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行禁止

2024-10-28

令行禁止(共12篇)

令行禁止 篇1

“限塑令”的落实与否不仅关乎政府的形象, 更加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到令行禁止, 不能单凭一纸令下, 还要辅之以配套措施, 要形成长效机制。

据报道, 节假日期间是塑料袋使用的高峰期, 而“限塑令”在我国实施七年多以来, 效果并不明显。为减少使用塑料袋产生的污染, 多地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 甚至推行“禁塑令”, 试图破解塑料袋的难题。

塑料袋的发明的确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有统计显示, 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 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如此巨大的消费量, 加之塑料袋的难降解特殊材质, 形成了“白色污染”。

或许, 一项新的发明之初, 发明者并未考虑到其未来将何去何从。正如, 汽车在发明之初只是为了方便出行, 用作人的代步工具;火药是在人们为求长生炼制丹药过程中形成的。又有谁会料到今天的汽车成了交通拥堵的“障碍”, 环境污染的祸首之一;有谁会预知火药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他战争之中发挥的灾难性作用。很显然, 塑料袋的发明者在发明塑料袋之初也只是为满足当时的需要。

然而, 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塑料袋的危害性。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 在我国实施“限塑令”7年来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限塑令”规定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的杠杆调节机制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但在很多消费者看来, 相比便携的需求, 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 在不少超市, 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 “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

“限塑令”令行不止, 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不得不令人反思。究其原因, 除执法部门执法不严之外, 与价格调节机制不无关系。相比人们的收入水平来说, 几毛钱的塑料袋对于现代人似乎无足轻重, 人们愿意花费几毛钱买一个便利。由此看来, 适当调节价格机制, 利用价格杠杆撬动广大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是必要的。除此之外, 探索研究新型环保材质购物袋, 用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购物袋替代原本的塑料袋是根本解决办法。

“限塑令”的落实与否不仅关乎政府的形象, 更加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到令行禁止, 不能单凭一纸令下, 还要辅之以配套措施, 要形成长效机制。前车之鉴, “限塑令”遇冷窘境不要再发生。立足长远, “限塑令”还需“旧事重提”。

令行禁止 篇2

2) ,停,前面的主将纵马停下,相对着后面人马喊停;只见声音刚落下,全队人马都停下;没有发出一丝声音,这绝对是军队中的精锐,‘令行禁止’。

3) 酒令如军令,今天既然本将军监酒,一定要令行禁止,如有偷奸耍滑的一律严惩!我先一身作则,连饮三觥。

4) 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5) 宋磊和宋军是亲兄弟,训练有素,令行禁止,深得楚向阳器重。

6) 如果不是后面有人,就是他的能力足以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军队的令行禁止和强者为尊的道理显然是古今通用的。

7) 目前大部分机动车之所以能做到令行禁止,遵规守矩,说白了主要就是严管管出来的,罚款罚出来的。

8) 令行禁止,显然是训练有素的骑士。

9) 六殿下,臣不肖之罪应当受罚,倘若臣都不领罪,军中将士何等想法,让我以后如何令行禁止。

10) 要做到施恩时宽宏大度,大公无私,不计前嫌;施威时正气凛然,号令如山,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

11) 在比赛过程中,民警们警容严整,精神饱满,神情专注,每个动作都做到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12) 心中倒是对公孙瓒看低了几分,为将者言而不信,如何能做到令行禁止。

13) 惟此,才能做到以人率下才能带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令出如山令行禁止风清弊绝。

14) 和信赏必罚等一系列举措,牢固树立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观念。

15) 坚持不懈,每句口号回荡天际;令行禁止,每个动作如臂使手,金石可镂,每次落脚铿锵有力,人生在勤,每个同学牢记在心。

16) 全校各班对学校出台的规定令行禁止。

17) 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是我们这所学校师生言行的基本准则。

18) 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和令行禁止的作风是不行的。

19) 这条街道不允许倒垃圾,令行禁止,决不妥协!

20) 解放军的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许有半点差错。

★ 令行禁止成语意思及谜语

★ 成语大全及解释40000

★ 传闻异辞成语解释

★ 调良稳泛成语解释

★ 八面圆通成语解释

★ 难分难舍成语解释

★ 糠菜半年粮成语解释

★ 成语解释白云苍狗

★ 救世济民成语解释

竞业禁止,如何理解 篇3

问:我在某培训机构当讲师,主讲中学英语课程。其间,我与该培训机构签有竞业禁止协议。约定在我离职两年内,不得在其他机构从事同类业务。前不久合同期满,我离职后来到另一家培训机构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原来供职的培训机构认为我违背了竞业禁止协议,向我要求经济赔偿。请问,竞业禁止究竟如何理解?从事不同业务,也算违约?

律师意见: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该法第24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您与某培训机构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属于约定竞业禁止,双方约定您在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在其他机构从事同类业务,而没有禁止到其他机构从事其他业务,除非您从事其他业务时利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或经营信息给老东家造成损失,否则您的行为不构成违约。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篇4

我国关于竞业禁止的相关法律规定, 最初见于1994年《劳动法》第22条的规定, 但是该条的规定过于笼统, 且竞业禁止与商业秘密的保护二者之间系交叉关系, 即竞业禁止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功能之外, 更多的是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将商业秘密作为竞业禁止关系中唯一的应保利益, 把竞业禁止等同于商业秘密竞业禁止的观点是片面的。竞业禁止仅仅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手段。2007年《劳动合同法》第23条与第24条首次对竞业禁止作出规定, 内容涉及竞业限制合同的表现形式、适用主体、竞业限制期限、用人单位的经济补偿义务以及离职劳动者的违约责任。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 (以下简称《劳动法司法解释四》) 对竞业禁止进一步细化, 使得竞业禁止的法律适用更明确化。以下笔者根据学理与我国法律、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对竞业禁止协议的相关展开论述, 以求教于各位师长。

一、竞业禁止的正当性

在现代信息社会, 企业开发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等信息已成为市场主体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立足的必要条件。劳动者在职期间掌握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经营秘诀、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一经该劳动者离职, 便存在被滥用、泄露的风险, 势必会降低用人单位的竞争实力, 损害其利益。在此情况下, 保护雇主和企业的商业秘密成为雇主和企业经营必不可少之一环。然而, 广义商业秘密在我国目前尚不是被法律承认的权利类型, 单纯依靠《侵权责任法》的保护, 力度则明显不够, 而强化员工的竞业禁止义务恰恰契合了保护商业秘密的要求。约定竞业禁止义务不仅是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 另一方面通过事前预防的手段, 减少被侵权后用人单位的维权成本, 防患于未然。竞业禁止协议以限制离职劳动者的就业自由作为保障用人单位利益的手段, 这就涉及到用人单位竞争优势与雇员的择业自由权之间的协调问题。

自由是市场的生命。允许劳动者自由择业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 自由并不是没有界限的任意妄为, 劳动者再就业后利用在原用人单位积累的知识技能开展经营活动, 无疑会对原用人单位的市场效应造成冲击, 损害其合法权益。如此, 企业竞争利益的保护与劳动者就业自由权的平衡成为法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 除采取在劳动合同中订立保密条款外, “竞业禁止合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平衡劳资双方法益的重要手段。

二、竞业禁止义务的来源

大体而言, 竞业禁止协议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之外, 就竞业禁止事宜专门作约定, 竞业禁止合同订立的时间既可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 亦可以在离职之时签订。二是将竞业禁止内容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 附属于劳动合同。存在争议的是, 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规章、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中的竞业禁止义务对离职劳动者而言, 是否继续有效。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一方面, 规章作为公司一项制度管理内容, 只能约束在职劳动者, 另一方面, 竞业禁止合同事关劳动者自身重要权益的维护, 需要离职劳动者的参与, 方能对其有拘束力。如果认为企业规章能单方面使劳动者负担竞业禁止的义务, 势必严重侵害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因此, 规章只能规范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 离职后并不存在此义务。竞业禁止协议应当是离职雇员竞业禁止义务产生的唯一依据。即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为必要条件, 作为离职劳动者承担竞业禁止义务的依据。

三、竞业禁止协议的内容控制

竞业禁止的两端承载着两个彼此矛盾的利益, 如何在劳动者的就业自由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之间取得平衡, 对立法者而言是一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 不以约定经济补偿条款为必要

在竞业禁止中, 补偿是否是一个必要条件, 答案是肯定的。劳动者承担竞业禁止义务, 会深深影响自身及家庭生活条件, 用人单位作为利益的享有者, 理应负担给付一定经济补偿金的义务。

《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款第1句仅仅对用人单位课处了竞业补偿金的义务, 对于竞业禁止合同中是否需要约定经济补偿条款并没有明确说明, 如此一来, 如果竞业禁止协议未约定竞业补偿金的, 是否会导致竞业协议无效?在《劳动法司法解释四》出台前各地对于上述问题的意见不一, 持无效说的学者认为, 竞业禁止合同未约定经济补偿金与公平原则有违继而无效, 而持有效说观点的学者则认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款第1句的规定, 经补偿金并不属于效力强制性条款, 该条款的阙如并不会对竞业禁止合同的效力造成影响。在面对竞业禁止协议未对经济补偿作约定的情形时, 我们是否应不加思索地选择“无效说”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呢?笔者同意有效说的观点, 即将经济补偿金条款视作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 并不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其承担义务的来源。否则竞业禁止合同就可能沦为用人单位规避经济补偿金的工具, 最终损害的还是劳动者的权益。上述争议《劳动法司法解释四》第6条作出了统一的规定, 至此, 经济补偿条款不再是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性条款, 离职劳动者仍享有请求用人单位给付经济补偿的权利。

(二) 对于竞业禁止协议的其他内容控制

除上述经济补偿金的支付不以约定为前提外, 对竞业禁止协议其他内容的控制, 旨在防止用人单位假借竞业禁止之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控制, 即从时间、地域以及领域这三大方面进行控制。

1. 时间上

竞业禁止一方面来说是对劳动者就业自由的限制, 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用人单位权益的必要手段, 尤其是对那些掌握原用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离职劳动者来说, 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从事与原用人单位存在竞争性的营业行为, 是极其有必要的。有人认为, 竞业禁止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技术秘密、经营秘密在经济上产生效益的期限, 所以作为全国性的立法不适宜作出硬性规定, 以利于商业和行业习惯的形成。也有人认为, 在实践中, 具体的限制时间应根据雇主的商业秘密等竞业利益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持续时间和雇员掌握该秘密的程度, 以及国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水平的高低等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期限。对此,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4条第2款对竞业禁止的时间作了2年的限制规定。这种立法技术, 虽然便于实践操作, 但未免有流于粗糙之嫌。

2. 领域上

对竞业领域的限制其实就是指预防不竞业主体择业权的滥用, 领域限制的方式主要包括四种, 即规定技术、规定产品、规定服务和规定行为。就限制方式而言, 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多种抑或全部。当然需要注意的是, 一方面, 竞业禁止合同的领域限制并不及于离职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所掌握的一切就业技能, 仅限于诸如经过专门培训或者劳动者因处于关键职位所掌握的原单位的核心竞争信息。若竞业禁止合同对劳动者经过一般培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作出竞业限制, 系侵害雇员的基本劳动权, 该领域限制应认定为为无效。另一方面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应当与限制领域成正相关关系, 这是用人单位限制离职劳动者从业自由应承担的合理对价。

3. 地域上

地域限制从空间范围上对离职劳动者的再就业权进行限制。对于此问题, 应该根据不同的经营业务区别判断是否构成竞业竞争。具体而言, 只有离职劳动者在特定地域从事相同或类似服务对原经营主体构成了实质性影响, 才可以认定离职劳动者的行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谓实质性影响, 指因离职劳动者的竞业行为削弱了原经营主体的市场影响力。而是否会削弱原经营主体的市场影响力, 要根据原经营主体的市场影响范围而定, 应区别知名经营主体与一般经营主体, 不能一概而论, 对地域限制作无限扩大, 否则无疑是对离职劳动者就业自由的侵害。

四、违反竞业竞争协议的责任

(一) 用人单位竞业禁止的经济补偿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条仅仅规定用人单位对承担保密义务的离职劳动者承担经济补偿的义务, 但并没有规定用人单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未向离职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应承担何种责任。《劳动法司法解释四》第8条对这一问题作了规定, 赋予了离职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违约后的单方解除权。

(二) 劳动者违反协议的责任

离职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协议关于不作为义务的规定, 原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其承担其停止侵害、给付违约金或者进行损害赔偿。尽管竞业禁止协议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畴, 但作为民法的组成部分, 除《劳动合同法》第23条明确规定的违约金的责任形式之外, 其他民事责任形式亦有适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徐朝贤.商业秘密竞业限制合同探论[J].法律科学, 1999 (3) .

[2]郑尚元.员工竞业禁止研究[J].现代法学, 2007 (4) .

[3]许明月, 袁文全.离职竞业禁止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法学, 2007 (4) .

令行禁止 篇5

原标题:国务院发出通知 部署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国务院6日发出通知,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对所作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

通知指出,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合力推进,一些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收到实效。但必须看到,不少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应有的促进作用。为此,国务院决定派出督查组,对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一次全面督查。

通知强调,这次督查要达到四个目的,使之成为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政策落实、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法治政府的重要行动。一是要打通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夯实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二是要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风,做到守土有责、奋发有为,杜绝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纠正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兑现新一届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庄严承诺。三是要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实施责任追究,严肃问责,依法依规进行诫勉约谈、通报批评甚至给予行政处分。这次督查要动真格,做到不尽责就问责,力戒“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切实增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四要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和强化抓落实的制度保障,体现施政要求,提高行政效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政策措施带来的实惠,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通知明确,这次督查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14年重点工作和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包括19个方面的重点内容。这次督查将创新方式,采取自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督查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督查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督查与舆论引导相结合。

禁止拍照等 篇6

在动物园食草动物区的围栏旁,一位姑娘正准备拍照。

管理员劝阻说:“小姐,对不起,园内禁止拍照。”

姑娘说:“先生,我不照骆驼,而是照男朋友。”

管理员继续坚持:“对不起,园内禁止拍任何动物。”

为母亲作媒

在汤姆工作的写字楼里有一个咖啡屋,那儿总是有一位小姐每天都和他打招呼。汤姆有些受宠若惊,因为这位小姐看上去至少比他年轻10多岁。

一天她又对汤姆招手并示意汤姆进去。于是汤姆走了过去。她问道,“您现在是单身吗?”“对,是单身,”汤姆满脸堆笑地说。“我母亲也是。”她说,“您愿不愿意见见她?”

别样的理由

一名士兵正想悄悄地溜出兵营,但被一名岗哨看见了。岗哨让他出示通行证。

士兵说:“你瞧,伙计,我没有通行证,但我不在乎。我要和女朋友在城里约会。我要去赴约。”

岗哨拦住他:“如果你坚持往外闯,我恐怕不得不开枪杀死你了。”

士兵耸耸肩,回答道:“我妈妈在天堂,爸爸在地狱,女朋友在城里。不管今晚到哪里,我都会见到一个亲人!”

导演的梦话

一位导演在熟睡中说起了梦话:“亲爱的,我太爱你了,我这次回去把老婆给……”这时,他突然醒了,看到妻子正恶狠狠地盯着他。他马上重新闭上眼,翻了个身说:“好,就用这样的语气来说,非常好,开拍!”

口袋里的新闻

报上有一段新闻说,一个男人因为太太常常搜查他的口袋而离婚。于是,汤姆就把这段新闻剪下来。

他的朋友问他:“你剪这段新闻干什么?”

汤姆说:“放在口袋里。”

我没有

一位成功的商人只给了出租车司机很少的小费。

司机略带讽刺地说:“您的儿子昨天也坐我的车,他给我的小费是您的10倍。”

商人笑了笑说:“我儿子有个富爸爸,而我没有。”

我很高兴

老师正在向她的学生们讲使他人高兴的重要性。

“现在,孩子们,”她说,“你们中间有谁让别人高兴过?”

“老师,”一个小男孩说,“我昨天让别人高兴了。”

“很好。你让谁高兴了?”

“我奶奶。”

“好孩子。现在告诉我们你是如何让你的奶奶高兴的。”

“是这样的,老师,我昨天去看她,陪她待了三个小时。然后,我对她说:‘奶奶,我要回家了。’她说:‘噢,我很高兴!’”

轮到我了

一位女子在演说的时候,听众席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离开。不到15分钟,听众席上只剩下了一位男士。女子停止了演说,走到男士面前,满怀感激地问道:“您为什么没有走?”

那人看了看她回答道:“你演讲完,就轮到我演讲了。”

没有竞争

一位100多岁的老寿星,正在接受一个记者采访。

记者问:“您认为作为一位105岁的老人,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老寿星笑了:“最好的事情是没有同龄人的压力。”

难得休息

一天,杰米和3个儿子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3个儿子拿着玩具枪轮流向他“射击”,并不停叫:“砰、砰,爸爸死了,爸爸死了……”

杰米“啊”地一声跌倒在地。这时,正好到他家来串门的朋友看到杰米倒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就赶紧过去问他是不是跌伤了。

杰米闭着眼小声儿说:“嘘,我没事儿。你让我躺一会儿,这是我一天中唯一有机会休息的时候。”

遗嘱

“叔叔的遗嘱上提到我了吗?”侄子多利急切地问。

“提到了。”律师说,“你看这儿,第三行,你叔叔这样写着‘侄女莎拉12万元,外甥吉尼8万元,侄子多利一定很关心遗嘱是否会提到他,那我就提到‘他’吧!”

戒书

一个酒鬼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书上写着嗜酒的种种害处,惊讶之余,他痛下决心:“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看这样的书了。”

我爱吃

玛丽想给丈夫买份生日礼物,征询儿子的意见:“宝贝,你看给爸爸买什么礼物好呢?”

儿子晃着小脑袋想了想:“送巧克力吧!”

“为什么?”

“因为,爸爸不喜欢吃巧克力,可我喜欢。”

是舟还是船

小王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最后有一句这样的话:欲觅一位知心女子与我风雨同舟,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

第二天,他就收到了一条短信:“请问,你说的风雨同舟的‘舟’,是小木船,还是豪华游轮?”

无需用药

一位心情烦乱的病人打电话给她的医生。她想知道医生为她开的药方是否是真的。她问医生:“我想知道,我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因为,处方上写着‘无需用药’。”

令人失望的举动

有位顾客在一家小饭馆吃完饭,想找一根儿牙签,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于是,他把老板叫了过来。

“你们难道不放牙签吗?”

老板说:“以前放过,但客人们的举动太令人失望了,他们用完了牙签从不放回去。”

球童

“莱昂,别人打高尔夫球是一个球童,而你却带来了两个球童,看来你身份够特殊。”

“噢,这都是我妻子的主意。”

“怎么回事?”

“她说我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

如此快乐吗?

一位哲学家正在台上演讲,他说:“快乐在于对某种事物的追求,而不在于把它追到。”

一听众问:“你试过在雨夜追赶最后一班公共汽车而没有追到的那种快乐吗?”

老律师的苦衷

年轻的律师第一次打官司就赢了,他回到家,对也曾是律师的老父亲说:“爸爸,您还记得您经手的那件马龙和卡尔没完没了的官司吗?我只用了一个月就把它顺利地解决了。您瞧,连律师费都拿到手了。真不明白您怎么会拖那么久也没有办完。”

老律师笑了笑:“孩子,你知道我是怎么供你读完法学院的吗?”

提前行动

妻子:“你现在必须向我解释清楚,你的照片怎么会到了婚姻介绍所?”

丈夫:“亲爱的,你别生气。这张照片是你去年生病期间,我给他们寄去的。”

一样香的晚饭

新婚的丈夫回家后,太太温柔地说:“晚饭已经准备好了,和昨天的一样香。”

丈夫兴奋地说:“太好了,今天吃什么?”

太太说:“昨天的剩菜剩饭。”

直销监管与禁止传销 篇7

一、直销与传销的现状

(一) 直销的现状

直销法规的出台, 自然距离市场最初的期望有一定距离, 但其对中国直销市场的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 更重要的是, 给中国直销带来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是使直销业得以正名, 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发展机遇;其二是使直销业终于有法可依, 为市场的发展和整治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 传销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有两大传销组织, 分划于长江以南, 以北。长江以南主要以“连锁销售----纯资本运作”为主。长江以北主要以“三商法, 五三制”、“武汉新田”、“青岛旭日”、“假天狮”、“香港山霸”、“蝶贝蕾”, 两大传销组织有着不同点, 以北主要以“趴地铺”“吃大锅”上午集体上课, 下午“串网”。传销有三种表现形式:“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团队计酬”, 主要类型包括以下三种:有打着“网络营销”、“人际网络”、“连锁销售”、“资本运作”、“网络销售”、“特许经营”、“直销”、“加盟连锁”的幌子, 谎称“国家搞试点”、“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泛北部湾建设”、“振兴东北”等, 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 (从甲地到乙地) 非法聚集参与传销活动的“拉人头”传销 (异地邀约, 俗称‘老鼠会’) ;以参加者发展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提奖金的团队计酬传销行为的传销公司。

二、直销与传销存在的问题

(一) 直销存在的问题

市场刚刚开放, 在区县一级行政区划进入市场的直销企业不多, 基层工商部门对直销活动不了解、不熟悉, 直销监管面临诸多难题。

当前工商部门直销监管工作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认识不足。

消费者对直销企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很难正确区分传销与直销、合法直销与非法直销的区别, 对于直销的经营模式和培训方式很难正确理解。

2、专业知识贫乏。

直销产品涉及化妆品、保洁用品、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等五种类型, 所涉及行业较多。由于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对于一些产品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够, 对于直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行为的查处存在难度。

3、取证难度大。

区县一级行政区划存在的直销企业基本都是直销企业的授权服务网点, 工商部门进行检查时各企业都一致口径称主要负责为其公司在本地区进行宣传推广和退换货服务, 服务网点的直销员与省级分公司签订推销合同, 取得直销员证, 服务网点无权为公司招募直销员。

(二) 传销存在的问题

传销工作的关键在于日常监管执法和防控, 只有加强日常监管执法和防控才能打牢禁止传销工作的基础, 才能充分履行禁止传销的工作职责, 才能及时将传销消灭在萌芽状态, 提高禁止传销工作的执法效能。但在适应新形势要求破解监管、执法等难题方面, 禁止传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做好直销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直销监管工作的主动性。不间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 深入钻研了解直销经营的规律性, 充分发挥日常巡查监管的重要作用, 全面掌握辖区内直销企业的经营状况, 建立健全对直销企业的巡查监管制度, 完善定期巡查和直销企业报备制度, 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做好对直销企业的登记管理、招募、培训、计酬、报备披露信息等服务工作。严格按照《直销管理条例》和其他登记管理规定, 对于直销企业在其从事直销活动的区域内设立的产品价格展示、介绍、退换货及仅为直销员销售需要而提供储货、发货等其他服务的服务网点, 进行严格管理登记并且不随意增加登记事项。

3、完善直销企业信息报备制度。按照《直销管理条例》规定, 直销企业必须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报备。

4、加强变相传销防控。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联合公安、教育、宣传等部门, 组织开展打击传销及变相传销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 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曝光典型案例, 开展打击传销成果巡回宣传展和送法下基层活动, 使社会群众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了解传销及变相传销活动特征, 提高识别和防范传销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控网络。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和基层工商所、公安派出所、“一会两站”等基层组织的作用, 使之成为防控传销的“前哨”。继续做好把无“传销社区 (村) ”创建纳入平安创建内容的推动工作。

三是进一步强化群防群控。推行打击传销志愿者制度, 面向社会选聘一批志愿者, 发挥其打传宣传员、情报员、监督员的作用, 强化传销社会监督。

5、充分发挥工商部门12315申诉举报网络作用, 广泛搜集传销活动线索, 加强传销及变相传销信息监测、分析, 及时掌握传销动态, 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监控、快处置。

6、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合力打击、多方防控”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格局, 实现对传销打、防、控的综合治理,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防范、控制、打击传销工作的任务和责任。

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篇8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是绝大多数现代法治国家在刑事诉讼中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国际刑事司法的准则之一。关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含义, 最为经典的是美国《权利法案》中宪法第五修正案的相关规定, 即任何人 (含被告人) 均不得因同一罪行而被迫遭受两次相关危险。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就是指对被追诉人的同一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 一旦做出具有效力的确定性判决, 不论是有罪还是无罪, 均不得再一次启动新一次的刑事诉讼程序, 即对同一行为不得再次进行审判和处罚。

二、我国刑事追诉的现状

我国在刑事诉讼中一直坚持的相关原则, 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许多的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相背离的重复追诉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再审程序启动过程中和针对无罪判决后可因新证据的出现而重新起诉等情形。而且这些行为还有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明文规定, 针对我国出现的重复追诉的现状表现在:

(一) 刑事再审程序的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了这样的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 如果发现确有错误的, 则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其他相关的法条还规定了有关的法院、检察院在针对已生效的法律判决或者裁决, 发现确有错误的, 可提起再审或抗诉。

从这些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再审程序具有以下特点:再审程序可适用于各类刑事案件, 范围较广;再审程序开启比较容易, 无需具备太多硬性条件。正是由于我国再审程序开启比较随意, 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再审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一个案件审理四、五次屡见不鲜, 有的甚至审理了七、八次, 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虽然我国设置再审程序主要是为了确定案件的相关事实得到法律上的查明, 但是再审程序却导致了法院和当事人之间信赖度的降低, 长久以来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 分析无罪判决再次起诉的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 不能认定被告人犯有具体犯罪事实的, 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该犯罪事实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然而, 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中规定, 如果人民检察院在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生效后, 又发现了新的事实和相关证据, 可以重新起诉, 此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在我国, 允许检察机关在特定情况下重新起诉, 这样就相当于赋予了检察机关一个重要的权利。但是, 这种情况之下, 人民法院的无罪判决书仍然有效, 这相当于通过赋予检察机关重新起诉的权利, 否决了法院生效判决书的效力, 也就是说针对被告人的同一犯罪行为给出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判决, 不仅不利于维护被告人的相关权利, 也不符合社会的基本观念。

三、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我国之建构

我国引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可行的, 我国再审程序启动比较频繁, 人民的相关权利很难得到有力保障, 引进这项原则, 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虽然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 但是它仍然符合我国的国情。

(一) 限制检查机关的重复起诉和撤回起诉。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这样的规定, 在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 又认为此案证据不足, 被告人有可能会被人民法院判决无罪, 此时人民检察院可以撤回起诉请求进行补充侦查。笔者认为, 对于这种情况并不一定要完全禁止, 如果这样情况在我国被完全禁止有可能使部分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完全可以用我国的再审程序去解决。而对于在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提出的补充侦查相关申请, 我国法律应对人民检察院的此项申请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以便更好的缓解我国的超期羁押问题。同时, 如果在我国想要减少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行为, 就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 明确界定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具体事由, 允许撤回起诉的具体情形。

(二) 规范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在我国目前相关法律规定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 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 如果确认无罪判决的绝对效力, 很多时候会使犯罪嫌疑人逃脱法网。笔者认为, 应将无罪判决的再次诉讼纳入再审的范围。虽然我国法律作出了明确规定, 认为检察机关在收集到新的证据后可以再次提起诉讼, 但是我国法律并没有对新的证据的证明力作出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 界定新证据的范围, 有利于保证审判的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参考文献

[1]张毅.刑事诉讼中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溯问题[J].法律适用, 2001.

[3]马力, 吕洪民.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与刑事再审制度的改革[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1.

[4]叶良芳, 刘志高.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发展及其启示[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宋英辉, 孙长久, 刘新魁.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论董事竞业禁止义务 篇9

关键词: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必要性,具体分析,完善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 公司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由“股东会中心”向“董事会中心”转变, 董事们的权力也因此不断增大。为了保障公司利益、防止董事以权谋私, 各国纷纷在立法上对董事的忠实义务提出了要求, 董事的竞业禁止义务就是其中之一。

一、董事竞业禁止义务设置的必要性

竞业禁止义务, 指的是根据法律规定或是合同约定, 对与特定营业有特定关系的特定人所为的竞争行为加以限制, 而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的董事竞业禁止义务,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是合同约定, 董事在特定的期间内不得自营或是为他人经营与其任职公司经营范围相同或是相类似的行业。

回顾现代公司的演进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治理结构逐渐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过程。而“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出现, 就意味着董事权力在公司中不断扩大。作为公司日常运作的执掌者, 他们既能充分地掌握着公司的经营状况、商业秘密以及一些对公司极为重要的市场行情, 也可以实际支配和控制公司的运营。因此这就为董事们进行竞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从理论上来说, 董事是受股东委托对公司进行管理的人。他们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但是, 当竞业行为所能获得的利益大过他们从公司中获取的酬劳时, 我们就无法排除董事们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公司利益的可能性, 毕竟他们的行为是符合“经济人”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

综上所述, 董事们是有动机且有能力展开竞业行为。倘若不加限制地纵容董事们进行竞业行为, 不仅会造成公司商机的流失, 还有可能造成公司商业秘密的泄漏, 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故各国的公司立法为了防范于未然, 纷纷地规定了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它是法律在公司与董事间设置的一处隔离带, 其功能在于使董事们的私利与公司的合法权益区分开来以防止利益间的混同或是公司利益的侵害, 从而以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秩序。

二、我国《公司法》中董事竞业禁止义务之具体分析

对于董事竞业禁止义务, 我国法律于93年的《公司法》中做出规定, 董事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随后05年的《公司法》第149条在93年《公司法》的基础上对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做出了调整, 即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 董事不得自营或是为他人经营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对比前后两个条文的差别, 可以看到我国《公司法》顺应世界立法潮流, 将原先的绝对禁止模式进行了弹性化处理, 这样不仅有利于具体问题的法律适用, 也更符合公司自治原则, 具有积极意义。故我们应对现行规定进行整体把握:

(一) “自营或是为他人经营”之分析

对于“自营”与“为他人经营”的判断, 主要存在两种标准“名义说”和“利益归属说”。前者主要是以经营行为主体为标准, 即以自己名义经营或是以他人名义经营。“名义说”对于具体情况的判断较为简单、便捷, 但是在实践中“名义说”很容易给投机者钻空子, 尤其是在所得利益者与名义经营者相背的场合下。因此该标准渐渐被“利益归属说”所取代。

所谓的“利益归属说”, 是指以经济效果归属来作为判断标准区分“自营”和“为他人经营”。虽然“利益归属说”在具体适用中较为复杂, 但是它能很好地囊括各种情况, 尤其是对那些作为“隐蔽”受利主体的董事开展的竞业行为。

(二) “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之分析

所谓的“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是与其任职公司经营范围完全相同的业务;其二, 是与其任职公司经营范围相类似或者是同种类的商品或是服务。

要想对“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正确界定, 笔者认为应对此处的公司经营范围有个清楚的把握。对此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 即此处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否等于公司章程上所载的公司经营范围。从公司日常运营来看, 在公司的经营模式、决策方向或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下, 公司实际经营的业务往往会超过或是小于公司章程上所载的经营范围。若以公司章程上所载的范围来限定竞业活动中与任职公司同类业务的范围则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具体而言, 当董事所进行的竞业行为虽然不在公司章程所载的范围内, 但是与公司的实际经营业务相重合时, 若再以章程来作为标准进行判断则很有可能会放纵董事的竞业行为, 给公司造成损失。另一方面董事所开展的业务虽在公司章程记载的范围内但并非公司实际经营业务, 这时对董事行为进行禁止, 则会造成对董事行为管控过严, 影响其从业积极性, 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中的公司经营范围应以公司实际营业为准。

另外, 对“与其任职公司相类似和同种类的商品或是服务”的判定, 应注意对任职公司经营方式的分析, 以此确定该商品或是服务与任职公司的业务是否具有竞争力, 即是否会造成替代性或是市场分割的效果。

(三) “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之分析

越来越多的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认为:只要经过公司的许可, 董事进行的竞业行为属于合法行为。我国的立法顺应了发展趋势, 在05年《公司法》中规定董事不得从事竞业禁止的行为, 但经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的, 可被允许。换言之, “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的效力优先于《公司法》关于不得从事竞业行为规定的效力。这样, 把公司事务交还公司股东做出判断的立法设计既符合公司自治原则, 又节约了法律运行成本, 同时还提高了效率。

(四) 董事竞业禁止期间之分析

对于董事竞业禁止期间的判断, 主要取决于两个时间要素:其一, 公司营业期间;其二, 董事在该公司任职期间。

假如缺少第一个因素, 公司不在营业期间内, 那么董事所开展的业务便不会和公司经营范围相冲突, 自然不会损害的到公司利益, 而此时董事的行为也不应被禁止。因此竞业禁止期间应当以公司的营业期间为基础。这里所指的公司营业期间, 不仅包括公司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时间, 还包括了公司准备营业、试营业和暂时中止营业这几个阶段的时间。

对于董事竞业禁止一般是对董事在该公司任职期间的要求, 假若董事非该公司成员, 那么公司就无权对其行为进行干涉。但是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是否就止于董事任职结束呢?这显然对公司利益的保护是不利的。因为董事在任职期间所掌握的公司各种信息、秘密, 在其任职结束后仍有可能影响公司日常经营。如果离职后的董事利用原公司的信息等资源, 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公司同类的业务, 亦构成竞业行为。故在一定情况下, 有必要将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延长至董事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内。

三、我国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立法完善

对于我国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相关规定, 我们应当意识到有关立法仍存在问题, 有待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完善“股东会或是股东大会同意”程序

对于董事竞业行为是否得以准许, 往往和公司利益直接相关, 对公司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从理论上来说应当属于公司的重大事务, 故应当慎重对待。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董事竞业行为的同意主体, 却未规定具体的同意程序。这样就容易引发争议。因此, 法律有必要将同意程序明确下来。

根据《公司法》的一般规定, 如果公司章程有特别规定的话, 就按照章程规定实施。倘若没有章程的相关规定, 则具体的同意程序可以参照《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程序规定执行。即在竞业行为的董事身份和股东身份出现重合的情况下, 排除此类股东的表决权, 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二) 完善归入权的相关规定

我国《公司法》规定, 若公司董事违反竞业禁止义务, 则公司可将其违法该项义务所获得的收入收归公司所有, 这就是所说的公司归入权。但遗憾的是, 《公司法》全文只对归入权作了简单的规定, 对于归入权如何行使等问题均无说明。

第一, 归入权的行使主体。

笔者认为, 归入权的行使主体应为董事会。当董事会怠于行使或者不行使该项权利时, 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害。那么, 此时的股东可以依照股东代表诉讼的程序, 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法院起诉以寻求救济。

第二, 归入权的行使范围。

笔者认为, 归入权的行使范围限于董事竞业行为所获得的收入。具体而言, 若该名董事是自营而开展竞业行为的, 则其所得收入为该竞业行为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必要费用得出的收益;若该名董事是为他人经营而进行竞业行为的, 则其所获得收入为从第三人处获得的酬劳。但倘若该名董事没有从其竞业行为中获取任何利益, 那么公司也不能享有归入权。

参考文献

[1]郭广平, 李巾杰.新公司法下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及其完善[J].北方经贸, 2007年, (03) .

[2]陈玉杰.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06, (04) .

[3]刘淼.论董事竞业禁止义务[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05, (3) .

[4]刘俊海.现代公司法 (第二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关键词:禁止最低消费 篇10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 (试行) 》, 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对于餐饮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其中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 可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 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办法》自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

当真要禁止餐厅最低消费, 结果无非是两个:一是餐厅拆了包间, 消费者享受不到差异化的餐饮服务;二是学习移动通信运营商, 一律“套餐价”, 打包进价格体系, 区分目标消费群体, 最后还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当然, 商务部等部门的初衷显然是庇佑消费权益的, 但如何厘清“最低消费”中的市场逻辑, 恐怕还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了事。

被禁止的土豆 篇11

起初,土豆刚引进到法国时,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推广,因为对土豆的营养成分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许多人认为它对健康有害,有的人还武断地说栽种土豆会使原本松软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

法国著名的农学家艾瑞并不这样认为。

艾瑞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他知道那是一种美味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回到法国后,艾瑞决意要在自己的故乡推广土豆的栽种。可是,经过很长时间,艾瑞推广土豆栽种的做法一直受到所有人的反对,艾瑞费尽了口舌,也未能说服任何人。

艾瑞经过认真思索,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奇妙的主意。

1787年,艾瑞得到当时法国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栽种土豆。艾瑞请求国王派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是,艾瑞只是让这支卫队白天看守,到了晚上,就让这支卫队撤走了。艾瑞的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很好奇,于是,有的人就认为艾瑞栽种的是禁果,到了晚上,就有人来偷偷地挖土豆,并把挖走的土豆栽种到自己的菜地里。

艾瑞悄悄看着这些偷偷挖走土豆并把它栽种到自己菜地里的人,他笑了,他推广土豆栽种的目的达到了。

其实,若想让人去做某件事,只要禁止他去做就够了。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禁止,有人就越是要去做,那些禁止做的事情,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当初土豆從美洲引进法国的经过就是如此

竞业禁止制度分析与构建 篇12

1竞业禁止的含义

竞业禁止是指员工依法定或约定,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 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兼职或任职, 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竞业禁止有两种形式, 一是法定竞业禁止, 是指基于诚实信用原则, 所有的劳动者或特定身份的人不得从事与本职工作或与身份有关的利益主体相竞争的工作或经营活动, 是当事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竞业禁止义务;另一为约定竞业禁止, 双方可以在不违反社会利益的情况下, 通过协商签订竞业禁止协议, 规定在解除劳动关系后, 在一定的时间内, 不得从事与其服务的权利单位相竞争的工作或经营活动。

2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竞业禁止的规定零散且可操作性差, 不能充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 主要缺陷体现为:第一, 法定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范围过于狭窄。我国法定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总经理、 副总经理;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经理;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经理;合伙企业的所有合伙人。忽略了监事、合伙企业聘任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负责人。这样缩小了应当承担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 不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二, 关于法定竞业禁止的内容表述不具体。我国法律关于法定竞业禁止的内容为:“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相同、类似的营业”, “不得经营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至于何为“相同、类似、相竞争”的营业, 缺乏必要的具体解释;第三, 对法定竞业禁止的义务免除规定有差别。我国《合伙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对竞业禁止义务的免除绝对禁止;《公司法》规定如果经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 可从事竞业行为;《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经投资人同意的竞业行为可以免除;第四, 承担责任的方式不一致。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竞业禁止规定, 其所得收入应归公司所有, 并可由公司给予处分, 即公司有归入权;《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竞业禁止义务主体违反规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 企业有权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即企业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第五, 对约定竞业禁止的规定过于原则, 对竞业禁止约定的内容是否合理和竞业禁止的时间、地域和领域限制缺乏具体规定。

3完善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的建议

3.1完善我国现行立法

统一企业法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 凡是我国现行的企业法, 都应当规定竞业禁止的内容,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加强特定人员对企业的忠实义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立法空白要尽快填补。不同企业法的相关规定要尽可能协调一致, 体现法律的公平, 实行同等的保护与禁止。结束法律之间规定不一致的现象, 将法定竞业禁止的内容统一为同业禁止、兼业禁止、保守商业秘密。对于法定竞业禁止义务是否可经法定程序免除, 应持谨慎态度。既体现市场经济意思自治的原则, 也必须明确义务免除的法定程序的严谨。

3.2明确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

竞业禁止针对的对象为凭借业务关系或者其他关系有机会接触商业秘密的人员, 例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决策人员、财务人员、高级研发人员和处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市场开发与营销人员等。公司的监事具有对公司业务执行机构行使监督权和对公司财务实行检查权, 其职能决定了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公司的商业秘密, 因此, 应将监事也列入法定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中。除此之外, 还应当增加公司的高级营销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法务管理人员等, 使《公司法》和规定同《劳动合同法》保持一致。并且那些根本没有接触商业秘密机会的人员不能成为竞业禁止合同的主体。

3.3赋予企业归入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对竞业行为造成的损害, 权利人可以行使归入权, 也可以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 当归入权不能弥补损失时还可以将两权并用, 竞业主体所服务的与本企业竞争的个人或者企业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使损害赔偿请求权, 当归入权不能弥补损失时还可以将两权并用, 竞业主体所服务的与本企业竞争的个人或者企业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公司法》确认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所得的收入应当收归公司所有的“归入权”制度, 但对归入权行使的时效期间却并未规定。

3.4对约定竞业禁止时间的限制进行修改

两年时间限制过于绝对, 应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制定灵活浮动的范围。如:高新技术领域中, 技术秘密和营业秘密可能有效期短暂, 则可以约定少于二年的时间, 传统行业中则可以规定时间稍长。对竞业禁止的领域限制应更具体完备, 应区分行业和岗位两个要件判断是否是“从事同类业务”。

3.5明确补偿金和违约金数额范围

企业应当给予受到禁业限制约束的员工合理补偿, 企业不仅应当对竞业限制条款本身进行谨慎设计, 且应当妥善设计补偿方式以及争议解决机制。对企业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给予劳动者的补偿和劳动者违反约定给单位的违约金应明确数额的范围, 如:补偿数额不得低于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年工资收入, 违约金不得高于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补偿的3倍。

摘要:当前无论立法还是司法都没有对竞业禁止制度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竞业禁止制度的基本原理出发, 结合国外立法、司法的经验, 分析了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竞业禁止,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庆丰.竞业禁止纠纷审判问题初探[J].法律适用, 2008, (09) .

[2]刘继峰.论竞业禁止协议的滥用及制度完善——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24条的规定[J].学术论坛, 2009, (06) .

[3]周维琦.违反竞业禁止约定之认定[J].中国社会保障, 2009, (06) .

【令行禁止】推荐阅读:

上一篇:合并心血管疾病下一篇:理想职业等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