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修

2024-08-25

江西永修(共4篇)

江西永修 篇1

一组组功能齐全的健身器,一间间布置别致的农家书屋,一个个能说会道的观光讲解员……这就是江西省永修县“十二五”贫困村的一个缩影。以前这些名副其实的“草海之村”,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文化扶贫攻坚,蜕变成了文化渐浓的“希望之村”。三年来,永修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30余万元,用于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扶贫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全面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高位推动——赢来文化扶贫的雨后春笋

为帮助贫困村有效实现文化脱贫,永修县从政策、资金、智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贫困村文化扶贫的新举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钟利贵提出的“探索扶贫到户新模式”的总体要求,县四套班子领导亲自挂点贫困村,县直及驻县单位各定点包扶一个贫困村,“手拉手”、“心连心”地开创“三个一”主题帮扶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今年共资助1257户贫困学子继续学业,资助资金达134.29万元;投入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在贫困村--艾城镇艾城村建立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为永修人民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教育阵地;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3000人次,帮助贫困农户掌握科学种养技术,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红光村——群众娱乐的“演艺场”

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该县在广泛征集贫困村群众意见后,投入扶贫资金38万元,在全县重点贫困村的村庄整治建设点集中打造6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九合乡红光村咀上组新农村建设点,总户数为88户,该组原先是一个环境脏乱,文化落后,玩风盛行的自然村。近年来,通过扶贫项目整治,把村庄内一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水塘发臭的闲置地改造成12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村民们心旷神怡,交口称赞。村支书淦作付环视广场一整圈,指着崭新的篮球架充满激情地告诉笔者:“新落成的文化广场,对于我们村来说,那可谓是大快民心的工程。现在,来这儿跳舞的、打篮球的、打乒乓球的和参与其他体育健身的群众多了,在家看电视和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之间更加和睦了”。由此可见,文化扶贫是改变农村陋习,提高村民素质的有效举措。

宝田村——村民学习的“大讲堂”

“十二五”以来,该县致力于为贫困村民增添精神食粮,共为贫困村送去书籍和杂志3218份。2011年在县扶贫和移民办的支持和引导下,虬津镇宝田村根据农家书屋阅览人数逐渐增多和农民致富心切的特点,把每一期的《老区建设》、《致富快报》整齐地摆放在书屋最显眼的位置,以便让村民看到和学习到其他县市贫困村的先进思想和宝贵经验及增收致富的好门路。村支书王斌对笔者说:“一段时间以来,关注农村扶贫信息、致富信息的群众多了,大家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出点子,拿主意,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谈得不亦乐乎,在讨论中形成合意。前年5月,在村主任的带领下,通过组织学习新品种种植技术,宝田村开始种植1200余亩丰华占中晚水稻,效益非常好”。据了解,丰华占稻谷的市价为每百斤150元,高于普通中晚汕稻20元,按照宝田村的种植面积计算,一年可直接为群众增加216万元收入。初次尝到甜头的村主任感慨地说:“文化知识对于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易家河村——品牌战略的“领头雁”

2013年7月29日,笔者跟随村委会主任李智来到一个充满灵气和神奇的地方——美丽而富饶的柘林镇易家河村。村党委书记徐臣志告诉笔者:“易家河村原为永修县响当当的贫困村,穷则思变。几年来,易家河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取得如此翻天覆地变化,最关键的因素是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倾心关怀下,踏实地做了有利于村级文化发展的四件事情。第一,我们先后申请注册了“易家河”、“独一处”、“张赛芳”等4枚农副产品商标,极大地提高了我村农副产品销售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第二,我们已经连续六届成功地举办了柑橘采摘旅游文化节,大幅度提升了本地柑橘产业的文化含义和生态意义;第三,我们已经牢固地树立了采农家蜜橘、泡西海温泉、吃农家饭菜、观西海风光等“四位一体”的旅游文化理念;第四,今年二月我们已经荣获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无形中提升了我村在游客们心中的旅游品位。”据悉,已注册商标的柑橘价格是未注册的3倍多,2011年,每公斤柑橘采摘价平均达4元多,橘农年收入户均增加3-5万元。

同兴村——旅游文化的“聚集地”

在悠悠的鄱湖西畔,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珍禽王国,它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太史慈的土城所在地,也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所在地,它就是吴城镇。昨日,笔者怀揣着对大自然的敬赏之心来到了吴城镇的一个贫困村——同兴村。一路所见所闻,笔者惊叹地感悟到:弘扬地方本土文化确实是扶贫致富的一个新途径。2010年吴城镇打破了原来那种“等”“靠”“要”的输血式扶贫格局,探索出“一建一培”的文化扶贫新攻略,即投资3万元建立了富含本土特有文化元素的镇级网页,每年入冬前组织同兴村农家乐个体户举办一次旅游观光讲解员培训。至此,同兴村搭上了旅游文化致富的顺风车。据测算,每年冬天来同兴村朱市湖观看候鸟的各地游客达5000人次,约是建网之页前的5倍,直接增加该村年经济收入16万元。“我们吴城的候鸟有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159种”,一个朴实而又老道的同兴村村民精确的回答,令笔者感到震惊。镇党委书记卢赣华接着补充道:“我们同兴村老百姓对自己区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他们对外讲解的喉舌作用也日益显现,今后我们将继续打好文化扶贫这张王牌”。

在2013年扶贫开发工作调度会上,永修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蔡久佐指出:“在我们国家极力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我县贫困村文化发展依然落后于中部地区的现实情况,全面推进文化扶贫,对于我县的扶贫事业和文化事业来说的确是双赢之举,我县将在贫困村大力推进“四个一”文化扶贫工程,即:一处休闲活动中心、一座书屋、一枚商标、一个网页,打算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贫困村休闲活动场地、农家书屋、农副产品商标化销售和农联网动态信息的全覆盖。”

宏伟的蓝图已经描绘,前进的步伐已经迈开,我们深信永修县的文化扶贫之花将会处处绽放,缔结丰硕成果,前景更加辉煌。

江西永修 篇2

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陶冶科学情操,提高科学素养,大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根据《永修县“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并结合我校实际,为了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一.组织领导 组长:赵政洪

副组长:马胜利(负责宣传)

甘帮华(具体负责协调)

涂仁平(负责安全保卫)现场组织:杨垂球

李宗明

淦兴高

李本华

淦家品

吴储赟

蔡家春

初二班主任 后勤保障:杜志强(负责接待)

张斌斌(具体负责音响用电)

袁阳清(负责摄像)二.活动时间:9月24日上午9:00——11:30 三.活动地点:校篮球场

多媒体教室

物理实验室(负一楼)四.活动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对科学方法的探索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包括:

1、现场体验30余件涉及力学、电学、光学、电磁学、数学等方面的科普展品。(场地负责人: 甘帮华

李宗明

李本华

淦家品

杜新云)

2、移动3D电影展播,按照班级顺序,每场安排两个班级,以此顺延,班主任必须到多媒体教室维持秩序。电影每场大概12分钟,场地负责人安排要紧凑。(场地负责人:涂仁平吴储赟)

3、组织八(5)班学生在物理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场地负责人:杨垂球 蔡家春

李艳春)六.活动流程

(一)、8:30八年级班主任把本班学生带到篮球场整好队;

(二)、9:00—9:30“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启动仪式;

1、主持人:永修县教育局

李白丁书记

2、议程:

(1)、永修县教育局局长王佺致辞;

(2)、永修县科技局郝建生局长讲话;

(3)、永修县闵柳莺副县长宣布“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活动”开始;

(三)、9:30-11:30

学生体验科普展品及观影。要求以班为单位整体行动,先观看科普展,然后观看3D电影。

七.活动要求

1、学校要求凡是没上课的教师都要参加。

2、活动开始前各班主任教育学生遵守纪律,遵守秩序,听从指挥,严防学生大量集中参与导致意外事事件发生。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并要求学生穿校服。

3、活动时,班主任必须跟班,把握学生的动态,维护活动现场秩序。

4、活动前各场地负责人要布置或安排人员布置好活动场所。

5、在开展活动中,因学生人数较多,要分班分批次进行,要注意安全,确保活动平安顺利开展。

永修三中

江西永修 篇3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时每年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每年的岁尾年初,古代先民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后,便要用他们农猎的获物,来祭祀众神和他们的祖先,以感谢大自然所给的恩赐。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的一年来临。在农村,春节的氛围更加浓烈,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立足于江西农村的实际,以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为个案,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春节习俗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江西虬津镇红桥村的春节习俗

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原云源村)坐落永修县西南的修河边,共有村民73户,188人。其中张姓12户、周姓4户、苏姓4户、江姓53户;红桥村是以江姓人口为主,占全村73户中的72.57%。江姓万派公于南宋末年从林塘迁至虬津镇红桥村,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但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春节习俗。

从过年的时间来看,虬津镇红桥村江姓过年的日子与众不同。如腊月为大月,则农历腊月29过年;如腊月为小月,则农历腊月28过年。另外,虬津镇红桥村江姓同一日过年的时间不同。相传江姓迁至红桥村后,育有三子,三子分家后均请长辈到家中过年;为了孝敬老人,三子将过年的时间错开,长子早上过年、次子中午过年、三子晚上过年。此传统风俗一直保留至今。

从过年的内容看,首先是对祖先的敬仰。过年前均要祭祀祖先称添斋饭。祭品(斋饭)中必须要有三牲(猪头称猪首、鲤鱼称摆尾子、鸡称凤凰);每年正月初七,红桥村江姓要举行拜谱仪式,将江氏家谱请出,秉烛、敬香、膜拜、放鞭炮;正月十二接太公牌位到江西,九江地区的江氏九腦十八村轮流供奉,每村轮流供奉一年,因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中间,每年南北接太公牌位均要经过虬津镇,每年正月十二这天虬津镇江姓,均会准备八面彩旗、鞭炮,敲锣打鼓接太公。其次是对当年过世先人的孝敬。年内家中有老人过世的,腊月23家中要设孝堂,孝子在堂屋将孝堂布置好,把灵牌屋放在孝堂内。腊月24,孝子进入孝堂(正月初三以后才能离开),每天要敬香,点长明灯。正月初一,同村人每户会带一封爆竹给亡灵拜年,正月初三上午,所有的亲戚前来拜亡灵,正月初四孝子出孝堂回拜四方亲戚。亡灵的孝堂和灵牌一直放到农历二月花朝(二月十五)才到亡灵坟前烧掉。

从过年的禁忌看,一是贴对联。过去要在傍晚贴,不能说贴对联,而要讲沾对联。二是封开门。过年(除夕)晚12点前要打封鞭炮封门,封门后直到初一早上才能开门(称开天门),开门后放封鞭炮则不能关门,直到晚上才关门。三是添斋饭。长子早上过年前添斋饭的时间要在寅卯时(4-6点),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外姓及出嫁的女子均要避讳。中午、晚上过年的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则不用避讳。四是吃素食。大年初一早上第一餐不能吃荤腥,必须吃斋(全素食),一般吃青菜、豆腐、菜柳等,表示逢春,一年到头清清洁洁,以示吉利。中午、晚餐则可吃荤腥。五是语言禁忌。旧时春节期间,虬津镇红桥村江姓有不少语言禁忌,如猪头称猪首、猪舌头称赚头、猪耳朵称顺风、猪肠称猪顺子、猪血称猪旺子、猪骨头称元宝;吃肉称吃大菜、吃鱼称吃摆尾子、吃鸡称吃凤凰;衣服破了只能讲发了,打破了碗也只能讲发了;走路时不能讲走快点,只能说走起些。

从过年的娱乐看,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为玩龙灯和看丫丫戏。玩龙灯是在正月初八起灯,开始在外村玩龙灯,十五在本村玩,正月十六下龙灯。龙灯舞到每户,每户要有一定的迎接仪式。旧时,一般是每户要送一块红布、一些米花糖,放鞭炮;现在一般送一条烟,放鞭炮,有的放三封鞭炮(接龙灯、操龙灯、送龙灯),有的则更多(喝彩就要放封鞭炮)。有时二月花朝会花钱唱戏。丫丫戏名称的由来,传说纷纭,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原来剧中的女角全由男孩扮演,男扮女装,头上都扎着两个丫丫形的小发髻,身着颜色艳丽的戏服,非常具有娱乐性。如今,女角虽然不再由男孩扮演,但是标志性的丫丫形发髻却流传了下来。新年里,在虬津镇红桥村江氏祖堂搭台演出一场精彩的丫丫戏,丰富和活跃春节农民朋友的节日生活。

二、红桥村年俗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虬津镇红桥农村习俗自然也随之改变。首先,注重家庭团聚。村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来做一些敬拜神的活动,但更加注重人本身心理或气氛。也就是说村民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气氛,少了很多神话传说,增加了“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如何舒适的过年。第二,创业是最关注的话题。2009年春节,永修县城乡土地充满了农民工回家过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人群比前几年出现拥挤,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失业农民工返乡。现在当他们见面时,听到最多的是“今年还出去吗?打算去哪里赚钱?”春节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去或留,农民工成为最关注的话题。再次,越来越少的人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然很重视的年俗。近年来,村民们守岁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或看电视,或睡觉,打牌,上网,几乎没有人静下心来守岁。虽然很多现代人将“网上守岁”、“打牌守岁”等都归于守岁,然而守岁净化心灵、让灵魂通过安静“回家”的作用似乎正在消逝。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法避免变迁浪潮的冲刷。现在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热衷于过各种外来洋节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奥格本认为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的制度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发生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人们不仅鼓起了钱袋,同时思想也得到解放,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品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思想解放也逐渐打破一些古老的习俗,为春节活动的多样性创造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意吃穿,更多地追求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及旅游爬山中所蕴涵的精神享受。其次是环境的变化。克莱德.M.伍兹则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流动,现代交通的发展,大众媒体的沟通,各种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碰撞,互相取代、相互同化。第三是外部力量的冲击。随着中国开放深度的发展,西方国家借助跨国产品、新型的电子媒体工具、广告、流行歌曲、网络小说、影像等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外部力量的潜移默化,使得人们重新塑造社会态度。受上述三者的影响,如今江西乡村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从年俗演变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其传统文化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团圆”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导致舞龙、舞狮、踩高跷、跳傩舞、玩龙灯和演丫丫戏等传统娱乐方式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逐渐面临失传。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这些特传统色文化很值得继承。因此,不少专家都建议,把传统的娱乐方式进行创新,一来可使得年味更浓,不至于消失;二来也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此同时,一些村民认为精神需要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传统年俗慢慢延续开来。例如,接太公活动逐渐上升。在江西永修县虬津,武宁县泉口、鲁溪、清江等乡镇流传着“接太公”的习俗。今年春节期间,当地村民以姓氏家族为单位,把本族供奉的太公塑像抬出来,每个家庭敬拜祖先的塑像,祈祷丰收、家庭和谐、健康平安。

春节习俗的演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异化。例如,倒贴“福”字现象。在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块垒砌的稻仓上,另一个地方是在卧室内的柜子上。至于房屋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冯骥才认为,民俗讲求规范。该轻松处便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应当讲究,也应当恪守。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合理性,而且它又表现出一种文化的高贵和尊严。

转载,永修的三色文化 篇4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体验,更出于文化感知。对于江西地域文化的艺术阐释,就应当将其放入赣鄱文化的大视域之下用心体会、用心创作。而要感知江西之美,就必须读懂江西的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文化内涵,才能感受赣鄱文化的魅力之美。

红色,江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安源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开创瑞金革命根据地到红军长征,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江西,共和国从江西走来。江西有着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有着共和国的摇篮瑞金,有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有着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在江西百年历史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启程于江西,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铺就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之路。读懂红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精神”和“江西力量”,才能感知和表现红色赣鄱文化的近现代特质之美。

绿色,江西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境内的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世界知名,武功山、大觉山等各具特色;境内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候鸟越冬的天堂;高达63.1%的森林覆盖率让青山绿水的江西“风光独好”。绿色是江西的原色“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绿色是江西的主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千山皆绿。青山绿水,独好风光,保留着许多近乎原始的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只有读懂江西的绿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绿色崛起的文明密码,才能感受赣鄱文化的当代气质。

古色,悠久的江西历史,名人辈出,赣鄱古文化更是璀璨如花。傩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区域色彩浓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不仅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赣鄱古文化,也使之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道教圣地的辉煌成就更是让禅宗文化的“五家七宗”的“三家五宗”源于江西,成为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宗教文化胜地。对于我们,只有读懂江西的古色文化,才能感知赣鄱文化的源远流长,古色古香。

上一篇:案例探究下一篇: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