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瓜氨酸论文

2024-07-04

血清瓜氨酸论文(精选7篇)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滑膜炎为特征的炎性关节炎,长期持续性炎症促使关节滑膜大量增生,形成血管翳,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关节破坏,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残疾。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诊断、早期给予缓解病情药(DMARDs)能及时控制病情、减少骨关节破坏并改善预后[1]。目前RA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较普遍,但对RA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利于早期诊断。2000年国外首次报道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以及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可经人工合成,用于ELISA检测,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本文通过对218例RA患者进行CCP检测,旨在探讨其与RA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抗CCP抗体在RA中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R A病人组

218例均为我科门诊以及住院的RA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的RA诊断分类标准[3]。其中,男55例,女163例,男∶女=1∶2.960,年龄14~78岁,平均(45±11)岁。

1.1.2 其他风湿性疾病组

共103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8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3例,系统性硬化症7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20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7例,白塞病3例,骨性关节炎23例。以上病例全部来自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均符合国内或国际相应的诊断标准。

1.1.3 健康对照组

30名均来自我院健康体健人群。

1.2 方法

1.2.1 所有检测对象均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保存抗CCP抗体试剂盒购自欧蒙(德国)公司,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抗CCP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5 u/mL为阳性。IgM型RF采用比浊法检测,大于20 u/m L为阳性。

1.2.2 所有R A病人均记录病程,关节痛或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功能关节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1级:关节不活动时无疼痛,关节活动时有轻度疼痛;2级:关节不活动时有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3级: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因疼痛而明显受限。压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1级:压迫时患者诉疼痛;2级:压迫时患者不仅诉疼痛,而且有畏惧的表情和缩回关节;3级:患者拒绝医生作压痛检查。关节肿胀分级标准:0级:无肿胀;1级:关节肿胀未超过关节附近的骨性标记;2级:关节肿胀,肿胀处与骨性标记相平;3级:关节高度肿胀,肿胀处高于关节附近的骨性标记。关节活动度:0级(分):活动自如;1级:活动轻度受限;2级:关节活动明显受限;3级:疼痛剧烈,完全不能活动。双手X线分期:Ⅰ期:正常或关节端骨质疏松。Ⅱ期:偶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Ⅲ期:骨性强直。Ⅳ期:除Ⅱ、Ⅲ期改变外,并有纤维性或明显的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等畸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CCP抗体与临床和其它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T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CCP抗体在RA及非RA组的水平比较

RA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非RA组,(P=0.000);有统计学意义。218例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阳性的为206例(94.6%),103例非RA血清中抗CCP抗体阳性的有7例(6.8%),30名健康人群中有1例(3.3%)阳性。见表1。

2.2 抗CCP抗体与RF、ESR等相关性比较

RA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与PLT、CRP呈正相关,与RF水平不具有相关性;与ESR呈弱相关(r=0.354,P=0.012)。见表2。

2.3 抗CCP抗体与临床活动度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

RA组患者外周血抗CCP抗体水平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相关,而与关节压痛、功能分级、X线分期均无正性相关。见表3。

3 讨论

RA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两年内即可出现关节的破坏。2000年国外首次报道APF、AKA和AFA的共同抗原决定CCP可经人工合成,用于ELISA检测,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4]。目前,随着抗CCP抗体的检测逐渐应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RA的早期诊断价值,其特异性高,本研究检测结果发现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分别为94.6%和96.3%,与非R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CCP抗体与RA的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其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的比较少。有资料显示,抗CCP抗体与关节破坏相关,抗CCP抗体阳性者的骨关节破坏较阴性者重,但抗CCP抗体与RA的发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5]。VISSER等[6]研究发现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关节侵饰性病变更严重,抗CCP抗体是一种衡量RA患者关节损害程度及预后的良好血清学指标。但本研究发现抗CCP抗体水平与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期并无相关性,与刘喜德报道[7]也不一致,可能原因纳入本研究组的患者病史大多在两年内有关。

RA患者病情处于活动期时往往PLT和CRP可以出现明显升高,其与RA的疾病活动性相关。有研究表明,高滴度的RF,持续增高的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与关节侵蚀密切相关,预示着不良的预后。SAM等报道[8]抗CCP抗体阳性组患者往往病情活动性指标高于阴性组,抗CCP抗体可预测两年后是否发生骨侵蚀。本研究发现抗CCP抗体水平与PLT和CRP呈正相关,提示抗CCP抗体也可能反映RA一定的疾病活动性,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显著相关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抗CCP抗体与ESR呈弱相关,考虑ESR并不具有特异性,RF与RA的关系比较明确,RF水平越高也提示RA病情严重且预后不佳。从理论上推测,对抗CCP抗体应该有很高的重叠性,但结果并不如此。本研究发现抗CCP抗体与RF并不具有相关性,原因可能在于CCP不能代表FILAGGRIN的所有抗原决定簇,而且试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构象改变也可能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RA患者关节肿胀、疼痛均是疾病活动的指标,本研究发现RA患者抗CCP抗体水平的高低与关节肿痛也具有显著相关性,也提示抗CCP抗体水平与RA疾病疾病活动相关,滴度越高提示疾病活动性大,病情越严重。

抗CCP抗体能用于RA的临床检测及早期诊断,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指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前景。但抗CCP抗体与RA的发病关系,尤其是抗CCP抗体与RA的骨关节破坏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有待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阐明。

参考文献

[1]PINCUS T.Aggressive treatment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toprevent joint damage[J].Bull Rheum Dis,1998,47:2-7.

[2]KROOT EJJA,DE JONG BAW,VAN LEEUWEN MA,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nti-cyclic cir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Rheum,2000,43:1831-1835.

[3]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8,13:315.

[4]SCHELLEKENS GA,VISSER H,DE JONG BAW,et al.The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2000,43:155-163.

[5]ZENG XF,AI MX,GAN XD,et a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n-ti-cyclic cilra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in im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Chin J Rheumato,2001,5:283-284.Chinese

[6]VISSER H.How to diagnose rheumatoid arthritis early:a predic-tion model for persistent erosive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2,46:357-365.

[7]LIU XD,CAI L,LI SD,et al.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Chia J Rheumato,2007,11:361-364.Chinese

[8]SAM ANCIN N,O ZDEM,A KBAS H,et al.Diagnostic value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ccp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rheumatoid arthritis[J].J Natl Med Assoc,2005,97(8):1120-1126.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 本院门诊或住院的RA患者86例作为RA组, 其中, 男29例, 女57例, 年龄22~85岁, 平均年龄 (46.33±13.26) 岁。同期就诊的非RA患者44例作为非RA组, 其中, 男12例, 女32例, 年龄20~79岁, 平均年龄 (45.53±11.79) 岁, 包括8例结缔组织病, 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6例干燥综合征, 5例系统性硬化症, 5例强直性脊柱炎, 5例痛风, 5例骨性关节炎, 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11例, 女21例, 年龄23~81岁, 平均年龄 (44.91±13.03) 岁。三组年龄与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晨取空腹静脉血3 ml, 常规分离血清并收集编号, 置于-2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检。

1.2.1抗-CCP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间接法进行抗-CCP抗体的检测, 试剂盒由上海富纯中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取待测血清标本, 以缓冲液按照1∶101进行稀释, 然后取经稀释后的待测血清标本、阳性与阴性质控样本以及标准参照品100μl, 分别加入到96孔板的反应微孔之中, 在室温条件下孵育60 min, 然后进行洗涤3次, 再向每孔中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100μl, 在室温条件下孵育30 min, 再加入100μl显色剂进行显色30 min, 最后加入100μl反应终止液终止反应。置于酶标仪中在450 nm以及620 nm双波长下测定吸收光度值 (OD) 。对于抗体浓度高于曲线范围的, 再次稀释血清标本重新测定。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以及实验室操作规程执行, 以抗-CCP抗体≥25 RU/ml判定为阳性。

1.2.2 RF检测以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进行RF检测, 仪器为罗氏公司生产的Modular DPP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合作公司提供, 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以及实验室操作规程执行, 以RF≥25 IU/ml判定为阳性。

1.2.3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以抗-CCP抗体和RF中任意一项或者两项均为阳性判定为联合检测阳性, 两项均为阴性时判定为阴性。

2结果

2.1各组检测结果比较RA组的抗-CCP抗体及RF水平均显著高于非RA组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各组的阳性检出率与诊断效能比较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灵敏度显著低于RF,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RF,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将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后, 灵敏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获得显著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抗-CCP抗体比较, aP<0.05;与RF比较, bP<0.05;与抗-CCP抗体和RF比较, cP<0.05

3讨论

RA主要是由于体内Ig G分子变性, 导致机体生成抗变形Ig G自身抗体, 即RF而发病。RF能够与变性Ig G相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在关节滑膜上, 导致补体激活, 诱发慢性以及渐进性免疫炎症损伤, 诱发RA[3]。因此, RF检测是临床诊断RA的常用血清指标, 阳性率可到70%左右。但临床研究发现,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肺结核以及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中也可检出RF阳性, 甚至在部分健康人群中也可检出滴度较低的RF。故血清RF检测对于RA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但特异度较低, 极易发生误诊[4]。

近年来, 临床通过检测血清抗-CCP抗体进行RA的诊断, 诸多研究证实了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5]。本研究中, 血清抗-CCP抗体检测对于RA的诊断特异度达93.18%, 阳性预测值达95.24%, 充分体现了其良好的诊断效能, 认为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对于RA的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预测价值。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 将抗-CCP抗体检测与RF检测联合应用后, 灵敏度提高至91.86%, 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达77.27%、88.76%、82.93%, 诊断效能得以提高。认为将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RA的诊断灵敏度, 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 血清抗-CCP抗体检测对于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联合RF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灵敏度以及准确度, 降低误诊或漏诊率,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葛艳玲, 宋慧, 赵育靖, 等.单独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1) :94-97.

[2]邢桂芝, 马丽明, 安媛, 等.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6) :990-992.

[3]刘志昌, 肖游君, 劳敏曦,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 29 (12) :2278-2282, 2292.

[4]邓连瑞, 徐江霞, 漆坚,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 2013, 53 (9) :85-87.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3

L-精氨酸能有效地降低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1], 而瓜氨酸在代谢上和精氨酸密切相关, 但目前对瓜氨酸和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还很少。本实验旨在对精氨酸和瓜氨酸的降血压作用进行比较, 并探讨其降压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雄性SD大鼠30只, 体重200~220 g, 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所有大鼠随机分为2组, 一组为精氨酸组, 一组为瓜氨酸组。2组大鼠在实验前测量血压, 血压测定采用尾套法, 连续测3次, 取平均值。

1.2 高血压模型制备

所有大鼠使用左旋硝基精氨酸 (L-NNA) , 每日腹腔注射15 mg/kg, 分2次注射, 连续注射7 d, 并在第7天测量血压。造模后2组大鼠血压较造模前均明显升高, 2组均造模成功。造模后2组大鼠血压无明显差异, 见表1.

1.3 实验方法

造模成功后, 继续维持原剂量使用L-NNA.测定2组大鼠实验前的血浆内皮素 (ET) 和一氧化氮 (NO) 含量。ET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试剂盒购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 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上述各指标测定均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执行。

精氨酸组使用L-精氨酸灌胃0.3 g/kg, 每日1次;瓜氨酸组使用L-瓜氨酸灌胃0.3 g/kg, 每日1次。2组喂养6周后, 测量血压和血浆ET与NO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2组大鼠血压比较

见表2.

2.2 实验前后血浆ET和NO含量比较见表3、表4.

3讨论

Rector等认为, 连续6周口服L-精氨酸将明显增加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时的肢体血流和动脉弹性, 同时血浆内皮素水平也明显降低[2]。另一项研究表明, 心力衰竭患者在连续4周使用L-精氨酸后, 桡动脉舒张增加了8.8%[3].

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 精氨酸对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 同时可以降低血浆ET含量, 并升高血浆NO含量。

研究证明高血压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4], 而血浆ET和NO含量和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精氨酸可能是通过抑制ET的生成并促进NO的生成, 影响血管的舒张程度, 从而发挥降血压的作用。

L-瓜氨酸可以通过转变为L-精氨酸来发挥降血压作用。从实验结果来看, 同样剂量的L-瓜氨酸和L-精氨酸相比, L-瓜氨酸降血压作用更强。

L-瓜氨酸可在内皮细胞、肾细胞等细胞中转变为L-精氨酸, 由于L-瓜氨酸无需经肠肝代谢, 因此口服L-瓜氨酸比口服L-精氨酸本身更能增加L-精氨酸的血液浓度。由于L-瓜氨酸不是精氨酸酶的底物, 因此它不会诱导该酶的表达, 也不会激活该酶的活性。当给予L-瓜氨酸 (3.8 g/m2体表面积) 4 h后, L-精氨酸的最大浓度可以增加227%, 而使用同样剂量的L-精氨酸仅能增加90%[5].因此L-瓜氨酸可以比同样剂量的L-精氨酸发挥更强的降压作用。

虽然通过本实验来看, 精氨酸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来发挥降压作用, 但其如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是否有其他机制, 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同时瓜氨酸的降血压作用是否有独立于精氨酸以外的机制, 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对照分析精氨酸和瓜氨酸对大鼠血压影响的差异。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 制备高血压模型后, 随机分为2组, 分别使用L-精氨酸和L-瓜氨酸治疗。比较实验前后大鼠的血压与血浆内皮素 (ET) 和一氧化氮 (NO) 含量。结果 2组大鼠实验后的血压与血浆ET和NO含量有显著差异, 瓜氨酸组血压和血浆ET含量下降较明显, 而血浆NO含量上升较明显。结论 精氨酸可能是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来发挥降压作用, 而瓜氨酸比精氨酸降压作用更强。

关键词:精氨酸,瓜氨酸,血压,血浆ET和NO含量

参考文献

[1]Higashi Y, Oshima T, Ozono R, et al.Effects of L-Arginine infusion onrend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wil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 1995, 25 (4) :898-902.

[2]Rector TS, Bank AJ, Mullen KA, et al.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supplemental oral L-arginine in patientswith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 1996, 93 (12) :2135-2141.

[3]B nger RH, Bode-B ger SM.The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L-arginine[J].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2001, 41:79-99.

[4]Kung CF, Luscher TF.Different mechanism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with aging and hypertension in rat aorta[J].Hypertension, 1995, 25 (2) :194.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4

为了更好地利用西瓜资源,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本文对L-瓜氨酸的有效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参数以及工艺条件的控制进行了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普通西瓜(购于南宁市普通市场),取瓜皮备用;试验所用试剂有L-瓜氨酸(上海康达氨基酸厂),二乙酰一肟、磷酸、氨水、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研究所);HD-8型阳离子交换树脂,HZ-803、HZ-820、D303 型吸附树脂(上海华震公司)。 试验所用仪器有752Spetrophotometer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SHB-3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RE-5203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2 方法

1.2.1 L-瓜氨酸的提取、分离

西瓜除去瓜瓤和外表皮,瓜皮用组织破碎机粉碎,超声波提取30min,真空抽滤取清液备用。

取一定量的清液用HD-8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动态交换(搅拌),交换完毕后用0.25mol·L-1的氨水进行洗脱,将洗脱液进行真空浓缩脱氨。采用HZ-820 型吸附树脂对提取浓缩液进行脱色,并对脱色液L-瓜氨酸含量进行测定。

操作要点:树脂在使用前需用双蒸水浸泡,漂至上液澄清,用2mol·L-1的HCl溶液和2mol·L-1的NaOH溶液反复浸泡3次,用蒸馏水洗至洗液无氯离子为止。抽滤至干,在干燥箱中烘干后备用。

(1)交换树脂的选择:L-瓜氨酸为水溶性氨基酸,其等电点为pH5.97。提取液pH越接近等电点,L-瓜氨酸的提取率越低。若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提取瓜皮中的L-瓜氨酸,易使瓜皮中的果胶、淀粉等多糖类物质发生糊化[7],增加提取液过滤阻力。为避免糊化现象,并防止氨基酸在碱性条件下发生Malilard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宜在酸性条件下提取L-瓜氨酸。L-瓜氨酸为弱有机酸,在低于其等电点的条件下,L-瓜氨酸带正电荷,因此分离L-瓜氨酸宜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本试验中采用的HD-8阳离子交换树脂属于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2)交换时间的确定:分别取4g处理好的树脂于6个烧杯中,加入50mL瓜皮汁清液进行动态交换(搅拌),记录交换时间为10、20、30、40、50、60min时,交换时间与交换液中L-瓜氨酸的含量变化(见表1),以此确定最佳的交换时间。

(3)洗脱液的选择:分别取4g荷载L-瓜氨酸的HD-8型树脂于8个烧杯中,分别用100mL浓度为0.25、0.5、0.75、1.0mol·L-1氨水和NaOH浸泡1h,测定瓜氨酸洗脱量。

(4)洗脱时间的确定:分别取4g荷载L-瓜氨酸的树脂于6 个烧杯中,加入100 mL0.25mol·L-1氨水溶液进行动态洗脱(搅拌),记录洗脱时间为5、10、15、20、25、30min时,清液中L-瓜氨酸的含量变化情况,确定最佳交换时间(见表3)。

(5)脱色剂的选择:洗脱液经脱氨后,于室温下分别加入等量的HZ-803、HZ-820、D303 吸附树脂进行脱色15 min,对脱色效果进行比较,并测定吸附脱色瓜汁中L-瓜氨酸的含量。

1.2.2 L-瓜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L-瓜氨酸的测定采用二乙酰一肟法[6]。L-瓜氨酸与二乙酰一肟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在一定的含量范围内其分光光度值呈线性关系。取1mL含有L-瓜氨酸的溶液于试管中,依次加入4 mL蒸馏水,2 mL硫酸和磷酸的混合液(v∶v,1∶3),0.25mL 30mg·L-1的二乙酰一肟,摇匀,沸水浴反应30min后取出冰水浴迅速冷却至室温,于490nm处测定分光光度值。

1.2.3标准曲线的制作

准确称量1.000 0mgL-瓜氨酸标准品于10 mL容量瓶中,蒸馏水定容。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1、0.2、0.3、0.4mL的L-瓜氨酸标准溶液,用蒸馏水补足到1mL,采用二乙酰一肟法测定分光光度值。用未加L-瓜氨酸标准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液。重复3次,取平均值,以L-瓜氨酸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见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呈线性关系

L-瓜氨酸标准溶液浓度在0~0.04m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9。瓜皮清液中L-瓜氨酸的含量为2.679mg·mL-1。

2.2 L-瓜氨酸的提取

2.2.1 HD-8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随着交换时间的增加,瓜皮清液中的L-瓜氨酸含量逐渐减少,表明HD-8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对L-瓜氨酸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当动态交换时间达到30min后,瓜皮清液中的L-瓜氨酸含量变化不大,树脂对L-瓜氨酸的吸附达到最大吸附容量,此容量为23.125mg·g-1树脂。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方面考虑,可以认为30min为动态交换的最佳交换时间。

2.2.2不同洗脱液的洗脱效果

由表2可知,相同浓度下NH4OH洗脱效果优于NaOH,前者约为后者的3.5倍。因此,可选用NH4OH作为洗脱剂。纵向比较洗脱液浓度对于洗脱效果的影响时发现,0.25mol·L-1的NH4OH和1.0mol·L-1的氨水洗脱结果并无太大差异,洗脱率维持在89.5%左右,从节约成本和NH4OH回收方便的角度考虑,建议使用低浓度的氨水进行洗脱。

2.2.3最佳洗脱时间的确定

由表3可知,洗脱时间在5~30 min内,L-瓜氨酸的洗脱量随时间的推移略有增高,但是变化并不明显。在洗脱5min时,瓜氨酸的洗脱率就达到了87.2%,洗脱20min时,洗脱率达到了89.6%。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可以选择20min为优选洗脱时间。

2.2.4脱色树脂的确定

室温下动态吸附脱色15min后,溶液中L-瓜氨酸含量为HZ-820脱色液>HZ-803脱色液>D303脱色液。HZ-803树脂在脱色15 min后,上清液仍然带有少许黄绿色,造成了L-瓜氨酸含量测定过程中数值偏大,综上所述,确定最佳吸附脱色树脂为HZ-820(见表4)。

3 结论与讨论

HD-8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对L-瓜氨酸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室温下动态交换30 min,吸附量达91.600mg,最大交换容量为23.125mg·g-1树脂;以0.25mol·L-1NH4OH作为洗脱液,洗脱载荷L-瓜氨酸的HD-8 树脂20 min,洗脱率达到了89.6%,洗脱效果约为同浓度下NaOH的3.5倍;以HZ-803、HZ-820、D303三种吸附树脂对洗脱液进行脱色,其中HZ-820的脱色效果最优。

由于瓜皮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超声波提取的瓜皮清液呈黄绿色,经过HD-8 树脂分离的L-瓜氨酸洗脱液仍呈黄绿色,为了不影响含量测定,测定前必须将所含色素除去。脱色的方法有H2O2氧化法、活性炭法及吸附树脂法等。H2O2的强氧化性虽然能使呈色物质快速脱色,但是易引起氨基酸的氧化[8],因此在试验中不宜用此法脱色。活性碳脱色效果虽好,但由于活性炭吸附没有选择性,需要加热而且不能反复使用,导致L-瓜氨酸损失量大[9]。本试验采用对L-瓜氨酸几乎不吸附的HZ-820型树脂进行脱色,效果优于氧化脱色和活性炭脱色。

树脂吸附分离纯化L-瓜氨酸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的试验可从洗脱液用量、洗脱时间、以及脱色剂的使用量、脱色时间来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韩明,薛福玲,蔺志铎,等.西瓜皮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119-121.

[2]张彦民,韩文凤,邱泼,等.西瓜皮营养成分分析[J].加工工艺,2009(4):49-51.

[3]Agnes M R,Perkins P M.Determination of citrulline in water melon rind[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5,1078:196-200.

[4]欧阳平凯,张赣道,祁嘉义,等.生物化工产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45-46.

[5]卢刚,吴越,黄礼明,等.鸟氨酸-瓜氨酸药用组合物对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90-91.

[6]郑锋,詹园凤,党选民,等.不同倍性小型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瓜氨酸含量比较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2):7-10.

[7]俞骏棠,唐孝宣.生物工艺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253,258.

[8]Marshak D R,Kadonaga.J R,Burgess R R,et al.Strategies forProtein PlLr~cation and Characteriation[M].Beijng:Sel Pub House,1999:263-264.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SLE符合以下条件者:2011年8~12月本院收治的细菌感染患者74例, 其中男41例, 年龄28~65 (平均55) 岁;女33例, 年龄25~68 (平均54) 岁。

1.2 诊断标准

(1) 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3]; (2) 常规检测了抗CCP抗体; (3) 关节炎者拍摄病变关节的X线平片或CT; (4) 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齐全。

1.3 方法

1.3.1 样本检测

受检者空腹12h以上, 取静脉血3ml于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中, 颠倒混合后静置20min, 3000转/min离心10min, 室温静置备用 (2h内测定完毕) 。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设定样参数, 并用校准物校准, 经标准品检测其准确度符合要求后, 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

1.3.2 仪器

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 罗氏D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3 检验方法

ACCP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RF采用免疫比浊法, 试剂均由罗氏诊断提供。

1.3.4 质量控制

每天检测高、低二个质控品, 分别绘制L ̄J质控图, 采用Westgard规则。

1.3.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LE、RA及健康体检者中ACCP抗体血清水平

分别对74例SLE患者、40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CCP抗体水平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显示, SLE、RA和健康体检者的ACCP抗体水平分别是23.8、285.9和10.8, 抗CCP抗体在3组人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2% (12/74) 、72.5% (38/40) 和0 (0/50) 。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SLE和RA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 (F=418.5, t=8.68, P<0.05) 。RA组与健康体检组ACCP抗体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 (F=931.7, t=9.04, P<0.05)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见表1。

2.2 SLE患者关节炎组与非关节炎组的比较

通过X线或MRI判断为SLE侵蚀性, 根据有无关节炎将SLE患者分为关节炎组45例和非关节炎组39例, 检测每组的ACCP、RF水平。关节炎组ACCP水平32.1, 非关节炎组11.5, 经方差齐性检验两组方差不齐F=2.17, t=9.97,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关节炎组RF水平为82.1, 非关节炎组7.8, 经方差齐性检验两组方差不齐, F=15.0, t=22.1,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见表2。

2.3 抗CCP抗体阳性SLE患者与ACCP抗体阴性SLE患者间的比较

45例SLE关节炎中14例ACCP水平明显升高, RF 102.5U/ml, 39例非关节炎组中5例ACCP水平升高, RF28.9U/ml, ACCP阳性组RF水平明显高于ACCP阴性组 (P<0.05) , 血沉、CRP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74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我们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 ACC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6.2% (12/74) , 较SLE关节炎组低, 却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 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A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不能排除SLE的可能性。SLE患者关节炎组ACCP抗体的阳性率为31.1% (14/45) , 高于非关节炎组12.8% (5/39) 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AC-CP抗体发现至今主要用于RA的诊断及病情、预后的判断。随着ACCP抗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发现该抗体在其他一些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中也可以检出。多数学者认为抗CCP抗体是与这些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关节病变相关, 对判断关节炎性质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 这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也可能ACCP抗体可能与RF有类似之处, 两者均为自身抗体, 常见于RA中, 但在部分SLE、SS、PSA以及结核感染的病人中可以检出。SLE患者关节炎组与非关节炎组的比较, ACCP水平, F=2.17, t=9.97, P<0.05;RF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F=15.0, t=22.1, P<0.05。14例抗CCP抗体阳性SLE患者ACCP水平明显升高与5例ACCP抗体阴性SLE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血沉、CRP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考虑SLE患者会伴有关节的侵蚀性,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对SLE关节表现形式及预后进行早期预测和诊断, 以便及时治疗。我们将对SLE具有ACCP高浓度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以进一步探讨ACCP抗体与SLE的关系, ACCP抗体水平和RF检测对SLE关节炎和内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可以早发现SLE对关节的侵蚀。

摘要: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74例SLE患者血清中ACCP抗体水平, 并与SLE患者关节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CC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6.2% (12/74) 。其中在45例SLE关节炎组ACCP抗体水平在32.1, 阳性率为31.1% (14/45) , 非关节炎组39例ACCP抗体水平11.5, 阳性率为12.8% (5/39) ,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ACCP阳性SLE患者比ACCP阴性SLE患者RF水平明显升高, 血沉、CRP无明显变化。抗CCP抗体及内风湿因子检测对SLE关节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综合检验结果和影像检查有助于判断SLE关节炎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参考文献

[1]For slind K, Ahlmen M, Eberhardt K, et al.Prediction of r adiolog ical outcome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 itis in clinical pr actice:ro le of ant ibo dies to citr ullinated pept ides (antiCCP) [J].Ann Rheu Dis, 2004, 63 (9) :1090-1095.

[2]Kasapco pur O, Altun S, Aslan M, et al.Diag no st icaccuracy o f anticy clic citr 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in juvenile idiopathic ar thritis[J].Ann Rheu Dis, 2004, 63 (12) :1687-1689.

[3]Arnett FC, Eolworthy SM, Bloch DA, 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association1987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 1988, 31 (3) :315-316.

[4]Hoffman IE, Peene I, Cebecauer L, et al.Pr esence ofr heumatoid factor and antibodies to citr ullinatedpeptides in sy st em ic lupus erythemato sus[J].AnnRheum Dis, 2005, 64 (2) :330-332.

[5]曾小峰, 艾脉兴, 甘晓丹,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1, 5 (5) :281-284.

[6]胡学芳, 魏华, 朱爱萍,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8) :484-487.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检血清

各种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226份,均按国际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7份、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8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17份、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16份、RA72份、多发性肌炎(PM)9份,RF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9份,本市疾控中心的体检中心体检合格者血清38份作正常对照。

1.2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试剂

抗CCP抗体Ig G试剂购自德国欧蒙公司。

2 结果

在226份各种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仅见于RA组,在72份RA患者中有69份阳性,阳性率为95.8%,在其它风湿病组无一例出现抗CCP抗体阳性,正常组也全部阴性。因此,抗CCP抗体的检测对RA的诊断有高度特异性。

3 讨论

目前,R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只有类风湿因子(RF),但RF特异性较差,不但在RA患者中出现,在其它结缔组织病中及健康老年人中都可以检测到,这也就限制了它的诊断作用[1]。本试验结果显示,抗CCP抗体仅见于RA患者组,其它结缔组织病及正常人组未检测到,这说明抗CCP抗体对RA疾病有特异性,因此,作为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学诊断指标,抗CCP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RA的诊断率,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血清瓜氨酸论文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RA患者109例, 男31例, 女78例, 平均年龄47.5岁。其临床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 1987年修订诊断标准或2009年ACR/RULAR最新诊断标准[1], 患者发病时间<2年。非RA病例229例 (所有病例均有骨关节疼痛) , 男134例, 女95例, 平均年龄49.8岁, 其中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35例, 强直性脊柱炎36例, 痛风性关节炎62例, 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其他类型关节炎96例, 均符合国内外相应的诊断标准。

方法:生化管抽取空腹静脉血3m L, 抗CCP抗体试剂由瑞典欧洲诊断公司提供, RF由德国AESKU诊断产品公司提供。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结果判断:抗CCP抗体>20为阳性, RFIg A、RFIg G、RFIg M>15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用四格表法计算抗CCP抗体和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在组间采用χ2检验。

结果

各组血清抗CCP抗体和RF检测结果: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4.5%和97.2%,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94.8%和7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讨论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般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骨关节破坏, 且关节破坏不可逆转, 有严重的致畸性。目前认为在疾病早期及时诊断治疗, 即可及时控制病情, 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多年来对RA的诊断主要依据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 其中血清学标准仅RF的检测。但RF并非RA的特异性抗体, 在其他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及正常老年人群也可出现低滴度RF, 故缺乏特异性, 此外, 仍有约30%患者RF阴性, 特别是在早期病例中, 单独检测RF敏感性更低, 对RA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着不利因素。

1964年, Nienhuis发现抗核周因子抗体 (APF) 对RA特异性很高, 而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随后, 又相继发现抗角蛋白抗体 (AKA) 、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 (AFA) 以及抗Sa抗体对RA都具有高度特异性。这几个抗体的抗原表位均含有瓜氨酸, 所以统称为瓜氨酸相关自身免疫系统, 其可能在RA的发病以及疾病的进展中起作用。2000年, 在国外第一次报道人工合成环瓜氨酸, 并用于ELISA检测, 发现其对RA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94.5%, 特异性94.8%。与RF相比较 (敏感性97.2%, 特异性71.6%) , 虽然敏感性略低于RF, 但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 此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3,4]。而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只有12例抗CCP抗体阳性, 且都为低滴度。

有研究表明, 抗CCP抗体在RA极早期就可出现, 先于RF, 对极早期RA的诊断研究极有价值, 是目前所知最有望被广泛应用于RA早期诊断的自身抗体[5]。进一步研究表明, 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在受累关节夜间痛发生率、关节肿胀指数、压痛数、病情活动度地评分 (DAS28评分) 、对骨的侵蚀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7]。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还发现CCP在非RA疾病中阳性率较低, 约5%, 即使出现阳性也多是低滴度。而RF非RA疾病中阳性率较高, 约28%, 甚至有较高滴度出现, 故在不典型骨关节痛的患者中容易造成误诊。

本次研究证实, 抗CCP抗体用于RA的临床检测及早期诊断,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尤其一些极早期RA患者, RF可能阴性, 但关节病变仍在发展, 抗CCP抗体的检测对早期诊断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 两者结合具有更高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812.

[2]吴东海, 王国春.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

[3]陈超, 何丽玮, 曹全, 等.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7) :770.

[4]李勇军.血清学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3 (9) :64-65.

[5]杨奕, 刁建萍, 刘重阳.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试验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3) :27.

[6]何志翔, 蔡小燕, 林小军, 等.类风湿关节炎五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诊断意义[J].广州医药, 2013, 44 (1) :16.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下一篇:创新先进典型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