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缺失问题

2024-08-14

道德文化缺失问题(精选6篇)

道德文化缺失问题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 新闻媒体正在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向网络等信息平台转化。对于这种将传统新闻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相集合的网络媒体, 我们称为网络新闻。网络新闻帮助人们更快地了解到身边以及国内外发生的事, 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道德方面的考验。

一、网路新闻道德缺失

(一) 网络新闻的可信度较低

互联网时代, 人们会更多地关注新闻的时效性, 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准确性, 网络新闻呈现了这样一个态势, 许多媒体对一个新闻争先恐后地报道, 却疏忽了对新闻真实性方面的监督, 造成了信息虽然做到了时效但是却没有还原其本来面目, 也会影响网络媒体在公众眼中的公信力。

(二) 过分娱乐化

网络的娱乐化将一些普通人的照片经过处理, 加工成娱乐版本, 正是因为网络新闻环境的娱乐化, 许多媒体利用这种环境进行炒作, 最后赢得公众的关注。

二、网络新闻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 网络媒体其固有特点决定

网络新闻媒体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的传播媒体, 他自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播范围广, 速度快。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的监管还不够完善, 都导致了我国网络媒体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问题。

(二) 公众心理因素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 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而本我是一种先天的性格, 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我的性格会相当长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并会一直受到娱乐原则支配。心理学家查理·尼斯特同样认为, 人类在学习过程中, 接受新事物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对生动鲜明的信息的传输。因此, 网络上的一些娱乐八卦新闻正符合了广大群众的心理偏好, 网络新闻的娱乐程度日渐增长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三) 广告商的关注程度

在网站的运营模式中, 最大客户就是各种广告商, 为了保证网站的经营和发展, 他们必须赢得更多广告商的关注, 判断的标准就是点击率, 只有那些高点击率的网站才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广告商的评判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站的运营重点, 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博得更多人的眼球。

(四) 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强

任何一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比较强的舆论导向意识, 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职业要求。但是, 在我国网络新闻媒体方面却时常出现一些内容低俗虚构或者有明显的偏差的新闻, 这些新闻对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负作用。

三、针对网络新闻道德缺失的对策分析

(一) 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新闻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 配套的制度很难跟上其脚步, 造成监管的滞后。因此, 完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三个方面完善:首先, 要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进行界定, 要详细解释说明违规新闻的审查程序和一些关键点, 对新闻的判定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在发布程序上, 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审核程序方面要做到能制定具体的责任的人。最后, 对违法者的处罚上和对受害者的补偿方式上, 要进行明确的规范其界限和划分出不同的档次。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 对不同的违法行为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处罚, 做到公正执法。

(二) 保证信息畅通, 增强网上舆论的正面引导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保证公众对新闻的知情权对于将舆论往正确方向引导具有积极意义。第一, 对于重点关注的时事新闻做到及时公开, 更好地保证网民的知情权, 力求让公众清楚事情的真相。第二, 对党政新闻做到适度公开。公众对党政事务普遍比较关注, 尤其近几年领导的生活作风, 言论态度等问题, 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及时澄清。第三, 网络媒体可以邀请或转载发布知名专家学者或权威机构的意见来做到正确的引导。

(三) 引导公众正确选择信息来源和信息的再传播

网民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引导网民在收听收看这些信息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官方网站等, 既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又可以能够防止被骗;倡导网民在信息传播时要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思考, 尤其是一些涉及政治或者国家安全的新闻, 更必须要仔细阅读之后再做决定。广大网民在新闻的识别能力上得到提高, 对网络新闻环境的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四) 严格审查新闻稿, 抓住源头

严格的审稿制度, 可以约束新闻记者、编辑, 端正其职业态度, 要他们认识到新闻要真实可靠, 从根源上把好新闻质量关。严格审稿就是要严格遵守审稿制度, 并贯彻始终, 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和可靠性, 也可以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任感, 促进网络新闻媒体更好地发展。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传播承载体, 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 但是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以及法律上的各种问题, 因为其的相对开放性, 让一些有不良企图的人有了散布不良信息, 不负责任的新闻的机会。因此, 对于自由的开放的网络新闻也存在一些道德规范的缺失, 全文从重点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缺失,法律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H].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明娟.从深度报道看传统新闻定义缺陷[J].新闻知识, 2009 (4) .

[3]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 .

[4]任媛.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高教论坛, 2007.

[5]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6]宁克强, 何军, 魏茹芳.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 (1) .

[7]易鹰.浅析有偿新闻的危害及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 :66-67.

[8]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87.

[9]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老区建设, 2009 (10) :37·39.

[10]王卉.新闻传媒:社会文化语苏玲.阳波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3) .

道德文化缺失问题 篇2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信仰;德育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有机遇也有挑战,同样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其中,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道德信仰不仅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它也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还是人们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信仰表现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设问、探索、追求和回答,制约和引导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但凡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在新常态下来研究社会道德信仰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尤其不容忽视。1

一、 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原因分析

当今,道德信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青少年道德信仰问题也已成文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何在青少年中间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会日益凸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环境是基础,没有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当代社会,环境大致分为现实生活环境和网络环境两种。从现实生活环境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对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课,就掌握了生存和提升的技能,而将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课以及德育相关的课程都是浪费时间。同时,学校方面在课程建设上也未给予德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分看重专业课分数,强调升学率。学校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准则就是专业课成绩,只是将思想政治课程做为专业课的辅助性课程。长此以往,这种评判标准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偏科严重,严重者则出现了学生学习成绩好,道德修养不过关,甚至危害社会的现象。2

(二)文化是道德信仰的起源

众所周知,文化对教育起着保留传承和创新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发展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至今,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仍然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任重而道远。自古以来,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进步的。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设施资源和条件。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任然落后,导致文化和教育发展缓慢,德育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三)人是问题的核心

人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高校教育由校领导、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构成。目前,高校部分校领导无视教育的真正作用和学生的成长。高校行政等级划分严重,行政化干涉到高校教育,使高校教育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而高校老师,追逐于科研成果帶给个人的利润和名誉而并非科研本身的发展。3他们频繁参与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商品的活动中,一味谋取个人利益。同时在某些高校一些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下,老师仅仅追求科研论文的数量,忽略了科研论文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严重忽视论文的质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他们的道德信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然选择

自古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是相互支撑、互为前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要从孩子抓起。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集中精力搞物质文明建设时,很多时候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由于发展步伐太快,人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总结,精神文明缺失,青少年没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功利心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和奋斗精神。并且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拜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这都是道德情感麻木,也是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

二、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重建的途径

(一)因地制宜,预防大于治理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从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心理来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有效防御和治理。

一方面,很多青少年由于父母亲在外地打工或者工作繁忙的原因,对孩子照顾不周,导致他们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和情感。精神上没有寄托,更没有人来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不求上进,整日游手好闲,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接触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及时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机构或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矫正他们不健康的情绪、行为。在精神上给与疏通和鼓励,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4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心理还很脆弱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贫富差距会给他们带来十分不平衡的心理。互相攀比的行为导致部分家境贫寒的孩子心理落差大,心灵受到严重的刺激,从而爱慕虚荣,走上犯罪道路。同时,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二)加强教育法律法规传播

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法制教育、良心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等途径得以实现。所以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而这一思想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就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要从小培养青少年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价值导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用法律来惩罚那些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损人利己的违法行为。对青少年通过由他律到自律的进路予以磨砺。

(四)加强德育教育,汲取文化精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用世界优秀的文化武装头脑。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各项管理,有效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家长要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家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根本无视孩子的想法,更不会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教育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孩子不再信任家长,不会给父母谈吐心声。一意孤行,甚至和家长对着干。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尊重孩子。以免代沟的产生,使孩子逆反走上犯罪道路。5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解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问题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注释

1陈新颖、花蓉:《积极心理导向的心里健康教育-基于99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234~236页。

2吴涛、王继元、徐利新:《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0期,第53~55页。

3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应激性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第87~91页。

4罗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第18~20页。

道德文化缺失问题 篇3

关键词:90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本论文对高职阶段2010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某三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 论文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一、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缺乏求知欲、进取心

在调查中, 非本人意愿而读现在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3.33%。在学习生活调查中, 仅有6.67%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每节课都认真听讲, 8.53%的学生会有偶尔逃课现象发生, 有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懒惰, 仅有1.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很多同学认识不到所学习课程的价值, 对课程缺乏兴趣,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虽然有91.7%的学生不旷课, 但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的却只有6.61%。

2. 生活上虚荣、攀比, 心理不够坚强

很多大学生的虚荣心使得他们没有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生活上攀比, 思想上懈怠散漫。调查中, 有55%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零食, 71.67%的同学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交电话费, 还有40%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衣服。浪费问题在校园里更是显而易见, 如丢在餐桌上的剩饭剩菜等。

3. 道德品质现状

通过访谈辅导员及任课教师, 发现大学生在道德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文明礼貌观念的流失

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不认真听讲, 时有课上吃东西的现象。课后学生们都用挤在过道里拥挤喧哗, 给其他同学及教师行走带来不便, 同时也影响其他上课的班级。校园里见到教师不主动问好, 学生间交流时常有脏话, 打扫宿舍卫生时将垃圾扫出门口不收等。

(2) 时间观念淡薄

学生上课迟到、开班会时迟到, 总有各种理由迟到, 并且不与教师事先请假, 缺乏对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3) 集体荣誉感不强

90后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较严重。90后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也并未将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和班集体, 甚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没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集体荣辱感和民族责任意识。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进入高职的学生综合成绩不高, 或者偏科严重,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刚刚告别紧张的高三生活, 面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不能够做好自我管理。90后的父辈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 他们不希望孩子受苦, 便对孩子过分溺爱, 竭力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例如,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 父母不能客观地评价谁是谁非, 不由自主地偏袒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问题, 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使得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感恩父母的艰辛, 没有听到过批评, 抗打击能力较差。

2. 学校原因

高职属职业院校, 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是技能培养, 对于文化课、德育课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 学校测评制度的僵硬使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表现;第二, 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形式化较重, 未使学生对其重视;第三,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有些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学校的管制, 形成较差的环境, 其他同学随之效仿。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建设好, 很容易形成坏习惯的传播和继承。除此之外, 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如果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建设不够完善, 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3. 社会原因

第一, 社会风气较差, 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盛行, 有无能力不重要, 有钱有人才行, 这使得学生削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第二, 就业现状不乐观, 许多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求职难, 或工资比不上一个富有经验的农民工, 这使得学生心理很受打击, 感到前途一片迷茫, 不相信“学习改变命运”。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和认真。

三、从学校教育谈问题

1. 学校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指导,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 在大学校园里自己应如何生活。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 引领他们做生活的强者, 秉承“先学做人, 再学做事”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高素质大学生。

2. 面对教师、学生全面推行国学教育, 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进行关注与培养, 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文化建设很重要, 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助于提高整个校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电子阅览室设备的投入, 增添体育教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场所, 使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休闲放松的去处。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 例如, 演讲比赛、写作大赛、书法比赛、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展示、校园歌曲大比拼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还可以在交往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同时, 学校要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 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4.

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技术才能真正独立, 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边文颖, 《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 2010

[2].伍汝辉、杨清波、王双见, 《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怀化学院院报, 2010

[3].蓝艳,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憾与教育模式的创新》, 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 2005

[4].刘益鸾, 《浅谈高职学生品德修养》, 素质教育论坛, 2007

[5].刘建平, 《转变观念学会做人, 转变角色学会学习, 转变环境学会生存》, 德宏教育学院, 2003

对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探讨 篇4

关键词:体制,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 是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大问题。但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公司, 如安然、银广夏等公司出现的会计造假问题, 使会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因此, 规范会计职业道德问题重大而急迫。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着许多问题, 亟待解决。

(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日益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处于利益主体的中心, 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由此受到利益的驱动。少数会计人员私欲膨胀, 故意伪造变造或隐匿损毁会计资料, 以便贪污、挪用公款。少数会计人员在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 不能坚持准则, 为了自己或单位的经济利益, 丧失职业道德,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报表, 从而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2) 会计人员职业法制意识薄弱。现阶段, 不少会计人员仍不能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遵纪守法的意识相当淡薄。不少人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一些注册会计师不严格执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标准, 明知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和故意作假的行为却违背准则、默认作假、不予指出, 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造成信息大量失真, 助长歪风邪气。

(3) 会计人员胜任能力较差, 缺乏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目前许多会计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业务水平还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些会计人员工作随便、马虎, 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会计人员利用上班时间做生意、炒股,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专业素质低下,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 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4)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制不够健全。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有些从事财会工作的并不是专业会计人员, 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 自我控制意识缺乏。据统计, 我国1 000多万财务人员中, 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 其余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 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部分会计人员既不懂得会计法规, 更无职业道德可言;还有些会计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 做两套账, 一套应付财税部门的检查, 一套老板掌控,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我国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还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在专业学习课程安排上既没有必修课程, 也没有选修课程, 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削弱, 职业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自我约束力较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格局和关系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上, 必然会引起道德冲突。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一些会计人员缺乏最起码的法制观念,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 为了一己之私, 不惜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以身试法。

(2) 会计人员被迫屈从于领导的压力, 缺乏独立性。在我国, 绝大多数财会人员是采用单位负责人聘任制, 是遵守职业道德、坚持执行财经法规还是屈从于领导的压力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不少会计人员很难选择。据调查, 部分会计人员并非主观故意作假, 而是屈从于领导的压力, 有的领导为了自己的利益或部门的利益, 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如果会计人员不按其要求去做, 就会下岗甚至失业, 如“蓝田股份”、“银广夏”案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直接策划和指使下造的假。在当前我国就业难和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会计人员很难独立地处理经济业务而不受第三方影响。

(3) 会计环境存在缺陷, 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时间短, 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 使得会计信息直接或间接决定着资金的流动和经济决策的方向。会计人员为了获得不劳收入, 单位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或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领导为了提升业绩,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不惜铤而走险。不少会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职业道德水平开始下降, 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4) 会计监督体制不够健全, 对会计行业监管不力。《会计法》对会计的监督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有些单位内部监督体制不健全, 没有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更有一些单位甚至没有建立会计监督体系。而外部监督的财务、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会计资料的监督标准不统一, 功能上相互交叉, 无法实现有机结合, 无法从整体上实现监督作用。此外, 《会计法》对民事责任处罚宽松, 多为可以处罚若干金额的罚款, 造成裁量范围过大, 不利于加强惩治力度;而其他一些会计规范多为原则性规定, 缺失制裁规定, 会计体系和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 惩治力度有限。

三、规范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有效措施

(1)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 增强会计人员的使命感。由于不同会计人员的生活经历、工作环境、文化素质等都不相同, 以致其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也不尽相同。因此, 会计人员要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在工作中进行磨练和自我反省,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能力。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知识学习, 努力提高政治素质, 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此外, 会计人员要有慎独精神,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能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办事, 从大处着眼, 从细微之处做起, 严格操守。

(2) 增强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规范会计工作。《会计法》规定了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但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要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有些会计人员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利益, 瞻前顾后, 很难保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独立性, 就难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国家应在财政部门下设会计管理机构对所有单位会计主管人员进行管理, 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新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对财会主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 对财会主管人员的个人利益与所在企业分离, 只有这样, 会计人员才能不受他人控制, 依法独立处理会计事务工作, 真实反映会计信息。

(3) 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加强职业道德宣传。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对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当然, 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协调, 只有社会各行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准, 才能营造会计行业的和谐环境;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 才能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此外, 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宣传的力度, 从思想深处提高会计人员不做假账的自觉性, 最大限度地给会计人员以职业道德观念的影响, 净化其内心世界, 改善其认知标准。

(4) 注重会计监管机制, 加强法制监督。加强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是对会计工作正确高效运作的有效保障。当前, 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增无减, 会计监管机制有实无名, 已成为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普遍的问题。为了进行目标明确的会计工作监督管理, 需要明确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 确定在会计工作监管过程中, 以财政部门为主, 其他部门协作的关系, 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 这样, 政府各部门才能高效地进行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同时, 各被检单位必须自觉地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同时, 要加大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的力度, 形成对会计违法行为强大的威慑作用。

(5)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 完善奖惩机制。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使会计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标准。此外, 主管部门应当对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而对于犯错误的会计人员要根据相应情况给予惩戒, 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可以说, 完善的制度和切实的执行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秦淑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会计师, 2010, (10) .

道德文化缺失问题 篇5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防范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 追逐利益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产生的根本原因

会计信息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要途径, 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下, 对会计业务进行一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 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个人利益的考虑, 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志, 从而导致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 会计制度、准则自身的局限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机会

一是会计制度、准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恰当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比如会计人员对权责发生制下所产生的待摊费用, 会根据某种需要, 通过操纵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间来达到调节盈亏的目的。二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性, 这样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实现特殊的目的。

(三) 管理制度缺陷为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

首先是企业制度缺陷。目前仍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往往会形成单位负责人说了算, 会计人员地位较低, 使会计的监督职能丧失, 沦为管理者造假的工具。其次是监督制度缺陷。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为规范市场运作, 陆续出台或修订了如《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

(四) 犯错成本过低是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

会计人员在进行造假的时候, 一般也会作一个成本收益的比较, 当他觉得冒险造假获得的利益远低于其可能付出的代价时, 就会停止自己造假的这种“不经济行为”。现实中之所以造假行为猖獗, 主要是目前我们对造假者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不大, 使造假者存在侥幸心理, 并在利益驱动下无所顾忌。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措施

(一) 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理论, 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这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 要教育广大会计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计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会计业务, 要掌握时代的脉搏, 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改革的大潮, 不要迷失方向。作为会计人员, 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 一丝不苟地执行会计制度、准则, 忠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切实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杜绝企业决策中出现的“一人堂”现象, 减少会计因领导操纵而造假的可能性, 优化会计环境。二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 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 能有效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 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 职责明确, 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法制监管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 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 对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形作出规定。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相关法律法规里面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对因有关人员造假而产生的损失, 应按照责任大小由责任人负责赔偿, 尤其是要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损害可以提起诉讼、获取赔偿。民事赔偿责任并不排除刑事责任等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 以此达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和惩罚违法违规者的目的, 遏制失信行为。

(四) 加大处罚力度, 严肃财经纪律

一是从法律法规方面加大处罚力度, 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二是管理部门以及执法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 杜绝讲人情和执法、司法腐败现象。在对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罚的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整治和规范, 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 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法律、法规出具审计报告的, 要加大处罚力度。

(五)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切实执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关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的规定。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 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 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会计人员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接触不同的会计业务, 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六) 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道德文化缺失问题 篇6

一、企业对消费者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1、产品方面的营销道德缺失。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商业道德。有的企业将假冒伪劣商品充当优质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产品的包装及标签未提供真实的商品信息;有些新开发的产品未经过规定的安全、技术测试便推向市场, 甚至给消费者带来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危害。

2、价格方面的营销道德缺失。

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合理的价格信息,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些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存在欺诈性定价行为。如故意抬高标价, 再以折扣价的名义销售有的声称酬宾大减价而只对无货的商品定低价, 对其余的商品行高价之实;或利用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不对称性, 制定暴利性价格;或实行垄断性价格, 有些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阻止产品价格的下降而实行“价格共谋”。

3、促销方面的道德缺失。

促销中的营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等方面。广告宣传播放欺骗性广告推销产品, 特别是部分虚假医药广告, 已经被中央电视台曝光过;或为了诱惑消费者购买自己产品而制作夸大其词或隐瞒缺陷的广告;或是采用含糊其辞的广告词作广告宣传, 引起消费者的误解;或是广告宣传的欺诈性承诺。

在推销中, 游说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产品或不想买的产品, 或通过贿赂送礼等方式, 以达到销售目的;甚至有的商家故意安排“托儿”, 诱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或炒作概念, 利用人们对高科技的模糊认知, 故意将并不包含新科技的产品冠上科技新概念的头衔, 促进产品销售, 而消费者实际上很难验证其真实性。

4. 终端服务方面的道德问题。

服务中的不道德行为可概括为以下及方面。一是夸大承诺。有的商家夸大承诺, 以“终身保修”、“终身包换”, 一些快递公司号称“门到门服务”等为噱头, 实际上服务水平达不到;二是恶意违背契约。商家向顾客承诺服务, 其实是一种契约, 有些会通过书面形式, 而有些只有口头承诺。而真正需要履行的时候, 有些商家却极力推诿, 甚至把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三是隐瞒相关重要信息。营销活动中, 企业对产品的了解远远多于顾客, 从这个角度上说, 顾客处于弱势。商家利用顾客弱势地位, 为了达到售出商品的目的, 隐瞒相关重要信息, 诸如药品的副作用, 产品的缺陷, 产品某些性能不适合顾客等。

二、企业对消费者营销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当然还有消费者自身的原因。

1、企业外部原因、

1.1.市场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中, 不同行为人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 即部分经济行为人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 (称之为代理人) , 而另一部分则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信息 (称之为委托人) 。这种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营销过程中, 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 而企业则具有信息优势, 这就使代理人有可能利用优势信息, 在委托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违背其意志, 侵犯其利益的冲动。在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这种代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1.2.法制不健全, 管理不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制定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法律法规, 但与现实需要相比, 但法制环境建设仍然滞后。一些不良营销行为得不到及时治理, 也与此有关。其次, 法律惩罚太轻, 违法企业为自己的不道德营销从中所获利益大于付出的成本, 使得商家不惜铤而走险。再次, 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法制建设和完善规则, 也要加大市场管理的力度。然而目前的市场管理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如管理部门分工不明, 职责不分, 甚至部分执法人员自身也会利用制度缺失而自利寻租。

1.3.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范围不明确。营销道德不同于法律法规, 往往界限模糊, 没有明确的条文规范, 更多的取决于企业自律。这种自律则需要企业自身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一定的约束作用。一方面, 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行为准则是以不违法为标准, 至于是否合乎营销道德, 是否履行社会责任, 则不予考虑。另一方面, 许多行业协会或行业自律组织发育滞后, 还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2、企业内部原因。

2.1企业价值观念落后。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 那么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员工在观念上、行为上必然相互影响、渗透, 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文化。部分企业崇尚利润最大化价值理念, 导致其过度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道德缺失便不可避免。

2.2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司管理不善是企业出现不道德营销行为的原因之一。一方面, 有些营销道德问题的发生可能不是企业的本意, 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难以防范和管控此类问题发生。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合理, 没有将营销人员的目标导向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方向, 而是激发甚至诱导了营销人员的道德缺失行为。

3、消费者自身原因。

3.1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受自身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影响, 缺乏对企业不良营销行为的鉴别力;二是对企业的不道德的行为漠不关心;三是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 法律观念淡薄, 对损害自身利益的营销行为, 选择退让隐忍, 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

2.3.2消费者存在“搭便车”心理。经济学家曼奥尔森指出, 集体行动之中, 个体成员往往会存在“搭便车效应”。即在利益群体内, 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 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 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那么每个成员都宁愿别人来付出成本, 承担责任, 而自己坐享其成。另外, 在集体行动中, 一个人到底出了多少气力往往难以考证, 无形中给“搭便车”者提供了机会。消费者在遇到商家侵害自身权益时选择“搭便车”, 殊不知他自己和有更多的消费者会因此而蒙受损失。

三、对于我国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的对策

1、强化市场信息披露机制。

要完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但可以通过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 增加市场透明度, 在营销过程中减少因此而造成的背约行为。从国家法律、政策层面, 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对有关信息披露的责任出台更规范严密的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 形成相应机制, 对涉及消费者利益的各种信息, 除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外, 都必须进行强制披露。

2、完善立法, 严格执法。

借鉴外国成功的法律并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将法律漏洞造成的问题和损失减到低, 重点包括消费者权益法、价格法、广告法、经济合同法、质量法、市场交易与管理法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制度, 协调好各执法部门的职能关系, 加强执法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 杜绝“监守自盗”、有法不依的现象, 为企业制定及实施道德性营销决策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提高企业的不道德成本, 迫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相关的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利益。

3、重塑企业文化, 强调道德营销。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领导的个人哲学有很大关系, 上行下效, 企业领导人重视营销道德, 下面的人才会跟着执行, 所以首先应加强企业领导人的道德素质。在员工选聘特别是干部任用问题上, 强化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具有战略思维, 能从全局性、长远性的角度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在企业管理中能打开视野, 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内部能总结提炼诚信重德的员工行为和观念, 并予以宣传和发扬从而逐步塑造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氛围, 并把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具体化到企业职工道德手册及行为标准中。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 以及对产品的低价诱惑时, 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到理性购买, 使不道德的企业及其商品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被自然淘汰。另一方面, 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 要积极地诉诸法律, 使不道德企业受到应有的惩罚。消费者要防止市场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 使自己免受侵害, 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积极与违法的不道德营销行为做斗争。

5、提高维权意识积极参与维权行动。

消费者只有自己了解了相关的法律才能在消费过程中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别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人, 不给不法商家可趁之机。这样我们的消费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消费者上当受骗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

摘要:近年来, 一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道德营销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给消费者和企业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甚至造成市场信任危机, 使交易成本上升, 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本文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现状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讨, 试图分析其原因, 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企业,消费者,营销道德,营销道德缺失,对策

参考文献

[1].杜鹏.营销道德失范:博弈论视角[J].商业经济文荟.2005 (3) .

[2].薛云建, 黄明, 陈捷.现代企业应重视营销道德[J].企业研究.2006 (12) .

[3].王兴邦.对我国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的思考[J].学术纵横.2009.8

上一篇:反应蛋白下一篇:女性平等就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