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文化缺失

2024-11-06

精英文化缺失(精选3篇)

精英文化缺失 篇1

中国电视文化的构成一般分为三大类:即主流电视文化、精英电视文化、大众电视文化。主流电视文化是当今中国电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官方文化, 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电视文化;精英电视文化则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多元的更具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的电视文化;大众电视文化则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所产生的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电视文化形态。这三种电视文化形态相互交叉、融合, 形成了现今中国电视文化独有的特点。知识分子是推动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使中国电视文化更具深度、广度和新意, 精英电视文化在中国电视文化中所占比例和品味则直接体现了我国电视文化的整体水平, 因此精英电视文化的形成才值得研究。

一、上层建筑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一直以来, 我国主流电视文化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政治原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各省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政治部等官方倡导的电视文化都可以纳入主流电视文化的范畴。而在将来, 上层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仍决定着我国电视节目的题材, 但将由精英的电视人才对这些题材进行加工制作, 为广大观众展示精英电视文化。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电视剧 (4部) :《恰同学少年》 (23集) (湖南省委宣传部) 、《延安颂》 (40集) (广电总局) 、《插树岭》 (24集) (吉林省委宣传部) 、《亮剑》 (36集) (北京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上海市委宣传部) , 四部作品中有三部是主流电视剧, 其比重之大, 不言而喻。如《雄关漫道》、《八路军》等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优秀的主流电视剧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 看过获奖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主流电视文化正在进一步的向精英电视文化靠拢, 即中国主流电视文化已经逐步在摆脱说教式的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如主流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等作品, 在展示事件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电视作品的制作水平, 向更具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的精英电视文化迈进。

二、制作人员素质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什么是精英电视文化, 什么是大众电视文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已经模糊了界限, 其实所谓的精英节目中也有被时代淘汰的, 而大众节目中却不乏精品。决定一个节目质量的优劣除了节目定位等、制作水平之外, 较为重要的就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

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种类较多, 主要有导演、摄像、主持、化妆、服装、演员、嘉宾等。如古装剧中出现电线杆子、现代服装等的问题就不复言了。笔者以江苏卫视《人间》栏目中的一期节目《丈夫离婚了, 我却不知道》为例, 谈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些看法。

《丈夫离婚了, 我却不知道》这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夫妻二人均在外地打工, 每年都有回家探亲, 妻子也经常给双方父母打电话问候, 但妻子在2007年春节回家时发现丈夫以自己多年了无音讯为由向法院申请办理了离婚手续, 而法院已经判决双方离异, 自己却不知情。

(一) 典型的真人秀节目

《人间》栏目的制作模式, 先在演播室采访当事人, 然后插入实地的采访片段, 最后请另一方当事人上场, 双方进行对质。主持人让双方各抒己见, 场面火热, 嘉宾在节目现场的大吵大闹也就成了节目收视率的保障。

事件中的女子与自己的前任公公在节目现场毫无休止的吵闹, 争论的重点是丈夫是否在未离婚前已经再婚 (重婚) 。男方的父亲在节目现场一直否认男方重婚, 节目组也未能找到男方当事人展示直接的证据, 只是采访到男方的同事说其已经在春节期间请假回家结婚, 还准备生小孩。证据在这里显得如此单薄无力, 争吵成为节目的主体。

(二) 如何保护弱者

保护弱势群体是媒体的职责, 笔者将女方归为弱势一方的原因是女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婚。法院未经调查做出判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地村政府是在知道该女子每年回家的事实的基础上出具了女方长期杳无音信的证明;当地派出所未经调查出具了女之长期杳无音信的相关证明。

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度不够, 不停皱眉, 很少发言, 事态发展随意。“我的儿子不是娶不到, 你不是嫁不掉……”这段话不仅是男方父亲在节目中多次提到, 还被节目组邀请的律师所“引用”, 笔者认为这件事对于女方来说已经不是能不能再嫁人的问题, 而是男方有了第三者之后有意回避法律责任而设计了女方, 律师的引用显得极不恰当。节目中提到了和谐社会, 劝女方息事宁人, 但和谐社会不是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 让强势者逍遥法外。

(三) 普及法律知识

律师出招放在节目尾声, 一方面是想对女方有所帮助, 另一点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法律知识, 这是大众媒体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在这一事件中除了男方应该负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外, 事件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失职也十分明显, 这是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表现, 即使不作为重点, 也应该有所涉及, 而律师仅是在节目中提到女方可以告男方重婚。这种从单一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节目是缺乏深度的。

三、观众素质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电视产业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济利益的干预,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将更多的决定电视栏目的存亡, 而精英电视节目又进入无人欣赏的怪圈。我国电视观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审美意识也各不一样, 因此, 根据不同的收视群体, 我国的精英电视文化也应该是多种层次的, 应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优秀文化, 应使人的精神层面得到陶冶, 使人的思想得到提高, 只有让“精英文化”走向大众, 精英电视文化才能生存。

开播于2001年7月9日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 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 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坚持“《百家讲坛》, 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 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重拳出击, 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 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湖南卫视是我国省级电视台中少有的成功典型, 也是众矢之的, 但就其2007年推出的真人秀栏目《勇往直前》却有极大的号召力, 每期节目都有企业或个人捐助一所希望小学, 将严肃的慈善活动与娱乐融为一体, 没有过多的说教, 让观众觉得做慈善是快乐的, 这就是一个大众化的精品栏目。

策划人杨东平在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论坛上提到:要让电视文化朝着更全面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需要更多的精英参与到对电视文化的创造中来。因此要大力提升中国电视文化的质量急需精英人才的出现。精英人才通过在策划、制作等方面影响官方文化的表现形态, 促进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从而提高中国电视文化的品味和境界, 即做好精英电视文化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电视文化水平。

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精英电视文化与大众电视文化的界限很模糊, 其实所谓的精英文化中也有被时代淘汰的, 而大众文化中也不乏精品。笔者认为决定精英电视文化与电视节目定位、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等都有关系。

关键词:精英电视文化,精英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黑特.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J].现代传播, 2001年第4期.

[2]赵会权、杨梅.电视文化审美中雅俗共赏与分赏[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8月第23卷第3期.

[3]王玉红、罗忆.新疆电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新疆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剧译制现状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12月第14卷第4期.

[4]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命题的提出及思考[J].现代传播, 2007年第1期.

[5]谭会丽.电视文化, 娱乐至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2月第27卷第2期.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研究 篇2

1 草根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1. 1 草根文化的定义

草根文化指草根体在社会生活、交流中直接与间接的改变所处的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具有独立性且需要时间体现语言的文化体系。首先,草根文化与社会中各类文化体系相同,文化体系必然包括内容、思想等方面,且紧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其次,草根文化体系是由草根群体创造的,处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底层,是群体独立性的体现。例如: 老年艺术团体在生活中因年龄老化等问题,其自身晋升空间较小,更易聚集成团体,从而形成独有的文化体系,而草根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体系,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利益,所以备受老年团体喜爱。最后,草根文化是群体通过实践体现话语的一种方式,时刻在反映草根群体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阐述这个群体自身的需要。

1. 2 草根文化的特征

1. 2. 1 文化生活性

生活性特征表现于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时刻表达当中,如同野草般生生不息。

其文化创建者草根群体赋予草根文化体系尤为顽强的生命动力,且因草根群体的社会阶层各不相同,组成人员较多。所以,才能形成这类草根文化将自身的诉求表达出,从而以实际生活为前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此外,草根文化体系与生活共存,草根群体清楚如何在社会当中生存,再在缝隙中求得发展时刻贯穿草根精神,不怕困难永不停息。

草根文化是草根群体生活、文化等多方综合体现,它是诉求文化但不是哑语文化,它是通过独有的文化表达方法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并通过这类方式表达自身观点和意见,从而得到改变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目前尤为常见就是老年艺术团体的广场舞。广场舞不仅是老年群体对自身情绪的体现,也是对社会文化群体不满的间接表达方式。它不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老年群体诉求话语的工具。

1. 2. 2 文化原生性

文化原生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体系中的质朴性及粗糙性。质朴性是由于草根文化在生活实践中所产生,就如同草根般紧抓实际生活,可以说生活是草根文化的养分,并相互影响发展着。草根文化较为易懂,天然质朴,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且通过各地风俗习惯以及口口相传作为传播方式。

对此,粗糙性主要由于草根群体成员受教育程度层次不一,相对而言文化知识掌握较少,从而创造的草根文化就具备着粗糙性,文化高雅风韵较为缺乏,文化理论无法统一等多种特色,从而无法促进草根文化的发展。

1. 2. 3 文化多元性

多元性在草根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多端性及价值两面性中。草根文化多面性是由于创造群体源于历史时代的发展,群体成员从开始就在受不同文化影响,所以,才具备复杂的多端性,因此,老年团体的艺术活动方式也较为繁杂,在文化体系当中老年团体的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其对草根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例如: 最为草根化的活动广场舞,舞蹈音乐最为新潮,舞蹈形式也被普遍模仿,衍生的活动和文化尤为丰富多彩。

价值两面性的产生是因草根群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使草根文化不仅体现草根群体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但又缺乏实质内涵底蕴较差,且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草根文化群体当中,老年团体基数最重也是最为接近草根文化的本质内涵,老年群体在衰老后更为重视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因此体现的艺术活动也较为积极、热情向上。但与社会发展速度较为不一,从而对文化当前发展状况并不了解,且因草根群体来源于不同社会阶段,受教育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其文化具备多元性中就较为繁杂。所以,必须对草根文化修正、提升,促使草根文化所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得以传播,进而扩大草根文化的发展空间。

1. 2. 4 文化区域性

区域性在草根文化中主要体现在草根群体的民族性及地区风俗上。每个草根成员都有独特的民族身份,从而受民族影响所形成草根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且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特性不同,地区有着符合自身发展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地域性和民族性正在融合,现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状态,所以文化特性不在鲜明。特别是在老年团体艺术形式体现上,不分地域和民族,都较为喜爱易学习的广场舞蹈和歌曲演唱等形式。其不仅具有学习性且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草根群体尤为喜爱这类艺术活动。

2 精英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 1 精英文化的定义

精英本质就是对资源拥有和控制,只要拥有的资源较多并对社会资源控制较多,个人就被定义为社会精英。因此,精英文化的范围较为狭小,只适用于单个群体,并不被社会群体广泛接受。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精英的定义必然会有所改变,不再是用当今占有资源来衡量,而是将知识、声望等方面综合考虑进去的评定标准,从而使精英文化被社会群体官方接受和喜爱。与其他文化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2 精英文化的特征

2. 2. 1 文化历史普遍性

精英文化在不同年代中都普遍存在,而草根文化发展源于改革开放后。并且精英文化传播模式也不同于草根文化传播方式,而是由上层政治向下层社会群体传播。而草根文化却是双向传播,创造者与接收者相互影响。此外,精英文化传播方位较为狭小,具有针对性传播。

2. 2. 2 文化自律性

精英文化变现形式带有强化的个人色彩,以及超过当前社会意识。因此,精英文化艺术作品只可远距离审视,与实际生活结合并没草根文化深厚,且精英文化通常围绕主题的追寻,重建等开展,是主体性文学体系。并与社会大众审美理念较为相驳,不易学习和被接受。

2. 2. 3 文化目的明确

精英文化创造者一般专业性强,所创造文化的学术性以及高雅性较高,不仅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反应,也对社会各个领域充满批判性、引导性等特征。此外,精英文化遵循的是引导真善美核心方向,从而对上层政治以及下层社会群体形成较为理想、规范的精神享受,从而引导社会正确的发展方向。

3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

3. 1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共生关系

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探索,其本质目的就是对人文思想的解放,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使人们的力量得以发挥和充分利用,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因此,要以发展结果对主体价值进行确定,从而实现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共同发展的状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扮演规则或者正义角色,而草根文化则扮演和平交流角色,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交流和快速发展。就好比老年艺术团体在草根文化中既是主导地位,又是弱势群体。两种文化缺一不可,如少其一,必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所以,协调好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中的矛盾,做到不仅体现精英文化立场,也能体现草根文化独有情结以及草根文化的诉求价值,且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共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架构的必然途径。

3. 2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竞争关系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代价却是精神文明建设缺失。虽然改革开放后相对解放了社会人民的主观意识,但正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主观意识向物质化靠近,责任感缺乏引发个人行为失去规范,道德荣辱感较为混淆。因此,不论是精英文化或者草根文化都是对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文化观点,精英文化代表小范围高素质文化内容,更多是对国家发展道路建设规划,而草根文化较为广泛,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建设和谐社会也尤为重要。所以两种文化不仅对立也是相辅相成,精英文化相对草根文化而言文化内涵较高,有着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但并未拥有草根文化的特性,如易掌握、受众广。此外,两种文化是竞争关系,精英文化势必需要占据主导地位,才能对国家发展引发效果,且两者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草根文化是代表基层群体利益的典型文化,而想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障基层利益空间不被破坏,就必然要减少精英文化的利益空间,才能够确保草根群体的利益空间,所以,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不仅是共生关系,也是竞争关系较为矛盾。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对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重点研究,并以老年艺术团体为例,可明确两者的受众较为不同,主要受社会发展、政治结构以及思想体系的影响,且当前草根文化呈现出三类发展方向,一是被精英文化融合消失,二是持续与精英文化共同发展,三是草根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但现状却呈现出被精英文化融合消失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 “春晚”活动当中,在活动中更多充斥着精英文化的影子,而草根文化更多体现在精英文化的融合上。但草根文化的发展对草根生存现状以及表现基层文化有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并且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尤为矛盾,两种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共生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也是利益空间激烈竞争的关系,要保障一方利益必然要对另一方利益空间造成破坏。因此,中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既要兼顾精英文化发展,又要兼顾草根文化发展状态,实习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平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奠定基石,这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摘要:目前,文化体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转变为多样性结构。例如,“草根文化”这类文化较为驳杂且具有新颖性,是在中西方文化冲击过程中融合形成的文化体系,备受老年群体喜爱。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精英与草根是相对立的竞争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草根文化道德标准使草根成为主流文化。而我国由于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民的思想文化建设较为缺乏,以致国民文化体系两极分化矛盾激烈。文章对当前应如何解决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矛盾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我国思想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精英文化,草根文化,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妍.论“草根文化”的社会功能[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下转P177)

[2]高娴.当代中国草根文化符号的审美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3]王平.教育政策研究:从“精英立场”到“草根情结”---兼论教育政策研究的文化敏感性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4:15-20,51.

[4]胡晓晖.后新时期草根文化解读[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5]朱红彦.新媒体条件下的“草根”文化生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6]李青.“草根文化”在卫视娱乐节目中的开发利用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精英文化缺失 篇3

1 电视主流文化的求变

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所突显的主旋律在大众文化或外文化的冲击下, 电视主流文化因其单调和苍白使其优势减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而存在, 并没有按文化生产的规律占取应有的文化份额, “弘扬社会正气, 讴歌主流价值观”, 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基本是央视新闻节目所表达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主旋律。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大众文化占领文化领空, 主旋律的意识形态的节目受到了冷落, 央视也做了改变, 这一时期《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新栏目层出不穷, 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 向大众靠近, 也赢利了受众群体, 这是一个求变的开始, 但是节目题材所反映出来的还是与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相关的。

近些年, 央视求变的过程是向精英文化靠拢, 《新闻1+1》就是求变过程中的栏目。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有些相似, 但却不完全相同。《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 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议题, 充分挖掘评论的功能。采用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 采用新闻与评论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的时事大政策、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话题、国内特重大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快、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进行解读, 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这是在打造精英文化的过程,

向精英文化靠拢的同时, 也贴近大众文化的所需, 通过老百姓所关心的个案问题来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 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即使是对个案进行问责, 也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举出大量事实作为论据, 议论环节有一定的回旋空间。《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并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虽然《新闻1+1》升级改版, 但笔者认为, 它还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2 电视大众文化的精致化

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而一些理论和思想, 用电视来表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说电视是更具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 制作的主流文化节目、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 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 可以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 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 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 迎合观众口味,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走向低俗。大众文化也需要精致化。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将大众文化更加精致化。

《新闻公开课》是一档创新型新闻节目。《新闻公开课》并没有游离于湖南台节目风格, 快乐、娱乐、清新、新奇、多样化是湖南卫视节目定位, 更多的是吸引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受众群体, 因此它打破严肃的新闻节目形式, 具有话题性;同时, 兼具多种时尚年轻元素, 是一档由大学生亲手制作的新闻评论栏目, 其节目形式是在节目录制现场通过在校大学生与资深知名的媒体人辩论的形式, 每期节目都会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还会邀请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两方进行互动, 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注重节目形式新颖独特性。每期节目有15分钟是留给大学生的, 甚至会让90后和资深新闻主编展开版面头条间的碰撞。该节目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 着力拓展年轻受众群体, 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 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 收效显著。

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的节目, 它所呈现的文化特质就是大众文化占有主体地位, 同时兼顾了精英文化, 通过资深新闻人带动着精英文化, 通过大学生的关注点带动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 与湖南台节目定位相符合。

3 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精英文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梦想破灭后, 一方面对主流文化保持距离, 另一方面又跟主流文化一起批判大众文化[1]。长久以来, 电视精英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 处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境遇。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的收视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 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凤凰卫视以新闻立台, 《凤凰大视野》《铿铿三人行》《开卷八分钟》《一虎一席谈》这些名牌栏目, 从金牌名主持到学者主持, 处处透露着精英文化, 由于落地等原因, 受众群体很有限, 凤凰网的建立, 增加了一部分受众群体, 但受众群体依然有限, 凤凰卫视精英文化大众化非常典型的栏目就是《倾倾百老汇》的开播, 在《倾倾百老汇》三年的嘻笑怒骂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这一档曾为凤凰卫视带来不少“迎客松”的时政脱口秀类节目也将迎来新的蜕变, 开始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结合点。

《笑逐言开》周播栏目, 由凤凰卫视当家男神尉迟琳嘉主持。节目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 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栏目紧跟社会热点, 天下大小事无所不包, 或谈笑风生, 或嬉笑怒骂, 或能唱能演, 或敢言敢玩。升级后的栏目加入了现场嘉宾的这一环设计, 根据嘉宾的特点量身定做了当期节目主题, 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笑逐言开》评论方式与《新闻1+1》《新闻公开课》虽然都在演播室里, 但形式完全不同, 《笑逐言开》放眼全球热点, 评论方式娱乐脱口秀式的没有太多的主观引导, 更像是幽默式地讽刺, 然而娱乐化地给予一些意见, 视角独特, 形式让大众更加贴近, 但所阐述观点还是精英文化的呈现;《新闻1+1》关注国内热点, 很严肃地播报方式, 带有立场地评论, 更多地是站在国家立场上, 反映主流价值观;《新闻公开课》关注互联网排名靠前的热点话题, 追述新闻头条的方式, 去看哪个热点更热, 大家是答辩式地对决, 得出一个结论, 在争辩的过程中有观点有分析有背景反映了一周的热点话题, 没有太宏观的立场说, 更让普通大众所能接受, 贴近大众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是, 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中国文化出现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但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 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 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 批判也好, 漠视也罢, 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无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 三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 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 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所以, 应该避免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各种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改变, “主旋律”的困境与求变, 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谋, 大众由开始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拒斥以彼此寻找契合点, 电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有继续寻找彼此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1]孔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离退休老年人下一篇:裂缝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