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化痰法

2024-08-23

益气健脾化痰法(精选8篇)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1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意一项异常, 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 严重时危及生命, 临床上多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副作用大, 远期疗效差。我们依据中医理论用益气养阴化痰法, 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为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科门诊就诊病例。所有纳入病例均做心电图检查, 部分患者兼做24 h心电监测, 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 男14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4.72±3.12) 岁;对照组31例, 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55.20±3.45) 岁。2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乙胺碘呋酮, 0.2 g/次, 3次/d, 1周后减至0.2 g/次, 2次/d, 后减为0.2 g/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同时, 给予益气养阴化痰方, 基本方:党参、黄精、灵芝各15 g, 远志12 g, 琥珀、三七各3 g (研冲) , 甘松9 g.根据辨证随证加减:若见心悸气短, 神疲自汗, 头晕目眩, 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 脉细弱等, 可酌加黄芪15~30 g, 白术、当归各15 g, 龙眼肉、茯神各12 g, 酸枣仁30 g, 炙甘草9 g, 大枣5枚等益气补血, 养心安神;若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 时有胸痛, 痛如针刺, 或向后背、上肢放射痛, 唇甲紫绀, 舌质有瘀点或瘀斑, 脉涩或有结代等, 证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 酌加丹参、川芎各15 g, 泽兰、郁金各12 g, 理气活血, 通脉安神;若见心悸不宁, 心中烦热, 失眠梦多, 头晕耳鸣, 面赤咽干, 腰酸盗汗,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数等, 可选加生地15 g, 元参、天冬、麦冬各12 g, 五味子9 g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若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多梦易醒, 善惊易恐, 坐立不安, 畏风自汗, 情绪不宁, 恶闻喧哗吵闹, 舌淡, 脉细弱等, 可选用茯神、石菖蒲各15 g, 柏子仁12 g, 酸枣仁30 g, 龙骨牡蛎各30 g等养心镇惊安神。水煎服1剂/d, 早晚分服, 10 d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证候消失或改善, 早搏消失或较原来次数减少75%以上;有效:证候改善, 早搏较原来减少50%~75%;无效:早搏无变化或较前增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χ2=4.29, P<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体会

心律失常是一个常见的疑难病症, 原因很多, 情况也较复杂。西药常用的药物是乙胺碘呋酮, 对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有全面抑制作用, 能延长心房与心室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房室结的传导时间, 抑制预激综合征的旁路传导, 可用于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不能针对病因, 并且副作用多, 如:间质性肺炎、甲状腺功能改变、眼部疾病等。此外, 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 因此,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必须谨慎。

中医学上并没有“心律失常”这个病名, 但从临床表现看, 属于“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结代脉”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 甚至数型证候共见, 故临床必须认真分析, 斟酌疾病缓急,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掌握辨证重点, 治时可数法结合, 以提高疗效。益气养阴化痰方中党参、黄精、灵芝性甘平, 益气养阴, 健脾化源;远志性辛苦温, 怯痰, 安神定志;琥珀性甘平, 活血利水, 宁心复脉;甘松、三七性甘温, 理气化瘀, 开郁醒脾。全方合用, 可以养心阴、补心血、益心气、化痰瘀, 使心阴得充, 痰去络通, 气血流畅, 诸证自除。与乙胺碘呋酮合用起效快, 维持时间长, 副作用少, 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因本类疾病患者大多为久病患者, 虚多实少, 治宜攻补兼施, 扶正与祛邪并重。处方时宜注意气血阴阳兼顾, 伐邪而不伤正, 补正而不恋邪, 且多数患者病程较长, 需医患密切合作, 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及疲劳, 保持起居有常, 精神乐观, 情绪稳定, 对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有重要意义。七情内伤, 气郁化火, 可直接损伤心气, 气机逆乱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可见古人对七情内伤作为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膏粱厚味, 饮食无度, 可劳伤脾胃, 积湿生痰, 痰火扰心阻抑心窍而发病, 故《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有“惊悸怔忡, 时作时止, 痰因火动”的论述。嗜食肥甘, 多可化火生热, 灼伤阴液, 气阴两虚或炼液成痰, 蓄积中焦, 上犯心窍, 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出现心脉不和等证候。故以益气养阴化痰为基础, 加以辨证并随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多可符合病机, 经临床见证, 无论异位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 采用中医药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74.2%,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益气养阴化痰法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2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活血化痰;气虚痰瘀痹阻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36-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反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围,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以气虚痰瘀痹阻证型多见。本研究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本人多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选择50例中医证属气虚痰瘀痹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组25例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25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属气虚痰瘀痹阻型患者50例,均为河源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全部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2组。各观察组停用其它中药(观察药除外)大于2周后入选,且基礎西药一致。治疗组:男13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1:0.923,年龄45~75岁,平均59±8.95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0.786年龄47~78岁,平均(60±8.34)岁。2组平均年龄、性别、中医证候、兼见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冠心病常规治疗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美托洛尔)、调脂药(来适可)、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HJ2.3mm]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同时口服益气活血化痰基本方(生黄芪20 g,党参15 g,川芎15 g,丹参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瓜蒌皮15 g,檀 香10 g,珍珠母30 g,炙甘草10 g)。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酌情随证加减。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2个月为1疗程。

1.3 主要观察指标 疗效观察项目:12导联同步心电图(每2周1次,前后5次,必要时根据病情增加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硝酸甘油消耗量;中医证候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心电图恢复到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试验前加重;

在综合疗效判断时,若心绞痛等主要症状疗效与心电图疗效两者不一致时,应以疗效低的结果为综合疗效。

1.5 分析方法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分组资料中计量资料及治疗前后配对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4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兼见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由于样本例数较少,无统计学意义,未作比较。

2.5 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病情加重;无恶心、呕吐及腹泻。血、尿、大便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随着老年社会的来临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临床上各种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日益增多,而介入治疗的价格昂贵和有创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普及,故药物治疗仍是此类疾病治疗的主线。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多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痰瘀痹阻为标实是本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根据中医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益气活血化痰法中药复方用于本病的治疗。方中黄芪为君药,起益气养阴的作用,心气旺则血运有力,心脉得畅,心有所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可加强心肌细胞的代谢和补偿能力,使心肌细胞抗缺氧能力提高,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清除自由基,对防止缺血引起的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作用。党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与黄芪共为君药,共奏益气养阴之效。方中红花与川芎共为臣药,具有养血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的特点,使淤去而新生,心有所养,心脉得宁,其中川芎含主要成分川芎嗪,新研究表明川芎嗪可扩张冠脉,阻断内皮素受体而有效地拮抗ET-1(内皮素-1)的冠脉收缩效应,防止心肌缺血的发生[2]。实验研究还表明其与红花配伍可阻止细胞凋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3]。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檀香能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两药配伍共奏化痰理气开痹功效。珍珠母功能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溶性珍珠粉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并且一定浓度的珍珠粉能使窦性节律的恢复明显加快。炙甘草功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为方中佐药,能补益心脾之气,配伍黄芪、川芎、红花等,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及硝酸甘油减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体现了中医配合西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从益气活血化痰法论治的可靠疗效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1196.

[2]濮哲明,朱文玲.中药川芎嗪拮抗内皮素-1所致冠脉收缩效应的初步观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18(2)133-137.

[3]范柳,王苏春.川芎、当归、红花、人参萃取液对低切应力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解剖学杂志,2003,26(3):239-241.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无手术适应证Ⅲ、Ⅳ期老年NSCLC患者, 其中门诊患者18例, 住院患者20例, 门诊患者采用纯中药汤剂治疗, 住院患者以西医化疗治疗为主。所有患者中,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50~75岁, 平均 (65±10) 岁, 病程1~30个月, 平均 (15.2±15) 个月。

纳入标准:符合《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诊断标准, 按NTM分期, 属于Ⅲa、Ⅲb、Ⅴ期NSCLC患者, 年龄60~80岁;患者愿意接受中医或者西医方案治疗;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及周围神经病变者;②有精神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治疗方法:①中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化痰解毒方:太子参30 g, 茯苓20 g, 炒白术30 g, 熟地20 g, 山药20g, 山萸肉20 g, 茯苓20 g, 泽泻10 g, 丹皮10 g, 法半夏10 g, 陈皮10 g, 茯苓30 g, 全蝎3 g, 蜈蚣2条, 半枝莲30 g, 大枣10 g, 炙甘草10 g。每天1剂水煎, 分2次服, 1个疗程3个月, 中医治疗组至少进行1个疗程中药方案。②西医治疗方案:化疗选用含铂方案 (NP、GP、TP方案) , 每21 d重复, 共4个周期。NP方案:NVB 25 mg/m2, 静脉注射d1, d8, DDP 20 mg/m2, 静脉滴注d1~5;GP方案:GEM 1 g/m2, 静脉滴注d1, d8;DDP 20 mg/m2, 静脉滴注d1~5;TP方案:Taxol 135 mg/m2, 静脉滴注d1, DDP 20 mg/m2, 静脉滴注d1~5。每21 d重复, 共4个周期。

观察指标:以生存期、疾病进展时间为主要观察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Graph Pad Prism4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两个总体率 (或构成比) 之间比较, 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 计算各组生存期, 中位生存期、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38例患者中, 共有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生脱落, 最终完成研究患者34例, 中医组17例, 西医组17例。

两组生存期比较:34例患者治疗后生存期比较, 两组生存期以中医组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生存率比较:34例患者半年及1年生存率比较, 两组生存率均以中医组最高,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疾病进展时间比较:两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以中医组最长,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肺主气, 司呼吸, 与大肠相表里。《黄帝内经》谓:“诸气者, 皆属于肺。”肺癌的发生、进展是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过程。《医宗必读》言:“积之成也, 正气不足, 而后邪气踞之。”假如正气内虚或者先天禀赋不足, 则肺气亏虚, 病邪乘虚而入, “肺为水之上源”, 水液内停, 痰湿互结而成肺积;脾为生痰之源, “为后天之本”, 脾不健运可致湿邪内生, 聚而成痰, 肺为贮痰之器, 肺之宣降失调, 痰浊聚而成肿块或痰浊日久酿而成毒。另外, 肾为先天之本, 为水之下源, 肾虚则水湿上犯于肺, 聚而成痰。总之, 肺癌因正虚损, 诸邪内侵, 致肺气失宣, 津聚为痰, 同时与脾肾密切相关。临床上, 我们自拟健脾补肾化痰解毒汤治疗肺癌多年,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 我们以K-M法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中医组较西医组中位生存期分别延长了160 d, 1年生存受益增加了15.91%,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疾病进展时间方面, 两组的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150 d、122 d, 中医组较西医组中位进展时间延长了28 d,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前述研究结论相一致[1,2,3]。

本研究结果提示健脾补肾, 化痰解毒的中医药疗法对于老年肺癌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笑民, 郁仁存, 王禹堂, 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气虚血癖证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 (12) :724.

[2]王笑民, 郁仁存, 王禹堂, 等.益气活血散结法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 (2) :86-87.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44例崩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有月经紊乱症状,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 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两虚型,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 或淋漓不尽, 行经时间逾半月余, 甚或数月不休;经血色淡红或暗红, 质清稀, 或夹杂血块, 症见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腰背酸痛, 面色晄白, 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 边有齿痕, 脉沉细或缓弱。研究对象剔除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出血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2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18~49岁, 平均年龄 (29.53±7.68) 岁;体重43~68kg, 平均体重 (56.45±11.72) kg;病程3~8个月, 平均病程 (5.12±1.76) 个月。实验组患者年龄16~48岁, 平均年龄 (28.94±7.51) 岁;体重44~68kg, 平均体重 (56.22±11.65) kg;病程3~9个月, 平均病程 (5.24±1.80) 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性激素类药物调整月经周期, 炔诺酮片首剂量:每次5mg, 每8h口服1次, 待血止后每隔3天减量1/3, 直至维持量2.5mg/天, 持续用药20天, 停药后3~7天发生撤药性出血[2]。

1.2.2 实验组

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出血时处方用药:党参15g、黄芪15g、补骨脂10g、升麻10g、茜草炭10g、荆芥炭10g、地榆炭10g、血余炭10g、蒲黄炭10g。出血停止后处方用药:炒苍术10g、炒白术10g、茯苓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当归15g、赤芍15g、山药15g、甘草6g。连续服用7天后使用处方党参15g、丹参15g、仙茅10g、木香1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覆盆子10g。服用至下一次出血[3]。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3 疗效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出血、面色、舌象、脉象等评分, 根据轻重程度分别计0~4分, 症状积分改善率= (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100%。治愈:患者崩漏症状消失或出血减少, 症状积分改善率≥90%;显效:患者崩漏症状明显好转, 症状积分改善率为60%~89%;有效:患者崩漏症状好转, 症状积分改善率为30%~59%;无效:患者崩漏症状无明显变化, 症状积分改善率<30%[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治疗,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崩漏是由于患者素体体虚、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等原因损伤脾肾阳气, 导致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行之际气随血脱, 气虚不能摄血而致出血量多, 形成崩漏。中医学理论认为, 肾主生殖, 脾主运化。脾虚则统摄无权, 肾虚则封藏失固, 冲任不固则经血而妄行[5]。

崩漏会导致气随血耗, 进一步加重脾肾气虚。久漏可致血瘀, 使虚实夹杂, 迁延难愈。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为主, 本研究中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出血期间采用党参、黄芪益气固本, 补骨脂补肾固冲, 升麻升阳摄血, 茜草炭、荆芥炭、地榆炭、血余炭、蒲黄炭等炭类中药合用, 止血功效大增。诸药合用, 共奏补肾益气、摄血止血之功效, 从而达到迅速止血之目的。出血停止后机体处于精血亏虚、冲任不固状态, 采用炒苍术、炒白术健脾渗湿, 茯苓健脾益气, 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 当归活血调经, 赤芍养血和营, 山药滋精固肾, 甘草补中缓急。重重用用健健脾脾益益气气之之品品以以益益气气血血生生化化之之源源。。连连续续服服用用77天后阴血渐复, 同时注重温阳补肾, 以助机体阳气生长, 佐以理气活血药物调经。党参补中益气, 丹参活血通经, 木香理气化滞,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可活血行气, 配伍仙茅温肾中之阳, 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益肾中之阴。诸药合用, 促使阴升阳长、冲任得固[6]。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崩漏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雪晴, 刘莹莹.补肾健脾调经方治疗脾肾两虚型崩漏12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1, 43 (3) :74-75.

[2]范蔚.健脾益气法在妇女崩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6) :226-227.

[3]凌霞, 崔明华.杨宗孟教授诊疗思想及崩漏治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0 (5) :997-998.

[4]程倩倩, 朱颖.自拟健脾固冲汤加减治疗更年期崩漏65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 (3) :459.

[5]李红, 刘薇.自拟益气健脾止崩汤治疗脾虚型崩漏72例[J].四川中医, 2012, 30 (9) :97-98.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5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健脾益气法,补中益气汤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尚无完备系统的论述, 根据其临床症状, 历代医家将其归为“痿证”范畴, 主要特征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和休息后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血液中过高的抗乙酰胆碱抗体 (AchR) 破坏了突触后膜及AchR, 造成终板电位及微小终板电位波幅的降低。现代医学多采用抗胆碱酯酶、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但副反应大, 停药后易复发。笔者近年在临床实践中以健脾益气法治疗MG,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入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 依据典型临床表现, 经肌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和肌电图检测, 均符合《神经免疫学》MG 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9岁~69岁;病程15 d至8年;合并胸腺增生6例。对照组28例, 男11例, 女17例;年龄8岁~70岁;病程12 d至8年;合并胸腺增生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按卫生部1995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3]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中医辨证均属中气不足、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气血亏虚证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泼尼松, 成人开始每天口服泼尼松40 mg, 每日1次, 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5 mg, 溴吡斯的明 (60~120) mg, 逐渐减量至停用, 小儿按年龄减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 (60~120) g, 党参30 g, 白术24 g, 陈皮30 g, 升麻、柴胡、当归各10 g, 甘草5 g。每日1剂, 水煎2次, 取汁500 mL, 分2次温服。中气不足型白术、升麻加量;脾肾气阴两虚型加女贞子、黄精;脾肾阳虚型加杜仲、仙灵脾;气血亏虚型当归加量。小儿按年龄减量。疗程均为3个月。在出现感染及肌无力危象时, 均采用西医抢救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5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 3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 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 一般生活可自理, 但不能恢复工作;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 果 (见表1)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5岁。于2005年12月10日出现双下肢无力, 行走困难。到当地医院就诊, 做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 示:腰椎间盘轻度突出。经牵引及药物治疗后双下肢无力无改善。半个月后出现四肢无力, 双眼睑下垂。于2006年2月10日前来我院就诊。症见:四肢无力, 行走困难, 眼睑下垂, 不自主眨眼, 晨轻暮重, 神倦懒言, 轻微头晕, 纳呆, 睡眠差, 大便日1次或2次, 质软, 小便如常,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新斯的明试验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经中医辨证为中气不足型“痿证”。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60 g, 党参30 g, 白术30 g, 陈皮30 g, 升麻15 g, 柴胡12 g, 当归10 g, 甘草5 g。每日1剂, 水煎服, 分早晚两次温服。根据症状可选加山茱萸、熟地、山药、枸杞子、黄精、女贞子等1味或2味。经3个月的治疗, 四肢肌力基本正常, 双眼睑下垂恢复正常, 不自主眨眼动作及神倦乏力等症状消失, 能正常工作、生活, 随访至2006年底未见复发。

4 讨 论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原因可能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疾病接触有害物质有关。主要临床表现是骨骼肌无力, 因受累肌群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如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属中医“痿证”范畴, 系由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房劳饮食所致, 以致脏气受损, 筋脉失养而成。《灵枢·本神篇》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故见眼睑下垂, 肢倦体困, 不耐劳作。中气下陷, 则气短不足以息。中医治疗素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 然以脾肾而言, 其症状亦多由脾肾虚损所致, 胞睑为肉轮属脾, 出现双睑下垂之主症, 乃由脾气虚弱, 不能开举所致, 肾乃一身阳气之所主, 咀嚼困难, 抬头无力, 四肢肌肉无力, 声音低嘶诸症必与脾肾虚损相关。在感冒、劳累、受凉、情绪紧张情况下病情加重。治病必求于本, 扶正固本、补益脾肾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中益气汤方出自李杲《脾胃论》, 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8味药物组成, 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原方用于治疗气高而喘, 身热而烦, 脉洪大而头痛, 或渴不止, 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历代医家经过反复实践探索, 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 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4]。很多的研究证实, 补中益气汤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并与中医理论“虚则补之”相吻合[5]。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缠绵难愈, 易于复发, 且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 而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 医生与患者均要有耐心和信心, 即使治愈后, 还需坚持服中药巩固治疗2年左右, 方能根治。

参考文献

[1]许贤豪.神经免疫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1:100-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213-216.

[3]陈贵廷, 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809-813.

[4]毛智, 魏科锋.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 2004, 25 (3) :56-59.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92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 男32例, 女14例;年龄40岁~80岁, 平均67岁;病程3 d至20个月。对照组46例, 男31例, 女15例;年龄41岁~79岁, 平均65岁;病程3 d至1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标准[1]。中医胸痹心痛诊断及辨证 (气虚痰瘀)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指导原则》[2], 主症为胸闷、胸痛, 胀痛彻背, 动则尤甚;次症为心悸, 气短, 脘痞, 纳呆, 神疲乏力, 面色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脉弦滑或涩、结代。凡具备主症一项加次症两项以及相应舌脉象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氟伐他汀等;中、高危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5 g, 当归15 g, 丹参15 g, 川芎15 g, 半夏10 g, 石菖蒲10 g, 瓜蒌12 g, 陈皮10 g, 茯苓10 g, 地龙10 g, 炙甘草6 g。用煎药机浓煎, 每剂取汁约300 mL, 封袋分装, 每袋150 mL, 每次1袋, 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中医证候疗效、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1.5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3]制定。显效:证候明显改善, 积分减少≥70%;有效:证候有所改善, 积分减少≥30%;无效:证候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积分减少<30%;加重:证候加重, 证候积分增加。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近几年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尤其是不稳定斑块) 破裂、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机制。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虚也, 今阳虚, 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位在心,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多为素体虚弱, 年老体虚, 劳倦内伤, 情志不良等使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气、血、阴、阳亏损, 从而形成痰浊、气滞、血瘀,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心脉挛急, 血脉瘀阻而发病。气虚痰浊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4,5]。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虚为主, 标实为痰浊血瘀为主。因而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为君, 大补元气, 益气活血, 脱毒外出, 臣以当归、丹参、川芎, 且黄芪善壮卫气, 当归善入营血, 两者相配又有调和营卫之用, 瓜蒌、半夏、石菖蒲理气化痰而不伤正, 地龙为虫类药, 具有走串搜络通瘀和脉之效,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共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品。全方标本兼顾, 攻补兼施, 调节营卫, 补元气以助血行, 散痰浊化瘀痰以通脉, 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和顺, 经脉通利之效。

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无明显毒副反应, 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2-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S].1993:41-45.

[3]沈绍功, 王承德, 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4.

[4]王东生, 袁肇凯, 黄献平, 等.冠心病痰瘀证的微观辨证研究[J].中医杂志, 2007, 48 (9) :831.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晚期,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清金化痰汤,穴位注射,疗效,生活质量,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

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发展末期可出现健康状态恶化、症状加重、发生心肺功能不全等合并症,但目前研究往往着重关注末期癌症患者,其实晚期COPD患者同样忍受着巨大痛苦,治疗和护理上可能会花费巨额。有人将晚期COPD患者与末期肺癌患者进行对比,发现COPD患者在“身体不适”、“负面情绪”及“存在困扰”等方面的得分均比癌症患者低,但在“生活价值”一类却较高[1]。因此,加强对晚期COPD患者的关注,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提高其“生活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晚期AE-COPD(痰热郁肺型)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65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8.47±4.97岁,平均病程为10.57±3.24年;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7.82±5.64岁,平均病程为10.39±3.5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有危险因素接触史;②症状有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③肺功能检测示FEV/FVC<70%,FEV1占预计值<80%,均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以后,说明气流不可逆。而急性加重期标准为:患者呼吸道症状超过日常变异范围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药物治疗方案;在疾病过程中,患者常有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脓性或粘液脓性痰,可伴有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肺胀”痰热郁肺型的辨证标准:主证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次证有口干口苦,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者;②急性加重期患者;③上一年发生≥2次急性加重者,或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1次,合并心功能不全;④年龄>50岁;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或辨证标准者,以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定者;②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合并处在活跃期的结核,恶性肿瘤患者;④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等);⑤过敏体质及对观察药物过敏或对已知本药成份过敏者;⑥存在肺性脑病或不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给氧、积极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服用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方剂加味清金化痰汤,其组方为:瓜蒌仁15g、川贝母5g、黄芩15g、陈皮15g、鱼腥草30g、茯苓15g、玄参15g、芦根15g、炙麻绒10g、竹茹15g、葶苈子15g、薏苡仁30g、竹叶15g、芡实15g,每天1剂,水煎2次,两煎混合300mL,早中晚饭后30min各服100mL;并给予黄芪注射液2mL分别在足三里、肺俞、肾俞行穴位注射,每周3次。分别在治疗后第3天、第14天复查中性粒细胞比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进行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并在疗程结束后予中医疗效评估。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治疗后症状恢复正常,且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疗效指数N≥90%;显效:治疗后症状接近正常,且咳嗽明显好转及临床体征大部分消失,疗效指数70%≤N<90%;好转:治疗后症状较前降低,且咳嗽减轻,疗效指数30%≤N<7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疗效指数N<30%。

1.5.2 实验室检查

分别于治疗后第3天、第14天复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其改善情况。

1.5.3 生活质量

采用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4]评价两组患者的COPD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其中评分<10分为病情轻微、10<评分≤20为中等、20<评分≤30为严重、>30分为非常严重。

1.5.4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实验室检查

2.2.1 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治疗组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则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治疗3天后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3天后的CD4+、CD8+、CD4+/CD8+水平及治疗14天后的CD4+、CD4+/CD8+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治疗3天后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

2.2.2 中性粒细胞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持续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3天后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天后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治疗3天后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

2.3 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的CAT评分均持续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3天、14天后的CAT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治疗3天后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腹泻,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可存在多种合并症,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均可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对7个地区24520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8.2%[5]。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The Gol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估计,2020年COPD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6]。晚期COPD这一概念虽提出较早,但直至2013年才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重视,国内针对性研究较少,此类患者多数反复入院,长期院外服用相关药物,药物敏感性较差、耐药情况严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随患者住院次数递增,其疗效呈递减趋势;急性期发作间隔缩短,肺功能恢复缓慢。目前,国内外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均以西药为主,间或使用中药协助治疗。根据我科多年临床总结,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时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实在于痰郁与热毒并存,虚则表现为肺肾亏虚,因此运用中医治法及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可达到虚实并进、缩短疗程、快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7]。

中医中药在治疗COPD上具有独特优势,其以辨证论治为特色,多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副作用较小,具有多靶点作用,能够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减少其病情复发。COPD属中医“肺胀”范畴,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后期则影响心;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肺肾亏虚为本,痰热郁滞为标;急性加重期肺热痰毒、肺气郁闭为其基本病理改变,后期肺、脾、肾皆虚,故对晚期COPD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泄肺化痰为主,兼顾健脾益肺补肾。据此思路,笔者拟定了加味清金化痰汤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肺俞、肾俞的治疗方法。方中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炙麻绒轻宣肺气,一宣一降则气机条达;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更以瓜萎仁、贝母、竹茹、鱼腥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玄参、芦根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葶苈子清泻肺火;竹叶清热安心;芡实益肾补脾。此清热解毒、化痰泄肺、健脾补肾三法并用,更予以黄芪穴位注射足三里、肺俞、肾俞,足三里乃全身保健要穴,配合肺俞、脾俞培益下焦肾气,肺肾气充,则上有致而下有纳,气机升降自能循常;药物(黄芪)作用和刺络配合,从而可激发经气,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减少,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8]。

总之,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晚期AECOPD(痰热郁肺型)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显著增强免疫功能、缩短疾病周期、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蒲秀萍.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545-454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7.

[4]柳涛,蔡柏蔷.一种新型的生活质量评估问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234-238.

[5]龚敏燕.桑白皮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热痰蕴肺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7):64-66.

[6]李虹英.桑白皮汤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126-127.

[7]Zhong N,Wang C,Yao W,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益气健脾化痰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诊断为中晚期肝癌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 (45.3±6.6) 岁;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 (45.6±6.8) 岁;入选患者均诊断为中晚期肝癌, 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无合并严重疾病影响疗效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给以西医肝泰乐、肝氨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症候虚、实以及标、本、缓、急, 以毒热雍盛为标者, 予清肝解毒治疗为先;以脾气亏虚为本者, 予益气健脾治疗为先, 给以清肝解毒序贯益气健脾法进行治疗, 如为本虚标实则标本同治, 以合方加减;其中清肝解毒法 (大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柴胡24 g, 黄芩10 g, 大黄12 g, 枳实10, 生姜6 g, 半枝莲15 g, 法夏10 g, 白芍30 g, 党参2 5g, 姜黄10 g, 山慈菇10 g, 煅牡蛎30 g, 桃仁10 g, 土鳖6 g) 和益气健脾法 (归脾汤为基础方加减:白术12 g, 茯神10 g, 黄芪25 g, 龙眼肉10 g, 七叶一枝花10 g, 熟党参12 g, 炙甘草6 g, 当归10 g, 玄参15 g, 木香10 g;夏枯草10 g;鳖甲15 g) 各服药4~6个疗程, 服药2周, 休息1周进行下一疗程, 21 d为一个疗程, 服药后采用选定表格法记录选择服药后反应情况,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交替两种治疗方法, 直至完成整个疗程。每2个疗程后复查肝脏CT及甲胎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的比较结果通过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检验指标

2.1.1 肝功能

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功能之间比较如表2所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2 AFP和CT检查瘤体大小的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的AFP含量与瘤体大小明显比对照组降低, 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2 临床症状

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 其中腹胀减轻19例 (73.1%) , 纳差改善16例 (24%) , 肝区疼痛减轻13例 (52%) , 腹水减少8例 (47.1%) ;黄疸不同程度减退8例 (29.2%) , 体力及营养状态改善22例 (73.3%) 。瘤体变化情况:CR 0例占0%, PR 3例占26.7%, SD 13例占43.3%, PD 14例占46.7%;治疗后对照组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 其中腹胀减轻10例 (33.3%) , 纳差改善6例 (15%) , 肝区疼痛减轻8例 (26.7%) , 腹水减少3例 (7.5%) ;黄疸不同程度减退2例 (6.7%) , 体力及营养状态改善12例 (40.0%) 。瘤体变化情况:CR 0例占0%, PR 5例占16.7%, SD 10例占33.3%, PD 24例占80%;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电解质紊乱14例 (46.7%) 、腹水11例 (46.7%) 、其他感染6例 (20.0%) 、自发性腹膜炎3例 (10.0%) 、肝性脑病1例 (3.3%) 、疼痛29例 (96.7%)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电解质紊乱9例 (30.0%) 、腹水5例 (16.7%) 、其他感染3例 (10.0%) 、自发性腹膜炎1例 (3.3%) 、肝性脑病0例 (0) 、疼痛18例 (60.0%)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中, 治疗后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的患者, 其肝功能良好程度均较对照组 (西医疗法) 好, 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清肝解毒序贯益气健脾法能够有效保护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肝功能,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清肝解毒序贯益气健脾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60例确诊为中晚期肝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中医清肝解毒序贯益气健脾疗法, 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入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AFP含量及瘤体的改变在治疗后较对照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清肝解毒序贯益气健脾法能够有效提高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癌,清肝解毒,益气健脾,序贯疗法

参考文献

[1]程禹帅, 赵冬梅, 谭恰, 等.清肝解毒合健脾益气法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 2014, (3) :16-16, 17.

上一篇:校长领导力研究下一篇:测试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