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史研究(精选12篇)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1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地方党报要想保证自己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主流媒体的优势,通过行使舆论监督、意见表达的功能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而新闻评论就是实现舆论监督与意见表达最主要的手段。与其他层级的党报相比较而言,地方党报对于评论的建设与引导缺乏战斗力,为此地方党报必须进一步加强新闻评论的能力与力量。
一、整合评论专版,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一)整合专版
一直以来,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与新闻内容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散于各个板块之间的报道,并且用专门的版面来进行集中的评论。这样就能够通过相对固定的评论版面来进行编辑与排版。而受到网络媒体的即时评论的影响,广大群众对于自身的要求和意见的表达诉求不断提升,所以报纸的新闻评论必须要与新闻内容同步,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地方党报面对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只有进一步整合专版,保证地方报纸成为公众舆论的平台,才能保住地位。创办评论专版是引领社会舆论的必然要求,因为对于新闻内容的报道可能呈现雷同的情况,但是对于新闻的评论和分析确实是各不相同的。
(二)坚持专业精神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宣传工具,地方党报的评论一定要坚持专业精神。要全面发挥媒体和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对基层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来进行客观的、科学的以及反思性的评价。为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地方党报的支持工作,全面树立地方党报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提高地方党报的创新意识,增强地方党报舆论的影响力
(一)创新评论意识
地方党报在目前来看处于三级结构的底层。这样的定位使得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来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转发人民日报或者新华社的文章;另一种就是通过对人大、政协等工作常规的总结报告来进行评论。这样的现象造成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题材来源受到限制,所以地方党报为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赢得广大的群众基础,就必须要创新评论的意识,通过选择贴近人民群众、地方新闻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占领舆论引导能力的制高点。而且,在选择题材方面必须按照本土化、大视野的创新意识来进行,从而保证当地的特色与广阔的新闻评论相结合。
(二)创新评论主题
地方党报的评论主体主要是报社的特邀评论人,包括自身的评论员、专栏作家、当地专家等。为了进一步创新评论的主体,就必须要贴近地方读者,从而保证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到评论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评论员发表社论;普通民众通过发表对于民生工程、社会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表达,从而进一步增加地方党报的评论数量。
(三)创新评论风格
地方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在政治意识领域必须要毫不犹豫、旗帜鲜明地支持党和政府的舆论,毫不留情地批判错误的、反政府的舆论。所以,党报的评论风格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并通过评论风格的创新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此外,了解争议选题的评论,进一步平衡各方观点,从而保证不同的意见出现,进一步保证评论风格的丰富多样。
三、增强新闻评论的深度
(一)不断提高选题深度,重视选题的连续性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地方党报必须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文章,从而保证评论深度。只要舆论方向是正确的,就要继续保持,进一步引导舆论。如果问题非常复杂,存在很多方面的疑问,就必须在引导舆论的同时进行评论分析,从而针对舆论方向进行解释,使人民群众能够持续关注知道解决疑问。
(二)重视版面的活跃性,从而增强吸引力
地方党报的评论与其他方面的评论应该具有整体性,为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包装来吸引读者的注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增强评论吸引力,从而牢牢地抓住读者的眼球;重视对新闻评论版面灵活性的编辑,通过增加新闻漫画、图标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三)重视对于资源的深度整合
地方党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要充分发挥资源互动的优势,全面整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加舆论引导的深度。为此,必须通过读者与资源之间的沟通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主动体现出读者的批评意见,增强人民群众意见反馈的分析。对于加强读者的互动,最主要的就是开通新闻网站或者论坛,从而集思广益,进一步提升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
四、结语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地方党报要想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主流媒体的优势。为此,进一步提升报纸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科学传播、理性思考的“独家观点”,已经成为地方党报的核心内涵,也是提升自身公众威信力和权威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思路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工作的舆论影响力。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新闻宣传方式。尤其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报纸作为传统的纸媒对舆论的影响力已经不如以前。但是,纸媒所具有的对文字的思辨性以及强烈的评论性,是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为此,进一步提升报纸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科学传播、理性思考的“独家观点”,已经成为地方党报的核心内涵,也是提升自身公众威信力和权威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为此,本文通过对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坚持新闻评论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实现地方党报作为党和国家舆论引导的重要武器。
关键词: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搭建“意见平台”——我国报纸评论版的回顾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7(7):99-101.
[2]李天伦.地方媒体社评要坚持本地化[N].南方都市报,2004-04-03.
[3]商演泉.新闻评论引领媒体进入观点时代[N].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07-20.
[4]孙士全.评论运用形象语言的要求[J].青年记者,2006(14):150-152.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2
**新闻网作为我市的网络主流媒体,自成立的那天起就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办网宗旨,积极倡导文明办网,绿色上网理念。严格按照互联网管理的规定,对照检查、严格自律,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充分发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逐步树立了网络新型主流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成为了市委、市政府传递政策和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对外开放,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依法办网、依法管网。
认真学习并模范遵守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要求,新闻网对《高层动态》《时政要闻》《热点新闻》《社会新闻》《国际国内》等新闻栏目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梳理,对上传新闻、转载新闻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其中《热点新闻》《社会新闻》这两个板块主要以本网记者原创性采访为主,而且只转载和发送本地其他新闻媒体的信息,如日报、电视、电台、晚报等媒体的新闻信息,所有信息均注明了时间、来源及作者姓名,没有对原新闻信息进行歪曲报道。《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全部以新华网、人民网、四川新闻网为主,相关转载的信息,全部注明了来源。
二、规范运作,传播文明。
**新闻网以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内容为荣,坚持文明办网,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悖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没有刊载不健康文字和图片,不链接不健康网站,没有提供不健康内容搜索,没有登载不健康广告,没有发布虚假信息;没有在网站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视频信息。同时积极承担新闻网络信息发布监审员职责,对全市各大网络发布的新闻进行适时审看,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营造网络文明新风。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新闻网充分发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结合各自网站特点,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为宜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新宜宾营造了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新闻网开办以来,**新闻网秉承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热点,打造亮点”的办网理念,努力抓好宣传报道、精心收集整理网上舆情,力争发挥网络优势,做好建设美好新**的宣传。主要工作是:一负责做好互联网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研究互联网舆情动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重大新闻宣传活动,及时采写、编发宣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闻,对内、对外宣传**。三负责做好在互联网上对外宣传**的市情、特色和亮点等工作。四负责全市报纸、电台、电视台重要新闻信息的链接上网工作,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把关。五抓好各区县、市级各部门新闻外宣网站(页)的指导和制作,为各区县、各部门搭建网络宣传平台。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精心策划选新闻取题,弘扬主旋律,以全市中心工作为报道重点,关注民生民本,推出专题报道和组合式互动报道,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在注重原创新闻采访的同时,整合市级主要媒体信息资源,实现了网上阅报、看电视、听广播。受到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宜宾新闻网的关注度、影响力、权威性正日益提升。
(一)宣传报道。**新闻网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手抓舆论监督,净化社会环境。我们坚持编前会制度,根据当前全市宣传工作重点,进行统一安排组稿。对每周的新闻宣传进行提前策划,落实到栏目,到人头。实行了采、编、审、责编一体化流程管理,严肃采编纪律和宣传纪律,杜绝了用人情稿、关系稿的现象,新闻版面做到了信息量大、影响广、时效强、宣传实,图文并茂。每天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为全面宣传、展示、传播**,让**更多地了解外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自我约束,强化自律。
作为新闻网站,我们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发布流程,强化监管、惩处机制;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网上公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完成了工作流程及各部门考核制度、例会制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新闻网广告管理办法、物品使用管理制度、作息、请休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考核制度以及计算机管理及操作规范,有害信息监控过滤、删除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规章,确保了网站的正常有序运转。
**新闻网网站影响力明显提高,受到市内外以及海内外网民的广泛关注。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3
[摘要] 目前,地方新闻网站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喉舌”,其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具备诸多其他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利和优势。但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这些舆论引导优势,反而呈现出舆论引导观念滞后、舆论引导艺术不精以及舆论引导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其社会整合力大受限制。所以,地方新闻网站理应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地方性话语优势、注重深层意识形态植入、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提升其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 地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网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4—0156—05
Abstract:At present, local news websites play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nfluential role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ublic opinion leading. As the internet mouthpie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untry, its privileges and advantages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opinion leading are unmatchable to many other media. Nonetheless, in real news spreading process, not only did local news websites fail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public opinion guiding, but also it showed problems like its conceptual backwardness in public opinion guiding, nonproficiency in public opinion guiding art and poor technology level, which greatly restricted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local news sites. Therefore, local news websites should, on the basis of fully developing the superiority of public opinion guide, improve their public opinion guiding force and influence by enhancing local influential advantage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ep ideological implantation,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local news websites; public opinion leading; Netizen; strategy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空间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即时性、交互性、隐匿性等特点,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和渗透性越来越强,社会舆论也常常存在失真、激化和“被绑架”等风险。而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喉舌”,地方新闻网站则成为引导网络舆论的中坚力量,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力军,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而,依据网民的接受心理,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探究地方新闻网站在舆论引导中所具备的优势,针对地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对地方新闻网站消解网民疑虑、疏导网络舆论、更好地实现社会整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优势
不同的媒介属性、媒介观念和现实权利决定了地方新闻网站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具有诸多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根据我国2000年发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限定商业性新闻网站只有登载新闻信息的编辑权,没有采写权。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条例》又对其权利作了进一步明确,商业性新闻网站可以自制非时政类新闻。但不论如何,失去采写时政新闻的在场权,就意味着商业性新闻网站丧失了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话语权,这致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彻底沦为一个单纯的信息汇集和发布平台。作为商业公司的一个经营部门存在的商业门户网站在某种程度上不承担甚至规避了舆论引导的责任。相较而言,具备官方背景的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拥有新闻采写权,又具备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资源,还可以获得地方党政部门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凸显出诸多优势。
(一)刊发原创新闻/评论,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
原创新闻或评论是地方新闻网站的立网之本,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地方新闻网站可以同传统媒体一样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许多新闻都可以做到网络首发、地方首发或者全国首发,商业门户网站虽然也注重打造地方新闻频道,但却只拥有新闻或评论的转载权,无法深入新闻现场。而且由于官方的大力支持,地方新闻网站在获取新闻线索、接近新闻事件上,与商业性新闻网站相比,具有先天优势。另外,地方新闻网站熟悉本省、本区域内的风土人情,了解本地网民的习惯和兴趣,于无形之中拉近了其产品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
(二)拥有丰厚政治资源,增强话语引导权威
地方新闻网站一般是由地方省委、省政府主办,是发布地方重要政策、规定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提高了网站新闻信息的原创能力,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也决定了其信息所独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比如红网的政务频道,它专门开设了“新闻发布会”、“政务公告”等专栏,使网民能够通过该频道及时、直接地了解湖南权威的政务信息。而且,网民还可以通过该类网站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和交流,能够有效地畅通民意、汇集民智,红网“问政湖南”、“百姓呼声”等专栏就极大地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激发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
(三)依托优质传统媒体,提升舆论引导效力
地方新闻网站大多是与地方传统新闻媒介合办,或者是由传统媒体一手创办,这就意味着网站在新闻线索、采写编辑团队、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可以与传统媒体共享,而且网站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多年积累的新闻专业性、媒体公信力以及品牌影响力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红网拥有传统纸媒《潇湘晨报》的大力支持,《潇湘晨报》作为湖南的一份大型综合类都市日报,凭借卓越的新闻品质,其受欢迎程度、发行量和广告量等各项指标已连续多年稳居湖南第一,影响力和权威性已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红网和《潇湘晨报》强强联合,双方在新闻报道、品牌互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进行战略整合,极大地提升了红网的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四)进行舆情监测,把握舆论引导先机
舆情监测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1]。自2008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组建以来,大江网、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红网等诸多地方新闻网站为提高舆情管理和舆论引导的水平,设立了舆情频道,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网络舆情,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提供舆情产品服务。需要指出的是,监测舆情只是手段,掌握舆情和引导舆情才是目的。不论是中央抑或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作为党网,其舆情监测的根本任务必然是站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这也是该类网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应地,舆情频道的各种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必然会反作用于网站的新闻、评论、专题以及论坛等栏目中的信息数量和信息内容,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地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现状
虽然,地方新闻网站肩负起了传统媒体在网络领域的历史职责,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舆论引导过程中,由于遭受行政体制、网络媒体、经济力量三重话语的制约,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未能发挥以上种种舆论引导优势,而且由于资本与人才的匮乏,其传统的舆论引导手段已然不能适应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的舆论形成机制和舆论环境,其在舆论引导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舆论引导观念滞后
作为党和政府的网络喉舌,地方新闻网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秉承着传统媒体“宣传灌输”式思维,不仅自主性与灵敏性大受限制,而且由于忽视了对网络媒体交互特性的有效发掘与利用,从而失去了与网民的多元,开放,良性互动和理性对活的机会。而这种单向、灌输式、居高临下的舆论引导观念使地方新闻网站不能有效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也无法有效地表达与反映社会舆论。而“新闻媒体要有效地影响舆论,就要正确地反映舆论,在反映中达到引导的目的。”[2]充分的舆论表达才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前提,这意味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仅是机械地宣扬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发掘民意、反映民生、疏导情绪、引导社会舆论更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应有的题中之意。这样地方新闻网站才能正确地平衡和处理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分离,避免地方新闻网站在某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面前出现偏差,甚至陷入失语的窘境。
(二)舆论引导艺术欠佳
所谓的舆论引导艺术即为引导者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技巧、方法与策略。舆论引导策略实质上是引导者与受众协商的结果与产物,因为“舆论引导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受众自我说服的成功,舆论引导者只不过是巧妙地调动了受众的自我说服机制,而裁判权却始终掌握在受众手中。”[3]但立场鲜明、观点明确的地方新闻网站,往往失去了对网民接受心理的分析与把握,未能有效地针对受众采取诸如对重大事件进行议程设置、对舆论引导时机的选择、诉诸情感等舆论引导策略,失去了在沟通互动中劝服网民的机会,表现出一定的封闭和自足性。
(三)舆论引导技术不精
在技术操作层面,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缺少大量资本的支持,其舆论引导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舆情监测技术的落后、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应用以及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上。与国家级主流新闻网站相比,地方新闻网站的舆情监测频道起步较晚,缺乏优秀人才与技术的支持,加上网络舆论隐蔽性、零散性的特征,使其舆情监测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且,由于地方新闻网站尚未意识到移动客户端的重要性,伴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以及中央新闻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几乎瓜分的整个市场,其所能发挥的效用非常有限。而具体到新闻内容层面,地方新闻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丰富新闻事件,从而无法实现意识形态的有效传达。
三地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的应对策略
纵观地方新闻网站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反思地方新闻网站应如何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优势,提升舆论引导艺术,增强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感召力与说服力,并提出地方新闻网站应对这些问题的传播策略,不仅有利于地方新闻网站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实践,而且对其进行社会建构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地方性话语优势,革新舆论引导观念
地方新闻网站通过原创新闻报道与评论,实现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的良性互动,是革新地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观念的关键,也是打通“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间壁垒的必经之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4],两个舆论场间重叠的部分越多,地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在“人人皆麦克风”的时代,地方新闻网站要善于整合收集有可能形成舆论事件的声音,在剔除其中极端、非理性声音的同时,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与深度分析,并将网民口中理性与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表达出来,以实现对民众和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首先,契合网民的心理诉求,增强新闻报道的原创力与地方色彩。“媒体按照‘重要性和‘特异性等价值标准对每天发生的大量社会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在时效、版面、时段、配置等报道手段上区别对待;同时通过配发图片和刊发相关言论来帮助受众思考某些新闻事件的意义”[5](P135)。地方新闻网站应该调动其刊发原创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优势,捕捉本区域内热点话题与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议程设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网站表层结构的风格样式突出该新闻事件,通过推送、突出某一“议题”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而且,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应该秉承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通过权威的评论和理性的意见表达,消除网民的疑虑,疏导网民情绪,使网络舆论朝着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方向发展。
其次,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草根意见领袖”培养。地方新闻网站不仅要注重通过专家与官方的评论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需要发掘网民中的“意见领袖”对本区域内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论。作为媒体直接发表言论、阐明观点的新闻评论,其舆论引导效果不可小觑,但传统的意见领袖往往是教授、官员、媒体人,他们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知识储备、经济实力,他们的评论对网民而言是有距离的。因为,“意见领袖在许多方面与舆论追随者不同——他们更爱交际,更多使用媒介,社交方面更活跃——但他们经常拥有同样的社会身份地位。”[6](P35)这意味着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是呈横向而不是纵向流动的,意见领袖更容易影响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人,而不是在社会秩序中低于或高出他们的人。因而,地方新闻网站应该注重发掘、培育网民中的意见领袖,加强对本地草根评论队伍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本地区受众关心的社会事件进行评论。
(二)注重深层意识形态的植入,增强与受众的沟通交流
地方新闻网站不仅要通过议程设置将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展示给受众,而且要以受众的接受心理为支点,注重运用新闻框架建构社会,提升和改善舆论引导艺术。新闻框架可以影响受众对社会和某些新闻事件的认知,“媒体方针、新闻编辑方针,就是一定媒体的新闻框架,不过是总框架,它是由诸多具体的新闻操作框架构成的”[7](P210)。“框架概念的策略意义,首先是形成意识形态层面的联系,明确导向。其次是展开陈述和阐释,形成舆论动员和社会共识;三是把目标延伸为与潜在支持者的价值和利益相一致”[8]。
首先,地方新闻网站要注重完善网络新闻专题中的具体新闻框架,按照一定的叙事结构组织观点,隐性引导受众对问题如何进行定义或评价。较于网站的表层结构的组织手法与文体差异,网络新闻专题作为一种深度报道,往往隐含着某种价值倾向,并直接决定着该专题的舆论导向。“倾向结构是网络新闻专题的意识结构形态中最隐蔽的一种结构形态,它是指专题的表层结构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态度、立场等方面的新闻倾向。”[9]地方新闻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应该在具备新闻的快、研究报告的深、百科书的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利用超链接将视频、音频、图片、图表等连结为一体,实现意识形态的深度植入。从表面上看,网络新闻专题是各种声音或观点的碰撞,是一种更客观的报道形式,但事实上,这些信息也是经过编辑策划、整合的。也就是说,“框架理论将议程设置引导受众‘看什么、‘想什么的功能,扩展到让受众‘怎么看、‘怎么想上来”。[10]因而,编辑可以选择和提供某些消息而忽略其他,或者强调和突出事实的某些方面而弱化其他,给予报道内容不同的重视程度,引导受众遵照某种价值观进行阅读,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其次,地方新闻网站必须有效利用互联网基因,通过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增强新闻的贴近性。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已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与这些话题相关的信息内容也极易发展为大规模的舆情事件。作为网络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纽带”、“桥梁”,地方新闻网站虽然往往采用论坛的形式与网民互动交流,大多构建了以“百姓发声——媒体传声——政府回声”式的交流结构模式,但这种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仍带有着明显的官方色彩,大大降低了其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贴近性。因而,地方新闻网站应该增强议题设置的能力,通过与受众的互动、舆情监测等手段,捕捉网民关心、社会关注的公众议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通过在新闻信息、评论、专题、论坛上设置网友评论、网上调查等互动板块的形式将单一的新闻互动化。网民的评论与态度不仅丰富了报道的内容,而且参与讨论的网民极易对地方新闻网站所发布的信息产生认同。
(三)整合新闻资源,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网络舆论具有零碎性、分散性以及隐蔽性等特征,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意见还常常带有一定的情绪性与偏激性。而地方新闻网站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整合社会意见使之成为公共意见,形成舆论。意见交流与整合是舆论引导的关键。在意见整合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可以发挥其舆情监测的优势,与意见不同的各方交流沟通,对各方意见进行分析、判断、劝服与引导。而且,在全媒体时代多元舆情混杂的大环境下,这种意见交流与整合,往往不是单一媒体形式的,它需要多种媒介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因而,地方新闻网站需要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以及其他网络媒体合作,整合新闻资源,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首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形成内部舆论引导合力。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表达心声的重要媒介;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成为了网络意见与网络舆论的集散地。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两微一端”成社会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主要信源,特别是拥有月活跃用户6.5亿的微信,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因此,承担着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重任的地方新闻网站,不能只注重新闻网站自身内容的建设,“两微一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新闻客户端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新闻网站须以新闻网站为核心,凭借其区域性的影响力,发挥网络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作用;以官方微博为实时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利用“资深编辑”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在“两微一端”上实现个性化地信息推送,以化解网民的负面情绪,凝聚网民共识,发挥舆论引导新平台作用;通过整合各平台的信息资源,融合各平台的传播优势,建立平台间联合互动、协同合作的全媒体化舆论传播阵地。
其次,增强与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体的合作,形成外部舆论引导合力。这种合作主要针对地方性重大事件、区域性热点问题的报道,地方新闻网站通过与其他媒体的联动,拓展报道渠道、丰富报道手段、提升报道声势、增加报道深度,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合力。此外,地方网站与商业网站地方频道的深度合作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发展的,青岛新闻网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2012年5月,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山东地区新闻全部交由青岛新闻网运营;2013年,青岛新闻网与“今日头条”进行了深度合作,每天本地新闻被传播数百万次”[11]。这种联合既可以节约网站运营成本,又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新闻传播的覆盖面,而且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地方网站吸收借鉴商业媒体的运营方式、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
第三,注重地方生活圈的嵌入,增强区域性用户黏性。随着用户信息需求的转变,地方新闻网站必须适应全媒体时代垂直性的用户需求,通过对移动客户端资本与技术的投入,打造本地最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内容建设方面,移动客户端需要将受众的浏览、互动以及消费行为与移动客户端地区生活圈的内容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网民信息使用行为的关注,了解受众具体的兴趣、态度与偏好,实现与本地服务信息的无缝对接。在具体操作中,它不仅可以将本地的医院、交通、学校等公共服务信息进行整合,提供相关的查询与业务办理服务;还可以利用其官方背景,通过与政府机构的通力合作,简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拉近民众与政府间的距离,改善传统的政府形象。通过种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地方新闻网站在完成从信息传播者向信息服务者转变的同时,将其凝聚的用户,打包、转嫁到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之中。
[参考文献]
[1]李侦侦.浅议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机制[J].黑河学刊,2014,(7):78-80.
[2]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刘姝萍.简论舆论引导艺术[J].湖南社会科学,1999,(4):75-76.
[4]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3,(3):10-14.
[5]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杨保军.新闻本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春颐.谈新闻框架意义的价值体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55-56.
[9]刘继忠.试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结构形态[J].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8,(8):22-24.
[10]韩利红.增强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中的主导力[J].人文杂志,2013(12):25-28.
地方台新闻策划的创新研究 篇4
一、新闻策划的定义和理论依据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目前最被认可的一种新闻定义。策划是指针对某一项活动或事务谋划最佳行动方案的思维过程。新闻策划是指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构思,制定计划和方案作为新闻报道活动有效开展依据的动态过程,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新闻的本质是物质,即为事实,新闻报道中事实是第一位的,新闻是第二位的。真实是新闻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能动性。
二、创新性的含义
创新性是新闻策划者不断的用创新的观点改变旧的模式,让新闻报道时刻具有新颖性。创新性是新闻策划的核心,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策划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提高新闻报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地方台新闻想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就需要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深化报道主题,强化报道创新,形成独家报道,从而满足受众需要,强化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对提高地方台新闻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都市新闻策划中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策划的滥用
新闻策划是提升新闻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地方台新闻作为贴近百姓生活、充满生活特色、综合性强的新闻,其报道的内容是大量的、全方位的,百姓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会成为新闻报道的素材,新闻素材的价值有大有小,地方台新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每个事件都报道出来,新闻策划者也不可能将全部新闻进行策划,不但达不到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而且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新闻策划要选取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够引起群众共鸣的典型事件作为策划重点选题。
2.利用新闻策划进行新闻炒作
新闻策划以遵循新闻事件真实性为前提条件,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策划。很多地方台新闻媒体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及获取商业利益,会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提升自身形象,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还会利用策划手段对一些极小的事情进行放大事件报道并大肆宣传。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追求新闻效果,故意歪曲事件事实真相,进行不实的报道,制造噱头博人眼球,甚至制造假新闻,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策划真实性的原则。炒作新闻一旦暴露,会折损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失去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使地方台新闻报道失去可信价值,逐渐引起受众的反感。
3.新闻策划具有严重的雷同性
我们从电视、网络或报纸上发现,不同的新闻媒体会出现相同的新闻事件报道,同题同质,没有新意。这是由于新闻策划受到人力、物力的制约,缺乏对策划的筹备和思考,没有能力对素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导致新闻策划手段雷同。新闻策划缺乏创新性,会使受众者丧失对地方台新闻的兴趣。
4.新闻策划过于低端
地方台新闻为了迎合受众的整体文化素养,策划出的新闻报道过于低端,虽然赢得了大量的关注度,但是低端化新闻报道会降低都市新闻的形象,拉低新闻的品位。地方台新闻的市场定位趋于低级层次。而地方台新闻媒体为了眼前的利益,都安于现状,缺乏开拓高端化新闻策划报道的意识,随着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公民的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一些民众希望看到更高端化的新闻报道。因此,大量低端化的新闻会阻碍地方台新闻的长远发展。
5.新闻策划缺乏灵活性
新闻事件是动态发展的,具有可变性。其发展的趋向具有不稳定性。新闻策划需要新闻工作者就事件提前策划好方案,还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变化适时适度地做出调整策划战略,一成不变的新闻策划会导致策划方案脱离实际。
五、地方台新闻策划的创新思路
1. 地方台新闻策划的意识要创新
在地方台新闻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新闻策划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当前表面情况,新闻内容只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事件以及事件的结果,没有深入发掘事件发生原因、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没有从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的新闻策划具有片面性。想要地方台新闻策划能够变得更加全面,都市新闻策划者就应该从意识上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对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透过事件的表象看事件的本质,加深报道内涵,提升新闻价值。然后再制定出新闻策划方案,实现新闻报道的预期效果。
2.地方台新闻策划的选题要新颖
新闻的选题至关重要。一个新颖的新闻选题是提高公众关注度的关键。不仅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有利于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扩大影响力。因此,都市新闻媒体要善于发现“热点”,选择报道的新闻题材要是当下公众所热切关注的问题或事件,新闻事件越显著,其新闻价值越大,公众的关注度就越高。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策划,新闻报道要实时跟进新闻事件的事态发展进度,满足公众追求新闻事实真相的权利。
3.地方台新闻策划的点子要新
同样的新闻事件,报道角度的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同。新闻策划在尊重事件事实的基础上,挖掘事件的角度或深度上要独树一帜,用全新的视角去探究新闻事件,使其具有实时性。同时更充分、更全面地体现新闻价值,以小变大,以旧换新,以浅入深,以表及里。
4.地方台新闻策划的形式要新
地方台新闻策划要有与新闻事件相吻合的创新性的表现形式。新闻策划的形式要不断地创新,能够使地方台新闻充满生命力。新闻策划者要根据事件来确立最佳的报道形式,从标题制作到内容编辑都要坚持创新的手法表现给观众,使地方台新闻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
5.地方台新闻策划要有前瞻性
地方台新闻要侧重于时下的热点。新闻策划者要具有捕捉新闻的敏锐眼光,才能从一般事件中发现别人尚未发现的价值。同时,新闻策划者还要具有对新闻事件的高度预见性和高度前瞻性,能够从当前的事件中,先于别人发现其深层的本质,然后把握其规律,从中提炼出精髓,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热点,提前做出科学的、合理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要具有前瞻性,才能使地方台新闻具有一定的关注度,才能够提升地方台新闻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地方台新闻是承载建立和巩固地方文化的重要角色,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地方台新闻策划中存在新闻策划滥用,利用新闻策划炒作新闻,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雷同现象严重,新闻策划的报道低端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台新闻策划的创新发展。地方台新闻想要在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立足于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原则。新闻策划要做到意识上的根本创新,新颖的选题,要有创新性的点子,围绕选题的创新形式以及对新闻事件的高度前瞻性,在新闻策划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报道效果,提高地方台新闻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吴小英.新闻策划的创新法则[J].科技传播,2013,13:23+22.
区地方经济年终总结新闻稿 篇5
——工业篇
宁江作为松原唯一的市辖区,在全市统筹实施“三化”战略、加快建设吉林省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进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2011年以来,宁江区紧紧围绕中心城区经济社会新跨越目标,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根据现有产业基础、资源和区位优势,对产业布局进行科学定位和高起点谋划,全区上下解放思想,四家班子合力攻坚,大项目推进组强势推进,宁江区重点项目迅速崛起。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
截止2011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区本级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5倍和2.17倍,年均分别增长19.6%和11.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5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9%;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122亿元,是2006年的9.4倍,年均增长56.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9.5亿元,是2006年的5.6倍,年均增长4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4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26.7%。五年累计引进域外资金300亿元,开工建设各类项目720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4亿元,年均增长38.3%。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11年,宁江区委、区政府把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作为经济
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工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雅达虹工业集中区,实行一区多元,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工业集中区的急剧效应开始凸显。宁江区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展开招商攻势,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宁江。
2012年,宁江区将围绕建设“131”新型工业化体系招大引强。“1”即培育石化一个主导产业;“3”即壮大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三个优势产业;“1”即开发风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一个新兴产业。通过产业招商,五年内重点培育三个产业群:即以北车集团风电项目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群;以吉林石油装备特种车制造项目为龙头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群;以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项目为龙头的油田配套服务产业群。逐步形成大项目支撑、小项目集群的发展格局,建成省内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基地。
地方新闻要强化深度报道 篇6
关键词:新闻;报道;广播电视
1 地方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新闻报道不解惑,不解渴,不吸引人
所谓不解惑,就是政策措施报道不充分,新闻事实解读不全面,观众看后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不知所云,或者,报道中专业术语过多,一般观众极难理解;所谓不解渴,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采访者却没有用心进行深入采访,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只是粗浅地就事论事,一点一面,无法满足观众对新闻信息多方面的需求;所谓不吸引人,就是顾名思义新闻报道语言不接地气,空话大话多,难以在观众中产生共鸣。笔者曾对一次众多媒体的体育比赛报道印象深刻,当中国男子体操队首次夺得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金牌时,一些记者的报道是这样写的:中国男子体操队今天以绝对优势夺得男团冠军,这是中国首次夺得奥运男子体操团体金牌,云云。而另一位外国记者在文字上是这样写的:今天,中国人将命运紧紧抓在手中,没有让机会从他们的身边溜走,而他们的对手们却在为争夺银牌努力,因为金牌离他们太遥远了。同样是一个时事报道,对现场情景的叙述,有的把报道写得较为平淡,有的则把报道写得活泼有趣。
1.2 新闻报道短浅,有价值的新闻少
现在的地方新闻中会议新闻、调研活动、会展活动等数量不少,虽然随着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这些新闻数量有所减少,但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在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小康、对外开放等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老百姓亟需得到解释和解决,短浅的报道是无法使观众满足的。短小精悍虽然是新闻的一大特色,但是长消息改成短消息,短消息改成简讯,这不能说是可惜的。
1.3 新闻报道的“四季歌”形式大于内容
“四季歌”新闻是地方新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在农业宣传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春天到了报道春耕,秋天到了报道秋播,冬天到了就是报道田管。如果报道有新意还好,如果没有抓住新特色,抓住新变化,年复一年的“四季歌”观众难免感觉乏味。笔者曾编发过一位采访农业结构调整的稿子。可贵的是这位记者不是简单地写乡村干部如何如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而是经过深入采访了解乡村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干部群众先后经历了不愿调、不会调和争着调的不同阶段。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行动上的自觉,最后才有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2 地方新闻加强深度报道的对策
2.1 抓政策报道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正处在向“四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把握新常态,确保正能量是新闻宣传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电视媒体要在新闻报道中对党和政府、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法规要全面报道,全文宣传,要开办深度报道的节目栏目,请专家学者就地方的政治改革、政务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做通俗易懂的解读,让政策的深度报道消除存在于干部群众思想上、行动上的各种羁绊,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
2.2 抓热点报道
老百姓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都很关心,对党委政府解决热点、难点的解决极为关注。衣食住行、就业创业、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如何、市民对居住地感到幸福不幸福等,都是电视媒体深度报道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可以说,群众生活无小事,也是电视媒体做好热点、难点报道的基本立足点。
2.3 抓典型报道
生活中有很多事业上成功的典型。他们的成功往往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特别是当今时代,经常会有新的职业人、新的团队出现。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年轻人,有扶贫济困的企业家,有到偏远乡村支教的志愿者,有抗击世纪绝症的爱心大使。崭新的时代,就会有崭新的人物。典型报道就是传播正能量,就是树立社会的新标杆。
2.4 抓人物报道
出色的人物身上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故事。人物报道要出彩,写得生动、拍得有特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做人物报道要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发现采访对象内心世界的追求,有选择的摄取生活气息浓厚的细节,这样的人物报道才会有命运跌宕起伏,情感丰富多彩,画面情景交融的良好效果。笔者曾经编发过生动感人的人物报道,全国优秀教师童淑英老师已是乳癌晚期,可她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当观众看到童老师的右手因癌细胞扩散已无力抬起时,童老师硬是用左手抬起右手在黑板上写字的感人瞬间时,无不为此热泪盈眶。正是由于记者的细心采访,才能抓拍到如此感人的镜头,让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2.5 抓成就报道
成就报道易空不易深。解决的办法就是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再大的成就,也会反映到小事上。要适当增加背景材料,进行纵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往往更容易使观众了解到历史的变迁。比如,在反映城市建设成就时就可以十年、二十年前城市的新旧容貌进行对比,使观众从视觉对比中感受到城市建设的变化。适当的加入背景材料进行对比报道,一定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2.6 抓专家报道
深度报道中往往离不开对专家的报道。因为专家是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人。他们对事物、对现象的分析十分独特或精辟。可以使报道具有深度和厚度,但要注意的是采访报道时,要提醒专家对术语的说法,要通俗易懂、大众化、形象化,也可以通过引壁连类,逐类旁通,使枯燥的知识讲起来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7
1 当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1 民生新闻娱乐化
在传播媒介大众化的今天,市场化、商业化操作趋势日益凸显,这诱使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吸引受众注意力,过度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使民生新闻趋于娱乐化。这种做法虽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是冲淡了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的严肃性,失于浅陋。
1.2 民生新闻低俗化
民生新闻不但要关注百姓身边生活,更要关注百姓合法权益的实现。有些新闻制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忽视其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弊端,而去抢夺有特殊需要的受众市场,使个人隐私、暴力、色情等不良现象充斥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严重阻碍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甚至使民生新闻走向萎靡,低俗。
1.3 民生新闻同质化
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地方民生新闻已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主力。各地民生新闻此起彼伏,这就造成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
同一地方的不同新闻在选材、播报、主题和风格上极其相似。这主要是市场利益的驱使造成的。一家民生新闻兴起并受到群众的欢迎,紧跟着就有一大批模仿者,最终会造成群众的审美疲劳,消耗百姓对民生新闻的信任度。这样发展下去,很难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民生新闻,最终会使得民生新闻失去它所应有的特色和吸引力。
2 培育具有特色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策略
2.1 抓住地方特色,从平民视角报道内容
要培育具有特色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方风貌特色,走进群众的生活,见百姓所见、感百姓所感,从百姓角度去思考问题,切实抓住平民视角,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平民化。同时,将目光投放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报道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立足社会大平台,深入地方百姓生活,增强新闻的生命力。
2.2 找准原动力,报道主题选择亲民性
打造具有特色的地方电视新闻就要找准原动力,抓住新闻点,即“百姓生活”。深入百姓生活,报道职工生活状况就要切实与职工进行对话,深入团场仔细查访,反映真真切切的职工生活。把镜头交给百姓,让百姓把握话筒,说出百姓的心声,选择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主题,最大限度地反映民生疾苦,让社会听到百姓的声音。
2.3 摒弃繁琐低俗,实现价值提升
要培育具有特色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新闻的繁琐化、低俗化,要打造有价值的新闻,实现新闻的价值提升。
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首先要注重新闻的地方性,即新闻要反映地方生活状况,提出与地方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保证地方电视新闻的亲切感。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生活,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看到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此外,新闻工作者要立意新,构思奇,挖掘深,探入到传统文化的深层,打造出符合地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精神风貌的反映人民生活的新闻。
2.4 改进舆论监督,力求报道实效
改进舆论监督,重在监督,善不溢美,恶不诽谤,不因能否博取眼球进行选材。在新闻材料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可靠,具体实际,切实做到以舆论监督社会,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在报道上,不猎奇,追求实效性,在全面中把握平衡,把握最真实可靠的新闻故事材料。同时,与法律事务所等法律咨询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保证新闻工作者在回答涉及法律问题时的准确性、正确性。
2.5 新闻因人而生动,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地方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在于“人”,新闻因人而动,百姓是新闻的中心,要关注普通人普通事,反映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此外,地方电视新闻要注重方言的运用,在现代社会,显然方言的运用是利大于弊的,虽然会对外地受众在理解上造成一定困难,但会给百姓以亲切感,使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结语
综上,要树立现代民生新闻理念,立足广大百姓的真实生活,深入群众身边小事,深刻把握社会问题根源,努力推动民生新闻朝着健康阳光、崇德向善,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播媒介的更替,民生新闻发展出现了如过度娱乐、趋向低俗、盲目模仿等问题,严重阻滞了民生新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育具有特色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需从实际出发,切实抓住民生新闻的平民化、大众化特点,致力于实现民生新闻的实效性、亲民性,努力实现民生新闻的价值提升。
关键词:平民化,大众化,实效性,亲民性,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青.地市级电视台的新媒体融合方式初探[J].东南传播,2015(8).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8
目前,山西省95%以上的乡村都通了宽带,因此,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人人都获得了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可能,但是并不意味着任何在网上传播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相反,信息太多太滥,更会唤起人们对高质量的可靠信息的需求。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更需要专业新闻编辑者发挥引导作用,再加上网络新技术的出现,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
1 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教育的现状
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教育的现状是,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与教学内容陈旧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之间的矛盾;学生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之间的矛盾等等[2]。因此,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在素质上和技能上有差距。大学网络媒体教育需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服务。学生不单要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成为进行网站策划、建设、管理基本能力的网络新闻人才。
2 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媒体的工作要求,一名合格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采写和编辑新闻稿件,而且必须懂得与互联网新闻业务相关的技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在广大的新闻媒体网络节点上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充分运行网络报道手法,准确抓住网上热点,在经过调查之后客观报道,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让广大人民及时正确的了解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反过来,各网络节点的复合型人才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人民的心声客观报道给社会。
通过调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开始了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际节目与交换理论研究、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传播理论方面给网络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以指导。但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何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把网络媒体与新闻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3 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3]。对此,在培养新闻媒体复合型本科人才的研究中,应构建教学为基础,实践环节为支撑,科研训练为依托,竞赛活动为引导,第二课堂为拓展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教育。
1)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夯实学生创新基础。在新闻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理论课程,主要包括IPV6和P2P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2)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新闻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实践课。学生学习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后,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首先,应安排经验丰富的媒体编辑教师、网络教师指导。其次,安排学生到新闻媒体网络站点,实地训练。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总结经验,修补不足[4]。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学校模拟实践联系以及亲临网络媒体站点的实践,新闻专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发布,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使用常用的网络语言和编程语言制作出简单的信息发布系统。
4 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与其他文科不同的是,其既具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实践性,又具有运用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技术性,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里的理工科”,是典型的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网络新技术让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充分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难点。
5 创新教育前景展望
1)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创新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网络媒体对新闻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有许多优点:信息量大,信息面广,方式新颖,比如大量采用互动直播、实时追踪、滚动播出,展现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力求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与事件发生同步,同时也便于决策者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
2)创新教育有助于解决山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对社会的功用值。新闻价值高,消除不确定性的可能就大,新闻价值含量越多,新闻信息量必然也越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在广大的新闻媒体网络节点上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充分运行网络报道手法,准确抓住网上热点,在经过调查之后客观报道,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让广大人民及时了解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反过来,各网络节点的复合型人才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人民的心声客观报道给社会,有助于解决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
摘要:对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及必要的网络媒体站点实践,以有利于区域经济复合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网络媒体,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战生.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2(2):59-62.
[2]刘利萍.创新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4):62-63.
[3]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9-190.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9
近些年来, 备受人们喜爱的民生新闻给地方电视台带来了能够与中央台相抗衡的有力武器, 伴随民生新闻的逐渐发展壮大, 使得地方电视台的大部分新闻节目都成为民生新闻的领地。但是, 清一色的民生新闻难免又使得地方电视台显得过于单调, 那么如何改革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以使得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能够有一个突破或者创新呢?
1. 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的概况
通常情况下, 地方电视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群众或者城市郊区居民, 地方电视台是专门为了满足某一个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电视需求而创建的电视媒体。根据调查发现, 截止到目前, 我国的地方电视台已经超过了2000家, 电视节目已经超过了3000部, 电视栏目也超过了一万个。通常地方电视台在成立之初就存在技术不良和经费不足等问题, 但是由于具有比较好的社会基础, 通过横向联合的模式逐渐帮助新建地方电视台渡过了难关。现如今, 地方电视台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媒体行业中比较活跃、数量较多的电视群体, 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地方电视台仍属于相对较弱的电视群体。
2. 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面临发展“瓶颈”
可以用8个字来描述我国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现状, 即“左拉右拽, 上压下顶”, 同时还可以用8个字来描述我国地方电视台所面临的困境, 即“对手丛生, 生死抉择”。同样, 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遭遇重重难关, 即广告受限、范围较窄、内容受限等。
2.1 新闻节目存在严重的复制克隆问题
通常一个电视台只有突出自身的特色, 并制作出独树一帜的电视节目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业占有一席之地。因此,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应该重点关注地方的新闻事件, 因地制宜地进行新闻节目策划。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现今很多地方电视台仅仅在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复制克隆, 通过观摩其他电视台或者中央电视台比较红火的电视新闻栏目, 来进行克隆或模仿, 使得新闻形式和内容缺乏新意, 价值较低。
2.2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用语失衡
通常地方电视台策划的新闻节目主要使用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两种形式, 普通话能够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而地方方言由于本土特色比较浓, 使得新闻覆盖范围具有局限性, 可选择的新闻素材也比较少。现实中常常是少数几个方言类的新闻节目策划成功, 而后出现了很多效仿的新闻节目, 但是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因为地方方言类的新闻节目受众较少, 通常只有本地居民, 而不懂方言的人们则不可能成为该类新闻节目的观众。并且, 一般方言类的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是中老年人, 尽管数量庞大, 而且具有较高的节目忠诚度, 但是该类人群的社会影响力较小。所以, 方言类的节目常常排除了外来移民这类收视群体, 并且也不利于外来移民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环境。此外, 如果方言类新闻的内容品质较低、影响力较小, 则很可能会沦为“市井新闻”。因此, 地方电视台一定要确保新闻节目的用语在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之间的比例协调, 切忌新闻用语失衡。
2.3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缺乏新意, 新闻价值较低
根据多年以来的观察能够发现,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具有很多缺点, 例如新意不足、内容琐碎、新闻价值较低、厚重感缺失等。通常来说, 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但是, 新闻节目不仅仅是现实中的新闻事件沿着时间流所做的刻板描述, 而是需要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梳理, 最终形成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深度报道。此外, 新闻节目的质量高低还取决于获取新闻信息的记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水平, 如果记者的宏观意识不足, 未能做到对全局的把握, 只是单纯地为抢新闻而奔波劳累, 被新闻事件的表象所迷惑和束缚, 没能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处理, 以及多角度的对比分析, 最终因为静止、局部和孤立的思想意识, 导致捕捉到的新闻信息缺乏深度、价值不高。
2.4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模式过于刻板低俗
尽管新闻内容决定了该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和价值高低, 但是新闻节目的报道和播放模式对于新闻效果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的很多地方电视台因为报道的民生类新闻缺乏深度, 收视率不高, 使得很多地方台的策划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地追捧“重商主义”和“追逐眼球”, 导致很多新闻报道偏离了原本的价值观, 开始热衷于一些低俗的新闻内容, 以弥补新闻节目模式上的刻板和不足。
3.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举措
3.1 创新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赋予节目新的活力和生机
新闻节目的价值主要在于新闻本身能够带给收视群体信息量的多少, 或者说, 新闻本身是否能够引起收视群体的兴趣, 又可以称为收视群体的关注程度。现如今, 国内外的新闻从业者已经对新闻价值进行了具体的定义, 即满足重要性、趣味性、时效性、显著性以及接近性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传统的新闻节目带给观众直观刻板的感受, 不够亲近, 要改变新闻节目的严肃性, 通过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来赋予新闻节目新的活力和生机, 显得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 从而获得人们的信赖, 并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使得地方电视台获得最大的成功。
3.2 根据传统的新闻节目分化或演变出新的新闻节目形式
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很多地方电视台已经成功地分化或演变出了新的新闻节目形式, 不仅节省了很多人力、资金和设备, 定位非常准确, 节目一经播出就能获取不错的收视率, 因为新闻节目的前期调研和市场开发已经充分进行过, 所以新分化或演变出的节目只需加大宣传力度并推向市场就行了, 只要后续工作有保证, 那么就可以确保新的节目不会出现比较大的失误,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3.3 采取商业化的战略来创新新闻节目的模式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 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和一只有形的手, 在地方电视台的节目设置和竞争上也同样适用。每个地方电视台都设有职能不同的部门及领导, 但是如果其不具备调控的能力, 那么地方电视台的很多岗位就只能是摆设。
创新已经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唯一出路, 但是创新的战略却不是唯一的, 地方电视台可以采取商业化的战略来创新新闻节目的具体模式, 并且创新不是短暂的改革需要, 而是新闻节目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 同时, 节目创新需要对员工进行激励和培训。
3.4 构建研发团队, 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创新新闻节目的形态
地方电视台可以尝试构建新闻节目创新研发团队, 专门负责对成功新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此外还要分析成功节目的收视率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 逐渐树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 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 而应该追求长期效益, 最终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和整体形象。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如要在竞争激烈的电视新闻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摒弃存在的很多痼疾, 并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在确保新闻节目的质量的基础上, 让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汶锦.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创新探索[J].新闻窗, 2010 (004) :109-110
[2]吴延霞.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与突破[J].中国地市报人, 2011 (10) :77-79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10
一、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节目内容重复, 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地方一个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 而且节目类型大致相同。但一个城市在一天之内所发生的有价值的民生新闻是有限的, 因此, 省台做了的民生新闻, 各县区市台也在做, 这样, 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题材重复、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频道越来越多、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电视栏目都出现分众化的趋势, 使得有些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明显下降。而这种同质化也仅仅是停留在表象的社会事件上, 不去做深层次的分析。
2. 新闻琐碎化, 报道仅停留于表象, 新闻价值含量降低
电视民生新闻聚焦百姓身边事, 反映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受到了政府的认可, 也获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和认可。当今, 很多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大战”中, 采取拉长节目时间、编排系列报道、多手段、互动式的传播形式来增加新闻信息含量。但在报道现象之后, 如何帮助观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影响、引导百姓的生活状态等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在提高公众应对个人和社会危机的能力方面更显得不够。
3. 无谓炒作, 使其偏离新闻本质
有些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 进行过度渲染, 使节目出现碎片化、浮表化的特征;有些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 增强节目的播出效果刻意煽情, 偏离了新闻本质的真实性。同时, 哗众取宠、夸张失实, 甚至编造假新闻, 如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 这就让新闻丧失了应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二、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对策
1. 坚持百姓立场, 增强内容服务性
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一边看问题, 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言百姓所言, 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但是, 作为媒体也不能简单地把百姓利益和其他利益对立起来, 要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下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民生新闻的报道还不能仅仅停留于表象, 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加工, 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 直至干预、影响、引导他们的生活。也就是说, 民生新闻相比一般新闻而言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 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2. 依靠本土化生存的地域优势
强调地域性, 事实上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竞争手段和价值体现。《晋中零距离》作为晋中电视台开播时间不长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 要想产生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更应依托晋中作为晋商故里所具有的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真正把该栏目办成老百姓和市委市政府喜爱的一档栏目。
3. 民生新闻应加快品牌化建设
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 将是品牌的竞争。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 必须加快品牌建设,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作为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人, 切忌栏目过于重视宣传、炒作, 而缺乏对栏目的长远效应和品牌化建设。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做好节目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树立节目品牌, 规模发展, 才能实现栏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 记者采访应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为节目搜集素材,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及时赶到现场, 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加以整理, 为观众呈上最及时的资讯。民生新闻的记者, 更要善于从平民的角度去洞察社会百态, 寻找选题, 找准切入点, 报道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事实。在民生新闻中, 少不了群众之间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发生矛盾纠纷的事件, 记者在采访此类事件时, 应在遵循一个新闻工作者基本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去客观、公正地处理此类事件。
5. 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宣传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初探 篇11
【关键词】新闻;经济;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新闻宣传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流舆论阵地,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宣传在服务经济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在如何为经济工作服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那么,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卓有成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新闻宣传的重大课题。
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强化参与经济工作的意识,把工作思路真正转导服务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树立全局“一盤棋”的思想意识,对经济全局要有一个全面的、清楚的认识,而不是片面地、含糊地看待目前的经济现状。搞新闻报道,先要弄清全国、地方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标和任务。同时,要注重宣传各项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分析认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对群众作出正确的思想引导。因为群众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新闻宣传就应该贴近群众。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把经济报道的“大问题”与读者的身边事结合起来,“大”题“小”做,从而使经济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贴近群众工作的角度来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强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手段
新闻宣传要展现地方特色,联系当地实际,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好宣传报道。地方经济新闻应展现地方特色,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般地讲,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和重点经济工作,体现了中央的精神与当地实际的结合。尽管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一,但当地党委、政府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本地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重大决策,无疑都是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宣传重点。如同江市在生态环境治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和莲花河重湿地自然保护区,就是在改革的大潮中,同江市委、市政府根据同江实际推出的。为使这一重大举措深入人心,同江电台和电视台以《边陲深处改革潮》为题作了系列报道,并且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大量保护重湿地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先进典型,有效地在全市掀起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高潮。
地方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报道,还必须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进行宣传。比如,同江市每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等季节性工作,同时也是当地经济新闻宣传的重点。但是,地方电台和电视台在报道当地经济工作的同时,应该注意在内容、形式上得新突破,防止每年都用一个调。
做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导向
我国的电视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喉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四项根本任务之一。新闻舆论单位一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工作中,始终要与党中央、与当地政府工作重点保持高度一致,把导向正确与否作为选题取舍的标准。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江电视台在具体工作中,对那些有指导作用、重点方面鼓舞人心的选题,进行选定和实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我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廿四项专项推进工作、边贸经济、口岸发展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了报道,开辟了《专项推进,硕果盈枝》、《用特色招商,做大口岸经济“蛋糕”》、《促进项目建设壮大市域经济》等栏目。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画面全景展示了同江的边贸经济、口岸大通道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所取得的业绩,增加了市委市政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了新闻宣传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为同江的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
1、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经济新闻在传递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对经济工作的过程、结果进行监督,对各类经济行为进行批判,以激励先进,批评落后,指导经济工作。经济新闻对经济行为的监督,是舆论监督在经济报道领域的具体体现。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极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舆论监督仍有重要性。
2、强化政策引导功能。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这是每个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同志的基本功。新闻宣传要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服务、推进的作用,应清楚的问题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主体是谁,也就是宣传为谁服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提供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经济法规和规定,使人民群众理解它、掌握它,引导人们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做到依法生产经营。
3、是强化育人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闻宣传要为经济建设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综合素质的人,每一个新闻记者,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了解与经济方面有关的知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以极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这伟大的实践中去,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
总之,在新形势面前,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整体素质,开拓进取,发挥新闻宣传舆论的“领唱”作用,做好经济报道有效引导舆论,使经济报道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民生服务,不断开创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许洪坤,女,汉,中级,副高级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
地方新闻史研究 篇12
1 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在电视广播节目中出现的播音主持人常常会带给观众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随着我国电视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 很多播音主持人也成为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 尤其是新闻播音主持人, 观众对他们的要求将更为严苛。所以, 为提高新闻播音, 特别是地方台的新闻播音收视率, 就要求相关的新闻播音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1 外在形象
作为一名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主持人, 其外在形象将直接影响当地媒体带给观众的感官。他们自身的形象如何, 能否为大众所接受, 不仅关系自身的职业生涯, 还直接关系当地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以及地位。所以, 相关新闻播音主持人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 有目的地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塑造、包装。一名优秀的新闻播音主持人在工作时, 应该仪态端庄, 举止自然, 吐字清晰, 声音干净、流畅, 能用准确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来表达新闻的深刻内涵。
1.2 新闻意识
新闻具有浓郁的社会及政治色彩。而新闻播音主持人作为新闻的直接传播者, 想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必须要在加强对时事政治及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的基础上, 有效提升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同时, 由于电视广播会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朗诵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巧, 相关人员有必要掌握其独特的语言技巧及艺术规律。另外, 新闻播音主持人想要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做到庄重而不呆板、强烈而不虚夸、自然而不造作, 就必须从新闻作品的内涵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播音方式, 让这些信息能在播音过程中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3 文化素养
新闻播报的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使新闻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 还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同时, 新闻作品中的每一层含义、每一个字乃至每一句话都有其特殊含义。新闻播音主持人在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同时, 必须将新闻的主题、思想及风格等用流畅、严谨、干净的语言表达出来, 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新闻播报的节奏。而想要做到上述要求, 新闻播音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就必须过硬。
2 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闻播报的语言地域性较为突出
现如今,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很多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新闻播音过程中, 常常会运用一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词汇。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及表现力, 但也在无形中限制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相较于本地观众, 外地观众在观看节目时, 不能完全理解新闻播音中出现的方言, 甚至有些外地人听不懂这些词句, 长此以往, 这些人就会慢慢产生身处外乡的感觉, 并逐渐演变成孤独感, 而这恰恰与电视广播电视台的传播理念背道而驰, 应该引起各地方电视台的重视。
2.2 缺乏对新闻播音的正确认识
新闻播音是一项十分崇高且神圣的工作, 这不仅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深厚的文学积累, 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及政策理论水平。但现实是, 地方电视台的很多播音主持人年龄较小、阅历浅且重时尚, 整个新闻播音队伍年轻化、时尚化的特征较为明显。他们自身的政治观念及社会责任感都较为薄弱, 有些主持人在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后, 过度膨胀, 在新闻播音工作中口无遮拦、任意发挥, 常常会带给观众很多不良观感。其中, 由于新闻播音主持人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新闻播报时, 出现错别字及走音字的概率较大。第二, 停连不当。很多应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 而一些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停顿。第三, 语言不规范, 常常穿插一些方言或运用地方音代替普通话。第四, 基调不恰当。一些口语文稿却用播音腔进行播报等。
2.3 个性风格不鲜明
个性化风格, 是指播音主持人员的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个人观点及个人思想集中形成的、且有别于他人的表达方式。一个播音主持人想要具备鲜明的个性化风格, 就需要长期实践积累。而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主持人之所以缺乏鲜明的个性风格, 其原因主要来有几方面。第一, 客观因素。地方电视台普遍存在人员配置少且工作量大的问题, 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主持人员不仅要负责新闻播报, 还要参与一些广告节目、专题及其他与播音主持沾边的活动。这就导致播音主持人在获得“万金油”称号的同时, 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身的新闻播报水平, 难以形成自身的个性风格。第二, 主观因素。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较低, 且基本功差, 面对不同类型的节目, 很难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 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类型节目却出现相同播音主持方式的现象。此外, 播音主持人员受自身能力的限制, 在主持过程中, 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喜、怒、哀、乐, 不能在节目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无法实现与观众的共鸣, 进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3 有效应对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3.1 加大对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想有效解决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其中, 地方电视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对新闻播音队伍进行合理配置, 确保新闻播音工作的有序展开, 让那些政治素质高、写作能力强且热爱新闻播音工作的员工来担任骨干。同时, 整个新闻队伍还应该在人员知识结构、性别结构乃至年龄阶梯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 为之后的新闻播音提供人才基础。第二, 提高新闻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研究新闻播音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发现, 新闻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直接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应针对当前新闻播音队伍素质现状, 建立健全相关的人才培训机制, 并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 组织新闻播音主持人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及学历深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加强干部职工的学习交流, 以此来有效提升新闻播音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第三,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地方电视台想要获得长足发展, 就要将吸纳专业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可以从那些高等院校招聘新闻专业、文学专业, 以及其他与新闻播音有关专业的人才, 而这也是带动地方电视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实现新闻播音语言的规范化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 播音主持人员必须要使用规范化的语言, 并保证发音准确、干净。通常情况下, 除非有特殊要求, 否则播报新闻都应该以普通话为主, 以防止新闻播报过程中穿插一些方言影响到观众的理解。此外, 新闻播报的语言以及词汇应该客观平和, 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感情色彩丰富的词汇, 以免观众在收看节目后对新闻内容产生误解。另外, 由于观众的文化程度不一, 为了让所有观众都能理解并对播报内容产生共鸣, 相关新闻播音主持人员还应该尽可能地增加一些通俗易懂的词句, 从而保证播报内容能完整、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3.3 树立良好的屏幕形象
在新闻播音过程中, 主持人的屏幕形象不仅仅指代他的外在形象, 还包括在播报新闻时所用的语言, 穿着服饰以及气质等。而目前, 绝大多数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已经能充分意识到形象并不等同于容貌, 并以此来有计划地提升自身形象。其中, 从新闻播音主持人的角度出发, 除了他的容貌等生理因素难以改变之外, 其他构成屏幕形象的因素都能通过后天努力实现提升。第一, 外部形象的修饰。观众收看新闻节目, 最直接的感官就来自于播音主持人的外部形象。对外部形象进行修饰要从妆容及服饰入手。例如, 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妆容不能过分夸张、浓重, 而是应该在遵循扬长避短原则的基础上, 保证整个妆容呈现出自然、清新、干净等特点;而新闻播音主持人的服饰也要以职业套装为主。但是在某些特定时期, 还应该积极配合播报内容或者节日氛围等。第二, 政治水平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塑造。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主持人想要在屏幕前表现的沉稳敏捷, 需要较高的政治水平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支撑, 所以, 新闻播音主持应该在工作之余, 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并加强课外阅读, 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从而有效完善自我。
4 结语
新闻节目作为真实传递政治及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获取新知识以及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而为了吸引他们的关注, 各地方电视台应该对当前新闻播音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并借鉴其他优秀经验, 来缓解这些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促进地方电视台今后的良性发展。
摘要:新闻播音是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且要求最高的语言传播方式, 且对新闻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较为严苛。近年来,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提高了对当前新闻热点话题的关注度, 这就要求各广播电视台, 尤其是地方电视台, 更要进一步提升新闻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在有效解决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 为老百姓呈现出质量更高的新闻节目。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阮晓玲.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播音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7) .
[2]苏紫岩.地方《新闻联播》播音质量现状探讨[J].今传媒, 2016, 24 (8) .
[3]梁岩.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以《新闻1+1》和《时事开讲》栏目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4]徐宁.论地方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J].企业文化, 2014 (4) .
[5]杨元.四川电视台《新闻现场》栏目主持艺术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5.
[6]潘万春, 王佳佳.地方新闻节目中“方言现象”利弊分析[J].东方教育, 2015 (2) .
【地方新闻史研究】推荐阅读:
新闻地方化评价管理07-20
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05-14
地方新闻网突破之道08-14
地方环境立法研究09-17
地方税收优化问题研究10-10
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05-10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研究09-11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研究论文05-18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机制研究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