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共12篇)
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 篇1
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一直一来是人类社会对药物治疗的理想与追求。实际上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问题相当严重, 要想推行合理用药, 必须对不合理用药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究其不合理的因素, 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法, 杜绝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1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1]
1.1 选用药物不当
患者存在用药适应证, 但选用药物不对症, 或者对特殊患者违反用药禁忌, 如喹诺酮类药物用于孕妇及儿童时, 可能影响儿童及胎儿的骨骼生长发育, 造成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上选用药物不当以抗生素最为严重, 如肿瘤患者术前无热、血象不高等临床表现, 但仍使用抗生素。
1.2 用药过量
认为药物的用量越大服用的时间越长作用越强, 如鱼肝油用量过大或时间越长可导致患者厌食, 或轻病重用等。
1.3 用药不足
肥胖患者给予常用剂量及成人服用儿童剂量, 或病情好转就立即停药。
1.4 给药途经不当
未选用最佳的给药途经, 给药途经不同可发挥截然不同的疗效, 如硫酸镁口服给药有泻下的作用, 注射给药有镇静解痉作用, 而外用湿敷则可局部消肿。
1.5 服用时间不当
药物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效的发挥。如红霉素糖衣片, 饭前服用会刺激胃黏膜并易被胃酸破坏, 但红霉素肠溶胶囊饭前服用不会刺激胃黏膜, 并且不易被胃酸破坏, 更容易被吸收, 故红霉素胶囊饭前服用, 糖衣片宜饭后服用。
1.6 重复用药
合用药过敏, 同时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悉,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同类药物重复使用。
1.7 乱用贵重药品
盲目地自行购药或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乱用贵重药品。
1.8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包括不适当合并用药及配伍不合理。如头孢西丁与替硝唑联用抗菌谱重叠, 替硝唑没有使用必要。盐酸雷尼替丁与吗丁啉合用, 可降低盐酸雷尼替丁的生物利用度。
总之, 人为造成非安全用药、经济上不当的用药都是不合理用药。
2 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2]
2.1 医师因素
医师在临床上能否合理用药起着关键作用, 是能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决策者。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 医术及治疗水平不高:由于医师治疗水平不足, 单凭经验, 导致诊断错误, 忽视患者用药禁忌。 (2) 缺乏药物理论知识:由于医师对药物理论知识匮乏, 影响了药物的合理使用。其主要因为不了解制剂的成分、含量、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配伍禁忌等, 其本意在增加疗效, 却因重复用药或配伍不当造成不合理用药。 (3) 责任心不强:在开处方或下达医嘱时写错患者的相关信息, 未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或未了解患者生理方面情况, 给患者使用禁忌药, 以及放弃药物治疗决策。 (4) 临床用药监控不力:对一些治疗指数较窄药物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等, 长期使用容易积蓄中毒药物未及时进行撤换;对于使用不当, 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类药物, 未做药敏试验或及时更换。 (6) 忽视老人、儿童两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生理功能下降, 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降低。而儿童因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 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解毒功能较差, 对药物的耐受差, 易导致用药不当。 (6) 医德医风不正:由于某些医师受经济利益驱动, 不顾职业道德, 用药失去合理性, 不选用最合理、经济的药物, 而出现大处方、贵药或乱用药品。
2.2 药师因素
(1) 执行处方时调配错误或只知道照方发药, 不能严把处方质量关。 (2) 未向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接受的专业培训不够, 信息闭塞, 经常不去临床科室, 缺乏与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与信息交流。
2.3 护士因素
临床不合理用药与护士也有一定的责任, 其主要表现在: (1) 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较低, 知识更新较慢, 有时进行不合理的给药操作, 如剂量不准确, 用法用量不合理, 选用溶媒不当, 没有按照规定的疗程给药等。 (2) 临床上发现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未及时报告。
2.4 患者因素
患者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为:未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方法服用, 或服药1 d~2 d未见成效, 便私自停药换药。有些患者急于求成, 稍有不适便使用药品, 盲目听从他人和媒体宣传等。客观因素:如文化程度高低, 年龄的大小, 经济收入, 体质因素等。
2.5 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的药品管理秩序较为混乱, 药品的分类管理及特殊药品的管理等重要药品管理制度不能得到严格遵守, 假冒伪劣的药品屡禁不止, 以及药品经销方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在营销过程、促销活动、广告宣传中故意对医师、药师和患者进行误导, 造成不合理用药。
2.3 药物因素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面性, 既有治疗作用, 又有不良反应。无论是治疗还是不良反应, 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因其病情不同对药物作用敏感性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3 促进合理用药的对策[3]
3.1
组织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 树立正确的用药观介绍药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怎样预防不良反应等常识, 教育患者有病找医生, 严格遵守医嘱和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改变服药时间, 不自行滥用药物。同时普及抗菌药物与使用知识, 使公众了解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严重危害性。
3.2 医生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及加强责任心,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作为医生首先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 详细检查, 必要的实验室资料,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对病情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同时, 对医生进行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 加强医生对药物知识的全面了解,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力求临床用药合理, 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3.3 充分发挥医师的作用
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应发挥专业作用, 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要准确调配和发放药品, 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工作, 讲解服药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 特别是对特殊患者, 如老人、儿童、围生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给予重点指导。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充实自己, 从而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宝贵的意见。
3.4 建立建全合理用药制度
医院应建立建全用药制度, 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临床用药基本原则为指导,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保证患者承担最小的风险而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保中.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2006, 22 (23) :3481-3482.
[2]杨霞.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杂志, 2008, 4 (1) :43-44.
[3]魏水易, 储文功, 舒丽芯.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 (3) :182-186.
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 篇2
一、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方面对有代表性的不合格处方在医院内部公开点评和公示,并要求各临床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总结经验。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限制类及特殊类用药情况进行跟踪,查看是否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素进行统计排名,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前十位进行排名。
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的实践探析 篇3
【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医院的药学工作者正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逐步参与指导临床用药的模式转换。临床药学工作者走向医院临床用药指导已成为必然趋势,临床药学是医学药学相结合,探讨临床用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它主要通过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协助干预临床用药,协助医师给出合理用药方案,并检测用药过程,以提高药物疗效,最大限度发挥药物在实际临床使用效果[1]。
1药师参与药学监测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是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重点,临床药师参与查房是临床药学的基本,是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重要渠道,药师参加临床查房,通过医师对患者的病情介绍,讨论了解患者所患病症的症状以及病理特点,结合医师的用药方式,主动与医师护士进行交流,参与患者合理用药过程。临床查房中重点注意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后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等[2],其中重点是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如临床查房中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与医生沟通,对药物合理性进行干预,为医生提供合理用药建议,保证患者合理用药。药师负责填写核实,整理用药的不良反应,协助医生参与防止发生临床用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发生不良用药反应,应积极参与救治工作,有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加强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宣传,增强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实效性,降低工作失误,为医生临床用药分析同可靠的数据支持。加强抗菌类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成立用药合理性审核工作组,监督处方合理用药,随机抽取处方进行点评,对于不合格的处方进行上报,进行相应科室责任分析,为以后医院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促进医院合理用药[4]。
2药物咨询
用药咨询是连接药师与医师沟通的桥梁,使得药师能够深入的走进临床用药实践。药剂师运用良好的人际沟通手段,走进临床对医师,护士用药情况进行了解,回答医患提出的问题,有效的共同提高合理用药。医院设立定点药物咨询服务台,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对孕妇以及哺乳期患者,老年患者以及特殊人群进行用药指导,提供优化用药建议、宣传,解答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以及针对用药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告知患者配伍禁忌,药物的储存方法以及适用症状及储存方法等。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药指导以及药品相关信息。针对药物咨询,做好记录,收集信心反馈,定期对信息进行整理。提供科室分析,讨论学习,为临床医师提供具体用药反馈信息,以便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充分把握药物疗效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通过展开药物咨询活动能够让药师直接面对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状,及用药情况,让药师可以积累临床用药经验以及锻炼药师的综合共同能力,同时开展药物咨询可以很好的接触患者的药物使用反馈信息,及时对药物进行检测,发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针对不同人群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做好信息整理,为医师提供临床用药后分析数据,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以及促进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必须强化培训,快速掌握临床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如诊断、内科、病理等,学习有关临床的跨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更好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3药学分析
针对临床医师选定以及最新引进的药物进行药学分析,观察整理药物对特定人群用药后的反应以及用药适应情况,例如药品对孕妇,肾功能不全,以及婴幼儿用药后的反应,针对用药后出现用药反应的患者做好,病症、所用药品,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以及特殊人群,特殊个体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及时上报给医师、科室,进行用药讨论、分析,[3]以了解该药品对某些人群不适宜用药,避免以后工作中该药物的使用。对于不常用药品,或医师不熟悉药效的药品进行整理分析,选出适合临床用药的药品,为医师用藥提供依据。同时对相同药效,不同价位的药物使用效果,用药后反应信息进行收集,对比出性价比最高的药物,加以在临床使用中推广,干预日常用药计划,用药方案等提出合理经济的用药计划,保证药品疗效的前提下,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4讨论
我国临床药学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干预尚处于初级阶段,药师临床实践不仅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药物知识,还应该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转化固有思维,从医师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用药分析能力,正确有效的为医师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首先了解临床科室的基本情况,熟悉科室内医师的用药理念,以及该科各种疾病的症状,基础用药,体征检验指标,临床用药原则等。强化自身对药品知识的掌握,关注药品的用药不良反应,互相作用,针对目前临床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混乱情况,做好临床类药物使用分析,比较相同类药物的药理药效,使用状况,为医师日后用抗生素类药物提出合理意见,促进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应该加强临床实践,从查房做好患者病症,用药记录,进行临床药学分析,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做好药物咨询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药品知识掌握,结合临床医师诊断病症,给出合理用药意见,以及回答医师护士的药品资讯信息。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是推动合理用药的主体,临床药师面对的主体是患者,医师,基于实践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地给出医师合理的用药建议。临床药师只用通过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更新掌握广阔的药品信息,积累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辅助医师进行合理用药干预,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永基,刘佛添,钟小玲.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J].现代医院,2008,8(8):124-125.
[2]李江萍.药师如何融入临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7(9):125-126.
[3]刘君.临床药师通过学习信息服务参与合理用药的时间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5-36.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状与对策 篇4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 而非疾病本身。其中, 用药品种最多、最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 特别在基层医院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此可见, 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用药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保证药物使用安全、及时、有效, 并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 从而达到正确的治疗目的。现对不合理用药的现状进行总结如下。
1 滥用或盲目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各科均广泛应用, 使用率达70%以上, 其中联用率高达40%, 甚至出现二联、三联以上, 最常见滥用为上呼吸道感染, 入院给予2~3种抗生素治疗。
1.1 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这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普通感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感染者, 在未合并细菌感染, 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下用药。
1.2 无指征的预防应用
包括未合并感染的预防用药和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 很多症状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 预防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 在临床上比较普遍, 正确的预防用药可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不合理的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手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应遵循“分类选用、短程应用”的原则。
1.3 选药不合理
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全面, 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证正确选用药物。如治疗新生儿脐炎选用头孢噻肟钠, 一般新生儿脐炎轻者选用阿莫西林胶囊口服, 严重者选用氨苄西林或哌拉西林静脉滴注, 滥用第3代头孢菌素, 不仅杀伤非致病菌, 且使细菌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耐药性蔓延。
1.4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禁忌药物
孕妇、哺乳期妇女普通感冒使用利巴韦林以及维C银翘片, 使用这些禁忌药物有可能导致致畸、致残等情况出现。
1.5 肝肾功能不全使用禁忌药物
如肝功能不全者使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解热镇痛药类、抗忧郁药类、口服降血糖药类 (优降糖、降糖灵等) 、镇静催眠药以及使用肾毒性较大的第1代头孢菌素类。
1.6 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均具有软骨毒素, 能够
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 在此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上, 对于年龄上的划分没有完全明确, 大体上以18岁为界。
1.7 对于配伍输液选择不合理
静脉滴注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宜用生理盐水 (p H值4.7~7.0) , 而在p H值<4.5的5%或10%的葡萄糖, 糖盐水 (p H值为3.2~5.5) 中易被催化分解。同时, 在溶媒的选择上, 根据不同类的药物, 也有差别, 对于β-内酰胺抗菌药一般溶媒在100m L为宜, 因为它属于速效杀菌剂, 为时间依赖性, 快速、多次使其细菌在有效的时间内被杀死。但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氨基甙类抗生素, 属于浓度依赖性, 杀菌或抑菌的效果取决于其浓度, 这就要求其药物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体内杀菌或抑菌浓度, 所以1次/d的足量给药是其最佳给药方式。
1.8 不恰当的联用
速效杀菌药物与速效抑菌药联用, 如β-内酰胺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β-内酰胺抗生素属繁殖期杀菌药, 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氯霉素、林可霉素, 为速效抑菌药, 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从而减弱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但近来有报道, β-内酰胺抗生素+大环内酯二者在治疗非典型肺炎上有明显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确实要联用, 首先使用杀菌药, 然后使用抑菌药。
1.9 使用药物剂量偏大或偏小
剂量偏大主要表现在医师在使用药物时不知道其药物剂量, 或者是在用药时未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具体化 (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孕妇) , 老年人一般用药在成人的2/3~3/4为宜, 儿童则应根据体质量、体面面积使用。
1.11 处方书写不规范
处方不规范增加了调配与制剂的难度。
1.12 用法不合理
(1) 服药时间不合理。某些药物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大多数胃药多潘立酮、维霉素等, 还有部份降血糖药的吸收受胃内容物的影响, 餐后服用使其吸收减少, 血药浓度降低, 故在餐前服用; (2) 给药次数不合理。如罗红霉素应为成人一次0.15g, 2次/d;氨氯地平5 mg, 3次/d, 因氨氯地平属于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故只需5mg, 1次/d。
2 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针对存在上述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医院可采取的对策有: (1) 加强宣传学习, 搞好专业培训。加大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和人员培训的力度, 定期举办合理用药相关方面的学习班; (2) 编印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知识专刊-《药物通讯》, 交流和报道各种临床药学在关的信息, 同时整理出卫生部要求的二级以上医院必须编制的属于自己医院的处方集; (3) 开设门诊药物咨询窗口, 给患者提供药物方面的信息, 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用药; (4) 处方抽查与审核、评价。在门诊、住院药房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处方, 进行分析。同时写出分析报告, 登在《药物通讯》上; (5) 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做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 这些药物主要是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 如地高辛; (6)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使用抗菌药物做药敏试验, 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 (7) 与临床进行沟通, 查阅病历, 对新药进行有效的临床监督与观查。
再障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篇5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际疾病ICD10编码:D61.9)
一、概述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后天获得性综合病症,基础病理改变变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脂肪化、红髓容量减少,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分为重型(急性)和非重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我国,再障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病。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再障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8/10万人口、0.68/10万人口,性别差异不显著;据统计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0.436/10万人口,我国非重型再障在60岁以上男性和40岁以上女性也呈发病高峰;重型再障年发病率为0.14/10万人口,非重型再障为0.6/10万人口,后者在国内更为常见。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速度,并提示了临床类型。
⑴ 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起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但随病情进展,头昏、乏力、心悸、气促等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重型再障患者几乎均有出血,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部位出血外,常有内部脏器出血,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眼底出血,特别严重地是发生颅内出血,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多数病例发病时存在感染,以口咽鼻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肛周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多见,部份病例还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严重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倾向,可迅速导致死亡。
⑵ 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起病缓、进展慢,病程持续较长。多数患者以贫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出血及感染发生较少,且症状一般较轻。出血多为皮肤、粘膜等体表部位出血,脏器出血少见。感染类型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程中若合并严重感染并持续高热,常常加重骨髓造血衰竭,从而进展为重型再障(重再II型)。
2.血象 典型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有一系或二系细胞减少。贫血较重,以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60g /L)常见,形态上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重型再障网织红细胞比例常低于1%。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重型再障时低于0.5×109/L。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109/L,可使出血时间延长。
3.骨髓细胞形态学 重型再障表现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粒、红、巨核等髓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多,巨核细胞多见缺如。非重型再障骨髓可有散在代偿性增生灶,多数病例仍表现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其中幼稚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非造血细胞增加,比例>50%;如穿刺遇增生灶,骨髓可呈增生活跃,主要是红系代偿性增生,发育多停滞在晚幼红阶段,并因晚幼红脱核障碍而出现较多炭核晚幼红。外观上骨髓涂片油滴增多。镜下观察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比例大于50%,重型再障骨髓小粒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非重型再障脂肪细胞增多。
4.骨髓病理活检 骨髓组织外观呈黄白色,基本病理改变为红髓容量减少,脂肪细胞增加。重型再障红髓破坏广泛而严重;非重型再障红髓呈向心性萎缩,先累及髂骨,逐渐损害脊椎和胸骨。粒、红、巨核三系细胞明显减少,非重型再障红系常有代偿性增多,但细胞发育多停滞在晚幼阶段。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份增多,占50%以上。电镜观察有核红细胞有巨幼及菊花样改变。骨髓间质水肿,渗出,血窦内皮细胞肿胀,充血、出血,毛细血管减少。
5.脾脏、淋巴结病理变化 再障患者全身淋巴组织萎缩,脾脏缩小,但少数儿童可见肝、脾、淋巴结等部位髓外代偿性造血。
6.体外造血干、祖细胞培养 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BFU-E,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均减少。重型再障中成纤维祖细胞(CFU-F)也减少,非重型再障半数正常,半数减少。多谱系祖细胞(CFU-GEMM)均减少。
7.细胞因子测定 重型再障的造血生长因子无明显增高。非重型再障血清中粒细胞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M-CSF)水平增加,患者尿及血浆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500~1000倍。而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TNF-a、IL-2及sIL2R水平多增加。
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再障患者中性粒细胞存在质的异常,致骨髓及外周血的NAP阳性率和积分显著增高,治疗有效时NAP积分常降至正常。
9.骨髓核素扫描 可使用核素52Fe和59Fe标记骨髓造血组织,或用99mTc、113mIn和198Au标记骨髓基质,以估计全身造血组织分布和骨髓受损程度。重型再障正常造血部位明显减少,非重型再障正常造血部位减少,常可见局部代偿造血灶。
10.诊断标准 我国学者综合1962年京津地区再障学术座谈会,1981年再障组学术交流座谈会,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意见,制订再障诊断标准如下:①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②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③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为急性或慢性型。⑴ 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② 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两项:
网织红细胞比例<1%,绝对值<1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血小板计数<20×109/L。
③ 骨髓象 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降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⑵ 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 发病较急性再障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② 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③ 骨髓象 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等)增加;
④ 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则称重型再障Ⅱ型。11.诊断注意事项 再障的诊断方法常为排除性,须逐一除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多种血液病和其它系统疾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活检术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需要检测三个部位以上的穿刺样本,常常需要胸骨穿刺样本进行诊断。㈡鉴别诊断
再障须与以下疾病加以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再障与PNH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PNH患者出血、感染表现较少、较轻,而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往往高于正常,骨髓象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可阳性,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和蛇毒试验(CoF)多为阳性,CD55,CD59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障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较困难。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活跃。表现有二系或三系细胞病态造血改变,红系巨幼样及多核红细胞较常见;粒系中幼粒细胞增多,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异常或分叶过多;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多见。还可借助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手段加以鉴别。
病程多伴高热,贫血重、病情进展快,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往往由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引起,常误诊为重型再障。以下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①贫血症状重,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可为零,伴有严重粒细胞减少,而血小板减少多不明显,出血倾向较轻;②骨髓增生多活跃,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且以红系细胞减少为著,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③病情有自限性,未给予特殊治疗情况下,多在2~6周造血可恢复;④恢复时骨髓中往往单核细胞增多;⑤血清铜显著增高,红细胞铜减低。
4.骨髓纤维化(MF)查体常有脾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多部位骨髓穿刺多表现为干抽,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和/或网状纤维显著增生。
5.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白血病可呈现慢性病程,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全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易与再障混淆,但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发现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6.恶性组织细胞病或噬血细胞综合征 常表现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倾向较重,外周血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多部位骨髓检查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常有吞噬血细胞现象。
7.其他需除外的疾病 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肾性贫血及脾亢等。
(三)临床分型
国外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内分为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
(四)其他
1.受累系统 骨髓和全身淋巴组织。2.遗传性 极少数病例与遗传有关。
3.发病率 我国年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口。
4.高发年龄 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但中、老年多有非重型再障发病高峰。5.性别差异 我国再障发病男女无显著差异。6.危险因素
① 与季节性无关;
② 获得性再障中的继发性再障,主要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引起,某些药物为高危致病因素,高度危险性药物均为抗肿瘤药。中度危险性药物中氯(合)霉素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
③ 化学物质 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农药等引起的再障有增多趋势;
④ 感染 以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此外也有EB病毒、微小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登革热病毒等感染引起再障的报道。在细菌方面,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再障不容忽视;
⑤ 放射线 骨髓造血细胞对放射线(主要为X线和γ射线)较敏感,放射线诱发的骨髓衰竭是非随机性的,具有剂量依赖性;
⑥ 其他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HLA不相合的骨髓移植、胸腺瘤、恶性肿瘤等亦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⑦ 吸烟,精神因素,饮食 与再障发病的关系尚不明确。
三、治疗 ㈠康复措施
临床证据暂无。
1.门诊治疗 非重型再障患者临床症状轻,不影响生活与工作者,可长期门诊随访治疗、观察。2.住院治疗 重型再障患者及非重型再障患者,若病情进展,出现血细胞显著减少、发热及出血,贫血症状加重,需住院治疗。
㈡综合治疗
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是部分重型再障患者的治疗首选,长期治愈率可达60%~80%,但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可达10%。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悬液,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使患者一般情况得以改善,将为患者日后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或异基因骨髓移植创造必要条件。心理支持治疗也极为重要。(证据来自英国BSCH指南和国内外专家建议中所依据的询证医学证据,Ⅰa级)。
1.心理支持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持极为重要。再障较为少见, 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其本质、预后, 讨论相关的重要事项如妊娠。应早期对患者强调再障的慢性化和见效慢的特点。治疗6个月以上时间, 病情仍无起色, 患者及家属和医务人员情绪都会相当低落。这时要抵制住放弃治疗或采用不恰当、并具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想法, 因为部分患者治疗一年或更久后病情才开始恢复的情况并非少见。
2.对伴有经常性精神紧张、失眠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焦虑类药物如安定5mg~10mg,2~3 /d,或舒乐安定1mg,1~2 /d。3.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4.输注血小板悬液,预防和治疗出血。
5.根据当地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经验性抗细菌和/或抗真菌治疗;根据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和药敏资料,针对性进行抗感染治疗。
6.异基因骨髓移植 可使60%~80%重型再障或极重型再障(VSAA)恢复正常造血并长期生存。接受移植者应选择患者年龄<40岁,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既往无或少许输注血液制品史的早期患者,供体最好无输血史及妊娠史,无乙肝及丙肝病史。预处理方案多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50mg/(kg·d),连续4d,在最后一剂CTX应用后36h输入供体骨髓。对因多次输血致敏或再次移植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宜选用CTX 50mg/(kg·共4d,d),加马ATG 30mg/(kg·d),共4d。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㈢外科治疗
证据暂无。㈣活动证据来自英国BSCH指南和国内外专家建议中所依据的询证医学证据,C级。非重型再障患者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重型再障患者应严格卧床休养,以免加重出血。㈤饮食
证据暂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和高脂肪饮食,如饮酒、可乐、咖啡和浓茶等。
四、特异性药物治疗 ㈠治疗策略
1.分型治疗 非重症再障(NSAA)遵循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的治疗原则;而重型再障(SAA)则遵循强烈免疫抑制治疗原则。2.尽早治疗 早期治疗可提高再障疗效。
3.坚持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制订后,应长期维持,切忌随意更换方案。
4.维持治疗 血常规指数恢复后,应坚持使用雄激素和/或环孢菌素A治疗2年以上,可防止病情复发。
5.联合用药 无论非重型再障或重型再障,多药联合疗效均于单一用药。国内、外文献报道均显示,ATG/CsA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高于单用ATG/CsA的疗效。
6.控制合并症 再障病程中常并发多种感染,会加重出血和骨髓造血衰竭,常危及生命。因此,大力控制感染和出血,对再障患者十分重要。㈡药物选择,因其肝毒性,英国BSCH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1.雄激素 国内专家常规推荐(C级)效的或不适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C级)。
雄激素系甾体化合物或类固醇,在国内目前仍是治疗非重型再障的首选药物。雄激素制剂可分为两大类:① 17β-羟基酯类:如丙酸酮、十一酸酮(安雄)等,雄性化作用较强,生物效期长,须肌注;② 17a-烷基衍生物类:如司坦唑醇(康力龙)、达那唑等,以蛋白同化作用为主,可口服。含雄激素的治疗方案有效率最高可达70%左右。雄激素的作用有:① 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系造血;可刺激机体产生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粒系造血;② 刺激造血干/祖细胞使CFU-E、BFU-E、CFU-GM数量增加;③ 促进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恢复,减少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
临床常用药物有丙酸睾酮,50~100mg,肌肉注射,每d或隔d 1次;司坦唑醇(康力龙)6~12mg/d,分次口服。应用雄激素疗程不应少于4~6个月。通常治疗1个月左右可有网织红细胞增加,继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2~3个月后白细胞计数上升,但血小板常常难以恢复正常。血象恢复后用司坦唑醇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2.改善微循环药物
国内专家不做常规推荐,国外指南未推荐。
改善微循环药物有利于改善骨髓的血液灌注,从而刺激残存造血干细胞增殖。一叶秋碱常用量为8~16mg/d,肌注,连续应用3~6个月。曾有报道莨菪类药物也有类似作用,治疗非重型再障有一定疗效。,国外指南未推荐。3.中医中药
国内专家推荐(C级)中医认为再障属患者肾虚,治疗应以补肾益气中药为主。4.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⑴ 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英国BSCH,美国、中国专家推荐,Ⅰa级。
目前国内常用剂型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系用人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免疫动物(马、兔、羊、猪)而获得的抗淋巴细胞血清/抗胸腺细胞血清,是一种对免疫活性细胞和造血细胞具有多种生物作用的多克隆免疫制剂。多年来,国内、外大宗文献资料显示:ALG/ATG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可达40%~70%,可使40%~80%的患者脱离输血,3~5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ALG/ATG治疗期间除应对患者加强支持治疗外,还应常规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mg/ kg·d)及抗过组胺药,用药前ALG/ATG皮试或生物学试验应为阴性。ALG/ATG的剂量因制剂不同而异,马(H)及猪(P)ALG/ATG一般为15~20mg/ kg·d,兔(R)制剂为3~5mg/ kg·d,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经过中心静脉导管缓慢输注,疗程多为4~5d。
ALG/ATG主要通过结合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从而产生对其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溶解T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ALG/ATG还具有较强的致丝裂原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增加IL-
3、GM-CSF、G-CSF等造血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近年来,进一步证实ALG/ATG可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受体(如CD45等)加快其增殖、分化。综上,ALG/ATG的作用机制应为免疫抑制、免疫刺激和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多方面综合效应的结果。⑵ 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CsA)英国BSCH,美国、中国专家推荐,Ⅰa级。
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对造血组织无毒性,不增加感染机会。其作用机制是:① 选择性作用于T细胞亚群,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调节CD4/CD8及TH1/TH2的比例;② 在mRNA水平抑制活化T细胞,抑制IL-
2、IL-
4、IFN-γ的合成和释放,抑制IL-2受体表达;③ 低浓度(0.1~1.2μg/ml)CsA能在体外促进人CFU-GM、BFU-E生长。剂量为每d 5~15mg/kg,分2次口服,安全有效血药谷浓度为150~250ng/ml,有效后改为维持量每d 1~7mg/kg,可长期服药12个月至2~3年。有效率一般为40%~50%。目前认为用小剂量CsA(每d 3~6mg/kg)既可减轻副作用,也同样能取得满意疗效。CsA副作用有肝、肾毒性,厌食、多毛症、齿龈增生、肌震颤、色素沉着、末梢感觉异常等。
⑶ 甲基强的松龙(HDMP)目前英国BSCH指南和美国专家已不推荐使用(C级)。⑷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为0.4g/ kg·d,静脉输注,疗程5d。国内专家推荐。合并感染、出血者可试用,常常用于肝炎相关性再障的诱导治疗,英国BSCH未做推荐。(HGF)英国BCSH5.造血生长因子 英国BCSH不推荐使用红细胞生成素(EPO),Ⅳc级;不推荐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但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内应用,Ⅰa级。
⑴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剂量为或每d或隔d 5~10μg/kg,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可使部分病例中性粒细胞(ANC)增加。
⑵ 红细胞生成素(EPO)
剂量为3 000~10 000U/d,每d或隔d一次,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对红系造血有一定作用,与雄激素有协同作用。㈢特异性药物治疗方案 1.重型再障治疗方案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序贯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联合或不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推荐:B级,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
适用人群:① 年龄大于40岁的SAA患者;② 年龄小于40岁,但缺乏HLA相合的同胞供者、无条件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的SAA患者。
该方案中关于造血生长因子的使用建议:
① 红细胞生成素(EPO)不推荐使用。C级推荐,Ⅳ水平证据,英国BCSH。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推荐单独使用,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应用,但不推荐长期使用。A级推荐,Ⅰb水平证据,英国BCSH。2.非重症再障治疗方案 国内、外指南或专家推荐的方案有所不同。
⑴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序贯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联合或不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推荐:B级,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
适用人群:① 依赖红细胞和/或血小板输注的NSAA患者;② 不依赖输血、但粒细胞缺乏显著,存在感染风险的NSAA患者。
该方案中关于造血生长因子的使用建议:
① 红细胞生成素(EPO)不推荐使用。C级推荐,Ⅳ水平证据,英国BCSH。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推荐单独使用,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应用,但不推荐长期使用。A级推荐,Ⅰb水平证据,英国BCSH。⑵ 环孢菌素A(CsA)免疫抑制联合雄性激素促进造血治疗 国内专家推荐。
关于雄性激素的使用建议:因其肝毒性,英国BCSH不推荐常规使用雄性激素,仅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或不适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⑶ 单用雄性激素促进造血治疗 国内专家推荐。英国BCSH不推荐常规使用雄性激素,仅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或不适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㈣疾病复发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再障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治疗,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频频换药;维持治疗,外周血象恢复正常后,仍需用雄激素和/或环孢菌素A长期治疗2年以上,可减少病情复发;联合用药,无论非重型再障或重型再障,多药联合疗效均优于单一用药。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ALG/CsA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ALG/CsA的疗效。迅速、良好的疗效的取得,是预防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及时控制合并症,可有效避免复发和消除疾病加重的诱因。㈤疾病并发症的治疗
1.贫血
补充造血原料,如铁剂,叶酸,及时充分地输注红细胞悬液,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80g/L以上,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基础需氧,以减轻头昏、乏力、心悸和胸闷、气短等贫血症状。也可试用红细胞生成素。
2.出血
使用止血剂,如酚璜乙胺,必要时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3.颅内出血
使用止血剂,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4.消化道出血
使用止血剂,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口服凝血酶,静脉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静脉使用生长拟素降低门静脉压力,以减少出血。
5.呼吸道出血
使用止血剂,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也可酌情使用垂体后叶素。
6.感染
及时采集血液和/或分泌物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根据感染程度,尽快采用头孢二代或三代等广谱抗生素,或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危重感染时可使用碳氰酶烯类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若怀疑伴有真菌感染,则联合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氟立康唑,或卡泊芬净。待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明确后,选择敏感抗感染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7.粒细胞缺乏 ATG治疗后的粒细胞缺乏状态,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8.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悬液输注。
9.异基因骨髓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甲氨喋呤、糖皮质激素、环孢菌素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免疫抑制治疗。㈥处方举例 1.重型再障 ⑴ 药物处方:
①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5mg/(kg·d),缓慢静脉滴注,d1-d5。②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口服,自d14开始,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
③ 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ATG使用前30min,静滴,d1-d5。
④ 醋酸泼尼松,1~2mg/(kg·d),口服,d6-d14,若未发生血清病,短期内减停。推荐:B级推荐,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⑵ 非药物处方
异基因骨髓移植:年龄小于40岁,有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应及早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可使60%~80%重型再障或极重型再障(VSAA)恢复正常造血并长期生存。接受移植者应选择年龄<40岁,有HLA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作供供者,既往无或少许输注血液制品史的早期患者,供体最好无输血史及妊娠史,无乙肝及丙肝病史。预处理方案多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50mg/(kg·d),连续4d,在最后一剂CTX应用后36h输入供体骨髓。对因多次输血致敏或再次移植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宜选用CTX50mg/(kg·d),共4d,加马ATG 30mg/(kg·d),共4d。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2.非重型再障
药物处方1:
①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5 mg /(kg·d),缓慢静脉滴注,d1-d5。②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口服,自d14开始,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③ 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ATG使用前30min,静滴, d1-d5。
④ 醋酸泼尼松,1mg/(kg·d),口服,d6-d14,若未发生血清病,短期内减停。推荐:B级推荐,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药物处方2:
①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 口服,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
② 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3 /d,或: 司坦唑醇片,2mg,口服,3/d,疗程不短于4~6个月。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必要时减量甚至暂时停药。药物处方3:
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3/d,或: 司坦唑醇片,2mg,口服,3/d,疗程不短于4~6个月。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必要时减量甚至暂时停药。
五、基本治愈标准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120g/L(男)或100 g/L(女),白细胞达到4×109/L,血小板达100×109/L,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
六、好转标准
1.缓解 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到120g/L,女性达到100 g/L,白细胞达到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2.明显进步 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坚持3个月不降。
3.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七、随访观察 ㈠病人监测
每周或每2周检测血常规,据此判断病情转归,调整药物剂量,每3月或半年复查骨髓象,了解是否达缓解或病情加重。㈡预防和医患互动
获得性再障主要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引起,抗肿瘤药、氯(合)霉素、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农药及放射线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应尽可能地不接触或少接触以上危险因素。
与患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使其对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并与其讨论重大的治疗措施,如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或试用新的治疗药物。使患者掌握疾病发展时的常见和特殊的症状、体征和血液学表现,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和及早接受治疗。㈢并发症
再障患者药物治疗和移植治疗期间,常发生一些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1.雄激素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① 男性化作用,常见痤疮、声音嘶哑、毛发增多,及性欲增加、排卵和精子生成受抑制,妇女常有闭经,老年男性易致前列腺肥大;② 肝功损害,常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及黄疸,严重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③ 儿童用药可加速生长及骨的成熟,使骨骺早期融合,需与肾上腺皮质酶素合用。④ 钠潴留及轻度浮肿。
2.ALG/ATG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① 类过敏反应,多见于用药初几天,表现为发热、寒颤及多形性皮疹等;② 血小板消耗增加而加重出血,用药期间应输注血小板使之保持在20×109/L以上;③ 血清病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后1~2周内,表现为高热、皮疹及关节痛。④ 远期并发症,可能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等克隆性血液病。
3.环孢素A副作用 肝、肾毒性、厌食、多毛症、齿龈增生、肌震颤、色素沉着、末梢感觉异常等。
4.甲基强的松龙副作用 较明显,可引起高血压、低血钾、激素性糖尿,以及库欣综合征、精神症状和骨质疏松等,严重时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且易合并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㈣预后
如治疗得当,NSAA患者多数可缓解甚至治愈,仅少数进展为SAA-II型。SAA发病急、病情重、治疗费用高,以往病死率极高(>90%);近十年来,随着治疗方法改进,SAA预后明显改善,但仍有约1/3患者死于出血和感染。
八、其它 ㈠妊娠期
英国BSCH指南指出,妊娠期再障的治疗非常棘手。妊娠期发生再障尽管可能纯系巧合,但必需积极搜寻其他原因。妊娠终止或分娩后, 部分病例可能自发缓解。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自发缓解, 因此需要足够的支持治疗。妊娠期间, 再障往往加重。即使既往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妊娠期间, 再障复发的危险性也很大。现今, 再障患者有可能安全渡过孕期。由于支持治疗, 尤其是输血治疗的改善, 患者预后较几十年前明显提高。但是,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讨论妊娠期间孕妇和胎儿面临的严重危险十分重要。充分知情后, 患者有权最终决定是否继续妊娠或接受治疗性人工流产。㈡相关疾患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㈢同病异名
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㈣英文与缩写
aplastic anemia,AA。㈤编写者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课题组。㈥执笔人
张涛。
㈦参编人员
。㈧审核专家
。㈨参考文献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篇6
【关键词】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1-02
合理用藥的概念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 或调整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 。儿科患者在临床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将儿童简单视为成人的缩影。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新生儿和早产儿,在解剖、生理、 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有着许多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而且年龄愈小,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差异越大。药物治疗又是儿科治疗学的基本方法,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利的不良反应 。所以儿科用药的合理性在临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儿科用药特点
1.1 儿科用药具有特殊性
儿科用药的特殊性是由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的。新生儿 出生后的第 1 年, 生长发育特别快, 一般情况下体重可以增加 3 倍。 因此,小儿用药必须按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定用药剂量。 除体重增长迅速外,在正常条件下,小儿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是逐渐成熟的,有特殊的生理及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有效性和潜在毒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儿科用药要根据患儿年龄区别对待
小儿的用药并不是简单的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由于小儿正处于不断发育成长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儿科用药具有不同的特点。
1.3 儿科用药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
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期,药物不良反应在儿科用药中发生率比较高。儿科用药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大致有如下几种:①影响儿童骨骼及牙齿发育;②儿童锥体外系反应;③影响凝血系统,诱发哮喘、瑞氏综合征;④急性肾功能衰竭;⑤儿童泌尿系统损坏;⑥听力受到损坏;⑦导致中毒;⑧生殖系统受到影响。 2 我国儿科用药现状
经研究发现,我国儿科用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诊断与用药不符。部分医生给患者开具处方时,不依据临床诊断,而是 由患者需要而定。②用药剂量不合理。新生儿处于发育时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不成熟,因此,多数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即使在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间也存在着一定区别。③药物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给药时间间隔不当。④联合用药种类繁多。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通常包括: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株感染;需要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单一抗菌药物有效时,不主张联合用药。若是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而采用联合用药时,也宜选用抗菌作用协同或相加的药物,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
3 儿科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我们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而且用药必须有针对性,针对病因,对症用药,少而精;抗菌药物一 般不用于预防;视患儿和全身情况选择给药方案,剂量视年龄甚至日龄而定; 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随时调整,不良反应大的药物,力争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1 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药物
由于儿童的用药特点,临床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心挑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儿童尤其新生儿不宜应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较大患儿也尽量不用或少用。医生要做到明确特征,熟悉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药物,减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结果表明,用药品种数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成正比,故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
3.2 根据个体差异及患儿病情,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儿科用药剂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儿童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较多,根据体重、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较常用。但应注意,在婴幼儿时期对某些药物的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按体重计算有较大差别,尤其是新生儿时期差异更大。因此,按体表面积计算药量不适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年长儿用体重计算剂量,计算结果偏大,注意不要超过成人的用量。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体质不同、疾病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剂量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结合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作适当的调整 。
3.3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病情轻重缓急、患儿年龄、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 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及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应该注意的是给儿童用药,应因势利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和自主能力不同,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特别是口服药,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且大多不愿服药,稍有不慎还可误入气管。因此新生儿和婴儿最好给予滴剂,幼儿可给予糖浆剂、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并注意色、香、味,以减少或避免婴幼儿服药不合作等情况。喂药时还要耐心、仔细,防止药物的溅洒、量取误差等引起的给药剂量不准。同时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切不能采取硬灌等粗暴方法,以防意外。
4结语
由于儿童处于迅速生长的发育过程中,生理特点独特,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所以儿童用药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临床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还要掌握药物相关知识。 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目的,这是我们儿科临床药师和医生、护理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攀,百色市2011年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62-163;
[2] 张亚玲,艾如银. 儿科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1:071.
[3] 庞昌生,结合儿童生理特点探讨儿科用药的合理性[J] 中国药业,2012,20(22) 60-60
[4] 杨春贵,儿科合理用药综述 [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51-52.
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 篇7
WHO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不合理用药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卫生部药政局号召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1984年的资料表明, 药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总数的5%~17%[2]合理用药的问题因为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
1、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临床治疗的不合理和患者用药知识的匮乏等都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随着国产药、进口药药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1.1 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在手术或日常用药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昂贵药物, 使药物疗效降低。患者在医生给药和自我给药的过程中也对抗生素形成盲目的依赖, 有的患者会在医生给药时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进口药物, 导致抗生素使用过多, 联合用药过多。
1.2 不合理用药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违反禁忌症和慎用症用药[3], (2) 用药剂量不准确, (3) 疗程过长或过短, (4) 无明确指证用药。
2、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很多, 不合理用药可分为:患者的、处方医生的、工作环境的、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错误的信息因素, 上述几种因素也可能同时存在[4]。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药品法规的不完备以及执行不力、企业的不良推销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分析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2.1 家庭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态度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 尤其是农村患者, 因医疗条件限制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患者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的情况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患者获得的药品信息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 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来自广告宣传, 要么是既往患病使用药物的经验, 而两者往往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持续发生。随着药品广告的不断增多, 看广告吃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药品广告往往极力突出药品的功效, 对其不良反应则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辞, 患者过于轻信药品广告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2.3 患者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统的用药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久病成医”凭以往经验到药店购买药物, 根本不管所用药物是否合适。再者如一般人对慢性病存在侥幸心理, 不依从治疗或自行中断治疗。
3、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认为, 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概括起来就是,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一传播效果”。在英文里, 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 所以, 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 或者叫5W模式[6]。
第一要素是传播主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 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主体就是医学与药学主业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学和药学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并寄托于某种表现方式。而用药作为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内容, 其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保证其正确性。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也必须有自己的“阵地”, 借助媒体而“行走”。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通过对传播对象的调查、互动可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合理用药的一般做法是:要通过对传播对象“知信行”变化的评估, 对传播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原因, 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 寻找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下面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
4.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家长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占最高比例的均是“口腔医务人员”。说明在现阶段医务人员直接传播还是人们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播主体阶段, 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和培训对合理用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百姓用药安全与药店营业员的药学水平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要注重药品销售方面的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社区和药品零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药店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因此其教育培训同样重要。
4.2 合理用药的传播内容方面, 要做到所传播的用药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政府要做到:保证市场上销售的非处方药有适当的标签和详细的说明书, 对非专业人员而言, 标签和说明书必须准确、易读、易懂;对广告进行监督和管制, 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宣传和管制;
4.3 在传播媒介方面,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用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开展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 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药物使用知识, 使消费者具备一般的非处方药使用常识。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医学院的课程教育计划中, 也可以与成人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4.4 针对用药知识传播对象的不同, 所应用的传播媒介也应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历为大学以上患儿家长组从报纸杂志途径获得知识所占比例为24.5%, 仅次于口腔医务人员传播途径的24.8%, 位于第二;在学历为高中以下患儿家长组, 从电视广播途径获得知识占16.3%, 仅次于科普宣传, 位于第三。或者说, 在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用药知识传播时, 要注意其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如从报纸杂志获得用药知识的多是学历较高的消费者, 因此, 报纸杂志上的软文宣传应着重“以理服人”, 以药理、生理知识来说服消费者。
5、确保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以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
以上是根据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提出的一些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必须要把关, 以保证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达到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5.1 强化零售药店内部管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 作为零售药店来讲, 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推行, 深化认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5.2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改革,
改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逐步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医院处方集制定、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 不断促进合理用药[5]。
5.3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通过在医疗保险中建立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机制来促进合理用药。我国医疗保险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利用保险体系的杠杆作用来调节药品价格和使用, 促进合理用药。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报销目录和服务监管规范[6]。
5.4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工作, 加大力度消除药品购销、使用中的回扣现象, 是药物的流通能够公平、公正, 使消费者真正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药物。
结语
鉴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以及消费者一些用药观念的根深蒂固, 要改善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保障全民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是其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措施的加强, 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用药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公众合理用药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 消费者的用药状况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原因, 指出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用药常识的有限性以及药品信息的不当传播是导致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 提出了能够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传播模式,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光宝, 张震巍.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 (6) :38240.
[2]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全国合理用药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5, 65 (5) :258—263.
[3]葛德元, 张永斌.药物毒副应警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
[4]MSH, WHO/DA P, Managing D rug Supply, 2nd Ed, Kumarian Press, U SA, 1997:425.
[5]尹运冬等.不同传播途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 (5) :354
[6]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 (10) :778
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8
1 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2]
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通常是指执业医师要依据患者病情, 实施科学、安全、有效、及时的用药, 使药物能够最大程度低发挥疗作用, 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药物使用正确无误, 临床用药指征合适, 用药剂量和药品疗效妥当, 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能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 临床不合理用药表现[3]
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我, 盲目追求新药、特效药, 对于药物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缺乏必要的了解, 很多患者用药指征不适应, 存在求医心切, 病急乱用药, 超量用药的现象。投医或超量服用造成药物滥用。
临床不合理用药可能造成对疾病治疗的延误, 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 降低药物疗效, 导致治疗失败情况的发生。此为还可能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病症的发生,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造成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严重损害, 严重的甚至可能致死、致残。临床不合理用药会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浪费, 并使医师及医疗机构的信誉受到损害, 导致患者投诉增加。临床不合理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 将导致耐药性增加, 延长治疗周期, 对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3 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4]
3.1 高度重视用药安全性
用药安全性是药师进行临床合理用药指导的首要条件。在我国医疗体制和临床实践中, 医师的关注重点往往仅放在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措施上, 对于涉及用药方面的细节, 例如药品存在何种不良反应、药物直接是否存在排斥反应、药物使用的安全剂量范围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考虑不够充分。针对这些问题药师应担负起相应的工作职责, 利用最终的处方审核权, 对发现的用药不合理问题及时向医师提出建议, 及时进行不合理用药偏差纠正, 确保患者的者用药安全。
3.1.1 认真做好调剂工作
药师在药品调剂过程中要进行认真审核, 确保临床处方质量。近年来, 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各类新药物层出不穷, 在临床用药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广泛, 药物信息增长迅速, 临床用药方式更加复杂, 导致在临床用药中, 容易出现疏漏现象。为此更应高度重视药物调剂工作, 保证用药安全。
3.1.2 同患者充分进行沟通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 药师积极主动地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一是药师应对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各类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提前告知, 对慎用、忌用和禁忌要进行认真及时的沟通。防止在用药出现异常,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二是药师要向患者告知各项用药时应避免合用的药物种类, 防止出现药物混用造成的药理减弱和毒副作用增强的现象。例如, 如果阿司匹林和红霉素合用将会增强毒副作用, 造成患者耳鸣和听力下降的后果,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坚决避免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
3.1.3 对用药剂量进行安全管理
通常我们将药物的最小中毒量和最大有效量间的范围成为药的安全范围。一些患者因为对用药剂量不了解, 在使用中存在过量应用和错误使用的情况。需要药师对用药安全进行指导, 特别是老年、哺乳期妇女、儿童、肝肾功能异常者, 更应关注用药的安全性。
3.2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用药有效性[5,6]
用药有效性通常是指患者通过合理用药实现预想治疗结果。临床上药师应在医师开具的药物基础上, 通过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正确服药,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确保药物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1 注意临床药物用法
在临床用药中, 药师应主动提醒患者在用药前仔细对药物说明书进行阅读, 对于特殊药物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西索米星, 该药物的杀菌作用和其药物浓度有直接关联, 和药物服用时间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西索米星10万U静脉滴注多次服用量无法保证良好的临床效果, 应通过提高Cmax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3.2.2 合理规范用药时间
药师在临床用药中, 要及时告知患者在合理的用药时间进行服药, 防止因用药时间错误造成的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问题。
3.2.3 全面做好药品保存
临床很多药物均需要按照疗程进行服用, 因此一些药物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 药物如果存放时间较长, 保存不当会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要高度重视药品的保存方式, 确保不因药品保存不当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
3.3 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力度[7]
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 普及药品知识, 充实药学服务项目, 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作用。目前, 各类新药日益增加, 各种新型药品剂型层出不穷, 临床用药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配伍禁忌。所以药师应改变和延伸有药学服务项目, 积极主动地开展用药安全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
同时, 在患者对医疗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药师也必须进一步提高专业工作能力, 不断更新自身的药学知识, 准确掌握各种药物适应证, 防止出现药物滥用现象。不断加强患者自身保护意识, 通过通过咨询以及广告宣传的各种方式, 进一步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出现药物滥用现象, 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8]。
4 结语
药品作为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而医疗科技的发展对临床合理用药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药师应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储备, 对临床医师用药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督, 对于药品使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监测临床药品中出现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 根据药物的药理、适应证等情况, 做到科学合理配伍, 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摘要:目的 对临床合理用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从合理用药的含义入手, 指出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的方法。结果 药师应突出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结论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增强药师队伍素质,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用药服务, 是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徐雪梅.药师参与病区医嘱审核的体会[J].医药导报, 2005, 24 (10) :967-968.
[2]刘艺萍.开展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J].海峡药学, 2008, 21 (12) :190-191.
[3]李倩, 李伟, 宗刚, 等.药师查房, 纠正不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2) :156.
[4]朱福海, 许杜娟, 夏泉,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 2010, 14 (1) :107-109.
[5]吴军红.浅析完善合理用药中药师的药学技术服务[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21) :53-54.
[6]杨梅, 汤致强.开展用药咨询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5) :619-620.
[7]张燕娥.门诊合理用药的处方干预及典型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40 (8) :32-34.
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每组43例患者, 实验组中男性20例, 女性23例, 最大年龄79岁, 最小年龄20岁, 中位年龄 (56.89±6.31) 岁;参照组中男性18例, 女性25例, 最大年龄80岁, 最小年龄19岁, 中位年龄 (58.21±6.56) 岁。
1.2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 实验组给予临床药师用药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门诊处方管理。定期为医院临床药师提供专业培训, 健全和完善用药师考核制度, 提升门诊处理管理水平, 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临床合理用药例会, 并且切实满足我院《药房处方管理办法》, 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药房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和标准, 定期公布评价门诊处方的结果。第二,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措施。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医院各项工作, 及时发现用药管理中的不合理问题, 并且及时和相关医师进行交流, 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2]。临床药师需要每周定期总结和汇报用药情况以及过程, 提出可行的管理建议。第三, 监控不良药物反应。不同种类药物使用以后出现不同的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药师也需要检查相关设备的质量, 完全展现临床药师在用药管理中的作用和义务, 及时处理不良现象, 制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方案, 对用药师进行用药报告填写培训, 促使用药师完全了解填写用药报告的作用, 以便于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提高用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以及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费用、药效等指标。采用我院自拟自用的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用药满意度, 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86例患者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用率 (%) 的形式表示, 行卡方检验, 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费用、药效等指标等比较均用 (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 行t检验, P<0.05, 差异显著, 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指标, 实验组43例患者, 不满意1例, 一般满意9例, 非常满意33例, 用药满意度为97.67%;参照组43例患者, 不满意7例, 一般满意13例, 非常满意23例, 用药满意度为83.72%, χ2值为4.9615, 实验组用药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费用、住院时间以及用药情况:对于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 参照组43例患者, 住院时间 (16.78±2.13) d, 住院费用 (9763.53±156.45) 元, 抗菌药费用 (1365.46±111.53) 元, 抗菌药物种类 (2.42±0.26) 类;实验组43例患者, 住院时间 (9.86±1.35) d, 住院费用 (3203.56±112.965) 元, 抗菌药费用 (523.61±55.26) 元, 抗菌药物种类 (1.28±0.45) 类;t值分别为17.9941、22.9211、44.3513、14.3839, 实验组用药满意度以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是保障人们生活的关键, 依据大量调查可以发现, 国内近年来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概率逐渐得到提升, 尤其是药物过敏率。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医疗机构的变化, 临床药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药物配备禁忌、常见疾病诊断方式、药理学基础知识等内容, 弥补以往药学结构的不足和问题,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 及时发现临床研究中的问题, 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以便于能够及时改正临床用药管理的不合理现象, 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4,5]。
本文研究了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进行分组, 实验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 参照组给予临床药师用药管理, 经过研究表明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管理, 实验组43例患者用药满意度为97.67%;参照组43例患者用药满意度为83.72%, χ2值为4.9615;实验组住院时间、用药费用、用药种类、住院费用等都优于参照组, 并且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 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应用在临床合理用药中, 可以明显降低发生不安全用药的概率, 提高患者安全用药水平, 并且也能够提升患者临床用药满意度, 相比较其他用药管理方式, 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具备显著优势, 可以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以及使用种类,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发生处方错误的概率, 实际研究中临床药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健全临床合理用药制度,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 规范用药安全标准,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科学的临床合理用药环境, 保障患者身心健康[6]。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合理用药中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的促进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参照组实施基础用药管理, 实验组实行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以及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费用、药效等指标, 可以发现实验组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合理用药中应用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用药管理效果, 具备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临床合理用药,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 (2) :191-192.
[2]何鸽飞, 张顺芝, 孙吉, 等.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疗效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11 (3) :91-94.
[3]周耀辉, 朱丽萍.基层医院加强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3) :137-138.
[4]靳贵生, 李伟.临床药师对我院960份住院患者病历用药医嘱点评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 (6) :531-533.
[5]龚磊, 龚其海, 陈灵等.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实践和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 (9) :819-821.
临床镇痛合理用药问题的探讨 篇10
1常用镇痛药物分类与适应证
1.1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代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布洛芬胶囊、扶他林、西乐葆等。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 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 也可以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 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1.2 弱阿片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等。主要用于中度以上各种疼痛的治疗, 此类药物的小剂量一般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复方使用。
1.3 强阿片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有:吗啡、缓释吗啡、羟考酮、丁丙诺菲等。主要用于重度癌症疼痛的治疗。其缓释制剂也可以短期用于非癌症疼痛的治疗。
1.4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
代表药物有:曲马多、阿米替林、多赛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苯妥英钠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如曲马多可以用于治疗轻中度软组织痛、关节痛、头痛和癌症疼痛。卡马西平、普瑞巴林、苯妥英钠可用于治疗神经痛 (如三叉神经痛等) 。这类药物还可以作为强阿片类镇痛药的辅助用药。
2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
2.1 克服“成瘾恐惧”心理障碍
躯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是阿片类止痛药物治疗中的正常生理反应, 其特点为反复用药后药效下降, 作用时间缩短, 需要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才能维持止痛效果。应明确区分躯体依赖与精神依赖不同, 不能因为慢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产生耐受就把他们当作成瘾者, 要让癌痛患者得到足够止痛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2.2 按时给药的观念
“按时给药”, 就是按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 定时给药, 在此基础上有疼痛出现可临时追加, 如吗啡片剂有效镇痛时间4 h, 则让癌痛患者4 h服一次, 一天规律性地服用6次, 不要因为患者不痛就停服。按时定量给药可使患者血药浓度波动于有效镇痛浓度范围之间, 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自主性。
2.3 个体化给药的观念
一方面,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人群、不同性别、年龄、敏感性都会有差异, 用药剂量不应受推荐剂量标准的限制;另一方面, 在长期使用中, 阿片类药物多形成耐受性。每个人耐受性形成的速度不一, 剂量也会不断提高。因此, 要有个体化给药的观念,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3常见疼痛的合理用药
3.1 头痛
头痛的基本镇痛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 首选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一般情况下, 伤风感冒时首选阿司匹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首选消炎痛;如果是因疲劳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头痛, 首要措施是休息和心理调节, 必要时才考虑镇痛药。
3.2 牙痛
非甾体抗炎药对牙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消炎痛对牙周病、牙龈炎引起的牙痛有效:布洛芬对伴有神经刺激的牙髓炎有效。较为剧烈、难忍的牙痛, 则需选择痛力克, 方可有效镇痛。
3.3 腹痛
腹痛包括肠痉挛、腹泻前后伴随的剧烈腹痛等。对这类疼痛, 无论解热镇痛药还是非甾体抗炎药都无能为力。镇痛首选药为解痉镇痛药如阿托品。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只能作为辅助用药, 与阿托品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3.4 癌痛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规范的癌痛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
3.4.1 尽量口服, 避免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一是口服更方便;二是口服给药极少产生成瘾性或身体依赖性, 尤其是强阿片类药如吗啡类制剂。有时可根据需要采用直肠给药。
3.4.2 按时服药。
强阿片类药物一般是控、缓释制剂, 口服一次可管12 h。每隔12 h服一次, 可使血液里的药物浓度稳定, 镇痛效果好且不容易成瘾。
3.4.3 按阶梯给药, 控制疼痛。
三阶梯癌痛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 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疼痛, 分别予以药物治疗。
3.4.4 用药个体化。
镇痛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需要由小到大, 直至患者的疼痛消失, 而不应对药量限制过严导致用量不足。在服用阿片类药物时,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如恶心、头晕、便秘、皮肤瘙痒, 此时不应随便停药,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处理。
3.4.5 注意用药细节。
对于应用镇痛药的患者, 应注意监护, 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各种反应。在最大限度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 尽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摘要:药物镇痛是人们减轻或消除疼痛的首选。根据镇痛药物的分类不同, 其适应证也有区别。为了避免镇痛用药中误区, 必须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 掌握常见疼痛的用药方法。
关键词:镇痛药物,合理用药,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华钢.临床实用药物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11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其中又以配伍不当、选药不当、重复用药等情况最为突出。现对我院几例较为典型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加以分析。
1 氨苄青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
有的临床医生在选用主药溶媒时,没有考虑溶液pH值对主药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知道,氨苄青霉素的适宜溶媒的pH值应接近中性,而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至6.5,偏酸性,会造成氨苄青霉素效能降低,应避免合用;建议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
2 强的松+消炎痛
消炎痛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粘膜对胃酸及蛋白酶的抵抗下降,造成胃粘膜细胞的坏死和糜烂,从而形成消化道溃疡,引起胃出血;强的松有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副作用,两药合用,副作用相加,增加了胃溃疡的发生率,故两药不宜合用。
3 地高辛+速尿
速尿,是通过与髓袢升支粗段Na:Cl:K管腔膜上的Cl结合点竞争性的结合,以阻止Na及水的重吸收,而达到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作用迅速而强大,能快速缓解水肿症状。但容易造成低血钠、低血钾(可导致全身無力,腱反射减弱等症状。)等水电解质紊乱。地高辛,有正心肌力及负性传导的作用,能对抗心衰、缓解水肿。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容易造成中毒。特别是在低血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中毒。地高辛中毒有几种表现:(1)、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但该症状应与心衰未解决时的胃肠道淤血相鉴别,可用速效洋地黄类药物静推来鉴别)(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是“黄视”、“绿视”。(3)、心脏毒性表现,易导致严重心率失常而死亡。因此,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利尿以处理高血压或水肿时,最好选用保钾利尿剂,必要时,可口服氯化钾制剂。
4 红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其对处于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最强,而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效;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为抑菌剂。尤其红霉素首先使用时,会使繁殖旺盛期的细菌成为静止状态,不利于青霉素类药物发挥疗效,从而减弱阿莫西林的作用,故两药不宜合用。
5 复方雷尼替丁+胶体果胶铋
复方雷尼替丁中已含有枸橼酸铋钾,与胶体果胶铋有同样的作用,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胃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两药合用属重复用药,没有必要。
6 硝苯地平+拜心同(硝苯地平控释片)
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其起效快、作用强,但易造成血压的不稳定;而拜心同即硝苯地平控释片,其长效作用可控制药物的峰谷波动,能保持稳态血液浓度,但两药长期合用剂量过大,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和出现外周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两药不宜合用
麻醉药品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麻醉药品的312张处方作为依据, 其中男211例, 女101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1.5±5.3) 岁。
1.2方法:
所有研究资料以处方为依据, 通过电脑及麻醉药品账册收集数据, 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与比较。
2结果
经统计与汇总后发现, 除由于手术原因芬太尼使用量过大外, 吗啡缓释片及控释片的金额和用量最大, 且符合麻醉药品用药原则,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小于盐酸吗啡注射液的用药总量, 为合理用药, 均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 见表1、2。
3讨论
麻醉药品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镇痛药品, 盐酸芬太尼注射液是一种疗效较强的镇痛药, 作用同吗啡相似, 但其镇痛效果及价格大约为吗啡注射液的100~180倍。虽然其具有起效快, 达峰时间短等优点, 但是临床上用于单独镇痛的很少, 主要用于全麻复合和麻醉辅助麻醉用药[1]。盐酸吗啡注射液主要用于常规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 例如:癌症晚期、手术、大创伤等的镇痛, 为强效镇痛药, 镇痛强度大约是盐酸哌替啶的10倍。由表1及表2不难看出, 因麻醉手术量大的原因, 使得芬太尼类注射液需求量较大外, 吗啡缓释片及吗啡控释片在用药金额和用药数量上较其他麻醉药品大。吗啡缓释和控释片主要适用于癌症晚期患者镇痛, 二者为口服用药, 具有成瘾性小, 用药方便, 药效作用时间长, 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等优点, 口服吗啡缓释或控释片被誉为治疗癌症疼痛的最佳方法。根据WHO推荐的《癌症疼痛三阶梯比痛治疗指导原则》中关于用药个体化规定, 可以对由医师根据病情及耐受情况决定癌痛患者镇痛使用吗啡剂量,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取消癌症患者使用吗啡的极量限制[2]。临床上也主要采用吗啡缓释或控释片, 按时给患者用药, 这样可以避免血药浓度出现过高峰值, 有效降低了成瘾事件的发生。缓释片是利用特殊技术将药物在体内能够缓慢释放, 从而维持体内血药浓度的正常, 使药物得到充分的吸收。控释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保持恒定地释放药量, 使血药浓度维持恒定, 其作用较常规吗啡片更持久。
近年来, WHO已将盐酸哌替啶不作为治疗癌症疼痛的小剂量推荐药物, 理由是: (1) 盐酸哌替啶的作用与吗啡相似, 但其镇痛疗效与价格仅为吗啡的1/10; (2) 其代谢产物中甲哌替啶清除半衰期较长, 且有潜在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 (3) 口服盐酸哌替啶吸收慢且利用率低, 注射给药不宜于癌症疼痛等慢性治疗[3]。阿片类药物一直被人们认为在使用过程中最为容易成瘾的麻醉药品, 但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其在规范合理试用下, 疼痛患者几乎不会有成瘾现象的发生。此外, 研究发现成瘾发生率不仅与给药量有关, 还与药物给药方式有关, 直接静脉注射会使血药浓度骤然升高, 增加了成瘾率。吗啡缓释或控释片在治疗癌症疼痛中, 因为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 所以血药浓度能够保持在恒定范围内。对于服用吗啡缓释或控释片剂量小且效果好的患者, 应视情况逐渐增加给药剂量,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缩短给药间隔, 因为给药次数过频, 会增加患者的成瘾性。采用恰当辅助用药在规范和足量使用吗啡镇痛后, 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疼痛, 而且能够减少吗啡的不良反应, 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麻醉药品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尤为重要, 对医院的麻醉药品的管理和应用要定时进行检查, 防止不合理利用及滥用情况的发生。
医院麻醉镇痛药品处方是反应其是否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 因此要严格记录并管理处方。我院以312张麻醉药品处方作为依据进行研究, 对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列表, 用以分析我院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从表1发现, 我院用药金额最大的是芬太尼类, 磷酸可待因片用药金额最少, 余下依次是吗啡缓释片 (控释) 片,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盐酸吗啡注射液;从表2可以看出, 从麻醉药品用药量最大的是芬太尼类, 余下依次是吗啡缓释 (控释) 片,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盐酸吗啡注射液, 磷酸可待因片;综合两表内容发现, 除由于手术原因芬太尼使用量过大外, 吗啡缓释片及控释片的金额和用量最大, 且符合麻醉药品用药原则,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等小于盐酸吗啡注射液的用药总量, 为合理用药, 癌症镇痛用药均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 因此证明我院麻醉药品应用基本合理。
综上所述, 麻醉药品的使用必须按照规定合理用药, 癌症患者运用麻醉药品镇痛, 必须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 合理运用麻醉药品不仅能够解除患者的持续疼痛, 而且可以降低其成瘾的概率;若滥用麻醉药, 会给患者的经济带来损失, 给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 因此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
参考文献
[1]王明星.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 (31) :323-324.
[2]郝素芳.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及合理用药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23 (10) :1120-1121.
【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推荐阅读:
临床药师合理用药体会06-04
药师与临床合理用药06-12
临床用药合理性09-04
临床不合理用药11-05
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体会11-10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05-19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05-11
临床合理用药制度定稿ok06-13
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10-12
不合理用药现状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