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2024-10-12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精选10篇)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1

1 来源

柴胡, 始载于《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 (北柴胡) 和狭叶柴胡 (南柴胡) 的根, 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 (北柴胡) ;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南柴胡) 。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短节。炮制时, 拣去杂质, 除去残茎, 洗净泥沙, 捞出、润透切片, 随即晒干用。醋柴胡:取柴胡片, 用醋伴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 取出、晒干 (每50 kg柴胡, 醋6 kg) 。鳖鱼柴胡:柴胡片置火盆内, 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 拌匀、闷润, 置锅内用文火微炒, 取出放凉 (柴胡50 kg, 活鳖200个取血) [1]。

2 处方用名

春柴胡、软柴胡、南柴胡、细柴胡;硬柴胡、北柴胡、秋柴胡、鳖血柴胡、醋柴胡、酒柴胡。

全国大多数地区, 以用北柴胡为主。处方单写柴胡者, 药店即付给北柴胡, 炮制 (如醋炒、酒炒) 均以北柴胡加工;丸散修合 (如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鳖甲煎丸等) 亦用北柴胡。江浙两省惯用南柴胡, 如处方只写柴胡, 即付南柴胡类得软柴胡, 炮制及丸散修合, 均用软柴胡。

3 性能概要

本品味苦、辛, 性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本品具有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

4 现代研究

成分:含柴胡皂甙、柴胡醇、挥发油、芸香甙、生物碱等。

5 药理作用

本品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镇痛、镇咳作用, 主要成分为皂甙, 但挥发油也有解热作用;柴胡皂甙的抗炎强度与泼尼松龙相似, 抗肉芽肿增生比抗渗出作用强;具有明显的保肝和利胆作用, 还具有一定的抗溃疡作用;有降血脂作用, 且对甘油三脂比胆固醇明显;可能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增强作用;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和钩端螺旋体有一定抑制作用, 对流感病毒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还有抗肝炎病毒和抑制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防止细胞癌变的作用。柴胡皂甙有较强的溶血与局部刺激等副作用, 并有用柴胡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6 用量

常规遵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柴胡量为3~10g[2].有报道认为柴胡用量如升阳举陷6~9 g;如用疏肝解郁12~15 g;如用发表解肌, 18 g为妥。笔者认为可作参考。

7 使用注意

本品性能升发, 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

柴胡劫肝阴之说, 由张司华《治景全书》首先提出, 倡导于温病学者。偶见有些患者服用柴胡后出现轻度腹泻, 应在使用时注意。

8 临床应用

8.1 传统应用

8.1.1 用于伤寒邪在少阳,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

本品长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 故用为治疗少阳证要药。常用黄芩、半夏等配伍, 如《伤寒论》小柴胡汤。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功效, 可与甘草同用, 即《本草方》柴胡散。或配伍葛根等药, 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

8.1.2 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 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 常与白芍、当归等同用, 如《和剂局方》逍遥散;若肝郁气滞、胸腹胁肋胀痛之证, 可配伍香附、川芎、枳壳之类, 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8.1.3 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以及短气、倦乏等证。

本品能升清阳之气而举陷, 常与升麻同用, 并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益气药物, 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8.2 现代临床应用

8.2.1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 对气候、气温的改变较为敏感, 关节肿痛、晨僵, 与往来寒热相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 g、甘草10 g、党参12 g、黄芩12 g、连翘20 g、生地20 g、白芍12 g.

8.2.2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多系体内气血不和, 阴阳失调, 外邪诱而发病, 其发病具有发作有时的特点, 大多数患者对风冷过敏, 属于往来寒热的范畴。过敏性鼻炎用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 g、黄芩8 g、党参10 g、半夏8 g、甘草5 g、荆芥10 g、防风10 g、连翘15 g、辛荑10 g、苍耳子10 g) 。过敏性皮肤痒疹, 用小柴胡汤加苍术12 g、地肤子10 g、蝉蜕10 g。另可随证用扶正固本、调节免疫之品 (如黄芪、当归、鹿角片等) 。

8.2.3 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

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止, 服用抗生素无效者, 用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 加五味子、干姜治疗。

8.2.4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周期性精神病、癔症、神经症等, 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 g、黄芩5 g、半夏10 g、桂枝10 g、甘草5 g、龙骨15 g、牡蛎15 g、大黄6 g、党参10 g、茯苓12 g、生姜3片、红枣10枚)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睡眠障碍、惊悸不安、便秘。

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等, 患者常有胸闷、恶风、忧郁、食欲不振等, 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8.2.5 顽固性疼痛。

用血府逐瘀汤 (柴胡10 g、白芍12 g、枳壳10 g、甘草3 g、当归6 g、川芎12 g、桃仁10 g、红花6 g、生地12 g、川牛膝15 g、桔梗8 g) 。

8.2.6 治妇人诸疾。

柴胡是妇科常用药, 不论调经, 热入血室, 产后有热, 以及妇人多郁者, 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异位妊娠、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均可使用逍遥散、四逆散、血府逐瘀汤等柴胡类方。

如刘氏[3]用小柴胡汤加白芍10 g、香附10 g, 每日1剂, 每月从行经之日起连服10剂, 3个月1疗程。治疗37例, 痊愈8例, 显效22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

如白氏[4]用小柴胡汤原方柴胡6 g、半夏10 g、党参15 g、炙甘草5 g、生姜3片、红枣5枚, 水煎服, 治疗妊娠恶阻呕吐疗效甚佳。

参考文献

[1]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1-103.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30-31.

[3]刘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痛经[J].江西中医药, 1992, 23 (24) :39.

[4]白祥瑞.小柴胡汤治疗妊娠呕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0 (19) :1927.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2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科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责任人。

2、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合理性由医政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并将结果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对确认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超常规用药行为的个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警告、通报批评、扣除医师当月奖金、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等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医师,给予延缓技术职称晋升。

3、临床用药量化数据由信息科负责监控,每月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医政科,每月对全院医师个人使用药品的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医院下达给科室的控制指标的进行通报。

4、对严重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关处理:

(1)、对超过抗占比的临床医师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反规定超抗占比用药的前3名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该医师的当月奖金;(2)、临床医师每年用药一般缺陷超过六次(含六次)或严重缺陷超过三次(含三次),降低该医师的技术职称半年至一年。(3)、对于违反规定一年内三次以上的前3名人员,给予降低技术职称1~3月聘用或暂缓该医师职称的次年晋升资格。

5、临床科室科主任对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不达标的,其科主任负管理责任,科主任及科室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对于违反规定受经济处罚的医师,个人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工作。

6、信息科必须加强临床用药信息管理,严防数据失密和“统方”发生,如发生“统方”行为,一经查实,将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直至给予开除。

7、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8、临床科室全年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达标者,奖励科室2000元。医师全年使用抗菌药物指标达标者奖励个人500元。

9、临床医师的用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一般缺陷为违背药物使用原则、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用药缺陷。严重缺陷为下列情况之一者:A、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诊断为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B、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事故的;C、不合理用药引起严重并发症的;D、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赔偿的;E、不合理用药导致医保拒付费用的;F、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者。

光山县人民医院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篇3

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温热病:从记载温热病医案较多的《续名医类案》来看,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或者栀子豆豉汤治疗温病,疗效也很满意。万密斋治疗胡尤嘉身壮热,自汗出,大渴,脉弦大而虚,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1剂而愈,更进一步说明了小柴胡汤可以灵活运用于治疗温热病。石膏味辛性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由此可知,石膏性乃微寒,而非后世谓之大寒,味微辛而质轻,善于诱发体之蕴热。其性凉而微寒,又善清阳明之热。而今胃津得复,所以对热性病的应用很广。在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上,只要证是小柴胡证,热象偏重,有阳明气分之口干、口苦、身热、苔白干或微黄,脉弦数,或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即可投之。及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温病之所属,临床所见感冒、肺炎、发热、耳疾、目疾、咽痛、乳痛、肝病、妊娠恶阻、热入血室,皆可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0~60g,既有和解表里,疏通三焦,清热生津,和胃健脾,又能增加水谷生化之源,使配伍充分发挥,迅速驱除病邪。

小柴胡汤治疗小儿疾病:《易筒方》云:“柴胡汤,小儿温热,悉能治疗。”因为小柴胡汤既能清热,对位于半表半里,胸腹之间的邪热也有卓效,又能保胃气以纳水谷生津液,故对胃气薄弱不易攻伐,不耐滋腻的小儿有良好的作用。伤寒、金匮两书关于小柴胡汤的治法有20余条,其中发热者占2/3,说明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很好。小儿经常午后发热不解者,可选用本方,如果热偏重者加生石膏;小儿百日咳急性发作之后,邪热未尽可选本方加生石膏、陈皮、杏仁治之;咳痰困难者加桔梗;小儿肺炎急性期,用麻杏石甘汤后病情好转;仍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身体赢瘦,余邪不去或易感外邪者,也可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停食着凉,以致恶心呃逆呕吐者,初发时可立刻遏制,每以小柴胡汤和之,立可见效;若有食积,可加助消化之品也能见效。小儿疾患使用本方时,仍以原方用量煎汤,煎15分钟或半小时,频频服之,不可一吮尽器,方能见效。

小柴胡汤治疗便秘:《伤寒论》148条:“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脉细者,可以小柴胡汤,设不了绪,得屎而解。”小柴胡汤里并没有泻下之品,为什么却治便秘呢?正如仲景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澡,身戢然汗出而解”,具有小柴胡汤证而兼便秘,因少阳病禁用下法,就用小柴胡汤舒郁解热而通上焦,使津液得下,胃肠机能恢复正常,大便自然通畅。曾颖甫论“小柴胡汤,重用黄芩令大便通,屡验”,也源于此。

小柴胡汤治疗血症、水病:《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小柴胡主之。”小柴胡汤并没有血分药,为什么能治疗热入血室的血病呢?因为小柴胡汤有推陈致新的良效,小柴胡汤能通三焦,所以血病中有小柴胡汤症状就可在血症的方剂中配伍小柴胡汤。血实者,小柴胡汤配伍桂枝茯苓丸;血虚者合当归芍药散。临床上也证明,小柴胡汤联合治疗效果较单用祛瘀剂效果更好。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局方逍遥散,均为小柴胡汤配合当归芍药散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治疗机理。基于上述的变化,临床上遇到小便不利或频数、头晕、食欲不佳、胸腹胀满、四肢困倦的患者,用小柴胡汤配合五苓散治疗,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

小柴胡汤的使用方法

本方除以上因兼症而加减合证而用于治疗外,常因表里先后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伤寒论101条:“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之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少阳病虽然禁汗吐下法,若误用汗、吐、下之后,小柴胡汤主证仍在者,仍以小柴胡汤治之。这就体现了“随证治之”的辨证方法。

《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以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予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不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这两条经文告诉我们,虚实夹杂之证,先以虚治后以实治,少阳为阳明之表,阳明为少阳之里,表里同病,和下并施之际,必须先和后下,这是中医辨证的原则大法,若忽略于此,虚其胃肠,必然造成不良后果。

《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以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主之。”阳脉涩主气血虚,阴脉弦主病在少阳,少阳病未解,里气已虚,脾胃之阳不能舒展,故腹中急痛,先以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中止痛,药后腹痛止而少阳病仍不瘥者,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也是仲景所谓“急易当救里,后身疼痛的先里后表,先温后和,先急后缓”之大法。

临床每遇骤发症状剧烈者,若兼发有少阳症,同时也有湿热证者,则不宜单用,葛根汤、银翘散治之,可宜合用小柴胡先制其邪,使邪不能内搏,病虽严重,可期日而愈也。此与“表里双解”,“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辨证之法,同一机理。

参考文献

1 柯雪帆.伤寒论选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

药品注册新管理办法10月1日实施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篇4

1急性胆囊炎

刘某, 女, 40岁。2005年10月初就诊, 症见右胁剧痛难以忍受, 放散至右肩, 并掣及胃脘, 大汗淋漓, 注射杜冷丁方可止疼。其人素体较胖, 纳差、便秘、小便短赤、口苦泛恶、不善饮、舌质红降、苔黄腻、脉沉弦有力。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中医辨证为胁痛, 属肝胆气郁, 湿热内阻之症。治当疏肝泻热, 利胆和胃。处方:柴胡15 g、白芍15 g、大黄9g (后下) 、黄芩10 g、枳实10 g、郁金10 g、青皮10 g、制半夏10 g、木香6 g、生姜15 g, 1剂/d, 早晚煎服;服药3 d诸症大减, 继服3剂胁痛止、呕烦停、大便通、纳食增、口苦除、舌不红。后继服清热调胃之剂以善后。

本例属少阳阳明合病且兼旁症, 故用仲景之大柴胡汤进退以和解少阳, 疏利肝胆, 清泻阳明, 加木香、郁金、青皮以助疏肝胆和胃之功。以求其肝气疏利, 胆府顺和, 胃气下降而不上逆。根据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 大柴胡汤具有消炎退热, 畅通胆汁, 调整肠胃以及镇痛止呕等药理作用, 故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清·汪昂在《医方集解》一书中明确指出:“大柴胡汤, 治伤寒发热, 汗出不解, 阳邪入里, 热结在里, 心下痞硬, 呕而不利或往来寒热, 烦渴谵语, 腹满便秘, 表症未除, 里症又急, 脉洪或沉实弦数者。”亦恰合本意。

《金匮·腹满寒疝宿脉证治》第十篇, 第十三条指出:“按之心下满痛者, 此为实也, 当下之, 宜大柴胡汤。”本证论述满痛在心下, 病属外有少阳之邪, 内有阳明热结所致。按之心痞硬, 满痛是应用本方的辨证重点, 所谓心下, 实指胸腹部, 并多旁及两胁;从心下痞满硬痛可以测知内有实邪, 但由于本病之病位较高, 病虽在里而仍以少阳之邪为主, 患者阳明化热为次。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邪热, 内泻阳明之热结, 一举取效, 临床每遇此症, 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效若桴鼓。

2急性胰腺炎

张某, 女, 38岁。患者于2007年4月初呈阵发性腹部疼痛3 d, 症现发热、恶心、呕吐;纳食后腹疼呕吐更甚, 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或绿色酸臭之水液, 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而住院治疗。检查:表情痛苦, 神志清楚, 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 左上腹部及剑突下有明显压痛、拒按, 肝脾未扪及。B超示:因腹部积气而胰腺不清;血液化验:白细胞总数为16000 mmol/ml、中性为90%、淋巴10%;尿淀粉酶测定为1050 U。辨证:见左上腹疼剧烈, 呈阵发性且拒按, 发热不减, 口渴有汗, 大便3 d未解, 尿黄赤而短少, 舌质红而苔薄黄, 脉象细弦且数。据此, 证属中焦蕴热, 肝郁气滞。治宜舒肝理气, 佐以清热攻下;依据前贤经验, 选用大柴胡汤加减治之。药用柴胡10 g、大黄8 g (后下) 、枳实12 g、黄芩10 g、白芍15 g、清半夏8 g、二花15 g、川楝子10 g、元胡10 g、芒硝6 g (冲) , 1剂/d, 早晚煎服。患者连服三剂后, 腹疼明显减轻, 诸症消退, 二便自调;上方减芒硝继服3剂, 腹痛止, 各项检查均已正常。继服调和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本例心下满痛拒按属实无疑, 且又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说明本证的病机为湿热蕴结脾胃, 肝胆气机不舒。治以舒肝理气, 清热泻实。用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以舒理气, 除郁滞而止痛, 清热泻实而使大便畅通, 腹满痛消解而诸证获愈。

3讨论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5

(一)服从医院院长领导的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领导。

(二)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发布合理用药信息,严格控制不良反应明显、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及价格昂贵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进入临床。

(三)按照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并督促科室临床医师严格执行。

(四)参考药剂科定期发布限制性使用与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通告,每月对使用量位于前10位的抗菌药物实行跟踪调查制度,分析评价不符合分级使用规定的处方,坚决遏止科室内不合理用药。

(五)参与骨科科室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参与医院感染疑难病例的会诊、讨论及病人的诊治工作,以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的治愈率。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刍议 篇6

1 郁证

郁证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肝为风木之脏, 主疏泄, 其气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 情志抑郁不畅, 可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不畅形成郁结, 则肝经循行之处出现满闷、胀痛或梗塞不舒之症;同时, 气机郁结会反过来加重情志抑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川芎各10~15g, 生白芍15~30g, 陈皮6~10g, 炙甘草5~10g。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者可加郁金20~30g, 合欢皮15~30g, 合欢花10~15g, 青皮6~10g, 苏梗10~15g, 以加大调气解郁力度;心烦、情绪急躁、夜不能寐者加用龙骨、龙齿各20~30g (先煎) , 栀子3~10g清心重镇安神;嗳气、胸闷、恶心者加旋复花10~20g (包煎) , 代赭石15~30g (先煎) , 姜半夏5~10g降逆止恶;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0~30g以消食化积。

病案1患者女, 46岁, 2009年12月初就诊, 自就诊前1年离婚后, 情绪持续低落, 近3个月来更甚, 常独自流泪, 不喜与人接触, 夜不能寐, 白天时发胸闷不得透气, 甚产生过自杀念头。纳减, 二便调, 舌淡苔薄, 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香附15g, 合欢皮30g, 合欢花15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川芎10g, 陈皮8g, 桔梗5g, 龙骨30g (先煎) , 夜交藤30g, 炙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同时和患者谈心, 开导患者。二诊患者独自来院, 自述睡眠、胸闷明显好转, 遂去龙骨、桔梗, 余方药同前, 7剂。嘱患者放平心态, 心中郁闷可找信赖的人倾诉、交流, 不能遇事总独自扛。三诊患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态趋于正常, 自述已无明显不适, 停药, 建议服用逍遥丸、归脾丸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 现已重组家庭。

2 肝胆病

肝胆病多表现为右胁肋部肿胀、疼痛, 纳减、乏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B超或CT可发现肝胆的病理性改变。其病因多为嗜酒或嗜食肥甘厚腻或湿热疫毒, 病机为诸邪郁于肝经, 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丹参15~30g, 川芎8~1 5 g, 生白芍2 0~3 0 g, 生甘草5~1 0 g。乙肝可加用虎杖、蛇舌草、茵陈、藤梨根各15~30g;脂肪肝加鳖甲20~30g (先煎) , 绞股蓝15~40g, 荷叶10~20g, 山楂10~20g;合并肝功能异常加藤梨根15~30g, 平地木10~20g, 三叶青10~20g;酒精肝加用葛花、葛根各15~30g, 鳖甲20~30g (先煎) ;胆结石加用郁金、鸡内金、广金钱各15~30g, 海金沙20~30g, 伴黄疸者则分阴黄、阳黄之不同加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蒿汤。另, 为保证治疗效果, 须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所谓“三分治, 七分养”, 脂肪肝必须清淡低脂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酒精肝必须戒酒;胆囊炎必须坚持三餐按时就餐, 低脂饮食, 尤其早餐必须吃。

病案2患者男, 42岁, 2013年10月初就诊, 自述近1个月来, 双下肢乏力明显, 伴右胁肋胀, 偶发头昏。纳如常, 二便调,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外院查总胆固醇 (CHO) 6.78mmol/L, 甘油三酯 (TG) 4.47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85U/L, 碱性磷酸酶 (ALP) 173U/L。B超示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型胁痛,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丹参30g, 绞股蓝30g, 生山楂15g, 虎杖15g, 鳖甲20g (先煎) , 平地木15g, 藤梨根20g, 三叶青10g, 生白芍30g, 枳壳15 g, 生甘草10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另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嘱患者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二诊患者乏力、胁肋胀减轻, 效不更方, 续服14剂。三诊复查肝功能、血脂示:CHO 5.10mmol/L, TG 2.1 1 m m o l/L, A L T 8 6 U/L, A L P 6 4 U/L, 前方去三叶青, 加荷叶15g (后下) , 14剂, 余治疗同前。四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三诊方药14剂。五诊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肝脏脂肪沉积, CHO 3.28mmol/L, TG1.65 mmol/L, ALT 40U/L, ALP 38U/L。为方便患者, 每日绞股蓝20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每晚1次。半年后随访, 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案调整每日绞股蓝15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隔日1次。

3 乳腺病

从经络循行来看, 足厥阴肝经循行到期门穴后, 布胸胁环绕上行, 有一分支过乳头, 入胸中, 和手太阴肺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行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 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疾病与肝、胃、肾经以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乳腺疾病中, 尤以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发病率为高, 多表现为乳中结块, 肿胀作痛, 或每与情志因素相关, 抑郁、烦躁、发怒时加重;或与月经相关而呈周期性发作。此皆由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而致。气机阻滞, 则血行不畅, 必然导致血瘀或津液代谢异常, 化生痰饮, 痰瘀与气相结, 表现为胁肋刺痛、乳中结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当疏肝解郁, 活血散结, 以柴胡舒肝散治之。组成: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川芎9~15g, 路路通10~20g, 丝瓜络10~30g, 通草10~2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胸部疼痛为主加郁金15~30g, 红花5~15g, 元胡8~20g;如有结节加鳖甲20~30g (先煎) , 山棱、莪术各6~15g, 红花10~15g (该组经期禁用) ;乳腺癌术后加鳖甲20~30g (先煎) , 蒲公英、蛇舌草各15~30g, 仙鹤草2 0~5 0g, 山慈姑5~1 0g;体虚乏力加生黄芪10~25g, 党参10~20g, 白术10~18g, 杜仲15~30g, 仙鹤草30~50g。

病案3患者女, 32岁, 因双乳胀于2012年10月底来诊。述每遇月经期乳胀加重, 自行触摸未及肿块或压痛, 纳可, 二便调, 寐宁, 舌红苔薄, 脉弦。乳房B超示:双乳小叶增生。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乳癖, 方药:柴胡12g, 香附12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路路通15g, 枳壳10g, 陈皮6g, 川芎9g, 丝瓜络20g, 通草10g, 炙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乳胀明显减轻, 续上方7剂, 服用同前。三诊症状已无, 嘱逍遥丸巩固2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胃肠病

胃肠疾病多表现为:胃脘部胀气、疼痛、烧心, 伴嗳气、泛酸、善食易饥等症。病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脾不化湿。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常见胃肠疾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陈皮各6~1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泛酸、烧心明显加海螵蛸15~30g, 煅瓦楞20~30g (先煎) , 白芨8~15g, 浙贝母15~30g;胃肠以胀为主加佛手、紫苏梗、莱菔子各10~15g, 木香8~1 5g;乏力明显加党参1 5~2 5 g, 炒白术1 2~2 0g, 生黄芪15~30g;舌苔厚腻重加苍术10~30g, 藿香10~20g, 佩兰10~15g, 砂仁3~6g (后下) , 薏苡仁15~30g。

病案4患者男, 42岁, 因上腹胀气伴烧心于2011年2月初来诊。仔细询问得知患者近来食量明显增加, 但食后上腹胀气明显, 无泛酸、恶心呕吐, 二便调, 寐欠宁, 舌淡苔腻, 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胃痛,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5g、川芎、陈皮各8g, 生白芍20g, 海螵蛸30g, 煅瓦楞20g (先煎) , 薏苡仁20g, 炒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烧心、胀气明显好转, 上方改枳壳为10g, 海螵蛸20g, 余同前。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服二诊方7剂。四诊患者已无不适, 续服二诊方药, 加以巩固。

5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可见乏力、口干、头昏头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以舒张压升高为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偏高、血黏度增加。如果不尽早干预, 可加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笔者认为, 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属痰、湿、瘀、虚, 病位在心, 病理变化的枢机在肝脾, 病久则累及肺肾。病初实证为多, 病久则虚实夹杂。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肝经不舒, 则脾失运化, 无法加速血脂、血糖的分解代谢, 故疏肝是标本兼治之举。笔者治疗此类疾病仍以柴胡舒肝散为基本方,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6~15g, 红花10~15g, 陈皮6~10g, 炒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伴有高血脂加绞股蓝20~5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0~30g;伴有糖尿病加玉米须10~50g, 北沙参、天花粉、芦根各15~30g;胸闷、胸痛、心悸明显加薤白10~15g, 全瓜蒌15~30g, 元胡10~20g, 龙骨或龙齿20~30g (先煎) ;乏力、短气明显加生黄芪15~30g, 党参15~25 g, 炒白术15~20g, 升麻3~10g;并发水肿加槟榔10~20g, 大腹皮10~20g, 车前子20~30g (包煎) 。

病案5患者男, 68岁, 2012年11月底, 因血压控制不理想来诊。诊见:体形肥胖, 时有头昏、胸闷发作, 嗜睡, 纳可, 二便调, 舌质紫, 苔黄腻, 脉弦数。当日血压180/120mm Hg。辨证为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证, 考虑老年肥胖患者可能血脂高, 故方药如下:柴胡15g, 郁金2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陈皮6~10g, 炒白芍30g, 绞股蓝3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嘱继服先前降压药, 下次空腹来诊。二诊空腹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8.26mmol/L, CHO 7.76mmol/L, TG5.25mmol/L, ALT 85U/L, ALP 76U/L, 当日血压160/108mm Hg。方药调整如下柴胡15g, 郁金30g, 川芎10g, 天麻9g, 钩藤15g (后下) , 生白芍30g, 绞股蓝30g, 玉米须20g, 炒山楂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 7剂, 用法同前。停先前服用降压药, 调整如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 每日2次。三诊BP150/96mm Hg, 头昏、胸闷、嗜睡减轻, 续三诊中西药联合治疗。四诊BP 14 0/9 0mm Hg, 诸证又有所减轻, 续三诊治疗方法不变。五诊BP 135/85mm Hg, 应患者要求, 停汤剂, 每日绞股蓝20g, 玉米须15g, 炒山楂10g水煎代茶饮, 西药不变继服。半年后随访复查空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5.42mmol/L, CHO 5.15mmol/L, TG 1.17mmol/L, A L T 3 8 U/L, A L P 2 6 U/L, 当日B P 1 3 2/8 5 m m H g。嘱坚持五诊方药治疗, 不得擅自停药。

大柴胡汤方药分析及临床应用 篇7

原文: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 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 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原方组成:柴胡八两、大黄二两、枳实四枚、半夏半升、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2 药物分析

(1) 柴胡:味苦辛, 性微寒, 轻清升散, 宣透达表, 入肝胆二经, 为治少阳证的主药。又能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又为舒肝解郁之要药。柴胡主散少阳之邪, 能升肝胆之清阳之气, 行气在左 (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故升阳举陷柴胡常配升麻。治寒热往来, 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半表半里证常与黄芩配伍。柴胡和解退热, 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解。黄芩清热泻火, 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内解。二药一散一清, 升阳达表退热和解, 以治少阳证。治肝郁气滞胸胁痛常与白芍配伍。柴胡疏肝解郁, 和解透邪。白芍和营止痛, 平肝缓急。二药相合, 补散兼施, 既疏达肝邪, 又养阴滋液。

药理作用: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炎解热, 利胆, 抗肝损伤, 抗脂肪肝, 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有抗菌, 抗病毒等作用。

(2) 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用于湿温暑湿, 配滑石、白豆蔻;黄疸配茵陈、枝子;泻利配葛根、黄连;热病烦渴, 寒热往来配栀子、大黄。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痢疾、绿脓、结核等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黄芩苷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有镇静降脂、保肝利胆、抗凝血、抗血栓形成, 抗肿瘤作用。对呼吸道感染、急性胆道感染均有良效。

(3) 大黄: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止血解毒, 活血祛瘀, 清泄湿热。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或温热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 配芒硝咸寒软坚润燥, 而泻下通便, 二者相须为用, 攻下之力增强。配川朴、大黄沉降下行, 走而不守, 川朴辛苦温, 辛能行气, 苦能泄矢满, 温能化湿, 二药相合, 可行气宽中, 疏导肠胃, 使中焦得舒, 胃肠得畅, 泻实除满。配枳什大黄苦寒, 枳什辛寒二药相伍, 泻下行气并举, 相得益彰。清热毒使热毒下泄, 配黄芩。

药理作用:本品苦寒, 沉降力猛。善行, 有将军之称。善于荡涤结热, 促进排便。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抗血栓形成, 利胆保肝、降压止血、降胆固醇作用。水煎内服治急性胰腺炎。

(4) 枳实: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本品辛苦微寒, 行滞降泄力强, 长于破滞气、行痰湿、消积滞除痞满为脾胃气分药。凡积滞内停, 气机受阻而见胸腹痞满胀痛、便秘皆可配伍应用。

药理作用:抗溃疡、镇痛、镇静、抗过敏、抗休克、抗血栓形成 (增加冠脉、脑、肾血流量) 。能促进肠蠕动, 能使胆囊收缩, 奥狄括约肌张力增强。

(5)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为治湿痰、寒痰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治胃气上逆、呕吐、寒痰加生姜。热配黄连。温热阻滞心下痞满配黄芩。

药理作用:本品辛温燥有毒有镇咳、祛痰、镇吐作用。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有抗溃疡、抗心律失常、抗肿瘤解毒抗炎作用。

(6) 白芍:养血调经, 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胁痛配柴胡, 苦酸甘微, 寒入肝脾功善养血柔肝, 补阴抑阳, 柔肝止痛。

药理作用:有抗炎、免疫调节、镇静、抗惊厥、解热、解痉、保肝、扩张血管、降温等作用。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抑制细菌和某些致病性真菌, 抑制胰淀粉酶活性。

(7) 大枣: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入补益剂调补脾胃, 常配生姜。

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增加肌力、降低胆固醇、护肝、抗氧化、抑制癌细胞增殖及抗突变作用。

(8) 生姜: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本品善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以止呕, 常配半夏。为呕家圣药。

药理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进食欲作用, 有止呕、镇痛、抗炎、保肝、利胆、抗氧化等作用。煎剂保护胃粘膜作用, 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脏。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阴道滴虫有抑杀作用。

3 大柴胡汤的临床加减

(1) 组成:柴胡15g、半夏15g、元芩25g、枳壳l5g、白芍30g、大黄15g、生姜15g、大枣7枚。

(2) 加减:食欲不振加藿香15g、焦三仙45g。疼痛重加川楝子15g、玄胡15g、木香10g、生草10g。气滞加玄胡、郁金、木香。湿热盛加枝子、茵陈、郁金。实火便秘加川朴、胆草、芒硝。感染加兰根15g、双花30g、公英50g、大召15g清热解毒。便秘加芒硝5g清热通便。瘀血刺痛, 痛处不移加桃仁15g、红花15g、生蒲黄15g、川芎15g。呕吐加竹茹。

4 讨论

方中以柴胡解表, 去少阳未解之邪, 黄芩清热, 半夏和胃止呕, 枳实、大黄攻里去阳明里热, 白芍敛阴存液, 生姜助半夏和中止呕、大枣助白芍养胃敛阴。生姜大枣又能调和荣卫。共成外解少阳, 内泻热结之功。用以治:往来寒热, 胸胁胀满, 呕不止, 心下痞硬, 或心下胀痛, 大便秘结, 或协热下利, 舌苔黄, 脉弦有力之证。故大柴胡汤为治少阳阳明证的主方, 对胰腺炎、胆囊炎、胆胰综合证等均有显著疗效。实为古方今用之典范。

参考文献

[1]高淑华, 张辉.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1 (3) .

[2]周鸿艳.柴胡研究简史[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

[3]刘敏.大柴胡汤加葛根治疗小儿胃肠型流感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 (3) .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3 年10 月~2015 年4 月本院门诊收治的60 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上述全部患者均满足相关诊断标准。60例患者中男26 例, 女34 例, 年龄最小30 岁, 最大44 岁, 平均年龄 (35.20±2.93) 岁。病程最短1.5 年, 最长3 年, 平均病程 (2.22±0.32) 年。

1. 2 治疗方法

1. 2. 1 耳眩晕治疗60 例患者中25 例为耳眩晕, 耳眩晕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苦、舌质黯淡, 舌苔白腻, 耳鸣、不欲食、胸闷欲呕、舌胖有齿痕、眩晕以及脉象弦滑等。主要的治疗宗旨为疏解少阳、降逆化痰。使用小柴胡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 其中泽泻30 g、甘草6 g、柴胡12 g、陈皮12 g、制半夏10 g、黄芩10 g、白术10 g、党参15 g、茯苓15 g、天麻10 g、钩藤 ( 后下) 10 g、大枣4 枚、生姜3 片, 1 剂/d, 水煎400 ml, 分早晚进行温服。

1. 2. 2 喉痹治疗60 例患者中22 例为喉痹, 喉痹主要临床表现为脉象细数、舌质偏红、舌苔黄;查体患者的咽腔颜色非常暗, 存在非常明显的弥漫性充血情况, 在其双侧扁桃体部位不见存在红肿现象。主要的治疗宗旨为和解少阳、清热利咽, 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半夏10 g、栀子10 g、党参15 g、玄参15 g、桔梗10 g、牛蒡子10 g、生甘草6 g、薄荷 ( 后下) 6 g、黄芩10 g、炒麦芽15 g、柴胡10 g, 1 剂/d, 水煎400 ml, 分早晚进行温服。

1. 2. 3 鼻渊治疗60 例患者中13 例为鼻渊, 鼻渊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胀, 黄白色脓样流涕, 同时还存在咽干、口苦的现象, 大便基本正常, 患者不多饮, 舌边偏红, 舌苔薄白, 脉象则非常细弦。主要的治疗宗旨为以和解少阳、祛风清热以及宣肺通窍, 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柴胡10 g、天花粉15 g、苍耳子10 g、党参10 g、麦冬10 g、黄芩15 g、生甘草6 g、半夏6 g、桔梗10 g、川芎6 g、辛夷 ( 包煎) 6 g, 1 剂/d, 水煎400 ml, 分早晚进行温服。

1. 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其他指标满足正常标准;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 其他指标大部分正常标准;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甚至存在恶化趋势, 其他指标不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显效40 例 (66.67%) 、 有效12 例 (20.00%) 、 无效8 例 (13.33%) , 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2/60) 。具体为:耳眩晕患者在连续2 剂用药后, 再也没有出现眩晕的情况, 临床症状得到了非常显著的缓解, 在继续服4 剂左右, 1 剂/ 周, 最后完成康复全康复, 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没有见到复发的情况。喉痹患者在用药5 d后, 临床症状明显消除, 在查体之后, 患者的咽腔部位以及扁桃体部位不存在异常情况。鼻渊患者中, 有2 例患者因为连服使用3 剂药物, 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在对患者使用鼻炎宁滴鼻剂滴鼻后, 连续使用5 剂原方后, 其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全部消失, 病情有效痊愈。

3 讨论

小柴胡汤是一项中药名方, 其代表着“和法”, 具有非常显著的使用效果, 小柴胡汤组方兼施补泻、并用寒热、双兼表里, 可以实现宣通内外以及疏利三焦的效用, 同时还可以实现调达气机的作用。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少阳和解、疏肝利胆、扶正祛邪以及升清降浊, 在治疗内外妇儿疾病以及外感热病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使用效果[2]。小柴胡汤方可以按照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 最后衍生出很多有效的效用[3]。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的作用是疏肝达表, 方中黄芪性苦寒, 最显著的效用就是清肺胃蕴热, 将少阳相火有效的清除。柴胡跟黄芪联合使用, 可以实现疏肝泄胆以及解表里之邪的作用。生姜以及半夏性味温辛, 其作用主要为降逆止呕, 可以对胃气进行调理, 其中甘草、大枣味甘, 其效用为生津和营及益气和中功效, 同时可以发挥扶正祛邪以及实里防变的作用。小柴胡汤方中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有效的进行升降气机调节, 并且实现有效的祛邪扶正, 调达上下的作用, 可以宣通内外, 在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非常显著的效果[4]。其中的耳眩晕主证为少阳证, 主要的原因为少阳邪犯, 直接造成胆气郁滞, 甚至胆火上炎等, 需选取一定量的小柴胡汤有效实现疏利气机、和解少阳、宣通内外、运转枢机。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燥湿健脾、痰降逆、胃止呕等, 兼治标本, 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5]。上述患者中, 喉痹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邪气入侵, 进而邪居少阳, 因为邪气侵犯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胆火上蒸以及枢机不利, 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使用小柴胡汤进行辨证治疗, 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如疏风散热、和里补虚、解毒利咽、宣毒透邪等。

综上所述, 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过程中, 使用小柴胡汤辨证治疗, 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耳鼻喉科疾病应用小柴胡汤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门诊60例耳鼻喉科患者使用小柴胡汤辨证治疗 (1剂/d, 水煎400 ml, 早晚温服) , 观察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 使用小柴胡汤辨证治疗耳鼻喉科疾病, 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耳鼻喉科疾病,小柴胡汤,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南方医科大学, 2009.

[2]徐亚莉, 王晓培, 张勤修.小柴胡汤辨证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3) :63-64.

[3]林丽华.大、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陈素蝉.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9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共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9~63岁。对照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0~64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994年拟定) 及《实用内科学》2009年9月第13版[1]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内服小柴胡汤 (柴胡15g、黄芩15g、半夏7g、人参10g、甘草5g、生姜5g、大枣10g) 水煎服, 每日1剂, 取汁300m L, 分2次温服。

1.2.2 对照组

新雪颗粒 (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广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 , 每次1袋, 2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 (1) 临床治愈: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全身不适、头痛、周身酸痛、咳嗽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证候积分减少≥95%。 (2) 显效: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全身不适、头痛、周身酸痛、咳嗽症状改善或基本消失, 体温正常, 证候积分减少≥70%。 (3) 有效: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全身不适、头痛、周身酸痛、咳嗽症状有所改善, 体温正常, 证候积分减少≥30%。 (4) 无效: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全身不适、头痛、周身酸痛、咳嗽症状无改善, 体温高于正常,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 治疗结果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经Ridit分析, P<0.05说明两组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与体会

小柴胡汤原方载于《伤寒论》之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功效和解少阳, 扶正祛邪。原文述“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又述“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溅然汗出而解”。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关键是正气不足与邪结少阳。正气不足, 《伤寒论》谓之:“血弱气尽”, 邪结少阳, 《伤寒论》谓之:“阳微结”。此证正气不足与邪气侵袭同在, 治宜扶正祛邪, 有半表之寒与半里之热同在, 治宜表里同治, 气郁化热与津凝为湿同在, 治宜寒温并用, 清阳不升与浊阴不降同在, 又宜升降并调。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所组成。柴胡: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神农本草经》:柴胡, 主心腹肠胃结气, 饮食积聚, 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伤寒论》:柴胡味苦微寒, 气质轻清, 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除热安胎, 凉血止血。《神农本草经》:诸热黄疸, 肠游泄痢, 逐水, 下血闭, 恶疮疽蚀火疡。《本草纲目》:治风热湿水, 安胎, 养阴退阳。治风热湿热头疼, 奔豚热痛, 火咳肺痿喉腥, 诸失血。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神农本草经》:伤寒寒热, 心下坚, 胸胀咳逆, 头眩, 咽喉肿痛, 肠鸣, 下气止汗。生姜: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别录》:归五脏, 除风邪寒热, 伤寒头痛鼻塞, 咳逆上气, 止呕吐, 去痰下气。人参: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 安神。《神农本草经》: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神农本草经》:坚筋骨, 长肌肉, 倍气力,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大枣: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神农本草经》:安中, 养脾气, 平胃气, 通九窍, 助十二经, 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方中柴胡、黄芩同用, 一散一清, 清透并用, 既可外解半表之邪。又可内清半里之热, 故为和解少阳之要药。半夏、生姜调理胃气, 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既能扶正以助祛邪, 又可实里以防邪入。柴胡配半夏, 尚能升清降浊;生姜合大枣, 更可调和营卫。诸药相伍, 寒温并用, 升降协调, 扶正祛邪, 具有疏利三焦, 调达上下, 和畅气机的作用, 斯方遣药精当, 配伍有度, 虽治在肝胆, 但又旁顾脾胃, 可使枢机畅利, 脾胃安和, 三焦疏达, 内外宣通, 则半表半里之邪得解, 诚为和解表里之良方。

关于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 已被一些实验所验证。小柴胡汤的激素样抗炎作用是通过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而间接产生的。在激素样作用外, 小柴胡汤还有非激素样的阿司匹林样抗炎作用。小柴胡汤作用的主要靶细胞, 并使其产生淋巴细胞活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 (IL-1) 和促进巨噬细胞清除碳粒的作用。近年研究认为, 其抗炎作用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连锁反应。机制是小柴胡汤作用于巨嗜细胞, 在直接抑制花生四烯酸游离的同时还诱导脂皮质素或脂皮质素类物质, 从而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 抑制前列腺素, 白三烯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2]。

本研究显示, 小柴胡汤具有较好的解表清热作用, 可作为临床医师选择的有效疗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67.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 5例原发性肝癌, 男3 3例, 女1 2例, 年龄3 4~5 6岁, 病灶6~11cm, 单发, 平均6.8cm, 均符合Child-A标准, 45例均符合肝癌制定诊断标准 (1999年11月29日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 影像学上无肝外转移证据。

1.2 方法

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是在万东产80k V血管机下进行, 常规消毒铺巾,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 使导管进入肝内靶血管内, 采用三明治法栓塞肿瘤血管, 所用药物为5-Fu 750~1000mg, ADM 40~80mg, DDP 40~80mg, 法国产碘化油20~40m L其中碘化油与ADM和DDP各20mg充分混合成乳剂, 灌注完药物后, 用碘化油乳剂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1.3 术后第2日开始服用小柴胡汤, 日服1次顿服, 治疗方药:

党参9g, 柴胡、黄芩、法半夏、仙鹤草各15g, 炙甘草6g, 郁金20g, 牡蛎、蛇舌草各30g, 田七末 (冲服) 3g。热甚阴伤加地骨皮、五味子:实热加山栀子、石膏、大黄、虎杖;热结血瘀加桃仁、血竭、蜈蚣;血虚气亏加黄芪、鸡血藤;热盛风动加羚羊角、钩藤;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或冲服牛黄;湿热蕴蒸加黄连、绵菌陈、苡仁、金钱草;痛甚加延胡、熊胆、麝香, 呕吐甚酌加旋复花、代赭石、竹茹等。

2 结果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服用小柴胡汤后, 发热、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3d缓解率为88.4%, 7d缓解率为93.5%。平均5.5d。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生长快, 易转移, 虽然外科技术的进步, 但仍有2/3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了手术机会[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可显著提高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并阻断肿瘤的血供, 但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 依栓塞面积和栓塞程度往往出现栓塞综合征,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腹胀、肝区疼痛。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 (伤寒论) , 为和法代表方, 由柴胡、人参、黄芪、大枣、半夏、生姜、炙甘草组成, 一般认为其具有和解少阳, 和解肝胆脾胃, 宣畅三焦之功。 (伤寒论) 第230条“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辄然汗出解。” (伤寒论) 第397条:“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不仅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且可改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叶安娜等[2]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出现发热, 呕吐, 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时, 运用小柴胡汤治疗, 并与西药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小柴胡汤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纯西药对症处理组。本组介入术后的患者, 服用小柴胡汤后, 一般2~3d发热即可消退。本组所有患者均为符合Child-A标准, 这也是效果较好的因素之一。所以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同时服用中药治疗, 则能减轻所致的各种不良反应, 增强治疗效果, 延长生存期,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对治疗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所致的不良反应降低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Child-A患者, 介入术后第2日开始服用小柴胡汤加减, 日1次顿服。结果 服小柴胡汤后发热, 呕吐等症状3d缓解率为88.4%, 7d为93.5%。平均5.5d。结论 服用小柴胡汤在治疗肝癌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效果较好。

关键词:小柴胡汤,肝癌,介入

参考文献

[1]卲国良, 周康荣, 王建华.血管生成与肝癌介入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0, 23 (1) :22.

上一篇:组网方案分析下一篇:专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