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

2024-05-30

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通用8篇)

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 篇1

浅谈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好《形势与政策》,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祖国所需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做贡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 重要性 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与国即存在合作发展关系,又处在竞争与斗争的局态,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其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要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使其实现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最终目标。努力成为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人生价值科学、社会追求高尚、社会需要、祖国需要的人。

4.《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我们也因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认识掌握《形势与政策》,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培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与《形势与政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1、时刻关注时势、社会、国家、世界。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空间间隔日益缩小,已演变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世界就更加应该关注时势政治,关注实时动态,做一个关注时势的有心人,睁眼看世界,而不要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当代大学生要依靠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见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同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一定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由于关注时势,关注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动态,就是爱国的一个表现。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时时关注时势政治,这样既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能了解社会,更好的生活,也可以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要修身。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提供更好的服务。

3、要勤学。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要珍惜大学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好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打好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认识掌握形势政策,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报效祖国。

4、具有沉着冷静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困难面前,自强自立,乐观面对,经得起磨练。在面对危机、突发事件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事件,寻找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处理问题的对策。随着当今的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更需要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

5、要有为。要面对社会,面对挑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敢试敢闯、有所作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当今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很严峻,作为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考虑,认清自身的责任、义务。

结束语: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深远的。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学习政策,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的变动方向,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 篇2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 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青年大学生可塑性很强, 用什么影响大学生、如何影响大学生, 是当前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 在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中有一种错误倾向, 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兴趣不高。对此, 必须努力澄清大学生的错误认识, 大讲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向他们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为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 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是否坚定, 最根本的在于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 分析形势, 认识形势;另一方面, 冷战结束后, 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指向我国, 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青年学生是他们进行渗透的重点和突破口。

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使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由于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国家的内外环境就没有平静过, 因此,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为了发展, 为了建设, 在国内我们需要稳定, 在世界上我们需要和平, 只有让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政策, 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支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 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 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 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 越是在这种发展的关键点, 越应该统一人们的思想, 使广大人民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充分认识会议的重大意义, 深刻领会中央的决策部署, 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 为加快建设繁荣稳定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是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因此, 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扩大政治视野, 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指导学生成才等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是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在校大学生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热血青年, 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同广大在校大学生的人生道路、工作理想和学习情况紧密相连, 是我们生活的基本环境, 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面对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我们应该准确而全面地实现自己与当前发展需要的定位, 只有实现了对自我的准确定位, 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要想实现这一定位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即对当前国家的形势与政策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而了解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作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紧跟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 既对当前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 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 以及现实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环节,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下迫切需要。

摘要: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是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发展阶段,课堂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年。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

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講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則。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形势与政策的作业 篇4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类111 姓名:韦顺帅 学号:1104200146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如一阵春风,振奋人心。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足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凸显地位。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的体会 篇5

论文题目: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形势与政策》课的体会

形势政策课的体会

摘要:通过回顾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什么、学过什么、收获了什么,总结下来然后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我们实践,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

关键词:回顾;学过什么;怎么做

1,回顾过去三年

1.1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经历了什么?

2010年大事记:

1、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2、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3、5月1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园。

4、8月7日晚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5、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

6、12月3日国产“和谐号”以时速486.1公里创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2011年大事记:

1、中国“十二五”规划正式开始实施。

2、西亚北非局势的警示:构建和谐社会与警惕外来干涉。

3、6月30日,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4、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5、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

6、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2012年大事记:

1、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2、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

3、9月10日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

4、9月25日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

5、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6、11月8日到14日中共十八大召开。

1.2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学过了什么?

三年来,我们形势与政策课总共开设了十二次课堂理论授课,本次课是第十二次。1.2.1 绪论: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大一第一学期,2010年秋)

本讲内容为绪论部分,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涵、特点与要求,尤其是讲清了我们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规划。

1.2.2 灾难告诉我们:2008年以来救灾重建的启示(大一第一学期,2010年秋)

本讲主要是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初南方罕见的特大旱灾、早春大雪、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等事件发生后,我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走出痛苦,众志成城,救灾重建,恢复家园,与美国发生的灾后事件对比,以鲜活的事实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3 新征程 新蓝图——十二五规划解读(大一第二学期,2011年春)

本讲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系统解读,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和领悟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走向,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和美好前景。

1.2.4 辉煌的历程:庆祝建党90周年(大一第二学期,2011年春)

通过对党的辉煌历程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确立坚定地政治立场,凝练崇高的社会理想,将个人成功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向党靠拢,争做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1.2.5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专题(大二第一学期,2011年秋)

通过对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讲授,与学生一起回顾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是历史必然,是人心所向,鼓足干劲,力争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及,当前的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周边关系(大二第一学期,2011年秋)。社会治理:和谐社会的政策与安排(大二第二学期,2012年春)。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大二第二学期,2012年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三第一学期,2012年秋)。钓鱼岛问题综述(大三第一学期,2012年秋)。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大三第二学期,2013年春)。2010级结课综述(大三第二学期,2013年春)。

1.3、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我们应有的收获: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 1.3.1,要端正观察分析形势的立场。

立场问题支配着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有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只有站在人民大众和国家的立场上,注意维护全局的利益,对事物的认识才能符合实际,其结论才是正确的。

1.3.2,要树立正确观察与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

1.3.2.1实事求是的观点

实事求是的观点是我们观察分析形势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3.2.2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观察形势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用整体的观点,才能防止片面性。1.3.2.3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所迷惑。不因新生事物暂弱小而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或才对它丧失信心,而要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趁势也不因反动势力的暂时强大,而看不到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1.3.2.4实践的观点

判断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据主观感觉,而是要通过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运用实践观点认识形式的典范。1.1.3,要掌握观察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 1.1.3.1信息法

分析形势,首先必须掌握大量有用的材料和事实,即通常所说的信息。我们所把握的形势信息,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真实,二是准确,三是及时。1.1.3.2分析综合法

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处理,使之上升为对形势的理性认识,对形势做出全面评估。1.1.3.3比较法

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展开的比较,为纵向比较;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形势的比较是横向比较。我们在把握形势的时候,既要横向也要纵向,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准确的形势信息。

1.1.3.4,要正确认识、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1)政策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

实行正确的政策,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蓬勃发展,节节胜利;实行错误的政策,革命和建设就受挫折,甚至遭到失败。(2)政策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一项具体政策,由于它的正确和威力,短期内就使9亿农民90%以上摆脱贫困,得到温饱。(3)政策是马克思义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正确地观察问题、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而被实践证明符合实际的党的政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实际工作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们该做些什么?

2.1 我们应当有所作为之一:既要做形势的观察者,又要做政策的执行者

2.1.1、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不管什么专业,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是在社会中进行,再过一年多,在座的我们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形势与政策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讲授,而将是自己切身体验的现实生活。因此,要在当下的学习中,在专业课学习之余,睁开眼睛看世界。

除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收音机外,现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高层

但是,信息需要甄别真假对错,这就需要我们:

当前的社会不是信息太少,不是信息流通不畅,而是信息太多,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渠道非常丰富,可以说,我们当前真的已经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

面对这么庞杂的信息,如何甄别遴选就是个大问题了。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基本点,那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样,我们就能够确保自己的立场不会错,方向不会歪,头脑不会乱。2.1.3、领悟力和执行力

对形势与政策的把握,要有足够的领悟力,这个领悟力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自觉锻炼的。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工作者与管理者,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要落实到政策的执行上,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受制于执行力的高低。

2.2.我们应当有所作为之二:走向未来——形势与政策课的结束与开始

2.2.1、课程的结束不等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结束

到今天这次课为止,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授课就结束了,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并没有结束,我们要随时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自觉学习领悟党和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未来依然在校一年多的时间里,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把自己培养出政治坚定、品行端正、作风严谨、学有专长、能干会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2、关注社会发展,投身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落脚点

再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既往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将来的形势发展要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我们要陶铸自我,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河南工业大学增光添彩。

3.2.3、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形势与政策 反恐形势研究 篇6

摘要:2015年国际反恐形势愈演愈烈,反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伊斯兰国的崛起和欧洲恐怖袭击事件频发,恐怖袭击的阴云笼罩在全世界人民的头上。虽然目前国际社会都意识到恐怖活动日益严重的影响,且各国开始组成联合反恐战略联盟,但根据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联合反恐的效果并不明显,而恐怖主义的势力却越来越大。本文将通过对当前国际反恐形势、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相关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恐怖分子 恐怖袭击 反恐形势 联合反恐策略

一、当前国际反恐形势

1.1 欧洲的恐怖袭击:对基督教文明“傲慢”的袭击。2015年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1月16号比利时警察大楼险遭血洗,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让丹麦“童话之城”弥漫深深的恐惧情绪,如此的恐怖袭击还有可能发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甚至美国。其实,言论自由从不应侵犯别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一个比喻,一个人觉得很安全,把自家院子的篱笆拆了,但他不应嘲笑别人家还有篱笆。因为,每个人的安全感的不同的。

1.2 伊斯兰国的报复:对人权与文明的践踏。2015年2月15日,21名在埃及科普特人被IS斩首。原因是埃及科普特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民族,其人口约占埃及超过8千万总人口的10%。IS通过一系列极端行动表示要同基督教死战到底。但我们要反思,为什么IS如果极端却“信徒”众多。事实上,在“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被无限“碎片化”,极端势力反倒是在权利真空状态获得了“滋养”的土壤。一些人抱着对西方自大的仇视、怀着对全球化遭遇“边缘”的不满以极端的心态加入到了极端的组织,如癌症一般蔓延着!1.3国际恐怖主义发展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一是国别形态的恐怖组织。此类恐怖组织虽然在活动方式与范围上仍是跨国性的,但袭击目标与对象主要锁定在一个国家;二是区域形态的恐怖组织。此类恐怖组织虽与其他恐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但主要袭击目标与对象是在一个地区的数个国家;三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此类恐怖组织无论是活动范围上,还是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上以及袭击的目标与对象上,都是全球性的。

二,反恐形势为何越来越严峻

在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联合反恐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美国等应对“伊斯兰国”的措施不力。美国已组成60个国家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反恐战略联盟,英、法等国家和欧盟、北约以及阿盟等地区组织均在其中,但由于各国面临的情况不同,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联合反恐的问题上各成员分歧不断。而且,目前各国采取的措施有限,多数只能采取限制入境的对策,但这对于当前国际反恐形势无异于杯水车薪。此外,虽说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反恐问题,但仍然有很多别的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如叙利亚难民危机,伊朗核问题,巴以危机等,分散了部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三、应对策略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犯罪的应对策略主要体现在惩治策略上,根据目前的反恐措施和反恐效果来看,这些惩治策略是有其重要存在意义的。

(一)惩防结合的标本兼治观

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关键是治本,而治本的关键是逐渐完善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文件和国家之间的充分合作,及时消除导致恐怖主义犯罪根由的不公正现象,从根本上杜绝恐怖主义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或者减少愤怒的情绪和复的心理,从而减少被害人的身心痛苦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宁造成的威胁。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这使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国际刑法的滞后性。此外,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无论是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爆炸、袭击等,还是依靠武力惩治国际恐怖犯罪分子的“战争”,都与联合国要求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袭击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对于美国而言,这次事件确实比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所制造的珍珠港袭击事件的损失还要惨重,而且无法单纯从客观物质损失上对之加以衡量;另一方面,美国为惩治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拉登基地组织进行的武装打击行为,同样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国际社会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冲突,并大力解决发展问题。惟有如此,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才能取得成效,才有可能彻底地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以战争方式惩治国际恐怖主义是治标,恐怖主义袭击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无疑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的形式甚至已经难以准确地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反恐怖行动同样使用世界秩序陷入一种暂时的混乱状态。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的法律观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治是现代社会解决纠纷难题的最佳工具。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的经验表明,运用法律手段防范与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是目前国际社会选择的理想途径。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第一位的,需要各国自我警醒和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便将国际主义活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起到一般预防的积极效果;而法律制裁是第二位的,是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实行特殊预防与针对性惩治的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乃是法律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集中体现。国际合作是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最有效的途径,在众多的国际合作方式中,引渡和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应为运用最为普遍、最为有效的法律对策。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中,联合国要求并呼吁所有国家采取以下步骤:(1)相互合作,特别是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与安排,以防止和镇压恐怖分子行为,保护本国国民和其他人不遭恐怖分子袭击,并将实施这种行为者绳之以法;(2)在本国领土内通过一切合法途径防止并禁止为任何恐怖主义行为进行准备和筹资;(3)对策划、筹资或实施恐怖主义行为的人不予庇护,确保将其逮捕、起诉或引渡;(4)在授予难民身份前,根据本国法律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包括国际人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寻求庇护者未曾参与恐怖分子行为;(5)根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交流情报,在行政和司法事项上开展合作,以防止发生国际恐怖行为。

四、我国当前反恐局势及应对策略 中国面临的恐怖威胁主要来自境内外“东突”暴恐势力,当然也高度警惕和防范“伊斯兰国”所代表的新一轮国际恐怖威胁,以及这股威胁可能对“东突”产生的影响。中国可以在美国正努力构建的打击“伊斯兰国”反恐联盟和中国打击“东突”的反恐国际阵线中寻找交集,以我为主,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严防其内引外联肇事,采取措施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一是确立防止全球性恐怖组织再度滋生的战略共识。在应对新一轮全球性恐怖威胁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对此中美可引导大国形成共识。与此相对应,不打击与“基地”和“伊斯兰国”联系密切的地区暴恐组织,遏制全球性恐怖组织滋生的努力就很难奏效。因此,中美可在打击“东突”方面务实合作,即使不能认同中国打击“东突”的全部努力,也可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

二是充分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和全球反恐论坛等国际性机制的作用。中国可以参与和合作建立防范国际恐怖分子跨境流动的合作机制,打击“伊斯兰国”的招募活动,在边境管控和堵截流窜方面下功夫,加强对网络暴恐音视频的清源,提前化解可能出现的国际暴恐潮。中国可以发挥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推动中美与周边国家联手打击“伊斯兰国”。与此同时,也应高度警惕美国借筹建国际反恐阵线实现其地区战略私利的图谋。

三是协作打击重点恐怖组织的融资网络。资金正是“伊斯兰国”招兵买马的关键,面对资产多达数千万美元的恐怖组织,只有切断其源源不断的石油收益和捐款才能达到遏制目的。中美可与中东等地区国家密切合作,捣毁作为“伊斯兰国”主要经济来源的黑市石油贩卖网,截断其财源,如此反恐努力方可收效。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篇7

1课程定位不当

虽然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各高校常规教学计划,看似与其他课程,或者说与其他思政课程取得了同等的地位,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把此课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缺乏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从而造成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社会上所谓的“3+1”或者“2+1”的提法就说明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尴尬。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作不可少的摆设,在高校中较为普遍,结果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使得课程的保障机制不能到位。

2课程设置与管理不明确

从性质上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属思想政治工作范围,涉及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育教学上需要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然而,实际上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管部门不一,有的由宣传部主管,有的由社科部主管,有的由学工部主管,也有的由上述部门共管,这种管理重叠或多头管理,虽然理论上可以达到齐抓共管的效果,但实际执行中各个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多数学校存在各部门之间推诿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个别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只是点缀;也有个别学校存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单位单打独斗的现象。

3课程主体积极性不高

课程定位不清、设置与管理的混乱影响了课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在校缺乏被重视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受到一定的制约。更主要的原因是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着课程周期长、授课班级规模大、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变化快等特点,特别是课程内容的不稳定和学科涉及面宽给教师备课和上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困难。而且在教师队伍结构上存在着专兼职并存、专任教师较少、人员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等情况,即使是专职教师也有个专业归口和学术属性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都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只有从其他相近或相关专业部门师资中抽调,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就略显不足。教师教学投入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而言,虽然有着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强烈的内在需求,但囿于认识的偏差与教育给予的落差,使得大学生对待形势与政策课程态度消极,从出勤率和听课状况、课堂笔记、作业诸方面都能够窥其一端。

4课程内容的非系统性

高校设置的课程,一般来讲课程内容的逻辑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并且相对稳定,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则以不确定性、非线性、动态为显著特征,尤其是其中的“形势”部分内容,变化之快可以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来形容。在知识上又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在使用规范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用书、科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困难,也是少有的教材缺失的课程。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还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窘迫。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是紧随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而确定的,理论味浓。所以偏重于理论教学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教师也便宜于操作,但学生不喜欢。实践教学的难度特别大,经费少、教师少、学生多,简直无力而为。这种课程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相当的难度。

5教学模式的固化性

在教学模式上,形势与政策相比其他课程,就是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也表现出一定的固化性。因为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开设时间少,一般为16学时,或者更少,而每一专题或讲座的知识含量丰富、政策性又强,教师偏爱于理论的满堂灌,采用单向传授既定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理论教学、生硬灌输、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讨论、缺乏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更缺少认知以外的其它素质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周期长,但每学期教学时间不长,课程内容总量有限且系统性不强,教学对象又覆盖全校,所以目前各高校在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选择的余地不大,基本采用作业式的考核办法,方式过于单一。此种情况下,学生习惯于应付了事,多表现为网上找来资料,复制粘贴抄写完成,使得考核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基本功用,既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深入、全面、科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无益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突破

1准确定位课程

既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中宣部、教育部明确列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序列,各高校特别是高校领导层应当遵照要求严肃、认真落实,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要从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高度来认识形势与政策课,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高校有关领导要带头认真研究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文件以及课程的目标、特性,成立专门的管理与教学部门,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保证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

2明确课程设置与管理

中宣部、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有着明确的规定,本科4年、专科3年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总学时16学时。所以,各高校不能因人、因部门随意开设或者增减形势与政策课,专业教学计划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科学设置。在课程管理上,应加强常规管理,在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规范化管理,特别要在部门管理上明确职责,党委直接领导下由专门一个部门具体负责,如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而非多头管理。理论上多头管理显示了校方对课程的重视,但在实践中不易形成合力,倒是容易产生相互制掣。学校与院系工学部、团委等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做到分工明晰,各有所为。

3提高课程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突破口。首先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给予制度性保障机制,如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师资水平,教育部门要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编制或师生比率等。其次,鼓励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力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使他们的内源性积极性得以调动,这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性最有效的药方。而在高校的课程序列中,形势与政策课是具备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优势的。课程内容变化快,又没有国家统一具体标准,这就给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广阔天空。依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责任感和工作激情,大有可为。

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学校营造关注、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校园文化,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了解省情、国情,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动态是时代赋予的职责,胸怀天下,才能承担起复兴伟大祖国的重任;另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增强课程自身的吸引力,选择课程内容切合学生的需要,组织课程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提高课堂教授艺术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加强课程内容系统化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系统化建设应遵循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稳定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所传授的基本理论、课程覆盖的基本知识领域的相对稳定,变化的是形势,基本理论和知识范畴还是一脉相承的。课程内容的非稳定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所选择的具体授课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总是随时而变,与时俱进。可以考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等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趋势。

因此,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常设机构,由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作科学研究和构建框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进行把握。并且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兼顾实践教学的需要,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第一线提供内容丰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教学资料。

5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根据课程内容、课程开展条件、课程主体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固化就意味着死亡。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因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主客观条件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参与式讨论、科学调查、学生主讲不一而足;特别要积极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网,通过专栏、专家论坛、在线教学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

6课程考核方式的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是影响课程主体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要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积极功能,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考核方式更应注重生成性、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任永辉.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王飞.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89-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特殊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从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的,从该课设置以来,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让大学生对国情,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进行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这些都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比较特殊,因为它的学分数和学时数与常规课程相比,有很多教学环节都不能用普通教学的管理模式来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特别强调思想教育性,但是学校安排的课时又比较少,很难保证能在课堂上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全面的专业的知识,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另外,在管理上是将课程建设纳入了高校学生工作范畴,变成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总体重视程度。

(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也不重视,据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 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1]另外,有一些平时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的学生,他们经常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等途径了解新闻,但是他们不愿意上形势与政策课,认为自己不用上课照样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来上课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省下来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学,导致教学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听起来也没有感染力、吸引力,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及性质特殊,所以,任课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又加上学校给的学时比较少,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开几次讲座,或者再加上零星授课就可以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学校也考虑到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但是也因为经费问题以及课时、学分数的限制而举步维艰。

(四)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归入教务管理部门管理,而且又无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管理范围,所以,只能长期挂靠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这种两难境地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游离于学校普通教学体系之外,由于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那么所谓质量上的保障更无从谈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不到位主要是教材内容建设严重滞后和课程考核方式自由松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很多学校是用自己自编教材或者是用上级行政机关统编的教材,有点甚至没有教材,是任课教师自己准备讲课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内容建设严重滞后。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上,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或者是写论文的自由形式,这样一来考试的严格程度可想而知,严重影响任课教师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高校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课

首先,学校应该开设专家、领导讲座,对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或领导来作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自身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

其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不仅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数量,也就是要增加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课时及学分数,而且还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并且要坚持每天了解和掌握时事新闻。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量非常大,仅备课一项就几乎要占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所以学校应该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的待遇,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这也决定着其许多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所以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多参与科学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讲授方式。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的特点,再加上有限的教学课时,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使用其它有益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说可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着力强调其课堂必须是学生"在场"的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感和体验,其教学形式是多主体互动的民主对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灌输式。除坚持常规课堂讲授外,课内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巡礼展示,课外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与道德体验报告等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环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做法。[2]

(三)教师对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熟练掌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熟练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就能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能够较强的增强教学效果。当今电化教学的先进教学工具非常多,比如有电影、电视、录像,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师可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来观看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或相关片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与讲授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大大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课听课的兴趣。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工作是对教材进行改革。因为,目前各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所以必须构建一套具有立体的、开放式的、内容新颖并且不断丰富的教材。立体式的教材的基础是以政治理论为基石,政治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组成;所谓开放式的教材,是指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引出的时事新闻以及党的最新政策,同时,还要注意总结这些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引出的时事及党的新政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场讨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要对那些对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影响的事件以及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关心的事件进行讨论,如果能够组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效果更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氛围,能够使得这样的教材的内容永远新颖、并且不断丰富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另外,高校也相对缺乏该课程的专职教师,造成了课程的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教学内容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知识面而任意调整和规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最好能做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有机地结合,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3]。因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各有各的优点。专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功底,并且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学校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干力量;而兼职教师是辅导员,一般都是在学校做各系部的学生工作,因为他们经常接近学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最为了解学生,这样以来教学针对性就相对的比专职教师要强。如果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起来,双方的优势能够相互补充,比如说,专职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兼职教师拥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相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益处。有了这些后,下面就是怎样把教学内容应用到每一次的实际教学中?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有限,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些有限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因为学生自己讨论选择的话题经常会是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最关心的话题。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比如在当前形势下的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对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也大有裨益。[4]因为,学生人多,个人的认识程度不同,见解不同,所以这样他们之间就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不一样的差异,讨论起来肯定出现很多分歧。所以,学生在讨论,教师一定要做好总结,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五)形势与政策课的考试方式应进行改革

每学期结束后的考试,不能采取一贯的笔试考试方式,也不能太自由松散,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形势政策课的考试方式可以采用通过写小论文、心得体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这一学期的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考核。可以把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也可以把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测评。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告别了死记硬背的"苦日子",而真正使党的方针、政策入心、入脑。[2]

参考文献:

[1]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 2006, (2).

[2]莫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J].法制 与社会,2010,(14).

[3]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上一篇:专科毕业生就业信下一篇:六一班班级特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