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

2024-06-14

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共6篇)

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 篇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 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 部分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为此, 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感恩教育,基本道德,知恩,报恩,施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 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 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1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 知恩图报, 有恩必报, 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 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 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生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 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 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 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往今来, 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 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 感恩于祖国。最后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 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 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2 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当前, 一些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 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 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 甚至淡漠, 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 人情味淡薄, 不能与人为善, 只知被爱, 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 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 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2.1 备受呵护的“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从小生活条件优越, 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 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 “我”永远是第一位的, 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 对他人的感受, 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长此以往, 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 丝毫没有内疚之感, 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2 文化大潮中的“漂流族”———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 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 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 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 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 生活优越, 中西文化碰撞, 传统新潮交绘, 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 对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 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 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各种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 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 无价值了”。此外, 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 不断侵袭与冲击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3 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 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 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过多看重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 形成了“智”和“德”脱离, “人”和“才”脱节, 全才不济, 教育缺失。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 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 这样长大的孩子, 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3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主要三个层面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行为, 并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为此, 西安高级中学做了大量的实践。学校始建于清崇化书院, 迄今已有116年文字可考的历史, 鲁迅、朱自清、李仪祉、于右任等大师先贤曾在此执讲学,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使“重德兴化”的优良校风得以传承和发扬。学校以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周”为平台, 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 大力开恨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

3.1 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格的构建,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 体会“恩”, 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 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 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 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 利用传统美德教育,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 点拨学生之恩, 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3.2 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3.3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孝祖国, 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 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中, 组织学生志愿者把一些孤寡老人接到学校, 请校医对他们进行体检。同时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小区, 帮助老弱病残者, 用行动和歌声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把盲哑学校的学生请进校园, 和他们同台演出, 向他们捐款、捐书, 传递爱的温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使我校感恩活动由校园延伸到社会, 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其此, 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谢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 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学生志愿者每月走进小区为小区居民服务, 帮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间、端茶送水。在这些活动中,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 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 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 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综上所述,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社会工程, 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 感激父母, 感激朋友, 感谢祖国, 感谢人民, 感慨人生, 感慨人类, 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 篇2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起相聚在“道德讲堂活动”的现场,共享这明媚阳光,传递感恩的正能量。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叫盛冠麟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来我校的一名援博老师。今天我想跟大家共同分享的讲座主题是“感恩”。

爱是阳光,爱是雨露,我们在父母、师长的关爱中成长,我们在关爱的天空下自由翱翔,感谢每丝阳光,感谢每一缕清风,感谢生命中给予我们关爱的每一个人!

1、下面让我们开启今天的第一个活动环节,请欣赏护理2班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的手语歌曲表演《感恩的心》。大家看过了白衣天使们精彩的表演,不知道她们是否在你的脑海中泛起了涟漪。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我将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个成长的故事。当你很小的时候……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故事已经分享完了,我每次跟大家分享这个小故事时候,总是忍不住心里会泛起波澜,眼角湿润。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父母亲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爱与关怀,而我们回馈他们的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不知道今天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也被这个故事打动有什么想说的话要跟大家一起分享,请你举手我们将为你的勇气鼓掌。

3、在聆听了同学的分享以后,我进入第三个环节,有请护理2班樊婷婷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首感恩的诗歌。

4、接下来我们开始第四个环节,在正式进入讨论环节之间我将跟大家分享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能能够踊跃举手回答,同时我为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准备了小礼物。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也有很多同学知道自己同学或者朋友的生日,自己喜欢和崇拜的明星的生日,为什么最关心最爱你的父母亲的生日却不知道?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无论你知不知道父母亲的生日,我们的父亲一定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所以当我们在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候,不要忘记父母抚育我们在艰辛与不易!每当我们的生日到来的时候,请记住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养育你我的父母亲!

《母亲的勇气》视频结束了,一位目不识丁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只身一人用3天的时间飞越三大洲、跨越千里、风餐露宿只为了与分别多年初为人母的女儿见上一面,为女儿熬一碗补身体的鸡汤。我相信在场的人都会为这分厚重的母爱感动!父母亲对于我们的爱总是那样的奋不顾身,为了我们他们可以克服困难拥有惊人的勇气和力量。然而我们将用怎样回报他们呢?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们分享几个问题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怎样感恩父母?

5、第五环节:送吉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活动是否让你的内心有一些触动或者是感悟。下面我们进入最后一个活动环节,父母亲给予我们太多的关爱!他们从来都不曾向我们要求回报!在今天活动的尾声,在场的各位同学可否给你们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关爱我们的父母亲人并向他们表示道一声谢谢呢?我由衷的期待同学们勇敢的举手,我会把麦克风送到你的手中,我和现场所有的同学将为你的勇气和关爱你的父母亲送上热烈的掌声!

活动反思:

1、活动开始前需再次确认流程,互动时间掌控需要加强,活动前需背稿。

2、问题设置尽量新颖,注意创新、注意感染。

3、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语言表述尽量通俗易懂。

4、加强学生表述的总结归纳,注意语言的精炼和深刻。

5、调动现场氛围注意有耐心、有目标、可适当前期设置人员协助气氛烘托。

道德教育从感恩开始 篇3

实际上, 感恩的心在平时就足以培养和流露。不管你在什么场合, 请让“谢谢你”、“非常感谢”等不绝于耳。因为看似简单的一声“谢谢”, 不仅能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 而且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 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 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 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 人们正视错误, 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 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一、加强德育, 就从感恩教育开始

感恩教育又有多大魅力呢?我们来看一下教育家哈尔·厄本曾经做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不准抱怨。对这项实验任务, 学生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一阵抱怨。他们接着讨论了一些具体的事宜。他的第一个要求是, 即使他们在第一个小时里便违规发出抱怨, 也不能停止实验。其实大多数学生在第一小时里就开始抱怨。假若不能在24小时里不发出抱怨, 要至少在一天中尽量减少抱怨。接着, 他建议学生在兜里揣张纸条, 每次发觉自己在抱怨前便记个数。第二天, 他要求学生们猜猜, 多少人自昨天以来没有抱怨。他们都写下一个数字。在那个班的30名学生中, 大家猜出的不抱怨的人数在6到12之间。而厄本猜出的数字是零, 而且这个数字从来不会错。在过去18年里, 这个实验反复搞, 没有哪个学生能在24小时中一句也不抱怨的。这一实验最精彩的部分是接下来的讨论。他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们从参加这项实验中学到了什么?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完全一致。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你想要我们知道我们多么容易抱怨。”正确。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我懂了, 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抱怨。我们的抱怨实在有点傻。”同样正确。不论学生们是否真的抱怨或者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抱怨, 他们都熟悉了两样事情: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抱怨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以上这两项是这项实验的第一部分。紧接着展开了实验的第二部分。他给学生们一张表格, 顶端写着:“我感激, 因为……”下面是三栏, 第一栏的标题是“事物”, 要求学生在下面列出自己很高兴拥有的物品;第二栏的标题是“人物”, 让学生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第三栏的标题是“其他”, 他们可以在这一栏列出不属于前两栏的任何事物。大约20分钟后, 三栏全部填好。紧接着是实验的第三部分。他要求学生在以后的24小时内把自己填写的这张表格读4遍:午饭以后、晚饭以后、睡觉之前、第二天上学之前或开始学习之前。第二天上课时, 他问学生, 努力不抱怨后, 感觉与前一天有没有什么差别。当然, 他们的答案他早已经知道了。学生们走进教室时的体态和手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但与前一天不同, 而且与以往任何一天都不同了。大家脸上开心的微笑更多了, 眼睛也睁得大多了, 身体也显得更具活力了。这是魔术吗?不, 只是赞赏, 是感恩。感恩精神让心灵发生了奇迹……

而今天, 部分学生生活浪费, 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 对亲人的馈赠从不言谢, 对朋友的帮助少有感激, 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 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 社会太不公平, 动辄诉诸暴力, 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 或者目空一切, 或者内向自卑……这些事实证明, 我们迫切需要使感恩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心底, 进行一次真正的灵魂洗礼。因为, 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 感恩可以涤荡世间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 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感恩让世界多姿多彩, 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应从感恩教育开始。

二、加强德育, 感恩父母

经过几轮反复的商讨, 我们决定以“孝心”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实施以孝心为基础的感恩教育。2005年9月, 学校向全校家长发放了“孝心教育问卷调查”, 征询家长关于学校开展孝心教育的意见及建议。没曾想, 这一活动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家长在问卷中纷纷留言, 表达出对孝心教育的热切期盼。我校开展了以“孝心教育为基点”, 以“感恩滋润生命成长”为特色的“感恩教育”的活动。

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于是活动一启动, 我们就开始精心营造“孝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硬件资源, 学校的四层楼梯、墙壁变成了长达30多米的“感恩画廊”, 囊括变成了“孔融让梨”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的文化长廊;17个教室, 都开辟了“班级孝育文化墙”, “孝心小文章”、“孝心名言”等的展区, 创意设计虽有不同, 但却有着同一个目标—————于点滴中熏陶孩子的“孝心”。

与此同时, 全体实验教师群策群力, 开设了“孝育课”。孝育课上老师不仅给同学们讲孝敬父母的人和事, 而且组织同学们开展“孝敬父母”主题活动。让“孝”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走出来, 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走下来, 真正进入孩子的生活, 影响孩子的行动, 熏陶孩子的心灵。

我们的“孝育课”深深地打动了孩子, 孩子们学会了感激父母、回报亲人, 每天放学回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而父母也乐于和孩子一起分享这种家庭活动的乐趣。

三、加强德育, 感恩师情

我们将“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定为学校的“感恩日”, 要求学生在每个“感恩日”至少用约一个课时的时间,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 想出了不少办法, 如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系列讲座”、邀请家长中的“孝子贤媳”来校作报告、与家庭签订《感恩教育协议书》等。

与此同时,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机制, 设计推出了“感恩存折”。存折一经推出, 立刻受到了家长、孩子的欢迎, 目前, 全校孩子们中间已经形成了“日日争填感恩存折, 人人争当礼仪标兵”的良性竞争风尚。

在孩子的感恩清单上, 除父母之外还没有忘记有教诲之恩的老师。于是, 在教师节, 我们便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对老师说句知心话”活动, 鼓励孩子给老师写一封信, 用流淌的文字来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并且组织红领巾记者团采访、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 以此激发学生对老师每天辛苦工作的理解, 对老师教诲之恩的感激。

四、加强德育, 感恩社会

一个人, 一旦对社会有了责任心、感恩心, 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精彩。我校建立感恩教育校外基地, 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之心。学校举行了“为福利院奉献一片爱心”大型感恩社会捐赠活动。捐赠中, 有的学生家长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人人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图书, 拿到学校摆成书摊转卖给其他学生, 而活动后又自发将义卖所得一千七百余元, 全部捐赠给了社会福利院。通过这样的活动的开展, 学生已经将对社会的感恩转化为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五、加强德育, 感恩祖国

在我们为活动开展得如此成功兴奋之时, 却发现, 孩子们对于周杰伦等偶像明星耳熟能详, 对革命历史却一片茫然。面对这样的情景, 我们感到了爱国教育的缺失, “国民无之, 国不将国, 将若乏之, 国则实亡”, 爱国教育才是最大的德育。爱国教育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使命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对国家的感恩是最根本的感恩。

此前, 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组织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爱国手抄报评比、革命歌曲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所以我们利用国庆七天长假, 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项实践课题———“走进历史上的今天”资料选编整理:一年365天, 每天在祖国的历史上、世界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根据兴趣自选某一天,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接下来, 我们又为学生布置了第二个实践课题“走进大中国”, 同样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调查、收集祖国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特产等相关资料, 查阅中国的名人、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的世界之最……在这些资料的搜集过程中, 孩子们为中国的秀丽山川而惊叹, 为中国的发明创造而骄傲, 为中国的飞速发展而自豪。

从感恩父母和老师, 到感恩社会, 再到感恩祖国, 我们在感恩教育的征程上一路前行, “感恩教育”已经走进了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成为了他们的自觉行为乃至习惯, 融进了学生的心灵。孝心、爱心、责任心———感恩教育在延伸。

“爱在左, 情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路长径, 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却不是悲凉。”冰心老师的这句话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句话, 也希望它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执着表达的一种教育理念。

摘要:中小学传统德育主要依赖课程教学, 观念保守、方法单一, 重成绩轻思想, 重理论轻实践, 实效性较差。鉴于此, 文章认为加强德育应从感恩教育开始, 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通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 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 篇4

临泽县板桥中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巩固和深化“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教育引导全校学生学会感恩,尊敬师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扎实开展了学会感恩尊敬师长道德教育实践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积极宣传,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

1.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为切实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学校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托,结合活动实施方案,把感恩教育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四德”教育之中来抓,使我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线贯通、三情并融、四德并存”的教育格局。学校先后多方筹资,在公寓楼前和教学楼前制作大型“三情四德”系列宣传展板33个,高品位布置教学楼和公寓楼,积极为学生搭建“感恩文化长廊”,开辟“廉孝图苑”文化橱窗,通过“有形”感恩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感恩教育,深化感恩认识,力行感恩之举。今年9月份,学校成功迎接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现场观摩会,学校“三情四德”教育方法受到了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

2.加强宣传,深化认识。为使感恩教育常驻学生心中,学校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学习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主题教育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之声、文化长廊、黑板报、手抄报等各类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开展“学会感恩,尊敬师长”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全校共召开主题教育班会42节,举行国旗下讲话6次,制作手抄报63期,学生书写征文、心得体会、小故事等240余篇,征集给父母的真心话800余条,完成感恩作业900余套。

3.家校联手,拓展空间。为切实把感恩教育引向深入,学校加强与镇村社三级地方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广泛开展“小手牵大手,家校文明共创”活动,所有学生均与家长签订文明共创协议书。协议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感恩教育和尊敬父母。让学生和家长通过协议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约束,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应该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学会感恩。并通过学生的带动,使家长深受教育,形成了家校共建的喜人局面。

二、认真组织,狠抓落实,在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

1.日常行为注重感恩教育。学校通过日常行为教育,加强学生伦理、心理、生理教育,引导学生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推行校园文明礼貌用语,做到知礼仪、重礼节,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感谢老师的孜孜教诲,感谢老师的关心呵护。

2.节庆时机巧设感恩活动。学校结合庆祝建国60周年、“道德教育实践月”、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和全国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等有利时机,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扎实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之际,精心筛选并向学生推荐《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11首,利用校园广播和音乐课,教唱感恩歌曲,做到熟背歌词,熟记旋律,通过歌曲激发学生感恩之际。二是语文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感恩的心》、《我的老师》、《背影》等一组亲情文章,认真开展亲情阅读,为丰富学生情感内涵,积淀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政教处结合每年寒署假,开展“1+x”假日争星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精心为父母和老师准备一个节目,每位同学为教师送上一张感恩的贺卡,通过一整套感恩活动的完成,学生尊敬师长,感恩父母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仅今年元旦期间,我校教师就收到学生自制贺卡130多份。四是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三算主题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有利时机,请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他们养育孩子的艰辛,并和学生一起算家庭收入,一起算家庭支出,一起算孩子的回报,使学生在三算中体会父母的艰辛和生活不易,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五是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等有利时机,编排感恩主题节目,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加深了感恩情感渗透。

3.“四心四谢”活动体验感恩情怀。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把真心献给祖国,感谢祖国培养我;孝心献给父母,感谢父母养育我;爱心献给老师,感谢老师教育我;关心献给同学,感谢同学帮助我。在教育学生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感恩祖国和人民的关怀,从小培养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的真诚相助,学会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在“友爱”中结伴“成长”,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感恩自然的赋予,知道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自觉参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行动。

三、立足课堂,创新特色,形成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1.立足课堂渗透感恩教育。教育学校十分重视感恩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教材与感恩教育的结合点,把相关感恩的人文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先后确定并向学生推荐必唱歌曲11首,必读感恩文章10篇,必讲感恩小文章10个。课题《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研究》获县级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并被确定为省级规划课题。

2.建立机制深化感恩教育。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德育计划,加强对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和过程的评估,采取学生自评、家长点评、同学互评、班级确定的“三评一定”考评机制,将“感恩教育”列入学生操行评定的考核内容,记入学生成长手册和学生感恩教育档案,对感恩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感恩之星”进行表彰奖励,使感恩教育常规化、特色化,做到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方向。

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 篇5

关键词:感恩,思想道德,教育

感恩, 顾名思义指人们对所得恩情表示感谢, 即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帮助、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产生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一种行为。感恩既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素养。它并非是生而有之, 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教育的点拨与引导。作为承担着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重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 都体现了与感恩教育协同一致的特点。

目标一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为目标,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实施感恩行为, 形成感恩习惯, 从而对他人、社会、自然的帮助或馈赠给予感激和回报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誉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德商为目标, 其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 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 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 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教学生学会感恩是“基础”课教师的一种责任, 也是德育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内容共通。感恩包含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忠心报国、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 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 感谢祖国的呵护之恩, 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 这些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基础”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的创造、道德品质的锤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中都有所体现。

人生最先接受的是父母之恩, 父母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源, 因此, 感恩应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做起。现代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每年用这样一幅标语迎接新生:“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 对于孩子, 不明白祖国、人民这些抽象概念。爱自己的妈妈, 是孩子容易明白也容易做到的事, 做到了爱自己的妈妈, 才能为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好基础。“孝亲之人, 求学必勤, 临阵必勇, 居官必廉” (《论语·有子》) 。一个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人, 他必定是一个孝顺的人。

感恩师长的教育之恩, 感恩他人、祖国和社会的关爱之恩。“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是社会的, 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 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一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 而且其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对大学生而言, 能上大学, 能有今天的成长和发展, 固然跟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更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他人、祖国、社会的关心、教育、帮助和支持。

谈及人生价值时, 显而易见的是, 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来衡量的, 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都离不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当个体还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时, 我们索取和享用的是别人创造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有能力创造价值时, 我们创造出更多价值给社会上那些还没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享用, 个体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和他人的,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续下去。

感恩自然,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 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 成为“万物之灵”。但无论人怎样进化, 都改变不了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 人永远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事实。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也就是说, 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

由上可以看出, “基础”课程中第二章爱国主义专题中涉及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第三章人生价值中涉及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体现和实现, 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涉及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 社会主义荣誉观的践行;第五六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涉及到的助人为乐、保护环境、奉献社会、敬老爱幼等诸多内容, 不仅为大学生阐释了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且其内容本身就蕴含了感恩父母、师长、他人、祖国、社会的恩情在内, 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方法共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而感恩教育, 也要从知、情、行三个层面来展开。即在认知层面上教会学生识恩、知恩;在情感层面上培育学生报恩的情感体验和冲动;在实践层面上引导学生将感恩体现在行动上, 落脚点是感恩之行。

首先, 知恩。在大学生中, 普遍在认识上对感恩存在的一个误区, 很多同学认为, 与学校教育联系紧密的感恩教育, 多少是一种形式和强迫, 因此从心里对感恩教育就存在一种偏见和抵触。因此, 本人认为, 感恩教育的第一步重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入手, 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感恩不仅具有强有力的社会功能, 对他人社会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和功能, 对个体未来的亲人、职业, 生活生产能力、为人父母的技巧、公民素质的质量都会产生影响, 甚至会影响他们对艺术、商业和文学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因此要从感恩的个体价值的角度让大学生知晓:感恩, 不仅有助于呵护心理健康, 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而且还有助于个体人际资本的累积, 有助于呵护家庭的幸福, 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 “基础”课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深刻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感恩真实事例相结合, 通过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引发学生的共鸣, 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知恩图报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这样, 在满足大学生求学需求的同时, 把感恩教育注入到每位学生的心田之中, 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感恩教育并使感恩之心成为其个人素质的有效组成部分。让大学生认识到, 树立感恩意识, 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其次, 报恩。情感教育并不能够仅仅通过说教来实现, 其核心是自我感受, 它需要活生生的例证, 需要耳濡目染乃至身临其境, 过多的说教往往容易引起反感和抵触。因此,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角色,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只有让大学生体会到关心照顾别人的辛苦, 他们才自然会对曾经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的时间, 让教师和学生对调角色, 让学生课前备课、走上讲台讲一节课、课后要求批改学生作业, 让他们亲身体验教师的辛苦与劳累。通过像同舟共济、瞎子引路等一些游戏, 创设一些情形, 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在为危难中他人的帮助的重要性, 体会到被人完全信任的喜悦之情。学生们只有通过体会父母、老师及周围人的关心、爱护, 内心才会有心怀报恩的触动。

最后, 施恩。感恩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使人识恩、知恩, 去回报对自己有恩情的人, 其落脚点在于报恩。体现为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一般说来, 很多大学生在回望自己的成长与所取得的成绩时都归因于自我的努力和家庭的付出。因此, 大学生都知道首先施恩于自己的父母及亲人。然而, 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对陌生人, 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及所属的国家, 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冷漠和不屑, 这样大学生施恩的对象仅仅只是局限于跟自己亲近的个人, 难以升华为施恩于社会和国家。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 也有许许多多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默默的支持。只有把施恩行为从对父母的亲情扩张到对朋友的友情再上升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把这种感恩教育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通过这种推己及人的施恩行为使同学们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 懂得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懂得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 养以期其充足, 修犹切磋琢磨, 养犹涵育熏陶也。”品德培养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不断体悟、思考, 才能实现提高其修养的目的。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 也应遵循这个规律。要充分利用“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平台, 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鲁.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7) .

[2]王萍.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1, (10) .

[3]苏园园, 赵平.大学生学会感恩的价值和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4]郭屹.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

[5]齐冬莲.论感恩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 2007, (2) .

道德文化建设感恩教育 篇6

感恩在东西方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西方感恩文化最初来源于基督教教义, 表示上帝给予了人类爱和恩典, 人们要对之表示感谢, 感恩文化在西方根深蒂固, 其最明显的载体就是各种节日, 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 人们不论身份地位和宗教信仰共同庆祝并感谢上帝、家人、邻里、朋友等。而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看, 感恩文化也是其基本构成之一。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定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令其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1]感恩作为一种伦理思想, 它是人们应遵守的道德基石, 也是社会秩序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然而人的感恩意识并非生而得来, 它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感恩品质为目的的德育活动, 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营造感恩的氛围, 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首先, 它是一种认知教育, 要先让受教者接受感恩的观念、思想, 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 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就是以情动人,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方法让受教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使其在情理交融过程中达到知、情、信、意、行的全面和谐。最后, 它是一种实践教育, 这是感恩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 最终让受教者能够将自我的认知外化为一种社会实践, 达到施恩效果, 从而达到提升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终极目的。“感恩是高尚人格的一个基因, 感恩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 方可以推而远之。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一般是不会去做有丧良知与道德的事情, 更不会去做对不起父母、家庭、对不起祖国的事情的。真正成才, 真正有出息, 最终事业有成, 家庭幸福的人都具备这个最基本的品行。”[2]因此感恩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二、感恩教育在民办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市场经济的冲击, 人类物欲的膨胀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学生, 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出了很大挑战。一份针对上海民办高校的学生的价值观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性, 道德价值观中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3]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对学业不求上进, 生活上作风散漫, 得过且过, 感恩意识淡薄等, 面对这样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群体, 作为大学德育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实效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中, 通过感恩教育自身情感交融的特点发挥作用, 则更加适合民办高校的教育特点。另外, 无论是从教育目标, 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 感恩教育与“基础”课都有极大的一致性。[4]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感恩教育的途径

1. 切合时机开设主题感恩教育。

大学新生入校后就开始了人生新阶段很多的第一次, 面对陌生环境, 要独自安排学习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这使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 “基础”课应该适时地引入感恩教育, 将主题设为感恩父母,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以后教学顺利开展打下情感基础, 对此作为上海民办高校之一的上海建桥学院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比如依据上海建桥学院“基础”课教学经验, 将第四、五、六章节道德伦理部分作为该课开讲的第一板块, 在学生自身传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增设感恩父母主题教育, 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烘托气氛, 播放一些如新生熟知的筷子兄弟的《父亲》等感恩父母的歌曲, 或播放新生入校时父母送别的MV片段, 使新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经过课堂情感上的有效沟通后, 安排第一次的课堂作业:写一份感恩信。学生的感恩信写得情真意切, 有些不善于表达的同学通过这封感恩信达到了与父母情感交流的目的。很多学生第一次收到了父母给他们的回信, 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开始很好地规划新生活,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由老师征求学生意见, 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信件在下次课上跟同学们分享, 并将优秀的感恩信编撰成册回赠班级, 达到教育效果的巩固。除了开学之初的感恩父母主题教育之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敬老节、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等开展主题教育, 使感恩教育继续深化。

2. 借鉴国外经验, 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美国, 感恩成为文化的基本因素。基督教义中强调幸福源于上帝的恩典,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上帝及其创造的世界给予感恩之心。这种决定性的文化理念使得美国公民个人或者集体活动都会有感恩仪式, 并养成习惯。比如感恩节成为美国每年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吃饭前都会进行短暂的感恩仪式;定期去教堂做礼拜;家人睡觉前互道晚安等。这种看似程式化的仪式恰恰是将美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 形成了美国社会文化中对神、他人、自我的基本尊重及感恩的纽带。除了美国, 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和日本的感恩教育则有更大的启示作用。在韩国文化中最为尊崇“孝”“忠”二字, 不仅在学校教育、日常生活礼仪方面注重孝文化, 而且2007年推出了世界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 以政府的名义推行孝行, 对于整个社会感恩文化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日本推崇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信条, “忠诚、报恩、和为贵”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日本人。鉴于他国教育经验, 我们更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在“基础”课第四章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专门的学习, 但这还不够, 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渗透到整门课程的学习中, 以文化熏陶为依托, 培养感恩意识。对此, 多次被评为上海交大“最受欢迎老师”的“基础”课教师施索华就是典型的代表, 她一直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要求自己的学生, 她认为儒家的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这是民族的精髓, 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5]

3. 建立校本感恩文化资料库, 增强典型事例的感染性。

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依托典型事例与理论结合, 触动学生心灵, 化抽象的理论教学为生动的课堂体验式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除利用好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外, 还应该收集本校范围内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范本,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 并且容易形成感恩的氛围, 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每个民办学校都有自身可以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 贵在发掘利用。上海建桥学院已经意识到这点, 开始深入挖掘优质教学资源, 如学校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理念、代表校园文化理念的雷锋塑像等。上海建桥学院的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则更直接地体现了浓厚的感恩文化理念, 依托这种理念而创立的雷锋奖章在学生中影响深远, 这些优质资源经过整理运用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显著作用。在此实践基础上, 2012年上海建桥学院又启动了“平凡善者、从我做起”校本特色德育教材编制拍摄工作, 发动大学生拿起摄像机, 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 将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思政课案例, 效果良好。

4. 感恩教育与实践教学环节课题的相结合。

思政课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识, 而感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受教学生回馈社会, 因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感恩主题密切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来自于他人、国家及社会乃至大自然对于个人的馈赠, 并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人回报。如上海建桥学院在实践环节采取的是课题分工式, 布置给学生一些课题项目。这些课题从学生自身成长角度, 结合课本每章节的内容设定,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依据兴趣设定。题目涉及自我成才、同学关系处理、校园环境调查、家庭变迁及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志愿者活动调研及组团回报社会活动等, 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尤其在结题汇报时很多同学都在体会里谈到了回报家人和社会的重要, 并上升到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5. 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的相结合, 优化考评体系。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强大作用, 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宣传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上海建桥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中很注重对学校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渗入, 比如在绪论部分首先强调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环境的认识和熟悉, 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其根本在于大学的精神文化不同, 而大学精神和文化浓缩在每个学校的校训中。介绍学校的雷锋塑像的由来等, 使每个学生在开始之初就将上海建桥学院感恩理念牢记心中, 达到“识恩”的目的。近年来, 上海建桥学院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并形成长效机制, 如设立“学雷锋活动日”, 将学雷锋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 每年3月评选金、银、铜质“雷锋奖章”, 团委定期组织服务活动等, 这些在学生中影响深远, 使他们感到“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6]学雷锋已经成了上海建桥学院的文化标签,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学校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作为德育课程的“基础”课也切合校园文化的发展, 优化考评体系, 将实践教学与学校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挂钩, 成绩的考评中可以增加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比例, 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到感恩回报社会的实践中, 达到“基础”课的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82.

[2]张贤贞.感恩教育成为很多高校开学典礼的“第一课”[OL].东方网-劳动报, (2011年09月05日00:23) .[2013年6月]http://news.hexun.com/2011-09-05/133092825.html.

[3]宋艳华.民办高校学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上海实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2 (6) .

[4]齐东莲, 易慧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0) .

[5]范予谦, 尤忻.施索华:以道授人以德育人——记全国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人文学院施索华副教授[OL].上海交大新闻网, (2007年9月24日) [2013年6月].http://news.sjtu.edu.cn/info/1006/73636.htm.

上一篇:信息决策下一篇:谈判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