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共8篇)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篇1
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多种优势,如能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保险宣传和市场调研的电子化、节省管销时间等等。我国网络环境初步具备,保险网络营销有着广阔而优良的潜在市场,而且保险界已经认识到网络对保险营销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在我国开办保险网络营销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由于开办网络营销对保险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应及时制定保险网络营销管理规划,加强调查研究,完善保险监管。
一、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代理网点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从而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
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求和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联机通讯固有的互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保险双方的沟通。
3.有利于促进保险宣传和市场调研的电子化,加快新产品的推出。在网络环境下,保险人可以用公告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球发布电子广告,向顾客发送有关保险动态、防灾防损咨询等信息,既能扩大保险宣传,又能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克服传统营销中借助报纸、印刷宣传小册子所固有的信息量小或成本高、时效差的不足。
4.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保险网络营销的可行性
1.网络环境初步具备。从INTERNET在国内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已建成四大互联网络,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网(CSTNET)、中国全国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这些网络均面向公众提供INTERNET商业服务。随着我国加大信息产业投入政策的逐渐落实,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将是惊人的`。
2.有广阔而优良的潜在市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我国上网用户达62万户,为210万户,底为400万户,估计到底可能达到600-900万户。数量众多且每年成倍数增长的互联网访问者是保险网络营销的潜在目标市场。这一目标市场的特点是:首先,上网用户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0%,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他们对在互联网上所提供的保险商品及公司信息理解相对容易。其次,上网用户这一群体平均收入较高,为他们购买保险商品提供了经济基础。据调查,个人上网用户平均月收入1000一元者占32.4%;2000―5000元者占14.4%。再次,从这一群体年龄结构来看,21―35岁之间的青年人占79.2%左右。他们的观念新,乐意选择优秀的保险产品。
3.我国保险界已认识到网络对保险营销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1911月,中国保险信息网面向公众开通运行,这是我国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办的第一个保险行业的专业网,也是继英国出现“直播”保险公司、法国A&A.AON等发起组织全球保险网等一系列现象出现后,我国保险业在网络化方向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我国开办保险网络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办保险网络营销对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网络营销将给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我国保险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1.对保险中介人的影响。保险网络营销方式的出现,会减少市场上对传统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的中介需求。然而,由于受现有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约束,短期内保险中介人的地位不会受到冲击。这就要求保险中介人早日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理念。
2.对保险公司的影响。自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发展业务的一般思路是以扩大机构的设置来增大市场占有率。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工具应用于保险业,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在网上作核保、核赔和远程保险服务,这无疑对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利用网络进行保险营销还存在一个网络安全的问题。网络安全包括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保密技术,而安全保密技术又包括网络静态节点的安全和信息流的安全。网络静态节点的安全防护主要通过“防火墙”来解决,信息流的安全则是通过对信息网的加密来解决。
3.对保险监管部门的影响。我国保险监管历时不长,其监管手段如立法监管、技术上通过稽核举报、财务监管等方式基本上是以传统保险营销为目标,在保险市场上网络营销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原有监管手段的有效性面临挑战,为了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维护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正常的经营秩序,保险监管部门要及时推出适应未来保险市场发展的监管制度和手段。
(二)面对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世界金融业向无现金、无支票的电子化迈进,网络保险发展是必然的。我国保险业应抓住时机,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尽早开展保险网络营销规划―和研究开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以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开放和发展。
1.着眼未来,制定保险网络营销管理规划。在计算机网络的保险营销应用上,我国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各大保险机构可根据我国网络发展状况,结合本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组织人员,拿出资金有针对性地研究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保险公司能做些什么,应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据的先进的保险网络营销技术,必将成为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营销技术,必将成为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
2.加强调研,完善保险监管。随着我们加入WTO的临近,保险市场将逐步开放,保险市场细分越来越强,由于互联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网络必将给保险市场的细分提供更有利的技术环境,各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市场,必将利用互联网推出层出不穷的保险品种以满足不同个性的保险客户的需求,因此,对于保险公司的网上经营活动,作为保险监管部门应是“宜导不宜堵”。而且也只有科学的监管才能使这一新的营销模式得以良性循环。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篇2
一、客户关系营销的含义
客户关系营销包括一组支持业务策略的程序与启动系统, 与某些特定的客户建立长期有利的关系。客户关系营销主要目的是通过更好地理解个别需要和喜欢, 以增强客户的价值。只有在充分理解客户的基础上, 并针对某些特定的个体提供特定的服务, 才符合客户关系营销的原则。
二、客户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一) 从营销理论的发展看客户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在传统营销理论上的营销模式是4P (产品-product, 价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销-Promotion) 。此后, 发展为4C理论 (需求-Command, 成本-cost, 便利-Convenient, 沟通-Communication) , 后来又出现4R (关联-Relation, 反应-Reaction, 关系-Relation, 回报-Reward) 。从4P到4C再到4R, 反应了企业营销策略从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4P) 发展到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 (4C) , 再到以顾客忠诚度为目标 (4R) 的过程。4R理论强调, 企业和顾客在市场变化的动态中应建立长久互动的关系, 并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防止顾客流失, 从而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从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变中, 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关注客户满意度、并与之建立保持长期联系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 争取新客户比保住老客户所花的财力要多6至10倍:客户向你买的产品越多, 就越有可能成为你的忠实客户、带来长期利益;此外, 对老客户更容易了解其需求、喜好, 也就相应地更有机会留住客户。
(二) 从保险服务的特性看客户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保险产品具有一般性服务、金融性服务、保险服务三个特征:
1. 一般性服务特质:
无形性:在购买保险之前, 人们看不到成效, 也无法预知结果。无形的保险服务质量只能通过顾客的主观评价确定, 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恰好与顾客关注的价值相吻合。否则花费昂贵成本提供的服务可能令顾客不屑一顾。
不可分割性:保险产品的制造和消费是同时发生不可分割的, 保险经营者与顾客的生产与消费环节重叠、双方在此时的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重要特征。保险服务的不可分割性, 要求营销在两方面与其相适应:第一, 产品的易消失性, 要求保险经营者善于把握营销时机和供求平衡, 第二, 服务的直接接触性, 要求保险公司善用关系营销方法, 使员工竭诚地为保户服务。
差异性:同一个险种, 由不同公司推出、经不同的人营销、经不同的时间和地区, 会有不同的服务质量。保险服务的差异性, 对保险服务营销提出了规范化和服务质量控制的要求。营销教授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认为, 对服务质量控制一般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投资于优秀人才选拔和培训, 第二步是将服务过程标准化, 第三步是追踪顾客的满意反馈, 及时进行调整。减少服务差异副作用的另一个方法是, 提供适当的服务保证, 并监督营销人员实现所做出的保证。
2。金融性服务:
1) 金融性:体现为财富的保值与增值, 有更强的技术性、信息不对称性和客户的重视性。消费者不像了解洗发水那样了解金融产品, 但消费者从这些服务功能中获得的满足远远大于他们从物品所有权中获得的满足。因此, 金融和保险产品的营销需要建立与其他服务不同的流程, 需要对顾客更加耐心和反复提供服务, 其中会有一些服务没有达成交易, 这也是金融和保险营销的正常现象, 因为金融和保险产品启动市场的时间会长于其他服务产品, 顾客对金融产品的认知过程要大大长于一顿晚餐。
2) 持续性:金融服务体现出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固定关系, 大多是持续的服务行为。金融服务对象的固定化和持续性, 使相应的营销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完备的顾客信息资料做好三件事:一是与顾客保持密切和良好的关系, 不断培养忠诚性顾客;二是对已有的顾客群体进行市场细分, 为其提供有良好营销前景的保险产品;三是为一些大客户提供定制产品, 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3) 风险性:金融服务对双方都存在较大风险。进行科学的成本和交易核算, 避免和化解金融服务风险异常重要。保险服务的金融风险性更为突出, 因此保险公司在营销活动中必须一身兼二任:既要为顾客化解风险, 为其实现尽可能大的利益, 又要避免自己陷入风险的泥潭。其方法是由经验性决策过渡为科学性决策, 由险种的价格竞争扩展至整体营销组合的竞争, 由互相模仿的营销招数较量转变为营销定位的差异化, 最终实现保险公司和顾客的双赢。相反, 一方盈利的增加建立在另一方利润损失的基础上, 就不是成功的营销。
3. 险服务
1) 保障性:对客户提供保障是其主要功能。从营销角度讲, 保险公司销售的是一种保障, 一种安全感。这种保障和安全感, 使保险产品的售前服务变得非常重要, 使保险产品的价格富有弹性, 使保险产品的销售难度比其他金融产品更大, 更需要营销过程和服务过程的系统性。
2) 价格的确定性:保险产品经精算师测算确定之后大多数情况之下是固定的或者变化范围很小。客户在消费保险的过程中对价格不能有更多的谈判空间、相应也对服务的质量有更明确的要求。
3) 非渴求性:人们虽然有预防风险的需求, 但并不渴求。客户因此会产生观望的态度、提高了销售的难度, 也相应对保险营销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 营销人员需更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以促成销售。
4) 延后性:保险产品的这种延后性, 使顾客购买的是未来可能的服务, 保险公司将在未来风险发生时提供具体的核心服务。这就使保险营销过程必须建立在长期战略和良好信誉的基础上。前者要求保险公司不能为了争抢顾客而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竞争战术, 否则会导致未来没有能力提供事前承诺的服务, 换一句话说, 今天良好的保险经营业绩有可能恰恰是明天公司关门倒闭的“定时炸弹”。实际上, 一个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不是争抢保单的能力, 而是在顾客需要服务时理赔付现的能力。品牌信誉提升的基础是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使顾客享受保险服务时的收益大于它的期望。保险产品的延后性, 使顾客的满意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判断, 因为保险营销的核心不是卖出保险, 而是体现在一个长期的服务过程。
保险服务的以上特性, 决定了保险产品的营销对于保险营销人员营销水平、诚信度等综合素质以及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对客户的契合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及对产品的非渴求性, 如果营销人员不能有效分析客户的需求、不能给客户诚信和专业的服务, 就很难成功实现营销。客户关系营销的重要性因保险服务的特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三) 我国保险营销模式的现状
我国保险公司目前的销售模式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4P (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 模式, 属于交易营销, 注重于如何开发新险种, 把保险产品推销出去, 相对而言, 并不是非常注重如何维持和提高公司与原有保户之间的关系。在销售渠道方面, 保险营销主要是依靠保险代理人制度, 许多保险公司都雇用了不少代理人, 但存在诸多问题:代理人服务意识淡薄, 趋利意识强, 导致其只重业务, 不重本身技能, 无法提高保险服务水平。而保险公司也往往更多地关注业绩, 对服务重视不够, 对其代理人的管理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使得保险营销人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顺利实现营销, 导致国内保险代理人员平均收入偏低、人员流失率较大, 保险公司在大量的增员需求情况下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应降低, 形成了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 有效实施客户关系营销、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维持与保户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寿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三、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的实施
解决好其市场定位问题。从客户关系营销的角度来看, 保险企业的市场定位就是其与特定客户群体的关系定位, 即确定与谁打交道。在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时, 保险企业要综合考虑其经营的实力、所处的市场环境、自身特色以及历史形成的条件等。
必须树立“客户导向”的观念, 以客户利益为基准, 并将此观念贯穿于保险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中, 要了解客户的期望, 以便能根据其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打造能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营销团队。素质低下的员工不可能提供好的服务给消费者, 有些保险代理人员甚至连自己推销的保险条款都解释不清, 更别说帮顾客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了。而且往往推销方式令人反感。顾客的满意程度会受到很大影响, 忠诚度自然会下降。公司的员工素质的高低, 直接会影响到公司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质量的高低。
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的有效方式:一是将公司对员工的专业学习教育情况与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工作相结合, 提高各级领导对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大从业人员再教育工作的力度;二是采取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长期和短期相结合, 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教育方式, 使更多的在职人员能够进修学习;三是多方位的引进高层次的业务人员。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提高员工素质,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客户信息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保险企业需尽快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以有效支持客户关系营销的实施。客户信息数据库需对客户进行细分, 除其个人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信息、家庭成员相关信息等基本信息之外, 还包括客户的消费信息, 例如消费险种、数量、时间、地点等。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除了信息的准确、完整性之外, 及时性也是对信息的重要要求之一。因信息的取得需考虑信息获得的便利性及成本因素, 比较有利的信息获取时点为客户投保之时。获取信息之后需进行相关分类、提炼及分析, 并将经过科学分类及提炼的信息用于支持企业的决策、运营系统的后援处理效率提升、代理人的销售目标分析、脱保可能性分析、理赔服务支持等方面。
建立企业和客户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 培育忠诚客户群。培育客户忠诚度对企业利润有重要贡献。美国寿险管理协会的研究表明, 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户留存量增加5%, 其利润可增加8.5%。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会驱使其某一品牌持有更多的偏好, 也会带来其对该品牌的重复购买, 并且会让消费者进行转介绍、对周围的人群产生影响, 大大提高营销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创造更多利润。
在具体实施中, 需对特定的消费群体制定特定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关爱和沟通, 利用短信、电子邮件等手段, 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在实际运作中, 客户关系营销的实施并非易事, 例如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非常费时、并且因时效性等原因往往任务完成了也不能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 在特定服务的定制等方面也往往需要大量详细的工作来支持。然而, 客户关系营销的成功无疑会大大提升客户忠诚度、及市场反应速度, 从而带来企业利润的提升, 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策略;客户关系营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该策略所能带来的长期利益的坚定信心, 并以此克服短期的困难, 对该策略中的具体过程反复改进, 真正达到对特定客户实现特定的营销、提供独特的产品、定价、销售意见及售后服务。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fler) 。营销管理 (第10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亚瑟·梅丹 (Arthur Meidan) 。金融服务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篇3
关键词: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海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66—02
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指以船舶上载运的油品、化学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者因投保船舶在通航水域碰撞其他船舶致使被碰撞船舶上载运的油品、化学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造成污染损害而依法应当由船舶所有人或经营管理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船舶污染损害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受害方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巨额的赔偿往往使责任方无力承担而陷入尴尬的境地以至于破产倒闭。为了保障各海运方的利益,当前国际通行做法是要求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或取得相应的财务保证。我国有必要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一、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是保护海洋环境和受害人利益的需要
有资料显示,海洋环境的污染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船舶,船舶所排出的污染物质占所有海洋污染物质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航运大国,更是船舶污染的重灾区。中国目前海上石油运量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化学品运量也逐年递增。中国港口吞吐量正以每年1 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船舶运输密度不断增加,运输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大量的个体船涌入运输市场,加之中国在船舶技术、船员素质、通信导航水平等方面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致使中国发生灾难性船舶污染事故的可能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中国海域可能是未来船舶污染事故的多发区和重灾区。而与此同时,中国海洋经济业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总量已占到了全球总量的73%。因此,船舶污染事故给沿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也日益增大。惨痛教训说明,建立一个有效的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体系,已刻不容缓[1]。
船舶污染给加害人、受害人和海洋环境都带来了不利的后果。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200亿,而实际赔偿数额却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损失由受害者、国家和社会来承担 [2]。以油污损害赔偿为例,国内油轮引起的溢油事故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赔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投保油污责任险的船舶仅占油轮总数的10%。我国航运企业已达6 000多家,其中个体船舶数占船舶总数的60%。据调查统计,全国1 000吨以下小船约有 2 000艘,占油轮总数的80%,但这类小型运输船舶只有50多艘投保了油污责任险 [3]。而这些小型油轮经常由于保养恶劣而对中国水域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或损害威胁。由于没有投保,在出了事故后,船东往往无力承担巨额损失的赔偿责任,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海洋环境也遭到污染。
二、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是国际国内立法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社会已在《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及上述两个公约的议定书和《1996年国际海上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损害责任和赔偿公约》、《2001年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等公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并切实可行的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也通过国内立法建立了有特色的船舶污染赔偿法律体系。
我国交通部1976年颁发的《关于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文件。1980年4月,《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对我国生效,为了履行《油污责任公约》的规定,我国1982年通过的《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修订)要求载运2 000吨以上的石油的船舶,应当持有有效的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4]。根据为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而于1983年制定的《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辖条例》(2009年修订,现行条例为《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13条的规定,国内船舶中,2 000吨以上的国际航线船舶根据我国加入的《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参加强制保险,即2 000吨以上的国内航线船舶具有《油污民事责任信用证书》,2 000吨以下的油船和货轮未要求强制保险。另外,《燃油公约》已于2009年3月9日对我国生效,我国也开始按照该公约的规定,要求在中国境内登记的总吨位超过1 000吨的船舶的登记所有人办理《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信用证书》。交通部2010年通过的《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也规定,在中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油舶和1 000总吨以上非油船,其所有人应当按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
尽管我国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关于船舶污染责任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加入了部分相关的国际公约,但我国尚没有一套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船舶污染损害强制保险制度。同时我国现行法律救济和保险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利于受害人充分、及时地获得救济的制度性缺陷。因此及时加入有关的国际公约并完善相关的国内立法已经成为海商法界的一致呼声。
三、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是平衡海运各方利益的需要
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合理地平衡了资金负担,既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又保护了受害人的利益。在航运市场低迷、迟滞时,从事航运的承运人大多在市场中不断挣扎,一旦发生海难事故,沉重的赔偿责任将使承运人不堪重负,几近破产边缘。承运人破产势必会破坏现行的市场平衡体系,航运市场、保险市场均会引起剧烈的动荡和不安,这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更不利于航运事业的发展。而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将承运人之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就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潜在受益人,即受害者的利益将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因此,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也会使航运市场的竞争更易于接受法律和国家主管机关的监控,使其竞争更为有序、合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船舶抵御海上风险的能力比之过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随着船舶越来越大型化、载运货物的多元化,以及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上升,船舶污染事故造成的第三人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不断加大。因此,一旦发生上述污染事故,则事故船舶的所有人或承运人所面临的索赔极有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时候即使事故船舶的所有人或承运人倾家荡产也不足以弥补事故导致的损害。因此,强制船舶针对上述事故进行充分有效地责任保险或提供充分有效的财务保证,已成为航运界及相关领域的共识。
在这种大背景下,近些年来,作为国际海上保险立法的重要问题之一的责任保险,其立法趋势呈现出强化并强制化的趋势 [5]。继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之后,1996年《HNS公约》和2001年《燃油公约》都相继规定了强制责任保险。因此,在海洋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出于公益目的,在海上运输中建立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无疑是符合立法宗旨和公众利益的。
四、我国制度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2008年1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为建立水域防污染的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地防治船舶污染水域,江苏海事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和试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而在此前,由江苏海事局牵头,省交通厅、环保厅、安监局以及保监局共同发布《关于积极推进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08年7月1日起,对在江苏省行政辖区水域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油船、化学品船试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这标志着江苏在防治船舶污染水域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6]。截至2009年11月30日,江苏已有1 400多艘船舶投保。在此次船舶污染责任保险推出之前,江苏省从事国内航线营运的船舶,90%以上没有任何形式的船舶污染责任保险,而油船和化学品船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污染治理和损害赔偿的责任非常巨大,责任人往往无力承担,必将进一步引发诸如污染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巨额治污费用无处落实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船舶污染责任险在江苏应运而生。江苏省在进行船舶污染责任险方案设计时,兼顾了船东、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使船舶所有人、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都能从中受益。船舶污染责任险实现了“多方共赢” [7]。江苏省的成功,也意味着在我国实行该制度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能够解决船舶污染问题。
五、结语
综上,我国当前虽然在立法上基本确立了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制度框架,在理论上也承认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而且有了江苏省试点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實践中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模式还需时日,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益.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沈扬扬.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分析[J].金融经济,2008,(6):89-90.
[3]徐国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7.
[4]《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8条第2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51.
[6]李世刚,郭彦飞.江苏率先试水船舶污染责任险[J].江苏经济报,2008-09-26(B02).
论地方公债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篇4
在债券市场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司空见怪的事,如美国的州和日本的府甚至县都能以自己的名义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在我国,虽然理论界曾对地方政府可否发行债券进行过探讨,但现行预算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地方政府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券筹资。可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成为客观需要,也具备了相应的经济条件。因此,地方公债的发行已经有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一、我国地方公债发行的背景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家财政”指的就是全国统一的财政,地方财政只是中央财政的附属物,在中央编制的全国统一的国家预算下,整个财政联成了一个整体,地方政府没有单独的举债权力。此时公债的发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并由各级政府共同努力来完成的。这就无所谓“国债”和“地方债”的区分,或者说是只有国债而无地方债。在西方,“公债”概念与“国债”概念是既一致又区分的,国债只是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债务,因为只有这些债务才是“国家”的债务。而公债则是“公共”债务,因而除了国债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和政府所属公共机构的债务。所以,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公债也就是国债,或者反过来国债也就是公债。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这种先是将整个国家的所有债务都集中到中央,然后干脆取消公债的状况,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必须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权财力这一根本要求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如果当时没有将所有的债务发行权都集中到中央手中,则地方政府独立自主的发行债券活动,其直接后果就是这部分资金运动处于统一计划之外,这立即就会形成对国民经济计划和综合平衡的冲击与破坏。当时我国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视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经济体制对公债这一本质要求的直接反映。
从公债的作用来看,正是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公债是国家筹集建设资金的一种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债主要的作用和任务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和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现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分税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以至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当着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增大赤字以刺激经济回升,作为弥补财政赤字手段的公债就要增大年发行数额。相反,当着经济状况良好以至出现过热状态时,政府就要减少财政赤字以至安排财政盈余,此时公债年发行量就要相应减少,甚至可以运用财政盈余实现公债的净偿还。这样才能顺应赤字波动较大的特点,弥补着赤字而服务和配合着财政政策的运作,实现财政的间接宏观调控目的。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已经有了其发行的必要性。
1、地方公债发行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也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与此相对应,地方政府也应提供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即为特定区域消费者共同消费,如地方交通、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等。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需要资金,这当中纯公共产品(如行政支出等)的提供主要依靠税收来筹集资金,而准公共产品(如收费公路等)的提供一般来说主要依靠税收、准公共产品的规费收入。若这些奖金不能满足需要,则必须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举债筹资即是其中一种。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供应方面承担了起来起大的责任,但其自有资金远不足以满足资金需要,这就产生了地方政府的借款需求。 (2)地方财政支出同样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从消费者受益群体的角度讲,地方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从资金支出来看,地方政府支出也是全国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财政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同中央政府是一致的。因此,具有一定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额的地方债券用于扩大地方财政支出(主要是建设性支出),一方面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减少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也可以通过财政乘数效应使得国民总产出成倍增长,这一点在一国经济处于相对通货紧缩时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较低,整个社会消费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若政府能在此时扩大公共支出,不但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反而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弥补了私人消费的不足,通过乘数效应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我国财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式,也要求地方政府开拓新的筹资渠道。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其税种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三大块,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的税收收入分别划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中央和地方享税收入则按一定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成。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的,中央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地方税立法权。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其他融资渠道,地方建设性支出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资金不足,地方政府无法进行一些对地方经济发展能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投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需求。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不少地方达到了小康水平,巨额的居民储蓄存款使得发行地方公债具有足够的承债能力。 2、地方赤字的资本项目部分在理论上和管理上都没有理由不让地方政府通过贷款来解决。资本项目不同于经常性项目,前者的受益期不仅限于当期,而且可以递延到今后许多年。根据受益者分担成本的基本原则,作为公共服务中的资本,应该分摊到各期受益的人们身上,这就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将负担向后递延的公共融资形式,地方政府借款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借款机制通过资本项目利益与成本的内部位置提高了地方政府活效率,并符合广为认同的受益公平原则。
3、地方公债的发行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发行地方公债,地方政府将会拥有一笔数额巨大的建设资金,如上所述,发行地方公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资本建设项目上的资金的不足,弥补财政赤字。而这笔不菲的资金必然会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促使就业率的不断上升。此类地方公债以中长期公债为主,这样可以在推动经济发生乘数效应的同时能有效的抑制需求膨胀,而由国家统一发行公债,可能会对各地实际情况的了解上有所偏差,地方政府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得资金,所以不能有效的带动地方经济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总之,各地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全方位地启动国内需求,则大有所为,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立足于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应是长远的方针。 三、地方公债发行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措施
1、国外地方公债
发行的现状
西方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其财政体制采用的是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模式,此时的地方财政是独立的一级财政,独立地拥有一定的发行债券的权限,就是这种独立性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地方财政的独立性也决定了,地方债与国家债是不能等同的。此外,市场经济也决定了,各级政府所属机构和单位也应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们拥有一定的发行债务权限,是不奇怪的。西方债券市场的存在,使得巨额的债券发行与购买活动,是西方整个社会资本流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不存在直接安排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计划,私人资本通过债券市场运动,也不存在冲击国家计划的问题。债券市场的运转,为西方资本的流动和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手段,不仅有着增强资本盈利能力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大社会需求总量,在主要苦于有效资本不足的西方,各种公债的发行动员了闲置资本而增大了社会需求,反而是有利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这些,都决定了西方市场式公债与我国计划式公债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如今,西方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地方政府的借款占全部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大多在10%以上,这些借款被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共服务的筹资手段,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城市设施的资本具有密集型特征,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这? 志薅钪С觯?挥胁捎梅⑿械胤焦??姆绞嚼疵植钩嘧帧?/P>
2、地方公债发行的现实基础
(1)巨额储蓄存款余额给地方公债的发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只有民间资本的充分加入才能更好的带动经济。现在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超过了6万亿,手头现金1万亿,加起来就是7万亿,假如有1/7进来,将使当前经济大大改观。7万亿民间资金通过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种投资基金参与进来,经济就活了,如果把这些民间资本有效的利用起来,通过发行地方公债的方式,用到政府的关键项目上,则会事半功倍。民间有能力,也是有足够的兴趣参加到地方乃至国家的建设中来。
(2)地方借款的存在已经为地方发行公债提供了实践准备。
在我国,虽然《预算法》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各级地方政府以信用方式借款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有向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政府单位的直接借款,也有拖欠公职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以及政府机构收购农产品时打“白条”形式的间接借款。间接借款在观念上不易被当作地方借款,但实际上它同地方政府的直接借款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地方政府同样必须承担偿付责任。1995年的地方财政决算资料显示,全国2490个县级单位中,有当年赤字的县达1211个,占全部县级单位的48.6%;有历年赤字的县达1081个,占全部县级单位的43.4%。如果欠拔经费以及要求地方企业资助地方政府的`某些地方公共服务供应的情况考虑在内,地方财政赤字还要大的多。地方借款的盛行反映了地方财政实践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地方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特别是在地方公共服务供应中扮演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 (3)地方政府有偿还一定限额借款的能力。
在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拥有属于自己的税种及相应的税收来源,其财源的宽窄也就决定其税收收入的多寡,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决定了今后地方财力的增长能力。这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可见一斑,只要给这些地区更多的资金满足它们的种种经济制肘,必然会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税收收入的不断增加。此外,政府把这些公债收入投资于资本性项目,这是以效益为原则的,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只要经过科学的管理,使债券向中长期靠拢,便可足以还本付息。再次,地方政府举债筹资的数量必须与其今后的偿债能力相一致。虽然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中西部地区发展任务也相当艰巨。因此,各地的偿债能力有所区别,我们就不妨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来限制其发行数量。
3、地方公债发行信用问题的解决。
(1)多种发行方式并存。
A、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发债筹资。
就一国而言,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级是最高的,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一般认为是一种零风险债券,在一国拥有足够承债能力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总会是市场投资者乐于投资的重要金融商品。
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是一种代理行为,不承担这些债务到期的还本付息责任。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后,所筹集的资金交由地方政府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其产生的收益为地方所有,所以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这些债券的还本付息责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地方利用国债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地方投资的项目有些还具有共享性。因此,在坚持地方还本付息的基本原则下,由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进行适度贴息,减轻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贴息的多少可视项目共享的情况以及中央财力而定。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某些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有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地方财力增长有限,限制了其利用国债资金项目的申报,若中央政府给予部分贴息,使得项目能付诸实施。通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地方财力的增加。
B、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公债。
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公债,需要该政府有很高的信用度和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样居民才能安心的把这笔资金投资于政府。所以,这对政府的经济发展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无论是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发债筹资还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筹资都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偿债能力原则
地方政府举债筹资必须要有一定的限额,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联系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后,地方政府便取得了这笔资金的使用权,同时也就承担了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申报举债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收入状况、还债能力等慎重权衡,而不能盲目争指标、争项目、争资源、若到期无法归还本息,将会给中央财政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中央财政今后自身的举债。 2、效益原则
地方财政在运用资金时必须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能够按期还本付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复式预算,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部分。举债所筹集的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建设性项目支出,而不能用于平衡经常性支出的赤字。这里所说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是指该项目自身能产生的经济收益。间接收益是指该项目本身经济效益不明显,但通过其他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地方政府确保将这些资金投资于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否则会对今后年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中央可以
对地方公债的发行进行限制和管理,从而防范债务危机。以上分析表明,禁止或过于严厉限制地方政府借款是不必要的,但对地方政府借款实施适当的限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中央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机制有所限制,对其债务规模、发行期限、利率、投资方向、偿债方式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A、对地方公债发行的规模和用途以法律形式进行规定和确认。全面禁止地方赤字可能会影响未来效益的开发。因此,预算法应该允许地方各级政府借支,但借支必须在上一级政府所能提供的资源或在中央政府批准的文件范围之内。各种形式的借支都必须向上报告,每年总借支的限量必须由中央政府同有关地方政府协商以后明确规定,以利于中央控制借贷总量。此外,地方借款必须用于资本性项目资金的不足,用于弥补地方财政赤字,不能用作其他用途。
B、为了允许地方公债的同时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可以设计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方法,核心是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控制和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来管理地方公债。具体措施包括:①保证一些基本的控制手段,尤其是保证实施借款时符合法律规定,如借款必须与资本支出相联系,偿债比率、绝对债务水平必须符合法定要求,不能直接对外借款,等等;②将借款总额控制在与宏观经济需要相一致的最高范围内;③及时收集和公布各级政府借债资料,以利于市场对其资信作出正确的反映;④禁止一切内部资金市场,以防止地方通过低于合理的资金成本从内部市场融资。
论保险意识的重要性 篇5
保险,作为一种观念,一种知识,一种商品,一种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在向中国老百姓走来。无论你对它有多么陌生,无论你对它有多少疑惑不解,你都不得不面对它。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躺在国家怀抱里生活的人们,今天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国家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部分将由人们自己来承担。国家今后除了有可能向所有国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津贴,以保证一张“安全网”的存在以外,人们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早安排晚年生活,养老的责任最终将落在人们自己身上。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安排未来生活的空间。但大多数人却不知怎样去做。
保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估计也就二三十年时间。但是,以前老一辈的人们总是觉得保险是骗人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的人交了钱,但是没有疾病或者是其他意外出现在身边,他们就觉得钱是白交了,所以觉得被骗了。由于这种世代相传的意识,所以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当代人对于保险的抵触心理。
不过,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保险这一概念也是越来越被人所接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需求便成为人们的最大需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开始寻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存款的目的中,养老占9.2%,防意外事故占7.5%,两项合计16.7%,以1996年底的38520亿元储蓄额计算,其金额可达6432亿元以上。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储蓄增长原因的分析,首要因素是居民存在着体制变迁预期,具体包括对子女求学、购买住房、失业等问题产生担心,如果考虑这些方面,则居民储蓄中保险因素的比例还要更大。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篇6
内容摘要:清朝历史的惨痛教训早已告诉世人,闭关锁国政策必将导致一个国家无法适应世界潮流,处处挨打,最终失去生存空间。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给中国营造了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我国企业发展的脚步,不断具备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才是当今企业发展的硬道理。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
必经之路
经济全球化
对外贸易
一、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分析
清朝时期,当局政府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虽说其目的是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它使中国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严重阻碍着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这种“作茧自缚”的做法,不仅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更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说我国打破了闭关锁国,但是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私企国有化的进程,任然阻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直到1978年,邓小平同志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企业才真正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
在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前,“引进来”战略是过去我国对外开放的侧重点,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基础上,我国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模仿,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都站稳了脚跟。企业不断的发展使得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无法满足它们的需求。通过实施“引进来”的策略,我们不断获得世界先进一流的内容,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我国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背景分析
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交流,不断的往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首次展现在世界面前。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资本形态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其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选择就是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不断成长。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也慢慢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新格局。到1998年为止,全球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有五十多万个分支机构,总共占全球产值的25%。随着入世谈判的进展,中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加快了开启的速度。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蔽作用越来越小,国内企业不仅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还面临着丧失本土生存空间的可能。同时就业的压力、资源保障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比以往更为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当今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都在提醒着我国企业应打开国门,把企业发展到国外去。
二、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经之路
外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推动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的总称。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就是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把促进出口和推动国际贸易平衡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速推进外贸战略结构的转型,尽快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二)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够将我国企业置身于世界市场之中,在激烈的世界竞争潮流中,不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以此来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过大企业的规模,达到企业发展的兴盛。
(三)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中国企业有必要通过国际化经营向境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可以使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为国内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企业扩大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需要。目前的中国市场,通过各项数据表明,如果只是发展国内经济,企业只停留于国内,那么中国的发展将出现停滞状态,所以中国需要发展对外经济。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扩大出口,那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也是有限的,也难以长久地占领已有的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因此在国外投资办厂是一个使其持续经营的重要策略。在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由于境外加工贸易的内在特征,利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不仅可以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因为中国企业投资向东道国输入资本和的技术,能够增强其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另外,中国企业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因此企业对外投资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可以增加两国的贸易来往,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进而加强两国间的关系。
(六)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够减少我国因出口而引起的贸易摩擦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在世界中所处地位越来越高。据数据表明,中国近几年的出口总额排名很是考前,2011年世界排名第二,这就说明中国在世界中出口趋势很强,这就会引起其他进口国的高度警惕。为了保护国内经济,进口国肯定会设立重重贸易壁垒,进而有可能增加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比如美国就多次对中国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增加对中货物的进口关税。但如果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设立跨国公司,结果将大大不同。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平衡表中表现为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能够绕过贸易壁垒,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能直接利用东道国的资源,易于获得商业情报信息。
三、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可能性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三讲”情况的讲话中,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2002年,在党的第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中,又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十八大之后,中国将会相应调整对外经济战略,更利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纵观最近的全国人代会,都高度关注“走出去”战略,因此,这一战略是可行的。
(二)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推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者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为我国提供了较低的成本,这也就使我国出口的劳务、商品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每年吸收的外汇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因此外贸顺差和外资的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这将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常年的贸易顺差是我的人民币趋于上升趋势,这将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但与此同时,外国的资金价值较人民币来说就变得相对便宜,这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海外并购的发展。
(三)加入世贸组织为“走出去”战略推波助澜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将会直接和全面地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有步骤地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四、总结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篇7
1 山西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山西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我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 也是我国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省份, 环境污染公共事件屡有发生, 如2012年12月31日, 山西长治潞安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事故, 8.68t苯胺排入浊漳河, 引发浊漳河水污染事件, 山西境内河道长约80km受到影响, 平顺县和潞城市28个村、2万多人受到波及, 下游的河北邯郸市大面积停水, 引起当地不少市民抢水储水, 这是一起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表现为涉及地域广、受害人数多、赔偿数额大等特点, 这些严重的灾难, 警示我们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
(1) 从污染企业看, 许多企业面对污染事故巨额的赔偿金和治理费用, 从此一蹶不振, 甚至破产, 而众多的破产企业的会引起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一些大型企业能够暂时支付赔偿金, 但是仍会给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稳定带来诸多风险。
(2) 从受害人看, 环境事故的不确定性、累积性、潜伏性的特征, 使受害人在举证时面临许多困难, 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艰难而漫长, 加上污染企业赔偿能力有限, 使的受害人很难获得及时、足额的赔偿。
(3) 从政府看, 污染企业因无力支付高昂的治污费用和巨额赔偿, 政府只能被动的承担, 给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和治理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 亟需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2 山西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2.1 有可借鉴的国外环境责任保险的成功经验
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险制度和业务已较成熟, 成为该国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途径, 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美国较完善的强制责任保险、法国的任意责任保险为主, 强制责任保险为辅以及德国的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都为山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
2.2 地方先行, 带动全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全面推进目前面临着认识不到位、法律不健全、实施标准缺乏、企业承受力弱等问题。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立法散见于一些国际条约及保监会《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规定粗糙且层次较低;虽然已有一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 但还不足以支持该险种在我国全面推广, 只有通过地方立法和实践, 完善环境责任保险的具体制度设计和技术标准, 为全国的环境责任保险立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推进全国统一立法。
2008年, 环境保护部在国内部分省市先行试点环境责任保险。目前确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省份有, 东部是江苏、上海、浙江、辽宁、河北、广东和福建;中部是湖南、湖北、山西和河南;西部是重庆、云南、四川、广西和内蒙古。试点选择在污染风险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省份, 说明试点主要针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省份;试点工作已在部门协调、立法推动、市场运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 产业结构偏重, 增长方式粗放, 排污总量仍居全国前列, 因此, 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研究, 为进一步规范山西防污减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推进山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山西的实施和开展, 将对全国性的立法起到借鉴和参考, 有利于强化环境风险控制, 完善环境侵权损害民事赔偿制度, 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2.3 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山西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 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净化山西、污染减排为重点, 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工程和各项环保目标, 取得了很大成就。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二五”规划又将环境保护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以解决损害民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 实施“蓝天碧水”, 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转型发展进程中, 坚持环保优先原则,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 提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 这更需要制度创新和理论研究予以支撑。而探索适合我省省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山西环境责任保险运行模式, 为山西环境污染公共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全新的路径, 是最佳的选择, 它可为山西环境责任保险的构建和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促进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立法的尽早出台。
2.4 山西已经着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筹建
山西首先从法律、法规上突破, 做好制度设计。早在2010年9月颁布的《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该条例是中国首个地方性环保法规, 该条例第18条明确规定:“鼓励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危险废物处理等重污染排污单位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为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2011年, 山西省环保厅与保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和《山西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 确定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山西省分公司具体落实。2011年8月, 山西省选择煤炭冶金、焦化、开采、化工、非煤矿山采选、电力、医药和建材等82家企业作为首批试点, 正式启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到2012年7月底, 有68家试点企业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保费1156万元, 责任限额共7.5亿元, 到目前共发案8起, 赔款价值达75.28万元。
目前, 山西正在着手专项环境责任保险立法, 即《山西省环境责任保险条例》, 为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3 建立山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意义
3.1 能有效弥补受害人的损害
(1) 随着社会发展和保险制度的完善, 环境责任保险突破合同的相对性, 强化了环境侵权法补偿损害的社会功能, 确立了保护受害人的理念, 明确责任保险所承保的是被保险人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其承保范围, 将受害人列为第三受益人, 赋予受害人直接起诉保险人的权利, 及时有效实现受害人的环境利益。
(2) 环境责任保险由实力雄厚的保险机构替代投保人向受害人支付污染损害赔偿金, 这给污染企业赔偿能力增加了额外的强力, 环境污染受害人可以直接从保险机构获得相对稳定的足额财产赔偿。
3.2 有效分散风险
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手段, 具有“赔偿替代性”, 依据环境责任保险合同规定投保人向保险机构交纳约定保险费, 保险机构将众多投保企业的保险费聚集起来, 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时, 不再由排污者承担, 而是通过保险人这一中介转嫁给了所有参加环境责任保险的投保人负担, 也就是将赔偿责任分摊给众多的投保人。即作为受害人, 在受到环境污染损害之后, 无需向排污者索赔, 而是直接向保险机构索赔。从这个意义上讲, 排污者通过保险合同将巨额赔偿责任转嫁给了社会, 使损失分散于社会, 消化于无形, 使企业避免因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而遭受重创, 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这对污染企业、受害人、保险公司及整个社会都非常有利。
3.3 有效的预防损害
一种观点认为,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增强侵权责任赔偿功能的同时, 削弱了侵权责任制度预防事故的功能, 即环境责任保险使被保险人在制造保险事故后没有负担全部的损失, 减轻了被保险人的责任压力。通常实际承担的损失小于造成的损失时, 即发生了损失外化, 被保险人会放松安全生产, 可能引发更多的污染。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忽略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契约性。
(1) 通过法律、法规和保险费率、限责条款可促使投保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保险费、保险理赔直接关系保险机构的资金和运营, 因此, 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都会约定投保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并且根据投保企业风险大小向其收取保险费, 污染风险高的行业所缴纳的保险费较高, 污染风险小的行业所缴纳的保险费相对较少。一般在确定保险费率之前, 保险机构会进行周密调查和精确计算, 通过回溯性费率、经验费率等定价策略和免赔条款, 可有效预防环境责任保险的投保人将成本外化于保险人。保险费的高低与企业风险大小成正比, 如企业进行环保型生产, 污染较小, 其所缴纳的保险费就会相应减少, 生产成本就会降低, 市场竞争力则会增强;反之, 如企业污染风险大, 就需缴纳相对较高的保险费, 其市场竞争力也会减弱。环境责任保险可通过法律、法规及合理的浮动保险费率、限责条款, 引导潜在污染企业向环保型发展。
(2) 通过保险公司风险监管来抑制环境侵权事故的发生。根据保险合同保险人有权利对投保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监控:监督企业的生产状况、环保设施和安全措施、分析已发事故和常发事故原因, 寻找企业设备运转、人员操作和环境污染监督检查中的事故隐患, 通过合理划分污染等级、浮动费率等措施, 督促投保人做好防污防损工作, 尽可能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 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强化环境侵权责任的补偿功能、缓解侵权责任人巨大的赔偿数额、刺激潜在污染企业从“污染后治理”转向“前期预防”、“全过程监控”等制度价值。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经营负担、降低环境纠纷的交易成本, 实现简便、快捷、足额地给予受害人补偿, 有效保障公民的环境权。所以, 作为煤炭大省和污染大省的山西, 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势在必行。
摘要:环境责任保险, 是指企业发生污染事故给第三者造成损害依保险合同的规定, 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山西作为煤炭、能源大省, 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常常表现为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赔偿数额大等特点, 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和治理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 亟需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山西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有可借鉴的国外环境责任保险的成功经验;地方先行, 带动全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山西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必然选择;山西已经着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试点, 并取得一定成效。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能有效弥补受害人的损害、分散风险、预防损害, 所以, 在山西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势在必行。
关键词:山西,环境责任保险,必要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艳香.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武汉:法学评论, 2011 (5) .
[2]黄九菊.构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4) .
[3]权娜.基于DEA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选择评价及优先发展区域和行业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11) .
[4]山西68家试点企业投保环境责任险未参保企业将被采取制约措施[J].中国环境管理, 2012 (10) .
[5]周道许.环境污染风险的社会化管理手段研究: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想[J].环境经济, 2011 (5) .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篇8
关键词:民族传;体育;学校教育;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7.4
前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重视也着有几千年的积累。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流行骑马、射箭、蹴鞠、龙舟等体育赛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逐步成为了一个融合的大家庭,各国家之间的往来也日益密切。许多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体育教学方案被我国的学校所借鉴和使用,导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制定体育教学方案时,常常忽略制定与国人的身体素质和民族情感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严重缺失。近些年,教育部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颁布了新课改。新課改的颁布和实行,使得逐渐缺失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再一次被学校所重视和沿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和特色
1、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一个或者多个民族中,广泛流传和沿用的体育活动项目。我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蕴藏都不一样。因此,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体育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有些富有草原辽阔和宽广的情怀,有些具有鱼米之乡的水乡风情,有些载歌载舞,有些集娱乐、竞争、表演为一体,可谓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学校只有继续重视和沿用民族传统体育,才能使学校体育教学在得到丰富和充实的同时,又能保护、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和西方体育教学的模式相比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简单易学、简单易教及比赛规则简单等三大方面的特色。因其经历几千年的积淀,通过祖辈不断的摸索和探寻,从而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更是通过融入对民族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案,把该民族的文化理念、生活特性、地域风情很好与现代的体育教学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来得到锻炼身体和掌握民族文化及生活特性的目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1、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播的有利载体
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排斥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反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能很好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摇篮,把具有民族文化、生活特色的体育与现代西方的体育教学很好的融合,既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又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让学生在享受快乐,得到锻炼的同时,又能对本民族的传统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2、可以提高学会课内课外的参与度
多元素的、有特色的教学,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接纳。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因为课业的繁重和家庭的严格要求,常常处于一种疲惫状态。现在有许多学校和老师喜欢一套教学方案,一教便是许多年。学校和教师无法从学生的自身健康状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方案,导致这些固定的、常见的、反复且容易出现的课程活动项目,常常让学生在还没有开始上课前,便已经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新课改的出台,让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对学生平时活动的规律及兴趣爱好进行分析,制定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西方体育相融合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时能变得更加主动。
3、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发和完善的重要环节
我们都知道真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得出的,而民族传统体育同样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探寻。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平台,可以很好让民族传统体育,在一次又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反复的检验。让不符合学生发展和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不断的完善,也让学校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
1、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有现代体育教学的大环境相符合
在我国,学校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老师也常常在我们的耳畔提到“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也”。因此,体育和学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和祖辈的不断摸索,我们更是知道通过体育,不仅可以强化身体,而且还可以增强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和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所以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正好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大环境。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教授特点
现代教学提倡简单、易懂、易教授的教学理念,而民族传统体育更是具备简单易教、简单易学、比赛规则简单等三大特点。因此,学校可以从本校教师实际的教学情况入手,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具有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锻炼价值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删选和整合,从而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案。
3、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形成互补
我国的绝大部分学校虽然依旧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在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上却注重于教授西方的竞技运动。学校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以及教学的场地和器材选取入手,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成不必要浪费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反复的学习和完成同一项目时出现了厌倦现象。而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好弥补了学校对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需要。也使学生不再只是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项目的选择上有了多花样化的考虑,让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变得越来越强。
四、总结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体育教育的内容。学校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得到了增强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
参考文献:
[1]胡江平;韦光辉.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2015年10期).
【论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推荐阅读: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10-17
网络保险业务实验08-29
论保险市场误导消费的行为09-08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08-21
论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0-15
江西保险可行性07-28
试论常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路径08-26
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的区别08-29
蹇宏的保险营销体会05-19
论银行保险渐进式销售技巧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