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2024-05-09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通用8篇)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篇1

新审计准则中审计报告规范的变化

在最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直接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的准则有3个,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另外,在其他相关审计准则中,还就涉及审计报告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规范。笔者认为,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中涉及审计报告的规定内容有了较大的调整,显得更加系统和完整,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明确了审计报告的分类

根据原准则的规定,审计报告包括四种类型,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新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素进行了调整,并将审计报告划分为标准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类。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的划分在便于准则表述的同时,严格限定了标准审计报告的范畴,强调除了可能附加强调事项段以外,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不能附加说明段和任何修饰性用语,更加规范了审计意见的表述。

有一点需要说明,1501号审计准则在解释标准审计报告时提到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但1502号审计准则指出:“本准则所称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1502号审计准则在解释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并未将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在内,也未对这一审计报告加以解释。对这种审计报告,国际审计准则700号(修订)《对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的要求是:“一些标准、法律或审判中的惯例可能要求或允许注册会计师对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或审计报告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单独的段落进行说明。”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可能为了遵守法律、法规或标准的规定或自愿选择与财务报表一同披露一些财务报表框架并不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可能涉及或不涉及这些补充信息,如果审计意见不涉及这些补充信息,注册会计师必须确认这些补充信息与已审计的财务报表能够显著地区分开来。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没有显著区别,就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进行说明。但这并不能解除注册会计师发现未经审计的补充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存在重大不一致的责任。

二、增加了需要附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

新准则规定,当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如果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或者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或者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附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附加强调事项段。除此以外,不应在意见段之后附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与原准则相比,需要附加强调事项段的两种基本情形不变,但新准则中增加了“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因为强调事项段的`目的在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关注,所以新准则中增加需要附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更有利于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其他审计准则中规定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中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为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当,选用了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是适当的,且财务报表已做出充分披露,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考虑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规定,在财务报表报出后,如果知悉在审计报告日已经存在的、可能导致修改审计报告的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需要修改财务报表,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讨论。如果管理层修改了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修改后的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新的审计报告应当增加强调事项段,提请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修改原财务报表原因的详细说明,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原审计报告。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中提及两种情况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第一,当以前针对上期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如果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虽已解决,但对本期仍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及这一情况。第二,注册会计师在对本期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可能注意到影响上期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以前未就该重大错报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上期财务报表未经更正,也未重新出具审计报告,但比较数据已在本期财务报表中恰当重述和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说明这一情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中规定,如果注册会计师在阅读其他信息(即在被审计单位年度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文件中包含的除已审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时,发现其他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存在重大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是否需要修改。如果需要修改其他信息而被审计单位拒绝修改,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说明该重大不一致,或采取其他措施。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中规定,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工作的范围,简要财务报表应当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以及审计报告一并阅读;或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信息附注中对上述事项的说明。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篇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也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引入重大错报风险

新审计准则正式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其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实施审计测试前必须适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不能未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就盲目进行审计测试: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所谓稳妥地简单设定重大错报风险为最高水平而直接实施更广泛的实质性测试。从审计角度来看,重大事件实际上就是重要性概念。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数量的急剧增长,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将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所有错报都揭示出来,只能揭示具有重要性即影响股价或者投资者决策的错报。可见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实际上就是对重要性原则在风险模型中的具体运用。当前我国上市企业由于可能被ST、退市或急于摆脱ST恢复上市,面临筹资压力、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等状况,管理层进行舞弊的可能性更大,需要特别关注重大错报风险。

(二)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合并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综合水平来控制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但在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单独评估认定固有风险有显见的难度。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直接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同时传统控制风险的评估是按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的,在风险模型中其无法与会计报表层次的固有风险相匹配,只能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固有风险的评估相匹配。因此,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作为模型因子,只能用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不能形成整体的宏观认识。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管理当局舞弊的风险、员工舞弊的风险和错报的风险,三种风险共同组成重大错报风险。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后,使得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有了更清晰的对象和内容,便于指导实务中的操作,而且充分体现了审计过程中整体和局部、战略和战术的区别和联系,逻辑上也做到了严密合理。

(三)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在新审计准则下,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前,注册会计师必须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识别和评估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陈述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在确定特别风险时应考虑风险的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由于与重大非常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风险很少受到日常控制的约束,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客户是否针对该特别风险设计和实施了控制。如果管理当局未能实施控制以恰当应对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认为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并考虑对风险评估的影响。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如认为仅靠实质性程序获取的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客户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同时考虑所依赖的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二、新审计准则下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规避是多因素、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层面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促进完善审计客户的企业治理结构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这是从根本上杜绝上市企业造假的前提,也是约束企业内部人败德行为、防止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而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取决于产权制度的优化。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吸收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解决好一股独大的问题;降低国有股在企业资本中的比重,进一步进行股权分散,促进国有股与法人股在资本市场中的自由流通,实现股东、股本多元化,都是优化产权的有益之举。为此我国上市企业应建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分离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以其独立身份可运用议事权和表决权制止不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在董事会中形成一种内部制衡力量,一定程度上可弱化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情况。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应包括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的方法,管理控制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说在过去和将来的一段时间按现行模式制定有关制度,并规范企业内控行为是必要的。但是在相关条件成熟时,可以依据我国国情,吸取国外内部控制模式的精华,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应由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具体准则和职业道德裁决指南构成,需尽快出台后两部分规范,以解决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愈强愈容易实现自律,强化质量控制意识,促使注册会计师认真执行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各项政策和程序,坚持会计和审计原则,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认识。在不断加大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背景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期望,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完善审计风险保险制度

2000年7月14日和20日,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分别与中国平安保险企业签订“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协议,开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的先河。目前审计风险保险制度尚在萌芽阶段,在国内保险体系中还未形成成熟的险种,应加快审计风险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这不仅是承担审计风险的需要,而且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

(五)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

首先应明确财政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职能:突出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上会计监管的最高行政机关身份,使之与财政部共同监管,提高政府监管的功效;还应理顺财政部与中注册会计师协会之间的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协会真正成为自律性组织,发挥自律性组织行业监管的技术优势,在效率和专业上对政府监管加以有益补充,这样监管各方会在审计市场上形成了一种监管合力。同时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和改善聘任条件,在提高现有人员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监管行列。并且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需要监管机构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加大对监管机构的投入是有效监管的另一重要保证。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篇3

摘 要 与2006年版的审计准则相比,2010年版的审计准则在各方面均有所变化,其中对审计风险内容的强化是关键的变动之一,为审计工作的推进和转变提供切实指导。本文在与2006年版审计准则的对比中,先说明新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风险的条款,继而分析具体内容展现的相关趋势,最后思考深入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问题。

关键词 新审计准则 审计风险 详述 应对

一、新旧审计准则关于审计风险的规定变动

在风险管理日渐在国内传播并落地实施的情况下,2006年版的审计准则及2010年版的审计准则均有相当一部分的篇幅和内容涉及到审计风险问题,其中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主要变化动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方面更强调风险应对。在旧版审计准则的35项准则中,有1101、1212、1231三项与审计风险的叙述关系最为密切;在新版审计准则的38项准则中的大体结构没变,还是这三项准则,不过1231号的名称却由“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变为“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文字语言方面更强调风险应对和管控的意义。

其次,相关字符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减少。无论是旧版审计准则还是新版审计准则,第1101号均为统领提携的总纲。在这两个总刚性的文件中,旧版审计准则出现“审计风险”31次 ,而新版审计准则则出现了22次” ,有所降低。其中,前者专门设置有“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一章,而后者没有。

再次,审计风险的种类及内涵有所变化。无论是旧版审计准则还是新版审计准则,都认同“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不过对这两个次级风险的解释有所差异,后者的解释更为精细化。比如对于重大错报风险,旧版审计准则只是说明“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而新版审计准则增加了“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 ,将其在两个层级进行分类;对于检查风险,旧版面审计准则说明“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而后者认为“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很明显,后者的概述也比前者详细而精确。

另外,新版审计准则在各项准则中均设置了“目标”一项,审计风险或者相关内涵进入部分准则中的目标之中。

二、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内容趋势分析

新旧两个审计准则的颁发,均发生在风险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以后,二者之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与审计风险相关的理念的系列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论证“是否可行”到强化“如何推进”的转型。在风险管理理念一开始为国人接纳的时候,存在一个“是否可行”可行的问题。经过一定实践的积淀后,这个问题逐渐被解决,形成了强化推行的趋势。旧的审计准则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提及“审计风险”的字眼非常多,甚至在1101号准则中专门设置有“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一章,实际上就是在总结“是否可行”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制度的力量予以强化。而在新的审计准则中,这种论述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凝练化的语言,对风险应对的强调则表示目前已经到了更多强化“如何推进”的阶段。

其次,从笼统认识到精确清晰的转型。虽然,旧版的审计准则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审计风险,但是其重心在于论证其重要性及部分程序或环节的相关注意事项,对于审计风险本身的阐述比较粗糙,定义部分的篇幅仅占“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的二分之一强。通俗的说,在旧版审计准则中,知道审计风险重要,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要注意审计风险,但是对审计风险具体是什么了解不足,对审计风险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也认识不足。在新版的审计准则中,虽然没有了专门阐述审计风险的章节,但对审计风险重要性及内容认识均由相当大的进展。在重要性方面,直接将审计风险及相关含义纳入部分准则的“目标”中,甚至在“总体目标”中专门设置有“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 一节。在内容认识方面,如上一部分的“再次”一小节中所言,对审计风险及其相关的两个次级风险的论述和分类比旧版审计准则要详细精确的多,对重大错报风险不仅进行了两个层级的细分,而且还进行了简单归因,在多次提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可見,新版审计准则已经对审计风险的内涵有了相对精确而清晰的把握了。

其次,盲目效仿海外理念到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转型。基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遭遇长期断层,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理念孕育的合理突然,致使风险管理等相关理念以舶来品的状态出现在国内。对此,一开始的引入及初步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盲目效仿的痕迹,旧的审计准则在审计风险具体是什么都没有彻底明确的情况下便笼统地强化其重要性,实际上就算这种盲目效仿的一种行为和心态。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内涵及地位的明确化,应该说是深入了解海外相关理念的结果,但更是国内相关实践积淀的结果,是不断推进中国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表现。

三、关于深入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考

新旧审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变化,及其展示的多种趋势的转型,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变迁,为后者提供多方面的助力,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具体什么才是审计风险?二是审计风险具体怎么重要?对此,如上一部分的“其次”一段中所言,这两个问题在旧的审计准则中的回答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而新的审计准则则给予更为具体、明确的定位和阐释,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完善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旧的审计准则中,基于“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规定,确定了审计风险等于这两个次级风险乘积这个公司,初步形成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雏形。在新的审计准则中,两个次级风险的内涵被明确化,重大错报风险被进行两层级分类,而且在第二个层级分类中认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两个部分组成。” ,即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因素吸纳进来,形成了杂糅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构架的综合体,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成熟化转型。

最后,为风险导向工作的具体推进提供指导。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对具体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均有所涉及,其中变动点最为显著的当属对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的精确阐述及运用强化,明确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 ,这将为风险导向工作的具体推进提供切实指导。

四、小结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篇4

则内容)

2018年1月1日起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新审计报告准则主要包括1项新制定的准则和6项涉及实质性修订的准则。

2018年1月1日起,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新审计报告准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新审计报告准则主要包括1项新制定的准则和6项涉及实质性修订的准则。新制定的是“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作出实质性修订的是“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与治理层的沟通”“持续经营”“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此外,为了保持审计准则体系的一致性,还对其他5项审计准则作出相应文字调整。新审计报告准则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例如,新审计报告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增设关键审计事项部分,披露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等审计项目的个性化信息,如被审计单位有哪些重大风险点、审计中针对这些风险点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显著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

二是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新审计报告准则通过修改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表述方式,使报告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审计的基本定位、核心概念以及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各自的职责,弥合“期望差距”。比如,要求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对持续经营各自所负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年度报告中包含的除已审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信息的责任。再如,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对“合理保证”、“重要性”、“风险导向审计”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与治理层沟通的责任等进行阐释。又如,要求在上市实体的审计报告中披露项目合伙人的姓名,以明确对审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的人员。

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新发展 篇5

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4年12月28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ISA),以下简称“新准则”;修订前的准则简称“原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将自2006年12月31日起执行。

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经过对新、旧审计报告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新审计报告至少有如下变化:

1.在标题中增加了“独立”一词。

原准则的标题为“审计师报告”,新准则将标题明确为“独立审计师报告”,强调了审计师的“独立性”。

2.增加了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新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和关于其他法律和法规要求的报告。第一部分处理财务报表事项,在按照ISA实施的所有审计中保持相同;第二部分处理地方法律所要求的其他所有事项。这样,使编制的审计报告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又满足ISA要求,从而更具有灵活性。

3.增加了关于财务报表报告的基本要素。

原准则关于财务报表报告正文的要素由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构成,新准则由引言段、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审计师的责任、审计师的意见等构成。由于基本要素和表述内容的变化,使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正文由原来的三个自然段增加到六个自然段,报告的篇幅增加了。

4.改写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

原准则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包括标明已审计财务报表和陈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审计师的责任。新准则将管理当局的责任和审计师的责任分别以单独的自然段来表述,从而使引言段仅表述已审计的财务报表。

5.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描述更具体。

原准则在描述已审计财务报表时,只说明了财务报表的名称、反映的日期或期间。新准则还同时说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了重大会计政策和其他解释性附注的摘要。

6.充分描述了管理当局的责任。

原准则在陈述管理当局的责任时,只是说这些财务报表由管理当局负责,较为概括、抽象。新准则不仅描述了管理当局责任的具体要求: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编制并公允反映财务报表,而且还具体说明了管理当局责任的三大内容:设计、执行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公允反映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论错报是舞弊还是错误所引起的;选择并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在该特定环境下合理的会计估计。这样,新准则对管理当局责任的描述更加详细、具体,更易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

7.改写了审计范围段和对审计师责任的表述。

新准则将原准则关于审计师的责任和审计范围合并为一部分,并以“审计师的责任”为标题分三个自然段来表述: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审计师的责任、实施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准则、那些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主要要求;第二自然段陈述所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及其应实现的目标;第三自然段陈述所实施审计工作的充分性,即审计工作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恰当的,并为我们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依据。

8.改进了对所完成审计工作的表述。

原准则在描述审计师所完成的审计工作时,仅说明实施了哪些审计程序,而新准则还陈述了实施这些审计程序的主要目的。如在陈述审计师执行的审计程序时,不仅说明所选择实施程序的主要依据,而且说明了所实施审计程序的目标。又如在陈述评价管理当局所使用的会计政策和做出的会计估计时,分别增加了“恰当性”、“合理性”,补充了评价的目的,改进了对所完成审计工作的表述,使新准则更好地反映自2004年12月15日起生效的新的IAASB审计准则。

9.强化了审计师的责任。

主要表现在:(1)突出遵循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2)强调了审计师审计舞弊的责任,即执行审计程序,以便获得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不论错报是因舞弊还是因错误所引起的;(3)强调审计师所获得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恰当性。

10.强调了遵循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篇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

——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

段和其他事项段》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1 日修订)

一、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

(一)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参见本准则第七条)

1.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举例如下:

(1)异常诉讼或监管行动的未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2)提前应用(在允许的情况下)对财务报表有广泛影响的新会汁准则;

(3)存在已经或持续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大灾难。

2.强调事项段的过多使用会降低注册会计师沟通所强调事项的有效性。此外,与财务报表中的列报或披露相比,在强调事项段中包括过多的信息,可能隐含着这些事项未被恰当列报或披露。因此,本准则第七条的规定将强调事项段的使用限制在财务报表已列报或披露的事项上。

(二)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参见本准则第八条)

3.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不影响审计意见.:增加强调事项段不能代替下列情形:

(1)根据审计业务的具体情况,注册会计师需要发表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参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2)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披露。

4.本指南附录列示了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二、审计报告中的其他事项段(参见本准则第九条)

(一)需要增加其他事项段的情形

与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相关的情形

5.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即使由于管理层对审计范围施加的限制导致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能产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注册会计师也不能解除业 1

务约定。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有必要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解释为何不能解除业务约定。

与使用者理解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的情形

6.法律法规或得到广泛认可的惯例可能要求或允许注册会计师详细说明某些事项,以进一步解释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或审计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个或多个子标题来描述其他事项段的内容。7,增加其他事项段不涉及以下两种情形:

(1)除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有责任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外,注册会计师还有其他报告责任(参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中“其他报告责任”部分);

(2)注册会计师可能被要求实施额外的规定的程序并予以报告,或对特定事项发表意见。

对两套以上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形

8.被审计单位可能按照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如x国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一套财务报表,且按照另一个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另一套财务报表,并委托注册会计师同时对两套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确定两个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各自情形下是可接受的,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说明该被审计单位根据另一个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了另一套财务报表以及注册会计师对这些财务报表出具了审计报告。

限制审计报告分发和使用的情形

9.为特定目的编制的财务报表可能按照通用目的编制基础编制,因为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已确定这种通用目的财务报表能够满足他们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由于审计报告旨在提供给特定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其他事项段,说明审计报告只是提供给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不应被分发给其他机构或人员或者被其他机构或人员使用。

(二)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

10.其他事项段的内容明确反映了未被要求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的其他事项。其他事项段不包括法律法规或其他职业准则(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守则中与信息保密相关的规定)禁止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其他事项段也不包括要求管理层提供的信息。

11.其他事项段放臵的位臵取决于拟沟通信息的性质。当增加其他事项段旨在提醒使用者关注与其理解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事项时,该段落需要紧接在审计意见段和强调事项段之后。当增加其他事项段旨在提醒使用者关注与审计报告中提及的其他报告责任相关的事项时,该段落可以臵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的部分内。此外.当其他事项段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使用者理解审计报告相关时,可以单独作为一部分,臵于“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之后。

三、与治理层的沟通(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12.与治理层的沟通能使治理层了解注册会计师拟在审计报告中所强调的特定事项的性质,并在必要时为治理层提供向注册会计师作出进一步澄清的机会。当审计报告中针对某一特定事项增加其他事项段在连续审计业务中重复出现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没有必要在每次审计业务中重复沟通。

附录:

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背景信息:

1.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执行审计;

2.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说明的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规定一致;

3.异常的未决诉讼事项存在不确定性;

4.由于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导致发表保留意见;

5.除对财务报表执行审计外,注册会计师还承担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报告责任、且注册会计师决定在审计报告中履行其他报告责任。

审计报告

ABC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一、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ABC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财务报表,包括20x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 x1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编制和公允列报财务报表是ABC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保留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

ABC公司20x1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列示金额为x元。管理层根据成本对存货进行计量,而没有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计量,这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司的会计记录显示,如果管理层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计量存货,存货列示金额将减少x元。相应地,资产减值损失将增加x元,所得税、净利润和股东权益将分别减少x元、x元和x元。

(四)保留意见

我们认为,除“(三)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段所述事项产生的影响外,ABC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BC公司20 x 1年12月31的财务状况以及20 x 1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五)强调事项

我们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如财务报表附注X所述,截至财务报表批准日,xyz公司对ABC公司提出的诉讼尚在审理当中,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本段内容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

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

(本部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他报告责任的规定。)x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注册会计师:xx x

(盖章)(签名并盖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x x x

审计准则体系变化与审计报告类型 篇7

一、新审计准则体系

(一) 新审计准则的框架体系

我国的新注册会计师执业体系层次分明, 由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组成。其中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属于会计师业务准则的范畴。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审计准则体系, 标志着我国顺应国际趋同大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已经建立起一套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自这套准则实施后, 该审计准则在我国运行良好, 在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公众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我国审计准则给与了高度评价。近些年, 鉴证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审计进行了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 修订了已有的国际审计准则, 由于我国行业发展形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要求我国对审计准则进行改革修订, 并且为制定新的审计准则和扩宽审计实务提供一定条件。因此, 自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之后, 为进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中注协于2009年初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项目, 以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 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该准则于2010年12月正式发布, 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 新审计准则的结构特点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明晰项目的成果, 除了对16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外, 还对全部38项审计准则按照新的体例结构进行了改写。本次修订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 对15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 (2006年发布的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的) , 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无实质性差异, 因而不属于本次实质性修订范围, 并制定1项新的准则。第二, 对全部准则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本次修订共38个审计准则项目。

新的体例变化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审计工作目标。每项准则都单独设立“目标”一章, 发挥“目标”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导向作用, 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执行该准则时应该实现的目标, 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审计准则制定原则。二是科学设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准则一共有586条要求。每项审计准则都单独设立“要求”一章, 这一章统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的字样表述, 是对注册会计师实现目标的规定动作。三是重塑结构。修订后的准则由“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5部分构成, 应用指南为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较先前的审计准则而言更简约, 使得在审计准则中突出“要求”, 而不会淹没在冗长的准则中。新制定的审计准则共约12万字, 制定的应用指南约32万字, 使得指南能够详尽地为实务操作提供指导。

按照新的体例改写审计准则体系, 有利于监管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有利于提高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 有利于提高按新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后的审计质量。

二、新审计准则业务规范

(一) 执业体系的改善

新的执业体系分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守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细分为相关服务准则和鉴证业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统领下, 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鉴证对象和保证程度的差异, 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以下简称“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审阅准则”和“审计准则”) , 其中“审计准则”是鉴证业务准则中的核心。相关服务准则可以细分为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准则和代编财务信息的准则等。同时, 为帮助广大的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和理解新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针对每一项准则制定了相应的指南, 为准则的实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对保持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可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降低投资者来自虚假信息的风险, 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新审计准则能够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新审计准则可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防范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 对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有很大帮助。

(二) 全面风险导向的审计

本次新审计准则的修订, 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重新建立了新的审计流程, 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改进, 它以战略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 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在审计过程中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能够有效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估, 并且根据识别的重大错报分配审计资源,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效率和效果, 提升审计质量。

我国2006年审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强调风险导向审计。在很多审计准则中, 都受到全面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的影响, 融入风险导向的思想。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两号准则集中体现了全面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

本次修订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彻底、全面地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 除修订核心风险审计准则外, 对其他审计准则也作了修改, 进一步强化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本次修订后, 在整套审计准则体系中将充分体现风险导向的理念, 防止出现企业准则体系的内在不一致。

(三) 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

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对提高审计治理有重要的影响。在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上, 新审计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被审计单实施审计,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还是由于错误导致。新审计准则以积极的方式, 明确指出了舞弊与从财务报表错报的固有联系, 并且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发现舞弊的责任。

同时, 针对如何履行识别舞弊风险和对识别舞弊风险的责任, 审计准则提出了更详细的指导, 新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包括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诚信以及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考虑舞弊产生的条件, 比如机会和动机等。

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新审计准则将该1401号准则进行了扩展, 在各个方面提供了详细指引, 例如如何与分支机构审计人员实现双向有效沟通和互动、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担当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如何了解和测试集团层面的控制、对集团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工作的程度、如何检查合并过程等方面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引。并且该1401号准则的字数从不足2 000字扩展到8 000多字, 条数从原来的19条扩展到64条。

(四) 加强与治理层的有效沟通

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的有效沟通对提高审计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新审计准则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比如有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审计范围受限、被审计单位不合理地要求缩短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舞弊等及时与治理层沟通。另一方面, 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做出明确区分, 规范了治理层在监督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 运用职业判断识别认为足够重要、值得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的内部控制缺陷, 向适当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通报。

(五) 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在行业质量控制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审计质量控制是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履行其社会职能, 能否创声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大事。新审计准则相对于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而言, 主要是对现行《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 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的变化。

第一, 将2006年版准则中的质量控制制度七要素修改为六要素, 即监控、业务执行、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将“业务工作底稿”并入“业务执行”, 使得质量控制制度更有条理, 层次分明。

第二, 增加了对定期轮换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以及受轮换要求约束的其他人员的规定。这样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轮换项目合伙人”的基础更加具体, 保证了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整性, 有利于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更有效率和效果, 提升审计质量。

第三, 增加了“职业准则”、“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员工”、“上市实体”、“网络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等定义, 以“项目合伙人”替换“项目负责人”, 更新了“项目组”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明确定义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准则的准确理解, 也是对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帮助提升审计质量。

第四, 将2006年版准则中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上市公司”扩大为“上市实体”, 即发行债券、股票或者股份的实体, 还增加了与网络和网络事务所相关的规定。扩大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意味着事务所在审计时需要扩大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程序的运用范围, 使得更多企业需要受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约束, 这种约束有利于严格审计的复核, 帮助提升审计质量。

三、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

(一) 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分析

如表1所示, 2005—2008年剔除整理后得到的审计报告样本构成, 显示了2006年审计准则颁布的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情况。

从表1中可知, 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比例自2006年起有所上升, 然后在2007——2008年保持稳定, 而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比例则有所下降;否定意见各年的数量均为0;无法表示意见从2007年开始数量有所下降。总体而言, 2006年新颁布的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报告意见的标准化, 降低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的数量。

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构成来看,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比例在2008年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2005——2007年度则较为稳定, 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比例自2006年起显著减少。可见2006年新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影响较小, 而导致部分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向标准审计意见转换。

(二) 2010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分析

如下表2所示, 2009——2013年剔除整理后得到的审计报告样本构成, 显示了2011年审计准则颁布的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情况。

从表2中可知, 新审计报告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标准审计报告的数量很稳定, 非标准报告的数量有所下降, 这一现象和2006年审计准则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相似。

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构成来看, 该年度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明显减少, 2013年开始又恢复原来的水平, 但是总体而言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还是低于新审计报告前的水平, 可见新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报告意见的标准化。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 篇8

一、案例回顾

自1994年6月17日上市流通以来,银广夏一度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一只绩优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大力追捧,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赠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并创下37.99元新高,全年上涨440%,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的基础上,每股收益从1999年的0.51元攀升至0.827元。

据调查,银广夏所谓高业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巨大造假目的。银广夏的利润神话主要源自于其从德国进口的所谓“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其造假基地主要在天津的子公司。据公告,天津广夏在1999年度、2000年度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萃取产品达5610万马克(约2.2亿元人民币)、1.8亿马克(约7.2亿元人民币),天津广夏在1999年创造的利润占银广夏的75%以上,2000年更几乎囊括了银广夏的全部利润。 银广夏高层管理人员事后承认,银广夏在1997-2001年四年间共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亿多元,虚增利润7.7亿多元。其造假行为严重违法,法院以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别判处原银川广夏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原银川广夏董事兼财务总监兼总会计师丁功民、原天津广夏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阎金岱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至8万元;原天津广夏董事长兼财务总监董博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加荣、徐林文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二年零三个月,并各处罚金3万元,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因未能尽职把关而被吊销执业资格。

二、“银广夏”的审计失败对审计风险准则制定产生的影响

新审计准则体系中最核心的准则是四项审计风险准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审计证据》。这些准则确定了新审计风险模型,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了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从准则的字里行间我们无不感受到了银广夏案件对风险准则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审计实务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更新审计执业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上市以来一直担当银广夏审计师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疏于执行已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均存在重大过失。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审计态度随意,对审计风险的判断近乎错误:相信银广夏是高科技公司,就应当有高额利润;轻信银广夏不断进行的关于萃取技术的鼓吹,对其科技含量深信不疑;因为有众多的各级领导人的视察并合影留念,就轻信银广夏真的底气充足,对政治高官的钦定盲从认可。偏袒熟人与客户的心理失去应有的职业谨慎,置风险于度外,机械执行审计程序,不重视专业判断的发挥。表面上好象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都执行了,可实际上审计人员收集上来的证据根本不能达到“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这样一个目标。

银广夏的审计失败源于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人员把关注点放在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上,而忽略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导致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唯有突破传统的审计思维,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才能提高他们发现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

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确定新审计风险模型,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它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上的变革,最重要的是审计理念的更新。它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企业视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网络中的一个细胞, 从企业的宏观层面着手,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全新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它强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二)从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在对银广夏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在计划阶段缺乏对客户的深入了解,具体表现为:

1.对客户的业务经营缺乏充分了解。银广夏萃取技术产品神话之所以骗过审计人员,原因是他们对生物萃取技术的陌生,导致对设备、制造过程、产品、价格、产量一无所知。而正是这种“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成为银广夏“发迹”的脸面。

2.对客户所处的行业未能了解,轻信2000年高达46%的毛利率。

3.对客户的供应商了解不多。

4.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考虑是否存在关联方。

5.没有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而轻信银广夏管理当局声称的“生产进入成熟期”等等。如果当初审计人员能够从上述宏观层面了解企业情况,肯定会发现诸多疑点:萃取技术并不像公司所说的那样是世界领先技术,可以获取暴利;银广夏的主营业务由于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高度依赖,低技术含量,净利润率达到10%就很优秀了;拥有同样设备和供应商的同行精心生产了各种产品亦做了许多推销努力,业绩却乏善可陈;为银广夏贡献了1999年、2000年主要利润的德国诚信公司并非如银广夏所说为成立于160年前的老公司,而是成立于1990年,在中国居然没有办事处,在互联网上也查不到丝毫信息,其注册资本仅为10万,根本不可能有着总金额达60亿元的巨额对华贸易;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地运作,也生产不出其所宣称的数量;银广夏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银广夏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生产用电的电费费用却反而降低;2000年生产卵磷脂的投入产出比例较1999年度大幅下降等种种异常情况。审计人员未能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对所面临的风险不能提高警觉。

上一篇:宋太祖治军文言文翻译下一篇:把个人Blog作成一个成功品牌的10个策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