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2024-10-18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共7篇)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篇1

20 多年来,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不断的研究中,不仅在研究深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而且其含义也逐渐被拓展和丰富了,很多不具备相关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也都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加入到了研究探讨的队伍中,这种学术界上的积极探讨,从理论层次上得益于这个研究群体所展现出来的高度自觉性。现阶段,学术界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了社会主义运动、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在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的呼声逐渐沸腾的时候,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重新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现实提供思想指导。

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汇通和融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两者如何实现共同发展以及中西互补。目前学术界对两者的探讨总体上都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定义层面上的延伸,本文研究的是从互动层面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实融合以及会通的不可或缺性。

第一,我们在研究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会通的过程中,可以真真切切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特殊性指的是中国的实际国情,很多学者提出这种特殊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相违背的,实际上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之间是没有冲突的,强调特殊性只是为了突出其在中国化之后所体现出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征正是一种恰当的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特殊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普遍性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之上的。每个国家的国情都相差甚远,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将其和自己国家的实践活动建立起恰当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经过穿上“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个外衣后自然会展现出特殊性。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普遍性的内涵基础上研究其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种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历史节点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想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必须建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理论成果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主要取决于西方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和流传之中。在我们国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讨论和认识之前西方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比如,西方人探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对辨证论的探索和质疑等,正是有了这些个探讨我们才开始慢慢了解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在思维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也开始生产变化。从理论层次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约等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是,因为不同理论依据和内容,我们一定要有所差别的对待。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哲学要想加强中国化后的效果,必须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借鉴。我们可以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去了解和把握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趋势,获得与其进行沟通协调的思想指导。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我国学术界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利于我们抓住现阶段的问题,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最有力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时代精神,在对不同国家的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统领全局,现实快速发展。

第三,我们提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精神本质上而言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对其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要接收和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建立在众说纷纭的特殊时期,再好的东西也不能避免零瑕疵,不假思索的效仿不仅不会促进我国国情的发展,甚至还能误导我国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时只有把中国的国情融入进去才能正确的把握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含义和方向,在立场正确的前提下,研究才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进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中国化,为我国的建设实践添砖添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一切研究都应致力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中国化,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切记要注重不同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众多观点和思想流派中找到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坐标。

简而言之,要想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的思想力量,一定要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以及会通的关键点所在,我们不仅仅要在新时代发展中推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我们更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思想动力,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在研究其普遍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苏振芳著.道德教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苏振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郑传芳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人头马:奢侈主义的二次东征 篇2

品质为魂承载享誉全球的顾客满意

作为满足顾客需求的载体,产品可以说是企业一切营销活动的起点——无论在身体保健、身份象征,还是在酒类产品。人头马集团正是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俘获了全球顾客的心,也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原产地域,成就奢华品质

1724年,出身于酿酒世家的雷米·马丁(Moniseur Remy Martin)创立了人头马酿酒厂,主要经营葡萄种植和白兰地酿造。1927年,第一瓶V.S.O.P干邑面世,至此开启了人头马在全球市场的奢华之旅。

酒类产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酿酒原料生长的光照、土壤和降水量等自然条件,还与后天的独特调酒工艺息息相关。法国干邑地区有6个葡萄产地,其中的大、小香槟区被公认为生产世界顶级白兰地的产区,其产品以“特优香槟干邑”(Fine Champaign Cognac,根据法国原产地命名法1938年规定:只有100%采用干邑6大产区中最好的两个产区——大小香槟区的葡萄制作,而且大香槟区的葡萄必须至少占有50%以上,这样的干邑才能被尊称为特优香槟干邑)为最。世界上仅有17%的干邑才能尊称为“特优香槟干邑”,其中80%来自于人头马。从最初的葡萄优选,到双重连续蒸馏技术,再到特制的酿酒桶,以及精湛的调酒工艺等,人头马都从各个环节保证能够为市场提供品质最为卓越的干邑产品。

在谈到人头马的成功之道时,人头马君度集团全球市场副总裁Damien Lafaurie将它归结为三点:独特性、创新性和高质量(品牌立足高档干邑的顶峰地位)。

1991年,人头马集团与君度集团(COINTREAU,创建于1864年)合并,更名为人头马君度集团(Rémy Cointreau)。目前,人头马君度集团的主流产品由三大分支构成,分别为干邑(Cognac)、力娇酒(Liqueur)和香槟酒(Champagne)。现集团在全世界有1253名员工,产品行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最新的财政年度(2008年4月—2009年3月)中,集团共实现7.14亿欧元的销售收入,其中美洲、欧洲与亚洲和其他市场分别占有43%、37%和20%的比重。

多头出击,切入中国市场

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彩电、录音机、电子表、牛仔裤等欧美产品进入中国,而国内消费能力的逐渐提高也为人头马这类高端产品提供了可行的市场销售环境。但是,人头马对于中国市场的初步开拓是以葡萄酒为开端,却并不是白兰地。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葡萄酒市场处于快速成长的初级阶段之后,人头马集团决定以葡萄酒产品为先导进入中国市场。

1980年, 法国人头马亚太有限公司、香港国际贸易与技术研究社与天津农垦场共同创建“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生产干型酒的葡萄酒企业。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 王朝与张裕、长城很快在市场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2005年1月,天津王朝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东为天津发展、法国人头马和香港英德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王朝酒业的股份比例分别为46.5%、24.75%和3.75%。2008年度,王朝酒业产品销量达到了5499万瓶,销售额14.42亿元,净利润为1.43亿港元。

在初步熟悉中国市场之后,1992年,人头马君度集团与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嘉定区马陆镇资产管理公司合资组建“上海申马酿酒有限公司”,人头马控股88%,主要生产“皇轩”品牌葡萄酒。与此同时,原产法国的人头马干邑产品也被导入中国市场。1993年,“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一著名的广告语通过密集传播的方式被大众所熟知,卓越的品质加上高端的价格使得人头马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路易十三(Louis XII)就是其产品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人头马君度集团于2006年在上海注册成立了全外资的上海人头马贸易有限公司。

联姻时尚跨越历史时空的品牌体验

人头马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受限于当时的消费能力与社会环境,其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在驻华外国人、港商,以及中国先富起来的个体户、私营业主和政府官员。在消费市场上,这部分人群也在不断寻求深具身份象征地位的产品载体。而人头马作为西方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的代表形式之一,自然成为他们的选择对象。此外,针对中国期盼幸福吉祥的传统文化,人头马选用了香港作词人黄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口号,并发动了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在1992年到1995年间的第一个洋酒销售高峰期,人头马已然成为酒类奢侈品的代名词。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端酒水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也呈现出以下的变化趋势:(1)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形成与崛起;(2)酒吧、KTV、夜总会等夜场消费形式成为一种常态;(3)消费地域从沿海发达城市、中心城市向内地城市扩散。消费人群的扩大或者泛化促使酒水品牌的市场定位向着新的方向演进——瞄准那些具有开阔视野、处于上升期和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群。有鉴于此,各个酒水品牌也在调整原先的市场定位,一起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例如芝华士的消费人群定位由成功人士扩大到年轻白领或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渠道推广重点也从原先的夜总会向酒吧转移,市场覆盖面也进一步到二线城市。

从2006年开始,人头马着手解决品牌形象的老化问题,并在各个方面做出的了新的尝试。在市场定位上,人头马对新时期的主要消费群体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发迹于21世纪,事业处在上升期,有国际视野或者说渴望国际视野,同时更懂鉴赏,观念更加开放,愿意尝试接受新的事物,更懂得享受高品质生活的群体;在宣传口号上,围绕“心中干邑,干邑中心”(Heart of Cognac)全新传播理念,陆续推出了“谁是心玩家?”(V.S.O.P);“稀于世,赏于心”(XO);“真男人的心得”(CLUB)等诉求;在渠道选择上,除了注重礼品市场的开拓之外,还积极进入包括夜总会、酒吧、KTV和高档餐厅等在内的消费场所;在活动设计上,更加注重对于意见领袖的发掘与培养,例如与社区类网游《舞街区》合作推出“用心跳”劲舞派对,与全中国范围内众多顶级餐厅合作,联袂推出以“厨·邑中国”为主题的厨艺精英赛等等。

人头马干邑全球总裁Jean-Baptiste Maugars说:“现在的对手很多,轩尼诗、马爹利等在中国都有很大的份额。江山易攻难守,因此人头马希望塑造一个具有时尚现代气息的法国奢侈品品牌形象。”品牌的定位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行为,人头马要实现从“传统”向“时尚”的品牌形象跨越显然需要更长时间的品牌传播与市场操作努力,但是,没有沉溺于厚重的历史沉淀,跟随市场而进化的战略转型也是众多中国酒水企业应该看到的品牌方向。

渠道重构夯实新时期的竞争脚步

优质的产品,如果没有畅通高效的分销渠道来加以保证,也无法实现对市场的有效覆盖,市场的良性成长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还需要对分销渠道进行及时的重设或者调整,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头马在分销渠道的建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样的考验。

分销共享,布局全球网络

为了资源共享,提高分销效率,1999年8月,Rémy Cointreau、Edrington Group、Beam Global Spirits&Wine和V&S Group等4个股东以各持股25%的方式成立合资销售公司寰盛洋酒(Maxxium Worldwide)。寰盛洋酒负责在全世界范围(美国除外)对其股东生产的酒进行推广销售和品牌建设,包括人头马干邑(Remy)、绝对伏特加(ABSOLUT)、占边(JIM BEAM)、麦卡伦(MACALLAN)威士忌等著名品牌。至此,人头马在全球市场形成了两大分销网络:人头马美国(由集团全权控股)和寰盛洋酒集团(主要服务于欧洲、亚洲、南美和非洲市场)。

由于四大股东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同领域的竞争关系,这就导致了内部各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难免顾此失彼,这也为日后人头马君度集团退出寰盛洋酒全球分销系统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重要市场,人头马产品的增长率远低于竞争品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人头马君度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陈仁汉就曾这样表示:“事实上,当初做出和寰盛解除合约这个决定,主要就是在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整个销售量在下降。我们曾经是中国销售量第一的企业,希望重新做到这个位置。”

自建渠道,专注独立运营

2008年3月,人头马君度集团做出了一项重大全球战略调整——在2009年3月底终止与代理商寰盛洋酒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38个国家的合作,包括人头马VSOP、人头马XO、路易十三、白雪香槟和君度等旗下所有洋酒产品将全部由人头马君度独立进行市场运营,集团为解除此合约共向寰盛支付了约3亿美元的赔偿金。

为了搭建自己的分销网络,人头马分别从三方面入手(1)整合原寰盛洋酒旗下的分销成员;(2)签约新贸易商开拓区域市场,例如与英国烈酒巨头格兰父子公司(Wiliam Grant&Sons)达成欧洲市场合作协议;(3)加强在全球旅游零售渠道的推广力度(以新加坡为总部,下设巴黎、香港和迈阿密三个地区分支机构)。

对于自建渠道的设计,人头马君度遵循三种模式:(1)在中国、美国、新加坡、印尼、卢森堡和比利时等新兴国家,集团成立100%全资公司来运营。此外,全球免税店也由集团直接进行管理;(2)在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传统市场,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采用与当地贸易伙伴50%-50%股权比例来运作;(3)在其他销售额比较低的国家,将把产品交给当地代理商来运营。

2008年,人头马收回上海寰盛人头马公司的全国经销权,对其在各个省区的指定供应商进行先期调整。目前,在中国市场人头马对原来寰盛集团的40多个经销商进行了重新筛选,并在配合品牌定位、渠道方向、价格稳定和反馈市场信息等方面设定考核指标,以保证公司对于市场的了解与控制。

战国纷争开启奢侈主义的二次东征

面对中高端市场,奢侈品凭借产品的质量和品位,给消费者带来高雅、精致、时尚的生活方式。酒水、服装、首饰、文具、手表、化妆品、汽车、豪宅和游艇等等都可以纳入奢侈品的行列。中信证券的研究表明,新兴国家市场的消费者成为驱动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力量,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阿联酋、韩国和以色列等国家。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相关奢侈品的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美元。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1999年以来,苏格兰威士忌在中国的销量就翻了50倍。2004年销量增长了165%,2005年增长了86%,2006年为27%,达到8600万欧元,在全球占第10位。5年前,中国每年有2万箱Johnnie Walker(尊尼获加)的订货量,而现在的数字是50万箱,销售增长了2400%。保乐力加集团2007/2008财年销售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地区的销售获得29%的增长,对集团增长的贡献最大。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国内外酒水竞争品牌都展开了积极的市场进攻策略,例如帝亚吉欧把净销售额的20%都投入到品牌建设中;除了产品出口之外,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纷纷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参股或者控股中国白酒企业,加码中国市场。

在传统的白酒市场,以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和汾酒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占据着绝对性的领导地位,并且品牌集中度还在提高;世界两大烈酒集团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凭借多品牌运营模式分别占据中国市场洋酒市场份额的前两位。例如;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轩尼诗以超过8万箱的销量,成为其全球第三大市场,2005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芝华士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从2002年开始,国内葡萄酒企业启动产品高端化进程,其中以张裕解百纳和华夏长城小产区等为代表;2006年,张裕与法国法拉宾干邑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张裕以旗下先锋国际酒业为依托,独家代理和经销法拉宾公司所有白兰地产品,并在2008年重点推广张裕“可雅”高端白兰地品牌;近年来,黄酒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军也积极加入到市场竞争中来。目前,机场、购物中心、KTV、电视和平面广告都已经成为高端酒类品牌进行营销活动和品牌宣传的重要阵地,而赞助大型酒会、聚会,定期举办商务休闲活动也以成为酒类品牌竞争的常态手段。所有这些市场动态表明,人头马将要面临的品牌转型和销量提升重任并不会那么容易就能够实现。

现在,中国市场的年度烈酒消费量已经超过5亿箱(9公升标准箱),洋酒能占到500万箱的份额,其中以轩尼诗、人头马、芝华士和马爹利为代表。对于中国市场的二次开发问题,人头马表示暂时再不会通过并购或控股的方式来开拓市场。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全球高端洋酒市场整体出现萎缩,但亚太地区的高端洋酒市场却处于相对增长的态势,美国、英国和中国共同构成了人头马在全球的三大市场。有鉴于此,人头马将在2009年度对中国市场增加30%的投资,而中国是该集团在全球市场上唯一在本年度今年计划增加投资的国家,中国市场在人头马君度集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公司还希望在未来3到5年内重回中国市场洋酒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篇3

由于受到国家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 以及新奢侈品消费文化的出现, 近年来我国奢侈品消费已从初级阶段的炫耀性“土豪消费文化”逐渐转向低调内敛、有品质、有内涵的新奢侈主义消费文化, 奢侈品消费人群迅速走向成熟, 回归理性。伴随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数量的逐渐增长壮大, 目前绝对人数高达1.2亿~1.5亿, 已占到总人口的10%~15%。这个庞大的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而生的, 其职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趋向;年龄多处于20岁-40岁之间, 是一个更多的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阶层, 因而极具现代性、知识性和专门性的特点。他们有着不可小觑的购买力、强大的自我意识以及不断提升的对时尚的认知程度和追求意愿。他们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超优质的产品、传统顶级奢侈品的副品牌和大众名牌产品。这股新奢侈主义风潮造就和激发了庞大而富有潜力的中国新奢侈品市场, 也为中国本土企业打造新奢侈品牌创造了机会。

二、新奢侈主义趋势下的感知消费倾向

1. 注重情感体验

中国新兴中产人群在消费中更关注产品和服务体验, 更倾向于以更高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旧式顶级奢侈品的消费, 他们认为是对珍贵原料的一种浪费, 他们更加偏爱利用智慧和知识来对待和使用各种原料的商家。这种新奢侈主义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现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是由足够的金钱所带的体验与感觉。

2. 偏爱个性品味

新兴中产阶层购买新奢侈品最主要动机来自于自身独特品位的凸显。他们喜欢接触时尚传播媒介, 在消费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前卫性, 又由于新兴中产阶级多数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声望, 在交际圈里常需要通过对某种新奢侈品的消费来释放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格调, 从而向周围人传递出“我是谁”或“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信息。所以他们在消费方面追求生活品位和崇尚格调的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

3. 追求悦己与价值观的契合

在“赠送给自己”或者“宠爱自己”的自我取悦中获得强烈满足感, 使自身得到心情的愉悦而不仅仅是为了弦耀, 这是新奢侈主义区别于传统奢侈品消费的又一特点。新兴中产阶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 他们对新奢侈品牌的倾向性选择很大成分来自于对奢侈品品牌所表达的品牌内涵的认可, 当品牌的形象、内涵主张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高度一致的时候, 品牌契合度就会很高, 从而对这类品牌越趋于忠诚。

三、中国企业打造新奢侈品品牌的优势

1. 中国企业的制造优势为提供高质量产品奠定了基础

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制造业大国, 有着一大批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他们通过为全球知名品牌例如鳄鱼、皮尔卡丹等做OEM, 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制造能力, 还为今后中国自主知名品牌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代工产品都出自这类的中国出口企业。

2. 中国已有的本土奢侈品牌已为成为引领时尚文化的带头羊

经过多年的积累, 中国本土已经涌现了一批新奢侈品品牌, 比如, NE·TIGER (东北虎) 、思凡、波司登、鄂尔多斯、美特斯·邦威等。这些品牌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到时尚营销都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例如创立于1992年的NE·TIGER品牌, 以皮草设计和生产为起点的, 经过十多年努力, 打造出时尚创新的风格和奢华高贵的品质。目前已经拥有奢华皮草、高级礼服、高级婚礼服和配饰等多个品牌系列。今天的NE·TIGER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符号, 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富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国际化的前瞻视角, 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流行时尚品牌的领军者。

3. 独特的民族文化促成民族品牌向新奢侈品品牌转型

将文化传统转换为品牌竞争力是运作品牌的一个重要导向, 而中国的民族文化往往更有个性、独具特色, 从而能够形成很好的品牌区隔促成中国式新奢侈品品牌的塑造。中国传统的民族品牌如景泰蓝瓷器、上海滩服装、谭木匠木制品、水井坊白酒等等都以中国民族特色的工艺、材质、原产地效应优势立足于新奢侈品行列, 并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使自己既扎根于悠久传统中华文化的土壤, 又赋予全新的国际视野, 其品牌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竞争力和价值感。

四、中国本土新奢侈品牌的品牌价值塑造

1. 提升新奢侈品的品牌感知价值

打造中国本土新奢侈品应突出产品的设计感和艺术性和原创性。新奢侈品产品在工艺层面首先应该能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要在材料、做工或者设计、色调搭配上真正做到独树一帜, 还要能充分体现产品的艺术内涵, 注入更多的艺术气质。其次, 新奢侈产品必须从外观到品质都体现一种高于同种类普通商品的特质, 越细节的地方越值得反复观摩, 一再回味。让消费者能在这种唯一的、原创的氛围下体验到最好的“感觉”。

2. 打造新奢侈品的品牌文化核心价值

打造中国品牌软实力的最佳选择是结合传统东方式的价值观来定位新奢侈品品牌的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有着丰富的哲理思想文化历史, 如儒家的“孔孟之道”, 谦谦君子;道家所提倡的恬淡、自然, 以及“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美学思想;易经中的中庸和谐;禅宗的“修心”精神等, 都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着新奢侈品品牌的消费群体。在文化的表达上, 中国式的新奢侈品品牌首先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在设计中扎根本土文化, 将丝绸、白玉、景泰蓝、中国白、宫殿建筑、刺绣、茶、白酒、官窑瓷器、中国红、唐装、旗袍、水墨等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之中, 同时加入时尚因素。其次就是要挖掘好新奢侈品的文化内涵, 也通过故事得以生动的传播。再则就是打造因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无法超越的工艺特色和产品质量而形成的原产地效应, 来使品牌忠诚度得以提升。

3. 传播新奢侈品品牌情感价值

对于新奢侈品消费者来讲, 他们消费的不仅是产品本身, 更是从产品外观、包装到购物过程、情绪体验的心理感受。与大众产品的消费相比, 新奢侈品以情感作为核心价值, 因此要通过充满情调的氛围为消费者带来务必舒适的消费体验, 要把情感依托作为最重要的销售诉求, 新奢侈品要传播自己鲜明独立的情感文化来吸引一批忠实的拥戴者。时尚文化是新奢侈品消费群的情感驱动力, 他们通常依赖于高档时尚杂志、电台广播、权威电视媒体广告、软文宣传, 以及飞机、高速商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媒体, 酒吧、机场、休闲健身场所等时尚媒体获取新奢侈产品的信息。提升新奢侈品终端广告宣传的细节例如像店内海报、统一的专柜形象、新奇的陈列管理、人员的服务等等, 更能带给消费群体情感上的信赖。同时, 新奢侈品的品牌情感价值还体现在对忠诚消费者的情感维系。要通过诸如品牌俱乐部、面向客户的Party、休闲活动、文化沙龙这样的活动来辅助传播品牌的文化和价值内涵, 从而进一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与支持。

4. 倡导新奢侈品消费的社会价值

新奢侈品的消费者更多地关心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的物质数量, 这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从高物质消耗向低物质消耗的转变, 也能使商家更加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可再生的材料、和绿色环保技术, 以至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新奢侈消费促使目前中国企业放弃靠大量生产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来增加GDP的做法, 有利于新奢侈品品牌从数量型增长向价值型增长的转变。

综上所述, 中国企业要着力提升自身品牌的创新力、文化力、传播力、和控制力, 才有望在自主创新新奢侈品牌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久。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西尔弗斯坦, 尼尔·菲斯克, 约翰·巴特曼, 高晓燕译.奢华, 正在流行:新奢侈时代的制胜理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温韬.中国新奢侈品消费的特点、发展趋势及企业商机[J].企业发展, 2008 (4) .

[3]许悦.解析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新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原因及效用[J].金融经济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篇4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宏大的理论体系, 其发展带动着科技的进步。在科学技术理论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都带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这一点在众多科学发展中都得到了体现。例如, 德国哲学发展对德国科技的发展的推动, 意大利文艺复兴, 解放思想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助力的同时, 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提供动力,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在国外一些相关专题研究中, 研究者在许多具体学科的研究中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其中, 在其研究过程中起到了理论引导作用。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曾明确指出, “我所遵循的经典著作———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像宝石的光芒一样, 不断照亮我40年来的研究工作。”许多自然科学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和有效性赞不绝口, 他们都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自觉地运用了这一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相对于本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教育, 对于研究生在所学学科专业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教育学的研究恢复以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被高校师生所认同。但是,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主要针对研究生的政治性, 以坚定其理想信念, 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 没有从所学学科专业的研究本身出发起到指导作用, 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只有教条化理解, 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关怀, 而没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素养, 对于具体的将马克思主义与学科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上的教育没有明确的表述。因此, 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学学科专业的结合被忽略, 没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研究生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具体学科专业应用中的问题

(一) 高校学科专业分化严重

科学是一个整体, 每个学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借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别发挥作用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本身过分专注于具体学科的发展, 造成学科严重分化, 失去学科的整体性, 相互之间没有交叉, 因此, 不能满足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综合性应用的需要。而产生革命性效果的科学研究, 往往在其身后有高度普遍规律的理论作支撑, 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需要的, 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保证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相互联系和方向性。这种理论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很多研究都趋向过于精细化的研究, 忽略普遍联系规律, 没有学科的交叉, 也就没有科学的发展。

(二) 忽视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的作用

高校对于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专业课程, 但在各学科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专业领域内容结合, 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维定势的简单理解和刻板应用, 没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的作用。

(三) 学科发展盲目跟从社会需要

就学科而学科, 就技术而技术, 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前没有应用相关理论对具体学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导致研究不精、不能创新、人才过剩。高校教育不是最终目的, 高校不但要培养出人才, 还要让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才是高校教育的任务。

(四) 研究者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

科学带来生活的改变, 使人一味盲目追求科学为自身带来的好处, 忽略逐渐暴露出了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学生受主观因素及客观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阶段将注意力放在具体学科的研究和创新上, 忽视在学习和研究的整体过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 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 同时说明, 科学是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 就会因为体现着人的目的而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 它既可以造福人, 也可以危害人[1]。如食品安全问题, 造成食品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根源往往来自于这项领域中的研究者。研究人员进行科学技术活动只能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 而不可能彻底消除它。原因就在于人类是利益群体, 追求和维护利益是其目的。但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引导的情况下, 任由其发挥和使用, 过分追求利益, 必然会引起科学的负面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一切学科的规律, 并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 不但历经传承与不断的丰富, 其作用更是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因此,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学科领域的结合,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和发展中更具有实践意义。

(一) 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思想方法和人才的培养

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上, 教授专业知识是的必须的, 但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来说,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并充分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其他学科的根本理论, 这种宏观的理论与具体学科的研究之间还缺乏关键的联系, 或是说缺乏必要的“中间理论”把具体学科的材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起来。与此同时,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与所学学科专业的需要与时俱进, 借鉴时代最先进的理论与科学研究成果, 充实所学学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惟有如此, 马克思主义才可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科专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的显示

将马克思主义与所学学科结合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有四大功能, 其中一个就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的学习及研究的指导作用。如果这个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可推动研究生的专业学习, 提高研究生专业学习的素质和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当理论可以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时能够容易的被人们信服, 同样, 马克思主义一旦在其所学的专业上发挥指导作用,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内容的学习效果, 更有利于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 有利于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中把握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 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能够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深入理解与创新。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一些重要关系, 诸如奉献与享受的关系, 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得与失的关系等等, 进行辩证分析, 能够为从事研究人员的主观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客观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具体学科专业结合途径的基本思路

当前,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加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要在教学中与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方法, 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而且是能够指导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因此, 在教学中要与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结合。

第一, 加强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以辩证的观念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课程知识,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贯彻到具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去。如结合科学研究的提出问题环节、观察实验环节、建立假说环节、形成理论环节讲述这些思维的普适性与重要性。

第二, 加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教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深入开展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素养。目前, 对于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现。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的教师不但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还要从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视角,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所学专业相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 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把科学技术方法论融入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互动的情景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 由静态方法论转变为动态的方法论。

第三, 对各门具体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辩证法的方法、整体性方法、系统性方法等的分析。每一门具体学科都有其研究方法。应加强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 同时在理论研究中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即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包含了辩证的方法, 包含了普遍联系的方法, 包含了变化发展的方法, 而在具体学科中的理论方法与辩证法是一致的。因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定要掌握灵魂, 不能僵化, 要灵活运用方法, 时刻用发展、变化、普遍联系和从整体性来考虑问题。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要举一反三, 加强学科间的理论联系, 在方法之间进行结合。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方向指导作用与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相结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始终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最关键的表现, 并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搞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想法实际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 而在今天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国家, 并定要求国家的建设者们与专业相结合。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建设, 无论搞创新还是搞科研, 研究生要明确所学学科专业的研究如何能够跟的上国家当前的发展要求。例如, 化工科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就要遵循国家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来研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或技术, 如节能环保。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的优势, 即跟随国家在特色发展中的要求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专业的研究, 进而更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 扩展发挥和发展的空间。

(三) 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精神与学科研究精神相结合

学生对于所研究的学科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严谨治学的精神, 无情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出身律师家庭, 攻读博士学位, 妻子家庭富裕、家庭条件优越。如果他不是选择跳出优越的环境, 勇于与当时的时代与落后政府对抗, 从事解放人类的崇高事业, 他就不会面对疾病缠身、一贫如洗、子女夭亡、一次又一次被驱逐等等悲惨的境遇。但是任何困境都不能阻止他对于科学的追求、对著作一遍一遍的校读和修改。由此, 将马克思主义者与学科的研究精神相结合, 对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专业人员要具备这种精神, 以及对科学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对于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来说, 不论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还是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工作, 都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篇5

一、道德理想及其历史发展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在一定意义上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 是一种激励和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理想是多方面多类型的, 按照不同的内容, 可以将理想划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其中, 道德理想作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道德发展状况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对未来道德发展设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道德理想具有超前性。它源于道德现实, 又超越道德现实, 它不是对道德现状的简单描绘, 而是一种道德的奋斗目标, 是人们的道德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 是一种高于现实中一般人的道德品质。道德理想出自人的最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它不是对于现实道德“是什么”的一般解释, 而是对于未来道德发展状况“应该是什么”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灵魂导向,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在人的道德完善上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道德理想主义追求的民族,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追求道德理想并逐渐超越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的道德理想以孔子道德伦理为发端, 后经历代儒学者们的辛苦构建, 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富有现实感召意义的道德理想体系。在这套道德理想体系当中, “仁义礼智信”为其基本的道德诉求, 为了实现这一诉求儒学家们设立了“圣人”和“君子”两个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道德理想目标。《孟子·离娄上》中说“规矩, 方圆之至也;圣人, 人伦之至也”, “圣人”代表了人们的道德极致,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修养最高的理想目标。圣人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论在道德情感意识上还是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上均应完美无缺。但在儒学者们看来, 圣人是极难达到的, 仅为一种激励人们向往追求效法的理想楷模而已, 即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 也并非真正完美无缺的圣人, 只可在求大节前提下, 勉强可以视为圣人而已。因此, 在现实追求中, “君子”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 成为对“圣人”理想的一种有效补充, 是一种适合推广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众趋道德理想。在道德理想追求上:君子“喻于义”, 因其重义轻利所以安贫乐道, “忧道不忧贫”;“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是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表达;“君子坦荡荡”, 君子与人相处坦荡宽容, 和而不同。“圣人”和“君子”经过历代儒学及其追随者的深入探求和积极倡导,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往往把中国与西方古代传统社会两相比较, 认为西方古代社会植根于基督教文明中, 以上帝作为自己的信仰和寄托, 将人的生老病死与上帝的意愿相联系, 因而基督教教义成为极有约束力的现实规范, 而其依据与寄托便是基督教的最高信仰——上帝, 人们对于死后天堂理想的向往约束他的现世表现, 这就是宗教的信仰引导作用, 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而在以儒学为治国理念和民众信条的古代中国, 人们没有超乎其上的神秘力量约束, 也缺乏死后天堂净土的理想感召, 是什么引导人们遵从社会秩序, 规范社会生活呢?正是我们传统儒学的道德理想追求。这种道德理想追求通过其“圣人”的最高理想来描绘美好蓝图, 通过打造“君子”的现实共同道德理想追求来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 维护社会秩序, 这也是中国古代史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

历史发展到近代,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 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 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 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在民族危难时刻, 中国共产党人“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是什么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向前?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更是对共产党人革命道德理想的追寻。共产党人以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为自己的道德理想追求, 其最高道德理想境界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现实中白求恩大夫就是这一道德理想的化身,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体党员学习白求恩大夫“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做一个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的革命领袖和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正是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最高理想的追寻和践行者。新中国成立后,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 我们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道德理想的努力方向, 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模人物成为这一道德理想的现实载体, 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道德理想光芒照耀一代又一代国人。

二、道德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经常思索和研究的问题, 对其意义和作用的最激情而深刻的表述莫过于康德的这段话:“有两样东西, 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 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斥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 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一个追求理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发展方向和动力的民族, 道德理想作为理想与道德的结合具有理想和道德二者价值追求的双重意义:从性质上讲, 它是一种理想, 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对应然状态的目标追求, 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感召作用;从内容上讲, 它又是一种对道德的应然状态的追求, 是超越现实道德状态之上的一种理想表述, 是对现实道德状态的反思与超越, 具体定义和标示着道德这一崇高社会规范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

(一) 道德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和道德理想追求的缺失

温家宝同志曾经不无感慨的说: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 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从社会现实来看,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在思想和道德领域相对统一的特点而言, 现在人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五花八门, 道德取向多元化, 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约束力下降, 一些负面的道德表现浮出水面:在经济效益和道德评价面前, 一些人突破道德底线, 唯经济利益是图, 于是出现了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些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冷眼看世界”, 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关心, 社会责任感缺失, 于是连“老人倒了扶不扶”这样简单的人性选择也要拿来讨论, 而且愈演愈烈……当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约束力下降时, 道德理想追求就成为一种精神奢侈品, 它被看作是一小部分人的无病呻吟或惺惺作态, 我们丧失了曾经的“君子”人格追求, “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道德理想标签也逐渐褪色, 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想追求淡化。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要求

2012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指出:“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奋斗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得到持续改善与提升, 在法制建设、民生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成就斐然。与此同时, 我们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 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展开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抉择。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 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道德理想教育就是要通过道德理想的塑造, 凝聚精神, 坚定信仰, 引导13亿国人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道德理想教育的现实路径

道德理想教育过程是一个道德理想渗透和塑造的过程, 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道德理想教育要落到实处, 需要我们利用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契机, 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引领作用, 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

(一) 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创造自身历史, 但并非随心所欲、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继承过去的条件下创造。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到传统文化时说, 对我国传统文化, 要坚持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 道德理想教育不可能抛弃传统, 独辟蹊径, 而应当正视传统, 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道德理想教育的目的, 是通过教育使人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理想人格的论述理应作为道德理想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为道德理想。从本质上讲, 两千年的儒家教化过程以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导向, 向上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 向善即“厚德载物”、“朝闻道, 夕死可矣”的道德境界。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净化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利器, 是值得中华民族去追求的崇高的集体道德境界。如果能够一代接一代地把这种追求美好崇高道德境界的传统文化一直继承和发展下去, 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二)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上, 提出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建立在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现象有效反映和科学价值观念有效彰显的基础上,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道德理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 也是一个价值取向的引导过程,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 道德理想教育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作用,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彰显道德理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积极培育并有效促成崇高的道德理想。

(三) 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

法律与道德, 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道德倾向于自律, 其功能重在扬善, 法律倾向于他律, 其功能重在抑恶, 二者在功能上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道德理想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付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假、丑、恶, 最终实现真、善、美。法律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 强制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法律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制裁人们的违法犯罪行为, 而在于引导人们向善, 通过正确的行为合法的参与社会生活。法律的这种指引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来实现的, 与道德理想是对于未来道德发展状况“应该是什么”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灵魂导向这一内涵有着本质的一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份规划执政党依法治国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应该以此次依法治国建设为契机, 发挥法治对道德理想教育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增强道德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四) 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

近年来互联网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 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5月底,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8.57亿户, 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8.2亿户, 成为全球占比最高。网络冲破了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物理障碍, 它让我们随时可以访问任何上网的机构, 并与他们交流, 以非常经济的时间和费用浏览全世界的信息, 是全方位的高技术交互信息系统。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迅速、深入地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为道德理想教育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所提供的诸多有利条件, 丰富道德理想教育的内容, 创新道德理想教育的方法, 注意克服消极影响, 兴利除弊, 创建有效的网络道德理想教育阵地。

总之, 道德理想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想教育, 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超越现实性, 其实践的过程必然充满艰辛和不易, 但是人们对道德现状的永不满足和对道德未来的不懈追求, 必将成为道德理想形成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摘要:道德理想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不懈的道德追求,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我国道德理想传统中吸收养分, 加强道德理想教育, 对于提升道德素养现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道德理想及其历史发展入手, 深入分析道德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积极寻找道德理想教育的现实路径, 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道德理想教育,必要性,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徐公喜.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社会观[Z].“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篇6

一、当代青年学生遭遇后现代困境解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出场。

什么是后现代?它有哪些特征?按照学界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质可以简单地做出这样的概括:解构中心性, 倡导多元性、差异性;放逐理想与崇尚自由;怀疑与否定的思维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现时代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话语体系。但是青年学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拒绝信任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认为世界的存在没有坚实的基础, 世界充满了偶然性、差异性、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一切都是被质疑、被否定、被解构的, 一切都处于不稳定之中。福柯有语:“我们必须拒绝这几个世纪以来强加于我们的这种常态化的道德模式, 以提倡新形式的多元的道德。”按照这种思维方法, 就是要否定任何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张指导思想甚至信仰的多元化取向。这种摧毁、解构、多元化、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显然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但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是历史的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依据在于,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 只有它才能指引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实依据在于, 只有以它为理论基础, 才能统一人民的思想,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可以看出,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青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引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 一切都要重新“洗牌”, 什么是理想?既然一切都被质疑都被否定, 那么理想便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是不可能实现的虚无。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 青年在理想追求上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不追求、不思索、麻木不仁。于是乎, 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出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遥不可及甚至被认为是虚无, 追求物质之风欣然而生, 共产主义理想是远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空的, 生产技术是硬的, 房子票子才是实的。如此一代的青年学生视国家事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身外之事, 对政治漠不关心, 崇尚自由, 视“自由原则”为“最高原则”, 试问实现中国未来蓝图何以可能?

总而言之, 后现代主义对人们坚持的信仰、真理、观念等进行了颠覆, 并过度宣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解构一切、消解一切。这些思想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人生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 导致一些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无所依托, 成了精神上的流浪儿。青年学生遭遇后现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到底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胡锦涛同志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必须旗帜鲜明。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时“出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 内涵深邃, 旗帜鲜明,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是新时期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向导。

二、辨识后现代、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的开启。

从根本上说,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出场”是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空前的自我反思, 是中国人的一次精神自觉”。[2]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他们出现价值判断的“真空地带”一定是有原因的, 而且这种原因呈现出多样化的性质, 探寻原因并主动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精神自觉。就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个层面来讲, 主要是青年一代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一知半解, 或者说是误解、曲解。“这种曲解的一个直接的结果是造成双重的不公正:对后现代主义本身的不公正和对读者的不公正。”[3]青年学生缺乏较为深厚的理论背景, 对后现代哲学的理解有偏差, 如果不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真谛, 就只能让我们成为后现代的附庸。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 在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 不仅有摧毁、解构、否定性的一面, 而且蕴含着积极的、肯定的、建构性内涵”。[3]青年青年学生遭遇时髦文化现象只看到了它的取悦于自己的一面, 比如后现代否定一切怀疑一切, 这就是对权威的挑战、对一元化指导思想的怀疑, 彰显了青年一代对自我的肯定对主体性的张扬, 符合青年一代的个性特征。他们认为后现代就是反叛、与众不同, 在主体觉醒的同时发挥与夸大了后现代主义的消极方面并受其影响。正确认识后现代并不是全盘地否定, 而是理性地审视, 并发挥其积极建设性的一面为青年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所用。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思想家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 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 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3]“后现代思想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创造, 而且身体力行, 在自身的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3]创造就是要有否定精神、解构精神, 要对传统持有审视的态度, 在肯定现时代的积极进步同时又要看到其消极层面, 这就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不是机械地否定, 而是某种程度的‘辩证否定’”。[2]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 打破习惯化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鼓励多元化的思维风格,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 “后现代主义摈弃现代激进的个人主义, 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消解人我之间的对立”。[3]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主要来自美国文化:重视人的个性, 强调个性的解放;强调尊重人的自由与权力;强调自我奋斗, 肯定自我的价值。这些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借助大众传媒迅速传播到我国, 而且同样受到了青年学生的青睐, 他们强调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 最终导致了“人我”的对立。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人不是单个人的存在, 而是“关系”的存在, 每个人都处在某种“关系” (主体间) 之中, 这种关系是对传统意义上“主体—客体”关系的超越, 在“主体—客体”关系中, 主体是“我思”、“自我意识”、“主体之思”或“人”之思, [4]是“大写的自我”, 主体性是唯一的中心性。后现代主义对这一中心性具有消解和批判意识, 这是值得肯定的, 而且在后现代那里单个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这就在方法论上要求人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处理与他人甚至他物的

WENJIAOZILIAO

关系。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实践观”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 妥善处理与他人、与他物的关系, 构建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

辨识后现代需要打开哲学的视野, 解答青年学生遭遇后现代困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样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解释, 并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是哲学时代精神的召唤, 对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并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必要的。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政治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更是迫切的理论与现实任务。因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它随着实践、科学以至哲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至今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5]而且对于荣辱观马克思有明确的表达:“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 它们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6]可以说从本质上来讲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的层面,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这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三、结语

世纪之交, 中国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遭遇后现代。后现代是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 作为多元化精神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工业文明、现代性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本身具有前卫性, 很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并推崇以至于受到一些负面性的影响。所幸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时“出场”,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旗帜鲜明。“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 它就是对它时代的实质的知识” (黑格尔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时代的思想智慧, 它具有反思、概括、批判等功能, 所以辨识后现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必须开阔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

参考文献

[1]田心铭.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3) :46-51.

[2]石敦国, 朱广荣.论人格的二重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求实, 2007, (2) :35-38.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J]中国社会科学, 1997, (1) :25-35.

[4]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5.

[5]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4:1.

必要的奢侈与理想主义 篇7

关键词:会计管理,人本主义路向,必要性

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人本主义则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 现代社会必须以人为本, 把人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同时, 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 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 将人本路向引入会计管理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 还可以拓宽会计核算的领域, 进而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一、会计诚信的缺失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 把“可靠性”作为四项基本质量要求的核心, 而可靠性在会计实务则集中表现为“真实反映”。西方国家则普遍把“真实与公允”视为现代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现行会计法也在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 制定会计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但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却是一个客观事实。这其中固然有着诸多客观因素, 但来自于主观方面的诚信缺失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朱镕基总理因此把“不做假账”作为了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在我国, 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事件是典型的会计造假案例, 而更多的会计造假潜藏在大大小小的企业中。有资料表明, 1999年底, 财政部抽查了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 约90%存在会计信息虚假, 涉及金额60多亿元;2000年度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 159家企业中有147户资产不实, 157户利润不实;2001年底, 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检查时发现, 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 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造假金额达70多亿人民币。国外的情况稍好, 但仍旧非常严重。据美国联邦保险公司 (FDIC) 报告, 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有257家破产, 其中有5家位居美国最大的15家上市公司, 会计严重造假是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 中介组织也存在同样严重的问题。安然公司的会计作弊竟得到了安达信的默认, 而国际五大会计公司的另外四家这几年也因执业质量问题频频曝光。

会计诚信是会计界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经济活动, 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这种承诺既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也是会计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会计诚信的缺乏, 不仅仅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沦丧, 还将极大地干扰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资源配置的社会化使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资源所有者能否充分掌控其资源的使用将成为社会配置方式是否有效可行的决定性因素。而获得和利用会计信息, 则是资源所有者掌控其资源的最重要方式, 因此, 会计诚信的缺失将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必须承认, 会计诚信的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和会计从业人员有关。尽管做假帐是源于会计主体自身利益的需要, 会计从业人员往往是被迫造假, 但如果会计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遵守会计法规, 坚守职业规训, 能顶住重重压力而坚决不做假账, 那么,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会计诚信也将得到维护。人本主义路向注重会计管理中人的作用, 一方面在继续性教育中突出法律法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避免员工因客观上的不能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人本主义强调会计管理中以人为本, 既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物质利益的满足, 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同时, 又将职业道德与员工的个人修养结合起来, 避免员工因主观上的不愿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人本路向通过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进而从基础层面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最终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二、传统物本会计的不足

徐国君教授指出, 尽管会计界有意识地将物本主义和会计联系起来的研究的并不多见, 但事实上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在运用物本主义的思想来构筑和使用会计系统。学者们一般认为, 物本会计有下述特点:核算对象的物化;无视人力资源对财富创造、利用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 不作为经济资源对待;仅服务于企业的盈利性目标, 重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等等。总之, 传统物本会计在对人的问题上具有诸多不足。

上述不足, 使会计界在客观层面上缺少对非物质性财富进行衡量的技术手段, 在主观层面上缺乏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 因而限制了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引入了人本路向的人本会计有意识地将人本主义思想与会计进行了有机结合, 在会计工作中以人为中心, 谋求会计和人的共同发展, 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人本会计视人为会计核算的第一要素, 将人及其行为纳入会计系统。

人本会计将人力资源作为会计对象要素中第一位的、决定性要素, 一方面确认人力资产的价值, 将其置于资产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承认人力资本所有权, 保护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即劳动者的特殊地位。这样, 人本路向下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将首先关注人的因素, 其次才是物的因素。

2.会计信息提供的人本导向。

传统物化会计在提供信息时并不考虑信息提供者的情况, 也不特别关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 其会计信息既不包括非价值信息成份, 也不具有丰富的个性化特点, 对使用者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人本会计则将价值性信息与非价值信息紧密联系起来,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人本会计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 这也应是社会组织的终极目标之一。但不少组织在实际运营中往往只看到近期的、直接的目标而忽略了最终的目标, 甚至出现企业目标与社会最终目标的互相矛盾。事实上, 一切财富的增长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 服务于人类的发展, 人是目的, 而物只是手段。因此, 企业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织, 必须致力于满足人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幸福的追求。物本会计强调物的要素, 强调财富的重要, 相对忽略了人的要素, 因而可能背离社会发展的初衷。人本会计则人为本, 不管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 还是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保证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还是为社会提供会计信息, 均强调以人为中心, 致力于人的满足、人的幸福、人的发展。

三、构建和谐会计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构建和谐会计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 和谐会计也必然是会计界追求的最高境界。从内涵来看, 和谐会计要求人自身的和谐, 要求会计工作与社会的和谐等等。笔者认为, 上述过程均与人密切相关, 离不开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 会计管理的人本路向是实现和谐会计的重要途径。

1.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和谐。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 必然要寻求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种需要包括从低到高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越高, 越难满足, 但对人的激励作用也越大。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们的基本需要如生理、安全需要等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而较高层次的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引入人本导向的会计管理工作, 注重通过发现并满足需要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尊重会计从业人员的, 为员工创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供有创造性、挑战性和成长性的工作, 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等等。

2.有助于人力资源提供者的自身和谐。

传统会计将人力视为消费性的生产要素, 不承认人力也是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并将对企业产生重大的、长远的影响, 使人力资源拥用者的收入难以与其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相匹配, 因而打击了人力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 也制约了其自我实现的程度。人本会计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并努力寻求具体可行的会计核算方式, 将人力资本纳入企业的核算范畴, 使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从而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

3.有助于会计与社会的和谐。

会计与社会的和谐之一, 即表现为会计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有助于社会各界的相关决策。人本会计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等……上述种种均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用性和决策相关性。同时, 人本会计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 也包括社会群体, 这就要求会计工作在提供信息时, 应尽可能的从信息需求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供范围更广的、更具价值和个性的非价值因素的会计信息。

会计管理的人本路向为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 但人本主义所要求的会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管理引入人本主义的必要性, 同时也要看到实践人本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 难并不意味着放弃, 只要在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引入人本主义,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冯卫东.试论构建会计诚信体系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 2009 (2) .

[2]李艳平.人本主义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11) .

[3]徐国君.从物本会计到人本会计[J].会计之友, 2004 (10) .

[4]吴珊, 丁云.构建和谐会计的几点认识[J].商业会计, 2006 (3) .

[5]余绪缨.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新特点[J].中国经济问题, 2004 (2) .

[6]王海兵.人本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 2005 (4) .

[7]曾晓燕.论人本主义会计的发展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4) .

上一篇: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下一篇:成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