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2024-10-18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通用12篇)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临床观察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8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间断冲击治疗3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3个月时患者的CAS评分、NOSPECS评分明显改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 CAS评分和病程呈负相关 (r=-0.41, P<0.01) , NOSPECS分级和病程呈正相关 (r=0.56, P<0.01) 。其中6例发生一过性血糖升高, 3例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结论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间断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安全有效。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眼病,糖皮质激素,大剂量

甲状腺相关眼病 (TAO) 由于患者眼球后结缔组织、脂肪组织以及整个眼外肌质量的增加使眶内容物体积增大, 病程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 活动期病变以水肿为主, 静止期以纤维化为主[1]。因此TAO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 对于眼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研究选取了38例活动性TAO患者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间断冲击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分泌科住院或者门诊就诊的TAO患者38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20例, 年龄25~58岁, 病程2~18个月。入选标准:①GO临床病情活动评分 (CAS) [2]≥3分, 评分标准如下:自发的眼球后疼痛、眼球活动后疼痛、眼睑红斑、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肉阜肿胀、眼睑水肿, 以上每项1分。②所有患者行眼眶CT或者MRI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突眼。③无糖皮质激素禁忌证 (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青光眼、严重肝肾功不全、感染等) 。所有患者均签署激素治疗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常规予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同时加用左旋甲状腺素。甲基强的松龙按12.5 mg/ (kg•d) 加入500 m L盐水静脉滴注, 连用3 d, 1个月1次, 共3次, 总量不超过8 g。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CAS评分和TAO分级 (NOSPECS) [2]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治疗前后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相关采用线性相关。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3个月时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C A S评分由 (5.8±1.3) 降至 (3.1±1.4) , NOSPECS分级由 (4±0.7) 级降至 (2.7±1.1) 级,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CAS评分和病程呈负相关 (r=-0.41, P<0.01) NOSPEC分级和病程呈正相关 (r=0.56, P<0.01) 。病程越短CAS评分越高;病程越长, NOSPECS分级越高。

2.2 不良反应

6 例发生一过性血糖升高, 3例出现高血压, 予以对症处理, 激素停用后血糖、血压水平恢复正常。

3结论

目前TAO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 可能和以下机制相关:①共同抗原学说:甲状腺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具有和甲状腺相同抗原的组织均可累及。眼眶成纤维细胞表达的功能性TRAb, 被认为是甲状腺滤泡细胞膜上交叉性抗原, 可以和血清抗甲状腺刺激抗体相结合, 导致球后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增生[3]。②免疫学学说:TAO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功能异常, 并且与CD4+T细胞比例下降。研究表明活动期以Th1免疫反应为主, 静止期以Th2免疫反应为主[4]。在眼眶静脉内皮细胞上黏附分子的趋化作用下, CD4+T细胞和CD8+T细胞归巢, 并与成纤维细胞表达的TRAb黏附, 共同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氨基葡聚糖等。③病理学机制研究:TAO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球后软组织和眼外肌炎性反应。早期结缔组织的增加是由玻璃酸钠、硫酸软骨素等亲水性基质积聚引起的水肿所致。慢性阶段, 眼外肌肿胀, 纤维增生、纹理丧失、断裂破碎、脂肪沉积[1]。其中脂肪沉积提示疾病慢性期的指征。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细胞因子作用而抑制免疫黏附, 使眼球后成纤维细胞表达及合成减少, 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减轻免疫反应, 改善眼部病变。但长期糖皮质激素应用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间歇性大量糖皮质激素激素冲击治疗TAO, 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 且避免了长期糖皮质激素激素应用的副作用。本研究仅出现6例血糖升高和3例血压升高, 并在停用激素后缓解。

参考文献

[1]Wiglson JD, Foster DW, Kronenberg HM, et al.W.B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M].ninth edition.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 1998;1303-1425.

[2]王吉耀, 廖二元, 黄从新, 等.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28-1044.

[3]高军.甲状腺相关眼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4 (19) :2953-2955.

[4]Fu DS, Xu XL.CD40 and CD40 Ligand in 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 opathy[J].Int J Ophthalmol, 2006, 6 (1) :183-187.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2

天津市胸科医院 林燕萍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根据生理功能可分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氮皮质激素三类。其中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的束状带分泌,其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症、免疫抑制、抗过敏、抗纤维化、抗毒素及抗休克、对代谢和血液系统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如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等。

一、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一)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无氟激素和含氟的激素两类。如(ppt6)图表所示,在无氟激素当中,抗炎强度较弱的是短效的氢化可的松,较强的是中效的甲泼尼龙;在含氟激素中,以长效的地塞米松抗炎活性和抗炎强度最强。.水钠潴留作用:在一部分糖皮质激素中有盐皮质激素的活性,盐皮质激素的活性还现在有水钠潴留的副作用。如(ppt7)图表所示,氢化可的松、强的松盐皮质激素活性较强。因此,对于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在应用氢化可的松、强的松时,一定要注意其盐皮质激素活性的一面。.激素受体亲和力:激素的抗炎作用是通过激活细胞内的受体而合成出相关的抗炎蛋白质来达到的。(ppt8)图表显示的是用胎儿肺细胞来研究不同激素其与激素受体亲和力的强度的比较。由图表可见,在所有的激素当中以甲泼尼龙受体亲和力最强,受体的亲和力越高,和激素结合的越紧密,在临床上体现出更强的抗炎活性。

(二)激素的药代动力学

激素的半衰期包括血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由于激素的作用要通过细胞合成相关蛋白质来实现,所以生物半衰期是反映激素作用时间的。但血浆半衰期的长短与其在体内循环中暴露的时间是一致的,血浆暴露时间长,造成全身副反应的就会就越大。所以,相比而言甲泼尼龙比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的副作用发生机会要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氢化可的松的生物半衰期比较短,所以要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其使用频率必然要增大。这也就必然会导致其副作用发生机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其本身就有很强的水钠潴留作用,这势必造成其在通过抗炎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而减轻水肿的同时,也会由于水钠潴留作用而增加水肿的发生。

(三)激素 HPA 轴的抑制作用

(ppt10)图表显示的是糖皮质激素 HPA 轴的抑制作用比较。氢化可的松对下丘脑 HPA 轴的抑制强度最低,HPA 轴抑制天数也最短;长效的地塞米松无论是抑制强度和抑制天数都是最强的。因此,在临床上,要充分考虑地塞米松这一类长效激素对 HPA 轴的抑制。

二、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一)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制:(ppt12)图表显示的是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制,从图表中可以看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不仅作用在炎症细胞,还作用在结构细胞。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嗜酸性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无论是从对于细胞的凋亡、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激活,都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结构细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于上皮细胞、炎症因子介质的抑制,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渗漏、减轻水肿;可以上调气道平滑肌的 b 2 受体,和 b 2 受体兴奋剂紧密的结合,发挥、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同时,激素还可以抑制腺体的分泌,减少痰液的渗出。

(二)呼吸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

1.短期治疗:治疗时间 <10 天;无激素依赖可突然停药;常用剂量 0.5-1mg/kg/d,1 次 / 早。

2.紧急治疗:时机不要太晚;剂量不要太低;时限不要太长;选择起效快,抗炎作用强,半衰期较短的激素。3.长期治疗:选用生物半衰期短的激素;采用每清晨 1 次或隔天疗法;减少到最佳、最小维持剂量。

4.药物选择:选择肺泡上皮衬液中的分布容积大,浓度高,滞留时间长的激素如甲泼尼龙;选择抗炎性强、水钠潴留小的激素;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三)激素治疗呼吸疾病的应用范围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激素类的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更好的在临床合理用药,2011 年卫生部制订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疾病的应用范围可概括为: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以结节病为代表的肉芽肿性疾病、Wegener 肉芽肿为代表的肺血管炎、理化因素所致肺部疾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粟粒型肺结核以及多发性结核性浆膜炎以及肺孢子菌肺炎。

三、呼吸系统疾病激素用药方法及原则

(一)支气管哮喘

气道的炎症应该是哮喘发病的核心因素。由于存在的气道的慢性炎症造成黏液的分泌增多、黏膜的水肿和血浆的渗漏,引起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以及气道的高反应,进一步的造成肺功能的受损,出现典型的哮喘的症状。但哮喘的炎症是变态反应性炎症,是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一系列的炎性细胞浸润为主,不是感染性炎症,因此,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应该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抗炎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非应急治疗时吸入给药为首选途径。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药物能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部,较少了全身药物得用量,并且无需特殊吸入技巧,能迅速发挥作用,副作用小,使用安全可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应长期规律使用。布地奈德是唯一被 FDA 批准的雾化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及其它激素类药物由于经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时,产生的雾化颗粒较大,达不到 3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比单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效果更好。

(3)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对 COPD 急性加重期治疗有益。COPD 加重期住院患者。

(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如(ppt30)图片所示,IIP 可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U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 7 种类型。7 种类型的 IIP 对激素治疗的疗效反应和预后差别很大。目前认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的 IIP 类型有 COP 及 NSIP 等,而大部分 IPF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IPF(特发性肺纤维化):目前对 IPF 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理确诊的典型 IPF 以及高分辨胸部 CT(HRCT)显示以蜂窝样改变为主要病变的典型 IPF,糖皮质激素治疗基本无效,不主张使用。对 IPF 炎性渗出早期患者可考虑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IPF 急性加重期应予以积极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部分 IPF 可考虑较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0.5 mg ∕ kg ∕ d)联合 N-乙酰半胱氨酸及硫唑嘌呤,治疗 4 ~ 8 周评估疗效,若无效或病情恶化应停止治疗,若有效则逐渐减至维持剂量 7.5-10 mg/d,治疗至少维持 6 个月-1 年。但上述剂量与疗程尚无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2 .NS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最近认为 NSIP 可能与其他 IIP 混合存在。病理学将 NSIP 分为细胞型、混合型及纤维化型。细胞型及混合型 NSIP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满意,而纤维化型疗效较差。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CO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大部分 COP 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少数 COP 可急性发病,可在症状出现后短期内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病例或复发患者可能需要较高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 AIP(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部分 AIP 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对早期 AIP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能有效。. D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由于 DIP 有明显的肺功能损伤及病情进展较快,一般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 RBILD(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尚不清楚。有报道认为戒烟后病情无改善或病情继续恶化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使部分患者病情改善。. LI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疗效较好,但有些患者疗效欠佳,可在数月内死于疾病进展或肺部感染等。

(四)肉芽肿性疾病-结节病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非干酪性坏死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临床上 90% 以上有肺的改变,其次是皮肤和眼的病变,浅表淋巴结、肝、脾、肾、骨髓、神经系统、心脏等几乎全身每个器官均可受累。.结节病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适应证为:明显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短、胸痛),或病情进展的Ⅱ期以及Ⅲ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进行性恶化或伴进行性肺功能损害者;侵及肺外器官,如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伴视力损害的眼部受累,或持续性高钙血症。.如已经存在晚期肺纤维化,其治疗重点应加强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如有指征可考虑行肺移植术。

(五)肺血管炎 Wegener 肉芽肿

首选环磷酰胺: 2mg/k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病情重者 3-5mg/kg/d × 3d 后减至 2mg/kg/d。激素可用作辅助治疗: .诱导期:泼尼松 1mg/kg/d,4-6 周,病情缓解后减量并以小剂量维持治疗,需要 6-12 月;病情重者甲泼尼龙 1g × 3d,后改泼尼松 1mg/kg/d,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维持期: 5-10mg/d,疗程 1-2 年。

(六)放射性肺炎

治疗首选激素,但是激素对于放射性的肺纤维化则治疗效果比较差。.急性期:泼尼松 40-60mg/d 口服或 1mg/k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 10-15mg/d,总疗程 3-6 周。.重症:甲泼尼龙 40-80mg/d 静滴,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改为口服甲泼尼龙或泼尼松。

(七)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治疗首先脱离或避免抗原接触。对有持续症状和肺功能减退的过敏性肺炎患者,可选择激素治疗。.急性型:泼尼松 30-60mg/d 或甲泼尼龙 24-48mg/d,1-2 周或病情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 4-6 周。.亚急性型:泼尼松 30-60mg/d,2 周后逐步减量,3 个月后泼尼松减为 15-30mg/d,缓慢减量至最低剂量,隔日 1 次。疗程 6 个月。.慢性型:治疗同亚急性型,但疗效较差。

(八)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ABPA 是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的曲霉菌抗原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一种疾病。ABPA 在急性发作期有喘息、发热、咳嗽、咳痰及咯血等症状,慢性期表现为肺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治疗原则: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辅助抗真菌药物,根据病程分期决定治疗方案,应避免暴露于高浓度曲霉菌环境。同时积极治疗伴随的其他疾病,如变应性鼻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等。.分期治疗

(1)急性期:泼尼松 0.5mg/kg/d,连服 2 周或监测肺部阴影改善后逐渐减量,一般疗程约 3 个月左右。急性期症状严重者最初 2 周泼尼松剂量可提高至 40 ~ 60 mg/d,疗程亦可视病情适当延长。

(2)慢性期:同急性期,但使用激素最小维持量时间长。慢性糖皮质激素依赖期和肺纤维化期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提倡隔日服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九)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3%,无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1.治疗原则:避免接触变应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药物。

2.参考治疗方案

(1)通常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为倍氯米松 250 ~ 500 μ g/ 次或等效剂量其他糖皮质激素,每天 2 次,持续应用 4 周以上。

(2)初始治疗可联合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 10 ~ 20mg,持续 3 ~ 5d。

(十)粟粒型肺结核和多发性结核性浆膜炎 1 .激素治疗适应证:粟粒型肺结核;多发性结核性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等)患者伴有较重结核中毒者或大量浆膜腔积液;结核性脑膜炎。.激素治疗原则:需在抗结核治疗前提下使用激素;在浆膜炎的早期未发生粘连肥厚之前使用;大量胸腔积液可胸腔内抗结核药及地塞米松,胸膜炎或心包炎应积极抽胸水或心包积液之后使用。.激素应用剂量:应小剂量及短疗程。泼尼松 30-40mg/d,1-2 周,继之每周递减 2.5mg,至 5mg/d,维持 5-7 天停药。总疗程约 3-4 月。

(十一)肺孢子菌肺炎(PCP)

中重度 PCP 患者和 HIV 感染合并 PCP,应使用激素辅助治疗: .泼尼松: 40mg/ 次,2 次 /d,1-5 天;泼尼松 40mg/d,6-11 天;泼尼松 20mg/d,12-24 天。.或甲泼尼龙静滴,剂量为口服量的 75 %。

四、激素使用的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全身应用激素会导致临床上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在分解代谢方面,病人可以出现满月脸、水牛背、肌肉的萎缩、脂肪堆积,皮肤可出现类似妊娠纹的红色条纹,出现向心性的肥胖,四肢、手臂及腿部变细,皮肤变薄,容易出现溃疡,伤口不易愈合;在代谢方面的异常同时还可以出现血糖的增高、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甚至可以出现水钠储留。在心血管方面可以出现高血压、心脏肥大等。

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口咽的局部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有异物感,甚至可以有念珠菌的定植和感染,因,此对于吸入激素的患者应该吸药以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的吸入激素的病人,也可能出现医源性的库兴氏综合症的表现。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3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

【中图分类號】R58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44-01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近年来,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其疾病的主要方法,但对药物的剂量和停药指佂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文以我院收治的54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现将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4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治疗组患者,男7例,女20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2.53±12.74)岁。对照组患者男11例,女16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3.64±13.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选择强的松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口服强的松,10mg/次,3次/日,治疗2周后逐渐减少用药的剂量;持续治疗2个月。对照组患者口服强的松,10mg/次,3次/日,持续治疗1个月后停止用药。

1.3 疗效判定

①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血沉达到正常水平,无不良反应;②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消失,血沉达到正常水平;③有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血沉接近正常水平,有不良反应出现;④无效:患者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或停药后很快复发。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甲状腺肿大,在触摸时有疼痛感。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抗原和抗体反应,发挥其免疫抑制的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早期时,具有很明显的疗效[1]。但长期的使用会使患者出现面部痤疮、体重增加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短时间内停止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复发率。所以,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缓慢地减少药物的使用,采用小剂量进行后期治疗[2]。

3.2 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

从上述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表1)可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表2)可得出,治疗组面部痤疮为3.7%,对照组为11.1%;治疗组胃部不适为7.4%,对照组为18.5%;治疗组体重增加为3.7%,对照组为14.8%;治疗组无高血压不良反应,对照组为7.4%。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中,要合理的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激素药物剂量进行调整,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甲状腺肿痛的程度,促进患者尽早康复。但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的过量使用会引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时,要合理地对患者口服的剂量进行控制,在治疗2周后逐渐减少用药的剂量[3]。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要在治疗2周后逐渐减少用药的剂量,采用小剂量进行持续2个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艳霞.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64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4):136-137.

[2]马惠.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方法[J].北方药学,2014,(5):33-33.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年本科共收治经临床表现, 病理特征, 临床组织病理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诊断明确类天疱疫患者56例, 患者发病平均年龄11~89岁, 平均55.6岁, 病程1~9年, 56例患者男32例, 女24例, 患者皮肤以红斑大疱、糜烂、尼氏征阳性为特征, 其中粘膜受损者包括口腔, 脸结膜会阴受损者为52例。

2 实验及检查

白细胞升高, 红细胞减少, 尿蛋白阳性, 血征降低, 尿素痰升高, 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 血糖升高, VCA=TgAp阳性, 其中32例, 患者行创面细菌培养, 21例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7例作创面真菌培养, 阳性者9例, 念珠球菌感染, 56例患者作组织病理学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52例患者均阳性。

3 治疗

56例患者以28例患者以大剂量静脉时对IVIG冲击疗法根据病情按1 g/kg, 联合糖皮质激素临床中常静脉注射甲强龙琥珀酸钠、口服泼尼松, 营养及持治疗及抗感染的治疗, 病情控制标准为水疱干涸, 结痂, 尼氏征阴性, 病情控制标准为无新发生损, 28例患者在用IVIG冲击疗法治疗后, 疗效显著, 病程短未见副反应, 缩短了住院天数与单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相比, 基本痊愈后96%以上, 有效27%~55%, 无效15%以下。

4 护理

4.1 IVIG治疗前的护理, 询问过敏史, IVIG的主要成分是IgG在用前询问患者有无异性蛋白过敏误解, 认真观察及记录皮损的数量, 部位面积及程度以观察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4.2 心理支持GV患者病情严重,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焦虑, 同时IVIG价格不菲, 要向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 坚定信心, 不能放弃治疗, 使其明确IVIG在治疗中的作用, 及用GV的副反应, 尽量取得家属的支持。

4.3 IVIG治疗中的护理, 老年患者要注意调整滴速及液体量, IVIG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头痛、面红、恶心、心痛等常发在静脉注射液之内, 为避免其发生可先静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苯海拉明20 mg或先用糖皮质激素组液体, 输IVIG时不要将其全部放入输液分装袋中, 输完一瓶再接下一瓶, 以防IVIG输液反应而何止输上, 而造成其他几瓶IVIG的浪费这样将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经济损失;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患者。

4.4 IVIG治疗后的护理与患者交流对比IVIG治疗前后精神状态, 观察有异常及时反馈, 认真观察皮损的颜色、面积、有无新生皮损, 渗出情况有无继发感染, 注意观察患者水肿情况, 因部分患者皮损处水疱破渍后, 大量液体渗出及蛋白丢失, 患者四肢肿胀, 尤其双下肢呈凹性水肿, 输IVIG后患者水肿情况有明显改善, 同时嘱患者抬放双下肢, 以便改善下肢血循环。

4.5 预防继发感染, 注意调节室强, 在给患者外用药护理如外用。0.1%依吵吖啶湿敷时要注意保湿保温, 防止患者受凉, 患者渗出多时要用棉垫, 浸湿后要及时更换, 包括被服, 保持皮损干燥, 在抽疱液时, 治疗时动作一要轻, 输液压脉带不能直接捆扎皮损处要用柔软布垫上, 保持疱壁完整性, 防止继发感染, 使皮疹尽早恢复。

4.6 健康教育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指导患者按时按量送医嘱服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就是病情好转后, 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否则将会全功尽弃, 使病情加重, 定期复查, 随诊。

5 讨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皮肤粘膜水疱和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为特征,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为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7]。但是IVIG治疗的费用较高, 所以患者入守的评估, 心理护理, 包括及时以患者家属沟通, 取得家属的支持, 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了解。IVIG冲击疗法并不能使激素早期减量, 属患者不能滥用药, 一定要遵医用药。因此做好相应护理工作, 如健康教育、皮肤护理是预防继发感染、保证治疗完全有效的进行, 对患者疾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6:497-498.

[2]杨国亮, 王侠生.现化皮扶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7:818-8123.

[3]杨永生, 徐鑫华, 等.静脉注射两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大疱性药疗65例.中华皮扶科杂志, 2009, 5 (5) :333-335.

[4]王霞, 张俊英, 等.静注射两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 7 (7) :534-535.

[5]张开明, 王刚, 等.最新皮肤科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医学出版社, 2001, 3 (1) :394-397.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5

四川省医疗机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根据国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并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我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标准。

一、概述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最中层束状带分泌的一种代谢调节激素。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由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进入垂体前叶,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的分泌,ACTH则可以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反过来糖皮质激素在血液中浓度的增加又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对CRH和ACTH的分泌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ACTH含量的增加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保证了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的平衡。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午夜时含量最低,清晨时含量最高。此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会激增到平时的10倍左右。

1.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兴奋作用、其他:(1)促进胃酸分泌;(2)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3)减少甲状腺对碘离子的摄取清除和转化。

2.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

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重症患者(休克)、异体器官移植、过敏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2.1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的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病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1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2.2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

二、点评要点 【点评标准】

1.适应证不适宜的; 2.遴选药品不适宜的;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4.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 6.重复给药的;

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的。【点评细则】

1.适应证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处方药品与临床诊断不符;

* 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I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属于滥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 常规用作解热药以降低体温; * 常规用于预防输液反应; * 滥用于慢性疾病; * 局部治疗滥用。

>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仅应用地塞米松退热。> 参见药品说明书。

【点评细则】

2.遴选药品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药品适应症适宜,但特殊人群禁用的; * 儿童

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妥当选用治疗方法。应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更佳)、疾病严重程度和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更应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妊娠期妇女

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宜怀孕。孕妇慎用糖皮质激素。特殊情况下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例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妊娠期应坚持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严重的妊娠疱疹、妊娠性类天疱疮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 哺乳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应用生理剂量或维持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但若哺乳期妇女接受中等剂量、中程治疗方案的糖皮质激素时不应哺乳,以避免经乳汁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 药品选择与患者性别、年龄不符; * 患者有药物禁忌的疾病史;

* 存在以下疾病史的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严重精神病史;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骨折;创伤修复期;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妊娠初期及产褥期;寻常型银屑病。

但是,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如果合并上述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库欣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肠道疾病或慢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及近期手术后的患者慎用。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有精神病倾向、青光眼、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重症肌无力、严重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感染性疾患必须与有效的抗菌药合用,病毒性感染患者慎用;儿童也应慎用。

* 未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糖皮质激素品种。

* 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作用时间多在8?12小时;中效药物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作用时间多在12?36小时;长效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作用时间多在36?54小时。

【点评细则】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药品剂型不适宜; * 给药途径不适宜。

* 未按照说明书用法给药的;

* 应采用全身给药的给予局部给药。

> 如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仅应用激素口服治疗。

【点评细则】

4.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点评要点】

* 疗程过长或过短;

* 疗程。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如暴发型感染、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狼疮性脑病、重症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急进性肾炎等。冲击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可迅速停药,若无效大部分情况下不可在短时间内重复冲击治疗。

2.短程治疗:疗程小于1个月,包括应激性治疗。适用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类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及胸膜炎、剥脱性皮炎或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短程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停药时需逐渐减量至停药。

3.中程治疗:疗程3个月以内。适用于病程较长且多器官受累性疾病,如风湿热等。生效后减至维持剂量,停药时需要逐渐递减。

4.长程治疗:疗程大于3个月。适用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及反复发作、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系统性血管炎、结节病、大疱性皮肤病等。维持治疗可采用每日或隔日给药,停药前亦应逐步过渡到隔日疗法后逐渐停药。

5.终身替代治疗: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并于各种应激情况下适当增加剂量。* 给药频次不合理; * 给药时间不适宜; * 时辰用药

> 如皮质激素宜采用早晨1次给药或隔日早晨1次给药,疗效较好。* 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 * 药物剂量: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一般认为给药剂量(以泼尼松为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长期服用维持剂量:2.5?15.0 mg/d; 2.小剂量:<0.5mg·kg-1·d-1;

3.中等剂量:0.5?1.0 mg·kg-1·d-1; 4.大剂量:大于1.0 mg·kg-1·d-1; 5.冲击剂量:(以甲泼尼龙为例)7.5?30.0 mg·kg-1·d-1。* 溶媒选择不适宜; * 溶媒容量不适宜;

* 不同适应证用法用量不适宜; * 药品停药方法不适宜;

* 糖皮质激素减量应在严密观察病情与糖皮质激素反应的前提下个体化处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

* 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用量而未调整用量的;

* 无指征地使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冲击疗法”。

【点评细则】

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 【点评要点】

* 同类药物,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合用; * 不需联合用药而采用联合用药的情况;

* 药物配伍使用时,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等理化反应的; * 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 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

* 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减弱或药品的稳定性降低。

> 不可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用的药物:

⑴ 排钾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有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氯噻酮、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碳酸酐酶抑制剂等。糖皮质激素与这些利排钾利尿药联用,可导致严重的低血钾,并且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作用会减弱利尿药物的利尿效应。

⑵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为抗人体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会导致或加重低血钾,使真菌病灶扩散,还会造成肝损害等。酮康唑、伊曲康唑可抑制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消除,抗真菌药物会抑制肝药酶对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代谢,还有可能使内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出现不良反应。

⑶ 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等。这类药物为肝药酶诱导剂,可促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肝脏中的排泄,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药效降低。

⑷ 抗菌药:氨基糖苷类药物如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同样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降低,因氨基糖苷类等也为肝药酶诱导剂,也可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加快。氯霉素可使糖皮质激素效力增强,氯霉素为肝药酶抑制药,抑制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代谢。此外,糖皮质激素可使甲硝唑从体内排泄加快,与肝药酶有关。

⑸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等解热消炎镇痛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糖皮质激素可使水杨酸盐的消除加快,疗效也降低,与对氨基乙芬合用,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

⑹ 降糖药: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减弱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的作用。

⑺ 强心苷: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联用,能增加洋地黄毒性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其原因是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和排钾作用而致。

⑻ 蛋白质同化激素:如甲睾酮、比唑甲氢龙、达那唑、丙酸睾酮等,蛋白质同化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加水肿的发生率,诱发或加重痤疮。

【点评细则】 6.重复给药的; 【点评要点】

* 同一药物成份但不同通用名的药物一起处方; * 含有相同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联用; * 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重复使用。

【点评细则】

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 上述点评细则以外的其他不适宜用药情况。

定稿专家签字:

点评表1 糖皮质激素药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填表日期: 填表人: 统计日期: 序号

处方或医嘱日期 ID号 年龄

药品品种数 药品金额/元 主要诊断(代码)患者类别(代码)(0/1)不合理处方或医嘱信息 备注

日期:

口服 注射 是否合理

存在问题(代码)是否干预 干预是否成功 诊断 药品名称 单次剂量 用法 频次 日数

..................100

总计

比例

平均

填表说明: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6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统计学意义;呼吸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病的患者多,并且病死率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缓慢进行的,它将严重地减弱患者的劳动能力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虽然临床症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其肺功能仍在不断地恶化,并且该病会经常性地反复发作,从而渐渐发生各种心肺的并发症。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除了针对稳定期的长期的家庭氧疗外,现在临床上大多采用药物治疗,药物主要有支气管舒张药(茶碱类、抗胆碱药等)、祛痰药、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本文笔者选取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内科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96例,研究、分析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等,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选取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呼吸科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有52例,女性有44例,年龄在5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4岁;病程长达2-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5年;有吸烟史的患者37例;分级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级的患者有71例,Ⅲ級的患者有25例。所有96例患者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并学会分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人;两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测量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结果占预计百分比≤65%,沙丁胺醇的支气管扩张实验为阴性;在急性发作后,经治疗,病情至少稳定有30天,并且90天内没有接受过全身糖皮质激素或者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知情同意了接受吸入糖皮质激素等的长期药物控制治疗。排除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等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严重糖尿病和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等为使用禁忌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以常规的疗法治疗,如氧疗、祛痰和吸入沙丁胺醇等,治疗6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干粉吸入剂,每天吸两次,每次吸两吸,一共坚持吸入6个月。

1.4观察指标对于肺功能的评价,显著改善的患者为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增加35%以上;中度改善的患者为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增加了26%-35%;轻度改善的患者为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增加了15%-25%;没有改善的为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小于15%或者更低。对于呼吸困难的评分,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呼吸困难量表。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来分析所得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的对比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使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呼吸困难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急性加重次数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个杀手,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我国的相关卫生部门开始对该病关注,他们采取了改进各项预防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措施,降低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除了在稳定期应用家庭氧疗等治疗手段外可以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减轻稳定期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等。本文笔者选取了我院收治的呼吸科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96例,研究、分析了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等。结果显示,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显斌,田明庆.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COPD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4):4420-4421.

[2]张学年.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2996-2997.

[3]堵玉萍,李樑,王长春.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回顾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4,9(5):526-527.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病人59例, 男36例, 女23例;年龄10岁~77岁, 平均39岁;葡萄膜炎47例50眼, 视神经炎7例10眼, 甲状腺相关眼病5例;合并高血压5例, 糖尿病4例, 抑郁症1例;主要使用激素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泼尼松龙注射液、泼尼松片;起始量: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15mg~10 mg, 泼尼松龙注射液60 mg, 泼尼松片30mg;疗程为20d至6个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用药时间长, 病人各时期心理变化也有不同, 护士应细心观察并给予耐心疏导。用药前病人由于对药物知识的缺乏及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恐惧心理, 护士应耐心为病人讲解使用激素的必要性, 用药期间应注意的事情, 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 以解除病人的顾虑;随着治疗进行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逐渐出现, 病人会出现抵触治疗、焦虑等不良情绪, 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 耐心听取病人主诉, 协调医生做好不良反应预防工作, 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

2.2 用药中的护理

2.2.1 精确药品剂量

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口服药应做到看病人服药到口, 以减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服药、盲目减量或自行停药。注射用粉剂应充分溶解后再加药, 药品剂量小于1 mL的针剂应用1mL注射器加药, 避免浪费造成用药剂量不准, 而达不到治疗要求。

2.2.2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因为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 每天08:00~10:00为分泌高峰, 外源性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性影响, 在早晨最小, 午夜抑制, 因此用药时间尽量安排在08:00~10:00。

2.2.3 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护士是临床一线人员, 既是病人药物治疗者, 又是监护者, 对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有条件进行直接、具体、各方面的观察, 因而在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护士应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在使用前应先详细询问病人病史及有无禁忌证。谢英等[3]曾报道1例眼科因疏忽而违反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原则诱发肺结核发展为干酪性肺炎死亡病例, 所以观察病情变化不应只注重眼部而忽视全身。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主动听取病人主诉, 了解用药不良反应, 如发现病人出现精神异常、乏力、腹痛、黑便、咯血、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3 出院随访

病人病情平稳后将会出院继续治疗, 疗程长者会持续6个月至1年, 出院时护士应详细向病人讲解用药方法、复诊时间及用药注意事项。留取病人联系方式, 出院第8天、第16天、第30天各给予电话随访1次, 督促病人复诊, 指导用药并解答疑问。

3 结果

护士在住院期间观察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稳定了病人情绪, 提高了病人用药依从性, 用药过程中护理监测保证了用药的合理性,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人发生类库欣综合征30例, 血糖升高4例, 血压升高2例, 呃逆3例, 精神兴奋影响睡眠2例, 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出院后电话随访发现病人按时复诊55例, 遵医嘱合理用药52例, 未按时复诊4例, 服药时间不正确6例, 自行调整药量1例, 经护士督促指导后均能及时复诊遵医嘱用药。

4 讨论

护士参与药物治疗的全过程, 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病情的严密观察者, 也是合理用药的实施者[4], 而病人的配合也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只有做好心理护理, 加强沟通交流, 取得病人的配合, 才能有利于合理用药的实施。用药过程中的护理监护使用药更合理, 及时观察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使用药更安全。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出院随访作为健康指导的延续, 可以督促病人及时复诊、纠正病人错误的用药方法, 在合理用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只有把握好用药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总结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的护理。[方法]对59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病人住院期间实施心理护理、监测用药过程, 出院后对病人用药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和指导。[结果]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保证了用药过程中的合理性,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的护理可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激素。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合理用药,护理

参考文献

[1]叶树林, 王瑞娟.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探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1, 32 (4) :402-403.

[2]于淑艳, 王晓晶, 刘静波.浅谈护士在病人合理用药中的监护作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377.

[3]谢英, 易旭夫, 陈晓刚, 等.眼手术后使用激素不当致死医疗纠纷1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5, 12 (3) :172-173.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2年1月至2 01 3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8例, 女30例;年龄18~68岁, 平均 (45.2±3.1) 岁;病程5~68小时, 平均 (25.6±3.1) 小时。临床表现:患者沿神经走行出现皮肤疱疹, 自觉患处皮肤灼热感或有神经痛, 痛觉敏感, 部分患者轻度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疱疹部位:沿肋间神经走行22例 (32.3%) 、颈神经走行18例 (26.5%) 、三叉神经走行20例 (29.4%) 、腰骶神经支配区域8例 (11.8%) 。面积0.5~3.0cm2, 平均 (2.2±0.5) cm2。疼痛程度评分平均 (6.2±0.6) 分。纳入标准: (1) 符合带状疱疹临床诊断标准; (2) 病程≤72小时; (3) 患者未接受过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 (4)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特殊类HZ, 如眼部、耳部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等; (2) 合并心、脑、肝、肾功能疾病者; (3) 血液系统疾病者; (4) 全身病毒性感染者; (5) 妊娠期或哺乳期孕妇。68例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200mg, 3次/天;对乙酰氨基酚 (0.5g/片) , 1片/次, 1次/天;维生素B13 0m g/次, 3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泼尼松片10mg/次, 3次/天, 持续应用6天;第7天起改为1次/天, 15mg/次;第10天改为5m g/天。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天, 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减或维持用药。

1.3观察指标

(1) 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 (2) 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对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进行评分, 总分值0~10分, 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0分无疼痛感;1~3分为轻度疼痛感;4~6分为中度疼痛;7~1 0分为重度疼痛。 (3) PHN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PHN发生率。 (4) 炎症因子测定: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抽取静脉血5ml, 并以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处理后, 留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8 (IL-8)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 试剂盒均为美国西格玛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疗效评定指南》[2]评价患者疗效。根据患者皮疹面积、皮疹形态、皮疹红肿、皮疹灼热、疼痛程度等症状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治愈:患者疼痛感、灼烧感完全消失, 皮疹消失, 疗效指数≥90%;显效:患者无新疱疹出现, 疼痛基本消失, 皮疹大部分结痂, 疗效指数≥60%;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疼痛减轻, 疗效指数≥30%;无效:皮疹基本无消退, 疼痛症状未减轻, 仍有新疱疹出现, 疗效指数<30%。痊愈+显效+有效之和记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 P S S 1 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PHN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H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观察例数少有关。详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VA 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IL-6、IL-8、TNF-α水平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77、129.15、12.18, P<0.01) ;治疗后, 对照组I L-6、I L-8、T N 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25、57.74、6.7 5, P<0.01) 。详见表4。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于VZA病毒被激活而引起的皮肤病变, 主要表现为神经损伤及皮肤损伤, 可引起神经炎性反应。相关资料显示, PHN的发生可能与VZA病毒侵入神经并导致神经纤维损伤有关[3]。PHN疼痛程度受病毒侵袭的范围影响, 病毒侵袭的范围越广泛, 患者疼痛症状越重。此外, 病毒可损害患者神经组织, 导致后根神经节脱水、退变, 并导致外周神经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下降, 使得神经纤维轴突纤维化及减少, 并导致神经节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4]。

及时有效控制VZA病毒复制对改善患者病情, 促进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阿昔洛韦片是一种高效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有效抑制病毒DNA多糖复制,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功效。维生素B1属于神经营养性物质, 能有效预防神经损伤[5]。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清热解毒、镇痛的效果。糖皮质激素是一类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甾体激素, 能有效干扰补体活性, 减轻炎症介质生成, 并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增强血管扩张力, 减轻组织损伤,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局部组织充血, 能阻止体液外渗, 促进受损皮肤愈合, 并能有效抑制后期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 从而预防PHN[6]。当机体糖皮质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剂量时, 会影响机体正常生理代谢, 并会抑制免疫反应, 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严格掌握应用剂量。杨帆等[7]研究指出, 对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应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促使患者皮损愈合及预防PHN。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 PHN发生率为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 PHN发生率为17.6%。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时间较短, 疼痛程度较轻, 研究结果与Cunha等[8]一致, 进一步表明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果, 预防PNH。近年HZ疼痛与细胞炎症因子的关系受到关注, Pfau等[9]研究显示, HZ患者外周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ark等[10]研究显示IL-6可参与PHN发病, IL-6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HN。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糖皮质激素对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增强免疫力、提高疗效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应用维生素B1、阿昔洛韦片、对乙酰氨基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3天、7天、14天疼痛症状进行评分, 并采用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 (32/3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 (26/34)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后遗神经痛 (PHN) 发生率为5.9% (2/34) , 对照组为17.6% (6/34)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第3天、7天、1 4天时V A 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白细胞介素6 (I L-6) 、白细胞介素8 (IL-8)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皮质激素系统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 改善患者免疫水平, 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神经痛

参考文献

[1]谢昭群.儿童带状疱疹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19) :49.

[2]Coulson S, Croxson GR, Adams R,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herpes zoster oticus (ramsay hunt syndrome) [J].Otol Neurotol, 2011, 32 (6) :1025.

[3]辛勇通, 冯秋红.带状疱疹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2) :84.

[4]赵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相关因素与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9) :33.

[5]田宏.中小剂量泼尼松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比较[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 29 (8) :547.

[6]杨竹生, 杨秀敏, 田晶, 等.泛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8) :158.

[7]杨帆, 蔡玉玲, 潘鹏, 等.加巴喷丁、泼尼松和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2) :148.

[8]Cunha GF, Souza FH, Levy-Neto M, et al.Chloroquine diphosphate:a risk factor for herpes zoster in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polymyositis[J].Clinics (Sao Paulo) , 2013, 68 (5) :621.

[9]Pfau DB, Krumova EK, Treede RD, et al.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in the German Research Network on Neuropathic Pain (DFNS) :Reference data for the trunk and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ostherpetic neuralgia[J].Pain, 2014, 155 (5) :1002.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2009年6月—2012年1月在我科确诊的AECOPD患者, 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AECOPD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入组前1个月以任何方式全身、局部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最终共有80例参与试验, 采用电脑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7例, 女13例, 年龄60岁~75岁, 平均年龄 (64.5±5.4) 岁, 合并高血压2例, 糖尿病1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64岁~73岁, 平均年龄 (63.5±5.2) 岁, 合并高血压3例, 糖尿病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抗感染、化痰、吸氧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完全按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 使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布地奈德混悬液 (澳大利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 mg混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 m L, 高压氧驱动雾化吸入, 每次20 min~25 min, 2次/d, 雾化完成后进行漱口。2组患者均行10 d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

1.2.2 数据采集

(1) 肺功能测定:所有患者在接受10 d治疗后均行肺功能检查: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FEV1与FVC比值 (FEV1/FVC) 。 (2) 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 (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临床情况) 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和呼吸困难程度评分[3]。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患者经治疗后, 咳嗽、咳痰消失, 呼吸正常, 肺部异常呼吸音消失;显效:经治疗后, 咳嗽、咳痰、气促显著改善, 痰液变稀薄, 痰量显著减少, 肺部异常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有效:咳嗽、咳痰、气促有所好转, 痰液稍微变稀薄, 痰量无明显减少, 肺部异常呼吸音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一改善, 或者有所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FEV1、FV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但观察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2 2组的临床症状及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但观察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3 治疗10 d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为8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对于AECOPD患者进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布地奈德作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代表药物, 可有效抑制气道高反应性, 从而从根本上抑制COPD的病理进展, 缓解肺功能恶化程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观察组予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 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进行比较,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的肺功能水平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呼吸困难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 (95%) 显著高于对照组 (80%) 。说明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对于AECOPD的治疗效果确切, 作用显著, 同时副作用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伟.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 29 (3) :38-39.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2, 25 (2) :453-460.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10

1 病理变化

对死亡牛剖检, 牛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肝脏轻度肿胀, 表面和切面可见有针尖大的黄白色坏死灶;肺脏呈现间质水肿、有大理石样花纹, 有出血现象;肾脏表面和被膜下有出血点;脾脏肿大、出血, 呈黑紫色;胃肠粘膜充血、出血。

2 实验室诊断

2.1 无菌取病死牛的肝脏、心血、淋巴结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 放入37℃的恒温箱中, 培养24h, 无细菌生长。

2.2 取病死奶牛的肺脏、淋巴结抹片, 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发现有数量不等的一端稍尖, 另一端钝圆, 呈香蕉形或弓形的滋养体。

我们了解到畜主家里有猫,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弓形虫病。

3 防制措施

3.1 畜主家里的猫服喂长效磺胺, 连用3~5d。

3.2 对另外那头奶牛饲喂长效磺胺, 连用3~5d, 并且转移到其他地方。

3.3 用1%来苏儿液或3%烧碱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4 分析

4.1 新疆牲畜弓形体隐性感染率很高, 新疆农业大学米晓云等 (2007) 曾经做过弓形体感染率调查, 发现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猪平均阳性率为66.39%;牛平均阳性率为32.94%;阿勒泰地区牛平均阳性率为31.82%;羊平均阳性率为33.33%。

4.2 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被用做疫苗反应的救治药物, 其机理是抑制变态反应, 减轻变态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效果很明确, 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 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因此,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 应该非常谨慎, 详细了解牲畜可能潜在的各类感染性疾病, 选择足量的有效抗菌素配合使用。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11

【摘要】: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关于“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治疗皮肤科疾病的论文很多,笔者注意到其中较多的表述为“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然而参考相关文献及发展历史,在皮肤科的应用中,皮肤科医师不叫局部封闭,而称之为局部注射或皮损内注射。综合以上,故笔者认为还是称之为局部注射或皮损内注射更为妥帖规范。

【关键词】:规范,皮肤病,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Discussion on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glucocorticoid "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 written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MAO Ning,MAO Tai-sheng﹡, WU Ting-ting,HAN Jin-zh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Venere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aihe County,Anhui Province,Taihe 236600,China )

【Abstract】Intralesional corticosteroids are commonly used in dermatology treatments, many thesis about "the lesion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treat dermatological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many of which the author notes described as "partial closure of glucocorticoids . "However,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in dermatology, dermatologist not called partial closure, and called the local injection or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so I believe it is called locally or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more appropriateness specifications.

【key words 】Specification;Skin diseases; Glucocorticoid;Intralesional injection

【中圖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7-01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方式,在皮损处表皮内多点状局部注射或真皮浅层浸润注射;常用的药物有2.5℅泼尼松龙混悬液、1℅曲安西龙混悬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配加2℅利多卡因混合均匀局部注射。适应症有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囊肿性痤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硬斑病、斑秃、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痒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结节性皮损、皮肤淀粉样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局限性皮损[1]。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肤病中的一个典型疾病就是斑秃,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常见的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局部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基础病变是炎症细胞浸润和毛囊退行性变。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斑秃是一种具有遗传素质和环境激发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活动性脱发、多发性脱发斑和重症斑秃是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可有效控制炎症,阻止脱发的进一步发展,诱发毛发再生过程[1]。为刺激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毛发生长,斑秃局部治疗时,对于皮损范围较小者,秃发区可用泼尼松龙混悬液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作皮内注射,每次注射数点,每点0.05~0.1ml,扇形注射[3],每1~2周1次,总注射量<2ml,一般3~4次后可见效[4,5]。

而在拜读多数治疗斑秃的论文时,发现作者常常在文章的“资料和方法”中表述的是糖皮质激素“皮损内局部注射”,而在“讨论”或文章标题中用的是糖皮质激素“局封”。而从局部封闭的历史回顾中可看到:局部封闭又常被简称为封闭,最初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滞局部周围神经或用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疼痛区域以达到止痛的作用,有将疼痛部位与中枢隔离的意思,故称封闭。20世纪50年代由原苏联维什涅夫斯基提出用“局部注射”一词。为了延长阻滞的时间,在局麻药物中又加了皮质类固醇,这样既延长了阻滞时间又对局部有消炎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局麻药的作用为暂时阻断局部神经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从而缓解疼痛感。激素的作用为消炎、止痛和松解粘连等。由于局部封闭镇痛效果可靠、治疗范围大、见效快、副作用小,并且还具有诊断意义,从而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而局部封闭在皮肤科的应用中,皮肤科医师不叫局部封闭,称之为局部注射或皮损内注射,应用很广[6]。综合以上,故笔者认为还是称之为局部注射或皮损内注射更为妥帖规范。

近年来关于“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治疗皮肤科疾病的论文很多,笔者注意到其中较多的表述为“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因此,笔者认为规范“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或皮损内注射”的书面表达,统一用词,科学客观的表述,值得我们每一位皮肤科医师关注,敬请广大皮肤科同仁商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糖皮质激素皮肤科规范应用手册[S]. 2011:15-16,134.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86-1189.

[3] 何黎,刘玮.皮肤美容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6-407.

[4]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0-182.

[5]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教师辅导用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80-483.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篇12

关键词:内分泌病症,糖皮质激素,病因

人体的各个腺体比如说, 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等等分泌各种激素, 进入血液后发挥着组织与调节功能。各个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保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运行。任何内分泌功能性失调都会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导致紊乱随着出现生理病变。为了进一步研究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内分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用药的合理性, , 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和服务。本文收集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24例内分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24例内分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10例患者肾上腺皮质衰退, 2例患者糖皮质类醛固酮增多, 2例患者是先天性的肾上腺增生。6例为甲状腺疾病, 红斑狼疮1例, 淋巴细胞垂体炎1例, 胰岛素免疫综合症1例, 糖尿病伴胰腺炎1例。上述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原发性的肾上皮质衰退患者, 氢化考的松口服, 清晨15mg, 晚上5mg。糖皮质类醛固酮增多患者, 每天口服0.5mg, 再换泼尼松。对于先天性的肾上腺增生患者, 口服20mg, 分两次服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进行糖皮质激素包括在内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治疗初期甲状腺危象, 每天口服200mg氢化考的松,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药量的调整, 直到停药。亚急性的甲状腺炎, 每天清晨口服15mg泼尼松, 服药两周之后, 减轻药量, 直到停药。红狼斑疮患者, 开始每天口服40mg泼尼松, 之后进行1g甲基泼尼松静脉冲击方式进行治疗。细胞性垂体炎患者, 静脉滴注3d甲基泼尼松龙, 之后每天口服40mg泼尼松, 口服两周。胰岛素免疫综合症患者, 静脉滴注100mg氢化考的松, 症状改善之后, 口服泼尼松。糖尿病伴胰腺炎患者, 每天口服30mg泼尼松。

2 结果

对于上述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均有效果。肾上腺皮质衰退10例患者, 在服药数日之后, 临床症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患者的皮肤色素正在逐步的变浅。甲状腺疾病6例患者, 在服用药物之后, 甲状腺疼痛消失,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之后, 甲状腺肿大出现变软、缩小情况, 不再坚硬。上述患者胰管狭窄的症状得到了全面改善, 胰腺也不在肿胀, 糖含量也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3 讨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 通过对于原发性的肾上皮质衰退患者, 糖皮质类醛固酮增多患者, 先天性的肾上腺增生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亚急性的甲状腺炎, 红狼斑疮患者, 细胞性垂体炎患者, 胰岛素免疫综合症患者, 糖尿病伴胰腺炎患者, 对于上述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均有效果[1]。肾上腺皮质衰退10例患者, 在服药数日之后, 临床症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患者的皮肤色素正在逐步的变浅。甲状腺疾病6例患者, 在服用药物之后, 甲状腺疼痛消失,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之后, 甲状腺肿大出变软、缩小, 不再坚硬。上述患者胰管狭窄的症状得到了全面改善, 胰腺也不在肿胀, 糖含量也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在治疗内分泌疾病中, 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代替治疗[2]。

综上所述, 在治疗内分泌疾病中, 不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代替治疗, 而且, 糖皮质激素还拥有强大的抗炎性能和抑制免疫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1]姚伟峰, 黄友, 顾浩初, 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适应证和方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7 (1) :12-13.

上一篇:编写方案下一篇: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