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流程审计报告(精选9篇)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 篇1
制度流程体系建设审计报告
一、集团目前制度流程体系建设现状
二、急需补充的各项制度体系
三、制度流程体系建设的领导和落实
制度流程体系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责任人能完成的,是一集团总裁、各专业副总裁、各部门总监、项目
四、制度流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1、OA系统
2、NC预算系统、网上报销系统系统内制度流程
3、NC成本核算系统
4、NC合同审批、合同付款
5、NC营销控制系统
6、NC人力资源系统
7、NC财务核算系统
五、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修订
六、制度流程执行情况的审计
1、制度流程体系建设情况审计
2、制度流程信息化匹配度审计
3、制度流程体系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 篇2
一、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与审计现状
(一) 国外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与审计现状国外关于环境报
告的研究历史较长, 与之相应的审计业务开展的比较丰富, 比如在日本、欧洲、英国等国家或地区已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早在2000年就已经发布了《环境报告保证业务指针》, 2002年, 日本经过审计的企业环境报告比例已经达到了20%。1993年, 欧共体议会决定实行经济管理与审计计划 (EMAS) , 并且要求通过EMAS认证的企业必须提供年度的并经过合格的第三方验证的环境报告;与之类似的环境认证计划还有英国质量标准7750 (BS7750) 、国际质量标准ISO14001。换言之, 该类环境认证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在英国, 发布环境、社会及可持续性报告是自愿的。Glimour (2001) 在一份报告中写到, 英国资本市场中的100强公司中有49家发布了用来说明环境问题或公众问题并包括一份外部审计人员或其他专家的保证声明的单独报告。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会在其年报或单独的环境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 许多公司也都将其环境信息加以鉴定, 并且这种鉴定是自愿进行的, 与法律法规或ISO14001标准无关。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2005年做了关于“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及其是否经过保证”的研究, 指出:企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经过保证的比例, 英国高达53%、澳大利亚为43%、欧洲国家为41%、日本为31%、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为10%和3%。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开展企业环境报告审计或第三方鉴证已是大势所趋。然而, 另一方面,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方面, 关于环境报告审计的做法更常见的是对环境报告进行“鉴定”或“认证”, 其提供的报告大多数被称为鉴定报告或认证报告, 而很少叫做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的, 并且这种鉴定大都是自愿的。公司在公开披露其环境报告时大都是自愿的行为, 并且不存在公认的环境报告准则或标准, 对环境报告鉴定方面的一些硬性规定主要来自于一些环境管理规则如EMAS要求经其认证的公司每年需公布经过外部鉴定的环境报告。2000年6月, GRI公布了它的可持续性报告准则, 英国航空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和壳牌石油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成为GRI报告准则的试点公司, 以这个准则作为其环境报告的编制基础。因此, 可以预测, 未来的环境报告审计业务会更加规范, 其应属于鉴证业务的一种, 并且也应该是一种提供较高保证程度的业务。
另外, 国外对环境报告外部鉴定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特别强调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在这点上与财务报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外部鉴定者如若没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不能保持执业的独立性, 就很难保证其执业结果的真实、可信,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环境报告的可信性。目前国外企业环境报告的外部鉴定几乎都由四大会计公司的“可持续性”小组或是大型的环境咨询公司来担任。例如日本的第三方审查机构是一个由7家单位组成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审查协会”, 其中一方就是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 该协会对通过审查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提供审查意见和J-SUS标识, 作为认证标识使普通公众对其可信度进一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审查并不是法律法规强制的行为, 而是一种企业自愿性行为。
(二) 国内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与审计现状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审计尚处于理论研究探索阶段。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发布环境报告有助于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加竞争优势, 但是纵观这些已经发布的企业环境报告, 可以发现:为数众多的企业环境报告中并未提及任何鉴证或保证;个别的企业环境报告中提及了企业内部的审核程序;个别的企业环境报告中提及以环境监测部门等作为技术核查单位, 但并未详述审核程序, 也未披露任何审核意见;个别的企业环境报告中专门提及了“第三方认证”, 实则为部分知名人士对企业编制环境报告意义的评价, 并未对企业环境报告内容提供任何保证。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开始编制《健康安全环境报告》, 是我国最早以非财务报告形式发布的环境报告书, 其在公布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时曾提出“将开展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计联系”, 但其2007年和2008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仍然没有经过第三方审计, 只是在2009年聘请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8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价, 并出具评价报告, 并未开展第三方审验。海尔集团可以说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做的最好的企业, 但在其历年的环境报告书中只是提及第三方认证, 并不能称之为独立的“验证”或“审计”。这与国外企业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 2011年6月发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指出企业编制的环境报告书需经过第三方验证, 并且指出:第三方验证指除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独立专家学者或有影响力的个人及组织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过程和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行为, 第三方验证结果一般刊载在企业环境报告书中, 旨在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可信性。由此可见, 我国对环境报告审计的叫法也和国际通行做法一致, 即称为“验证”, 而没有称之为“鉴证”或“审计”, 这无不说明了现行阶段下对环境报告开展独立的类似于财务报告审计的做法条件并不成熟, 研究新形势下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势在必行。
二、环境报告审计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 审计对象 (审计内容) 面临的挑战
环境报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独立环境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发表审计意见, 并提供具有较高保证程度的独立性的鉴证业务。审计对象即为环境报告, 审计内容是环境报告中包含的所有的信息。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不一样, 其反映的内容是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鉴于企业参与环境活动的复杂性以及难计量性, 所以环境报告中反映的信息不像企业财务报告那样主要以数字性信息为主, 并且有一定的确认计量标准, 而环境报告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1)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遵循了相关环保法规的规定, 即合规性信息; (2) 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 即环境会计信息; (3) 企业环保资金的运用、投入及产生的效益情况, 即环境绩效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各有不同的特征, 有些是定量的、客观的、历史性的, 如环境会计信息、合规性信息, 这类信息审计起来程序可以借鉴传统财务报告审计流程;而有些信息则是定性的、主观的、未来性或预测性的, 如绩效信息, 再加上环境的不断变化, 标准的不统一性, 这在客观上就导致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较大, 审计方法和程序也不能借鉴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流程。
(二) 审计主体面临的挑战
我国审计组织形式有三种: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 这三种组织都可以对企业环境报告实施审计。从实践上看, 我国目前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报告审计业务, 相关业务的开展大都是国家环保部门进行的一些环境绩效评价, 如2011年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绿色证券政策研究”课题组对7大重污染行业161家上市公司进行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 并出具了评估报告;也有一些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 但是注册会计师并未形成专门的审计意见;企业自身编制的环境报告书也大都是由管理部门制定, 其中内容大都是报喜不报忧, 并没有真正展开自我评价;而2011年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也没有指出应该由谁担任第三方来对环境报告书进行验证。对于环境报告审计主体的选择, 可以借鉴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的做法, 即由注册会计师来担任, 因为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政府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来说, 更容易做到客观、独立、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但是, 鉴于企业环境报告审计中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仅仅依靠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尚有很多困难。
(1) 关于专业胜任能力。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明确指出:鉴证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这对执行环境报告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来讲同样适用。但是, 考虑环境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有很大差距, 其中不仅包括以货币性信息计量的内容, 还包括非货币性计量的技术指标, 不仅涉及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涉及很多环境领域方面的知识、技术, 以及相关的环境法规、协议和章程, 还有一些国际性的环境标准、编制指南等,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应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其他诸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这就对我们现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 选择与其他专业人士 (比如环境专家) 联合开展环境报告审计将会成为必然之选。
(2) 关于审计独立性。我国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业务要求鉴证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鉴证对象提供鉴证意见, 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的信赖程度。这里对鉴证人员提出的要求是不仅形式上做到独立, 并且实质上也要独立, 只有做到独立, 才能增强信息使用者的信赖程度, 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层的受托经济责任才能得到确立和解除。环境报告审计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的受托经济责任拓展到受托环境责任而产生的, 企业的受托环境责任是指在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对环境资源委托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包括企业执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责任和向委托人报告执行情况的责任。而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 广大社会公众可以看做是环境资源的所有者, 环境审计的委托人便是社会公众, 而从广义上来看, 注册会计师也可以看做是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 将会受到更大的威胁。
(三) 审计标准 (审计依据) 面临的挑战
我国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 当涉及列报时, 还包括列报的基准。标准可以是正式的规定, 如编制财务报表所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也可以是某些非正式的规定, 如单位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或确定的绩效水平。在具体鉴证业务中, 注册会计师应采用适当的标准, 运用职业判断, 来评价标准各项特征 (相关性、完整性、可靠性、中立性、可理解性) 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强调作为鉴证业务, 标准应该是能够被预期使用者获知。在环境报告编制标准方面, 国际上有由全球报告创制组织 (GRI) 制定的环境报告框架, 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规范, 比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等, 这对规范企业环境报告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 但是从这些法规条文上看, 文件给出的只是一个框架结构, 包括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等, 内容主要涉及高层致辞、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环境管理状况、环保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一些非财务信息的说明, 对于具体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并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 没有形成关于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的确认计量准则。并且关于环境报告书的编制, 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制性的要求, 大多数企业仍然选择自愿披露或选择性的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从审计准则来看, 也没有专门针对环境报告审计的规范, 只是在相关规范中提出应进行第三方验证, 至于应该参考何种验证标准, 并没有进行说明。而国外很早就制定了相关的可供参考的验证标准, 比如日本2000年发布的《环境报告保证业务指针》, 欧共体制定的EMAS计划等。因此, 我国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报告审计业务, 必须要建立健全环境报告标准。
(四) 审计方法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 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环境报告审计当中。如可以运用检查相关文件和函证环保部门的方法, 验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相关的环保法规的规定 (因为涉及重大污染或有环境违法行为, 通常会受到环保局的行政处罚或相关处理) ;再如可以通过分析程序, 结合企业近些年的发展趋势以及环保目标的实现情况、有无环境友好型技术及产品等, 分析企业相关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信息是否公允。但是鉴于环境报告审计的特殊性, 只是运用这些常规的方法远远是不够的, 比如为验证企业污染物 (包括温室气体、固体污染物、噪声、危险化学物质等) 的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等指标的真实性, 需要用到环境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对于披露的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信息, 需要用到环境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验证其合理性;对于企业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信息的披露, 仅仅检查企业提供的相关报告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企业环保活动的效益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通常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 并且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来进行综合的评价。所有这些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环境报告审计制度完善建议
(一) 审计方式———强制性审计为主, 自愿性审计为辅
国外企业对环境信息的公开、充分披露非常重视, 并且企业管理层也十分重视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一些欧洲国家, 比如英国, 企业发布环境、社会及可持续性报告甚至是自愿的行为, 并且为了加强其在报告中所披露信息的可信性, 更愿意对环境信息进行外部鉴定 (即被审计) ;而有些国家政府则非常重视对环境信息的审计, 制定并发布了相关的环境信息验证标准、规范, 并要求企业发布经第三方验证的环境报告, 比如日本。但是从整个国外的发展现状来看, 环境报告审计更常规的做法则是企业开展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与鉴定。而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 自愿主动的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仍占少数, 并且这些企业也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 选择性的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真正公允、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环境状况的企业是少之又少。从我国近些年颁布的相关规范来看, 2003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 规定企业“必须”和“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内容与方式, 并且鼓励企业发布年度环境报告书并在企业网站或政府网站上公布;2006年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提出应增加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2006年9月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部指导企业发布环境报告的指导文件;2011年6月发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企业编制的环境报告书需经过第三方验证。从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到上市公司必须发布年度环境报告, 再到环境报告需经过第三验证, 整个过程历经了自愿实施到强制推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要想保证企业环境信息的真实、公允, 必须推行强制性审计, 只靠企业自愿性行为, 是很难保证环境信息的可靠性的。
在此, 笔者认为在我国开展环境报告审计必须实行强制性的做法。首先, 由国家出台相关法规统一要求企业必须要披露经独立第三方审计的环境报告, 否则的话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先在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推行, 然后再推广至一般需要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其次, 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环境报告行为的监管力度, 并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企业的报告行为;最后, 相关准则、规范制定部门尽快制定并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环保法规等规定, 以更好的为环境报告审计提供合适、可用的审计标准。
另外, 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环境报告审计, 即企业内部可以设置相关部门 (审计人员可以由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涉及环境活动的工程师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担任) 对企业编制的环境报告进行自我评价与审计, 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提交给管理层以进行后续的改进。为了让企业更好的开展自愿性审计, 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 比如发现违规行为, 可以给予一定的处罚豁免;自愿审计开展较好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国家的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者其他由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示范项目等等。
(二) 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为主, 其他相关人员联合审计
环境报告审计业务是一种鉴证业务, 为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需要审计人员必须客观、独立。因此, 笔者认为审计主体最好由职业团体———注册会计师来担任。一方面注册会计师都是会计、审计方面的专家, 有的还精通法律、计算机、工程建设等方面知识, 熟悉审计流程, 即使是开展新的业务类型的鉴证业务, 上手也快;另一方面, 作为职业性团体组织, 注册会计师不隶属于审计委托人, 也不隶属于被审计单位, 独立性较强, 比较符合鉴证业务的要求。但是, 由于环境报告审计内容中涉及很多企业的环保机密信息, 比如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环保绩效情况、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而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往往会经过修饰, 或鉴于注册会计师的取证权限, 导致其在收集证据时可能会出现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审计范围受限的情况, 所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环保部门的审查结果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 或政府部门也可以授权注册会计师一些查证权限。还有就是考虑现行条件下, 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环境知识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很大难度, 所以, 首先可以考虑在审计小组中吸收其他专家进行联合审计, 比如可以组建专门的环境信息审计团队, 聘请环境专家或者具备实施环境信息审计所需的相关知识的人才, 使得团队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 各司其职, 协同合作;其次, 加强对现有注册会计师的培训, 使得参与环境信息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具备环境专业知识, 以适应环境报告审计需要, 并且培训工作要贯穿整个执业生涯;最后, 待条件成熟时, 建议专门的环境报告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 对从事环境报告审计的审计师进行资格认证, 达到一定标准并取得执业证书的注册会计师才能参加环境信息审计工作,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环境审计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素质, 保证环境报告审计质量。
(三) 开展与财务报告审计的整合审计
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 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最后就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出具审计意见的过程, 而环境报告审计也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等进行了解, 进而开展相应的审计程序, 并且审计主体都选择由注册会计师来担任, 因此, 考虑审计成本效益原则, 可以开展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整合审计, 可以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同时对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从而减少重复的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效率, 节省审计资源。
(1) 从报告期间和报告内容上看。企业通常是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单位发布环境报告, 而财务报告通常也是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单位进行编制, 因此, 从报告期间来看, 二者是一致的;从报告内容上看, 环境报告中的很多环境信息的披露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与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 比如环境报告中单独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费用, 这些都是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成本和费用项目的组成部分;再如环境报告中关于企业环境资源的消耗量, 污染物的排放量等信息, 与财务报告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等数据又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同时对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对注册会计师来讲, 可能会存在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足、部分内容重复审计的问题;而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讲, 则会加大审计费用。所以考虑整合审计, 二者相互对应、互为参照,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2) 从审计流程上看。现代财务报告审计普遍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最终出具审计报告。鉴于环境报告审计内容和财务报告审计内容具有一定的融合之处, 也可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 首先确定审计目标, 然后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活动进行了解, 包括内部环境和环境管理系统, 在充分评估环境审计风险之后, 进行风险应对, 最终出具环境审计报告。整个审计流程中, 每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整合审计的可能性, 比如进行风险评估时, 二者都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 这里可以统一了解环境, 分开评价风险, 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
(3) 从审计方法上看。常规的财务报告审计方法如询问、观察、检查、函证、分析程序等, 都可以在环境报告审计中运用, 当然需要注意具体在运用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询问方法的运用, 在两类审计中所询问的对象和内容必然是不同的。
(4) 从审计人员的委派上看。不论是财务报告审计还是环境报告审计, 二者都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到独立、客观和公正, 并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对事务所来讲, 共同的要求就是都要建立和完善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鉴于二者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同, 所以事务所在委派审计人员时, 需要考虑两种审计的不同要求。对同一家企业如果需要同时开展财务报告审计和环境报告审计业务, 可以委派两个项目小组同时进行两种审计, 对于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中内容交叉的项目可以合并审计 (实际的做法是这些项目的审计由同一人担任, 但是他同属于两个项目小组) , 即该部分审计证据可以运用在两种审计当中, 但是各自出具审计报告。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保障审计取证的效率, 不会造成重复审计, 但是其缺点在于必须保证两种审计在同一时期进行, 不然会造成审计证据缺乏时效性, 影响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1]谢斯静:《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环境审计》, 《林业经济》2010年第9期。
出具审计报告的流程 篇3
1、鉴证作用:注册会计师是以超然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股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具有鉴证作用。
2、保护作用: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对被审单位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者降低报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信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
3、证明作用: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及其结果的总结,它表明审计工作的质量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对注师能够取到证明和保护作用。
二、审计报告的主要类型
1、注册会计师对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审计报告划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类
2、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4、审计报告报告日期: 不应早于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修改后的财务报表的日期
5、管理层的责任段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 篇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依据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系统并落实实施,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程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范围详见附件一)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甚至造成人身财产安全危机,以及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原则:
(一)I级和II级事件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实行逢疑必报的原则,具体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以及我院相关规定执行。不得瞒报、漏报、谎报、缓报。
(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l、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实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五、相关人员、部门、科室的职责
(一)医务人员和相关科室
1、识别与报告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提出初步的质量 2
改进建议。
2、知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接受相关制度及流程的教育与培训。
3、相关科室负责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
(二)医务处
l、指派专人负责收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
2、对有关诊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解和沟通,作出初步分析,并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给相关科室,提出改进建议。
3、如事件的发生涉及其他职能科室,或需要其他职能科室协调整改的,医务处负责将事件反馈给相应职能部门,并将反馈意见记录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簿。
4、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网络直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5、每个季度将发生频率较高(每月或数月发生一次)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所有重大不安全事件进行汇总,组织相关部门或科室对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上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或医院办公会)讨论,指导相关部门或科室采取防范措施。
6、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三)护理部
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有关护理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
2、对全院上报的护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解和沟通,作出初步分析,并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给相关科室,提出改进建议,指导科室采取防范措施。
3、负责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四)其他职能科室
如保卫科、后勤设备科、门诊部、预防保健科、输血科等部(室)、科,应对涉及本部门的事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提出整改措施并实现持续改进。
(五)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每季度讨论医务处提交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制定相关事件的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或建议。
2、根据事件的性质、是否主动报告、报告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是否得到持续质量改进等方面,给予报告的个人或科室一定的奖励建议。
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方式
院内上报可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紧急情况下可先采用电话上报,事后补报并填写有关信息。
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及处理流程(附件一)
(一)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当事医务人员除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后果进一步扩大外,并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二)上报流程:
I、lI级事件:当事人员或科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务处或护理部(夜间、节假日向医院总值班)电话报告,并组织当事人员在事后2小时内填表补报相关信息。
III、Ⅳ级事件:报告人在事件发现之时起3个工作日内填表上报。
(三)处理流程:
l、医务处、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如属I、II级事件,经核实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同时向分管院领导 4
报告,如构成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医疗事故,将按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及医疗事故的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执行,逐层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及处理;如属III、IV级事件,应及时了解事件经过,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如事件涉及其他职能部室的,应向其反映情况,由该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医务处、护理部负责将反馈意见记录,并协调处理。
2、各科室发生或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自行组织科内会议,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结合医务处、护理部或其他职能部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改进。
八、激励措施
(一)主动报告的奖惩机制:
1、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2、科室年报告例数超过编制床位数l5%的,在年终先进集体评选中作为积极因子体现;超过20%,并且促进制度或流程改造的,年终给予奖励绩效管理积分60分。
3、在不良事件上升为纠纷前主动报告的个人或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将根据情况对当事人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4、发生严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而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取消先进集体评选资格。
5、隐瞒不报或未及时上报,导致损害后果扩大、医患冲突升级的,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不能再以任何理由减轻处罚。
(二)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医院相关规定执行。
利津县中心医院
职工代表大会审计报告制度 篇5
罗湾水电厂规章制度发布通知
200年第号
《江西三和罗湾水电厂职工代表大会审计报告制度》已经于200年月日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厂长
二〇〇年月日
—1—
规章制度控制表
职工代表大会审计报告制度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为建立健全电力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强化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廉政建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制定本制度。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3 管理方法和内容
3.1 审计工作实行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职代会)报告制度。
3.2 职代会应将审计工作报告列入会议议程,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并由职工代表向职工传达。
3.3 审计工作报告由企业的审计部门提出,经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审核后,向职代会报告。
3.4 审计工作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3.5 对企业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
3.6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审计的情况。
3.7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情况。
3.8 对企业内部违反财经法纪问题进行审计的情况。
3.9 企业领导和职工所关心和需要审计说明的其他经济方面事项。
3.10 企业接受外部审计的情况。
3.11 审计建议。
3.12 企业各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审计部门提供相关资料。
3.13 职代会对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审计部门及时归纳整理,企业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讨论研究,责成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改进措施,并在下一次职代会上报告处理结果。4 检查与考核
本制度由厂审计部门进行考核。附则
5.1 本实施细则由厂审计部门负责解释。
流程管理与审计关系探讨 篇6
第一, 审计中相同问题的濒繁出现。常年从事审计的人员会发现每年都会审计出同样的问题, 如往来款函证不及时、盘点差错率高、资产负债率高等, 原因大都归咎于整改不到位。实际上, 一些问题通过整改解决后, 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出现或以不同形式出现, 使审计工作徒劳无功。归纳原因主要为:一是被审单位整改态度消极;二是被审单位急功近利, 若审计整改限期完成, 被审单位则会更多地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 从而忽视防范和规避风险;三是被审单位整改措施不当, 如果审计发现有贪污或坐支的现象, 则整改时首先要检查的公司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的是否出了问题, 而不能简单局限于对当事会计、出纳进行惩罚和告诫;四是被审单位人员更迭, 而单位内部控制不强、流程管理不清晰, 没有制度的刚性约束, 前任会计犯的错误很容易在现任会计中再次发生。由此可知, 审计整改更应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和业务流程管理, 通过流程再造对发现的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第二, 业务流程管理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业务流程”是指通过规范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的发生和执行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业务流程管理”是指在不断的变革中对企业所有的内外业务通过制度化的控制手段和图形化的流程模型来进行管理, 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获利能力。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保障持续健康发展, 进行流程管理是关键环节。一是流程管理是内控体系的载体。内控体系要通过流程管理发挥作用, 如对库存现金的控制首先要明确库存现金的存、取管理流程, 再从流程中分析审批、支出、收入、日限额控制等关键控制点, 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确保库存现金的安全, 梳理明确业务流程将使内部控制发挥最大的效用, 并能促使各项制度有效地贯彻和实施。二是流程管理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提高了审计效率。经验证明, 从业务流程入手开展审计, 在管理控制的链条中查找问题, 使审计工作很快切入问题根源, 提高效率, 并且从根本上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如被审单位存在盘点差错率高的问题, 审计时首先要看单位的盘点制度和管理流程, 不是仅关注现场盘点的差错率, 而是重新审视单位过去会计期间盘点的频率、差错率的真实性、询问盘点人监盘人进行盘点的过程、对盘点差错率的处理等, 认真了解公司的库存管理流程, 分析差错率高是由流程管理的漏洞造成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 最后根据诊断结果确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或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或惩戒相关责任人。
第三, 审计整改要通过“流程再造”才能标本兼治。西方管理者对“流程再造”定义为: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基础性再思考和实质性再设计, 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改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有效地内部控制同样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改善。审计工作也需要从“查错防弊”的传统角色中实现增值服务。通过审计来发现“流程管理”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通过“流程再造”来完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二者结合”将使审计工作和“流程管理”相得益彰。将“流程再造”作为审计整改的方式将达到如下效果:一是弥补制度缺陷, 优化业务流程。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两种:主观意识错误和制度缺陷。对于后者只有通过“流程再造”细化管理措施、优化业务流程才能彻底铲除问题的根源。对此, 审计提出如下“流程再造”的整改意见:建立健全债权债务预警机制, 加强对债权的催收。指定专人, 定期编制债权债务表, 以时间长短为标准, 对超过3个月的债权债务进行逐笔分析, 按风险大小进行排列;对超过6个月的债权应进行书面催收, 及时判定坏账比例, 确保资产安全;对超过1年的债权应马上清理完毕, 特殊情况要申请, 并建立追查机制。对每笔借款要求必须详细说明借款用途、借款期限、还款时间等。量化借款指标, 财务上应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核实, 主要审核该人历史借款情况:借款的时间、用途, 借款的频率, 还款情况等。通过上述流程再造, 将原来的借款流程“填写借款单→审批→财务记账→出纳付款→还款→财务销账”优化为“建立债权催收机制→填写借款单 (说明借款时间、用途、还款期限) →审批 (严格按照量化借款指标审批) →核实 (财务核实借款人信用状况) →财务记账→出纳付款→催收 (按照借款说明的时间、用途和还款期限对借款人进行还款提醒和催收) →还款→财务销账”。二是规避主观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企业许多问题是由于业务人员不熟悉流程、专业水平低或者人员更迭频繁造成的。通过“流程再造”不断优化业务链条, 形成单位自身成熟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引导业务人员走上规范的道路, 从而规避主观错误风险。同时, 实行“业务流程管理”、进行“流程再造”也能促使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业务流程的判断, 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 增大审计价值, 提高审计效率。三是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形成良性发展。只有通过“流程再造”严格把控重要环节, 促进单位各项业务能够按照流程开展, 增强业务管理和控制的自动性, 才能有效避免“同样问题重复出现”的情况。通过审计进行不断深入地“流程再造”, 不断优化各项业务流程, 使管理措施和控制手段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状态, 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 篇7
2011/10/29
摘要:
关于公司制度制定的方式建议,需要通过联系车间主任,办公室主任,库房
主管,售后部门,财务,采购各部门领导,分块承包,各自制定,经最高领导最
终审议。
会议,工作报告的量化制度,需要将各部门需要递交的部门工作报告,固定
化,标准化,方便领导掌握公司现状,及时做出对应方案。
关于流程建立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讨。
采购部门制度程序初步草案。
一、关于公司制度的制定建议
公司现如今的制度制定,是少部分人参与的制定过程,也是少部分人的制度。
至于将要执行这些制度的员工,似乎他们对于制度的意愿是可有可无的。然而,这些制度是需要有人参与的,如果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制度也只不过是领导的一厢情愿。
如何让员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当中,同时遵守他们同意了的制度。
① 各部门自行制定制度。
之前很多时候,如缪主任,彭主任等人,都有为车间的秩序提出各自的意见,而这些意见都是些零零散散的,没有统一,规范,每次,陈少总都亲自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很好的。但是,个人认为,更多的时候,如车间主任,办公室主任
等人的意见,可以在他们下面,统一整理过后,然后进行交流。再将他们的意见
综合整理过后,进行公示。如果没有反对意见,那么,这些意见就被确认为公司的关于生产上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有意见则返回修正。确定过后的制度,则需要
车间主任带头遵守,车间主任监督工人,另外需另设立监督部门,专门从事制度
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改进提出意见,制度的宣传。
② 监督部门的意义和要求
我们的车间主任,不是没有想法,没有制度观念,而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意识。他们的想法需要我们来帮他们实现,只有来自于基层的制度,才是工
人能够接受的。而监督部门的建立,将是管理制度维系的关键,缺乏了监督的制
度,只能是一纸空文。
而监督部门的建立,首先对于人员要求:一定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口头
表达和协调能力。能如实的反映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并给出一定参考意见。
对于监督部门的人选,可以选择以陈总,李总为核心监督团队,下面则可
能需要新增加至少一名办公文员,负责日常制度的草拟和检查各项制度执行情
况。办公文员需每月上交工作报告,总结制度执行情况,指出问题及提出改进措
施。
制度的制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他涉及到公司上下每个人的利益。
监督部门的设立迫在眉睫。
③ 制度建立的基础和相关处罚措施的建立公司制度的建立应该以责任为权利划分标准:如,办公室主任的责任是,A、保管好公司所有档案(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公司各种相关资质文件,公司图
纸资料,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资料,客户资料,销售人员走访记录。)B、进行会议记录。C、发放工资。
而保管好档案资料,则需要办公室主任有权要求领取资料的人进行签字确认,询问资料去处,要求借阅资料人员归还资料等等的权利。
相关的处罚措施则可以根据办公室主任每次工作中出了什么错误,进行2次警告处分,第3次予以通报批评,3次过后没有改进的,对其进行开出处分。对应的,前两次处分同样要有经济上的处罚,如扣除2个工作日的工资,等等处罚措施,酌情而定。对于这些处罚情况,及通报的要求,则需要监督部门进行记录,并归入员工档案。(员工档案归监督部门管理)
处罚措施的基础:经济惩罚,晋升考核标准的制定。
经济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可根据部门人员不同,或者设定统一的惩罚金额标准,或者实行按多少个工作日的工资标准为惩罚标准的惩罚制度。但是一定要有,而且这种标准的执行,必须是严厉的,不留情面的。所以,监督部门的人选,相当重要,不能跟任何人讲情面。
监督部门的人员同样需要制定出经济惩罚的度,也要制定出晋升标准(如,没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晋升考核,将工人工资分为三等,或者五等,然后没等的工资差距拉出来,拉到有一定距离。超过普通工人的几等,就有机会进行领导培训,进入领导层,参与工人的管理。等等)而晋升标准考核的主要参与人员,一部分是公司的监督部门领导或成员,另一部分是公司的现阶段生产领导人。监督部门人员对其进行工作态度等的评定,而公司生产领导人则负责对其技术上的考核。只要制定出了合理的标准,这些工资就都是透明化的,可以规避很多工人因内部不满彼此而产生的生产技术停滞(没有学习上进的动力)。
④ 各部门领导建立各部门制度,流程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各部门领导,无论是临时的,还是正统的,都要担负起各部门的只能,建立各部门工作的流程,将其书面化递交监督部门审核,然后呈递给最高领导审核,确认签字后按流程执行。若不按流程处理各自工作的,同样交由监督部门酌情处罚。
流程同样需要进行公示,让所有人提出意见,公示时间可以做出相关规定,如半个月等等。修正完毕后,必须按照流程办事。
二、公司制度的量化问题
公司的没一个制度都需要量化,就是书面化,标准化,每项工作的完成过程都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如召开会议的量化,就需要做出明文规定,每个月固定开会的时间。然后是生产问题讨论的会议,这个可以固定,也可以紧急召开。工作报告的会议,这属于小部分人的会议,主要是领导阅读完每次的工作报告后对其进行询问,这可以是公开化的也可以是私下的。
这些会议的存在是必须的,作为领导,你需要让下面的人知道你的想法,你希望他们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是你的目标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会议每次的记录经由办公室主任复印分发给各部门领导,让其领会会议精神,然后返回工作岗位,各自制定出符合会议目标的工作方案,让这些方案适应公司的目标。如 :陈少总所说的低价高质抢占市场的战略规划,这种精神传达到采购部门的意思,就是需要采购部门作出采购调整,不是以前的一位追求低价,而是更多的侧重衡量产品质量的采购。那么,他以后作出采购计划是,就需
要根据会议精神,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价格的比较。而这种精神传达到设计部门的意思,就会是,产品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把关,那么产品流程设计时,就会更多的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在产品稳定性的前提下,再考虑成本节约的问题。这种会议精神传达到销售部门的思想则是,销售部门在销售产品是,更多要介绍的就是我们产品质量价格的双优,要达到这点,需要他们建立好良好的企业信誉,打开市场,那么,销售人员在销售的过程中,就不能存在销售欺诈的问题,这也就让销售人员改变了销售思路,也就不会存在像官朝毅一般,碰到一个不懂的,就使劲烧客户,遇上聪明的,就使劲压公司。这种会议传达到生产上的思想则是,公司要求把产品做好,那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分的认真,如果出了差错,就有背于这种思想,就是要受惩罚的。
一个会议,传达一个思想,但是到了各部门的作用却是不同的,经过各部门领导分工合作,所达到的效果也就是公司质量水平的一个整体提升。而这一切,也需要监督部门的监督,不断宣传会议思想。(所举例子均做说明用,具体情况,须经过严格的制度制定方式,公示审核确认后的正式实施的为准,不要片面的认为这就是我制定出来的制度。)
以上是我对会议量化的作用所做的说明,还比如说开会的要求,不到会需要请假等等,这些东西。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人是种健忘的动物,需要白纸黑字的时刻提醒。这些东西,哪怕是再细微的东西,都需要记录到制度当中去,然后宣传出去,宣传后开始实施,刚开始实施,是有些困难,有些人不遵守,那就开始警告,警告2次过后,则开始进行实质性的处罚。这些都是需要下狠心,下大力气抓的工作,什么人去下这个狠心抓,则是监督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
公司制度制定的一般程序:
调查→分析→起草→讨论→修改→会签→审定→试行→修订→正式执行
三、公司各部门流程建立的迫切需要
流程是公司每一个员工做每项事物的顺序和手续过程,没有一个名且的手续,公司的各项工作开展将是混乱无序,且突发状况频出的。
举一个例子:制造领料的流程,一般是,公司从客户哪儿签回合同,然后由生产部门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安排生产部门组织生产。那么,这其中的流程就是
每一个连接项目必须有接收对象的签字,如果没有而执行了,监督部门有权对其进行纠察和教育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 篇8
整改工作总体情况统计表
单位: 瑞金市审计局 截止时间:1 月 26 日
类别 专项整治 制度建设 具体问题整改 新发现问题
总数 9 10 8 0
已办结数 9 10 8
未办结数 0 0 0
注:此表为各级各类活动单位整改情况总和,总数按以往上报基数。
― 1 ―
附件 2
瑞金市审计局“三类台帐”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瑞金市审计局
专项整治 制度建设
截止时间:1 月 26 日
具体问题
事项总数
已完成
未完成
事项总数
已完成
未完成
事项总数
已完成
未完成
9
9
0
10
10
0
8
8
0
― 2 ―
附件 3
瑞金市审计局未办结事项统计表
单位:瑞金市审计局
专项整治 已经县(市、区)委 常委会/单位党委 (党组) 讨论并原则 同意, 正在走审签程 序 制度建设 牵头单位已起 草文稿,正在 修改完善和征 求意见 牵头单位已 起草文稿并 送领导审示
截止时间:1 月 26 日
具体问题 年 12 年 6 月 长期 月底前 底前 完成 完成
正在形成完 成情况报告
整治工作 正在推进
合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 3 ―
附件 4
瑞金市审计局未办结事项一览表(专项整治)
单位:瑞金市审计局
序号 无 具体内容 责任单位/责任人
截止时间:1 月 26 日
完成时限 备注
注:每月下旬应报此表
― 4 ―
附件 5
瑞金市审计局未办结事项一览表(制度建设)
单位:瑞金市审计局
序号 无 具体内容 责任单位/责任人
截止时间:1 月 26 日
完成时限 备注
注:每月下旬应报此表
― 5 ―
附件 6
瑞金市审计局未办结事项一览表(具体问题)
单位:瑞金市审计局
序号 无 具体内容 责任单位/ 责任人 未办结原因
截止时间:1 月 26 日
进展情况 完成时限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 篇9
目前, 关于环境审计风险的定义主要有如下的观点。海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2002) 认为, 环境审计风险包括两方面: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未能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已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 并据以可能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甚至作出错误审计结论。余先仕等 (2002) 认为, 环境审计风险是由于环境审计所处的内外环境和被审计对象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 造成环境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偏离, 而使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周泽红 (2003) 认为, 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审计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使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就是环境审计风险。刘长翠 (2005) 认为, 对完整的环境审计风险概念, 应从广义上理解, 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 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而且包括环境管理风险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可能性。蔡春等 (2006) 认为, 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 由于环境会计报告存在重大的错报和漏报、环境政策的执行存在着重大的不合法行为、环境管理系统存在着重大的漏洞、环境管理活动存在着绩效的重大偏差, 而审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过程中或者由于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利等不期望出现结果的可能性, 它包括重大节能减排错报风险和节能减排检查风险这两个要素。
二、环境审计风险模型的界定
周泽红 (2003) 提出:环境审计风险同其他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一样具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大要素。审计风险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刘长翠等 (2005) 提出:环境审计风险要素包括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将理想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作如下表示:环境审计风险=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环境检查风险。蔡春等 (2006) 认为:环境审计风险一样可以采用以下的模型进行评估, 即:期望的 (或可接受的) 审计风险=评估的固有风险×评估的控制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笔者认为根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漏报风险×检查风险, 节能减排审计风险的模型应该是: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其中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又应该包括节能减排固有风险, 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和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其中节能减排固有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以及外部环境、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会计报告和各会计账户余额, 以及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财务、会计控制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是指节能减排内部管理控制也不能规避的风险。因此节能减排审计风险模型应该为:
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
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企业节能减排固有风险×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见表1:
三、风险导向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模式
节能减排审计过程在风险导向下,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 , 而且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考虑风险。第一阶段为审前阶段, 在审计项目确定后, 审计人员需要做审前准备, 包括选择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员组成审计组, 通过网络或向被审计单位收集节能减排企业的背景资料,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如产量、利税等基本情况, 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 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毒性及其处置与达标排放情况, 己有环保设施的技术水平和运转情况, 内部控制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程序, 从而了解企业的风险程度, 优先考虑高风险领域, 确定重大错漏报领域。编制审计计划, 发放问卷调查, 对产品生产或服务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管理现状, 尤其是单位领导与职工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同时需要聘请节能减排的专家以及就已经了解的情况和审计计划对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审前培训。
节能减排审计的第二个阶段是现场实施, 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开进点会, 就审计的目的、审计的范围、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组人员的构成、审计花费的时间、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帮助以及资料等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然后, 审计人员需要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实施的多少是直接与环境审计风险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的环境固有风险一定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通过了解企业发现其有完善的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制度, 则需要实施较多的控制测试来验证是否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真的得到执行, 而且有效。如果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时就发现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控制制度, 说明企业的内部环境会计风险和内部环境管理控制风险很大, 则他们只需要执行很少或不执行控制测试, 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于存在重大风险的事项进行实质性测试, 整理收集的相关证据, 并形成审计报告初稿, 与管理当局交流发现的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审计报告及资料整理阶段。在该阶段, 审计人员在该阶段需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在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时, 仍然需要应用分析程序来分析是否被审计单位仍然还存在重大风险, 对取得的证据要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然后按照业务的性质, 或者所查出的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归类, 选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需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做最后一次审核, 然后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沟通审计结果, 形成审计报告定稿, 并下发审计意见书。最后, 审计机构需要对该次审计的情况作质量评价, 整理汇总所有的审计资料, 形成工作底稿。另外, 审计人员或机构还需要执行后续审计, 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展开, 如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纠正, 改进措施是否得力, 审计提出的意见或措施是否合理、正确等。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较严重的单位, 必须进行后续审计, 以达到纠正改进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结果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该次节能减排审计审计主题;审计计划和程序、审计结果、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存在的分歧等问题。具体审计报告的结构分析见表1。
参考文献
[1]周泽红:《环境审计风险》,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期。
【制度流程审计报告】推荐阅读:
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09-26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12-05
财务会计制度及核算软件备案报告流程06-01
坠床与跌倒报告制度及防范措施及流程09-22
企业财务制度流程10-20
隐患上报流程制度08-27
公司财务制度流程10-27
仓库管理流程制度10-29
财务控制制度流程11-11
公司流程与制度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