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的临床应用

2024-11-23

柴胡的临床应用(精选12篇)

柴胡的临床应用 篇1

1 来源

柴胡, 始载于《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 (北柴胡) 和狭叶柴胡 (南柴胡) 的根, 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 (北柴胡) ;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南柴胡) 。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短节。炮制时, 拣去杂质, 除去残茎, 洗净泥沙, 捞出、润透切片, 随即晒干用。醋柴胡:取柴胡片, 用醋伴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 取出、晒干 (每50 kg柴胡, 醋6 kg) 。鳖鱼柴胡:柴胡片置火盆内, 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 拌匀、闷润, 置锅内用文火微炒, 取出放凉 (柴胡50 kg, 活鳖200个取血) [1]。

2 处方用名

春柴胡、软柴胡、南柴胡、细柴胡;硬柴胡、北柴胡、秋柴胡、鳖血柴胡、醋柴胡、酒柴胡。

全国大多数地区, 以用北柴胡为主。处方单写柴胡者, 药店即付给北柴胡, 炮制 (如醋炒、酒炒) 均以北柴胡加工;丸散修合 (如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鳖甲煎丸等) 亦用北柴胡。江浙两省惯用南柴胡, 如处方只写柴胡, 即付南柴胡类得软柴胡, 炮制及丸散修合, 均用软柴胡。

3 性能概要

本品味苦、辛, 性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本品具有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

4 现代研究

成分:含柴胡皂甙、柴胡醇、挥发油、芸香甙、生物碱等。

5 药理作用

本品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镇痛、镇咳作用, 主要成分为皂甙, 但挥发油也有解热作用;柴胡皂甙的抗炎强度与泼尼松龙相似, 抗肉芽肿增生比抗渗出作用强;具有明显的保肝和利胆作用, 还具有一定的抗溃疡作用;有降血脂作用, 且对甘油三脂比胆固醇明显;可能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增强作用;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和钩端螺旋体有一定抑制作用, 对流感病毒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还有抗肝炎病毒和抑制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防止细胞癌变的作用。柴胡皂甙有较强的溶血与局部刺激等副作用, 并有用柴胡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6 用量

常规遵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柴胡量为3~10g[2].有报道认为柴胡用量如升阳举陷6~9 g;如用疏肝解郁12~15 g;如用发表解肌, 18 g为妥。笔者认为可作参考。

7 使用注意

本品性能升发, 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

柴胡劫肝阴之说, 由张司华《治景全书》首先提出, 倡导于温病学者。偶见有些患者服用柴胡后出现轻度腹泻, 应在使用时注意。

8 临床应用

8.1 传统应用

8.1.1 用于伤寒邪在少阳,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

本品长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 故用为治疗少阳证要药。常用黄芩、半夏等配伍, 如《伤寒论》小柴胡汤。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功效, 可与甘草同用, 即《本草方》柴胡散。或配伍葛根等药, 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

8.1.2 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 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 常与白芍、当归等同用, 如《和剂局方》逍遥散;若肝郁气滞、胸腹胁肋胀痛之证, 可配伍香附、川芎、枳壳之类, 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8.1.3 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以及短气、倦乏等证。

本品能升清阳之气而举陷, 常与升麻同用, 并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益气药物, 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8.2 现代临床应用

8.2.1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 对气候、气温的改变较为敏感, 关节肿痛、晨僵, 与往来寒热相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 g、甘草10 g、党参12 g、黄芩12 g、连翘20 g、生地20 g、白芍12 g.

8.2.2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多系体内气血不和, 阴阳失调, 外邪诱而发病, 其发病具有发作有时的特点, 大多数患者对风冷过敏, 属于往来寒热的范畴。过敏性鼻炎用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 g、黄芩8 g、党参10 g、半夏8 g、甘草5 g、荆芥10 g、防风10 g、连翘15 g、辛荑10 g、苍耳子10 g) 。过敏性皮肤痒疹, 用小柴胡汤加苍术12 g、地肤子10 g、蝉蜕10 g。另可随证用扶正固本、调节免疫之品 (如黄芪、当归、鹿角片等) 。

8.2.3 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

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止, 服用抗生素无效者, 用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 加五味子、干姜治疗。

8.2.4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周期性精神病、癔症、神经症等, 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 g、黄芩5 g、半夏10 g、桂枝10 g、甘草5 g、龙骨15 g、牡蛎15 g、大黄6 g、党参10 g、茯苓12 g、生姜3片、红枣10枚)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睡眠障碍、惊悸不安、便秘。

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等, 患者常有胸闷、恶风、忧郁、食欲不振等, 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8.2.5 顽固性疼痛。

用血府逐瘀汤 (柴胡10 g、白芍12 g、枳壳10 g、甘草3 g、当归6 g、川芎12 g、桃仁10 g、红花6 g、生地12 g、川牛膝15 g、桔梗8 g) 。

8.2.6 治妇人诸疾。

柴胡是妇科常用药, 不论调经, 热入血室, 产后有热, 以及妇人多郁者, 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异位妊娠、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均可使用逍遥散、四逆散、血府逐瘀汤等柴胡类方。

如刘氏[3]用小柴胡汤加白芍10 g、香附10 g, 每日1剂, 每月从行经之日起连服10剂, 3个月1疗程。治疗37例, 痊愈8例, 显效22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

如白氏[4]用小柴胡汤原方柴胡6 g、半夏10 g、党参15 g、炙甘草5 g、生姜3片、红枣5枚, 水煎服, 治疗妊娠恶阻呕吐疗效甚佳。

参考文献

[1]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1-103.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30-31.

[3]刘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痛经[J].江西中医药, 1992, 23 (24) :39.

[4]白祥瑞.小柴胡汤治疗妊娠呕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0 (19) :1927.

柴胡的临床应用 篇2

柴胡的栽培技术

1.形态特征 株高45~85cm.主根圆柱形,有分歧.茎坚硬,直立丛生,基部似木质化,上部分枝略呈“之”字形弯曲,平滑无毛.基生叶倒披针形,基部渐窄成长柄;叶片互生,长圆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无柄.叶长5~12cm,宽0.5~1.5cm,全缘,有平行叶脉5~9条,表面鲜绿色,背面色稍淡,略带粉霜.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花小、鲜黄色.

作 者:刘丽芬  作者单位: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刊 名:吉林农业 英文刊名:JILIN NONGYE 年,卷(期): “”(21) 分类号:S5 关键词: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篇3

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温热病:从记载温热病医案较多的《续名医类案》来看,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或者栀子豆豉汤治疗温病,疗效也很满意。万密斋治疗胡尤嘉身壮热,自汗出,大渴,脉弦大而虚,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1剂而愈,更进一步说明了小柴胡汤可以灵活运用于治疗温热病。石膏味辛性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由此可知,石膏性乃微寒,而非后世谓之大寒,味微辛而质轻,善于诱发体之蕴热。其性凉而微寒,又善清阳明之热。而今胃津得复,所以对热性病的应用很广。在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上,只要证是小柴胡证,热象偏重,有阳明气分之口干、口苦、身热、苔白干或微黄,脉弦数,或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即可投之。及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温病之所属,临床所见感冒、肺炎、发热、耳疾、目疾、咽痛、乳痛、肝病、妊娠恶阻、热入血室,皆可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0~60g,既有和解表里,疏通三焦,清热生津,和胃健脾,又能增加水谷生化之源,使配伍充分发挥,迅速驱除病邪。

小柴胡汤治疗小儿疾病:《易筒方》云:“柴胡汤,小儿温热,悉能治疗。”因为小柴胡汤既能清热,对位于半表半里,胸腹之间的邪热也有卓效,又能保胃气以纳水谷生津液,故对胃气薄弱不易攻伐,不耐滋腻的小儿有良好的作用。伤寒、金匮两书关于小柴胡汤的治法有20余条,其中发热者占2/3,说明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很好。小儿经常午后发热不解者,可选用本方,如果热偏重者加生石膏;小儿百日咳急性发作之后,邪热未尽可选本方加生石膏、陈皮、杏仁治之;咳痰困难者加桔梗;小儿肺炎急性期,用麻杏石甘汤后病情好转;仍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身体赢瘦,余邪不去或易感外邪者,也可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停食着凉,以致恶心呃逆呕吐者,初发时可立刻遏制,每以小柴胡汤和之,立可见效;若有食积,可加助消化之品也能见效。小儿疾患使用本方时,仍以原方用量煎汤,煎15分钟或半小时,频频服之,不可一吮尽器,方能见效。

小柴胡汤治疗便秘:《伤寒论》148条:“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脉细者,可以小柴胡汤,设不了绪,得屎而解。”小柴胡汤里并没有泻下之品,为什么却治便秘呢?正如仲景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澡,身戢然汗出而解”,具有小柴胡汤证而兼便秘,因少阳病禁用下法,就用小柴胡汤舒郁解热而通上焦,使津液得下,胃肠机能恢复正常,大便自然通畅。曾颖甫论“小柴胡汤,重用黄芩令大便通,屡验”,也源于此。

小柴胡汤治疗血症、水病:《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小柴胡主之。”小柴胡汤并没有血分药,为什么能治疗热入血室的血病呢?因为小柴胡汤有推陈致新的良效,小柴胡汤能通三焦,所以血病中有小柴胡汤症状就可在血症的方剂中配伍小柴胡汤。血实者,小柴胡汤配伍桂枝茯苓丸;血虚者合当归芍药散。临床上也证明,小柴胡汤联合治疗效果较单用祛瘀剂效果更好。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局方逍遥散,均为小柴胡汤配合当归芍药散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治疗机理。基于上述的变化,临床上遇到小便不利或频数、头晕、食欲不佳、胸腹胀满、四肢困倦的患者,用小柴胡汤配合五苓散治疗,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

小柴胡汤的使用方法

本方除以上因兼症而加减合证而用于治疗外,常因表里先后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伤寒论101条:“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之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少阳病虽然禁汗吐下法,若误用汗、吐、下之后,小柴胡汤主证仍在者,仍以小柴胡汤治之。这就体现了“随证治之”的辨证方法。

《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以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予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不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这两条经文告诉我们,虚实夹杂之证,先以虚治后以实治,少阳为阳明之表,阳明为少阳之里,表里同病,和下并施之际,必须先和后下,这是中医辨证的原则大法,若忽略于此,虚其胃肠,必然造成不良后果。

《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以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主之。”阳脉涩主气血虚,阴脉弦主病在少阳,少阳病未解,里气已虚,脾胃之阳不能舒展,故腹中急痛,先以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中止痛,药后腹痛止而少阳病仍不瘥者,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也是仲景所谓“急易当救里,后身疼痛的先里后表,先温后和,先急后缓”之大法。

临床每遇骤发症状剧烈者,若兼发有少阳症,同时也有湿热证者,则不宜单用,葛根汤、银翘散治之,可宜合用小柴胡先制其邪,使邪不能内搏,病虽严重,可期日而愈也。此与“表里双解”,“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辨证之法,同一机理。

参考文献

1 柯雪帆.伤寒论选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

药品注册新管理办法10月1日实施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篇4

1急性胆囊炎

刘某, 女, 40岁。2005年10月初就诊, 症见右胁剧痛难以忍受, 放散至右肩, 并掣及胃脘, 大汗淋漓, 注射杜冷丁方可止疼。其人素体较胖, 纳差、便秘、小便短赤、口苦泛恶、不善饮、舌质红降、苔黄腻、脉沉弦有力。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中医辨证为胁痛, 属肝胆气郁, 湿热内阻之症。治当疏肝泻热, 利胆和胃。处方:柴胡15 g、白芍15 g、大黄9g (后下) 、黄芩10 g、枳实10 g、郁金10 g、青皮10 g、制半夏10 g、木香6 g、生姜15 g, 1剂/d, 早晚煎服;服药3 d诸症大减, 继服3剂胁痛止、呕烦停、大便通、纳食增、口苦除、舌不红。后继服清热调胃之剂以善后。

本例属少阳阳明合病且兼旁症, 故用仲景之大柴胡汤进退以和解少阳, 疏利肝胆, 清泻阳明, 加木香、郁金、青皮以助疏肝胆和胃之功。以求其肝气疏利, 胆府顺和, 胃气下降而不上逆。根据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 大柴胡汤具有消炎退热, 畅通胆汁, 调整肠胃以及镇痛止呕等药理作用, 故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清·汪昂在《医方集解》一书中明确指出:“大柴胡汤, 治伤寒发热, 汗出不解, 阳邪入里, 热结在里, 心下痞硬, 呕而不利或往来寒热, 烦渴谵语, 腹满便秘, 表症未除, 里症又急, 脉洪或沉实弦数者。”亦恰合本意。

《金匮·腹满寒疝宿脉证治》第十篇, 第十三条指出:“按之心下满痛者, 此为实也, 当下之, 宜大柴胡汤。”本证论述满痛在心下, 病属外有少阳之邪, 内有阳明热结所致。按之心痞硬, 满痛是应用本方的辨证重点, 所谓心下, 实指胸腹部, 并多旁及两胁;从心下痞满硬痛可以测知内有实邪, 但由于本病之病位较高, 病虽在里而仍以少阳之邪为主, 患者阳明化热为次。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邪热, 内泻阳明之热结, 一举取效, 临床每遇此症, 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效若桴鼓。

2急性胰腺炎

张某, 女, 38岁。患者于2007年4月初呈阵发性腹部疼痛3 d, 症现发热、恶心、呕吐;纳食后腹疼呕吐更甚, 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或绿色酸臭之水液, 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而住院治疗。检查:表情痛苦, 神志清楚, 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 左上腹部及剑突下有明显压痛、拒按, 肝脾未扪及。B超示:因腹部积气而胰腺不清;血液化验:白细胞总数为16000 mmol/ml、中性为90%、淋巴10%;尿淀粉酶测定为1050 U。辨证:见左上腹疼剧烈, 呈阵发性且拒按, 发热不减, 口渴有汗, 大便3 d未解, 尿黄赤而短少, 舌质红而苔薄黄, 脉象细弦且数。据此, 证属中焦蕴热, 肝郁气滞。治宜舒肝理气, 佐以清热攻下;依据前贤经验, 选用大柴胡汤加减治之。药用柴胡10 g、大黄8 g (后下) 、枳实12 g、黄芩10 g、白芍15 g、清半夏8 g、二花15 g、川楝子10 g、元胡10 g、芒硝6 g (冲) , 1剂/d, 早晚煎服。患者连服三剂后, 腹疼明显减轻, 诸症消退, 二便自调;上方减芒硝继服3剂, 腹痛止, 各项检查均已正常。继服调和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本例心下满痛拒按属实无疑, 且又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说明本证的病机为湿热蕴结脾胃, 肝胆气机不舒。治以舒肝理气, 清热泻实。用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以舒理气, 除郁滞而止痛, 清热泻实而使大便畅通, 腹满痛消解而诸证获愈。

3讨论

柴胡种植技术要点的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柴胡的种前准备工作,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及保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成熟后的收获与加工。运用这些种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柴胡的增产增收,帮助农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柴胡;种植;技术

柴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可入药,能够治疗多种病症,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中药材。柴胡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由于野生柴胡遭到大规模采挖,产量逐年下降,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目前市场上柴胡价格在80元/公斤左右,按照柴胡两年的生长周期,平均亩产200公斤,每亩收益可高达3000元以上。由于柴胡市场前景广阔,所以人工种植柴胡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人工种植柴胡需要一定的栽培技术,只有种植方法得当,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小柴胡汤在肝癌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篇6

[摘要]小柴胡汤为和法代表方,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利胆、宣畅三焦、健脾和胃、通津液、降相火等功效,切合肝癌肝郁脾虚、肝火内盛的病机,可用于肝癌的预防与治疗,对肝癌常见症状如黄疸、血证、腹水、发热及栓塞后综合征等亦有较好的疗效,与其他诸法合用更可拓展其在肝癌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肝肿瘤;中药疗法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人参、黄芩、大枣、半夏、生姜、炙甘草组成。一般认为其具有和解少阳、和解肝胆脾胃、宣畅三焦之功。小柴胡汤的主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小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为小柴胡汤的扩大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后世对小柴胡汤的化裁极为灵活,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本文试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小柴胡汤在肝癌中的应用。

1少阳与肝癌

论及小柴胡汤不能不论及“少阳”。少阳病以相火为本,少阳为标,标本俱属阳,故少阳从本以相火为病为主;就经络脏腑而言,手少阳为三焦,足少阳为胆,故少阳病与胆、三焦及肝有密切关系。相火与命门、三焦紧密联系。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三焦为原气之别使。生理状态下,“少火生气”,相火蒸化肾水化生为元气,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相火以位”,相火当位,则为动力之源。病理状态下相火离位,“壮火食气”,而成燔灼之势。周岱翰教授认为此语是对肝癌过程中肝火内盛病机的精确描述。小柴胡汤功能疏利三焦,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枢机动转,则相火归路通矣。相火归位,燔灼自息。

肝癌主证常表现为上腹及胁下肿块、右胁疼痛、黄疸或腹水等,症状及体征类似于中医“黄疸”、“膨胀”、“积聚”、“瘕瘕”等疾病。肝癌病及上、中、下三焦,与脾胃、胆腑关系最为密切,兼症常见癌性发热、黄疸、腹水、出血等。小柴胡汤功能疏肝利胆、疏肝健脾和胃、降上逆之相火,契合肝癌病机,因此以小柴胡汤灵活化裁在肝癌病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小柴胡汤防治肝癌

2.1对肝癌的预防作用:小柴胡汤对肝癌有预防作用,这已为中日两国的临床研究所验证。如日本Oka等观察小柴胡汤对肝硬化患者肝癌累积发生率及累积生存率的干预作用,将2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小柴胡汤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经过5年的长期随访,治疗组肝细胞癌累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剔除HBsAg阳性病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5年生存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如果剔除HBsAg阳性病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研究表明,小柴胡汤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可作用于肝细胞癌发生的起始阶段。

2.2对肝癌的治疗作用:肝癌常见相火为患,口苦口干、发热胁痛、胃纳减退、胁下痞块、大便干结、黄疸等为肝癌常见的症状。其病机为相火逆上、木横乘土、瘀血结聚于胁下;相火升炎,津血易耗,是以少阳之病,独传阳明者多。故肝癌病初多见少阳阳明合病。相火逆上,不能下藏,则上愈热而下愈寒;相火不能蛰藏于肾水,则肾水渐寒,火不生土,脾肾俱虚,水湿内停,水肿膨胀之疾作矣。故肝癌晚期多见三阴病。治疗宜敛降逆上之相火,兼调脾胃,用于肝癌颇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不仅有明显的改善肝功能和抗纤维化的作用,且具有增强免疫、诱生细胞因子、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等作用。现代临床报道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癌皆有良效。如常敏毅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35g,黄芩20g,法半夏20g,党参30g,生甘草5g,藏红花1g,有腹水者另加龙葵30g治疗原发性肝癌,其中对疼痛、发热总有效率达86.7%,腹水总有效率67.2%,呕吐为53.4%,不思饮食为33.0%。赵红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采用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并配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其中癌灶客观疗效评定结果与仅使用放疗、化疗、介入治疗比较,有效率前者为36.67%,后者为2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为46.67%,后者为6.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用于肝癌常见症状的治疗

2.3.1用治肝癌黄疸:黄疸是肝癌常见症状。黄疸初起,因湿热内蕴、肝胆不利而成者,以往来寒热、厌食呕恶、面目身黄为特点;治当和解退黄为法,方用小柴胡汤,临证常可加茵陈蒿、栀子清热利湿退黄。

2.3.2用治肝癌出血:出血是晚期肝癌患者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相火燔灼是诱发肝癌出血的重要原因,小柴胡汤能降逆上之相火,使之归位,燔灼息而血自止。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表达里,通津液,和胃气,实乃和法之代表剂。如呕血于上者,由相火逆上、胃气不和所致,使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哕自止,血自安静,而不上潮矣。小柴胡汤能疏肝理气,健胃和中,升清阳,降浊火,通津液,化痰饮,从而使肝气条达,脾升胃降,气机升降疏畅而不郁,水津四布畅达而不停,为治疗及预防血证怒复、食复、时复及呕吐、泄泻等兼症的首选之剂。

2.3.3用治肝癌腹水:腹水也是肝癌常见症状,属中医“臌胀”病范畴。肝、脾、肾功能失调以致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是形成臌胀病的主要病机。小柴胡汤有疏利三焦、疏肝解郁之功,从而达到气机畅达、水道通利之效。

2.3.4用治肝癌发热及肝癌栓塞后综合征;肝癌发热多为癌性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特点:发热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而不恶寒,或感到怯冷但得衣被则减,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多感手足心热。栓塞后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肝区疼痛、大便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小柴胡汤不仅有良好的退热效果,且可改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广泛应用于肝癌发热及栓塞后综合征的治疗。临证常以小柴胡汤加昧,如石膏、连翘、薄荷等,惟须注意加重柴胡用量方能取得较好的退热效果,可用至25~30g,笔者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介入后的病人,一般术后2~3d发热即可消退。叶安娜等对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而无法手术的住院患者,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出现发热、呕吐、肝区疼痛、消化道出血等副反应时,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并与西药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小柴胡汤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纯西药对症处理组。

柴胡汤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篇7

1、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三阳并

提纲指出, 太阳病以脉为主, 少阳病以症为主, 阳明病以病因病机为主。这是治疗三阳病的一般法则, 只有正确辨别少阳病的症状, 才能使小柴胡汤应用得当, 有的放矢。

2、应注意太阳、少阳、阳明症

的相互转换, 在临床上要随时掌握病机, 恰当应用小柴胡汤,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绝不能以为小柴胡汤用药平和而忽视针对性很强这一特点, 以免临床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小柴胡汤各种药物用量问题

兽医临床上, 一般用量原则是柴胡量为黄芩的2.5~3倍, 半夏和黄芩的量相等或稍少, 党参的量以患畜正气衰弱程度确定用量, 其理由是:柴胡散邪透表, 兼能疏通胸胁郁结, 而解痞满, 黄芩清除肝胆之热, 二味合用可和解少阳, 主治寒热往来。

4、从现代药理观点讲, 柴胡对

体温调节中枢有调节作用, 临床降热作用平稳。黄芩利尿解热, 消炎抗菌, 加大柴胡用量旨在增强对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以治疗寒暑往来, 柴胡含有皂素, 内服易引起呕吐;处方组合中配合半夏, 可抑制柴胡的催吐作用。在兽医临床上

5、小柴胡汤用于牛时, 半夏用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刍议 篇8

1 郁证

郁证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肝为风木之脏, 主疏泄, 其气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 情志抑郁不畅, 可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不畅形成郁结, 则肝经循行之处出现满闷、胀痛或梗塞不舒之症;同时, 气机郁结会反过来加重情志抑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川芎各10~15g, 生白芍15~30g, 陈皮6~10g, 炙甘草5~10g。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者可加郁金20~30g, 合欢皮15~30g, 合欢花10~15g, 青皮6~10g, 苏梗10~15g, 以加大调气解郁力度;心烦、情绪急躁、夜不能寐者加用龙骨、龙齿各20~30g (先煎) , 栀子3~10g清心重镇安神;嗳气、胸闷、恶心者加旋复花10~20g (包煎) , 代赭石15~30g (先煎) , 姜半夏5~10g降逆止恶;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0~30g以消食化积。

病案1患者女, 46岁, 2009年12月初就诊, 自就诊前1年离婚后, 情绪持续低落, 近3个月来更甚, 常独自流泪, 不喜与人接触, 夜不能寐, 白天时发胸闷不得透气, 甚产生过自杀念头。纳减, 二便调, 舌淡苔薄, 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香附15g, 合欢皮30g, 合欢花15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川芎10g, 陈皮8g, 桔梗5g, 龙骨30g (先煎) , 夜交藤30g, 炙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同时和患者谈心, 开导患者。二诊患者独自来院, 自述睡眠、胸闷明显好转, 遂去龙骨、桔梗, 余方药同前, 7剂。嘱患者放平心态, 心中郁闷可找信赖的人倾诉、交流, 不能遇事总独自扛。三诊患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态趋于正常, 自述已无明显不适, 停药, 建议服用逍遥丸、归脾丸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 现已重组家庭。

2 肝胆病

肝胆病多表现为右胁肋部肿胀、疼痛, 纳减、乏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B超或CT可发现肝胆的病理性改变。其病因多为嗜酒或嗜食肥甘厚腻或湿热疫毒, 病机为诸邪郁于肝经, 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丹参15~30g, 川芎8~1 5 g, 生白芍2 0~3 0 g, 生甘草5~1 0 g。乙肝可加用虎杖、蛇舌草、茵陈、藤梨根各15~30g;脂肪肝加鳖甲20~30g (先煎) , 绞股蓝15~40g, 荷叶10~20g, 山楂10~20g;合并肝功能异常加藤梨根15~30g, 平地木10~20g, 三叶青10~20g;酒精肝加用葛花、葛根各15~30g, 鳖甲20~30g (先煎) ;胆结石加用郁金、鸡内金、广金钱各15~30g, 海金沙20~30g, 伴黄疸者则分阴黄、阳黄之不同加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蒿汤。另, 为保证治疗效果, 须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所谓“三分治, 七分养”, 脂肪肝必须清淡低脂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酒精肝必须戒酒;胆囊炎必须坚持三餐按时就餐, 低脂饮食, 尤其早餐必须吃。

病案2患者男, 42岁, 2013年10月初就诊, 自述近1个月来, 双下肢乏力明显, 伴右胁肋胀, 偶发头昏。纳如常, 二便调,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外院查总胆固醇 (CHO) 6.78mmol/L, 甘油三酯 (TG) 4.47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85U/L, 碱性磷酸酶 (ALP) 173U/L。B超示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型胁痛,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丹参30g, 绞股蓝30g, 生山楂15g, 虎杖15g, 鳖甲20g (先煎) , 平地木15g, 藤梨根20g, 三叶青10g, 生白芍30g, 枳壳15 g, 生甘草10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另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嘱患者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二诊患者乏力、胁肋胀减轻, 效不更方, 续服14剂。三诊复查肝功能、血脂示:CHO 5.10mmol/L, TG 2.1 1 m m o l/L, A L T 8 6 U/L, A L P 6 4 U/L, 前方去三叶青, 加荷叶15g (后下) , 14剂, 余治疗同前。四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三诊方药14剂。五诊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肝脏脂肪沉积, CHO 3.28mmol/L, TG1.65 mmol/L, ALT 40U/L, ALP 38U/L。为方便患者, 每日绞股蓝20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每晚1次。半年后随访, 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案调整每日绞股蓝15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隔日1次。

3 乳腺病

从经络循行来看, 足厥阴肝经循行到期门穴后, 布胸胁环绕上行, 有一分支过乳头, 入胸中, 和手太阴肺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行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 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疾病与肝、胃、肾经以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乳腺疾病中, 尤以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发病率为高, 多表现为乳中结块, 肿胀作痛, 或每与情志因素相关, 抑郁、烦躁、发怒时加重;或与月经相关而呈周期性发作。此皆由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而致。气机阻滞, 则血行不畅, 必然导致血瘀或津液代谢异常, 化生痰饮, 痰瘀与气相结, 表现为胁肋刺痛、乳中结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当疏肝解郁, 活血散结, 以柴胡舒肝散治之。组成: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川芎9~15g, 路路通10~20g, 丝瓜络10~30g, 通草10~2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胸部疼痛为主加郁金15~30g, 红花5~15g, 元胡8~20g;如有结节加鳖甲20~30g (先煎) , 山棱、莪术各6~15g, 红花10~15g (该组经期禁用) ;乳腺癌术后加鳖甲20~30g (先煎) , 蒲公英、蛇舌草各15~30g, 仙鹤草2 0~5 0g, 山慈姑5~1 0g;体虚乏力加生黄芪10~25g, 党参10~20g, 白术10~18g, 杜仲15~30g, 仙鹤草30~50g。

病案3患者女, 32岁, 因双乳胀于2012年10月底来诊。述每遇月经期乳胀加重, 自行触摸未及肿块或压痛, 纳可, 二便调, 寐宁, 舌红苔薄, 脉弦。乳房B超示:双乳小叶增生。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乳癖, 方药:柴胡12g, 香附12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路路通15g, 枳壳10g, 陈皮6g, 川芎9g, 丝瓜络20g, 通草10g, 炙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乳胀明显减轻, 续上方7剂, 服用同前。三诊症状已无, 嘱逍遥丸巩固2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胃肠病

胃肠疾病多表现为:胃脘部胀气、疼痛、烧心, 伴嗳气、泛酸、善食易饥等症。病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脾不化湿。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常见胃肠疾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陈皮各6~1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泛酸、烧心明显加海螵蛸15~30g, 煅瓦楞20~30g (先煎) , 白芨8~15g, 浙贝母15~30g;胃肠以胀为主加佛手、紫苏梗、莱菔子各10~15g, 木香8~1 5g;乏力明显加党参1 5~2 5 g, 炒白术1 2~2 0g, 生黄芪15~30g;舌苔厚腻重加苍术10~30g, 藿香10~20g, 佩兰10~15g, 砂仁3~6g (后下) , 薏苡仁15~30g。

病案4患者男, 42岁, 因上腹胀气伴烧心于2011年2月初来诊。仔细询问得知患者近来食量明显增加, 但食后上腹胀气明显, 无泛酸、恶心呕吐, 二便调, 寐欠宁, 舌淡苔腻, 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胃痛,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5g、川芎、陈皮各8g, 生白芍20g, 海螵蛸30g, 煅瓦楞20g (先煎) , 薏苡仁20g, 炒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烧心、胀气明显好转, 上方改枳壳为10g, 海螵蛸20g, 余同前。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服二诊方7剂。四诊患者已无不适, 续服二诊方药, 加以巩固。

5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可见乏力、口干、头昏头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以舒张压升高为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偏高、血黏度增加。如果不尽早干预, 可加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笔者认为, 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属痰、湿、瘀、虚, 病位在心, 病理变化的枢机在肝脾, 病久则累及肺肾。病初实证为多, 病久则虚实夹杂。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肝经不舒, 则脾失运化, 无法加速血脂、血糖的分解代谢, 故疏肝是标本兼治之举。笔者治疗此类疾病仍以柴胡舒肝散为基本方,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6~15g, 红花10~15g, 陈皮6~10g, 炒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伴有高血脂加绞股蓝20~5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0~30g;伴有糖尿病加玉米须10~50g, 北沙参、天花粉、芦根各15~30g;胸闷、胸痛、心悸明显加薤白10~15g, 全瓜蒌15~30g, 元胡10~20g, 龙骨或龙齿20~30g (先煎) ;乏力、短气明显加生黄芪15~30g, 党参15~25 g, 炒白术15~20g, 升麻3~10g;并发水肿加槟榔10~20g, 大腹皮10~20g, 车前子20~30g (包煎) 。

病案5患者男, 68岁, 2012年11月底, 因血压控制不理想来诊。诊见:体形肥胖, 时有头昏、胸闷发作, 嗜睡, 纳可, 二便调, 舌质紫, 苔黄腻, 脉弦数。当日血压180/120mm Hg。辨证为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证, 考虑老年肥胖患者可能血脂高, 故方药如下:柴胡15g, 郁金2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陈皮6~10g, 炒白芍30g, 绞股蓝3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嘱继服先前降压药, 下次空腹来诊。二诊空腹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8.26mmol/L, CHO 7.76mmol/L, TG5.25mmol/L, ALT 85U/L, ALP 76U/L, 当日血压160/108mm Hg。方药调整如下柴胡15g, 郁金30g, 川芎10g, 天麻9g, 钩藤15g (后下) , 生白芍30g, 绞股蓝30g, 玉米须20g, 炒山楂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 7剂, 用法同前。停先前服用降压药, 调整如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 每日2次。三诊BP150/96mm Hg, 头昏、胸闷、嗜睡减轻, 续三诊中西药联合治疗。四诊BP 14 0/9 0mm Hg, 诸证又有所减轻, 续三诊治疗方法不变。五诊BP 135/85mm Hg, 应患者要求, 停汤剂, 每日绞股蓝20g, 玉米须15g, 炒山楂10g水煎代茶饮, 西药不变继服。半年后随访复查空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5.42mmol/L, CHO 5.15mmol/L, TG 1.17mmol/L, A L T 3 8 U/L, A L P 2 6 U/L, 当日B P 1 3 2/8 5 m m H g。嘱坚持五诊方药治疗, 不得擅自停药。

柴胡的临床应用 篇9

1 肝功能不全

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 会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 (变性、坏死、肝硬化) 和肝功能的异常。但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 比较轻度的损害, 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 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 (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 , 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 称为肝功能不全。沙斐[1]用加味小柴胡汤及肝泰乐分别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不全30例, 发现二者临床疗效具有极显著意义, 二者在治疗肝功能不全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2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 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 如感染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 、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临床上可有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肝生化检查异常, 也可以无明显临床症状, 仅有肝组织的坏死和炎症。病程呈波动性或持续性, 如不进行适当的治疗, 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石晓峰[2]用小柴胡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 发现小柴胡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比对照组单独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更有效, ALT复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转阴率及应答率4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P<0.05) 。贾秀丽[3]用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olyethyleneglycol interferonα, PEG-IFN-α) 和利巴韦林 (Ribavirin, RBV) 治疗丙型肝炎, 发现小柴胡汤联合PEG-IFN-α与RBV治疗改善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效果优于对照组 (PEG-IFN-α与RBV) , 但抗丙肝病毒优势不明显。

3 肝硬化

肝硬化 (hepatic cirrhosis) 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 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 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 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并出现多系统受累, 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江山等[4]研究小柴胡汤对四氯化碳 (CCl4) 诱导的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抗肝纤维作用。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对CCl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 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 能使实验鼠的血清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HEG染色也显示治疗组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说明小柴胡汤有较好的护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4 脂肪肝

脂肪肝,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 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 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 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邱根全等[5]研究小柴胡汤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 发现小柴胡汤治疗后, 脂肪肝大鼠的体重和肝湿重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 而且血清ALT、AST、TC、TG水平以及肝脏组织和血清TC、TG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5) , 疗效与易善复组接近。小柴胡汤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有关。

5 肝癌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 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 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最新统计, 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万, 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按肿瘤的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中国是乙肝大国, 我国的肝癌多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丙肝病人也在逐渐增加, 乙肝后也会发展为肝癌。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 占全球肝癌病人的55%, 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 其危险性不容小视。李江[6]在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中发现, 小柴胡汤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与抗肝癌作用, 并且小柴胡汤有效抗瘤剂量对荷瘤小鼠的体重、脾和胸腺指数均未有明显影响, 其作用的荷瘤小鼠一般情况良好, 生存质量较高, 表明小柴胡汤在抑瘤的同时, 并没有以降低机体的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为代价。小柴胡汤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与5-FU (嘧啶类的氟化物, 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 作用有所不同, 该方在防治恶性肿瘤方面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6 结语

《伤寒论》曾用大量的条文叙述了小柴胡汤的汤证、加减法、类证及类方。后世医家也将其进一步发展, 产生了很多合方, 进一步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尤其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希望本文能在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用以治疗更多的疾病。

摘要:常见肝脏疾病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 由于肝脏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而且进展隐匿, 容易被人忽视, 应以积极预防为主。就国内近5年来小柴胡汤在肝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为小柴胡汤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柴胡汤,肝脏疾病,实验研究,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沙斐.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石晓峰.小柴胡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24) :12-13.

[3]贾秀丽.小柴胡汤联合PEG-IFN-α与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 :22.

[4]江山, 李芳.小柴胡汤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J].成都: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 (1) :34-35.

[5]邱根全, 叶峰, 刘昳, 等.小柴胡汤对实验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 :45-46.

小柴胡汤加减在骨科的应用探讨 篇10

1 肋软骨炎

患者男性, 32岁, 工人。2011年4月18日就诊, 两胁疼痛, 伴胸膺肋骨隆起, 掀肿红痛, 胸闷不适, 善太息, 舌质紫暗, 苔白腻, 脉弦滑。属于少阳经脉分布之处, 中医属于气郁血瘀痰阻经脉, 治疗以和解少阳, 活血化痰为法, 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加入四逆散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24g, 黄芩15g, 半夏12g, 人参12g, 白芍18g, 枳实24g, 穿山甲6g, 当归12g, 川芎12g, 郁金12g, 元胡15g, 大枣5g, 生姜6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药10剂后, 症状明显减轻, 再守上方服6剂, 症状消失。

[按]现代医学肋软骨炎属于中医的胸肋骨痹。相当于足少阳经脉分布之处。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其支者, 下胸中, 贯膈, 络肝, 循胁里。中医认为是湿热瘀血凝滞于经脉为主要致病因素。其治疗大法, 以和解少阳之经为主, 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四逆散疏肝理气, 解郁止痛, 加入穿山甲, 川芎, 当归, 元胡活血化瘀止痛, 效果如鼓应桴。

2 颈椎病

患者男性, 56岁, 2011年2月24日就诊。患者颈肩部疼痛1年余, 伴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上肢麻木, 舌红, 脉弦。X线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骨质增生, 韧带钙化, 证系正气先虚, 外邪乘虚而入少阳经络, 气郁痰阻, 气血闭阻成疾。投柴胡12g, 黄芩12g, 半夏12g, 人参15g, 白芍24g, 枳实30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30g, 葛根30g, 桑枝15g, 川芎12g, 大枣5g、水煎服, 日一剂。服药10剂后, 症状明显减轻, 再守上方服20剂, 肩部疼痛, 上肢麻木, 未见复发。

[按]颈椎病是慢性筋骨病 (骨退行性病变) 属于中医“骨痹”、“骨痿”范畴。风寒湿三气侵袭为外因;经络闭阻, 气血失畅, 是主要病机。气虚血瘀, 本虚标实是颈椎病的主要病理环节;《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经, 和血通痹, 加葛根缓解颈项强痛等症状, 两方和用, 相得益彰, 效果满意。

3 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 48岁, 农民。2011年4月8日就诊。患者腰部疼痛1年, 劳累后加重1个月余, 伴下肢麻木不适, 腰膝酸软无力, 畏寒, 舌质淡薄, 脉沉弱。MRI:L4~5, 腰椎间突出, 黄韧带轻度增生。证系气血不和, 肝肾不足, 经脉空虚, 寒湿入侵, 日久瘀血凝滞经脉, 血气壅阻而成。治以和解少阳, 益肝肾, 补气血, 止痹痛。方用小柴胡汤和独活寄生汤加减:柴胡12g, 黄芩15g, 半夏12g, 人参12g, 独活12g, 寄生15g, 生地12g, 肉桂3g, 杜仲12g, 牛膝15g, 白芍15g, 防风15g, 川芎15g, 茯苓12g, 甘草6g, 水煎服。服药15剂后, 症状明显减轻, 再守上方服20剂。腰痛及下肢麻木已瘥。

[按]腰椎间突出属于中医“骨枯”、“骨极”的范畴;《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腰腿痛属于足少阳经者, 其疼痛部位是以臀部、大腿、小腿外侧和足部外侧放散掣痛为特征。其病因大多由于气血不和, 经脉空虚, 寒湿之邪乘虚而入, 或劳累过度内伤肝肾, 筋脉失养而成。故遵守少阳经的治疗原则,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用独活寄生汤祛风湿, 止痹痛, 滋补肝肾, 补气血, 两方和用, 效果满意。

4 外伤引起发热不退

患者男性, 30岁, 农民。2012年5月18日就诊。外伤后发热不退1月余, 1月前由于外伤脑震荡, 遗留低热不退, 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口苦, 舌质淡红, 脉弦数。证系少阳经证;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4g, 黄芩12g, 半夏12g, 人参15g, 银柴胡15g, 胡黄连12g, 白芷15g, 甘草15g, 生姜6g, 大枣5g, 水煎服。日一剂, 服药5剂后, 诸证悉除。

[按]外伤后发热, 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口苦, 脉弦, 均是小柴胡汤主证, 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银柴胡, 胡黄连, 清虚热, 白芷通气以升清阳, 诸药和用, 效果更佳。

2 体会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以《伤寒论》原文主治“口苦, 咽干, 目眩”,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 休作有时, 苔白, 脉弦等脉证”和《伤寒论》101条中所言“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这一理论为依据, 笔者近年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肋软骨炎,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外伤后发热不退均获良好疗效。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在临床各科疾病中, 它们症状表现复杂, 难以入手, 但从病因、经络部位、症状表现分析, 只要具有小柴胡汤证的特征, 就可用小柴胡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皆获得明显疗效, 体现了中医学的“异病同治”思想。

摘要:阐述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 治疗肋软骨炎,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外伤后发热不退等骨科疾病, 取得明显疗效。

柴胡的临床应用 篇11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柴胡牛蒡汤加减;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62-01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由甲状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甲状腺炎,研究表明其临床发病率为4.9万~10万,中医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1]。本研究对柴胡牛蒡汤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线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标准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1.58±5.23)岁,病程5~38d,平均病程(14.6±7.3)d;对照组34例,男8例,女26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5.52±5.46)岁,病程5~36d,平均病程(16.4±7.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泼尼松片(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2020123,规格5mg/片),每天3次,每次10mg。临床症状缓解后,适当减少药量。4周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柴胡牛蒡汤加减治疗。柴胡牛蒡汤组成为:柴胡10g,牛蒡子12g,连翘12g,板蓝根15g,黄岑10g,玄参12g,蒲公英15g,金荞麦12g,夏枯草12g,赤芍10g,羌活6g,天花粉15g。患者退烧后,去天花粉、柴胡、黄岑;患者出现甲减时,加黄芪、法半夏、云苓;甲状腺结节疼痛时,加当归、陈皮、穿山甲;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2],痊愈:患者甲状腺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有效:甲状腺疼痛消失,甲状腺肿症状明显减轻,血沉改善在30%以上;无效:临床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以及血沉等指标改善不足30%或均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34例患者中痊愈1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34例患者中痊愈7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发生甲减、2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转氨酶增高,3例胃疼不适,4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复发率2.9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6.47%(P<0.05)。

3 讨论

近年来,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多采用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治疗,此类药物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减量或者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复发现象,同时还存在副作用多等问题。中医认为此病发病机制主要为热蕴结颈部,兼风热痰湿上扰等,因此临床应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瘿为治疗原则。而柴胡牛蒡汤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退热的作用;牛蒡子具有消肿解毒、疏散风热及利咽的功效;黄芩具有清肌表之热、上焦之火、消肿清咽等作用;蒲公英、金荞麦及连翘、板蓝根等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还具散结消肿的功效。上述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清热、解毒、镇痛、抗炎之功效。本文研究表明,药柴胡牛蒡汤加减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有效率高达94.12%,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明显比西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总之,药柴胡牛蒡汤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鲁建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31):180-18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6-228.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篇12

关键词:吗丁啉,维酶素,柴胡疏肝散,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属慢性胃炎的一种, 约占慢性胃炎患者总数量的20%以上,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1]。本病病程较长、病因较复杂, 且可反复性发作, 难以治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与维酶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4例;年龄31~75岁, 平均 (45.2±11.6) 岁;体重49~78 kg, 平均 (62.2±7.6) kg;病程0.5~11年, 平均 (7.4±3.8) 年。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年龄27~72岁, 平均 (44.9±11.5) 岁;体重48~80 kg, 平均 (62.6±7.4) kg;病程0.8~12年, 平均 (7.6±3.4) 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胀满、嗳气、泛酸、食欲不振并伴有恶心、舌苔薄白、大便不爽、脉弦等。排除标准: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患者合并有其他脏器较严重疾病;患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与维酶素进行治疗:吗丁啉10 mg口服, 3次/d;维酶素片0.8 g口服, 3次/d, 三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药物组成为党参15 g, 柴胡、白芍、赤芍、半夏、白术各12 g, 枳壳、川芎、黄莲、川楝子各9 g, 炙甘草6 g。如果患者气虚严重加入黄芪;若患者胃阴不足加入百合、麦冬、沙参;若患者血瘀症状严重加入五灵脂、蒲黄、丹参;若患者泛酸严重加入乌贼骨、吴茱萸;若患者腹胀严重加入青皮、香橼、佛手;若患者有食积症状加入焦三仙。日一剂, 用水煎服, 分早晚两次服用。三个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明显, 已达轻度;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消失。显效:患者的主要体征及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恢复正常或者减轻达2个级度。有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减轻;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面积缩小50%以上;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慢性炎症减轻达1个级度以上。无效:没有达到上述的有效指标, 或者患者病情恶化[2]。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一年后, 观察组患者复发6例 (15.8%) , 对照组患者复发13例 (48.1%) ,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其在临床上表现特点不同, 故分属中医学嘈杂、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常与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及进食肥甘、辛辣食物有关[3], 患者在发病后, 多缺乏系统性的治疗, 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认为, 本病同肝郁有密切关联, 因肝郁疏泄不及, 致使机体气机失调, 对胃脾的降、升、化、纳之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患者出现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之症, 遂至胃脘胀痛、痞满不舒、饮食不进, 致使呕恶、胀痛、吞酸、嗳气之症俱作。因此, 对本病治疗应以调畅气机、疏肝健脾为原则。柴胡疏肝散方剂中:柴胡为主药, 其主要功能为行气止痛、疏肝解郁[4];白芍则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川芎可行气活血;川楝子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枳壳有理气和中之功;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的作用;白术、党参合用, 增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赤芍散瘀止痛、养血柔肝;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本组方剂, 诸药配合使用, 使得脾气得以健运、肝郁得以舒展、瘀血得以通畅、胃气得以和降, 终胃病自除。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证实, 柴胡具有抗病毒、抗菌以及促进机体免疫的功能;芍药对胃和肠管的运动具有抑制作用, 可解除痉挛、缓解疼痛;川芎能够改善胃黏膜的表层微循环, 提高其血液流量与血氧饱和度;川楝子、枳壳中所含的挥发油类成分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半夏水提取物对呕吐中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白术、党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微循环;其中党参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黏膜损伤因子, 具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杀灭或抑制作用[5], 诸药合用, 达到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的作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4%,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患者停药一年后,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将柴胡疏肝散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 疗效比较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 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勤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11 (23) :103-104.

[2]岳小红, 王伟, 李桂贤, 等.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6 (1) :17-19.

[3]李燕.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0, 21 (4) :56.

[4]刘娟.浅谈张景岳之良方——柴胡疏肝散[J].光明中医, 2010, 17 (4) :253-254.

上一篇:新时代背景下公路经济下一篇:自主性阅读学习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