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保险可行性

2024-07-28

江西保险可行性(共8篇)

江西保险可行性 篇1

江西省森林保险实施方案(201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提高林农和林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在总结近年来我省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扶持林业生产发展为目标,认真做好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增强林农及林业企业抵御森林火灾、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林业风险保障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三个兼顾”的原则。即兼顾林农及林业企业投保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两低一保”的原则,即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保障程度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林农及林业企业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三是坚持自愿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自愿投保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林农和林业企业参保并从中受益。四是坚持协同推进的原则。财政、林业、保监以及保险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加强协调与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做好森林保险的宣传、承保、理赔、防灾等各环节工作。

二、保险内容

(一)保险标的:生长和管理正常的商品林、公益林。

(二)保险责任

1、林木火灾保险。在保险期限内,因火灾造成保险林木损毁的直接经济损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2、林木综合保险。在保险期限内,因火灾、暴雨、暴风、洪水、泥石流、冰冻、冰雹、霜冻、台风、暴雪、森林病虫害造成被保险林木流失、掩埋、主干折断、倒伏或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三)保险期限:一年

(四)保险金额:以亩为投保计量单位,保险金额为每亩保险金额与参保林木面积的乘积。

公益林每亩保险金额500元。

商品林每亩保险金额按参保林木的再植成本确定,视树种树龄情况,由参保人与保险公司按每亩不超过800元保额协商确定。

(五)保险费率

1、商品林火灾保险:费率为1.5‰,综合保险费率为:4‰。

2、公益林综合保险费率为2‰。

(六)赔偿处理

1、免赔额

火灾责任免赔额为:每次事故绝对免赔为10亩或核损金额的10%,两者以高者为准;投保面积在100亩以下(不含100亩)的免赔额为投保面积的10%。

暴雨、暴风、洪水、泥石流、冰冻、冰雹、霜冻、台风、暴雪、森林病虫害责任免赔额为:每次事故绝对免赔200元或核损金额的10%,两者以高者为准。

2、计算公式

保险林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人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赔偿金额=每亩保险金额×损失程度×受损面积×(1-免赔率)

损失程度=平均单位面积损失株数/平均密度

全部损失:保险林木发生保险责任内事故全损时,按保险金额扣除绝对免赔后予以赔偿。全部损失经一次性赔偿后,保险责任即行终止。

部分损失:保险林木发生保险责任事故但未达到全部损失标准的为部分损失。部分损失根据损失程度的比例赔偿。

3、保险林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后,一时难以确定是否死亡的,可请有关林业专家鉴定,或与被保险人协商设立观察期,以观察期后的定损结论为依据计算赔偿。

4、保险林木面积小于实有林木面积时,如无法区分未投保面积部分,则按保险林木面积与实有林木面积的比例赔偿。

5、火灾损失标准

烧毁木(全部损失):树冠全部烧毁,树干严重被烧,采伐后不能作为用材。

烧死木(部分损失):树冠2/3被烧坏,呈棕褐色,待来年无发芽,但采伐后仍有1/3可作用材。

烧伤木(部分损失):树冠被烧一半或1/4,树干形成层尚保一半以上未被烧坏,树根烧伤不严重,还有恢复生长的可能。

未烧木(无损失):树冠未烧,树皮未受伤害,仅外部树皮被熏黑,树根没伤害。

6、对火灾以外的森林病虫害等其他自然灾害的损失理赔,由省林业厅与人保江西分公司另行制定定损和理赔规定。

(七)操作方式

1、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实行综合险,由省林业厅与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签订协议,分年投保,一年一签。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林木灾害赔款由保险公司直接支付省林业厅,专项用于公益林受灾林地的造林和抚育。由省林业厅责成灾害发生市、县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灾后恢复造林,经省林业厅验收合格后,将保险赔偿金拨付给所在市、县林业主管部门。

为保证生态公益林保险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应对巨灾能力,建立生态公益林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以当年所收保费的88%为止赔上限。当年保费收入扣除赔付费用和保险公司业务服务费后,剩余部分全部转为生态公益林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逐年滚存。保险期内生态公益林灾害保险赔款超过年收保费的88%时,保险公司申请动用巨灾风险准备金。

2、商品林实行林木火灾保险和林木综合保险两种投保方式,由林业经营者自主选择投保方式,林业经营者投保时,必须将其所有的林地全部投保,商品林保险赔款由保险公司直接赔付给投保者,由林业部门监督其灾后造林。

三、保费补贴及资金结算

(一)保费补贴比例

按照投保则补、不保不补的原则,财政对投保林农及林业企业给予保费补贴。

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补贴比例100%,其中:中央财政50%、省财政负担50%;

商品林补贴比例60%,其中:中央财政30%、省财政25%、县财政5%,其余由投保人负担。

(二)财政补贴资金结算方式

1、公益林采取省级统一结算,一年一结。省林业厅和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签订公益林保险协议后,由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向省财政提出申请,经省财政厅核实后,将中央和省财政承担的保费补贴一次性拨付给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

2、商品林实行据实补贴。市、县(区)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对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签订的保单,以及投保人交纳保费凭证等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后,及时将中央、省、县财政应承担的保费拨付到保险经办机构;同时,应将审核保单情况、资金文件及拨付凭证复印件报送省财政厅。

林地分散于全省各地的林业企业,可以将企业所有林地在企业法人所在地统一向当地人保财险公司投保,县财政保费补贴部分由企业自行承担,省财政厅对相关保险凭证审核确认后,将中央和省财政应承担的保费统一拨付给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林业企业购置的林地不在本省地域范围内的,不享受保费补贴政策。

四、推进措施和要求

由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和江西省保监局、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共同组织实施,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动作、协同推进”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保险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森林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定或成立职能机构,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专责推进,定期考核,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森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与推进力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人保财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深入乡村广泛宣传和普及森林保险知识和相关扶持政策,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加森林保险。加大商品林保险工作推进力度,鼓励林业企业、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林业经营大户等林业经营组织带头参保,组织和带动林农集中投保,引导和支持以县、乡(镇)、村为单位,组织林农统一投保。

为了推动各地森林保险进程,提高森林保险覆盖面,对商品林参保率高于50%的县(市)优先安排救灾资金,中央和省安排的营造林项目也向商品林保险工作开展得好的县(市)倾斜。保险经办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保,基层保险公司对商品林保险无正当理由拒保导致林农投诉的,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并由省公司实行必要的调控措施。

(三)加强配合与协调

各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变化的新形势,研究制订森林保险的政策措施,提出森林保险发展建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联合调研,动态跟踪检查森林保险的进展情况,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县、乡镇及林业部门成立专门的森林保险理赔专家小组。

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保费补贴资金的预算、筹集、拨付、监督管理、结算等工作,确保专款专用;按比例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并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森林保险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与保险公司共同制订森林保险的有关制度、协议、技术规范和标准,参与森林保险灾后查勘定损,并提供必要的专业鉴定作为理赔依据,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森林保险工作监管,切实维护林林保险的市场秩序和广大林农的利益,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沟通相关信息。

(四)加强承保理赔服务工作

保险公司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服务“三农”的全局出发,提供森林保险业务的宣传、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专业化服务,积极稳妥做好工作。保险凭证、理赔款项应落实到林农,保险凭证应载明投保地块的详细坐落地点、保单号、投保面积、保险责任、保险金额等信息;承保和理赔情况应张榜公示,得到林农认可,保险公司要按保险条款及时进行赔付,不应随意更改理赔标准;森林保险出单和补贴申请程序应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应在林农缴齐保费后再出具保险凭证(见费出单),并据此申请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林农承担的保费没有缴齐的,不能作为申请财政保费补贴的依据。

江西保险可行性 篇2

1 江西高校开展高跷运动的可行性

对江西开展高跷运动的高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结果表明,目前江西高校都是以体育课为主的形式开展高跷运动, 结合高跷运动俱乐部、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因此要全面了解高跷运动在江西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必须探讨分析高跷运动课程开设的状况。

1 . 1 江西高校高跷运动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江西高校现行的高跷运动授课方式主要是以大学体育普修课、体育选项课、公共选修课等几种形式开设,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体育普修课,由于各所高校由于性质、任务、培养方向不同,在体育课中开设高跷运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时数有所区别。

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体育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普修课和选项课都属于必修课,而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的组织形式,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开设,许多学生乐意报名参加,学生在学习定向运动课程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应有的学分。高跷运动课程开设在江西高校正处于初级阶段,各院校大多数都采用不同院系重新组合男、女合班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运动器材,各院校应积极深入研究高跷运动课程开设初期所存在的问题, 各级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推动高跷运动更好更快地开展。

1 . 2 江西高校学生参与高跷运动的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是群众性的运动,是需要全体学生参加的运动。体育运动有非常多的选择,但有许多项目由于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 并不能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参与。据相关数据统计,学生的在大部分体育课中实际参加和运动的有效时间,往往只有很短的不到1/3的时间。而高跷运动则可以解决这个不足之处,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实际参与运动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做到每节课20min以上的运动时间,加上运动前的热身活动,是完全可以超过全课堂的一半时间的。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古老、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江西高校开展,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学生学习兴趣高,观赏性强,器材丰富,参与不受任何场地的制约,大大节约了学校场地资源,对学生的反应、决策、速度、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其他体育活动不可比拟的。学生对高跷运动的了解渠道是多样化的,但了解程度不够,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参与高跷运动的起始时间比较晚,基本都在大学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高跷运动的参与兴趣,高跷运动在高校中就会受到学生更广泛的关注。学生一旦喜欢上这项运动,是可以终身从事和参与的。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会学生高跷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授了学生一项可以终身受益的一个基本技能,而且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

1.3 江西高校高跷运动教师的现状分析

目前江西高校需要更多高学历、业务精通、政治素质好的一线教师队伍。从担任高跷运动教学的教师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高跷运动的开展表示支持,态度比较积极。从男、女定向教师的比例上看,男教师多于女教师,从学历和职称结构上看,以本科学历人群为主体,具有中、低级职称的教师占多数,缺少高职称的教授专家,缺少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现状。大部分教师原来从事田径专业。他们执教的年限不长,教学与训练的经验不是很丰富。

2 影响高跷运动在江西高校开展的因素

2 . 1 学生对高跷运动的认知情况与喜爱程度

高跷运动在江西省高校开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高跷运动是踩着木跷表演,比一般的形式要高出一截,人们远处也能观赏,而且行动方便,无异与活动舞台,器材丰富多种,形式多样,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参与气氛活跃,是非常受到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通过对江西省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听说过但不太了解高跷运动这个体育项目,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过大,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很少关注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只有极少部分同学了解高跷运动,说明高校对高跷这项运动的宣传力度太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太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以致于导致许多在校的学生都不知道高跷运动这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2 . 2 学校领导重视与硬件设施配备

学校领导层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和观念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趋势和程度。领导重视,对体育工作舍得投资,从硬件设备配置首先保证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体育教师也能从领导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关心和鼓励。相反,倘若学校领导认为高跷运动体育项目可有可无,那高跷运动要求得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阻碍高跷运动在江西省高校的开展。所以,争取领导的支持,高校在购置专业的高跷运动器材与设施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广大的学生都能使用先进的运动设备,调动学生参与定向的积极性,有助于高跷运动的发展。

2.3 教师的专业特征与师资情况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授者要有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以及相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目前江西高校从事高跷运动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原来从事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跷运动在我国高校兴起的时间较晚,许多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没有设置高跷运动专业,现在大多数从事高跷运动教学的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运动运动知识,在职后也很少参加专业的高跷运动培训,缺少过硬的高跷运动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训练实践经验,而迫不得已转入高跷运动教学,这对高跷运动的发展极为不利。

3 江西高校开展高跷运动的发展与对策

3 . 1 提高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加大高跷运动推广普及力度

学校领导对高跷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和加大有效的宣传工作,是高跷运动得以推广普及的有效成绩保证。我省各个高校每年都会举行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赛事,如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武术、健美操等比赛,参与的学生人数多,宣传力度大,高校可以把高跷运动体育项目引进日程赛事固定下来,或把高跷运动纳入每年十月份左右举行的田径运动会项目中,通过各年级、各学系之间的比赛,不仅可以促进高校高跷运动的开展,同时高跷运动可以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让全体师生参与到高跷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体验高跷运动的乐趣,爱好高跷,今后关注高跷运动的发展。

3 . 2 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高跷运动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高跷运动师资建设,抓好对教师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及时向教师介绍高跷运动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的课程理念,逐步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专业技能,高校应多开设高跷运动培训班,增进高跷运动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

3 . 3 加快高跷运动器材研制与开发, 抓好高校课余高跷运动训练工 作

为确保高跷运动在高校的顺利开展,江西省高校各级领导以及主管部门要在高跷运动场地器材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组织科学管理、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专门的高跷运动管理机构。高校开展课余高跷运动训练,要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要充分发挥教练员水平和训练条件的优势,加强学生高跷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高跷运动专业骨干,更好地推动高校群众性高跷活动的开展。

3.4 增进全省各高校之间的高跷交流,积极开展高跷运动赛事

江西省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高跷运动的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内高跷运动比赛,办出各自的竞赛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或传统项目,并在一定条件下满足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关注高跷运动。高校应定期举行和组织参加各种类型的高跷运动竞赛,提高竞赛水平,增进全省各高校之间的高跷交流,加强与外省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省份地区开展高跷运动的经验。

4 结语

江西保险可行性 篇3

关键词: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47-01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演艺市场发展越来越迅猛,国内外很多成熟的演艺市场运作手法值得目前发展缓慢的剧团和剧场深思。江西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演艺市场一直发展缓慢不活跃,缺乏品牌,但江西各个民营演艺剧场的观众又人数众多,这个很值得思考。

一、什么是“产业化运作”

产业化运作指的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高级运作方式。它不仅是对手工作坊式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的否定。产业化运作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的,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公开、公正、公平,必须遵循市场的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进行运作。产业化运作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高水准大规模的市场平台上的运作。艺术生产过程的产业化运作,是当代科技、现代管理融入艺术生产过程所带来的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它将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使艺术生产释放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空间。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属于为公益事业服务的非营利性表演艺术团体和剧场,还是以牟利为宗旨的盈利性表演艺术团体和剧场,都应该进行产业化运作,这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则和艺术生产规律的。

二、国内外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的现状

国内一些演艺团体的发展案例证明整合资产、盘活资源、实现产业化运作的重要性。如北京儿童艺术劇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年初,这是一个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相关单位参股共同打造的文艺院团股份公司。该公司一成立就创立了产业化运作的新模式。首先,针对儿童需求和消费特点,抓原创作品。邀请孩子和家长同主创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把观众变成“戏剧的设计者”。从首部原创大戏《迷宫》的创排,到后来创排的《Hi可爱》、经典儿童剧《红领巾》,进行商演的《魔山》、《怪兽城堡》,这一思路贯穿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整个艺术创作和商业营销的全过程。其次,充分调动演艺人员内在的积极性,实行高标准的二度创作,使演出剧目成为精品,让广大少年儿童喜爱。

再举个例子,久负盛名的长安大戏院,1990年前后在经营上曾陷入低谷。1996年合资重建后利用现代化的硬件实施和原先已有的七十多年品牌效应、演出资源,运用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手段,采取了“联合出品”、“参与剧目制作”、“剧场买断剧目”、“分账制经营”等产业化运作方式,保证了剧目独特的亮点和高水准的品质。该院在保留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还大力开发了一批新的剧目,并采取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稳定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培养小观众,开发旅游群体。近些年每年票房收入都达七百多万。

众所周知,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大型歌舞《云南映像》,一上演就引起极大轰动。这部散发着浓郁广西民族味道的歌舞集上演不久就开始在政府的协助下进行了产业化运作,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有关《云南映像》的经营范围涵盖到了演出策划、组织、广告的发布、制作、代理及衍生商品的销售。自2003年8月8日在昆明会堂首演至今,《云南映象》早已斐名中外,在国内国外演出了无数场,形成了固定品牌的歌舞集,带动云南的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可以说,《云南映像》是我国民营演艺市场上产业化运作的典范。

发达国家的演艺市场运作方式也是采取产业化运作。在美国,尊重艺术自由和实行产业化运作是美国文化产业长盛不衰的两个根本原因,不管是盈利性艺术团体还是非营利性艺术团体,都要遵循产业化的管理和运作原则。欧洲的四大音乐剧《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的全球性成功,都是演艺业产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综上所述,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条件下,演艺市场走产业化之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江西民营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的可行性

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江西不仅也有美丽的山水和民族风情,同时还有景德镇这样的瓷器古都,同时江西还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生产文化艺术的丰厚根基。但整体来看整个江西的民营演艺市场,很难发现品牌演出项目,大多民营剧场设备都比较落后,演艺作品形式单一,缺乏具有时代深度和强烈艺术震撼力的经典之作,比如南昌的新中原大剧院,是江西文化产业的标志性企业,从最初的亏损到后面的调整盈利,它的改变观众是看得见的,从它的节目设置,可以看出它是有向产业化发展的想法,但是节目质量和演出场地大大限制了其产业化运作的脚步,资金的投入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在江西,大部分民营演艺剧团、剧院的重心都停留在如何快速盈利的层面上,有时甚至走低俗,打色情擦边球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伤害,也是艺术剧院本身公民社会功能的萎缩,长远来看,弊大于利。甚至在很多民营剧场,观众是可以随意抽烟的,剧场观剧氛围可想一般。可以说,江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材,却没有着眼于这些素材的大型经典文艺作品,江西有不少剧院,而且观众数量繁多,但节目却粗制滥造,缺乏一定的艺术内涵,难以广泛推广,更别说形成文化品牌了。而且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有效管理和市场营销,使得剧院的观众群体单一,缺乏新的观众流入,对剧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如果政府和社会给予剧院和文艺团体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其按产业化规模要求,对资源进行开发和重组,明确定位,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站在高起点上运作,那么江西民营演艺市场的产业化运作还是很有可行性的。

江西省2014年艺术规划省艺术规划项目课题《江西民营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可行性分析——以南昌新中原大剧院为例》,项目编号:YG2014081

注解:

①谢大京主编:《艺术管理》,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参考文献:

[1]谢大京,《艺术管理》,法律出版社[M],2012年

江西被征地农夫养老保险新变革 篇4

为维护被征地农夫的正当权益,余干县流畅多条渠道,想方设法为被征地农夫谋出路。从起,该县对从8月1日起在县筹划区内被征用土地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1.08万被征地农夫治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为充实操作被征地农夫剩余劳动力的上风,该县出台优惠政策,在平等前提下优先让内地被征地农夫承做企业隶属工程;组织被征地农夫介入园区企业的培训,勉励企颐魅招收被征地农夫就近上班。今朝该县家产园区已布置上千名被征地农夫就业。

江西保险可行性 篇5

摘 要:龙舟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培养运动员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具有很强的群众性。龙舟运动经过多年来在全国高校的开展日趋扩大,而且国内知名高校正逐渐加入其中。,龙舟运动已经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龙舟运动步入奥运赛场将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龙舟运动;江西高校;开展与普及

1.引 言

龙舟运动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是对地方优越地理条件的合理利用,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建设题材与内容,也是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的交流学习机会。 普通高校以中国大学生龙舟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为依托,开张各项龙舟运动,有利于增强国内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大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沟通,相互学习,传扬中国文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使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龙舟运动在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竞技成绩不断提高。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也于创建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和龙舟分会(以下只称呼为中国大学生龙舟协会或简称大学生龙协),现仅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或是周末去发展龙舟运动,去振兴民族文化,和高校专业龙舟队去提高龙舟运动竞技水平。而江西省高校开展龙舟运动对继承和发扬龙舟运动有着积极作用。

2.龙舟运动对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龙舟运动不只是力量的展示,整个划船过程是以前脚抵住前当板或前横埕,用腰发力带动全身,腿、腰、肩、大臂、小臂、手的协调用力。龙舟比赛一般距离都在400米以上,这就要求队员无论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还是协调能力方面都有极高要求。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比赛项目,因此,个人发挥可能影响整支队伍的成绩,这就要求龙舟队员要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龙舟训练期间教练员的鼓励、批评是一种锻炼;队员间的鼓励、安慰都使龙舟队员更团结,使队员们把紧张情绪降低,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并能在大赛面前应对自如,创造比赛佳绩。

2.2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

龙舟运动和武术一样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是龙舟的故乡,龙舟运动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是蕴藏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龙舟文化又有着对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高校开展龙舟运动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高校龙舟推广对弘扬龙的凝聚、向上求索的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的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巩固和弘扬。

2.3龙舟运动在江西省高校开展的重要性。

江西的地域环境很适合开展龙舟运动,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就位于江西省境内,省内又遍布着许多河流,充足的水域条件非常适合龙舟的发展。江西有名山、名湖,既传统又文明。龙舟运动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在江西省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作为依托,必将蓬勃发展。江西也将因龙舟而更加文明;龙舟也将为江西增光添彩。高校开展龙舟运动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培育了一大批龙舟运动员,龙舟爱好者、关注者,而且为将来的龙舟运动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龙舟教练员,他们将继承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民族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将龙舟运动推向世界更高赛场并传承下去,让我们这一传统体育运动青春常在。

3.江西高校开展龙舟运动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1师资队伍。

龙舟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一直在民间盛行,有着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人,高校可以聘请这些人来指导学生的龙舟实践课;我国又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水上运动项目教练员,他们在划船项目中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划船与龙舟同属于水上周期性运动项目,其要求的素质和技术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水上运动项目教练转入龙舟运动的教学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3.2 队员来源。

江西很多高校中,都有体育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经过高考体育训练,身体素质有一定基础,能更快适应训练并接受较大运动负荷,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出成绩,而且方便统一管理。

3.3政策与经费。

各高校都比较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在政策和经费方面都是比较重视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4江西省良好的群众基础。

1992年,江西省九江市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暨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创下了参赛队伍最多、观看人数最多的历史佳绩,进一步提升了九江的对外影响力。随后江西省大小龙舟赛事不断,省内每年举办的龙舟赛不少于两次,例如;“赣商杯” “塔商杯”和多界“南昌市端午龙舟赛”。近年又增加的大学生龙舟队伍,南昌大学生龙舟赛已举办多次,还”青龙杯”等龙舟赛和江西省各市的民间龙舟赛,可谓赛事不断,观看比赛的群众更是多的出奇。江西龙舟运动与赣剧的结合形式是最有地方特色的,可见龙舟运动在江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3.5良好的地域和气候环境。

江西保险可行性 篇6

32号令)浏览次数:

2328

发布时间:2000-06-10信息来源:字号调节:【 】保护视力色:【 】

江西省出台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第132号令)

《江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已经2004年5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黄智权

004年6月10日

第一条 为了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和本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职工均有依照《条例》和本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参加工伤保险,依法为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个体工商户本人可不参加工伤保险。本人自愿和雇工一起参加工伤保障的,可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月工资的100%—300%为缴费基数缴费。

第三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的工伤保险工作。

设区市、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参保缴费后的30日内或者参保缴费情况变更后的15日内,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公示内容应当包括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范围、参保时间、缴费情况等。

职工有权采取各种合法方式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及公示参保情况,用人单位工会组织有义务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及公示参保情况。

第六条 工伤保险工作应当与事故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作相结合。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第七条 本省的工伤保险费率,按照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条例》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设区市全市统筹。目前实行县级统筹的设区市应当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全市统筹。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严格按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规定,实行年初预算和年终决算管理。经办机构根据预算按月将收缴基金纳入同级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并按规定申请拨付资金。工伤保险基金专用票据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于支付下列项目:

(一)工伤职工的工伤医疗费、康复性治疗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级至四级伤残人员伤残津贴及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的生活护理费;

(二)因工死亡职工的抢救医疗费、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三)劳动能力鉴定费;

(四)工伤预防费;

(五)工伤认定调查费;

(六)职业康复费;

(七)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一条 设区市应当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储备金(以下简称储备金)。储备金应当按本设区市当年工伤保险基金结余总额的20%提取,逐年积累,达到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50%时,不再提取。储备金用于本设区市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参保单位发生重大事故,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超过当地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50%时,超出部分由储备金支付。对由储备金支付的部分,经办机构应当编制支付明细表,经设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垫付,所垫付资金由今后提取的储备金逐步归还。

第十二条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救治,并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凡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应当向工伤职工颁发《工伤认定证》。

第十三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向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供下列材料:

(一)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二)工伤认定决定;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出院小结、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病历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四)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受理。

第十四条 县(市、区)不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所辖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由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

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到医疗机构核实工伤职工的医疗诊断情况时,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将依法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达到伤残等级的,还应当向工伤职工颁发《因工伤残证》。

第十七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依照《条例》规定,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十八条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并由用人单位在24小时内报告经办机构。工伤职工伤情相对稳定后,由经办机构视伤情确定是否转入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第十九条 职工因工致残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供下列材料:

(一)待遇申请表;

(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因工伤残证》;

(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材料;

(四)经办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 职工因工死亡的,其直系亲属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应当视不同情形,向经办机构提供下列相关材料:

(一)待遇申请表;

(二)职工因工死亡认定书;

(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材料;

(四)供养亲属的户口簿、身份证或者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

(五)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供养亲属无生活来源的证明;

(六)民政部门出具的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证明;

(七)供养亲属系在校学生的,应当提供由在读学校出具的在读证明;

(八)供养亲属系收养子女的,应当提供由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复印件;

(九)经办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工伤保险待遇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经办机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经办机构应当受理。

第二十二条 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按照下列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五级至十级伤残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其年龄(周岁)距法定退休年龄大于或者等于10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依次为40个月、34个月、28个月、22个月、16个月、10个月的本人工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每差1年扣减10%;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

(二)五级至十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依次为12个月、11个月、10个月、9个月、8个

月、7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二十三条 五级至十级伤残职工按前条规定领取了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基金不再支付其工伤待遇。该职工可根据当地规定参加或者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符合失业保险规定的,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第二十四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设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解散、破产、关闭、改制的,应当优先安排解决包括工伤保险所需费用在内的社会保险费。有关工伤保险费用及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的有关工伤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规定的标准,计算到75周岁,一次性向经办机构缴纳;自一次性缴纳后的次月起,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二)五级至十级伤残职工由用人单位按照本规定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患有无法治愈的职业病等特殊病情的伤残职工,经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后,也可由用人单位按其上年度治疗职业病的实际费用为标准,计算到75周岁,一次性向经办机构缴纳,其今后治疗职业病所需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三)因工死亡职工的有关工伤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支付给其供养亲属,或者一次性向经办机构缴纳,由经办机构定期继续支付。计算时间为: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的配偶和父母计算到75周岁;未成年人计算到18周岁。

第二十六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未中止的,发生工伤后,按照《条例》和本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其境外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二十七条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规定的程序履行有关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手续,并按新认定的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伤残待遇。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前,应当进行职工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本人。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当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手续,按照《条例》和本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诊断为疑似职业病的职工退休后确诊为职业病的,应当办理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未对职工进行离岗或者退休前的职业健康检查,职工离岗或者退休后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由劳动关系终止、解除前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前的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或者停缴工伤保险费的,经办机构应当依法追缴。未缴或者停缴工伤保险费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基金不予补支。用人单位确有困难无力按时缴费的,经经办机构批准可缓交,但缓交期不得超过3个月。在缓交期内,经办机构应当继续支付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条 职工在《条例》施行前已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并已经认定为工伤的,一次性工伤保险待遇按原规定执行,定期工伤保险待遇低于《条例》规定的,按《条例》规定执行;在《条例》施行后认定为工伤的,按照《条例》和本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保险可行性 篇7

1 医保监管的实践

江西省各级人社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从协议管理、医疗审核、信息监控和分级评定四方面入手加强医保监管,并取得了成效。

1.1 以协议管理为基础,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谈判机制。

一是开展诊疗规范和用药管理的谈判。谈判将量化的医疗服务管理指标,细化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协议管理,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动态调整,促进了定点医疗机构合理诊疗、合理用药,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2013年,江西省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内药品备药率均达到了80%以上、使用率均达到了90%以上,普通单张处方最高限额均控制在200元以内,大型检查阳性率均大于60%等。二是开展医疗费用谈判。谈判确定参保人员的平均住院日、人均床日费、药品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自费率等费用控制指标和个人负担比指标,实行医疗费用事前控制,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了参保患者个人负担。三是整合谈判资源。充分发挥医保的“团购”优势,采用“集团作战”的方式,设区市范围内的各医保经办机构统一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谈判,统一确定医疗服务标准,统一签订定点协议,不仅达到了“团购”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目的,而且减轻了定点医疗机构的事务型负担。四是加强付费谈判。充分吸纳定点医疗机构参与付费方式改革,建立了按病种分值、服务单元付费为主的复合式的支付制度。以总额预算为基础,科学确定基准病种分值等结算标准,促使定点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管控过度医疗,按低于平均病种分值等结算标准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赢取更多的医保份额和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南昌市通过付费谈判,实行了总额预算下的病种分值付费,2013年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增长率为1.72%,比上年下降了十个百分点。

1.2 以医疗审核为重点,实现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全程监审。

按照定点医疗机构级别,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全程监审制度。一是建立驻院代表制度,将医疗费用审核前移至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通过设立医保全程监审服务窗口,实行驻院代表与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现场对出入院标准、特殊医用材料、限制性药品使用、医疗服务价格和自费费用等进行监审,在事中较好地遏制了小病大养、分解住院、挂床住院和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巡查制度,对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两级巡查。按地理位置将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划分成若干片区,一级巡查服务点设在县级医保经办机构,巡查代表通过医保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监测。二级巡查服务点设在各片区内规模较大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一级巡查服务点的指令,负责所在片区内定点医疗机构的监审工作。三是建立医保监审专家医疗审核争议处理机制。通过监审专家对医保患三方在医疗服务行为的合理性和医疗费用结算中的争议等进行裁决,维护了医保患三方关系的和谐。2013年通过全程监审,全省查出162家定点医疗机构存在违规行为,涉及违规金额943万元,追回943万元。

1.3 以信息监控为手段,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岗医师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

一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监管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建立参保人员健康电子档案,实行转诊转院、异地就医等网上申报,事前掌握定点医疗机构可能提供的医疗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监管;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对门诊、住院费用进行动态监控,堵塞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漏洞,并采取扣减违规费用和质量考核金等措施及时纠正;对门诊、住院结算疑点费用和高额费用进行审核分析,有针对性地到定点医疗机构实地检查,核实情况,处理违规行为,责令整改。二是建立定岗医师管理制度,监管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建立了定岗医师制度,国家承认的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通过医保政策和业务考核方能成为定岗医师。非定岗医师为参保人员开具的处方和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制定了全省统一的定岗医师编码规则,建立了定岗医师数据库,并将定岗医师编码嵌入到医保信息系统和HIS系统,各定点医疗机构在上传参保人员医疗信息的同时,必须将开具处方的定岗医师姓名和编码一并上传,实现了对定岗医师医疗服务行为的实时监控。在此基础上,对定岗医师实行动态积分管理,对协议期内违规累计扣分10分以上20分以下的定岗医师暂停医保服务3至6个月,累计扣分20分以上的取消定岗医师资格。2013年全省暂停了50多名定岗医师的医保服务。三是建立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参保人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岗医师。将定点医疗机构或定岗医师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住院日均费用、参保患者满意度、单病种结算病例数等业务指标,定期在当地网站和报刊等有关媒体上公布,让参保人员充分了解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岗医师医疗服务的情况,引导参保人选择在次均费用低、参保人员满意度高的价廉质优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选择单病种结算病例数多、参保人员公认的定岗医师看病,促进了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和定岗医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1.4 以分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考核和评价。

一是建立了分层分级的评定模式。按照卫生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级别(三、二、一级)和类别(综合和专科医院),在相同级别和同一类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进行分级评定,保证了评定对象的可比性,创新了分级管理模式。二是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分级评定指标体系。从就医、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目录、信息系统、医保基础管理和社会监督等七个方面,建立了日常类、现场类、档案类、数据类和群众满意度五类共98项考评指标,明确了每项指标的评定程序和评定方法;开发了全省统一的分级评定软件,通过软件的使用,防止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定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信度高。三是建立了三级联动的分级评定工作制度。对同一城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评定,由省、市、县(区)三级医保经办机构联合组成评定工作组,按照统一的评定指标和程序组织评定,统一在省级媒体上发布评定结果。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提高或降低定点医疗机构总额预付标准、结算标准和返还质量保证金比例等激励约束措施,树立了分级管理的权威,提高了评定工作效率。

2 医保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保监管方面,目前主要是对现有医保监管制度和政策的落实,而缺乏实行阶段性和程序性监管,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与医保监管工作不配套,医保监管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管的方式和手段比较粗放,信息化程度低,一些地方医保监管还停留在抽样检查和手工审核的阶段;二是监管的职能和资源分散,监管效率低下,一些地方医保监管重复交叉与缺失并存的问题严重;三是监管的制度和法制建设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一些地方医保监管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和不定期检查的现象突出。

3 强化医保监管的思考及建议

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的要求,从江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应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医保监管。

3.1 提高医保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实时监管。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交互标准,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实时、准确和完整上传,夯实医保监管的基础和条件。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由目前对部分医疗费用数据的抽样审核向对全部医疗费用数据的审核转变;由人工抽查监管向信息监控筛查监管转变,消除医保监管中的主观因素和随机因素。二是实现事前、事中实时监管,增强医保监管的时效。事后监管,不仅监管速度慢、周期长、效率低,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医疗服务中的违规行为,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规避违规问题对诊疗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造成诊疗信息“失真”,引起医保监管争议和纠纷。实现实时监管,将医保对医疗服务监管工作前移,实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而不是医疗服务后监管,在事前和事中防止和阻止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建立医保监控信息系统,实行医保全程监管。从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定点医疗机构收费和医保结算入手,制定医保实时监管规则,建立医疗服务预警制度,从医保政策和临床医疗服务行为的合理性上,设置医疗服务异常标志,提示或告知医生诊疗时注意。应用医保监控系统实现对违规行为自动提示、实时发现、实时处理,从源头上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

3.2 整合医保监管资源,实现监管联动。

一是合理界定医保行政与经办部门的监管职能,实现监管的横向联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理顺医保行政监管与经办监管的关系,合理界定医保行政与经办部门的监管事权,并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人社系统内实现医保监管的横向联动,形成医保监管的合力。医保行政部门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医保监管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医保监管纠纷的仲裁和处罚上;医保经办机构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医疗费用合理性和医疗服务合规性以及对违规费用的处理上。二是整合上下医保监管资源,实现监管的纵向协同。统筹好省、市、县(区)医保监管力量,对上下级医保监管资源进行整合,在同一城区内,建立省、市、县(区)统一的医保监管制度和监管队伍,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统一对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提高医保监管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医保监管的效能,减轻定点医疗机构的负担。三是推动医保监管、评价和处置工作一体化,实现医保监管的有效衔接。搞好医疗服务信息监控筛查,实时监控问题的发现与处理,现场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的确定,现场监管调查取证,监管结果的确定,监管的处置,监管争议的调解与法律制裁等各项医保监管措施的有效衔接,实现各项医保监管措施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协同推进。

3.3 建立医保监管规则库,实现监管标准化。

一是建立包括价格收费在内的药品标准库、诊疗项目标准库和服务设施标准库,逐步实行医保“三个目录”由单纯的品种、项目准入,升级为包括品种、项目、价格的准入。通过各定点医疗机构收费价格与标准库的比对,自动筛查收费过高项目,自动评定医疗收费合理性,建立不合规费用实时拒付制度。通过对同一类不同品种的药品进行价格对比,自动判定药品收费是否符合国家价格规定,对同一类药品的多个品种是否使用了价格较低廉的药品进行判定等;二是建立医保政策审核规则、临床医疗行为审核规则,通过规则的应用,监管不符合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不合理的用药和不合规的诊疗服务行为。三是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总结出经常发生的医疗服务欺诈行为,找出欺诈案件发生的规律,得出医保监管的关键性指标,通过关键指标的汇总、排序,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加强同级同类医疗机构、同病种、同项目费用的比较和分析,建立医保监管评价模型,如可以建立单病种收费监管模型,来评判某个病种收费是否属于合理范围,对超过合理收费范围的病种,可以对其进行重点监管,实现医保监管有的放矢。

3.4 加快医保监管立法,实现监管法制化。

以社会保险法为依据,制定医保监管条例,在强化现有医保监管措施的基础上,落实社会保险法关于欺诈、骗保的有关规定,从经济、行政和刑事等方面,统一医保监管的程序、标准和措施,实行医保监管法制化,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违规尤其是欺诈、骗保行为的惩戒和威慑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光.纵论建机制——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J].中国医疗保险,2011,34(7):15-17.

[2]马晓静,鲁丽静.医疗机构医保相关违规行为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3,384(7):38-42.

[3]耿韬,陈兴明,陈金江,等.上海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运行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6):290-293.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可行性探究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必要性

一、知识产权保险概述

知识产权保险是以知识产权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对第三人承担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为标的,以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所受损失为目的,以及以被保险人依法对侵权人提起诉讼所造成的财产不利益为标的,以填补被保险人支付诉讼费用所受损失为目的的综合险。它包含了两方面的险种:知识产权财产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前者是第一人保险,即是以被保险人所享有的知识产权为承保标的,以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知识产权的侵犯为保险事故的保险。该种保险又被称为“追击”保险,其承保范围是被保险人起诉侵权人时所必须支出的诉讼费用。后者是为第三人保险,是以被保险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的保险。这种类型的保险其承保的范围是当被保险人被诉侵权时为其提供法律辩护的资金和被判承担责任时支付损害赔偿金。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产权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是该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该权利人在运用知识产权过程中遭受他人侵害权利,因此在法律争端发生时,被保险人是受到侵权的一方,也就是发动法律争讼的起诉一方即原告;而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并非该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而是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人,因此在发生法律争端时,被保险人是侵权的一方,并不是发动法律争讼的一方,而是诉讼中的被告。可见,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能够提供知识产权权利人和侵权人双方的保障。在上面两种保险中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是较为主要的保险业务。

二、知识产权保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从保险的特征和作用上来看:保险是以风险损失的存在为前提的,“有风险才有保险”。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尚不足以充分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所以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时有发生,不仅对权利人因知识产权可获得的期待利益带来影响,也对侵权人因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而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震荡。知识产权的风险性或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必要性。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知识产权及其相关利益是法律承认的利益,因知识产权侵权所造成的损失,是符合保险学原理中的“保险利益原则”的。此外,知识产权侵权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具有偶然性的特征。所以,知识产权侵权导致的风险损失仍属于保险的可保利益范围。需要强调的是,保险制度上所称“填补损害”,不仅具有填补被保险人的财产或利益所受积极损失的含义,而且具有填补被保险人因为承担赔偿责任而受消极损失的意义。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以及被保险人依法对侵权人提起诉讼所造成的财产之不利益为标的知识产权保险,是符合保险的基本功能的。

2.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数量急剧增长。这一方面体现了权利主体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给很多主体带来诉讼上的负担。从当前越来越频繁的知识产权诉讼来看,呈现出诉讼主体广泛、法律关系复杂、技术性强、取证和举证困难、侵权种类和形式多样、赔偿数额难以计算等特征。首先是知识产权诉讼的数量明显增长。知识产权案件中侵权案件比例尤其高达80%,且高额索赔侵权案件增多,裁判确定的赔偿数额有所提高,特别是适用法定赔偿办法的案件明显增加。随着专利授予量的增长速度增快,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其次是知识产权诉讼程序的耗资巨大,而且还在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就诉讼费用而言,我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按《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每件收费500至10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收费标准;其他诉讼费用还包括案件勘验费、鉴定费、公告费、评估费、审计费,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其他诉讼费用。在涉外案件中,还必然涉及国际差旅费、翻译费、国际长途、传真等费用。在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费用更为昂贵。

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诉讼周期长、费用支出大,从而造成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诉讼成本高,这其中还包括因疲于应付诉讼而失去了强化经营的时间精力和其他交易机会的机会成本。因此,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权利人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有两方面的担心:一是在获得赔偿前能否支付巨额诉讼费用,二是在支付巨额诉讼费用后仍可能败诉。高昂的诉讼费用和无法预期的诉讼结果,使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由于难以承担这种风险而只好放弃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甚至直接放弃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就更加难以及时、充分、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正是在知识产权诉讼的刺激下,创造了新的保险市场。

具体而言,知识产权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知识产权保险将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和使用人的法律权利,解除了被保险人慑于诉讼费用昂贵而不敢提起诉讼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充分地保障被保险人实施知识产权的可能性,使被保险人不因支付侵权损害赔偿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其二,知识产权保险有利于促成法律资源的均衡,实现司法公正。从根本上来讲,知识产权诉讼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诉讼,从法律上对侵权者的侵权行为给予确认,并通过司法判决制止其侵权行为,使被侵权人获得一定的赔偿,以弥补自己的损失。但是在知识产权诉讼中,侵权者可能会通过法律上设置的反诉等司法程序来拖延诉讼。一方面会导致诉讼的周期进一步延长,权利人诉讼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市场空间、市场价值可能消失殆尽。这样权利人在付出了高昂的诉讼成本后,即使获得一定的赔偿,却已经失去了市场,甚至在诉讼大战中被竞争对手拖“痩”、拖“死”,实在是得不偿失。因为无论是起诉还是应诉,诉讼费用都将是一笔惊人的支出,这项不确定性支出可能因为当事人的无力支付而导致法律维护公正的功能无法实现。而知识产权保险则为转嫁这一财务风险提供了保险工具支持,从而对维护法律的有效实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所以,知识产权保险是一种实现实质公平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靳晓东.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建立.《生产力研究》,2012年1期.

[2]汪倩.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法律研究.民商法学,2011.

上一篇:公司实习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党员发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