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皮质醇论文

2024-09-12

血清皮质醇论文(精选4篇)

血清皮质醇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手术前后血清皮质醇和IL-6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两者在手术应激时的意义。方法 取14例实体肿瘤择期手术患儿(3~6岁)术前24 h、术后4 h、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72 h的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LISA法检测皮质醇和IL-6表达水平。结果 血清皮质醇和IL-6分别在术后24 h和4 h开始升高,并在术后72 h内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血清中皮质醇和IL-6的变化能反映人体对手术应激的耐受程度,可能作为推测实体肿瘤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小儿,手术应激,皮质醇,IL-6

手术创伤作为一种强烈刺激,引发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应激的基本反应为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改变,最主要的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的强烈兴奋,可通过血清中皮质醇的水平来体现。近年来,人们发现免疫细胞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如IL-6等也能进入循环产生相应的内分泌激素样作用,加重全身的炎症反应,影响术后机体的恢复。笔者通过观察实体肿瘤患儿手术前后血清皮质醇和IL-6的变化,分析该指标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旨在寻找可以准确预测和判断术后病情变化的指标,为临床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进行腹部手术的实体肿瘤患儿14例,8例为肝母细胞瘤,6例为腹膜后畸胎瘤,均签署医学研究知情同意书。14例患儿无明显营养不良和严重感染,术前体检内分泌水平正常,术前免疫功能无明显异常,麻醉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所用药物相同。手术时间(120±20)min,男8例,女6例;年龄3~6岁,手术分级根据P-POS-SUM评分系统,分值小于-2.700和ASA分级小于等于Ⅲ级。术前常规禁食水。

1.2 试剂和设备

皮质醇的测定采用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放射免疫药盒并按说明书操作,皮质醇的单位为ng/mL。IL-6试剂由美国R&D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按试剂盒说明操作,单位为pg/mL。手术相关设备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室的设备。

1.3 标本采集及方法

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4 h、术后24 h、术后48h及术后72 h取外周静脉血2 m L(由于手术时间为9:00~10:00,为排除皮质醇受昼夜节律等其他因素影响,所以测定血清皮质醇采血时间分别为术前1日9:00,术后1日9:00,术后2日9:00,术后3日9:00)。置于肝素抗凝管,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约1 m L,置于EP管中,-80℃低温保存。放射免疫法测量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双抗夹心ELISA法测量不同时间点血清IL-6的含量。14例患儿术前的测定值为正常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数值为对照组,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及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血清皮质醇水平

患儿血清皮质醇水平术后开始上升,术后24 h达到峰值,术后72 h降至术前水平。正常组术后24 h和48 h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清IL-6水平

患儿血清中IL-6水平在术后4 h达到峰值,在术后24 h内变化显著。对照组术后4、24和48 h血清IL-6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降至术前水平。

注:覮与正常组相比,P<0.05

注:覮与正常组相比,P<0.05

3 讨论

应激(stress)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较敏感,其最基本的表现是以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轴(LC/NE)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的强烈兴奋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3]。其中,HPA轴的作用更为显著。HPA轴兴奋释放的中枢介质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前者最主要的功能是刺激ACTH的分泌进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而糖皮质激素中最主要的是皮质醇[4]。

IL-6是一种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1 kD,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核内皮细胞等分泌。机体创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IL-6与其受体结合后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引起细胞基因转录的变化,起到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生成、抗细菌、抗病毒、调节特异性免疫等作用[5],可以促进炎症急性期的反应。在急性应激反应下,细胞因子在短时间内即可大量快速地释放[6,7],并可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生物学活性:抗菌作用、调节特异性免疫、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生成、促炎、抗炎等,通过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构成了一种重要的防卫体系。IL-6可以影响皮质醇的释放,进而与HPA轴相互作用[2]。

笔者研究中14例实体肿瘤患儿血清IL-6于术后开始显著升高,在术后4 h达到峰值(23.59pg/mL)后开始下降,术后24 h内波动变化较大,在术后72 h时为5.18 pg/mL,接近于正常组(5.17pg/mL)。笔者观察了14例实体肿瘤患儿血清中皮质醇的变化,发现血清中皮质醇含量在术后4 h即开始升高,24 h达峰值,72 h降至23.38 ng/mL,接近正常组的含量,认为实体肿瘤患儿手术应激时机体存在皮质醇和IL-6的升高。

手术创伤早期,应激反应使血清皮质醇升高,血清中含量稍高的皮质醇对机体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有利于组织修复。但皮质醇能使糖异生增加及组织分解,其水平持续升高,可因高分解代谢导致负氮平衡,反而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过程[8]。皮质醇又能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因此持续高水平皮质醇不利于机体的抗感染效应的发挥,而导致患儿术后继发感染的可能性增加,不利于组织的修复。

早期在对手术创伤的研究上,手术种类多局限于成人颅脑手术和胸外手术上,很多学者提出创伤后血清中皮质醇持续高水平是机体病情严重的重要标志[9]。笔者在对14例患儿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有4例患儿在术后7 d左右出现肠梗阻、溃疡性大出血、重症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欠佳的4例患儿,在术后72 h内的动态监测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术后各个时间点,其血清中皮质醇和IL-6的含量较均值高。术后72 h时,4例患儿的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为30.75 ng/mL,仍高于此时的均值23.38 ng/mL,血清中IL-6的含量为6.04 pg/mL,仍高于此时的均值5.18 pg/mL。因此认为血清中皮质醇和IL-6也可以作为推测学龄前期实体肿瘤患儿预后的敏感指标。但由于实验局限未进行深入研究,笔者会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157.[1]JIN HM,WANG JZ.Pathologic Physiology[M].7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144-157.Chinese

[2]SHEKHAR V,RICARDO M,CRISTINA C,et al.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in critical illness[J].Rev EndocrMetab Disord,2007,8:365-373.

[3]边疆晖,吴燕.哺乳动物的生理应激反应及其生态适应性[J].兽类学报,2009,29(4):352-358.[3]BIAN JH,WU Y.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and its ecologicaladaptability in mammals[J].Acta Theriologica Sinica,2009,29(4):352-358.Chinese

[4]FRAUKE N,STEFFEN R,JOHANNA LH,et al.Inhibition ofcortisol production by metyrapone enhancestrace,but not delay,eyeblink conditioning[J].Psychopharmacology,2008,199:183-190.

[5]冯晔,施圣云,周晓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1425-1426.[5]FENG Y,SHI SY,ZHOU XY.Changes of serum adiponectinand inderleukin-6 in neonate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their significances[J].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2008,23(18):1425-1426.Chinese

[6]TANJA CS,ANTON JGS,MATK RV,et al.Systemic toxicityand cytokine/acute phase protein levels in patients after isolatedlimb perfusion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a complicated by highleakage[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7,4:268-275.

[7]SUSANNAH KL,NIALL SMC,VASISHT P,et al.Increasedplasma thioredox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J].IntensiveCare Med,2010,36:336-341.

[8]IOANNA D,KONSTANTINOS S,IOANNIS I,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n adrenal cortex responses and outcome prediction inacute critical illness:results from a large cohort of 203 mixedICU patients[J].Intensive Care Med,2007,33:2116-2121.

[9]DAVID E,GEOFFREY B.P2 receptors in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and disease[J].Purinergic Signalling,2008,4:1-20.

血清皮质醇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7月 -2014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发病24 h以内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64.83±13.52)岁。治疗方法采用高血压脑出血的国际治疗指南标准[6],均未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 其各化验指标均在正常值内,男42例,女38例,年龄在45~80岁,平均年龄(65.32±13.24)岁。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后完成本研究。

1.2方法

于发病后1、3、7、10和14 d晨,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TC、CBG浓度,并由TC、CBG计算FC、FCI值,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皮质醇各指标随不同发病时间变化的特点、血清皮质醇各指标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血清皮质醇浓度与患者生存状况的关系。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进行病情轻重分组。本研究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发病早期,GCS<5分为轻型组 (21例), GCS 6~8分为中型组(39例),GCS 9~11分为重型组(20例)。

FC、FCI计算公式[7]:计算指标的单位统一为 μmol/L后进行计算。

CBG:1μg/m L=0.019 23μmol/L=19.23nmol/L;

TC:1 μg/dl=0.027 59 μ mol/L=27.59nmol/L 。

FC浓度(μmol/L)=(Z2+0.122TC)1/2-Z;其中系数Z=0.016 7+0.182(CBG-TC)。FCI=TC(nmol/L)/CBG (μg/m L),正常人的FCI约为10 nmol/mg。

按照肾上腺功能不足的标准[8],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患者晨起血清皮质醇水平 <414 nmol/L,将患者分为:发病首日的血清皮质醇浓度 <414 nmol/L作为低血清皮质醇组(18例);414~690 nmol/L为正常血清皮质醇组(41例);>690 nmol/L作为高血清皮质醇组(21例)。三组患者的预后评价标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ore,GOS),恢复良好 (能正常生活但轻度缺陷)-5分;轻度残疾(虽残疾但能独立生活并在保护下工作)-4分;重度残疾(残疾并清醒,但其日常生活需照料)-3分;植物生存 (仅眼睛能睁开等最小反应)-2分;死亡 -1分。重度残疾、植物生存与死亡为预后不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处理数据 。 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 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Bonferroni分析),采用 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高血压脑出血后皮质醇各指标随发病时间的变化

将对照组与观察组发病后1、3、7、10和14天的皮质醇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患者发病第1天TC、FC、FCI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后呈下降趋势,TC至发病后第10天下降至正常水平。而观察组发病后第1天的CBG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 0.05,后呈升高趋势。(见表1)。

2.2血清皮质醇各指标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

将对照组与发病早期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的皮质醇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发病早期轻型组、 中型组、重型组的TC、FC、FCI均高于对照组,发病早期TC、FC、FCI值由高到低是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见表2)。

2.3低、正常、高血清皮质醇组的预后(GOS)

低血清皮质醇组的预后(33.3%,6/18)显著差于正常 (92.7%,38/41)、高血清皮质醇组 (85.7%, 18/21),χ2=26.369,P <0.01。(见表3)。

(nmol/L,±s)

注:1)与对照组相比,P <0.05;2)与发病后第 1 天相比,P <0.05;3)与发病后第 3 天相比,P <0.05;4)与发病后第 7 天相比,P <0.05;5)与发病后第 10 天相比,P <0.05

(nmol/L,± s)

注:1)与对照组相比,P <0.05;2)与发轻型组相比,P <0.05;3)与,P <0.05

(例)

3讨论

肾上腺皮质素作为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应激反应的一种重要激素,在对机体抵御外界有害刺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利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机体存活[4]。研究发现[9,10],下丘脑、垂体受到损伤后,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发生紊乱,皮质醇分泌减少,血清皮质醇浓度下降,引发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机体免疫低下,易引发抑炎、促炎的失衡, 最终导致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可以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预后不良的风险提高[11]。因此,本研究通过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TC、CBG、FC的动态变化,并计算FCI,分析血清皮质醇对患者病情、生存状况的影响。

本研究对皮质醇各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1天的TC、FC、FCI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在发病后第1天内达到最大值, 随后呈下降趋势。可能原因是脑卒中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规律超出了正常的适应性机制[12]。 这一神经内分泌变化的激素包括T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3]。在无应激状态下,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作为一个协调统一、联系密切的功能活动轴,维持血清皮质醇浓度的稳态以及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适应性变化。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一种严重的应激源,能够迅速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并导致患者肾上腺功能增强,因此,在无应激状态下,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体内的皮质醇浓度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对损伤刺激的抵抗力。TC浓度的变化不是高血压脑出血后的本身反应,而是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引发的正负反馈共同作用导致其浓度变化[14]。随着患者发病时间的延长,应激程度渐渐变弱并趋向于消失,并且激素的负反馈会降低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逐渐降至正常范围。

本研究中,高血压脑出血后发病早期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的TC、FC、FCI均高于对照组,发病早期TC、FC、FCI值由高到低是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这表明病情越重患者的TC、FC、FCI越高,患者体内的应激反应越强烈。这是因为机体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刺激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正反馈, 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皮质醇,因此,病情越严重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的TC、FC及FCI升高越明显。按照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患者晨起血清皮质醇水平 <414 nmol/L将本组患者分为低、 正常、高血清皮质醇组,进一步分析患者预后,发现低血清皮质醇组的预后显著差于正常、高血清皮质醇组,这表明患者的预后与危重症相关性皮质类固醇不足有关。原因是当患者病情严重时,机体应激反应强烈,导致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衰竭[15],从而引发血清皮质醇不足,影响机体的应激反应和组织代谢,最终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血清皮质醇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4 月—2015 年4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8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性患者22 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在55~79 岁之间, 平均年龄在 (64.5±3.8) 岁, 38例患者中有胃癌的15 例, 食管癌的有12 例, 肺癌的8例, 直肠癌的3 例, 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实验的研究目的, 自愿参加该研究, 并签署由该院设计的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在手术前予以患者肌肉注射0.5 mg的阿托品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912) , 0.05 mg/kg的泮库溴铵 (由N.V.Organon生产, 批准文号:BX20000307) 、8 mg/kg的硫喷妥钠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1244) 以及2 mg的/kg的琥珀胆碱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599) 静脉滴注, 然后行气管插管, 静脉滴注0.3 mg/kg的安定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81023) 和30 μg/kg的芬太尼 (x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76) , 吸入1%的安氟醚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X19990129) 维持麻醉, 对手术中患者输入的平衡盐液约 (869.72±126.45) m L, 生理盐水总量约 (613.47±153.4) m L, 输血量在 (568.42±163.4) m L, 平均麻醉时间在 (176.2±56.7) min, 观察患者不同麻醉时间的各指标水平变化以及代谢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在麻醉前、插管后5 min、麻醉后90 min、手术结束时等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血清皮质醇、胰岛素和血糖等指标水平变化, 分析应用神经安定和安氟醚麻醉对糖尿病患者血清皮质醇、胰岛素和血糖的影响。

1.4 统计方法

采用版本为SPSS 20.0 软件统计分析该次实验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比较结果显示, 与麻醉前比较, 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在插管后的5 min、麻醉后的9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麻醉前比较, 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插管后的5 min、麻醉后的9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见下表。

3 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以及手术刺激极其容易出现病变恶化的现象, 因此, 选取合适的麻醉药物,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对患者的病情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4]。 据相关调查发现, 应用神经安定和安氟醚麻醉, 安全有效, 不会引发患者原发病的复发, 也不会加重原发疾病, 因此, 在临床麻醉中被广泛的应用[5]。该次研究中应用泮库溴铵、 硫喷妥钠以及琥珀胆碱静脉滴注, 然后行气管插管, 结果显示, 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均无明显的变化, 而血糖有明显的升高。 在手术中同时应用安定、 芬太尼辅以及安氟醚吸入麻醉维持麻醉效果, 结果显示, 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也不明显变化。 据相关研究和文献发现, 应用大剂量的芬太尼麻醉具有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引起的内分泌代谢反应的作用, 该研究再一次证实该观点的正确性。 该次研究中出现的患者血糖随着麻醉时间而升高, 其原因是手术的侵袭操作通过肝糖原分解以及糖原的异生, 进而减少了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情况, 从而导致高血糖的发生。

该次研究结果说明, 与麻醉前比较, 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在插管后的5 min、麻醉后的9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麻醉前比较, 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插管后的5 min、麻醉后的9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渐升高。

综上所述, 应用神经安定和安氟醚麻醉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水平影响不大, 除此之外, 该次研究患者的盐液、电解质等指标水平检测, 各个阶段变化不明显, 因此, 只要关注患者术中的失血情况, 适当输血, 对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丽娜, 翟鑫, 李俊风, 等.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对策及健康教育[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8) :295-297.

[2]董兰, 韩曙君, 雷志礼, 等.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中的应用观察[J].武警医学, 2013, 24 (3) :207-210.

[3]腾香芹, 茆庆洪, 付群, 等.地佐辛对2型糖尿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浆胰岛素和血糖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5, 36 (21) :3284-3286.

[4]邱立影.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麻醉期的胰岛素、血糖变化情况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0 (8) :71.

血清皮质醇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4例作观察组, 男60例, 女64例, 年龄3~14岁, 平均 (6.8±3.1) 岁, 均符合文献[2]中《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疾病的相关标准。排除标准:用药方面存在禁忌证,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选取该时间段于本院行儿童健康体检者120例作对照组, 男56例, 女64例, 年龄2.5~14岁, 平均 (6.6±3.2) 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签署研究同意书。

1.2方法

(1) 治疗方法:观察组, 给予患儿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 (生产厂家:葛兰素史克制药 (重庆)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388) , 年龄≤4岁用药方式为储物罐吸入, 年龄>4岁, 则可直接吸入治疗, 并于用药后, 采用淡盐水漱口;病情轻度:125~250μg/d, 中、重度:250~500μg/d;2次/d, 早、晚分别吸入1次[3]。治疗90 d后, 根据GINA中的方案, 对剂量逐级递减, 维持治疗时间>1年[4,5]。 (2) 检测方法:两组均于研究对象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2个月, 3个阶段于研究对象空腹情况下, 抽取3 m L静脉血, 并进行离心操作10 min, 3000 r/min, 将血清留取后, 放置于冰箱中保持待检 (温度:-70℃) , 而血清皮质醇水平的检测则采用RIA (放射免疫法) , 由美国Dia Sorin公司对试剂盒进行提供。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1) 观察指标, 观察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与治疗后6、12个月) ;观察组治疗前后PEF、FEV1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日间、夜间哮喘症状发生情况, 完成日间、夜间症状评分, 分值0~4分, 评分越高表示日间、夜间症状表现越严重。 (2)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胸闷、气促等全部消失, 中细湿音和喘鸣音均消失, PEF、FEV1改善程度≥90%;有效:各项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中细湿音和喘鸣音均有所改善, PEF、FEV1改善程度≥75%;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病情加重[6,7], 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各时间段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血清皮质醇水平呈现出稍微降低的趋势, 但各个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 (116/124) , 包括显效70例、有效46例、无效8例。

nmol/L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PEF、FEV1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PEF、FEV1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日间、夜间症状评分均下降, 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3.1 儿童哮喘疾病介绍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临床病因与遗传、促发及变应原有着相关性[8], 发病过程与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密切相关[9], 疾病治疗具可逆性, 大部分患儿通过规范性治疗后[10], 均可缓解自身症状, 从而帮助患儿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患儿要被迫采取坐位呼吸, 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 甚至出现发绀等情况;而有的患儿咳嗽为唯一的症状, 尤其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哮喘发作时, 患儿可有缺氧、Pa O2和Sa O2降低的情况, 行肺功能检查发现, 患儿用力肺活量 (FVC) 、呼气流量峰值 (PEF) 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均降低。

3.2 药品作用机制

目前, 临床上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手段, 包括长效β-受体激动剂 (LABA) 、ICS等药物在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药物使用可采用口服、吸入、透皮、静脉等方式进行治疗[11], 其中吸入是应用较为普遍的给药方式, 对气道黏膜具有直接作用[12], 并且用药不良情况发生率低, 安全可靠。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吸入的方式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 是一种雄甾烷结构的三氟糖皮质激素, 通过局部用药的方式, 具有抗炎、平喘、抗过敏作用[13,14,15,16], 并且, 在亲脂性方面优于其他糖皮质激素, 容易在机体肺组织里面储存和摄取, 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发展[17,18,19]。同时, 这种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抗过敏、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 小剂量即可产生明显的支气管扩张作用, 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组胺等过敏物质的释放。但如果剂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时, 可导致患儿出现面部潮红、发热、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周身疲倦、鼻塞等不良反应,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心悸、震颤等情况。另外, 该药物为气雾剂, 使用气雾剂, 可使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发挥止喘的作用, 具有奏效快、剂量小、药物局部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达93.55%, 提示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用药效果显著, 并且观察组治疗期间血清皮质醇水平不会受到影响,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患儿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不会对其血清皮质醇水平造成影响, 且治疗效果较好。此结果表明, 观察组应用治疗方案不会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观察组治疗后夜间、日间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 提示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在改善患者喘息、胸闷、哮喘音等临床表现方面效果显著, 更利于疾病预后, 观察组治疗后PEF、FEV1指标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提示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缓解患儿痛苦。文献[20]研究结果显示, 35例儿童哮喘患儿临床疗效高达94.3%,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血清皮质醇水平分别为 (237.26±15.37) 、 (234.98±16.11) 、 (234.84±14.29) nmol/L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文献相近。而临床上用药过程中, 应该定期对患儿血清皮质醇水平进行检测, 从而达到观察患儿肾上腺皮质功能是否受到抑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 哮喘患儿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并且治疗期间血清皮质醇水平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的效果, 并分析其对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4例作观察组, 该时间段于本院行儿童健康体检者120例作对照组, 探讨哮喘患儿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的治疗效果, 并通过对照研究的方式, 探讨其对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血清皮质醇水平呈现出稍微降低的趋势, 但是各个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 (116/124) 。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PEF、FEV1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日间、夜间症状评分均下降, 均低于治疗前 (P<0.05) 。结论:哮喘患儿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 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并且不会对患儿血清皮质醇水平造成影响,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上一篇:发展软实力下一篇:辽宁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