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2024-06-12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共8篇)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篇1

柴胡疏肝散一方, 散见于《景岳全书》《证治准绳》《张氏医通》《医医偶录》等多本中医古典文献, 组方皆是在《伤寒论》四逆散方基础上, 去枳实加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而成。此方以柴胡、芍药和肝解郁为君, 臣以香附、枳壳、陈皮疏肝理气, 佐以白芍、川芎柔肝和血, 再以甘草和中缓急, 被视为疏肝解郁之要方。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引起的多种疾病, 如抑郁症、肝胆病、胃肠病、乳腺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收效颇佳, 现总结体会如下:

1 郁证

郁证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肝为风木之脏, 主疏泄, 其气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 情志抑郁不畅, 可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不畅形成郁结, 则肝经循行之处出现满闷、胀痛或梗塞不舒之症;同时, 气机郁结会反过来加重情志抑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川芎各10~15g, 生白芍15~30g, 陈皮6~10g, 炙甘草5~10g。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者可加郁金20~30g, 合欢皮15~30g, 合欢花10~15g, 青皮6~10g, 苏梗10~15g, 以加大调气解郁力度;心烦、情绪急躁、夜不能寐者加用龙骨、龙齿各20~30g (先煎) , 栀子3~10g清心重镇安神;嗳气、胸闷、恶心者加旋复花10~20g (包煎) , 代赭石15~30g (先煎) , 姜半夏5~10g降逆止恶;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0~30g以消食化积。

病案1患者女, 46岁, 2009年12月初就诊, 自就诊前1年离婚后, 情绪持续低落, 近3个月来更甚, 常独自流泪, 不喜与人接触, 夜不能寐, 白天时发胸闷不得透气, 甚产生过自杀念头。纳减, 二便调, 舌淡苔薄, 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香附15g, 合欢皮30g, 合欢花15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川芎10g, 陈皮8g, 桔梗5g, 龙骨30g (先煎) , 夜交藤30g, 炙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同时和患者谈心, 开导患者。二诊患者独自来院, 自述睡眠、胸闷明显好转, 遂去龙骨、桔梗, 余方药同前, 7剂。嘱患者放平心态, 心中郁闷可找信赖的人倾诉、交流, 不能遇事总独自扛。三诊患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态趋于正常, 自述已无明显不适, 停药, 建议服用逍遥丸、归脾丸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 现已重组家庭。

2 肝胆病

肝胆病多表现为右胁肋部肿胀、疼痛, 纳减、乏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B超或CT可发现肝胆的病理性改变。其病因多为嗜酒或嗜食肥甘厚腻或湿热疫毒, 病机为诸邪郁于肝经, 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丹参15~30g, 川芎8~1 5 g, 生白芍2 0~3 0 g, 生甘草5~1 0 g。乙肝可加用虎杖、蛇舌草、茵陈、藤梨根各15~30g;脂肪肝加鳖甲20~30g (先煎) , 绞股蓝15~40g, 荷叶10~20g, 山楂10~20g;合并肝功能异常加藤梨根15~30g, 平地木10~20g, 三叶青10~20g;酒精肝加用葛花、葛根各15~30g, 鳖甲20~30g (先煎) ;胆结石加用郁金、鸡内金、广金钱各15~30g, 海金沙20~30g, 伴黄疸者则分阴黄、阳黄之不同加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蒿汤。另, 为保证治疗效果, 须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所谓“三分治, 七分养”, 脂肪肝必须清淡低脂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酒精肝必须戒酒;胆囊炎必须坚持三餐按时就餐, 低脂饮食, 尤其早餐必须吃。

病案2患者男, 42岁, 2013年10月初就诊, 自述近1个月来, 双下肢乏力明显, 伴右胁肋胀, 偶发头昏。纳如常, 二便调,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外院查总胆固醇 (CHO) 6.78mmol/L, 甘油三酯 (TG) 4.47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85U/L, 碱性磷酸酶 (ALP) 173U/L。B超示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型胁痛,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丹参30g, 绞股蓝30g, 生山楂15g, 虎杖15g, 鳖甲20g (先煎) , 平地木15g, 藤梨根20g, 三叶青10g, 生白芍30g, 枳壳15 g, 生甘草10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另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嘱患者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二诊患者乏力、胁肋胀减轻, 效不更方, 续服14剂。三诊复查肝功能、血脂示:CHO 5.10mmol/L, TG 2.1 1 m m o l/L, A L T 8 6 U/L, A L P 6 4 U/L, 前方去三叶青, 加荷叶15g (后下) , 14剂, 余治疗同前。四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三诊方药14剂。五诊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肝脏脂肪沉积, CHO 3.28mmol/L, TG1.65 mmol/L, ALT 40U/L, ALP 38U/L。为方便患者, 每日绞股蓝20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每晚1次。半年后随访, 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案调整每日绞股蓝15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隔日1次。

3 乳腺病

从经络循行来看, 足厥阴肝经循行到期门穴后, 布胸胁环绕上行, 有一分支过乳头, 入胸中, 和手太阴肺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行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 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疾病与肝、胃、肾经以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乳腺疾病中, 尤以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发病率为高, 多表现为乳中结块, 肿胀作痛, 或每与情志因素相关, 抑郁、烦躁、发怒时加重;或与月经相关而呈周期性发作。此皆由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而致。气机阻滞, 则血行不畅, 必然导致血瘀或津液代谢异常, 化生痰饮, 痰瘀与气相结, 表现为胁肋刺痛、乳中结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当疏肝解郁, 活血散结, 以柴胡舒肝散治之。组成: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川芎9~15g, 路路通10~20g, 丝瓜络10~30g, 通草10~2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胸部疼痛为主加郁金15~30g, 红花5~15g, 元胡8~20g;如有结节加鳖甲20~30g (先煎) , 山棱、莪术各6~15g, 红花10~15g (该组经期禁用) ;乳腺癌术后加鳖甲20~30g (先煎) , 蒲公英、蛇舌草各15~30g, 仙鹤草2 0~5 0g, 山慈姑5~1 0g;体虚乏力加生黄芪10~25g, 党参10~20g, 白术10~18g, 杜仲15~30g, 仙鹤草30~50g。

病案3患者女, 32岁, 因双乳胀于2012年10月底来诊。述每遇月经期乳胀加重, 自行触摸未及肿块或压痛, 纳可, 二便调, 寐宁, 舌红苔薄, 脉弦。乳房B超示:双乳小叶增生。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乳癖, 方药:柴胡12g, 香附12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路路通15g, 枳壳10g, 陈皮6g, 川芎9g, 丝瓜络20g, 通草10g, 炙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乳胀明显减轻, 续上方7剂, 服用同前。三诊症状已无, 嘱逍遥丸巩固2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胃肠病

胃肠疾病多表现为:胃脘部胀气、疼痛、烧心, 伴嗳气、泛酸、善食易饥等症。病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脾不化湿。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常见胃肠疾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陈皮各6~1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泛酸、烧心明显加海螵蛸15~30g, 煅瓦楞20~30g (先煎) , 白芨8~15g, 浙贝母15~30g;胃肠以胀为主加佛手、紫苏梗、莱菔子各10~15g, 木香8~1 5g;乏力明显加党参1 5~2 5 g, 炒白术1 2~2 0g, 生黄芪15~30g;舌苔厚腻重加苍术10~30g, 藿香10~20g, 佩兰10~15g, 砂仁3~6g (后下) , 薏苡仁15~30g。

病案4患者男, 42岁, 因上腹胀气伴烧心于2011年2月初来诊。仔细询问得知患者近来食量明显增加, 但食后上腹胀气明显, 无泛酸、恶心呕吐, 二便调, 寐欠宁, 舌淡苔腻, 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胃痛,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5g、川芎、陈皮各8g, 生白芍20g, 海螵蛸30g, 煅瓦楞20g (先煎) , 薏苡仁20g, 炒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烧心、胀气明显好转, 上方改枳壳为10g, 海螵蛸20g, 余同前。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服二诊方7剂。四诊患者已无不适, 续服二诊方药, 加以巩固。

5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可见乏力、口干、头昏头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以舒张压升高为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偏高、血黏度增加。如果不尽早干预, 可加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笔者认为, 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属痰、湿、瘀、虚, 病位在心, 病理变化的枢机在肝脾, 病久则累及肺肾。病初实证为多, 病久则虚实夹杂。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肝经不舒, 则脾失运化, 无法加速血脂、血糖的分解代谢, 故疏肝是标本兼治之举。笔者治疗此类疾病仍以柴胡舒肝散为基本方,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6~15g, 红花10~15g, 陈皮6~10g, 炒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伴有高血脂加绞股蓝20~5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0~30g;伴有糖尿病加玉米须10~50g, 北沙参、天花粉、芦根各15~30g;胸闷、胸痛、心悸明显加薤白10~15g, 全瓜蒌15~30g, 元胡10~20g, 龙骨或龙齿20~30g (先煎) ;乏力、短气明显加生黄芪15~30g, 党参15~25 g, 炒白术15~20g, 升麻3~10g;并发水肿加槟榔10~20g, 大腹皮10~20g, 车前子20~30g (包煎) 。

病案5患者男, 68岁, 2012年11月底, 因血压控制不理想来诊。诊见:体形肥胖, 时有头昏、胸闷发作, 嗜睡, 纳可, 二便调, 舌质紫, 苔黄腻, 脉弦数。当日血压180/120mm Hg。辨证为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证, 考虑老年肥胖患者可能血脂高, 故方药如下:柴胡15g, 郁金2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陈皮6~10g, 炒白芍30g, 绞股蓝3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嘱继服先前降压药, 下次空腹来诊。二诊空腹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8.26mmol/L, CHO 7.76mmol/L, TG5.25mmol/L, ALT 85U/L, ALP 76U/L, 当日血压160/108mm Hg。方药调整如下柴胡15g, 郁金30g, 川芎10g, 天麻9g, 钩藤15g (后下) , 生白芍30g, 绞股蓝30g, 玉米须20g, 炒山楂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 7剂, 用法同前。停先前服用降压药, 调整如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 每日2次。三诊BP150/96mm Hg, 头昏、胸闷、嗜睡减轻, 续三诊中西药联合治疗。四诊BP 14 0/9 0mm Hg, 诸证又有所减轻, 续三诊治疗方法不变。五诊BP 135/85mm Hg, 应患者要求, 停汤剂, 每日绞股蓝20g, 玉米须15g, 炒山楂10g水煎代茶饮, 西药不变继服。半年后随访复查空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5.42mmol/L, CHO 5.15mmol/L, TG 1.17mmol/L, A L T 3 8 U/L, A L P 2 6 U/L, 当日B P 1 3 2/8 5 m m H g。嘱坚持五诊方药治疗, 不得擅自停药。

肝郁气结之病机广泛存在于精神心理疾病、肝胆病、胃肠病、乳腺病以及代谢性疾病之中, 因此以疏肝理脾、行气解郁为功的柴胡疏肝散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仅为笔者个人粗略心得,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运用范围远不止此, 此文略涉一二, 以期抛砖引玉。

柴胡疏肝散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篇2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35-02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作陈•散阵》,为调肝理脾之名方。原方由柴胡、陈皮、香附、川芎、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血量的生理功能,肝又有易怒、易热、易虚、易亢的特点。妇人以血为基本,若素性忧郁,或七情内伤,或他脏病变伤及肝木,则肝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和由此而表现的相关病机,影响冲任,导致妇产科疾病。表现为:月经后期、经前期综合症、经前乳房胀痛、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1所治妇科病的原因分析

邵淑霞、康连芳[1]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症60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头痛重加葛根、钩藤;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乳房、胸胁痛加川楝子、王不留行;烦躁发热、口干苦加牡丹皮、栀子、黄连、麦冬;面部痤疮加夏枯草、连翘、金银花;阴虚加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熟地;腰痛者加续断、桑寄生。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分服,于经前7~10 d服用至月经来潮。结果:痊愈36例,有效12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原文指出,本病与肝脾关系密切,尤其与肝关系最密切,加之中年妇女正处在工作学习最繁忙的阶段,在社会和家庭中担任重要责任,导致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劳倦,于行经前体内阴血下聚平衡失调,生理机能紊乱,以月经前期出现肝脾、冲脉气机郁滞、气火偏亢病症为特点。糜澜[2]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推后7 d~2个月左右,经B超或尿妊娠试验排除早孕,伴经量减少,经色暗褐,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坠痛或见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舌质淡红泛青,苔黄白,脉弦细。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前期(7 d)用疏肝行气,活血通经法(柴胡15 g,赤芍15 g,枳壳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三棱6 g,莪术6 g,丹参15 g,牛膝15 g,甘草6 g,服药3剂未行经可加大三棱、莪术用量);行经期(7 d)用疏肝行气,补血活血法(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川芎10 g,甘草6 g,熟地15 g,首乌15 g,黄芪15 g,当归15 g,若经量较多可去川芎、当归);经后期(16 d)用疏肝行气,补肾养肝法(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青皮10 g,香附20 g,山药20 g,枸杞15 g,续断20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枣皮10 g)。结果:治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原文指出此类患者中,生活无规律者居多,同时伴肝郁气滞证候者亦较多,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较好,与雌孕激素治疗法相比,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严宇仙[3]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型不孕症12例,临床表现为经期先后不定,量时多时少,色暗红,少许血块,经行不畅,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嗳气叹息,苔薄白,脉弦细。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偏肾虚加枸杞、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各10 g,杜仲15 g;偏血瘀加泽兰、当归、郁金、桃红、牛膝各10 g;偏痰湿加胆南星、半夏、茯苓、苍术各10 g。每剂煎2次,月经后开始服药,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服药3个疗程怀孕2例,4个疗程怀孕5例,5个疗程怀孕3例,6个和8个疗程怀孕各1例。原文指出七情不遂,肝气郁滞,或求子心切,肝气不舒,或肝阴不足,肝失所柔,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血相合,冲任不资,以致不孕。柴胡疏肝散中诸药共奏疏肝平肝行气活血,调理冲任之功,而获良效。杨志平[4]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30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1天1剂,分早晚服,15 d为1个疗程。临床加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生地、黄柏、知母等;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磁石、栀子等;情志抑郁加炙甘草、浮小麦、合欢皮、郁金等;用药3个疗程后,治愈12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中医认为绝经前后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阴阳失调,治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滋阴补阳等方法,可使疾病得到较好治疗。柴胡疏肝散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养血,调整阴阳之功,临床随症加减,每每有效。

2典型病例

2.1李某,女,24岁,于2011年11月19日初诊。以经前乳房胀痛伴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就诊。刻下阴道不规则流血已2+月,血量少伴下腹胀痛,眠差,情绪急躁,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查PRL:680.20 uIU/mL。诊断:经前乳房胀痛、崩漏,辨证属肝郁气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柴胡、赤芍、川芎、枳壳、陈皮、白芍、青皮、丝瓜络各10 g,香附、路路通各15 g。服药2剂后阴道流血止,服药5剂时乳房胀痛明显好转,继续原方加减服用5剂。2009年12月1日复诊,述服药第26天乳房胀痛明显缓解,复查PRL:567.60 uIU/mL。继续原方加减服用3个疗程(每周期服用10剂),经前乳房胀痛消失,无阴道不规则流血现象,经净后复查PRL恢复正常范围。

按:本例患者经前乳胀明显,伴下腹胀痛,阴道不规则流血,情绪急躁,结合舌脉,中医辨证属于肝郁气滞型。平素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经前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瘀滞,克伐脾胃,乳络不畅,可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气滞血瘀,血不归经,可出现经期延长,量多。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用柴胡、枳壳、陈皮、青皮、香附以疏肝行气,丝瓜络、路路通活血通络。

2.2吴某,女,23岁,于2010年4月24日初诊。以月经周期紊乱、周期先后不定6年就诊。月经情况:4~5 d /20~50 d,以推后多见,经血夹块,经期小腹疼痛剧烈,平素白带正常,生活压力大,情绪抑郁,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辨证: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香附、当归、熟地、川芎各10 g,茺蔚子15 g,鸡血藤30 g,炒川楝子10 g,甘草6 g。二诊,2010年5月10日,服药2周后月经来潮,经行腹痛有所缓解。继以前方加减治疗3个月经周期,患者月经周期为27~35 d,经行腹痛明显缓解。

按:本例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伴痛经,当责之于肝郁气滞。肝郁则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不通则痛,则见痛经。故治当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

3小结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现代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处于学习生活双重压力之下,易导致肝失疏泄,疏泄不畅,气机阻滞,发生妇科疾病,故治疗上从肝论治并取得满意疗效。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名方,主治肝气郁滞证,目前此方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在妇科应用中验证疗效确切。但在临床应用妇科疾病时必须抓住要点:一是证属肝郁,二是无明显虚证。参考文献:

[1]邵淑霞,康连芳.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症6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7):33.

[2]糜澜.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6.

[3]严宇仙.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型不孕症12例[J].浙江中医药结合杂志,2003,13(8):509~510.

[4]杨志平.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30例[J].河南中医,2008,28(9):21

(收稿日期:2011-10-08)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抑郁症38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均为门诊病例, 其中男12例, 女36例, 年龄25~62岁, 30~45岁占90%, 病程4个月~15年, 38例中有8例经服西药效果不佳而转用中药治疗, 30例为单纯服用中药, 所有病例均按CCMD-Ⅲ诊断标准诊断, 中医以脏腑辨证为主, 进行辨证分型。

1.2 治疗方法

以口服为主, 每日1剂, 2次分服, 每剂药共煎煮2次, 每次约200m L, 40~60剂为1个疗程, 38例在治疗前进行抑郁量表 (HAMD) 测量, 均在17分以上, 其中17~19分6例, 20~25分30例, 27分2例, 并按常规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肝功等检查。

1.3 治疗前及治疗中按中医常规进行四诊, 结果舌苔薄白者10

例, 舌苔白腻18例, 白腻略黄苔10例, 脉象见弦脉8例, 弦滑脉16例, 弦数脉8例, 弦涩脉6例。

1.4 基本方药组成

柴胡12g、枳壳12g、川芎12g、白芍12g、当归12g、香附15g、陈皮15g、炙甘草6g。

1.5 辨证分型

其中肝郁气滞22例, 肝郁脾虚8例, 气滞血瘀8例。

2 辨证论治

2.1 肝郁气滞

主症:情绪不稳, 时高时低, 焦虑不安, 头胀, 头痛, 坐卧不宁, 夜不能寐, 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 易怒心烦, 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弦。兼症、胃脘不适, 胸胁胀痛, 食少纳呆, 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舌脉、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苔少津、脉弦或弦数。治法: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 若女子月经不调者, 可配合郁金、益母草;头痛头晕加石决明、磁石、珍珠母。

2.2 肝郁脾虚

主症:情绪抑郁, 多愁善感, 少寐多梦, 食欲下降, 神疲乏力, 胁肋胀痛, 时有太息, 腹胀。兼症:胸闷, 腹痛, 痛泻, 便溏, 妇女痛经, 闭经或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脉:舌质淡红或淡白。脉细或沉细。治法:健脾益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黄芪12g、党参10g、白术12g、酸枣仁10g、远志10g、大枣6枚。

2.3 气滞血瘀

主症:精神抑郁, 情绪不宁, 少寐多梦, 头痛, 头晕, 身体某部位有发热或麻痛感。兼症:女性伴闭经或月经后期, 经色暗紫或有血块。舌脉:舌暗或有瘀点, 苔白腻。脉弦涩。治法:理气化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加桃仁15g, 红花15g, 赤芍15g, 丹参15g。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按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1958年制定的标准分级评定疗效, 共分四级, 即治愈、显效、好转、无效。38例中治愈27例 (71%) , 显效6例 (15.7%) , 好转2例 (5.2%) , 无效3例 (7.8%) 。

3.2 疗效与辩证分型

其中对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疗效最佳, 治愈20例, 好转4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治愈5例, 显效2例, 好转1例, 气滞血瘀型疗效一般, 显效1例, 好转2例, 无效3例。

4 讨论

近年来, 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该病目前主要采用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 在我国以药物治疗为主。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 但存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 用中药治疗, 发挥中药优势, 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抑郁症证侯复杂多变, 但病机的中心环节是肝气郁滞。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肝藏魄。《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说明在五脏中与思维情绪变化等精神活动关系密切的, 除心之外, 就是肝。而肝主疏泄所具有的调畅情志的作用亦是通过调畅气机的功能而实现的。如果肝气疏泄失常, 气机不畅, 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柴胡疏肝散是由疏肝解郁之祖方-四逆散加减而成, 全方且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疏肝兼以养肝, 理气兼以调血, 调肝兼以和胃,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尤其是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 味甘可以缓急, 更是肝郁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 使运化有权, 气血有源, 炙甘草益气补中, 缓肝之急, 虽为佐使之品, 却有襄赞之功, 如此配伍, 即补肝体, 又助肝用, 气血兼顾, 肝脾并治, 随症加减, 对于治疗抑郁症有着较好的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且对服用西药所致的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跳、头晕等症状也有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 考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由柴胡等8味中药水煎服。结果 38例中, 治愈27例, 显效6例, 好转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1%。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抑郁症有显著疗效。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0月1日我院收治的90例乳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20~50岁, 平均34岁, 病程3个月至5年。所有患者均经中医辨证为肝郁血瘀、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之乳腺增生者, 排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60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乳头皲裂感染邪毒, 乳汁排除不畅, 乳内胀痛难忍, 有结块, 皮色不红或微红, 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

1.3 方法

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其药方组成为[2,3]: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5g、白术10g、川芎15g、香附10g、橘核30g、青皮10g、连翘15g、桃仁10g、夏枯草20g、金银花30g、甘草6g, 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次150mL, 早晚各1次, 15天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3~4个疗程。遵循中医整体辨证理论,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适当加减:伴胸闷胁痛, 大便不畅者加利气宽胸、润肠通便、散结消肿之瓜蒌、贝母;乳块坚硬者加通络搜风、散结消肿之穿山甲、王不留行;乳块肿胀, 疼痛者加元胡、川楝子;舌质淡, 有齿痕者加薏苡仁。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乳癖消、乳块消、舒肝丸、麻仁软胶囊进行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4]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肿块大小、月经情况、舌苔、脉象、情绪变化等。治愈:症状消失, 肿块消散, 乳痛消失、排乳正常, 停药后3个月内不复发,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症状、体积积分减少≥60%, <90%, 肿块消散>60%, 排乳基本畅通,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减轻;有效:症状、体积积分减少≥30%, <60%, 肿块消散>30%, 乳痛减轻, 排乳部分通畅,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积积分减少≤30%, 肿块大小、疼痛感无变化或化脓,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无变化。

症候疗效标准:痊愈为主症、次症消失;显效为主症、次症消失2/3以上;有效为主症、次症消失1/3以上;无效为主症、次症改善不明显。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 女, 29岁, 已婚, 自觉右侧乳房疼痛, 触摸乳房左上侧有肿块结节, 乳腺管质硬, 舌质淡, 有齿痕, 脉细弱。患者口服乳癖消、乳块消等多种药物无明显疗效, 于2011年8月来我院专家门诊治疗, 诊断为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治疗方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方药: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5g、白术10g、川芎15g、香附10g、橘核30g、穿山甲6g、浙贝15g、玄参15g、鸡血藤20g、青皮10g、连翘15g、桃仁10g、夏枯草20g、金银花30g、甘草6g。服法:口服, 1剂/日, 2次/日, 150mL/次, 温服。治疗结果:服药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 肿块结节明显软化, 乳腺管硬度消失;继续服药3个疗程45天, 疼痛消失, 肿块结节消失, 舌质淡红, 无齿痕, 患者痊愈, 未再复发。

3 结果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治疗组治愈15例, 显效21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5例, 显效8例, 有效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4 讨论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多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经络阻塞不通所致。气滞则血瘀, 淤血阻滞, 络道不通则血瘀, 淤血阻滞, 络道不通则乳房肿胀。肝郁克脾, 脾虚则生痰, 痰浊淤血滞乳育, 则癖块生矣。癖块阻滞络道, 气血不通则痛则兴, 病起由气郁而致, 故胸闷腹胀、精神抑郁, 舌苔脉络也为肝郁气滞之象。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方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 获得满意疗效, 克服了西药引起的胃痛、便秘、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明山.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J].山西中医杂志, 2005, 21 (2) :15.

[2]王成鑫, 蔡元萍, 陈琼霞, 等.中药疏肝舒乳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综合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9) :1661-1662.

[3]黄月玲, 文瑞成, 韦永芳, 等.中药对乳腺增生病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3, 30 (1) :29.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诊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8例, 按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5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 (36.3±6.2) 岁, 病程4个月至25年, 平均病程为 (3.5±1.3) 年, 溃疡面积8~35mm2, 平均溃疡面积 (20.5±2.3) mm2,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5例, 胃溃疡23例, 复合性溃疡6例。研究组男27例, 女27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 (37.1±5.5) 岁, 病程5个月至24年, 平均病程 (3.1±1.4) 年, 溃疡面积9~36mm2, 平均溃疡面积 (21.3±2.8) mm2,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2例, 胃溃疡26例, 复合性溃疡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溃疡部位及溃疡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修订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作为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胃镜检查确诊。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在知情前提下配合治疗[3]。排除标准[4]: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胃部恶性肿瘤患者;内镜下除十二指肠或胃溃疡以外明显病变及有溃疡手术史者;正服用抗炎药物者;上消化道出血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 (奥克, 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086) 20mg, 2次/天;研究组用柴胡疏肝散加味:30g乌贼骨、15g柴胡、15g锻牡蛔、15g白芍、12g制香附、10g陈皮、6g川芎、6g甘草、5g木香。肝郁化火者, 加青皮、佛手;肝阴不足者, 加石斛、沙参;吐酸水者, 加瓦楞子、浙贝母、鱼骨;气郁血滞者, 加郁金、乌药和当归。水煎3次, 每日1剂, 2次/天, 饭前1h口服;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 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

1.5 疗效标准[5]

经过4周治疗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并根据胃镜检查溃疡面的愈合情况进行疗效判定。随访1个月调查患者的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改善, 且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经1个月随访, 两组患者均出现复发情况, 其中研究组复发2例 (3.70%) ,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 (38.89%)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与胃液中胃蛋白酶和胃酸等的消化作用相关,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环境、生活习惯、遗传、胃蛋白酶和胃酸的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 其可通过不同机制或途径使受体防护机制减弱的同时引发溃疡情况出现。祖国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是由于忧思过虑, 导致肝失疏泄且易横逆犯胃, 长期郁结导致脾气云化失常, 饮食不当损伤脾胃, 用脑过度耗气伤脾。这些症状若是同时出现则直接引起疾病, 而临床实践过程中常见的为肝胃气滞证, 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在治疗过程中常以养胃疏肝理气为主, 并根据实际并发机制对症下药治疗。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多采用药物治疗, 如使用奥美拉唑类药物。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由于对患者的病发机制及用药方式错误可能直接损害患者的防御屏障, 导致黏膜糜烂的同时溃疡发生率提高, 所以临床多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柴胡舒肝散能用来治疗胁肋疼痛症状, 主要针对肝气郁结证起作用。药方具有健脾和胃、疏肝行气和活血止痛的功效, 其中白芍具有养肝敛阴及和胃止痛之效, 能与柴胡一起发挥收散作用的同时起到疏肝作用, 并与柴胡共同成为该方中的主药;白术、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陈皮调中、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香附理气疏肝, 调理肝脾, 升胃利脾;甘草和中补脾、补虚益气而调和诸药;延胡索芍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同时加味, 如肝郁化火者可加用青皮和佛手可疏肝破气同时消积化滞, 缓解食积气滞引发的胃脘胀痛感;而佛手具补虚养血、疏肝止咳之功效。肝阴不足者可加石斛、沙参, 石斛具活血化瘀以促进胃液的分泌并帮助消化, 沙参帮助消化道术后患者气阴两虚有良好疗效。其它如吐酸水者加瓦楞子、浙贝母、鱼骨, 气郁血滞者加用郁金、乌药和当归。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西医两种不同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改善,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8%。同时经随访资料显示, 研究组复发2例 (3.70%) , 明显少于对照组21例 (38.89%)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 复发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108例, 按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研究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 经4周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显著, 且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

参考文献

[1]魏祥臣.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 (7) :534.

[2]王诚明.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雷贝拉哇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3) :307-308.

[3]周波.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 (1) :33.

[4]庞艳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 :95-96.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30例慢性胃炎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 其中男性有8例, 女性有12例, 他们的年龄在25~79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一组有15例患者。经过B超与CT检查以及病理学研究, 这30例患者中慢性糜烂性胃炎有1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4例。慢性胃炎合并胃窦炎的有13例, 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有17例。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病症表现是胃脘胀闷、嗳气、食欲不振、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营养不良、贫血、大便不畅等。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常规性药物治疗的方法, 比如说口服10毫升的胃蛋白酶与稀盐酸, 每天三次。或者口服西咪替丁、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药物等。

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 则是在常规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药物的治疗。柴胡疏肝散的药物成分包括12克的柴胡、陈皮、川芎、白芍、枳壳、半夏, 10克的赤芍、香附、郁金, 6克的甘草、砂仁等。将上述药材用水煎制成汁, 每天早晚各口服一次, 一天300毫升。对于口渴舌红偏热的患者需要加入6克黄连, 对于口苦偏热反酸的患者需加入煅瓦楞子与左金丸, 对于反酸的患者需加入吴茱萸, 对于嗳气频繁的患者需加入旋覆花, 对于胃痛严重的患者需加入延胡索与木楝子等。两组患者均接受7~10天的治疗。

1.3 疗效标准

本组的疗效标准内容包括:一是无效, 即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HP值与胃镜检查没有变化;二是有效, 即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饮食量增加, 胃镜检查中胃黏膜病变的范围减小, HP呈现阴性;三是痊愈, 即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消失, 纤维胃镜检查中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花斑样病变症状消失, HP呈现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对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性观察与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从表1中可知:经过7~10天的治疗与护理, 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症均得到有效缓解与控制。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所出现的不良症状包括胃出血、胃溃疡等。

3 探讨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胃黏膜萎缩性病变或者慢性炎症病变, 具有多发性与常见性的特征。炎性病变的变化包括糜烂出血、充血水肿, 而病变的范围是腺窝层, 由于腺窝层的坏死或者剥脱变形导致原有腺窝层萎缩, 进而形成慢性胃炎。

传统常规性药物治疗慢性胃炎虽然可以缓解患者在临床上的痛苦, 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慢性胃炎疾病的病因。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 其病变部位虽然在胃部, 但和肝脾部位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胃属土性, 喜欢濡湿环境主受纳, 肝属于木性, 喜欢调达刚脏环境主疏泄。恼怒、愤恨等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导致肝胃气滞, 胃气上逆、胃胀胃痛等症状的发生。柴胡疏肝散以柴胡、香附、川芎、枳壳、白芍、赤芍、陈皮、砂仁、甘草等中药材为主, 具有行气止痛、疏肝解郁的功效。其中川芎与赤芍具有活血助气的功效, 柴胡、枳壳以及香附具有理气疏肝的功效, 白芍与甘草具有止痛缓急的功效, 砂仁与陈皮具有挑中和胃的功效。

在本组所研究的3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 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性药物治疗与柴胡疏肝散的联合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药物的单纯治疗。经过7~10天的对比性治疗研究,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患者,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另外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所有患者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食用清淡、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 严禁吸烟喝酒以及刺激性食物。

摘要:目的 采取措施对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有效性观察与研究。方法 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30例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性有18例, 女性有12例, 他们的年龄在25~79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一组有15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 主要采取常规性药物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 则是在常规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药物。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与研究。 (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7~10天的治疗。结果 经过7~10天的治疗与护理,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 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病症与痛苦,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胃炎,柴胡疏肝散,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颜蔓仪.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03) :469-471.

[2]苏文新.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6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 (12) :768-769.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3例, 其中, 男31例, 女32例;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45.61岁;病程5个月~8年, 平均3.46年。63例患者中, 反流性胃炎21例, 萎缩性胃炎23例, 浅表性胃炎19例。全部患者均经X线钡餐检查确诊, 部分患者做了纤维胃镜观察和活检, 排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胃部疾病。

1.2 方法

本组患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其方为:柴胡10g、赤芍10g、川芎12g、香附12g、陈皮10g、枳壳10g、砂仁8g、半夏10g、白芍12g、甘草8g。胃痛严重者加甚者, 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 加旋覆花以顺气降逆;反酸者, 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冷时清水较多者, 加干姜、半夏以温胃化饮;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者, 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2]。以上药物用水煎至200ml, 每天 1 剂, 早晚 2 次口服, 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饮食增加, 纤维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花斑样病变消失, Hp转阴;有效:自觉症状消失, 饮食增加, 胃镜检查黏膜范围缩小, Hp阴性;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胃镜检查及Hp无改变[2]。总有效=治愈+有效。

2 结果

2个疗程后, 63例患者中治愈46例, 有效14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 95.24%。

3 讨论

慢性胃炎 (chronic gestritis) 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 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 以致黏膜发生改建, 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 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 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 男性多于女性,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3]。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患者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 并可有出血。本病进展缓慢, 常反复发作, 中年以上好发病, 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不明显。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 《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而心而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 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属木为刚脏, 性喜调达而主疏泄;胃属土, 喜濡湿而主受纳;肝胃之间土木相克, 因恼怒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所致。肝胃气滞, 故胃胀痛连胁, 攻冲走窜;胃气上逆, 故嗳气频繁;舌苔薄白, 脉沉弦, 也为肝郁气滞之象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 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4]。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柴胡疏肝散方能促进胆汁分泌, 用雄性大白鼠制成肝郁模型, 然后用本方灌胃, 在腹腔麻醉条件下, 做胆汁引流, 记录1h胆汁流量, 结果显示本方对肝郁动物的泌胆功能有显著促进作用。

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常并发慢性胃炎出血、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 存在明显的炎症刺激, 胃黏膜萎缩变薄, 并发糜烂、溃疡等。本方行气和胃为主, 方中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川芎、赤芍活血以助气行;陈皮、砂仁调中和胃;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成疏肝安胃之剂。治疗过程中未见以上并发症,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4.

[2]张玉焕.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1, 26 (2) :56.

[3]刘从明, 杨建宇, 卫爱武, 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8:324, 365.

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平均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2岁~58岁, 合并胆囊结石者9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4岁~60岁, 合并胆囊结石者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参照《实用内科学》 (第十三版) [1]中有关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①间断或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 疼痛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②有消化不良症状, 如恶心、喛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 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 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 (或) 叩击痛。⑤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变形等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部分可见胆囊结石。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法,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 结合病情, 随证加减, 基本方:柴胡、川芎、枳壳、陈皮各9 g, 白芍12 g, 制香附、法半夏、厚朴各9 g, 鸡内金15 g, 金钱草30 g, 蒲公英15 g, 郁金12 g, 炙甘草6 g。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黄疸者加茵陈蒿、山枙子, 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当归、川楝子, 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竹茹, 便秘者加大黄、槟榔, 口渴者加麦冬、花粉、玄参。加水煎药至400 m L, 每日1剂, 分早晚服用。对照组用消炎利胆片 (广东罗浮山国药有限公司) , 6片/次, 3次/d, 口服;氧氟沙星片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0.2/次, 3次/d, 口服。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 评定疗效。治疗期间注意休息、调情志, 避免精神紧张, 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要规律, 保持食用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 忌烟酒, 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1.4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B超检查胆囊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B超检查胆囊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 B超检查胆囊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胆囊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 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2]。目前,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 虽然能缓解症状, 但很难治愈, 部分反复发作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胁痛”、“胆胀”等范畴, 病位在胆, 病理上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 喜条达、恶抑郁, 分泌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 乃中精之府, 其功能既依赖于肝的疏泄, 储存胆汁, 又能促进脾胃运化, 以传输通降为顺, 胆腑清利, 则肝气柔达, 脾胃自无患也。其发病原因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劳累等引起, 情志忧郁或嗜食肥甘厚味, 损伤肝脾, 肝郁气滞, 脾虚湿困, 湿热内蕴, 阻碍肝胆气机, 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 胆液排泄失畅, 使肝胃升降失司, 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本病。所以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蕴结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机, 治疗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法。因本病常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 兼有湿阻, 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白芍敛阴, 养血柔肝, 与柴胡合用敛阴和阳, 条达肝气, 两者相配一散一收, 调畅出入气机;枳壳行气消滞, 降胆胃浊气, 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 调畅升降气机;香附行气止痛, 助柴胡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郁金行气解郁, 利胆退黄;陈皮健脾理气, 燥湿化痰;金钱草入肝胆经, 清肝胆湿热;蒲公英入肝经, 清利湿热而解毒;半夏、厚朴燥湿健脾, 降逆止呕;鸡内金运脾消食;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可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从而肝气条达, 血脉通畅, 脾升胃降, 气机调和, 湿去热消, 诸证皆除。

本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总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显著的效果, 且副作用少, 不良反应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52-2153.

上一篇:参观者体验下一篇: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