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化痰汤

2024-10-11

补肺化痰汤(共4篇)

补肺化痰汤 篇1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中医内科门诊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肺虚痰湿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106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54例,男性42例,女性12例; 年龄50 ~ 80岁,平均 ( 64. 35 ± 4. 41 ) 岁; 病程5 ~ 10年者20例,10年以上者34例,平均( 13. 54 ± 6. 45) 年; 西医对照组52例,男性39例,女性13例; 年龄48 ~ 81岁,平均 ( 63. 23 ± 4. 57) 岁; 病程5 ~ 10年者22例,10年以上者30例,平均 ( 15. 25 ± 5. 16) 年。两组资料具有齐同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1]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2]标准,为肺虚痰湿型。

2治疗方法治疗组: 予补肺化痰汤治疗。基本方: 黄芪20 g、党参片15 g、炒白术15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浙贝母10 g、五味子5 g、 前胡10 g、枇杷叶10 g、地龙5 g、知母10 g、甘草5g。临症加减: 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莱菔子10 g、紫苏子5 g、厚朴5g; 寒痰较重,痰白如沫,加细辛3 g、炒白芥子5g; 畏寒肢冷甚可加炙附子10g。以上汤剂水煎服150m L,每日1剂,每日两次,1周为1个疗程,连服两个疗程。 对照组: 采用西医控制感染、镇咳、平喘的治疗原则。症状较轻者, 予头孢呋辛酯0. 25 g,每日两次,加用复方甘草片4片,每日3次或者氨溴索10m L、每日3次口服。症状较重者,再加用平喘药阿斯美2片,每日3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连服两个疗程。两组所有病人随访半年至1年。

3结果

3. 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3]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显效率64. 8% ,总有效率98. 1% ; 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显效率57. 8% ,总有效率96. 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4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慢性咳嗽”“喘证”范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其病机主要是感受风寒湿邪、肺脾肾功能失调所致。肺虚痰湿型较常见。治宜补益肺气、燥湿化痰、 宣肺止咳。补肺化痰汤中黄芪、党参、炒白术补肺益气,半夏、茯苓、 浙贝母燥湿化痰,五味子、前胡、枇杷叶清肃肺气止咳,地龙平喘,知母清热润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补肺燥湿化痰、宣肺止咳之功。现代药理研究[4]证实,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所以在本方中重用。党参、炒白术亦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浙贝母中的浙贝母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 地龙中的次黄嘌呤临床研究具有显著舒张支气管作用,亦有增强免疫作用; 五味子对呼吸系统有兴奋作用,有镇痰和祛痰作用。故补肺化痰汤对提升患者免疫功能, 扩张支气管,且消炎杀菌方面有显著疗效。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可从根本上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预防复发。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 < 0. 05) 。提示补肺化痰汤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避免或延缓病程进一步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补肺化痰汤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分期为稳定期,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气虚血瘀痰阻证;年龄45~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一般情况

纳入病例共40例,来自2010年3~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肺心病稳定期患者,采用区组随机方法分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67.35±5.75)岁,COPD病程(12.90±10.44)年;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66.75±8.73)岁,COPD病程(13.80±11.23)年。两组患者入组时的人口学特征及疾病基线资料比较(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维持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50/500 ug 1吸,一天两次,生产企业 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进口药品注册标准 H20090242),合并低氧血症者(末梢氧饱和度<90%)同时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1.5~3 L/min,时间12~15小时/天,目标末梢氧饱和度>90%,疗程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补肺活血化痰中药口服,选用免煎颗粒剂(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统一制备),每天1剂,分2次冲服,疗程8周。组方:太子参30 g、黄精10 g、丹参15 g、川芎12 g、浙贝母10 g、茯苓15 g、葶苈子10 g、水蛭3 g。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六分钟步行试验。

1.4.1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

观察患者胸闷喘憋、气短乏力、胸痛、心悸、咳嗽、咳痰、腹胀纳差、口唇紫绀、下肢水肿等中医证候。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上述证候的量化评分标准,症状分级量化之轻、中、重度分别记为1、2、3分,无症状记为0分。

1.4.2 生活质量评分

选用蔡映云教授等对St.George呼吸疾病问卷改良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量表[3]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4大类35小项:日常生活能力(饮食、睡眠、家务、娱乐等)13项、社会活动状况(交往、友情、家庭职能、时政关心程度等)7项、抑郁心理症状8项、焦虑心理症状7项,每项按4级评分,根据质量高低依次分为1~4分,计算每类项目总分及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低。

1.4.3 六分钟步行试验

根据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六分钟步行试验指南》[4],按照标准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记录患者实际步行距离,距离越长提示患者运动耐量越大,心肺功能越好。

1.4.4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全血细胞分析、肝肾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E)等指标变化,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

1.5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分布分析,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较明显,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6),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较明显,其中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及焦虑心理及生活质量总分方面,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六分钟步行距离

两组患者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较明显,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见表3。

2.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全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GB、红细胞压积HCT)、肝肾功(ALT、CRE)指标均无异常改变。

注:与观察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重症肺、胸、肺血管基础疾病的晚期并发症,其中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发展而来者占80%~90%[1]。即使在病情稳定期,患者仍存在慢性咳嗽、咳痰、喘息、乏力、胸闷、心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等临床症状,尤其是活动耐力的下降导致患者无法完成进食、穿衣的基本生活需要,无法进行正常社会交往,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六分钟步行试验通过对运动耐力的检测,反映受试者的心肺功能状态,包括运动能力、心肺功能以及骨骼、肌肉功能和营养水平,是生命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已成为监测、评价慢性心脏病、肺病患者病情变化的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综合指标[5,6]。本研究结果说明补肺活血化痰中药在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能有效延长六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活动耐力,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状况、心理症状等各方面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喘证”、“肺胀”等病范畴,其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稳定期以气虚、痰阻、血瘀证为主。本研究采用补肺活血化痰为治疗大法,组方中太子参入心脾肺三经,可补脾益肺生津,茯苓健脾利湿,黄精归肺脾肾三经,可养肺阴、补脾气、益肾精,丹参、川芎、水蛭可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浙贝母清热化痰,葶苈子泻肺平喘、行水消肿。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肺、活血通络、化痰平喘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补气药如黄芪、太子参、茯苓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护心肌细胞,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水蛭等能扩张血管尤其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和肺小动脉,降低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减轻心脏阻力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促进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化痰平喘药如浙贝母、葶苈子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且能稀释痰液,促进排痰[7]。全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作用达到补气活血化痰、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目的。目前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原发病的治疗,有关中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病例数较少,疗程较短,有待扩大病例数并延长疗程,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补肺活血化痰中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维持其基础疾病西医治疗,观察组加补肺活血化痰中药口服,疗程8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补肺活血化痰中药可有效改善慢性肺心病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生活质量,六分钟步行试验,稳定期,中药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97-160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77-85.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4]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ATS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17.

[5]张萍.6分钟步行试验[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3):236-237.

[6]于斌,吴楚材,冯起校.六分钟步行试验在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5):314-316.

补肺化痰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68例肺胀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4例运用平喘固本汤和补肺汤治疗, 对照组34例单用平喘固本汤治疗。其中治疗组男21例, 女13例;年龄57~76岁, 平均 (64.26±3.27) 岁, 病程最长16年, 最短7年, 平均 (10.5±0.7) 年。对照组男22例, 女12例;年龄56~75岁, 平均 (63.81±2.86) 岁, 病程最长15年, 最短8年, 平均 (11.2±0.9) 年。

1.2 方法

对照组单用平喘固本汤, 组成:党参10 g、五味子6 g、冬虫夏草粉1 g、胡桃肉10 g、沉香 (后下) 3 g、灵磁石15 g、坎脐10 g、苏子10 g、款冬花10 g、法半夏10 g、橘红6 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补肺汤五味子90 g, 麦门冬 (去心) 125 g, 白石英 (炼) 87 g, 粳米1500 g, 紫菀、干姜、款冬花各60 g, 桑根白皮、人参、钟乳 (研) 、竹叶 (切) 各30 g, 大枣 (擘) 40枚, 桂心180 g。

2 结果

34例治疗组总有效率 (85.29%) 明显高于对照组 (55.88%) (P<0.05) , 治疗组喘咳、浮肿、心悸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平喘固本汤和补肺汤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 肺脾。肾心俱虚, 气道滞塞, 肺气胀满, 出现以胸部膨满, 咳逆上气, 动后尤甚, 痰涎壅盛, 甚则面色晦黯, 唇舌发绀, 面目四肢浮肿, 病程缠绵, 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多由慢性肺系疾病积久而成, 隐袭发病, 病程较长, 在其发病过程中, 痰浊、水饮与血瘀起重要作用。若素有脾肾阳虚, 脾阳虚则失于温化, 肾阳虚则失于蒸化, 水津停滞而生痰, 痰从寒化而积成饮, 水饮内停, 复感风寒外袭, 则寒饮相搏, 上射迫肺, 气滞于胸, 肺失敛降而为肺胀;肺脾虚弱者, 肺虚不能化津, 脾虚不能转输, 水津停滞, 痰浊内生, 壅阻于肺, 壅塞气道, 亦为肺胀;若痰浊素盛, 久则痰从热化, 痰热相搏, 郁遏肺气, 清肃失司, 肺气上逆。甚则痰气交阻, 阳气闭塞, 痰蒙神窍, 或痰热内盛, 热甚动风, 则病情危殆。若痰浊久留, 肺气郁滞, 心肺失畅, 则血郁为瘀, 瘀阻血脉, 痰浊、水饮、瘀血相互为患, 常使病情进一步恶化[2]。

平喘固本汤主治上盛下虚者, 当权衡虚实主次, 注意寒热错杂喘证的“上盛下虚”证, 是肺实肾虚夹杂并见的证候, 因肺虽然有虚有实, 但每以实证为多见, 其虚者关系到肾, 其机制为肺气根于肾, 肾能助肺纳气。分别而论, 病机表现有三: (1) 正虚痰盛:肺肾两虚, 肺虚则气不化津而为痰, 肾虚则水泛为痰, 或脾肾阳气虚衰, 而致痰饮 (痰浊、寒痰) 内生, 亦可因肺肾阴虚灼津为痰, 上逆于肺。 (2) 寒热错杂:如肾阳虚于下, 痰热阻于上, 或肾阴虚于下, 痰饮壅于上[3]。 (3) 正盛感邪:因正虚卫弱, 故极易受邪, 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 以致盛者愈盛, 虚者愈虚, 表现为本虚标实之候。治当化痰降逆, 宣泄其上;补肾纳气, 培益其下。偏虚者, 当区别气虚、阳虚或阴虚, 并应分辨肺脾肾心病变的主次;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水饮、痰浊、痰热、血瘀等的不同。一般感邪则偏于邪实, 平时偏于本虚。早期多属气虚、气阴两虚, 由肺而及脾肾;晚期气虚及阳, 以肺肾心为主, 或阴阳两虚, 但纯属阴虚者罕见。补肺汤主治肺气不足, 病苦气逆, 胸腹满, 咳逆上气, 喉中闭塞, 咳逆气短且有时疼痛, 惕然自惊, 或笑或歌, 或怨无常;干呕心烦, 耳闻风雨声, 面色白, 口中如含霜雪, 言语无声, 刮者吐血[4,5]。本组资料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29例 (85.29%) 明显高于对照组19例 (55.88%) (P<0.05) , 治疗组喘咳、浮肿、心悸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平喘固本汤和补肺汤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增涛, 张文娟, 杨建宇, 等.肺胀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2) :119-120.

[2]王献力, 杨从鑫.名老中医杨从鑫治痰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2) :135-136.

[3]范晓丽, 陈杨, 李玉凤.李翠萍教授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 2009, 22 (10) :108-109.

[4]邱二娟, 梁艳, 李京枝.李京枝教授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 :213-214.

补肺化痰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观察对象均为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本院住院及门诊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观察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29±5.83)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为(5±4.88)年;分型:Ⅱ型鼻窦炎18例,Ⅲ型21例。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龄(29±6.77)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为(5±4.79)年;分型:Ⅱ型鼻窦炎19例,Ⅲ型2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有大量脓涕,常并发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可伴有嗅觉减退或丧失、中耳炎、腺样体炎等等。鼻窦影像学检查示:窦腔(单组或复合组)黏膜肿胀肥厚,密度增高,上颌窦内可见液平;中、下鼻甲发生变异性肥大或中鼻甲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裂有黏脓涕或伴有息肉生长。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鼻窦炎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3)年龄在19~65岁之间;4)鼻窦炎相关症状体征突出。

1.4排除标准

1)有基本感觉、认知、语言、行为、智力及运动等生活功能障碍,难以配合临床试验具体执行;2)相关哮喘、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部病变;3)资料不全,病情难以整体把握者;4)合并心脑血管、肝、肺、肾和造血系统的功能障碍等严重原发性病变及精神病患者;5)未按规定服药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予以基本西药治疗,并辅以鼻腔特殊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肺益脾通窍汤加减治疗,方由党参片20 g、白术15 g、黄芪20 g、茯苓15 g、莲子肉15 g、山药15 g、薏苡仁15 g、桔梗10 g、辛夷15 g、荆芥10 g、防风10 g、细辛5 g、鹅不食草10 g、甘草10 g,每d 1剂,水煎取汁300 m L,早晚分两次温服。1 W为1个疗程,连续服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鼻窦经影像学检查鼻窦病理征象消失,经院后跟踪随访3个月后再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好转;鼻塞症状减轻,脓涕减少,中鼻道周围经检查可见少量脓涕,中、下鼻甲发生肥大型变异或者中鼻甲息肉样变性减轻,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经影像学检查鼻窦异常征象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变,经影像学检查鼻窦病理征象无明显改变。

2.3 临床症状积分标准

对鼻塞、脓涕、头痛、嗅觉减退进行症状评分,以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每例患者进行总积分。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结果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发生于鼻窦黏膜的一种化脓性炎症,在中医学中属“鼻渊”范畴。中医学认为鼻渊多以肺、脾、肾虚损为主病因。脾为“后天之本”,在机体功能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脾的生理功能与机体防御机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临床中许多免疫性相关疾病均辅以治脾,其基本原理为健脾益气药物对免疫功能的辅助增强作用[5]。鼻窦炎为本虚标实之候,素体虚弱,邪毒内扰,正气耗伤,无力托邪外出,邪不外出滞留鼻窍郁而为病,由鼻入肺经,肺经受损,肺气失宣;脾失其运化之能,气血津液清化不利,湿浊内阻,停聚窦窍,腐而成脓造成鼻腔流脓涕、头痛等症状。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及脏象学说,脾属土、肺属金,脾气的正常输布有助于肺气的充盛,脾肾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母病及子”脾气虚则肺气亦虚,“子病及母”肺气亏损久则制脾,治以健脾益气。补肺益脾通窍汤中君药党参、白术、黄芪、茯苓共奏补益脾肺、渗湿、益气之功;臣药莲子肉、山药辅助君药健脾益气,薏苡仁则助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桔梗行肺气宣肺排脓;辛夷、荆芥、防风祛风通窍解表;细辛、鹅不食草祛风散寒、除湿通窍;佐砂仁理脾和胃、行气导滞;使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肺通窍之效,可达标本同治之功。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优于对照组之76.9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主要症状积分统计显示,2组均可明显降低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补肺益脾通窍汤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药。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Ngro JF,N Igro CE,Marone SA,et al.Microbiology of the maxillary and ethmoid sinu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 jnusitis submitted to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J].Rev Brasotorrinol Aringol(Engl Ed),2006,72(2):217-222.

[2]Brook I,Frazier Eh.Bacteriology of chronic maxillary sinusit is associated with nasal polyposis[J].J Med Microbiol,2005,54(6):595-597.

[3]吴君.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治疗鼻鼽伴鼻渊12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33-38.

[4]Rao AK,Mathers PH,Ramadan HH.Detection of fungi in the sinusmucosa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4):581-585.

上一篇:矿山提升下一篇:组织好新闻报道

本站热搜