年来,GC的快速作用和非基因组机制引起了学术界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GC通过膜受体快速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尤其是MAPK家族,而其中的膜受体(GR)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GR存在2种亚型:GRα和GRβ,它们是由GR原始转录体经不同的剪切而形成的。结构上的区别仅在于GRβ的C端比GRα少了35个氨基酸残基,从而导致GRβ在功能上不能与GC结合,也无转录激活功能,而且它们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也存在差别。另有报道说,GRβ与经典的GRα不同,它定位在细胞核中,GRβ可能是GRα的内源性抑制剂,但GR对GR转录活性的拮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GC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磷酸化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MAPK的丝/苏和酪氨酸磷酸化是其中的关键。由于正钒酸钠(酪氨酸蛋白磷酸酶抑制剂)能完全改变Dex的作用,而氟化钠(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的抑制剂)却不能,从而有力地证明了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在对MAPK活性和MBA-15.4细胞增生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Dex抑制细胞生长、繁殖正是通过这一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的途径。而在ASM细胞中J Gc不能激活ERK,细胞的分裂受到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也被抑制。可见GC可以通过作用于MAPK几条通路中的上游或下游的不同成分,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2.1 GC对MAPK上游成分的作用

在MAPK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中,MAPK的上游成分很多,包括:Ras、cdc42、Raf、MEK等。GC与细胞因子或应激原作用,影响MAPK及其上游成分的活性。如地塞米松可抑制许多促、抗炎因子的活性,阻断OSM(制瘤素M,IL-6家族的成员)的诱导作用73。另外,GC与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细胞因子诱导GC的分泌;GC反过来抑制其合成,阻断其细胞凋亡作用。

p44/p42ERK通路。GC能抑制ERK通路上游的ras和raf的活性。有文献报道,Grb2和P21(ras)能结合到活化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生长因子受体上,引起激酶Raf下游包括Erk的活化,从而促进cPLA的活化和花生四烯酸的释放,但Dex却能阻断Grb2结合到活化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上去,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_5J。具体机制是:Dex阻断Grb2,p21(ras)和raf的募集,也可能是Dex诱导内源性ras和p85的募集J。不过,GC对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是否以对信号分子募集的影响开始,还需进一步证实。游走抑制因子对GC的免疫抑制有负反馈作用。在NIH 313成纤维细胞中,MIF经一个依赖PKA和p44/p42ERK的途径,调节cPLA的活性,引起前列腺素、白三烯的合成,从而逆转GC的抑制效应。GC还能诱导A-raf启动子的活化。人A-raf启动子区域包括了3个GC受体反应元件(GRE):GRE1,GRE2,GRE3(图1),分别定位于-17,-34,-168。在Hela细胞中,A-raf启动子的活性是Dex诱导的,在Dex的作用下,GR通过一种非协同效应与A-raf启动子区域形成蛋白质—DNA复合体,因此GR与A-raf启动子区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A-raf启动子中的GRE/PRE序列的点突变也会特异地去除Dex的诱导。另外,GR以不同的亲和力与A-raf中的GRE/PRE反应元件相互作用,其中GRE-1与GR的亲和力较低,它可能会与另一种转录因子相互作用J。所以,A-raf启动子部分地受GR的调控,由此看出,GC的作用与MAPK通路密切相关。

JNK/SAPK通路。在RAW 264.7细胞中,Dex能抑制LPS对JNK/SAPK的激活J。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主要成分,是重要的促炎物质,从文献上来看,LPS能激活MAPK家族的几乎所有成员。LPS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TNF-Ot,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受MAPK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特别是JNK/SAPK通路。Dex能通过阻断山梨糖醇(sorbito1)对JNK/SAPK的活化作用,使SAPK-p,SAPK.pK.A激酶发生缺失,进而阻断细胞因子TNF-Ot的表达J。相反,野生型SAPK.B能解除Dex对TNF-Ot的表达的抑制。而LPS对ERK和p38通路的激活,却不受Dex的抑制。

p38通路。GC对P38通路的作用较复杂:Dex既通过抑制p38活性而影响B球蛋白-cox(环氧合酶).2的mRNA的稳定性_l;Gc还能直接激活p38通路,引起h-Sgk的基因表达,从而介导对高渗的应答。

其它上游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发现:由Dex诱导的信号途径,虽然与SAPK/JNK,P38激酶的活化无关,但能引起生长相关蛋白激酶(如P )活性的明显降低,且能被IL-6抑制。而由电离辐射诱导的OCI-MYS MM细胞的凋亡途径,则与SAPK/JNK,P38的激活有关。

2.2 GC对MAPK下游因子的作用

MAPK的下游因子主要是些转录因子和核蛋白(如P53、CREB、ATF-2、CHOP),及胞浆蛋白(如cPLA)。GC能抑制人A549的肾癌细胞和NIH 313细胞中cPLA的活性。5J.GC还能作用于ERK途径的下游或旁路J,拮抗凝血酶作用,使细胞周期蛋白D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使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磷酸降低。

3 MAPK 通路对GC的作用

GC能通过作用于MAPK通路中的某一成份,而调节细胞的各种生物学作用;反过来,MAPK通路对GC的合成也有一定的功能。类固醇生成因子(SF 1)是一种孤儿核受体。SF.1介导的转录依赖于丝氨酸残基203的磷酸化。该丝氨酸残基定位于蛋白质的一个主要区域(AF-1),是Erk的一种主要底物。因而,SF.1的活化可能是由MAPK信号途径介导的,即ERK使AF1磷酸化,增强了辅助因子结合到配体结合位点(LBD)上的能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受多条信号通路调节,其中包括MAPK途径。总之,MAPK对SF一1的修饰和随后增强核受体辅助因子的结合,把胞外信号和类固醇、多肽激素的合成有机联系起来。MAPK还可以直接磷酸化GR,使其调节转录活性减弱;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复合体却能使GR调节转录作用增强。这是由于CDK和MAPK磷酸化GR的位点不同:MAPK能磷酸化苏氨酸残基171和丝氨酸残基246,CDK能磷酸化丝氨酸残基224和232,从而造成GR被磷酸化后起不同的作用。在人滑液纤维细胞中,Nimesu-lide(NIM)能使GR磷酸化和调节转录活性增强(图2)。研究表明,NIM对GR结合位点的数量没有影响,也不影响细胞GR蛋白的水平或核质穿梭,但能显著地增强MAPK的磷酸化,MAPK再使GR磷酸化,GR与GRE结合,启动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揭示了NIM(一种非固醇类抗炎药物)的抗炎效应,说明其可能与GR的活化相关。

GC广泛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血液系统肿瘤,然而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现象还有待解决。关于GC抵抗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有多种解释,包括GR与GC亲和力下降、HSP90、HSP70表达水平的改变、血清脂皮素抗体水平增高以及GC代谢动力学的改变等等。近年来随着对协同调节因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它在决定机体组织对GC的敏感性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细胞内协同调节因子的比例失衡是引起GC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Kino等发现细胞内CBP和P300相对浓度的不平衡影响组织对GC的敏感性;ttelman等则认为细胞DRIP150、DRIP205的比例失调会影响组织对GC的反应性。此外,在其它NR功能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对GC抵抗产生的原因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Cote等对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继发耐药的病例进行研究,发现维甲酸受体的突变引起CoRs释放与CoAs募集困难,认为这是发生维甲酸抵抗的原因。而SRC-l对GC效应的发挥同样是必需的,虽然尚未对GR进行类似的研究,但上述证据可以为协同调节因子在GC抵抗发生中的作用提供借鉴。以协同调节因子作为靶标进行干预治疗,可能是逆转激素抵抗综合征的一种新思路。

4 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GC)参与许多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生长发育、能量代谢、水电解质平衡、炎症与免疫反应以及应激等等,而这些效应是通过活化细胞内相应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来实现的。GR属于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超家族成员,是一种GC依赖的核转录因子。GR与激素结合后,识别并结合于靶基因上游的一段特定核苷酸序列——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luoooorticoid reactive element),募集基础转录复合物(basal transcription machinery,BTM)和多种调节蛋白,启动或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这一过程的每个步骤均需要许多非受体蛋白的参与,包括热休克蛋白(HSP)90和各种调节因子it。其中,协同调节因子在GR与BTM之间的微调作用及其意义已被广泛关注。目前认为,协同调节因子对GC效应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可能决定着组织对GC的敏感性。至今发现的协同调节因子大多是非特异性的,它们对GR 以外的其它NR也有调节作用,并且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然而最近发现了一些具有受体和组织类型特异性的协同调节因子,为各种组织对GC敏感性的差异和许多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

在糖皮质激素受体(GR)研究领域方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内分泌科研究了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R的改变,发现库欣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GR明显升高,阿狄森病和席汉综合征患者GR明显降低,其效应指标氢化可的松对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移动的抑制率也呈现一致的变化,表明这些疾病GR改变具有临床意义。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探讨了糖皮质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后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增加的抑制作用,以及GR阻断剂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经TNF-作用后,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ICAM-1升高,(TNF.d+地塞米松)组较TNF-d组降低,(TNF-d+GR阻断剂)组与TNF-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NF.d+地塞米松+GR阻断剂)组显著高于(TNF.d+地塞米松)组,因此TNF.d诱导的ICAM.1基因的转录和GR介导的抑制效应可快速改变细胞表面ICAM-1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炎症过程的变化。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桥本甲状腺炎患者GR均明显降低,其效应指标也发生一致的改变。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市大场医院等在此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发现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R降低,并伴随其效应指标的相应改变,胰岛素抵抗者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GR显著高于胰岛素敏感者,肝硬变患者的虚证和实证与白细胞GR含量及血浆皮质醇浓度有关,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其GR结合容量均明显降低。

5 展望

经研究,GC具有基因型和非基因型两种相关治疗效应。据推断:两种机制的相对潜能应该是不同的,那么,在哪些情况下,到底是哪种机制起作用,或是发挥优势呢?这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GR是GC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性位点,不论是快速还是慢速,不管是基因组还是非基因组,各通路之间都存在交叉对话(eIOSS-talk),而GR在交叉对话中起关键作用。随着人们对GC信号转导通路研究的日益深入,GC将在临床上发挥更加广泛和精确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Ibarrola I,Andres M,Marino A.Purification of a cortisol binding protein from hepatic plasma membrane[J].Biochim Biophys Acta,1996,1284 (1):41-46.

[2] Edwardson J A,Bennett G W.Modulation of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release from hypothalamic synaptosomes[J].Nature,1974,251 (5474):425-427.

[3] Lowenberg M,Tuynman J,Bilderbeek J,et al.Rapid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ofglucocorticoids mediated through Lck and Fyn[J].Blood,2005,106 (5):1703-1710.

[4] 孙骅.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J]. 2002, 29(5):236-238.

[5] Mitchell RA et al. J Biol Chem, 1999, 274 (25): 18100-18106.

[6] Croxtall JD et al. Br J Pharmacol, 2000, 130(2): 289-298.

[7] Huang EY, Zhang J, Miska EA, et al. 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spartner with class II histone deacetylases in a Sin3-independent repression pathway[J]. Genes Dev, 2000,14(1):45-54.

[8] Fernandes D et al.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1999 Jul, 21(1) : 77-88.

[9] Li WQ et al. J Immunol, 1998, 161(9) : 5000-5007.

[10] Lee JE et al. Oncogene, 1996 Apr 18, 12(8) : 1669-1677.

[11] Trubea M,Vallejo A I,Rodriguez I,et al.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binding sites for corticoids in mouse liver plasma membranes[J].J Membr Biol,1989,108 (2):115-124.

[12] Hinz B,Hirschelmann R.Rapid non-genomic feedback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 on CRF-induced ACTH secretion in rats[J].Pharm Res,2000,17 (10):1273-1277.

[13] Swantek JL et al. Mol cell Biol, 1997, 17 (11) : 6274-6282.

[14] Lasa M et al. Mol Cell Biol, 2001, 21(3):771-780.

[15] Florian P L,Liao J K.Nontranscriptional actions of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J Mol Med,2003,81 (3):168-174.

[16] Liu L,Wang Y X,Zhou J,et al.Rapid non-genomic inhibitory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 on human neutrophil degranulation[J].Inflamm Res,2005,54 (1):37-41.

[17] Chauhan D et al. Oncogene, 1997, 15(7):837-843.

[18] Hammer GD et al. Mol cell, 1999, 3(4):521-526.

[19] Krstic MD et al. Mol Cell Biol, 1997, 17(7):3947-3954.

[20] Simoncini T,Andrea R G.Non-genomic actions of sex steroid hormones[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3,148 (3):281-292.

[21] Watson C S,Gametchu B.Proteins of Multiple classes may participate in nongenomic steroid actions[J].Exp Biol Med,2003,228(11):1272-1281.

[22] Schacke H,Docke W D,Asadullah K.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side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J].Pharmacol Ther,2002,96 (1):23-43.

[23] Jenins BD. Pullen CB, Darimont BD. Novel glucocorticoid receptorcoactivator effcttor mechanisms[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1,12(3): 122 -126.

[24] Lee KC. Lee Kraus W. Nuclear receptors, coactivators and chromatin: new approaches, new insights[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1,12(5):191 -197.

[25] McKenna NJ, Lanz RB, O Malley BW, et al. Nuclear receptorcoregulator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J]. Endocr Rev, 1999,20(3): 321 -344.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病人59例, 男36例, 女23例;年龄10岁~77岁, 平均39岁;葡萄膜炎47例50眼, 视神经炎7例10眼, 甲状腺相关眼病5例;合并高血压5例, 糖尿病4例, 抑郁症1例;主要使用激素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泼尼松龙注射液、泼尼松片;起始量: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15mg~10 mg, 泼尼松龙注射液60 mg, 泼尼松片30mg;疗程为20d至6个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用药时间长, 病人各时期心理变化也有不同, 护士应细心观察并给予耐心疏导。用药前病人由于对药物知识的缺乏及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恐惧心理, 护士应耐心为病人讲解使用激素的必要性, 用药期间应注意的事情, 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 以解除病人的顾虑;随着治疗进行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逐渐出现, 病人会出现抵触治疗、焦虑等不良情绪, 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 耐心听取病人主诉, 协调医生做好不良反应预防工作, 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

2.2 用药中的护理

2.2.1 精确药品剂量

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口服药应做到看病人服药到口, 以减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服药、盲目减量或自行停药。注射用粉剂应充分溶解后再加药, 药品剂量小于1 mL的针剂应用1mL注射器加药, 避免浪费造成用药剂量不准, 而达不到治疗要求。

2.2.2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因为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 每天08:00~10:00为分泌高峰, 外源性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性影响, 在早晨最小, 午夜抑制, 因此用药时间尽量安排在08:00~10:00。

2.2.3 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护士是临床一线人员, 既是病人药物治疗者, 又是监护者, 对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有条件进行直接、具体、各方面的观察, 因而在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护士应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在使用前应先详细询问病人病史及有无禁忌证。谢英等[3]曾报道1例眼科因疏忽而违反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原则诱发肺结核发展为干酪性肺炎死亡病例, 所以观察病情变化不应只注重眼部而忽视全身。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主动听取病人主诉, 了解用药不良反应, 如发现病人出现精神异常、乏力、腹痛、黑便、咯血、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3 出院随访

病人病情平稳后将会出院继续治疗, 疗程长者会持续6个月至1年, 出院时护士应详细向病人讲解用药方法、复诊时间及用药注意事项。留取病人联系方式, 出院第8天、第16天、第30天各给予电话随访1次, 督促病人复诊, 指导用药并解答疑问。

3 结果

护士在住院期间观察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稳定了病人情绪, 提高了病人用药依从性, 用药过程中护理监测保证了用药的合理性,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人发生类库欣综合征30例, 血糖升高4例, 血压升高2例, 呃逆3例, 精神兴奋影响睡眠2例, 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出院后电话随访发现病人按时复诊55例, 遵医嘱合理用药52例, 未按时复诊4例, 服药时间不正确6例, 自行调整药量1例, 经护士督促指导后均能及时复诊遵医嘱用药。

4 讨论

护士参与药物治疗的全过程, 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病情的严密观察者, 也是合理用药的实施者[4], 而病人的配合也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只有做好心理护理, 加强沟通交流, 取得病人的配合, 才能有利于合理用药的实施。用药过程中的护理监护使用药更合理, 及时观察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使用药更安全。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出院随访作为健康指导的延续, 可以督促病人及时复诊、纠正病人错误的用药方法, 在合理用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只有把握好用药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总结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的护理。[方法]对59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病人住院期间实施心理护理、监测用药过程, 出院后对病人用药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和指导。[结果]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保证了用药过程中的合理性,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的护理可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激素。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合理用药,护理

参考文献

[1]叶树林, 王瑞娟.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探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1, 32 (4) :402-403.

[2]于淑艳, 王晓晶, 刘静波.浅谈护士在病人合理用药中的监护作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377.

[3]谢英, 易旭夫, 陈晓刚, 等.眼手术后使用激素不当致死医疗纠纷1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5, 12 (3) :172-173.

口服糖皮质激素 篇5

四川省医疗机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根据国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并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我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标准。

一、概述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最中层束状带分泌的一种代谢调节激素。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由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进入垂体前叶,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的分泌,ACTH则可以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反过来糖皮质激素在血液中浓度的增加又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对CRH和ACTH的分泌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ACTH含量的增加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保证了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的平衡。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午夜时含量最低,清晨时含量最高。此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会激增到平时的10倍左右。

1.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兴奋作用、其他:(1)促进胃酸分泌;(2)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3)减少甲状腺对碘离子的摄取清除和转化。

2.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

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重症患者(休克)、异体器官移植、过敏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2.1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的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病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1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2.2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

二、点评要点 【点评标准】

1.适应证不适宜的; 2.遴选药品不适宜的;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4.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 6.重复给药的;

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的。【点评细则】

1.适应证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处方药品与临床诊断不符;

* 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I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属于滥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 常规用作解热药以降低体温; * 常规用于预防输液反应; * 滥用于慢性疾病; * 局部治疗滥用。

>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仅应用地塞米松退热。> 参见药品说明书。

【点评细则】

2.遴选药品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药品适应症适宜,但特殊人群禁用的; * 儿童

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妥当选用治疗方法。应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更佳)、疾病严重程度和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更应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妊娠期妇女

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宜怀孕。孕妇慎用糖皮质激素。特殊情况下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例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妊娠期应坚持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严重的妊娠疱疹、妊娠性类天疱疮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 哺乳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应用生理剂量或维持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但若哺乳期妇女接受中等剂量、中程治疗方案的糖皮质激素时不应哺乳,以避免经乳汁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 药品选择与患者性别、年龄不符; * 患者有药物禁忌的疾病史;

* 存在以下疾病史的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严重精神病史;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骨折;创伤修复期;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妊娠初期及产褥期;寻常型银屑病。

但是,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如果合并上述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库欣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肠道疾病或慢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及近期手术后的患者慎用。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有精神病倾向、青光眼、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重症肌无力、严重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感染性疾患必须与有效的抗菌药合用,病毒性感染患者慎用;儿童也应慎用。

* 未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糖皮质激素品种。

* 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作用时间多在8?12小时;中效药物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作用时间多在12?36小时;长效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作用时间多在36?54小时。

【点评细则】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药品剂型不适宜; * 给药途径不适宜。

* 未按照说明书用法给药的;

* 应采用全身给药的给予局部给药。

> 如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仅应用激素口服治疗。

【点评细则】

4.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疗程过长或过短;

* 疗程。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如暴发型感染、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狼疮性脑病、重症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急进性肾炎等。冲击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可迅速停药,若无效大部分情况下不可在短时间内重复冲击治疗。

2.短程治疗:疗程小于1个月,包括应激性治疗。适用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类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及胸膜炎、剥脱性皮炎或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短程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停药时需逐渐减量至停药。

3.中程治疗:疗程3个月以内。适用于病程较长且多器官受累性疾病,如风湿热等。生效后减至维持剂量,停药时需要逐渐递减。

4.长程治疗:疗程大于3个月。适用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及反复发作、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系统性血管炎、结节病、大疱性皮肤病等。维持治疗可采用每日或隔日给药,停药前亦应逐步过渡到隔日疗法后逐渐停药。

5.终身替代治疗: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并于各种应激情况下适当增加剂量。* 给药频次不合理; * 给药时间不适宜; * 时辰用药

> 如皮质激素宜采用早晨1次给药或隔日早晨1次给药,疗效较好。* 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 * 药物剂量: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一般认为给药剂量(以泼尼松为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长期服用维持剂量:2.5?15.0 mg/d; 2.小剂量:<0.5mg·kg-1·d-1;

3.中等剂量:0.5?1.0 mg·kg-1·d-1; 4.大剂量:大于1.0 mg·kg-1·d-1; 5.冲击剂量:(以甲泼尼龙为例)7.5?30.0 mg·kg-1·d-1。* 溶媒选择不适宜; * 溶媒容量不适宜;

* 不同适应证用法用量不适宜; * 药品停药方法不适宜;

* 糖皮质激素减量应在严密观察病情与糖皮质激素反应的前提下个体化处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

* 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用量而未调整用量的;

* 无指征地使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冲击疗法”。

【点评细则】

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 【点评要点】

* 同类药物,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合用; * 不需联合用药而采用联合用药的情况;

* 药物配伍使用时,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等理化反应的; * 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 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

* 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减弱或药品的稳定性降低。

> 不可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用的药物:

⑴ 排钾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有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氯噻酮、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碳酸酐酶抑制剂等。糖皮质激素与这些利排钾利尿药联用,可导致严重的低血钾,并且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作用会减弱利尿药物的利尿效应。

⑵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为抗人体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会导致或加重低血钾,使真菌病灶扩散,还会造成肝损害等。酮康唑、伊曲康唑可抑制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消除,抗真菌药物会抑制肝药酶对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代谢,还有可能使内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出现不良反应。

⑶ 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等。这类药物为肝药酶诱导剂,可促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肝脏中的排泄,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药效降低。

⑷ 抗菌药:氨基糖苷类药物如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同样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降低,因氨基糖苷类等也为肝药酶诱导剂,也可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加快。氯霉素可使糖皮质激素效力增强,氯霉素为肝药酶抑制药,抑制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代谢。此外,糖皮质激素可使甲硝唑从体内排泄加快,与肝药酶有关。

⑸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等解热消炎镇痛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糖皮质激素可使水杨酸盐的消除加快,疗效也降低,与对氨基乙芬合用,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

⑹ 降糖药: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减弱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的作用。

⑺ 强心苷: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联用,能增加洋地黄毒性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其原因是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和排钾作用而致。

⑻ 蛋白质同化激素:如甲睾酮、比唑甲氢龙、达那唑、丙酸睾酮等,蛋白质同化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加水肿的发生率,诱发或加重痤疮。

【点评细则】 6.重复给药的; 【点评要点】

* 同一药物成份但不同通用名的药物一起处方; * 含有相同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联用; * 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重复使用。

【点评细则】

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 上述点评细则以外的其他不适宜用药情况。

定稿专家签字:

点评表1 糖皮质激素药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填表日期: 填表人: 统计日期: 序号

处方或医嘱日期 ID号 年龄

药品品种数 药品金额/元 主要诊断(代码)患者类别(代码)(0/1)不合理处方或医嘱信息 备注

日期:

口服 注射 是否合理

存在问题(代码)是否干预 干预是否成功 诊断 药品名称 单次剂量 用法 频次 日数

..................100

总计

比例

平均

填表说明: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儿科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已被医生用于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长达半个多世纪,比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儿童哮喘、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如果对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药物过量等,将会出现延缓儿童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许多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习惯,然而提高对激素类药物的认识,采用科学的用药方法,才能解决糖皮质激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1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1.1 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不规范,滥用现象严重在我国人民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一些激素类药物的运用更加谨慎,然而正是正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导致它在临床使用中用法用量不够规范,滥用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在进行儿科疾病抗炎治疗时,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的减轻炎症,抑制症状恶化,另一方面,高剂量的使用将会在治疗后期机体的防御功能大大降低,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者炎症扩散。

1.2 对糖皮质激素认识上存在误区糖皮质激素因为具有很强的抗菌消炎作用,抗过敏以及免疫抑制等功能而备受医生的推崇,成为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药物,它是提高酶的活性来产生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比较广泛,但是也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因而许多医生应该提高多糖皮质激素的认识,明确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规范,不同病症的使用标准等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医生只是追求一时的好与快,忽视糖皮质激素对人体大的长远影响,同时用法用量不规范,导致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副作用对人体危害很大。

1.3 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的医学事业一直处在不断进步中,对于使用激素类药物越来越科学和规范,只有不断加强对糖皮质激素的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合理使用剂量,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才能够真正的化弊为利。为人类造福。当前我国在谈皮质就是的研究上依然不够深入,对医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约束不够科学规规范,相关医务人员要注意加强在激素类药物方面的研究,寻找糖皮质激素药物更广泛的适应症。

2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的相关措施及具体应用

2.1 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 儿科用药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重视儿科用药规范,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是完善儿科用药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相关人员要却分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明确不同剂量用药后人体的反应及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糖皮质激素临床反应的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降低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危害,糖皮质激素因为药物种类、剂量、吃药时间、药物疗程、给药频率等的不同,其作用也随之变化,临床医生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合理控制剂量,控制用药时间等等,把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2.2 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面对着当前糖皮质激素药物滥用现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激素类药物用药规范的要求,明确相关规定,避免因药物滥用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其身体的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机体自身抵抗力比较低下,因此更应该引起相关医务人员的重视,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用药是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⑴对适应症要严格把握,糖皮质激素对危重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比如对于哮喘、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固定红斑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⑵要明确其禁忌,重度高血压、严重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骨折、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病菌或者是真菌感染,严重精神病等患者严禁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明确这些原则,对于有效开展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对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研究所谓激素实质上就是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它是由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且直接分泌进入血液当中,通过调节各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而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并且含有21个碳原子,它对于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迅速而且比较明显,比如当前许多专家认可的糖皮质激素雾化疗法对于治疗慢性哮喘疾病有很明显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众多的临床经验以及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范围,充分合理利用糖皮质激素为人类造福。

3 总结

总而言之,治疗儿科疾病时,合理利用糖皮质激素是关键,而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加强对糖皮质激素临床运用,相关人员要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糖皮质激素,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新,徐立伟,刘兴胜;糖皮质激素在小儿烧伤休克早期的临床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张路定;新型糖皮质激素对过敏性哮喘的快速抑制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刘秋红;糖皮质激素对人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快速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篇7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亦称之为口周皮炎、眼睑皮炎、红脸综合征、红血丝病等。本病是外用激素制剂不当所致, 缺乏特征性皮损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易与其他面部疾病相混淆。在国内外的皮肤病专著中均未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

1 病因

(1) 有一部分人无基础性皮肤病, 误用含激素的制剂进行美容、增白、嫩肤, 应用多年。 (2) 有一部分人患有季节性皮炎、湿疹、痤疮、单纯糠疹、酒渣鼻等皮肤疾病, 不经医生治疗, 直接去药店获取。 (3) 医生外用激素制剂欠规范, 不能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功效适当的激素, 或应用激素时间长或应用部位不当。 (4) 部分患者尽管知道外用激素制剂会引起不良反应, 因为已经产生了对激素的依赖性, 为了控制反跳, 仍继续使用激素。

2 发病机制

(1) 激素抑制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他皮肤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从而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 经皮水分丢失;黑素细胞功能下降,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胶原合成下降, 造成皮肤萎缩;由于真皮血管支撑组织及胶原纤维间黏附力减弱, 使血管弹性和缩舒能力下降, 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大, 血管内成分渗出, 导致局部水肿。 (2) 激素收缩血管的作用与其抗炎作用的强弱有关, 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真皮小血管的功能失调造成毛细血管扩张。有文献报道, 在激素酒渣样皮损中, 毛囊蠕形螨显著增加, 堵塞毛囊皮脂腺开口处, 导致炎症反应或痤疮样皮损。

3 对激素的依赖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炎性反应及毛细血管扩张程度等与激素使用的时间、频率、激素的效力有关。使用强效激素2周~3周即可出现对激素的依赖, 停用后出现反跳现象, 使用激素的次数愈多, 时间愈长, 效力愈强就愈容易发生该病。第二、三代含氟的激素应用较广, 效力较强, 是引起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制剂。

4 临床表现

激素依赖性皮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常在停用激素后数天, 局部出现炎性水肿, 可伴有红色丘疹及脓疱。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表皮萎缩, 色素沉着或减退, 毛细血管扩张。物理与化学刺激后加重上述症状, 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灼热、灼痛、紧缩、干燥、痒、肿胀感。主要表现在面部、口周、面颊、眼睑部、前额和颈部。

5 鉴别诊断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主要应与皮肌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红斑狼疮、接触性皮炎、日光疹、过敏性皮炎、口周皮炎等鉴别。

6 治疗

停用激素类制剂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1) 立即停药:应用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C, 局部冷敷15 min, 每日3次, 直至能使用润肤剂。有感染的脓疱, 可短期口服抗生素。原有酒渣鼻严重痤疮者选用异维A酸。 (2) 缓慢撤药:可选择递减法、减次法或替代法。选用弱激素代替强激素;不含氟的代替含氟的激素;激素制剂中加入不含药的霜剂如1∶2, 2∶3, 3∶4, 4∶5比例逐渐递减激素用量, 直至使用润肤剂替代。同时, 告诉患者估算可能痊愈的时间, 以便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还需注意避免化学物理因素刺激。

参考文献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篇8

1 常用药物及剂型

1.1 常用药物

一代产品二丙酸倍氯米松 (BDP) 、二代产品布地奈德 (BUD) 、三代产品丙酸氟替卡松 (FP) 以及新型产品环索奈德 (CIC) 等。

1.2 吸入制剂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剂型

(1) 原液如布地奈德混悬液 (普米克令舒) 。

(2) 气雾剂为手控定量气雾剂, 如:①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 (必可酮) ;②布地奈德气雾剂 (英福美、普米克) ;③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 (辅舒酮) 等。

(3) 粉剂, 如:①二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 (必酮碟) ;②布地奈德粉剂 (普米克都保) ;③复方制剂如丙酸氟替松/沙美特罗混合粉剂 (舒利迭) , 使用时注意选用不同的剂量组合 (如50/100μg, 50/250μg, 50/500μg) ;布地奈德粉剂/福莫特罗粉剂混合制剂 (信必可) 。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复方制剂配伍合理, 应用方便, 减少病人操作麻烦, 病人依从性高, 容易长期坚持。研究认为β2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强激素受体的兴奋性, 可以预激活激素受体, 增强其对激素的敏感性从而使抗炎活性大大增加而使临床疗效倍增[3,4],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 吸入方式

(1) 气雾剂吸入用手持定量气雾剂 (MDI) 吸入, 于喷药的同时深吸气, 要求喷药/吸气同步进行, MDI设备简单, 携带方便, 适合于门诊及出院带药者。对于小儿及重症患者等配合欠佳者可加用储雾器或改用其它吸入方式。

(2) 干粉吸入根据不同的药物剂型和不同的患者年龄选用不同的干粉吸入装置帮助吸入, 以达最佳效果。干粉吸入更方便, 吸入下呼吸道的药物量较多, 口咽部局部不良反应较轻。

(3) 雾化吸入借助雾化吸入装置以压缩空气或高流量氧气 (6~8L/min) 为动力。雾化吸入可以灵活配伍药物, 如布地奈德混悬液0.5mg加特布他林雾化液2.5mg、根据病情选药定量;还具有对患者吸气配合技巧要求不高, 起效较快、疗效确切等特点, 适用于哮喘发作的住院及门诊治疗。我院的住院病人多采用雾化吸入方式给药。

3 用量用法

(1) 常用ICS每日用量及剂量换算见表1。

注:环索奈德160μg/d疗效与布地奈德400μg/d相似[5]。

(2) 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如表1所示, 哮喘中度持续者吸入“中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500~1000μg/d (或其它吸入激素的相当剂量) , 视病情变化适当增减, 重度持续者用“高剂量”>1000μg/d, 一般不超过2000μg/d。一日量分2~3次给予, 一般3~5天见效, 1周后显效。待症状控制、肺功能正常或达本人正常值的80%以上并稳定3个月后可减半调整剂量。以后若病情持续稳定, 则在3~6个月后再次调整剂量, 根据个体差异最后以最低需要量维持。吸入激素应做到足量开始、低量维持。

(3) ICS的疗程因人而异, 可用1.5~5年甚至更长, 或者需要多久就用多久。临床上也有于发作季节前2周连续应用至发作季节之后2周者。1998年我们经治的首诊哮喘病例中, 有16例长期坚持用ICS达5年以上, 占同期首诊哮喘病例用ICS者的7.1% (16/226) , 长期坚持用ICS者临床控制较好。

4 注意事项

(1) ICS的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 口咽呼吸道不适感和咳嗽, 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等。在吸药后及时用清水漱口并含漱口咽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如有发生, 通常是暂时的且多不严重, 较易处理。如声嘶一般减少用次或/和加用储雾器即明显减轻, 必要时停药2~3个月后常可好转;如发生念珠菌感染, 适当局部给予抗霉菌治疗可迅速消除。

(2) ICS全身不良反应主要是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骨质疏松等, 多发生在长期使用较大剂量者。其预防措施主要是:①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小的二、三代ICS及新型产品环索奈德等;②严格控制剂量, 适时调整至最低维持剂量;③正确联合β2受体激动剂、控释茶碱等药物以减少ICS的用量;④掌握正确吸入方法, 避免无效用药;⑤注意控制疗程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2.138.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73.

[3]Chung K F.The comple mentary roleof glucocorticos teroids and longa cting beta.adrenergi cagonists[J].Allergy, 1998, 53 (suppl42) :7.13.

[4]Barnes P J.Scientifi crational form haled combination the rapy withlong acting beta2agonists and corticosteroids[J].Eur Re.spir J, 2002, 19 (1) :182.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 篇9

资料与方法

收治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66例, 参照2007年顾氏和2005年潘氏等诊断标准[1,2], 根据症状及激素长期应用结果, 经脱屑检验排除真菌、病毒等感染等确诊。其中女56例, 男10例;病程3个月~4年, 多数1年左右;年龄l7~55岁, 平均29.5岁;患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乳剂、软膏、霜剂等, 如丁酸丙酸氢化可的松、氟氢可的松、氯氟舒松、莫米他松、泼尼卡醋等, 或含有激素成分的化妆品。

临床表现:患者部位在额部、眉间、颊部、唇部、鼻背等皮肤上, 初始出现小红斑、小红疹, 皮肤干燥少量脱屑, 周围毛细血管扩张, 长期出现色素稍沉着, 有痒感等变化。一般无渗液、糜烂、出血、肿胀等变化。为了美观, 患者自用化妆品外擦, 不见好转, 反而加重, 或者反复长期应用, 形成激素依赖, 难以停药。

治疗方法: (1) 全身综合治疗:盐酸左西替利嗪5 mg, 1次/晚;口服烟酰胺200 mg, 3次/d;维生素E胶丸0.1 g, 1次/d (30岁以下患者不口服) , 维生素C片0.1 g, 3次/d;对于面部炎症明显者, 加消炎痛25 mg, 3次/d, 对于合并有感染性脓疱患者, 短期口服盐酸胍甲环素片0.2 g, 3次/d。 (2) 局部用药治疗:根据“强效-低效-替代”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治疗, 以患者刚好控制皮炎症状为度。具体用药:应用肝素钠乳膏和0.05%地奈德乳膏用量依次递减, 同时延长用药间隔及从2次/d到1次/d、隔日1次、2次/周、1次/周, 以不出现反跳症状为宜, 最终戒断。对于面部紧绷、烧灼感明显者, 应用生理盐水局部冷敷或冷喷治疗, 减轻局部炎性反应、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嘱患者1周后复诊, 以后每月复诊1次, 连续应用3个月。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皮损完全消退; (2) 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皮损消退>70%; (3) 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 皮损消退30%~70%; (4) 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未曾改善, 皮损消退<30%。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治疗总例数×100%。

结果

3个月治疗结束后, 66例患者中痊愈53例 (80.3%) , 显效10例 (15.2%) , 有效3例 (4.5%) , 无效0。总有效率95.5%。

讨论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最常见的原因: (1) 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由于面部皮肤较薄, 激素的穿透能力比其他部位强3.5~13倍[3]。所以应用糖皮质激素, 应该选择中效或弱效的药物, 如果症状缓解, 则要马上减量、停药。 (2) 糖皮质激素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3) 适应证掌握不准确。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 可以有效地减轻充血和水肿, 短期内使瘙痒的程度以及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得到缓解和消退, 有些不能用激素治疗的病种经激素治疗后原发病加重, 造成误诊、误治。此类药品代替护肤品涂抹面部, 初用时感觉皮肤变白、细嫩, 后期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短期应用:面部皮肤疾病需外用激素制剂时, 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需要严格掌握药物应用适应症, 避免出现滥用现象;糖皮质激素使用期间需要定期复诊, 症状得到控制后迅速停药, 局部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 (2) 将含氟制剂改为非含氟激素制剂:非含氟制剂常用的为氢化可的松, 此药物外用时不良反应较少;尽量应用弱效制剂, 见效后则需要改为非激素类制剂; (3) 递减法[4]:将所用激素制剂从强效激素制剂过渡到弱效激素制剂, 高浓度过渡到低浓度, 同时逐渐减少用药次数, 以达到控制症状不出现反跳为宜;当发现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 改用其他非激素制剂, 出现痤疮时, 停用激素制剂, 应用治疗痤疮的药物, 如皮肤干燥可外用一般软膏, 多毛症出现后可停用激素外用制剂, 不必用其他药物治疗, 过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顾恒.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1) :5-6.

[2]潘炜华, 温海, 刘晓刚.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初步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变学杂志, 2005, 19 (9) :541-542.

[3]毛雨, 徐晖.面部皮质类固醇皮炎49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9, 13 (3) :183-184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2年1月至2 01 3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8例, 女30例;年龄18~68岁, 平均 (45.2±3.1) 岁;病程5~68小时, 平均 (25.6±3.1) 小时。临床表现:患者沿神经走行出现皮肤疱疹, 自觉患处皮肤灼热感或有神经痛, 痛觉敏感, 部分患者轻度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疱疹部位:沿肋间神经走行22例 (32.3%) 、颈神经走行18例 (26.5%) 、三叉神经走行20例 (29.4%) 、腰骶神经支配区域8例 (11.8%) 。面积0.5~3.0cm2, 平均 (2.2±0.5) cm2。疼痛程度评分平均 (6.2±0.6) 分。纳入标准: (1) 符合带状疱疹临床诊断标准; (2) 病程≤72小时; (3) 患者未接受过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 (4)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特殊类HZ, 如眼部、耳部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等; (2) 合并心、脑、肝、肾功能疾病者; (3) 血液系统疾病者; (4) 全身病毒性感染者; (5) 妊娠期或哺乳期孕妇。68例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200mg, 3次/天;对乙酰氨基酚 (0.5g/片) , 1片/次, 1次/天;维生素B13 0m g/次, 3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泼尼松片10mg/次, 3次/天, 持续应用6天;第7天起改为1次/天, 15mg/次;第10天改为5m g/天。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天, 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减或维持用药。

1.3观察指标

(1) 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 (2) 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对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进行评分, 总分值0~10分, 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0分无疼痛感;1~3分为轻度疼痛感;4~6分为中度疼痛;7~1 0分为重度疼痛。 (3) PHN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PHN发生率。 (4) 炎症因子测定: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抽取静脉血5ml, 并以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处理后, 留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8 (IL-8)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 试剂盒均为美国西格玛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疗效评定指南》[2]评价患者疗效。根据患者皮疹面积、皮疹形态、皮疹红肿、皮疹灼热、疼痛程度等症状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治愈:患者疼痛感、灼烧感完全消失, 皮疹消失, 疗效指数≥90%;显效:患者无新疱疹出现, 疼痛基本消失, 皮疹大部分结痂, 疗效指数≥60%;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疼痛减轻, 疗效指数≥30%;无效:皮疹基本无消退, 疼痛症状未减轻, 仍有新疱疹出现, 疗效指数<30%。痊愈+显效+有效之和记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 P S S 1 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PHN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H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观察例数少有关。详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VA 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IL-6、IL-8、TNF-α水平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77、129.15、12.18, P<0.01) ;治疗后, 对照组I L-6、I L-8、T N 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25、57.74、6.7 5, P<0.01) 。详见表4。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于VZA病毒被激活而引起的皮肤病变, 主要表现为神经损伤及皮肤损伤, 可引起神经炎性反应。相关资料显示, PHN的发生可能与VZA病毒侵入神经并导致神经纤维损伤有关[3]。PHN疼痛程度受病毒侵袭的范围影响, 病毒侵袭的范围越广泛, 患者疼痛症状越重。此外, 病毒可损害患者神经组织, 导致后根神经节脱水、退变, 并导致外周神经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下降, 使得神经纤维轴突纤维化及减少, 并导致神经节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4]。

及时有效控制VZA病毒复制对改善患者病情, 促进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阿昔洛韦片是一种高效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有效抑制病毒DNA多糖复制,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功效。维生素B1属于神经营养性物质, 能有效预防神经损伤[5]。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清热解毒、镇痛的效果。糖皮质激素是一类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甾体激素, 能有效干扰补体活性, 减轻炎症介质生成, 并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增强血管扩张力, 减轻组织损伤,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局部组织充血, 能阻止体液外渗, 促进受损皮肤愈合, 并能有效抑制后期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 从而预防PHN[6]。当机体糖皮质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剂量时, 会影响机体正常生理代谢, 并会抑制免疫反应, 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严格掌握应用剂量。杨帆等[7]研究指出, 对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应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促使患者皮损愈合及预防PHN。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 PHN发生率为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 PHN发生率为17.6%。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时间较短, 疼痛程度较轻, 研究结果与Cunha等[8]一致, 进一步表明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果, 预防PNH。近年HZ疼痛与细胞炎症因子的关系受到关注, Pfau等[9]研究显示, HZ患者外周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ark等[10]研究显示IL-6可参与PHN发病, IL-6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HN。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糖皮质激素对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增强免疫力、提高疗效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应用维生素B1、阿昔洛韦片、对乙酰氨基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3天、7天、14天疼痛症状进行评分, 并采用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 (32/3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 (26/34)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后遗神经痛 (PHN) 发生率为5.9% (2/34) , 对照组为17.6% (6/34)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第3天、7天、1 4天时V A 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白细胞介素6 (I L-6) 、白细胞介素8 (IL-8)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皮质激素系统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 改善患者免疫水平, 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神经痛

参考文献

[1]谢昭群.儿童带状疱疹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19) :49.

[2]Coulson S, Croxson GR, Adams R,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herpes zoster oticus (ramsay hunt syndrome) [J].Otol Neurotol, 2011, 32 (6) :1025.

[3]辛勇通, 冯秋红.带状疱疹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2) :84.

[4]赵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相关因素与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9) :33.

[5]田宏.中小剂量泼尼松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比较[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 29 (8) :547.

[6]杨竹生, 杨秀敏, 田晶, 等.泛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8) :158.

[7]杨帆, 蔡玉玲, 潘鹏, 等.加巴喷丁、泼尼松和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2) :148.

[8]Cunha GF, Souza FH, Levy-Neto M, et al.Chloroquine diphosphate:a risk factor for herpes zoster in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polymyositis[J].Clinics (Sao Paulo) , 2013, 68 (5) :621.

[9]Pfau DB, Krumova EK, Treede RD, et al.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in the German Research Network on Neuropathic Pain (DFNS) :Reference data for the trunk and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ostherpetic neuralgia[J].Pain, 2014, 155 (5) :1002.

该用就用的糖皮质激素 篇11

在这些激素中,以糖皮质激素药物制剂最多,临床应用最广。老百姓俗称的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就是指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首次用于临床,是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将其用于一位类风湿女患者。短短8天,原来多方治疗无效的患者便能行走如初。随着糖皮质激素成功应用于风湿性疾病,使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年的生存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80%,菲利普·肖瓦特·亨奇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随后,人们逐渐发现了糖皮质激素对人类机体的诸多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退烧、抗炎、抗病毒等等。

其实,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在危难的时候拯救我们,比如重症肝病、严重急性细菌性感染,在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的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利用其非特异性的抗炎、抗毒作用,可缓解症状,帮助我们度过危险期。

孩子发烧时要慎用糖皮质激素

儿童青少年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由于家长心急,在基层医疗单位的一些工作人员常常会给孩子用点诸如地塞米松之类的激素药物来退烧,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用途广泛,具有抗炎、抗免疫、抗毒素、抗休克的作用。孩子发烧时,这些药物不仅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减轻细菌对机体的危害,还能抑制炎症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的释放,缓解毒血症状,很快将过高的体温降下来。正是激素类药物的这种作用,一些人就错误地将其当作高热患儿退热的“灵丹妙药”。其实这样做有很大隐患,比如糖皮质激素会降低免疫功能,用激素降体温,会抑制机体的淋巴细胞发育和分化,降低免疫防御反应,给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以可乘之机,致病情恶化或诱发体内组织器官的感染;甚至可能加重感染。

激素治疗疾病的原理是只抗炎不抗菌,如果单独使用,由于致病微生物依然存在,因而是“治标不治本”同时很容易促使细菌感染灶扩散,加重病情或诱发其他疾病;由于激素退热作用显著,患儿体温骤然下降,易出现大汗淋漓甚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气短、胸闷、昏厥等虚脱现象;此外,经常或过量使用激素可延缓伤口愈合,激发和加重消化性溃疡,等;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或过量使用激素可能会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经常或過量使用激素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因为激素会使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并会引起钙质吸收减少或排出增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造成骨骼发育障碍。所以,激素类药不能作为常规抗炎退热药应用。

控制哮喘——糖皮质激素使用决不姑息

2006版WHO/NIH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GINA)与早期版本比较,在哮喘治疗理念上有了本质的变化,走出了根据哮喘严重程度治疗的被动模式,提出“哮喘控制”的概念,并建议以此作为治疗目标,指导医疗实践。该目标明确了“哮喘控制”的基本要求,即哮喘患者经过治疗要达到几乎无日间或/和夜间症状,无活动受限,无急救药物使用,无急性加重、急诊就医或住院,恢复正常肺功能,无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GINA指出,达到上述目标就意味着哮喘的临床治愈,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2009年ATS/ERS Task Force对“哮喘控制”的概念进一步予以更新,“哮喘控制”是指经过治疗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被驱除的程度。新定义指出“哮喘控制”的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恢复肺功能;远期目标在于预防复发,降低死亡率。

达到“哮喘控制”目标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首先,医务人员和患者要提高认识,坚定哮喘是可以临床治愈的信心,以此指导临床实践。以GOAL为代表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据告诉我们,80%轻度和60%重度哮喘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可以达到“哮喘控制”。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可行的方法,对每个哮喘患者的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指导治疗。其次,纠正“西医不治喘”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对哮喘治疗的期望。第三,医保体系覆盖有效的治疗,保障患者能够长期接受有效治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芬兰曾经是世界上哮喘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该国针对哮喘治疗积极调整医保策略,覆盖了当时的有效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哮喘教育。随后的20年,哮喘住院率下降了90%,死亡率下降80%。我国的哮喘患者也比较多,芬兰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治疗才能达到“哮喘控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治疗药物的选择。对相当数量的哮喘患者,单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就可以达到“哮喘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ICS+LABA)能使更多的患者达到“哮喘控制”。

其次,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尽可能使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内达到症状控制。

哮喘症状一旦得以控制,需不需要维持治疗,怎样维持治疗?维持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这是许多医生和患者关心的问题。我们见到一些患者由于惧怕激素的副作用,一旦症状缓解就急于停药,结果导致哮喘复发,令人惋惜。成人哮喘是复发性很高的慢性疾病,运动、接触过敏原、感冒等多种因素很容易诱发急性加重。已故澳大利亚学者Wool-cock早在2001年就指出,哮喘各表现型经过治疗达到控制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气道高反应性作为哮喘疾病的本质,往往需要治疗数年才能控制。因此,哮喘症状控制后规律用药、长期维持治疗,对预防复发,降低哮喘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季节性间歇发作的轻度哮喘,如果每年只发作一次,起始药物和剂量的选择应根据发作时严重程度决定,建议维持治疗应该不少于2个月。

因此,哮喘患者必须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治疗,不要因为惧怕激素的副作用而拒绝激素,或在治疗稍有好转时就擅自停用激素。

止痛——该出手时就出手

nlc202309090857

疼痛都是由炎症导致的,比如腱鞘炎、肩周炎、膝关节炎、神经炎,哪个不是“炎”?炎症越强,疼痛就越剧烈。但这种“炎”却不同于肺炎、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炎症,所以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是大错特错的。激素是目前消灭这种无菌性炎症的最好药物,没有之一。也正因为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疼痛医生都还在使用这个“百年老药”。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炎症最厉害的部位,通常是身体最痛的点上注射一点点激素,局部消炎效果最好,全身副作用最小。所以,打针不单单是临时止痛,更是精确地消炎、治疗疼痛。我们治疗过许多患者,腱鞘炎或肩周炎打几次就管10年、20年不疼,这就是激素彻底消除了局部炎症的功劳。试问,世界上的药成千上万种,有几个药能做到有这么好治疗效果的?

那么,是不是只有用激素才能止住疼痛呢?当然不是,激素是治疗疼痛时的常用药,但并不是唯一药。我们很熟悉的“芬必得”,就是一种非激素类的消炎药,同种类的药物还包括散利痛、扶他林、消炎痛、乐松、戴芬、英太青、西乐葆等。还有很多的外用膏药、涂剂,以及热疗、磁疗、电疗、推拿、针灸等等方法,也都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和疼痛。对于轻、中度疼痛,当然可以选择以上药物和方法;但如果疼痛中重度或上述药物和方法效果不佳了,疼痛医生还是会推荐使用激素,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消展,对于不适合使用激素者,还可以选择射频消融、吗啡泵、脊髓电刺激等多种方法来治疗顽固性疼痛。

正确对待糖皮质激素

为什么老百姓中会广为流传“激素副作用比天大”的说法?这种观念确实根深蒂固。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流行“打封闭”,结果滥用激素,不顾剂量和频率,痛了就打,用量大不说而且打的地方还特别不准,甚至只是做肌肉注射,这样做根本起不到局部完全消炎的效果,因此一停药就疼痛复发。结果只好再打,恶性循环。时间长了,副作用显现,很多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也確实不少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剂型不断更新,使用剂量和方法越来越精确,激素类的副作用并非以前那样可怕。而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尽可能地做到合理用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激素是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因某些民间传说就轻易否定这个“百年好药”,该用药时必须用药;而且应当遵从医嘱,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频率,并且不断精进注射治疗技术,让最少的药到达最精确的位置,发挥出最大也最安全的治疗作用。

口服糖皮质激素 篇12

1 常见的不良反应

1.1 柯兴综合征

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 表现为向心性肥胖 (俗称满月脸、水牛背) 、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水肿、高血压、糖尿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必要时可对症治疗[1]。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给予排钠利尿剂并补钾。

1.2 诱发或加重感染

糖皮质激素的抗感染作用, 其主要机制是抑制炎症促进因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症状。但激素无抗菌能力, 而且抑制抗体形成, 干扰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 使感染扩散。由于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 可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并能抑制下丘脑对致热原的反应, 有较好的退热作用[1]。在临床实践中, 人们往往求效心切, 把激素当成“退热药”, 结果患者表面上解除了发热, 但感染却扩散, 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所以一般感染性疾病应用激素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且剂量宜小, 疗程宜短;仅重危细菌感染出现严重毒血症者可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 且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感染药物。病原不明的细菌感染、耐药性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均应禁用。

1.3 诱发或加重溃疡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减少胃黏液分泌, 加强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抑制蛋白质合成, 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和修复能力, 故能诱发或加剧溃疡病, 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的危险[2]。为防止这一反应可同时加用制酸药, 原有溃疡病患者慎用。

1.4 对胎儿和儿童的影响

人类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 使新生儿体重减少和增加死胎的发生率。因此妊娠期应忌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合成, 造成负氮平衡, 使肌肉萎缩和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因此儿童慎用[2]。

1.5 肌萎缩、骨质疏松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由于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分解、抑制蛋白合成, 长期大量应用可致负氮平衡, 使肌肉萎缩, 骨质形成障碍。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肠道对钙离子的吸收, 并增加钙、磷的排泄, 增加骨质的吸收, 而引起骨质疏松, 一旦发现有骨质疏松即应停药或配合补钙、维生素D等治疗[2]。长期使用激素还引起脂肪肝及高脂血症, 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黏附于血管壁上, 阻塞软骨下的终末动脉, 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一旦发现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者即应停药或配合补钙、维生素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的也可考虑手术治疗[3]。

1.6 白内障和青光眼

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 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 a+-K+泵功能, 导致晶状体纤维积液和蛋白质凝集有关。糖皮质激素还能使眼内压升高, 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 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 眼内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 阻碍房水流通所致[3]。

1.7 肺动脉栓塞

激素具有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和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多之作用, 从而使凝血因子增加。因此, 长期使用激素, 在治疗中一旦出现气急、咯血或休克者, 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3]。

1.8 精神神经症状

此症多在使用激素数日后发生, 偶可在注射激素1次后发生。激素可增强多巴胺-β羟化酶及苯乙醇-N-甲基转换酶的活性, 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合成, 去甲肾上腺素能抑制色氨酸羟化酶活性, 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浓度, 扰乱两者递质的平衡, 出现情绪及行为异常。可见欣快感、激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失眠、情绪异常、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类躁狂抑郁症, 甚至有自杀者[4]。大剂量还可诱发癫痫发作或惊厥。故有精神病倾向、精神病患者应禁用或慎用。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应及时停药, 同时使用镇静剂, 并加强心理疏导及监护。

1.9 急性胰腺炎和胆管出血

激素能增加胰腺分泌和胰液黏稠度, 导致微细胰管阻塞、胰腺泡扩大及胰酶溢出, 同时激素可导致高脂血症及全身感染等因素而引起胰腺炎。长期使用激素可诱发动脉硬化, 使血管内膜肿胀及增殖, 上皮细胞脂质沉着, 弹力组织破碎产生血管脆弱症及坏死性血管炎。因此, 长期使用激素者, 一旦出现右上肢痛、黄疸及黑便, 应警惕胆管出血的可能[5]。

1.1 0 类固醇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糖原异生, 对抗胰岛素, 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引起血糖升高和糖尿。糖皮质激素还能加重高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其作用机制与影响胰岛素信号蛋白的磷酸化及蛋白表达等因素有关[5]。患者一旦出现血糖升高应当停药或控制饮食或使用胰岛素。

2 停、撤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2.1 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

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减退, 甚至导致肾上腺萎缩。突然停药或停药1年~2年内, 在一定条件下 (如大手术、创伤、出血、严重感染等) 可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症状, 如头昏、无力、恶心、呕吐、低血糖、低血压, 甚至发生昏迷或休克。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应在停药后数月或更长时间内遇到上述应激情况时及时补给足量激素或停药后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 CTH) 或丙酸睾酮治疗, 减少发生机会, 一旦发生, 则按肾上腺危象抢救[2]。

2.2 反跳现象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症状已完全控制、缓解, 但因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大、过快, 可见原发病复发或恶化现象称为反跳现象[2]。多由患者对激素产生依赖, 体内激素浓度突然下降所致。这时可再使用激素, 为避免此现象, 应用激素1周以上患者应缓慢减量, 乃至停药。

2.3 停用综合征

指突然停、撤药后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临床综合征, 如肌痛、关节痛、肌强直、疲乏无力、发热、情绪低落或无欲状态, 少数患者可致虚脱, 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暂时性功能紊乱所致。此时应及时恢复原来使用激素种类和剂量, 待症状平稳后缓慢减药[2]。

激素的副作用可能还有许多未被我们发现和掌握, 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又与剂量有关, 长期大剂量用药, 其不良反应显然大于低剂量。所以我们在应用激素时, 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给药方法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大剂量短期冲击疗法治疗时, 要掌握“足量, 短期, 及时撤药”的原则, 并与足量抗生素合用。用补充替代法治疗时应将剂量控制到最小有效量。而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时, 可采用隔日长程疗法, 可将48 h的量在早晨1次给予, 以减少不良反应而达到2日给药相同的疗效。

总而言之, 激素虽有那么多不良反应, 但目前激素又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药, 很多疾病的治疗离不开它, 了解它的不良反应, 做到防患于未然, 采取积极措施来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我们医护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93~595

[2]杨世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21~129

[3]张海英, 李玉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及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4, 2 (3) :36~37

[4]刘北海, 刘新.眼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诱发严重精神失常分析[J].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2005, 1 (1) :81

上一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下一篇:统计数据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