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2024-07-23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通用9篇)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篇1

一、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的内容及局限性

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及我国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内审也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2005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以下简称风险管理审计准则) 并要求于2005年5月1日起实施, 该具体准则的出台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和评价提供了规范指导。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第2条对风险管理做了如下定义: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 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第6条则描述了风险管理包括的主要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在该准则的第4条中, 还特别强调: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

可以看出, 该准则所称的“风险管理”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风险管理, 即风险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而广义的风险管理不仅包括上述的具体实施过程, 还包括其他起辅助作用的要素: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以及监督。按目前狭义前提下制定的准则去执行, 风险管理审计就会忽略这些起辅助作用的要素, 以至于发现不了组织风险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中航油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曾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 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

□文/张学军王志国

监测系统, 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 交叉控制, 按照《风险管理手册》的规定, 任何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共有10位交易员, 损失的最大限额应是500万美元 (10×50万=500万) 。但是,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衍生品交易最终亏损额高达5.5亿美元, 以至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市场云谲波诡, 而在于该公司从表面上看似乎已实施了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但缺少对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辅助要素的合理关注, 最终导致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失败。这一案例也再次说明:风险管理不仅仅只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 更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各要素的通力协作, 对风险管理不应停留于狭义上的理解;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应指导内部审计人员从广义上理解风险管理的涵义, 全盘考虑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及其运作方式, 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短板。

二、重新认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对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依赖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所采取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或风险模型 (用来反映风险管理过程和内容的程序图) 。截至目前, 已经有如下风险管理模型:1995年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委员会的AS/NZE4360;1998年的加拿大标准委员会模型;1997年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 (下称COSO委员会)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目标—风险—控制”模型;2004年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简称ERM框架) 模型。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中出现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准则中的“风险管理”概念采纳了COSO委员会1997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观点。然而, 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些局限性, 如对风险强调不够, 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COSO委员会2004年的ERM框架就是在1997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扩展得到的。相比内部控制框架, ERM框架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增加了新的要素或赋予原有要素新的含义, 对内部控制框架下的风险管理要素进行细化, 按风险管理的流程划分为: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四个要素。同时, 在环境要素中增加了“风险管理哲学”以及风险“偏好”。对比二者的构成要素, 可以发现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四个要素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流程, 也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风险管理。这样看来, 内部控制框架与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要素完全一致。但是系统论认为, 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 更依赖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排列方式。在内部控制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 并扩大了报告目标的范围, 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

2、企业风险管理更加强调管理风险。ERM框架强调在“组合”的基础上考虑风险, 考虑风险的集合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企业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在强调风险管理的环境下, ERM框架显然不同于内部控制框架。

总之, ERM框架扩展并详细地阐述了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那些内部控制要素。从企业风险管理要求和实施来看, 内部控制是ERM的主要构成部分, 但绝对不能等于ERM范畴, ERM的理论和实务都要比内部控制宽泛得多, ERM更适合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 不能说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一部分。

三、建议

提要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河南亦是如此。长期以来, 河南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过低的消费水平并存, 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河南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费结构和现状的基础上, 总结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消费需求;农民收入;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概况

(一) 农村基本需求占比重过大, 高层次需求不足。

近年来, 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已属于富裕阶段。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从消费结构上看仍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仍然以生活消费为主, 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比重小。

河南近年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具有刚性, 一直处于60%以上, 居高不下, 而且生活消费还处于基本需求阶段, 生活费用中食品支出仍占较高比例。以2007年为例, 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食品、居住和交

基于以上分析,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审计, 对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中的风险管理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广义的基础之上, 即采纳COSO委员会 (2004) ERM框架中的广义风险管理概念。鉴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现行的准则体系下可以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之间的关系, 以使风险管理审计准则能得以更有效的实施。

通通讯, 同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食品、衣着和文化教育。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中食品比重居首位, 说明对尚不算非常富裕的河南城乡居民而言, 收入如果增加,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提高食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农村居民对居住的消费排在第2位,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居住条件的意愿大大增强。从绝对数量上看, 与城镇居民相比, 河南农村居民的衣着、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和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仅是同期城镇居民的17.4%、23.4%、29.0%、27.0%和24.4%,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还处于基本需求阶段, 还谈不上对生活品位、高档家庭设备的追求。

(二) 农村人均消费增速低于城市, 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从人均消费走势可以看出, 河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缓慢, 增速低于城镇居民, 直到2006年才首次增幅高于城镇居民。而且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大, 2007年河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 676.4元, 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4.2%, 基本处于3个农民抵1个市民的状态。若考虑到城镇居民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政府补贴的消费项目, 如住房、交通、医疗等, 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城乡差距还会更大一些。

从消费总量上来看, 2007年全省社会消

□文/王文松

费品零售总额为4, 597.54亿元,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 539.28亿元, 占总量的55.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2, 058.29亿元, 占总量的44.8%, 也就是说, 占65.7%的农民仅实现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8%。

(三) 农民收入差距明显, 消费不够均衡。

由于河南各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农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使得农民消费差距也较大。以2006年为例, 高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 992.2元, 是低收入户的2.2倍。把全省农民按人均纯收入水平分组, 如果按照年人均纯收入在1, 000元以下为特困, 1, 000~4, 000元为中等收入, 4, 000元以上为高收入的划分标准, 全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层次和消费群体:第一, 高收入消费群体, 人口占总量的26.6%。这部分消费者主要分布在郑州、焦作和许昌等地。该组农民生活消费的商品化程度和质量较高, 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购买力潜力;第二, 中等收入消费群体, 人口占总量的70.2%。主要分布在漯河、新乡、安阳和洛阳等地, 这部分农民基本生活消费已有保障。在日常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家电产品等的需求上, 已开始对质量、品牌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 但要实现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尚需一定时期;第三, 低收入消费群体, 人口占总量的3.2%。主要分布在周口、驻马店、南阳和商丘等

河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状况分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现行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的局限性, 并提出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2005.

[2]刘华.审计治理规范与案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篇2

关键词: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由于中小企业的涉及行业的广泛,以及各自特点的不同,因而在审计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审计准则颁布已有几年了,但风险导向审计对于每一个审计人员来说还是新事物,具体如何实施,大家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作为审计实务工作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新审计准则下的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新准则下风险导向理论

新审计准则体现的是风险导向审计。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两者的综合风险。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让注册会计师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或者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风险最高的环节与部门,以便重点审计。

二、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情形

(一)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缺陷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或者产权关系不明晰、或者所有者与经营者没有分离,使得不存在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往往凌驾于企业管理制度之上,而且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出资人一般都较少,可能就是独资企业,这就更加便于人为操纵利润等。

(二)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很多企业,一是由于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素质偏低,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对内控认识有偏差或者完全无认识,甚至管理工作全凭老板或几个人的临时决定,使得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但得不到有效执行,造成企业财务工作混乱、核算不实,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三)缺乏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

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竟然与财务人员是同一部门,而且即使设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在一些实施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或者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里,其职能也被弱化,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四)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可能不纯

由于民营企业中普遍所有者与经营者不相分离,就不存在所有者委托独立第三方审计的必然要求,那么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一是应付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工商年检、税务检查等;二是经营过程中的需要,比如向银行贷款、发行融资债券等。企业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为其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等提供佐证,由于存在强烈的利益需求,企业就会对审计报告的结果有明确想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中的具体防范及实施

(一)充分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执行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审查程序

分析性程序是通过计算特定的项目和比率,以发现异常趋势和波动的程序。在审计计划和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整体状况,并发现异常情况,即把握风险因素,以便采用适当的方法降低审计风险。但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以降低成本为幌子,只是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象征性进行一下分析性复核,这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同时,确定了重大错报的风险水平以后,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对策,实施相关的测试程序,特别是针对舞弊的行为,因为舞弊行为通常比较隐蔽,但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管理层舞弊。评估管理层逾越内控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检查特殊分录和其他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以检查其倾向性,包括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同时管理当局具备舞弊的动机时,审计师就必须采用更加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发生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根据风险评估程序得出的结果拟定进一步审计程序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本身就有可能发现很多的舞弊事项和舞弊领域,这些舞弊事项有的稍加追溯就可以得出应调整额,还有一些是需要结合实质性程序进一步核实的事项。当然风险评估程序也可能证明某个领域不存在舞弊可能,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提供保证。在对中小企业审计的有限时间里,根据高风险领域,针对性地实施进一步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三)必须完成报表项目余额的实证性程序

余额实证程序即是对财务报表项目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存在性和完整性所做的实际审核,具体的实质性程序包括:现金盘点、银行函证、存货监盘、存货计价测试、存货减值测试、应收款项函证、应收款账龄分析、长期投资协议、固定资产监盘、在建工程监盘、资产所有权证明、累计折旧计提测试、资产减值测试、借款合同检查、抵押担保合同、贷款卡信息核对、应收票据盘点、工资政策了解和测试、纳税申报表核对、税务优惠政策的了解、成本结转过程检查、费用相关协议检查测算等程序。即使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得非常好,风险理念体现得非常充分,如果没有认真实施实质性程序,一旦审计失败,就可以被认定为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四)简化审计程序

针对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极不健全的企业,以及业务内容极其简单、业务量很小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进一步简化审计程序。根据多年的审计实践,高风险舞弊领域,财务报表审计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是高度集中,造假的方式与思路基本不变,仍然还是损益表项目的事项。如何把握损益表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审计重点。换言之,对高风险的小企业审计,完全可以跳过风险评估程序单刀直入,不再僵化地按部就班。需要指出的是,对判断认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高风险或业务简单的过程,同样是属于广义的风险评估程序,只不过是可以较容易的直接得出结果。

四、结束语

论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篇3

一、审计风险准则的优点

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 中注协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 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 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 完善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准则存在一些优点。首先, 它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 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第二, 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 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第三, 它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第四, 它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二、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一) 重新诠释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重大错报风险是独立于审计师的审计而独立存在的。审计师可以评估其水平高低。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审计师的审计活动得以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个层次的风险。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源于控制环境薄弱而导致的对会计报表整体 (包括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 产生的广泛影响。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直接相关。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评估。准则中不再分别指明固有风险或者控制风险, 而是直接称为重大错报风险。

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应根据职业判断识别重大风险。根据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测试的结果将会印证或者调整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评估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的。

(二) 了解客户及其环境的质量和深度得到重大提升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了客户及其环境的具体因素, 这些都是审计人员必须了解的。审计人员为了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询问管理层和财务负责人获取大量信息, 还要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采购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不同的信息。充分的了解是有效审计的基础, 因为这些都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哪里可能发生。此外, 了解客户及环境, 有助于辅助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作出关于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估审计证据。

准则规定, 应该在审计项目小组内讨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应该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讨论的目标、内容、人员、时间和方式, 应记录讨论的情况。这种讨论有助于审计师之间分享审计经验, 有助于识别和警惕可能发生重大错报的迹象并做进一步的跟踪。

对客户及其环境的了解, 都因为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的规定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在支持证据的情况下, 直接将风险评估为最大化是不允许的。因此无论是将风险评估为什么水平, 都需要建立在对客户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此外, 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 审计人员应识别需要做特殊审计考虑的重大审计风险, 以及单独的实质性程序无法降低审计风险到可接受水平的风险。

(三) 对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给予了更高的重视

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 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将在客户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中做讨论, 因为其目的是识别并回应实现客户目标的风险。如果审计人员识别出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而客户的风险评估程序没有识别出来, 审计人员应该考虑为什么客户的风险识别程序没有识别出来, 以及该程序对环境是否是适当的。

(四) 改善了评估风险和对应审计程序之间的联系

审计人员应该针对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结果, 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应该采取总体应对措施, 包括在项目组强调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或者利用专家的工作、进行更多的督导、实施管理当局不可预见的审计程序和对于原来拟定的审计程序做总体修订等。

对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应设计和实施决定进一步审计程序, 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以清晰的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联系。此外, 对于前任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依赖性也更加清晰和加强了。

对重大风险, 审计人员应该执行应对重大风险的实质性测试。实质性程序包括单独做详细测试, 或者详细测试和其他实质性分析程序一起做。如果审计人员计划依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来化解重大风险, 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在当期执行控制测试来获得关于这些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全部证据, 即使这些控制被认为在前期审计时是运行有效的, 审计人员也应该决定这些控制没有在当期发生变化。

对披露的测试给予更高的强调。与列报披露有关的认定已经被提升到包括具体考虑其披露的完整性和使用者的可理解性。此外, 在所有的审计风险准则中都使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或者披露”来提醒审计人员考虑错报如何直接发生在披露环节。

(五) 鼓励内部控制的测试

审计风险准则鼓励内部控制测试, 以降低最大风险水平。此外, 审计人员应了解内部控制, 如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 (包括对重大风险的相关控制程序) , 并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增加对内部控制了解的特殊准则, 鼓励内部控制的测试。

对控制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时, 应考虑在不同时间控制是否得到一贯的执行。如果测试是在期中做的, 审计师应该执行补充程序, 以确保获得控制在剩余期间是否有能够效运行的额外审计证据。

如果审计人员以当期执行的审计程序为基础, 决定依赖上次测试以来没有发生变化的控制, 那么, 审计人员应该至少每三年执行一次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

(六) 极大地扩展了记录要求

记录在促进审计人员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记录可以说明审计人员已经遵循了审计准则的要求。此外, 记录在认定审计责任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准则要求审计人员记录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评估结果, 包括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 所执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审计程序与认定层次的风险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

(七) 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所谓职业怀疑态度, 是指审计师以质疑的态度, 对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做批判性的评价, 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导致对文件或者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惕。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极端重要性, 要求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 始终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 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况。例如在审计计划和执行的过程中, 审计师既不能假定管理当局不诚实, 也不能假定其完全诚实。

总之, 在大部分情况下, 实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将导致审计小组的审计工作增加, 特别是对于新的业务和首次续约业务。获得的好处是更加有效的审计, 这是更好的审计风险评估以及改善了应对审计风险的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的结果。审计程序和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联系将导致对较大错报风险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导致审计方法的改变或者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改变。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 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相应的, 审计实务也在不断的变化, 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日益增加, 迫切要求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定期评估准则的适当性, 使其能够对审计实务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指导。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实务,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红英, 张锋.审计风险准则分析[J].财会通讯, 2008 (01) .

[2]丁红燕.试析审计风险准则及其变化, [J].会计之友, 2006 (08) .

[3]陈毓圭.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M].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 (04) .

[4]王大力, 崔荣春.会计业呼唤审计风险准则.[N].中国税务报, 2005-9-12-007.

[5]陈涵.防范审计风险要有利剑.[N].中国税务报, 2005-9-9-001.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涵体系

任何审计项目的开展都会遭遇到各种风险因素,以事业单位领导人为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更为严重。对此,从概念上来说,应该包含一个内涵体系。

首先,在表征方面,主要有评价风险和程序风险。在审计程序方面,审计人员在行政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主义的误区,导致实际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案截然分离的现象,致使审计程序风险显露无遗;在审计评价方面,审计人员做出科学客观评价的难度相当大,审计评价风险所在难免。

其次,在危害方面,可能影响事业单位机构的正常运转。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失控会给上级单位领导以错误的参考信息,容易导致用人失误现象的发生。在事业单位领导相对于行政单位领导普遍弱势的情况下,对他们的伤害及对犯罪的纵容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领导层的升迁、流动和工作积极性,容易引发整个单位乃至整个行业的低落。

最后,在特点方面,复杂性、潜在性及非确定性兼具。因为事业单位领导工作范围的广泛性,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繁多,这种特征与审计对象人格化导致的主观性的结合,催生出非确定性,即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难以预测;难以预测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事业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等到错误形成后证实,即其本身具有潜在性。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之所以产生并形成一定的声势,背后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此,笔者以审计、经济责任和事业单位这三个关键词为中心点分别分析。

从审计角度来说,审计环境的恶化和审计风险的固有性质是重要因素。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企事业单位的不断改制,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跟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工作也严重滞后,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往往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境况强化了审计风险的固有性质;另外,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下,以经济监督及合规审查为原本形态的审计工作长期受到忽视;最近几年,强化增值功能虽然能推动了审计工作地位的提升,但忽视了根基意义上的循规守法,更容易滋生新的审计风险。

从经济责任角度上来看,取证困境及经济责任界定困难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各单位的领导人员及管理者,既是配合涉及单位审计工作的倡导配合者和组织者,也是审计人员顺利获得相关证据信息的关键因素。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把审计人员推向这些管理人员的对立面,不仅在取证方面得不到他们的帮助,而且还要与他们进行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在绝大多数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不可能获取量上充足且质上真实的审计证据。另外,对于改制过程中或者改制后初期尚未完全定型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其经济责任界定本来就是一个发展中而未确定的未知。

从事业单位角度上来看,其审计工作的尴尬地位是系列风险因素滋生的重要源泉。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而言,所涉及到的审计工作是国家审计工作;对于国家审计而言,最关键的对象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审计工作在此投入的资源往往很少;对于负责推进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国家审计人员而言,关注重心在于掌握财政、人事、宣传、国土资源等关键职能的机关部门领导,而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则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也是安排节奏偏快的审计项目,审计风险是很难避免的。另外,对于改制過程中或者改制后初期尚未完全定型的企事业单位,依靠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无法确保本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更谈不上对审计风险的成功管控了。

三、管控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路径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改观需要持久全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几个着眼点如下。

一要营造适当氛围,优化审计环境。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环境方面,最关键的是法规和氛围。在法规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制定、修正、修订与经济责任审计及其发展最新情况相适应的系列法律法规,打造良好法制环境。在氛围方面,在特定地域及层级的事业单位中,上级领导及本级其他非审计对象的管理人员应明确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宣传推动各层级的员工对审计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全力确保被审单位和责任人积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要强化风险宣贯,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团队而言,应该重点关注风险及职业道德两个方面。首先,要在各种素质提升和培训工作过程中强化宣贯风险理念,普及识别管控关键风险的技能和方法,形成以风险为导向推进审计工作的自觉和习惯,藉此全面提升推进审计项目的胜任能力。不过,善于识别、评估风险不等于敢于直面、发掘、披露管理人员各种管理行为及经济行为中的风险事件,做到后者需要强化化职业审慎,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对此,要依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启蒙、激励审计人员不仅要利益方面做到独立性,还要在心理及思想层面确保相对于审计对象的精神独立性,甚至在体制制约下独立性尚且不充分的条件下敢于在作为单位领导人的被审计对象面前硬起骨头,在行动实务层面确保自己推进审计工作及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三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人非圣贤,在既定条件下强求环境优化和审计人员坚守独立性是有难度的,这需要相关地域、领域或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来辅助。对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言,要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而内部监督机制普遍不作为的情况进行适当纠偏,要通过外部立法及内部规则制度体系的完善这两个方面强化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机制,要通过强化立法执行和内控机制落地推进领导干部内部监督机制的落地实施。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和落地可有效制约领导干部执行权力过程中盲目、违法、违规、低效、不作为等各种现象的发生,也为广大干群人员自觉协同配合审计人员搜集相关信息材料,推进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汤金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2]杨晓磊.经济责任审计中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杨丽.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耿彦军.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5]李颖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述评:2000—2010[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

论新审计准则运用及风险防范措施 篇5

一、新审计准则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

(一) 风险评估程序的具体应用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审计人员要形成对风险的全面理解。虽然这些风险应是管理当局关注和努力的焦点, 但是在管理层没能降低这些风险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 如果审计人员得知上年所用的某原材料价格上涨, 这会提醒审计人员, 客户的边际利润可能会下降, 存货的标准成本会上升。因此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必要程序,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确定重要性水平, 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适当; (2) 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 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是否适当; (3) 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 包括关联方交易、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等; (4) 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用的预期值; (5) 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审计人员应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 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 (4)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及经营风险; (5)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 (6)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审计客体都有很多的程序和方法来避免错误和欺诈, 确保信息可靠性, 保证系统按设计的轨道运行, 称为客户的内部控制。客户的内部控制越可靠, 审计人员在业务中遇到的问题会越少。但是, 审计人员必须对内部控制及相关的活动进行评价以查明其有效性。如果这些控制活动得到系统地、严格地遵守, 交易错误处理的机率就会降低。审计人员用系统可靠性测试 (通常称为控制测试) 来评价交易处理的质量和衡量交易处理错误的风险。

(二) 风险评估过程中运用的审计程序

风险评估过程中具体运用的审计程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性程序:

审计人员通常利用大量的定量化的数据来帮助评估客户所面临的风险的重要性。一般来说, 审计人员通过复核这些数据来识别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说明的异常的经营活动、账户异常的变化以及异常的经营成果。审计人员关注的是异常的经营活动可能表明存在应该进行调查的问题和错误。

2、检查记录或文件:

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 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目的是对财务报表所包含或应包含的信息进行验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取决于记录或文件的来源和性质:外部记录或文件通常比内部记录或文件可靠, 因为外部凭证经被审计单位的客户出具, 又经被审计单位认可, 表明交易双方对凭证上记录的信息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如土地使用权证、契约和合同等文件。

3、检查有形资产:

是指审计人员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检查有形资产程序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 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

4、观察:

审计人员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例如, 检查存货项目前, 可先对客户实施的存货盘点进行观察。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 并且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 从事活动或执行程序可能与日常不同, 从而影响审计人员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因此, 审计人员有必要获取其他类型的证据。

5、询问:

指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 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

二、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

由于审计环境复杂、审计人员良莠不齐、审计监督不够完善等种种因素的作用, 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审计风险, 这决定了审计风险的不可消灭性。

(一) 从思想理念层规避审计分险

1、增强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在实际工作中, 绝大多数审计人员能够始终如一的遵循独立原则;但也有少数审计人员忽视独立性帮助被审计单位舞弊。

2、保持职业谨慎。

在审计人员过失中, 最主要的是由于缺乏谨慎的职业态度引起的。在审计过程中, 未严格遵守审计准则, 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3、努力缩小社会公众与审计执业人员之问的期望差。

一方面, 审计职业界应该努力提高执业能力, 尽量减少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法律界讲清楚审计的固有局限, 从而减少公众对审计的过高期望。

4、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在审计部门部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在实施审计之前, 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 填制“承诺书”, 以便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来防范审计风险。

(二) 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降低审计分险

社会的竞争, 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造就一批同CPA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人员, 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1、加强和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部门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 因此, 与被审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巩固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相关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执业能力, 结合审计对象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其开展咨询业务, 这样既可以帮助审计对象进行合理决策, 同时也可以控制审计风险。

2、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各种审计机构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的学习讨论, 制定审计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 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3、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 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

(三) 从业务实施层及质量控制层规避审计风险

1、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 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分析影响因素, 准确有效地估计重大错报风险风险, 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 编制实施计划。

2、执行阶段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 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时间以及人员分工,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 修订计划, 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 审计依据是否正确, 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3、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 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 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4、加强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针对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找出审计风险的控制点, 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编制合理的审计方案, 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序、方法、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进行详细规划, 使审计人员有所准备, 并能严格遵守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近来发生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 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 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 有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管理, 就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只要主观上认真谨慎的对待, 严格的执行审计程序, 防范审计风险, 就能期望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4

[2]刘尚雁.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财会研究, 2008;4

[3]张慧玲.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对策分析.科技创业, 2008;7

[4]翟平堂.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Theory理论, 2008;2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篇6

1、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

审计风险因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复杂性;审计风险事故是风险因素由潜在形式转化为现实损失的直接诱因, 因此“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只是审计风险成立的必要但并非充分条件, 其本质是风险事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才等价于审计风险, 其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种, 强调风险是风险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然后对审计风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限定。首先, 实务中的风险是针对具体项目而言, 所以审计风险主体应该限定为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其次, 实务中普遍存在, 比较规范, 风险问题复杂且突出的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因此, 本文主要以上市公司报表审计来探讨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履行其审计职责过程中如果因过失或欺诈而导致客户或第三者经济损失, 那么就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法律责任是审计人员未尽职业责任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 也是社会强制其履行职业责任的一种手段。确定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必须具备主体违法行为、客体损失事实及内在因果关系等几个条件, 而且还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目前我国审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事务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导致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

客户的可接受性水平普遍低, 审计风险难以成为选择客户的标准。由于现实中会计市场供求状况是僧多粥少, 事务所为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客户, 即使明知该客户的审计风险比较大, 为了生存, 仍愿意去冒险, 审计风险无法成为选择客户的标准。另外, 他们会在竞争中相互压价, 为了在低廉的收费中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事务所愿意支付的审计成本必然降低, 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会减少甚至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度, 必然会加大审计风险。

2、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合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注册会计师未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就匆忙进行审计, 不按规定的程序办事, 使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 以至于糊里糊涂被推上法庭。如某事务所在对某企业的股东现金投资情况进行审验时, 以股东的私人存单、活期存折等复印件作为投资到位证明, 而未按规定对股东资金是否如数如期进入被审单位的银行账户予以审查就签发了验资报告。

3、被审计单位舞弊增加了审计风险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舞弊手段, 这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 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

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的依据, 如果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 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 增加风险机会。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 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 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己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另外, 目前对于违规操作的打击力度仍不够,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 失信成本不高, 这也会增大审计风险。

三、新审计准则实施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1、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 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提出了注册会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愈来愈大, 企业的经营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否正确、有误, 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 还会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注册会计师要有效地把握会计报表的错报风险, 就必须从错报产生的源头着手, 才能控制审计风险。

从方法上讲,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使得注册会计师从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 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进行考察, 并通过对企业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及其恰当性进行分析评价, 来指导审计取证的程序, 从而系统改进了审计方法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了有效降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应该积极地研究与学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 并给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实务中逐步推广。

2、熟练地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

在我国, 会计师事务所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管理领域, 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专业领域更充分地利用电脑技术。首先, 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要求我们建立内容广泛的数据资料库, 其中不仅要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应包括行业发展的状况, 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 各种经济统计数据, 市场有关价格信息等。其次, 进行控制风险的评估, 需要首先确定理想内部控制的模型, 这种理想模型既要反映目前优秀企业的实务, 还要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运用电脑技术, 可以使内控风险的评估工作及其文件化变得更为容易。再次, 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 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超过人工操作, 而且电脑分析的范围和方法也会大大扩展。

最后, 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抽样, 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特别是可以方便地利用客户已实现电脑处理数据的存储媒介, 弥补人工操作方式下抽样检查的不足之处。从整体上讲, 运用电脑技术, 可以更方便地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各项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 根据实际评估结果调整审计作业计划, 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构建审计风险基金与审计风险保险制度

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事务所抵御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事务所对自身风险水平做出估计, 并为此计提准备, 增强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防风险发生时事务所陷入赔偿的财务困境, 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目前我国事务所已建立了提取风险基金的制度, 职业风险准备基金按业务收入10%比例进行计提。但由于事务所规模不一, 业务量大小不同, 所以风险基金的积累是不同的, 一旦发生法律诉讼引起的经济赔偿, 则无法承担相应的赔偿额。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仅靠建立审计风险基金和独立保留下来的审计风险处理是明显不足的, 必须加以发展和完善。国外的经验是建立审计保险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社会执业责任保险体系—审计风险保险制度。

2000年7月14日和20日, 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分别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签订“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协议, 开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的先河。目前审计风险保险制度尚在萌芽阶段, 在国内保险体系中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险种, 应加快审计风险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这不仅是承担审计风险的需要, 而且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

4、建立和完善同业互查制度

同业互查是指由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或职业团体指定的检查人员对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它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为提高审计和会计服务质量而构建的一项重要的行业自律机制。迄今已推行20多年了。正如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席会计师桑普森所指出的那样:同业互查虽不然避免所有审计失误, 但的确有助于执行合格的审计。该制度对健全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体系, 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借鉴美国经验, 建立行业自身的监管系统, 特别是要建立以事前控制为特征的同业互查制度。即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对会计师事务所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或相互检查, 有针对性地解决和制止审计质量低下, 弄虚作假严重的问题。首先, 可考虑尽早在具有证券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实行, 因为上市公司审计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影响大, 审计风险高, 审计责任重, 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严格, 而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最多, 迫切需要通过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来加以解决。待取得经验后, 再逐步推广到所有执行国有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实施同业互查制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应成立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会员的监管机构, 制定相应的程序和规程。

参考文献

[1]陈国辉, 迟旭升。《注册会计师与审计风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第6-8页。

[2]编写组.《注册会计师与会计监督》[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第61页。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篇7

一、我国公路管理中会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聚能欠缺的问题,为保证公路管理单位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就需要会计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工作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其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这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与学习是不利的,比如其中有比较多的员工还沿用旧时的账面资料来进行信息录入和查询等操作,这点很明显就是工作环境不合理所导致的。这种操作手段过于单一,容易导致数据混款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标准说明》可以发现,单位内部的会计审计公园人员应该充分掌握与财务和会计相关的知识,其他领域比如法律、统计、管理等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应对一系列问题。只有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增强审计工作效率及其质量水平。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公路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对会计审计提出要求。

(二)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纵观我国公路管理单位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的内部会计制度观念还比较落后,相关管理部门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尤其是有部分会计审计工作者对会计审计的相关知识掌握地不充分,从而导致对审计工作的生疏,这在会计审计日常工作中是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会计审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相关管理者和研究者应该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的会计审计公路管理单位进行任务分配和执行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去避免事后审计、事后核算以及事后调查的方式,因为这类的操作方式容易容易导致公路管理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度变低,并且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重视,这些问题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都是不利因素,所以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了更好地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公路管理单位内部要尽快构建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学习方案和工作考核制度,在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会计业务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只有保证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才能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与理论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会计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适当地保持独立性,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技能,与此同时,部门内部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审计人员的思想状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正确政治思想的审计人员队伍。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

在传统的公路管理单位中,会计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为了更好地强化内部管理和避免风险事件发生,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除此之外,会计审计应该突出其相应的主体权威性,只有在上述两点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得以全面的实现。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来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的价值,强化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加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在一方面可以避免利益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审计环境的真正形成。

三、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公路管理单位还存在诸比较多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工作在一个部门里面是处于多问题,而会计审计工作在部门单位里承担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公路管理部门等设计资金庞大的单位,会计审计工作是公路管理类单位的核心,所以在现代公路建设中应该遵循新的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技能,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们不断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学习能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杰.提高经济效益与会计审计[J].北方经贸.2011(01)

[2]侯丽平,祁淑杰.对现代会计审计工作的几点认识[J].技术经济.2011(03)

刍议政府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控制 篇8

一、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审计公告的不够透明

出于对社会治安的保持、政府威信的维护、国家机密的保护等原因的考虑, 我国许多政府审计结果暂时还不能或者地方政府不愿向公众公布, 公告的透明度不高。同时, 也因为种种原因, 政府审计结果需要经过层层审批, 才能向公众公布。如同会计信息一样, 审计信息同样需要很高的时效性。否则, 即使审计出了单位的违法违规操作, 也很难再挽回损失, 也影响了审计功能的发挥和国家政策的实施。

(二) 审计单位的工作阻力较大

审计行为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互动过程, 需要双方配合协作才能完成, 如果被审计单位不予以协作配合, 审计程序就无法进行。在现实生活中, 被审计单位基于审计会触动其利益的考虑, 通常都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提供协助, 但出于各种考虑而不得不提供信息。被审单位不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被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不完整、不充分。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的复杂多样性, 如没有其他有效线索, 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此类问题。二是由被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不真实、不正确。有些被审单位提供虚假资料有意欺骗审计人员, 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产生。一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半真半假, 或对资料进行“人为加工”, 让审计人员难以判断, 而被审计单位蓄意制造各种障碍阻挠审计实施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三) 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涉及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审计结果公告;二是未发布或未及时发布应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三是阻止或干扰发布审计结果公告。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是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不够规范, 现有的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实用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我国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具体的法律责任、制裁措施及发布审计公告的审批标准等缺乏明确的界定, 发布审计结果公告要依赖各级领导的批示, 审计机关本身既缺乏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 也缺乏对公告的审计结果进一步跟踪落实的热情, 致使很多审计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公布。

二、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 大力推行审计公告制

目前,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这就留给了审计机关执行的弹性空间:可以执行, 也可以不执行。但是, 在目前我国财经领域违法违纪问题比较普遍的社会环境下, 地方政府和地方审计机关普遍对推行公告制有顾虑。因此, 必须修改法律条款, 变“可以执行”为“必须执行”, 法律的强制规定是加快审计公告在全国推行最强有力的保证。目前审计公告的程度不够, 而提高公告透明度是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必由之路。而在加大公告透明度的过程中, 势必会遭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干预和阻拦。在目前中央表态不会干预审计工作的情况下, 这就取决于审计署的决心。

(二) 强化审计主客体的配合责任

审计客体主要指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审计的单位数量众多, 性质不一。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项目, 涉及的领域庞杂, 各个单的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千差万别, 各有特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主要面临各个方面的困难, 其一是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其二是由于其业务的复杂多样性如何尽量缩小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 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态度是重要的, 它同时对信息不对称产生极大影响, 关系到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从而直接关系到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三) 改进审计问责制度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改进涉及到三个层面:首先是“问”字, 包括“谁问”即问责的实施者问题, “问谁”即责任的担负者的问题;其次是“责”的问题, 即什么情况下担责, 担什么责, 也即责任认定的依据问题;再次是“怎么问”的问题, 即一定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将问责制强化并固定下来, 并有详细明确的操作规程保证执行, 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制度层面。

(四) 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刍议 篇9

(一) 目前建造合同准则的核算方法

我公司采用工程项目标后预算作为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基础, 使用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

1.在实际发生合同成本时;借:工程施工贷:应付职工薪酬、库存材料等

2.收到业主开出的结算单时;借:应收账款贷:工程结算

3.确认合同收入时;借:主营业务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4.收到业主付工程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

(二) 建造合同核算的特点与常见的问题

实行建造合同准则需要财务部、预算部门、商务部、工程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工程项目价值较大, 生产周期长, 经常会发生索赔、奖励、工程变更等不确定事项;境外工程项目也受到了业主付款方式和汇率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 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力度不足

(1) 不能及时得到批复。由于公司的工程业务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 地区差异较大, 不同的地域法律规章不同, 对于预算的审核难度很大, 往往工程已经开工, 预算仍未得到最终批复。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无法确定合同成本, 因此在实践中, 只能采用成本覆盖法, 即假设已经发生的成本是可以全额得到补偿, 确认的收入等于发生的成本。此方法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 也为企业留下操纵利润空间。

(2) 工程项目预算制定后的调整。因为预算兼有项目考核作用, 一旦预算确定, 除了重要差错之外不进行预算调整。这就造成了工程变更、索赔、工程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汇率利率波动等不能更改预算, 使得采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成本金额变更后会超过合同总收入金额, 这样核算的结果就是一个盈利的项目可能账面上反映成亏损的项目。

关于预算的调整, 如果规定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期调整预算, 采用动态预算, 一方面可以将利润更加准确, 也便于成本控制, 另一方面会给企业操纵利润开启方便之门;如果采用固定预算的话, 又不利于动态成本控制, 也使得利润情况反映不真实。如此, 就使得预算调整陷于两难之地。

2、可靠估计合同结果存在一定难度

可靠估计合同的结果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前提, 也是应用建造合同准则的关键问题。

(1) 合同总收入的可靠估计有一定的难度。合同收入除了合同初始收入之外, 还包括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由于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合同有确定的合同收入, 但是由于工程复杂、工程变更较多、索赔较多;而工程变更、索赔往往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序比较复杂, 结算之后, 这些都给合理判断合同预计总收入带来了难度。

(2) 合同总成本的估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大型工程项目的特点就是工期长, 作为工程施工所需要的大宗产品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总成本的预计;另外, 在境外施工应收的工程款多为当地货币或是美元、欧元, 金融市场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了计入工程成本的汇兑损益金额, 再加上施工所在国家的劳工政策、人工成本的差异, 都造成了合同总成本难以预测的因素。

(3) 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公司的估计有一定的主观性。经济利益流入公司和不能够流入公司的判断对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如对超期的工程款, 作为项目经理可能出与自身利益考虑判断是能够流入的, 而财务人员出于谨慎性原则会计提坏账准备, 不同的判断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不同的。

3、完工百分比法核算的不足

建造合同准则关于企业确定合同完工进度可以选用方法包括: (1)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 即: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2) 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 即: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100%; (3) 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特殊的建造合同。在会计核算实践工作中, 多采用第一种方法, 即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的方法。

(1) 我公司优势项目主要是港口施工、疏浚以及相关的水工作业, 更适合采用测定的完工进度来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因为工程项目涉及到多种计量单位不同的工作, 采用技术测量方法, 有专业人员科学测定, 成本高、测定合同完工进度的难度也较大,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应用。

(2) 我公司在境外的现汇项目很多是EPC项目, 通常来讲, E即设计部分毛利较高, 采购P次之, 施工C最低。如果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地方法核算时, 造成低估工程初期的毛利, 高估了工程后期的毛利的现象, 不能真实的反映核算当期的利润。

(3) 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中可能含有无效或低效的成本支出, 也就是说很多投入是没有产出或是产出较少的, 如果按照建造合同核算会高估了当期收入。

4、应收账款确认和收入确认分离为调节收益提供了通道

建造合同准则对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时间规定与其相关应收账款不一致, 收入按照完工进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 而应收账款则是按收到业主开出的工程价款结算单时确认, 使得应收账款与其相关的收入确认不在统一的期间内。因此给企业调节利润的通道, 通过高估完工进度, 增加当期收入;推迟工程结算单签认, 拖延应收账款确认, 少计提坏账。结果造成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与实际不符。

(三) 建造合同准则实际应用的建议

1、加强项目预算管理, 提高成本预测与控制能力

(1) 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预算调整体系。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预算审核工作, 严把预算关, 严格控制预算变更

(2) 加强对合同管理, 尤其是大额的分包合同, 分包费用一般占到总合同成本的比例较大, 规范分包合同的签订, 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财务上的核算均有较大的帮助。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索赔方面应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及时报请业主批准, 在没有拿到业主批复的相关书面证明资料之前, 不得擅自变更预计合同总收入。

(3) 提高对成本预测和控制能力。把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准确性和实现成本目标, 达到项目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企业对合同总成本的预测, 直接关系到合同毛利率和每期投入与产出的金额, 制定目标成本, 既有利于准确估计合同预计成本, 也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 挖掘企业潜力, 考核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2、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计量, 合理使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

按照收入确认的标准, 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是否能够可靠计量, 如果能够可靠计量才应原则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金额。严格以工程项目预算为基础, 一旦选定完工百分比计算方法应遵循一贯性原则, 不得随意变更。

3、做好建造合同核算基础工作, 准确记录实际合同成本

建立各种资产的进销存系统, 准确核算材料费用;建立工料测量和结算单制度, 及时与分包单位结算, 作为成本核算的可靠依据。对于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各项成本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归集, 不得以估计成本、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4、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通过培训, 让财务人员深刻了解建造合同准则的核算要点, 做到正确归集成本项目, 正确运用完工百分比法, 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该核算方法。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预计合同总收入、预计合同总成本都是通过预算来体现出来, 即成为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基础, 核算过程中也存在要进行职业判断的事项,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可以人为调节利润的事项,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及时纠正不合理的会计处理, 客观真实反映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二、基于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审计风险

由于建造合同的不确定性很大, 工程项目的经营结果就不能如实反映, 那么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就会存在较大审计风险。主要风险体现在收入、成本、损益等存在会计核算不准确、不正确, 形成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误差, 审计人员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不规范形成的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预算对成本预测的准确性

应用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重要基础就是对合同总成本的预算, 预测合同总成本是工程项目各阶段核算的起点和关键, 并且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大多毕业于财务专业, 对于工程预算中的预计合同总成本的合理性、准确性无法做出专业的审核结果, 存在着审计风险。

2、材料价格波动、工程变更和索赔

对于一些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的项目, 尤其是一些大型EPC项目, 在长期的施工期内, 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工程设计变更优化、自然条件影响导致工期延期等影响, 预测合同总成本存在客观困难, 在预测的准确性上无法保证, 影响各期损益的核算, 存在审计风险。

3、会计核算不准确造成的审计风险

各期实际成本核算不正确, 如对公共费用分摊不正确;对于分包不结算, 长期挂账;对材料缺乏管理, 购买后不论实际情况如何, 一次计入当期工程成本;这些情况都影响到工程项目实际成本的准确性。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下, 进而影响到当期的收入和毛利, 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二) 企业管理水平及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应用建造合同准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的严格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各项基础工作达不到要求, 提供的资料不及时、不准确, 同样也会给审计带来风险。如:对于发生变更、索赔的项目资料保管不力, 不能够及时和业主、咨工进行沟通, 导致变更不能得到业主许可, 索赔失败等;也可能由于项目局部利益需要, 人为的调节利润。

(三)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建造合同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要求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 如果审计人员自身未能完全掌握建造合同的核算方法、各项要求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没有制定与建造合同相适应的审计方法, 审计过程中态度不认真等, 都能造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 加强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需要。我公司先后制定了《内部审计规定》、《工程专项审计实施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 规范了审计工作程序, 为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 加强审计实施工程中的控制

1、审计实施前的工作

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的具体项目制定审计计划, 做到参审人员分工明确, 任务突出。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跟据已收集整理的数据、文件资料, 初步判断可能存在风险的节点, 针对可能的风险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策略, 包括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审计实施具体办法。

2、审计实施中的重点

按照审计程序, 进行符合性测试, 确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在审计过程中, 对合同成本的预测及调整、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 收集相关的支持文件。针对已发生的成本项目进行核实, 特别关注可能出现人为调整的事项, 如:成本预估是否有依据, 是否存在多估或少估的现象。针对大额成本重点进行测试, 如:分包成本、大宗采购等。重点是检查成本项目是否真实、准确。

3、审计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环境证据的收集, 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事项。

(1) 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查看, 对工程的形象进度有初步了解, 关注现场施工组织情况。

(2) 收集业主的工程结算单, 对各期结算单日期和收款日期进行比较, 判断业主的支付能力和工程进展的是否顺利;检查对分包商的结算记录和付款日期, 判断分包风险和工程进展情况。

(3) 对项目人员进行访谈, 听取多方面意见, 了解项目管理是否符合规范。

(三) 尝试对重点项目进行工程专项审计

对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工程部门、预算部门对重要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通过各部门专业的优势, 弥补审计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 以优势互补的形式完成审计任务。

(四)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法规的建立健全, 相关专业制度、准则、实务规范、工作指引的发布, 审计的范围也逐渐的从纠错查弊的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过度, 加上公司自身业务的专业性, 对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逐步提高;首先, 要加强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公司的制度流程, 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其次, 要善于总结归纳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用实践将工作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总结审计经验, 创新审计方法;最后, 要学习和掌握其他专业知识, 如:学习工程施工领域的基本知识, 为工程审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皮影下一篇:光调制解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