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精选10篇)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 篇1
感恩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知恩图报是人的善举与美德。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感恩的故事。古有淮阴侯韩信为报漂母一饭之恩, 以千金相赠;中国传统故事有衔环结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被广为传颂;今有伟人毛主席, 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德总司令蹲下身, 亲自为母亲洗脚;我们在钦佩伟人、名人所取得伟大成就同时, 更被他们高贵的人格、感恩情怀所打动。当今剧烈变革时代, 社会、企业更需要感恩, 感恩不仅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助推器, 更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润滑剂。
1 在企业构建感恩文化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文化。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以追求和谐价值为指向, 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 以和谐心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精神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 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细胞和市场主体, 建设和谐社会负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应该自觉更加理性的发展思维, 重视自身道德责任建设, 积极参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社会剧烈变革的今天, 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恩, 社会、企业同样需要感恩, 感恩不仅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助推器, 更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润滑剂。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促进“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心理平衡和谐, 有效地缓解劳资关系冲突, 不断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企业和谐稳定需要感恩文化。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 随着改革深入、市场经济发展, 劳动关系随之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劳动关系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并逐步占居了主导地位, 劳动关系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越来越突出。企业在不断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机制建设, 积极开展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同时, 应注重加强企业柔性化管理, 倡导“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管理理念。特别要突出工会组织工作优势, 大力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教育企业和职工的相互感恩, 用“感恩、善念、包容、快乐”的心态互相理解, 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促进“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心理平衡和谐, 有效地缓解劳资关系冲突, 不断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感恩文化。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注重硬实力提升的同时, 软实力即企业文化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常言道: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而要做到得道就必须以德服众, 以德报德, 得道者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其实做人和做企业的道理是一样的。企业文化发源地--日本, 日本的企业文化中感恩精神很浓厚, 植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的日本企业管理文化, 十分注意弘扬“忠”的思想, “忠”成为日本员工美德, 尤其是大企业, 忠于自己的企业是非常受人推崇的。同时日本企业管理者也十分关心员工的福利和生活, 员工把对企业的热爱化为满腔的工作热情, 积极努力工作, 用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工作来回报企业的关爱。可以说日本在战后之所以迅速发展起来, 得益与企业快速的发展, 企业快速的发展更加得益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我国企业也应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感恩文化在内的优秀思想, 在企业内部开展领导感恩职工、职工感恩企业、人与人相互感恩“三个主题实践”活动, 引导职工牢固树立“三个感恩标准”, 即把“领导感恩职工办实事”的多少, 作为检验领导感恩职工的标准;把职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做出的贡献, 作为检验职工感恩企业的标准;把人与人之间的施恩、报恩行为和和谐相处, 作为检验人与人相互感恩的标准, 进一步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 企业如何构建感恩文化
企业营造感恩文化的前提是企业本身要有凝聚力, 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首先应该忠诚企业, 把企业作为自己毕生事业去经营, 然后才能宣传教育职工热爱企业和忠诚事业。企业构建感恩文化,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制度化。感恩文化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是感恩的前提和保障。企业感恩文化应是一种基于职工自身需要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意味着平等与尊重、付出与福利回馈。职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 企业要对职工怀有感恩之心, 在感恩情怀下完善各种机制, 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制度保障, 体现企业对职工的人文关 (下转第242页) (上接第223页) 怀。企业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必须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和谐相处的反哺文化, 反哺文化的形成和建立, 取决于相对公正公平的客观制度完善健全程度。
人性化。“乌鸦有反哺之恩”, “羊羔有跪乳之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浓厚人情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企业内部的感恩文化在企业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和福利待遇同时, 更多的是整个企业的人情味, 直接体现在企业对职工的尊重和关心程度。企业文化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而企业感恩文化应纳入精神文化的范畴。企业的精神文化要发挥作用, 首要前提是真正重视职工人格尊严, 企业内部要保持相对畅通的信息度, 尊重并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 企业重大决策、利润分配方案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形式, 向职工进行公开, 组织职工民主参与, 民主监督, 突显职工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其次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为职工办事。关心职工, 特别是困难职工生活, 使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职工都得到有效补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得到有效资助、患病职工得到有效救助, 有效地减轻和缓解了特困职工家庭实际困难。
合理化。合理的核心是公平, 公平合理是职工工作自主性的原动力, 通俗说, 就是职工的努力付出程度和努力所得到的回馈是企业内部约定俗成的正比关系, 这种回馈包括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两个层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 组织开展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劳动竞赛等活动, 表彰和奖励成绩突出者, 通过合理激励, 激发和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 同时又为职工施展自己才能、展示自我提供平台。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在企业各种管理思想纷呈的今天, 企业感恩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 是感恩文化在和谐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是企业不断在传统文化寻根问祖的结果, 我相信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家, 会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S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 篇2
企业感恩文化的内涵
感恩对于个人是感恩心态,对于社会就是感恩文化。企业感恩文化,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长期实践所积淀起来的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客户、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感恩之行的总和。“感恩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普适价值观,是企业精神层面和文化底蕴的主要载体。企业感恩文化旨在用感恩意识来作为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当今时代,企业管理形态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阶段,感恩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知恩图报是企业感恩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商业伦理和道德操守,也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企业感恩文化主要包括六大元素: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企业、感恩父母、感恩员工、感恩同事。“六大感恩元素”之间相辅相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感恩父母是人性存失的标准,是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和感恩企业的支撑点。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他的心是冷酷的,是不可能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企业的。感恩祖国和感恩社会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感恩企业是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具体化,感恩企业是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员工、感恩同事的中心环节。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企业,并为企业发展壮大建功立业就是感恩父母。因为,父母养育之恩的本质意义在于“精忠报国”。培育感恩文化的重点是感恩企业,突出感恩企业这个重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有一位学者这样说道:“企业作为我们的事业父母,我们同样应心存感恩。”这里,企业被人格化,视作员工的父母。同时提醒我们要把感恩企业─-事业父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住感恩企业教育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企业知恩图报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
重要意义
有利于坚实“以德治企”的文化基础。人是兴企之本,德是治企之魂。一个国家要走向文明富强,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德治。感恩是企业员工基本的道德,企业感恩文化是“以德治企”的起点和有效途径。“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企业感恩文化的取向性在于让员工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养育之恩、师父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这就为“以德治企”找到了切入点和着力点。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健康心理。从“感”到“恩”有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也就是体现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到底,感恩是一种心理美德。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培养积极的心理,经常表达积极的情感。感恩文化培养一种美好、慷慨、优雅的员工行为与感情,导致幸福、宁静、人际关系的满意感,甚至身体健康。不止如此,感恩文化还使员工具有责任感与义务感。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感恩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他人为我们做了好事,我们感谢他人。这既是对他人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同样,我们为别人做好事时,对方也会感谢我们、尊重我们。这样相互感谢、相互尊重会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一个感恩缺乏的企业必然是冷漠的、相互猜疑的、人际关系紧张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缺乏沟通和温情,会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工作质量。
有利于推动企业的人文教育。从终极目的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和最高任务。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寻求全面发展的问题。偏执一端常常导致不完整的人生体验,给寻求尽可能完善的人生留下无尽的遗憾。因此,企业的员工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和技术业务知识,还应当注重人文修养的培养。培育感恩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学校、家庭教育重科学文化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养的单向教育弊端,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员工教育的要求。
建设载体
企业感恩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物态实体和形象方法及手段来承载。感恩文化需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实践中表现出来。
营造感恩环境,形成感恩氛围。坚持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为目的;以拓展延伸企业文化为核心;以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为重点;以感恩主题教育为载体,坚持教育与实践并举,倡导人文关怀,丰富企业文化,让广大员工通过个人成长、家庭及企业的发展变化,激励员工“感恩于心、报恩于行”,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加大感恩舆论宣传和企业形象设计征集,把感恩文化根植于心、形成于思、见诸于形、收获于果。
开展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教育。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员工只有具备了感恩报恩的思想,才能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感恩教育,是培育企业感恩文化的主要途径。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 篇3
一、要感恩知责
一个人渺小也好,伟大也好,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恩人,都不能失去应有的良知、良心、人格、道德。对恩人的感恩之心、之情、之行,是一种爱、一种情、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责任。从美德角度而言,感恩是一种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简单的来往、交际,也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更不是一种讨价还价式的交易。一切感恩的举动是从美德和真情中滋生、滋长、生成、形成,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戴、愿望和责任。“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感恩就是这种回报和责任的回声、回归。对企业领导干部而言,知恩、感恩、报恩,第一位的就是铭记党和人民的恩情。这个大、那个大,都没有党的恩情大;这个高、那个高,都没有人民的养育之恩高;这是立身之基,从政之道,做官之本。我们感恩于党和人民,就要把知恩图报之情转化为工作的责任感、事业心。知党的恩、人民之恩必报,就要知立身之责,知为官从政之责。在这里,责任就是使命,责任就是奉献。责任就是报恩。
二、要感恩向善
感恩、感谢、感激,是人间最好的甘醇。她像一条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人生的生命。心存感恩是对他人的赞美与欣赏,是对自身心灵的陶冶,是打开心扉的交流,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说到底,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不独是对善行的回馈,更是对善意的肯定和传递;拒绝感恩,会让人们逐渐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最终对友爱互助失去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感恩意识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富兰克林说过:“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讲究操守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一颗向善之心。向善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向善是一面镜子。感恩回报社会,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水无源则枯竭,木无本则坏死。同样,做人要有良知,不忘本。懂感恩,就要知向善、为向善。这是立身做人的基本觉悟,也是高尚人生境界的源头。无私的奉献,高尚的人格,都是来源于讲良心、不忘本,这样朴素的感情。质朴中孕育着伟大,彰显着人生的一面。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善良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德,是“一种世界所通用的语言”。人生在世,我们不能选择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不能选择一个聪明的头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颗善良的心。作为企业领导干部,我们只有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告戒自己向善,把向善作为一种思想文明建设来抓、来落实,才能塑造高尚的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感恩增孝
人生不易,常想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就快乐无穷。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它蕴涵着一份真诚,一种对他人的感谢与尊重。从这个方面来看、来认识、来理解,感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个人自然都拥有的,因为它是一种社会的美德,人类的美德。古人讲:“百行孝为先”。这种美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孝”字。在这里,我们讲感恩,就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讲“孝”。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毫无功利的挚爱,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生病了,父母揪心难受;快乐了,父母喜笑颜开;事业有成,父母欢天喜地……父母将我们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可是,他们不图回报,只求我们平安健康,美满幸福。父母给予我们的这种毫无功利的挚爱,做儿女的用一生来回报都不为过。然而有些人走向领导岗位之后,把父母的大爱给忘记了,对父母莫不关心。有些人不仅做不到对父母的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反而无度索取。有的把父母当”摇钱树“,想方设法从父母那里搜刮钱财;有的把父母当“出气筒”,稍有不顺就横眉竖眼;有的甚至把父母当成生活的“包袱”,不管吃穿,不问饱暖。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何谈关心他人,何谈为人民服务,何谈血染战袍、为国捐躯?心对父母不孝者,一般都心怀叵测,不可重用。我们要认清今日社会在道德、孝道上的危急性、严重性、迫切性,从加强道德、孝道教育入手,倡导感恩思想,以此来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思想素质,从而使社会充满文明、温馨、和谐、祥和。
四、要感恩兴业
感恩你的企业感恩你的员工 篇4
如果你为了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待在企业, 就需彻底明了一个问题:与其心生抱怨, 不如珍惜已得到的工作, 爱上企业。只有感恩企业, 才能做到与企业双赢, 才是用最好的方式关心你的薪水和你的未来。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曾对工作作过这样的注解:“工作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示……”从一定意义上说, 给予我们工作的企业可以和温馨的亲情、美丽的爱情及壮丽的河山、明媚的阳光一样, 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
有位推销员,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感恩企业, 成就自己”做了最佳注解。他在一家中等规模的保健品厂工作, 工厂产品不错, 但知名度有限。一次, 他坐飞机出差, 不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异常天气。飞机在天上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0个小时, 终于平安降落。就在要走出机舱之前, 他突然想到, 飞机航行出现这么大的波折, 很可能有媒体记者在飞机外等候采访, 为什么不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来宣传一下自己公司的形象呢?于是, 他从箱子里找出一大张纸, 在上面浓墨重彩地写了一行大字:我是某某公司员工, 我和公司某某牌保健品安然无恙, 非常感谢!
他举着这张纸一出机舱, 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 很多家媒体对他做了现场采访。等他回到公司时, 董事长和总经理站在门口欢迎他。原来, 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 使得公司和产品的名字一瞬间家喻户晓。董事长动情地说:“在那种情况下, 你想到了公司和产品, 你是最优秀的员工!”总经理当场宣读了任命他担任销售主管的决定, 并奖给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企业感恩文化是提高员工忠诚度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企业与员工间的感恩文化一旦建立,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会达到最高点。感恩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和员工的品牌价值, 还可以为企业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 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双赢。企业的发展壮大, 靠的是每位员工高度的执行力、忠诚度和感恩情怀。我们在亲朋好友聚会时, 常会谈到“单位”这一话题, 这说明“单位”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从进入企业那天起, 我们就穿上了代表企业特色文化的工装, 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是一个整体, 一个大家庭, 爱护它、珍惜它理所应当。企业发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企业发展, 不努力为企业创造财富, 甚至牢骚满腹不安心工作, 那企业拿什么来负担你的未来?
有这样一则案例:国际航空联盟决定在亚洲遴选一座国际客运及货运的航空枢纽, 如果哪家机场被选中, 就将有近2亿美元的收入。中国浦东机场、韩国仁川机场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在各项硬件条件上, 浦东和仁川都不相上下, 现在, 就看谁的服务更胜一筹。
国际航空联盟的官员们将自己乔装成普通的乘客, 偷偷地到两家机场明察暗访。两家机场在许多服务环节上都很规范, 难分伯仲。但是, 等到官员们下了飞机, 来到行李区取行李箱时, 他们发现, 仁川机场取出的箱子非常干净, 几乎一尘不染, 而浦东机场取出的箱子却有些脏, 其中一位官员的箱子还出现了一道裂纹。
三个月后, 遴选结果出来了, 浦东输给了仁川。国际航空联盟的解释是:我们不能把乘客的行李交给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来随心所欲地处理, 这不符合亚洲中心空港的气质, 也不符合每年近3000万乘客的心愿。
天地生人, 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我们要懂得感恩, 用努力工作来回报企业, 来支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平台, 确保这个平台的良好运转。不然, 唇亡齿寒, 企业破产之日, 就是我们失业之时。
那么, 怎样做才叫感恩企业?
修心第一、业绩第一、忠诚第一。抚顺石化总医院东部分院中医科医生杨晓薇,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交了一份感恩企业的答卷。来中医科看病的多是老年人, 杨晓薇总结他们的普遍特点是:既有体病, 又有心病。因此, 每逢老年患者来看病, 她就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 特别注重给予心理治疗, 给他们耐心讲解保健知识, 帮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杨晓薇的优质服务, 赢得了众多患者的称赞。2009年一季度, 分院的门诊量是1.2万余人次, 其中有4000余人次是杨晓薇完成的。
抚顺石化有个“王海班”, 他们是感恩企业的一个典型集体。多年来, 在班长王海带领下, 这个班组创造了建设“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创新型、和谐型”班组的工作经验,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王海班”先后获得“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全国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2010年9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决定, 在全国企业中开展向“王海班”学习活动。“王海班”的事迹极大提高了抚顺石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员工应当感恩企业, 企业也同样应当感恩员工。
“员工第一, 顾客第二”, 这是著名火锅店“海底捞”的经营理念。他们认为, 企业不把员工摆在第一, 员工就不可能视顾客为“上帝”。因此, 海底捞的员工宿舍, 全都安排在离工作地点不远的正式住宅小区, 而且配备空调和电脑, 有专人负责保洁、洗衣服。海底捞还向普通的一线员工授予许多“特权”, 比如, 服务员可以根据情况向顾客赠送水果盘或零食;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 他们还可以决定打折甚至免单……海底捞善待员工, 员工就感恩企业, 并激发出要回报企业的强烈动机。这种强烈的动机直接转化为对顾客的忠诚, 形成了备受称赞的“极品服务”。顾客坐下点餐时, 服务员就把围裙、热毛巾送到了面前。如果顾客是留长发的女士, 服务员会送给皮筋或发夹, 以免头发垂落到食物里;如果顾客戴眼镜, 服务员会送给擦镜布, 以免饭菜热气模糊镜片;如果顾客把手机放在餐桌上, 服务员会给它套上塑料袋, 以防汤汤水水把它弄脏;如果顾客打了一个喷嚏, 服务员会送来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即使是在炎热的三伏天, 在海底捞等座的顾客也是络绎不绝。
现代企业强调员工归属感。海底捞用事实证明, 有归属感的员工才能安心工作、敬业爱岗, 才能将个人价值实现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把“要我忠诚”变为“我要忠诚”。
中国著名的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认为, 奥康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 公司取得了成功, 一定要和员工共同分享, 感恩并回报给员工。为此, 奥康曾出资30多万元, 包了6架飞机送员工回家欢度春节, 其中多为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有个四川籍员工说:“我做梦也没想到, 打工仔也能坐飞机回家过年!”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成功的感恩文化, 使奥康和员工之间形成了“双向感恩”的良性互动, 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尽管奥康外来务工的员工占90%, 但从未出现过“用工荒”。感恩文化大大促进了奥康的发展, 2012年4月26日, 奥康国际成功上市, 奥康又为数千名一线员工举办了“奥康新启程感恩, 一路有你”答谢晚宴, 共同分享这一成功的喜悦。如今, 奥康已拥有了80.02亿的品牌价值。
哪个企业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大批知道感恩的好员工?阿里巴巴马云喜欢“聪明而且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比尔·盖茨希望自己的员工“忠实、诚信、勤奋”, 星巴克董事长舒尔茨欣赏“拥有老板没有的专长和特质”的员工, 沃尔玛创始人最看重具有“工作热情”的员工, 百度李彦宏常强调“员工长本事的速度, 决定公司前途”……然而, 很多企业却只强调员工感恩企业, 却不懂得企业也必须感恩员工。其实, 感恩是双向的, 是互为因果的, 是紧密联系的, 哪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企业文化-感恩 篇5
我想这个答案是错的!这样的对话只能将企业带到一个死胡同。员工到一个企业远远不只是为了赚钱那么简单,那么肤浅。每个不同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工资只是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简单的像人生都要吃饭,但吃饭远远不是人生的全部一样。
培训讲师谭小芳认为,一个员工选择一份工作除了要得到工资外还要得到很多,岗位的提升,能力的提升,责任的提升,荣誉感的提升,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实现的工作目标,公司的鼓励,稳定的发展,兴趣,感情,习惯,特长,生活方便等等。人之所以是人,并是因为人会吃饭睡觉,而是人觉得人知道自己是人,知道尊重自己,知道感恩。员工之所以会成为员工,也远远不止赚钱养家糊口那么肤浅。企业和企业家应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世间生灵尚且如此,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恩。然而在我们周围也不凡不懂感恩之人,他们心胸狭窄,看人不顺眼,遇事不顺心,经常脾气暴躁,无事生非,一昧索取,从不贡献,这样的人,他们往往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导致病从气中来,折将又损兵。“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打井人”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多想着别人的好处,自然就会学会感恩。
“感恩文化”,是指在组织中提倡以感恩意识处理组织、社会、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之间的关系的文化,“感恩文化”的作用就是用感恩意识来作为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感恩文化”主要培育以下五种感恩意识:
第一,企业和员工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第二,企业和员工对用户的感恩意识;
第三,企业和员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意识;
第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向感恩意识;
第五,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感恩意识。
谭小芳老师表示,五种意识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就会使员工拥有了共同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作用,成为对企业文化的信仰基础,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正向推动力。根据我的经验,企业引入“感恩文化”需要解决以下六点问题:
1、要正视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整体缺失的客观环境;
2、制度要体现对感恩文化的支撑;
3、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将感恩意识引入企业;
4、合理的分步引导五种关系中的感恩意识;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 篇6
一、不感恩现象原因分析
如今感恩意识的缺失, 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 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
(一) 感恩的缺失,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感恩现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 当受溺爱的儿童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立即翻脸, 更谈不上感恩。二是家长自身不懂感恩。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 而回馈很少。父母如果不会感谢别人, 怎能教孩子学会感恩?另外, 在很多家庭里, 父母为孩子做事从不要求言谢, 认为自家人相互之间的礼貌是虚伪。其实不然, 父母于孩子有大恩, 孩子都不言谢, 怎会感谢他人?三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 孩子稍不遂意, 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管教过于严厉, 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乐趣。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抱以感恩之心。可以想象, 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怎么会对他人、对社会感恩?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二) 感恩意识的缺失, 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小学校把成绩当成了评判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德育成了口号, 这使孩子们感恩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在目前这种追求考试高分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下, 学校几乎把文化课当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 而在德育方面往往又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 盲目美化甚至神化英雄人物, 这样一来使得孩子养成的便是虚无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天生是干大事的料, 做小事的都是无能之辈, 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根本体验不到“感恩”。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 也就失去了美丽的“道德之花”, 更别谈甘甜的“感恩之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没有机会学习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会具备感恩之心。
(三) 感恩意识的缺失,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必然联系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 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受社会上恶劣风气的影响, 学生之间不再攀比学习成绩高低, 把向父母伸手拿钱当做“理所当然”, 感恩无从谈起。对他人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些丑陋现象正不断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染黑”, 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境界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恩应该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种财富属于感恩的人和被感恩的人。因为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我们感恩, 这时, 感恩是我们心灵悲悯、感情真挚的一个表现, 拥有这样的心灵, 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关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 我们就会逐渐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 接受感恩的人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因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没有白费。这时, 接受感恩的人扶助弱者的心态会更加强烈, 别人的感恩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为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做贡献。
(二) 感恩是一次人生启迪, 这种启迪同样属于感恩和接受感恩的人
感谢别人的帮助, 感恩者收获的是:原来, 我也可以在自己的条件允许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自己也拥有一定的力量。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尽管力量微薄, 也一样可以帮扶贫困和弱小。接受感恩者会感到, 世间有许多知恩图报的人, 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 今后, 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对得起他人和自身。常怀感恩之心, 从个人角度而言, 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广,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 人人常思回报, 少索取, 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 感恩是一次爱心接力, 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心怀慈善的人
因为回报, 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扶持, 这时, 最早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付出换取的是大众的善良意识的复苏和强大, 继而, 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怜悯。这样, 愿意帮助他人的人群将以几何数字的速度增长, 如此, 我们的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 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 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也是社会、家庭、学校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更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元素, 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因此, 从教育的层面, 必须切实地开展感恩教育。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对老师感恩, 对父母感恩, 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感恩。要使感恩意识成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 成为人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一) 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工作中, 感恩教育又是核心教育,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一种修养。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那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又从何谈起呢?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 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 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 增强责任感,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懂得怜悯, 懂得尊重, 懂得负责, 与人为善。
(二) 挖掘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在小学教科书中 (特别是语文教材) 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 来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等。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 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学校, 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时, 学会说声“谢谢”;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 学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 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 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在家里, 让孩子接受家庭成员递送的物品, 或是家庭成员为我们做了事情时, 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 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 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三) 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其实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给孩子渗透感恩的意识。无论工作有多忙, 都不忘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时, 都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父母对长辈的关爱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上, 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 教学生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教育学生主动给老师和同学帮助, 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的同学。教师节不仅主动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也向以前的老师和全校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 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 (不随手乱扔) , 也是对学校老师以及辛勤劳动的同学的报答。如果条件许可, 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报答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 如社会调查、家庭访问、学校劳动、社会实践等。通过耳闻目睹, 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 从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懂得作为新一代应该心存感恩, 心存感激, 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学会了知恩图报, 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财富。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 篇7
一、感恩的概念
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 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心理。Gullup一项关于感恩的访谈调查研究发现, 有超过60%的被访者称, 表达感恩让他们感到快乐。同时, 许多研究表明, 体验感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感恩还可以引起正确的归因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另外, 感恩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 是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同时, 感恩也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其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的颁布,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都在贯彻《纲要》精神, 以人为本, 大胆改革, 深化实践, 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写心得、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到社会上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措施, 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但针对学生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 很多高校由于思想认识问题, 没有将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具体规定到哪个部门负责, 而使大家感觉应该对学生实施这一教育, 却又因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而导致对这方面工作的疏忽。加之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本应很纯洁善良的心现在也变得冷漠、麻木。
就拿笔者所在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个小事来看:2012年4月下旬, 按照惯例, 学校组织了2012届毕业生及2011届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毕业总补考工作。按照学校规定, 辅导员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 学生按照时间来校参加补考。一项平平常常的工作, 没想到一位辅导员却为此雷霆大发。原来有个学生在成绩未公布之前给辅导员打了一个电话, 本来学生也可能是焦急, 因为这个学生就是上年因为成绩不合格导致未能按时毕业, 可他不检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反而把气撒到辅导员身上。这个学生打电话说:“我什么时候去领毕业证啊?”言语冰冷且带不满情绪。好像他未能按时毕业全怪老师。而这位辅导员强压怒火, 客气地对他说:“现在成绩还没出来, 等成绩公布以后我通知你好吧?”“哼, 那你快点。”说完学生就挂了电话。辅导员带他几年, 经常鼓励他、教育他, 当然有时也会批评, 可这都是充满着爱啊!结果落了一肚子的委屈。一个培养了4年的本科毕业生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对待老师?又怎么能对曾经培养他、关心他的辅导员这么无礼呢?
再看一个例子。一男生经常无故旷课, 学习态度不端正, 辅导员出于对他的关心, 找他谈话, 一次、两次、三次, 但是收效不大。后来辅导员把他找到办公室, 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 没想到这个学生突然说了一句:“你牛什么牛!你们老师吃的、花的还不都是我们学生缴的学费呀!换句话说, 是我们学生在养着你们!”这位辅导员听后无语, 事后大哭了一场。大学生竟然蛮横无理到了这种程度:黑白不分, 是非不辨, 把老师的一片苦心当成了恶意。更可气的是, 本应当感恩老师, 却反过来以恩人自居, 真是荒唐之极。
再看药家鑫事件。如果他有一点点对社会的感恩, 他会对被他开车撞倒的农妇不但不赶快抢救反而将其残忍地杀害吗?还有日前在上海机场对母亲连捅9刀的留学生, 不仅不感恩亲爱的母亲, 反而恩将仇报, 对满怀亲情前去迎接他的母亲狠下毒手。这是为什么?就是极端的自私, 认为母亲没能满足他继续留学就是对不起他。
另外一个媒体上的例子, 就是一学生因上网成瘾, 当父母亲不能满足其愿望时, 竟然在黑夜母亲熟睡之际把自己的亲生母
教育的措施
亲给杀死了。多么可悲啊!这既是他们人生的悲哀、家庭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悲哀。
综其种种都说明, 感恩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悲剧, 应当引起教育者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深思。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网络媒体高科技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汲取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一些资产阶级的消极不利影响也正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 由于文化知识相对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较低, 但这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多些。所以, 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自我意识膨胀, 集体观念淡薄, 他们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盲目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起来, 一旦个人需求无法实现就会选择冒险甚至铤而走险, 不惜走向自我毁灭。
2. 教育工作不力。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 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 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 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 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大多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科书, 教育内容仅限于讲座和一些活动, 教育途径单一, 没有长效的发展和考评机制, 加之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思想觉悟不够,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能以人为本, 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为学生考虑, 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腐败事件, 或者有损于为人师表这一光辉职业的现象, 从而导致学生对其失去信任, 甚至出现仇恨、报复的心理。因此, 学生不仅不感恩教师, 反而常常制造矛盾, 惹是生非。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风刮不得, 雨淋不得, 再苦再累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从小缺乏受苦训练, 没有从自身实践中体会到他人的辛苦, 感觉别人给予自己都是理所应当, 所以导致了他们自私、只会索取而不会付出, 更不会去感恩别人。甚至还会跟同学攀比, 当父母满足不了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时, 就产生不满, 甚至挖苦、打击自己的父母。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 笔者某同事家的孩子, 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曾经告诉他的妈妈:“你不能在幼儿园门口等我, 你要站到同学看不到你的地方等我, 否则他们会嘲笑我你长得不漂亮。”还有一同事家上小学的孩子, 说父母如果不开车去接她, 她就宁肯自己坐公交回家也不坐家长的自行车, 说是同学会嘲笑她家穷, 也不跟她玩等等。诸如此类, 匪夷所思。真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太大了。但细品起来, 除了社会原因, 难道家长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小孩子正处在人格品德修养需要完善的时候,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家庭这个教育环节, 要从小培养孩子知恩、感恩、施恩的美德, 对其出现的不正确的言行要积极引导, 用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让其在家庭中学会知恩、感恩。
四、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 在大纲中增加传统道德伦理知识的内容, 尤其将感恩教育重点列为一章, 要求除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要有实践教学环节。如, 在理论知识授课完毕, 可给学生布置做一件感恩别人的事, 写一篇感恩方面的文章, 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感恩方面的集体活动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其明白人为什么要知恩、感恩。
2. 组织有关感恩教育的二课活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二课活动, 明确规定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关感恩知识竞赛或者感恩社会的公益活动等, 并在学期考核中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期期有计划, 事事有落实, 次次有总结的良好感恩教育制度和感恩教育氛围。同时, 将知恩、感恩教育活动列入辅导员主题班会内容, 从辅导员日常工作入手, 要求辅导员作知恩、感恩活动的表率, 从自己本职工作做起, 在细微处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3. 注重感恩知识的大力宣传。
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感恩教育的责任部门, 并要求其定期对全体师生进行感恩知识的宣传。同时, 邀请知恩、感恩先进典型人物做专题讲座。也可以从师生中间挖掘知恩感恩的典型代表, 组织他们到各个院系进行巡回演讲。注意日常工作中挖典型、树典型。让知恩、感恩、会施恩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4. 利用各种假期安排各种感恩活动。
学校可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墙报、宣传栏、周末文化广场等舆论宣传阵地, 积极组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 可进行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诗朗诵、板报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同时, 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同学和老师、对学校、对学院、对班级、对社会做一件感恩于别人的事, 或者写一篇感恩于他人的文章, 开展卓有成效的评比活动。
孝道教育视角下的感恩教育初探 篇8
而目前的现实是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感恩教育薄弱, 重建当代感恩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感恩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多种途径, 而提取传统孝道精华以传统孝道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 通过以传统孝文化为支撑土壤, 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 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形成、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 孝道是感恩思想的重要体现。传统孝道以尊老、敬老为核心, 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 已经沉淀为我们民族道德观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但是, 孝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异化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用以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因此, 我们在使用时, 必须取精去粕, 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重新诠释, 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一、挖掘传统道德内核, 培养未成年人感恩观念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就是要克服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迷茫。在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传统孝道教育中, 教师首先应具备传统孝文化修养, 熟悉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并从这些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传统孝道及感恩思想的精华, 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升道德修养, 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引导未成年人感恩追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 苟不得圣人, 君子而与之, 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虽然受着各方面的共同影响, 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理论上, 我国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多措并举、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单一而呆板。因此,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德育评价体系, 必须重视过程, 重视整体, 重视长效。学生能够以德育评价为目标, 开展感恩行为, 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凝聚德育工作合力, 激发未成年人感恩情感
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 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 家庭教育是“阳光”, 学校教育是“水”, 社会教育是“空气”, 三者相互依托, 相辅相成。学生不是实现父母愿望和荣誉的工具, 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 还是社会, 都首先要赋予学生应有的独立人格。其次, 感恩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非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育中, 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 只有在情感上激起青少年的需要, 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第三, 家庭、学校都要转变教育观念, 克服认识误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 知识教育更多地在课堂, 而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在课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两者相互补充, 和谐统一。现行的评价体制, 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和智育并不矛盾,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道德修养的人, 更能够激发出其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感恩教育赋予了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1.家庭——感恩教育的亲情纽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人们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在家庭里, 最重要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自然情感。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 要培养其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 让孩子知道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而是建立在他人劳动付出的基础上, 培养孩子回馈他人的感恩思想和责任意识。转变“大包大揽”的错误教育观念,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在对传统孝道的教育中, 父母借助于传统蒙学教材的同时, 自身要做好表率, 因为榜样教育的最佳例子就是教育者自身。封建社会提倡以孝治天下, 天子尚且“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可见树立典范作用的重要性。因此, 家长应该通过日常的道德教育, 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尊敬师长、感恩他人的生活习惯, 为今后社会性的敬老爱老奠定基础。
2.社会——感恩教育的人文环境
社会对个人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 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和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 除了弘扬真、善、美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假、恶、丑进行无情地批判, 深刻剖析假、恶、丑的严重危害, 在孩子心中树立起一道明确的是非界限, 构建一个相互感恩和博爱的社会。
3.学校——感恩教育的互动天地
学校是学生感恩行为实施的最佳互动场所, 首先应该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思想,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 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充分体现教育者的模范作用, 在理性上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同时, 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践履, 并结合社会现实,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此外, 要进一步巩固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教育,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公民社会条件下的“仁、义、礼、智、信”意识、行为和博爱精神。
关于职业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篇9
那么,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在职业教育学校又怎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
1. 家长包办
现代社会,无论是生在穷人家还是富人家的孩子,无论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都是娇生惯养,凡事自己一点心都不用操,父母那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唯我独尊、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在他们心中,父母的包办是天经地义的。反之,若父母做的不能使他们满意,他们会生气、埋怨父母,甚至会离家出走。
2. 学校教育脱节
在以升学率为准绳的学校评分标准下,文化课已成为学校的唯一,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德育课自然也就成了副课,如此一来,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更大了。
3.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
传统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独立意识很差,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有的还以此为荣,以此来炫耀自己家有钱。
二、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1. 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为人师表讲的就是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本身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同事的帮忙……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2. 感恩作文
(1)引导并鼓励学生讲心中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他或她因为哪些事情成为了你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
(2)布置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千字文,并进行作文评比,范读优秀作文。
3. 班级活动
(1)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之初性本善”。
(2)创办“感恩”黑板报、校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发生在身边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在欢笑中接受感恩教育。
(4)经常问候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古人云:“言为心声”。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叔叔好!”
(5)将“感恩”迁移到爱人民、爱党爱国上。开展“团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动,定期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讲故事,聊天,表演节目。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
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4. 布置感恩家庭作业
(1)给父母洗一次脚。
(2)学做父母,体验艰辛。如:和父母换角色,自己为父母服务一天,从刷锅洗碗到买菜做饭到洗衣拖地。
(3)节日的表现。国际“三八”节、母亲节时给妈妈送礼物;父亲节时给爸爸送礼物;情人节时给爸爸妈妈放一天假,自己照顾自己。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震撼心灵,将“感恩”成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对父母怀有感恩的心。
5. 感恩教育要注意从小事做起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了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应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周围的人并帮助他们、感谢周围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从身边细小的平凡的事做起,说实话,办实事,每天一篇日语,做到“一日三省”:
一省: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该感谢谁?)
二省:我为别人做了什么?(我回报了吗?)
三省:我对得起别人吗?(我内疚的事)
让学生从平时的感谢积累到怀有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6. 学校和家长统一感恩教育观念
只在学校接受感恩教育还不够,要想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深切明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会使感恩教育缺失,要深切明白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另外,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只要我们深刻意识到感恩教育缺失的严重性及原因,真正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品格之一。让我们永记“辛酸父亲”的信、为救溺水者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的死不瞑目等惨痛教训,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过得踏实、幸福;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真正地爱家庭、爱事业、爱国家;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本文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实例说明了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通过分析感恩教育的淡薄甚至缺失的三条原因, 提出了六条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并指出只要我们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加发展壮大。
感恩教育,培养高尚的人 篇10
感恩教育培养健康的人和社会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 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 感谢人民, 感谢思想, 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 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 一个心存感激的人, 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 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 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 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 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 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 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感恩教育是培养奋发进取的拼搏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周恩来总理自小就以感恩中国之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终为中国造福。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因感受师恩而发奋学习的例子不胜枚举, 学生因为感受到父母恩情而立志成才者更多。而相反, 那些没有感恩之心而心存报怨而颓废的人, 往往走上坑害他人、报复社会者的歧途。
感恩教育, 要让学生有“感”而发
感恩教育非常重要, 但其实施需要科学方法, 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
首先, 要循循善诱, 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 很少感恩, 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 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 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 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 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 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 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 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 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 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 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 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 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 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 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 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 久而久之, 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 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 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 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 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 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第三, 培养大学生养成广阔胸怀。心胸狭窄、名利心和功利心强的人, 喜欢从小处着眼、斤斤计较, 难以包容他人。如罗兰所言:“如果你只注意别人的缺点, 那你就会处处碰到敌人, 把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灰暗之中去。”所以感恩教育必须要进行以宽容和悦纳他人、欣赏他人为主要内容的胸怀教育。只有胸怀广阔的人, 才能“不念旧恶”“犯而不较”, 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更多地记住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醇美, 才能对他人、对社会长存感恩之情, 做到既能以德报德, 又能以德报怨。
第四, 引导大学生感受关爱、学会关爱。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关爱不仅表现在语言上, 也更多地表现在人们不经意的动作中, 反映在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颦之中。一句轻轻的问候, 会让我们倍感温暖;一个鼓励的眼神, 会让我们力量顿增;拍拍肩膀, 会让我们的顾虑和委屈烟消云散, 而这一切, 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关爱、感受关爱, 进而由己及人, 学会去关爱别人, 回馈他人和社会。
感恩教育的学校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 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首先, 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 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 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教师的人格, 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 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 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 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第三, 从小事做起。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长期教育、熏陶和培养的过程。培养大学生感恩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老师、帮助老师做起, 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推荐阅读:
建设感恩文化 创建和谐企业(培训提纲)08-28
感恩节-企业领导感恩员工的文章06-04
员工感恩企业的演讲稿07-08
企业忠诚感恩10-22
员工感恩企业11-03
感恩企业共赢幸福10-15
企业年会感恩诗歌朗诵12-02
企业员工敬业感恩铸就奶源魂的演讲稿12-09
企业感恩演讲稿大全05-10
感恩企业 努力工作 回报社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