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缺失与假新闻

2024-10-04

职业道德缺失与假新闻(精选8篇)

职业道德缺失与假新闻 篇1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 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应坚持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 良心和正义是每一个记者必备的职业道德。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现状

当前, 我国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是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期, 人们的经济关系及其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随之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受到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趋向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尤为引人注目而又发人深省的是, 传统的理论依据、思想原则及行为规范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威, 各种相互矛盾但却颇有市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存并立。2008年, 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引起了社会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反思与声讨。当时的记者戴骁军拍下了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一场矿难发生之后, 一群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不是为了采访报道, 而是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这些无疑暴露了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存在的严重问题, 集中体现为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盛行。

三、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提高

新闻记者是社会的喉舌,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想转变新闻记者队伍中出现的偏颇,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完善机制

完善法制建设、媒体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媒体管理。完善法律制度是提高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在短时期内最见效的途径。一方面要保护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合法权益, 发挥记者的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 完善考核机制, 调动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实行企业制管理、定编定岗, 严格实行效益工资, 按稿计酬, 并制定详细的计酬细则。

(二) 加强教育

加强对记者队伍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使他们恪守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提倡并发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 深入实际, 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了解社会, 了解群众。

(三) 转变作风

反腐倡廉, 弘扬乐观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记者应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正确对待自己手中采写与报道新闻的权力, 坚持为民请命, 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 与不正之风做坚决的斗争。新闻记者在做到率先垂范、清正廉洁的同时, 仍然要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 敢于撕开人情面纱, 敢于触动和冲破交织在新闻界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敢于同新闻工作中各种不道德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四)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起惩处和制约的机制。某些新闻从业人员, 职业道德低下又无法使其清醒、悔悟, 其根本原因是制约和惩处机制缺席。有关部门应对职业道德低下者视情节实施批评、训诫、警告, 直至吊销记者证, 取消从业资格, 清除出新闻队伍的措施, 只有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才能把不良的风气扭转过来, 促使少数是非不明者洗心革面, 从而使新闻队伍的肌体更加健康, 新闻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

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闻记者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新闻记者的言行是人民使者的言行, 新闻记者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忠心于党, 取信于民, 其关键还在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因此应继续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新闻记者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卢瑞华.新闻职业道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

[2]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8

[3]利昂.纳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6

[4]克劳德.让.贝特朗.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8

[5]于明.走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J].青年记者, 2007, (12)

[6]常剑虹.参考?模仿?抄袭?——看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记者, 1989, (05)

[7]白卫东.浅析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窗, 2009, (02)

[8]刘平.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才智, 2009, (12)

[9]刘波.新时期如何提高新闻职业道德[J].新闻窗, 2009, (04)

[10]肖霞.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新闻窗, 2009, (04)

职业道德缺失与假新闻 篇2

摘要:新闻策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利还是弊,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本文主要通过从实例分析来得出结论,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的利大于弊,只要把握好一个度就能避免新闻策划的弊端。更好的为受众进行服务。假新闻与新闻策划有质的区别,本文将从真实行,新闻价值两方面论述假新闻与新闻虚化的区别,从而避免把新闻策划策划成假新闻,最终避免了把新闻做成假新闻。

关键词:新闻策划,假新闻,受众,市场分析,宣传目标,宣传范围。宣传角度,轰动效应 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新闻,道德,缺失,对策

0 引言

新闻媒体以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信息, 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解各界情况的渠道, 并起到引导社会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舆论的作用。因此, 新闻媒体所提供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权威, 将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和判断, 甚至会影响社会大众的选择和行动。在信息化时代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 媒体作为与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 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因此新闻道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1 新闻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1 有损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

社会公众对于新闻权威性的认同, 源自于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对新闻媒体身份承认, 因此新闻道德一旦缺失, 必然有损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譬如某道关于“高露洁全效牙膏被疑致癌”的新闻, 新闻报道之后, 这种品牌牙膏的销售量每况愈下, 甚至有个别消费者要求超市退货, 事后被证实为不实报道。再如“西瓜注红药水”、“香蕉致癌”等未经证实新闻信息不径而飞后, 海南很多瓜农和蕉农在丰收年遇到了市场萧条的尴尬局面, 西瓜、香蕉严重滞销, 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些新闻的不实报道,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闻道德缺失, 并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公众的利益。

1.2 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

新闻媒体和相关从业人员,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面对各种主客观的压力, 所谓的“收视率”、“看点”、“卖点”等, 成为新闻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应对竞争的“武器”。这种违背道德原则的新闻, 将天平从社会利益的一段, 极端地转移至市场利益, 尽管能换取短时间的关注度, 但一旦被揭穿, 必然会丧失社会公众的信任, 媒体公信力将荡然无存。

1.3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新闻媒体以专业、公开、公平的角度, 将社会各种话题,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呈现于社会公众面前, 为社会公众还原新闻的事实真相。对于存在社会矛盾的新闻事件, 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 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反之, 假如媒体未能以专业、公平、公开的角度, 履行自身舆论监督和引导的职能, 而是杜撰虚假新闻、恶意炒作新闻, 这种违背道德原则的新闻媒体个别行为, 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1.4 损害记者职业形象

记者作为新闻媒体的前线工作人员, 被社会各界誉称为“无冕之王”, 承担着把关新闻素材质量, 引导新闻报道方向等重要职责。然而, 新闻媒体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 记者自然免不了面对社会的各种名利与物质诱惑, 加上目前国内对记者职业法律监督的缺失, 以及新闻媒体对记者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某些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记者, 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 报道所谓的有偿新闻, 甚至是虚假新闻, 严重抹灰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形象。

2 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成因

2.1 制度滞后

道德是社会各个领域中约定成俗的规定, 本身具有规范性特征, 但仅能依靠自身的约束能力, 达到规范言行举止的目的。新闻媒体属于特征的行业, 其一言一行, 均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公平、公开, 乃至权威, 因此单单依靠道德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相关制度的强制性约束。然而, 目前国内用于约束新闻职业道德的制度苍白无力, 譬如传播活动的制度, 职业特点不够鲜明, 缺乏可操作性, 无法切实起到强制性约束新闻道德行为的作用。

2.2 商业影响

在产业链当中, 媒体以信息产业的身份, 运行于市场经济轨道的前沿, 需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一席之地。由于新闻媒体所掌握信息的特殊性, 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地位, 当然也不乏由于竞争力不足, 而被破产和兼并的新闻媒体。为避免遭到市场的淘汰, 很多新闻媒体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市场上谋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而将商业利益置于首位的新闻媒体, 自然不会过于重视伦理道德, 在商业利益和伦理道德选择两难时, 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给新闻道德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2.3 法制漏洞

关于新闻媒体的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新闻媒介经营与管理规范》、《对涉外新闻传播活动的管理》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明文规定新闻媒体不得传播淫秽、色情、暴力、迷信、恐怖、邪教等信息。也就是说, 法律法规对于新闻道德约束, 仅停留于宏观调控的表面, 至于微观的伦理问题, 譬如虚假信息, 没有详细的法律条文规范, 这也是新闻道德缺失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原因。

3 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应对

3.1 媒体管理的规范化

根据新闻媒体的职能特征, 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方式, 包括宣传主管部门、中国记者协会、地方记者协会等, 都肩负监督新闻媒体道德重要职责, 考虑到当前新闻媒体道德约束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这些主体部门除了要提出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完善建议, 还需要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下功夫, 认真研讨当前新闻媒体市场存在哪些职业道德缺失问题、问题成因和危害性等, 以及寻求针对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方法, 争取将新闻行业的道德自律机制, 与新闻管理的制度、法律法规和业内约束等有机结合情况, 为新闻媒体市场, 营造兼具激励、正面、惩罚、扶正、除恶等良好道德环境, 使得监督职能履行到位。

3.2 促使新闻道德法制化

法律法规可以说是新闻职业道德把关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也是人们寻求合法求助, 并获得公正、公平、公开帮助的有力保障。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本身的身份正是为了弘扬正义和宣传道德, 假设新闻道德缺失, 就必须借助比新闻监督、引导更有力的武器—法律法规, 对这些权威的信息掌握者进行强制性规范。为完善新闻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明确新闻道德责任的界定方法, 包括新闻媒体个体的动机和整个新闻媒体的行为等, 都设定了统一的标准, 要求监督新闻道德责任的落实, 并要求新闻媒体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和履行相应职责。其次是赋予新闻媒体监督单位足够的监督权力,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不影响新闻媒体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 有权对新闻媒体的行为提出疑问、反驳, 在争取得到司法机关等允许的情况下, 有权要求新闻媒体做出公开解释。最后是构建以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调控体系, 同步设立奖罚机制, 以明确新闻媒体的责任和责任追究方法, 这样新闻媒体必然会自觉做出合理道德选择, 将自身的道德责任落实到位。

3.3 职业道德标准建设

除了外界的强制性要求与监督, 还需要加强新闻媒体自身职业道德标准的建设, 这是新闻道德缺失问题解决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的工作者, 包括新闻信息的采编、传播、交流、报道等, 都需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围绕职业道德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 以填补法律法规存在的空缺。针对目前新闻市场愈演愈烈的新闻道德缺失问题, 一方面要引以为戒, 分析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性, 进而对自身单位部门提出有关的道德标准, 用于单位部门的自我约束, 另一方面是在遇到道德舆论危机时,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标准, 严厉处罚当事人, 并总结原因, 避免类似道德问题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朱银端.网络伦理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科学出版社, 2003.

浅谈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其对策 篇4

一、道德缺失现象及其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思潮、新观念、新趋向不断地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理论及其行为规范, 新闻界中假新闻大量存在, 几乎每年都能评点出“十大假新闻”, 叫人哭笑不得。有偿新闻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泛滥, 一时成为新闻领域最让人头疼的严重问题之一, 究其本质其实是以权谋私, 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某些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各种红包、礼金或“封口费”, 严重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 也玷污了新闻媒体的形象, 更有甚者, 恶意炒作新闻, 凭借大腕明星的花边新闻一举成名的不在少数。新闻的煽情化、媚俗化现象屡禁不止, 如若不加以重视, 将严重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大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加强, 媒体侵犯他人隐私的问题也愈演愈烈, 有的记者为求新闻的真实性、为求得一时的轰动效应, 对受访者进行过多的描述, 使其心理上受到伤害、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 尤其表现在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曝光上。整个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随着种种令人心寒的新闻的出现逐渐下降, 这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迫在眉睫, 应认真总结各种道德失范的教训。笔者将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 个人原因

其一, 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是新闻道德失范的最直接原因。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竞争为特色, 使得媒体记者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竭力挖掘新闻故事的趣味性以满足猎奇心理, 在选择新闻的标准上不是从其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出发, 而是以追求卖点为出发点, “以受众为向心”, 在社会生存的压力下, 逐渐抛弃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标准, 沦为金钱的奴隶。

其二, 知识面窄, 个人素质不高。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爆炸性增长, 对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记者除了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外, 思想道德素质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区常常出现一些无相关经验的人撰写专业稿件, 结果不乏令人贻笑大方之事。此外, 记者社会公德意识的淡漠、良知的缺失也对新闻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 规范方面的原因

其一, 新闻单位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规范条例, 使新闻职业道德毫无操作性可言, 也增长了部分新闻人员失信的胆量, 所以相关规范有待改进和补充。

其二, 新闻记者作为“无冕之王”享有足够的权威, 权力一大, 就容易滥用权力, 而新闻法的缺陷给了一些从业人员可乘之机, 也使得相关失范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二、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途径

对当前的问题, 仅从行业不正之风去看、仅从偏重道德倡导上治理是过于片面的, 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缺失的治理和整顿也不是仅靠单一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需要国家、媒体、受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其一, 完善新闻法律法规, 狠抓反腐败斗争。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 必须先从宏观上对社会腐败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任何超越法律界限的行为都将遭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要明确各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职责, 以便人民群众更好地进行监督。

其二, 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体制。新闻道德缺失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有密切而深刻的关系, 新闻媒体要强化群众监督意识, 奖惩分明, 这样深受群众支持和信任的媒体信用等级自然就高;相反经常发虚假新闻的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不到广大观众和听众的支持, 慢慢就会被淘汰。

其三, 加强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教育, 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定期组织新闻工作者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具体的工作中充当社会的“观察员”、“解说员”, 认真履行职责, 而不是当“运动员”、“裁判员”。

三、结语

新闻记者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加强专业化的培育, 强化新闻自律, 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闻等精神产品绝对不能商品化”的要求, 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自觉自律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 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要为树立新时期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崭新形象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职业道德缺失与假新闻 篇5

什么是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呢?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的来说, 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人文关怀, 这也是新时期新闻记者不可缺少的职业道德。

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

1、虚假新闻泛滥

新闻最重要的属性是时效性和真实性, 其中, 新闻的真实性更是新闻的命脉, 没有了真实性, 就没有价值, 就很难与建筑在空中楼阁之上的虚构文学创作区别开来。但是, 近几年来, 虚假新闻事件不断发生, 层出不穷。虚假新闻对真实的新闻事件本身影响很大, 而假新闻一旦被揭发出来, 虚假新闻里的主角事实上也是媒介的受害者。例如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分别报道了中国作家协会在重庆举行会议时有些作家不仅入住五星级豪华酒店, 而且行为奢侈, 在社会上给中国作协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然而事实上却是当时一行人住的均是普通的招待宾馆, 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奢侈, 最后这两家报社不得不向中国作协道歉, 向读者致歉。

明星一直是曝光率较高的群体, 也是假新闻的一个信息提供源。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表了金庸先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 在香港去世。报道一经发出,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轰动, 有人指出其为假新闻, 随后《中国新闻周刊》连夜为其没有核实而发出的假消息致歉, 并且向金庸先生本人致歉。无论是报纸上, 电视上, 还是现在流行的网络媒体上, 每天都有很多假新闻产生, 有些是个人发布的, 有些是媒体未经核实发布的, 这些假新闻所造成的后果有大有小, 但是依旧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违背。

2、新闻娱乐化现象严重

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的娱乐性节目比例大幅度增加, 严肃的新闻节目大幅度减少, 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量使硬新闻软化, 将日常生活事件, 及充满刺激, 暴力的犯罪新闻, 体育新闻, 灾害新闻, 花边新闻等作为新闻的重点, 从严肃的政治, 经济事件当中竭尽全力挖掘其中的娱乐价值, 强调事件的娱乐性, 趣味性。新闻娱乐化和人性化报道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3、舆论绑架盛行

舆论绑架是指抓住一个热点话题, 抓住对方的一句话, 一个词, 按照自己理解大肆的渲染, 炒作, 批判, 完全不顾事实和舆论的影响。舆论绑架既是绑架个人, 也是媒体的自我绑架, 是媒体社会角色错位的集中表现。一些本来很正常的新闻事件, 被媒体的大肆渲染, 炒作之后, 上生成了一种社会问题, 给本来能和平解决的事件带来了解决难度, 真正的正义反而成了缺席者。舆论绑架的盛行, 媒体的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动

现代社会, 媒介的商业化是当代媒介发展的趋势, 媒介自负盈亏使得经济利益逐渐成了媒介发展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社会大环境下, 不论是对记者个人还是对整个传媒业来讲, 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加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 同行业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 怎样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提高自家媒体的知名度和声誉, 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各家媒体利用各种手段编造假新闻, 故事越是出奇, 越是骇人听闻, 离奇古怪, 就越能吸引受众, 假新闻成了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盈利手段。

2、新闻从业者的素质问题

不论是编辑还是记者, 把经济利益作为最高追求其本身就是违背职业道德的, 缺乏常识和专业素质, 也就注定了假新闻的产生, 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记者为了自己的私利接受某些企业或者个人的贿赂, 或者以曝光为借口威胁企业个人向其索要物质报酬, 领取所谓的封口费。这些所谓的车马费, 封口费, 各种礼金红包, 虽然名称各异但都是用新闻拥有的话语权来谋取经济利益的交易。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更加危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 违背了法律。

3、为了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一个巴掌拍不响, 新闻媒体在竞争中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观众, 特意迎合观众那种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心, 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来吸引眼球。受众的欣赏水平, 素质不高, 对于这样的假新闻, 有偿新闻有需求, 才会促使媒体不惜违背道德来做假新闻。

4、监管机制不健全

新闻自由是在一定监督之下的自由, 没有了适当的监管, 媒介就会如杂草一样横行, 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我国目前新闻监管机构建设不健全, 在管理上出现了很多盲区, 缺乏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 对记者的职业操守上存在盲点, 这就为部分记者钻空子, 违规违纪提供了生存土壤。只有自律和他律并行, 才能规范媒介的行为。

四、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建议

1、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在我国,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 是广大人民的事业, 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喉舌, 应当受到党的监督, 人民的监督。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新闻机构自身也要完善内部的组织结构, 建立内部监督的机制, 双管齐下, 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法制化的高度, 这样才能使新闻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加强新闻记者自身素质修养

新闻记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建设,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善于自我批评检查,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向有偿新闻说不。维护媒介良好声誉。

3、加强社会监管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彻底取缔假新闻, 有偿新闻滋生的土壤, 受众没有需求, 媒体从中不能获得利润, 自然就减少了虚假新闻的产生。观众的素质提高了, 新闻媒体节目的质量也必然会提高, 这样, 有利于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也有利于观众自身的发展。

五、结语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一直是新闻界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作为新闻事实的直接采访者, 新闻记者的素质会对新闻有着重大的影响, 新闻记者应当不为利益驱使, 秉承着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生活在现在社会里的人们, 最熟悉的一个词语就是传媒, 然而传媒只是一个媒介, 一个载体,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从事传媒行业的人, 即是新闻记者, 他们为人们传播信息, 揭露社会黑暗面, 传递公平和正义, 下达政府政策, 上传反映老百姓的真实呼声, 在信息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近几年来, 却频发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事件, 使媒介的权威受到质疑, 假新闻事件的频繁发生,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泛滥, 舆论绑架的升级, 这些负面的现象, 使得新闻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对传媒质疑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本文首先会阐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范畴, 分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及其原因, 最后尝试着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利益,监督

参考文献

[1]徐铸成.新闻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5.

[2]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

[3]陈力丹.假新闻如何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 2002 (2) .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缺失 篇6

所谓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和新闻工作良心四部分。

1.1 新闻工作理想

新闻工作理想指的是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及新闻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任何人在其新闻工作生活中, 都必然会面临着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和对新闻工作成就的基本倾向。

1.2 新闻工作责任

通常来说, 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关系, 所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就是要对社会和大众承担新闻工作的义务。新闻工作者将这种责任体现在工作上就是挖掘事情的真相, 考究情感的真实。

1.3 新闻业务技能

新闻业务技能说的是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除了有自我自愿的去完成工作责任以外, 还有就是运用自身的技能和本领, 去更好的完成工作, 这两点都具备才能让新闻工作完成的更出色, 也能更好的体现出新闻工作服务大众的理念。

1.4 新闻工作良心

规范除了有条理和准则的这层意思以外, 还包括内心的规范, 也就是良心。良心是人吗在交流、思考和行为的一个标尺。由良心而衍生出了行为、动机和目的, 这些都是以围绕遵守道德规范而展开的。新闻工作的良心是新闻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的自觉性。它是以新闻工作道德责任感的基础形成的。

2 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是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流和互相了解的平台。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是会影响新闻事业是否能够向着良性的环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后,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 因为近些年各行各业的发展过于快速, 新闻媒体也是如此, 所以队伍的扩张程度非常迅速, 从而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管理不够使一个方面, 法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方面, 社会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影响等等都是导致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的原因。

2.1 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职业道德的缺失, 受利益的引诱而出现的腐败现在是现在群众所诟病的。不少的顺口溜、打油诗来讽刺那些没有职业道德的记者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新闻记者是将群众的难事、好事让更多的人知道, 应该是受到群众的支持的, 但是却相反, 说明群众对于新闻界是不满的。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偿新闻。以价值来衡量精神产物, 将新闻定价然后销售。

第二, 收受礼金。不少记者认为采访对象对其赠与的财务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物质利益欲望会得到不断的扩张, 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没有反而是不对的, 这样一步步陷入利益的泥沼, 最终处罚法律底线。

第三, 贪图享受。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热衷于一些轻松的地方, 例如会议、产品发布会等等, 一些基层的采访不愿意去, 一切艰苦的地方就绕过, 这样报道一些虚有其表的新闻, 对群众真正的需要于不顾的做法是缺乏职业道德的体现。

第四, 报道失真。不少的新闻记者因为金钱利益的诱导, 将新闻是还原事情真相的原则于不顾, 报到出一些与实际不符的新闻, 或者是有广告嫌疑将报道进行夸大, 这些都是无法表达出新闻还原真实情况的意愿。

第五, 导向错误。为了让新闻更加吸引群众的实现, 产生舆论效应, 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东西, 忘记了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 “四色报道”在报端屡屡出现。

2.2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一, 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 财富成为众人追捧的目标, 记者也是群众的一员, 难免会有这样的思想。一当跨越了底线就会被利益所套牢。

第二,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 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主管监督部门的管理不严格、制度制定的不完善、奖惩机制不明确, 这样记者出现错误也不好追究。

3 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职业道德的发展和规范化是跟经济的发展互相联系的。现在我们是市场经济, 也是法制经济, 所以职业道德也会被经济规律所影响, 也受到法律的约束, 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政府方针的制定, 法律的完善都能够让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得到规范, 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纳入法制轨道是保证新闻从业人员能够约束自己的一项手段, 让新闻从业人员不再缺失职业道德。

3.2 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上级管理部门应该关心记者的行为和职业道德, 对他们开展一些讲座和培训教育, 政府宣传部门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新闻部门、政府部门联手合作, 让新闻从业人员能够从自身出发去完善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 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样在工作的时候才能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 也能树立新闻事业的正面形象。

3.3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新闻从业人员放错了有据可依, 在内容上应该做到细致、全面,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应该清楚规定, 不能模棱两可。在处罚力度上也应从严, 不可宽松处理;其次各级领导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 不能只是一纸文书, 这样是起不到作用的;最后, 有惩必有奖, 对表现出色、工作认真、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将他们的经验向其他从业人员宣传, 起到模范作用。

3.4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借助群众的力量去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 让他们的歪风无处藏身, 纠正新闻行业的不良风气。新闻部门应该设立一个能够让百姓直接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投诉的通道, 例如记者的收受贿赂、不实报道、诈骗行为等等。设立专门的调查部门, 对这类事情跟进调查, 将结果公诸于众。媒体之间互相的做出一个信用评价机制, 这样可以让那些经常报道不实新闻的媒体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那些报道真实、贴近群众生活的媒体自然就会受到群众的亲睐。

参考文献

[1]徐铸成.新闻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5.[1]徐铸成.新闻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5.

[2]孙世恺.怎样采访新闻[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9.[2]孙世恺.怎样采访新闻[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9.

[3]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3]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4]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4]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

职业道德缺失与假新闻 篇7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信力,新闻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公信力是其产品被大众信任、接受的一种客观反映, 如果新闻媒体缺少公信力, 对新闻媒体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然而, 在新闻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缺失道德现象比比皆是。

一、目前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情况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进行调查可知, 大部分国家新闻公信力普遍下降, 我国新闻媒体公信力也如此,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 一部分组织立场发表的言论对新闻媒体公信力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即政治因素;另一方面, 当新闻媒体经营活动不断深入, 或者受到其他外界因素, 例如:财团施压等压力下, 导致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 除此之外, 新闻媒体公信力还受到社会利益的驱动, 例如:有偿、虚假报道等方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 新闻媒体公信力是受到新闻媒体主观与外界客观共同作用下日益缺失的。

二、新闻媒体公信力与道德建设

新闻道德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对于规范工作人员以及机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新闻道德与其他行业不同, 具有约束、阶级、社会等多种特性。

新闻产品作为新闻媒体的代表, 直接反应新闻机构的道德素养。在根本上讲, 新闻产品是由新闻机构以及媒体人生产的, 而新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产品。因此, 新闻道德是决定媒体人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关键和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体产品的质量, 进一步影响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简而言之, 新闻媒体道德与公信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新闻机构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公信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 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关键就是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以此来推动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新闻道德建设力度, 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

(一) 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人员作为新闻媒体发展的重点, 要坚持职业道德, 确保媒体公正性, 规范自身行为, 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另外, 新闻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 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 为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树立榜样, 影响工作人员行为, 坚持科学、合理行为准则, 逐渐改善采编与经营之间的关系, 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强化工作人员的行为,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推动新闻道德建设进一步发展 (1) 。

(二) 加强培养工作人员人文素养

新闻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 具有极强的向心力, 与人文精神等具有密切联系。因此,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人员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新闻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人文素养, 才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维持媒体公证, 不仅如此, 还能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稳固道德根基, 实现新闻媒体现代化建设。

(三) 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道德建设主要是培养人们能够自主、积极地遵守道德, 但是, 在道德建设初期, 新闻媒体人不会自觉遵守道德, 新闻媒体市场中存在许多虚假新闻、广告等。因此, 为了能够推动新闻媒体道德建设, 需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推动新闻道德法制化, 针对违规行为, 相关部门要严格处理, 通过法律制度的约束, 能够有效地规范新闻工作人员的行为, 从而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 扩大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 严防新闻道德失范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 新闻媒介数量日益增加, 新闻工作人员数量也急剧上升。因此, 为了能够维护新闻公信力, 规范新闻工作人员行为迫在眉睫。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的行为, 无论其有意与无意, 一旦造成不良后果, 就需要对其作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推动新闻道德建设的发展, 也是严防新闻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

(五) 加强引导新兴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兴媒体应运而生, 然而, 在其发展初期,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 极易出现职业道德失范行为, 对整个新闻媒体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因此, 在新闻道德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关注力度,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规范工作人员行为, 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 推动新兴媒体逐渐成长 (2) 。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新闻媒体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新闻媒体道德建设是必要的, 新闻机构可以通过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等措施, 有效防止新闻报道的失范, 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 从而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发展。

注释

11 蒋颖.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道德建设[J].新闻界, 2010, 18 (03) :259-261.

网络新闻的道德缺失现象及对策 篇8

1 网络新闻道德缺失问题

1.1 侵权性质的新闻泛滥

由于网站诸多,一篇网络新闻通常会被多家网站进行转载,许多网站甚至将这些转载而来的新闻加以改编,成为自身网站的新闻,就引发了十分严重的侵权情况。此外,由于网络科技十分发达,对人们的隐私进行侵犯变得更为容易,由此引发出各类新闻侵权现象,最为明显的就是诸如“人肉搜索”此类。

1.2 低俗信息充斥网络

网络新闻的低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新闻的题材倾向于八卦性,许许多多的新闻信息都是由那些八卦人士所编造而出的,导致整个环境呈现无序化状态;二是新闻语倾向于口语化、幽默化,虽然其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但从新闻的实际性和真实性层面来看,是十分缺乏的,致使新闻语的可信度严重减低。

1.3 虚假性新闻较多

网络新闻信息许多都是虚假的,其可信度严重偏低。具体来说,网络新闻具有四大特征:及时性、自由性、互动性、开放性。这些特性致使在各类网络平台之上都有新闻的出现,比方说论坛、微博、贴吧等,而虚假的新闻信息也伴随而来,如网络兼职诈骗、中奖、网银陷阱等。这对于民众的知情权造成严重侵害,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度严重下滑。

2 有效解决网络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2.1 构建科学有效的体制法规和技术管束体制

要有效解决网络新闻道德缺失这一严重问题,第一大举措应当是构建完善的体制法规制约体制,以此对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之中的不良行为加以有效制约。在国内的法律体制之中,已经有部分涉及到网络违法的相关内容,如《刑法》之中增加了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内容,在网络新闻道德缺失层面上,相关的法律基础已经逐步健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科技全面发展、网络道德缺失情况逐步深化,所以应更为注重构建法律管束体制,以此有效改善当前的网络环境。第一,要逐步健全网络新闻道德管束体制的构建,凭借科学健全的体制法规,强化对网络媒体环境的监管力度;第二,作为网络新闻媒体,必须强化自身运用科学技术的力度,凭借安装各类过滤设施,严禁不良信息传导至客户端,对于那些需要保护的信息,可采取加密处理,以防被改编或受到侵权,而且需要设置网络防火墙,给网络新闻打造一个优越的传播环境。

2.2 对各类传播网络新闻的网站加以科学规范

从国内当前的网络网站类型来看,主要有三大类型:个人网站、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专业的新闻网站。要促使网络新闻存在的道德缺失情况得以有效的解决,就必须保障这三大类型网站的作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从根源上严格杜绝虚假新闻信息的流出。作为个人网站,如博客等,应提高遵守国家相关体制法规的自觉性,提升道德思想修养,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发布或者转载之时,应充分考虑其客观性和真实性,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出一份力;作为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如腾讯网、网易网、凤凰新闻网等,必须强化对相关新闻信息的选取、编辑、整合能力,严厉杜绝不完整和虚假的信息,对舆论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推动整个网络的健康、向上发展;作为专业性的新闻网站,应舍弃追逐民众好奇心理的理念,必须担负起引导舆论导向的责任。要及时有效地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于存在异议、争议的新闻信息,加以及时澄清说明,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打造自身良好的实证评析,充分发挥舆论引导性功用。

2.3 构造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为了对虚假、侵权、低俗的新闻信息加以全面有效的打击,必须对新闻媒体之中的不道德行为加以严厉遏制,推动文明上网,狗仔健康、良性、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引导所有民众共同对网络新闻之中的各类不道德行为加以抵制和打击。

3 结语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民获得信息的关键性途径已经变成网络新闻媒体。作为网络新闻,具备十分快速的传播速率,拥有十分强的互动性,已经成为了媒体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束体制、规范性的新闻网站、良好的舆论环境,才可良性有序地不断发展,为广大的受众提供最为及时的、有效的、真实的信息。

摘要: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之中,存有许多道德缺失的现象,如侵权、低俗、虚假等,对新闻的传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网络新闻的工作者,应深入思考怎样改善网络新闻媒体的环境,怎样有效认知其道德缺失层面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网络媒体的良性快速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缺失,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质技术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