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额叶皮质(精选3篇)
前额叶皮质 篇1
老年性痴呆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 , 是一种起病隐匿并持续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发病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性痴呆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对老年性痴呆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在治疗该病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2,3], 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电针老年性痴呆大鼠“大椎”、“太溪”、“肾俞”三穴,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PFC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 为探讨针刺对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基础形态学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24只, 体重 (200±20) g, 购于皖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和电针组, 每组6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D-半乳糖、Aβ1-40均购自Sigma公司, 兔抗nNOS一抗、即用型SABC染色试剂盒和HRP-DAB增强型显色剂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G6805-2型电子脉冲治疗仪、江湾Ⅰ型鼠脑立体定向仪等。
1.3 造模方法
参照文献[4]以无菌生理盐水配制1.25%D-半乳糖盐溶液, 模型组和电针组按50mg/ (kg·d) 的D-半乳糖盐溶液腹腔注射, 连续6周。同时对生理盐水组大鼠腹腔注射与电针组等量的生理盐水, 连续6周, 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10μgAβ1-40溶于1μl无菌生理盐水, 37℃恒温箱中孵育1周, 备用。模型组和电针组在D-半乳糖盐溶液连续腹腔注射6周后, 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进行Aβ1-40双侧海马注射。定位坐标为前囟后3.5mm, 脑正中线旁开2.0mm, 深度2.7mm。大鼠按50mg/kg戊巴比妥钠麻醉后, 头顶部消毒并切1.5cm切口, 暴露前囟, 颅骨钻孔, 在双侧海马用微量注射器各缓慢注入Aβ1-401μl, 注射完毕后留针5min, 然后缓慢起针, 以免拔针时药物溢出, 止血消炎, 缝合皮肤。同时生理盐水组大鼠与电针组同法, 于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各1μl, 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
1.4 治疗方法
电针组根据《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中的穴位进行定位, 选取大椎、太溪、肾俞穴, 用0.5寸的毫针电针, 大椎穴直刺4mm, 双侧太溪穴直刺3mm, 双侧肾俞穴直刺5mm, 接G6805-2型电子脉冲治疗仪, 施以连续波, 频率15~20Hz, 1次/d, 时间30min, 10d为1个疗程, 间隔1d, 治疗3个疗程。
1.5 n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治疗结束后将4组大鼠均按50mg/kg戊巴比妥钠麻醉后, 经左心室快速滴注生理盐水, 再快速输入1%多聚甲醛与1.25%戊二醛的0.1mol/L磷酸缓冲液进行灌注固定, 后开颅取脑, 入4℃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24h, 常规经梯度酒精脱水, 二甲苯透明, 石蜡包埋, 取PFC区进行连续冠状切片, 片厚5μm, 60℃烤片2h, 备染。将组织切片脱蜡至水, 3%H2O2封闭12min, 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双蒸水洗3次, 5min/次, 0.01mol/L枸橼酸缓冲液 (pH6.0) 微波抗原修复10min, 自然冷却至常温;0.02mol/LPBS洗3次, 5min/次, 5%BSA37℃封闭30min;甩去多余液体, 不洗, 滴加兔来源nNOS一抗 (1∶150) , 4℃冰箱过夜;37℃复温1h, 0.02mol/LPBS洗3次, 5min/次, 滴加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二抗IgG (1∶200) , 37℃孵育30min;0.02mol/LPBS洗3次, 5min/次, 滴加SABC37℃孵育30min;0.02mol/LPBS洗4次, 5min/次, DAB显色5~10min, 依次经梯度酒精脱水, 二甲苯透明, 中性树胶封片, Olympus显微镜拍片。
1.6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nNOS阳性神经元在正常大鼠PFC区广泛分布, 细胞呈空泡状, 棕色或棕黄色, 主要见于胞浆和胞膜染色。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较, 模型组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 (P<0.01) , 与模型组相比, 电针组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P<0.01) , 见图1、表1。
注:A:正常组;B:生理盐水组;C:模型组;D:电针组。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 #P<0.01。
3 讨论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病理特征为细胞外老年斑 (Senileplaque, SP) 中β淀粉样蛋白 (Aβ) 的沉积、细胞内由成对的过度磷酸化的Tan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 (Neurofibrilarytangle, NFT) 和神经元变性或凋亡[5]。一氧化氮 (NO) 作为一种细胞间和细胞内信使参与细胞间与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 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NO作为学习记忆的关键性递质, 参与记忆的长时程增强效应 (Long termpotentiation, LTP) , 而LTP被认为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之一[6]。有研究表明[7]nNOS阳性神经元的退变是AD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的机制之一。由于NO在脑内存在时间极短, 因此本实验对其合成的关键酶-NOS进行了研究。NOS在体内各组织细胞间广泛存在, 目前发现的概括分为三型:内皮型 (eNOS) , 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型 (iN-OS) ,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位于胶质细胞中;nNOS, 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中, 在各脑区广泛分布着nNOS阳性神经元。PFC区作为联合皮质的重要部分,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情绪、认知、感觉和运动等多重调节体系的高级中枢, 同时也是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8]。有研究[9]表明AD病人额叶nNOSmRNA的表达以及nNOS活性显著降低, 均提示nNOS可能对AD病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到PFC区AD大鼠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低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 提示可能由于nNOS的表达减弱致使NO水平降低, 导致本应由NO介导的生理功能无法完成, 在功能上出现退化, 从而表现出衰老和记忆障碍[10]。
古代中医学认为, AD患者多因年老体衰, 肾虚则髓海不充, 清窍失灵, 肾中真阴真阳虚, 髓海失用造成髓少不能养脑, 因此脑脉失养, 神机失用[11]。其病位虽在脑, 而肾通于脑, 肾藏精, 主骨生髓, 所以“痴呆”其病位在脑, 而根本在肾。因此治疗原则为补肾益髓醒脑。肾俞、太溪穴为肾经穴, 为临床中医补肾重要穴位, 常用于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其他神志及精神疾患。大椎属督脉经穴位, 有疏经通络, 调节气血, 扶正祛邪, 促使阴阳平衡[12]。本实验通过选取大椎、太溪、肾俞穴对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进行电针治疗,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PFC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通过3个疗程电针治疗, 电针组大鼠PFC中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和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提示可能通过电针治疗, 上调大鼠PFC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 促进NO合成增加, NO作为神经递质参与LTP, 增强记忆能力, 从而发挥抗痴呆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对老年性痴呆 (AD) 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PFC)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 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以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Aβ1-40海马注射诱导形成的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电针“大椎”、“太溪”、“肾俞”三穴,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PFC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 电针组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大鼠PFC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 进而发挥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
关键词:电针,老年性痴呆,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 篇2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是由于黑质致密部 (sub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c) 多巴胺 (dopamine, DA) 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导致纹状体中DA水平显著降低, 而引起整个基底神经节环路的功能紊乱, 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D患者和PD模型动物也有抑郁、焦虑和痴呆等非运动系统的表现, 而这些非运动系统症状已经被证实与m PFC密切相关[7]。神经解剖学证实腹侧背盖区 (ventral tegmenta area, VTA) 发出的DA能神经纤维可以支配m PFC, 尤其是内侧前额叶皮层中锥体神经元的活动[8]。VTA通过对锥体神经元的神经支配, 完成对工作记忆和认知等大脑高级功能的调控。研究证明, 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含有大量的NMDA受体, 而这些神经纤维能够通过该受体的作用调控锥体神经元的活动。对于这些改变我们至今并不清楚。因此, 本组将以P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 研究在PD状态下, NMDA受体敏感性的改变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和药品
雄性SD大鼠27 只, 体重230~310 g, 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在标准环境饲养, 室温20~25℃, 24 h昼夜循环光照, 自由摄食饮水。大鼠随机分为2 组:假手术组 (n =11) 和PD组 (n =16) 。实验所用6-OHDA, MK-801 和地昔帕明 (desipramine) 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双线记忆示波器 (VC-11) , 日本Nihon Kohden公司;微电极放大器 (MEZ-8301) , 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生物电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CED1401, Spike2) , 英国Cambridge Electronic Design公司;SN-2N动物脑立体定位仪, 日本Narishige公司;AEG-220G型电子天平, 日本Libro公司;精密p H计 (Delta 320) , 梅特勒- 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恒冷冰冻切片机, 德国Leica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试验过程一
采用6-OHDA化学性毁损单侧SNc中的DA能神经元, 建立PD大鼠模型。术前三天给予青霉素腹腔注射 (80 000 u/d) 。大鼠用水合氯醛 (400 mg/kg, i.p.) 麻醉后, 将头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在6-OHDA注射前30 min, 给大鼠注射地昔帕明 (25 mg/kg, 腹腔注射) 以保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常规消毒, 剪开头皮, 剥离骨膜, 暴露颅骨, 将颅骨前后囟调平 (前后囟水平高度相差在0.2mm以内) 。根据Paxinos-Watson脑定位图对右侧SNc进行定位, 坐标位置:AP:-5.0~5.3 mm;L:1.9~2.1 mm;D:7.1~7.4 mm[9]。用微型电钻在颅骨上钻一个直径约3 mm的小孔, 剥离硬脑膜。用10μL的微量注射器与玻璃微电极相粘, 尖端直径约50μm, 分两个位点在SNc内注射6-OHDA (手术前配制, 4℃避光保存) 。每位点注射4μg/2μL, 总量8μg/4μL, 给药速度1μL/min, 注射完毕后留置5~10 min, 退出玻璃微电极, 消毒止血后缝合伤口, 腹腔注射青霉素80 000 u预防感染, 待清醒后放置笼内饲养。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含0.02%的Vit-C, 手术方法与模型组大鼠相同。
1.3.2试验过程二
术后第2周给大鼠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 (0.05 mg/kg) , 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若大鼠在药物注射后1~15 min出现向健侧旋转, 旋转速度每1 min大于6圈, 并且5 min内超过20圈者, 表明PD模型成功。不出现旋转、向患侧旋转或旋转总圈数不足者则视为模型不成功, 予以淘汰。
1.3.3试验过程三
电生理学记录在SNc损毁后第3周进行。大鼠在4%水合氯醛 (400 mg/kg, 腹腔注射) 麻醉下行气管及静脉插管术后, 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 根据Paxinos-Watson大鼠脑定位图谱, 确定右侧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坐标位置:AP:2.7~3.2mm;L:0.1~0.6 mm;D:1.5~2.5 mm。在冠状面与中线成2°角处倾斜进针, 以避免损伤矢状窦。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记录锥体神经元的放电, 电极尖端直径1~2μm, 阻抗10~20 MΩ, 充灌液为0.5mol/L醋酸钠含2%滂胺天蓝。细胞放电经MEZ-8301微电极放大器, 显示于VC-11记忆示波器, 以观察电位波形、频率和细胞放电的形式, 同时信号输入监听器监听。将信噪比大于3∶1的、稳定的单细胞放电经生物电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CED1401 Spike2) 输入计算机后, 作实时观察、储存和进行频率及放电形式的分析。采样时间10~20min。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测大鼠的心电, 直肠温度维持在 (37.0±0.5) ℃。
1.3.4放电形式分析
根据放电间隔图 (interspikeinterval histogram, ISIH) 和相关的几个参数鉴别神经元的放电形式。每一个神经元的ISIH的生成至少包含1 000个左右的动作电位, bin宽4 ms。依据ISIH将神经元的放电形式分为:①规则放电, ISIH呈对称性分布;②不规则放电, ISIH为随机分布;③爆发式放电, ISIH呈明显的逐渐衰减的正偏态分布。从ISIH中我们还测量和计算了平均放电间隔 (interspike interval, ISI) 和变异系数。平均ISI为频率的倒数, 变异系数是放电频率的标准差与ISI的比值, 反映神经元活动的规律性。mPFC中锥体神经元通常表现为缓慢的自发放电, 频率0.1~5 Hz;动作电位的波宽>1 ms;呈现不规则或爆发式的放电形式[7]。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以 (±s) 表示, 假手术组和PD组用药前后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差异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观察和分析了假手术组大鼠的11 个锥体神经元和PD组大鼠的16 个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的变化。
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为 (0.45±0.08) Hz (n =11, 放电范围:0.09~1.36 Hz) , 平均ISI为 (4 584.62±632.45) , 变异系数为 (0.74±0.04) 。PD组大鼠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为 (1.58±0.16) Hz (n =16, 放电范围:0.42~2.89 Hz) , 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001) , 平均ISI为 (1 423.58±478.63) , 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降低 (P <0.001) 变异系数为 (1.21±0.13) , 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高 (P<0.001) 。见表1。
(±s)
假手术组大鼠锥体神经元呈现两种不同的放电形式, 不规则放电为80.20% , 爆发式放电为19.80%。PD组大鼠放电形式明显趋向爆发式活动, 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 PD组大鼠不规则放电为40.35%, 爆发式放电为59.65%, 爆发式放电显著增多 (P <0.001) 。见表2。
与给药前频率比较, 假手术组大鼠颈静脉给予NMDA拮抗剂MK-801 (0.99 mg/kg, 静脉注射) 后锥体细胞放电频率明显降低 (P =0.024, t检验) ;PD模型组大鼠颈静脉给予NMDA拮抗剂MK-801 (0.99mg/kg, 静脉注射) 后锥体细胞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 (P =0.275, t检验) 。见表3。
3 讨论
实验中所讨论的神经元均位于内侧前额叶皮层内, 其电活动的特征符合锥体神经元的鉴定标准, 属于锥体神经元[9]。
6-OHDA损毁SNc后, PD模型组大鼠颈静脉给予NMDA拮抗剂MK-801 (0.99 mg/kg, 静脉注射) 后锥体细胞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 有研究发现, 黑质纹状体通路损毁两周后, NMDA受体密度减少, 而NMDA受体m RNA并无明显改变;但当损毁3 个月后, 两者均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示NMDA受体密度于早期减少, 反映了该通路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降解, 损毁后期两者减少, 说明NMDA受体位于该通路神经纤维的突触前膜[10]。另外, 还有文献报道, 前额叶多巴胺可以通过激活D1 受体来降低细胞外的谷氨酸量, 多巴胺D1受体激活也可以磷酸化NMDA受体, 导致其介导的EPSP增强[11]。当SNc损毁后, DA含量明显下降, 可能会导致NMDA受体密度与敏感性均下降。
前额叶皮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8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1例, 女17例, 平均 (45.6±17.5) 岁。纳入本次研究研究的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DSM-Ⅳ分类与诊断标准[3]。患者在治疗之前已经服用抗精神类型的药物治疗了2个月以上, 但是幻听症状未见好转。根据PANSS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评分, 得到的评分≥4分。在治疗期间让患者仍旧服用原来药物。所有患者排除心脏病、肝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严重疾病。在为患者治疗前进行详细的心电图、脑电图以及血常规检查, 无任何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 对照组给予采用10次1 Hz伪刺激治疗, 观察组采用10次1 Hz真刺激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选用美国CADWELL公司生产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 频率为1 Hz, 线圈为9 cm的滴状, 部位是双背侧前额, 刺激强度为80%的运动阀值。观察组:把线圈放置位置和颅骨平行, 每天对患者治疗20 min左右, 刺激频率:40次/min, 不间断治疗10 d, 一共刺激8 000次。对照组:线圈放置位置和颅骨垂直,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头部会产生一种被敲击的感觉, 和观察组受到真刺激的感觉类似, 随后会因为磁场距离的增大、增强而衰减。可以忽略这种放置方法对大脑皮质层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给予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进行PANSS与TESS (不良反应量表) 评分[4], 以及心电图、脑电图和血常规检查, 评分人员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以治疗后幻听评分减分大于等于2分判定有效, 小于2分判定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可知:观察组的幻听症状、精神病理症状以及总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幻听症状改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治疗前后与不同组别存在交互作用 (F=20.467, P<0.05) , 表明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分
2.2 两组常规检查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28例患者在治疗后两个星期, 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血常规检测均显示正常。经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可知:患者心律和血压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全部患者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最后根据TESS量表显示, 观察组有1例患者, 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麻木感等不良反应症状, 持续了大约8 min左右, 在随访2个月左右全部患者均显示正常。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真刺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幻听的频率明显减少, 声音变小, 对患者的干扰程度降低, 患者可以从以前痛苦的幻听体验中解脱出来, 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5,6]。而国外Vercammen等[7]也证明了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顽固性幻听的有效性。Vercammen选择的治疗频率也是1 Hz, 但是他选取的治疗部位是左颞顶叶。而这两种治疗方法选择的部位均能很好地治疗幻听, 这说明了幻听很有可能不是由单个脑区的功能异常引起的, 可能牵涉到多个脑区[8,9]。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阴性症状与精神病理症状都有很大改善, 其中阴性症状改善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行为活动增多, 愿意和人交流沟通;而精神病理症状改善主要表现在: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有所好转。由于本文在选取病例研究时, 所有患者的阴性症状评分都是19分以下, 故需要进一步研究该种治疗方法对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精神病理症状的改善和幻听、阴性症状的改善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和国外相关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相符[10]。但是采用r TMS治疗, 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可以推理r TMS治疗患者的幻听效果显著, 但是针对阳性症状没有明显效果。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常见的残留症状, 根据最新的报道显示, 全世界大约有5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有幻听,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阶段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因此需要重新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是一种在人脑的特殊部位进行刺激的新技术, 其原理是变化的电流在线圈中出现磁场, 磁场通过患者的头皮、颅骨然后在大脑皮层的位置产生感应电流, 这种电流通过改变神经细胞活动影响患者的精神活动。在不同频率的经颅刺激作用下, 产生的抑制作用不同。根据最近几年来的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 幻听其实是一种特定的分散脑结构异常, 关系到听觉信息、言语额颞叶网络脑区域的变化。幻听的严重性还和额、顶以及颞脑区的体积缩小相关, 得了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颞顶叶听觉、海马以及纹状体范围内的血流活动会明显增强。
对幻听的功能连接研究结果说明了,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了额颞叶之间的关系异常, 其主要表现是左背侧前额叶和上颞叶皮层之间的功能关联系数降低, 所以, 精神分裂症幻听和额叶前面兴奋程度的增加有很紧密的联系。据此进一步推理通过影响皮质兴奋性然后再改善幻听的症状。根据王伟男等[11]人的研究证明, 低频的重复经颅刺激对于治疗难治性幻听效果显著。本次研究选取的治疗部位主要是根据幻听的脑功能研究为基础, 在治疗频率选择方面根据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作用原理, 把被测前额叶当作治疗部位, 使用1 Hz的治疗频率, 有效抑制了额叶的不正常情况, 改善了患者的幻听症状[12,13,14,15]。根据高志勤等[16]人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的平均病程约为1~10年左右, 而治疗该部分患者的疗效在某种程度上和患者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 患者病程越短, 其治疗效果越好, 相反病程越长, 其治疗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