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事业单位

2024-06-24

乡镇事业单位(精选10篇)

乡镇事业单位 篇1

近年来,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颁布, 乡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但乡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核算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1.1 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

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以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 应当做为固定资产核算, 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这项指标已明显偏低。一些本应列入材料的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仍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 从而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 增加了固定资产数据统计的不准确性。

1.2 不设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虚增固定资产的矛盾。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上, 许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 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保持完整, 但其使用价值大大价低, 却依然做为原价管理, 从而虚增了固定资产。

1.3 不计提减值准备, 虚增固定资产的矛盾。

不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国有资产的减值无法得以反映。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期内的各会计期间成本低估, 结余虚增, 最终会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2 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2.1 管理缺位形成固定资产虚低。

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房屋的改造、建设之后不及时办理办理竣工决算, 也不进行验收就开始使用, 不能及时增加固定资产。而以自筹资金购置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纳入单位统一管理, 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从而不能真实反应本单位的固定资产。

2.2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着某些缺陷, 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 产生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一些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随便对外出租、出借单位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 或是据为己有, 而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单位承担, 丢失也无人过问, 造成单位资产流失。

3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建议

3.1 适当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

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相关规定, 如桌椅等办公用品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 直接在当期事业支出中列支, 不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同时, 参照物价上涨水平, 适当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

3.2 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从长期来看, 将固定资产予以资本化, 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其使用过程中分期核算其耗费的成本, 不仅有助于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也有利于形成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良性循环, 便于考核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职能绩效。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 与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接轨,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按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进行折旧处理。

3.3 考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如一些事业单位, 其拥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高端专业设备, 科技含量高, 技术进步快, 淘汰更新快, 在采取折旧制度仍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其实际无形损耗的情况下, 则考虑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为此需相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3.4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固定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与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且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加以恰当的监督, 必须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进行评价。

同时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 做到账实相符, 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盘盈的固定资产, 按同类设备的市价计入其他收入;盘亏及毁损的固定资产, 应查明原因, 按规定程序批准后, 按其原价扣除累计折旧、变价收入、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之后, 计入其他支出。

乡镇事业单位 篇2

一、基本情况

按着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由我镇负责组织实施改革的共有14个单位,125人。具体是财政所1人、经管站11人、农技站10人、种子站9人、水管站18人、水产站2人、兽医站31人、农机站6人、城建所8人、文化站6人、计生专干4人、企管会5人、农保所1人、广播站2人,其中已退休人员18人。

目前,我镇125名参改对象,除财政所12名和经管站6名上岗人员外107名参改对象已顺利签订了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协议,已支付了90名参改对象146.99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为119名未参保对象补缴了80.7万元单位应缴保费(其中为30名对像缴至法定退休年龄),3名财政分流人员纳入发放基本生活,录用财政人员8人、经管人员6名,聘用农技员2人、水利员2人、动检员2人、计生专干2人。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凝聚改革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构。10月18日市改革工作培训会后,我镇于当天下午迅速召开了党委会,传达了市培训会精神,研究部署了我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成立了镇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和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指导组,负责全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落实工作。设立了镇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配备了五名工作人员,并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日程安排表,将改革工作落实到了人,细化到了天,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在改革工作期间,充分利用宣传媒体,以标语、专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10月19日,我镇125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集中收听收看了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改革动员大会,各改革指导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各改革单位召开了动员会,并引导125名参改对象撰写了自愿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申请书或承诺书。三是形成改革合力。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经常过问、定期听取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对于有关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镇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坐镇改革办公室,共接待干部职工来电来访200多人次,收集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60多条,并一一作出了解答,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乡镇事业单位 篇3

一、乡镇事业编制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人数众多

据统计,九江市共有乡镇干部8158名,其中,事业编干部4248名,占全市乡镇干部总数的52.07%。绝大部分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占机关干部总人数的比重超过了50%以上,有的乡镇甚至达到了70%左右。

(二)身份复杂

从来源渠道看,主要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转编、公开招录、村干部定向招考、退伍军人转业以及其他政策性安置等。从管理体制看,既有条管的县直派驻乡镇事业站所,也有块管的乡镇所属事业站所,甚至还有“条块混搭”管理的事业站所。从财政经费保障看,主要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从岗位设置看,主要有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三种身份。

(三)能力较突出

乡镇事业编制干部没有“骄”“娇”二气,善于与群众打交道,绝大部分是本地干部,熟悉农村环境和农民语言;老百姓普遍认为,事业编制干部对实际问题更了解,容易沟通,更能解决问题。

(四)工作繁重

与同乡镇公务员相比,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工作任务繁杂,“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晋升不易

职务方面,自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许多非常优秀的干部,由于其事业编制身份而与提拔无缘,难有机会晋升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者提任县直事业单位领导。2011—2015年,九江市乡镇事业编干部中只有28人提拔到副科级岗位,占比为0.6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符合条件的乡镇公务员基本上都能得到提拔,甚至在換届时会面临无人可提拔的情况。在职称方面,由于乡镇事业站所职称职数极其有限、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职称,事业编制干部最多只能聘到中级,甚至评了职称无法被聘任,干到退休还是初级职称。

(二)干部交流有限

绝大多数乡镇事业编干部在乡镇之间的横向交流、乡镇与县直事业单位之间的纵向交流很少,通过提任实现交流的更少,基本处于“一个岗位干到头,一个乡镇到退休”的状况。2011—2015年,九江市乡镇事业编干部交流到县以上事业单位的比重只有4.71%。此外,副科级事业编制干部调任公务员岗位也难,在年龄、任职年限、编制、人数等方面均有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每个县每次调任事业编制干部不能超过1人,每年不超过6人。

(三)激励不足

目前,乡镇福利、津补贴发放等都得到从严规范,乡镇在经济待遇方面对事业编制干部进行激励缺乏自主权,绩效考评也存在搞平衡,“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一个样”,难以实现有效激励。此外,许多乡镇津补贴没有完全保障,县财政只保障一部分,剩余部分需由所在站所或乡镇自筹解决;政策性改革也没有惠及这一层级干部,目前正在推进的职务与职级并行、车补等只适用于公务员;在抚恤金方面,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仅为20个月的工资收入,而公务员为40个月的工资收入。为此,不少人感觉“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

(四)青黄不接

乡镇事业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变化,青黄不接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面临断档问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在40岁以上,新进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又大多不是专业技术类的,难以从事站所的专业性服务工作。

(五)培训不多

受条件和经费制约,除个别干部参加过市、县业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以外,大多数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只能接受零星培训、低层次培训,致使业务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六)心理不稳

不少乡镇事业编干部心理上感觉比公务员“低一等”,不敢在政治待遇上有所期望;另外,有一些乡镇事业编制干部担心,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会被改革的“一刀切”给切掉,内心不安。

三、解决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出路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拓宽晋升渠道

破除身份限制壁垒,允许优秀事业编制干部直接提任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平时有提任、换届进班子”的常态化晋升机制。同时,参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尽快出台事业编制管理岗干部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二)优化职称评聘

充分考虑乡镇事业编制干部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中、高级职称评审门槛,畅通一部分乡镇事业编制干部通过职称获得晋升、提升待遇的渠道;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增加中高级职称的岗位设置,解决乡镇事业编制干部“评聘两难”的现实问题。

(三)合理调整站所设置

按照工作性质和服务职能,在省级层面做好协调,破除部门利益分割的制约,理顺条块混搭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块管为主的管理机制,建议派驻乡镇事业站所,能下放到乡镇的一律下放到乡镇;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目前仅为股级的乡镇事业站所升格为副科级的乡镇事业站所,为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开辟晋升新途径。

(四)保障同等待遇

保障乡镇事业编制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与公务员同步提高,达到总体上相当,激发事业编制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议由县以上财政完全保障乡镇事业编制干部津补贴、13个月工资的全额发放,尽早考虑将公车改革、车补发放覆盖到乡镇事业编制干部。

(五)加强交流使用

建立常态化的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交流使用制度,开展乡镇之间的横向交流、乡镇与县直单位之间的纵向交流;开展调任交流,适当放宽副科级事业编制干部调任公务员的条件,尤其是人数限制上要有突破。

乡镇事业单位 篇4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对预算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预算约束观念淡薄, 缺乏“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没有预算、不得支出”的管理理念, 在预算编制时没能充分考虑本单位下年度的中心工作和工作思路, 有的甚至片面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少数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未能对上年决算和当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只是对照以前年度预算“依样画葫芦”应付了事, 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因预算没有安排或随意安排而无法支付和使用的情况;有的事业单位认为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 就是根据财政部门审批确定的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报表, 没能引起高度重视和缺乏应有的组织指导。

(二) 预算编制方法欠科学

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是预算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对预算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少数单位在编制收入预算时, 对下年度的收入情况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测算, 有的甚至从自身的私利出发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瞒报、少报收入现象;预算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事业发展的计划来安排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以“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方法, 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发展规模和速度科学编制本部门和单位的支出预算。但好多单位不能结合下年度的工作安排和工作重点统筹安排支出预算, 加上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较紧, 仍采用在上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基础上, 增加或减少有关项目的预算数额, 以确定下年度预算, 而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水平, 预算编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与单位实际存在较大出入, 从而导致预算难以有效执行。

(三) 财务预算执行不力, 存在随意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因素的存在,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结束之后, 普遍缺少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考核和评价机制, 资金投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超预算支出等问题不能足够重视, 无法对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执行发挥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因此削弱了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由于目前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职工的绩效相挂钩, 困此预算执行结果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应的考核体系, 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大多只是形式, 对预算执行未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

二、加强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一) 增强对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转变预算管理观念

预算管理成功与否, 单位领导是关键, 各单位特别是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预算管理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 增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采取有效措施, 明确工作责任, 要做到制度完善、组织保障、人员到位。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在组织实施预算管理的同时, 应加大《预算法》、预算管理政策法规和现行公共预算改革进程的宣传力度, 让预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真正认识到实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摒弃传统落后的预算管理理念, 增强预算管理的法制观念, 形成良好的“人人知道预算管理, 个个支持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 从而为实现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目标奠定基础。

(二) 从预算编制的“源头”抓起, 推进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细化预算编制过程,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 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预算法》和有关文件, 根据本单位的实有人数和资产情况以及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 将本单位的全部收支统一纳入单位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然后按部门预算编制要求, 根据核实无误的基础数据, 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 科学核定本单位 (部门) 预算的编制基数, 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最科学的方法是零基预算, 所谓零基预算就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 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 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 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其基本做法:一是要掌握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料, 对单位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工资水平, 以及工作性质、设备配备所需资金规模等都要了解清楚, 在平时就要建立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 非经法定程序, 不得随意变动。二是要明确各项开支定额, 这是编制零基预算的基本要求。三是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客观实际情况, 对各个预算项目逐个分析, 按照效益原则, 分清轻重缓急, 确定预算项目和支出数额。零基预算能克服我国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 一切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因此实行零基预算是细化预算编制, 为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的支出预算的前提。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基本支出主要是用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的费用开支, 在同一地区同一物价水平下, 各部门维持运转费用的标准应当是相同的,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支出定额标准, 在一个地区制定统一费用定额标准, 并建立根据物价上涨水平上涨情况相应提高的机制, 使预算编制有标准, 财务监督有依据, 预算执行更合理。

(三) 加强对单位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让他们尽快适应深化预算改革的需要, 能根据相关要求科学编制部门预算,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同时按照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 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支出控制措施, 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起审核和监督的责任, 规范单位支出行为, 确保预算有序执行, 为深化预算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

预算监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单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单位内部各部门共同参, 确保对财政资金使用实行全程监督, 以确保其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1. 要严格预算调整报批手续

部门预算是单位认真编制并按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法律文件, 经过了“两上两下”的法定程序, 在预算执行中, 要严格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 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复执行, 不得随意突破预算, 不得随意将预算安排的资金挪作他用。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确应调整的事项, 必须按财政部门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不得随意调整、变更预算, 以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2. 完善单位内控制度

要充分利用单位内部不相容职务分离和财政集中支付系统控制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制约和自我调整, 在单位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防范资金风险,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确保部门预算的有序执行。

3.实行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

对各单位上报的预算执行信息要及时进行分析汇总并反馈, 通报预算执行进度情况, 推广预算管理经验, 纠正预算执行偏差, 确保年度预算的顺利完成。

实行预算管理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需要, 是规范单位支出行为,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 只有各单位 (部门) 高度重视, 不断强化预算意识, 抓住源头, 编制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 同时加强支出管理, 增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真正把预算管理的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选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07 (, 2) .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情况汇报 篇5

车桥镇现有人口6.4万,辖20个村党(总)支部,目前行政编制33名,实有行政工作人员32人,缺编1人。其中党委正副书记4人,政府正副镇长4人,人大正副主席1人,纪委书记1人,党政办公室10人,财政办公室2人,社会事务办公室4人,农村经济办公室6人。行政编制比2000年减少15.4%,实有行政工作人员比2000年减少8.6%。7个事业单位有编制42名,实有工作人员45人,超编3人。其中农技推广中心编制18名,实有工作人员17人;劳动保障服务站编制2名,实有工作人员2人;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编制4名,实有工作人员4人;计划生育服务站编制5名,实有工作人员7人;村镇建设服务站编制6名,实有工作人员8人;企业服务站编制6名,实有工作人员6人;治安联防队编制1名,实有工作人员1人。整体超编7.1%,但同2000年相比,在编制上减少32.25%,实有工作人员减少43.75%。领导职数16名,实有副乡级以上领导干部11人,此外有副科级以上非领导干部(指协理员)6人。所有编制全部定编到人,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核定的机构和编制全部在乡镇公布,乡镇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名单全都在乡镇公布。在公布方式上,对行政编制人员是依据上级组织部门的文件,及时在全镇三级干部大会上宣读,对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是依据上级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及时在相关会议上宣读。在财政经费支出上2004年为717.38万元,剔除人员增资,公益性事业建设和招商引资支出,实际支出比2000年减少11%;今年1-8月份财政支出98.76万元,剔除增资因素支出比2000年同期减少11.2%,总之我镇自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从机构编制核定,实有工作人员人数都有明显下降,在财政支出上从相对值来比有所增加,但绝对值是减少的。

一、严格按照上级改革要求,把人员精减到位

对行政在编和事业在编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在2001年的十、十一两个月,我们统一按照上级的布署,对行政在编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改革,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通过述职、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对行政在编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定岗定职。通过这次改革行使政编制由39名减到33名,减少15.4%,实有人员由35人减到28人,减少20%;事业单位编制由62人减到48人,减少22.6%,实有人员由80人减到50人,减少37.5%。在2003年又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对原农业技术服务站、畜牧兽医服务站、农机服务站、农经服务站进行改革,统一合并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统一考试的方法实行竞争上岗,使这四单位的编制由原来的48人减到41人,减少14.6%,实有工作人员由原来的50人减到42人,减少16%。

二、严格按照上级核定的编制要求,把人员的岗位明确到位

乡镇事业单位 篇6

荣誉的背后,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桃李芬芳,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些成绩,与数代桥上初中各届校领导班子、教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更是现任校长刘峰和全体教职工拼搏进取,求实创新的必然结果。刘峰自临汾师范毕业后到桥上初中工作,从一名教师到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现在任校长,他的成长过程也是桥上初中连续十一年获县级红旗单位的见证。他对笔者谈起了他的教育管理观。

管理观

刘校长认为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的兴衰成败,都与校长的思想、观念、态度、作风、言行、领导能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是行政的领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尽管思想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它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发挥着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一所学校有了科学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就有了学校的精神支柱和崇高的教育信念,才可能产生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仅仅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还是为多数学生服务,让所有学生都能面向未来?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我们全体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对于此学校实行了“目标管理”,以目标管理学校三处、三个年级和全体成员,使之处于整体管理体系之中,沿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共同协作,相互监督;同时,认定每个年级和教师在完成学校管理目标中的责任,并以目标及其完成的程度作为评价贡献的尺度。学校和各处、年级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年级组把学校下达的目标再细化分解给每个教师,和教师签订目标责任状,保证人人有目标;学校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强化目标意识、责任意识和考核奖惩意识。

为了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在管理体制上推行分级管理。即权利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变一人操心为人人操心,一级领导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思路清晰,责任明确,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每个人也都有了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和舞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教师观

教师是学校之本,教师素质水平决定着学校素质水平,学习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要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首先要做“学习型”的教师。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进修校订的书外,每学期还应自选三本以上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进行学习,并记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通过读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素养、科学素养和精神境界。学习是教师进步的源泉,也是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中做,做中研,才能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做教师容易,做一个好教师并非易事,会学习、会研究,最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在学习洋思、杜郎口、东庐以及绛县,还有翼城县教研室的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自主研究一套“三化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并且要求教师心中有模,还不能完全依模,要做到符合自身特点又实用于本班教学的新路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口,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学生观

学校坚定不移的推行“德育兴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代替说教,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和主角,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浓烈的人文环境中养成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体悟做人的道理。

“三分教,七分管”,刘校长认为:好学生是“管”出来的而不仅仅是“教”出来的,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灵活、开放的学习新时空,坚定其追求,磨练其学习意志,优化其学习品质、习惯,引领着他们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从而使后进生转化,优生更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班干部一律竞争上岗,轮岗,班级管理实行值日班长制。在常规管理方面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逐步达到自主管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

为了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内化作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自我形象设计、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发动学生制定班规班约;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角色虚拟或置换、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文明监督岗及班干部竞选机制的建立,更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搭建了舞台。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比什么都重要。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宏伟的抱负,就能产生巨大持久的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进取、朝气蓬勃的人生,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决心。使学生在艰苦学习中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作为学生,只有解决了理想和抱负问题,才能当好学习的主人,承担学习的责任。这样就能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事实上,学生想学习好,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努力,自己教育自己,学生不是一块块任教师捏成文化的胶片,只有学生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品牌和形象,同时也是教师荣誉、尊严、生命价值的体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刘校长认为应该在开发教师潜力、学生潜力上下功夫。在实践中刘校长体会到任何聪明教师,包括有才华的教师离开扎实苦干是出不了教学成绩的。勤奋努力、团结协作、科学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总结多年来学校教学的基本策略,有许多经实践检验是科学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只有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了做人,前进才能目标,学习才有动力,成才才有保证。成才先成人就是这个道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做学问,也就谈不上学习能力。学生潜力无限,这个无限存在于学生的优秀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基础。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学习也是一样,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会作业、会总结。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全过程,自觉抓好这些学习环节,这就是学生具备学习能力的体现,这会使学生学习成绩显著,受益终身。

学习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学习的科学。不讲方法的学习,势必事半功倍。学习方法也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众所周知,教师光靠讲课是不会把学生讲会的,只有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内在联系,才能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应该研究从教会、教懂学生转移到学生学会到会学,教师应研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也正是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过程中日臻成熟。追求高质量是我们的目标,但学生成长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努力学好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乡镇事业单位 篇7

一、档案及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档案是企事业单位在进行政治、科教、文化等等活动过程当中所直接形成的具备保存收藏价值的历史记录材料, 它记载着事业单位自发展起各种业务信息, 同时对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详细信息也有存档, 对于维护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有效有序展开具备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成员如果想要将本职工作干好干出色, 有必要对本单位的作用、发展经历进行细致了解, 这些信息都可以借助阅览档案完成, 档案记录是最系统而又最详细最接近本源的资料。除此之外, 如若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 也可以查阅档案, 借鉴一下类似问题的处理办法, 从中获取宝贵经验, 更好地应对各种难题。

二、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一) 制度欠缺完善

统观现在乡镇事业单位, 大部分都仍停留在过去一种无序或者是半无序的状态, 然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 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范围、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不断向着企业化、社会化方向进行完善。显然,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与这种发展速度存在着不协调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二) 重视程度不够

在乡镇事业单位领导人的观念里, 乡镇工作应始终将重心放在搞好农业生产活动, 保证水利完善, 保障农民生活等等方面。相应地对于档案记录、整理、管理工作则重视程度不够, 以为不过是将单位当中发生的往事记录一番, 不能认识到其对于工作展开的借鉴意义, 因而管理松懈。

(三) 档案管理技术较落后

乡镇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人员编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等等条件的制约, 档案管理技术得不到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更多地流于形式, 成为“政策性工作”。具体分析原因有二:首先是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管理工作多由人事科职员兼任, 人员调动频繁, 无法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 不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对档案整理的意义认识不足, 不能完全明晰归档要求, 从收集、整理到归档装订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其次, 管理设备还待完善,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最常见的设备就是一台计算机以及一套不能与时俱进的软件, 陈旧且落后, 一部分工作人员仍习惯使用纸质文件档案材料, 不能充分利用电子文件。

三、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完善举措

(一) 明晰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重要性

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涉及方方面面, 因此, 不管是单位领导还是普通职员都必须做好档案整理存储工作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针对乡镇事业单位具体情况来说, 投入更多的人、物、财力, 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职员、引进有效的档案管理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 考虑到档案管理当中陈旧档案信息过多, 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直接有效地调用出有用的档案资料, 乡镇事业单位还需要紧跟形势变化变革档案管理模式, 努力解决好档案资源转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优化服务体系。

(二) 努力实现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

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其一是档案信息录入之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其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可靠性、高速型等优势, 使档案管理纸质化与数据化并存。借助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输入档案基础材料, 同时进行查询、统计, 最后将档案资料打印, 形成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 满足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其三是乡镇事业单位档案资料当中存在一部分内容不要求保密, 乡镇工作人员可以将其发布在公共网站上, 实现资源共享, 拓宽档案资料的使用范围。

(三) 培养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

首先, 面向乡镇工作实际要求, 聘请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管理人才,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不合格的员工, 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其次, 在有限的条件下不妨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多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 不断充电, 拓宽自身发展空间, 确保岗位档案管理人才稳定性。最后,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员工的工作态度的培养, 通过激励机制来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 减少懈怠情况, 改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四) 明确规章制度落实职责

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自身的复杂性,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 确保工作有序进行。第一, 依照乡镇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有效, 方便施行的规章制度, 既要考虑全面又要简明更要容易操作。第二, 相应的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 激励制度,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通过奖惩来保证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乡镇基层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精简机构人员的同时要求提高服务效率, 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不断进行完善, 实现有序化、高效化、信息化、现代化。

摘要:乡镇基层事业的发展关系我国健康运转, 目前随着工作的复杂性增加, 信息不断增多,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克服遇到的障碍, 需要信心、决心, 本文分析了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策。

关键词:乡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隽.探讨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08) :69-70.

浅谈如何发展乡镇广播电视事业 篇8

1 完善乡镇广播站“人财物”三权管理

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必须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协调, 乡镇广播站负责组织实施。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必须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 在业务工作内容上要适应机构改革后的新形势, 使广播站的技术人员从包村入户的行政工作中走出来, 大力做好乡镇广播电视网络维护工作。只有理顺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真正的实行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 才能发挥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积极性, 才能发挥广播电视的喉舌作用更好地为当地政府服务。

2 发挥县广播电视局职能作用, 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管理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实现依法治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是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法的稳定可以保证制度的稳定。

积极稳妥地发展新用户, 特别是积极解决低收入人群看电视难的问题。县广播电视局要争取一下惠农项目, 由乡镇广播站组织实施。要结合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 可酌情减免低收入人群的初装费和收视维护费, 以利提高有线电视普及率和扩大党的政策宣传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广播电视是一项科技含量高, 其工作内容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政策性, 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乡镇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很不相适应, 很多广播站工作人员连分支器和分配器的功能都弄不清楚, 根本谈不上使用广播电视共缆传输, 有线电视网络一网多用等新技术。所以, 首先县广播电视局和乡镇政府要选拔一名工作认真积极、政治性强、作风正派、业务水平高、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员负责广播站的日常工作。其次, 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敬业、勤业、讲道德、乐于奉献的精神。第三, 加强对有线电视安装队伍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3 积极稳妥地发展无线电视差转业务

有线电视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广播电视产业, 无疑是应该肯定和发展的。因为它能给高楼林立的城市居民提供多频道稳定清晰的信号源, 大大地提高了收视质量。从而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等条件成熟后局部地区也可逐步发展数据通讯及多功能开发, 这是无线电视所不及的。但有线电视也有其弱点。首先抗灾能力较弱, 如遇到台风、地震、洪涝灾害, 耗巨资建成的有线网将毁于一旦。1998年全国范围的大洪灾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其次就是一次性投资较大, 一个工程要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对于观众来讲, 平时要交纳初装费、收视费, 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对于观众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就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线电视的全面普及也很困难。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13亿人口, 80%的人口分散在乡下, 而且幅员辽阔, 多是山川丘陵、江河湖岛、老少边穷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而且人口过于分散, 发展有线电视相当困难。就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 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 由于过重的农民负担, 连有线电视300元的初装费, 每月15元的收视费都负担不了, 因此对安装有线电视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四级办广播, 一般乡村都能收看好4~8套免费开路电视, 所以有线电视在农村的普及,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中国的国情, 在广大农村、山区丘陵、老少边穷地区应主要用无线电视覆盖。目前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搞好农村的无线电视覆盖, 做好无线电视差转工作。

4 大力发展直播卫星电视业务及重点实施“村村通”工程

到目前为止, 中国广播人口未覆盖率为5.52%, 电视人口未覆盖率为4.19%, 全国有约有7千多万人听不到广播, 5千多万人看不见电视, 因此在中国不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的人群与整个英国全国人口数相当 (英国全国总人口6千万) , 解决最后5%左右的广播电视人口未覆盖问题, 成本高这部分人多数居住在分散、交通不便、居住在地形复杂的边远乡镇、经济相对落后等有线电视不易铺设、无线广播电视运行维护较难、成本高的偏远区域。要在这些地区仅靠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视提高1个百分点, 其成本将非常高。并将该项工作作为惠农工程落实, 大力组织实施。“村村通”卫星电视直播可以用一颗卫星, 将电视频道覆盖我国全部陆地和领海, 是解决广播电视覆盖盲区的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

总之, 面对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实际, 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事业发展的重点是覆盖, 而覆盖的重点是农村, 有线与无线并重, 卫星与光缆结合, 以HFC网为主要入户网, 实现天上有星, 地下有网的传输覆盖格局”这一方针政策, 力争使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安全、快速发展。

摘要:有线电视是广播电视发展中的产物。它是利用电缆、光缆或者微波的特定频段传送电视节目和播放自办广播电视节目的公共电视传输系统即有线电视台。在乡镇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相辅相成, 有线电视既可以加强无线广播节目的传送, 又可以增加电视多套节目的覆盖率, 更有效地发挥广播电视的宣传作用。

乡镇事业单位 篇9

1.1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上蔡县塔桥乡为例

上蔡县塔桥乡2008年度乡镇责任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增长14%, 达到4554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达到2688万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26%, 达到32572万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30%。 (2) 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6%;非公有制经济营业收入增长2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26%;非公有制税收增长25%;完成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缴任务。 (3) 农业经济:①林业生产:新建完善农田林网面积25036亩;村镇绿化面积1011亩;林业育苗200亩;集体林改达到80%。②农业生产:粮食面积15.01万亩, 单产439公斤, 总产6589.39万公斤;油料面积0.55万亩, 单产104.5公斤, 总产57.48万公斤;水产养殖总产量15.6万公斤, 完成县下达的沼气建设任务300户。③畜牧业生产:大家畜存栏0.45万头, 出栏0.25万头;生猪存栏3.2万头, 出栏5.8万头;山绵羊存栏1.8万只;出栏2.3万只;家禽存栏19.8万只, 出栏41.4万只;“防五”密度达到100%, 全年不出现重大动物疫情。新增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5个累计达到5个;新建规模养殖场4个。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精品区5000亩。 (4) 招商引资工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个;足额交纳招商引资保证金3万元。 (5) 财政工作: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158.8万元,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6.3万元;地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65.5万元;财政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87万元。 (6) 扶贫开发工作:积极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完成县下达的脱贫任务。 (7) 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上蔡县塔桥乡2008年度乡镇责任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工作: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上综治20081号文件执行。②信访工作:不发生赴京、省、市集体上访, 不发生赴县重访。严格控制赴京、省、市个人访, 重访率不超过12%, 重信率不超过30%, 上级交办的信访大户稳定率达到80%以上。上三级要结果案件, 按期结案率达到85%以上。 (2) 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08‰以内, 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出生统计准确率达到92%以上;事业费投入到位率100%, 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3) 民政工作: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保持在60%以上, 争创示范敬老院;②深化殡葬改革, 火化率达到100%。 (4) 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 减少一般伤亡事故, 杜绝重大恶性事故发生。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实施有效的预防安全措施, 无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5) 教育工作:①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 97%以上。中学生缀学率不超过2%, 小学生缀率不超过0.5%。②中小学危房比率控制在2.7%以内。③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维护学校治安安全。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不低于90%。 (7) 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小城镇公共卫生及市场环境治理力度, 乡镇集镇公共卫生要有专职清理人员;年内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8) 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613.39公顷以上, 未经批准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其它土地。 (9) 艾滋病防治工作:①符合治疗标准的区滋病人100%纳入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范围, 100%纳入抗机会性感染服务范围。②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妈100%采取预防母婴传播措施。③建立县、乡、村三级夫妇双方中单方艾滋病毒感染者配偶随访报告制度, 每半年进行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 检测率达95%以上。 (10) 农村道路养护:村村通道路有专人护理, 年内路肩至少培护一次。 (11) 农民负担工作: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不出问题;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 不违反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 不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 (12) 依法行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继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行为,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指标是地方政府绩效考评内容的具体体现, 是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前提。绩效考评指标具有强烈的行为引导功能, 它明确并强化了被考评对象的工作要点和努力方向。由于政府活动范围广泛、活动过程复杂、活动结果影响深远, 政府绩效考评指标比企业绩效考评指标要复杂得多。对于政府绩效考评这个世界性难题而言, 设计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其中首要的困难。但目前纵观地方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操作实务和理论, 虽然取得很大进步, 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没有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 更没有抓住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效能考评, 对绩效考评体系构建的技术研究不透彻, 实际操作中拍脑袋, 甚至心血来潮, 体系内部各因子的相关性、层次性、结构性不清晰, 相关研究较少, 如表2中, 子项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子项9艾滋病防治工作, 同属医疗卫生, 分项明显不合理。

1.2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理性层面的行为取向”因其指向特定的价值目标, 而根据目标价值的性质, 价值取向可以分为目标取向和工具取向两个层面。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的最小单元, 也是最敏感的部分, 其绩效考评的价值取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整个行政系统考评的价值倾向, 而研究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价值取向, 是完善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首要任务。

1.2.1 经济考评目标设置的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是没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就经济发展目标而言, 目标设置过于重视GDP任务量, 忽视人均GDP的目标, 更不用说人均GDP精细考量的目标。二是经济指标结构分化不明显, 笼统的分为, “生产总值”、“非公有制经济”、“农业经济”、“招商引资”、“财政工作”、“扶贫工作”等。如前例, 上蔡县塔桥乡2008年度乡镇责任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 没有应用国际通用标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模式。在结构方面, 更没有提高第三产业的目标比重, 这方面固然与我国目前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有关, 这将导致牺牲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战略相悖。三是没有体现正确处理速度、质量与效益三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没有设置投入产出比, 没有设置行政成本的指标, 没有设置能源利用和环保方面的具体指标等。四是有些考核目标设置混乱。前例中, 把招商引资工作设置为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考核指标。众所周知, 招商引资工作不是中国政府基本职能, 虽然招商引资工作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纯粹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来考量, 容易导致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 而忽视招商引资的质量, 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压力。财政工作亦是如此, 我们不能完全推定财政指标是导致地方政府乱收费的重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 某些乡镇政府为了完成财政工作而采取一些非制度化和非法制化的手段, 这与当初目标设置的价值取向——考评政府经济工作能力相悖。

1.2.2 社会考评目标陷入价值取向的误区

前例的社会发展目标中, 没有关于正确处理关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一是没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目标设置;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考评目标设置, 明显陷入价值误区。二是没有明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目标的关联性指标;主要体现在人口指标分化为计划生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只是以人口数量控制和经费投入等简单指标来考量;教育工作也只是以入学率、辍学率等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来考量。地方政府目标考核分为综合考核和单项工作考核, 单项考核的指标社会相对完备, 但时间作为考核部门的业绩, 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社会职能而没有列入政府能力综合考核, 更不用说体现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与该项目工作的函数关系。三是政治文明目标设置模糊。可以说根本没有直接关联性定量, 甚至定性指标。从另一个角度来考量, 一些指标设置仅与当时社会关注热点有关, 与整个目标体系不和谐, 如信访工作, 该工作目标考评设置的价值倾向应该是考量乡镇政府促进社会稳定的能力, 但实际上, 信访工作与社会稳定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1.2.3 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的不充分

“民众本位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 人民民主专政是其突出的特点, 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核中, 民众本位的价值诉求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是国体、政体的内在要求。前例中, 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几乎没有踪迹, 政府本位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乡镇政府直接面对群众, 其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 是整个政府系统民众本位的缩影和代替, 不把民众本位作为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考评的重要价值取向, 显然与我国政府绩效考评的总体价值取向不一致。

1.2.4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考评工具取向思考

关于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考评工具取向, 按照彭国甫认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功取向可分为有限政府价值取向、效益标准价值取向和系统评价价值取向。”前例中基本体现了有限政府原则, 其职能明确, 其运行的原则也是依法行政;在系统整体性、层次上相关性要求上, 满足了系统的要求。但是效益标准价值取向上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其基本的效率考量也没有体现。在乡镇每年一次的审计中, 有效益的评价, 但其更多的是审计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额度, 人大对政府绩效的考评中, 也仅限于与预算的对比。实践中, 乡镇政府效能考评目前还仅限于自我考核的阶段, 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已经很不适应。

1.3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是我国地方政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由技术方法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 实现地方公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化的必然选择, 是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制度建设可以说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基本保障, 可以克服“想评就评, 想怎么评就怎么评”的考评随意性。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还不完善,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甚至某些制度安排不科学。从多年参与乡镇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实践, 结合有关理论,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各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程序的制度安排不健全。不仅没有具体制度安排性法律法规, 就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制度安排而言, 评价项目没有科学考证, 程序设置不科学, 特别是制定考评方案方面, 制度制约存在真空。二是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考核的主体考评机制不完善。虽然在实际考评中, 也成立了领导机构, 但大多徒有其名, 公民考评机制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考评效果中体现的分量就不得而知了。三是没有建立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 造成了考评人员责任心不强, 考评中人浮于事, 弄虚作假的现象。

1.4 完善我国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对策

1.4.1 重塑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价值观

“价值取向有一股无形的力量, 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构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评估行为的深层结构, 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魂。”这就要求我们被评或考评主体认清本质及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也变成物质力量。”只有考评主客体把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 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才能真正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功能和作用。这就要求在实践中, 深化科学发展观, 用“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指导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总体工作。

1.4.2 建立健全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法律体系

政府绩效考评由于主要运用公共权力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不同其他领域的绩效考评, 因而需要法律保障, 而“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评估的趋势之一。目前, 我国需要一部约束力强大的全国性法规来规范和指导我们的考评工作, 在各级政府或人大机关也应相应制定各项考评规章, 从而形成一套健全的法规体系, 从而让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有章可循。

1.4.3 完善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制度体系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更是规范地说它们是好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借鉴英、美等国家政府绩效考评的先进经验, 笔者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程序制度化。只有程序制度化, 才能使整个考评工作有序进行。二是信息传输制度化。整个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过程, 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过程。信息从原始收集到最后的若干环节中要确保其真实性、时效性、科学性, 要求信息传输制度化。三是组织领导制度化。领导机构是实施考评的推动力量, 只有组织领导制度得到确立, 才能保证考评顺利进行。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制度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没有制度化, 不仅起不到激励、约束的效果, 而且将导致考评主客体失去动力, 使考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或无序进行。五是强化结果运用制度。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是考评工作的目的和动力之源, 只有结果运用制度化才能将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工作不断推进、创新、深化。

1.4.4 优化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技术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是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基础和核心, 关系到整个考评工作的成败, 也影响下一周期的考评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更对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者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 因此优化评估技术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遵从目标一致性原则。在实践中,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技术体系层次目标一致、绩效目标与考评主客体目标一致, 从而形成一个指标链。二是遵从目标可测原则。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技术体系目标设置转化定性目标为定量目标, 量能标准把握易测性评级主体和可控性。三是遵从目标整体性原则。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技术体系在设计中, 考评要能完全反映考核地方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数量和质量, 全面展示其社会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履行的客观现状, 同时也要避免面面俱到, 不分重点。

1.4.5 建立一支高素质考评队伍

有一支高素质的考评队伍, 能够使考评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也能够减少考评主体间的冲突和摩擦, 把考评的功能最大化。因此,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考评队伍, 一是成立常设领导机构, 对整个考评全程指挥和协调。二是组建一支高素质考评专家队伍,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使考评工作更加科学。三是建立一支专业考评队伍, 让考评成为一种职务行为, 避免考评工作流于形式。此外, 对各考评队伍要定期更新, 既要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又要对其人员进行经常更新、培训, 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2 结论

本文在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诸位同仁和各位老师的精心帮助下结稿了, 也要感谢上蔡县塔桥乡政府及实权的提供各种资料, 才使本为及时与大家见面。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并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结合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成果是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比较完整的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考评的理论体系, 同时, 也针对了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现状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但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没有构建一个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二是采用小样本分析有以偏概全之嫌。

参考文献

[1]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4]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5]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彭国甫.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7) .

[7][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8]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9]黄恒学.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0]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 1998.

乡镇事业单位 篇10

1 稳定和加强基层水利队伍。

根据水利发展的需要, 每个乡镇应设立水管站, 其中至少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本乡镇的水利规划、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 不参予乡镇的其他工作。

2 加大基层水管员培训力度。

由于目前基层水管员上岗人员素质偏低, 胜任本职工作困难。因此, 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水管员的培训力度, 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3 创新投资机制, 加大供水产业的投入。

发展乡镇供水产业, 建设乡镇供水工程, 需大量的建设资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要用好国家补助资金, 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渠道, 按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依靠群众, 依托社会, 融合企业,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机制, 增加社会投入, 加强乡镇供水的发展活力。

4 完善供水市场制度, 加强供水市场管理。

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加快供水产业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供水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推行供水特许经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水资源费和水费征收的监督体系建设,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确定供水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及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确定勘察设计工作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制定规程及审批权限, 确定峻工验收标准, 工程后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积极研究开放投资对供水行业带来的影响, 制定政策引导和规范投融资行为, 创造社会资本进入供水行业的条件, 加强供水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合格供水工程和供水企业进入供水市场。

5 采取措施, 完善工程经营管理体制。

对现有工程要结合各自工程的运营现状和特点, 明确工程所有权, 放开工程经营管理使用权, 对长期经营管理不善, 经济效益差的工程, 在保证供水工程供水质量的前提下, 进行承包、租赁和拍卖等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或采取兼并、控股、合作等形式盘活部分资产, 加大资金运作和工程改造进程, 加强工程运营管理。

6 建立良好的价格收费体系, 确保供水产业的良性运行。

水费是乡镇供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合理核定供水价格是发展乡镇供水产业的先决条件, 乡镇供水价格要按价值规律要求, 并要体现节约用水, 科学用水的原则, 在供水成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资利润进行合理确定, 并适当增加环境水费的征收, 要逐步完善价格收费体系, 实行计量收费, 定额管理, 超用加价制度, 利用政策和经济杠杆培育社会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和水的商品化意识, 逐步完善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机制。

7 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和供水市场。

乡镇供水企业要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和供水市场, 依托主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强供水企业的经济实力。

7.1 乡镇供水企业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用水市场, 实现供水网络与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系统的联合, 扩大高效农业灌溉供水量, 扩大供水市场。

7.2 提高景观意识, 建设环境工程、风光工程, 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和餐饮服务业, 扩大服务领域。

7.3 发展污水处理产业,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加大水的使用价值, 在为城乡发展的服务中不断壮大行业经济实力。

8 结论

发展乡镇供水产业, 要打破传统机制, 遵循市场经济与WTO的游戏规则, 积极创建和完善各种体制和机制,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能和监督体系建设, 放开供水市场, 加快供水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改革的深化, 水利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乡镇基层水利单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适应改革要求, 加强乡镇基层水利单位建设,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更好地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上一篇:消风散加味下一篇:危机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