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区

2024-09-20

江西地区(共10篇)

江西地区 篇1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他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本文基于丝绸之路视域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从江西地区的商贸环境、手工业商品发展概况,探索明清以来江西地区漆器商贸概况,并尝试从几条主要的商路和几个重要的集散中心,推断江西地区漆器对外贸易的可能性路线。

关键词:清代,漆器外销,线路

一、江西地区漆器生产概况

从出土漆器来看,江西漆器的生产最远可追溯到西汉,并受到吴、楚文化的影响,使漆器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皿。至此,无论木胎、竹胎等胎质,还是家具、扇子、伞等用具,都需要髹漆绘饰,统称为漆器。从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漆器及漆屏风,到东吴镶铜漆器的出土,反映出江西漆器产业自三国时期已经很发达,至今一直继承发展,有闻名世界的宜春脱胎漆器、鄱阳脱胎漆器等,大多远销海外。

明末清初,清朝统治刚刚稳定,江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纾缓民困、恢复经济的措施,首先漕运管理机构的完善,为江西运输的便通打下牢固的基础。而生漆资源丰富是江西漆器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省内多个地区生产生漆,《江西通史》有记载“清代江西境内的经济林木,主要有茶油、桐、漆、杉、竹等”。[1]加之“信属自变乱以来,杀略逃亡,于兹六年。故丁缺田荒,为江右十三府之最。”,为恢复农业生产,地方官提出了招民垦荒的建议,认为“今日广信府之大利,莫过于招垦”[2],直至乾隆年间,地方政府开山招垦,外来移民闻风而上,带来种植技术和手工技艺的的革新,由此漆树的种植数量和漆器品质都有所提高,乾隆《广信府志·物产》称:“桐子、木子树皆可为油,上饶、兴安所出,较旺他邑。闽人种山者多资为生计。漆……种来自闽,七邑皆出,品视袁州稍劣。”[3],由此说明,在原料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漆器的大量生产是必然的,漆器产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外,史料记载:徽州“农者十三,……即丰年谷不能三之一。大抵东人负祁水入鄱,民以茗、漆、纸、木行江西,仰其米自给。”[4]。江西本地区漆资源已经很丰富,而安徽商贩行销漆到江西以购米,可以看出江西用漆量之大,生产漆器之多。无疑,江西漆器产业在清代来说是繁盛的,数量之大不单单用于内销,漆器大量外销是不争的事实。

二、清代江西地区主要商贸线路

江西传统的商路是以赣江至鄱阳湖为主径,以信河、饶河、修河、抚河四大水系为支脉而组成的一个叶络状水运网格而构成的。其省际贸易亦十分频繁,由传统四镇为中心,依托江西发达的水运网络体系,而形成了若干条重要的商路。1)广东-大庾岭-赣州-樟树-吴城-汉口。以瓷器为例:“商多粤人,贩去与西人互市。”[5]独口通商时,景德镇外销的瓷器,溯赣江而上,跨梅岭以入广州,江西地区的漆器也很可能随瓷器外销的线路向外输出。2)吴城-鄱阳湖-鄱江-信江-河口镇-玉山码头-常山码头-衢江-富春江-杭州,这条商路是以信江为纽带,以玉山、河口镇为集散码头,是沟通福建、浙江与广州联系的重要水运线。3)吴城-鄱阳湖-鄱江-昌江-浮梁-徽州,这条商道是徽州地区两条重要的出入商道之一。4)吴城-赣江-樟树-袁江-萍乡-醴陵-株洲-湘江,这条商道是湘赣贸易的主要通道,主要靠袁江和湘江相连,萍乡为重要集散地。5)南昌-抚河-李家渡-浒湾-新城(今黎川)-福建(邵武、建宁),这条商道是江西与福建进行商贸的主要线路。

从几条主要商道可以看出,信江与赣江为主的商路最为繁盛,九江、樟树则是作为广东洋货入长江及货物南下输出广东的外销货物重要集散中心,而赣州关,在独口通商政策的影响下,成为外贸进出口的关键关口。

三、清代江西漆器外销的主要路线

据笔者查阅的大量资料及实地走访结果,江西与临省贸易的商路四通八达,但笔者出于对当时政策、交通以及商贸等条件的综合推论下,只有由北至南,依托鄱阳湖水系通过九江、鄱阳、樟树、宜春、吉安等地集散,溯赣江达赣关、越梅岭走珠江水系到广州,然后出口海外路线是清代江西漆器最主要也是最便利的外销路线。

1、政策原因选择了路线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江西开放赣州关,使得江西出口贸易只能通过赣州关,越梅岭走珠江水系到达广州远销海外。进出江西的货物都经赣州关口收缴关税,当时的关税政策规定“洋货入江,免英租界洋货釐金…准英轮船暂停泊,用民船上下货物,除洋货半税单照章查验外,土货只准上船,不准卸货…”,由此可见,进入江西后置办的土产(包括农副产品、手工艺品、药材、茶叶等)需要外销贸易,必须再由赣关登记收税才能运往广州。加之,赣关接梅岭商道,是赣粤两地水路运输的中转站。唐开元四年,梅岭商道已开凿完成,以通舟道,并一直有使用、维护,《同治大庾县志》对梅岭商道的记载,行人“肩磨背交,万足蚁聚”,“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6]。天启四年(1624年),大禹知县陈九锡支持了一次大修[7],清道光末年(1850年)南安知府汪甫还主持了一次翻修[8],由此可见赣关、梅岭是清代之际江西对外贸易江西货物外销主要线路中的必经之路。

五口通商则在清后期才得以恢复,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虽逐渐从广州转向上海,南北纵向贸易路线开始转向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形成了以九江为中枢的外销路线网,商品运送泉州、上海、宁波、广州等多个港口外销,商贸路线四通八达。但由于清代长期处于广州一口通商的外贸政策下,加之江西货物从广州出口南洋、欧洲、美洲等国更便捷,即便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该路线依然一直在沿用,仍是清代江西漆器外销的主要路线。

2、交通原因发展了路线

路线主要是依靠鄱阳湖水系及赣江由北至南延伸,河流分布广,可以全程水运至赣关再经珠江水系到达广州,所以该路线路程最短、最安全也最为便利。由于漆器的种类多且杂,除少部分以髹漆装饰为主的器具归为了漆器一类进行外销,其余的分别归类于杂项、木材、家具等。根据外销器物的型质不同,运输的路线也会有不同。小巧轻便的漆器,如脱胎漆器、漆盒等,可以随瓷器或其他手工艺产品一起外销,运输的方式及线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大件漆器,如家具、漆板、屏风等,碍于陆运过程中地势影响的原因,若先销售到临省再运送到广州,势必要翻越山路,而山路只能由挑夫运送,所以直接由江西外销,走水路经分布在全省的赣江水系达梅岭后入北江进入珠江水系达广州港口的水运更为合理。

3、商贸发展繁荣了路线

路线由北及南,沿线聚集了大量的商镇及集散中心,经过九江、鄱阳、樟树、宜春、吉安等地,利于商贾沿途采购,直接南下至广州外销。

1)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早在明景泰元年就设下关口,为赣、皖、鄂三省之交,地理位置优越,历来北方货物由此入赣,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往来船只兴旺。《东方杂志》曾刊登九江地区工匠的一次罢工事件,“是时浔郡工界,如木工、漆匠等,约两千余人,均属湖口县人,异常忿激,一律罢工,遍发传单,开会集议”9],由此说明,九江地区从事漆器制作的漆匠人数众多,为工界匠人的大多数,并与木匠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看出九江也是漆器销售及加工的集散中心,土产外销货物中漆器所占比例也较大,结合土产关税分析,九江漆器外销数量之大的不容忽视。2)鄱阳县位于江西东北部,为鄱阳湖东岸。鄱阳脱胎漆器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内壁光滑见长,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20世纪60-80年代,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依托鄱阳湖水系便利的水运条件,漆器外销市场兴盛活跃。3)樟树地处江西中部,为重要的商货集散地,尤以药材加工闻名全国。樟树之繁荣,书中多有记述,“由广东来的货物,聚集樟树镇,经吴城运往各地销售贩卖;由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来的土特产,会集吴城,溯赣江运抵樟树镇,然后输往省内各地或福建、广东各地”[10],由此可见外销的货物几乎都要经过樟树,加之樟树是木材出口大镇,木与漆又一直有历史渊源,漆器的生产外销数量必然也不会少。4)宜春地属赣西北,与湖南交接又与九江相邻,境内河流贯穿,水运便利,商贸运输条件优越。丰富的资源,使得农副业发展兴盛,从而孕育了众多的手工艺制品,森林覆盖面积广,木材丰富,促进宜春漆器的发展,而宜春脱胎漆器就是“宜春三宝”之一。宜春脱胎漆器始于明盛于清,名扬国内外。其生产大多为前坊后店,产销兼合,因其轻巧玲珑又牢固,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外地来的商贩或旅人都乐意购买,外销远洋。5)吉安古称庐陵,盛产螺钿漆器,“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11]。漆扇也以其工艺精湛出名。1905年11月龙泉县令罗大晃表称“县属大汾墟地方造油纸漆折扇,行销下江一带”[12]……此时的制扇业分工较细,由粗胚工购集竹纸等,做成粗胚,售给漆画工;漆画工加以整修,绘画装饰完毕在售与扇行,然后装封成篓,远销外地。[13]据笔者实地走访老一辈漆匠,清末漆器在吉安还是很常见的,但是精美的漆器特别是家具一般是大户人家才能消费得起,多数生产的漆器均用于外销。可以推断,吉安漆器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且外销市场成熟。

综上所述,江西大部分商贸重镇和规模较大的集散中心都沿该路线线分布,加之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了该路线的兴盛发展,成为当时漆器乃至大部分商品、货物的主要外销路线。

四、总结

由于清代复杂的外交政策和长期的海禁政策,广州作为通商独口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量的资料可以佐证笔者对清代漆器主要外销路线的推测。该路线依托鄱阳湖水系溯赣江,有南至北经过九江、鄱阳、樟树、宜春、吉安等地集散,溯赣江达赣关、越梅岭走珠江水系到广州,出口海外。但海禁期间私人海外贸易等贸易形势依然存在,笔者仍承认其他外销路线的存在,特别是开放长江三口后,商贸线路纵横交错。但不可否认的,由赣江越梅岭达广州这条路线是清代江西漆器外销最便捷、最不可或缺的路线,也是最主要的外销路线。

参考文献

[1]梁洪生,李平亮.江西通史·清前期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赵树贵,陈晓鸣.江西通史·清前期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吴志勇.宜春脱胎漆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4]杨勇译.江西地方贸易与税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5]白明.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卷[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5.

[6]梁洪生、李平亮著.《江西通史·清前期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136页

江西地区 篇2

关于组织赴四川成都、重庆、江西赣州

等地区考察学习的请示

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为使我县招商管理人员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提升招商引资策划、运作等管理能力和水平,我局近期拟组织“八镇一区”及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分管招商引资工作的负责同志赴成都、重庆、南昌、赣州等地考察、学习。具体活动事项安排如下:

1、考察时间:初定4月10日至14日。

2、考察对象:当地招商部门及开发区。

3、考察方式:参观、交流、讨论,活动结束后考察人员须交一篇考察心得。

4、考察内容:了解当地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招商工作;为吸引外来投资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等。

以上请示妥否,请示复。

**县**********局

江西地区 篇3

关键词:旅游规划开发实践对接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56-02

江西省要发展旅游,必须规划先行。江西省是一个大的旅游规划需求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但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导致旅游规划市场陷入无序状态。更深一步地,将会导致江西省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实践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可能导致生态负效应。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都在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每一步都可以有创造性的思想,也可能步入误区。可见,能否正确地认识到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旅游景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现状

1.1江西地区旅游规划的现状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滞后于国外,又晚于北京和沿海地区,所以江西省的旅游规划虽然不断地被编制出来,这其中不乏优秀的规划,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旅游项目策划与规划设计缺乏新意,雷同模仿等问题十分严重,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其次,旅游资源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再有,旅游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人才严重不足。

江西省已经出台的旅游规划,有省级、市级、县级、地区级旅游规划及景区景点规划。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可有效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合理分配客源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然而,其“乱、浅、弱、缺、偏、僵”的负效应也是不可规避的,旅游规划市场秩序混乱:项目策划缺少资源本质内涵的深入挖掘;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单薄;投入产出、资本运营形成缺项:对产业地位、目标思路把握不准;规划语句僵化。

1.2旅游开发实践的现状

旅游规划编制出来,并不能说明其在实施过程中也能达到规划中的理想效果。旅游规划文本在实际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终极价值在实践工作中体现,但实际开发过程中不少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以旅游规划文本的实践价值大小为划分依据,可分两种情况:一是那些用以应付检查的规划,根本就无实践价值可言。二是应用到实践中的规划文本,其中不乏有优秀的规划,它们在开发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仍然有不少的规划在开发实践中遇到问题。譬如,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体制不顺:保护与开发关系处理不当;当地居民参与及受益不足等问题。

2、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的对接

旅游规划为开发实践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依据,旅游开发实践可以检验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可惜的是,不少规划文本完成后却是束之高阁,用以应付检查,规划的终极价值没有体现在实践工作中,不少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另外,规划编制在进行招标时,从邀请的方式和对象来看,旅游规划的整个落实过程都有较大的随意性。随意性的存在,使评审工作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形式,严重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监督和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

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在实际对接中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文本在实施时受地方条件限制,可行性较差:(2)强调部门个体绩效,忽视联合协作;(3)强调开发的资本投资,忽视开发的智力投资;(4)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忽视精品培育等。上述说明,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在指导具体的区域旅游实践当中的精准性不够,难以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规划文本束之高阁,资源浪费。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规划过程的完成,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针对旅游规划在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以资源为基础,做好个性化开发,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合作,突出特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指导开发:贯彻利益相关者原则;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等。

3、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对接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问题,不难发现虽然旅游规划是编制出来了,但在与开发实践对接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即使是一个好的规划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世界旅游规划和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及江西省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突破,不断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跻身国际旅游规划发展水平行列。

目前,國内外对旅游规划的阐述不少,对开发实践的研究也很多,可是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和同步研究却很少。笔者之所以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是想在研究两者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找到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能够顺利对接的途径,使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使旅游产业能够获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是,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尚未出成果。

4、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规划的理念、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旅游规划迫切需要突破以往的瓶颈。为使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

4.1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比较分析江西的旅游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规划时限是每一个规划必须的内容,因而便有了规划的动态性调整问题。旅游发展规划本身就应该具备明硅的动态调控性,规划的运作机制中应包含反馈机制,及时总结规划运作的效果,结合内外部因素变化时空差异情况做出调整。从而彻底改变目前规划单位编制文本、交付文本后与旅游区断绝联系,旅游区执行规划时不与规划单位联系的各自孤立的局面。

4.2建立约束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为避免“规划失灵”和“技术失灵”,在将规划文本应用到开发实践中时需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权力与权威、虚与实、滚动实施与跟踪监控相结合。约束机制要求将旅游发展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报批、实施的过程纳入到行业管理的有序轨道中,以便既保证规划的质量,又保障委托单位的利益。

4.3建立旅游规划后续服务制度

它要求在制度上树立对旅游规划实施效果的高度关切感、责任感和必要的追踪制度以改变现阶段规划编制者重评审、轻实施的不正确态度,鼓励规划的编制者将自己的成果直接转化成旅游生产力:要鼓励对规划成果进行跟踪研究,若发现旅游规划未能实施,旅游主管部门应定出制度,组织和会同专家,特别是业主单位组进行跟踪,研究是编制方的原因,还是实施方的原因,或是大环境发生了不可预见的变化。

综上所说,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是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研究旅游总体规划与开发实践的对接,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以期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有用的发展途径及有效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郑向敏,侯志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若干问题思考[J].张广瑞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1.

[2]袁军华.旅游规划,燃烧的“红线”——旅游规划应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3]蔡雪芳.发展江西旅游业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0,(4).

[4]黄细嘉.江西旅游业在中部崛起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5]魏小安,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江西地区回弹测强曲线的试验研究 篇4

回弹法是混凝土无损检测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也是现阶段采用最为普遍的现场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技术, 由于其使用仪器构造简单、操作简便、测试值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测试费用低廉等特点, 但误差较大, 对测试条件、测试对象以及测试结果的某些局限性, 显著影响了其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在现行《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标准6.1.2条“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 应制定本地区的测强曲线或专用测强曲线。检测单位宜按专用测强曲线、地区测强曲线、统一测强曲线的顺序选用测强曲线。”采用国家统一测强曲线显然不如地区测强曲线精确可靠。[1]目前已建立的地方回弹曲线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浙江、陕西、福建、辽宁、山东、贵州等。为了掌握江西省统一回弹测强曲线在江西地区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适用性情况, 我们通过联合江西省各地区十余家大型搅拌站, 制作试块并且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数据采集, 对这些数据进行了验证并建立了江西地区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

2 测试数据的收集

在南昌市各个区域选定1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混凝土企业, 采用各个混凝土企业实际生产所用原材料 (包括水泥、粉煤灰、矿粉、砂、石、外加剂等) , 采用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配合比, 分别成型C20-C55共9个标号的标准混凝土试块, 试块拆模后采用模拟施工地点的养护环境养护, 在7d, 14d, 28d, 60d, 90d和180d六个龄期点分别采集其回弹值、碳化值、试块抗压强度。

试块回弹及碳化值采集按照标准JGJ/T23-2011中附录E要求, 在试块到达指定龄期时, 以浇筑侧面的两个相对面置于压力机的上下承压板之间, 加压至60~100k N, 采用海创高科HT-225T型回弹仪在试块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弹击8个点, 按照要求计算平均回弹值Rm。

试块抗压强度值按照标准GB/T 50081-2002对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数据采集。并对抗压后的试块按照标准JGJ/T 23-2011中4.3节的规定在破坏后的试块边缘测量该试块的平均碳化深度值d[2]m。

上述回弹仪、压力机都定期进行计量鉴定, 设备性能符合国家最新的相关规程的要求, 回弹仪每天使用前后均按JGJ/T 23-2001的规定进行检定, 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将明显异常的检测数据删除后, 共获得3000组有效检测数据。

3 江西地区测试数据对全国回弹曲线的验证

国内各地区一般采取计算曲线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标准差两个指标的大小来对测强曲线的检测精度进行评价, 其中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标准差的计算规定如下[3]:

式中:fcu, i———第i个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实测值 (MPa)

fccu, i———第i个立方体试件按回弹测强曲线计算的抗压强度推定值 (MPa)

n———样本总量。

用已取得的3000组江西省本地样本数据对全国回弹测强曲线进行验证, 平均相对标准差er=22.26%, 其平均相对误差δ=16.88%。验证结果分析见图1 (a) 和图1 (b) 。

由图1可以看出, 全国回弹测强曲线推定值与实测值偏离较大, 在低强度区域 (<C50) 内, 大部分实测值要高于计算值, 而在高强度区域内 (>C50) , 计算值与实测值偏离较大。由此可见, 全国回弹测强曲线并不适合应用于江西省混凝土回弹测强, 应该在江西省建立地区回弹测强曲线。

4 回弹测强曲线的回归计算与分析

将3000个试块的平均回弹值Rm, 平均碳化深度值dm, 以及试块抗压强度值fcu三个数据一一对应, 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回归计算, 得出的曲线方程为以下回归方程式:

式中:fccu———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Rm———测区平均回弹值;

dm———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

经计算, 该曲线的平均相对误差δ=9.97%, 平均相对标准差er=12.16%。明显低于全国回弹测强曲线, 并且符合CECS02∶2005中er≤14%的要求。

江西地区的回弹测强曲线与实测值的分析结果见图2。江西地区测强曲线和全国测强曲线的对比分析结果见图3。

由图2可以看出, 江西省地区测强曲线与实测强度偏离较小, 尤其是低强度区域 (强度等级<C45) 具有较高精度, 实测数据均匀分散在45°线附近, 在高强度区域内, 也能较好表现出混凝土的实测强度。与全国测强曲线相比, 江西地区测强曲线的精度明显提高了很多。

由图3可以看出, 在低强度区域 (<C45) 江西省回弹曲线的计算值高于全国测强曲线的计算值, 江西省测强曲线基本从实测散点中间穿过。因此, 江西省地区应及早制定本地区曲线。

5 结论

由江西地区3000组样本数据对全国回弹曲线的验证结果表明, 全国回弹曲线应用在江西地区混凝土回弹测强的误差较大, 基于这3000组样本数据, 计算出新的江西地区测强曲线:

该曲线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满足规程对计算误差要求, 可以作为在江西省内进行混凝土回弹测强的回归曲线。

参考文献

[1]于素健, 陈建林, 韩明岚.青岛地区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 2007 (5) :106.

[2]董鹏, 任权昌.天津地区碎石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9 (5) :14~16.

江西地区 篇5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污染程度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江西德兴地区进行较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重点对该区的重金属元素(As,Hg,Cd,Cr,Zn,Cu,Pb)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德兴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砷、汞、镉、锌、铜和铅重金属污染,尤其以德兴矿区为中心的区域污染最为严重,而铬几乎没有污染.此外,乐安河中下游沿岸地区、西北方向的`煤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作 者:陈翠华 倪师军 何彬彬 张成江 滕彦国 CHEN Cui-hua NI Shi-jun HE Bin-bin ZHANG Cheng-jiang TENG Yan-guo 作者单位:陈翠华,CHEN Cui-hua(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倪师军,张成江,NI Shi-jun,ZHANG Cheng-jiang(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何彬彬,HE Bin-bin(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54)

滕彦国,TENG Yan-guo(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

江西地区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江西省宁都县和兴国县2011年3月1日—8月31日之间就诊并被确诊为结核病的所有患者,包括肺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和其他肺外结核病。排除标准:调查时已死亡的病人、不同意接受本次调查的病人及调查时已丢失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结核病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结核病诊断结果、开始吸烟年龄、每日吸烟量、烟瘾及戒烟意愿等。由经过培训的结核病防治医生进行面对面调查。

1.3 相关定义

一生中未吸过烟或使用其他烟草制品者,指一生中没有吸过多达20盒卷烟或12盎司(340.2 g)烟草,或烟龄一年但吸烟量不到每天一支的人;开始吸烟的年龄指开始经常性吸烟的公立年龄;平均每天吸烟的支数指一生中吸烟的时间内平均每天吸烟的支数。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Epi 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平行双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对所有调查员和质量控制员开展统一的技术培训,现场数据由调查员、质控员完成。调查结束后由质控员对所有调查问卷进行审查,并随机抽取10.00%的问卷进行回访复核,以保证现场调查的质量。

2 结果

2.1 结核病患者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800名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572例,女性228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1岁,以30~69岁年龄段患者为主,占患者总数的70.4%,见图1。

2.2 吸烟结核病患者的情况

2.2.1 结核病患者一般情况:

调查的800名结核病人中有367人吸烟,总吸烟率为45.90%,其中男性吸烟率为62.40%,女性吸烟率为0.00%;以60~69岁年龄段吸烟率最高,达67.20%(表1);吸烟者平均年龄为(46.18±17.29)岁。

2.2.2 吸烟结核病患者吸烟开始时间、吸烟量及烟瘾:

367名吸烟患者中,最早开始吸烟的年龄为8岁,最晚开始吸烟的年龄为85岁,平均开始吸烟年龄为(19.8±6.2)岁。每天吸烟量最少的为1支,最多为90支,平均每天吸烟为(22.3±11.5)支;62.94%(231/367)的吸烟患者每天吸烟10~20支,7.90%的吸烟患者每天吸烟量少于10支;吸烟患者中有57.49%(211/367)的患者有烟瘾,平均年龄(51.4±12.9)岁,其中40~69岁年龄段占全部有烟瘾患者的75.36%。

2.2.3 吸烟结核病患者的戒烟行为:

367名吸烟患者中,戒烟成功者占27.25%;40岁以上年龄段戒烟成功者占88.00%,戒烟成功平均年龄为(52.8±12.8)岁。

2.2.4 吸烟结核病患者的戒烟意愿:

在367名吸烟患者中,53.95%(198/367)的患者以前未戒过烟;46.05%(169/367)的吸烟患者以前戒过烟;1.63%(6/367)的吸烟患者最近一次戒烟持续的时间≥6个月;吸烟患者的戒烟意愿均比较积极,63.49%(233/367)的吸烟患者表示愿意从现在开始戒烟,其中232名吸烟患者表示“愿意在开始治疗结核病(第0个月)戒烟”,1名吸烟患者表示“愿意在治疗结核病的第2个月戒烟”,10名吸烟患者表示“不愿意戒烟”。

3 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1)与2002年全国吸烟调查结果相比,江西省2个县男性结核病患者吸烟率与一般人群吸烟率(66.00%)相近,女性结核病患者吸烟率低于一般人群[6];男性结核病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与一般人群吸烟情况一致[7];2个县结核病患者平均开始吸烟年龄较轻,平均开始吸烟年龄为(19.8±6.2)岁;(2)大部分结核病患者中吸烟者每天吸烟量为10-20支,年龄集中在30~49岁之间,吸烟量高于2002年全国普通民众吸烟调查结果[6];(3)吸烟患者中,戒烟成功率较低;(4)在吸烟患者中,有近一半吸烟患者以前曾戒过烟,大部分吸烟患者有积极的戒烟意愿。提示江西省部分地区肺结核患者吸烟情况比较严重;对结核病患者戒烟干预的重点应为青年男性;在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中应增加对烟草危害的知识,包括戒烟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患者戒烟的意愿,对有积极戒烟意愿的患者应坚持不懈地劝戒并提供专业的戒烟方案及方法,从而进一步加强结核病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report 2004,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surveillance,panning,financing[R/OL].Geneva:WHO, 2005.Available from:http://www.who.int Ab/publicat ions/global _ report/2004/full pdf.

[2]Slama K,Chiang CY,Enarson DA.Tobacco cessation interventions for tuberculosis patients.A guide for low -income countries.Paris. France: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

[3]Slama K,Chiang CY,E narson DA,et al.Tobacco and tuberculosis: 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7,11(10):1049-1061.

[4]Chiang CY,Slama K,Enarson.Associati on between tobacco and tuberculosis[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7,11(3):258-262.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A WHO/The U nion monograph on TB and tobacco control Joining efforts to control two related global epidemics.WHO/HTM/TB/2007.390.Geneva,Switzerl and:WHO, 2007.

[6]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与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

江西地区 篇7

排球既能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而中学阶段学生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所以中学阶段是排球运动重点推广时段。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江西省赣南地区中学生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现影响赣南地区中学排球运动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赣南地区排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赣南地区中学排球运动开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和检索有关学校体育、学校排球运动及中学排球的统计资料、学术专著、期刊等文献资料。详细阅读和了解国家管理机构颁布的有关法规、文件及中学新课程标准。

(2)问卷调查法。

是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统计学制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开放式和闭合式回答方式,随机向江西省赣南地区18 个县市的38 所中学的学生和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学生问卷发放760 份,回收有效问卷660 份。教师问卷发放114,回收有效问卷95份。

(3)访谈法。

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一些关于学校排球活动开展的情况。访谈一些学生的家长,了解他们对自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排球活动的态度。

(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汇总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和分析

3.1、江西省赣南地区中学排球活动开展现状

(1)学校排球课开设情况。

通过表1 和学生访谈发现, 赣南地区中学整体排球开课情况不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赣南地区很多学校未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实教,加之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对排球运动重视不够,影响学校排球课开设;二是排球场地和器材限制;三是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兴趣不足。

(2)中学体育教师情况。

排球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学生排球技能的掌握和学校排球的发展。从图1 和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排球教师接受培训比例不高, 且大部分培训由教师所在学校组织, 真正的排球专业教师很少,导致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同时,大部分排球教师对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以致排球教法传统传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3)排球场地器材设施状况。

场地器材设施是体现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的必要硬件设施。图2表明,大多数学校只有一块场地,仅5.26%拥有三个或以上场地。其中大部分农村中学和私立学校没有排球场地, 重点中学排球场地较多。主要原因:(1)赣南经济在江西省较落后,投入教育的资金较少,特别是体育教育不受重视的,排球场地的建设较少;(2)学校领导不重视排球活动,导致有限的教育拨款用于排球场建设的更少;(3)体育场地建设拨款向市区重点中学倾斜有。

排球数量和质量反映了中学排球教学现状, 从表2 中可以看出,排球数量在10 个以下的学校占绝大部分。在走访学校期间,笔者发现学生学生用球的质量较差,影响学生练习和教学质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加排球运动的兴趣。

(4)中学生排球课及课外排球活动的情况。

排球技战术的学习、 课余排球活动的开展和排球学习动机是学校排球运动发展的基础。 从表3 中可以看出,7 个课时以上的学校只占5.55%,根本不能满足排球技战术教学的需要。从图3 和表4 中看出, 可以看出赣南地区中学生课外进行排球活动的人数不多,中学生课外排球活动开展情况不好。

(5)中学课余排球队的情况。

中学课余排球队能给学校带来荣誉, 对排球运动在学校的推广和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赣南地区38 所中学里,有8 所组建课余排球队,30 所没有课余排球队。原因有:(1)排球队成绩的好坏;(2)政府相关政策规定;(3)学校经费情况;(4)学校相关领导重视程度。可以看出赣南地区中学组建课余排球队的比例不高,且数量并不稳定。

4.2、影响江西省赣南地区中学排球运动的因素分析

(1)中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与学校排球发展的关系。

兴趣是发展学校排球运动的基础和前提。表5 数据表明,喜欢和不喜欢排球运动的学生都不占大多数, 对排球兴趣一般的同学比例较高,说明大多数同学通过积极诱导,可以提高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2)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塑造者。有一支合格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学校能否贯彻执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前提和保证。 专业排球教师数量关系着学校排球运动的发展。走访调查发现,赣南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内师范院校。 江西排球运动发展缓慢导致这些师范院校排球专业萎缩和排球专项学生人数锐减, 使排球专业教师人数大幅减少,影响中小学专业排球教师的数量,影响排球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排球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影响。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中学体育课的基础, 也是对一所中学作出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从目前赣南地区的中学来看,学校的排球场地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制约着学校排球活动的开展。整个学校场地少、学生多,学生活动空间狭小,并且相互干扰,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制约了排球运动向纵深发展。

(4)排球竞赛的影响。

课余排球竞赛是排球运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是排球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的有效补充。 在赣南地区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学排球竞赛是名为红三角“英东杯”中学排球竞赛,从2008 年 “英东杯”排球竞赛的比赛秩序册中得知赣南地区的中学参加“英东杯”排球竞赛的男子有10 个队,女子有9 个队参加比赛。相对于赣南地区467所普通中学,共516233 名在校学生,比例实在是太小了。必须建立比较成熟的赛事, 才会推动中学排球运动发展的普及和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

5、开展和促进学校排球运动的对策分析

5.1、加强体育主管部门的督导促进排球运动发展

体育主管部门的督导有助于中学排球运动的开展。 在赣南地区可以将排球课程课程设置成为体育主修课程, 定期由体育主管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加强排球课程授课质量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赣南地区排球运动的发展。

5.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排球教学的热情

加强师资的培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体育教师队伍,是中学排球得以发展的根本。促进赣南地区中学更好的开展排球,应该加大经费投入,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排球的培训和学习。体育教师对于教授排球课的热情很重要。想要提高教师对排球课的热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2)对在岗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体育教师加强排球的岗前培训,提高体育教师排球技能和技战术水平;(3)在排球专业教师的引进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5.3、加大排球物质资源的投入,改善排球场地器材条件

赣南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 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很难满足排球运动开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应该积极争取吸收社会资本和公益基金的支持,多渠道筹措排球发展资金,不断改善场地器材条件,为排球运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排球运动。

5.4、大力开展多层次的课外排球竞赛

排球竞赛是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尤其是多层次的校园排球竞赛是排球教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参与排球运动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排球竞赛体系,促进中学各层次排球比赛的健康发展。以江西省体育主管部门为牵引,组织定期开展省级和市级排球比赛,为中学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上升的空间,形成排球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促进排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促进排球运动在赣南中学的发展。

6、结论和建议

6.1、结论

(1)中学排球运动在赣南地区的发展,不仅受到校内因素的制约,如授课教师、学生、排球场地器材等,而且校外因素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制约了排球运动在赣南中学的发展;

(2)赣南地区中学排球运动的发展并没有引起学校领导重视,对学校排球教学情况漠不关心, 对学生参加排球比赛仍然只看重名次;

(3)专业排球师资缺乏, 在岗教师缺乏培训机会和培训意愿,导致体育教师排球基本功不扎实,参与排球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赣南地区中学排球运动的发展;

(4)赣南地区中学排球竞赛形式单一,未形成多层次的校园排球竞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形成规模的只有“英东杯”排球赛,真正参与其中的学校很少,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5)由于受到赣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排球场地和器材等物质条件缺乏,限制了赣南地区中学排球运动的推广。

6.2、建议

(1)对于排球运动在赣南地区中学的开展,学校领导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排球教学开展情况,鼓励学生多参与排球比赛;

(2) 联合江西省内师范院校, 加强排球专业教师的培养。 赣南地区的中学加强排球专业教师引进,给予适当的补助。加强在岗体育教师的排球培训,使在职教师排球基本技能更加扎实,技战术运用更加熟练,推动排球运动在中学校园的开展;

(3) 以赛促练, 提高校园排球运动的参与度。 在校园内组织多层次的排球比赛,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排球竞赛。省体育与主管部门组织省市级别的中学生排球竞赛, 为中学排球运动发展提供上升的空间,为中学排球发展创造条件;

江西地区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0 引言

20世纪50年代现代人力资本理论逐步形成以来, 学者开始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用以探讨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并逐步形成新经济增长理论。伴随着国外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我国学者开始针对国内经济增长研究人力资本的作用, 并基本达成共识, 认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起着正向推动作用。对此方面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全国性研究。如陈彦斌[1]、李全生[2]都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但陈彦斌指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减弱。第二, 区域性研究。如郭志仪[3]认为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影响, 且不同区域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存在差距, 东部最大, 西部最小, 但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雷鹏[4]也指出由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较低, 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要弱于东部地区。第三, 具体省份的研究。普遍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但在某些具体省份作用不显著或存在滞后性, 如陈洪安[5]、简红艳[6]、李进江[7]等。在上述研究中, 涉及到人力资本时多是采用教育存量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 然而, 受教育水平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方面, 受教育水平相同而健康、智力等因素不同, 人力资本水平往往也不同, 因此, 单纯利用教育指标反映人力资本显然是不全面的, 据此测算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也只能说明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试图建立包含多方面内容的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江西省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 江西人力资本水平测度

1.1 人力资本综合评价体系

一般认为, 人力资本指通过教育、培训、迁徙、自我积累等方式后天获得而蕴含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因素的集合体, 且这些因素能为人们带来经济价值。根据这一定义, 本文选取9项指标构成人力资本水平测度综合指标体系 (见表1) 。

1.2 江西人力资本水平测度

为得到反映人力资本水平值, 需要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来获得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同时, 为了更方便理解因子所代表的人力资本的含义, 计算因子得分功效指数, 即

(fi表示因子得分, min表示因子得分最小值, max表示因子得分最大值) 。收集江西省1993-2011年相关指标数据, KMO统计量为0.706, 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001, 认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因子方差贡献最终提取两个因子, 可代表9个指标的90.191%的信息。利用回归法保存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 根据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计算总因子得分及功效指数, 所得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 江西人力资本水平呈逐年提升的趋势, 特别是2000年后, 上升速度更快。

2 江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2.1 理论模型及数据描述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 即产出是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函数。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不断发展, 学者认识到影响产出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数量的投入, 劳动力自身所蕴含的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纳入人力资本要素的扩展Solow模型为基础, 考虑到模型估计及系数解释的方便性, 将模型设定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形式, 即Y=A·Kα·Hβ·eu。其中, Y、K、H分别代表产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A表示技术水平, U为误差项, 系数α、β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弹性。模型对数线性化处理后为:ln Y=ln A+α·ln K+β·ln H+u。

模型中产出Y的数据选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 物质资本K根据张军[8,9]给出的依照永续盘存法估算省际物质资本存量的方法对江西省的数据进行延长测算得到, 人力资本H则采用本文前部分测算的人力资本综合功效指数。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93-2011。

2.2 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对于时间序列, 当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时进行回归才能正确衡量变量间的关系, 从而避免虚假回归的情况。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只有变量间的单整阶数相同时, 才能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常用的单位根检验统计量ADF来检验所选统计指标的平稳性, 检验结果如表3。

注:c表示截距项, t代表趋势项, k表示滞后阶数, △表示变量一阶差分, △△表示变量二阶差分。

由表3可知, 变量ln Y、ln K和ln H都是非平稳的, 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也非平稳, 但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即变量ln Y、ln K和ln H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2)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以往的ADF协整检验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虽较易实现, 但其第一阶段需要设计线性模型进行OLS估计。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 它是一种多变量协整检验的方法。结果如表4。

从表4可知,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变量序列ln Y、ln K和ln H的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都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向量的原假设, 因此ln Y、ln K和ln H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即ln Y、ln K和ln H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 长期均衡模型

利用Eviews可得产出、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三者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 中为系数显著性检验值, 从检验结果看, 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模型总体检验统计量Log likelihood=169.14, AIC=-17.76, SC=-16.46, 模型整体效果较好。模型估计结果显示:第一, 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217,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人力资本每增长1%, 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0.217%。第二, 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达到0.711, 远远高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即过去20年江西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物质资本投入所带动,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强。虽然江西省的劳动力资源较丰富, 但包含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在内的人力资本综合水平值偏低, 且高层次人才流出状况较突出, 造成江西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如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将是江西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3 结论及对策建议

以测度的人力资本综合指数为基础, 构建模型模拟江西经济增长过程, 认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但江西过去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低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江西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改变过分倚重外部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 提升人力资本综合水平, 对江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彦斌, 姚一旻.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 (5) :20-28.

[2]李全生, 解志恒.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 (23) :97-98.

[3]郭志仪, 曹建云.人力资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岭估计法在多重共线性数据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 (4) .42-49.

[4]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基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2011 (3) :53-63.

[5]陈洪安, 杨浩.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人力资本效应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5) :37-43.

[6]简红艳, 何瑾, 柏汇崧.湖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2 (1) :121-122.

[7]李进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 29 (6) :111-115.

[8]张军, 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J].经济研究, 2003 (7) :35-43.

江西地区 篇9

关键词:乐平煤系,构造,重力异常,隐伏煤田,找矿预测

煤是重要的能源矿产, 在江西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资源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6% (江西省统计局2013年) 。许多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进入危机矿山行列的局面, 主要矿区的接替和矿井延深陷入了困境。江西省成了煤炭资源缺乏省份之一。萍乐拗陷带乐平煤系 (南型) 为我省主要的含煤地层, 也是我省地质工作者找煤的首选层位。我省地表及浅层煤炭资源基本枯竭, 向深部要煤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基于此, 本次选择樟树经楼地区及其周边近二百平方公里区域, 在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地球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 探索性地预测并指出经楼地区红盆之下有隐伏煤田存在的可能性, 同时对隐伏煤田的前景作出简要的、概略性的分析, 以期激发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文中拙见或有欠妥、或有谬误, 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预测区范围

预查区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北西约15 km处。北侧为中林煤矿、新华煤矿, 东北侧有八景煤矿, 呈北东东向分布。预测区面积约190平方千米 (图1) 。

二、区域地质背景

预测区位于钦杭中部结合带之萍乐拗陷带西部的袁水复向斜的中部偏东。处于袁水复向斜的南翼。主体构造以褶皱为主, 构造线方向呈北东东-北东。沿褶皱两翼普遍发育北东-北东东向具一定规模且高角度的逆 (掩) 断层、正断层和斜切岩层的横向断层。预测区基本上被中新生代红盆覆盖, 仅在后窑、礼港等地局部零星出露二迭系茅口组。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小江边组、茅口组, 上统乐平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殷坑组、青龙组, 中统杨家组;侏罗系下统水北组, 白垩系中统河口组、塘边组。古近系新余组、临江组和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上统乐平组为区内主要的含煤地层。

区域构造以北东向线型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不发育, 多以走向断层为主, 处于袁水复向斜的南翼。袁水复向斜南翼褶皱自北向南依次为付家圩复向斜、礼港复背斜 (图1) 。往南为中、新生代地层组成的清江坳陷。

(一) 付家圩复式向斜

轴向北东。东起独城, 被华山岭-礼港断层切割, 向西延伸至英岗岭。整个向斜形态东段简单, 西段复杂, 具次一级褶皱。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向斜的轴部, 乐平组和茅口组组成向斜的两翼。北翼地层倾角较缓, 一般30°~40°, 南翼较陡, 一般在60°以上, 局部甚至直立或倒转, 为一不对称的箱形褶皱。向斜核部地层为下三叠系, 两翼地层分别为乐平组、长兴组。向斜东段宽约4.00~6.00km, 西段宽约6.00~8.00km。

(二) 礼港复式背斜

东起官帽山、峨嵋山, 往西延伸至樟树中林。礼港复式背斜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 往东仰起, 往西倾伏, 至经楼附近被古近纪地层所覆盖。在礼港、后窑、铜鼓岭等大片区域零星出露茅口组, 呈隆起状态。

背斜的北翼受徐府岭断层的破坏切割, 形态较为简单, 基本呈单斜产出;而南翼较为复杂, 由多个次级褶皱组成。

三、预测区控矿地质条件

(一) 地层条件

预测区基本上被中新生代红盆覆盖, 仅在后窑、礼港等地局部零星出露二迭系茅口组。据区域资料, 红盆主要由白垩系中统河口组、塘边组。古近系新余组、临江组和第四系组成。

在预测区北、东部外围, 主要出露茅口组、乐平组。其中乐平组 (南型) 为区内主要的含煤地层。

乐平组 (南型) 含煤地层, 其四分性十分清楚, 沉积环境类同, 早期 (相当于官山时期) 为河床~河漫滩相和湖泊沼泽相为主的陆相沉积;中期 (相当于老山下亚段) 为滨海沼泽相沉积;晚期 (中老山段~王潘里段) 为浅海~滨海湖泊相沉积。在中期, 地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泥炭沼泽相持续时间较长, 成煤条件好。在宜春~乐平形成了稳定的B煤组沉积。区域内查明的煤矿产地均赋存于乐平组地层中。呈北东向分布于高安钧山背斜、付家圩向斜、礼港背斜两翼和樟树中林一带。地层厚度290.00~350.00m。其中B4煤层稳定, 两极厚度0~4.64m, 一般厚度0.80~1.76m。其它煤层不稳定, 仅局部可采。

B4煤层之顶板灰岩或钙质砂岩为全区煤层的标志层, 易于对比。

另据1964年江西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在经楼地区开展的电测深剖面测量成果认为:

1) 在经楼西部神岭村 (矿区西部) 重力高异常区存在煤系地层, 其产出状态为向南倾伏延伸, 且愈向南其覆盖层愈厚。

2) 在杨家园~长岗村异常区覆盖层之下, 煤系地层赋存的可能性较大, 而且东浅西深。

3) 经楼以东, 礼港复背斜南翼地区在覆盖层之下, 尚有含煤地层 (P3L) 存在, 但盖层较厚。

(二) 构造条件

1. 常规地质工作解析的构造

预测区位于礼港复式背斜南翼西南的延伸部位。据已有的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资料:礼港复式背斜的北翼构造较为简单, 为一单斜构造 (徐府岭矿区) 。而其南翼则大致由三个次级褶皱组成。即:由北向南由杉林村-槐树村背斜、八景煤矿向斜、胡家坊-樟坑背斜再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 (见图1) 。

礼港复式背斜褶皱构造形态主要表现为平行长轴状、箱状、梳状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褶皱。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北东东向, 形态紧密。背、向斜一般表现为长轴状相间分布, 背斜成脊状, 向斜成箱状。向斜宽, 背斜窄为礼港复式背斜在区域内褶皱构造之特点。

乐平组及其上覆地层组成复式向斜的翼部及核部, 二叠系组成背斜的核部。沿褶皱两翼发育有北东向走向断层及近南北向的横断层。向斜轴线总体呈北东东向。

2. 布格重力异常解析的构造

根据《江西中部1:5万 (临江镇幅) (樟树市幅) 布格重力报告》 (1989年江西省地矿局第二物探大队) , 发现在预测区红盆之下有隐伏构造的存在。其重力异常变化有以下规律:重力高反映为背斜构造形态, 重力低反映为向斜构造形态。同时显示煤系地层有重力低异常特征。

布格重力异常格局面貌基本反映了预测区构造形迹:预测区以褶皱为主, 异常轴向反映了褶皱构造的轴部位置与构造走向。经楼背斜北邻前保向斜, 南接曲江向斜 (清江盆地北缘) , 属礼港复式背斜的次级褶皱, 与本区地质构造相吻合。 (见图1) 。

1) 礼港-前保背斜:位于预测区北部边界, 北东自礼港镇, 往南西经前保, 至中林。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 延伸长度大于5km。核部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梓山组、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两翼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乐平组、长兴组。地层产状:北西翼315∠40°-60°, 南东翼倾145∠35°-55°, 轴面150∠85°。背斜北东端枢纽倾向北东, 倾伏角10°-15°, 南西端则倾伏于樟树中林矿区的新居村附近。

2) 前保向斜:位于预测区北部, 北东自后窑, 往南西至中林。本区重力异常变化规律与背、向斜构造基本一致 (即重力高、低异常区分别反映为背、向斜构造形态) 及煤系地层有重力低异常特征。前保向斜隐伏于红盆之下, 在1/5万重力异常图上反映为G29、G30重力低异常区, 延伸长度大于10km, 最宽处1.8km, 面积约16km2。轴向北东东向, 向斜轴向呈舒缓波状起伏, 其中北东端、南西端翘起, 中部隐伏于红层之下。核部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乐平组, 两翼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3) 经楼背斜:位于预测区的中部, 东起高安八景, 西至樟树中林以南, 呈北东东向展布。往东仰起, 向西倾伏, 在经楼附近被古近纪地层所覆盖。经楼背斜基本上隐伏于红盆之下, 在1:5万重力异常图上反映为G23、G24重力高异常区。位于预查区中北部, 北东自铜鼓岭、至经楼往南西延伸至云溪。延伸长度约17.00km, 最宽处2.20km。轴向北东东, 背斜轴向呈舒缓波状。轴部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两翼倾角一般为25°~50°。

4) 曲江向斜:隐伏于红盆之下, 位于预测区的南部, 东起马村, 经张家山至陈简家, 南西至翁家。在1:5万重力异常图上反映为G23南侧、伴生的一串珠状重力低异常, 幅值不高, 呈北东东向分布。向斜核部地层为下三叠系, 两翼地层分别为乐平组、长兴组, 北翼地层产状倾向南东, 倾角10°~30°, 宽约8.00km。

另据1970~1981年清江盆地石油地震勘查资料, 在预测区之南的蛟湖~樟树北为一狭长隆起区, 原915队称之为“蛟湖背斜”, 按常理在经楼背斜与蛟湖背斜两个隆起之间应该为坳陷 (向斜) 。由此, 可将经楼以南区域确立为曲江向斜的西延部分。

四、预测区构造分析与反演

根据区域地层展布、区域构造格局, 同时将以上地层及构造分析资料进行融合整理 (图1) , 不难看出:

预测区处于礼港复背斜的西南延伸部位, 通过重力异常解译的褶皱构造与礼港复背斜的次级褶皱构造一一对应。即:礼港-前保背斜为杉林村-槐树村背斜的西南延伸, 并组成礼港复背斜的核部;前保向斜为八景向斜的西南延伸;经楼背斜为胡家坊-樟坑背斜的西南延伸。只是在礼港、后窑一带有一隆起。

基于此, 我们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矿山地质资料, 首先建立20线地质剖面的基本形态, 然后以20线为基准, 再根据以上分析的预测区的构造格局, 往西南方向反演。从反演的结果看, 在预测区范围内还是有乐平煤系存在。

为方便起见, 我们将预测区反演的地质构造形态用乐平煤系的底板等高线形式表现出来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无任是区域地质、矿山地质解译的构造, 还是物探电测深和布格重力异常解译的构造, 这些构造貌似分离, 实则相互相成, 有机融合, 它们共同形成了礼港复式背斜南翼统一的构造体系。也就是说, 预测区的构造仍处于礼港复式背斜的南翼, 属于礼港复式背斜构造往西南方向的整体延伸, 呈北东东向展布, 往东仰起, 向西倾伏。

根据图2反演结果, 经估算, 在约19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 -1000米标高以上的乐平组煤系约有83平方千米。

五、结论

预测区外围的中林煤矿、徐府岭煤矿、八景煤矿等为我省重要的产煤区段。通过对预测区及其区域内地层、构造及控矿条件的研究、分析, 尤其是将布格重力异常和电测深异常资料与常规地质工作成果加以整合, 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反演表明:预测区处于礼港复背斜的西南延伸部位, 预测区的构造与礼港复背斜构造形成了统一的构造体系, 在预测区的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参考文献

[1]1:20万《高安幅》区域地质调查.江西省地质局, 1964年.

[2]1:5万《清江幅》、《新街幅》、《尚庄幅》区域地质调查.江西省地矿局.

[3]《江西中部1:5万 (临江镇幅) (樟树市幅) 布格重力报告》.江西省地矿局第二物探大, 1989年.

[4]江西省清江县经楼地区电法工作报告.江西省地矿局物探大队, 1964年.

江西地区 篇10

一、农村教师队伍流失情况

一般来说, 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只有直接进入到研究对象的情境中去, 观察他们的行为, 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行动的目的。所以, 要在情景现场的关系架构中探究事件发生的连续关系和意义, 试图回答与社会现实环境、文化等有关的问题, 参与观察法的使用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因此, 本研究是以家乡江西省宜春市F乡为考察对象, 主要是根据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的资料, 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现实农村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F乡地处江西省宜春市西北部, 距城区52公里, 总人口21203人, 典型的江南山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公路以前是一个交通十分闭塞的地方, 经济不甚发达。该乡在1997年建好了希望小学并开始使用, 占地面积不到10亩, 现有学生500多人, 教师12人, 1993年成立的初中, 占地面积20亩, 另有食堂正在建设中, 现有学生近600人, 教师27人, 教师平均年龄35岁左右。总体而言该乡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状况不甚理想, 经济欠发达。在这样的氛围中, F乡社会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以金钱为选择和偏好的口头信息和符号系统, 想赚钱、赚大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汇。在这样的文化系统中, 学校老师和村民一样, 都存在着“致富为首”的思想, 当下农村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钱至上”的观念导向作用。下文将陈述几个事例来体现农村教师流失的现象, 并分析教师流失现象给本地区带来的后果。

个案一:实习生“被”成为骨干

就在2012年春季开学时, 笔者了解到该校接收了四名实习生 (上级指标) , 上学期学期末, 有7位老师离开该校。由于课程和人员安排不开, 教导组开会最后决定让实习生小陈担任八年级 (初二) 一班的班主任。“每当我往讲台上一站, 看着台下四十多个孩子, 也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原因, 能不能教育好他们, 心里还是很没底的。”像这样感觉力不从心的不止她一个, 新来的一个实习生被安排教八年级数学, 而她本身英语比较强, 但学校不缺英语老师, 这个实习生填补的是上学期走的数学老师的空白。

在这个故事中, 引人深思的不仅仅是该乡学校教学任务安排的不严谨和非人性化, 更引人深思的是该地区教师资源的严重短缺。一个很明显的对比, 该乡中学上学期末走了七位老师, 今年开学来了四位实习老师, 这样的教师数量如何承担初中各门课程的教学, 在城市是无法想象的, 但这在农村是家常便饭。

个案二:只有“走出去”才有出息

拿该村来说, 仅一个学期下来, 就有七个老师离职, 老师离职原因不一:有的是“下海”做大生意去了, 有的是被“计划生育”了, 有的老师考到县城里去了, 有的老师是为了躲债而“神秘失踪”了, 有的干脆就在家坐着搓麻将, 不上班了。刘老师是当地的村民, 师范毕业后在该乡中学教课两年, 自从去年年初就不去学校上班了, 而是在家帮着老婆开幼儿园。他的主要工作是开车接送幼儿园的学生, 其他的时间就在别人店里打麻将。“没本事的人才窝在农村当老师!我年纪轻轻, 和同乡同族的同龄人相比, 活的太窝囊了, 一个月下来还不够我花的, 家里老婆孩子还等着花呢, 在这教书能有什么出息哟, 早出去一年早发达一年。”的确, 不论是和县城教师相比, 还是和同乡的同龄人相比, 甚至和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兄弟相比, 农村教师的待遇都没有吸引力, 因此, 从学校“走出去”成为了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梦想。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该地区教师流动比较大, 能长期呆下去的除了“元老”们, 不是本地人就是在本地安家了, 每年的教师轮换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又有老师进城了, 或者又有老师下海了, 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二、对农村教师流动合理性的分析

影响农村教师流动有许多因素, 本文将着重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分析教师需求下的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分析转型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以便为更好地解决农村教师流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决策作铺垫。

1、农村教师需求下的理性选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 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分别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归属与爱的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人人都有需要, 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要。一般来说, 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衣食住行”可以看做是教师的生理需求, 在当今这一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 人们都在努力满足更高的需求。对于农村教师而言, 提高生活水平, 提高社会地位, 实现阶层流动, 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增加享受性消费, 是农村教师的新的需求。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而高层次的需求很难在农村得到满足时, 于是就很容易激发农村教师流向更为发达地区, 从这个方面来讲, 农村教师的流动是合理的。

而另一方面, 从农村教师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情感需求出发, 农村教师的流动也是一种理性选择。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认为, 对于行动者而言, 不同的行动具有不同的效益, 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在理性选择理论中, “理性”和“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 而且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等目的。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系统中, 社会系统有其运行的方式和规则, 个人为了追求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效益, 不得不对现状做出改变, 使自己的行动趋于理性。之所以说从农村流向城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农村教师的工资不及城市教师或者城市务工人员。除了经济层面的需求, 社会、文化和情感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吸引着农村教师的流动。对于农村教育而言, 教师们纷纷离开的却是损失。而对于离开的教师们而言, 也许是他们更加美好生活的开始。从社会地位上看, 农村教师的低位和声望也不及从前了, 现在的农村, 普适的观念是:大老板的威望最高, 有钱有权才有话语权。从文化和情感上看, 农村教师也有自己的家, 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安定美好, 也希望父母和孩子能生活舒适。在该村, 还有一个现象比较奇怪, 教师子女基本都在城里上学, 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让他们在城里上, 让父母或者亲戚照顾, 有的老师在城里租房也要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教育。由此可见, 在老师自己走出去之前, 已经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了, 这反映出他们对农村教育的不放心, 也向往孩子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2、转型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按照卢汉龙关于中国社会层化五板块结构, 农村教师属于中间阶层, 是介于精英阶层和直接生产者之间的阶层人群。他们受过至少中等以上的教育, 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 他们具有较多的人力资本, 他们的收入也比直接生产者高, 而且比较稳定, 他们一方面是精英阶层的后备军, 另一方面和直接生产者有较类似的市场命运。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需要使人力资本的回报具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 但是整个制度的设置又需要使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中国正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本世纪初期的发展目标, 小康追求的是平等、和谐的中等生活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 处于中间阶层的占中国人口大部分人的发展目标是“小康阶层”, 因此, 保证社会成员具有公平的人力资本投入是达到小康目标的重中之重。然而,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在宏观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处于中间阶层的农村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变, 实现阶层内流动乃至阶层间的上升流动。

三、减少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建议

农村教育的兴盛离不开园丁的浇灌。农村教育不是小事, 解决农村教育, 不仅仅是减免学费, 给学生经济补贴, 或者多建几所希望小学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把引领农村教育的教师们留住, 解决他们的问题。如何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渠道招聘教师, 扩大农村教师来源

学校通过自主招聘渠道, 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络等多渠道, 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 广纳贤才, 帅选出有能力、肯吃苦、有责任心的教师, 做好准备和接待工作, 为新来教师安排好食宿, 留住人才, 不断为农村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外, 要大力改善办学环境, 修建食堂、校舍、教师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健身器材等, 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多层次保障农村教育, 吸引农村教师留住

在我国, 农业人口多是国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没有理由忽略和放任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政府有责任提供和保证农村人口的公共服务 (常铁威, 2007) , 以往学者大多是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入手, 以实现留住农村教师的目标。然而, 从整个农村教育大局和长远来看, 仅仅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是不够的, 还应该包括建立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 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保障学校基本建设, 保障贫困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只有从宏观上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保障水平, 缩小与城市教育经费的差距, 出去学生和教师的后顾之忧, 才能留住人才, 减少流失。只有当农村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条件上去了, 教育的城乡差别逐渐消失, 教师才甘愿留在农村。

3、改革农村教育结构, 发挥农村教师的各类才能

现阶段农村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 教育结构比较单一, 教师以教授基础文化知识为主。可以丰富农村教育体系, 把教育事业和扶贫事业结合起来, 增强教师功能, 让农村教师发现自身的重要性。除了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 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 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把文化知识教育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让教师在农村的教书育人作用发挥到最大, 并且实现和农民一起脱贫致富, 不仅能让农村教师发现其自身价值, 而且还能提高威望和社会地位, 最终实现培养人才和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目标。

每年的暑假都是教师流动最为频繁的时期, 每学期都有许多优秀的农村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或选拔或借用到城区学校任教,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这是人之常情, 无论从工资待遇还是环境设施等方面, 城镇学校无疑都有着农村学校无法比拟的条件, 农村教师把进城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足为怪。因此我们的农村教师也越来越少了些像塞林格笔下所描绘的“麦田守望者”。当一批批优秀的农村教师走向城市的时候, 他们的人生理想实现了, 农村孩子的理想呢?谁来守望农村教育?因此, 农村教育需要优秀教师队伍的存在, 需要他们拼搏坚持的精神, 需要奉献下去。正是基于这样的宣传目的, 本文主要把该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而非优点陈述了一番, 当然他们队伍中也不乏奉献者, 这样的默默无闻者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农村也正是需要这样的人。

摘要:农村教育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教师则是引领农村教育的风帆, 通过对江西某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观察, 发现农村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 流动性大等特点, 教师们纷纷离开, 是不是一种理性选择?然而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因此, 必须通过优惠政策广纳贤才到农村,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以确保农村教师所需的数量, 并通过培训提高其质量, 以延续一批批农村教育麦田的守望者。

关键词:农村教师,需求层次,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曹兴戈, 罗旭东.教育的文明观与农村教育重建[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01) .

[2]杨善华,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

[3]杜俊梅.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第25卷第一期, 2005, 1.

[4]新华网.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EBO/OL].腾讯教育, 2011, 9, 7.

【江西地区】推荐阅读:

江西苏区07-17

江西鹰潭05-09

江西乐平05-13

江西群众05-16

江西安义06-02

江西吉水06-20

江西抚州06-21

江西于都07-04

江西瑞金08-02

江西畲族08-04

上一篇:造价控制与管理论文下一篇:手术期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