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2024-08-15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通用8篇)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篇1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第一章 工作职责安排

第一条 安全审计员的职责是: 1.制定信息安全审计的范围和日程; 2.管理具体的审计过程;

3.分析审计结果并提出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意见;

4.召开审计启动会议和审计总结会议; 5.向主管领导汇报审计的结果及建议; 6.为相关人员提供审计培训。

第二条 评审员由审计负责人指派,协助主评审员进行评审,其职责是:

1.准备审计清单; 2.实施审计过程; 3.完成审计报告;

4.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建议; 5.审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第三条 受审员来自相关部门,其职责是: 1.配合评审员的审计工作; 2.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3.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报告。

第二章 审计计划的制订

第四条 审计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的目的; 2.审计的范围; 3.审计的准则; 4.审计的时间;

5.主要参与人员及分工情况。第五条 制定审计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 1.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2.当进行重大变更后(如架构、业务方向等),需要进行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第三章 安全审计实施

第六条 审计的准备:

1.评审员需事先了解审计范围相关的安全策略、标准和程序;

2.准备审计清单,其内容主要包括: 1)需要访问的人员和调查的问题; 2)需要查看的文档和记录(包括日志); 3)需要现场查看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七条 在进行实际审计前,召开启动会议,其内容主要包括:

1.评审员与受审员一起确认审计计划和所采用的审计方式,如在审计的内容上有异议,受审员应提出声明(例如:限制可访问的人员、可调查的系统等); 2.向受审员说明审计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第八条 审计方式包括面谈、现场检查、文档的审查、记录(包括日志)的审查。

第九条 评审员应详细记录审计过程的所有相关信息。在审计记录中应包含下列信息:

1.审计的时间;

2.被审计的部门和人员; 3.审计的主题 ; 4.观察到的违规现象;

5.相关的文档和记录,比如操作手册、备份记录、操作员日志、软件许可证、培训记录等; 6.审计参考的文档,比如策略、标准和程序等; 7.参考所涉及的标准条款; 8.审计结果的初步总结。

第十条 如怀疑与相关安全标准有不符合项的情况,审计员应记录所观察到的详细信息(如在何处、何时,所涉及的人员、事项,和具体的情况等)并描述其为什么不符合。关于不符合的情况应与受审员达成共识。

第十一条 在每项审计结束时应准备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

1.审计的范围;

2.审计所覆盖的安全领域; 3.审计结果的总结;

4.不符合项,不符合项的具体描述和相关证据; 5.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第十二条 不符合项是指与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不一致的情况。产生不符合项可能是由于与相关的规定不一致,包括:

1.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信息安全策略; 3.相关标准和程序; 4.相关法律条款; 5.本单位的相关规定;

6.任何其它在客户合同中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 不符合项可以细分为“主要”或“次要”。如果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属于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此不符合项应被分类为 “主要”的:

1.会导致系统、程序或控制措施整体失效; 2.操作过程没有形成标准的文档;

3.累计多个同一类型的“次要”不符合项; 4.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未授权变更。

如果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属于个别事件,此不符合项将被分类为 “次要”的,例如:

1.未标识信息安全分类的文档; 2.没有被管理层审阅的事故报告; 3.不完整的变更记录; 4.不完整的机房进出记录。

第十四条 造成不符合项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其文档化的标准和程序与信息安全策略不一致; 2.实际的操作与文档化的标准和程序要求不一致; 3.实际的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章 安全审计汇报

第十五条 召开审计总结会议。应总结汇报以下内容: 1.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2.审计的时间; 3.参与审计的人员;

4.审计报告(包括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5.提交审计报告的副本供受审员参考。第十六条 在总结会议上,受审员应阐述任何疑问。

第五章 纠正和预防措施

第十七条 纠正和预防措施应该包括问题描述、根本原因、应急措施(可选)、纠正措施以及预防措施。

第十八条 受审员必须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计划。

第十九条 受审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向评审员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报告。

第六章 审计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

第二十条 评审员应在受审员提交报告的3个月内,审计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

第二十一条 审计纠正和预防措施应包括:面谈、现场检查、文档的审查以及记录(包括日志)的审查。

第二十二条 评审员根据受审员提交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报告,收集、记录和审查相关证据。

第七章 审计结果的审阅

第二十三条 安全审计员应审阅和分析所有审计结果。第二十四条 受审员的领导在审阅审计结果时,应分析的事件包括审计计划、此次审计结果和上次审计结果的比较、纠正和预防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由某某单位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执行。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篇2

我国各医院逐渐步入数字化的时代,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细化, 各医院的信息系统的数量日趋增多。在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 随之带来的是硬件网络设备与安全产品也日益臃肿起来, 不同品牌的网络安全产品。目前主要的安全产品有防火墙、VPN、入侵检测 (网络、主机) 、病毒防护、漏洞扫描 (系统、网络、数据库) 、PKI类产品等, 每个产品都各自为政, 管理员要在不同的管理界面下切来换去, 很繁琐[1]。不仅是降低了工作效率, 增大了管理员出错的机率, 导致系统崩溃, 影响医院的正常动作, 造成医院直接经济损失。

2 Tivoli Risk Manager (TRM)

Tivoli Risk Manager (TRM) 是IBM Tivoli系列中的一个软件, 是一种开放的、基于标准的跨平台企业级风险管理软件。TRM可以将众多产品产生的事件和警报简化到单个控制台, 以便监控并解决消息处理和协同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比来自防火墙、干扰检测器、安全弱点扫描工具及其它安全性检查点的安全信息, 无缝地对网络、主机系统、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及台式计算机上的各种安全攻击、威胁、弱点和曝露进行集中的管理。TRM可以让管理员消除错误干扰, 如虚假警报, 同时快速识别真正的安全威胁, 进而帮助管理员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来做出快速响应。

3 系统目标

目标是在网络之间部署IBM Tivoli Risk Manager, 建立一个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平台, 强化网络的整体安全体系, 采集的主机系统日志、数据库日志、IDS日志及医院其他应用的日志。归并医院所有的安全设备、软件和服务器产生的安全事件, 进行集中审计管理。进行有效的识别、抽取、归并、关联、报警、集中管理,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健壮性[2]。

4 系统方案总体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思路

部署IBM Tivoli Risk Manager建立一个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平台, 实施范围涵盖了其医院所有重要应用的系统, 其中包括HIS、PACS、LIS、电子病历、心电监护系统、体检系统、健康档案系统、消毒供应系统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所有业务系统的安全审计。

采集医院所有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IDS、SNMP等信息安全事件, 根据事件类型与属性对其进行归结与关联, 基于多种统计算法对数据的分析, 生成安全事件的安全报告, 并保存在归档表中供为管理员随时查阅与调用, 可精确确定攻击和危险类型, 提高安全事件的响应时间。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采集模块

TRM从事件源 (第三方安全应用、数据库、Web服务器和IDS) 采集信息。TRM client/adapter能截取上面产生的警告或日志, 并把他们转换为预定义格式的TRM事件。

4.2.2 智能归结模块

采集来的事件首先由TRM Client (TRM Agent) 组件归结, 这样能消除重复的事件。归结后的事件转发给TRM Server组件进行智能关联。第一级别关联TRM Event Server关联来自adapters和Clients的事件。TRM使用一种基于状态关联引擎查找动作的模式。一旦侦测到可疑动作, 就产生Incident事件, 并转发给TEC服务器做进一步处理。第二级关联这是运行在TEC服务器上的顶层关联。将Incident事件进一步归结为Incident Group事件, 代表很多Incident事件某种类型的一个聚集。

4.2.3 智能分析模块

基于多种算法来统计数据, 除了传统的决策树、回归法、聚类、关联法则及时序法外, 还有近年流行的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模型合成、遗传算法。结合可视技术可形式各种描述性统计分析, 并保存在TRM的归档表中, 最终生成事件的安全分析报告。

4.3 逻辑设计

系统的逻辑设计如图1, 主要由TRM事件服务器, TRM数据库, TEC服务器, TMR服务器, Adapter, TRM agent组成。

4.4 系统架构

系统的结构见图2, 根据系统事件的负荷来部署, 使用两个分布式的TRM服务器, 一个服务器对HIS、PACS、LIS采集到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归并、过滤。另一个服务器对电子病历、心电监护系统、体检系统、健康档案系统、消毒供应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事件进行分析、归并、过滤, 两个服务器同时把处理过的事件上报到中心服务器上进行存储, 考虑到应用系统虽多但事件负荷不是很大, 将报表服务器安装在第二台分布式TRM服务器上。

5 总结

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医院日常运作的每个环节, 无纸化办公已成为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 医院对信息安全集中审计管理, 可让医院的信息技术人员对信息安全统一管理、统一监控、协同处理。不用为各自为政的产品花大量的时间去熟悉操作, 把时间放在核心的技术领域, 以业务为核心全面推开医院的信息化, 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全面推开, 医院对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工作内容和要求, 基于TRM构建医院安全集中审计管理平台。对各网络设备和安全产品进行集中管理, 确保安全的信息系统环境, 促进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医院信息安全,TRM,日志审计,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晖.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现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 2008, (S1) :40.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篇3

一、内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一)内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进展

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一些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的组建完善了财务收支网络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也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行业的内审部门基本实现了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

硬件系统建设基础良好。很多单位不断加大对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计算机审计设备的投入力度。不仅明显改进了审计手段,而且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软件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我国开发了众多财务审计的软件,工程审计软件等专业审计软件,专业审计软件的应用为更好开展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内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内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传统审计的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影响了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因为观念的差异有所不同。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有的内审人员主动开展计算机审计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上。

内审信息化建设滞后于财务电算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由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但内审信息化建设一直发展缓慢,无论硬件设施和软件投入,都明显落后于会计电算化水平。

审计软件应用水平不高。一些单位内审人员在审计软件的应用上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借助于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业务核算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分析,使用专业审计软件的少,即便是使用专业审计软件也仅限于审计查询,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生成等简单功能,即不能对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审计,更不能进行深入分析,难以防范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信息化后,由于功能的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会计信息系统在组织内的重要性增加,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运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这就增加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

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短缺。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实践,目前在一些行业和部门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在传统审计环境下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内审队伍。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现代审计环境下,直面审计技术老化,审计知识老化的问题。有些内审人员不熟悉财务电算化软件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审计客体的信息系统基本情况不熟悉。这直接影响了在信息化时代内审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内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信息化的运用为内审人员提供取得审计证据的途径和手段,对所审事项的合理性,可靠性作出判断,更好地为内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内审人员必须使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如果不使用科学信息化的技术方法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任务。使用科学信息化的技术方法,从而高效,准确的达到审计目标,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

利于适应客体的变化。随着单位性质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放映经济活动的信息资料形式的变化,用传统的手段难以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只有用科学的信息化技术才能达到审计目标。从账目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到风险基础审计等都是适应客体变化的结果。

利于推动内审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内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就为内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快适应外部的变化,扩展审计的工作领域,提高审计能力,扩大审计的成果,优化审计工作的模式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管理工作

(一)内审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改变了被审单位的管理方式,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关键控制点,在计算机环境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配套管理工作,提升内审管理水平。

内控管理。以内控管理,内控测试,内控分析,缺陷修补,无效落实等为核心功能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把各业务单元纳入内控评价范围,满足内部管理层进行内控管理的需求和外审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内控风险,实现内控管理工作常态化。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内控的管理,将内审原来起监督作用的事后监督,更多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

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作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

内审管理。内审管理是以计划管理,资源管理,作业管理,信息管理等为核心功能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贯穿公司所有内审业务的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流程审计等。

风险管理。按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信息化管理,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等,实现对公司重要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整合,降低公司整体风险水平。

三、必须强化审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一)审计信息安全的定义

审计信息安全就是在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中,确保审计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二)保障审计信息安全的主要措施

制度保证。制定有效信息保密制度是审计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保障。

硬件隔离。一是内审机构配备专用电脑用于现场审计,避免资料在存储过程中造成的信息外泄。也利于审计资料的归档和保管。

权限设置。权限设置,可以有效规避审计组成员使用信息不当和窃取信息造成资料外泄。

素质教育。根据《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内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

软件加密。软件加密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件加密系统,建立审计信息安全边界,有效保护企业核心信息安全,控制审计信息泄密风险。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审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使安全风险和责任意识扩展到单位每个成员,提高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实现信息安全管理从静态,被动,散乱向动态,主动,系统地积极转变。

信息安全审计机制研究与设计论文 篇4

1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

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工作涉及的对象和场景很多,其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维集合体,为形成体系化的综合审计框架,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多维的综合审计模型,并通过模型确定达到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治理预期目标需要涉及的详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确定综合审计体系包含的具体审计模式,确定各研究内容间的具体依赖关系,为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全局视图[2]。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的建立,旨在对系统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核查性这6个方面的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对信息安全的整体性保障。在此目标下,根据信息安全审计全过程所涉及的各要素特征,划分为审计对象、审计模式和审计管理3个维度,同时为各维度确立了4个属性,体现各维度的信息构成完整性,以立方体形式对信息安全综合审计体系全过程进行描述。

1.1审计对象维度

审计对象是信息安全活动的核心标识载体,是描述信息安全事件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据信息安全活动的特点,将审计对象划分为人员、时间、地点、资源4个属性。人员人员是信息安全活动产生的源头,除了广义上的人员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需延伸到其在信息安全活动中使用的账号、令牌、证书等个人标识信息。时间时间是信息安全活动的窗口,任何信息安全活动都会产生时间戳,可用以标识信息安全活动的开始、结束及其中间过程。地点地点是信息安全活动发生的位置,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位置信息,还包括网络空间中源IP、目的IP等位置信息。资源资源是信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先决条件,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一切必要的资产。

1.2审计模式维度

审计模式是综合审计的具体运用,是综合审计模型的关键集成点,根据信息安全活动的具体类型和场景,将审计模式划分为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终端应用4个属性。运维操作运维工作是支撑网络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但运维人员掌握着系统的高级权限,由此带来的运维风险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引入运维操作审计管理机制。运维操作审计的核心是加强对运维人员账号和权限的管控,即在集中运维模式下实现运维人员与目标系统的逻辑分离,构建“运维人员→主账号(集中运维账号)→授权→从账号(目标系统账号)→目标系统”的管理架构,并对具有唯一身份标识的集中运维账号设置相应的权限,在此架构下实现精细化运维操作审计管理[3]。数据库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库是最具有战略性的资产,其黄金价值不言而喻,数据一旦被非法窃取,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运维层面的数据库安全可通过运维操作审计来实现,数据库审计的核心应是加强业务应用对数据库访问合规性的管控,建立“业务系统→SQL语句→数据实例→返回结果”的识别监听架构,将采集到的业务系统信息、目标实例对象、SQL操作动作等信息进行基于正常操作规则的模式匹配,并对应用层访问和数据库操作请求进行多层业务关联审计,实现业务系统对数据库访问的全追溯[4]。网络应用无论数据中心内的信息系统还是办公区内的.办公终端都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流量,加强对网络流量的识别和分析,是发现违规行为的重要途径。网络应用审计的核心是通过网络监听技术,建立“用户(业务系统)→交互对象→网络流量→分类识别”的管理架构,对各类网络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其重点是要对网站访问、邮件收发、文件传输、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等典型应用进行区分和记录,达到对用户及业务系统间双向网络应用的跟踪审计[5]。终端应用终端是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办公机,要么是应用的发起者要么是接受者,是信息安全事件的落脚点。终端应用审计的核心是通过扫描和监控收单,建立“主机→安全基线+介质→数据交换”的管控架构,对终端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文件下载、文档内容的安全基线进行记录审查,并对移动存储介质与外界发生的数据交换进行跟踪记录,实现对终端各类行为审计的全覆盖。

1.3审计管理维度

综合审计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全面治理,需包括事前规划预防,事中实时监控、违规行为阻断响应,事后追踪回溯、改进保护措施,根据综合审计管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特点,将控制、监控、响应、保护定义为该维度的4个属性。控制指按照权限最小化原则,采取措施对一切必要的信息资产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仅对合法用户按需求授权的管理规则。监测指对各类交互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信息安全事件的管理规则。响应指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阻断、及时处理的管理规则。保护指对监测到的各类交互行为进行记录回放、并积极采取改进保护措施的管理规则。

2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治理闭环管理机制

在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基础之上,按照全过程的管理思路,应以综合治理为目标导向,对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闭环管理,研究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关联关系,形成相互补充、层层递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2.1事前阶段

制定统一的安全审计策略,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为核心,实现对用户身份和访问入口的集中管理,严格权限管理,坚持用户权限最小化原则,注重将用户身份信息与网络和信息系统中的各种应用与操作行为相结合,保证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2.2事中阶段

实时监测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和终端应用产生的数据,通过规则及时发现违规信息安全事件,做到实时响应、实时处理,并通过多个维度将各种基础审计后的安全事件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到信息安全事件的全记录、全审计。

2.3事后阶段

对各类审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归档入库,为安全事件的准确追踪和回溯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深度分析,查找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执行有针对性的弥补措施,并更新信息安全审计策略,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

3信息安全综合审计系统架构设计

3.1技术架构

信息安全综合审计系统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各业务系统与网络设备运行独立,信息集成和交互程度较低,服务器、交换机、办公终端都是独立的审计对象,均会产生大量的审计数据,但又缺乏集中统一的审计数据管理视角,构建对审计数据的统一处理能力应是综合审计体系建设的核心思路,信息安全综合审计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对可审计数据的采集,以及对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框架下,建设“原始数据收集→数据标准化处理→审计事件分析→事件响应与展现”的全过程处理过程,实现从采集到展现的一体化综合审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事件分析和事件响应4大功能模块。数据采集对网络中的数据包、主机中的重要数据的操作行为、操作系统日志、安全设备日志、网络设备日志等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变为日志,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交付“事件分析”模块;事件分析对标准化处理后的事件进行分析、汇总,同时结合人员信息做出综合判断,有选择地将分析结果发送到“事件响应”单元,并进行存储与展现;事件响应对分析后的结果做出反应的单元,可以结合其他的安全措施对事件做出中断会话、改变文件属性、限制流量等操作。

3.2业务架构

安全综合审计应保证审计范围的完整性,只有范围覆盖得合理且全面,才能保证信息安全审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同时,过大的系统覆盖维度又会使审计点过多,导致审计体系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应在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块框架下对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和终端应用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对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终端应用等各类审计关键技术的整合,充分运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展现等手段,构建完备的综合审计知识库,再结合信息安全实际环境和治理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规则,实现信息安全治理工作技术与管理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安全综合治理能力[6]。

4结语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篇5

经管系审计学 梅卉美 080303016

当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体统中,最重要的投入。我们知道,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由此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信息看做是一种有价值的基础性资源,认识信息在物质社会中的先导作用。这样便有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完成这个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它已成为经营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客观需要,也是一种基础性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我们知道,由此,我们便将管理信息系统深入到审计这个领域上来,借此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审计方面的作用。比如已经成功的案例——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建成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

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信息化系统,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化的崭新审计模式——“预算跟踪 + 联网核查”。它的核心业务包括审计实施系统:审计导向系统、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抽样统计系统、专业审计系统、审计处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金融联网审计系统、企业联网审计系统、其他联网审计系统(社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单位等)业务办公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日常办公系统、审计决策系统信息资源系统。

金审工程给我国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做出了典范。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也没有形成一支能够全面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在审计业务上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计算机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计算机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无论是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和会计领域应用范围,运用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进而也影响到我国会计师行业审计业务的质量。这一现状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与国外大型会计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有必要解决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现阶段的这些问题。

我认为,首先,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应该以实现内部审计全面信息化为目标,只有输入的审计数据十分可靠,才能获得有用的审计管理信息。这是需要解决的最基础的问题。再者,要发掘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培养新一代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培养他们运用这项技术的能力,成为解决问题的战略性方法。最后,要依托集团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并达到远程审计和实时监控的目的,以此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我们之所以研究一个事物,是基于它于我们的重要性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审计部门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规范审计操作流程,在实施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记录有关审计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利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审计业务信息的集中管理,为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工作流程管理提供工具支持。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审计业务信息和组织结构体系,以审计底稿和问题台账等审计项目信息为核心,对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和日常审计管理过程中生成的各类审计业务信息进行统一采集和整合。提供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项目、被审计机构和被审计业务领域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展现、统计、分析和挖掘工具平台。

就我国来说,普及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许多重要意义。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维护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秩序。信息时代竞争的加剧,信息流的电子传播方式等,使市场对及时和相关信息的需求越来

越多,现有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性日渐突出。现有财务报告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周期性的向利益相关者报告。这些报表往往要在事实发生30天或是更长的时间后才能发布给报表使用者,因此要用这些财务报表来作“实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对投资者、分析者和监管者而言,这些报表不过是企业某个时点的“快照”而非持续性报告。今天的利益相关者要求“即需即取”的、格式化的数据来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商业信息的在线和实时披露是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财务报告模式将会是是以企业的业绩评估为基础,在线的、实时的信息披露。在新经济环境中,信息系统审计师应能够以在线、实时的信息为基础提供鉴证,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护公众利益、提供鉴证服务并满足投资公众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访问需要。提供实时报告鉴证对保护公众利益和保护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篇6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公司集体财产、资金和职工人身安全,根据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对安保工作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范围,公司全体职工。

第三条 营业场内不得放置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品。

第四条 职工必须按时到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营业室,不得擅自离岗。

第五条 职工临时离岗,须按要求对所管物品入箱加锁保管,并退出电脑操作系统。

第六条 营业期间营业人员不准接受他人分送的药物、饮料、香烟、食品、饭菜、茶水等物品,不准外人寄放用途不明的物品。

第七条

中午休息时,必须把所有现金、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印章、账册等全部入库保管,并有双人值班。营业终了,营业人员必须把所有现金、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印章、账册、传票、押数机、电脑盘片等全部入库保管,并切断营业室电源,关好门窗。

第八条 认真贯彻执行《消防法》,消防工作由单位负责人负责,各单位安全员为消防员,具体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工作。

第九条 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使职工懂得火灾预防措施和扑救初起火灾的方法,熟悉消防设施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第十条 制定灭火预案,开展灭火演练,提高员工应急防范能力。

第十一条 注意安全用电,不准私拉乱接电线,照明线路不准搭接高功率电器,不准超负荷用电,不准增大熔断器保险丝容量,以防电器设备和线路超负荷引起火灾。

第十二条 确保走道、楼梯畅通,电源、水源总阀地点明确,便于操作。

第十三条 营业场、值班室、库房、档案室、电脑房、车库、食堂等要害部位必须按规定配备灭火器,并固定挂在明显位置,防止受潮又便于取用,并做到专人负责,定时更换。

第十四条 经常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章行为,对已老化的线路要及时更换,消除火险隐患。

第十五条 发现火情,要沉着冷静,及时扑救,同时要立即报警,请求支援。

第十六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条 公司的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应符合《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工作指引》的要求。

第二条 按照审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作部门,确定各部门岗位,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第三条 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第四条 落实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务人员要有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经验。

内部审计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公司法》、《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内部审计是依法对全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系统审计和监督,以维护单位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三条 公司所属各部门均应按照本制度规定,接受内部审计监督。

第四条 审计工作的任务是:确保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规制度以及财经纪律在公司的正确执行,强化公司内部管理,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第五条 内部审计的范围:

(一)年度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算;

(二)财务收支、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审计(年度审计每年进行一次,半年进行监督检查;

(四)经济责任审计。

(五)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程度和执行情况审查;

(六)对财产的经营状况及其效益性进行审查;

(七)检查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八)对公司直属具有财务、金融、经济活动的职能部门进行年度预算指标或承包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九)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十)对国家税款缴纳的合理性、合法性及税收政策掌握和执行的完整性进行审计;

(十一)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十二)公司领导和上级审计机构交办的审计事宜。第六条 内部审计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二)公司规章制度,董事会决议。

(三)公司经营方计、计划、目标。

(四)经营责任单位的经营责任制度、责任状及合同。

(五)总经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各种管理措施。第七条 审计机构的主要权限:

(一)召开本公司、部门有关审计工作会议;

(二)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可行性论证或可行性报告的事前审计;

(三)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计划、预算、决算、月度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

(四)审核凭证、账表、决算,检查资产和财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有关文件资料;

(五)参加有关会议;

(六)对审计涉及到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七)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及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经公司领导批准,做出临时制止决定;

(八)对阻挠破坏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行为,经公司领导批准,可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九)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十)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并按有关规定,向上级审计机关反映;

(十一)对公司年度经济效益承包指标提出鉴证,承包状按审计结果兑现。

(十二)参与与制定、修订有关规章制度。

第八条 根据公司具体情况,拟定审计项目计划,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实施审计前,应提前三天书面通知被审计部门(领导临时决定的突击性审计任务除外)。

第九条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经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必须执行审计决定,进行相应的财务调整工作。

第十条 对主要项目进行后续审计,检查采纳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对拒不执行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审计机构应向公司分管领导提出处置意见。

第十一条 被审计部门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正式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七天内向公司分管领导提出。分管领导应当及时处理,在领导未做出处理意见前,必须执行审计意见的审计决定。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种类

(一)财务收支审计。对被审部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

(二)专案审计。对被审部门及人员违反公司财经纪律问题进行审计查处。

(三)专项审计包括:

1、管理审计。对被审部门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

2、效益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3、任期审计。对被审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

4、审计调查。对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第十三条 公司设立独立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在财务总监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其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至少是会计师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内审人员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职务资格的确认和公开聘任,根据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十六条 公司内部实行内审回避制度。凡有内审人员直接参与部门实际经济活动的,必须回避对该单位所进行的内审工作。

第十七条 公司建立特邀内审员制度,特邀内审员用于临时补充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协助解决内审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特邀内审人员按照本制度规定在审计机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十八条 公司在内审人员不足时,由总会计师提出建议,报经总经理同意,正副董事长批准方可聘请特邀内审员。第十九条 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建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的归档、保管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

第二十条 审计档案管理范围:

(一)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方案;

(二)审计报告及其附件;

(三)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四)反映被审单位和个人业务活动的书面文件;

(五)总经理对审计事项或审计报告的指示、批复和意见;

(六)审计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报告;

(七)申诉、申请复审报告;

(八)复审和后续审计的资料;

(九)其他应保存的资料。

第二十一条 档案管理具体办法参照公司档案管理制度、保密管理制度执行。如借阅审计档案,应经有关领批准。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十年。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自股东大会通过后即生效。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的解释权属公司董事会。

信贷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公司信贷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各类信贷管理制度办法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信贷经营和管理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第 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将调查、审查、审批、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分解,由不同经营层次和不同部门承担,实现其相互制约和支持。

第五条 实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制度。信贷审查委员会由公司董事会成员、信贷负责人、财务负责人5人组成。

第六条 董事长对贷审会审议通过的信贷事项可以使用“一票否决权”,对贷审会未获通过的信贷事项,董事长不可行使“一票否决权”。

第七条 实行信贷业务核准、审批、备案制度。第八条 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办理各项小额贷款,不向股东及关联发放贷款,不跨区域经营业务。

第九条 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不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第十条 公司坚持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原则。第十一条 发放贷款地,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受信余额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20%。贷款发放和回收主要通过银行结算渠道进行。

第十二条 贷款发放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十三条 借款人为农户的,应该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常年在本地居住的具有本地农业户口的农户;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信用观念强,资信状况好;

(四)遵纪守法,诚实正直;

(五)从事种养业或多种经营,具有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第十四条 农户以外的其他借款人应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第十五条 农户以外的其他借款人申请贷款业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从事的经营活动合规、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求;

(二)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三)公司和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比例;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法人申请贷款必须符合公司章程,或具有董事会授权或决议;

(四)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事业法人外,应当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年检手续。特殊行业须持有有权机关颁发的营业许可证;

(五)必须提供符合规定条件的担保;

(六)除自然人外的贷款人,资本金比率及资产负债率要达到规定比例。

第十六条 实行信贷业务权限管理制度。由董事会统一制定各级信贷业务权限。

第十七条 董事会在核定权限内,对信贷管理部进行授权。

第十八条 信贷管理部在核定权限内,对信贷人员进行授权。

第十九条 贷款是贷款人根据客户申请自主提供的并按决定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贷款资金,一般为短期贷款,期限一年。

第二十条 贷款按方式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一)信用贷款是指以客户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二)担保贷款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1、保证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2、抵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措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3、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第二十一条 办理信贷业务要按权限、按城区进行操作。第二十二条 实行贷款查询制度,贷款发放前要通过人民银行的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若借款人有逃废债行为或有不良信用记录等不得为其发放贷款。

第二十三条 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客户审请、受理与调查、审查、审议与审批、核准、与客户签订合同、提供信用、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信用收回。

第二十四条 贷款的利率及计息。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有关贷款期限和贷款偿还条款等合同内容,均由借贷双方在公平资源的原则下依法协商确定。收息方式按月计息。第二十五条 经公司同意,客户可提前归还贷款,并按实际借款期限计收利。

第二十六条 合同管理。办理信贷业务对外签的各类合同要按规定使用统一制式文本,签定合同要保证合同文本之间的法律衔接,保证合同的合法、有效。

第二十七条 建立信贷台账,台账是记录每笔信贷业务的原始档案资料,信贷业务发生后,要逐户分别设立信贷台账。台账要定期和会计账目进行核对,确保账账相符。

第二十八条 贷后检查。信贷业务发生后,信贷管理部门要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查和定期检查,形成书面报告,必要时需向贷审会报告。

第二十九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信贷管理部门要对客户的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包括管理人员、银企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发现可能危及贷款安全情况,要及时向贷款管理部经理及董事长等董事长报告,在贷款事实风险形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三十条 建立客户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对借款人发生的重大经营事项,要向贷款管理部及董事会报告。相关人员接到报告后,按管理权限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第二十八条 信贷违约处理客户未按信贷合同的有关约定履行义务,公司要按合同约定和有关规定计收利息,并采取停止提供新贷款、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依法起诉等措施。

第三十二条 对大额贷款和重点贷款户的管理,对单户贷款余额在100万以上的贷款大户和重点贷款户,信贷管理部要制定有针对性地管理方案,并指派信贷中进行专户管理,制定并落实管理责任制,防止贷款出现风险。

第三十三条 信贷档案是信用提供、管理、收回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包括客户及担保人资料档案和信贷操作档案。信贷管理部门按客户管理建立信贷档案,客户及担保人资料档案主要包括客户担保人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文件、分析报告、评估报告、信函等,信贷操作档案主要包括信贷业务调查、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人签批等过程的有关资料。信贷档案要指定专人管理,人员变动要进行移交,实行信贷档案借阅、查阅登记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通则》、《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公司章程》、《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小额贷款公司。

第三条 公司依法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财务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如实反映经营状况,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公司财务工作实行董事长负责制,同时接受股东的民主管理和监督。重大财务事项、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必须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并按年向股东大会报告财务状况。

第五条

公司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并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计算和缴纳国家税收,接受税务机关的税收、财务监督管理。

第六条

公司收入、成本的确定,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第七条

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第八条 公司的实收资本是指股东缴纳的股本金和公司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按法定程序转增形成的资本金。第九条 股东应按照出资比例或公司章程规定,分享收益和承担风险。

第十条 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按实际投入额计价。公司对实收资本依法享有经营权。

第十一条 公司资本公积包括:在筹集资本过程中,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其认缴出资额的差额;资本公积可以按法定的程序转增资本金。

第十二条 公司盈余公积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法定盈余公积可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

第十三条 公司未分配利润是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第十四条 公司的负债包括各项借入资金、各种应付款项和其他负债等。负债按承担经济义务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为期限在1年期(含1年)以下的各项负债;长期负债为期限在1年期以上的各项负债。各项负债按实际发生额计价。

第十五条 公司应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收缴、支出和存放同业存款的帐务核算及对账工作。

第十六条 办理现金出纳业务,必须做到钱帐分管,及时核对库款,账款相符。

第十七条 出纳长短款的处理按公司相关岗位责任制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成本费用是指公司从事资本运作、咨询等业务和为股东、客户提供管理服务的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支出、汇款贴现差额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支出、其他营业支出、营业税及附加支出、营业外支出、所得税支出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

(一)借款利息支出是指公司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融入资金发生的利息支出等。其中如有应支付而未支付的利息,应逐笔计算应付利息,计入当年损益。

(二)行政管理费支出是指公司为履行对辖内分支机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基本职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宣传费。开展各项业务宣传活动支付的费用。

2、印刷费。印刷业务报表、文件资料等支付的费用。

3、电子设备运转费。购置计算机的配套设备、专用纸张、色带、软盘等费用。

4、保险费。向保险公司投保支付的保险费。

5、邮电费。电话安装费、月租费、电话费、线路租用费、邮费等支出。

6咨询费。聘请经济技术顾问、法律顾问、律师等支付的费用。

7、外事费。按国家规定支付给出国人员的出国费用以及外宾接待费用等。

8、职工工资。职工、临时工的工资、各种津贴、奖金、补贴等。

9、职工福利费。职工的医药费、集体福利费等开支。

10、职工培训及教育费。对辖内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费用和培训基地的教育费开支。

11、工会经费。按有关规定列支的工会费用。

12、劳动保护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劳动保护费。

13、劳动、医疗及失业保险金。职工异地安家补助费、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金、离退休人员经费、按规定提取的职工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费用。

14、公杂费。购置办公用品、订阅公用书报杂志等费用。

15、差旅费。职工因公出差、工作调动或探亲等报销的车、船、飞机费及出差补助费、住宿费等。

16、水电费。公用水电费支出。

17、会议费。各项会议费用,包括会议支付的伙食费、住宿费、场租费及文具、纸张等其他费用。

18、交通用具费。使用和修理维护工作车辆开支的费用。19租赁费。因管理工作需要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办公用房、电子设备、汽车及其他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租金。

20、修理费。包括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修理费用。

21、取暖及降温费。取暖和降温开支的费用。

22、固定资产购置费。因工作需要并经董事会批准后购置固定资产支付的费用。

23、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因工作需要购置低值易耗品支出。

24、其他支出。经批准的其他支出。如业务接待费、安全防卫费、诉讼费、公证费、审计费等。

(三)营业费用是指公司在在办理科技支持等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四)手续费支出是指公司在办理科技支持等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

(五)其他营业支出是指公司开展业务过程中不属于以上三项的其他成本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呆账准备、流动资产盘亏及毁损、投资业务发生的损失等。

(六)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公司按税法规定交纳的税金,如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资金、综合规费等。

(七)营业外支出是指公司办理其它事项时发生的费用,如非常损失、固定资产盘亏及清理损失、出纳赔款等。

(八)所得税是指公司按规定交纳的所得税。

(九)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指公司本年度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分级授权的审批制度。第二十条 公司的经营性费用支出要与行政管理费分别核算。行政管理费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单独管理、单独建账、专户存放、专项核算的原则。不得与其他资金混合存放,混淆核算,管理费帐户余额不得出现红字。管理费利息收入及上级部门下拨的管理费均应纳入管理费帐户核算。

第二十一条 公司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公司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利润在税前弥补;下一年度利润弥补不足的,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5年内不足弥补的,用税后利润弥补。

第二十二条 公司依法纳税,税后可分配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按10%提取盈余公积;

3、按10%提取公益金;

4、按5%提取员工劳动分红基金;

5、按5%提取董事长基金;

6、向股东分配利润。

第二十三条 财务报告是公司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二十四条 财务报表包括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

第二十五条 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列示的项目和内容,按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财务部门要按季向公司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

第二十七条财务报告。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公司按年向股东大会以及有关部门提供本办法由公司负责解释。

本办法经公司董事会通过后颁布施行。

贷款审批委员会议事规则

为了防范公司信贷业务风险,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规范信贷审批人员的行为,依据《公司章程》,特制定本规则。

1、公司贷款业务审批实行集体决策制,对信贷业务部与风险管理部共同审查通过的贷款项目,须提交公司贷款审批委员会审议。

2、公司贷款审批委员会组成人数为单数,由公司信贷业务部经理、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经理、分管信贷业务部领导、分管风险部领导等组成,总经理担任贷款审批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委员负责会议召集和主持。

3、贷款审批委员会就贷款项目可以会议审议,也可以采取会签制审议,具体方式由主任委员决定。

4、委员对贷款项目有权提出口头或书面质询,业务部门及经办人员有义务解答。

5、委员对贷款项目审议后,必须书面表决是否同意,不允许弃权,但可以对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担保方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

6、贷款审批委员会实行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通过制,审议结果分为同意、不同意、退回补充调查另议三种。

7、贷款审批委员会会务由综合部负责,综合部负责安排会议场所、发布会议通知、印发会议材料、做好会议记录及会议决议,对审议通过的项目报请董事长签批。

8、贷款审批委员会直接对公司董事长负责,对审议通过的项目,董事长有权直接否定。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篇7

1APP应用信息安全审计定义

为了APP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IT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IT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的活动称为IT审计。IT审计就是信息系统审计,也称IT监查。

2APP应用信息安全审计的实现

要实现APP应用信息安全审计,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抗抵赖),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所有网络资源(包括数据库、主机、操作系统、 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进行安全审计,记录所有发生的事件,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作为系统维护以及安全防范的依据。

2.1合规性审计

做到有效控制IT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对业务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因此,合规性审计成为被行业推崇的有效方法。安全合规性审计指在建设与运行IT系统中的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标准、规范、文件精神的要求一种检测方法。这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检查安全策略落实情况的一种手段。

2.2日志审计

基于日志的安全审计技术是通过SNMP、SYSLOG或者其他的日志接口从网络设备、主机服务器、用户终端、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网络安全设备中收集日志,对收集的日志进行格式标准化、统一分析和报警,并形成多种格式和类型的审计报表。

2.3网络行为审计

基于网络技术的安全审计是通过旁路和串接的方式实现对网络数据包的捕获,进行协议分析和还原,可达到审计服务器、用户终端、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安全漏洞,审计合法、非法或入侵操作,监控上网行为和内容,监控用户非工作行为等目的。网络行为审计更偏重于网络行为,具备部署简单等优点。

2.4主机审计

主机安全审计是通过在主机服务器、用户终端、数据库或其他审计对象中安装客户端的方式来进行审计,可达到审计安全漏洞、 审计合法和非法或入侵操作、监控上网行为和内容以及向外拷贝文件行为、监控用户非法行为等目的。主机审计包括主机的漏洞扫描产品、主机防火墙和主机IDS/IPS的安全审计功能、主机上网和上机行为监控、终端管理等类型的产品。

2.5应用系统审计

应用系统安全审计是对用户在业务应用过程中的登录、操作、 退出的一切行为通过内部截取和跟踪等相关方式进行监控和详细记录,并对这些记录按时间段、地址段、用户、操作命令、操作内容等分别进行审计。

2.6集中操作运维审计

集中操作运维审计侧重于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安全设备、数据库的运行维护过程中的风险审计。

运维审计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审计,尤其是维护人员为了安全的要求,开始大量采用加密方式,如远程桌面协议(Remote Desktop Protocol,RDP)、SSL等,加密口令在连接建立的时候动态生成, 一般的针对网络行为进行审计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

3审计系统的实现

通过对6类审计产品的综合应用,可以形成较完备的APP应用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应用系统,对整个网络与信息系统中的网络、 主机、应用系统、数据库及安全设备等进行安全审计,且可以支持分布式跨网审计,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达到对审计数据综合的统计与分析,更有效地防御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的非法违规操作,最终起到保护信息和资源的作用。

参考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应用模型,企业既可以采取单项逐一建设方式,也可以采用多项综合建设方式建立内部审计应用系统。对于拥有分(子)公司且不在同一地区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城域网络把多个分(子)公司统一起来,进行集中建设,统一管理。

4结论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引言

金融行业的发展与信息现代化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金融及APP等新金融创新案例的出现,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不得不适应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信息化发展条件下,要求审计办组织审计手段实现信息化,金融审计组织管理形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其金融审计的独特作用。本文认为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新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应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的实时化、远程化和协作化,实现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整体联动。

1.信息化发展对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方式的影响

信息化发展对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大集中一方面将审计密切关注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审计压力的聚集。若总行的数据集中分析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线索核查与问题反馈等环节的推进。当前,我国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方法主要坚持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原则,实际上审计测试过程是一种流水线作业写作方式,总行作为龙头,若能起到良好作用,会使整个审计流水线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若不能完全发挥集中分析的重要作用,必将影响到下游流水线作业。所以,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金融审计项目实施组织方式应逐渐从网状结构转变为总—分结构,向数据集中的地方倾斜。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所在,目前各金融机构之间推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互联网络为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思路。审计共享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审计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二是实时审计模型的共享,借助于联网审计,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审计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聚集起来共享与探讨同一份数据资料,摆脱了传统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下受时间、地域等多种因素限制的现状,实现了现场与远程审计的有机结合。

2.新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关于对信息化条件下对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方式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应本着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原则,建立一个平台、两种渠道、三个中心与多个核查小组共同协作的新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

2.1搭建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为顺利推进金融审计信息化就必然要搭建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便于审计人员能够通过该平台采集分析各项目的数据信息,实现审计项目基础信息、作业与管理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实时维护。借助于该平台,各种类型的审计信息都将实现共享,各参与主体也可依托平台相互交流、发布信息,真正将金融审计的各个环节连结为一个整体。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避免各参与主体滥用该平台发布不相关信息或肆意扰乱平台秩序,审计信息交流与共享主要是为了让各审计主体都能够了解更多真实的项目信息,以有利于自身的金融决策,切忌在平台各种复杂的信息中疲于应付而迷失项目既定目标与实际需求。因此,本文认为该平台的管理员要发挥好信息管理任务,根据审计主体差异设置相应的访问与信息发布权限,并定期归纳与整理平台审计信息,做到信息分层与有序,及时删除无效信息和不真实信息,避免审计信息泛滥过剩造成的金融决策失误等问题。

2.2形成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两种渠道

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变革要求从全面整合、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有效开发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管理审计资源,从而尽可能高质量的发挥金融审计的整体效能,使大量的审计资源能够物尽其用、相互协调。因为多数金融审计项目都是大型审计项目,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外部环境一般都比较复杂,作业地点分散不易管理,这就要求金融审计必须依靠当前先进的信息交互技术,开通信息交互渠道,实现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交互。信息交互渠道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在不同审计主体间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远程信息交互渠道,实现审计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动态管理。同时,资源共享渠道也是不同审计主体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让各审计人员及审计组织能够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各种审计方法、数据模型,学习新的审计理论与法规等。

2.3建立决策指挥、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三个中心

信息化发展条件下金融审计组织结构十分复杂,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多种要素的交叉管理,为将整个项目整合在一起实现高效管理,本文提出建立决策指挥、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三个中心。首先,决策指挥中心应利用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中心得出的相关信息给出决策意见,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做到决策指令有根有据的基础上发挥决策指挥人员的创造力;其次,数据分析中心依据决策指挥中心指令预测金融机构数据变化,设置预警指标,利用资源共享渠道整合分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各项审计数据信息,对审计单位数据展开预警;最后,宏观研究中心应在审前调查与审计实施过程中分析金融领域宏观性、预见性问题,揭示系统性风险,在审计实施后期综合分析审计发现的各种问题,总结金融行业发展规律,提出相应发展策略,推进审计成果增值。

2.4组织多个核查小组

核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精确核查,确保金融审计的合理性、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文提出多个核查小组相互协调,可实现小组核查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各种核查信息。核查小组借助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与信息交互和共享渠道,结合决策指挥、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核查审计疑点问题,坚持总体把握、统筹安排的原则,汇集全国金融审计力量,若干审计核查小组齐心合力有针对性的实施精准核查。核查小组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准确选择突破目标和着力点,另一方面是需根据决策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开展工作,使核查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展开,将大大提升核查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J].审计研究,2011,04:39-42.

上一篇:老师你好作文550字下一篇:国际商务结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