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的启蒙(精选11篇)
感恩教育的启蒙 篇1
························I教NTEL育LIG战ENC线E
国思想家卢梭, 还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 他说:“我在科学上的成就, 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更如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演奏家, 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 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和信心, 良好的性格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音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起着的重要作用:音乐是促进幼儿脑部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其智慧的发展。音乐能够启迪智慧, 这是音乐教育教学长期实践得出来的真理。雨果曾经说过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再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音乐还能开发人的智力, 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 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我们右脑的参与, 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尤其是我们学习乐器的时候, 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 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
现就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论述如下:1、音乐启蒙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开发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 是增强幼儿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演艺术, 它用音响的魅力唤起人们感觉上的的各种感受, 上升为心灵上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音乐符号, 而是通过感觉、知觉、听觉来辨别旋律、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众所周知, 音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时间上是长期听辩, 试唱和演奏的过程, 而从单个音到和弦, 从单个声部到多个声部, 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合唱。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脑等器官都同时启动, 并且依靠大脑的紧张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他们各自的功能。有人称这个过程是多种器官同步发展训练, 它通过听觉神经系统传导使大脑产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 形成一个音乐表象, 从而产生音乐想象和联想。例如, 幼儿在谈奏钢琴的过程中, 两眼不但要同时看准高低音谱表中的音符, 还要兼顾钢琴键盘上的单音的位置。乐谱中很多符号是不断变化的, 幼儿必须在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两手的协调动作来完成, 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认真领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真挚内涵。2、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占多数, 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之中, 但还很不稳定极易转移, 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 都会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音乐作为一种神秘美妙的时间艺术, 要求幼儿时刻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以及注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 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精彩内容和丰富情感, 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合唱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发声, 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 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是否与自己一致, 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 既要聆听主旋律, 又要倾听不同的声部的其它旋律部分等等, 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主旨性和层次性3、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音乐中的音乐形象, 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 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感悟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从而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实践过程中, 幼儿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声, 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 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 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 而且每个幼儿的遐想都是不同的。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 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 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 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 幼儿会从歌词“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联想到大森林郁郁葱葱的大树。有的说“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 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美丽春天的图画和大自然的奇妙, 学唱歌曲, 丰富了幼儿的语言, 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 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 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4、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目的, 是通过音乐教学, 发展幼儿的思维。音乐是一门艺术, 它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一种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 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唱哆、来、咪、发、唆、拉、西, 而是能够对孩子进行智能、思维素质的培养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主要核心,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特征的, 幼儿学前班时可能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 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音乐教育对促进孤独症幼儿情绪稳定的作用:音乐是自闭症幼儿较容易接受和处理的感官刺激外, 音乐多重感官的特性, 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音乐内蕴藏着重复的结构, 歌词及旋律、节奏都是经常重复的段落。可提高幼儿重复学习的兴趣。音乐融医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物理学等学科为一体, 利用音乐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来教育、训练或矫正生理缺陷, 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 去尝试用音乐疗法来改善孤独症幼儿的情绪, 促进孤独症幼儿情绪的稳定。音乐是孤独症幼儿所喜爱的, 加上音乐活动能带给他们满足感, 因此, 音乐也就自然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强化物, 可以使单调的训练模式变得有生气, 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针对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提出几点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建议:1、全面贯彻实施国家音乐启蒙教育的方针政策, 让其落到实处, 并且结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来合理规划实施音乐教育。2、学校还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大力推行音乐类的文体活动。老师要学会表扬并且有针对性, 可以是一面小红旗, 一张小奖状, 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关切的目光, 可能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但却足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的榜样, 在家庭里为幼儿创设一个美好、温馨、能激发艺术潜能的生活环境, 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关系重大。在家里家人要经常和幼儿们一起听节奏鲜明、愉快还应该经常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 和幼儿一起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等景物的颜色、形状, 倾听自然界的流水、蛙鸣、鸟叫等声音, 引起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声音、色彩的观察。同时父母还要配合学校的音乐教育的各项措施得以实施。
感恩教育的启蒙 篇2
时光匆匆,我已经即将毕业,走向社会,要离开学校这个充满美好的环境了。然而,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陈佩老师,您虽然只带过我两年,从一年级到二年级,以后您连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了学校,当时傻傻我的我还以为您去做什么事了,之后会回来继续教我们的,就这样到了六年级毕业了也没等到你,直到现在我一直都相信我们还会见面的。
一年级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回忆有点模糊,以至于都不记得您的面容了,但是我记得您,当我被高年级欺负了,您带着我去评理,当我不听话,考试不理想时您的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当我下雨回不去家,让我去你宿舍暖和,当我被您叫家长,您给爷爷说的一句话是:我想挨打了。当举行六一儿童节时,您教我跳舞,我还记得跳的是(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或许这么多的事,时间久了,您已经记不起来了,况且您带的学生不会只有北耕小学的一年级一班。
您为了我们默默的奉献着,或许有很多人有疑问这么长时间了你还都记得,我记得因为当时我父母都在外面没有在家,爷爷奶奶管这我,您就像我的母亲,爱这我,疼这我,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但我把您给弄丢了,从此没有消息,我只是知道您是五里墩的,其他一概不知,陈老师我想你了,想起您的笑容,如果您看到了,您会惊讶,因为你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我可以确定的告诉您,我是您北耕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学生。
智慧的物理启蒙教育 篇3
]1.1 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准确地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1.2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应包括创造、革新两层理解.创造实验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革新实验是从有到优的过程.提到创新实验老师容易偏于创新实验中革新的理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显性的影响,而忽视了创造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隐性影响.
1.3 学生自主创新实验
“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指学生选择和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为手段,不按照固定的方法和形式而具有新意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动手中有目的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活动.其中有两层含义与常规实验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是资源利用上,“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学生直接利用身边本来不是来开展物理实验的的物质资源,不同于专业人员开发的成本高、结构复杂的实验;二是实验方式上,“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学生采取灵活与简便的形式和方法,但实验设计过程中体现自创性、体验性、生活性.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当今所有人的共识,过去在实验的创新方面,人们都将目光聚焦教师,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学束缚了教师实验创新的思想,社会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更弱化了实验教学,更不用说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验.总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物理实验处理本末倒置,让它关注于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存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失去了它应有的光泽,失去了灵性.
其实,物理学自身蕴藏大量的精彩实验,只是我们缺少“学生”的视角去组织和思考实验,物理实验教学出现目前“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值得每个物理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刻思考.“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尊重并挖掘了学生的个性不同,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孩子提供了一条最佳学习效果的物理学习之路.因此,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迫在眉睫.
2 实施“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考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这个“灵魂”是什么?笔者以为:对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我们缺失的是实验的思想.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大量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定格在序言课,怎样长期的激发并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一个有效手段.
习近平主席说中国孩子玩得太少.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机会.中华民族本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显然不是孩子不会玩,而是我们缺少让学生玩的理念.缺少玩的引导,缺少玩的时间.我们当今的物理课堂停留在以知识和经验的授受为主要目标,忽视和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动手能力的培养.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流派,提出了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以“从做中学”为主要形式安排学校的教学活动.令人吃惊的是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種各样的教学范式物理课堂没有了一丝“物理味”,而是过于强调“先学”,不恰当的“导学”,没有了动手、没有了真正的探究,也没有了“新鲜、奇特、趣味”.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得到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脑功能的开发主要依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努力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厦.
教育从来不是唯分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我们的教育任务,这是一个不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彷徨,只需要我们重读与践行的目标.笔者五年的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与考试分数并不矛盾.因为动手实验可以降低思维台阶、矫正粗心大意不良习惯、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方法.学生如果仅仅靠刷题,可能平时会取得一时的高分,但更有可能落败于大考,并且往往在以后的学习中经不起考验.相反,坚持自主创新实验的学生因为做物理实验而发展潜力更大.
3 “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四个技法与案例分析
3.1 四个技法
(1)无中生有;(2)有中求优;(3)优中选简;(4)简中悟本.限于篇幅,本文以第一个技法——“无中生有”为例进行说明.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指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来人们没有见过的新实验.笔者的学生小黄根据苏科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3节这样一句话:“强烈的噪声会使脉搏加速”完成下面的实验——研究噪声对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影响.
案例1 研究噪声对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影响
问题:噪声是否会影响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
猜想:噪声强,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增多.
实验材料:噪音源(网络下载)、秒表、手机分贝仪、学生.
实验步骤:
(1)安静环境下测量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
(2)播放噪声再次测量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
(3)调大噪声量再次测量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
(4)播放音调不同的噪音再次测量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
(5)反复测量多次.
音调低状态下响度与脉搏的关系如图1所示.
音调高状态下响度与脉搏的关系如图2所示.
结论:经过以上统计,发现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与噪声的响度近乎成正比,同等音量的情况下音调越高脉搏越快.
著名物理学家V·韦斯科夫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举行的现代物理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好的物理教学至少应该和好的物理学研究一样重要,而前者比后者更困难”.这里的难就在于:物理研究只需要研究者具有习惯,而物理教师除了要有相关习惯,还要总结出这样的习惯,更要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教师的习惯就是学生的习惯,所谓“师从”就是这个道理.“努力而未见其效”就是没有养成习惯的缘故.养成习惯就是教师最根本的专业发展道路.基于实验的习惯:初中的物理老师往往习惯于从理论上去向学生解释一些物理问题,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常常看见很多优秀的基于现代条件的实验视频都是来自发达国家,这是我们的短板.新材料、新设备下,我们有了更多的实验器材,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演示实验.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将最显眼、最本质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更是物理教师的使命.
案例2 有趣的车轮转动
问题提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塑料袋随风飘落在自行车轮上,并随车轮旋转时,你会发现,塑料袋转到车轮上半段时一闪而过,模糊不清;而转到接近地面时,可以较清楚辨别塑料袋的形态.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方案:可以将车轮上的塑料袋替代为一个在圆环侧面上的点来研究.为了方便实验,笔者将车轮用家中的大磁铁来代替(实在无法找到更好的实验工具),并在磁铁上做好记号代表那个点.当笔者用一个钩子钩住“轮子”并匀速拉动它做直线运动时,从侧面看到了这样的情形:标记在轮子的上半部分转得较快,而在即将接触地面的瞬间又好像减速了.
两种猜想:
猜想一:车轮上的点在处于轮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运动速度相同,只是视觉上误认为其移动有快慢之分.
猜想二:车轮上的点在处于轮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运动速度确实不同.
接下来实验只要得出轮上的点在处于轮子中不同位置时运动速度不同(或相同),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将轮上的两点的初始位置在木棍上做好标记.其后拉动轮子(磁铁),比较它们的运动距离.
这一下可以清清楚楚地分析出原因了,车轮上的点在处于轮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且当这个点越接近于轮子与地面接触的那一个点时,它运动越慢.反之,则越快.
不过笔者顿时奇怪了,一个正在滚动轮子上的点运动速度却不相同让人有些奇怪和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却又是如此简单:因为轮子并不是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这个有关车轮的问题就解决了.笔者还好奇地探索了一下车轮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
结论 只要把紅点用曲线连起来,就可以观察到其在轮子上的奇特的运动轨迹了.这样也证明轮子转动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
麦克斯韦说:学生用自制的仪器做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经常出毛病,但他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生易于依赖,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根据创设的实验情境,有意识地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简化, [LL]从而能使学生对物理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霍金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一个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它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在金鱼的世界里,由于光在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在金鱼的眼中就是沿着曲线运动的.而如果金鱼足够聪明,那么,金鱼也可以在它们的世界里总结出一套物理学规律.虽然,这样的规律对于金鱼缸外的我们来说,根本就是胡说.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圆形金鱼缸里呢?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换一个角度观察就是另一个世界.老师的演示实验甚至分组实验往往忽视和压抑学生积极性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从金鱼——“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实验、组织实验.
荀子的《劝学》篇有两句话:君子生非异也,第二句善假(借)于物也.笔者以为想要成为学习物理君子,一定缺不了自主制作出来的“物”.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此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体验、经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通过“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尤显得意义重大.
如何完成化学的启蒙教育任务 篇4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给予启蒙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虽少, 但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有的学生虽苦学一年但连基本知识也不能掌握, 那么难在哪里?关键在于教者没有掌握初中化学的教学规律, 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不能引导他们步入美妙的化学知识殿堂。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 必须首先掌握教学对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知道思维过程维系着任何一项学习活动, 而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的思维能否展开, 取决于对物质的感知程度和思维能力。初中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既无丰富的化学方面的直接感知经验, 又无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思维基础, 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按照认知规律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观察实验、提供丰富的生活实例等, 来启发诱导学生, 使之思维得到萌发。而后在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反复训练其分析、综合能力, 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习化学也就入门了。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 为启蒙教育创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更是启蒙教育的好老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能持久保持浓厚的兴趣, 必将给化学学习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就如给化学反应添加了催化剂, 可见, 在化学启蒙教育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来源于事物的吸引力, 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 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其心理需要, 创造有吸引力的客体。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 通过对学生讲化学史、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国防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兴趣。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 把自己的将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对生活、国防中的化学知识特别感兴趣, 借助这一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第二, 通过实验透发兴趣。化学实验会产生许多新奇的现象, 有的变幻莫测, 有的色彩斑斓, 这些恰恰迎合了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可见, 做好实验, 对化学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 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估, 巩固兴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持久, 如何巩固兴趣, 使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着一种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公正评价的心理倾向, 在得到他人认可之后, 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因此要善于发现、测试学生的学习成绩, 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估,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得到再生。
三、适应化学知识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其顺利入门
化学知识所包涵的内容, 具有宏观和微观的二重性。对于宏观有形的东西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 但对于微观粒子, 在现有条件下即使借助特殊仪器有的也不能感知到。而学习化学要求必须把宏观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刚刚处于启蒙学习阶段的初中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如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这个事实是学生容易感知到的, 但水分子是怎样变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的, 学生就很理解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思维形式, 是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表象形式的反映, 所以必须训练学生表象方面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借助形象化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利用投影使微观粒子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进行微观原理教学。利用“比喻”的方法给学生展示相似的熟悉的事物, 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这些方法无疑给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 想象能力就会因此而提升, 从而给学生的化学学习插上入门的翅膀。
19岁博士的启蒙教育 篇5
让孩子在故事中和书本结缘
小时候,从文特爱听故事,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是躺在爷爷或奶奶的怀抱里,听着故事进入梦乡的。有一天,小从文问爷爷:“为啥您和奶奶肚里有那么多好听的故事?”爷爷指着家里那成堆的书籍告诉他:“是从书上看来的!如果你和书交上了朋友,它不但能让你知道很多故事,還能教会你好多知识和本领。”天真的小从文一听,来了兴致:“爷爷,就让我和书交朋友吧!…‘好啊,不过现在你还小,不识字,先让爷爷奶奶教你识字,你字识多了就能和书交朋友了。”小从文记住了爷爷的话,也渴望着能尽早和书交上朋友。
没过几天,爷爷就给从文买来一些图画版的儿童读物让他看,同时,也教他少量的汉字。当从文一岁多的时侯,奶奶就开始教他拼音,老人家自己动手制作拼音字母卡片,然后钉到墙上,天天教从文。
兴趣至上,循序渐进助孩子成长
从文长大一点,奶奶又把他带到校园里。课间,他能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们一起玩耍;上课了,他常常从教室的后门将小脑袋探进教室,看老师讲课,听学生们读书。回到家里,小家伙就学着学生的样子,拿过爷爷奶奶的书咿咿呀呀地念个不停——不过,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听不懂他在念什么!那时从文才两岁多。
“既然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此之浓,我们就因势利导,在他基本掌握拼音之后,开始教他认字识数吧!”爷爷奶奶这样商定。于是,爷爷专门买了一块小黑板,开始每天在黑板上写三五个汉字,出几道数学题,然后教读、讲解。从文边玩边学,不到一天,就滚瓜烂熟了。第二天爷爷测试一下,再教新的,而且增加数量。这样一环扣一环,小从文就是在爷爷奶奶的启蒙下,懂得了象形文字山、石、水、火的具体含义,也学会了加减乘除运算。爷爷奶奶的简单而富有规律的教学,对幼小的肖从文颇有吸引力,从一开始,他就对那些生字新词和数学题目极感兴趣。
顺水推舟,为孩子准备学习的空间
有一次,爷爷奶奶都要上课,小从文没有人照顾,就被奶奶带进课堂里。小家伙像模像样的坐了一节课,也老老实实的听了一节课。奶奶发现他比较安静,而且挺守课堂规矩,从此就经常把他带到教室里。爷爷专门给他准备一条小板凳,让他同那些比他大五六岁的孩子一起听课。于是,小从文便有了到小学生课堂上“蹭课”的机会。这既帮助他复习了爷爷奶奶在家里教他的知识,又培养了他的兴趣。
小从文4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先后退休,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小从文的学习。此后的两年里,小从文不仅听遍了爷爷奶奶肚里的所有故事,而且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学完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
链接
浅谈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篇6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教育,兴趣培养,启蒙教育
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们对周围变化万千的世界充满兴趣,同时,幼儿期又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显著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提问最多的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探索者呢?
一、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1. 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3. 在克服困难中铸就幼儿顽强的毅力
现在的幼儿遇到挫折的机会较少,许多幼儿一遇到困难和失败便半途而废。于是我们在科技活动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增强幼儿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另外,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自然角和生态苑,让幼儿对自己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绘画的方式记在 “观察记录本”里,这样不但使幼儿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也养成了幼儿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
4. 体验合作的快乐
在合作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到合作互助成功的兴趣,而且逐步摆脱了自我中心,懂得了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学会了谦让、等待、轮流、共享、分工、合作的技能。
二、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园天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只要为他们创设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顺利的进行。
1. 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 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2. 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3. 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在节假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郊游,观察四季的更替,知道各季节的特征。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既发现了自然中事物的奥秘,又有满足幼儿的求智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经验。
四、创设大环境与小布景,激活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利用宽敞的走廊、楼梯转角等空间,创设了幼儿感兴趣的公共性大环境,如“惠山泥人展”,为孩子们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 围绕这一环境,我们还组织参观“惠山泥人厂”“学做惠山泥人”“大阿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无锡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新生活的美好情感。
围绕自然科学、生态科学内容,创设各活动室的“小布景”。为幼儿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捕捉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科技信息,让幼儿每天生活在充满科技人文信息和充满想象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启迪幼儿的智慧。
同时,我们把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活动环境作为点燃孩子创造思维火花的“导火线”。我们提倡尊重和发展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将幼儿在活动中创造的作品变成环境的一部分,挂上墙、摆上柜,成为环境的“主角”,让孩子在个性自我表达中,增强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五、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她们坚持每天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热点、兴奋点,随机设计相应的科技探索活动,并作好相应的记录,每周对开展过的活动进行反思、整理,积累典型素材,撰写了百多篇活动案例,写出了一些有质量的教育论文和活动设计。其中,二十多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级教育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教师设计的科技活动参加总课题组“优秀活动方案”评比,其中,2篇获一等奖、5篇获二等奖、13篇获三等奖。
六、提高幼儿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科学教育中,我们注重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培养幼儿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能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充满自信。从而,真正唤醒了幼儿探究实践的愿望和创新意识。
浅谈儿童钢琴的启蒙教育 篇7
近年来,国内儿童学习钢琴日渐升温,学习人数居众乐器之首。但学习此乐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如对教育方法不加以规范,儿童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琴方法。为此授课老师应充分了解幼龄化琴童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制订出一套适合不同孩子的学琴、练琴培养方案,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琴童们学好钢琴 ,就应注重培养其对钢琴的兴趣。所以在钢琴的启蒙教育中,既要做到授课的规范性,又要做到讲课的趣味性。授课教师在启蒙之初就需要注重培养孩子对钢琴练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尽量营造出轻松愉快有乐趣的学习氛围。作为学习钢琴入门的手指练习曲《拜厄》、《哈农》、《车尔尼》,几乎琴童们都需要练习,但是这几本书都有同样一个特点, 就是练习时过于乏味且多不成乐音,这对于儿童来说十分枯燥无趣。所以为了增强琴童们练习时的趣味性,可以选择多用《小汤森简易钢琴教程》这本书。该书收集的乐曲都是精挑细选的琴童们耳熟能详的,在弹奏时可以让学生小声哼唱,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增强对该乐曲的感受力, 而且可以避免在反复弹奏时把乐曲简单地弹成机械手指练习,没能把乐曲的感情表现出来。通过小声哼唱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该乐曲的调试、节奏、曲式等的认知增强其感受力。
同时, 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善于运用“比喻教学法”,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说明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例如:在初学“石拱桥”时 ,学生容易出现掌关节塌陷、手向小指方向倾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动比喻教学法,把手型比喻成一座“拱桥”,各指间形成一道道“拱梁”自然弯曲呈现出“拱”型。“大拇指就像一条船,准备从桥下开过,这时候如果出现了掌关节的塌陷,船就无法顺利通行。如果手向小指头方向倾斜,桥就是歪了有垮塌的危险,船就只能开进去,而无法顺利开出来”。通过比喻教学法,孩子们就能较好地理解弹琴时手型的重要性。
二、注重情感交流,提高练习效率
《学记》中曾写 :“亲其师 ,信其道。”儿童钢琴启蒙老师必须学会和孩子们交朋友,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不吝啬自己的赞语,从而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在教学时,师生间心意相通,更易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反之,若师生间情感交流受到阻碍,则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在授课技巧上增强一些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专注力。如:在教授儿童舞曲时,可让孩子与家长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孩子通过舞步的变化,感受舞曲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从而充分提高参与感和积极性。开始正式教授乐曲时,也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四五岁的琴童来说,上课时长需要尽可能缩短因为他们的专注力往往只能保持在15分钟以内, 授课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进行教学。当发现孩子们的专注力已经减退时,千万不要再强迫其继续练习,因为这样不但练习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所以,一定要注重练习的效率和质量,不要盲目追求练习时长,注重“少食多餐”的练习方式,每天坚持练琴,只有在持之以恒中才能把钢琴练好。
三、鼓励家长参与教学
钢琴启蒙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学龄前学生, 这些琴童大多自控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帮助,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与练的任务。在家长参与教学前,授课老师一定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科学培养观,对部分家长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心态给予及时纠正。
目前,多数琴童都是选择一周一课的小课教学方式,其余时间都是自行练习。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及强化教学效果,家长应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一起上课, 从而了解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和练习方法,在课外的自我练习中辅助孩子练琴。在辅助练习时,家长们一定要避免暴力监督,以免孩子对练琴产生厌恶感。当练琴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应多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配合老师将碰到的问题解决。
四、注重培养儿童独立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钢琴启蒙教育的后期 , 授课老师应着重培养琴童的自我学习能力。授课老师除了要教授指定曲目的弹奏技法以外, 还应教授基本乐理知识及自学方法和技巧。在每次布置作业时,都应该让琴童们预习一条新乐曲, 在预习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完成乐曲弹奏,从而慢慢掌握独立学习能力。
结语
感恩教育的启蒙 篇8
一、故事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在故事讲述中,故事特点鲜明的人物,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都使用优美而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对故事有着永不减弱的兴致,听故事或者读故事时,孩子注意力极度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记住了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这个过程对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记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只能记住那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最容易记住那些让他们产生强烈情绪的东西,另外孩子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程度也是孩童记忆能力的有一个重要影响方面,因此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要注意讲述一些情节完整,讲述细致的故事,并经常讲故事,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
故事教育是幼儿语言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在故事教育中,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回答问题。在一定量的故事基础上,孩子对故事会有一定的理解和想象,在故事教育中,家长或者幼教老师可以尝试孩子根据故事做出自己的表达和讲述,在最初阶段,可以提问孩子:故事中的人物对事件的处理对不对呢?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处理方法?故事人物做事勇敢,还是懦弱?听了故事以后孩子认为以后碰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二)复述故事。在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要求孩子对听到的故事进行复述。在孩子听完故事以后,教师或家长可以就故事内容对孩子进行一些细节性的提问,比如问在发生什么事之后,故事人物是如何反应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故事有更为清晰的记忆,这时候,就可以鼓励孩子对所听到的故事进行复述了,在复述过程中,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呈现故事所有内容。
(三)续编故事。在孩子正确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孩子对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进行一些补充。逐渐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故事创作能力,他们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理解和感受故事与续编故事中的事件的联系与相关性。续编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故事可以提高孩童的表现力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故事讲述过程重要注意使用具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调来渲染气氛,这对于提高孩子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孩子通过听故事,复述故事和讲述自己的故事等形式提高表达能力和表现力,而这些都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示范,教师和家长那丰富的语调,夸张的表情不仅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更是孩子模仿的良好对象[2]。比如《小兔乖乖》在唱的过程中,表现小兔如何分辨大灰狼和兔妈妈的声音呢,教师可以用粗声粗气的声音表现大灰狼,用温柔好听的声音模仿兔妈妈,孩子立刻会感到极大的兴趣。在故事复述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对声音、表情、动作进行模仿,提高故事讲述的生动性,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幼儿单纯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对美好事物的想象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有着自己的想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歌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故事能够满足幼儿对所有外部世界的想象,在给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生活的美好的苦难,在这种时候,他们就特别想知道主人公在遇到问题时会如何解决,那么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利用好这个机会让幼儿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问题或者情景引导,帮助孩子思维能力的迅速转移,最后让幼儿自己说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提高。
五、故事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幼儿阶段,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合理的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幼儿通过故事的讲述,明白事理,辨别是非,分清善恶[3],由于现在中国的家庭大多都是三口之家,孩子在家中是小太阳,所以很多幼儿在幼儿园吃饭的过程中挑食、撒饭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些孩子,生活习惯及其不健康,随手随地乱扔垃圾,于是我给他们讲了《瓜瓜吃瓜》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乱扔垃圾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更能传播细菌,最后让自己也受害的道理。
六、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故事是一种很有效而且是一种很高效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它能激发孩子探索知识的动力,而精彩的故事情节正是引起孩子兴趣最好的导线,用生动的语言、动听的声音、精彩的情节让孩子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故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达到让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红.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2.08.
[2]孙竞颖.幼儿生活故事教育价值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09.
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探索 篇9
所谓“国学”, 作为名词古已有之, 广义的国学, 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 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 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 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 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国学不是一种保守的学术, 而有其开拓性, 其内容是无限的、是扩张的、是推陈出新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是兼容并蓄的、是可以吸收外来文化而融合的。因此, 国学的范围可说是广大而日新的, 包括全部固有的中国学术, 也涵盖现代新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国学教育指与国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以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诗词歌赋的继承扬弃、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国学启蒙教育则是指为了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国学知识而进行的与之有关教育活动。国学启蒙教育是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深化和体现。
首先, 国学内涵着丰富的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 是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窗口。由历史的籍载, 可深察古今之变的道理及天人之际的情态, 由现象中了悟天理人事, 由天理中了悟人事之所以然;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 出自于我们国学中所倡导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一切都出於天理、人性, 使人类生活藉道德实践而臻于完美祥和, 并藉以发扬我们高明、博大、宽厚、笃实的民族精神;国学不仅有崇高的义理, 并具有切身实用的为人、处事、立身涉世的各种方法和道理;国学虽是固有的学术, 也具有现代的精神, 如明条理、辨次序及致知力行和科学方法。
其次, 国学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纽带和桥梁。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 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本身证明了它的合乎规律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始终影响着中国人, 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发展, 中国“国学”的精粹是孩子们可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在了解这些知识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这些精神财富会像发酵一样成为他们精神的基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名著, 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诸位先生, 又如吴大猷、苏步青等诸位先生, 都是在幼年时期受过这种启蒙教育, 有了中国文化的底了, 然后又接受新时代的科学思潮, 才影响了这段历史。可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 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逐渐忘失了‘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的文化教育精神”。国学启蒙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看得懂多少典籍, 而在于全方位营造一种崇尚传统文化的气氛, 使孩子从小对国学留有印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是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由此可见, 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 振奋民族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措施
“鉴古以知今”, 综观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 深入探求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我们得出“以乐教为先导的, 诗书礼乐一体化的立体化国学启蒙教育”的思路和宗旨。其教学内容, 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家庭及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 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 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 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 使孩子在轻松、愉快, 甚至不知不觉中,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 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每周一诗、一语、一言”。即倡导孩子们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诗文, 熟记一些名言警句, 积淀大量优秀传统美德方面的诗文, 让孩子们在读中求思, 思中求进, 将古典诗文、名人名言和警句融入自己的生活, 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基于此构建一个诗化的校园生活氛围, 使孩子们耳濡目染中化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命如画, 有了这些文化的润泽, 生命才会更加美好。文化与美是分不开的, 没有美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心灵, 孩子们从诵读里认识了世界, 了解了世界, 真、美的种子便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开花结果了。
加强环境建设, 营造浓郁的国学启蒙教育文化氛围。一是进行了家庭音乐环境及诗书氛围建设, 把中国古典音乐融入孩子日常生活, 重点在于聆听。我们教育家长选择适当时间如:晨起、睡前、进餐等活动之前, 为孩子放送中国古典音乐, 养成每天听音乐的习惯, 培养注意力集中、能静能动自身协调和优雅性情等。二是加强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 即用中国音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 重点在于营造国学启蒙氛围、创造高雅环境, 潜移默化、养成气质。使学习环境减压、减负, 和谐放松。
体现“仁爱”, 实现制度育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人仁”、“仁爱”的具体体现。在幼儿管理中, 教师要处处体现尊重幼儿, 相信幼儿的理念。在具体操作时, 要求老师怀着对幼儿无私的爱,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在学习活动中, 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仁爱爱人、诚信守约、谦恭礼让、躬行自律”等传统美德中的价值取向, 并融入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系中。
三、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不论是家庭教育方案和还是系统课程计划, 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内容:
第一, 乐教部分。强调歌舞乐一体;第二, 诗教部分。唐诗、宋词的学习;第三, 古文经典传习。包括念诵、书写、熏习、感悟等;第四, 诚敬养成与礼仪规范;第五, 戏剧、影视、美术;第六, 儿童瑜珈与太极拳操;第七, 医道养生启蒙及环保观念培养;第八, 趣味数学游戏与思维方法训练;第九, 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以上各部分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结合, 共同构成立体化“国学启蒙”教育体系的有机整体。
关于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分析 篇10
关键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现状、教育的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13.5
广大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舞蹈教育在未来的道路上多一份优势,认为比别人多一项强项总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占到优势。同时,这也是广大家长的随大流的特性,别的幼儿都学舞蹈,自己的孩子不学岂不是落后于别人。幼儿园和许多舞蹈培训机构也正是抓准了这一契机,把舞蹈教育演变成了义务教育中所必须的课程,因此,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学习舞蹈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一、现状概述
那么,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到底是什么情况呢?秉着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一说法,许多的家长盲目的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舞蹈,而不考虑孩子自己是否有没有兴趣,孩子到底适合学习舞蹈吗?而幼儿园和许多培训机构见有利可图,便打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幌子进行开班授课,学费也是水涨船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许许多多的舞蹈老师也是半道起家,因为这一行业对舞蹈老师的急需,所以许多并不是舞蹈专业的人员,只是自己通过教材进行了很少的练习,甚至只是通过所谓的舞蹈速成班快速学习舞蹈,然后就进入幼儿园或者舞蹈培训机构担任舞蹈老师一职。有时候她们也只是学习了一个大概,甚至需要在教学中临时学习新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老师根本不是懂得舞蹈的老师,他们只是会模仿着别人跳舞。舞蹈不只是在动作上需要熟练,更要在理论上教会学生舞蹈的知识。就好比一个人会说话,但是不识字,却被人看做文盲,那么这样素质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叫做“舞盲”不成。[2]
(二)教学方向的不合理
许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武轻文,非常重视在动作上,舞蹈基本功上下功夫,但是不重视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舞蹈本来就是艺术的修养,是热爱舞蹈的人对艺术的一种追求,精神层次的教育更能影响舞蹈者的能力,以及他们对舞蹈追求的原因和方向。当然,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练好基本功才是算的上一个合格的舞者。但是学舞者只是在动作上有了修炼,对舞蹈的素质方面缺失的话,他们以后只能做一个完美的舞姿模仿者,而不是去自己编排舞蹈。他们只是一个跳动的机器,失去了灵性、艺术性。往后舞蹈的发展将变的单一,没有意义。
(三)教材的不统一性和单调性
有的时候,同样的舞蹈,不同的老师却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导致不同老师教出的学生面对相同的舞蹈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显示了舞蹈教材方面的混乱,以及舞蹈老師教学的不严谨性。可能有的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舞蹈讲究的是艺术,艺术哪有相同得,艺术是自由的。可是不断的分化舞蹈的类型,教学将变得杂乱无章,而且艺术的自由必须是科学性的自由。随心所欲只是对艺术的不尊重。[2]
二、如何看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
那说了这么多的幼儿舞蹈的不良现状,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舞蹈呢?怎么样的舞蹈教育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呢?我们从以下三点讨论:
(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所谓启蒙,就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新的事物,让孩子产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也不能逼迫孩子去做一件他自己反感的事情,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是去了启蒙教育的意义[2]。孩子的童年是纯洁的,不能让他们在童年时期留下不良的影响。如何让孩子建立对舞蹈的兴趣,是启蒙老师的工作。所以,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就是让孩子对舞蹈产生一种意识,而不是说非的在硬性条件上有多少成绩。
(二)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时期一个人所受到的影响将影响着他的一生,这一时期是他身心上受影响最大的年龄段。任何好的和坏的因素都能左右他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所以,幼儿舞蹈对他能产生好的影响,但是也能产生坏的影响。关键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是如何进行的。从生理方面来讲:舞蹈是一种运动,学习舞蹈可以锻炼到幼儿的身体各个部位,如果训练不合理、不科学,则可能导致幼儿的身体受到伤害。从心理方面来讲:如果幼儿受到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或者不能吸引孩子是否真正有兴趣学习,只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舞蹈不是快乐的,而是一个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这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
三、未来发展趋势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该何去何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不再是你说的,我唱我的。所以,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未来之路必将走向统一性,科学性,合理性,自由性,艺术性。让舞蹈成为会说的精灵,而不是成为只会跳动的木头人。首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学画画我仅仅会模仿,还要自己有创作意识。模仿的再好也只能说明人家的画多么的好,你也就是望其项背而已,永远无法超越他。舞蹈也是,让舞蹈会说话,让舞蹈会讲故事,让舞蹈可以表达出孩子的感情。其次,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让幼儿具有自由创造的空间,从感情上也要培养,让舞蹈变得更加有趣美好。[3]
总结
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前提,而不应该成为孩子的负担。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3],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对于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过程,也要认识到启蒙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系统的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概念。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应该有计划,有安排,合理科学的进行,这才能起到对幼儿真正的启蒙教育。真正的发挥启蒙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通过舞蹈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提升幼儿的对生活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道康都曼. 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问题的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88.
[2]范宏伟.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要性[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0):393-394.
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启蒙教育 篇11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会需要大脑的协调来发挥, 而大脑是由左脑和右脑所组成,并且它们的分工是很明确的,通常对于事物的理解分析都是左脑来进行,例如人的记忆力,对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进度等,感官感受,这些都是左脑操控。所以幼儿在接触到钢琴的时候都是左脑负责接收知识或内容。左脑接收完毕,需要结合右脑,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演练等等。因为右脑是视觉效应的反应器官,对音乐的旋律,对身体的协调能力等都是右脑操控。所以幼儿在接触到钢琴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还需要操作练习,这就需要开发幼儿的脑袋,让孩子将大脑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开动脑筋也会变得更加聪明了。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幼儿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甚至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教师可以从这点出发,在上课时想出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前可以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引出所要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主动的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对不同的孩子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学习方法。孩子在愿意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钢琴的魅力最大化,让孩子充分认识到钢琴的优美与特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完全可以依附载体进行教学,通过手势,简单的乐器还是简单的语言等都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孩子能有学习钢琴的兴趣孩子才能很好地付出努力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最基础的教会学生课程知识外,还需要在学习中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学的再好,如果道德品质不行的话,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也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辅助性的对学生教授思想教育,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课本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可以反映思想品质的乐曲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一边学习钢琴的同时还能增长知识学到思想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成为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另外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选取节奏较欢快的歌曲来让学生演奏,一般快节奏的歌曲更能带动人的积极性,在弹奏时让学生一起合作,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节省了时间。教师还可以采取跟学生一起演奏的方法,师生合奏。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指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提高。
2.营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有好的心态去学习,这样一来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到新知识以后,不仅能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除了学校之外, 在家庭里也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氛围,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里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学生如果能学好弹奏的歌曲,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激情,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3.规范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感恩教育的启蒙】推荐阅读:
感恩教育的启蒙演讲稿10-10
感恩教育的思考06-11
学生的感恩教育06-21
感恩教育的践行07-29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05-18
教育孩子感恩的话语12-04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06-21
企业的感恩文化教育05-21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08-06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