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柴胡疏肝散(精选8篇)
加减柴胡疏肝散 篇1
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10年6月采用柴胡疏肝加减治疗本病160例, 取得满意效果, 并以西医治疗比较, 现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16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诊断标准[1], 并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糜烂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等。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44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13岁, 最大69岁, 平均 (39.9±2.1) 岁, 病史最短者7d, 最长者25年, 平均 (4.9±3.2) 年。对照组男46例, 女34例,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7岁, 平均 (40.3±3.1) 岁, 病史最短5d, 最长34年, 平均 (3.9±2.8) 年。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职业、生活环境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党参20g、炒白术12g、柴胡10g、炒白芍15g、蒲公英25g、炒枳壳15g、姜半夏、川桂枝各10g、川连3g、炒延胡索15g、生甘草10g。随证加减:若湿重明显者加砂仁6g;脾胃虚弱明显者加生黄芪15g~30g;疼痛明显者加久香虫6g~10g;气滞明显者加佛手10g;胃脘部嘈杂伴舌红少苔者, 党参改为太子参, 去半夏加麦冬10g~15g, 绿梅花10g;泛酸者加煅乌贼骨15g,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2次分服。对照组用西药维酶素1.2g, 每日3次;果胶铋100g, 每日3次, 口服。2组病例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未愈者再继续治疗1个疗程。凡不满1个疗程按1个疗程计算。
1.3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疗效标准[1]: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 发作次数减少, 其他症状减轻,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1) 疗效结果表1~3显示,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表2, 表3) 。
(2) 复发率比较对治愈者随访1年, 治疗组胃镜复查26例, 占治愈例数的76.47%, 复发6例, 复发率17.64%;对照组胃镜复查14例, 占治愈例数的70%, 复发6例, 复发率30%。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 肝主疏泄, 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 升清降浊, 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有助于脾胃之消化吸收, 若因情志不畅, 肝之疏泄功能失调, 横逆犯胃, 则脾胃运化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故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从肝入手治疗此症可有异曲同工之妙。柴胡疏肝散为中医经典方, 尤以对药著名。 (1) 柴胡配白芍。柴胡疏肝理气, 白芍柔肝止痛, 二者配伍一疏一敛、相互制约。 (2) 桂枝配枳壳。桂枝温中、解痉止痛, 枳壳行气宽中除胀, 二者配和, 增强行气除胀作用, 增加胃肠动力, 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样作用。 (3) 半夏配黄连。半夏性温, 黄连苦寒, 辛开苦降, 相得益彰;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 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 (4) 党参配白术。二者均有益气健脾之功, 相互配合;能增强益气健脾功能。临床上据证施方并随证加减, 充分发挥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病原则, 从而临床疗效显著。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 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 配伍周全, 面面兼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党参、桂枝、蒲公英、黄连等均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2], 从根本上消除诱因, 从而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周丽雅, 崔荣丽, 林三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 (7) :436~439.
柴胡疏肝散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篇2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35-02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作陈•散阵》,为调肝理脾之名方。原方由柴胡、陈皮、香附、川芎、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血量的生理功能,肝又有易怒、易热、易虚、易亢的特点。妇人以血为基本,若素性忧郁,或七情内伤,或他脏病变伤及肝木,则肝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和由此而表现的相关病机,影响冲任,导致妇产科疾病。表现为:月经后期、经前期综合症、经前乳房胀痛、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1所治妇科病的原因分析
邵淑霞、康连芳[1]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症60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头痛重加葛根、钩藤;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乳房、胸胁痛加川楝子、王不留行;烦躁发热、口干苦加牡丹皮、栀子、黄连、麦冬;面部痤疮加夏枯草、连翘、金银花;阴虚加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熟地;腰痛者加续断、桑寄生。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分服,于经前7~10 d服用至月经来潮。结果:痊愈36例,有效12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原文指出,本病与肝脾关系密切,尤其与肝关系最密切,加之中年妇女正处在工作学习最繁忙的阶段,在社会和家庭中担任重要责任,导致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劳倦,于行经前体内阴血下聚平衡失调,生理机能紊乱,以月经前期出现肝脾、冲脉气机郁滞、气火偏亢病症为特点。糜澜[2]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推后7 d~2个月左右,经B超或尿妊娠试验排除早孕,伴经量减少,经色暗褐,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坠痛或见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舌质淡红泛青,苔黄白,脉弦细。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前期(7 d)用疏肝行气,活血通经法(柴胡15 g,赤芍15 g,枳壳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三棱6 g,莪术6 g,丹参15 g,牛膝15 g,甘草6 g,服药3剂未行经可加大三棱、莪术用量);行经期(7 d)用疏肝行气,补血活血法(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川芎10 g,甘草6 g,熟地15 g,首乌15 g,黄芪15 g,当归15 g,若经量较多可去川芎、当归);经后期(16 d)用疏肝行气,补肾养肝法(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青皮10 g,香附20 g,山药20 g,枸杞15 g,续断20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枣皮10 g)。结果:治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原文指出此类患者中,生活无规律者居多,同时伴肝郁气滞证候者亦较多,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较好,与雌孕激素治疗法相比,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严宇仙[3]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型不孕症12例,临床表现为经期先后不定,量时多时少,色暗红,少许血块,经行不畅,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嗳气叹息,苔薄白,脉弦细。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偏肾虚加枸杞、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各10 g,杜仲15 g;偏血瘀加泽兰、当归、郁金、桃红、牛膝各10 g;偏痰湿加胆南星、半夏、茯苓、苍术各10 g。每剂煎2次,月经后开始服药,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服药3个疗程怀孕2例,4个疗程怀孕5例,5个疗程怀孕3例,6个和8个疗程怀孕各1例。原文指出七情不遂,肝气郁滞,或求子心切,肝气不舒,或肝阴不足,肝失所柔,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血相合,冲任不资,以致不孕。柴胡疏肝散中诸药共奏疏肝平肝行气活血,调理冲任之功,而获良效。杨志平[4]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30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1天1剂,分早晚服,15 d为1个疗程。临床加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生地、黄柏、知母等;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磁石、栀子等;情志抑郁加炙甘草、浮小麦、合欢皮、郁金等;用药3个疗程后,治愈12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中医认为绝经前后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阴阳失调,治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滋阴补阳等方法,可使疾病得到较好治疗。柴胡疏肝散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养血,调整阴阳之功,临床随症加减,每每有效。
2典型病例
2.1李某,女,24岁,于2011年11月19日初诊。以经前乳房胀痛伴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就诊。刻下阴道不规则流血已2+月,血量少伴下腹胀痛,眠差,情绪急躁,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查PRL:680.20 uIU/mL。诊断:经前乳房胀痛、崩漏,辨证属肝郁气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柴胡、赤芍、川芎、枳壳、陈皮、白芍、青皮、丝瓜络各10 g,香附、路路通各15 g。服药2剂后阴道流血止,服药5剂时乳房胀痛明显好转,继续原方加减服用5剂。2009年12月1日复诊,述服药第26天乳房胀痛明显缓解,复查PRL:567.60 uIU/mL。继续原方加减服用3个疗程(每周期服用10剂),经前乳房胀痛消失,无阴道不规则流血现象,经净后复查PRL恢复正常范围。
按:本例患者经前乳胀明显,伴下腹胀痛,阴道不规则流血,情绪急躁,结合舌脉,中医辨证属于肝郁气滞型。平素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经前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瘀滞,克伐脾胃,乳络不畅,可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气滞血瘀,血不归经,可出现经期延长,量多。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用柴胡、枳壳、陈皮、青皮、香附以疏肝行气,丝瓜络、路路通活血通络。
2.2吴某,女,23岁,于2010年4月24日初诊。以月经周期紊乱、周期先后不定6年就诊。月经情况:4~5 d /20~50 d,以推后多见,经血夹块,经期小腹疼痛剧烈,平素白带正常,生活压力大,情绪抑郁,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辨证: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香附、当归、熟地、川芎各10 g,茺蔚子15 g,鸡血藤30 g,炒川楝子10 g,甘草6 g。二诊,2010年5月10日,服药2周后月经来潮,经行腹痛有所缓解。继以前方加减治疗3个月经周期,患者月经周期为27~35 d,经行腹痛明显缓解。
按:本例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伴痛经,当责之于肝郁气滞。肝郁则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不通则痛,则见痛经。故治当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
3小结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现代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处于学习生活双重压力之下,易导致肝失疏泄,疏泄不畅,气机阻滞,发生妇科疾病,故治疗上从肝论治并取得满意疗效。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名方,主治肝气郁滞证,目前此方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在妇科应用中验证疗效确切。但在临床应用妇科疾病时必须抓住要点:一是证属肝郁,二是无明显虚证。参考文献:
[1]邵淑霞,康连芳.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症6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7):33.
[2]糜澜.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6.
[3]严宇仙.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型不孕症12例[J].浙江中医药结合杂志,2003,13(8):509~510.
[4]杨志平.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30例[J].河南中医,2008,28(9):21
(收稿日期:2011-10-08)
加减柴胡疏肝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3例, 其中, 男31例, 女32例;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45.61岁;病程5个月~8年, 平均3.46年。63例患者中, 反流性胃炎21例, 萎缩性胃炎23例, 浅表性胃炎19例。全部患者均经X线钡餐检查确诊, 部分患者做了纤维胃镜观察和活检, 排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胃部疾病。
1.2 方法
本组患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其方为:柴胡10g、赤芍10g、川芎12g、香附12g、陈皮10g、枳壳10g、砂仁8g、半夏10g、白芍12g、甘草8g。胃痛严重者加甚者, 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 加旋覆花以顺气降逆;反酸者, 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冷时清水较多者, 加干姜、半夏以温胃化饮;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者, 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2]。以上药物用水煎至200ml, 每天 1 剂, 早晚 2 次口服, 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饮食增加, 纤维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花斑样病变消失, Hp转阴;有效:自觉症状消失, 饮食增加, 胃镜检查黏膜范围缩小, Hp阴性;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胃镜检查及Hp无改变[2]。总有效=治愈+有效。
2 结果
2个疗程后, 63例患者中治愈46例, 有效14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 95.24%。
3 讨论
慢性胃炎 (chronic gestritis) 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 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 以致黏膜发生改建, 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 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 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 男性多于女性,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3]。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患者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 并可有出血。本病进展缓慢, 常反复发作, 中年以上好发病, 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不明显。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 《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而心而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 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属木为刚脏, 性喜调达而主疏泄;胃属土, 喜濡湿而主受纳;肝胃之间土木相克, 因恼怒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所致。肝胃气滞, 故胃胀痛连胁, 攻冲走窜;胃气上逆, 故嗳气频繁;舌苔薄白, 脉沉弦, 也为肝郁气滞之象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 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4]。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柴胡疏肝散方能促进胆汁分泌, 用雄性大白鼠制成肝郁模型, 然后用本方灌胃, 在腹腔麻醉条件下, 做胆汁引流, 记录1h胆汁流量, 结果显示本方对肝郁动物的泌胆功能有显著促进作用。
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常并发慢性胃炎出血、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 存在明显的炎症刺激, 胃黏膜萎缩变薄, 并发糜烂、溃疡等。本方行气和胃为主, 方中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川芎、赤芍活血以助气行;陈皮、砂仁调中和胃;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成疏肝安胃之剂。治疗过程中未见以上并发症,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4.
[2]张玉焕.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1, 26 (2) :56.
[3]刘从明, 杨建宇, 卫爱武, 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8:324, 365.
加减柴胡疏肝散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 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78例, 患者经B型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 部分患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 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且能积极配合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8例; 年龄33 ~ 76岁, 中位年龄44. 9岁; 病程1. 5 ~ 8年, 平均病程3. 8年; 对照组男19例, 女20例; 年龄32 ~ 75岁, 中位年龄45. 2岁; 病程1 ~ 7年, 平均病程3. 6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服用消旋山莨菪碱进行解痉镇痛, 静脉滴注抗生素甲硝唑 ( 或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先锋霉素等) 40mg + 0. 9% 氯化钠溶液200ml, 每天1次。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组方: 柴胡20g, 郁金15g, 川芎15g, 陈皮12g, 芍药12g, 香附10g, 枳壳10g, 甘草6g。 另外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随证加减治疗。患者胁痛症状较重者可将郁金加倍, 同时加川楝子15g, 青皮15g, 半夏10g来减轻患者症状; 患者有口苦便秘症状时加黄连10g, 川楝子10g, 野菊花10g; 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组方中加入党参15g, 白术10g, 山药12g; 若患者有失眠、心烦、眩晕症状组方加入酸枣仁10g, 远志10g, 夜交藤12g。所有成方为每天1剂, 水煎服, 煎煮2次, 分早晚2次服下。患者在服药期间注意休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1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疗效判断。
1. 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患者症状变化: 显效: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无效: 指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 100% 。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 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观察组患者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 1年随访无1例复发;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率为23. 1% , 1年随访有8例复发, 复发率为20. 5% ,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胆囊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2种类型, 急性胆囊炎发病快, 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 若不能进行根治可转为慢性, 难以治愈。 慢性胆囊炎的诱发因素很多, 常见的有胆囊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寄生虫嵌顿梗阻等以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1]。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反复发作性疼痛, 且疼痛在患者饱餐后更甚, 会出现持续性疼痛, 患者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胃部灼热、嗳气、发酸、厌食油腻等症状, 胆囊区会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西医认为胆囊炎的诱发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刺激包括胆汁成分改变而引起, 临床统计显示肥胖、多产、4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大都采用过西医治疗, 但西医治疗的弊端很多, 治疗中西医虽能起到快速止痛和消炎的效果, 但仅能暂时控制病情, 不能根除病患的其他症状,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胆道机能紊乱的问题, 不良反应高, 并且长期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 使得患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祖国医学中虽无慢性胆囊炎这一称谓, 但此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原则上属于中医文献中“胁痛”“腹痛”“胆胀”等范畴。胁痛古时很早就有记载, 其中《素问·脏气法时论》及《灵枢·经脉》中都有记载且明确该病的发生部位在肝胆, “胆胀者, 胁下胀痛, 口中苦, 善太息”, 此描述与胆囊炎病症非常相似, 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 造成病症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症状[2]。此病症发病机制复杂, 但一般都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引起, 造成胆囊炎的内因主要是情志失常, 经常抑郁忧患被七情所伤, 肝郁气滞, 失于疏泄, 郁久化热, 或是气滞及血、气滞血瘀、化热内郁、脾湿内阻、湿热壅盛、胆湿疏泄。 诱发胆囊炎的外因包括感染寒湿燥热等六邪之气或饮食不节制过食油腻, 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导致肝胆气滞。在治疗中传统医学以其独到之处, 有效调理患者身体机能, 本次验方柴胡疏肝散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良方, 来源于《景岳全书》, 方中柴胡为君药, 可起到表里双解, 能很好的调理肝气, 同时又有活血柔肝止痛之效[3]。方中其它诸药如郁金、陈皮、川楝子有理气之效, 起到调理肝气郁结和止痛的效果; 菊花、川芎有滋阴清热、活血止痛之功; 芍药、甘草入肝经养血柔肝, 缓急止痛; 半夏有降浊之效, 诸药合用共同起到通腑理气、疏肝解郁、疏通胆道的效果, 并能恢复胆囊胆汁分泌, 起到标本兼治, 有效治疗胆囊炎和缓解患者病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患者恢复良好且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7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作为基础方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随访1年以探究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 1年随访无1例复发;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率为23.1%, 1年随访有8例复发, 复发率为20.5%,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明显, 较西医治疗效果更理想, 且安全性更高,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慢性胆囊炎,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月霞.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 2015, 30 (3) :539-540.
[2] 罗华.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3) :159.
加减柴胡疏肝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把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均来源于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期间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门诊就诊的患者,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注:两组男女例数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2006年修订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对FD的定义:指过去6个月内性中上腹症候群。FD在临床上至少有3个月时间内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其中1项或1项以上症状[3],同时无形态学、生化学异常改变和其他明显原因可以解释症状的产生(胃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均排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无食管炎史。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疾病史者)。
1.3 排除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1)妊娠、哺乳期的妇女;(2)对多潘立酮药物过敏者;(3)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4)无腹部手术史,除外伴有肠易激综合征;(5)精神障碍,无自主行为能力者[4]。
1.4疗效标准
参照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拟定的标准而制定本观察的疗效标准。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分别记录症状变化的相关情况,全部症状采用等级赋分法衡量。记录症状包括:以脘腹胀满、上腹不适、上腹痛、早饱、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为观察指标。症状无症状记0分;时有症状者,但自我感觉不明显者为1分;经常有症状,轻度影响日常工作者记为2分;症状持续,明显影响日常工作者记为3分。
对于疗效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或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降低75%以上;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有明显好转,症状积分降低50%-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低低不足50%。
2 分组治疗
对照组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每次10mg,日3次,口服。治疗组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加减成方为:柴胡15g、川芎10g、香附10g、炒枳壳10g、陈皮10g、白芍15g、炒白术15g、砂仁10g、厚朴10g、焦山楂15g、延胡索15g、炙甘草10g,每日一剂,日二次早饭前、晚饭后服用,观察4周。
3 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参照上述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统计结果通过整理后具体结果详见表2。
注:显效率两组比较P<0.01,有效率两组比较P<0.05,总体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可细细推敲又有区别。因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胃脘痛"过于强调发病部位,强调痛感,而FD更多是胀满之感,其痛为次之。嘈杂则有"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的特点,与FD的上腹痛,疼痛部位所指部分均有不同。胃痞多有"痞则不必胀"的特点,而FD有上腹胀痛,多有胀满的特点十分相似。在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便知中医之胃痞应与西医FD相对应更为合适。
西医对FD致病机理阐述并不是清楚,故治疗本病尚无有效药物。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正常运行的关键[4]。治疗重在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脾胃为气机之枢纽,气不畅而功能不调,不通而胀闷不舒,导致疼痛,久之发为瘀滞,加之社会因素变化,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本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本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现代研究发现,砂仁、枳壳对胃排空及肠道推进均有促进作用,其中白术、砂仁的促动力作用与西沙必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5]。砂仁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酯,可缓解腹胀、胃痛和呕吐。厚朴水煎剂对正常胃肠电有兴奋作用和改善内毒素休克时胃肠电的抑制作用[6],陈皮能增快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并对抗阿托品对肠推进的抑制作用,但陈皮并不影响NE、ISO对肠推进的抑制作用,有促进肠动力的作用[7]。方中白芍、延胡索敛阴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气、理气止痛之功。全方升降出入有序,脾胃运化如常,进而胃肠动力得以恢复,临床诸症得以消除。因此,中医药治疗FD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我们利用中药治疗43例FD患者,与多潘立酮治疗的43例患者经行比较,发现中医药治疗FD无论显效率和有效率均好于西药对照组。因此,中医药治疗FD应强调辨证论治,注重社会因素的变化,利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肝气郁结,功能性消化不良
参考文献
[1]段丽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2;12(2):66.
[2]金冠球.92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图、胃动素、胃泌素及粘膜肥大细胞的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1):54-55.
[3]魏玮,史海霞,樊丽娜.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09,2(4):253-254.
[4]张秀娟,廖威.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53-54.
[5]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等.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5):436-438.
[6]次秀丽,王宝恩,郭昌燕等.厚朴对正常和内毒素休克大鼠胃肠电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3):154-157.
加减柴胡疏肝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型)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5.6±4.8)岁,男14例,女16例;观察组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45.8±7.6)岁,男15例,女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2]均依据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指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Hp1周根除疗法:奥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1周后改成予奥美拉唑20 mg,1次/d,继续用药5周。治疗组除了上述治疗外,配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柴胡10 g,白芨10 g,枳壳10 g,陈皮10 g,延胡索10 g,香附10 g,郁金10 g,蒲黄10 g冲,甘草5 g),1次/d,取药剂150 ml/次,连服6周。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除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外给予如下护理措施:(1)健康教育。用药前由主治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告知其及时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提高其用药依从性。(2)加强心理护理。用药过程中,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疏导,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密切记录病情。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记录胃溃疡相关症状,定期检查生命体征。(4)饮食护理。胃溃疡患者用药期间要合理安排饮食,以质软、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1.4 疗效观察指标
中医症候疗效判断[3]: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4%;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69%;无效: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Hp检查:C-13呼气试验检测:如阴性表示根除;如阳性则表示未根除。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为93.3%,Hp根除27例,根除率为9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为73.3%,Hp根除20例,根除率为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38<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Hp阳性胃溃疡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常常反复发作,发作时症状痛苦,其主要的并发症是大量出血和急性穿孔,这对患者的经济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失[4]。西医针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标是促进愈合、解除症状和防止溃疡复发。但西药副作用大,同中医药结合治疗相比,在改善症状方面不如中医药明显。中医学[5]认为,此病病机是忧思恼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横犯胃腑;脾气郁结,运化失常;饮食失节或偏食,或湿热壅结中焦,以及长期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所致。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滞证,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化,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解郁之功;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本研究观察组Hp清除率、中医症候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柴胡疏肝散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已有报道[6]指出配合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胃溃疡症状,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和饮食护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病情的稳定,促进患者的康复。煎服的中药一般比较苦涩,影响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用药前给予健康教育旨在让患者了解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其依从性。Hp感染胃溃疡易复发,病情监测是Hp感染胃溃疡的必要护理措施。用药过程患者还可能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加强心理疏导对该病的治疗非常关键。饮食护理对胃溃疡的治疗同样重要,胃溃疡患者的消化功能本就较弱,用药过程中搭配合理饮食旨在减少食物对胃黏膜刺激,尽可能的保证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乃中药复方,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治愈率较单纯西药高,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步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60例肝胃不和型Hp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Hp1周根除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为93.3%,Hp根除率为90.0%,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为73.3%,Hp根除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蓝菊慧.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近况.临床合理用药,2012,5(2A):161-163.
[2]李成新.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中医药导报,2014,20(5):122-123.
[3]魏祥臣.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34.
[4]刘卫军.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23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163-164.
[5]贾爱南.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7(6):66-67.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刍议 篇7
1 郁证
郁证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肝为风木之脏, 主疏泄, 其气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 情志抑郁不畅, 可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不畅形成郁结, 则肝经循行之处出现满闷、胀痛或梗塞不舒之症;同时, 气机郁结会反过来加重情志抑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川芎各10~15g, 生白芍15~30g, 陈皮6~10g, 炙甘草5~10g。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者可加郁金20~30g, 合欢皮15~30g, 合欢花10~15g, 青皮6~10g, 苏梗10~15g, 以加大调气解郁力度;心烦、情绪急躁、夜不能寐者加用龙骨、龙齿各20~30g (先煎) , 栀子3~10g清心重镇安神;嗳气、胸闷、恶心者加旋复花10~20g (包煎) , 代赭石15~30g (先煎) , 姜半夏5~10g降逆止恶;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0~30g以消食化积。
病案1患者女, 46岁, 2009年12月初就诊, 自就诊前1年离婚后, 情绪持续低落, 近3个月来更甚, 常独自流泪, 不喜与人接触, 夜不能寐, 白天时发胸闷不得透气, 甚产生过自杀念头。纳减, 二便调, 舌淡苔薄, 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香附15g, 合欢皮30g, 合欢花15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川芎10g, 陈皮8g, 桔梗5g, 龙骨30g (先煎) , 夜交藤30g, 炙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同时和患者谈心, 开导患者。二诊患者独自来院, 自述睡眠、胸闷明显好转, 遂去龙骨、桔梗, 余方药同前, 7剂。嘱患者放平心态, 心中郁闷可找信赖的人倾诉、交流, 不能遇事总独自扛。三诊患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态趋于正常, 自述已无明显不适, 停药, 建议服用逍遥丸、归脾丸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 现已重组家庭。
2 肝胆病
肝胆病多表现为右胁肋部肿胀、疼痛, 纳减、乏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B超或CT可发现肝胆的病理性改变。其病因多为嗜酒或嗜食肥甘厚腻或湿热疫毒, 病机为诸邪郁于肝经, 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丹参15~30g, 川芎8~1 5 g, 生白芍2 0~3 0 g, 生甘草5~1 0 g。乙肝可加用虎杖、蛇舌草、茵陈、藤梨根各15~30g;脂肪肝加鳖甲20~30g (先煎) , 绞股蓝15~40g, 荷叶10~20g, 山楂10~20g;合并肝功能异常加藤梨根15~30g, 平地木10~20g, 三叶青10~20g;酒精肝加用葛花、葛根各15~30g, 鳖甲20~30g (先煎) ;胆结石加用郁金、鸡内金、广金钱各15~30g, 海金沙20~30g, 伴黄疸者则分阴黄、阳黄之不同加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蒿汤。另, 为保证治疗效果, 须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所谓“三分治, 七分养”, 脂肪肝必须清淡低脂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酒精肝必须戒酒;胆囊炎必须坚持三餐按时就餐, 低脂饮食, 尤其早餐必须吃。
病案2患者男, 42岁, 2013年10月初就诊, 自述近1个月来, 双下肢乏力明显, 伴右胁肋胀, 偶发头昏。纳如常, 二便调,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外院查总胆固醇 (CHO) 6.78mmol/L, 甘油三酯 (TG) 4.47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85U/L, 碱性磷酸酶 (ALP) 173U/L。B超示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型胁痛,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丹参30g, 绞股蓝30g, 生山楂15g, 虎杖15g, 鳖甲20g (先煎) , 平地木15g, 藤梨根20g, 三叶青10g, 生白芍30g, 枳壳15 g, 生甘草10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另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嘱患者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二诊患者乏力、胁肋胀减轻, 效不更方, 续服14剂。三诊复查肝功能、血脂示:CHO 5.10mmol/L, TG 2.1 1 m m o l/L, A L T 8 6 U/L, A L P 6 4 U/L, 前方去三叶青, 加荷叶15g (后下) , 14剂, 余治疗同前。四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三诊方药14剂。五诊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肝脏脂肪沉积, CHO 3.28mmol/L, TG1.65 mmol/L, ALT 40U/L, ALP 38U/L。为方便患者, 每日绞股蓝20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每晚1次。半年后随访, 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案调整每日绞股蓝15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隔日1次。
3 乳腺病
从经络循行来看, 足厥阴肝经循行到期门穴后, 布胸胁环绕上行, 有一分支过乳头, 入胸中, 和手太阴肺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行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 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疾病与肝、胃、肾经以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乳腺疾病中, 尤以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发病率为高, 多表现为乳中结块, 肿胀作痛, 或每与情志因素相关, 抑郁、烦躁、发怒时加重;或与月经相关而呈周期性发作。此皆由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而致。气机阻滞, 则血行不畅, 必然导致血瘀或津液代谢异常, 化生痰饮, 痰瘀与气相结, 表现为胁肋刺痛、乳中结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当疏肝解郁, 活血散结, 以柴胡舒肝散治之。组成: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川芎9~15g, 路路通10~20g, 丝瓜络10~30g, 通草10~2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胸部疼痛为主加郁金15~30g, 红花5~15g, 元胡8~20g;如有结节加鳖甲20~30g (先煎) , 山棱、莪术各6~15g, 红花10~15g (该组经期禁用) ;乳腺癌术后加鳖甲20~30g (先煎) , 蒲公英、蛇舌草各15~30g, 仙鹤草2 0~5 0g, 山慈姑5~1 0g;体虚乏力加生黄芪10~25g, 党参10~20g, 白术10~18g, 杜仲15~30g, 仙鹤草30~50g。
病案3患者女, 32岁, 因双乳胀于2012年10月底来诊。述每遇月经期乳胀加重, 自行触摸未及肿块或压痛, 纳可, 二便调, 寐宁, 舌红苔薄, 脉弦。乳房B超示:双乳小叶增生。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乳癖, 方药:柴胡12g, 香附12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路路通15g, 枳壳10g, 陈皮6g, 川芎9g, 丝瓜络20g, 通草10g, 炙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乳胀明显减轻, 续上方7剂, 服用同前。三诊症状已无, 嘱逍遥丸巩固2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胃肠病
胃肠疾病多表现为:胃脘部胀气、疼痛、烧心, 伴嗳气、泛酸、善食易饥等症。病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脾不化湿。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常见胃肠疾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陈皮各6~1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泛酸、烧心明显加海螵蛸15~30g, 煅瓦楞20~30g (先煎) , 白芨8~15g, 浙贝母15~30g;胃肠以胀为主加佛手、紫苏梗、莱菔子各10~15g, 木香8~1 5g;乏力明显加党参1 5~2 5 g, 炒白术1 2~2 0g, 生黄芪15~30g;舌苔厚腻重加苍术10~30g, 藿香10~20g, 佩兰10~15g, 砂仁3~6g (后下) , 薏苡仁15~30g。
病案4患者男, 42岁, 因上腹胀气伴烧心于2011年2月初来诊。仔细询问得知患者近来食量明显增加, 但食后上腹胀气明显, 无泛酸、恶心呕吐, 二便调, 寐欠宁, 舌淡苔腻, 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胃痛,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5g、川芎、陈皮各8g, 生白芍20g, 海螵蛸30g, 煅瓦楞20g (先煎) , 薏苡仁20g, 炒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烧心、胀气明显好转, 上方改枳壳为10g, 海螵蛸20g, 余同前。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服二诊方7剂。四诊患者已无不适, 续服二诊方药, 加以巩固。
5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可见乏力、口干、头昏头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以舒张压升高为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偏高、血黏度增加。如果不尽早干预, 可加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笔者认为, 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属痰、湿、瘀、虚, 病位在心, 病理变化的枢机在肝脾, 病久则累及肺肾。病初实证为多, 病久则虚实夹杂。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肝经不舒, 则脾失运化, 无法加速血脂、血糖的分解代谢, 故疏肝是标本兼治之举。笔者治疗此类疾病仍以柴胡舒肝散为基本方,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6~15g, 红花10~15g, 陈皮6~10g, 炒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伴有高血脂加绞股蓝20~5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0~30g;伴有糖尿病加玉米须10~50g, 北沙参、天花粉、芦根各15~30g;胸闷、胸痛、心悸明显加薤白10~15g, 全瓜蒌15~30g, 元胡10~20g, 龙骨或龙齿20~30g (先煎) ;乏力、短气明显加生黄芪15~30g, 党参15~25 g, 炒白术15~20g, 升麻3~10g;并发水肿加槟榔10~20g, 大腹皮10~20g, 车前子20~30g (包煎) 。
病案5患者男, 68岁, 2012年11月底, 因血压控制不理想来诊。诊见:体形肥胖, 时有头昏、胸闷发作, 嗜睡, 纳可, 二便调, 舌质紫, 苔黄腻, 脉弦数。当日血压180/120mm Hg。辨证为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证, 考虑老年肥胖患者可能血脂高, 故方药如下:柴胡15g, 郁金2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陈皮6~10g, 炒白芍30g, 绞股蓝3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嘱继服先前降压药, 下次空腹来诊。二诊空腹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8.26mmol/L, CHO 7.76mmol/L, TG5.25mmol/L, ALT 85U/L, ALP 76U/L, 当日血压160/108mm Hg。方药调整如下柴胡15g, 郁金30g, 川芎10g, 天麻9g, 钩藤15g (后下) , 生白芍30g, 绞股蓝30g, 玉米须20g, 炒山楂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 7剂, 用法同前。停先前服用降压药, 调整如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 每日2次。三诊BP150/96mm Hg, 头昏、胸闷、嗜睡减轻, 续三诊中西药联合治疗。四诊BP 14 0/9 0mm Hg, 诸证又有所减轻, 续三诊治疗方法不变。五诊BP 135/85mm Hg, 应患者要求, 停汤剂, 每日绞股蓝20g, 玉米须15g, 炒山楂10g水煎代茶饮, 西药不变继服。半年后随访复查空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5.42mmol/L, CHO 5.15mmol/L, TG 1.17mmol/L, A L T 3 8 U/L, A L P 2 6 U/L, 当日B P 1 3 2/8 5 m m H g。嘱坚持五诊方药治疗, 不得擅自停药。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篇8
关键词:吗丁啉,维酶素,柴胡疏肝散,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属慢性胃炎的一种, 约占慢性胃炎患者总数量的20%以上,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1]。本病病程较长、病因较复杂, 且可反复性发作, 难以治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与维酶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4例;年龄31~75岁, 平均 (45.2±11.6) 岁;体重49~78 kg, 平均 (62.2±7.6) kg;病程0.5~11年, 平均 (7.4±3.8) 年。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年龄27~72岁, 平均 (44.9±11.5) 岁;体重48~80 kg, 平均 (62.6±7.4) kg;病程0.8~12年, 平均 (7.6±3.4) 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胀满、嗳气、泛酸、食欲不振并伴有恶心、舌苔薄白、大便不爽、脉弦等。排除标准: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患者合并有其他脏器较严重疾病;患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与维酶素进行治疗:吗丁啉10 mg口服, 3次/d;维酶素片0.8 g口服, 3次/d, 三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药物组成为党参15 g, 柴胡、白芍、赤芍、半夏、白术各12 g, 枳壳、川芎、黄莲、川楝子各9 g, 炙甘草6 g。如果患者气虚严重加入黄芪;若患者胃阴不足加入百合、麦冬、沙参;若患者血瘀症状严重加入五灵脂、蒲黄、丹参;若患者泛酸严重加入乌贼骨、吴茱萸;若患者腹胀严重加入青皮、香橼、佛手;若患者有食积症状加入焦三仙。日一剂, 用水煎服, 分早晚两次服用。三个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明显, 已达轻度;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消失。显效:患者的主要体征及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恢复正常或者减轻达2个级度。有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减轻;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面积缩小50%以上;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慢性炎症减轻达1个级度以上。无效:没有达到上述的有效指标, 或者患者病情恶化[2]。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一年后, 观察组患者复发6例 (15.8%) , 对照组患者复发13例 (48.1%) ,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其在临床上表现特点不同, 故分属中医学嘈杂、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常与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及进食肥甘、辛辣食物有关[3], 患者在发病后, 多缺乏系统性的治疗, 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认为, 本病同肝郁有密切关联, 因肝郁疏泄不及, 致使机体气机失调, 对胃脾的降、升、化、纳之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患者出现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之症, 遂至胃脘胀痛、痞满不舒、饮食不进, 致使呕恶、胀痛、吞酸、嗳气之症俱作。因此, 对本病治疗应以调畅气机、疏肝健脾为原则。柴胡疏肝散方剂中:柴胡为主药, 其主要功能为行气止痛、疏肝解郁[4];白芍则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川芎可行气活血;川楝子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枳壳有理气和中之功;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的作用;白术、党参合用, 增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赤芍散瘀止痛、养血柔肝;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本组方剂, 诸药配合使用, 使得脾气得以健运、肝郁得以舒展、瘀血得以通畅、胃气得以和降, 终胃病自除。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证实, 柴胡具有抗病毒、抗菌以及促进机体免疫的功能;芍药对胃和肠管的运动具有抑制作用, 可解除痉挛、缓解疼痛;川芎能够改善胃黏膜的表层微循环, 提高其血液流量与血氧饱和度;川楝子、枳壳中所含的挥发油类成分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半夏水提取物对呕吐中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白术、党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微循环;其中党参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黏膜损伤因子, 具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杀灭或抑制作用[5], 诸药合用, 达到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的作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4%,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患者停药一年后,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将柴胡疏肝散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 疗效比较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 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勤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11 (23) :103-104.
[2]岳小红, 王伟, 李桂贤, 等.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6 (1) :17-19.
[3]李燕.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0, 21 (4) :56.
[4]刘娟.浅谈张景岳之良方——柴胡疏肝散[J].光明中医, 2010, 17 (4) :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