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制度论文

2024-11-27

审计制度论文(精选12篇)

审计制度论文 篇1

审计预告制度一般是指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之前, 将审计目的、对象、内容、人员、程序、时间和审计纪律等, 通过一定的方式, 提前向公众进行告知, 其目的是增强政府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审计预告制度作为政府审计准备阶段的一个具体程序制度被确立, 早在我国审计创建初期就已出现了。后来在政府审计机关试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中也已试行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展到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对所有项目一律通过向社会发布“网络版”预告且以书面形式在被审计单位显要位置进行张贴, 更是一种创新。审计预告制度是加强审计具体程序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审计程序透明化的有效方式, 它对推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勤政廉政、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树立务实高效和具有公信力政府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预告制度是加强政府审计程序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 有助于依法实施经济监督。

政府审计是一项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经济监督活动, 也是一项依法实施的正常性的监督。政府审计是一种行政执法活动, 它代表国家依法履行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责。这种监督因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以及监督者与被监督地位上的不平等性, 容易使审计机关出现职权滥用、徇私舞弊等问题。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这种监督顺利进行的条件和基础, 而审计预告制体现了它的内在要求。审计预告制使审计置于公众监督下, 可以更好地加强审计机关的廉洁、自律, 这是政府审计机关加强自我约束的得力措施, 这本身就意味着审计机关对公众的承诺。

(二) 有助于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政府审计以保护公众利益为目的, 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 需要接受公众监督, 更需要公众参与、支持和配合。审计预告制实行可以使审计更好地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而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审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从而使审计真正体现民本思想和民本意识。审计预告制度有助于塑造党和政府的新形象, 体现党执政能力和水平, 坚定群众反对腐败的信念, 对清明政治和清廉政府的信赖。

(三) 发挥沟通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的桥梁作用。

信息不对称是审计存在的客观前提和必然要求。审计是两权分离受托责任关系形成后的产物, 投资者对被投资方信息的了解, 不只是需要经营管理层披露的会计信息本身, 更需要通过审计报告以增加对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可信度的判断。审计预告制起到了沟通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的桥梁作用, 增加了信息的透明性, 避免了人为的误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审计预告制是国家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的另一种实现形式。

(四) 减少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预告制有利于审计机关根据公众提供证据或线索来进行审计判断和分析, 进而选择恰当的审计方略, 有重点地从被审计单位内部和被审计单位外部收集审计证据。在进行审计之前, 将审计目的、对象、内容、人员、程序、时间和审计纪律等, 通过一定方式, 提前向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进行公告, 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五) 促进政府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和审计过程的管理。

政府审计设想的审计结果的公开势必要加大政府审计风险, 而不同形式的审计预告制将广纳众言, 有利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应有的职业谨慎性估计审计风险, 避免因不慎导致的审计行政诉讼纠纷, 促进了政府审计对自己职业的关注和审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因此, 审计预告制和审计结果公开制两者相互统一, 互为条件。

二、加强审计程序制度建设和细化具体审计程序措施

审计预告制的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作为一种审计程序制度的安排, 其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只要是能够加强政府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达到实现审计最佳效果的任何审计预告形式, 都可以加以探索。积累经验后推广应用。比如, 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电子信件、报刊杂志、行业内刊、专题会议等形式。在电子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 通过向社会发布“网络版”审计预告是所有形式中最具发展前途的一种, 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审计预告制作为一种具体的审计程序制度得到创新和推行, 我们可以将此看作是在法制的框架下,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行政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一次自觉行为。同时, 现代国家审计本身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审计预告这种制度创新和推行是国家民主政治在审计中的重要体现和有效实现形式。它对推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勤政廉政、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务实高效和具有公信力政府将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 诚实、正直和守信是所有政府机关和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所有公职人员应有的品德, 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和透明。这不应仅仅只是作为道德的要求, 更应作为法定原则加以遵守。这样坚持下去, 将会有力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推动公开、公正的社会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有利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在加强政府审计工作透明度以及如何加强审计程序制度建设和细化具体审计程序安排上, 应当注意三点:第一, 要考虑特定的审计环境。现在的审计环境较以前大有改观, 但不同地方对审计认识程度还是不一的, 审计预告制也不一定要搞一刀切。它也有个逐步认同的过程, 需要因地制宜, 做好审计预告的风险防范。第二, 不要将审计看成是专门查问题的, 也不要因此对审计抱有过高的预期, 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于审计而片面地理解审计结论。审计只是在自己所涉及的范围内对已经注意到的重要客观事实发表审计意见, 它未必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一切情况或所有存在的问题发表审计意见。第三, 审计类型不一样, 预告时间、范围或形式也应有区别。比如, 审计机关在实施财经法纪专案审计, 或接受委托进行案件查证、取证时, 就不易采用预告制, 即使要预告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预告时间或范围加以限制, 而对其他审计类型的审计就可以采用。再如, 网络版审计预告的浏览者较为广泛, 但对那些缺乏上网条件的人员应采取替代方法。第四, 在被审计单位张贴审计预告有助于获得被审计单位内部知情人员提供的审计线索, 知情人员未必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内部, 它也可能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上级机关、下属单位及外部往来客户等。

三、审计预告与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公告同样重要

审计预告的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获取有价值的审计线索, 帮助审计工作拓宽广度, 挖掘深度, 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同时, 也可监督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纪律, 使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但有了审计预告制度, 并不能是减轻审计测试程序工作, 不能减少审计结果公告程序。在审计过程中, 重视审计预告与审计测试和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工作具有同样的效果, 它们都是审计部门为达到审计效果而采取的一些不同手段。

审计预告可以认为是政府审计监督的人本化体现和监督关口的前移, 但它不可能也不会代替审计测试程序和审计结果公告程序。当社会经济秩序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审计工作处于常态化管理且公众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审计预告作用会大于审计测试和审计结果公告的作用;反之, 亦成立。但即使有了审计预告制, 审计测试也是不可以忽视的, 因为只有通过审计才能落实预告的实际内容, 发现问题, 采取对策。同样, 只有通过审计结果公告, 才能进一步完善审计预告制, 检验审计质量的社会认同度, 达到审计预告的最终目的。

审计制度论文 篇2

一、重要声明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其有效性,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法律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故仅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董事会认为,公司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根据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公司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未发生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因素。

三、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情况(一)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公司按照风险导向原则确定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包括:格力电器母公司及子公司。纳入评价范围单位资产总额占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资产总额的99%,营业收入合计占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总额的99%;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包括: 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外包业务、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信息披露、对子公司的管理、关联交易、募集资金、重大投资、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主要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工程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内部环境(1)组织架构

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企业制度和与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了公司章程、三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形成了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经营行为的合法合规、真实有效,促进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维护了投资者和公司利益。

目前,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由公司决策层、内控管理层、各业务单位构成。决策层包括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权力机构,依法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报告,审议批准年度财务决算方案,重大资产的购买、出售等事项。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或其他证券上市方案;拟定公司重大收购、回购本公司股票方案,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对外投资、收购出售资产、资产抵押、对外担保等事项,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三个议事机构。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提名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人选,依据选 择标准和程序进行选择并提出建议;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公司董事及经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并进行考核,负责制定、审查公司董事及经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对董事会负责。各委员会职责分工明确,整体运作情况良好。监事会负责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会编制的公司定期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提出提案等职权。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2)发展战略

公司围绕“建百年企业,创国际品牌”发展目标,以制冷业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致力于打造成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管理领先的国际一流企业,并以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运作为全体股东谋取最大的利益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未来公司将加大科研投入,坚持科技创新,将环保和能源作为发展重点方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产品和技术;加快进度和加大力度向空调产品链和服务链延伸;从扩大自主品牌的出口着手,将出口市场做大做强。坚持制冷领域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同时促进子公司的大力发展。(3)人力资源

公司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人力资源现在和未来发展预测,建立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了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员工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制度;员工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制度;关键岗位员工定期岗位轮换制度;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公司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发展布局,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4)社会责任

公司积极承担和履行对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保障公司经营绩效的有效监督和问责,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健康安全和就业公平,并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各种激励和支持,追求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积极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张纸”的精神,将“倡导绿色消费,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舒适更环保的产品”列入公司发展战略;热衷各类公益事业,在为赈济灾害、社会福利、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5)企业文化

公司自1991年成立以来,公司建立了以“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逐步凝练而成,并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提升。从成立伊始,高层领导就确立了“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精神,并与时俱进,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树立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质量第一、顾客满意,忠诚友善、勤奋进取,诚信经营、多方共赢,爱岗敬业、不断创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核心价值观,制定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的管理方针;“追求完美篇二:内控审计报告模板

审 计 报 告

金桥监审(yyyy)200号

山东金桥集团有限公司

内 部 控 制 审 计 报 告

山东金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

集团企管审计部根据核准的yyyy年年度审计计划,于yyyy年mm月dd日-dd日对mm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了内部控制审计。本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和评价采购及付款、销售及收款、存货管理及成本核算等业务流程相关制度的有效性和日常执行的遵循性。我们审阅了相关制度,与相关采购、销售、仓储、财务等部门人员进行了面谈,并抽查了相关业务的处理文件。现将审计中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务收支管理

公司财务核算总体比较规范,能够按《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公司财务部制订了财务管理条例使之成为日常财务管理、核算的标准。现主要突出的问题是财务总监如何直接参与企业业务管理,特别是对重大的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加强事前审核和监督。

1、货币资金支出缺乏财务总监的审批手续

本次审计,我们抽查了公司部分收付款凭证。发现公司在部分收付款作业中相关业务单证及审批手续并不完备,特别是财务总监没有在重要财务收支上履行审批责任。举例如下:

(1)

(2)

审计建议:

公司制订了完备的财务部管理文件,对财务部的日常工作都作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对各种支出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作出清晰的规定,出现了以上情况,我们建议: 任何一项财务收支均应由内部填制单证,并经授权程序批准。包括提现、资金划拨等业务。建议公司设计相关单证及授权审批程序。

2、3、二、采购及付款

公司采购有较为完备的采购作业管理标准。对供应商质量审计、采购物资入库时的质量检查及验收、付款审批等环节的实务操作有适当控制;公司采购部门及相关岗位对采购管理和岗位职责较为熟悉。

采购环节的主要审计发现:

1、供应商相对集中,主要原料采购供应商选择,缺乏年度复查程序,供应商名录基本维持不变,新供应商开拓力度较弱。

审计建议:

(1)我们建议公司宜实施一年一度的供应商复审制度,同时通过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过去履约情况以及生产现场等方面进行年底系统复查,来选择有利于公司生产和成本较低的供应商。

(2)密切关注供应商竞争环境及市场出现的新供应商,逐步开拓新的供应商,„„。(3)有些原料如需维持独家供应情形的,„„。

2、采购价格缺乏系统、严格的询价、比价等价格核定程序,采购价格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支持。

审计时,我们通过对主要原料两年的采购价格收集与分析,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较去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部分主要原材料不含税进价对照表 单位:元

购员询价为基础,价格变动不大由供应部负责人予以核定,变动较大的口头上报主管厂长和总经理核定后实施采购。由于这种做法缺乏系统、严格及时的询价、比价等价格核定程序和书面文件,我们担心采购价格合理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审计建议:

(1)对于固定供应商,我们建议公司应制定价格审核机制。该机制可根据采购料件的特点,采用定期独立询价、议价,收集公开市场成交价格等方式来控制价格。

(2)采购部门应密切关注主要材料、物资市场供求、价格变动情况,进行趋势预测,提出最有利的采购时机和合理交易价格,为管理层采购决策提供支持。

(3)询价、比价资料是证明采购人员谨慎勤勉的直接资料;也是保证采购人员谨慎勤勉的重要控制手段。对于大宗物资采购,公司应该建立询价比价制度,并制定统一的询价表、制定规范的比价记录规则,并要求采购人员留有询价、比价资料,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也为未来采购提供参考。

3、签订采购合同缺乏必要的核准程序。

我们抽查了公司当年与供应商签定的采购合同,在上述合同中,没有看到管理层同意订立合同的核准资料。

审计建议:

采购合同应经一定的核准程序。核准程序应有书面纪录。我们建议公司设计合同会签单,按分层授权原则核准采购合同。所有合同的盖章生效,必须依签核完整的合同会签单为基础。

三、存货管理

公司已制定存货管理标准,对岗位设置、存货分类、出入库单据及流转、存货计量以及存货储存等控制环节已作明确,在日常操作中,原材料和成品仓库由供应部负责管理,实际控制较好。主要不足之处为:

1、公司仓储部门隶属于采购部门,有违不相容岗位必须分开的原则。

仓储部门在公司管理体系中承担着检查核实供应商提供的物资在数量、外观质量等方面是否符合核定的采购订单要求,和评估供应商售后服务质量的职责。仓储部门隶属于采购部门,客观上会削弱对采购业务的监督。

审计建议:

按目前公司组织体系和生产规模,我们建议仓储部门直接隶属于财务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解决岗位冲突问题;另一方面,可更好的保证库存信息质量。

2、公司存货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残次冷背,并且没有计提足够的减值准备。经对存货库龄以及生产领用、销售出库等调查分析,截止审计基准日,公司材料中1年以上的冷背物料

万元,成品中呆滞品 万元,二者占存货总成本的 %,公司未计提任何减值准备。审计建议:

(1)加强市场开发和加大冷背存货的消化力度以减少资金占用,并计提相应减

值准备。

(2)对存货减值损失应考核到相关责任人。

3、公司存货管理方面的表单填写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对业务的完整记录产生不利影响 审计建议:

(1)检查所有表单,对没有编号进行重新设计,同时完善表单间的引用设计。并根据需要制定编号原则。编号一般以月度为单位连续编号为好,个别业务量较少的单据可以年度为单位连续编号;

(2)规范入库单的填写,如按目前由采购员填写入库单方法,库管必须将实际点收数量填入进货单的实收数量栏内;或者改由库管按实际点收数量填写入库单,并由库管和采购签字确认。

四、销售及收款

1、合同的审核表现为事后控制

公司授权业务员在购销合同上签字盖章,业务员将双方签字盖章的购销合同交财务部开票,开票前财务部信用审核员将对购销合同进行审核。如审核通不过,则退回重批,会使已签约的购销合同无法履行,可能造成违约,同时产生财务部和市场营销部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司和客户之间的矛盾。

审计建议:

建议公司在合同签字盖章以前,各职能部门对合同进行事前审核,如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交货期、信用额度、结算方式、外汇损益、运输方式、运保费承担、法律诉讼等内容逐一进行审核、把关,重大问题审核通过方可授权市场营销部签署合同。

2、信用期、和信用额度标准制订不合理

公司在购销合同上给予客户的信用期一般为90天、60天、30天、现款等,而信用期长短的标准是根据客户离公司地理位置的远近而定,公司给予客户的信用额度统一为该年销售额的10%,信用期和信用额度的确定不科学,没有考虑客户的信誉度、还款能力、应收账款的大小等因素。

审计建议: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相关客户进行信用评定,确定可行的、差别化的客户信用期和信用额度。

4、现金收款篇三:内控审计报告(式样)1

5 篇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内 天 厦

三健

部正维

信丝

控审环

保(制2011股

审)

专公

计字司

第全

报020503股

东 告 号 :

我们接受委托,审计了后附的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维丝环保 公司)董事会对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 保见 持

其有

司的责

我们的责任是对三维丝环保公司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 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 阅以外的鉴证业务》的规定执行了审计业务。该准则要求我们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 对三维丝环保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是否 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包括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 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我们认为必要的其他程序。我们相信,我们的 审 计

合理的保

。内部控制具有固有限制,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可能 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降低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 循的程度,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风险。我们认为,三维丝环保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于截 至2010年12月31日止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中天中 报 厦2010 门年

三度

维内

丝部

环控

保制的股

我有评

限价

公报

司 告

: 2011 年 4 月 18 日

健国

正· 注信北

册会京

会计中

师国

事注

册师务会

:所计

有师

:周限

连俊公益

超 司 民

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公司”)根据《公司法》、《证券 法》、《会计法》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相 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的要求,针对自身特点,加强与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并根据中国证监会厦 门监管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公司合理保证了经营管 理的合法合规与资产安全,确保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了经营效率与效果,促进 了公司发展战略的稳步实现。现对公司 2010 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及截止2010 年12 月31 日的内 控 一

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3月的厦门三维丝环保工业有限公司(“三、公

维丝有限”),2009年3月三维丝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为: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空气过滤材料、液体过滤材料、袋式除尘器配件和环保器材;环保工程技术研发、服务 和咨询;生产、批发、零售工业用纺织品;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 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公司主 营产品为:袋式除尘器所需的高性能高温滤料,包括滤毡系列和滤袋系列。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0]100号文核准,公司于2010年2月首次公开发行人 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1,3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5,200万股。公司股票于2010年2月26日起在 深 二

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本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本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 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 原

则、相

牵 制

则、协

合原

则。

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故仅能对达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且,内部控制的有效 性亦可能随公司内、外部环境及经营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公司内部控制设有检查监督机制,内控缺 陷 三(1

一、)

境 构、公

别,本

采 取

施。、公

易,股

为 300056。

公司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 下简称《证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 事规则,明确了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形成了科学有效的 职

和 制

制。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 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董事会下设董事会秘书负责处理董事会日常事务,董事会内部按照功能分别设立了审计委员 会、战略委员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除战略委员会由公司董事长担任主任 委 员

外,其

员。

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通过指挥、协调、管理、监督各职能部门行使经营管理权力,保证公司 的正常经营运转。各职能部门实施具体生产经营业务,管理公司日常事务。2010年度,公司对公司层面及重要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估,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文 档,对识别出的缺陷进行了整改。根据公司发展需要,2010年公司重新修订了《信息披露制度》、《募集资金管理制度》、《总经理工作细则》、《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制度》等制度,并新建立了《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外汇套期保值管理制度》、《对外信息报 送和使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应急制度》、《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等制度。原 有制度的修订及新制度的建立实施,健全了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提高了公司的治理水平。目前公司主要规章制度包括:《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细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关联交易决策制度》《、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战略委员 会、工作细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工作细则》、《董事会薪酬 与考核委员会工作细则》、《总经理工作细则》、《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内部审计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公司内部控制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2、机

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了内部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权限,将权利 与责任落实到了各责任部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组织结构如下: 3、内

公司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并配备了2名专职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并加 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并负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公司审计办公室对监督检查中发现 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 直4 接

向、董

会人

其审力

员资

会、源监

会政

。策

公司根据“知人善用、尊重培养、造就高素质团队”的人才培育战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可持 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包括《管理人员薪酬与考核规定》、《生产(针刺、后处理)人员考核规 定

》、《

(制

袋)

度。

公司始终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通过各种内部培 训、外部拓展训练等方式,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公 司上市后,无论硬件环境、人文环境还是市场环境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环境对公司的诚信和 价值观提出新的要求,“德、才、容”仍然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公司上市后还要求人才具备 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树立公司员工高素质的形象。5、企

公司十分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已成江海。尽心尽力,服务环 境”作为经营理念;把“为净化地球环境提供坚实保障,把客户和社会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安全放 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以防护人居环境远离烟气粉尘危害为己任,尽心尽力,服务环境” 作为愿景使 命;把“以高新技术和卓越经营管理模式为驱动力,使公司成为环保、高温滤料产品研发和生产的 领导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带来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服务宗旨。

公司始终认为员工的潜质和进步就是公司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所在,为了保证员工能最大限度地 发挥能力,公司创立了具有以下特征的公司价值观及组织文化:(1)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赢得 客户尊敬是检验公司经营管理团队绩效的试金石;(2)积极鼓励员工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 的动力;持续创造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3)注重员工的价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为 所有的员工创造方便、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公平和公正的竞争环境;(4)人尽其才,让 个人的成长终汇成组织的成长;重视成果的分享,升迁赏罚来自切实的评估;(5)提倡团队协 作,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倡导相信合作伙伴,让团队更紧密、更有力量。努力构建一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的员工队伍,以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 文化氛围。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公司重要业务流程的设计和运 行。

本公司一贯重视这方面氛围的营造和保持,建立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范,并通过有效的考核奖 惩制度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体力行,使这些内部规范多渠道、全方位地得到有效地落实。另外,公 司不定期对员工开展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以提高员工价值观的统一性。公司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 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二)

公司董事会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风 险承受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公司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了各类风险的 应对策略。同时,公司根据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 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同时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 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运

应三的控

制)措

施,将

控风

制制在可

活受

动。

公司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公司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了所有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 务,实施了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对合理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2、授权审批控制。公司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了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 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均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公司对于 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会计系统控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 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公司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 了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全部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4、财产保护控制。公司建立了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 管、定

点、账

施,确

全。

5、预算控制。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 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6、运营分析控制。公司建立了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 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 现 存

在的问

题,及

明 原

进。

7、绩效考评。公司建立和实施了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 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 优、降

级、调

岗、辞

退

等的依

据。

8、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公司建立了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 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沟 通

四,促)进

信内

息控

与有

沟运

通。

公司建立了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 公司主要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 道,获取内部信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 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 选、核

对、整

合,提

息的有

。公司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了有效信息管理系统,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 理级次、责任部门、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 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能 够的及控

时制

传,递保

给证

董信

事息会系、统监

事安

会全

和稳

经定

理运

层行

公司加强了对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 公司建立了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了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 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了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 程序。公司建立了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 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完善了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了财 务部和审计部在内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了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公 司制定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并 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对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 缺 四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出现中国证监会、交易所对公司及相关人员公开谴责或其他形式的惩戒。但公司在内控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和需要加强治理的环节:

1、报告期内,根据中国证监会厦门监管局的指导建议,公司加强了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建 设,对原有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了细化,建立了《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外汇套 期保值管理制度》、《对外信息报送和使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应急制度》、《内幕 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等制度,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可执行性;

2、公司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略显薄弱,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功能未能有效发挥。2011 年度,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结合信息化系统的推进,全面提高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发 展及经营管理的支持水平。2011年度,公司将在各项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管,落实问责机制,注重实效,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一步发挥企业治理制度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健康 发

五、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

本公司董事会认为: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其他控制标准,截至2010年12 月31 日止,公司已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符合公司 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能够确保公司所属财产物质的安全、完整,能够对 公司各项业务的健康运行及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保证,能够对编制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提供保 障厦 门

2011年4月18日

。会

展。、存

在的 主

陷,将

人的责

任。

五)

督篇五: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流程 1

一、目的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组织实现以下目标: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

(二)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程序说明

(一)了解组织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二)审阅组织各种文件,了解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与审计内容有关的信息。

(三)找出组织各项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绘制内部控制标准流程图。

(四)运用《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式调查表》对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调查。

(五)对内部控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健全性测试,找出组织内部控制的弱点。

(六)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对控制弱点进行分析。2

1、初步评价组织所有控制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各种管理制度是否体现了内部控制的要求。

2、内部控制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不必要的控制点;每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之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

3、分析内部控制弱点是否有补偿性控制;控制弱点产生的潜在错误及其重要影响。提出进一步审查的目标。

(七)对组织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1、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

2、对有关业务人员操作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3、用“检查证据法”,对分项审计内容逐个选择若干笔业务进行“穿行测试”。

4、对“穿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

5、审计人员认为可以采用的其他方法。

(八)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九)根据审计结果,对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提出审计报告。对审计中查出的组织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内部控制弱点,应当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向管理层和董事会反映。

三、工作标准

(一)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

1、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 a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 b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

c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d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 e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组织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 f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g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h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 i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 j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 k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2、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 4 a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 b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 c对抗风险的能力;

d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3、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 性、有效性。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 a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 b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c控制活动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d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

审计制度论文 篇3

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和对下级政府决算进行审计的职责。1995年李鹏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181号令,颁布了《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2002年,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实行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适应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审计制度,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也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

二、财政审计的变化

(一)对全部财政资金的审计。财政审计以财政综合预算为主线,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为关键环节,有选择、有重点地向绩效审计延伸,通过揭示财税执法和预算执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合法、不真实、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和财税管理的完善,提高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要审查是否以一定的财政资源耗费提供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共事务,要评价财政支出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情况和程度,要评价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效果,要评价财政资金的各项管理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要评价财政资金管理者和有关责任人履行法定责任的情况。

(三)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财政预算是国家有计划地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和工具,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国家审计不仅仅要着眼于查处财政预算收支中的违规违纪问题,更要着眼于地方政府、财税部门执行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财政经济政策的情况。重点是监督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情况,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证国家统一政令的畅通。

(四)审计方式方法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结合。在沿用手工技术审查预算账目资料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和不断开发预算审计的计算机软件。二是“上审下”、“同级审”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审计与下级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统筹规划、相互衔接,划定各自的重点范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由下到上、从微观到宏观揭露和分析预算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而确保财政审计的完整性。三是探索决算审计与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财政决算审计是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而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决算审计结果的体现,是财政决算审计的深化。财政决算审计与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围绕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管用运营情况,在财政决算审计的基础上来评价分析县长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

三、财政资金审计问责制的必要性

(一)有法可依。1、《预算法》。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了预算执行的程序、实施细则的同时,还针对财政违法行为的行为人进行责任追究,其中第十章“法律责任”对违反预算法责任作了规定。不足之处是,对责任人的处理、处罚比较原则,没有做出具体细化。2、《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对于违反预算法的相关法律责任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为问责的实施做了立法。

(二)执法必严。履行监督职责,关键是监督要有深度,有力度,要严肃法纪政纪。审计的作用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查错纠弊,保证财政资金安全、科学、高效的运行,更重要的是促进、规范各级领导理财行为。

(三)违法必究。2007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对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时强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和审计署依法下达的审计决定,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资金问题一定要坚决纠正,该上缴财政的要上缴,该归还原资金渠道的要归还,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有责不问,势必禁而不止。审计机关要负起这个责任,促进财政资金审计问责制度的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财政资金审计问责的思考

(一)修改《预算法》,增强法律约束力。现行《预算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较少。1994年的这部法律虽然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财政基本法,但它在性质上更接近一部程序法,而非实体法。其中大量的篇幅是有关预算编制的基本程序,而对于预算的管理、内容、调整、审查等实体性标准规定得过于简单和粗略,缺乏对于政府财政收支权力的实体性控制。它没有能够很好的处理实体权力和应当承担的职责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也不可能对于实体责任有清晰的规定,体现不出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和区分。

(二)补充人大专业预算审查人员,加强人大监督。从各国议会的主要权力来讲,一个是立法,一个是管钱。预算审查权力,美国议会有,中国人大也是有的。但是审查预算的能力,中国议会和美国国会相比相差较大。美国国会两院是535人,美国国会设有国会预算办,有充分的时间由专业的预算审查人员监督年度预算的执行,审核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将近3000人,这些代表不是专职的,他们都是兼职代表,会期一般在十天左右。而财政预算本身是非常复杂,非常专业的领域,所以要让代表们再花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对这个预算进行充分的审议,是有困难的。建议我国能够借鉴美国国会较为成功的做法,尝试设立服务于人大的政府外部审计机构或在人大财经委内部增设预算审计组,补充人大专业预算审查人员,进行日常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年度预算的编审把关,使人大切实履行对政府预算的审批、监督职责。

(三)用好审计公告,加强媒体监督。我国老的审计模式,审计是以违纪资金收缴为主要目的,对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的处理主要手段是收缴和罚款,被审单位也习惯于“收缴平事”,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审计疲劳”,被审单位为了局部利益,使问题长期存在,“屡查屡犯”。近年来,随着审计公告的逐步推广,增强了社会监督效应。建议加大审计公告覆盖面,扩大媒体监督效应。

审计制度论文 篇4

关键词:审计,“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

一、什么是审计职权“四分离”

审计职权“四分离”,是指审计机关在执行某项审计事项的过程中,将审计计划、审计查证、审计处理、审计执行分割开来,由不同的处室(内设机构)去完成的一种审计模式。同时,修订业务操作规程,完善业务控制制度,制定相应保障措施,确保四类业务部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达到提高审计绩效和审计质量的目的。审计职权“四分离”是传统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的一次变革和创新,使审计内容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审计执法更加公正、廉洁从审更有保障,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传统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多年来,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虽然审计机关每年都会查处一些问题,但问题审计出来以后却往往陷入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尴尬局面。这与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和运行方式不无关系。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一直沿用以业务性质或行业属性,分部门、设处(科、股)室来组织审计工作。虽然这种审计管理模式与部门设置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审计管理的水平较低,在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传统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审计时就轻避重

传统的审计业务管理及运行模式是:从制定项目计划、现场实施审计、提出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审计执行和整改都是由同一个审计业务部门一手完成的,这样会造成审计业务部门的权力过大,并且审计业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多,会出现讲人情味,办人情事,审计时就轻避重,甚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审计组或审计人员甚至会在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把一些违法违纪的问题放掉;有的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写入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书;有的审计处理处罚时灵活掌握,不依法处理。这样久而久之,会导致审计执法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审计执法的严肃性。

(二)审计决定、审计整改执行不到位

由于审计项目的“一竿子到底”,审计业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从项目开始实施到结束多次反复打交道,会使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一次生、二次熟、三次四次是朋友的现象!审计决定书下达后,审计业务部门往往会不主动去监督审计决定的执行。另外审计组基本上是临时组合的班子,一个项目结束后又要开展新的审计项目,客观上也无精力去跟踪审计结果的落实。从而造成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能执行多少就多少,执行不到位,甚至有的审计决定下发后无人问津,不了了之的尴尬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执法的严肃性,这样审计机关难以确保审计执法的客观公正,难以形成重大的审计成果,从而直接影响审计监督的威严。

(三)难以做到廉洁从审

传统的审计管理模式,是由审计一线人员包揽审计、处理与执行事宜,使得审计权力集中于审计业务部门一身。没有监督的权力很容易导致腐败。审计人员长期与被审计单位打交道,也会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样容易造成审计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该揭示的不揭示,该处理的不处理,该执行的不执行。审计人员难以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和廉洁从审,从而直接影响审计机关的执法形象。

三、实施审计职权“四分离”的意义

为推动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减少由于制度缺陷而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有必要探索建立审计业务管理内部制约机制,实行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处理与执行“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是指按照审计职责和权限,将审计项目的业务流程划分为计划、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使每一个审计项目,由几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去完成,这样,部门之间可以互相制约、互相牵制,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依法审计。

审计职权“四分离”模式,从机制上形成了审计机关内部的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互相均衡,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严谨科学、环环相扣的机构组织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计划更具有宏观性和部门学性。因为在“四分离”模式下,审计计划是由专门的股室制定,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和全面性,改变过去审计计划由各分工股室制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二是审计实施时,具有规范性、部门学性。表现在: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实现了审计的规范化运作;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实现了权责的有机制约与均衡,改变了过去审计业务从计划的制定到审计决定的执行“一竿子插到底”的缺乏制约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格局,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促进廉政建设;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有利于审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人员组合与项目审计达到最佳境界,提高审计效率;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有利于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从审计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审计,到最后的执行,整个过程的透明,增强了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四、实现审计职权“四分离”的现实做法

“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将审计计划、审计查证、审计审理复核、审计执行整改四个环节交由不同的内设部门去完成。

(一)审计计划部门按照要求,每年年底前结合当年审计情况草拟出下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实施单位

计划部门在广泛征求审计业务部门室的意见后,报审计机关办公会议审定。审计业务部门按照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要求、完成时限及时开展审前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要经计划部门审签,行业和专项审计方案要经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业务部门依据审定后的审计实施方案开展审计。

(二)审计业务部门是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单位

审计业务部门是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单位,需要按照审计计划进行查证并形成初步审计报告,在内部业务管理上则涉及到审计人力资源合理地利用与安排。

(三)法制审理部门专门负责审理审计事项的复核与审计报告

凡纳入计划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都必须经过审理委员会审理。而审理委员会由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总审计师、审计项目分管负责人、审计项目实施部门负责人、审计执行部门负责人、法制审理部门负责人、审计组组长组成,必要时邀请具有高级审计师资格的审计人员参加。不需由审理委员会审理的审计报告则由法制审理部门提出审理意见,报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分管负责人直接审定。

法制审理部门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财政、财务收支等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并对存在的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及问题提出移送处理意见,代拟审计决定书、审计处罚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等主要工作,在具体审理过程中对个别有疑义的问题,可责成审计组进行补充取证和查证完善,审计组对审理部门提出的处理、处罚有疑义时可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被审定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移送处理书交审计监督执行部门去执行。

(四)审计执行部门负责审计执行和审计项目结案工作

审计执行部门负责审计执行和审计项目结案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将已生效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法律文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并逐项负责检查落实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自行纠正情况、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审计决定罚没收缴的有关情况,跟踪落实审计移送处理有关情况,听取和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等。

五、审计职权“四分离”管理模式的不足

审计职权“四分离”对审计业务管理和机关建设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我们既要看到这些有利因素,进一步坚定信心,更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和影响,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从目前审计职权四分离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看,不利的因素和影响主要有:

(一)由于审计权力环节化的分解,增加了审计成本

“四权分离”是审计机关内部对审计权力的一种分解。这种对审计业务实施流程的再造,其目的在于审计权力的透明运行和相互制衡,这种对审计权力环节化的分解势必造成审计过程中环节增多,成本加大,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力成本加大,审计职权四分离后更容易占用本来就不富余的优秀审计人力资源,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本身偏少,人员不足为审计质量把关、审计风险的消除可能留下隐患。二是时间成本加大,实施同一个项目,中间的环节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多。环节转换的越多,职责和风险随之转移,转换越多,就会更多的占用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三是效率成本加大。审计职权四分离后,或者因为推行的时间短、人员专业素质还不够的原因,或者因为有的环节人员不足等缘故,有的审计机关在实施这一制度后,个别审计项目占用的人员、耗费的时间并未减少,没有完全实现改革的目的,效率不高。

(二)由于实施项目的主体多元化,增加了管理难度

审计职权“四分离”后,审计计划、查证等环节的分设导致事实上的审计主体多元化,即容易导致审计责任尤其是风险责任的混淆,也可能导致更多环节、更多人员、更多机会的权力寻租。“四权分离”后也容易使审计成果的主体多元化,审计工作主体的变化使得成果主体多元化,这不但对审计人员实施审计项目的积极性有影响,而且降低审计组人员在现场实施结束后优化成果的积极性,弱化审计人员责任心。审计职权分离后,造成了审计环节衔接的多元化,虽然环节分离是审计机关内部的事情,但是从外部看,还都是一个审计机关,可能会对被审计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审计机关内部之间如果衔接不好也容易导致推诿、扯皮等现象。

(三)由于权力和责任的分散化,增加了各种风险

一是容易形成小团体。“四分离”模式改变的是权力的集中,但是这种权力并没有消失,只是分散了,这种分散既可以形成互相制衡,也可能使各个环节形成相互稳定的小团体。二是增加了廉政风险,在原有模式下,可能发生廉政问题的只是个别人,但是现在这个人并没有消失,而且因为染指权力的人多了,有可能出现问题的人反而增多了。三是弱化了整体意识。从前,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整体,改革后,各个环节自成一体,尤其是成果主体的多元,不但会弱化审计人员成果意识,同时对审计人员质量的整体意识、机关形象的整体意识、团队合作、整体作战意识等产生不利影响。

六、审计职权“四分离”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面对审计职权“四分离”后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各级审计机关只要迎难而上,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利弊真相,与时俱进,切实采取措施就能把“四分离”机制的有利因素和作用发挥到最大,为更好的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奠定扎实基础。在对“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实施保障措施的探讨中,需要围绕着“人、技、法”三个方面展开,即文化保障、技术保障与制度保障。

(一)观念保障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没有先例可以借鉴,风险较大,且改革中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人的利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要使新的审计管理模式取得预期成效,就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培训,进而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满足“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需要。

(二)技术保障

为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协调,保障“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运行需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信息网上传送和信息资源共享,实时了解并掌握各项审计业务的工作进度,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制度保障

内部审计制度 篇5

(试行)(SDLQ)QB—SJW—01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二00六年七月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和审计监督,维护集团公司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咨询、评价、控制和监督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评价公司各级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内部控制建立执行、资源利用状况等,并提供相关的分析、建议,协助、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地履行职责。

第三条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有效地控集团公司本部、专业分公司、区域分公司、直属机构、制成本,改善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增加公司价值。

第四条

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依照本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第二章 机构设臵及职责

第五条 集团总部内部审计常设机构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受董事会领导,并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向分管领导负责。

第六条 审计委员会代表集团公司实行审计监督,其职责是:

(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的要求,起草内部审计制度、办法等;

(二)制订和季度审计工作计划;

(三)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并向分管领导报告审计结果;

(四)负责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委托社会审计事项;

(五)协助上级审计机关对集团公司的审计工作;

(六)负责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岗位培训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等;

(七)总结、交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经验,表彰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个人;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三章 审计人员

第七条 审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具体要求遵照中国内部审审计人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和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不断计协会《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具体要求遵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执行。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执业能力:

(一)熟悉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二)具备审计专业方面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

(三)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审计、财会或其他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四)熟悉本单位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知识;

(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文字表达及微机操作能力;

(六)具有足够的有关防止舞弊的知识,并能够识别出可能已经发生的舞弊行为。

第十条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十一条

依法保护审计人员开展正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其他部门或者个人的干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坚持工作原则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违反审计工作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集团公司根据情

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或者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章 审计范围和权限

第十二条

审计委员会根据集团公司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集团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审计工作,以确保集团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第十三条

审计委员会对集团本部及所属的专业分公司、区域分公司、直属机构、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下列事项进行审计:

(一)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

(二)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措施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对所属单位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

(五)所承揽工程项目竣工决算;

(六)因合并、分立、撤销等事项引起的资产变化;

(七)投资项目(基本建设项目、BT、BOT项目、技改项目等)概(预)算、决算;

(八)企业对外投资的立项、签订、投出和收回、经营状况及其效益等活动等情况。

(九)企业单位对外签订的物资采购、设备租赁、承发包工程、承包劳务、借款、担保、产品营销等合同、协议;

(十)根据“谁任命、谁审计”、“先审计、后任命,后离任”的原则,对厂长、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的期中或终结审计;

(十一)对集团成员企业负责人的承包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为考核兑现提供依据;

(十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的专项调查,为领导决策提

供依据;

(十三)集团公司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权限是:

(一)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计划、预算、决算、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

(二)审核凭证、账表、决算,检查资金和财产,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

(三)检查管理和核算财务收支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反映的电子数据和有关资料;

(四)参加与审计事项有关会议或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五)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六)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将会造成损失或浪费的行为,经有关单位负责人同意,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七)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情况,经有关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八)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九)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或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的建议。

(十)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予以封存。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授予审计委员会如下权力:

(一)没收审计中查处的账外资金上缴集团公司;

(二)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提出处理的建议;

(三)有权对下属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业务进行监督指导,有权调阅下属企业的审计资料;

(四)为完成某项审计工作,经协调一致,可以临时抽调下属单位的有关人员参与某项审计工作。

第五章 审计程序

第十六条

根据企业工作计划、企业领导要求和集团公司总体部署,拟订及季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审计项目,报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编制及季度审计工作计划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审计项目要全面,一般包括:上级审计部门统一布臵的审计项目和审计专题调查项目;单位领导交办的审计项目;按有关规定自行安排的审计项目;

(二)应充分利用本部门已占有的审计资料,突出重点,尽量避免审计项目交叉重复,还应尽可能的在一个单位实施一项主要审计事项时,考虑能否带一些其他有关项目审计;

(三)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审计要点、预计完成时限、实施该项目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审计实施的总体安排等,应力求简约、高度概括;

(四)预编审计工作计划上报审计委员会的时间为当年二月底前。

第十七条

审计程序是指具体审计项目从确立到结束的整个工作过程。无论是何种审计,其程序均应分为计划、实施、终结三个阶段,对有些审计项目,还需实施后续审计。

第十八条

审计项目的计划阶段是指审计项目从确定到实施前制定具体审计方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方案,以明确各项工作的主次、先后次序等。对企业实施审计前,应当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尽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减轻企业负担。计划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收集和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收集、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原有审计档案资料;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二)编制审计方案,并报审计机构负责人审批,主要内容如下: 1.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 2.被审计单位名称和基本情况;

3.审计范围、方式、内容、目标、重点、实施步骤和预定时间; 4.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名单、分工和责任;

5.编制时间及方案审批人(审计部门负责人,重大项目报审计部门主管领导人)签字;

6.被审计单位应做的迎审准备工作及需要提供的文件资料,一般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以下资料:

(1)企业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的全部账户,包括已经注销的账户;

(2)企业章程、内部机构设臵、职责分工资料;(3)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4)重大投资项目及其实施结果,对外投资明细表及有关协议、合同、会议纪要、决定;

(5)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的决策材料及相关会议纪要、决定;(6)财务管理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制度;

(7)有关经济监督管理部门及检查机构对企业检查后提出的报告、处理意见、检查结论或处罚决定;

(8)上级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评估报告以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等事宜出具的有关报告;(9)前次接受审计、检查的情况;

7(10)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三)明确审计任务和审计事项的分工,并完成项目实施前的其他准备事项。如:实施审计工作需要的各种表格、底稿和工具等。

(四)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好迎审准备工作。审计通知书,是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书面证明,一般应在审计实施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专项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不下达审计通知),内容包括: 1.被审计单位名称;

2.审计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3.审计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

4.对被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5.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及签发日期。

此外,审计部门认为需要被审计单位自查的,应当在审计通知书写明自查的内容、要求和期限。必要时,可聘请审计部门以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加某些审计项目或专门问题进行鉴定。

(五)向被审计企业提出书面的承诺要求。

实行被审计企业向审计部门承诺制度,在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被审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应当按照承诺书的有关事项要求作出承诺,并签字后按规定时间送交审计组。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应当将被审计企业提交的承诺书列入审计取证材料清单,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

第十九条 审计工作的实施阶段主要是调查、核实经济事项,搜集审计证据等,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点后首先召开与被审计单位见面会。

1.审计组长宣读审计通知书,讲明来意,提出有关审计工作要求事项和审计自律纪律;

2.听取或审阅被审计单位的自查报告或述职报告或情况介绍。

(二)根据进一步掌握的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专题、人员分工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三)依据审计通知要求收集有关审计资料和借阅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并办理借阅手续。

(四)通过审核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核查实物及调查询问,座谈了解等方法实施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疑点,做好审计记录和取证工作。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调查时,审计人员不得少于2人。

1.审计证据有下列几种:

(1)以书面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书面证据;(2)以实物形态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实物证据;

(3)以录音录像或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材料;(4)与审计事项有关人员提供的证言材料;(5)专门机关或专门人员的鉴定结论和勘测笔录;(6)其他证据。

2.审计人员收集证明材料,必须遵守以下要求: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保证证明材料的客观性;

(2)对收集的证明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决定取舍,保证证明材料的相关性;

(3)收集足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的证明材料,保证证明材料的充分性;

(4)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证明材料的合法性。(5)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得的证明材料,应当有提供单位和个人盖章或签名,未取得提供单位和个人盖章或签名的,应注明原因。

(6)审计中如有特殊需要,可以指派或者聘请专业部门、单位或

专业知识人员,对审计事项中某些专业问题进行鉴定。

3.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1)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 a.被审计单位名称;

b.审计项目名称以及实施的时间; c.审计过程记录; d.编制人姓名及编制时间; e.复核人姓名及复核时间; f.索引号及页次; g.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2)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审计过程记录主要包括:

a.实施审计具体程序、审计测试评价、审计方案的调整变更的记录;

b.审计人员的判断、评价、处理意见和建议; c.审计复核记录;

d.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和证明材料。(3)审计工作底稿的附件主要包括下列证明材料: a.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b.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书、合同、协议、往来函件、鉴定资料等原件或复印件或摘录件; c.其他有关审计资料。

d.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明材料应经审计单位或其他提供证明资料者的认定签证。

(4)审计工作底稿分为分项审计工作底稿和汇总审计工作底稿。a.编制分项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审定的项目内容逐项编制,必须是一项一稿或一事一稿,以利于编制汇总;

b.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应在详细审阅审计分项工作底稿,并确定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手续完备之后,再进行分析整理,按其性质和内容分类归集;

(五)审计组长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检查和复核,对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已确认的违纪违规问题和重要事项要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要写明事实情况,适用法规制度,处理意见,经审计组长审阅后,送交被审计单位认证签署意见。

凡是审查审计工作底稿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手续不完备的应做必要的修改或重新取证,补足必要的手续和资料。

审计组对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经审计组长全面复核并确认后,应向本单位审计部门负责人请示汇报。

(六)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和途径,对审计组的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审计工作的终结阶段

(一)审计组组长运用审计工作底稿所提供的材料,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的经济活动审核后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建议,做出结论的文件,因此要做到:审计报告应当有恰当的标题,明确的署名和报告日期,做到格式规范,事实可靠,证据充分,定性准确,结论公正,建议可行,语言简练,表达确切,观点鲜明,审计报告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如下: 1.标题;

2.主送单位或单位行政负责人名称; 3.被审计企业概况;

4.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等; 5.采用的主要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6.审计结果; 7.发现的主要问题; 8.审计建议;9.审计组成员签字; 10.报告日期。

(二)应依据单位管理权限范围内授权的经济处理权限,对审计出的问题提出处理、处分意见或建议。

(三)应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报告完成后,由审计部门指定专人复核,应重点复核如下事项并提出复核意见。

1.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

2.收集的证明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3.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是否正确;

4.审计评价是否恰当;

5.问题定性、业务处理、违纪处分,改进建议是否适当; 6.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四)审计负责人审核后,应依据上述资料签发审计意见,审计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2.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3.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叙述;问题的定性、处理意见及其依据;

4.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建议。

5.对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五)根据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审计意见书》,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应当在限定时间内落实

审计意见,并将落实情况作出书面汇报。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在收到《审计意见书》后15日内申请复议。

(六)审计部门应当自《审计意见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了解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监督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一条 建立后续审计制度,后续审计是审计部门派员到被审计单位,检查审计决定中规定的事项是否认真执行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是保证审计工作发挥应有效力的必要手段,其内容为: 1.检查采纳审计建议和审计决定执行情况;

2.了解采纳审计建议和执行审计决定中的困难与问题; 3.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在严格自律强化管理方面的新措施、新变化。

第六章 职业道德与审计纪律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实施主体,是集团实行审计监督的执行人员,因此必须讲求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二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是:

(一)坚持原则,依法审计。审计人员作为经济执法人员,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从事审计监督活动,实施依法审计,坚持原则,勇于同违反财经法纪行为和不良倾向作斗争,是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严肃性,打击经济领域里的各种经济犯罪和违纪行为和活动,从而达到审计查错纠弊、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具体实施审计中应将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经验、问题和教训如实反映;在处理被审计单位或个人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时,应依据经济法规条款处理,特别应注意经济法规颁

布的时间与违反财经纪律的时间界线,现有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界线,有意和无意(业务水平低)等界线,尊重事实,以理服人,做到一审二帮三促进;审计报告所做出的审计结论和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允的原则;

(三)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审计人员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财经纪律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严以律已,廉洁奉公,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审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依法审计,不殉私情,刚直不阿,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四)工作认真,细致负责。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以认真、细致、负责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以真实的内容实现审计的目的;

(五)保守秘密,忠于职守。恪尽职责,忠于职守是审计人员应尽的职责,对被审计单位需要保守的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以保护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有利于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六)谦虚谨慎,平等待人;

(七)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四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必须认真执行以下审计纪律:

(一)对审计出的重大问题不得隐匿不报,否则是重大失职行为;

(二)不得与被审计单位串通,编造虚假审计报告;

(三)不得干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

(四)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的馈赠、报酬、福利待遇,不得在被审计单位报销费用;

(五)不得在实施审计期间内参加被审计单位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以及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

(六)不得泄漏审计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秘密。

第二十五条 审计人员必须保守下列秘密:

(一)企业产品、成本价格、销售计划、生产批量;

(二)内部掌握的招标的标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价格等;

(三)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调查报告等;

(四)其他需要保密的文件、材料等。在审计过程中,所有的审计文件、审计材料、记录稿纸,包括被审单位提供的各种文件、材料,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和丢弃,不得带到公共场所。用过和作废的记录本及记录用纸,审计项目完成后应交给审计组长,除立卷归档者外,应定期清理,按规定销毁;

(五)对审计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及其审计处理意见,应按规定和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交换意见。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向其他单位部门或人员透露;

(六)对审计报告(含原始材料)、审计决定和领导指示,未经审计报告签发者同意不得向外透露,更不得公开发表;

(七)对向审计部门揭发问题的人、群众来信,以及外单位转来的有关资料,不管本人是否提出为其保密的要求,审计人员都要为其保密;

(八)印发审计文件材料,应按规定划注密级,印发范围要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不得随意扩大,未经对外公布的审计文件材料,不得带至公共场所,审计文件材料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外借。

第七章 审计档案

第二十六条 审计档案是审计部门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真实记录,是考察审计工作,研究审计历史的根据,是各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

第二十七条 审计档案的立卷工作应实行“谁审计,谁立卷”、“按项目立卷”、“边审计,边整理,审结卷成”的原则,定期移交,集中

管理,不得长期存放在承办单位和个人手中。

第二十八条 审计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一)审计部门下发的文件;

(二)上级和集团公司及本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批示、决定、讲话和批复等;

(三)审计中形成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底稿、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建议、有关文件和财务报表、账证、电报、录音(像)带、照片等取证材料;

(四)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采取临时措施的文件决定;

(五)后续审计材料;

(六)职工来信来访及查处情况资料;

(七)社会审计部门或集团公司所属审计部门报送备案的重要审计事项

(八)审计统计报表、审计项目计划、重要审计会议材料、审计工作总结、经验、制订的审计制度等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

第二十九条 审计项目档案立卷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一个审计项目可立一个卷或几个卷,一般不得将几个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合并立一个卷;跨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立卷;

(二)立卷材料排列一般顺序是:

1.结论性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 2.证明性文件材料:按与审计报告所列问题和审计评价意见相对应的顺序。对审计证据、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法规依据进行排列;

3.立项性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 4.审计案卷内每份或分组文件之间的排列规则是:

16(1)正件在前,附件在后;(2)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3)批复在前,请示在后;(4)批示在前,报告在后;(5)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6)汇总性文件在前,原始性文件在后。

5.审计项目卷宗的归档时间:一般在该项目审计完后3个月内归档;审计项目的必须在次年6月末完成归档;

6.审计项目卷宗归档,应采用适当的卷宗方法排列,并编制卷宗、案卷、目录等序号,以便于检索和查询。

第三十条

审计档案的借阅应建立严格的登记手续,经单位负责人批准,按期归还。

第三十一条 审计档案应分永久、长期、短期进行保存,对超过期限的档案,应鉴定造册,审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计部门所在单位领导批准方可销毁,并派人监销。审计档案的具体保存期限如下:

(一)永久保存。上级审计部门及本单位领导交办的重大审计事项的通知、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决定、审计底稿、证明材料等;重大的审计调查事项及专案检查事项的有关材料;

(二)长期保存(16年至50年)。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通知、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决定、审计底稿、证明材料等;比较重要的审计调查事项及专案检查事项的有关材料;员工来信来访的有关材料;

(三)短期保存(5年以上,15年以下)。上级审计部门、集团公司领导及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一般审计事项的审计通知、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决定、底稿、证明材料;一般的审计调查事项和专案检查事项的有关材料;基层审计部门上报的审计计划、总结、报告、决定、信息及其它一般性的相关资料。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论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审计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容;程序;方法;途径

一、概述

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和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为对象,对其进行审查、分析、测试、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健全有效,从而对内控制度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内控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内控制度审计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运用。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1.初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

具体来讲应包括:企业经营组织机构、主要业务流程、相应的控制环节、控制措施和手段以及有关内控制度健立健全和完善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审计目的确定需要重点了解的内控制度范围,如财务结算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财务结算审批程序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生产管理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内控制度。

2.健全性测试

健全性测试是指把以上了解到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基本情况与理想模式进行比较,测试其控制点是否完整,找出内控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总结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环节操作的主要方法有文字描述法、流程图法、调查表法等。无论以上哪种方法,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都至关重要,错选或漏选关键控制点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例如,进行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审计时,审计人员应选择固定资产的预算审批、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账薄登记、验收保管、定期盘点以及增加和处分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等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围绕这些关键控制点,审计核实相应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以初步测试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3.符合性测试及有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在确定的审计范围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沿着现有的规定和程序对控制系统的遵循程度进行检查,考察有关的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执行情况如何;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这两种测试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切合实际、切实有效,有无失控和不完善之处,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

4.内控制度审计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测试的结果,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做出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对以上健全性、遵循性、有效性测试相关结论。此外,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还应将执行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所耗费的成本与不实施该项控制制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比较,将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与该控制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内控制度经济性评价。

三、加强内控制度审计的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视程度

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看到内控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掌握企业的工作秩序,为企业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堵塞漏洞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审计行为间接参与了企业宏观经济调控活动,为企业宏观控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内控制度审计。

2.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加强审计人员内控知识的学习

内控制度审计与传统的审计业务在审计内容上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审计方式和手段上也应有所创新。首先,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允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制订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建立时可能就有的天然缺陷;其次,加大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计力度,改日常审计项目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为内控制度专项审计,予以单独立项,专门评价,使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第三,内控制度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经济活动广,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强化宏观分析能力,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3.加强内控制度审计风险的防范

内控制度审计风险主要为评价失当风险,如进行内控制度健全性评价时,由于建立和使用的评价标准不当而造成对评价的偏差所产生的审计风险,或进行制度符合性和有效性评价时,由于样本的范围和数量抽取不当而造成评价失当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应注意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在制订审计计划时进行风险预测,了解风险所在,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步骤、合理选取抽样样本等措施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随着企业对内部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内控制度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利用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的职能,正确实施内控制度审计程序,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艾石英.

[2]《内审部门应积极加强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郭江平.

[3]《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探讨》 作者:何存花.

作者简介:

审计制度论文 篇7

一、政府审计风险的基础性特点

(一) 政府审计风险的非主观性

当代审计主要采取随机审计的模式, 依据样本特点来预判其整体特点, 而样本的特点与整体的特点是有所区别的;而且在随机抽查时, 审计工作者要运用预判来明确很多不可控元素, 这就导致审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够管控, 但是无法消除。

(二) 政府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狭义的审计是指被审计机构的财务系统存在重大漏洞而审计工作者并未发觉, 从而使审计成果丢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管控风险、审查风险组成。审计风险有着潜在性, 即审计工作者的审计结果尽管与审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但是没有形成损失, 也未承担法律职责, 这时只能说审计具有潜在风险, 还并未形成实际的损失, 而如果问责潜在风险就转变为真实风险了。

(三) 政府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尽管避无可避, 然而能对其进行管控, 只要将审计风险管控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畴, 审计就是有效的。

二、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预防举措

(一) 加强应对风险的觉悟, 提升审计工作者的整体素养

一说到审计, 大多数人认为就是查究错误, 这是审计的思想误区, 它通常会致使风险意识被弱化。审计工作者应更新自身的审计理念, 明确意识到审计工作是为了审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者应建立和加强审计风险觉悟, 并合理运用审计资源, 激发自身的工作潜能, 承担审计职责;审计工作者还应对自身的疑问, 以怀疑的思考模式对所取得的审计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进行深入考评, 并对互相冲突的审计证据和对文书或管理部门声明的真实性有所威胁的审计证据持怀疑态度, 避免因为自身的判断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审计工作者是审计工作的履行人, 他们决定着审计效率的高低, 因此, 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的审计工作队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所以, 提升审计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养以及整体素养, 是预防审计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二) 遵守审计流程, 创新审计模式

政府审计隶属行政执法的范围, 其审计活动需要遵照法律规定的流程、模式、方式、时间和次序, 违背了法律规定的审计流程或超出管控范畴, 都会导致政府审计风险的生成。所以, 遵守审计流程是预防和管控审计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规划时应明确被审计机构的基础状况, 搞清楚审计的范畴、关键点、内容和办法, 订立详尽的审计预案, 依据项目特征和审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最优化岗位配备, 并实现审计的明朗分工, 将责任制带到审计工作中;在审计实行时, 应依据各项目的特征, 合理、科学地采用各类审计办法。依照法律搜集并明确审计证据, 保证证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外, 调查取证时不到非常时期不能采用强制手段;审计结束时, 第一, 应仔细编写审计报告, 严格审查报告中的相关事件, 使证据更加可靠;第二, 应与被审计机构进行交流, 对不符合审计规范的机构, 审计工作者应勒令其整改, 并深入核对, 做好审计笔录, 聆听被审计机构的建议;第三, 审计结果应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因为中国政府的财务舞弊案件时有发生, 而且一部分领导层还故意作假, 加上当代审计已脱离了单调的财务报表审计的范畴, 而向档次更高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模式过渡, 为沉着面对审计公告体制下的政府审计风险, 政府审计部门应利用当代信息技术, 进行电脑审计, 使电脑在审计调查、解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搜集、传送等环节完成应有的“使命”, 并将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三) 完善政府审计体制, 健全审计公告体制

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管理系统呈现出行政化的特点, 该类审计方法是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的。然而, 与它类的审计方式比较, 它更偏向于政府的调控。虽然审计法明文规定, 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者应单独享有审计监管权, 可以无视它类部门的干预。然而在现行体制下, 政府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一分子, 需要在本级行政机关的引导下开展工作, 必然会受到部分行政干涉。

政府审计部门是政府审计公告的履行人, 国家审计机构在经济上和管理上能否单独运转, 而且其独立程度将左右审计公告的执行效率;而审计公告的执行效率会左右审计风险的大小。

因此, 我国需要对政府的审计管理制度实施构造上的整改, 深入健全审计制度, 使其最大限度的保障政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使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和颁布公告时, 能够独自完成流程, 进而科学规避政府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政府审计风险已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审计公告体制颁布后, 对政府审计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显得越加重要。本文从审计公告体制这个视角揭示政府审计风险, 希望为广大审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政府审计风险, 在公告体制实施后, 风险有可能扩大;所以, 需要对政府审计风险进行预防和管控。科学的风险管理能够协助审计工作者找到审计工作的重心, 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重大风险项目, 并采用科学手段尽量规避风险, 化被动为主动。政府审计风险的增加有其必然性, 审计公告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预防政府审计风险是未来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宋衍蘅, 付皓.事务所审计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发布补充更正公告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2, (1) :75-80.

[2]宋丽静.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分析[J].中国外资 (上半月) , 2011, (11) :154-155.

[3]陈红.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审计风险博弈分析[J].三明学院学报, 2013, 30 (1) :23-27.

我国审计收费制度问题 篇8

审计收费也称审计定价, 是指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所达成的价格, 是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经济联系。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 也是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制度是计时制, 即以注册会计师花费在审计事项上的工时作为审计收费的主要依据,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以此作为基础协商确定最终的收费金额。通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审计产品成本。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 包括资料费、审计人员报酬、外勤费等;二是风险成本。即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而导致的预期损失费用, 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三是事务所的正常利润。按照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公认的审计等业务计费标准为审计等项目所需的审计工作小时。

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制度实行政府定价模式。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时实行政府指导价, 审计收费标准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 各地具体的收费办法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联合制定。

二、我国审计收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审计收费标准缺乏规范性。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直缺乏相对统一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审计业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并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审计收费标准。但我国的审计收费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 在具体执行中存在差异, 地区之间、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审计人员之间的差异明显。我国目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计量基础, 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按公司总资产计算收费, 有的按营业收入计算收费, 更多的则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讨价还价来确定具体收费金额,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审计收费缺乏行业指导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务所之间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 也从审计收费的角度造成了审计市场的混乱, 从而对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普遍价格偏低。

从近几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百家信息》的数据来看,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不仅连年稳居前四位, 而且遥遥领先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以2008年度的数据为例, 中注协发布的《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前15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入,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四大”相比存在着审计收费普遍偏低的现象。排名前15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审计收入为1, 147, 090万元, 而“四大”中仅普华永道中天一家就以260, 984万元占据了前15位总审计收入的22.8%, 前15位中11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2008年度总审计收入为335, 389万元, 仅占前15位审计收入总和的29.2%。 (图1)

综观我国现在的审计市场,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四大国际所保持着对审计市场的高占有率, 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优质客户, 在审计收费上要远远高于我国本土事务所, 但不少大全面完成, 我国本土事务所的数量越来越多, 导致审计市场出现严重的需求不足, 供给过剩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收费标准显得力不从心, 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审计回扣现象严重。许多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业务量而压低收费价格, 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审计收费现状愈加混乱。而且, 这种低廉的审计收费形式, 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 加大了行业的风险。此外, 由于审计收费过低,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程序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偷工减料,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压低审计成本, 这就势必会严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型上市公司, 尤其是国有企业, 仍对四大国际所提供的高价审计服务趋之若鹜;而且这些被审计单位对高额的审计费用能够接受, 对四大国际所的认同度也比较高, 双方往往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脱钩改制的全面完成, 我国本土事务所的数量越来越多, 导致审计市场出现严重的需求不足, 供给过剩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收费标准显得力不从心, 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审计回扣现象严重。许多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业务量而压低收费价格, 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审计收费现状愈加混乱。而且, 这种低廉的审计收费形式, 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 加大了行业的风险。此外, 由于审计收费过低,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程序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偷工减料,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压低审计成本, 这就势必会严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三) 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缺陷, 影响审计收费。

我国审计市场上, 委托方与被审计方重合, 形成失衡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 被审计单位就是审计委托人, 审计费用由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 使得独立审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平衡。这就使得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安排上, 出现了有悖于市场经济的怪现象, 即自己出钱审计自己。这种不合理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使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构成一个无法解开的内在利益关系链, 这种依存性使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被动地位。

以客户为导向, 还是以公众利益为重, 一直是困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难题。一方面无论是法律还是道义的要求, 还是出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必须正直、诚实、客观、守信;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是自负盈亏的组织, 要想生存和发展, 只有自己到市场上去找客户。尽管从原则上而言, 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 但在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及审计收费价格竞争激烈的现状下, 在当前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和企业管理当局存在强烈造假动机的大环境下, 当客户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 并提出不正当要求时, 注册会计师要么坚持原则, 恪守职业道德, 出具与事实情况相符的审计报告, 以致面临被客户炒掉、失去客户的风险;要么放弃职业道德和独立性, 屈从于客户的不正当要求, 以保住客户。长此以往, 一方面会导致更多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放弃原则取证多客户,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另一方面坚持原则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会遭到排挤和打击, 以至于无法生存、立足和发展。失衡的委托代理关系破坏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 直接降低了审计的价值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审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 影响了审计收费。

(四) 缺乏对审计行业的有效监管

1、对审计收费的披露不够透明。

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制定程序, 有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若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由经营者决定, 经营者就可能利用报酬的高低来“买断会计原则”。所以, 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信息进行披露、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4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中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分别按审计费用和除审计费用外的其他费用披露, 其他费用指的是咨询服务 (包括资产评估) 的费用;上市公司在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时, 应列明差旅费等费用的承担方式;应披露本年及上年的比较数字。

尽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规定, 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披露的质量不甚理想:信息复杂混乱, 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证监会规定, 在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前, 上市公司应披露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决策程序以及公司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独立董事对这一决策程序的相应意见, 然而只有很少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对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报酬的制定程序和标准。审计收费披露不够透明还表现为:在年报中, 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是实际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 而有些披露的是应付报酬;许多上市公司在审计费用披露方面很不规范, 特别是当审计费用发生较大变动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尤为突出, 如不披露支付中期解聘事务所的审计费, 或将审计费、差旅费、咨询费等混合在一起披露, 有的甚至不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还有的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只字不提;更有甚者, 有少数上市公司甚至在年报中不披露任何审计收费信息。

2、对违法违规审计行为处罚较轻。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所受的处罚进行了归类, 但对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较轻, 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也仅仅主要停留在警告、没收违法收入、罚款、通报批评和暂停执业资格上。可以说,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 特别是民事赔偿风险近乎于零, 现行法规中即使有相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现有法律制度对民事诉讼的限制,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形同虚设。

三、改善我国现行审计收费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我国现行审计收费体制

1、确定科学、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

我国财政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国际惯例, 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 根据公司的规模、销售收入、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事先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及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 来确定最终的审计费用。这样就可以解决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水平高低悬殊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 收费标准的制定应能够体现差异性, 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在统一收费标准前提下, 还应体现出合理的地区差价、质量差价、人员层次。积极借鉴国外的审计计时制收费模式, 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审计每工作小时收费的上下限, 全国各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按照该标准执行, 在标准的上下限内收费, 并且规定实际收费不得低于标准的下限。完善审计收费体系, 制定合理、统一、科学的审计收费标准, 并以此规范价格秩序, 在全行业范围内形成有序竞争, 对于防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低价抢夺业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很大的意义。

2、通过第三方介入改变现行审计收费模式。

现行审计收费的模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费用, 导致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财务依存性。为了增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独立性, 必须改变现有的委托和付款方式。针对目前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现象, 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审计委托中介, 该机构必须是与双方单位均无直接或间接经济关系的非营利性质监管机构以保证公正性, 并由政府或行业监管的权威部门组织和管理, 或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和管理。加入这一中立机构后, 在审计费用的支付流程中就加入了独立第三方的监管环节, 有利于解决我国现行的畸形的审计委托代理模式。

在行业主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下, 可以由审计中介组织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的招投标, 改变审计付款方式, 监督审计质量。首先, 审计费用在审计工作开始前由被审计单位交由审计委托中介这一第三方保管, 这样就可以改变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直接见面”的委托关系, 切断两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谈判关系, 防止审计合谋, 建立起“企业 (委托方) ——审计委托中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委托关系, 改变审计付款方式, 最大限度地切断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之间的直接利益联系。接下来, 由审计委托中介负责聘用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在这种新型的审计关系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关性较高的审计收费模式。当审计业务完成后, 再由该审计委托中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鉴定考核, 例如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结束后, 审计委托中介可以随机抽取一部分审计业务检查审计质量的好坏, 并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质量进行鉴定, 之后再决定是否将已预付的审计费用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 对抽查到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可以拒绝支付费用。这种新的审计收费模式可以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屈从于客户的利益需求, 极大地增强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 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

(二) 提高对审计收费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审计收费信息的公开披露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事务所进行监督, 减少审计收费环节的不正当行为, 遏制利用价格进行的不正当竞争。我国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 且较分散、相对粗略、执行力度较弱。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现状, 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的规定, 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客观、清晰和真实。将披露审计费用及相关信息作为企业的应尽义务, 任何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不披露审计费用;明确规定其披露内容, 对需要披露的审计收费设置明细账, 将工作小时、差旅费、咨询费用等分别列示, 企业对审计费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项及事务所的变更、变更原因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披露, 对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的收费应分别披露, 以避免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良影响。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是指定网址或指定报纸, 要能够让广大信息使用者方便查阅, 并推行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监督部门, 要及时发现问题, 加强对企业披露审计费用信息的检查和监管力度, 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的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和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曝光, 建立行业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 为审计行业营造一个纯净的环境。

(三) 严惩低价收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而降低审计收费标准或给予中介人回扣, 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审计行业监管机构应从保证审计独立性入手, 明确规定除了按审计收费依据收取审计费用外不得再有任何变相的收费。对于不按标准收费, 随意降价、支付回扣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从严处罚, 并加大对没有遵循职业道德而实行超低价收费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 除了给予经济处罚、追究其行政责任外, 必要时还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以起到警示的效果。在出台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之后, 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监督事务所是否遵循最低限价标准,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据此监控事务所的违规违法审计行为, 对超低价收费的事务所加大处罚力度, 以保证审计收费标准的顺利实施和控制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

政府审计制度特性浅析 篇9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治理结构,审计制度

随着审计工作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其影响程度的不断扩大, 社会对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希望和要求, 政府审计活动因此受到社会公众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在公共领域, 政府治理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关系, 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 政府治理结构是否健全与经济发展缓慢密切相关, 而完善的治理结构会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审计界为使得自身继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更加为社会所肯定, 由此全面提高政府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共识。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组织、国家权力机关 (公众) 、审计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机构集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为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制度生活领域。

国家权力机关是审计组织领域中的核心组织, 是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是受公众的委托, 代理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组织;审计组织也是受公众的委托, 独立地对政府以及相关组织提出要求, 以明确审计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因而公众、审计组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审计事务时要清楚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 还要提供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审计目标、提供达到目标和监控审计的手段, 从而形成一定的审计治理结构。

从审计资源效率的角度来看, 审计治理结构就是决定审计效果的各种因素在制度上的综合反映, 这一制度是以政府治理为前提, 以公众和审计组织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为基础的, 体现公众与审计组织共同的选择。不同的审计制度安排, 可以促使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付出不同的努力, 从而激励出不同的政府审计工作质量。而不同的政府审计工作质量对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公众投资者的产权安全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效果。因此, 在一定的审计制度条件下, 审计治理的目的仍然是促使审计以及相关组织选择“适宜”的行动, 以实现审计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所以合理的审计制度安排可以使社会投资的最佳水平与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保障。

审计制度是一种约束审计领域组织之间审计行为的规则, 这些规则是人们对审计管理的实践过程不断反复探寻的结果,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众性, 审计规则至少是符合大众利益的;二是效率性, 审计规则必须是有效率的, 而没有效率的审计规则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三是对审计行为的约束也是基于审计关系人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一面。根据审计的特性, 这些规则主要有审计权利与职责、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谨慎与能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等。

一、审计权利与职责

审计是依据公众赋予的权力和规定的职责而进行的, 审计权力与职责体现着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要求。纵观国际上各国审计制度通常都是由最高立法机关或者根据宪法的规定而建立的。审计制度明确了审计组织的形式、权力、义务、职责以及对政府组织接受审计的信息责任要求。审计权力从性质上看, 是公共利益维护权力的法律赋予, 对政府组织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般情况下, 审计授权的法律层次越高, 审计制度的实行就越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相应的, 法律规定的审计职责的范围越广, 审计作用的领域就越大。同时在审计体制的安排上, 完善的民主法治制度基础上的审计组织向立法机构负责、或者独立行使审计司法权、或者具有超然独立性的管理体制, 其拥有的权威性也就越大,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也就越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审计资源效率也就越高。

二、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保持充分的独立性是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相应的, 公众与政府之间某种利益的冲突性, 以及彼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要求审计组织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根据审计职责有效履行的要求, 审计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经费的独立性。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与公众和政府之间组织关系的反映, 要实现审计组织公正无私地履行审计职责, 既需要法律对其独立性予以明确, 又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对其独立性予以组织上的保证。在这里, 独立性的法律规定是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前提, 而管理体制上的保证是实现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基础。审计组织的职责是由审计人员来具体承担的,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实质性表现。根据审计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审计长 (在我国还包括各级审计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的独立性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两部分构成。其中, 审计长以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是决定审计人员能否真正实现独立性的关键因素;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就具体的审计事项而言, 审计人员不存在有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 并通过“回避”制度来使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自始至终的独立性。而可靠的经费来源是审计独立性的物质保证。从审计受托信息责任或受托履行监督职责的关系来讲, 公众依法支付审计费用或对审计费用予以财政预算上的保证, 既体现了审计需求者付费的公平交易原则, 同时也反映了审计独立性的特征。

三、审计的谨慎与能力

公共利益关系的维系是以规范的审计职责行为为前提条件的。审计中, 审计组织与人员任何一方偏离审计职责规范的行为, 并由此而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失的, 那么其组织与人员就应该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相应的审计组织与人员要避免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就必须提高审计的风险意识, 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 保持自始至终的谨慎态度。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是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主要取决于审计风险的程度。因此, 完善的审计责任制度规定, 健全的审计责任约束机制, 要在运行中有效执行, 是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保持应有谨慎态度的基本制度条件。审计能力是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与审计组织审计能力互动关系的反映。审计制度一般不对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提出要求, 但在审计规则的制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 都是以审计专家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为核心而组成的。审计能力的载体是公众和审计人员, 无论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管理人员还是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 都要通过制度对其能力的自然情况做出限制性规定, 同时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程序, 并保证其程序得到严格的遵守。另外, 国家权力机关和审计组织还要重视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能力符合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

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的透明度是公众对审计有效治理的基本信息条件。审计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政府有关任何重大问题的信息。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既是对政府进行社会监督的特征表现, 也是公众对政府行使表决权的关键, 同时还是公众对审计组织履行信息责任或监督职责行为及其结果监督具典型特征。审计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强化政府的责任约束机制, 规范其权力行为, 促进其职能的市场化转变, 需要改变地方审计组织的管理体制, 为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奠定制度基础。在不改变我国审计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 需要将省级以下审计组织的管理权上划到省级审计组织, 由省级审计组织垂直统一管理, 同时进一步加强审计署对地方审计组织的领导。在审计组织领域中公众是审计与政府治理的主体, 公众通过审计治理来加强对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 既是促使审计以及相关组织选择“适宜”行为的制度保证, 也是加强对政府管理的重要措施。因此,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对审计组织履行经济监督职责行为的约束与管理以完善审计的治理结构。地方审计组织管理体制的改变, 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审计组织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建立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 同时在制度上明确对审计组织行为约束与管理的程序及其要求。其中, 在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制度安排上, 要改变其审计报告的主体, 由审计组织直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这样既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干扰, 还能够促进审计组织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质量, 也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财政监督提供信息保证。

五、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提高审计管理、监督与信息的生产效率, 有效的审计制度环境是审计绩效提高的条件, 而提高审计绩效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知识的积累与制度的创新。一个能够体现审计职业人力资本管理特征的人员管理体制, 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因此,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要求, 探索和实行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是提高我国审计制度总体效率的重要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马曙光:博弈均衡与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变迁[J].审计研究, 2005 (5) .

[2]马曙光:利益冲突与政府审计法律制度变迂[J].审计研究, 2006 (5) .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 2007 (1) .

[4]杨肃昌、肖泽忠、李培根:中国国家审计问题问卷调查报告[J].审计研究, 2003 (2) .

政府审计制度规则浅析 篇10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制度,审计规则

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机构集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监督制度。政府审计制度以政府治理为前提, 不同的审计制度安排, 会导致不同的政府审计质量, 而不同的政府审计质量对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公众投资者的产权安全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效果。政府审计制度是一种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 它主要包括审计的权力与职责、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谨慎与能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等。

一、审计的权力与职责

审计是依据公众赋予的权力和规定的职责而进行的。审计的权力与职责体现着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要求。从国际上看, 各国审计制度通常都是由最高立法机关或者根据宪法的规定而建立的, 审计制度明确了审计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力、职责、义务以及对政府组织接受审计的要求。审计的权力从性质上看是法律赋予其维护公共利益的权力, 对政府组织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般情况下, 审计授权的法律层次越高, 审计制度的实行就越能够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相应的, 法律规定审计职责的范围越广, 审计发挥作用的领域就越大、维护公共利益的成效也越大。同时, 在审计体制的安排上, 完善的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审计组织向立法机关负责、或者独立行使审计司法权、或者具有超然独立性的管理体制, 其拥有的权威性也就越大,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也就越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

二、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保持充分的独立性是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相应的, 公众与政府之间某种利益的冲突性以及彼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要求审计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根据审计职责有效履行的要求, 审计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即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经费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与公众和政府之间组织关系的反映, 要实现审计组织公正无私地履行审计职责, 既需要法律对其独立性予以明确规定, 又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对其独立性予以组织上的保证。法律上的规定是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前提, 而管理体制上的保证是实现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基础。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实质性表现。审计组织的职责是由审计人员来具体承担的, 根据审计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审计长 (在我国还包括各级审计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的独立性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两部分构成。其中, 审计长以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是决定审计人员能否真正实现独立性的关键因素;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就具体的审计事项而言, 审计人员不存在有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 并通过“回避”制度来使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自始至终的独立性。

审计经费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在经济上的必然要求。可靠的经费来源是审计独立性的物质保证。从审计受托履行监督职责的关系来讲, 公众依法支付审计费用或对审计费用予以财政预算上的保证, 既体现了审计需求者付费的公平交易原则, 又反映了审计独立性的特征。

三、审计的谨慎与能力

公共利益关系的维系是以规范的审计职责行为为前提条件的。在审计中, 审计组织与人员任何偏离审计职责规范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相应的, 审计组织与人员要避免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就必须提高审计的风险意识, 尽职尽责, 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谨慎态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主要取决于审计风险的程度。因此, 完善的审计责任制度规定、健全的审计责任约束机制, 并且在运行中有效, 是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保持应有谨慎态度的基本制度条件。

审计能力是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与审计组织的组织能力互动关系的反映。审计制度一般不对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提出要求, 但是审计规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专门委员会, 都是以审计专家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为核心而组成的。审计能力的载体是公众和审计人员, 无论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管理人员还是对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 都要通过制度对其能力的要求做出限制性规定;同时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程序, 并保证其程序得到严格的遵守。另外, 国家权力机关和审计组织还要重视审计人员的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这样, 才能保证审计的能力符合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

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的透明度是公众对审计有效治理的基本信息条件。审计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政府有关任何重大问题的信息。一个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既是政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表现, 又是公众对政府行使表决权的必要条件;同时它还是公众了解审计组织履行信息责任或监督职责行为及其结果的必然要求。

审计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强化政府的责任约束机制, 规范其对权力的运用, 促使其职能向市场化转变, 需要改变地方审计组织的管理体制, 为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奠定制度基础。在不改变我国审计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 需要将省级以下审计组织的管理权收回到省级审计组织, 由省级审计组织垂直统一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审计署对地方审计组织的领导。在审计组织结构中, 公众是审计与政府治理的主体。公众通过审计治理来加强对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 这既是促使审计以及相关组织选择正当行为的制度保证, 又是加强对政府管理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对审计组织履行经济监督职责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以完善审计的治理结构。地方审计组织管理体制的改变, 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审计组织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建立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同时在制度上明确对审计组织行为约束与管理的程序及其要求。其中, 在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制度安排上, 应改变其审计报告的主体, 由审计组织直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这样, 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干扰, 从而既能促进审计组织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质量, 又能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财政监督提供信息保证。

五、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提高审计管理、监督与信息生产的有效性, 是确保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绩效的基础性工作, 而提高审计绩效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知识的积累与制度的创新。一个能够体现审计职业人力资本管理特征的人员管理体制, 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因此,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要求, 探索和实行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是提高我国审计制度总体效率的重要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曙光.博弈均衡与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变迁.审计研究, 2005;5

[2].马曙光.利益冲突与政府审计法律制度变迁.审计研究, 2006;5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 2007;1

[4].杨肃昌, 肖泽忠, 李培根.中国国家审计问题问卷调查报告.审计研究, 2003;2

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 篇11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制度 审计委员会 监事会

一、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股权过于集中,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机制等。与此同时,财务信息失真案件频发,各种财务丑闻层出不穷,在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和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公司治理受到各界的重视,也为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为了促进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2002年,中国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专门委员会委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该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进入了崭新的自发性变迁阶段。

二、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审计委员会制度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加之《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程序没有做出像董事会那样的明文规定,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具有的特殊性,学术界目前仍然处于广泛讨论阶段,证监会的监管及建章立制难以面面俱到。

2)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存在问题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能力不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聘用审计委员会成员时不太注重其管理教育背景和经验资历导致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能力不足,即使审计委员会成员投入较多的时间,依然无法取得很好的监督效果。

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性较差:从聘任机制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由大股東推荐产生,推荐他们到上市公司担任董事,无非是尽朋友之义,或者仅是在公司挂名,客观的讲,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

3)审计委员会约束机制不健全

审计委员会的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声誉方面,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的时间比较短,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缺少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声誉体系几乎不存在。因此,由于声誉机制的缺位,审计委员会成员可以不考虑自己的不称职行为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间接影响审计委员会制度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措施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修改,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相关问题写进法律,增强其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此外,在对审计委员会立法的过程中,应尽量使法律法规直观具体、详细并有针对性,而不是仅仅提供原则性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鉴于法律制定程序的繁琐和一些未知因素,国家可以先颁布暂行条例,对设立审计委员会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在施行暂行条例的同时,启动《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程序,增加相关条款,从而逐步实现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法制化。

2)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质量

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质量直接决定着该机构是否可以监督财务信息,保护股东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提高成员质量。明确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任职资格如果成员的任职资格得不到保证,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必将打折扣,因此其成员至少应保证:

第一,独立。我国可参照《萨班斯法案》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规定选拔评价审计委员的独立性。

第二,专业。审计委员应该具备相关的会计知识,能够理解公认会原则和财务报告,并要具有编制或审计财务报表的经历,担任过财务总监、财务主管、 会计主管或从事过相当职位的工作,具有内部务控制方面的工作经验。

第三,有沟通协调能力。由于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择外部审计师,保障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因此他领导内部审计,评价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并就发现的问题与管理者沟通。

3)完善审计委员会约束机制

首先可以在独立董事协会、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组织对其进行约束,通过这些行业的自律和自导完成审计委员市场化运作。其次,通过《公司法》等相关法规的修改,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对独立董事进行法律上的约束。没有尽职尽责,缺乏努力地独立董事不能获得相应的奖金、津贴和其他报酬。同时对独立董事的败得行为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并且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四、研究结论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的时间比较短,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缺少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和对上市公司案例不断的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定会不断完善,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定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夏文贤.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M].大连出版社,2008:40.

[2] 谢德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程新生著.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机制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审计制度论文 篇12

(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缺失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形式上的不独立主要表现在审计机关的不独立、审计人员的不独立和审计经费的不独立。比如,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由同级财政部门预算支付,同时审计机关又须对财政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势必影响其监督力度。

(二)国家审计技术层面上的缺陷

1. 审计环境复杂多变。

随着企业、商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日趋复杂,交易媒介不断创新,经济活动及其在会计核算上的反映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这给审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另外,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法律条例和规章,但法律之间相互重叠、矛盾,很多关键领域和新出现的情况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这使审计人员无所适从。

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乏力等问题,这给审计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

3. 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

我国国家审计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即普遍运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而对于审计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更多的则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应该说国家审计的这一现状将难以满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要求。

4. 审计报告的不充分性。

审计报告的出具是由审计组负责人或审计机关集体讨论决定的。由于直接审计人员与审计组负责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直接审计人员掌握的全部信息资源可能未能有效地传递给审计组负责人;另外,审计报告不可能包罗审计中发现的全部问题,有时候可能会忽略掉那些看似不重要但实际上却事关审计成败的事项或问题。

(三)会计准则原则化倾向和审计人员能力有限

会计准则原则化使审计判断和审计处理的法定依据越来越原则,对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而目前审计人员普遍在职培训不足,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这是形成国家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研究国家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式,首要问题便是对审计风险模型的选择。关于国家审计风险模型,迄今尚未明确提出,更多的是借用独立审计准则中的有关模型。最常见的就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式在发现管理层舞弊能力上存在本质缺陷,当控制测试得到的内部证据一旦被管理层操纵或员工串通操纵,这些内部证据可以说是无效的,并对后续的审计工作起到误导作用,难以满足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我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是适应形势的变化,克服现行的独立审计准则的缺陷而制订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由此引发的审计理念就是:从风险源分析入手,以风险源为导向,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明确地找到高风险领域,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当然,由于国家审计与民间审计在审计目的、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差异,新准则的风险导向模型依然不能被直接应用于国家审计。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从形成年计报告到发布审计结果公告的过程依然存在风险。因此,理论上必须对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模型进行重构。

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国家审计的内容包括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造成审计风险的主要是被审计单位在上述审计范围内隐藏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二是公告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审计公告的内容由于保密要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在内容上做到与审计报告完全一致。一旦审计报告反映的某些问题未能在公告中披露,将直接导致社会公众产生“误受风险”。

从上述两个方面出发,参考风险导向风险模型,有学者给出了一个有参考意义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隐瞒风险×检查风险+公告风险。其中,重大隐瞒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公告风险指导致审计报告与审计公告内容之间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分析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的形成和使用过程,公告风险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保密性风险。

由于可能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审计报告的内容不可能做到全部对外公开。与此相联系,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公告违反了保密原则,公开了不宜公开的内容;二是因对保密原则的错误理解或主观上以保密原则为借口,将可以公开的内容不对外公开。

第二,独立性风险。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仍具有较为明显的“政府内部审计”特性,独立性较差。审计公告内容的“裁量权”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政府,审计报告中的实质性、敏感性问题能否被公告,审计机关并不能独立决定。

第三,理解性风险。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在通俗性上还需要很大的改进,如果将审计报告内容不加修改便对外公告,对于普通社会公众来说,有些内容是难以理解的,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审计结果理解上的偏差。

三、审计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控制

(一)强化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势必要转变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首先在人员任命上,审计长应由人大常委会提名。其次,在机构上,国家审计署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无任何行政隶属关系。审计署向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再次,在经费上,审计署的经费由人大预算承担,从而保证审计执法的独立客观性。最后,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不直接参加日常经济计划与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法律赋予的职责工作,不受任何行政部门干涉,使其监督职权不仅拥有检查权、行政处理权、移送行政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权等,更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力。

(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家审计准则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一个国家会计制度是否适应国际惯例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根本上保障审计后的会计信息的公信力,而加强审计准则制度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

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二是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由于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后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如果公布的结果不当,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国家审计就有可能遭受法律诉讼。因此,国家审计也应与社会审计一样,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公允,这是降低国家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

(四)健全和完善审计相关法规体系,明确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

完善审计相关法规体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制定新法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不仅审计结果公开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撑,国家审计其他发面的工作也需要相关法规的支持和约束,所以将缺位的法规补充完整是必然的趋势。二是对现有法规进行补充和修订。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变国家审计的法律背景,使国家审计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实行审计责任承诺制度,严格划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界限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对社会审计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已作了明确规定,但国家审计领域的《国家审计准则》暂没有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为了规避这一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以在政府审计工作开始之初,要求被审计单位签订一个承诺书,被审计单位要承诺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而审计人员则只对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公允承担责任。通过实行审计责任承诺制度,把被审计单位应该承担的会计责任与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审计责任明确区别开来,以避免在今后可能的纠纷或诉讼中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因责任不明而陷入被动。

(六)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上一篇:常规切除下一篇:准市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