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文化

2024-09-30

精英文化(共12篇)

精英文化 篇1

中国电视文化的构成一般分为三大类:即主流电视文化、精英电视文化、大众电视文化。主流电视文化是当今中国电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官方文化, 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电视文化;精英电视文化则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多元的更具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的电视文化;大众电视文化则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所产生的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电视文化形态。这三种电视文化形态相互交叉、融合, 形成了现今中国电视文化独有的特点。知识分子是推动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使中国电视文化更具深度、广度和新意, 精英电视文化在中国电视文化中所占比例和品味则直接体现了我国电视文化的整体水平, 因此精英电视文化的形成才值得研究。

一、上层建筑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一直以来, 我国主流电视文化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政治原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各省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政治部等官方倡导的电视文化都可以纳入主流电视文化的范畴。而在将来, 上层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仍决定着我国电视节目的题材, 但将由精英的电视人才对这些题材进行加工制作, 为广大观众展示精英电视文化。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电视剧 (4部) :《恰同学少年》 (23集) (湖南省委宣传部) 、《延安颂》 (40集) (广电总局) 、《插树岭》 (24集) (吉林省委宣传部) 、《亮剑》 (36集) (北京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上海市委宣传部) , 四部作品中有三部是主流电视剧, 其比重之大, 不言而喻。如《雄关漫道》、《八路军》等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优秀的主流电视剧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 看过获奖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主流电视文化正在进一步的向精英电视文化靠拢, 即中国主流电视文化已经逐步在摆脱说教式的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如主流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等作品, 在展示事件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电视作品的制作水平, 向更具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的精英电视文化迈进。

二、制作人员素质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什么是精英电视文化, 什么是大众电视文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已经模糊了界限, 其实所谓的精英节目中也有被时代淘汰的, 而大众节目中却不乏精品。决定一个节目质量的优劣除了节目定位等、制作水平之外, 较为重要的就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

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种类较多, 主要有导演、摄像、主持、化妆、服装、演员、嘉宾等。如古装剧中出现电线杆子、现代服装等的问题就不复言了。笔者以江苏卫视《人间》栏目中的一期节目《丈夫离婚了, 我却不知道》为例, 谈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些看法。

《丈夫离婚了, 我却不知道》这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夫妻二人均在外地打工, 每年都有回家探亲, 妻子也经常给双方父母打电话问候, 但妻子在2007年春节回家时发现丈夫以自己多年了无音讯为由向法院申请办理了离婚手续, 而法院已经判决双方离异, 自己却不知情。

(一) 典型的真人秀节目

《人间》栏目的制作模式, 先在演播室采访当事人, 然后插入实地的采访片段, 最后请另一方当事人上场, 双方进行对质。主持人让双方各抒己见, 场面火热, 嘉宾在节目现场的大吵大闹也就成了节目收视率的保障。

事件中的女子与自己的前任公公在节目现场毫无休止的吵闹, 争论的重点是丈夫是否在未离婚前已经再婚 (重婚) 。男方的父亲在节目现场一直否认男方重婚, 节目组也未能找到男方当事人展示直接的证据, 只是采访到男方的同事说其已经在春节期间请假回家结婚, 还准备生小孩。证据在这里显得如此单薄无力, 争吵成为节目的主体。

(二) 如何保护弱者

保护弱势群体是媒体的职责, 笔者将女方归为弱势一方的原因是女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婚。法院未经调查做出判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地村政府是在知道该女子每年回家的事实的基础上出具了女方长期杳无音信的证明;当地派出所未经调查出具了女之长期杳无音信的相关证明。

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度不够, 不停皱眉, 很少发言, 事态发展随意。“我的儿子不是娶不到, 你不是嫁不掉……”这段话不仅是男方父亲在节目中多次提到, 还被节目组邀请的律师所“引用”, 笔者认为这件事对于女方来说已经不是能不能再嫁人的问题, 而是男方有了第三者之后有意回避法律责任而设计了女方, 律师的引用显得极不恰当。节目中提到了和谐社会, 劝女方息事宁人, 但和谐社会不是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 让强势者逍遥法外。

(三) 普及法律知识

律师出招放在节目尾声, 一方面是想对女方有所帮助, 另一点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法律知识, 这是大众媒体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在这一事件中除了男方应该负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外, 事件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失职也十分明显, 这是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表现, 即使不作为重点, 也应该有所涉及, 而律师仅是在节目中提到女方可以告男方重婚。这种从单一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节目是缺乏深度的。

三、观众素质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电视产业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济利益的干预,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将更多的决定电视栏目的存亡, 而精英电视节目又进入无人欣赏的怪圈。我国电视观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审美意识也各不一样, 因此, 根据不同的收视群体, 我国的精英电视文化也应该是多种层次的, 应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优秀文化, 应使人的精神层面得到陶冶, 使人的思想得到提高, 只有让“精英文化”走向大众, 精英电视文化才能生存。

开播于2001年7月9日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 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 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坚持“《百家讲坛》, 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 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重拳出击, 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 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湖南卫视是我国省级电视台中少有的成功典型, 也是众矢之的, 但就其2007年推出的真人秀栏目《勇往直前》却有极大的号召力, 每期节目都有企业或个人捐助一所希望小学, 将严肃的慈善活动与娱乐融为一体, 没有过多的说教, 让观众觉得做慈善是快乐的, 这就是一个大众化的精品栏目。

策划人杨东平在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论坛上提到:要让电视文化朝着更全面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需要更多的精英参与到对电视文化的创造中来。因此要大力提升中国电视文化的质量急需精英人才的出现。精英人才通过在策划、制作等方面影响官方文化的表现形态, 促进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从而提高中国电视文化的品味和境界, 即做好精英电视文化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电视文化水平。

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精英电视文化与大众电视文化的界限很模糊, 其实所谓的精英文化中也有被时代淘汰的, 而大众文化中也不乏精品。笔者认为决定精英电视文化与电视节目定位、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等都有关系。

关键词:精英电视文化,精英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黑特.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J].现代传播, 2001年第4期.

[2]赵会权、杨梅.电视文化审美中雅俗共赏与分赏[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8月第23卷第3期.

[3]王玉红、罗忆.新疆电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新疆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剧译制现状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12月第14卷第4期.

[4]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命题的提出及思考[J].现代传播, 2007年第1期.

[5]谭会丽.电视文化, 娱乐至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2月第27卷第2期.

精英文化 篇2

在铁煤集团领导班子(扩大)集体学习上,听了翟鸿燊教授的讲座和韩董事长的讲话,很受教育和启发。通过聆听翟教授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座,使我们在妙趣横生之中感悟天道、地道、人道、商道和王道;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境界;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理;使我们在轻松愉悦中掌握提升企业发展的管理之道——儒道精髓:以“人”为本,是企业和谐发展之根本;以“义”育人,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以“礼”待客,赢得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以“智”为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以“信”为贵,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通过聆听翟教授的演讲,使我们在震惊和觉悟中获得了心智上的成长和突破,就像一把火,点燃企业团队的熔炉,必将铸造金光闪闪的企业品牌!

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韩有波在讲话中提出:“搭建平台,打造团队,学习强企,实现目标”。为我们摆明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途径。这四点要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相生相济,是企业之树长青之源泉,永续辉煌之根本,为我们今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创建指明了方向。

目前,在我们全面扎实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更进一步的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转向“内在竞争力”的提升。纵观全球著名企业,什么是内在的竞争力?什么是百年老店持续辉煌、青春永驻的关键?是企业文化!如何打造稳固团队?如何稳固市场?企业发展战略的平台工程是什么?还是企业文化!应明确企业文化是基础、是平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根本。如翟教授所说“一个企业没有愿景,没有未来,没有

歌声,没有笑声,没有快乐因素,又何来凝聚力啊?”企业文化目的就是通过建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精英团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素质,实现人企合一,人企和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创建企业文化,为企业注入灵魂,从而打造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精英团队。团队建设应分为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由班组、区队、全矿分层次进行打造。关键在领导班子,基础在区队和班组,要在决策力和执行力上下工夫。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素质的提升,先做人,后做事,提升班子和干部决策能力、管理水平及个人魅力,提高团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要有效地开展好“六五创建”活动,为员工提供成就个人理想的事业平台;持续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让员工与公司同步发展;让员工在真诚、友善、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工作,促进执行力的提升。提倡“学乐”精神,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区队班组和知识型员工。全体员工真诚地对待同事、对待工作,诚实守信、以诚相待。最终要形成和谐班组、和谐区队、和谐矿井,真正实现人企合一。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资源的整合。近几年,我们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准军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安全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为企业文化建设增添血肉,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四,应循序渐进,求真务实,摆正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分步实施务求实效。要明了企业文化不是为了给人看的,而根本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出几个手册、喊几句口号就可以了,而是要苦练“内功”,不摆花架子。同时,处理好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现阶段我们还

海派文化谋发展 各路精英聚一堂 篇3

在刘会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联谊会成立至今的工作和下半年的计划后,顾问们踊跃发言,积极为旗袍文化发展谏言献策。

一、坚定传承旗袍文化发展的方向

首先, 大家一致认可,联谊会要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事业的精神,坚持以文化为立足点,倡导以文化引领时尚,以文化提升素质的建会思想。

曾参加过多次联谊会发展研讨会的文化顾问钱民权说:上海是海派旗袍的发源地,在国家提出文化兴国方针的大背景下,由上海牵头来做这篇传承发展旗袍文化的文章责无旁贷,名正言顺。联谊会正在策划的宣传、颂扬旗袍文化的活动意义非凡。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罗英顾问说,20年前曾经对旗袍有过想法。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残酷的旗袍》,讲了对穿旗袍的人的身材要求,不可多一分不可少一分,对我打击很大,所以不敢再想了。现在如果说是搞旗袍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觉得我也可以啊。以后每次活动都来,共同参与旗袍文化的建设。

二、联合相关文化产业构建共同发展平台

领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林俊伯義先生是商业策划.投资.金融.会展方面的专家。他提出联谊会的发展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搞专业而是搞文化平台。通过让更多的专业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推进旗袍文化的发展。他从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了创建旗袍文化产业链的主张。

沪上著名旗袍制作企业-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陶尧康顾问特意带了“龙凤旗袍传承人”徐永良师傅赶来参加会议。他给大家介绍了“龙凤”在传承旗袍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虽然龙凤旗袍在法国顶级的国际时装博览会受到了特别的礼遇,但具有精美独特风格的中国旗袍却没有入列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旗袍人的极大遗憾,也表明我们身上责任的重大。龙凤很高兴与联谊会携手实现国人夙愿,希望联谊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中国时尚品牌领军人物,一慧华服高级设计师,曾在戛纳开过时装发布会,曾多次给联谊会上过培训课。她说搞服装不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受联谊会执着搞文化的吸引,参与进来共同推进旗袍文化的发展。

她的观点是传统的东西一定要加入时尚元素和现代审美意识,包括面料,板型,款式。要追求简约,大气的国际风范。当今还要顺应国际潮流,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上影厂导演赵家耀从专业的角度对舞台表演提出了十条很有见地的指导意见,这将是我们今后策划活动中需要具体参考落实的。

三、借力文化投资机构,拓展宣传推广空间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赵小鲁向各位顾问汇报了一项彰显海派文化的好项目《旗袍颂》,根据旗袍联谊会宗旨,下半年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暨旗袍文化联谊会正在策划与全国知名诗社,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七弦古琴基金会、上海纺织协会、上海书法家协会、中国《流行色》杂志等单位联手,以中国旗袍为主题,以中华文化古琴、旗袍、诗赋、国画为表演形式,将精心打造一台集千年的古琴、百年的旗袍之大成,融现代的诗篇、古韵诗画之风采,经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中国海派文化盛会。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我们坚守文化的阵地,适当的商业运作是必须的,不必忌讳借助明星效应为推广旗袍文化拓展空间。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发展才有可能。

四、亲友团让旗袍的传承发展更加和谐愉快

自从联谊会成立以来,一直有一批铁杆粉丝护拥前后,从精神到物质无私奉献,默默地支持着联谊会。他们就是一批会员家属,有姊妹,丈夫,兄长,后来发展成亲友顾问团。

亲友顾问,上海梅园村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佩琴,对联谊会的生存,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注册地到活动、训练场地,甚至办公设施,办公用品,有求必应,从不计较任何费用,梅园村简直就是联谊会的娘家。

亲友顾问邢之宇是有名的好丈夫,对于妻子参加联谊会活动,他的态度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会上他再次表示,对旗袍文化他是:“欣赏美,呵护美”。

交通银行旗袍队是联谊会的团体会员单位,交通银行的工会主席陈延春作为联谊会的顾问参加了会议 。他本人十分喜欢旗袍,认为通过文化来实现中国梦很有意义。看到联谊会有这么一批资深的顾问在支持旗袍文化的传承发展,当场督促交通银行旗袍队负责人高玲,要充分利用资源,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在旗袍联谊会发展初期,有这样的一批顾问和亲友的贴心支持,姐妹们的传承发展之路就多了一份轻松和愉快,社会也多了一份和谐和稳定。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研究 篇4

1 草根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1. 1 草根文化的定义

草根文化指草根体在社会生活、交流中直接与间接的改变所处的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具有独立性且需要时间体现语言的文化体系。首先,草根文化与社会中各类文化体系相同,文化体系必然包括内容、思想等方面,且紧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其次,草根文化体系是由草根群体创造的,处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底层,是群体独立性的体现。例如: 老年艺术团体在生活中因年龄老化等问题,其自身晋升空间较小,更易聚集成团体,从而形成独有的文化体系,而草根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体系,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利益,所以备受老年团体喜爱。最后,草根文化是群体通过实践体现话语的一种方式,时刻在反映草根群体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阐述这个群体自身的需要。

1. 2 草根文化的特征

1. 2. 1 文化生活性

生活性特征表现于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时刻表达当中,如同野草般生生不息。

其文化创建者草根群体赋予草根文化体系尤为顽强的生命动力,且因草根群体的社会阶层各不相同,组成人员较多。所以,才能形成这类草根文化将自身的诉求表达出,从而以实际生活为前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此外,草根文化体系与生活共存,草根群体清楚如何在社会当中生存,再在缝隙中求得发展时刻贯穿草根精神,不怕困难永不停息。

草根文化是草根群体生活、文化等多方综合体现,它是诉求文化但不是哑语文化,它是通过独有的文化表达方法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并通过这类方式表达自身观点和意见,从而得到改变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目前尤为常见就是老年艺术团体的广场舞。广场舞不仅是老年群体对自身情绪的体现,也是对社会文化群体不满的间接表达方式。它不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老年群体诉求话语的工具。

1. 2. 2 文化原生性

文化原生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体系中的质朴性及粗糙性。质朴性是由于草根文化在生活实践中所产生,就如同草根般紧抓实际生活,可以说生活是草根文化的养分,并相互影响发展着。草根文化较为易懂,天然质朴,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且通过各地风俗习惯以及口口相传作为传播方式。

对此,粗糙性主要由于草根群体成员受教育程度层次不一,相对而言文化知识掌握较少,从而创造的草根文化就具备着粗糙性,文化高雅风韵较为缺乏,文化理论无法统一等多种特色,从而无法促进草根文化的发展。

1. 2. 3 文化多元性

多元性在草根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多端性及价值两面性中。草根文化多面性是由于创造群体源于历史时代的发展,群体成员从开始就在受不同文化影响,所以,才具备复杂的多端性,因此,老年团体的艺术活动方式也较为繁杂,在文化体系当中老年团体的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其对草根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例如: 最为草根化的活动广场舞,舞蹈音乐最为新潮,舞蹈形式也被普遍模仿,衍生的活动和文化尤为丰富多彩。

价值两面性的产生是因草根群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使草根文化不仅体现草根群体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但又缺乏实质内涵底蕴较差,且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草根文化群体当中,老年团体基数最重也是最为接近草根文化的本质内涵,老年群体在衰老后更为重视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因此体现的艺术活动也较为积极、热情向上。但与社会发展速度较为不一,从而对文化当前发展状况并不了解,且因草根群体来源于不同社会阶段,受教育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其文化具备多元性中就较为繁杂。所以,必须对草根文化修正、提升,促使草根文化所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得以传播,进而扩大草根文化的发展空间。

1. 2. 4 文化区域性

区域性在草根文化中主要体现在草根群体的民族性及地区风俗上。每个草根成员都有独特的民族身份,从而受民族影响所形成草根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且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特性不同,地区有着符合自身发展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地域性和民族性正在融合,现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状态,所以文化特性不在鲜明。特别是在老年团体艺术形式体现上,不分地域和民族,都较为喜爱易学习的广场舞蹈和歌曲演唱等形式。其不仅具有学习性且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草根群体尤为喜爱这类艺术活动。

2 精英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 1 精英文化的定义

精英本质就是对资源拥有和控制,只要拥有的资源较多并对社会资源控制较多,个人就被定义为社会精英。因此,精英文化的范围较为狭小,只适用于单个群体,并不被社会群体广泛接受。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精英的定义必然会有所改变,不再是用当今占有资源来衡量,而是将知识、声望等方面综合考虑进去的评定标准,从而使精英文化被社会群体官方接受和喜爱。与其他文化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2 精英文化的特征

2. 2. 1 文化历史普遍性

精英文化在不同年代中都普遍存在,而草根文化发展源于改革开放后。并且精英文化传播模式也不同于草根文化传播方式,而是由上层政治向下层社会群体传播。而草根文化却是双向传播,创造者与接收者相互影响。此外,精英文化传播方位较为狭小,具有针对性传播。

2. 2. 2 文化自律性

精英文化变现形式带有强化的个人色彩,以及超过当前社会意识。因此,精英文化艺术作品只可远距离审视,与实际生活结合并没草根文化深厚,且精英文化通常围绕主题的追寻,重建等开展,是主体性文学体系。并与社会大众审美理念较为相驳,不易学习和被接受。

2. 2. 3 文化目的明确

精英文化创造者一般专业性强,所创造文化的学术性以及高雅性较高,不仅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反应,也对社会各个领域充满批判性、引导性等特征。此外,精英文化遵循的是引导真善美核心方向,从而对上层政治以及下层社会群体形成较为理想、规范的精神享受,从而引导社会正确的发展方向。

3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

3. 1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共生关系

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探索,其本质目的就是对人文思想的解放,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使人们的力量得以发挥和充分利用,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因此,要以发展结果对主体价值进行确定,从而实现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共同发展的状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扮演规则或者正义角色,而草根文化则扮演和平交流角色,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交流和快速发展。就好比老年艺术团体在草根文化中既是主导地位,又是弱势群体。两种文化缺一不可,如少其一,必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所以,协调好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中的矛盾,做到不仅体现精英文化立场,也能体现草根文化独有情结以及草根文化的诉求价值,且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共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架构的必然途径。

3. 2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竞争关系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代价却是精神文明建设缺失。虽然改革开放后相对解放了社会人民的主观意识,但正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主观意识向物质化靠近,责任感缺乏引发个人行为失去规范,道德荣辱感较为混淆。因此,不论是精英文化或者草根文化都是对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文化观点,精英文化代表小范围高素质文化内容,更多是对国家发展道路建设规划,而草根文化较为广泛,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建设和谐社会也尤为重要。所以两种文化不仅对立也是相辅相成,精英文化相对草根文化而言文化内涵较高,有着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但并未拥有草根文化的特性,如易掌握、受众广。此外,两种文化是竞争关系,精英文化势必需要占据主导地位,才能对国家发展引发效果,且两者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草根文化是代表基层群体利益的典型文化,而想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障基层利益空间不被破坏,就必然要减少精英文化的利益空间,才能够确保草根群体的利益空间,所以,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不仅是共生关系,也是竞争关系较为矛盾。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对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重点研究,并以老年艺术团体为例,可明确两者的受众较为不同,主要受社会发展、政治结构以及思想体系的影响,且当前草根文化呈现出三类发展方向,一是被精英文化融合消失,二是持续与精英文化共同发展,三是草根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但现状却呈现出被精英文化融合消失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 “春晚”活动当中,在活动中更多充斥着精英文化的影子,而草根文化更多体现在精英文化的融合上。但草根文化的发展对草根生存现状以及表现基层文化有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并且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尤为矛盾,两种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共生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也是利益空间激烈竞争的关系,要保障一方利益必然要对另一方利益空间造成破坏。因此,中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既要兼顾精英文化发展,又要兼顾草根文化发展状态,实习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平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奠定基石,这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摘要:目前,文化体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转变为多样性结构。例如,“草根文化”这类文化较为驳杂且具有新颖性,是在中西方文化冲击过程中融合形成的文化体系,备受老年群体喜爱。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精英与草根是相对立的竞争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草根文化道德标准使草根成为主流文化。而我国由于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民的思想文化建设较为缺乏,以致国民文化体系两极分化矛盾激烈。文章对当前应如何解决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矛盾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我国思想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精英文化,草根文化,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妍.论“草根文化”的社会功能[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下转P177)

[2]高娴.当代中国草根文化符号的审美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3]王平.教育政策研究:从“精英立场”到“草根情结”---兼论教育政策研究的文化敏感性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4:15-20,51.

[4]胡晓晖.后新时期草根文化解读[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5]朱红彦.新媒体条件下的“草根”文化生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6]李青.“草根文化”在卫视娱乐节目中的开发利用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精英文化 篇5

2013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意精英慈善年会

2013年1月12日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意精英慈善年会在四季时光时尚空间精彩开幕。深圳市文化创意行业迎来本年度最时尚、最创意、最高端的创意精英大PARTY,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界官员、企业家、创意界人士、社会名流400多人齐聚现场,一起分享2012年度文化创意行业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和收获。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自2011年9月成立至今15个月时间,成功举办了30多项服务工作,秉承“整合、服务、链接、共赢”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做好“政府助手”,积极贯彻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政策;另一方面做好“企业推手”,积极帮助会员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先后成功举办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拟上市专题培训会、深圳市文化创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专题培训会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举办了多次会长沙龙;先后接待内地政府暨驻深机构来访我会洽谈多达20余次;应政府邀请,我会先后赴云南、吉林、浙江、台湾、湖北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考察交流活动,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同志在武汉东湖宾馆亲自主持召开“鄂深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合作发展座谈会”,我会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建设东湖《深圳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项目,由协会搭建平台,由会员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一个“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创意和产业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创意园区。在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评榜中,协会被评为“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文创协会”。作为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唯一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协会肩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深圳当好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发挥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协会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来自政府部门、会员企业、机构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呵护、关爱、支持,时刻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协会还年轻,但它一直在路上,砥砺前行是它的主旋律,在个文化创意的年度PARTY上将把这份感恩、温暖、力量的正能量传递到每一个文化创意人的心间,以“合·创嬴盛世”为主题的年会将为2013年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定下基调,在2013年继续创造奇迹和辉煌。

创意精英慈善年会由“荣誉的C”、“创意的C”、“时尚的C”三个精彩篇章组成,主办方领导、市领导、省驻深办领导、企业协会代表分别致辞,表达了过去的一年与文创协会一路携手走来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2013年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的美好愿景,协会秘书长陆青峰先生也在晚会上致辞,他感谢每一个与协会携手走过的人,并给我们分享了2012年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态势:创意为本,不断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增长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013年依然是文化创意行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一年,我们共同期待。晚会上还颁发了五位协会顾问聘书: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郭少棠教授、深圳大学李凤亮教授、魏达志教授、原深圳社科院院长彭立勋教授,在这些专家学者的指导推动下,将有一系列项目启动,文创协会将迎来不同凡响的2013。现场大型水上T台秀、车模秀、旗袍秀、珠宝秀和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气氛十分热烈,观众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在精彩的表演之余,更加让人感动的是协会为青海玉树建设希望小学的慈善义卖,各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提供了许多珍贵拍品,文创协会在这个寒冬汇聚温暖的力量,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传播正能量。这次创意精英慈善年会一共颁出了“年度创意活动奖、年度紧密合作奖”等5个奖项,鼓励在2012年度在这一行业取得成绩的企业及个人,也有将近一百多万的抽奖礼品送到现场嘉宾手中,这是一场文化创意行业的盛会,这些朝气蓬勃、创意无限的文化企业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创新的先锋企业和行业翘楚,为全国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开创了典范效应。

浅谈电视剧中的精英文化 篇6

古往今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有数百种之多,在这么多的表述中,我们基本认同这样的理解:“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时间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②而电视文化是什么呢?依我个人来看,电视文化是利用电视来传播文化的这一过程和结果,文化传播是目的,而电视只是一个媒介。

电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其电视技术属于物态文化,电视传播属于行为文化,电视管理属于制度文化,电视内容属于心态文化。③电视的出现无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电视以其传播速度的同一性,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传播对象的普遍性、传播内容的复合性、传播形态的综合性,推动了文化普及,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动着整个社会巨大和深刻的变化。然而,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透过这繁盛的表象,却不能不为这样的现象感到震惊和遗憾:中国电视在消解文化传统、仿摹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正在解构民族文化的理性精神;在推进文化大众化、多元化的同时,并没有承担起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建设的责任。④

电视中的精英文化,指以知识分子话语和艺术家经典作品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是知识分子在独立人格、专业背景和理性精神支撑下通过电视传播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权威解读和批判认识,是由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的荟萃与展示。广义地理解,电视精英文化还可以涵盖那些倡导时尚理念与反映精品生活方式的节目。除此之外,我认为精英电视文化还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由于电视中的精英文化可以体现在各种文艺类型和形式中,在此,我仅用电视剧这一方面,试谈一下其中的精英文化的体现。

中国当今的电视剧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 “豪华风”盛行,“滥情风”不止,“戏说风”泛滥。2004年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发布,在电视剧的播出中,仍以大量重播和古装、武打、情爱剧题材热播为两大奇观。从全国33个城市、156个频道的17点至24点播出的电视剧看,有12部剧在30个以上频道播出。播出频次最高的12部电视剧中,几乎全是古装、武打、涉案、情爱剧,如《还珠格格3·天上人间》《孝庄秘史》等,名列其中的可称为“主旋律”作品的仅一部军事题材的《DA师》。虽然不能仅从收视率来判断电视剧文化的高低与否,但是电视从传播规律来看,收视率越高,证明其传播越广,影响就越大。

所以说,构建电视剧的精英文化理念,不仅是电视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受众要求享受高雅文化的权利之所趋。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在传播形式上,应避免说教的生硬成分,要注意“引导”和“渗透”。

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反反复复多台重播,受众并不厌倦,反而唤起了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代人强烈的心理共鸣。这说明,高雅文化可以做通俗化表现,精英文化可以做大众化诠释。精英文化的受众不会仅限于社会的少数群体,所有的电视受众都是可以成为精英电视文化的受益群体。

2、应当对表现对象与价值观念的关系进行整合。

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并不只是承载和表现重大的主题,任何“重大”都是由平凡的细节和人物积累而成,真实地反映生活离不开生动的具体情节、个体的人物性情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否则又会沦为“样板戏”,人物形象还是脱不开“高、大、全”的模式。不过近几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批“主旋律”的重大题材电视剧作品,如《亮剑》、《士兵突击》、《闯关东》等,在反映时代变迁、民族命运、国家利益的宏大叙事和重大主题的同时,塑造了生动的细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深刻地揭示了新人文精神体系中的精英文化,因而这种体现在电视剧中的精英文化,不仅受到了人们的喜闻乐见,更反映了中国电视剧中的创作水平。

3、开设专门的播出精英文化节目的频道。

现在很多体现精英电视文化的节目都是名气比人气要高,但是电视剧这个方面情况还相对要好一些,毕竟电视剧是带有丰富情节的,受众面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现在电视也作为一个产业了,因此利益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精英文化节目的尴尬局面,有些时候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所以我想,能否开设一些专门的频道,播出一些精英栏目和精英电视剧。

电视精英文化的社会价值具体来说,是通过其把关和导向作用使我们的社会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传播精英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则成了电视媒体被赋予的时代责任,这种责任是历史性的、客观性的,不会因个人的思想和认识改变。所以我们电视人应该以此为己任,扩充电视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注释:

①张凤铸.广播影视艺术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92.

②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5.

③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1.

④李晓枫,邹定宾.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5.

精英文化 篇7

1 电视主流文化的求变

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所突显的主旋律在大众文化或外文化的冲击下, 电视主流文化因其单调和苍白使其优势减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而存在, 并没有按文化生产的规律占取应有的文化份额, “弘扬社会正气, 讴歌主流价值观”, 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基本是央视新闻节目所表达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主旋律。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大众文化占领文化领空, 主旋律的意识形态的节目受到了冷落, 央视也做了改变, 这一时期《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新栏目层出不穷, 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 向大众靠近, 也赢利了受众群体, 这是一个求变的开始, 但是节目题材所反映出来的还是与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相关的。

近些年, 央视求变的过程是向精英文化靠拢, 《新闻1+1》就是求变过程中的栏目。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有些相似, 但却不完全相同。《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 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议题, 充分挖掘评论的功能。采用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 采用新闻与评论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的时事大政策、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话题、国内特重大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快、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进行解读, 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这是在打造精英文化的过程,

向精英文化靠拢的同时, 也贴近大众文化的所需, 通过老百姓所关心的个案问题来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 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即使是对个案进行问责, 也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举出大量事实作为论据, 议论环节有一定的回旋空间。《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并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虽然《新闻1+1》升级改版, 但笔者认为, 它还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2 电视大众文化的精致化

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而一些理论和思想, 用电视来表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说电视是更具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 制作的主流文化节目、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 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 可以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 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 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 迎合观众口味,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走向低俗。大众文化也需要精致化。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将大众文化更加精致化。

《新闻公开课》是一档创新型新闻节目。《新闻公开课》并没有游离于湖南台节目风格, 快乐、娱乐、清新、新奇、多样化是湖南卫视节目定位, 更多的是吸引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受众群体, 因此它打破严肃的新闻节目形式, 具有话题性;同时, 兼具多种时尚年轻元素, 是一档由大学生亲手制作的新闻评论栏目, 其节目形式是在节目录制现场通过在校大学生与资深知名的媒体人辩论的形式, 每期节目都会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还会邀请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两方进行互动, 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注重节目形式新颖独特性。每期节目有15分钟是留给大学生的, 甚至会让90后和资深新闻主编展开版面头条间的碰撞。该节目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 着力拓展年轻受众群体, 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 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 收效显著。

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的节目, 它所呈现的文化特质就是大众文化占有主体地位, 同时兼顾了精英文化, 通过资深新闻人带动着精英文化, 通过大学生的关注点带动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 与湖南台节目定位相符合。

3 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精英文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梦想破灭后, 一方面对主流文化保持距离, 另一方面又跟主流文化一起批判大众文化[1]。长久以来, 电视精英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 处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境遇。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的收视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 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凤凰卫视以新闻立台, 《凤凰大视野》《铿铿三人行》《开卷八分钟》《一虎一席谈》这些名牌栏目, 从金牌名主持到学者主持, 处处透露着精英文化, 由于落地等原因, 受众群体很有限, 凤凰网的建立, 增加了一部分受众群体, 但受众群体依然有限, 凤凰卫视精英文化大众化非常典型的栏目就是《倾倾百老汇》的开播, 在《倾倾百老汇》三年的嘻笑怒骂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这一档曾为凤凰卫视带来不少“迎客松”的时政脱口秀类节目也将迎来新的蜕变, 开始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结合点。

《笑逐言开》周播栏目, 由凤凰卫视当家男神尉迟琳嘉主持。节目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 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栏目紧跟社会热点, 天下大小事无所不包, 或谈笑风生, 或嬉笑怒骂, 或能唱能演, 或敢言敢玩。升级后的栏目加入了现场嘉宾的这一环设计, 根据嘉宾的特点量身定做了当期节目主题, 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笑逐言开》评论方式与《新闻1+1》《新闻公开课》虽然都在演播室里, 但形式完全不同, 《笑逐言开》放眼全球热点, 评论方式娱乐脱口秀式的没有太多的主观引导, 更像是幽默式地讽刺, 然而娱乐化地给予一些意见, 视角独特, 形式让大众更加贴近, 但所阐述观点还是精英文化的呈现;《新闻1+1》关注国内热点, 很严肃地播报方式, 带有立场地评论, 更多地是站在国家立场上, 反映主流价值观;《新闻公开课》关注互联网排名靠前的热点话题, 追述新闻头条的方式, 去看哪个热点更热, 大家是答辩式地对决, 得出一个结论, 在争辩的过程中有观点有分析有背景反映了一周的热点话题, 没有太宏观的立场说, 更让普通大众所能接受, 贴近大众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是, 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中国文化出现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但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 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 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 批判也好, 漠视也罢, 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无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 三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 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 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所以, 应该避免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各种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改变, “主旋律”的困境与求变, 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谋, 大众由开始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拒斥以彼此寻找契合点, 电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有继续寻找彼此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1]孔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3.

大众文化挑战下的精英文学 篇8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视文化 (文学) 的社会。然而在古代乃至近代, 文学的消费一直都是士大夫官员、贵族统治阶级的特权, 尤其是所谓的精英文学的消费。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1]在中国的古代, 诗文才是文学的正宗, 而真正表达平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更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情趣的小说部类文学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直至近代, 梁启超写出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发出了“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呼声, 小说的地位才有所提升。我想梁启超之所以如此推重在当时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说,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看中了小说作为草根艺术所特有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 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以此来配合他的政治改良。到了现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在进入九十年代后,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成为主导形式, 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的转型必然也影响文学的变化——大众文学作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运而生。

所谓大众文化是现代工商社会的特有现象。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 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 通过影视图像、商业广告、消费娱乐方式以及畅销书等传达给我们。“它的生产就像别的商品生产一样, 遵循市场规律的最高原则, 生产代替了创造, 摹仿代替了想象与灵感。”[2]平庸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点, 娱乐成了大众文化的原则。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化消费性的文化, 决定了它具有普遍性与通俗性的审美趣味。大众文学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当代大众文学是高度商业化的文学, 而商业化要求本身就限定了大众文学的草根性, 它必须是符合大众的文化审美趣味的, 否则就无法实现经济利益。这样大众文学的创作, 更多考虑的就是文学的普及性与通俗性——它只有让自己通俗易懂才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这样大众文学无论从审美趣味还是思想表达层面都有着贴近大众的特点。从审美层面来说, 大众文学的创作者从来没有制造美学震惊和挑战大众审美趣味的冲动。事实上, 大众文学创作在审美趣味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迎合大众, 根据大众的审美趣味去创作相关的东西。正是这样的大众化的审美趣味为它赢得了相当的受众, 成为在民间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从思想层面来说, 大众文学也无意去探求世界的本真, 它所关注的只是普通民众。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以及种种的人间情感、悲欢离合。这样的书写理念当然会使得文本具有平面化、无深度的缺点。但是, 恰好这种无深度又让它带有了符合大众思维的草根性:因为就普通大众来说, 他们也无意探究世界的本质, 而只是想借助文学抒发自己的情感, 缓解生活的压力, 或者打发生活的无聊。而大众文学直白的、日常化的生活情感的表达, 正好切合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要求。

相形之下, 精英文学主要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精英文学所关心的不是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 而是对于某些本体性问题的认知, 它所遵循的审美趣味也不再是大众化和通俗化, 而是对新的、未知的审美手法的不断探索。由于现代社会变迁极快, 人们工作压力极大, 心理危机尤其明显。中国大众在心理上与情感上都和那种古典的宏大高远精神已非常隔膜。无论你如何说经典文本是宝贝, 无论你如何鼓吹精英文化的好处, 都显得太抽象、太宏大、太遥远了。不是大众不需要这些东西, 而是这些东西如果是以这种形象, 或者仅以纯粹知识的形式出现, 将很难被大众接纳。精英文学在今天已经越来越远离大众。相反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提供的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十七年”时期被受压抑的大众文学、通俗文学则开始勃兴,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展, 大众文学越来越体现出其适合市场经济的一面, 在当代中国大众阅读市场, 日益取代传统的精英文学而成为普通大众的首选。

我想, 于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她才会把孔子讲成心理按摩师, 把《论语》、《庄子》讲成“心灵鸡汤”, 并不忘把一些快餐类刊物上泛滥成灾的所谓“哲理”故事塞进书里。正是运用了这些手法, 于丹才拥有了众多的大众读者, 也正是通过这些“媚俗的手法”, 她彻底颠覆了解读经典文本的两种模式——对应古典世界的知识性解读和以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学术性阐释, 使《论语》、《庄子》从古典世界走出, 变成了现代风行的“心灵鸡汤”, 消除了《论语》、《庄子》指向过去的维度, 消除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消费心理及情感需求之间的距离与隔阂。[3]于丹笔下的《论语》、《庄子》不再是高高在上深奥玄妙的哲理教条, 也不再是俯视大众超然于大众的先贤圣人的箴言警句。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看出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胜利。虽然她对于精英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真实有差距, 而且在将其进行通俗化的过程中甚至有意“庸俗化”和“歪曲” (这也正是十博士的指责所在) , 但是无论如何, 在如今精英文学遭遇大众文学挑战与重重包围的态势下, 她毕竟大胆地迈出了一步。或许我们正是通过对精英文学经典文本进行“心灵鸡汤”式的、改写版的、心得式的解读而走近精英文学的。这无疑促进了精英文学传播方式与空间的扩展、受众的增多、接受面的扩展, 从而弘扬精英文学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 并发掘其新的生存契机。[4]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3)

[3]石勇.儒学遭遇的当代挑战[J].读书, 2007, (12) .

精英文化 篇9

大学是最高教育机构, 也是文化发展的区域中心。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 集精神建构、学术研究、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 成为新文化的孵化器。它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 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 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大学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 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 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外事实都证明, 一所著名大学就是一个文化高地[1]。作为文化高地的书面载体和输出渠道的大学出版社从自身资源、特点、定位和创办宗旨出发, 不仅是最具相对优势创造精品文化的生力军, 也是引领全社会道德风尚和主流价值的排头兵。

如何当好先进文化阵营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呢?众所周知, 作为文化载体的出版物兼具商品和公共品的双重属性, 因此商业性和公益性、消费者权利和公民文化权利在国际文化传播学术领域的争鸣中一贯被视为两对胶着对峙的矢量。从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的分类标准来看, 大学出版社既有教育出版社的性质, 又有专业出版社的功能, 其产品的公共属性更为强烈;又由于其积聚着丰富优质的作者资源、学术资源、文化资源和享誉社会的品牌知名度, 因此辐射半径更大、影响更深、外部性也更显著。那么文化领军型大学出版社该如何在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和运作逻辑的交锋中既实现市场价值又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呢?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予以求解。

精英文化的定义和功能

关于精英文化的定义和概念界定, 中外学者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著名作家白先勇在人民网的一次访谈中谈到民族的精英文化时, 将之界定为“小众化的、受众群是高文化水准的、有教育功能的人类文化遗产。”[2]从以上定义上不难提炼出精英文化的共性:精英群体创作出的高水准作品。这在内涵上和文化精品颇有共通之处, 放在当下全球化的视野下, 其功能定位也十分明了。

(一) 唤起集体记忆。文化精品如何产生?靠的是新闻出版主体在选题策划、编辑制作等核心环节践行“精英文化”的价值取向。关于这个问题,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将文化分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不过在他的定义中, 所谓精英文化并非“为精英阶层定制的文化”, 而是指文化的精品本身所包含的精萃及其超越一个时代的特质。精英文化是积累、总结、概括的文化, 这样的精英文化可能满足不了人们即时的娱乐或消遣的需求, 但是对整体的人类生存、发展则大有裨益。而大学出版社传播产业的内容产品必然给社会打下烙印, 大学出版社生产、传播信息的目的绝不仅仅止于追求知识和技术, 而更侧重于以精品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供读者思考、记忆, 而非消费的泡沫。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一句话来概括:积累文化是出版业的历史任务, 书是系统化的人类记忆[3]。

(二) 整合核心价值。文化, 尤其是去芜存菁后的精英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王诚在其新书《通信文化浪潮》中写道: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个方面, 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4]一个切近的例子就是:正是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古老的泱泱大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奇迹般地维系着56个民族的和谐大家庭, 也在精神上持久地吸引和感召着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如果说广而言之的文化是多方合力托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基本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精英文化的着力点则更为集中——提出、澄清、强化核心价值。

(三) 塑造国家形象。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我国正积极推进通过公共外交, 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既古老又年轻、既强大又平和的东方大国的形象。以外向型大学出版社为主阵地的精英文化的制作和输出已经成为公共外交武器库里火力最大又最深入人心的一支箭簇。文化的力量是点滴的浸润, 精英文化更以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起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 熨平人类共享的生存忧伤, 利用风俗、礼仪、艺术、科学的叙事方式, 绕开意识形态的壁垒, 向全世界输送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和平崛起的形象。

既然精英文化在奠定核心价值基础、整合社会阶层、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起着桥头堡的作用, 那么如何利用转企改制的契机, 引入市场逻辑助推文化精品的面世和传播就成了当务之急。

市场逻辑在大学出版社运作中的深化

脱胎自计划经济的中国出版产业虽然体量庞大, 但是整体实力不强, 精品力作很少, 传播手段落后, 国际竞争力很弱, 在全球化舞台上基本处于失声的状态。所以说大到文化产业, 小到大学出版社, 阻碍精品文化问世、发出中国声音的主要症结都是体制的束缚, 一旦制度上松绑了, 市场逻辑主导资源的基础性配置, 我们的出版产业就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能、蓄势待发的创新动能、磅礴的民族文化势能。市场力量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组织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

(一) 组织和管理创新

当代中国新闻出版业的转型, 是新闻出版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同质单一性的、封闭或半封闭的行业格局, 朝着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异质多元化的、开放的业态格局转型, 是新闻出版业在整体上、全方位进行的深层次变革[5]。以前, 大学出版社是隶属于大学的二级事业单位, 有的甚至是大学的一个部门, 从出版方针的确立到重要投资决定的审批再到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都必须听命于学校的分管领导, 人权、事权、财权不能握到手里, 而“企业化运作”又要求自负盈亏和上缴利润, 校社之间责、权、利分配失衡, 关系很难理顺。

现在, 脱离了依附关系的大学出版社成为产权清晰的、独立的企业主体, 自主编辑决策, 自由参与市场角逐, 在竞争法则的约束和绩效分配机制的鼓励下重新确立了市场导向、受众导向的出版价值观来指导日常的运行, 市场逻辑深深镶嵌于职业培训、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的每一个环节。

(二) 内容创新。周蔚华认为:大学出版社的改革过程也是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大学出版社通过体制改革, 激发了自身的活力, 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壮大了大学出版社的实力, 极大地解放了高校出版社的文化生产力, 改革成为促进高校出版社发展的强大推动力[6]。破茧而出的文化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如何转化为创新型的优质文化产品——精品文化呢?我们可以从全国100余所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的发展轨迹中梳理出几条清晰的脉络。

大学出版社是高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 和国内其他类型的出版业相比较, 不管是高级管理层、作者资源还是编校队伍都呈现出高学历、高知识储备的生态, 此时体制的松绑、活力的释放、自主创新环境的构建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在中国出版业生态中, 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都属于中小规模, 在市场角逐中三面受困:大型出版集团的强势地位;民营书业的挤压;国外传媒集团的入侵。在内在的驱动和外在的生存压力作用下, 专业出版家、学者型编辑、专家型作者队伍的危机感和竞争活力同时被激发出来, 以产品创新为最终目的的全程式革新举措也就成了题中之义。

这体现在差异化战略选择、特色定位、选题和作者资源开发以及最后的编校产出阶段。在大学出版社发展战略的考量上, 有人提出了以专业性为基础的选题差异化;以品牌形象为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以服务市场为基础的受众差异化三大重点着力领域[7]。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要求精准、独到的特色定位, 以提高决策效率, 实现长期目标。大学出版社不但要与一般的地方性出版社和民营书商区别开来, 借助高校独有的教师资源、科研基地资源、图书馆资源, 采用利基战略, 大力推出学术出版、科研成果出版、针对专家学者的高端工具书出版;同时在和兄弟大学出版社的竞争中, 也应立足本校, 以学科优势、受众群体、地缘环境为基点, 培育和壮大带有鲜明特色的本社品牌。良性的市场竞争、合理的报酬激励机制不仅能推动高校出版人投入智力活动充分挖掘资源、创建治理完善的产品价值链, 产出文化精品, 更能促使各出版社依托本校资源各显神通, 凸显优势, 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品力作多方涌现的良好局面。定位明晰后, 各种创新性的选题和作者资源的开发模式也就有了立足点。

结语:市场逻辑为精英文化服务

市场逻辑固然具有如此显著的优越性, 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学出版社就该一味谨守奉行, 唯市场意志行事。就其本身的根源来说, 市场存在歪曲、异化消费者偏好的弊端:它只为主流人群服务, 忽略边缘受众;它将多样化的爱好化约为简单易懂的几种模式, 让出版物趋向庸俗化;逐利倾向致使出版物内容严重的同质化。关于这个困境, 西方学者埃德温·贝克在其名作《媒介、市场与民主》就给出了政策解方:政府补贴“良善的”或“有用的”或“陶冶人心或丰富人生的”内容之生产;调整出版产业结构, 包括其所有权分布, 赞助多元化内容, 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出版社的运作”[8]。国家的介入是矫正偏好、回归理性的最好方式。再者因为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有二, 为所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服务。就算市场机制运行再精良, 也会在这两个目标的某些“曲高和寡”的区域失灵, 这个时候是迎合短期、低级趣味的偏好, 还是薄利甚至亏本推出内容深刻、超前于一个时代的传世之作, 就成了摆在大学出版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比如周蔚华、闫伟华给出的政策解方是 (1) 资助出版企业出版准公共出版物; (2) 税收上的优惠支持出版企业出版准公共出版物[9]。孰轻孰重?回答是:追求经济效益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繁荣和传播精英文化。

摘要:始自2003年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到了攻坚阶段, 市场逻辑的引入固然有助于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强化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市场意识和精品意识, 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因为出版物本身是文化属性的, 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改制的大学出版社惟有以精品文化为价值导向, 在管理和运营中实行市场化操作, 受众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文化盛宴。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市场逻辑,产业逻辑,精品文化

注释

1[1]柳斌杰 (2007) , “只有高起点, 才能有大发展”, 蔡翔《大学出版发展战略研究》序

2[2]根据人民网2005年4月7日白先勇访谈《一个民族一定要有精英文化》材料编写

3[3]柳斌杰 (2010) , “中小出版社要向特、尖、精、强方向发展”

4[4]王诚 (2005) , 《通信文化浪潮》, 电子工业出版社

5[5]吴赟, “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三问”, 《出版广角》2010年第7期

6[6]周蔚华, “中国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中国出版》, 2008年第1期

7[7]李艳文等, “差异化战略, 大学出版社的制胜之道”, 《科技与出版》, 2010年第3期

8[8][美]贝克 (2005) , 《媒介、市场与民主》, 冯建三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精英文化 篇10

作为一个文人世家之后代, 加上父辈的正确教育和高起点指引, 范曾很小就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有着非同凡人的感受, 对精英文化有一种本能的趋同, 这使他在绘画与书法作品中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层感受, 而不是表面上的视觉真实和直观的功利评价。范曾把他对绘画与生活的关系, 在转化为绘画自身寻求纯粹性形象符号的同时, 更多的是把绘画这种精英文化与他的白描结合一起。在这个过程里, 他做什么、画什么构思都有一个对中国民族“精英文化”的选择标准。就如他为《鲁迅小说插图集》配的绘画一样。在中国, 能白描而不打任何轮廓, 并且主题风格多变, 表现出中国绘画纪实性的感悟, 范曾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范曾的白描绘画与鲁迅小说中的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造诣缘于他外祖父与鲁迅的紧密关系, 这种关系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按范曾的话说:“鲁迅先生对我的外祖父是满意的, 有了这种内在的关系感情, 我觉得我对鲁迅是了解的。至于从文学角度怎样体现到绘画上来, 这是一个很难的难题。因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太了不起了。配他小说的插图, 如果画得不好就显得多余, 甚至会破坏他小说的整体性。可我当时想, 我会把它做好的……”, 就凭范曾的强大自信力, 他在配这些画图时“我绝对可以这样讲, 我是画得非常准确到位的。”范曾在他《生命的奇迹》一文中说, 1977年生病住院曾做过一次大手术。当时为了保持作鲁迅小说插图的自由, 曾请求医务人员将输血的针管插在脚上, 而他当时又严重贫血, 这样以脚代腕插入针管的痛苦极大, 但对鲁迅插图的痴迷与执著, 他承受了此种痛苦, 他请人在病床上置一小木板, 每日伏案作画不缀, 全以白描之笔画出了《鲁迅小说插图集》。他掌握白描线条的灵动功力, 与他刻苦的努力和过人的天才之悟是分不开的。

范曾的绘画作品经常出现孩童的身影。画家把孩童画得像个小菩萨一样, 天真烂漫, 模样可人。范曾是把自己的童真融入到他的绘画里面。虽然现在的范曾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可是他对童真的表达流畅自如。曾有评论家说范曾绘画作品中那调皮可爱的小孩子几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艺术喻诣。他和两个关系同构:一个是小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另一个是与智者融为一体。因此在范曾的艺术世界里, 他绘画的永恒主题是:童心——自然——智者。画家在《观世音菩萨造像》中的小孩子, 两手合掌立于莲花宝座上, 很虔诚的站在菩萨面前祈祷, 表达对人间美好的向望。画家有意营造出这样一个童真的画面, 他用抽象性的线条与色墨律动的抽象构图彰显了一个自由生发的虔诚之心。画家在这里突出“虔诚之心”是把绘画艺术隐藏在局部的渲染夸张中, 保持水墨语言与写意精神的挖掘与扩展, 以中国的墨韵理论为主体, 构成了现在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新型绘画表达。

又如画家在《君子》的画面中只是简单的画出:一只黑公鸡与一个小孩子在一座山坡上仰望的姿势。画面上无论是孩子的“仰望”, 还是黑公鸡的“仰望”, 都在不同程度上彰显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全神贯注。换一种说法就是画家把孩子神圣的“仰望”折射出童心超越视觉色彩的文化诉求。从画面的天真无邪出发, 通过对固定形象意义的阐释异化, 我们更加渴望美好未来。在这幅《君子》面前, 我们的心灵已沉浸于清穆之中, 在冥想与沉思中超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

范曾多年来一直以智者、自然、童心为创作主体。他一颗老顽童的心一直和智者为伴, 与自然为伍, 使他痴痴追寻的精英文化始终按着灵——慧——智的三个元素相互渗透, 又相得益彰。程大利在评点范曾时说:“欲探求中国书画的内蕴, 剖其基因, 必然要波及诸如先秦思想和儒、道、释源流的问题”。书画之技是小技, 书画为道却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以技进道, 彰显着一种文化品格, 这就必须波及到学问入境与出境的问题,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正在这里。范曾是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 对中国传统艺术作了长期研究。他说:好学你就有“智”。在中国古文里, 智慧的“智”与知识的“知”是一样的, 同属于一个智, 这一点人们很容易做到。说到“慧”, 你有没有慧根, 就是指你有没有感悟的能力, 你的慧根深不深, 这里面就有很大学问。最难得的就是“灵”, 这个“灵”是可遇不可求的, 你想它的时候可能就没有, 你不想它来的时候, 它却不经意中向你走来了。范曾阐述的“灵”、“慧”、“智”中, 他说“智”和“慧”他是具备的, 就是“灵”一般捉摸不透。这捉摸不透的艺术常常浸润在他的童心里, 让他一往的审美经验有时失灵, 或是让他有意熟悉的事物突然感到陌生起来。范曾说只有这时, 我才把一颗童心的隐喻画得更神圣。一方面想把自然原型偏离出的抽象组合直探内心深处涌动的欲望。另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中一切视觉形象进行自由取舍。范曾一直认为中国画状物言情, 必须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画功力的深浅有关。我们理解范曾“书画功力的深浅”, 主要指他“深”的造诣, 而这种“深”缘于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古典精神的复归。范曾说古典精神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复古, 而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 从人类自身的历史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东西。范曾明确主张要让中国画向前发展, 并不只是借助外力, 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需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中吸收那些最精华的东西。比如老子、庄子那种感悟的哲学体系等等。

张琪,以精英的水准服务于精英 篇11

国际精英背景:

会寻常的会员要求:

安排去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为期3周的旅程,包括航班、住宿和娱乐。

为各种重要场合准备鲜花。

好莱坞最新最火电影的首映式入场券。

安排一个全球高尔夫之旅,在这些世界最著名的球场打球。

在摩纳哥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期间,参加由赞助商和车队举办的私人派对。

在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餐厅订位,包括《欲望都市》里的Jean-Georges餐厅。

不同寻常的会员要求:

帮一位会员以他的名字命名银河系里的一颗小行星。

当麦当娜在英国巡回演出时,帮她找到只有在美国才有的香草茶叶。

将一位没有现金的会员从哥伦比亚的私人岛屿上用船解救出来。

为会员租用一部单引擎飞机游览长城。

在3小时内找到12只孔雀作为点缀派对之用。

从巴黎为会员找到爱马仕08春夏系列的创作原稿,并寄给会员以供其参考选择。

为会员安排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最后时刻临时请求的贵宾包厢票及特殊通道通行证。

“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创办人、“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今年6月以211万美元的代价,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为此还要等上1年;倘若你是国际精英会的会员,想与巴菲特这种级别的名人吃一顿饭绝对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会员,只要你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国际精英会都可以为你办到。这个神秘机构的中国分会执行董事张琪,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本刊专访张琪女士,与你一起探讨和享受生活有关的秘密。

纯粹的自由才是真奢侈

真正的奢侈享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张琪没有说出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享乐活动。国际精英会曾为在埃及金字塔旅游的会员聘请到一位资深埃及学者,并带领他们进入不对公众开放的古墓区参观;为一位会员找到其在《007》电影中一眼相中的水貂皮质按摩手套;为一位会员从世界板球起源地洛兹(Lords)板球场购得一块草皮,并将这块草皮运往该会员的家乡,成功种植在他的前院中……张琪说,“纯粹的自由才是最奢侈的事。如果你有了自由的话,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奢侈的。”

而国际精英会是让真正有钱却没有太多闲暇时光的人来享受那份自由的。如何让他们享受到纯粹的自由呢?张琪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到世界各地最顶级的米其林三星级餐厅用餐,一般人需要至少提前三、四个月预订才能订到位置。但通过国际精英会就能很快帮你搞定,并且是最好的座位。你去了还会发现餐桌上摆着一瓶国际精英会会员专享的香槟,餐厅的经理亲自奉上亲切的问候,表示对尊贵的国际精英会会员的欢迎;会员若是外出旅游,国际精英会的个性化定制旅行服务不仅能帮助他们迅速了解目的地的各类潮流资讯,还可以提供语言翻译、景点风俗介绍、机场快捷登机以及顶级酒店免费升级等全方位服务。

其实真正的奢侈已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致周到的服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自由和尊贵感。

热爱生活才是我的本性

“我能享受简单的柴米油盐里的欢欣,也喜欢花开富贵的华丽高调。生活存在无限可能,将心打开,自由迎接这世界的精彩,这就是我的生活。”张琪如此说。

大学起,张琪把中国大小的地方玩遍了。工作后,有了旅行的钱,她就给了自己一个长假——直奔梦想之地巴黎。不要以为她是生在富贵之家,有父母养着不知人间苦乐的温室花朵,在巴黎时,她借住的是读研的大学同学的地下室,为节约开支,也为更好地看风景,她就这么沿着塞纳河、蒙马特,把巴黎一步步走完、看完。首次出国的40天的假期,张琪游走六个国家,终于实现了从小的梦想:希望张开发现的眼,迎接每一天不可知的惊喜。

后来,她的足迹向更多未知的地方迈进:北美、南美、东南亚……她说起不丹(一个几乎小得让人忽略的国家)的旅游,看到每一个不丹人脸上简单纯粹的笑容,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策首要原则就是: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幸福高于一切。“当时觉得自己的心也被这种简单的幸福触动着。”

她有些旅行经历让人惊叹,比如:一位纽约的商界要人朋友包下多米尼加的一个岛屿,来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她也在被邀之列,在那里,她打出了自己第一杆高尔夫;又如:在云贵交界的红河边,她和朋友两人骑着山地车,在峡谷里疾行……

追求高品质的精致生活

在外人眼里,张琪集财富、美丽、成功于一身,而她却笑着说,若真是如此,那实在危险,绝对是危险。不但对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是!她自认为和这三个词中的任何一个都还有些距离,她说,对一个女人来讲,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脚踏实地做人最重要。

张琪总是追求高品质的精致生活,这也刚好是她对会员的承诺。现在的她每天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帮会员达成他们的愿望,同时也在接近自己的最终理想。

在职场上的她又是如何脱颖而出,做出今天的成绩的?她说,对职场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真诚.,人格魅力是首要的,它是最独特的名片。最需要避免的是急功近利——很多女人会忽略这个致命杀手。

很多曾经熟悉张琪的人,都以为她会成为Fashion Designer。早年,由张琪创立的Jessica Zhang高级成衣定制品牌尽管知者甚少,却风格独特。如今,这样的风格却被她发挥到生活里。爱旅游,爱采风,遇到有创意的饰物和材料,依然会爱不释手,收集古董、珠宝、手表、布料、民族饰器。时尚对于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哪一类的时尚态度,最能够打动她?

张琪说,以前有位大师说Fashion Means Attitude——时尚就是自己独特个性的张扬。对我来说,简单、自然,没有矫饰的东西总是充满吸引力。

在工作之外的张琪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给家人更多的关爱,因为平常工作太忙了,少有时间陪家人。“但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的工作可以跟享受生活息息相关。虽然经常去国外出差、管理全中国的生意,有时也觉得很累很大压力,但只要享受一次国际精英会其它国家的同事帮我和家人精心订制的假期,就会让我很快地平衡自己,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和挑战中。”

对话张琪

(以下“G”代表《优雅GRACE》杂志,“J”代表张琪)

G:您好,国际精英会成立于2000年,成立之初,您就加入到这个团队了吗?

J:事实上,当我萌生这个想法,要将国际精英会带到中国时,它已经在欧洲上流社交圈中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G:国际精英会为什么会选中您作为中国区的执行董事呢?

J:这是一个双方的选择,我能将精英会的理念带入中国。

G:国际精英会的哪些特点吸引了你呢?

J:当我在欧洲第一次接触到国际精英会时,私密、独特、新奇、想你所想、想你所不能想、奢华极致触手可得,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中国的精英们来说,这一切恍如隔世,转眼成真。国际精英会是中国的精英通向国际上流社交社会的阶梯。

G:工作之初和现在相比,您对国际精英会的看法有没有改变呢?若有,您能说说具体的感受吗?

J:最初,只是精心于帮助有需要的人,实现每个人的梦想,当别人的梦想化为现实那一刻,自己也会非常自豪;而今,更多的是在鼓励我的会员勇于创造梦想,积极享受生活所能带来的最壮美最绚烂的一面。执着和热爱没有改。

G:国际精英会所服务的会员,您能具体描述一下他们的特点吗?比如,所处的社会层次,对生活的要求等。

J:我们的会员既有皇室成员、贵族世家,也有超级巨星、社交名流、商界巨子,财富大亨……和外国会员更喜欢享受生活不同的是,中国精英们可能更含蓄一些,他们严于律己,积极进取,事业有成,往往没有时间为自己安排假期,打理优质生活。

G:若有人想入会,你们会对他们进行审核吗?譬如:他本身的修养,气质,资产等等。若需要审核,你们一般有什么标准呢?按照你们的标准,有将客户拒之门外的例子吗?

J:国际精英会拥有最完备的管理体系,沿袭欧洲皇室贵族私人管理体制。由于国际精英会的特殊性,为保证最完美的服务,我们对各国及主要城市的会员数量也有严格的限额。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教育背景、社会地位。

G:一旦成为你们的会员,马上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吗?

J:尊荣巨耀,触手可及。这是我们对会员的坚定承诺。

G:你们会事先跟会员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吗?

J:当然会我们内部有世界领先的数据系统,会员的信息会获得严密妥善的保管,我们比会员最得力的助手更能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提供臻于极致的服务。

G:你们的服务大多比较私人性质,你们怎么把握好介入别人生活的尺度呢?

J:依靠我们的专业经验。我们有一群精明强干的服务团队,凭借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准确判断我们得以满足会员的需求并持有高达90%以上的续费率。

G:你们现在全球大概有多少名会员呢?

J:超过几百万名会员。并且我们在每个不同城市和地区都会有名额上限。

G:他们大多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国际精英会的呢?

J:我们的创始人就是英国的社交名流和皇室贵族。通过上流社交圈的口碑相传、朋友推荐、私密Party……国际精英会逐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G:一个会员加入你们之前,一般会对你们做哪方面的考量呢?哪方面多一些呢?

J:这是会员的意愿。国际精英会在高端礼宾服务方面享有很高的口碑。购买会籍主要是从于会员的意愿。

G:一般是会员需要你们服务的时候就通知你们,若不需要,你们是不打扰会员的?

J:我们做的是最高端的礼宾服务,量身定制的服务。在前期我们完全按照会员的要求和习惯服务。我们的服务最大的特色就是Proactive,我们会比私人助理和得力助手更能解决会员棘手的事情,只要您提出一个要求,接下来的一切,将由我们完美的完成。我们会比皇室私人管家更能专业的体察到会员的需求,提醒会员重要的日子和议程,奉上最新的时尚讯息,安排惊奇的Party、盛宴和旅行。

G:国内会员中,大多分布在哪些城市呢?

J:全国各地都有。而且我们很多会员在各地置业。这就是会员的私隐。

G:不同城市的会员,对服务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吗?说说北京、上海、成都这三个城市的会员特点吧?

J:全世界各地的服务要求都不一样。我们有责任维护会员的私隐,不便于妄加评论。并且我们的会员大多数会在各地出差旅行。地域性差异在消费和生活习惯上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国际精英会已经成为会员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会员信赖甚至依赖于我们,放心的将自己的生活交给我们。

G:国际精英会员工的素质一定非常高的,您能大概描述一下你们选择员工的标准吗?

J:我们服务的人群在全球都是极其特殊的,服务理念,交流,Well Connected,Passionate About Lifestyle,我们的员工必须比服务的人群更专业更博闻更具备精英的姿态。在国际精英会的每一个设有的分支机构,我们的员工都会经过严格高标准的培训。

G:员工大多具备哪些特质呢?

J:我们的团队各个都是打理优质生活的专家,通晓世界各地礼仪风土人情,具备专业知识和信息量的通才。

G:你们每个城市的客户经理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吗?

J:我们国际精英会内部有独特而完备的培训系统,客户经理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具有专业背景和资质的精英人才。

G:你们传达给员工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比如口号之类的。

J:一句话——以精英的水准服务于精英。

G:您每天接触的大多是成功人士,您觉得自己成功吗?

J:帮助世界各地无数的成功人士实现了梦想,这就是我引以为豪的最大成功。我永远都认为自己刚刚开始。

G:现在的您又是为了什么在工作呢?

J: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引领精英人士走在世界时尚的最前沿,向他们展示生活最绚烂的一面。现在我们更期待能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我们曾经承诺的,尽我们所能,为了助力慈善,为了汇集爱心,凝聚精英的力量,凝聚世界的能量,走出同样的绚烂的人生。

G: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完成财富的积累,媒体将这部分人称为新富阶层。您觉得这个阶层对财富和消费的观念和国外的有什么不同吗?

J:新富阶层消费观念很超前,他们喜欢独树一帜,不愿意随波逐流,敢于消费,却不受拘于财富,生活可以高姿态,气派华美,也可以低格调隐于朝市。而国外的人士更愿意精心的安排和规划生活,理性消费。

G:这些新富阶层的人士,在物质上得到很大的满足,但幸福感却比普通人要低。这是为什么呢?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J:一蹴而就的成果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代价来维系。社会人群的纷扰繁杂让高处的人凸显出不安定和不信任感,甚至需要逃避。我并不完全赞同。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心灵。

G:您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吗?

精英文化 篇12

传统的大众文化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多失真失范问题, 而这种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甚至引起了很多不良风气。

(一) 标题党杂多

主要现象就是假新闻的传播。当今, 网络传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状况就是标题党泛滥, 利用大众对传播新闻的信任随意播报虚假新闻, 导致大众对网络新闻传播的信任度崩塌。更重要的是没有严格的监察制度制止这些不良信息的扩散, 这也是大众文化下网络新闻面临的一个严重危机。如果这样的现象得不到及时改进, 那么大众就会对当前的网络传播产生更深的质疑, 直至对网络新闻传播彻底失望, 而没有大众信任和追捧的新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 烂俗党、极端党泛滥

网络新闻传播偏向于烂俗套路和极端趋势。这样的网络新闻会让群众对新闻产生误解, 最终作出错误的判断, 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不可挽救的后果。比如在涉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的新闻时, 很多网络传播媒体为了吸引群众的眼球, 会将各阶层人士的状况和背景夸大化, 将原本微不足道的矛盾进行放大, 最后形成夸张的报道, 导致群众对该则新闻产生错误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可以看出, 新闻人忘记了新闻传播的本质是将社会原貌展现在群众的视野中, 没有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论何时都不应以虚假的报道来蒙蔽人心。

(三) 抄袭现象严重

由于现在的网络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观众在看到重复相同的网络新闻时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 但大多数观众的解决方式是置之不理, 并不会想到举报等方式。再加上如今缺少严格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所以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就会导致抄袭现象就如滚雪球一样, 越来越大, 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所以我们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进行完善和管理。

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融入精英文化的可能性

从长远意义上来看, 精英文化一直在与大众文化进行斗争, 虽然多年以来一直是大众文化占据时代的主体位置, 但是精英文化不断地在发展中审视自己的不足, 弥补自己的缺陷, 力图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和大众传播相互结合。

互联网的包容性是所有人难以想象的, 它可以成为任何物品的载体。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事物是各式各样的, 所以从它的包容性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不管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 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都能够与网络新闻传播相结合。

多年来, 精英文化与电视传播媒体相互结合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 如《百家讲坛》。汲取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 笔者相信精英文化和网络新闻传播媒体相结合是早晚的事情。

从精神领域分析精英文化, 我们可以认为精英文化是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文化类似的, 都是努力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类文化如今在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所以其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相比较大众文化受众人数较少, 但却在社会进步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所以精英文化是很有可能与网络新闻传播相结合的。

三、精英文化与网络新闻传播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第一, 我们要将自身对于精英文化的认识放在正确的道路上面。第二, 我们在宣传和使用精英文化时要时刻注意当今的网络环境。第三, 接受网络新闻传播的群众一定要认清自己的真正需求。第四, 我们在努力做好精英文化与网络新闻传播相结合的工作的时候, 要控制好结合的程度。

四、结语

精英文化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大众文化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 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对两者进行评判, 争一个谁好谁坏。本文的重点主要, 就是探究在这个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下, 网络新闻传播应该怎么适应新型的发展趋势, 借助精英文化改善目前的状况, 以此实现更有效的网络新闻传播。

大众文化下的网络新闻传播会偏向于娱乐化和休闲化。但是在精英文化背景下, 网络新闻传播就会朝着高修养、高内涵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状况, 让我们意识到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会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但是其中的优劣势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人员, 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让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掌控自己的新闻传播方向, 尽量避免偏差, 努力为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面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网络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甚至很多人都已经离不开网络, 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是众所周知的大众文化, 多年来, 新闻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的, 但是, 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新闻传播会丧失一定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因此精英文化脱颖而出, 受到很多新闻传播爱好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就着重在精英文化背景下探讨网络新闻传播。

关键词:精英文化,网络技术,新闻传播,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1]都亚.精英文化影响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初探——以“知乎”新闻传播为例[D].安徽大学, 2015.

[2]于正凯.价值与关系: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 2013.

[3]李朝航.变形的新闻与参与式监督——草根新闻初探[D].兰州大学, 2013.

[4]雷佳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5]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6网的采集样本[D].上海大学, 2011.

上一篇: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下一篇:经济法的独立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