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制度

2024-10-26

审计委员会制度(共12篇)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1

一、大学审计委员会理论基础

(一)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 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 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 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 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从大学的产权制度看大学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今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下, 根据《高等教育法》, 校长是大学的法定代表人, 而实际上校长并没有起到法人的作用。高校的产权为人民公有, 一般认为, 高校的所有者缺位, 公共利益代表人缺失, 所有者缺位并不代表没有所有者。因此需要完善高校的治理机制。中国公立大学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全民。但全民财产所有者为数众多, 不可能亲自去行使财产所有权, 只能采取“全民 (初始委托人)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第二级委托人, 也是实际委托人) —学校管理者 (代理人) ”这种委托代理形式。目前大学机构的三层主要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全民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政府) ;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政府) 与学校管理者 (校长) ;第三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学校管理者 (校长) 与教师。假设全民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即政府的目标函数是一致的, 在这个代理环节不存在代理人 (政府) 损害委托人 (公众) 的现象。主要研究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 (政府) 出于对代理人 (校长) 的信任, 而具有控制高校的实际权力, 委托人也对代理人不完全信任, 代理人 (校长) 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 (政府) 又难以观察并监督他, 这样便会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 委托人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来监督和约束代理人。由于我国高校的校长权力高度集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大多是缺乏统一的组织结构, 审计部门接受主管财务的副校长管理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 同时还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行政上, 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更难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导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 高校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 但其不是实际的责任承担者。考虑下面这两种情况:管理层的决策是按照规则制定的, 如果给高校带来利益, 校长按照规定也不会得到很多的个人利益, 激励机制不足, 委托人 (政府) 就需要决定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 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校长的决策一旦给高校造成巨额损失, 承担责任的是委托人 (国家和主管部门) 。这都是目标函数不一致产生的后果。由于这些代理问题的存在, 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约束并激励代理人的行为, 从而减少代理人问题, 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利用效益, 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

(二) 高等教育的公共品属性

自从1954年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并正式使用公共物品概念以来, 经济学家和公共政策学家对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是公共物品, 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是教育是私人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理论, 界定一种物品或服务是否为公共物品,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依公共物品的两个主要特征去分析高等教育产品, 我们会发现:首先, 对高等教育产品的受益, 既不能排他性地独占, 但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当代社会, 绝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同时与很多人一起在同一地点, 同一时间, 接受同样的教育。假定设施满足需要, 一人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像中国的电视大学和日益普遍的网络教育更明显地表现出高等教育公共品的一面。因此, 高等教育产品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但表现又都不完全, 属于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国家审计署2007年教育审计报告提出来的问题, 表明了政府对高校的监督失效, 它的主要现象就是高校行政效率低下。从理论上说, 作为代理人高校校长及其管理人员的行为必须受到委托人的监督。但本文认为现有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很多监督只是形式的。尤其是监督信息的不对称, 监督者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 使得监督者 (内部审计) 实际上被监督者 (校长及管理层) 所控制。表现出的也是一种“政府失灵”。本文认为政府低效率监督是高校治理制度内在缺陷所致, 原因主要在于: (1) 无产权约束。校长用的是公众 (纳税人) 的钱, 从而不必关心费用问题;目前中国高校的大多数资金来源是政府拨款, 校长具有分配学校资源的权力, 对于这些资金是怎么利用的,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纳税人) 有权利知道。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权利对高校的资金分配者进行监督。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全民 (纳税人) 、政府、企业、校友 (包括学生) 、大学管理层, 教师、学生家长等。因此大学的董事会应该包括大学的利益相关者, 由独立于大学管理层的利益相关者来监督大学的管理层, 特别是校长。独立于大学管理层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大学的审计委员会, 由审计委员会聘请外部审计独立的对大学资金的流向及大学的治理情况发表意见。 (2) 高度垄断。政府教育部门不像私营企业那样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无明确的考核指标。私营企业有利润这个硬指标, 而政府教育部门则因其产出都是非盈利性的而不能使用这个指标, 由于公共物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关系, 故也难以对政府教育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这就给政府对大学的监督造成了不便。对此我们根据需要可采用事前审计、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办法, 即构建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 把可能会危害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再由审计委员会聘请外部审计对高校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对高校委托代理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得出高校的代理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高校的经营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 所以说高校是个混合事业组织, 可以成为准公共组织。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对高校问题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高校是一个比其他组织更需要治理的组织, 找出高校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对策。

二、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设置

(一) 行政权利结构

我国高校现存的治理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权力结构而言我国高校属于行政权力模式, 校长作为强有力的行政职务, 代表主管部门来行使权力。校长的任命是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且在学校内, 就个人权力而言, 实际上是形成了校长第一的权力格局。高校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监管体制比较弱。大学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将导致对校长进行监控缺失, 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权力委托的高度集中化。当前大学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校长手中, 在政府与大学的第二级委托链上, 没有另外的受托主体与校长共同分享权力。忽视了学术权力和学生的权利, 也没有考虑高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样的结构必然是集体决策机制的弱化。这是不符合高校的产权结构的, 当然也不符合治理结构中制衡原理的基本要求。

(二) 法人治理结构

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就是大学在获得法人地位的前提下, 以董事会制度为核心所形成的协调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之间多元权力的结构方式和制度安排。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必须获得真正的法人地位。这个要素必须在高等教育法中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二是构建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董事会制度。为治理的制衡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环境, 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之间权力制衡和协调。合理的董事会制度的设立以及科学的权力委托、制衡和监督机制是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核, 而如何能起到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之间多元权力的协调和制衡作用的是如何安排董事会的结构。所以说董事会的结构的设置是大学治理结构中心。大学治理结构中和起到制衡的监督部门就是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监督并指导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 内审机构同时向学校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计委员会督导内部审计职能有效运行。 (图1) 就是大学董事会的治理结构, 由政府教育部门、教授、校友、企业知名人士, 以及校长组成了董事会, 我们在董事会下面设立各个委员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的领导, 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由审计委员会选聘外部审计人员监督校长及管理层。校长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图中可以看出, 在这个董事会结构中, 决策机关是董事会, 执行机关是校长及管理层, 监督机构是审计委员会。这三部分之间多种权利的协调与制衡的作用就形成了, 本文应用了企业中法人治理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 大学审计委员会是处于整个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 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权力制衡作用。另外, 审计委员会不是一个孤立的机构, 只有在大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

三、大学审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一) 大学审计委员会成员组成及其独立性

大学审计委员会是隶属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 并由董事会的成员组成, 从国外来看一般包括3-5个成员, 这些成员应该都是独立董事, 审计委员会的大多数或全部成员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商业和财务背景, 以及对内控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审计委员会的一个或更多的成员应该是财务专家并具有财务报表的专业知识, 企业风险估价和内控的知识。当然, 该成员由于组织机构不同所需要的背景也不同, 应该积极地招募银行家、会计、和另外一些专业人士。重要的一点是大学审计委员会具有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不仅对保护财务资产负责, 而且对学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负责人—声誉。为了保持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必须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于大学的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 代表董事会的职责;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师独立于管理者, 内部审计师的意见依赖于内部审计成员的专业判断;校长和管理者独立于大学审计委员会, 否则大学审计委员会对学校管理者的监督将无法实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是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是审计委员会发挥其有效性的关键, 对于发挥其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 大学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从国外审计委员会的发展看, 促进董事会与内部审计的沟通与交流, 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成立的主要目标和职责之一。要想使审计委员会的作用的到有效的发挥, 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起到监督和权利制衡的作用, 首先要把握好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使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高校管理层的控制, 独立性有所保证和提高, 监督作用得到增强。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的控制与监督职能服务, 内部审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二者的职能不同, 但是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 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他们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履行自己的职责。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审部门, 任命内审部门的负责人, 审定内审工作计划;与企业关系重大的审计项目, 要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内审部门负责人要与审计委员会保持直接联系, 出席审计委员会会议, 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和交换审计意见。由于审计委员会是隶属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 并由董事会的成员组成, 这就为董事会与内审部门之间提供了沟通的渠道, 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了解董事会对内部审计开展审计工作的意向, 董事会则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了解一定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以及所关注的问题。同时, 审计委员会还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以弥补审计委员会能力的不足的问题。内部审计是机构内部的专门的审计部门, 其成员在财务、控制、风险等领域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及时的了解高校的经营管理环境和可能的风险, 有助于监管高校资金的运作和制定内部审计的政策。

(三) 大学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办法》的第十七条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 高等学校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必要时有权进行抽审。如 (图2) 所示, 大学董事会下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聘请外部审计机构, 对大学的管理机构的领导者校长利用政府拨款或国有财产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以上大学的董事会的组成成员, 包括政府教育部门, 教授, 校友, 企业知名人士, 以及校长, 在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中, 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董事会的成员充当了大学的所有者, 而校长及管理层相当于受托经营者, 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链里, 大学的董事会作为所有者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是专门的委员会, 其成员是董事会成员中的非执行董事 (不包括校长等管理层) 组成的, 代表董事会委托外部审计对大学经营的代理者进行审计。并监督校长及管理层对政府拨款, 也就是纳税人纳税款, 国有财产的利用情况, 代替人民对人民办学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四、大学审计委员会的任务及职责

(一) 大学审计委员会的任务

大学的审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代表了委托人的董事会, 审查会计政策的确定以及实施, 督查内控, 避免舞弊。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勤奋的工作以确保高校的合理运作。通过财政透明化, 以财务报表公开化的方式来保护高校的声誉;审计委员会为大学评估风险, 并确定是否为这些风险做出了充分的计划, 审计委员会应该评估高校的总风险, 风险控制程度;审计委员会监督董事会, 管理者, 内外审计师来确保高校遵循财务治理惯例。一般分配给审计委员会的任务包括:给董事会提建议, 或直接委任一个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确保合适的财务报表的陈述, 和充分纰漏。评论外部审计的范围和方法, 并批准由外部审计提供的任何非审计服务合同。评论和遵守由外部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行事, 包括报告结果给董事会。解决外部审计师和管理者的不同意见;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会见大学的内部审计师, 至少一年两次, 一次讨论审计师的工作计划, 一次在他们去参加董事会以前;审计委员会应该确保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计划彻底的相互沟通。他们职责的一部份是, 审计委员会应该监督特别政策, 如为高校编制的道德规范为组织安排的一个解决冲突和利益的政策——吹哨者政策, 包括员工提出对公司的关心, 不会担心被报复。审计委员会成员集中在理解会计, 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应该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大学, 检查内部控制结构的疏漏, 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二) 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大学的董事会应制定一个审计委员会的宪章, 在大学审计委员会的宪章里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职责, 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来监督大学每年的财务报表, 学校执行会计法规的情况, 以及内部控制。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如下:每年或当需要时及时的评论和更新审计委员会宪章;为大学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至少一年两次会见外部审计, 一次会议是制定审计计划会议, 一次会议在审计后会议, 接受审计结果;评价每年的财务报表, 包括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做出的调整建议, 和在准备财务报表时出现的重大问题。至少一年一次向董事会报告, 及时的向董事会提交审计委员会记录;与外部审计磋商, 向管理层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添加财务纰漏。针对大学的会计政策、内部控制等向外部审计部门咨询;估计大学的财务风险, 规避这些风险, 包括请求管理层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这个风险评估。当审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 审计委员会调查在高校内已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与管理层一年至少会见一次, 评论管理层的表现;负责任命内部审计负责人, 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及有关内部审计的政策。审计委员会批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 接受报告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职员。内部审计主管应有权利接近审计委员会主席并和其沟通, 另外, 审计委员会应该评价内部审计主管的表现;建议大学董事会制定一个道德行为规范, 并确保全体职员执行这个规范。

摘要: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治理理论, 分析了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即在大学建立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还探讨了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及其与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高校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

关键词: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探讨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及运作》,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3]曹光荣:《高校经营》,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代林利:《试析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要素》, 《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l期。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2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维护商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审计独立性则是该防线的基石;丧失独立性,审计意见价值甚微,审计职业之社会功用难存。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从而与注册会计师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这种先天的互动关系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进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向管理当局方面倾斜。而且,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管理当局可能利用其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权或审计收费等手段来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达成购买审计意见的意图。所以适当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便是在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之间设立一个缓冲装置,以减少两者发生利害冲突或利益共谋,从而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正是这一装置。美国崔得威委员会报告(TreadwayCommissionReport)、加拿大麦克唐纳报告(MacdonaldReport)及英国凯布瑞报告(CadburyReport)是审计委员会发展史上的三大报告,均强调审计委员会应复核公司选聘注册会计师的过程、审计合约的内容与范围以及与管理当局讨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等问题。可见,审计委员会承担的是复核之职,选聘注册会计师的.主导权仍属管理当局。因此,针对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选聘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形,审计委员会如何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有效保护以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委员会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聘任

在选聘注册会计师的过程中,审计委员会应评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如先行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及政府法令中有关独立性的规范,在选聘前与注册会计师商讨有无违背独立性要求的条款,在续聘的过程中检查独立性条款的遵循状况,并与注册会计师沟通,确定有无管理当局干涉注册会计师使其不能独立执业的情形。同时,审计委员会应向公司管理当局及内部审计部门征询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看法,以与注册会计师的答复作双向比较。

具体而言,在注册会计师的选聘、续聘和解聘问题上,审计委员会须履行如下职责:(1)了解审计合约的性质与范围;(2)向管理当局及内部审计部门征询有关审计质量的建议;(3)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在相关行业的审计经验;(4)考察会计师事务所用于执行本公司审计合约的合伙人及人员的素质;(5)评估注册会计师或其事务所在同业检查中的结果;(6)考虑注册会计师或其事务所涉及的诉讼与法律责任问题是否会影响履行本次审计合约的能力;(7)考察证券主管机关纠正或处分注册会计师或其事务所行为的情形;(8)对于管理当局解聘注册会计师的提议,考察管理当局所提出的解聘理由,并与注册会计师讨论分析发生意见分歧的原因。

由于审计委员会在注册会计师选聘上更多的是参与复核,而管理当局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即使有审计委员会作为后盾,注册会计师仍有可能基于诸般顾忌而屈服于来自客户管理当局的压力,从而对审计委员会有所隐瞒。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公众监督委员会(POB)于1995年发表了有关审计委员会的报告“董事、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保护股东利益的联盟”,建议在注册会计师与

审计委员会研究综述 篇3

摘要: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加。本文从动机,职责和功能,有效性和市场反应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希望可以对今后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综述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专门机构,在监督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协调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健全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审计委员会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动机,职责和功能

关于设计审计委员会的动机各国学者的研究结果都不尽相同。例如:顺应日益增加的审计责任(Eichensher,Shields(1985),美国);减少诉讼(Collier(1996),英国);公司失败(Porter,Gendall(1993))等。关于职责和功能的研究如监管职责(Treadway committee(1987)。

(二)有效性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等都会影响到财务报告的质量。设立:Bronson(2009),Carcello(2010),Fredriksson(2012)和Carver(2014)。专业胜任能力:Feloetal(2003)和Bryanetal(2004)(财务专业性),Krishnan(2008)(会计财务专业性),Krishnan et al. (2011) (法律专业性),Bryan et al. (2013) (会计专业性),Badolato et al. (2014) (财务专业性)。审计委员会(特征)会影响到审计师选择,变更,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等与独立审计相关的各个方面。Eichenseheretal(1995)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和审计师的变更显著正相关。Abbortetal(2000)发现独立且积极的审计委员会和行业专门审计师的选择正相关。Lee (2004) 认为审计委员会能缓和审计师辞职带来的负面经济后果。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以及协调沟通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其有效性的发挥。Scarbrougheta1(1998)研究发现完全由非管理者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更可能积极评价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结果。Barua et al.(2010) 发现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潜在的互补和替代效应,对未来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Norman et al.(2011) 对73个CAE和副的CAE决定纠正错报所需要调整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财务报告的位置对内部审计师纠正错报的决定有显著的影响。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监督的有效性研究很少。Carcello(2002)研究发现很多审计委员会都认为监督内部控制在其职责范围内。Krishnan(2005)发现更换审计师的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问题负相关,财务专业性则与更好的内部控制相关。Beng(2009)考察了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审计委员会是否在监督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市场反应

Carcello(2010)发现只有当审计委员会独立且CEO没有参与选择董事会成员时,股票市场对重述声明的负面反应才会减轻。Singhvi et al.(2013)发现市场对任命不同类型专家董事的反应并没有显著异于零。Choi et al.(2014) 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后审计委员会的任命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研究发现了股票价格普遍随着审计委员会的任命而提高。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动机,职责和功能

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晚,早期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研究集中于设立动机、职责和功能。有关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的研究如杨忠莲、徐政旦(2004),吴清华、田高良(2008),王咏梅、任飞(2011)。对职责和功能的研究有杨有红、赵佳佳(2006),朱锦余,胡春晖(2009)。

(二) 有效性

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谢永珍(2006),王雄元、管考磊(2006),杨忠莲、杨震慧(2006),倪慧萍(2008),郑新源、刘国常(2008),洪剑峭、方军雄(2009),胡苏等(2011),鄢志娟等(2012),谢德仁、汤晓燕(2012)。对独立审计的研究主要涉及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审计师选择、审计师变更、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的影响。设立:李弢等(2005), 谢德仁( 2006),夏文贤、陈汉文(2006),唐跃军( 2007 ),吴水澎、庄莹(2008)刘力、马贤明(2008)。履职过程:张岩、张继勋(2008),吴溪、赵鸿、陈克杰等(2011)。独立性:王守海、李云(2012)。勤勉度:张世鹏、张洁瑛、谢星(2013)。国内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很少。刘焱,姚海鑫(2014)研究发现专业的审计委员会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审计委员会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动机(如顺应日益增加的审计责任,减少诉讼等),职责(从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帮助外部审计师和组织内部控制的实施等方面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成本)。后来的成果主要是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独立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以及审计委员会任命的市场反应等。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很丰硕,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以及审计委员会任命的市场反应方面的研究很少。

四、国内未来研究展望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较晚,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尚属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广泛拓展审计委员会的研究空间。首先是改进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衡量专业胜任能力的时候,除了财务专业性外还要考虑法律和行业专业性。衡量审计委员会成员勤勉度时使用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期、薪酬也是影响其有效性发挥的因素。然后是拓展有效性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相关方面的研究很少,可以增加这些方面的研究。此外,审计委员会任命的市场反应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最后是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鉴于我国特有的股权机制,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是否存在差异有待研究。

综上,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未来的学者能致力于以上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审计委员会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实践工作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焱等. 高管权力、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内部控制缺陷.南开管理评论, 2014(02):第4-12页.

[2]张世鹏等. 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审计研究, 2013(03):第67-74页.

[3]王守海, 李云. 管理层干预、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 2012(04):第68-75页.

[4]Badolato,P.G.,D.C.Donelson and M.Ege,Audit committee financial expertis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The role of statu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4.58(2-3):p.208-230.

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 篇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股权过于集中,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机制等。与此同时,财务信息失真案件频发,各种财务丑闻层出不穷,在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和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公司治理受到各界的重视,也为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为了促进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2002年,中国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专门委员会委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该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进入了崭新的自发性变迁阶段。

二、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审计委员会制度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加之《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程序没有做出像董事会那样的明文规定,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具有的特殊性,学术界目前仍然处于广泛讨论阶段,证监会的监管及建章立制难以面面俱到。

2)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存在问题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能力不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聘用审计委员会成员时不太注重其管理教育背景和经验资历导致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能力不足,即使审计委员会成员投入较多的时间,依然无法取得很好的监督效果。

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性较差:从聘任机制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由大股东推荐产生,推荐他们到上市公司担任董事,无非是尽朋友之义,或者仅是在公司挂名,客观的讲,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

3)审计委员会约束机制不健全

审计委员会的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声誉方面,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的时间比较短,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缺少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声誉体系几乎不存在。因此,由于声誉机制的缺位,审计委员会成员可以不考虑自己的不称职行为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间接影响审计委员会制度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措施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修改,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相关问题写进法律,增强其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此外,在对审计委员会立法的过程中,应尽量使法律法规直观具体、详细并有针对性,而不是仅仅提供原则性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鉴于法律制定程序的繁琐和一些未知因素,国家可以先颁布暂行条例,对设立审计委员会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在施行暂行条例的同时,启动《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程序,增加相关条款,从而逐步实现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法制化。

2)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质量

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质量直接决定着该机构是否可以监督财务信息,保护股东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提高成员质量。明确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任职资格如果成员的任职资格得不到保证,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必将打折扣,因此其成员至少应保证:

第一,独立。

我国可参照《萨班斯法案》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规定选拔评价审计委员的独立性。

第二,专业。

审计委员应该具备相关的会计知识,能够理解公认会原则和财务报告,并要具有编制或审计财务报表的经历,担任过财务总监、财务主管、会计主管或从事过相当职位的工作,具有内部务控制方面的工作经验。

第三,有沟通协调能力。

由于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择外部审计师,保障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因此他领导内部审计,评价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并就发现的问题与管理者沟通。

3)完善审计委员会约束机制

首先可以在独立董事协会、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组织对其进行约束,通过这些行业的自律和自导完成审计委员市场化运作。其次,通过《公司法》等相关法规的修改,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对独立董事进行法律上的约束。没有尽职尽责,缺乏努力地独立董事不能获得相应的奖金、津贴和其他报酬。同时对独立董事的败得行为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并且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四、研究结论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的时间比较短,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缺少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上市公司案例不断的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定会不断完善,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定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此外,财务信息失真的恶意案件,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制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不少专家学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那么中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与时俱进,是否适应了中国广大上市公司的情况,中国广大的上市公司又需要怎样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而现在又是什么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审计委员会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用。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制度,审计委员会,监事会

参考文献

[1]夏文贤.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M].大连出版社.2008:40.

[2]谢德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程新生著.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机制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审计委员会工作条例 篇5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明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的职责,强化对集团公司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完善公司治理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集团公司章程》、集团公司《监事会议事规则》及其他有关规定制订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 委员会是集团公司监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向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监事会的领导下负责审核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它专项审计。

第二章 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第三条 委员会由三到五名成员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成员为专业会计人士。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由监事会主席担任。所有成员由监事会聘任或解聘,董事会成员、集团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不得聘为委员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可以兼任委员会成员。

第四条 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有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

2、遵守诚信原则,廉洁自律,忠于职守,为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积极开展工作。

3、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处理复杂的财务及经营方面的问题,并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五条 委员聘期由监事会确定,一般不超过三年,期满可以续聘。聘期内若有委员不能履行其责、或违反有关规定,监事会可以解聘。期间如有委员因各种原因不再担任委员会成员,由监事会根据有关规定补足人数。

第六条 委员会下设审计工作组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联络和会议组织等工作。

第三章 审计委员会及委员的职责

第七条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

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5、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6、对公司有关机构、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各项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7、公司监事会交办的其他事宜,董事会授权处理的其它事项。第八条 委员会主任应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1、召集、主持委员会会议;

2、审定、签署委员会的报告;

3、检查委员会决议和建议的执行情况;

4、代表委员会向监事会报告工作;

5、应当由委员会主任履行的其他职责。

主任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由其指定一名委员会其他成员代行其职权。第九条 委员会委员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

2、除依照法律规定或监事会同意外,不得披露公司秘密;

3、对向监事会提交报告或出具文件的内容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第十条 委员会在履行职权时,应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口头或书面通知,要求予以纠正;

2、要求公司职能部门进行核实;

3、对严重违规的高级管理人员,经监事会向董事会提出罢免或解聘的建议,或经监事会向出资人提出罢免或解聘的建议。

第四章 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和决策程序

第十一条 委员会实行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制度。根据议题内容,会议可采取多种方式召开,如传真方式等。

定期会议每年召开4次,分别在每季度召开,主要是复核公司的季报、中报、年报。临时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召开,主要指有下列情况发生时:

1、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严重损害公司利益时;

2、委员会对某些重大事项认为需要聘请外部机构提出专业意见时;

3、委员会主任认为必要时。

第十二条 审计工作组负责做好委员会决策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公司有关方面的书面资料。

第十三条 委员会会议对审计工作组提供的报告进行评议,并将相关书面资料呈报监事

会讨论。

第十四条 委员会会议表决方式为举手表决或投票表决,临时会议可以采取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委员会会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每名委员有一票的表决权,会议作出的决议,必须经全体委员过半数以上通过。

第十五条 委员会会议应有会议记录,并由出席会议的委员签名,记录由审计工作组保存。

第十六条 委员会通过的议案及表决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呈报集团公司监事会。委员对会议所议事项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披露有关信息。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条例自监事会决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 本条例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本条例如与国家日后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经合法程序修改后的公司章程相抵触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6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董事网络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研究

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份子,董事处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中,其所处社会网络的差别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公司治理行为,在网络关系视角下,董事的这种隐性关系特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其次,随着全球性公司治理的变革以及监管制度的不断深化,以往公司治理研究的各种特征变量逐渐趋于一致,再加上市场参与者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导致以往很明显的“公司治理- 股票回报”关系逐渐消失。

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与公司保持独立(财务独立与社会关系独立),而且其独立的定义也是比较苛刻的。但是大量研究发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公司的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依旧存在着多种方式的联系。Finkelstein and Hambrick(1996), Beasley et al. (2009)经过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往往偏向于聘任那些与他们有着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的人士来担任审计委员会的职务。虽然这些被聘的董事符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其他的法规条例,但实质是他们与公司管理层是不独立的,而且这种社会关系往往表明管理层和被聘董事有着方向一致的知识理论和事业目标,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Beasley et al. (2009) 通过对42名曾经担任过美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进行采访而得到了一些轶事证据,受访人群表示即使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公司的管理层依然经常通过他们的个人社会关系选聘审计委员会成员,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担任职务之前与CEO有过实质性的接触,而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公司的管理层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保持着个人联系。

Wild(1996)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使公司盈余信息含量增加,与之前没有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市场反应相比,成立审计委员会后市场对公司盈余的反应增加了20%,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在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盈余变化幅度显著超过没有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McMullen(1996)研究表明,与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因管理层舞弊而导致股东诉讼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小,季度财务报告重述的可能性更小,受到SEC 处罚的可能性更小,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小,由于存在意见分歧而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更小。

二、董事成员社会关系的存在对审计委员会的影响力研究

Carcello et al. (2011) 研究发现,只有当CEO不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聘时,才会出现完全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这样的公司发生财务报告重新披露的概率也越低。这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财务知识的专业性、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与CEO是否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聘有个必然的联系。而Hwang and Kim (2009) 则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了社会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损害。那些社会关系不独立的公司往往预期经营业绩是下降的,而且,其CEO往往能获得超额报酬。Bruynseels and Eddy Cardinaels(2012)提出了(1)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会削弱审计委员会的监管质量;(2)基于个人友谊的社会关系相对基于专业顾问的社会关系更能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监管质量两个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审计委员会监管质量的变量证实了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确会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效率,基于个人友谊的社会关系带来的损害效应更加强大,而且存在着这类社会关系的公司往往更可能参与盈余操纵,而且此时的审计委员会几乎不会报告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弱点,管理层也更愿意去修饰内部控制报告。

三、社会关系的类型和董事网络的本质研究

Carroll and Teo 1996; Gibbons 2004; Saint-Charles and Mangeau(2009)假设由社会关系形成的董事网络会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不同的社会关系来源造成了董事网络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联度也会有层次上的区别,所以,需要对社会关系进行一些层次上的区分,以进一步解释社会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委员会的效用产生的影响。通过Boardex Data,可以大致将社会关系分为两类,即“友谊型社会关系”(FRIENDSHIP NETWORK)和“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ADVICE NETWORK),其中“友谊型社会关系”指与管理层存在个人联系的朋友、熟人,这种联系通常产生于休闲会所、慈善组织活动等,一些富有争议的财务信息如更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往往经常在这个网络关系内部讨论,通过“友谊型社会关系”形成的董事网络使这一讨论便的容易起来,却很可能绕过“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如果管理层特别是CEO拥有更多的“友谊型社会关系”,那么审计委员会所倾向的财务政策与管理层更可能趋向一致。“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由财务专家和有业务往来的专业人士组成,这种类型的社会关系意味着成员与管理层存在着相近的知识见解和理论背景,他们的首要作用是增加对信息往来的监督和控制。Carroll and Teo 1996; Gibbons 2004;Saint-Charles and Mangeau(2009)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已表明,基于“友谊型社会关系”(FRIENDSHIP NETWORK)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基于“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ADVICE NETWORK)的审计委员会。(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Knapp, M. C. 1987. An empirical study of audit committee support for auditors involved in technical disputes with client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62 (3): 578–588.

[2]Gibbons, D. E. 2004. Friendship and advice networks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professional valu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9 (2): 238–262.

[3]Hermalin, B. E., and M. S. Weisbach. 1998. 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 CE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96–118.

[4]谢德仁. 2005.独立董事:代理问题之一部分.会计研究,2:39~45.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7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1.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运行概况。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美国已有多年历史, 而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证监会于2001年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并在其颁发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中指出: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于2002年6月30日以前至少应设立2名独立董事, 2003年6月30日前独立董事不得少于董事会成员总数的1/3。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 独立董事应当占有1/2以上的比例。这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最初法律规定。2002年1月, 由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 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 其中, 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 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2004年1月, 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规定, 上市公司要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005年11月, 国务院批转中国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再次明确规定, 要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国证监会2007年12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首次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在2007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和“薪酬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并且细化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规程, 明确工作职责内容。2008年10月7日, 中国证监会在上海召开2008年会计监管工作会议, 分析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定期与被审计单位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进行沟通, 如实通报审计的进展情况、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情况, 并将沟通的内容及相关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所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标志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已进入实施和逐步完善阶段。

2.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沪市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实践。

截至2008年4月30日, 沪市863家上市公司, 除九发股份外, 其余862家上市公司均如期披露了2007年年报。2007年年报统计数据显示, 862家沪市上市公司中约95% (816家) 已经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说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绝大部分沪市上市公司中已经建立。

从2007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 816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沪市上市公司约有90% (733家)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是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 符合证监会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要求。有90% (738家) 沪市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符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财务专业能力的要求。

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通知》将审计委员会的年报工作规程加以细化, 从下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沪市上市公司已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

二、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完善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一项监督机制, 是为纠正扭曲的审计关系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 在审计委员会中引入独立董事也是对内部监督机制的适当外化。从前述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 有近95%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当前的关键是如何为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运行创造条件。

1. 提高审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素质。

可以借鉴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建立一个以独立董事、债权人代表、中小股东代表、政府代表等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多元化人选参与审计委员会 (翟洁、李小燕, 2006) , 负责对外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报告审计, 减少经理层及董事会成员对外部审计活动的干预。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成立独立董事的职业组织。制定有关独立董事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的任职标准, 凡符合独立董事条件的财会、法律、经济、管理、科技界的专家人士, 经考试或考核合格后可加入行业协会, 接受协会指导与监督。上市公司通过行业组织遴选任命独立董事。其次, 完善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独立董事应一方面接受行业组织监督, 另一方面接受证监会的监督, 行业组织应规定独立董事的年工作时间, 并考核其工作业绩。

2.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促使审计委员会高效运行。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解决好外部性问题。首先, 在报酬激励方面, 薪酬委员会应提出适当的方案确定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报酬, 并报股东大会批准。方案中应当明确报酬的形式、金额、发放办法等事项。不允许董事会和经理层决定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薪酬, 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允许接受该方案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报酬, 这也是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必要条件。其次, 在提供适当报酬激励的同时, 还应当引入声誉机制给予审计委员会成员精神上的激励, 促使其为提高个人声誉而努力工作, 这需要以信誉市场的完善为基础, 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还比较薄弱, 其发展完善尚需一定时日, 但可以肯定这必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3. 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事宜的权力应交给审计委员会。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301条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对公司每一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表进行讨论并提出质疑;对公司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政策予以评价;评估公司对外发布的所有盈利信息和分析性预测信息的质量;负责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 给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 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其他咨询顾问和外部审计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则规定审计委员会只具有“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的权力, 实际上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事宜是由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定的, 而董事会又完全掌握在大股东手中, 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又是审计委托人, 从而为管理当局“购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创造了条件。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坚持准则, 不按公司要求出具指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就会被上市公司以莫须有的理由更换。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应将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的权力直接交给审计委员会。

4. 完善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监督管理, 使监管的内容和程序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水平,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制度是非常必要了。首先, 证监会要制定相应的章程, 对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出要求;其次, 要强制规定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的内容。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我国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情况及其每个成员的资格证明;当审计委员会出现重大问题, 应强制披露问题的内容, 并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拟采用的解决方法;审计委员会对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薪酬状况和持股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忠莲, 徐政旦.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 2004;1

[2].吴清华, 王平心, 殷俊明.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2

[3].谢永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2006;1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8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委员会,述评

一、引言

继世通、安达信财务欺诈事件之后, 为了重塑投资者信心、规范美国证券市场秩序, 2002年6月18日, 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了由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的会计改革法案《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 这一议案在美国国会参议两院投票表决通过后, 由布什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正式法律, 称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萨班斯法案》, SOA) 。该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许多修订, 并在会计职业监督、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规定。在SOA下, 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要求设立至少包括一名独立董事在内的审计委员会。公司的外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 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批审计费用、监管审计工作以及解决外部审计与管理层之间的任何争执。虽然有许多公司多年来一直都设有审计委员会, 但审计委员会治理规则还是被加强了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 在我国, 蓝田股份、银广夏、郑百文等公司会计造假案的发生, 使广大投资者受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困扰,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被认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 2002年1月, 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1) , 从而开始了通过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规范公司会计行为, 进而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进程。

根据沪深两家交易所2007年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 862家沪市上市公司中, 有94.66% (816家) 已经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816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沪市上市公司约有89.83% (733家) 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是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深市488家公司中, 有448家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占比91.80%, 在已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 独立董事作为审计委员会召集人的公司有441家, 占已设立审计委员会公司总数的98.44%。而2002年底我国仅有316家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占当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25.82%, 到2004年底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共663家, 占当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50%。短短5年时间内,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03年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治理情况在逐步好转, 说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下从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动机、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下监事会等关系展开述评。

二、审计委员会制度设立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国内有关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的研究较少, 杨忠莲、徐政旦 (2004) 发现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只受董事会人数和外部董事的影响, 不具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跟风所导致的结果, 不排除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具有安抚媒体和装饰门面的嫌疑。夏文贤 (2005) 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选择设立审计委员会这一独特的视角, 对大股东的行为动机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大股东联盟的持股比例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正相关, 当存在重要大股东时, 此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比值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负相关, 当第二大股东为国家股时, 此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一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之间同时存在“协同效应”和“剥夺效应”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经验证据。李补喜、王平心 (2005) 的研究表明, 独立董事相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支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而绝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更可能改善了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但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费用率的相关性。谢永珍 (2006) 的研究结论也认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王维祝、李国健 (2006) 以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为依据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主要是受外部制度的影响;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绩效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无关;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无关。吴水澎、李斌 (2006) 的研究发现, 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是否聘请“四大”合作所、负债比率以及盈利能力都对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有显著影响, 而大股东持股比例、成长性与公司规模对其没有影响。

三、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 (2006) 在分析验证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 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作为董事会的特征之一, 结论显示负责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 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杨忠莲、杨振慧 (2006) 的研究表明, 公司董事会结构的改善,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财务报告质量提高, 特别是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与否与财务报告的质量 (以报表重述为代替变量) 显著相关, 该政策执行效果初现。但作者也认为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审计委员会在监管报表质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仍需要进一步证据验证。王雄元、管考磊 (2006) 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 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频繁的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频繁发生的问题而非前慑性地去履行职责。李斌、陈凌云 (2006) 以上市公司是否发布年报补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 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等各方面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在研究期间内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 与此同时, 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 权威性的提高以及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 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 财务报告的质量更高。翟华云 (2006) 研究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 并且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 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 作者认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但还要进行完善。吴清华、王平心 (2006) 通过对2003年沪深两市1 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负责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 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王颖、王平心、吴清华 (2006)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其他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不显著。张华伦、王海茸、杨曦、王磊 (2007) 从盈余管理角度出发, 以2003-2005年全部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 对我国独立董事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检验。结果发现, 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或者正相关, 表明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和抑制作用;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情况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表明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二)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影响

陈汉文等 (2004) 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所进行的案例研究表明, 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李补喜、王平心 (2005) 对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 但相关性不显著。他们认为审计委员会为加强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审计委员会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李弢、薛祖云 (2003)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夏文贤、陈汉文 (2005) 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也表明, 设立审计委员会公司的操纵性应计水平显著低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 这也说明审计委员会更倾向于支持外部审计师。王跃堂、涂建明 (2006) 以2002-200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及其正常运转的基本数据, 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这一结果证实审计委员有效履行了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和沟通协调的职能, 并从审计质量的层面反映了监管层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杨忠莲、杨振慧 (2006) 通过对沪深两市家自一年发生报表重述的上市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 我国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与否与报表重述显著相关。夏文贤、陈汉文 (2006) 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其他因素后, 无论从变化方向和变化数量上, 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变更时审计收费的变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从外部审计师的角度看,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唐跃军 (2007) 将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购买联系起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意义上未能在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张阳、张立民 (2007) 对审计委员会制约独立性威胁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说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其研究还发现,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令审计师免于因出具令上市公司不满的审计意见而被改聘的结果, 说明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未能在制约独立性威胁方面发挥作用。翟华云 (2007) 以2004年的1 268家上市公司和556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为样本, 考察了审计师选择和审计委员会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更加可能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越独立和活跃, 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可能性越大。另外, 实证结果还证明, 公司规模、资产报酬率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显著正相关。白羽 (2007) 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审计费用变化的角度, 间接考察了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减少违规与舞弊等方面的治理效率。回归结果表明,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 对审计委员会的信任也减少了一定的审计程序, 降低了审计成本。刘伟、刘星 (2007) 以1999-2004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审计师变更、盈余操纵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同时后任审计师对此并未保持应有的谨慎;变更审计师当年报告盈利的公司, 其操控性应计利润在变更前相对较低, 而变更后得以显著增长, 且增长主要来自于对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利润调节;与此相反, 变更审计师当年报告亏损的公司, 在变更当年存在调低收益的“清洗”活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变更与前任审计师的稳健性有关, 且这种变更行为损害了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王雄元、张士成、高炜 (2008) 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视角, 探讨具备怎样特征的审计委员会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研究表明,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 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没有显著关系, 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但在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进一步研究中, 并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为了追求更高审计质量的进一步证据, 也说明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仍然有限。

四、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监事会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谢德仁 (2005) 研究指出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 (2) 在于它是代表股东利益直接负责企业外部会计事务, 并享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消极权力, 从而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 以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 (3) 则需基于其本原性质而设计。管考磊、刘剑超 (2006) 认为在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同时存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 要提高我国公司治理水平, 必须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监督的重点是财务报告过程, 因此, 两者在功能上出现了重叠。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是保证我国公司治理机构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监事会的功能应定位于代表广大利益相关者对董事会的监督, 审计委员会应定位于代表董事会监督经理人员, 并且制衡董事会的内部董事和大股东代表。杨有红、赵佳佳 (2006) 认为我国将产生于一元结构下的审计委员会嵌入二元治理结构而打造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 无论是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 还是弥补现行监事会机制设计及其运行中的缺陷, 都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是, 要使审计委员会机制植入我国公司治理框架后产生浑然天成的效果, 实现监督资源最有效的配置, 必须依托审计委员会职责界定和关系定位, 并提出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的建议。杨有红、徐心怡 (2007)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为一体的混合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监事会制度在我国形同虚设的问题根源不仅存在于其制度运行的执行过程中, 更在于其机制本身设计的先天性缺陷, 并且这种缺陷很难通过后天修补得以完善。认为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主体, 分别通过对内部董事的制衡和对经理层的监督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代理问题。取消监事会后, 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职责必须发生相应变化, 以达到授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目标。张洪生、于修和 (2008) 指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都具有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两者在职权和功能地位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冲突。分析了两种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若干模式, 指出两者之间的冲突并非主要矛盾, 可以通过职能协调来解决。黎瑞珊 (2008) 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存的局面加以分析, 力求找出合理划分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职责范围, 分权制衡, 解决两者职责重叠冲突问题的措施与方法。优化公司治理,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存的建立与运作是势在必行的:在公司治理体系中,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监控应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与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 而监事会的监督则表现为事后监督、外部监督、非参与决策过程监督的特点。在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分权制衡下, 努力构建一个包括政府司法监审机关、中国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等一系列监控主体在内的切实可行的监控系统, 是优化公司治理、弥补内部控制缺失、提高内部审计作用、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

五、述评及建议

综上所述, 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的研究较少, 也没有形成定论。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呈报质量、盈余管理与内外部审计质量方面。关于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监事会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制度安排方面, 仍需进一步探讨。国内综合研究结论显示, 审计委员会收效甚微尚需进一步检验, 可能是因为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较短, 其作用凸显尚需一定时日。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9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制度,内部审计,管理

近年来,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发展, 高校已逐渐走出“象牙塔”, 而是发展成为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化中心。要求高校内审部门承担的审计任务及对其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地加大与提高, 高校的内部审计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与其被审机构都是处于平级地位, 给其发展带来了很大局限性。国资委早在2004年8月30日颁布了第8号令《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 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其中这个办法提出要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审计委员会在企业, 尤其是中央公司中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了, 并且在企业内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不妨研究下审计委员会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看看能否对完美高校内审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内的一个分会, 一般由非行政董事组成, 它是董事会和内部、外部审计师沟通的桥梁, 分担了行政董事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部分工作。这种企业内部组织最早于1939年由纽约股票交易所提出, 当时发生了一连串严重的商业丑闻和诈骗案, 纽约股票交易所希望借此杜绝这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该机构明确要求, 所有的上市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来领导企业内部审计。在加拿大这已是一项法律规定, 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及马来西亚, 也逐步实施这些强制性的措施。这些国家这样做的重要目的在于借助这一机制, 促使企业规范高效地运作, 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的风险, 保护投资从的利益。

随着环境的变化及20多年来有关审计委员会的研究与实务发展,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已从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拓展到公司整体财务体系的全面监管及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遵循等多个方面。中国证券会和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1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其中第52条要求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国资委于2004年8月30日颁布了第8号《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在第7条要求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审计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帮助董事会在企业的会计政策、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实务等方面履行职责。它肩负着三方面的职责:财务报告方面、公司治理方面以及公司控制方面。

1、财务报告方面主要是主持有关外部审计的事务, 选择独立审计师, 讨论外部审计的范围、程序和计划, 评价独立审计师的能力, 督察审计结果。

2、检查公司所有重要的会计政策, 对重大的变化和其他有疑问之处加以报告。

3、先行检查中期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表和董事会报告。

三、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1、独立性方面。

虽然强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呼声很高, 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管理层, 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2、审计报告的重视程度方面。

管理层很强调审计报告质量, 但如果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得不到重视, 其建议得不到很好的采纳, 无疑是前功尽弃。由于高校的内审制度往往采取校长负责制。校长毕竟是管理全校事务的最高领导, 其管理事务繁多, 身兼数职, 往往一份审计报告的意见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采纳。

3、审计职能的发挥方面。

高校内部审计大多强调和偏重于内审的监督职能, 忽视内审的评价、鉴证和服务职能。从西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来看, 其重心已转移到评价、鉴证和建设性功能的发挥, 这同样也是我国内审的发展趋势。但要想提出一个好的建议, 有关信息资讯的最大获取是不容忽视的, 在目前的高校组织模式下, 要想做到这一点, 难度很大。

4、审计计划的合理性方面。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 涉及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 从办学规模到人事改革再到财务管理, 无一不需要审计的服务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发挥与介入, 这些需要审计能站在一个较高管理层的高度, 从学校的大处着眼, 抓住主要问题制度全年的工作计划, 但高校的内审部门的负责人大多只是学校的中层干部, 常常无法获取有些属于学校高层管理者才能得到的信息, 制定出的年度审计计划常常流于形式, 起不到真正的计划作用, 出现过多的计划外审计项目。

5、审计意见的执行方面。

虽然随着审计作用的发挥, 其审计意见也得到高层的重视, 但有时一个审计意见的实施是需要多方配合的, 甚至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踪监督才能做到, 不是仅凭一个文件的发布或是校长的某个指示就能实现。内部审计部门仅作为高校一个内部机构,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6、与高层领导的沟通。

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内部机构, 受校长直接领导, 其权威性往往受制于该校校长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将一个部门的权威维系于某一个高层领导的认识水平上, 不是一个很可取的做法, 这样往往造成这样的局面:本届校长重视了, 内审就有地位, 本届校长不重视, 内审就没地位。

四、从审计委员会制度得到几点审计管理制度的启示

要突破上述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仅仅表示重视或要求内部审计自身做到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从根本上, 即从制度上, 结构设置上去完善它的管理, 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们不妨从审计委员会制度上得到一些启迪, 现也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企业的审计委员会的特点:

1、在独立性方面:

这种组织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审计报告的重视程度上:

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 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 使其审计报告得到的重视程度势必会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

3、审计职能的发挥及审计计划的合理性方面:

该组织机构的存在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提供保障, 从而为职能发挥及计划合理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4、审计意见的执行方面:

该项制度能够可以弥补董事会的“功能缺陷”, 可以增强对内部管理层的控制, 并能帮助董事们履行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责任, 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司公开财务信息的信心。

五、结合高校内审的实际情况的几点设想

本文之所以谈到审计委员会的诸多特点, 并不是想倡导在高校内部也要完全照搬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的那一套, 毕竟高校有很多与企业不同的特点。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而言, 目前较为合理的办法是借鉴和参考企业审计委员会的某些职能与做法, 从高校管理高层及从完善体制的角度上, 更好地帮助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做到: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提高审计报告的重视程度、加大审计意见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及促进审计计划的合理化。现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高校内部成立一个常设机构, 旨在领导和协助内部审计工作;

2、人员组成上由四至五名高层校级领导干部组成, 其中至少有一名教职工代表, 有一名为会计专业人士。

3、主要职责及权限:审议内部审计计划, 对其合理性进行建议;监督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组的工作;对内部审计的工作报告作出及时的反馈意见, 对于涉及面较广的审计意见, 有权对全校各级部门进行意见实施的调配组织工作及跟踪监督;将全校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与内部审计部门沟通交流, 实现审计部门信息获取的最大化;负责处理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关系。

以上设想只是源于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一些启发, 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其实质在于倡导吸取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模式, 从管理制度上对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做一些较为大胆的的设想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现代社会大学的社会责任[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文硕, 世界审计史[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0

[3]、陈汉文,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嬗变与思考[J], 中国财经报, 2001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10

在外部制度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规模等特征是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一)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分为事实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事实上的独立是指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其职责范围内, 确确实实在独立运作, 但事实上的独立只有审计委员会成员自己才知道, 要具备这种事实上的独立性需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着极高的职业操守。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的任何关系在形式上和表面上都没有影响其独立工作的各种情况, 这是局外人所能看到的。

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管理层在财务信息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它直接代表股东利益负责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事务, 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 从而降低公司治理成本。因此,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成员所以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的最关键特质。

(二) 审计委员会的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财务报告、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内部控制, 因此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事项通常具有技术性, 这就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具有相关的财务知识以及经验, 从而能够对呈交给他们的问题进行独立评估。如果外部审计师认为委员会成员不具有理解审计和财务报告事项所必备的知识, 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将大打折扣。相反, 具备相关知识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能更好地理解外部审计师的判断, 并能识别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层意见分歧的实质。有关经验研究说明, 有公司治理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审计委员会能与外部审计师讨论会计处理上的争论, 并且当管理层与外部审计师发生意见分歧时能够给外部审计师提供额外支持。

(三) 审计委员会的活跃程度

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时期内召开的会议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计委员会活跃程度。显然, 经常开会能使审计委员会会议的内容更多地涵盖其被赋予的职能和活动, 从而提高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绩效。审计委员会在履行其监督、沟通和报告职能时, 是整个团队共同工作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 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 也就是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的过程。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期间内召开的会议次数越多, 说明该审计委员会内部沟通越充分, 其最终达成的意见更客观公正, 更能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 审计委员会内部由于充分的沟通, 减少了履行职能时可能遭受到的阻力, 有利于提高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能的效率;还能增进内部两种利益代理人的相互了解, 在以后出现不同观点时, 能够快速的达成一致意见, 提高审计委员会运作效率。由此可见, 勤勉尽职是审计委员会有效运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必要保证。

(四) 审计委员会的规模

审计委员会规模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的能力。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 其日常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较少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就可以掌握公司经济活动, 能够较好的履行其职能。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 较少审计委员会成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 不能及时掌握公司的经济活动, 难以处理全部的信息, 不能保证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 难以有效履行相应的职责。另外规模较大的审计委员会比小规模的审计委员更有能力抵制来自管理层的压力, 摆脱管理层的干扰或控制, 更有效地发挥监督和控制职能。因此, 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应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宜过小, 也不宜刻意求大。适宜的规模是审计委员会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保障。

二、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独立董事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在提高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是由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及其大股东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来聘请的, 在声誊机制尚未建立的市场环境下,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将会受到影响;另一重要的原因是, 财务报告的编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管理层的监督若想行之有效就必须建立在经常性监督的基础之上。而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人数本来就不多, 而且需要同时在董事会中的其他专业委员会中兼任, 或者在其他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 这样, 独立董事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必然会影响到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 会计专业人士发挥的作用有限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业人员发挥的作用有限。其可能存在的现实原因是, 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但在实践中, 许多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的会计专业人员数量刚刚符合此规定, 设置1-2名的会计专业人员的上市公司居多, 并且没有区分具有财务知识者与财务专家, 大部分公司聘请的财务专家仅仅是财务知识者。然而, 对于一个扮演财务报告与审计监督之关键角色的审计委员会, 尤其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会计审计问题而言, 更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拥有会计或财务管理经验的财务专家, 即审计委员会财务专家中其中的会计专业人士多是“学院派”独立董事, 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在实践经验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执业能力。

三、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规模特征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但有些特征其积极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为进一步提高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上的作用, 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 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做到形式上的独立性。但美国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影响美国审计委员会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实质上的独立性缺失, 这应该作为我国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前车之鉴。在我国实际上就是由大股东决定独立董事的人选, 按这样的规则选举出的独立董事其独立性很难保证。大股东选出的代表总是关注大股东的利益, 更容易站在大股东的立场去判断和行事。因此, 采用独立董事的竞聘制度, 大股东不参与提名和选举, 直接从独立董事市场中寻求合适的人选, 从根本上保证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内部经营者、控股股东以及行政主管部门, 能更多的相关利益者服务。独立董事的取舍应以其专长、技能和经验为准, 将审计委员会作为一个具有其所需专长、技能和经验的最佳组合的整体。经过一系列筛选与选举程序, 产生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在独立董事候选人的推荐方面, 独立董事的候选人应在以下渠道产生:公开招聘、股东推荐、董事会推荐、经理人推荐、社会推荐、个人自荐等。在对独立董事候选人的筛选上应由董事会中的提名委员会根据独立董事的条件筛选出候选人, 然后由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举行投票选举最后将当选人情况举行公示, 征求各界对当选委员的否定意见。若没有否定意见, 或者否定意见不成立, 当选人到期自动就职;被否定的当选人, 则不能任职。

(二) 增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

专业性是审计委员会能否成功地担负起财务治理功能的有效保障。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报过程,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因此审计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美国二大证券交易所均要求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全部成员具备财务知识, 并且至少有一名成员具有财务或会计工作经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但是并没有对会计专业人士做出明确的资格限定。为提高会计专业人士的执业能力, 增强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 首先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业人士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选聘对象不仅要求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经验。具体地, 可以选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知名学者、大学教授, 大型公司的会计、审计高层管理人员, 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经理、合伙人, 咨询公司的高级经理、合伙人等, 还可以选聘其他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这些成员熟悉经营管理活动, 在实践经验方面更具有优势。其次是建立起合理的培训制度, 巩固和增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定期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 尤其是针对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非会计专业人士, 通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培训, 使其了解一定的会计知识, 更好地辅助会计专业人士履行相应的职责。

(三) 健全审计委员会信息的披露机制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 完善的信息披露不仅能够向股东、监管等各方传递审计委员会运行的相关信息, 还能为评价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提供依据。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在财务报告中以“本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运行良好”等简单概括审计委员会的情况。为增强审计委员会的透明度, 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将审计委员会的相关信息作为一项强制披露的内容, 另一方面扩展披露内容, 明确披露程度。具体地, 可以参考内地发行A+H股的IT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信息披露做法。该公司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 在公司年报中专门发布“公司管治报告”, 其中详尽披露了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相关信息, 涉及审计委员会信息有: (1) 审计委员会的角色和职能, 并将审计委员会的章程或工作细则披露于指定网站; (2)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3)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每年召开会议的最低限制次数、本年召开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各委员参加会议情况; (4) 审计委员会年度工作情况, 披露审计委员会具体工作内容。以上披露的信息是比较完整的, 而这些信息也是很基本的、容易获得的信息, 上市公司搜集这些信息的成本几乎可以不要考虑。通过健全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机制, 提高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使用者的监督力度, 以促进审计委员会规范运作, 更有效地发挥治理功能。

摘要:从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进而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会计信息透明度,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 苗劼.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研究 (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 刘颖慧.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D) .吉林:吉林大学, 2010.

(3) 李磊.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 (D) .济南:山东大学, 2007.

(4) 陈汉文, 夏文贤, 陈秋金.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案例分析与模式改进——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 (下) (J) .财会通讯, 2004 (01) .

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财务专业性;管理层干预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32-01

一、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一)基于代理理论的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者都会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委托专业代理人来行使经营权,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企业本身就是由各种契约关系组成,内部存在多元化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层次的。在企业的组织阶梯上,每一个个体(除了处于顶端和底端之外)通常即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如公司治理结构中至少可以分三层: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经理层与职能部门。在这个结构中可以认为股东处于顶端,职能部门处于低端。审计委员会即是受托者,更是委托者,处于董事会与经理层中,可以再细分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与外部审计层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与内部审计层两层。由此可知,审计委员会可以强化对管理者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二)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是旨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如果公司治理结构良好,则能够很好牵制经营者的权力,减轻代理冲突和降低代理成本。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可知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就是为解决两权分离下代理问题而孕育而生的补救方案。(三)基于审计委员会职能的理论分析

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建立在对其职能进行明确、充分规定基础之上。最早,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为了完成对财务报告及相关领域的监督职责。随着实践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如今更多地参与到了审核公司的报告责任和治理中来。

二、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财务报告方面

审计委员会负责监控财务报告的质量,监督复核公司年度与期中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声明,并考虑财务报告编制中所采用的重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的适当性,分析财务报告的完整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以及所披露信息与己掌握信息的一致性,以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方面

内部审计是一种组织内部对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及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开展的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对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较为了解,它可以通过系统规范的工作评价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而这两者又会直接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外部审计方面

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外部审计的工作,它可以向董事会提议聘请或是更换外部审计人员,进而确保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了由管理层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人员可能引起的串通舞弊,降低了外部审计人员迫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压力而出具有利于管理层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同时,审计委员会可以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就外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遇到的困难、与管理层的分歧、发现的财务报告问题在外部审计、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体系的构建

完善对信息披露质量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水平传递给以投资者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进行更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政府等有关监管部门合理引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二)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

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是审计委员会作用更好发挥的基石。审计委员会成员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是通过整合内外部各方资源,将内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管理层、外部审计师的沟通工作协调起来。通过工作制度、沟通机制、工作程序、任职资格、选聘机制、与管理层的协调机制、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机制、与监事会的协调机制的完善,来使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免于“花瓶”作用,切实发挥预期的作用。

(三)保证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勤勉性

目前大多数审计委员会的人数是《指导意见》中的最少人数3人,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适当规模即可,更重要的是对成员的职责划分、资格和专业背景、独立性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适度勤勉性,并不是简单的指开更多次会议,而是注重保证每一次开会履行审计委员会职责质量的前提下,定期多同通过开会的形式来保持其勤勉性。

(四)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脊梁,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要从形式上和实质上两个方面进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准则和规定,企业自身也需要切实提高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严格审核非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任职的资格,并禁止现任管理层成员在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中任职。

(五)保证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

审计委员会是一个专门从事财务监督职能的专业委员会,其中所有成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财务基础知识,同时部分成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财务专家级水准,只有这样才能监察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评价管理层的的财务决策和内部控制政策。除了对审计委员会作一些财务专家的要求是必须的和重要的外,也要强调审计委员会的协调机制,由于审计委员会中非管理层内部董事财务专家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和沟通协调机制上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效率。理想的审计委员会最好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由具有行业实务经验的财务专家担任审计召集人和其他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律师、大学教授担任主要成员,如果要有内部董事存在,建议是在专业方面有专长或协调能力突出且与管理层保持相对独立的内部董事。

参考文献:

[1]刘彬.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

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关系 篇12

一、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关系

审计委员会是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 其的监督作用更有效于外部监督机构。其主要包括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管三个过程, 而外部监督机构以注册会计师为例其主要起到一种事后的监督, 但是仅仅以事后监督是无法有效的防范舞弊事件的发生, 所以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就凸现出来。具体监督的内容包括:一是复核并核准内部审计的章程, 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 及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二是复核审计计划及嗣后计划活动的变动, 了解计划范围和公司内部风险程度;三是复核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形式,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四是复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训练情况, 开展后续教育;五是同意内部审计主管的任命及撤换, 保护内部审计功能的独立性;六是复核审计成果, 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汇总结果等 ( (2) ) 。

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关系

1. 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

从公司的行政结构上看, 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 而从级别层次上划分监事会高于审计委员会, 对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给与指导形成一种直接关系。审计委员会又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直接指导, 形成一种上级与下级的指导关系。但是从公司的组织结构上看, 内部审计并不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之下, 其隶属于公司行政系统的一部分, 向公司管理当局负责, 在日常的活动中要服从公司管理当局的指挥, 并通过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 接受其领导, 并由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之间进行沟通,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 从业务上的领导关系

从业务上讲, 内部审计的业务工作要经过审计委员会复核和批准其组织章程、预算和人事、工作计划、审核结果等, 受其领导, 被其监督, 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使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 从而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真实的无保留的信息, 使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

伴随着审计委员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受其影响, 如其职能上的定位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两者在监督领导时沟通互动, 互相利用, 一方面审计委员会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源优势, 更好的履行职责;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认真的执行业务, 提高自身的效率, 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三、内部审计向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系

通常,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与审计委员会保持直接联系, 出席审计委员会的会议, 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和交换审计意见, 如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 (3) ) 中指出的:报告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情况及对其监督的情况;报告与本机构和下属机构活动的重大事项及处理情况;报告年度审计计划情况和结果等。这样的审计委员会作为中间方的机制对保证审计结论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工作报告关系, 使审计委员会成员发现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下属的身份向董事会直接联系和报告, 这既增加了董事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良好沟通, 又协助了两者工作的顺利的进行, 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数据, 同时也维护公司的最大利益, 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公司的结构, 促进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都要遵守的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工作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在审计过程中, 只有具有了独立性, 审计工作才能合法顺利的开展, 然而对于缺乏独立性而产生的审计结论则是不可靠的。所以, 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都应严格的遵守独立性原则。

从具体方面讲, 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之间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工作之间的独立性;审计过程及结果的独立性等等。就审计委员会而言, 其成员的复杂多元化, 就要求其在挑选成员时严格执行独立性原则, 避开各种血缘亲属等关系。而作为审计委员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应以其为基础, 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性。

然而在某种程度下, 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独立性的关系又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导致了其审查范围的扩大, 这必然影响到个体之间独立性的完全性, 间接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 被弱化的独立性又要求更强的内部审计来强化它, 以保障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这样又反过来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 阻碍其发展。但是, 伴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它兼顾了内部审计职能扩展的要求和独立性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审计的这个矛盾。

所以, 处理好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建立相互评价, 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合作的审计机制对我国审计界完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公司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纠正作用。

摘要:审计委员会作为保障审计信息的关键部门, 与内部审计制度有着监督、领导和工作协调报告关系。合理的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可以有效的改善审计信息的质量,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监督,领导,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03, 第02期.

[2]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03.

上一篇:杜尔伯特下一篇:肿瘤住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